心理学一本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6 18:26:01

点击下载

作者:连山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心理学一本通

心理学一本通试读:

前言

心理学是一门探索心灵奥秘、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及应用范围涉及与人类相关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军事、司法等,对人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个体而言,企业管理、工作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等都需要了解人的心理,都离不开心理学。可以说,心理学与我们的生存乃至发展息息相关。

生存要懂心理学。随着心理学的逐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人类生活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首先,人类的健康与心理学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精神层面的匮乏。人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诸如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以及抑郁、焦虑、恐慌、嫉妒、自私、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因心理问题厌世、自杀的比率日渐升高,人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在医疗康复过程中,心理学也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发展要懂心理学。中国古代兵法强调:“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若想在竞争激烈复杂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必备的基本技能,掌握并利用人的心理达到目的,也是成功的必备要素之一。掌握了心理学知识,就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读懂他人、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疑难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学好心理学,可以让自己在社交、爱情、职场、生活等诸多方面占尽优势,游刃有余。

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学科,还只是100多年以前的事情。但这门年轻的学科如今已枝繁叶茂,目前,心理学已经在许多领域形成了分支学科,如基础研究领域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应用研究领域包括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面对体系如此庞大复杂的学科,想要系统地对其进行了解将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浩大工程。为了让读者以最轻松、最高效、最简明的方式快速读懂心理学,我们推出了这本《心理学一本通》。

全书秉承“一本通”的编写思路,将心理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内容全面,系统性强,语言精炼,化繁复为简约,化晦涩为明了,化深奥为通俗,集科学性、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你一本书读通心理学。《心理学一本通》分为三篇,分别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生活中的心理学”和“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第一篇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讲起,全面介绍了心理学的历史,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重要理论和思想观点,再现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第二篇着眼于生活中的心理学,介绍了心理学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应用技巧,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职场心理学、谈判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投资心理学、婚姻心理学等方面;第三篇以心理健康为主,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教你了解并认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学会应对常见的嫉妒、猜疑、自闭等心理问题,了解常见的人格障碍和异常行为,及如何正确调适儿童期、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所面对的各种心理问题。

阅读本书,你将可以轻松掌握心理学,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及技巧,轻松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谐的家庭、满意的工作、圆满的人际关系、完美的心态和幸福的生活,让你充满智慧,成就梦想,改变生活。

第一篇 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什么

说起“心理学”,很多人会感觉神秘莫测。人们甚至会想起许多所谓诡异的东西来试图勾勒心理学的大概模样:魔术?意念控制?乾坤大挪移?黑洞……

心理学对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门神秘诡异的学问,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实际上,这些都是人们的误解。心理和心理现象是所有人每时每刻都在体验着的,是人类生活和生存固有的。可以说,复杂的心理活动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本质。

心理学“Psychology”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即“灵魂之科学”。心理学的历史虽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心理学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出现却是在1502年。有一个塞尔维亚人叫马如利克,在这一年首次用“Psychologia”一词发表了一篇讲述大众心理的文章。此后过了70年,一位名为歌克的德国人又用这个词出版了《人性的提高,这就是心理学》一书,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记载的以“心理学”这一术语发表的书。

在希腊文中,“灵魂”也有呼吸的意思。古希腊人认为人的生命依靠呼吸,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完结。随着心理探索的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心理学也就变成了心灵哲学。在中国,人们习惯认为思想和感情来源于“心”,又把条理和规则叫做“理”,所以用“心理”来总称心思、思想、感情,等等,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心思、思想、感情等规律的学问,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的任何活动都伴随着心理现象。通常说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以及个性等都是心理现象,也称心理活动。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人类探索自己的心理现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所以说它古老。说它年轻,是因为心理学最初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包含在哲学中,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尽管年轻,但科学的心理学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它已越来越广泛地渗透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业余心理学家。当你才三四岁的时候,已经会揣摩别人的心思了,你懂得怎样把玩具藏起来让其他小朋友找不到,你甚至还会略施小计,提供错误的线索误导他们。妈妈生气的时候,你能从她的神情和语气上判断出来,而乖乖地停止胡闹;一旦发现妈妈雨过天晴,你就又提出你的小要求了。作为父母,则知道如何正确地实施奖惩以纠正你的不良行为,使你养成良好的习惯。所有上述这些现象都是基于对他人心理的观察和推论。也就是说,每个正常的人都能对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情、思维和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测。这就是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所努力研究和解释的内容之一。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用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简称为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人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人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在生活实践中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心理活动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心理过程和人格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心理学还研究人的个体的和社会的、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表现。动物心理学研究动物的行为,这不仅是为了认识动物心理活动本身,也有助于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了解。在高度发展的人类社会,人的心理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使人类攀登上动物进化阶梯的顶峰。心理学是人类为了认识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门基础科学。

自人类文明发展以来,就已经开始了对人的心理的探讨与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医学、教育和文艺理论等许多著作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是19世纪的事。今天,心理学已是具有100多个分支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了,诸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咨询心理学……都是心理学庞大科学体系中的成员,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会继续增加。消除对心理学的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当提到心理学时,一般人总觉得有些神秘。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而心理学却能把大家认为不可知的“心”都知道了,这其中一定有特殊的门道,有奥妙诀窍。有的人因此会认为心理学是一门了不起的“测心术”,更多的人则可能是半信半疑。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心理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误解1:心理学家知道我在想什么

现代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科学,但一般人对它却常有很大的误解。“你是学心理学的,那你说说我现在在想什么?”当有人得知某人是心理学专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好奇地提出这样的疑问。

其实心理活动并不仅仅是指人当下的所思所想,它包含更丰富的内容。而心理学家也无法一眼看穿你的内心。

大多数人都对心理学存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家能够看透自己的心,知道自己的内心活动,认为“研究心理”就是揣摩别人的所思所想。

对心理学家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心理活动并不只是人在某种情境下的所思所想,它具有广泛的含义,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和意志等。心理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索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即它们如何产生、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以及相互间有什么联系等。心理学家通常是根据人的外显行为和情绪表现等来研究人的心理,也许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外在特征或测验结果来推测你的内心世界,但再高明的心理学家也不可能具有所谓的“知心术”——一眼就能看穿你的内心。

误解2:心理学家会催眠

很多人对催眠术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觉得它很玄妙。提起催眠术,人们又往往想起心理学家。原因之一可能是弗洛伊德的误导。弗洛伊德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既然他使用催眠术,那么心理学家应该都会催眠术。另外,这种误解可能是缘于几部颇有知名度的“心理电影”的误导,例如国内的电影《双雄》中的黎明,他能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催眠,并替他办事。因而人们就认为心理学家能催眠。其实,这些影片描述的和心理学家使用催眠术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纯粹是艺术虚构或商业炒作。

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是:

催眠术只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催眠术源自18世纪的麦斯麦术。19世纪,英国医生布雷德研究得出,令患者凝视发光物体会诱导其进入催眠状态。他认为麦斯麦术所引起的昏睡是神经性睡眠,因此另创了“催眠术”一词。但催眠的内在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催眠术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常用的方法是:要求人彻底放松,把注意力集中在诸如晃动的钟摆和闪烁的灯光等某个小东西上,引导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想象中的星空等,然后诱发出昏睡状态。催眠前要先测定被催眠者的暗示性,暗示性高的人容易被催眠,能进入深度睡眠状态,此类人的催眠治疗效果较好。在催眠状态下,人会按照治疗师的暗示行事,可能会有不良副作用,因此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催眠师来实施。

催眠术并非所有心理学家必然会的“招牌本领”。它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心理治疗中使用的方法之一。实际上,大多数心理学家的工作是不涉及催眠术的。他们更倾向于运用实验和行为观察等更为严谨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国外,催眠术常用于帮助审讯嫌犯,以期使嫌犯在催眠状态下不由自主地坦白情况。现在,很多司法心理学家认为催眠状态下的问讯有诱导之嫌,很可能使嫌犯按着催眠师的暗示给出所希望的但并不公正的回答,所以对此持反对态度。

误解3: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是非正常的人

很多人都说他们走进心理咨询室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可能还有过思想斗争:“去还是不去?人家会不会认为我是精神病?朋友知道了会怎么看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看法:去心理咨询的人都是“心理有问题”的人,心理有问题就是变态,心理学家只研究变态的人,所以与心理学有干系的非专业人士都不正常。

之所以会有如此看法,一方面和我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人比较内敛,有了心理困扰倾向于自己调节,如果放在了台面上,就会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精神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们猎奇的心理,媒体在表现与心理学有关的题材时喜欢选择变态心理,认为这样更具有炒作价值。很多人是从电视、电影、报纸和杂志上认识心理学的,这很容易形成片面的误解,认为心理学只关注变态的人。尤其是好莱坞和日本的所谓“心理电影”,对此要负很大责任,《精神变态者》《发条橙》《沉默的羔羊》《本能》《催眠》等,为观众展现了心理失常中最异常的画面,也为心理学打上了带有偏见的烙印。

对上述观点的正确理解应该是: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是针对正常人的。有些人把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混淆了。精神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精神病学家主要从事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治疗,他们的工作对象是所谓“变态”的人,即心理失常的人。精神科医生和其他医生一样,在治疗精神疾病时可以使用药物,他们还必须要接受心理学的专业培训。与精神病学家不同,虽然临床心理学家也关注病人,但他们不能使用药物,除此之外,大多数心理学研究都探讨正常人心理现象,如儿童情绪的发展、性别差异、智力、老年人心理、跨文化的比较、人机界面,等等。

误解4:心理学=心理咨询

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心理咨询蓬勃发展,越来越火。各种各样的心理门诊、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热线等不断涌现,通过不同的渠道冲击着人们的视听。再加上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实施,使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些动向使很多人一听到心理学就想起心理咨询,以至于使它成了心理学的代名词。另外,对大多数人来说,倾向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去认识这门学科。而心理学最为广泛的应用就是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较之其他心理学知识更为大家所熟知,所以很多人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学。这是一种误解,正确的观点是:

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心理咨询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扰,更幸福地生活下去。心理咨询的对象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对夫妇、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通常,心理咨询是面向正常人的,咨询者虽然有各种心理困扰,但并不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是严重的精神疾病,那就要交给临床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处理了。

在发达国家,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较大,因此心理咨询机构繁多。如日本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为人们所称道。当在工作、生活中面临巨大的压力时,就可以到自己的心理医生那里去宣泄,比如心理医生提供办公室和家庭设施,随便让顾客进行摔、砸等破坏性行为以充分发泄。当然顾客必须支付价格不等的咨询费用。

在国内,目前的心理咨询机构多分布在一些高校、医院等地方,也有一些专门的咨询中心。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责任重大的职业。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专业知识背景,足够的实际技能培训,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

误解5:心理学知识=一般常识

有不少人对心理学家所做的事情不屑一顾,认为他们花很长时间而得到的研究结果只不过是一些人尽皆知的常识。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心理学知识不是一般常识,它所研究的范围远远超出了一般常识所能回答的问题。

下面是摘自《心理学与你》一书中的几个“常识性”问题,你不妨试着回答一下,看看心理学知识与一般常识是否有区别。

·做梦用多长时间?在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里,莱桑德尔说真正的爱情是“简单”又“短暂”的,像做梦一样。梦真的是来去一瞬间吗?你认为做一个梦所用的时间是:(1)一秒钟的几分之一;(2)几秒钟;(3)一两分钟;(4)若干分钟;(5)几个小时。

·你隔多长时间做一次梦?(1)难得或从不做梦;(2)大约每隔几夜一次;(3)大约每夜一次;(4)每夜做好几次。

·“牛奶一样多吗?”5岁的瑶瑶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便走了进去。在厨房的桌子上放着完全相同的两瓶牛奶。她看到妈妈打开其中一瓶,把里面的牛奶倒进一个大玻璃坛子里。她的眼睛滴溜溜地转,目光从那只仍装满牛奶的瓶子转回到坛子。这时妈妈突然记起她在一本心理学书上读到的情况,便问:“瑶瑶,是瓶子里的牛奶多呢,还是坛子里的牛奶多?”瑶瑶的回答可能是:(1)瓶子里的多;(2)坛子里的多;(3)一样多。

·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以后会怎么样?现在,运用外科手术使那些天生的盲人恢复视力已不是什么奇迹。在拆除绷带的头几天里,你认为这样的人:(1)什么也看不见;(2)看到的只是一片模糊;(3)只看到一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在晃动;(4)不用触摸就能认出熟悉的东西;(5)只有在触摸一下并看一看后才能认清东西;(6)看到的一切东西全都上下颠倒。

·哪一种决定风险大?一群朋友准备把一些钱作为共同资金在赛马会上花掉。在每次比赛前他们都分别写出赌注的意见。然后集中商讨,做出全组决定。在每项比赛上,最慎重的决定是一点赌金也不押,较为冒险的决定是在最有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少量的赌金,而非常冒险的决定是在不大可能获胜的马上押大量的赌金。与个人意见的平均情况相比,全组的决定可能:(1)更慎重;(2)更冒险;(3)既不更慎重也不更冒险。下面是心理学的回答:·做一个梦要用若干分钟,而且每个人每天夜里都会做6~8个梦。你可能觉得自己没做什么梦或梦没那么多,这是因为你忘了或只记住了醒来之前的那个梦里的片段情景。研究梦的心理学家把微小的电极贴在正在睡觉的人的头上,记录下脑电波,可以揭示出睡梦期间脑电活动的特有模式。做梦与这种脑电波是同时发生的(睡觉的人在出现这种脑电活动时被叫醒,报告说他们正在做梦),并且眼球在眼皮下快速眼动,男性还会伴有阴茎勃起。在梦中发生的事情似乎和现实生活里发生的同样事情持续相等的时间。研究已经表明做梦具有普遍性,这些答案只靠内省报告是得不到的。

·瑶瑶很可能会认为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多。一般来讲,7岁左右的儿童才能明白同一瓶液体不管倒到什么地方体积都是不变的。瑶瑶只有5岁,如果她只是一般的小孩,当她看见瓶子里的牛奶比坛子里的牛奶液面高很多,她会认为是瓶子里的牛奶较多。

·先天失明的人治愈后不用触摸就能认清所熟悉的东西。这个问题在17世纪就曾经讨论过,可是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家做了仔细的研究后才令人满意地解决了。对许多先天失明而恢复了视力的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全组决定很可能比个人决定的平均情况更冒险一些。这是一个集体极化现象的例子。虽然这种现象具有强烈的反直观性,但是它在课堂教学示范中很容易被展现出来。集体极化的一种特殊实例叫做冒险转移,对此有两种假设:一种是说在全组讨论中,大多数组员会发现其他人的决定比自己的决定更冒险。因为一般人赞赏冒险精神,这时比较慎重的人就会改变自己的决定。另一种假设是说比较冒险的意见在小组讨论当中更容易倾吐出来,其他的人此时容易被说服。

误解6:心理学就是解梦

这种误解的产生同样和弗洛伊德分不开。对于多数了解心理学的人来说,解梦是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最吸引人的部分。这是因为人们总是喜欢挖掘自己和别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而梦被当作是透视内心世界的一扇天窗。由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家的“代表性”,许多人把弗洛伊德的理论等同于梦的分析,进而使解梦成为心理学的代名词。好莱坞的电影与此也是脱不了干系的,例如《最后分析》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最初了解的来源。《爱德华大夫》是好莱坞第一部涉及精神分析的作品,票房成绩斐然,使精神分析题材开始在电影中盛行。这部影片的一个中心内容就是解梦,其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也是许多人以为的心理学家的口头禅:“晚安。做个好梦,明天拿出来分析一下。”

纠正解梦只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所使用的心理治疗技术之一,仅仅是心理学热带雨林中的一株树木而已,怎么能等同于整个雨林呢?心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等,这些方法都属于科学性方法,具有一致的基本过程,即: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进行研究设计;采用恰当的方法技术搜集资料;按照一定程序进行结果的统计处理;最终进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观察法一般适用于下面的条件:对所研究的对象出于多种原因无法进行控制的情况,以及研究对象在控制条件下会发生质的改变,或由于道德伦理等因素不应该对之进行控制的那些行为。观察法的成功取决于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观察和记录的手段以及观察者的毅力和态度。观察法是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进行直接的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由于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不为被观察者所知,他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较少或没有受到“环境的干扰”。因此,应用这种方法有可能了解到现象的真实状况。

观察法的缺陷是:1. 在自然条件下,事件很难按严格相同的方式重复出现,因此,对

某种现象难以进行重复观察,而观察的结果也难以进行检验和证

实。2. 在自然条件下,影响某种心理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用

观察法得到的结果,往往难以进行精确的分析。3. 由于对条件未加控制,观察时可能出现不需要研究的现象,而要

研究的现象却没有出现。4. 观察容易“各取所需”,即观察的结果容易受到观察者本人的兴

趣、愿望、知识经验和观察技能的影响。

根据观察时情境的人为性,可以将观察分为自然观察和控制观察。前者是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观察者的行为直接进行的观察,后者则是在预先设置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根据观察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则可以将观察分为非参与观察和参与观察。前者是观察者不参加被观察者的活动,不以被观察者团体中的一个成员而出现;后者是观察者成为被观察者活动中一个正式的成员,但其双重身份一般不为其他参与者所知晓。

根据观察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将观察法分为非系统观察和系统观察。前者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激发做进一步的系统研究;后者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观察资料的过程。

为了避免观察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观察时能够获得正确的资料,在使用观察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观察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拟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

界定,做好计划,按计划进行观察。2. 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星、偶然的。3. 必须随时如实地做好记录。严格地把“传闻”与“事实”、“描

述”与“解释”区分开来。如果能用录音机、录像机做记录,效

果更好。4. 应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测验法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使用测验法,第一,可以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如用智力量表测量儿童的智力水平,用人格量表了解人各不相同的心理特征;第二,可以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如考察智力与学习成绩是否相关,性格内向是否影响社会交往;第三,可以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

测验的种类很多。按一次测量的人数,可把测验分为个别测验(一次测一人)和团体测验(一次同时测多人)。按测验的目的,又可把测验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性向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心理特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选用的测量工具应适合于研究目的的需要。2. 主持测验的人应具备使用测验的基本条件,如口齿清楚、态度平

和,了解测验的实施程序和指导语,有严格控制时间的能力,并

严格按测量手册上载明的实施程序进行测验等。3. 应严格按测验手册上载明的方法记分和处理结果。4. 测验分数的解释应有一定的依据,不能随意解释。

实施测验时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指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了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预测来表示。

为了保证心理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一方面要对某种心理品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如我们对智力或性格的了解越深入,那么相应的量表就会越完善。另一方面,在编制心理量表时要注意严谨性和科学性。只有按科学程序严谨地编制出来的心理量表,才可能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品质。

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在实验法中,研究者可以积极地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地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这是实验法与观察法的不同之处。

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

1.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2. 因变量,即反应变量。

它是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3. 控制变量。

即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总之,采用实验法研究个体行为时,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实验法不但能揭示问题“是什么”,而且还能进一步探求问题的根源“为什么”。

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控制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机体变量方面大致相同,控制实验条件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实验变量的影响,对控制则不施加影响,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不同,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例如,我们在实验室中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由弱到强),让被试分别在不同照明条件下,对一个短暂出现的信号做出按键反应,通过仪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样就可以了解照明对反应时的不同影响。由于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严格控制,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允许人们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实验室实验的缺点是由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验情境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被试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又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实验室实验的缺点。自然实验虽然也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但它是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的。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材料。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继续进行另外的工作。一小时后,再比较他们的回忆成绩。结果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成绩好。这说明学习后适当休息有助于知识的保持。由于实验是在正常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自然实验的结果比较合乎实际。但是,在自然实验中,由于条件的控制不够严格,因而难以得到精确的实验结果。

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做出回答的方法。调查法可以用来探讨被调查者的机体变量(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反应变量(即他对问题的理解、态度、期望、信念、行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调查者本人做调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调查者的人做调查。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是指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对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和物力。问卷的发放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的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是指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个案法

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通常收集的资料包括个人的生活史、家庭关系、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等特点的资料。根据需要,也常对被试做智力和人格测验,从熟悉被试的亲近者那里了解情况,或从被试的书信、日记、自传或他人为被试写的资料(如传记、病历)等进行分析。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例如,通过个案分析,可以了解电视台的不同节目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家庭破裂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等等。个案法有时和其他方法(如观察法、传记法、测验法等)配合使用,这样可以收集更丰富的个人资料。用个案法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在现代心理学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个案法的优点是,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个案法的缺点是,所收集到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而研究的结果也可能只适合于个别情况。因此,一般说来,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说,要进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远不止上述的几种,同时,上述几种研究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也有各自的不足之处。人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不能只采用一种方法,应该根据研究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几种方法,使之共同发挥作用,以便相互补充,使研究收到更好的效果。心理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那么,心理学与生活到底有无关联,有什么样的关联呢?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每说一句话,都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影响和制约,尽管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到。说一个人发脾气、闹情绪,这就是一种心理活动;说一个人洋洋得意、意气风发,这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说一个人品行不好、思想消极,这其实就是在作心理学研究了。心理学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越是复杂的生活,越要懂得心理学的道理才行。懂得运用心理学管理自己,我们的生活才会幸福,才会有意义,我们的学习、工作才会有所成,我们和他人才会友好地相处。

人的心理和人的生活是相互影响的。人一降生,就是带着心理能量的,虽然这种能量是潜在的和不成形的。同时,一定的生活环境也会将这个刚出生的小家伙一下子包围起来。生活环境的差异对人的早期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导向性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暴力家庭,他的心理上就会发展不健全,可能会成为一个性格古怪、情绪反常、十分叛逆的人,他可能早早辍学,不愿回家,讨厌家庭,讨厌社会,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同样是他,如果出生在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他的心理就会健康地发展,自小懂得关爱和帮助别人,懂得尊敬长者,懂得好好学习,珍惜家庭温暖,他将来会有一个幸福的人生。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人不同的心理,有不同心理特征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生活道路。因而,我们可以说心理学与生活互相影响。

在生活中,心理学有着极其广阔的应用范围。例如,领导者和管理者学习和掌握劳动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企业管理的合理化,改善劳动者的心理状态和人际关系,加速掌握生产技术,促进生产技术革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教师掌握了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就能够根据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和牢记已学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共产主义的信念、远大的理想以及优良的性格特征等。这对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工作的科学化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心理学知识有助于医护人员正确了解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作用,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不断增进人们的心身健康。另外,心理学知识对个人自我教育也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自己分析和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从而使人做到自觉地、正确地组织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各项有益心身的活动,克服消极心理,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心理学在生活各领域中的应用

目前,心理学在人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心理学在工业、商业、教育、医疗、军事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形成了许多分支学科。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主要在工业、企业和组织机构里发挥作用,包括:在厂房设备安装、产品质量设计方面考虑到人的因素,可以更有利于促进生产,提高效率;在人事部门中知人善任是人才选拔、人员安置、人力资源合理利用等一切工作的基础;在企业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协调关系,既提高生产力也提高职工的满意度,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等,都离不开心理学规律的应用。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其工作在于研究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改进师资培训和学业考试,并推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创造力,等等。学校心理学家通常在中小学工作,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并协助家长和教师解决与学校有关的问题。

商业心理学

商业心理学主要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并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商业中有关人的一些问题。商业心理学包括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广告心理学研究如何把产品信息传达给群众,以更好地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消费心理学则以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消费动机、购买行为以及影响和促进消费行为的各种因素。

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是关于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在治病和维护健康方面的作用,以及医护人员和病人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点。

医学心理学还研究精神药物的作用、心理治疗的方法、病人的康复过程等问题。医学心理学家也从事一些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人们促进身心健康。法律心理学法律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根据研究内容的差异,法律心理学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审判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司法鉴定心理学等。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人作案的动机、对罪犯的有效教育改造等问题;审判心理学主要分析犯人供词和证人证词的可靠性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案件侦破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心理规律;司法鉴定心理学主要的目的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知识,对疑似精神病人的被告及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的依据。

军事心理学

军事心理学主要研究在军事活动中人的心理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军事技能和武器的学习掌握过程、适合军事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宣传和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上,军事组织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的社会过程和关系,比如军官和士兵的关系、战争时群体内部情绪、军队士气的作用等,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兵种的特点,军事心理学可分为航海心理学、航天与航空心理学。航海心理学主要研究军事人员在长期离开陆地情况下的心理特点,舰艇操纵和海上战斗时的特殊心理学问题。世界各国的军事心理学研究成果都保密,除非已经失去了军事价值,否则不可能公开发表。

第二章 哲学心理学的产生发展

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

柏拉图出身于古希腊奴隶主贵族世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年轻时是个摔跤手,体姿强健,相貌严肃而文雅。他喜欢以诗剧形式创作,这为他后来以文学形式撰写著作奠定基础。柏拉图一生可分为28年学习、12年游历和40年的学园讲学生活三大阶段。学习期间,接受唯心论者苏格拉底的8年教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他将老师的抽象概念高于一切的观点,加以继承发展而形成自己的理念论。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第一性的,它先于物质世界存在。游历期间,柏拉图在南意大利吸收了毕达哥拉斯关于数是一切存在物始基的唯心论思想。在那里他试图建立理想国失败后,曾被当做奴隶出卖。幸亏被友人赎回,才得以回到雅典。32岁开始,柏拉图在雅典的世袭领地——一小块公园里办校讲学和写作,历史上称之为雅典学园。他的著作经常用苏格拉底和别人谈话形式发表,其中最著名的有《理想国》等。

在心理学上,柏拉图把灵魂看做来自天国的理念世界,灵魂进入人体后即支配身体活动;人体死亡,灵魂又回到理念世界。所以他和毕达哥拉斯一样,认为灵魂是永生不死、轮回转世的。灵魂进入人体后,肉体的欲望成为灵魂的牢狱,使灵魂忘记了理念世界的知识。灵魂通过感觉经验引起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唤起理念世界的知识影子,重新回忆起理念。例如,一个人走到陌生地时有一种熟悉感,就是灵魂对生前世界的回忆。历史上称之为柏拉图的理念回忆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把人(奴隶除外)分成三种等级,即:哲学王、武士和劳动者。和人的等级相应,在心理分类上也是三个等级:最高级是理性,在头部,相当于哲学王的灵魂;勇气意志在胸部,相当于武士的灵魂;最下者是肉欲,在横膈膜之下,相当于劳动者的情欲。理性命令意志,管辖情欲,相当于哲学王命令武士,统治人民。正直、健康的人就是能按灵魂等级各司其位,安分共事的人。这是欧洲史上最早的知、情、意心理现象的三分法。在联想记忆方面,他也通过比喻做了解释。例如,一个人从看到七弦琴而想起琴的主人;看见一张肖像画,想起画上的本人。他说:“所有这些例子,都可以说明回忆可以由相似的东西所引起,同时也可以由不相似的东西所引起。”后人认为,这是关于联想的接近律和相似律的最初描绘。当代的英国心理学家M.艾森克在他的《心理学——一条整合的途径》(2001年)中提到联想规律时说:“柏拉图以前也曾提到,接近性和相似性是决定思维模式的重要因素,但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发展了这种想法。”割与斧,灵魂整体论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马其顿王国全盛时期国王亚历山大幼年的宫廷教师,杰出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利用自身所处的这些优越条件系统地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著书立说,形成他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著的《论灵魂》就是欧洲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著。他采用了当时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现象,比较系统地讨论了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

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认为理念世界是虚构的,它和现实世界矛盾,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灵魂是形式,身体是质料,两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犹如“割”之于“斧”;没有“斧”,“割”也不存在。不过,他把灵魂看做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只有灵魂才能使身体的动作得以实现。这样,在身心关系上,他是灵魂形式决定身体质料的唯心论者。

在心理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知、情、意三分法,强调灵魂是整体的,不能分为部分。他按生物的不同等级加以划分,提出植物具有营养和消化的灵魂,动物具有感觉灵魂,人具有理性灵魂。高级灵魂包含所有低级灵魂,人是最高级的,因此同时具有三种灵魂。它们在人体中是统一不可分割地起作用的。此外,他还按灵魂的功能进行分类,提出人的灵魂有两种功能:理性的和非理性的。非理性的功能是被动的,与肉体同生死;灵魂的理性功能是主动的,肉体死亡,灵魂复归于纯粹形式。这样,亚里士多德又一次回到他的形式决定质料的唯心论观点上来。

在感觉心理上,亚里士多德有许多建树。首先,他把感觉看做动物生存的必要手段,提出感觉的第一特征是辨别力。例如,视觉能辨别黑与白,味觉能辨别甜和苦。动物有了这种天赋的感觉能力,才能在一定距离内知觉对象,做出趋避的动作,以保持生存和繁殖种族。其次,他承认,外部物体的作用是引起感觉的原因,没有外部事物的作用,感觉就不能产生,物体是先于感觉存在的。第三,感觉过程产生的印象是真实的,不会犯错误。他把外物作用感官产生的感觉印象或痕迹,比之于金戒指印在蜡块上的印纹一样,是真实的。第四,他把感觉分为特殊感觉和共同感觉。特殊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5种。每种感觉都有特殊的对象:视觉的对象是颜色,听觉的对象是声音,嗅觉的对象是气味等。每一种感觉和对象之间都有自己的媒介物:透明是视觉的媒介物,空气是听觉的媒介物,身体是触觉的媒介物等。他对各种感觉都给予了一定的生物学意义的描述。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是生物是否活着的标记。味觉具有营养作用,听觉、视觉、嗅觉都是距离感觉。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动物的生存,而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感觉所接受的对象是有一定范围的:声音过小了固然听不见,过大也是听不见的。感觉和两种物体相互作用的比率有关:比率适当就感到愉快;不适当就感到痛苦或者有害。感觉的程度是相对的。例如,尝过强烈味道的味觉器官(舌),就不能辨别轻微的味觉;受过强烈响声刺激的耳朵就会暂时变聋;一只手接触到比手硬的物体就觉得硬,接触比手软的物体就觉得软。

在解释了特殊器官的感觉后,亚里士多德还对共同感觉加以说明。其实,他的共同感觉就是知觉。例如,他认为共同感觉执行着想象和记忆的功能,指的也是知觉。

亚里士多德把记忆看做是感官知觉留下的意象的再生或重新活跃。他认为记忆有两种特性:(1)记忆的对象是过去的东西,一切记忆都会有逝去的时间。凡是能知觉时间的动物都有记忆。(2)记忆对象总是和当前的知觉对象有关的东西相联系:看到一张画,当他从这张画本身而不是从与画有关的东西——相似的东西进行联想时,这就是思维。当他把这张画作为与某物相似的东西或作为肖像时,那么,那个被作为肖像想起人物来的过程就是记忆。因此,记忆过程常和思维过程交错在一起。例如,想要记起一件事情却记不起来时,如果改变观点就能突然记起。他以为,这是把有关的相似的东西同要求的东西联系起来了。他还指出,记忆也常和想象相混淆:神经错乱的人,常常把纯粹的幻想当做记忆的事实,这就是因为把不相似的东西当做相似的东西看了。在他看来,记忆和回忆不同。记忆是被动的再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回忆是主动的,要求有思维的推理起作用,所以只有人类才有。关于记忆的条件,他总结出三条规律:(1)联想有助于回忆,如相似的、相反的和邻近的事物都有助于想起要回忆的东西。(2)情绪对回忆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情绪激动时会妨碍记忆。因为激动会失去意志的控制,使回忆不能按照要回忆的方向进行;相反的,愉快的情绪会增加人的记忆效果。(3)组织得好的材料,比组织得不好的材料更有利于记忆。

亚里士多德还说到情感、欲望、需要、动作和意志等心理现象。他以为欲望是心理运动的资源,例如,滋味本属于营养性质的,但气味常常和一定食物的性质相联系,即和动物所需要的食欲相联系。动物需要这种食物时,它的气味就使动物产生适意之感,从而迫使动物行动。他还描述了动作的产生过程:首先,动物的缺乏之感引起对所缺乏事物的需要,然后产生需要的意象,意象引起追求的欲望,迫使动物做出动作。不过,他认为,像饥渴欲望得到满足的行动是本能动作,而高级行动则有理性思维参加,是意志行动。

总之,亚里士多德是古代欧洲史上对心理现象做出最为全面系统描述的第一个人。他的著作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还有现实意义。美国某大学一位教授让学生阅读亚里士多德《论灵魂》的某些章节后,有学生询问,这是哪个大学教授的著作?当教授哈哈大笑地回答,它是2300多年前的哲学家的著作时,学生们都惊讶地赞叹不已!体液——气质

希波克利特是西方的医学始祖。他从医学实践出发,认为医学判断的出发点是身体本身。人体各部分联系起来的统一整体影响各个部分,各个部分也影响整体。身体的任一部分哪怕是最小部分的感觉,也有一定作用,因为各部分是互相联系着的。他很注意地理环境、气候、季节和生活方式同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

希波克利特对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两件事:首先,他著有《论圣病》一书。“圣病”是当时人们对癫痫病的称呼,认为这种病与神有关,或说是魔鬼附身。希波克利特在书中指出,病因在脑,不在神。他解释说,脑是知识的场所,由于脑,我们才能思维、理解、看见、听见,知道丑和美、恶和善、适意不适意。也是由于我们的脑才变得疯狂,发谵妄,为害怕和震惊所侵袭。当时人们都认为心理活动在心脏,如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说的。希波克利特则认为在脑,这是由他的医学经验所得到的结论。

他还著有《论人的本性》一书。书中提出人体中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它们来自不同的器官:脑有黏液,有冷的性质;肝有黄胆汁,有热的性质;胃有黑胆汁,有渐温的性质;血液出于心脏,性质干燥。由于这四种液体结合的比例不同,所以构成人的不同体质。体内的某种体液过多或过少,或者比例不适当,人都会感到痛苦。后来,希波克利特的四体液说,被古罗马时期的医生加伦继承发展为气质学说。

加伦,古罗马时期的名医和自然科学家,对解剖生理学有很大贡献。他通过活体解剖和对神经系统的研究,发现肌肉中的神经分支,在脊椎的实验中看到脊椎的部分和动作有关。在观察神经和感觉有病的人时发现神经由感官传到脑,因而断定心灵位于脑,指出脑、脊髓和神经分支形成系统是感觉和动作之间互相联系的生理基础。

加伦的最大贡献是把希波克利特四体液说和人的气质联系起来,指出气质类型的各种表现。他发现:多血质的人,血液最多,这种人的行动表现为热心、活泼;黏液质的人痰液多,这种人的心理表现为,冷静、善于思考和计算;神经质的人,黑胆汁多,有毅力,但表现出悲观;胆汁质的人,黄胆汁多,易发怒,动作激烈。到目前为止,心理学教科书中还经常提到这一气质学说。我思,故我在

古希腊、罗马灭亡后,欧洲进入中世纪。中世纪宗教统治一切,出现了为神学服务的官能心理学。到了17世纪笛卡儿提出了身心交感论,提倡人的理性思维,反对神学教条。

笛卡儿生活在西欧资产阶级早期革命时代,当时,荷兰在16世纪60年代、英国在17世纪4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已取得成功。笛卡儿所在的法国,却仍处于封建君主制盛期。作为资产阶级的先进人物,为了避免遭受迫害,他长期侨居荷兰等国著书立说,对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笛卡儿出身于法国的次等贵族家庭,父亲是法官。1604~1612年间他在耶稣教会学校学习,喜欢人文主义和数学,反对教会的教条和权威。由于身体孱弱,校长准许他可以不参加每天的早晨祈祷。他就利用这段时间躺在床上思考问题,从此养成他的终身习惯,并且在这种时候进行很好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取得人生经验,1617~1619年间他在军队服役。以后,又变卖了贵族的世袭领地,周游欧洲各国长达9年。在这期间,他曾两次回到巴黎想研究数学,均因不得安宁未能遂愿。1629年开始,他侨居荷兰长达20年。为了避免干扰,在这20年间他曾住过13个不同的城镇和20处不同的房子。除了最亲密的少数亲友外,他的住址一概保密。笛卡儿的一些重要著作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但是,他的著作被说成是无神论的,他本人也因此受到教会的迫害,于1649年被迫迁居到瑞典。到了瑞典之后,瑞典的皇后慕名请他讲哲学,约定每周讲课三次,每次在早晨5点左右开讲,这就破坏了他每天晚起床的习惯。皇后又不是一位好学生,加上冬天早晨在寒冷的图书馆里授课,笛卡儿坚持了4个月后,终于患上肺炎,于1650年2月11日病死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笛卡儿在心理学思想上的最重要贡献是:站在反对神学权威的立场上,采用理性怀疑的方法,以摆脱宗教教条的束缚来提高人的地位,使人们从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中得到解放。例如,他说,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判断和辨别真理的能力,只因儿童期的欲望或受教师支配接受了虚伪的东西,因此,必须对这一切持怀疑和审查态度,以求得到明白、清晰的观念。经过怀疑审查后,他发现有一个东西是不能怀疑的,这就是“我在怀疑”。怀疑就是思想,“我思,故我在”。这是他通过怀疑得到的第一条原则。他说:“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严格地说,我只是一个在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或灵魂,一个理智或一种理性的实体。”可见,笛卡儿是通过理性怀疑,提高自我,即人的地位的,以达到反宗教权威的目的。他同时把理性怀疑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和原则。传统上,神学的教条、权威被看做是真理的标准。笛卡儿起用了人自己的理性思维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哲学心理学从只考虑心理或灵魂的实体是什么的传统思想,转变为考虑心理、心灵或知识是怎样起源的问题。其实,笛卡儿的理性思维是一种天赋能力,它来自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然而,他用柏拉图的理念来反对神学上帝,却是一大进步。当然,过分强调理性的天赋和天赋观念具有片面性,但是,从此使心理学从哲学的本体论转向认识论,却起到了一种推陈出新的作用。正因为先有笛卡儿的理性思维取代了神学教条,才使心理学能以研究人、自我和人的理性思维为对象。也正因为笛卡儿强调理性认识,才为以后洛克的感觉经验论的提出扫清道路。

那么,笛卡儿是怎样从哲学的本体论过渡到认识论的呢?在发现自我作为第一原则之后,笛卡儿通过理性思维承认了上帝和物质的存在,而上帝是创造一切的,这就将自我和物质对立起来。而人是物质和自我、灵魂的统一体,这两者是如何统一的呢?他使用了二元论的相互作用来解决,这就是他的身心交感论和身心搅混论。

首先,他把人体看做是一架自动机,按自然规律起作用。他指出,身体的运动,取决于心的热力所引起的“动物精神”在中空的神经管内来回流动,当它流到大脑的松果体时,灵魂就在这里和身体动作发生交互或交感作用。在笛卡儿看来,灵魂是单一的整体,它依整体性进行活动,只能在身体的单一器官中和外来影响发生交互作用。松果体就是脑中唯一的单一器官,所以,灵魂只能在这里和来自各器官的感觉印象发生交感作用。灵魂好比舵手坐在船头观察船的运行,并指挥其航向一样,这就由他的身心交感引申出身心搅混论。

关于身心搅混论,他认为,灵魂或自我不但在松果体和来自身体的动作发生交感,而且和整个身体“紧密地联结在一起,高度地混搅在一起,因而我和它组成了一个单一的整体”。因为要不是这样,我的身体受伤,需要喝水和吃东西,就只能靠思想去认识,而不是感觉到的。为了说明这个理论,他把神经比作一条绳子。如图所示。

假定绳子上有A、B、C、D各点,只要拉动其中的一点,其他各点也会活动起来。他说:“同样情形,当我觉得脚上痛的时候,物理学告诉我,这个感觉是通过分布在脚上的神经传来的。这些神经就像绳子一样,从脚上一直通到脑子里,当它们在脚上被牵动的时候,也同时带动了脑子里神经归总的地方,并在那里激起一种运动,自然规定了这种运动使心灵产生疼痛的感觉,就好像疼痛是在脚上似的。”

应该指出,笛卡儿提出身心交感论批判神学教条,解放了人的思想。后来的心理学家洛克则批判笛卡儿的天赋观念,提出心灵白板论的感觉经验论,他们共同推动了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发展。心灵白板论

洛克是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心理学的创建者和联想主义的倡导者。他出身于乡村律师家庭,父亲是个清教徒,曾参加国会派反对王党的革命活动。1652年20岁的洛克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后来,他还学过医学,但未结业,于1666年放弃了学医。1667年他结识了自由主义政治家沙甫茨伯利伯爵,曾担任伯爵的秘书和家庭教师多年。伯爵是辉格党的领袖。1684年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怀疑伯爵搞政治阴谋活动,洛克受到牵连,他们一起逃到荷兰。1688年“光荣革命”胜利,1689年他们回到英国,洛克在君主立宪的新政府中担任要职,但他代表了一种妥协的力量。在科学界,他和波义耳、牛顿等人都很友好,洛克自己在医学上也偶尔进行实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