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外国同事打交道一本就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3:04:13

点击下载

作者:[美]萨纳·雷诺兹德博拉·瓦伦丁

出版社:北京普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与外国同事打交道一本就够

与外国同事打交道一本就够试读:

前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外国企业相继在中国设立分部,本土企业也不断走向国际化,中国人的交往范围随之扩大,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当代的中国白领在职场中通常会面临这样的情形:他们的同事来自世界各地,操着各种语言(甚至带有地方口音),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企业中,如何避免文化禁忌和冲突,与拥有不同习俗的外国同事和睦相处、实现有效沟通呢?

要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首先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每种文化都有一定的文化习俗和禁忌,违背习俗或者触犯禁忌常常会引起文化冲突,导致人际关系破裂或者交易失败。因此,深入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是每一位成功的职场人士的必修课。本书开篇介绍了东西方文化在价值取向、表达方式、时间观念和企业文化等几个重要方面的异同,希望能够帮助读者补上“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一课。第二篇则着重阐述了外国同事的价值理念以及他们在职场中的行为模式,最后一篇则结合具体案例,指出与外国同事打交道时所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本书操作性、实用性极强,内容翔实,实例新颖,为迫切希望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外企白领提供了理想的学习平台。第一篇补上“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一课——我们与老外的不同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国外企业陆续在中国设立分部,中国本土企业也不断走向国际化,中国人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有着多元文化背景的外企或驻外机构工作的职场人士,如何与拥有不同习俗、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同事相处呢?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在尊重彼此文化习俗的前提下实现沟通交流无障碍,让自己的职场生涯更加顺畅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通过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待人接物的礼仪,更加准确、深入地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各地文化差异,从而在与外国同事、老板、客户以及国际友人打交道时做到知己知彼,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基础,才能更好地为自己的工作铺平道路,让自己的职业通道更加顺畅。

我们知道,不同的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信仰、价值观和人生态度,也会影响到人们观察现实生活的视角。为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必须学会从不同的视角来透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世界,从而更好地了解生活在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

本书的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对比东、西方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时间、权力概念的不同,帮助我们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对于我们对外人际交往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价值取向——彰显个性还是以集体利益为重?在东方文化背景下,我们更加注重集体和人际关系,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重视的则是强调独立的个体和实际的交往。

第二章 表达方式——直来直去还是拐弯抹角?在与人沟通交流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喜欢直接的表达方式、说话直截了当;而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则更推崇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说话偏爱间接、含蓄,往往侧重于“可意会不可言表”的语境。

第三章 时间观念——按部就班还是随时都OK?世界各国文化的时间观迥异。有些国家的人喜欢直线思维,认为时间一去不复返,倾向于将时间分割成较小的时间单位,严格按预先设定好的时间表来安排工作和生活;有些国家的人却认为时间是富有弹性、可灵活掌握的。持有这种时间观念的人们往往热衷于各种集体活动,重视人际关系胜过时间安排;还有些国家的人们认为时间是在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是可以轮回的,并且主宰人类和人类的活动,所以更加喜欢随遇而安。

第四章 企业文化——层级式管理还是民主式管理一些企业崇尚集权,习惯于明确的权力层级,在组织结构中采取层级式管理;而另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则倾向于扁平式的组织结构,认为老板和员工是平等的关系,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喜欢更加民主化、分享式的管理结构。第一章 价值取向——彰显个性还是以集体利益为重

独跑者终将赢得比赛。——美国谚语

宁做沧海一粟,也不做孤单的智者。——墨西哥谚语测测你的文化背景取向

下面的自测题有助于你了解自己的文化倾向,请从提供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与你情况最接近的选项,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强烈建议你在阅读本章之前完成这些问题,然后在阅读之后回顾一下这些题目,你会发现这对你的对外交往能力的提升极有益处。

1.当你所在团队接到一项任务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A. 你会独自一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

B. 你希望能够和其他成员一起完成任务。

2.假设你的公司现在规定:第三季度销售额最高的那个部门将会获得10%的奖金,同时,个人销售额最高也可以获得10%的奖金。那么,你会怎么做?

A. 加倍努力去赢得个人的10%奖金。

B. 与其他成员一起努力争取部门的10%奖金。

3.假设你现在要进入餐馆或者正在火车上,而且此时餐馆或火车上还有空座位,你会怎么做?

A. 选择远离人群的座位。

B. 选择靠近人群的座位。

4.假设你所在的公司正在向南美洲扩展业务,你要前往会见委内瑞拉的代表,你会怎么安排此次行程?

A. 当天飞往加拉加斯(委内瑞拉首都),安排会见,第二天飞回公司。

B. 提前一天飞往加拉加斯,抽时间游览和欣赏郊区美景,同时了解该国的历史,从而加深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与对方进行沟通。

5.假设今天会见国外团队耗费了你一整天的时间,到了下班时间你会怎么做?

A. 随便找个借口溜人。

B. 认为这是自己分内的事情,因此无论多么累还是会坚持下去。

好吧,现在可以统计一下你的得分,如果你答案中A出现的次数比较多,那么说明你可能来自于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背景;相反,你就是来自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背景。关于“自我”的界定

作为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如何看待自我的呢?相信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界定。我们是否认为自己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并能对自身行为负责?同时也会为自己独立、率真、自信、勇于冒险的个性而引以为豪,并把追求个人目标、个人事业成就和个人利益作为人生奋斗的动力呢?或者,我们只是把自己看作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人,集体中的一员,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关联,寻求彼此的和睦相处,并以集体的利益为自己追求奋斗的动力,甘愿与他人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不难得知,如果看重个人荣誉和强调个体的力量无疑是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如果把自己看作集体当中与他人相互依存的一员,并且注重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胜过个人目标,则无疑是集体主义文化的缩影。随着对“自我”的不同界定——独立的个体或者相互依存的集体当中的一员,人们的人生观和处世方式将会发生不可估量的改变。而这种对“自我”的界定通常是在幼年时期随着所处的文化环境而形成的。

当父母带着新生的婴儿从医院回到家中,他们在跨进家门的一瞬间就要作出第一个决定——孩子睡哪儿?我们中国的大多数婴儿往往会被安置在父母的房间里,并且在最初的几年里,都会睡在妈妈身边。而英国和美国的婴儿通常一出院(或者出院几周、几个月之后)就被安排在自己的房间里。由此,不难预测孩子的个性发展趋势(依赖型/相互依赖型)和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东西方文化差异1:自我

究其根源,中国孩子从一开始就形成了集体活动和“集体思维”的习惯——在出生的头几年里,他们每天24小时都和父母呆在一起;稍大之后,他们会和幼儿园里其他孩子保持步调一致——这种习惯促使他们在学校、大学、俱乐部以及最终就职的公司里与人密切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与此同时,这种密切的配合和共同的追求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进行集体活动和“集体思维”的习惯。

通过了解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背景如何影响我们对“自我”的界定的折射,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的结论:世界每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都会影响每个生活在此文化背景下的人对自我的界定;即使是同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派生出来的亚文化当中也会有着截然不同的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形成。

下面,我们不妨来深入了解一下以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体现的西方和东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价值观的典型表现,以便在今后的商务活动中做到知己知彼,处理好商务活动中的文化以及价值观的冲突。强调彰显个性的个人主义西方文化

想把事情做好,就得亲自动手。——美国谚语

在整个北美、北欧和西欧大部分地区以及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为代表的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西方国家中,人们十分注重个性、独立和自立。孩子们从小就受到教育,一定要学会掌握自主权,学会自主思考、自主发言,在课堂上自主提问,自主作出选择,同时对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并提倡人们遵循以下的核心价值观念。

强调以个体为核心。大多数个人主义文化旨在培养能够勇于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责任感的公民。

人生决策。每个人通常都要独立地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作出抉择,包括职业的选择、婚姻伴侣的挑选以及是否养育后代的抉择,而不受甚至包括父母在内的他人的影响。

自我认同。每个人都很重视对自我的认同,而不在意集体对自己的认同。因此,每个人的个人权利和需求往往高于集体权利和需求。

人际关系淡漠。在西方文化中,很多人将人际关系视为契约,无论何时,缔结契约的一方都有权终止它。当契约妨碍到个人目标时,即使是家庭关系或亲密的友情也会被割舍。

保持个人的空间和隐私至关重要。个人主义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因此,与集体主义文化相比较而言,个人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加需要宽阔的物理空间,并对个人隐私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种对隐私的要求在日常商务活动和个人生活当中随处可见。

家中。独立的卧室必不可少,而个人隐私对平静的家庭生活而言也至关重要。

办公室里。私人办公室标志着身份地位。紧闭的门发出保护个人隐私的信号——不敲门就推门而入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人群之中。推搡拥挤被视为一种侵犯性行为。当拥挤不可避免时(比如,在地铁或者电梯里),人们就会遵循一套严格的规则——保持身体挺直,避免目光接触,面向安全出口。

人际交往喜欢直接明了和个性化。人际交往是人们展示自我个性的最强有力的方式之一。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观点、信念和感触的沟通方式成就了与众不同的你。

直接、明确的信息。西方文化重视人的特质,希望沟通能够发掘人的特质。同时,倾向于清晰、直接、明了、容易理解的沟通方式。

直线型逻辑思维模式。多数个人主义文化都植根于西欧,而西方逻辑则强调一种直线型的因果关系思维模式。

个人责任。人们希望自己所表达的信息能够承载个人观点,体现个人责任心。因此,尽管个人可以在简历上以及面试时大肆“推销”、粉饰自己,但他们日后也需要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

商业活动具有交易性和竞争性。结果至高无上,同时也不可小觑交易过程。商业活动通常是通过严谨的审查程序(严格评估、信用报告、季度收入)和专业能力(以往的从业经验、教育证书)才得以顺利进行。

注重商业结果并可通过量化来对其进行衡量。西方人更注重商业活动的结果,而结果是可以通过对利润、生产率、客户群和市场份额的量化进行衡量的。

强调竞争能力。西方人坚信只有竞争才能确保成果。如果达不到预期成效,交易就会被取消,合同也会终止。

看中在商言商,淡化人际关系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来自西方文化背景的商务人士绝不会把工作和私人生活、生意和人际关系混为一谈。他们在商务活动中惟一的目标就是达成合同、完成交易或提高销售额,而人际关系在商务活动中则是次要的、表面的,只要不妨碍交易的达成即可。在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通常会避免牵扯各种私人关系,在他们看来,这些私人关系只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妨碍客观判断。以集体利益为重的集体主义东方文化

众志成城。——中国成语

与个人主义文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利益成为人们大部分行为和决策的出发点。集体主义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南美洲一些国家以及太平洋诸岛的文化中。生活在这些国家的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听从长辈的意见,要融入到家庭或大家族当中。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坚信:集体的力量是个人生存的有力保障,并遵循以下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

强调以集体为核心。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人将自己视为集体中的一员,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每个人都必须隶属于某个强大、具有凝聚力的群体单位(如家庭、家族、职业、企业等),强调集体的归属感。在他们的一生中,这些群体单位会为他们提供保护和支持,而自己必须忠于自己所在的集体。

群体决策。个人在进行决策时会先征求他人的意见,他们会依托群体以获取更宽广的视角,也会把群体的需求置于个人需求之上。只注重个人需求会被视为一种自私自利、缺乏远见的行径。

集体主义价值观。强调“我们”而非“我”,群体的权利和需求处于主导地位。集体主义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包括和谐、个人尊严或“面子”、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群体内公平合理分配以及满足他人的需求。

人际关系比空间和隐私重要得多。与以个人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西方文化相比较而言,通常情况下,以集体主义为表现的东方文化所需要的私人空间要小得多。如果你所从属的群体对你来说至关重要,你就会渴望与群体当中的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无论是在商务环境下还是在个人环境下,人们都不大介意共享空间。

东西方文化差异2:生活方式

家中。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多数人的家中都拥有大片生活区域,用于家庭成员的吃住和相互交往。通常情况下,他们生活在庞大的家庭、部族或宗族之中。与来自西方的人们相比,他们似乎不在意个人空间。

办公室里。私人办公室并不多见,且常用于接待客户。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在开放式的办公室里工作,和他人共享一张巨大的办公桌。他们大量的社交时间都是与同事和同行一起度过的。事实上,往往正是在这种社交时间里,新的想法才得以讨论,矛盾才得以解决,决策才得以推行。

人群之中。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更趋向于集体的行为,比如喜欢扎堆,强调“人气”。比如,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乘坐飞机,他们的就座方式常常会令其他国家的商务人士诧异不已。飞机上的空位很多,但是这些乘客喜欢坐在一起。而来自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乘客则会分散就座,即使是那些结伴旅行并且在飞行中需要交谈的人至少也会隔位就座。

人际交往是基于直觉和印象的,并且错综复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际交往更趋于含蓄、内敛和迂回。直截了当的交流并不那么重要。

所表达的信息是间接、含糊的。集体主义文化下人们的表达含蓄、充满暗示,经常需要从字里行间推断其弦外之音。即使需要提供明确信息(如解决某个问题),其表达也往往令人难以捉摸、十分间接或模棱两可。其根本是他们认为沟通不应当只被用于传达内容,更重要的是用以维系关系、维持和谐,还可以通过责任分散来保存颜面(个人身份或尊严)。

曲线式的逻辑思维模式。来自集体主义文化的人们认为现实错综复杂,因此很少运用因果关系的直线型逻辑思维模式。他们更擅长将情况或问题放到一个更大的情境或环境中进行整体呈现。因此,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交流者似乎更加青睐于漫无边际或隐喻式的谈话方式。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日语和英语的句式中看出:日本句式呈现信息的顺序与英文截然不同。在英语中,重要的信息点往往最先出现,次要内容则被置于句尾。而在日语中,首先给出的是细枝末节式的信息,为句末才出现的重要信息充当铺垫。日本人会暗示别人应该做什么,而这些暗示又往往因为运用被动语态无人称句式而被弱化。

商业活动是相互关联的,需要通力协作才能促成。多数集体主义文化认同这样一个理念:是关系而非交易或合约促成结果。

信息资料并不重要。尽管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不会忽视客观事实,也会广泛地进行信息搜集并开展调研工作,但上述所收集来的信息资料通常带有主观性或者个人情感色彩,这是因为在陈述这些信息资料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见解。

事实和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集体主义文化认为,对现存关系而言,对信息的统计和事实的分析测定不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重要。逻辑和推理可能本身无法说服他人,但事实背后的关系却能赋予他们意义和分量,使其更具说服力,更让人信服。

商业活动应立足长远。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在于关系、过程、长远发展和公平机制的构建。鉴于全体达成共识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人们不会草率地进行决策。

在关系至上的群体里,达成共识也极为重要,毕竟,整个群体都与现有关系的维持和发展息息相关。日本人用以达成共识的“禀议决策制”,强调“根回”(即“预先商议”,原意为尽心修剪和布置树木的根部,使树木按照预期的形状生长),其理念为:决策(树木)的成功实施需要得到群体(根部)中所有成员的一致认同。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表1-1来回顾总结一下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主要差异。表1-1 个人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的差异(续)职场中如何应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在职场中,当你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同事、客户以及朋友时,以下几招可以让你轻轻松松与他们打交道,赢得他们的尊重与信任,从而成就你的工作。

我们了解了强调个人主义的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之后,不妨在与他们开展商业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按他们的逻辑思维模式、以他们习惯的沟通方式来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

注重商业交易的结果。在你试图说服来自西方的客户或老板接受你的提议时,不妨强调基于合约或协议,并且采用有关短期收益的硬性数据来支撑你的提议。要牢记一点,西方商务人士更加注重交易的结果,并且在一个方案被通过前希望通过量化的评估来预见未来的成效,因此你不妨紧紧围绕“信息资料收集——数据分析支持——量化评估可行性方案——未来可预见的收益数字化说明”的模式引导他们接受你提供的解决方案和建议。

学会用数字说话——运用数据和逻辑。为了让西方客户或老板接受你的论点,你必须提供具有高度说服力的论据,这一切皆来自于具体的一组组数字,你不妨从展开竞争,关注现实,参照数字、统计数据、基准点、最佳模式等方面入手,进行对比分析,运用线性因果关系逻辑勾勒出令人信服的论点,这对成功赢得那些“一切以数字说话”的西方公司的信任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把一切放到桌面上来谈——直接交流。与西方人打交道,你最好有一说一,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或当面质疑。切忌保持沉默,一言不发!或者交流时不直奔主题,采取迂回的说法,这只能令你的外国客户和同事不安和疑虑。

切记一定要有时间观念。来自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西方商务人士大多有很强的时间的管理观念,每天的日程安排都是严格限定的,几点几分做什么事,决不允许拖延。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为避免产生误解,一定要提前预约你们的会面或会谈,一定要为此次会面或会谈预估时间;在答应客户或老板交办的事情时,也要预估一下达成某项决策或任务的时间,以留有回旋的余地(可以考虑安排双倍时间);同时,在要求别人回复或完成某项工作时,也需要向对方表明给予答复的确切日期。

另外,我们在日常的商务活动中,也会遇到与我们有着相似文化背景的外国同事、客户和朋友,在与他们的相处中,也需要求同存异,尊重彼此的文化习俗,在日常工作中才能更加顺畅。因此在平常的交往中,我们要学会运用如下的交流技巧,来与他们进行交往。

多抽些精力和时间培养彼此的感情,建立起互相信赖的长久关系。我们在与来自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国家的客户和同事相处时,不妨试着多抽点儿时间、花些精力培养彼此的感情,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要牢记一点:在和他们进行商务活动时,信任至关重要。一定要注重双方的合作、互惠互利和长期发展的前景。

高度重视商务关系的重要性,注重礼仪细节。来自东方国家的商务人士大都特别注重彼此的言谈举止和礼仪礼节。所以,我们在与他们的相处中要特别注意举止、礼仪和礼节,这些对于保存“颜面”(个人身份和尊严)而言至关重要。不妨在与他们初次打交道时,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追溯一下历史的渊源,叙叙历史,这样一来,来自东方国家的商业伙伴就会感同身受,更加认同彼此相似的价值观念,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某种联系,从而增进感情,达成彼此的信任。

交易中争取双方达成共识,共同作出决策。尤其是在商务交往中,我们要随机应变,从长远利益的考虑出发,特意预留一些时间,以便双方可以就协议中的某些细节进行反复陈述和协商,最后促成双方共同作出决定。

在面对面交流中一定要含蓄,给对方留足面子。在与来自东方国家的商务人士面对面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谈话气氛,言谈举止中为对方留足颜面,必要时考虑运用适当的沉默来舒缓彼此紧张的情绪,而切忌咄咄逼人的说话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双方更容易达成既定的目标。

避免直截了当地质疑。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大多反对个人问责,而是希望保护集体中所有成员的尊严。因此在与之进行商务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当众提出需要对方就责任明确作出回应的相关问题,否则会让被质疑者觉得很没面子,进而伤及其代表的公司的颜面,无疑也会给双方进一步的沟通制造无法逾越的障碍。

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心理准备。在与来自集体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交往时,要做好在人情、会议、报告和问答等方面花上两倍时间的心理准备,以灵活应对随时发生的变化。第二章 表达方式——直来直去还是拐弯抹角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希腊谚语

自助者天助。——美国谚语测测你的表达方式

下面的自测题有助于了解你本人的表达方式,请从提供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与你情况最接近的选项,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强烈建议你在阅读本章之前完成这些问题,然后在阅读之后回顾一下这些题目,你会发现这对你的表达能力的提升极有益处。

1.你经常会留意别人的肢体语言,并本能地感觉到他们情绪方面的变化吗?

A. 是。

B. 不是。

2.当你听到一位同事说:“这个部门从来没有损失过这么多钱!”你对此会有什么感觉?

A. 你会感到愤愤不平,因为你知道早在几年前,该部门曾损失了25万元,这个数字远大于现在的损失。

B. 你清楚他说话的实际含义,其实他要说的是公司现在正面临着很大的困难。

3.假设新的部门主管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且要求员工切实遵守,这时你会怎么做?

A. 你会把规章贴在你的工作小隔间里,提醒自己时刻遵守它们。

B. 你会随便扫一眼,然后依情况办事,可能会遵守,也有可能置之不理。

4.假设你的经理给你一份第一季度的亏损情况分析,但是你不同意经理的观点,你会怎么做?

A. 你会当面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

B. 你不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意见,只是在被问到时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

5.当你要推荐一位人员进入你的部门时,在你面前有两个人选,他们的资历都一样,但是其中的一个是你的堂兄弟,你会怎么办?

A. 选择外人。

B. 选择堂兄弟。

现在请计算你的得分,如果你选的A答案比较多,你可能倾向于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反之,则很有可能偏爱含蓄迂回的表达方式。

在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人们喜欢用直接的表达方式,说话直截了当,这也就是人际沟通专家们通常所说的低语境文化下的表达方式,注重明确的语言信息,不太强调交流的语境(比如,隐含的寓意或非语言信息传达),我们姑且称之为“西方式的表达方式”;而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则更推崇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说话往往很含蓄,更加注重“可意会不可言表”的语境,即专家们所说的高语境文化下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重视交流发生的语境,十分注重含蓄的非语言信息的表达,我们姑且称之为“东方式的表达方式”,我们不妨通过下面两则近期在国际电视频道上播出的商业广告,来观察一下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两则广告清晰地描绘z了 西方式表达方式和东方式表达方式之间的差异。

第一则广告 背景音乐响起,同时画外音唱道:“无论你到哪里,我都会与你相随。”一个小女孩与她爸爸道别:“爸爸,要记得给我打电话哟!”爸爸回答道:“我会的。”随后出现小女孩的爸爸乘飞机去出差的画面。广告的最后一幕是,爸爸给小女孩打来电话,女孩高兴得一边喊着“爸爸”,一边欣喜地跑向电话机,这时屏幕画面中打出了安联(Allianz)保险公司的名称。

第二则广告 一只鸭子反复出现在人们受工伤的不同场景中。这只鸭子嘎嘎地重复叫着“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AFLAC)的名字。整则广告以轻松幽默、直接明了的方式宣传保险公司有关工伤险的保险产品——只要你购买了它,即使在受伤失去工作能力时也可以获得保障。

以上两则广告都是有关保险公司的广告,但广告表现的手法却大相径庭。在安联保险公司的广告中,它所隐含的、想要传达的信息是:

安联公司就像信守承诺、准时给女儿打电话的父亲那样可靠;

安联公司实际上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

安联公司保平安。

而喜欢直接表达的美国家庭人寿保险公司则在广告中明确地传达它要传递的信息:

公司的名称;

具体保险产品的名称;

附加险的定义。

在这则广告里,公司的名称和所要传达的信息以直接的方式重复出现多次,同时,采用闹剧和情景幽默的方式加深了我们对原本简单直白的信息的印象。

无论是偏向“体会言外之意”还是偏向直接明了地说出来,每种交流的表达方式在不同的文化中都表现得不尽相同。亚洲文化和地中海文化属于含蓄的高语境文化,而美国、德国、瑞士文化和斯堪的纳维亚文化则属于直接的低语境文化。东方式表达方式——含蓄、迂回

东方式的含蓄、迂回的表达方式往往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倾向于含蓄的表达。在东方文化中,人们从小即被教育要内敛、含蓄,他们认为大多数情况下,言语之外的意义比言语本身更为重要。他们通常能够辨明实际言语和所要表达的意思之间的差别。

随着手机的普及,中国已然成为超级手机使用大国。多项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更加乐于收发短信。庞大的“拇指一族”已悄然诞生,拇指拨动发短信的现象随处可见。很多初来中国的西方人对此十分不解,在他们看来,电话沟通是一种更加快捷方便的途径,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却对费时费力的短信乐此不疲。其实,收发短信是一种中国式的含蓄的交流方式。在高语境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倾向于含蓄、迂回的交流,而手机的短信功能恰恰为中国人的这种交流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东西方文化差异3:表达

强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尽管每个人都会采用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手势和触摸、交谈间距、眼神接触等)来传达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信息,相比之下,东方文化中的人们比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更加青睐于非语言的沟通表达方式,看中彼此交流时的心境与意境,因此人们需要细心观察,才能领会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才能实现有效的交流。

注重人际关系甚于工作本身。 在东方文化中成长的人们从小被教育要重视家庭关系和友谊。友谊是一种多年的由衷承诺,因此商务人士重视人际关系胜过实际交易。他们甚至认为缺乏经验的熟人比经验丰富的陌生人更加值得信赖。他们签约的对象通常是有多年合作关系的公司,而不是做出最佳商务报告或提供最佳交易的公司。

看重群策群力。正如中国古老的谚语“众人拾柴火焰高”所言,东方文化更推崇集体的力量,以集体为重的社会单位。每个人从小就被教导要以集体利益为重,绝不能将个人的意见凌驾于集体之上。所有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只有这样时刻不忘集体的行为才是值得称赞的。自我个性的张扬不但会令人不悦,也会不为社会所认可。一个人如果想突出自我的话,他就会失去在集体中的位置。

期待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能充满人情味。东方文化认为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应该像和睦的家庭关系一样充满人情味,谁都希望自己的老板和蔼可亲,像关心家人一样关心员工。反过来,老板同样也希望员工能视自己为公司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为了公司的利益而工作,并且对公司忠心耿耿。因此,信任和忠诚无疑是大多数老板在挑选员工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熟知的人往往比那些素不相识的人更让人放心。

经常凭直觉和信任决策。在东方文化熏陶下的商务人士更愿意凭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直觉在商务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与商业伙伴之间因长期合作而建立起来的信任也是影响商务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不是那些毫无生气的统计数据。

写作或发言都倾向迂回、婉转的方式。东方文化对信任的重视,你可以通过商务往来的书信和邮件以及发言中观察到。你会发现在他们的商务写作和发言中需要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建立彼此融洽的关系而不是开门见山地上来就谈生意。例如,商务人士在写信或发邮件时通常不会开门见山,只有到信函的第二段才开始涉及来信的主旨。同样,在一些商务场合作报告时,发言人往往也会以迂回的方式揭示主题,通常以问候和致谢开场。发言中更着眼于双方的共同利益,对公司的相关价值则采取轻描淡写的方式进行陈述。比如,一家在中国电脑市场上的占有额达28﹪的公司在报告的开篇会这样说道:“我们对这一市场的了解可谓知之甚少......”

偏爱曲线式或迂回式的推理。来自东方文化的人们会从全局出发探讨问题,话题比较随意,不需要按照线性次序进行。

就职于美国休斯敦的一家抵押融资公司的波多黎各裔经理华恩·马丁(Juan Martin),在一次公司举行的有关文化差异的发言中做了一次形象直观的生动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华恩借用白板向他的美国同事们展示不同的推理方式之间的差异。他说道,“你们谈话时喜欢从A点到B点。”他用一条直线把A、B两点连接起来。“而在我们的文化里,情况截然不同。我们喜欢这样的方式。”他顺手画出一些叠加在一起的圆圈,最后形成一朵花的图案。他的绘画引起一片笑声和评论,也让他的那些美国同事明白了为什么华恩说话总是喜欢“拐弯抹角”——这种说话方式有时着实让他的美国同事摸不着头脑,但却没有人会认为这种拐弯抹角的说话方式是受到其所处环境下的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

合同并不重要。相比西方文化背景的人,东方文化背景下的商务人士往往不太注重书面合同。因为他们认为很难预测未来的所有情形,因此,合约需要根据新的情况适时进行修订。这种态度并不意味着他们要违反合约,他们只是希望基于周围的事件和变化的情况(即所处情形的语境),合约能够合情合理。

在经过一番“徒劳”的尝试之后,一位美国厂商最终意识到一点:在与委内瑞拉的一家家族式农产品供应商做生意的时候,不过多地注重法律合同能够为他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现在我意识到我们的合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已经接受了这种现实。”“我们必须学会了解对方。现在,我们可以握手成交,也可以通过信函的方式进行交易。事实上,这比花钱请律师起草文件要容易得多,也能节省更多的开销。”西方式表达方式——直来直去

西方式的直来直去的表达方式通常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倾向于直白的表达。西方式的表达方式倾向于将信息准确、清晰地传达出去,而不是仅仅为沟通双方所“理解”。我们从下面的例子不难看出美国中西部地区直白的表达方式与东南部地区含蓄的表达方式的鲜明对比。

苏西·绍费尔德(Susie Shofield)是美国一家国营鞋业批发公司的东南区总经理。不久苏西将被公司总部调往中西部,这令从未离开过南部的苏西不知所措。她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一位在阿拉巴马州经营儿童鞋业连锁店的客户汤姆·沃梅尔多夫(Tom Womeldorf)。汤姆过去一直生活在伊利诺依州的斯普林菲尔德,他向苏西讲起他和他的家人当初在南部开始经营鞋店时所进行的调整。“刚开始的时候,我说话过于直接,结果四处碰壁。于是我开始留意顾客的谈话,学着用他们的方式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样很快就适应和调整过来了。中西部的人总是有话直说,从不拐弯抹角。苏西,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相信你很快就会了解中西部人,一定会适应那里的!”

强调有话直说,不喜欢拐弯抹角。 “有话直说”在西方式的表达方式中无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汇。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要求 “畅所欲言”,等到他们步入职场,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的时候,他们早已习惯了依赖语言进行准确表达。因而在西方的商务场所,商务人士应该尽可能清楚、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意思已成为共识。

工作和人际关系不能混为一谈。在西方的职场中,人们往往会把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分清。在他们看来,人际关系与工作任务毫不相干。商业交易是两家公司之间的交易而不是建立在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所以,即使某个项目中的关键人物离开公司,公司也不会因此无法展开业务,别人也很容易接手。

在一次跨文化沟通的培训会上,与会者被要求在纸上画出三个圆圈来表示他们的家庭关系、工作关系以及社区关系这三种关系重叠的程度。结果在20位与会者中,有12个人清晰地画出三个不相交的圆,这些人都来自西方文化背景,而其余8个人所画圆圈重叠的与会者均来自东方文化背景。可见,两组参与者对工作任务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看法,无疑是受到自己所属文化的影响。

强调个人积极性和个人决策。来自西方的人们通常更强调个人积极性、个人决策和个人成就感,正如美国谚语所言:“要先为自己着想。”甚至当他们在团队中工作的时候,他们也会想方设法标明自己的个人身份。在商业活动中,团体奖励极具价值,但他们更加重视的却是个人奖。人们总希望个人能够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

一位来自欧美的职场培训师在给一位来自中国的中层经理人作培训,这位培训师的培训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经理人建立起自己的个人成就感。他向这位经理建议道:“你应该在所有的报告中都写上你自己的名字,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知道是你在主持这些项目。”这一建议令那位来自中国的经理人惶恐不已。在他看来,把团队的功劳归功于自己是不对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东西方文化理念的差异。

雇佣关系不应赋予更多的私人感情色彩。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认为雇佣关系不需要被赋予更多的私人感情色彩。在他们的经营理念里,经营生意就像是操作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可以适时更换各种“零部件”(包括员工)。而员工则把自己看作一种适销商品,如果可以改善自身境遇,他们往往会考虑跳槽。老板也会根据员工不佳的表现将其解雇。同样,即使员工非常喜欢自己的上司和同事,他们也会为了更好的待遇离职,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由于信任不是挑选员工的重要因素,公司通常会明文规定禁止雇用在职员工的亲属、好友或伴侣。

凭事实与统计数据作决策。在西方国家的商业报告中,人们通常会佐以事实、数据以及其他具有可信度的统计资料。正如一则美国谚语所描述的那样:“数字永远不会撒谎。”他们相信数字远甚于直觉。比如,尽管由于某种特殊情况销售额有所下降,但他们还是会相信统计数据。他们的报告中充斥着大量的图表、图解以及来自专家的引证,很少会出现个人推测和直觉式的评论。他们希望别人也会提供同样详细的统计分析数据。

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进行写作或发言。写作或发言直截了当是西方商务人士的一大特征。他们喜欢开门见山,因为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他们按时完成任务。因此,他们往往一上来就会申明此次电话、信函、邮件或面谈的理由,随后,他们会根据对方的提问进行详细解答。

偏爱直线型推理。西方商务人士通常喜欢直线型推理,他们希望其合作伙伴也能够采用同样的直线型逻辑思维方式。大多数人很难想象世界上还会存在其他形式的逻辑思维。

一切以合同为准。西方的商务人士很少会以握手成交的方式进行交易,即便他们与合作方私交甚好,也需要双方决策人达成一致并在律师起草的文件上签字,这样交易才算最终完成。反过来,合同签字即生效,在出现纠纷时,法院会依照合约进行裁决并强制执行。

东西方文化差异4:情怒反应

最后,我们通过表2-1来回顾总结东方式表达方式与西方式表达方式之间的主要差异。表2-1 东方式表达方式与西方式表达方式的主要差异学会在不同场合中正确表达

如果你对外国同事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那么与他们沟通起来就会容易得多。不管日常工作你是准备采用口头还是书面的方式进行沟通,均请注意以下细节。

当你与来自亚洲或中美洲的同事、客户以及朋友进行沟通时,要牢记:

谈话时的场景氛围以及书面写作时一些承上启下的书面语十分重要;

留意对方话语当中所隐含的真正意思;

投身工作之前最好先要培养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

遵循集体决策的原则,凡事不要自己做主决定;

时刻注意与上司和同事之间的感情联络;

明白信任和直觉的重要性;

含蓄、迂回比直接的表达方式更能被接受;

习惯曲线型的思维模式;

接受合约不确定性的事实。

当你与来自欧美国家的同事、客户以及朋友进行沟通时,要记得:

直奔主题;

知道如何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工作中不要夹杂私人关系;

懂得如何表现自己的技巧并勇于自我做主;

不要期待和老板成为朋友;

记住“事实和数据胜于雄辩”的道理;

习惯直线型的思维模式;

合同很重要。第三章 时间观念——按部就班还是随时都OK

一针不补,十针难缝。——英国谚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中国谚语测测你的时间观念

下面的自测题有助于了解你本人的时间观念,请从提供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与自身情况最接近的选项。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强烈建议你在阅读本章之前完成这些问题,然后在阅读本章之后回顾一下这些题目,你会发现这对你的时间管理能力的提升极有益处。

1.假设你在外度假,但是列车来晚了,而且站台上还挤满了人,你会怎么做?

A.一直往前面挤。

B.耐心等待。

2.假设你正在办公室里面,而且正在打电话,正好你看到一位出差一个月归来的同事向你走来,你会怎么做?

A.微笑着招手表示欢迎。

B.挂掉电话,欢迎这位同事。

3.你会随身带着PDA(个人数据助理)、每日计划表或者是记录约会的日历吗?

A.会。

B.不会。

4.当你同时做几件事情时,你会感到舒服吗?

A.不会。

B.会。

5.你的工作伙伴和你社交圈子的人相似吗?

A.不相似。

B.相似。

现在请计算一下你的得分,如果你的A答案比较多,你更倾向于线性时间观;如果相反,则更倾向于弹性或循环时间观。

人们通过“活在当下,追忆往昔,畅想未来”来感受时间的存在,然而,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时间观念也各不相同。美国人和墨西哥人生活在同一个半球和大陆上,他们的时间观念却大相径庭。瑞士人和德国人的时间观与其邻国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时间观也极为不同。对英国人而言,未来是向前方延伸的;而在马达加斯加,由于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人们认为未来是从人的背面缓缓进入人的脑海的。

纵观世界各国文化,最常见的定义或计量时间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线性模式”(强调一段时间内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变通模式”(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进行多种活动)以及“循环模式”(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做事应当顺其自然)。

很显然,中国文化遵循的是循环时间观。这种时间观源远流长,强调的是万事万物的周而复始,认为生命有轮回;同时,人应当与自然和谐共处。多数亚洲文化、非洲文化以及美洲印第安文化都崇尚这一时间观念。鉴于我们中国人对这种时间观念早已了然于心,在此就着重探讨我们所不熟知的另外两种时间模式:线性模式和变通模式。线性式的时间观念

要想梦成真,少睡多用心。——犹太谚语

线性时间观注重“过去——现在——未来”的线性走向,认为时间是单向的、连续的,就像一条轨道一样一直延伸至未来,并且轨道的方向是唯一的、不可逆行的,消逝的时间将永不复返。因此,时间是极为宝贵的,应当好好加以利用而不能浪费。在这种时间观中成长起来的人们喜欢按照时钟的时段顺序有条不紊地工作。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尤其是进行商业活动)有效可行的、十分严谨的安排生活的方式。

东西方文化差异5:守时

推行线性时间观念的人们重视时间安排,把守时看成一种美德,喜欢一段时间只做一件事情。他们通常采用较小的时间单位来管理时间,在时间的安排和使用上比较精准,对工作时间和社交时间有严格的区分。他们在注重短期成效的同时也放眼未来。变通式的时间观念

与线性时间观念相反的是,推崇变通式时间观的人们认为时间是可以变通的,往往不会严格去分割时间,也不会想方设法去控制时间。南欧人、地中海沿岸文化和南美文化背景下的人都认为时间是可以变通的,不会留意时间的流逝。比如,许多美国公司的人事档案里记录了大量员工为了履行对家庭的责任而请假的案例。这些员工大多来自拉丁美洲或加勒比海地区,在他们的眼里,孩子的生日庆典或者兄弟的来访比工作要重要得多。他们普遍认为:“我随时都可以再找一份工作,但我只有这一个兄弟。”可见,推崇变通时间观的人们重视人际关系胜过时间安排,并且十分注重当下。

重视人际关系。对奉行变通时间观的人们而言,日程安排远不如人的情感那样重要。当需要花时间来关注他人或培养人际关系时,时间就变成了一种可以人为控制或延伸的主观上的东西。人们不会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在仓促中开会或者缩短会议。时间是一种可延伸的资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是由时钟来调控的。

电影《季风婚礼》(Monsoon Wedding)的导演米拉·奈尔(Mira Nair)非常擅长“一心二用”,她总是喜欢把工作和家庭融为一体。“奈尔把拍摄的最后一天变成大型的家庭户外聚会。除了指挥乐师、剧组成员和一大群临时演员外,她还邀请了很多家人和朋友到片场聚会,这乱糟糟的现场非但没让奈尔分心,反倒让她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她非常重视家庭关系。她从来不会一次只做一件事,总是喜欢工作的时候也把家人带在身边。”奈尔的丈夫这样说道。

注重当下。奉行变通时间观念的人们往往注重当下,而不是未来或者过去。这并不是说他们不珍惜过去的时光或者不相信未来,他们只是希望能充分体验当前的生活。

尼日利亚人阿帕塔就职于美国洛杉矶一家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公司里他结交了很多朋友。“阿帕塔让我们明白了眼前的时光是如此的宝贵。”一位同事这样评价他,“以前为了按时完成工作,我们总是全力以赴,甚至有时候完全忘记去享受工作的乐趣。而阿帕塔则不忘提醒我们要注意放松,享受彼此,享受工作。”

不喜欢管理时间。尽管持变通时间观念的人大多擅长经商,但他们认为按事先安排好的时间表做事是在浪费精力。

最后,我们不妨通过表3-1来归纳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观念的主要特征。表3-1 时间观对比(续)职场中如何与具有不同时间观念的人打交道

我们怎样与拥有不同时间观念的外国同事打交道呢?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双方在时间安排和实现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我们在与拥有不同时间观念的人打交道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当你与时间观很强的外国同事、客户以及朋友打交道时

重视时间安排。按时赴约,简明扼要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尽量在约定的时间完成会谈,不要拖延。

开会时要专注。不要接听手机或做其他事情。要牢记一点,专注时间的人也同样希望对方能够全神贯注,在他们看来,“一心二用”是对他们的不尊重。

注重短期成效。有强烈时间观念的商务人士喜欢对短期收益和近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当你与在时间上比较灵活的外国同事、客户以及朋友打交道时

不要将问题个人化。不能认为对方迟到便是对你的不尊重或者对合作目标缺乏责任。要知道,在他们看来,家庭和人际关系远比商务目标重要。

留足约见时间。要灵活安排日程表,一定要留出富余的时间来,或将会谈时间或约会时间故意提前半小时再告知他们约定的时间,这样能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你等人的烦躁情绪。在预约时你可以这样说:“我11点到11点半会在办公室等您。”或者“我们在8点准时开会,不要迟到!”(实际开会的时间是9点。)

明确表达你的疑虑。可以通过暗示的方法来表达你对对方能否守时的忧虑,以提醒对方不要迟到。比如你想要弄清楚会议的确切开始时间,你可以这样问对方:“您是指曼谷时间的12点还是北京时间的12点呢?”这样的提问可以暗示对方准时开会,同时也不伤及对方的面子。

避免规定确切的截止日期。在规定截止日期时,要留有回旋的余地。比如,你可以这样说:“请在周三至周五期间交货。”或者“这份合同要赶在2005年的第二季度之前敲定。”第四章 企业文化——层级式管理还是民主式管理

好的领导好比及时雨,能够平息波涛汹涌的大海。——美国夏威夷谚语测测你期待什么样的企业文化

下面的自测题有助于了解你本人对所在企业的文化的期待,请从提供的答案中选择一个与自身情况最接近的选项。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强烈建议你在阅读本章之前完成这些问题,然后在阅读本章之后回顾一下这些题目,你会发现这对你了解和适应所在企业的文化很有益处。

1.假设你已经和副总裁一起工作了几个月,而且对他也有了一定了解,如果你喜欢他,那么可能出于以下哪个原因?

A.他能够倾听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能力使各方达成共识。

B.他独掌大权,雷厉风行,从不忍受别人的废话。

2.假设你被选为一个大项目的成员,在召开第一次会议时,该团队要推选一位领队,你会怎么做?

A.你会表示反对,因为你认为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没有人能凌驾于别人之上。

B.你会表示同意,因为你觉得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团队能取得能更好的业绩。

3.假设你的部门现在要进行开支削减,而且由你负责决策,你会怎么办?

A.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共同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法。

B.私下决定把每个人的工资削减3%。

4.假设你被推荐去接见一位来自马德里某知名大学的经济学家,你会采取怎样的问候方式?

A.罗德里戈,很高兴见到你!

B.巴巴托博士,幸会!

5.假设你要接待一位来自南非电子公司的代表,你会如何着装?

A.商业便装。

B.正式的职业装。

现在请计算你的得分,如果你的A答案比较多,那么你更倾向于一种民主型管理的企业文化;如果相反,那就是倾向于层级型管理的企业文化。

职场中的每一位人士都会效力于某家企业,每家企业都会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不同的企业文化造就的管理模式也迥然不同,而公司的管理模式又能从多方面影响与同事、上下级甚至客户的人际沟通。

在崇尚层级式管理企业文化的公司员工与上级领导之间的沟通往往受到各种限制,组织间的沟通模式大都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上传下达的模式。在这种管理层级严明的企业文化影响下,组织中的领导往往掌握沟通的主导权,而员工常常趋于依赖其上级领导的决策行事;同时,出于对上级的尊敬,无论从言语上还是行为举止方面,他们通常都会与领导保持应有的距离感。而正是这种层级分明的企业文化使得公司的管理有序运营。

而在推行民主化管理的企业文化中,公司员工和上级之间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彼此之间的沟通既可以自上而下进行,也可以自下而上进行。层级式管理的企业文化

在不同的企业中,一些企业偏好层级型的组织结构,而另一些企业则倾向于相对民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在层级式管理模式下工作的员工往往能够通过层层决策权的限定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的产生,从而在企业中找到归属感。这里,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亚洲企业为什么偏爱定义清晰的层级式的管理结构。

和谐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儒家思想对亚洲人文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和谐”,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人与万物息息相关,是统一的生命体。因此,人应当学会了解、尊重并保护自然,而不能向大自然过度索取。此外,儒家思想还强调以礼乐制度为保障的人际关系的和谐,规定了每个人所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涉及上下级、父子、兄弟手足、夫妻、朋友、长幼等方方面面的社会关系,其中特别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在儒家和谐观的影响下,大多数亚洲企业也逐渐习惯并认同在企业中推行层级分明的组织结构。

颜面代表着尊严。颜面在亚洲公司中也非常重要,结构清晰的层级关系无疑有助于彼此保存颜面、维护尊严。面子代表着个人尊严,对亚洲人来说,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颜面尽失,那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尴尬,还是一种深深的羞辱。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一个人丢面子往往会让整个集体蒙羞。

东西方文化差异6:规则

绝对的领导权。在采用层级式管理模式的企业当中,企业严格界定了每个人在各自岗位的职责和应当承担的责任,领导有着绝对的决策权。员工往往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位高权重的领导身上,希望他们能够公正地行使手中的权力。例如,公司的主管对下级员工具有绝对的领导权,但他也要对这些员工负责,所作出的决策应该符合多数员工的利益;与此同时,员工们也应当尊重这种层级关系,服从上级领导的安排。

事实上,除了亚洲公司以外,拉美、南欧以及非洲的企业也都倾向于层级式的管理模式,这与大多数偏爱民主式管理模式的欧美、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的企业形成了鲜明对照。民主式管理的企业文化

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与北欧等地区为代表的西方企业中,企业的层级结构不太严格,即使有,也只是从工作任务的角度来进行层级式管理,并非领导权力。比如,在这些公司的组织结构图中会表明哪一位员工应该向谁汇报,有关工作任务的描述确保了由公司里最合适的人选来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在这些西方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同样会认为自己是和别人平等的,同事之间甚至上下级之间是允许平等地自由交流和沟通的。这里,我们将探讨一下民主式管理企业文化的三大显著特点——平等、信息流和责任制。

提倡平等。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科林·巴雷特(Colleen Barrett)曾经说过这样一番话:“我认为在我们的公司内部,我们已经作了很多尝试,尽量避免从等级和权限的角度与员工谈论问题。” 可见,在民主式管理的企业文化中,员工认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是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工作责任而已。大多数的美国MBA课堂正是这种扁平式组织结构的良好例证:在这些课堂上,教授们往往平易近人,与学生不分彼此,通过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对等的交流与沟通。

东西方文化差异7:领导

维杰·帕特尔博士(Vijay Patel)精通英语和商学,在印度是一位备受尊敬的教授。他的教学和课堂组织都具有典型的层级式风格。在印度,他所教授的研究生都对他无比尊重,而那些本科生们更是对他崇拜不已。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会向他质疑,相互之间也不会提问,除非他们被点名要求这样做。不久前,当帕特尔博士应邀前往芝加哥一所知名学府担任为期两年的客座教授时,他将自己在印度课堂上的层级式教学管理模式也带到了那里。

在美国开展了两个月的教学工作后,帕特尔博士对他的美国MBA学生作出了以下评价:“这些学生对教师不够尊重。在课堂上,他们总是侃侃而谈,并当场与老师进行辩论。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