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的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5:41:24

点击下载

作者:肖悦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低调做人的智慧

低调做人的智慧试读:

上篇:低调为人,智者之道

很多人认为,要开拓事业,坐稳位置,稳固自己的根基,就要突出自己的能力,折服对手。因此,大多数人往往喜欢争强好胜。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锋芒毕露只能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引来他人的群起而攻。

有位著名的商界巨贾曾给自己的儿子开出了一条训词: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不仅是做人的训诫,也是成功的原则。

正所谓:“树大招风,名大招嫉。”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

与高调相比,低调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调给人的印象深刻、鲜明,但往往难以持久,且易让人看不起;低调给人的印象虽然平淡,甚至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时间长了,尤其当人们了解了主体的真实实力时,又常常会肃然起敬。

低调之人往往能够在不声不响中成长,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低调的人不容易树敌,因此更容易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低调为人更容易保持心情的平静,能够处变不惊因而一定会做成大事。

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保持低调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做人原则。

第一章 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高调的结果往往不是威风八面,而是祸端四起。一个高调的人,就好像出头鸟一样,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打击。一来,如果出头鸟的出头损害了其他鸟的利益的话,就会遭到其他鸟的打击;二来,出头鸟站得高,目标明显,很容易被猎人打中。由此可见,无论如何,做出头鸟的下场都不会太好。

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在当今之世,为了某些追求,人们往往喜欢充分地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赏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尽管张扬个性、高调展示自我有利于推销自己,但事实上,对于张扬的声音与行动,人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很难接受。一般来说,行为高调的人多数都不为人所喜欢。

隋炀帝在位时,立了杨暕做太子。在立太子前,隋炀帝觉得杨暕要强、有冲劲,但是立了太子后,杨暕过去的优点就成了缺点。原来,杨暕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一直都没有改变“处处好表现”的习惯。

有一次,隋炀帝父子同猎,隋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隋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次更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不久,隋炀帝就寻了个罪名,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在古代,皇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是顺利当上太子的一个条件,但是,如果成了太子却不知道收敛自己,而以展示自己为能事,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不要说其他的皇子难以接受,即便是皇帝也不愿意接受。

唐顺宗刚刚做了太子后不久就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经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

他的幕僚听了,便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的是孝道,你应该多向父皇请安,问些起居、饮食、冷暖方面的事情,而不应该过多地理会国事,尤其是改革这类敏感的问题就更加不能提了。如果太子过分热心,别人就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猜忌你,你将如何证明自己呢?”

太子听得如雷贯耳,此后就闭口不谈国事了。尽管父皇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作为太子的唐顺宗始终都没有发表意见,直到他自己真正继位后才开始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高调的人总是为人所忌惮的。而出头鸟之所以挨打,一是因为容易遭嫉,二是因为目标明显。所以当一个人走向高调时,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风口浪尖上。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了赫赫战功。雍正二年入京时,他得到雍正帝的特殊荣宠,时人称之为“年大将军”。

然而,由于年羹尧恃功自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更严重的是,他任人唯亲,对全国的官员任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对于各地要职官员的委派,年羹尧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影响雍正帝,当时人把这样的情况称为“年选”。

最糟糕的是,年羹尧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藐视并进而威胁皇权。年羹尧在西安总督府时,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在辕门做班,辕门、鼓厅画上四爪龙,吹鼓手身着蟒袍,与宫廷相似。他还令雍正帝派来的侍卫前引后随,牵马坠镫。按清朝制度,凡上谕到达的地方,地方大员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全礼,跪请圣安。但雍正帝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然都不守规矩,直接“宣读晓谕”。他在与同级的督抚、将军往来的咨文中擅用令谕,语气模仿皇帝。更为严重的是,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欲为此亲撰序言,但年羹尧以不敢“上烦圣心”为借口,代雍正帝拟就序言,并要雍正帝颁布于天下。

如此僭越无度的行为令雍正皇帝寒心不已。最终,年羹尧被一再降职,并赐予自裁,结束了他风光无限的一生。

爱鸣叫和乱蹦乱跳的鸟,总是最容易被打下来。人也是一样,爱显山露水,抛头露面,就容易遭遇打击,而低调做人则是最好的手段。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追求胜利是上进的表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然而,事事求胜却不一定是好事。

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越强大就越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焦点;越挺拔的树木就越容易被砍伐。

三国时期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按照古礼,长子即位理所应当,但是,曹操对于次子曹植很偏爱,而且曹植才华横溢,因此,曹操更加倾向于立曹植为太子。

在曹植十几岁时,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番测试,曹植的确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就真的被立为世子了。

有一次,曹操拿一些政事来考量曹植时,发现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大喜,当时就奖励了曹植。

谁知,曹植的哥哥曹丕探听到,曹植之所以能够对政事对答如流,原来是他的老师杨修事先替他做好了答案。曹丕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买通曹植的手下把那些答案偷出来给了曹操。看到那些作弊的答案,曹操大怒,从此便不再喜欢曹植了。

老子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好胜者必败的道理。无数事实都证明,老子的这句话堪称至理名言。

在社会生活中,事事争胜的人是不明智的。事先,你需要考虑:这个“胜利”对你来说意义如何?求胜就要承担求胜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负作用,如果没必要求胜,还不如求败。

有时候,适当表现自己的无能,“让”别人一下,或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一直以来,曹植出尽了风头。在太子争夺战中,曹丕也曾经为此而恐慌过,他向自己的老师贾诩讨教。贾诩说:“您只要兢兢业业,不违背做儿子的礼数就可以了,不必去想那些虚名。”

曹丕接受了贾诩的建议。

有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作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曹丕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不说。

曹操看到曹丕这样,连忙问他:“怎么了?”

曹丕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做儿子的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曹操听后,大为感动。最终,曹丕被立为太子,而曹植则因为风头过盛、才能过显丢了前途。

风头过盛只能成为众人围攻的靶子,而敛藏锋芒,低调处之,则往往可使人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取得成功。

清朝康熙年间,皇帝一直都在为立太子一事头疼。

最初,康熙皇帝立了二皇子胤礽为太子,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和事态变化,使得太子数度被废。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皇帝不久就后悔了,又想重新立胤礽为太子,便以推举为名考察众臣。谁料到,众臣在明知康熙皇帝意旨的情况下,坚决摒弃暴戾的胤礽,一致推举八皇子胤禩为皇太子,这下大大地触怒了康熙皇帝。

原来,八皇子胤禩聪明能干,非常会笼络人心,在大臣中声誉甚佳,人称“贤王”,朝中不少大臣都与胤禩相交甚密。

然而,风头正盛的胤禩不知道的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不能容忍一个威信几乎与己相等的皇太子存在的,更何况众臣竟然无视自己的意愿来推举皇太子。对于康熙来说,这口气很难咽下去。

结果,康熙否定了推举,而将人心尽失的胤礽复位。经过此事,八皇子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过了不久,太子第二次被废,胤禩以为自己的机会到了。聪明一世的胤禩竟然被一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而密奏康熙,询问自己现在应担任什么职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在上书中表示,为了避免众臣再次推举,情愿卧床在家。

康熙皇帝看了胤禩暗示性的毛遂自荐之后更为反感,但他还是隐忍不发。

两年后的冬天,康熙皇帝率部分皇子出巡塞外,胤禩由于未随行,便派人去给康熙请安,并送去了礼物。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太监带来的礼物居然是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康熙觉得此礼物的寓意很明显,那就是讥刺自己老弱多病,即将离世。

恼怒到极点的康熙几乎气晕了过去,他痛骂胤禩,斥责他是大奸大恶之徒。

照理来说,胤禩进献礼物目的是为了邀宠,绝不敢故意如此捉弄皇帝,很明显是有人陷害,但盛怒中的康熙皇帝已经对胤禩完全失望,并严厉谴责他。此后,胤禩大受刺激,一度病危。

与八皇子胤禩不同的是,四皇子胤禛为人就沉默多了。

胤禛极具心计,在储位之争中一直保持独行客的身份,对皇位继承问题表现得毫不关心,同政坛上敏感之人也刻意保持距离,而只与文友谈诗论文,给人以喜欢清闲的印象。胤禛还吃斋念佛,并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

不过,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悠闲的人其实一点都没有闲着,他暗地里早有夺位的策略。胤禛在谋臣的建议下,对康熙皇帝伪装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这样既不让人觉得无能,又不会因锋芒毕露而引起康熙的嫉恨;对兄弟表示友爱,容忍为上,这样就使有才的人不嫉妒,无才的人把自己当靠山。

最关键的是,胤禛懂得拉拢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不是像胤禩一样,对所有的大臣都施展魅力去折服。胤禛不显山、不露水,连康熙皇帝也觉得他诚实可用、不结党。最终,胤禛继承了皇位。

想要横渡江河,只有远离漩涡。若是自恃强大,即便有无敌舰队也难免亡命于海上。“强者周围多是非,胜利面前多陷阱。”要真正得到胜利,就应该避开陷阱。

烦恼皆因强出头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甘于平凡,认为如果生活太平凡、太普通,日子太单调、太呆板,没有什么意思,总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起几朵浪花。为此,人们便事事想争先,处处想位于人前,而不知退让。然而,那些总是想着成就非凡梦想、强出头的人,到头来往往给自己招来祸患,使自己处于无穷的烦恼之中。

有一次,齐庄公乘马车到郊外打猎。马车正在行进时,齐庄公忽然感觉眼前翠影一闪,他定神一瞧,只见路上落着一只绿色的小昆虫,它高举两只前脚,似乎要阻止马车行进。

齐庄公见这只小昆虫个头不大,竟然敢来阻挡巨大的车轮,感到很奇怪,就问车夫:“这是什么虫子,如此大胆?”

车夫也看到了地上的昆虫,便回答说:“这是螳螂呀,虽然身体很小,但天不怕、地不怕。您看,它现在又张牙舞爪地想挡住大马车,不让车前进呢!”

车夫说着,车轮继续滚滚向前,那只螳螂被碾得粉身碎骨。看到螳螂死亡,齐庄公若有所思,不由地说:“螳螂虽然神勇,然而它不知进退,更自不量力,根本就是自寻死路啊。”

回头再看那地面时,螳螂已经与泥土混在了一起,没了踪迹。

常言道:“烦恼皆因强出头。”一位作家曾说过,猴子爬得越高,屁股又红又脏的丑相就越加显眼。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人不可强出头,不可妄自尊大,不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去做你无法胜任的事情,因为最终受到惩罚的将会是你自己。

即便有足够的能力,若是客观环境还未成熟,也不能强出头。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如果既没有大环境的条件,又没有周遭人对你的支持,便强行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还会伤害到别人。这就是“强出头”所造成的烦恼。

一株高粱长得特别粗壮,足足比它的弟兄们高出一头,硕大的穗子在阳光下像一团火焰。

不知为什么,满田的高粱都对它怒目而视,还不时说上几句风凉话。这株出头的高粱大惑不解,不知哪些地方得罪了弟兄们,便问其他的高粱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听左边的高粱说:“你眼睛朝天,看不起我们!”“是啊,你总是高高在上,压制我们!”右边的高粱连忙搭腔。“你能长这么高,一定是抢了我们的养料!”前边的高粱说。“嗯,你挡住了我们的阳光!”后边的高粱说。

那株出头的高粱听了众高粱的话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过错就在于长得太高大了。

第二天,出头的高粱决定给弟兄们一些鼓励,希望能够改善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恳切地说:“弟兄们!你们加油长呀,你们一定会跟上来的!”“跟上来?我们凭什么要跟在你后面?”有高粱反驳道。

那株出头的高粱没办法,只好说:“那……你们就慢慢长吧!”“慢慢长!你想永远高我们一头?”又有高粱反驳道。

出头的高粱明白了,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弟兄们也不会谅解它,因为自己的存在就是对它们的讽刺和威胁。

于是,出头的高粱陷入了烦恼之中,最后在恍惚中被一阵狂风卷过,硕大的穗子被折断了。

不强出头,自然可以减少损伤,与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通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动,等各方面的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头!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别人自然乐意支持你,让你出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出头要讲究实力、机会和环境,力不从心时不可勉强,时机不到时不可勉强,环境不佳时不可勉强,否则不但会给自己造成烦恼,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惑,这是做事的大忌,也是做人的大忌。

秀林之木,必遭风摧

美丽的花朵虽然为人艳羡,但是也常常为人所摧折。人也是一样,如果太突出了就容易被人伤害。

战国时期,魏王向楚怀王赠送了一名美女。这名美女生得国色天香,楚怀王对她十分宠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珍珠。

由于楚怀王整天与珍珠在一起,因此冷落了其他妃子。一个叫郑袖的爱妃对怀王的移情别恋十分恼火,对珍珠更是嫉妒得几乎发狂。但是,郑袖没有大吵大闹,反而对珍珠百般疼爱。

有一天,郑袖偷偷地对珍珠说:“大王很宠爱你,只是他对你的鼻子好像有点看不惯,他曾经多次对我说起这个事。”

珍珠听了,信以为真。

从此,她在怀王面前总是用一只手捂住鼻子。怀王莫名其妙,以为珍珠不情愿,便暗自有些懊恼。

郑袖看到楚怀王不高兴的样子,便问:“大王有什么心事,臣妾可否为您分担?”

楚怀王便对她说:“我正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你和珍珠那么熟,知道她为什么总是在我面前捂住鼻子,摆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吗?”

郑袖故意装出一副迟疑的样子,欲言又止。“别害怕,有什么就说出来!”怀王说道。

郑袖看楚怀王上了钩,便说:“她跟我说,大王有体臭,很难闻,因此她就捂住自己的鼻子。”

楚怀王一听,不由地大怒,立刻将珍珠处以劓刑。

一个人的才能太突出了就难免会惹人嫉恨,如果表现得太显眼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打击。而智慧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让自己太刺眼。所谓“财不可露白”,“才”也一样不可轻易露白,一旦表现得过分优秀,得到的赞美过多,就会引来别人的妒忌和打击。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在魏国为魏武侯效劳,镇守河西,立了大功。吴起为人正直廉洁、治军有方、才能出众,一时之间深受魏武侯的器重。

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但是,到了最后,魏武侯却起用了田文为相。对此,吴起很不高兴,他对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听了,微笑地说:“可以。”

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

田文摇摇头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那么,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

田文又摇了摇头,说:“我还是不如你。”

吴起说:“镇守河西,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遵从我们,你比我怎样?”

田文依然说:“我不如你。”

吴起听完田文三个相同的答案,便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却比我高,这是为什么?”

田文笑着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

田文说:“这就是我职位比你高的原因。”

田文死后,公孙叔得以继任为相,还是没有轮上吴起。事实上,无论从才能还是功劳方面说,公孙叔都不及吴起,因此很嫉妒吴起的才能。当公孙叔看到吴起依然受到武侯的器重,内心便如火烧一般。思忖了很久,他想了一个计策。

公孙叔故意接近吴起,并邀请他到家里摆宴喝酒。对于公孙叔的邀请,吴起虽然有些意外,但没有拒绝。谁料到,当天二人正值酒酣耳热之际,公孙叔的夫人突然对公孙叔大骂起来,公孙叔则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一声不吭。看到别人的家事,吴起也不好插嘴,更何况公孙叔的夫人还是魏国公主,于是他连忙起身告辞。

不久之后,公孙叔对武侯说:“吴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应该让他长期为魏国效力,但是魏国小,而秦国强大,这样,吴起就可能背魏而去秦国,实在令人担心。”

武侯一听,连忙问:“你有什么主意可以知道他是否忠心?”

公孙叔便向武侯献了一计说:“可以让他娶公主,如果他答应,他就是愿意长期在魏国效力,如果不答应,就说明他不够忠心。”

武侯听后,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决定试一试。

可是,当武侯提出要把公主嫁给吴起时,吴起却拒绝了。原来,吴起那天看到作为一国之相的公孙叔窝窝囊囊地受公主老婆的气,而又不敢反抗,便想:“一国宰相尚且受气,何况自己还是外国人?”

然而,武侯并不知道其中就里,看到吴起拒绝了婚事,心中不爽,自此就疏远吴起,再也不相信他了。幸好吴起见机快,发觉自己处境不妙就立刻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不过,吴起在处世方面毕竟还是不够聪明,到了楚国后,依然突出表现自己的才能,最终惨死在楚国。

那些不起眼的小花朵往往能够开足花期,成熟为果,而那些美丽的花朵虽然为人艳羡,但是也常常为人所采摘,中途夭折,最终无所结果。人也是一样,突出者并不一定就是成功者,如果太突出了,就容易被人伤害,因此,为人处世适时地低调是必要的。

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

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自以为是,卖乖弄巧者,其前途便是自取灭亡。

吴王乘船游于长江之中,听说附近有一座猕猴山,便决定登山游玩。吴王登上那座山,看到一群又一群的猕猴聚在一起戏耍,就感叹猕猴山果然名不虚传。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只有一只猕猴没有迅速逃走。

那只猕猴一直在那里卖弄灵巧,它一会儿在地上得意地旋转,一会儿又纵身爬到树上,攀缘腾荡。

吴王看到猕猴肆无忌惮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只猕猴从容地躲开了。吴王接着射去第二支箭,猕猴又躲开了。吴王的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法逃脱,立即被射死了。

这时,吴王回头对那些陪同自己的大臣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为有几分能耐就肆无忌惮地卖弄,所以丢了性命完全是它咎由自取,你们也应该以此为戒。”

有人一旦被别人奉承就沾沾自喜,肆意卖弄,锋芒毕露就早晚会成为别人的靶子。

有句俗话说得好:“是虎得卧着,是龙得盘着。”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才高而自诩自夸,只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而自骄自傲,只会自贬其尊,自谪其位。人要像刀一样懂得静时收敛锋芒,战时锋芒毕露。

刘备死后,诸葛亮就似乎失去了原本拥有的才智,再也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了。其实,他的才能并没有丢失,只是聪明的诸葛亮将过去的锋芒收敛了起来,因为他知道在刘备的开明下,不用担心受到猜忌,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

然而,刘备死时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是块材料,你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吧。”诸葛亮何其聪明,他知道刘备再仁义,也不会将国家让与外姓人,刘备这番话分明另有深意。

诸葛亮一听,不由地手足无措,虚汗淋漓,当即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完,叩头流血。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方面保持谨慎的行事作风,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另一方面则常年在外征战,以防止给人留下“挟天子”的把柄。他大敛锋芒,故意表示自己老而无用,从而减少他人的猜忌之心,以避祸患,这一收敛锋芒的韬晦之计正是诸葛亮的大智慧。

聪明不在于表现,也不在一时的能耐,那些口若悬河、高谈阔论、逞一时威风的人并非聪明人,他们也许富有才华,但不知道藏锋,易遭人嫉妒和暗算,因而难以取得成功。

常言道:“出头的椽子易烂。”一个人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周围的人,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谦恭,放低姿态,勤勉做事,做一个善于全身而退的人,收敛自己的锋芒和盛气,这不仅能让你免遭暗算,走上人生的坦途,还能为未来的成功一跃蓄势。

得意忘形,身败名裂

一个人行走于社会之中,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古人言:“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动止失矩,结果只会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

有一只燕子飞往南方过冬,谁料在飞行途中,由于天气太冷了,燕子的身体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河边的草丛里。

燕子躺在草丛里,寒冷已经把它逼进了死亡的胡同里。

正在这时,一匹马儿经过,马儿拉了一泡屎在燕子身上,温暖的马粪把冻僵的燕子救了过来。

燕子从寒冷中解脱过来之后,心想:“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于是,它便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

谁知,旁边有一只猫正在觅食,听到燕子的歌声便走过来查个究竟。当猫发现了牛粪中的燕子后,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吞进了肚子里。

无论身陷困境,还是从失意变成得意,都不能得意忘形,闭上嘴才是安全之道。

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一切都备感顺利时,都不应该忘记别人的感受而放言高谈阔论。一个真正低调的人定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尤其会照顾到那些失意的人的感受。古语有云:“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请记住,一时胜利后的浮躁,如果演绎成为“小人得志”的猖狂,最终将导致失败的人生。

秦孝公时,秦国迎来了一位强硬的铁血宰相——商鞅。为了最快速地提升秦国国力,商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他掌权20年令秦国国力大幅度提升。

然而,商鞅虽为治世之能臣,但是,由于制定了过于严苛的法治得罪了不少人。更为糟糕的是,功成名就的商鞅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作为一个强势的超卓人物,商鞅也没有看破名利,而是为眼前国富兵强的业绩所陶醉,得意之余,他还问赵良:“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毂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赵良没有回答,而是述说了五毂大夫的事情,并分析了商鞅所处的情况,他劝商鞅见好就收,否则灾难就翘首可待了。可是,商鞅根本就听不进去。

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为了报商鞅刖鼻之仇,便告商鞅意图谋反,并下令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谁料到,魏国人因为曾经中过商鞅的计策而打了败仗,就把商鞅当成了仇人,拒而不纳。商鞅没办法,只好再次回到秦国,最终被施以五马分尸之刑,家人也全部被杀。

俗话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得意而忘形者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人,更是自己。要保持谦卑的心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教,才能更进步,并得到别人的赞赏与支持。

春秋时,晏婴任齐国国相,一天乘车出门,只见车上遮着大伞,车夫赶着四匹马,驾着车子,意气扬扬,非常自得。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自己的丈夫,看到了他趾高气扬的样子。

不久,车夫回家,妻子请求离去。

车夫问:“你为什么要走?”

妻子说:“晏子高不过六尺,而位居国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见他出去,却意志深沉,谦虚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给人驾车,却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要离去。”

听了妻子的话,车夫惭愧不已,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恭退让。

晏婴对于他的改变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车夫如实相告,于是,晏婴举荐他做了大夫。

处于顺境和得意时,人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败象滋生,乐极生悲。因此,每个人都要注意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可忘乎所以。

与强者争锋,只会自讨苦吃

在社会中、职场上,不少人都喜欢与别人争锋,积极争做第一,然而,很少有人认识到,有的时候与人争锋往往会自讨苦吃。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爱抢风头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尤其是与强者争锋,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做相国的护卫。

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门客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勃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

那个门客昂然不惧,说道:“萧公不要高兴得太早,否则就会后患无穷啊!”萧何听了心中十分不解,问道:“我位晋丞相,荣宠有目共睹,而且我行事小心谨慎,没有任何疏虞,你为什么这么说?”门客说道:“皇上南征北伐,亲冒矢石,而萧公安居都城之中,根本就不用冲锋陷阵,反而加封食邑,我揣度皇上的意思恐怕是在怀疑萧公。难道萧公没有见到淮阴侯的下场吗?”萧何听完恍然大悟,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第二天早晨,萧何便急匆匆地入朝面圣,力辞封邑,并拿出自己的家财充实国库。果然,刘邦对萧何的表现十分满意。

同年秋天,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亲自率兵征讨。

刘邦身在前方,心在都城,每次萧何派人输送军粮到前方时,刘邦都要问:“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使者回答:“萧相国爱民如子,除办军需以外,无非是做些安抚、体恤百姓的事。”刘邦听后总是默不作声。

使者回报萧何,萧何对使者的回答大加赞赏。有一天,萧何偶尔与门客谈及使者为自己美言的事情,心中颇为得意。

可是,一个门客听完后大声说道:“萧公不久就要被满门抄斩了。”

萧何听后,大为惊骇,忙问为什么。

那个门客说:“萧公一入关就深得百姓的爱戴,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您还在想尽方法为民办事,以此安抚百姓,可是,您现在是百官之首,已经没有更大的官位可以封赏您了。如今皇上几次问您的起居动向,就是害怕您借助关中的民望有什么不轨的行动啊!试想,一旦您乘虚号召,闭关自守,岂非将皇上置于进不能战、退无可归的境地?”

萧何听了,顿时明白门客所说并非虚言,连忙向门客问道:“那么为今之计,我该如何是好呢?”

门客说:“萧公,您何不贱价强买民间田宅,故意让百姓骂您、怨恨您,制造些坏名声,这样皇上一看您不得民心了,就自然会对您放心。”

萧何长叹一声,说:“我怎么能去剥削百姓,做贪官污吏呢!”

但是,为了释去主上的疑忌,保全自己,萧何最终还是不得已做了侵夺民间财物的坏事来自污名节。不久,萧何的所作所为就被人密报给了刘邦。果然,刘邦听后像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并不查问。

然而不久,萧何看到长安一带耕地狭小,百姓缺衣少食,可是天子的上林苑中却有许多闲着的荒地用来放养禽兽,便上奏请求皇上把这些荒地分给百姓去耕种。谁料,刘邦见此奏章大怒,心中恼恨萧何再次取悦于民,立刻下令将萧何逮捕入狱。

满朝文武以为萧何犯了大逆不道之罪,怕连累自己,都不敢替他申辩。幸亏有一个名叫王卫尉的人,素敬萧何的为人,在侍奉刘邦时顺便向刘邦探问:“萧相国犯了什么大罪?”

刘邦余怒未消,道:“休要提他,提起他朕就生气。当年李斯为秦相时,做了好事都归君主,出了差错就揽在自己身上。现在萧何要求我开放上林苑给百姓耕种,这分明是想取悦于民,自己得个好名声,他可曾将我这个皇帝放在眼中?”

王卫尉闻言奏道:“陛下未免错疑丞相了。丞相如有野心,当年陛下在外征战数年,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坐据关中,何至于要用区区御苑示好百姓,而去收买人心呢?陛下若疑忌萧丞相,不但浅视了萧何,也看轻了陛下自己呀。”

刘邦听了王卫尉的话,觉得有几分道理,虽然心里不大高兴,但还是感念萧何的为国之心,于是挥挥手,当天就命人放了萧何。

当时,萧何已经60多岁了,见刘邦开恩释放了他,诚惶诚恐,虽然身上带着刑具,而且蓬头赤足,污秽不堪,但又不敢回府沐浴后再朝拜天子,只得立刻上殿谢恩。

刘邦见到萧何狼狈的样子,心中未免有些过意不去,便安抚萧何:“相国不必多礼!这次是相国为民请愿,我不允许,说明我不过是个无道天子罢了,而你却是个贤德的丞相。我之所以关押相国,就是要让百姓知道你的贤能和我的过失啊!”

尽管这番话说得大度,但是此时的萧何已经能够听出其中酸溜溜的味道了,从此以后,萧何就对国事一直保持沉默了。

抢风头是招人讨厌的行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朝都不讨人喜欢。在现代生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怪事:当一个员工在工作中犯了重大错误的时候,上司愿意为他背负责难,但是在这个员工工作出色、正想大展拳脚之际,他的上司却又将他“扫地出门”,这就是抢风头惹的祸。

作为强者,虚怀若谷,肯为下属担当,那证明了他的伟大。开明的领导都是敢于担当的,但这并不表示你能够无所顾忌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如果一个下属事事争先,抢领导的风头,难免会触犯对方的心理忌讳。请记住,每一个强者都有一条心理底线:你可以犯错,我也可以为你扛下来,但你一定不能抢我的风头!

要知道,自古只是绿叶配红花,因此有红花时,宁可做绿叶,也不可争着做红花。

自恃己能,必遭其辱

在社会中,大多数人都有骄傲之心,一旦做成了某事或者被别人赞赏为“人才”,就不免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有多了不起,常常自恃己能,狂妄自大,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财大而不气粗,居功而不自傲”才是做人的根本。

其实,有能耐、有本事就更要学会适当地收敛自己的行为,如果不知道收敛自己,就会显得盛气凌人,让人感到压迫,从而产生对抗之心,而他成功的梦想也很容易夭折。

贺若弼是隋朝著名将领,他出生在将门之家,其父贺若敦为北周将领,以武猛而闻名,却因为口出怨言为北周晋王宇文护所不容,逼令自杀。

临死前,贺若敦叮嘱儿子贺若弼说:“我因为说话不慎而死,你要引以为戒。”说完,还用锥子把贺若弼的舌头刺出血,希望他能记住这个教训。

隋朝初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称帝,为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就有吞并江南、统一中国的想法,他查问手下的大臣:“谁可以胜任镇守江淮的职务?”尚书左仆射高颎推荐说:“朝臣之内,论文武才干没有能比得上贺若弼的人了。”

于是,杨坚拜贺若弼为吴州总管,做灭陈的准备。贺若弼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命令,并给寿州总管源雄赋诗一首:“交河骠骑幕,合浦伏波营。勿使麒麟上,无我二人名。”诗中的傲然之气已经隐隐可见。

后来,贺若弼参与灭陈,立下了赫赫军功。灭陈以后,他更加显贵了,不仅自己进位上柱国,晋爵宋国公,还惠及家人,其兄贺若隆为武都郡公,弟贺若东为万荣郡公,并为刺史、列将。

然而,此时的贺若弼早已忘记了父亲的教训和教诲,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他自以为功名在群臣之上,常常以宰相自许。

当时,杨素为右仆射。贺若弼还只是个将军,因此心中很不平,他常常把对人的不满表现在言语和神色上。

隋文帝责问贺若弼说:“我以高颎、杨素为宰相,你每次都散播言论,说他们两个人是吃白饭的,这是什么意思?”贺若弼回答说:“高颎是我的故人,杨素是我的舅子,我清楚他们的为人,所以才会说实话。”

结果,很多达官都认为贺若弼怨愤过重,应该以死刑处置他。而隋文帝犹豫了好几天,考虑到他的功劳,还是决定免除他的死罪,削除官职贬为平民。

过了一年,隋文帝恢复了他的爵位,虽然由于不欣赏他的为人不再委任官职,但每次宴会的时候,隋文帝还是待贺若弼很好。

有一次,隋文帝赐宴王公。席间,隋文帝要群臣作诗,贺若弼作了一首五言诗,诗中充满了怨恨的意思。

其实,在隋炀帝杨广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曾经问贺若弼:“杨素、韩擒虎、史万岁三人都是有名的良将,他们的优劣在哪里?”贺若弼就说:“杨素有勇无谋;韩擒虎只会打仗,不会带兵;史万岁只会骑马,不是大将之才。”杨广又问:“那么,谁是大将?”贺若弼回答说:“那就看殿下您的眼光了。”言下之意,只有他贺若弼一人堪称大将。这番话不仅伤了同僚们的感情,也让隋炀帝杨广对他产生了戒心。

后来贺若弼狂妄至极,实令隋炀帝难容忍,最终将他杀死。“才”大不可气粗,自恃己能只会遭受更多的打击。才干与智慧是不可相提并论的,智慧是才干,才干却不会是智慧。一个真正具有智慧的人是不会到处张扬自己的能耐与功劳的,相反,他们会以谦虚的态度去面对世人,用自知之明去看待自己。可见,“才”大不气粗,居功不自傲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手段,能有效帮助人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章 低人一时者,尊荣一世

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面对坎坷、荆棘和生活道路上横生的障碍,仅凭激情与冲动是做不成事情的。横冲直撞只会让你到处碰壁;一味昂首往往会让你头破血流。一个人如果不懂得适时低头,就很难生存。

为人处世应该懂得顺势而变。暂时的低头不意味着卑屈和不顾人格,更不表明失去原则和自尊,而是一种处世方法和智者的表现。一时低头是为了长远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学会低头,能够免受无谓的伤害,低人一时,往往能够尊荣一世。

低人一时,尊荣一世

世上之人往往都喜欢高姿态地表现自我,殊不知,如果一个人过分表现自己,想要通过显示自己的优越来让别人佩服和服从,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不仅不得人心,还会遭人打击。而“低姿态”不仅能拉近双方的距离,而且更容易沟通,更容易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自己,甚至赢得他人的敬仰。

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各成一家,儒道两大家都很兴旺,但是,孔子的儒家总是碰钉子。孔子听说老子的道家很有威望,很想去了解一下,于是便借游说的机会去见老子。

他带了几个门徒来到道德宫,见门关着,便上前问道:“里边有人吗?”

门“吱呀”一声打开了,出来一个小孩,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我叫孔丘,来求见老子。”

小孩回里面一会儿又出来了,说:“老师不在家,明天再来吧。”说罢,将门“哐”地一声关上了。

孔子师徒被弄得面红耳赤,只好返回。

第二天,孔子又领着门徒来到道德宫。一看大门敞着,孔子很高兴,可是进门一看,二门紧闭。

孔子一敲门,又出来一个小孩,问道:“你们是干什么的?”“求见老子。”“是求见,还是求教?”“求见。”“求见?不得闲。”说罢,那个小孩把门一关,扭头就走。

孔子一听,急忙改口说:“我是来求教的。”“求教?哪有求教带这么多人的,分明是来挑衅的吧?老师正在睡觉,明天再来吧。”

孔子只好再次返回。

到了第三天,孔子对弟子们说:“今天我一个人去求教老子,前两次怪我学礼不知礼,连求见与求教都分不清。”说罢,独自一人求教去了。

孔子来到道德宫,只见宫门大开,遂上前施礼说:“门上哪位在?孔丘特来求教。”

话音刚落,门房里出来两个小孩,正是前两天见到的那两个。只见二人以礼相迎,带领孔子来到后宫。

孔子见了老子,连忙躬身说道:“孔丘特来求教!”

老子立刻起身还礼:“久闻大名,请坐吧。”于是,二人攀谈起来。

老子问他:“你现在研究什么学问?”

孔子回答:“正读《周易》,过去古人也读这书。”

老子说:“古人读《周易》,有用。你现在读它何用?”“我在追求仁义。”“你辛辛苦苦追求仁义,可得到些什么道理吗?”

孔子听后,半天才说:“我研究了二十七年,没得到一个能行得通的真正道理。”“是呀,光讲仁义是不行的,还必须讲‘道’,有了‘道’才能有‘德’,用‘道德’近‘仁’,‘仁’则近之。你如果愿意追求道德的话,我就把我研究的‘道德’给你讲一下。”

孔子听了十分佩服,当即虚心求教。老子见孔子真心求教,便一五一十地讲了起来,二人的攀谈一直从天明持续到天黑。从此,孔子每天都去道德宫听老子讲解《道德经》。道德宫门前的那条小巷则被后人称为“问礼巷”。

谦和有礼、虚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君子风度,淡化别人对你的嫉妒心理,维持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所谓:“低人一时,尊荣一世。”真正有本事的人能够低姿态地处世。成熟饱满的稻穗总是羞涩地低着头,只有那些空壳的稻穗才会不知羞耻地高高仰起头颅。事实证明,傲慢的态度只会让人厌恶,而低姿态才能得人心。

当然,放低姿态不是让你低声下气、奉承谄媚。放低姿态是一种艺术,特别是当双方地位悬殊时,地位高者采取适当的低姿态会满足普通人的自尊心,理所当然地会受到对方的欢迎。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在生活中,豁达而谦逊的人最受人欢迎,相反,盛气凌人、瞧不起别人者常会引来反感。在他人面前保持谦卑的姿态,留给他人良好的印象,你才能被接受,你的行为才会得到肯定,所以一个低姿态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与支持。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低姿态的人,他能够礼贤下士,因此赢得了很多人才的归附。在隋朝时期,李世民就已经开始笼络人才为自己所用。当时有一个晋阳县令名叫刘文静,很有才能,但是由于刘文静和反隋的魏国公李密结成了亲家,因此被隋朝官府关进了监狱。

李世民知道了这件事情,便去狱中探望他。刘文静非常感动,对李世民说:“如今天下大乱,只可惜没有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人来收拾大局呀!”

李世民说:“你怎么就知道没有人出来收拾大局呢?今天我来就是想跟你商议大事的,不知道先生您有什么好计策吗?”

刘文静有感于李世民的纡尊降贵,便说:“现在各地反隋的有几万人,只要能把他们利用起来,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令尊统率着几万军队,如果能够收服那些义军,用不了半年时间就可以夺得天下啦!”

李世民听后,非常高兴,但是他犹豫地说:“就怕父亲不同意啊!”

刘文静微微一笑,他知道李渊与裴寂友情深厚,便介绍裴寂与李世民相交,双方得以沟通谋划和计议。最终,刘文静助李唐王朝开创了300多年的基业。

正所谓:“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大凡成功者往往都是恪守低姿态作风的楷模。

有一次,中国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到意大利出席一个国际会议。

然而,他到了地点后才发现,会场就是小镇的一个酒窖。里面没有豪华的摆设,更没有领导席和贵宾座,大家坐着一样的普通长凳。不过,与会者并没有不自然的表现,这些有头有脸的各国政要都自觉地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随便入座。

龙永图找了一条长凳坐下来,随后就有一位老太太走进来,对他礼貌地点点头,然后很自然地坐在了他旁边。趁会议还没有开始,龙永图与那位老太太寒暄了起来,他们一直都没有说到自己的身份。

待会议结束后,龙永图才向会议的组织者打听:“刚才坐在我身边的那位老太太是谁?”

组织者听后感到十分惊讶,说:“难道你不认识她吗?”

龙永图摇了摇头,说:“我们没有表明彼此的身份。”

对方叹口气说:“她就是荷兰女王呀!”

龙永图听了惊讶不已,连连说:“真没想到,真没想到!”

一个国家的女王却没有一点女王的气派和威严,简直就像和蔼可亲的邻居大娘一样!女王的低姿态顿时让人觉得她可爱、可亲、可敬。

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种种光环,都应该始终保持低姿态,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与处世态度。“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世间万事万物皆起之于低,成之于低。低姿态处世做人正是一种“终成其高、必成其大”的哲学。因而,为人处世要懂得谦虚谨慎,甘愿处低,这样方可登高。

唯有埋头,才能出头

在人生追求的道路上,许多有理想的人都一心想出人头地,而不去做埋头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看见起步比自己晚、能力比自己差的人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和收获时,才感觉自己还是一无所有。造成这样的结果,其实是由于他们忽略了积少成多的道理。

人生应该保持低姿态,不仅仅指做人,还包括做事,人们应该看到并积累一次次的小成功,放下自己高傲的心态,慢慢地才会累积成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追求。

有个人学的是法律,却热衷戏剧,常想有机会跃登银幕,成为大明星。在闲暇之时,他总是和别人聊起他的志向,可是,人们却从没有看见他尝试过进入戏剧界。

有一天,当他又和别人讲起自己的梦想时,有人不耐烦地打断了他:“为什么你不去试试看呢?”

他说:“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庐的小孩子们竞争。我已经快30岁了,即使考进去也不过是个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等大公司有某部影片的主角与我的性格、戏路都合适时,我一去就被录用,那样才能一举成名。”

然而,转眼又过去了很多年,幸运并没有降临,他只好任岁月蹉跎,而他的愿望也永远都只是一个愿望。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他自以为高人一筹,不肯从头做起,所以永远接触不到他理想的天堂。

一个人要想成功,固然要靠聪明才智,但更重要的是要埋头苦干。常言道:“唯有埋头,才能出头。”有的人失败并不是因为没有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大丰收,而忽略了积累之功。人生道路就好比爬山,你只要低着头,认真而有耐性地去攀登,最终就能克服困难,登高下望。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出头之前,首先必须埋头,以低姿态的耐心去等待。

在一个营销报告会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通过一件小事为众多营销人才上了生动的一课。当大家进入会场的时候,发现舞台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众人都不知道这是做什么用的。很快,老人开始介绍用铁锤把大铁球敲打得荡起来的规则,有两位年轻人听了,就抡起大铁锤朝铁球砸去,结果铁球纹丝不动。

当大家都认为无论怎么敲打也不可能使大铁球荡起来的时候,老人表示不同意,他从上衣口袋中摸出一把小铁锤,然后认真地敲打起那个巨大的铁球,众人都觉得老人太偏执了。但老人没有分辩,埋头继续他的工作——不停地敲打着铁球。

时间似乎过得很慢,10分钟、20分钟……大家都开始失去耐性,觉得老人疯了。

老人还是没有停下来,他一锤接一锤地敲打铁球,40分钟过去了,突然,前面的一个观众大叫起来:“球动了!”

人们这时重新把目光投向铁球,果然,巨大的铁球已经开始轻微地摆动起来了。面对众人诧异的目光,老人放下了铁锤,朗声说:“在追寻成功的道路上,就看你有没有耐心去守望成功的降临,如果你没有耐心埋头苦干,你就将要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每个人都应该懂得这样一个道理:最终的目标绝不是转眼之间就可以达到的,空望遥远的目标感叹、着急、许愿都是没用的,只有从基本做起,从一个个小目标开始,才能慢慢地接近、达到最终的目标。

楚庄王一朝的“一鸣惊人”也需要三年“不鸣不叫”地等待。由此可见,埋头做事对成功的重要性。

埋头,既是耐心的等待,也是暗自积蓄力量的巧妙策略。

自古以来,埋头就是一种迈向成功的技能。无论是刘备在曹操篱下的“韬晦”之计,还是越王勾践屈身侍吴的“卧薪尝胆”,都是在掩藏自己的才能,并且暗中养精蓄锐以等待时机的诡秘性策略。在成功者眼中,低姿态的埋头是为成功的到来而运筹,是为胜利的希望而忍耐,等待的目的是隐藏自己的实力,忍耐生活的困苦,寻觅成功的时机。

有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用大脑来走路,用脚板来思索。”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应该放低自己的心态,保持思想上的低姿态,这样才能行得稳、走得远。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受到环境的限制,然而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只能去适应环境,而不懂得埋头的人是绝不能适应环境的,也就不能真正地做好事情。

唯有埋头,才能出头。种子不经过在坚硬的泥土中挣扎奋斗的过程,它将始终是一粒干瘪的种子,而永远不能发芽长成一棵大树。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锻炼出沉稳的心态,埋下头、静下心,努力做事,才能获得成功。

谋大者无形,音大者希声

所谓“大智若愚”,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可见,有了才华固然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妒,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社会、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可爱,又文静又怕羞,人们都叫他小傻瓜。大人们很喜欢逗这个小孩玩,他们常在地上放两枚银钱,一枚面值大,一枚面值小,然后让那个小孩去挑其中的任意一枚。结果,每次这个小孩都只拿那枚面值小的。

有一天,一个大人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这个小孩说:“你为什么这么傻呢?怎么不去拿那个面值大的呢?”

小男孩仰头对这个大人说:“那样的话,以后谁还和我这样玩呢?”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第9届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

整天表现出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往往是不聪明的表现。正所谓,“谋大者无形,音大者希声”。有聪明也要学会藏起来,这样才能让别人失去戒心,而对你产生好感与兴趣。如果你总是表现一副很能干的样子,只会让别人觉得你自以为是,不好相处。聪明人不是“鹤立鸡群”、“特立独行”,而是要在客观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后,在兼顾平衡的前提下突出自己的优势。

李牧是赵国的大将,他为人深沉大度,尽心报国,曾奉命在北方抵御匈奴。在他防守的时候,所在地的官吏都由他任免,百姓交纳的税收都归入他的军营作为供养兵将的军资,赵王一律不过问,李牧可谓是位高权重。

李牧带兵严格,非常认真地训练士卒射箭骑马的技术,并让他们留心远方烽火的消息,又派遣许多间谍到敌方探查动静。他非常优待属下,每天都要杀好几只牛羊给士兵们享用,因此深得将士的爱戴。但让人意外的是,如此忠心的李牧却严格命令:“如果匈奴进攻,就赶紧收拾好兵器,回到城内把守,有哪个人私自出去攻击对方,定杀不赦。”

于是每次匈奴来犯,李牧都会事先得到烽火的报警,然后妥当地退守要地,不与之正面开战,一连好几年,没有任何土地被匈奴夺走。

时间长了,匈奴人感觉李牧是个怯懦的人,便对他毫不在意,甚至连赵国的士兵们也认为主帅胆小无能。赵王听说此事,便遣使责备李牧,但李牧依然如故,没有改变以前的做事方式。赵王一怒之下就把李牧召回来,派其他将领代替他的职位。

没过一年时间,匈奴又前来进犯,赵兵皆出与之争战,但出战的结果多是失败,还丧失了许多土地,边境百姓也无法正常安稳的生活。赵王见边事不利,便想请李牧回来统御北方。这时李牧已经称病在家,不愿出仕,无奈赵王强请硬求,非要他重任边将不可。李牧便要求必须依照他以前的方法治军,才愿意奉命出马,赵王立刻就答应了。

重做将军的李牧命令手下的士兵们遵循以前的做事方法,这让匈奴数年里一无所获,但他们终究还是以为他胆小怯懦。防守边塞的将士天天得到赏赐却不用打仗,都很希望能与匈奴决一死战,以作为对赏赐的回报。此时,李牧知道军心齐了,就挑选了10多万精兵,并让他们做好战斗的准备。

没多久,就有一少部分匈奴来犯,李牧先命数千人应战,然后假装不敌,故意败北回营。匈奴首领听说了,便率军大举侵边,这时李牧才率主力迎击,一鼓作气,歼灭了匈奴10多万人马,这让匈奴元气大伤,这时他们才明白李牧的碌碌无为不过是掩人耳目的假象。从那时起,匈奴人一听见李牧的名字简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来进犯了。

做人不要锋芒毕露,不要不顾时机而愚蠢地跑在最前面,因为“愚笨”有时是一种障眼法,它会在必要的时候保护你免受伤害。而那些过分张扬和锋芒毕露的人,无论他们曾经多么辉煌,都将受到现实的教训。

所以,想取得胜利,就要懂得隐藏自己,不要因为一时冲动把自己变成对手射击的靶子。

王者风范,得益于平和之态

大多数时候,人们显示才能除了虚荣心得到满足之外,往往没有其他的好处。相反,他们不是离成功越来越近,而是离失败越来越近了。所以,大智者从来不以大刀阔斧、慷慨激昂来表现自己,也从来不刻意显示自己有强大的力量,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强大力量的反作用力而被击倒。

北风一直以拥有强大的力量而自豪,可是有一天,它听人说:“太阳具有无上的力量。”对此,北风很不服气,便要与太阳比谁更厉害。太阳没办法,只好接受北风的比试要求:谁能最先让一个走路的人脱掉衣服,谁就赢了。

北风用尽力气呼呼地吹,但是它吹得越厉害,走路的人就把身上的衣服裹得越紧。

而太阳呢,它慢慢地释放出热量,走路的人感到阳光的温暖,就开始脱衣服,直到最后觉得太热了,索性把上衣全部脱掉,跳到路边的一条小河里去洗澡。

大智者虽然看似不强大,却能促成事物的成功,这是因为他的柔性中潜藏着足够的变通。一个懂得留有余地并充分利用余地的人最有可能成为成功者。反之,一个强硬、高调的人往往更容易遭受挫折。

正所谓“智者不锐”。真正的强者必定心平气和、含而不露、隐而不显、自自然然。他们深知,刀磨得过于锋利,刀刃很快就会翻卷而失去作用;做事过于猛烈,就会使事情发生反向的变化。可以说,平和是为人处世的健康心态,是成就人生的王者风范。

因而,为人处世的智慧不在于强夺硬取,而在于平平淡淡、实实在在、顺其自然、从从容容。真正的智者正是看透而不说透,知根而不亮底。

有个女孩独自在家,听见有人敲门。但当她一开门时,却发现一个持刀的男子凶狠地瞪着眼睛站在门前。

女孩吓了一跳,但随即恢复了镇定。她微笑着说:“先生,你是来推销刀的吗?我正好需要一把。”

接着,她便让男子进了屋,还热情地对那名男子说:“你很像我过去的一个邻居,他很热心,不过他不久前就搬走了,你和他长得真的很像。非常高兴见到你,请问,你想喝可乐还是咖啡?”

原来满脸凶气的男子听了女孩这么一段热情客套的话竟然变得拘谨起来,他结巴着说:“谢谢,谢谢。”

女孩笑了笑,然后继续讲起了邻居的故事,最后,女孩买下了那把刀。那名男子拿了钱,迟疑了一下便走了。

事后,有人知道了这件事,便对女孩说:“难道你不害怕吗?那可是持刀抢劫啊!”

女孩微笑地说:“不,那不是抢劫,只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拜访。”

保持平和的心态,即便身处困境也能够坦然面对,从容化解,便能牢记自己也是平常人,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能屈能伸,推功揽过,方能成事成人。

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甘居下位,随物赋形,故能成其大,成其久。”平和就是一种甘居下位、不张扬的处世态度。有位作家曾经说过:“平和作为一种心境,胸中印有松风水月,花香与鸟鸣会很自然地涌入心间。”现实生活正是如此,只有谦虚为人,平和处世,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不显者,可以安然进退

爱显本事、好炫耀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不少人都有此弊病,有的人卖弄才学,有的人则喜欢宣讲自己的英雄事迹。其实,这并非聪明人的做法。真正聪明而有能耐的人不会张口闭口地说自己多么有本事,更不会说自己多么了不起。

有道是“高处不胜寒”。智者能人都懂得“树大招风”的道理,一个人名头太大,总会有人不服,甚至惹人憎厌。这些人的行为一旦有所偏差,就会成为他人的笑柄。

一个和尚与一个贵公子同乘一条船。贵公子一上船就高谈阔论,一副满腹经纶的样子,这让和尚顿生敬畏。由于船上空间小,和尚生怕侮慢了贵公子,因此蜷缩着自己的身子,抱膝而卧。

哪知那个贵公子越说越离题,其学问深浅被和尚摸透了。和尚知道贵公子的学问其实不怎么样,便问道:“请问相公,澹台灭明(孔子弟子)是一人还是两人?”贵公子答:“当然是两人。”和尚又问:“那么尧舜是几人?”贵公子答:“是一人。”

听完贵公子的回答,和尚笑了笑说:“这样说来,老僧该伸伸脚了。”

有才能的人不需要卖弄,只有那些没有才能的人才喜欢吹嘘、卖弄自己,更有些人往往自恃有几分能耐便张狂行事,最终死无葬身之地。

蜀汉名将魏延开始时跟随刘备作战,智勇双全,勇冠三军,深得刘备信任。后期,又特别受到诸葛亮的倚重。但是,魏延性格比较矜高,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时常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比如说诸葛亮胆小,自己怀才不遇,尤其是与杨仪简直势同水火。

诸葛亮死后,魏延不甘心就此撤军,不能容忍兵权落到死对头杨仪的手中,而擅自违背诸葛亮撤兵的遗令,率军烧毁栈道,攻击杨仪。

当时,王平呵斥魏延:“丞相刚死,身体还是热的,你们怎么就可以不听他的遗命呢?”

魏延很狂傲地说:“丞相死了,不是还有我吗?”

后来,魏延更加张狂,他竟然在众人面前大喊:“谁敢杀我?”结果,被身后的马岱手起刀落,砍下了人头。

任何狂妄自大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即便有才能,也不要自以为是,拼命显示自己、炫耀自己,否则只会招来不测。事实上,做人应该以“不显”为基准,先保全自己,然后才能积极做事。

唐朝的李泌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曾几度匡扶唐廷,力挽狂澜,立下了卓著功勋。唐玄宗曾要授李泌官职,李泌固辞不受。唐玄宗没有办法,只好让他与太子结为布衣之交。尽管太子与李泌结交,但是太子不称他的姓名,而称之为先生。

名震天下的李泌没有因此而骄傲,反而倾向于隐世修仙,极力隐藏自己的才华。

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的危急形势,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杨国忠听说了李泌的议论,非常嫉恨,正想找个机会下手除掉李泌时,李泌却又潜遁名山。

安史之乱爆发后,太子唐肃宗即位,特召李泌陈述天下之事。唐肃宗要授李泌官职,李泌再次请辞说:“陛下屈尊对待下臣,把我当成贵宾和朋友,这已经比宰相显贵多了。”

唐肃宗知道自己的朋友兼老师有能耐,一定要李泌任一个官职。最后,李泌实在请辞不过,便做了银青光禄大夫,虽不是宰相,但权力却超过了宰相。

李泌还规劝唐肃宗以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人心。在李泌的出谋划策之下,唐肃宗终于收复了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求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我和先生同忧,也应该与先生同乐,如今终于收复了河山,您为什么就想着离开呢?”

李泌说:“我有四个不能留下来的原因,一是我遇到陛下太早,二是陛下任用我过重,三是陛下对我的恩宠太深,四是我的功劳太大了。因此,我不能留下来。”

经过一番劝说,李泌终于说服唐肃宗,归隐衡山。

到了唐代宗时,唐廷再次遇到危机,皇帝又特召李泌出山,要拜他为宰相,然而,李泌一再请辞。代宗没办法,只好在宫中筑了一个书院让李泌居住,一遇到军国大事就找李泌商量,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但时局好转后,李泌又一次辞归山林。

人要懂得适时收敛自己,规避风头,应该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样不仅可以保全自己,还能够更加清晰、全面地把握全局。

低调也要有原则

低调并非畏首畏尾、唯唯诺诺,而是一个人尊严立世的根本方式,低调做人即是不卑不亢做人。

晚清一代名臣左宗棠在穷困落魄时常常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大骂同僚。同僚都知道这位书生惹不得,往往都绕道而行,因此没有人敢欺负他。

但等左宗棠扬名立万,成就一番事业后,他的脾气却越来越小,甚至有人在背后骂他,他也不生气。相反,他还会开诚布公地和骂他的人长谈,以德报怨、以德服人,这让很多人更加倾心地追随他。

对自己的转变他曾经这样解释:“当我一无所有时就像一粒沙,难免会被人踩一脚,如果没有火爆脾气,那么等不到机会降临,就被人欺负得奄奄一息了。如今,我身居显位,如果还像以前那样脾气暴躁,就会给人一种仗势欺人的感觉,难免被人嫉恨。”

在贫困中,每个人都要昂起头争得尊严,而在富贵时,低下头才能赢得尊重,这是一种大胸怀、大智慧。

知道什么时候高高扬起头,什么时候谦虚忍让,成就人才的往往就是这种看透世情的智慧之心。

中国著名作家三毛曾在西方留学,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刚刚入住学校的宿舍时,三毛用自己的勤劳、善良、付出和忍让赢得了全体室友的好评和认可。可是,在得到大家的好评和认可之后,三毛却接受了大部分的额外任务——扫地、擦桌子、整理床铺。

起初,那些外国舍友还会对三毛的付出说一声“谢谢”,可到后来,她们就变得心安理得起来,甚至还颐指气使:“给我熨衣服”、“给我打饭”等一道道指令飞向三毛。

再后来,三毛的衣服也变成了公共财产,谁想穿就穿,她经常不知道自己的衣服在哪里。有的时候竟然五六个同学同时都穿着她的衣服在一起谈笑风生。

三毛本着善良之心一忍再忍,她总以为应该息事宁人。

可是有一次,因为三毛的一点小小的要求犯了众怒,结果招来了室友甚至院长的谩骂、侮辱、栽赃陷害。

这一次,三毛再也难以忍受了,她愤怒地抡起扫把一顿乱打,把宿舍砸了个稀巴烂,还打了阻止她的人一个大耳光。

三毛“疯狂”的爆发震慑住了所有人,没有人会想到一向与人为善的她发怒的时候竟然如此让人恐惧。不过,这次彻底改变了三毛的命运,所有的事情都翻了过来:有人替她铺床、有人替她打饭、有人给她做头发,甚至连院长也请她吃点心。

经过这件事之后,三毛做事变得不卑不亢起来,所有的同学都对她刮目相看。

没有尊严的善良是愚蠢的,没有尊严的低调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和平”而付出尊严,那么这种和平不要也罢!“低调”还是“高调”要看具体的环境、背景。在压迫的环境中,一味地沉默的结果就是让压迫愈来愈沉重,尤其是大尊严在前,如果一味地退让,那就是怯懦的表现。

春秋末期,楚国势大,首先称王,俨然成为诸侯国中的霸主。诸侯国都畏惧楚国的强大,于是,小国前来朝拜,大国纷纷与之结盟。

齐景公派出相国晏婴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齐国使臣是相国晏婴后便对左右说:“齐国使臣晏婴身高不足五尺,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名不副实,如今楚强齐弱,不如借此机会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

楚王说完,太宰从一旁走出说道:“晏婴善于应对问答,要让他受辱恐怕不容易。下臣有一个计策。”他把自己的计策仔细地说了一遍。

楚王听后大为高兴,连忙吩咐依计而行。

不久,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楚国都城城门外,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谁料,守门人指着城门旁边的一个小门洞说:“相国还是从这个门洞中进出吧!此洞宽敞有余,正好适合您这等身材的人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呢?”

晏婴听罢,微微一笑,道:“哈哈,出使狗国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从人门出入,难道楚国是一个狗国不成吗?”

守门人听了哑口无言,连忙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得报,沉思了一会儿,只好无可奈何地吩咐打开了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国都城。

晏婴不卑不亢的行为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名声,也为齐国保住了尊严,低调与否就在于分清楚具体的情况,知道什么时候该沉默,什么时候该抗争。

一个真正低调的人看重自己的尊严,也看重他人的尊严。他们知道,尊严是在互尊中映现的。

有原则的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根本,也是可以获得成就的处世态度。

第三章 糊涂者,方为真聪明

人生在世,绝大多数人都希望充分地表现自己,尽管自己不是天才,也绝不愿意放弃表现自己的大好机会。然而,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并不是聪明人的行径,反而是愚笨的做法。

人人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自以为很聪明的人很多,而真正意义上承认自己不聪明而老老实实做人的所谓糊涂者很少。其实,真正的聪明不是处处表现自己,而是用糊涂来掩藏自己,为人处世让三分,退一步,以图长远的福报。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在生活中,常有些人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其实,这是最不聪明的做法。很多时候,伴随智慧而来的不是处处聪明,而是貌似愚蠢。有道是“大智若愚”,真正的聪明和智慧者其外表往往是愚笨的。

古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首次用到“大智若愚”这个词。苏东坡不仅学问渊博,而且品格高尚,对先哲的思想自是体会深刻,才会有此感想。

其实,大智若愚是一种故作糊涂的智慧。

况钟是明朝有名的好官,他最初以小吏的身份追随尚书吕震左右。况钟虽是小吏,但头脑精明,办事忠诚。吕震十分欣赏他的才能,便推荐他当主管,升郎中,最后出任苏州知府。因为自己出身小吏,况钟深知吏治中的积弊,也知道苏州小吏的奸猾。

不过,初到苏州,况钟并没有立刻着手吏治,而是假装对政务一窍不通,当府里的小吏们怀抱公文,个个围着况钟转悠请他批示时,况钟瞻前顾后地询问小吏,小吏说可行就批准,不行就不批准,一切都听从下属的安排。这样一来,许多官吏乐得手舞足蹈,眉开眼笑,说况钟是一个大笨蛋。

过了3天,况钟召集苏州上下官员,一改往日温柔愚笨之态,大声责骂道:“你们这些人中,有许多奸佞之徒,某事可行,他却阻止我去办;某事不可行,他却怂恿我。以为我是个糊涂虫就耍弄我,实在太可恶了!”

况钟说罢,当即下令将其中的几个小吏捆绑起来,鞭挞后扔到街上。

此举使余下的下属心惊胆战,再也不敢肆意妄为了。从此,苏州人人称况钟为“况青天”。“大智若愚”者是“若愚”,并不是真的愚笨,而且也只有大智者才能做到“若愚”,他可以利用这种“笨拙”、“愚蠢”来完成在“智慧”、“灵巧”的情况下不容易办成的事情。

一家日本航空公司需要向美国制造公司购买一批飞机,双方已进入后期的谈判过程。

谈判会议从早上8点开始,已经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美国公司的代表通过图表解说、电脑计算屏幕显示等方式向日本提价。

美国公司代表以压倒性的准备资料压倒了日方代表,从前面的谈判过程来看,三名日方代表的表现让人感到失望,尽管美方代表希望带动起对方,然而,日方代表只是静静地坐着,一句话也不说。

美方的负责人把一切介绍完毕后关掉了机器,看了一旁的日方代表一眼,不由地微微一笑。

美方代表重新拉亮灯光,转向日方代表问道:“请问,意下如何?”

这时,一位日方代表斯文有礼、面带微笑地说:“我们看不懂。”

美方代表的脸色霎时惨白,说:“你说看不懂是什么意思?什么地方不懂?”

另一位日方代表也斯文地说:“都不懂。”

美方发言人不解地问了:“从哪里开始不懂?”

第三位日方代表不急不缓地说:“当你将会议室的灯关了之后。”

美方代表松了松领带,他突然觉得很累,喘着气说:“那你们希望怎么做?”

日方代表齐声说:“希望你再重复一遍。”

美方代表没有将混乱而冗长的介绍重新讲一遍,而是不惜代价达成了协议。最终那家日本航空公司以原来买10架飞机的钱,买了11架飞机。

有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老子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说,最巧妙的就像笨拙的样子,最有辩才的就像口讷的样子,因为不争,别人愿与你相亲相近;不辩,别人也就找不到你的破绽。所以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不可否认的非凡智慧。

有理也要让三分

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见没有理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在批评别人时,很有点“得理不让人”的味道,无论是领导批评下属,还是买卖双方互相质问,他们都自恃得理,气势汹汹地“讨伐”别人,结果,事情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让彼此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升级,不但空费了一番口舌和精力,还闹得一肚子不开心。

很显然,一个人要赢得支持,不能以理压人,而应该以理服人,还要学会让人。

在一个餐馆里,突然响起一阵尖锐的声音:“小姐!你过来!你过来!”一位顾客一边高声喊,一边指着面前的杯子,脸罩寒霜地说:“你们的牛奶是坏的,把红茶都糟蹋了!”

服务小姐看了一下,连忙笑着说:“真对不起!我立即给您换一下。”

新的红茶很快就准备好了,和先前的红茶一模一样:碟子里放着新鲜的柠檬,杯子里盛着牛奶。

服务小姐把杯碟轻轻放在那位顾客面前,然后轻声地对他说:“先生,您如果放柠檬就不要放牛奶,因为有时柠檬酸会造成牛奶结块。”

那位顾客听了,脸一下子就红了,他很快喝完茶,匆匆地离开了餐馆。

旁边有人看到这一幕,便笑着问服务小姐:“明明是他不懂,你为什么不直接说他呢?他那样不礼貌地喊叫,你为什么不还以颜色?”

服务小姐轻轻一笑,说:“正是因为他不礼貌,所以我才要用婉转的方式去对待;正因为道理一说就明白,所以我不用大声叫。”

听了她的话,餐馆的人都点头笑了,对于这个餐馆好感大增,同时也对这个服务员印象深刻。而那位曾经粗鲁待人的客人,也常常来这个餐馆,并且和颜悦色、轻声细气地与服务小姐寒暄。

理不直的人才会常用气壮去压人,而理直的人则用气和来交朋友。在非原则问题上不妨妥协一下,这样才能更容易达到目的,并获得双赢。

得理让人,看似简单,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唐代名臣郭子仪乃四朝元老,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之职,手握重兵,一举手、一投足都关系到大唐帝国的存亡,即便是皇帝都敬他三分,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自己祖坟被人掘了的时候,却气不长出、面不改色。

当时,皇帝身边有一个叫于朝恩的宦官,他为人很势利,虽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由于擅长溜须拍马,所以深得皇帝宠爱。

于朝恩对郭子仪的才干、权势十分妒忌,曾多次在皇帝面前打小报告,诽谤攻击郭子仪,却没有成功。在愤愤不平之下,他竟然暗中指使人盗挖郭家的祖坟。

身在前线的郭子仪得知自己家的祖坟被掘,非常气愤。满朝公卿也都以为郭子仪必会有所动作,但是,当他从前线返回朝廷时,并没有因此而大张旗鼓地实施报复。不仅如此,郭子仪还平静地对皇帝说:“我多年带兵,并不能完全禁止部下的残暴行为,士兵毁坏别人墓坟的事也发生过不少,而我家祖坟被掘是应得的报应,并不是他人故意破坏。”

很显然,郭子仪要除掉一名奸宦,可谓不费吹灰之力,然而,郭子仪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忍让,选择了稳定与和平。

得理不饶人,让对方走投无路,有可能激起对方“求生”的意志,让对方变得不择手段,最终拼个鱼死网破,这是不值得的。有的时候,给别人一条生路,就能减少对自己的伤害。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冲突都是由于一方或双方纠缠不清或得理不让人,一定要小事大闹,争个胜负,结果矛盾越闹越大,事情越搞越僵。《菜根谭》中说:“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有理也让三分,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能够让彼此加深理解、增进友谊,对于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起到促进作用。所以,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于情不偏激,于理不过头,即便得理之时,也不妨让人三分。

别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

一个人若是过分表现自己或者做事比较乖张,就很容易把自己推上人们舆论的最前沿,往往使自己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而真正的聪明人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他们会审时度势做出选择,适时远离危险的暴风口,绕过漩涡与暗礁。

唐时名相姚崇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他曾参与了推翻武则天的谋划,同时,他又预感到武则天退位后,宫廷内必定会经历一场腥风血雨。而己方阵营中,李显昏聩懦弱,张柬之等人又强直而缺少变通,思来想去,他决定暂避一时,先保护好自己再说。

可是,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如果贸然提出要退出,恐怕有十个姚崇也不够死的,他不由得苦苦思考起来。后来,姚崇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当中宗和文武百官欢欣鼓舞,相互庆贺时,姚崇突然独自呜咽流涕,哭了起来。张柬之与桓彦范等人很诧异,问他:“如今新君刚刚登基,你却偏偏要哭武则天?你安的是什么心?你不知道这天下是从谁手里夺回来的么?”

姚崇坦然地说:“侍奉则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离开她,发自内心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参与你们组织的诛杀凶逆之举,是尽做臣子的常道;今天与旧主告辞而悲泣,也是做臣子应有的节操。”

果然,当天姚崇就被调离朝廷,贬为亳州刺史,就这样,他安然走出了朝廷这个是非场。不久,朝廷之中果然爆发了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风波。

在其他的官员眼中,姚崇的行为是愚蠢的,而事实证明,他所做的选择却是正确的。

三国时期,曹操手下有一名谋士,名叫贾诩。据说此人是比诸葛亮还要聪明的人,因为他一生做了许多聪明事。不过,他所做的聪明事中,最为人佩服的就是他始终都能够低调做人,远离风口浪尖。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曹操的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为防曹操猜疑,他便采取了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的子女婚嫁时也不攀结权贵。

贾诩是曹丕的老师,与曹植的老师杨修相比较,二人真可说有天壤之别了。杨修才华横溢,喜欢处处显示自己的才能,正所谓“有其师必有其徒”,杨修的学生曹植也一样才华横溢,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才华。而贾诩的学生曹丕则与其老师一样,能够做到藏锋内敛,不骄不狂。每当遇到大事,曹丕都会依照贾诩的话,谨慎从事,最终,他成了曹操的接班人。

事实证明,贾诩的为人处世之道确实高明。作为一个从敌人阵营里投降过来的人,贾诩是曹操所有谋士里下场最好的一位。曹操这样一个疑心很重的人,爱将杀将,而贾诩的最后结果是寿终正寝。

欲成事者,必要懂得进退。在行动上不前不后、保持中庸,在生活中就不会被围攻,这样的生存哲学虽然有点保守,却大有可取之处。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人物,殊不知,当一个人成为焦点时,就等于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如果你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你将会失去很多;如果你成为焦点,你需要承受更多,比如流言蜚语、恶言中伤等。在风口浪尖上讨生活,绝不是我们想象中那般容易。

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无伤大雅,最主要的是你要有一颗低调的心。一个人若是有了低调的心,即便成为万众瞩目的人物,他也能够安然自处,远离狂风与巨浪,也只有那些低调的人,才能够远离风口浪尖,安然平静地生活。

低姿态能为自己保留一席之地

初涉世事的年轻人往往个性张扬,率意而为,不会委曲求全,因而处处碰壁,这就要求年轻人要学会内敛,懂得低姿态做人。事实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一个人若以高姿态来要求,就很难抓到成功的机遇。但如果你换一种方式,以低姿态进入,你就会发现隐藏着的希望,就像地底涌动的岩浆。

有一位商人和朋友一起跑到大西北,准备投资建设一条石板材的生产线。可是,他们到了那里一看,虽然有大好的厂矿资源,但是市场并不见好。因为大西北经济发展水平低,那里的家庭装潢很少用价格昂贵的花岗岩。

那个商人在那里考察了一段时间,最后觉得那里并不是发展事业的好地方,便放弃了最初的想法。

然而,商人的朋友却看中了这个地方,与当地人办起了轧石厂,并把那些石子推荐给附近的农民造屋和铺公路。

商人看到朋友的行动,便连忙劝告朋友,说这并不是赚钱之道,不仅浪费时间,还会浪费金钱,但朋友没有听从商人的劝告。

商人看到朋友如此,没有办法,只好一个人回东南沿海投资去。

几年后,开发大西北的号角吹响了,首先就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这时,碎石突然成了抢手货,商人的朋友通过以前建立起来的友好关系,把自己轧石厂生产出的碎石卖给了交通建设部门。

不久,商人的朋友就成了一家大型建材公司的总裁,资产逾亿元,名振西北。

商人听说了这个消息后,连忙赶到西北与当地政府谈判,也想投资建设一家大型轧石厂,但最终因为要求比较高被拒绝。

低姿态是成功者的心态。其实,适当放低自己的要求,是低姿态;遭遇艰难,学会低头,也是低姿态。

做错了事情时,敢于承认并接受错误,然后认真地改正错误,也同样是低姿态。

低头认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把成功道路上一切愤怒、误解、仇恨、冤屈、敌意报复融化掉。在良好的认错态度面前,那些斥责、吵闹、吼叫、强词夺理、得理不饶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愿意接受批评、承认错误的人,不仅能够从烦琐的事务中理清关系,还能得到对方的尊重。

著名诗人、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一次,因为心烦,出手打了小女儿。这一幕恰好被在外屋的次子立雕看见了,他一下子就跑到闻一多与小妹之间,拦住了爸爸的手。

立雕义正词严地批评父亲的野蛮行为,说:“爸,你自己是搞民主运动的,天天讲民主,怎么能在家里动手打人呢?”

闻一多听后,先是一愣,接着就安静地坐了下来。

他沉思了一会儿,走到儿子立雕面前,神情十分严肃认真地说:“我错了,不该打人,我小时候父母就是这样管教我的,所以我也这样对待你们。但我希望你们记住,将来不要用这样的方法对待你们的孩子。”

一位名人面对孩子尚且如此低姿态,更何况我们作为大众中的普通一员呢?做错了不道歉,造成的就将是永远的过失,而真诚的道歉则能够补救自己的过失。

保持低姿态,能避开无谓的纷争、意外的伤害,能更好地保全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

糊涂低调大智慧,心高气傲栽跟头

在与人交往中,自卑固然不好,但心高气傲更要不得。这是因为,高傲往往会引起别人的强烈不满,不少人都对高傲者有深恶痛绝之感。

心高气傲者最大的毛病,也是人们最难以忍受的一点,就是他们总是喜欢表现自己的优越感,时时处处都要显得高人一等,这会让人感觉不平等。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人都有自尊心,每个人都不愿被人瞧不起,而交往中的高傲态度所表现的却是一副“我鄙视你”的样子,因此就必然给别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高傲者为人所不喜,自然也就比较容易栽跟头了。

有一个小和尚非常聪明,他能把所有的经文都背诵下来。寺庙中的其他和尚都在念经,而他每天都是背经。因此,每当念经时刻到了,其他和尚都会向这个聪明的小和尚投去羡慕的目光。

为此,小和尚高傲起来。有一天,他走到大师兄面前说:“大师兄,你念经的时候为什么把眼睛瞪得那么大啊?你应该给师弟们带好头啊!”

大师兄听了,微微一笑,并没有反驳他,继续仔细念经。

小和尚一看大师兄没搭他的话,于是又走到二师兄面前说:“二师兄,你怎么也把眼睛瞪得那么大?是不是经文太难懂,你理解不了啊?”

二师兄听了他的话,微微一笑,把头转了过去,继续念经,没有再看小和尚。

小和尚讨了没趣后,又来到三师兄面前说:“其实,经文没有什么难懂的,只要不偷懒,用心去记,一会儿就记熟了。”

三师兄听了,皱了皱眉头,抬起头来对小和尚说:“师弟啊,你多聪明啊!你一定比我们先成佛。”

说完这话,他也不理会小和尚了。

这时,小和尚又想走向四师兄,而四师兄一看到他走过来,立刻就把头转到了另一边。其他的师兄弟也纷纷把头一扭,全都不用正眼看他。

此后一连几天,都没有人和小和尚说话。小和尚突然感觉自己非常孤独,疑惑之下,他便敲开了方丈的门。他把自己的困惑向方丈诉说了一遍。

老方丈听完小和尚的话微微一笑,说:“他们都被你的高傲之心伤害了自尊,我知道你向他们说那些话只不过是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排挤别人是绝对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的,这就好比你打了别人一巴掌,还要让对方对你说谢谢一样。”

小和尚听完方丈的话后惭愧地低下了头。

高傲的结果就是孤独,一个人如果处处都想高人一等,就必然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久而久之,自己就会陷入一个相对孤独的境地。高傲和孤独之间有着血缘关系,因此在字典中就有了“孤傲”这个词语。

心高气傲者往往会栽跟头。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做事就必定会掉以轻心,失去谨慎、沉稳的态度,其结果常常是走向失败的。

唐朝人许棠年轻时就开始准备科举考试,但参加了20多次都未考中。当时有个叫汪遵的衙门小吏善于写诗,却从不张扬。

有一天,汪遵突然辞去差事,要去京城赶考,来到京城,恰遇许棠送客。

许棠问:“来京城有什么事吗?”

汪遵说:“参加科举考试。”

许棠满脸鄙夷地说:“你一个无名小吏竟想跟我们一起参加科考?”

汪遵没有介意,笑笑了事。

结果,汪遵及第5年后,许棠才考上。

心高气傲、孤芳自赏除了能给自己一些心理安慰之外,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一个人总是一副高傲的模样,还会惹人讨厌,遭人嫉恨。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待人,提高警惕,不要有高傲之心,以至于得罪了人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爬得高,小心摔得狠

在这个充满功利的时代中,人们都喊着“进取”的口号,每个人都争先恐后不停地往上爬。然而,无数的历史故事一再告诉我们:爬得越高,往往摔得越狠。尽管有前车之鉴,但是在这种狂热的功利潮流中,几乎没有人去思考往上爬的最终后果。

有道是“高处不胜寒”。自古以来,身处高位都不容易。高位不仅得来不易,而且要保住高位就更加不易了。一个人功成名就往往会受到更大、更多的考验,就像在古代仕途中,爬到了一品大员的高位并不一定就是幸运的。相反,有时还可能是不幸的开始。

在过去,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可见,身居高位的危险性。首先,皇帝操纵着身居高位者的生死大权;其次,下面的人不甘心,于是放冷箭、造谣诽谤、向君王们进谗言,这些都让身居高位者胆战心惊、不寒而栗,因此,爬得高往往必须如履薄冰般地生活。

秦始皇派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讨伐楚国,出征的那天,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秦始皇赏赐大批田宅。

秦始皇微微一笑,说:“将军,你即将率大军出征,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吗?”

王翦说:“身为陛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按条例也不能够成为王侯,因此,不如趁陛下委派我重任的时候赏赐些田宅,这样就可以作为子孙日后的生活保障。”

秦始皇听了,放声大笑,随即应允了王翦的要求。

王翦率军抵达潼关后,又曾先后5次遣使者向秦始皇要求封赏。

这时,王翦的心腹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笑了笑,对心腹说:“你错了。陛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我统率60万大军,乃举全国的兵力,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陛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如果你身居高位却不谨慎小心,就很容易摔下来。英国诗人约翰·德赖登写道:“可憎可爱的野心勃勃啊,我为你付出了多么昂贵的代价。”因而,当你爬高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高处的危险性。

自命不凡、行事不谨慎的人在前进途中必定要摔跟头。人生在世,总要谦虚一些、谨慎一些,多一点自知之明为好。人们常说“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一个人的本事有多大,行为是好是坏,别人都看得见,因此不用自吹,更不能狂妄。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诗:“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诗中的“屠羊说”是一个典故:有一个宰羊的屠夫,帮助楚昭王重新获得了天下,因此,楚昭王在复国之后就再三请屠夫来做官,但都被屠夫谢绝了。

屠夫对楚昭王说:“以前大王丢了国土,我也丢了屠夫的工作,现在大王又重新登上了王位,而我也能够重新做屠夫的工作,这不是很好吗?”

在诗里,曾国藩借用这个典故就是想告诉弟弟:我屋子的左边摆满了朝廷的奖状,右边放了一大堆告发和咒骂我的信札,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人世间的事情就好像天平一样,总会一头高一头低,因此,不要因为有了功劳就忘乎所以,也不能因为被别人咒骂而垂头丧气。应该学习“屠羊说”,保持乐观豁达的胸怀,把荣誉与诽谤都当做蓝天上的浮云,因为这些最终都会被风吹散,成为往事。

曾国藩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他以后的成就,而且他的思想与智慧也影响了后世。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境界的人生理念,就能够谦恭自处,做事情也能谨小慎微,而其人格魅力也必定能够得到人们的敬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恃才傲世,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便劝他说:“你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蒙童,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

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

爬得高,并不一定就是幸事。如果一个人千辛万苦拼了性命爬到了山顶,却发现自己单薄的身子实在难以抵挡山顶刺骨的寒风,这显然是非常糟糕的境遇。

更加令人烦恼的是,人们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多半是踩着别人的头爬上去的,虽然你最终成功地爬上了顶峰,但是你会发现,周围真正关心你的人却越来越少,因为没有朋友的支持与帮助,这样的人最终往往会被别人从高高的位置上推下来。因此,在往上爬的时候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能自命不凡,不顾危险。当身居高位时更应行事谨慎,谦恭处事。

让别人占点便宜

世间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如果只强调公平,那么很多事情都不会有结果。事实上,在为人处世时要学会有意识地让步,很多事实证明,让别人占点小便宜等于自己捡了大便宜。

岛村芳雄是日本赫赫有名的富商,他的致富经历是从麻绳批发生意开始的。岛村芳雄做生意很奇怪:以每根5角钱购进麻绳,然后分文不变地以每根5角钱卖出麻绳。

很显然,这是赔钱的买卖,因为他还要付搬运费和库存费。按进价出售不但没赚,反倒赔了一大笔。

对此,有人就说岛村芳雄是一个蠢蛋,根本不会做生意。还有人则说岛村芳雄有神经病。

确实,之前岛村芳雄在商界没有什么名气。不过,很多人听说岛村芳雄干的“蠢事”之后,开始纷纷关注他。

有些麻绳经销商对这样的消息充满怀疑,便去找岛村芳雄,并向他表示希望从他那里购进麻绳。果然,岛村芳雄没有违约,还是按进价出售,这让各经销商大为赞叹,因为这样他们可以省下运输费、库存费等费用。

于是,各大经销商都开始订购岛村芳雄的麻绳,大量的订单飞到了岛村芳雄的办公桌上。

就这样,岛村芳雄把赔本买卖足足做了一年多,眼看自己就要支持不下去时,岛村芳雄找到了麻绳生产厂家说:“你看看吧,我一直向你们厂购买麻绳,可都是按进价售出。这样才能把你们的麻绳卖得更好,但是现在我赔了不少钱,如果我继续这么做,没几天就破产了。”

生产厂家看了岛村芳雄的售货单,发现果然是按进价出售,不由地大吃了一惊。

然后,岛村芳雄又拿出了一大批零售商的订单,说:“这些订单实在太多了,如果我再那么做,我会提前破产的。”

生产厂家看到后又吃了一惊,最后决定每根麻绳让利5分钱。

接着,岛村芳雄又跑到零售商那里,很诚实地说:“我以前为了扩大影响,按进价出售麻绳。现在我就要支持不下去了,你们是不是商量一下,给我加一点。”

零售商们都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于是决定每根麻绳加5分钱。

这样,岛村芳雄每根麻绳就能赚1角钱,而他的订单越来越多,很快岛村芳雄的公司就扩大了规模。岛村芳雄成功致富的诀窍就是先赔后赚。

每个人获得利益之前都需要先舍弃一些利益,这就好像赢利之前先要投入成本一样。

对待合作者更要让他占一些便宜,一方能让,另一方也会让,双方都让一些利益给对方,最终大家都吃不了亏。不要对任何事情都计较,因为这并非长远之计。

有家工艺品公司与外商进行工艺品买卖的谈判。可是,由于双方对价格的坚持,谈判进行得很不顺利。

工艺品公司坚持以800元/件的价格出货,态度很强硬。而外商只愿意以500元/件的价格进货。双方僵持了两天,谈判一直都没有任何进展。

这时,外商决定再谈最后一次,表示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只好作罢。

最后一次谈判开始了,双方谈了将近3个小时,依旧没有破解僵局。就在谈判剩下最后10分钟,双方已经准备离席之时,工艺品公司的代表突然说:“先生们,我们初次合作,谁都不想不欢而散,为表达我方的诚意,这样吧,我们愿把价格降至650元,不过,这是最后的让步。”

外商代表听后一愣,随后沉默了数分钟,最终他们签下了订货单。

每个人都要学会舍小求大,要明白长久的合作才是大计,真正的双赢才是目的。

价值是要交换创造的。在这里,交换不仅是财富的源泉,而且是一种生存的心态。在为人处世时,两个人或更多人在一起合作总是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和新矛盾,这是正常的事。对此,每个人都要有宽容之心,而不要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争执不休。

一忍,可以当百勇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做人做事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若能保持低调,也许就会峰回路转。而如果你能自我克制,也就掌握了一条低调做人的方法。

唐代宰相娄师德有个弟弟被任命为刺史,在赴任之前,娄师德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一些为官之道。

娄师德问弟弟:“身居高官,如何才能不遭人妒忌?被人妒忌,又如何保全自己呢?”

弟弟说:“从今以后,就算有人把口水吐在我的脸上,我也不会有怨言,我会把口水默默地擦掉。”

娄师德听了后语重心长地说:“别人朝你吐口水,就是对你很不满,如果你把口水擦去,就表示你厌恶人家,这样做无异于火上浇油。不如不擦掉它,让它自己干,并用笑脸接受。”

低调做人是一门精深的学问。当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或者危险境地时,暂时隐藏自己的实力,冷静下来,往往可以审时度势,从而另辟蹊径,重新占据主动。

古语云:“一忍,可以当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与其和狗争道被狗伤,还不如让狗先走。

清朝时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由于个性刚直,眼中容不得沙子,面对腐败的现实常会怒不可遏,以至于得罪了一些人。

为了克制自己的怒气和急躁的情绪,林则徐就在书房的正墙上挂了一条横幅,在上面写了两个大字:制怒。

有一次,时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发现粤海关监督豫坤和洋人内外勾结,破坏禁烟,并且挪扣了修建虎门炮台的银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林则徐愤怒得难以遏制,竟然把茶碗摔碎了,当他猛一抬头,“制怒”二字映入眼帘,他顿时心有所思,马上控制住了自己暴怒的情绪。

第二天,林则徐热情地接待豫坤,通过机智巧妙的周旋,最终让他交出了那些挪扣的银两。

如果林则徐当时沉不住气,在暴怒之下直接与豫坤翻脸,不仅难以取回银两,说不定还会产生冲突,这样就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见,忍耐与克制不仅能够让人回归理性,同时还能够促使事情的成功。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驻扎于五丈原,直面曹操的军队。曹军统帅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

司马懿深知自己的韬略不如诸葛亮,便采取拖延战术,一直按兵不动。诸葛亮见此便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服装和一封信,信上说:“你如果不敢出战,便应恭敬地跪拜接受投降;假设你还有点男子气概,那我们就开战。”

司马懿的左右见到诸葛亮如此猖狂,非常气愤,纷纷请战。可是,司马懿没有答应,仍旧坚守不战。不久,诸葛亮积劳成疾而死,司马懿才开始大张旗鼓地进军蜀地,为灭掉蜀国奠定了基础。

古语说:“三思方举步。”凡事都要能沉得住气。当你听到了不好的消息时,不妨冷静下来细细想一想,让自己的眼光更宽更远。千万不要因为愤怒失去理智,那样只会功败垂成。

古训有云:“忍得一时之气,换得百日无忧。”人的一生当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磨难,如果自己不会从容对待,那么只会令自己痛苦不堪。忍耐不仅是一种生存本领,也是化解磨难和痛苦的良药。

忍耐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品格。能够沉住气的人才是大智大勇的人,即使面对侮辱、讽刺、欺凌,甚至被围困,他们都能够保全自己,并且等待恰当的时机重新上阵。一个人如果不能克制自己,不仅不利于成事,还容易被人抓住弱点,从而伤及自身。因此,要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这样就能够成人所不能成之事。

读糊涂经,做聪明事

郑板桥的一句“难得糊涂”广为流传,被许多饱经沧桑的人奉为经典。很多人初入社会时都会把生活看得过于简单,往往天真地认为任何事情都有准则,而规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世人都应该按着这个准则去做,不得越雷池一步。用这种天真的眼光去看社会,当然会碰许多壁,犯很多错,但许多人不认为是自己犯了错,而把错误归咎于社会。于是他们变得愤世嫉俗,牢骚满腹。要知道“水至清则无鱼”讲的不是一般的清,而是“至清”。所谓“至清”者,一点杂质都没有,这岂不是异想天开?这个社会是复杂的,很多事情不是较真就能解决的,所以做人处世都不能太“认真”,该糊涂时就糊涂,只要不涉及根本的原则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未尝不可。

该糊涂时就糊涂,该聪明时一定也要聪明。人们经常说,这人读书读傻了。意思是说,这人只知道读书,把人情道理、为人处世的方法都给忘了。只知道按着书本来做,于是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越读书,越糊涂,成了读糊涂经。但也有人,好像给人一副死读书的糊涂样,却是读糊涂经,办聪明事。

北宋太宗年间,因为吕端处理政务才华出众,宋太宗很早就想重用他。吕端出生在官宦家庭,自幼就好学上进,经常是手不释卷,因此,也被人认为只知道傻读书,有些糊涂。后来,太宗打算任命吕端为宰相,很多人反对,理由是这个人看起来太糊涂,只知道读糊涂经,而宋太宗却认为他表面上好像只会糊糊涂涂地读书,在办事情上却是聪明的,尤其是办大事的时候,所以决意任命他为宰相,为此宋太宗还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欲铒金钩深未达,磻溪须部钓鱼人。”这诗的意思是说,对于任用吕端当宰相一事,已无可争议,宰相这个职位非吕端莫属。

吕端虽然经历了五代末期的天下战乱,在人情世故、生活阅历方面历练了不少,但满身仍是读书人的呆气,似乎是个十足的糊涂宰相。宋太宗在位期间,宣政使王继恩结党营私,把持朝政很长时间,后来宋太宗病重,王继恩害怕太子赵恒英明,做了皇帝以后对他们这一党不利,于是串通了参知政事李昌龄、都指挥使李继熏等,密谋废掉太子,改立楚王为太子。宋太宗就要不行了,吕端前去探望。吕端进宫后看到太宗已经快要驾崩了,太子却没在身边照顾。于是吕端怀疑太子继位的事情可能有变,肯定有人从中搞鬼,但他表面上还是糊里糊涂的样子,装做什么都没发觉,私下里却在手板上写了“大渐”二字,让心腹拿着赶快去催太子尽快到皇上身边来。这个“渐”字意思是告诉太子,皇帝已经病危了,赶紧入宫侍候。等到宋太宗一死,皇后让王继恩召吕端进宫,商量由谁继承皇位。吕端一听觉得大事不妙,明明有太子,还商量什么呢?于是他装糊涂忘了拿太宗遗诏,让王继恩到书房去拿太宗临终前赐给他的亲笔遗诏。王继恩支取遗诏,哪知一进书房便被吕端锁在了屋子里,并派人严加看管,不许他出来。锁上王继恩后,吕端直奔皇宫。进了宫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去世,长子继位才合情理,现在该怎么办?”皇后意思很明显,是想立长子赵元佑。吕端听完皇后的话,马上毫不犹豫地说:“先帝立太子就是为了今天,现在先帝弃天下而走了,我们怎么能做违背先帝之命的事情呢?对于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如此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啊!”皇后听了吕端的话,也无话可说,只好让太子赵恒继承了皇位。

这样继承皇位一事定了下来,但太子一日没坐上皇椅,吕端就一日放不下心来,他要眼见为实。太子即位那天,吕端仍然怕出错,在殿下站着不下拜,请求把帘子挂起来,自己上殿看清楚。这本是有违礼仪的做法,但他一副糊涂样,又是当朝宰相,大家都拿他没办法,只能照做。等他真的到了殿上,认出确实是原先的太子后,这才走下台阶,率领大臣们高呼万岁。

这次废立太子之事本是万分凶险,来不得半点差错,而吕端事先能明察秋毫,识破阴谋,有所防范;事中能果断决策,用奇策击破奸计;事后又能眼见为实,不被现象迷惑,不仅明智,而且功夫老到。吕端将“读糊涂经,做聪明事”这一处世原则体现得淋漓尽致。

“吃亏是福”的做人糊涂学

表面上似乎每个人都明白做什么对自己有好处,而做什么又对自己没好处。只有那些傻瓜、笨蛋才做那些明知道要吃亏的事情;就算不是笨蛋,也一定是犯了糊涂,才去做明明是吃亏上当的事情。难道真的是这样吗?吃亏与否真的是那么明明白白一眼就能看透的吗?那些表面上吃了亏的人真的就是笨蛋、傻瓜吗?看看古今中外有那么多聪明人干了一些吃亏的“糊涂”事,也许你就开始变得糊涂了,是呀,他们肯定不会是傻子!可为什么他们会做出“糊涂”事来呢?再看看他们的发展,也许你就开始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了。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些时候,是吃亏、是得福并不是表面上一看就能看明白的。人们都要学一学“吃亏是福”的做人糊涂学,学好这门功课就知道,有时候真应该做一些“吃亏”的糊涂事。

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也是聚集世界上最狂热的足球迷的国度。在这个国家,几乎举国的男人都是忠实的球迷,虽然,也有很多的女球迷,但终究还是有些妻子忍受不了她们的丈夫只爱足球不爱自己。一个叫琼斯的家庭主妇,她实在无法忍受丈夫每天回家以后只知道对着电视机里的足球比赛狂吼乱叫。即便是在周末,她丈夫也总是在足球场上度过,对她从来都不闻不问,她认为自己被抛弃了。于是她来到法院,非常气愤地对法官说,她要状告足球。法官们一听都哭笑不得,认为这个女人一定是疯了,怎么可能状告足球呢?不过,听完琼斯的解释后,法官们也很同情她。于是,给她出了一个主意。一位法官对她说:“足球是告不了的,它又不是人。就算你告了它,我们判你胜诉了,又有什么用呢?它又不可能给你赔偿。不过,你可以状告足球生产厂。”

琼斯听了法官的建议,把丈夫经常踢的足球的生产厂家——宇宙足球厂告上了法庭。指控理由是宇宙足球厂生产的足球引诱了她丈夫,是“第三者”,应该赔偿给自己“孤独费”。此案引起了当时整个英国的关注,因为这太荒诞了,媒体和民众都认为这个女人一定是被丈夫给气疯了,所以才做出这么荒唐的事情,宇宙足球厂肯定不会应诉的。在全国的关注下,连法院都不知如何是好了。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宇宙足球厂的老板居然愉快地接受了琼斯太太的指控。更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宇宙足球厂没有花费人力财力去准备打赢官司,而是主动提出赔偿琼斯太太10万英镑的孤独费。一时间,全国哗然,有人认为宇宙足球厂老板是不是钱多的没地方花了?有人说这个老板就算不是个傻子也肯定是个弱智,也有人表示同情地说也许是因为被这个消息气得中风,一时糊涂吧。各种舆论沸沸扬扬,总的观点就是琼斯太太碰上了一个就喜欢吃亏的“糊涂”对手,走了大运。

可真的是这样吗?经此一案,不但琼斯太太获得了意外惊喜,而且一直名不见经传的宇宙足球厂在短期内名扬全国,宇宙牌足球顿时风靡全国,一时间英国的大街小巷踢的全都是宇宙牌足球。宇宙牌足球甚至因此畅销整个欧洲。即便是花上10倍的价钱做广告也无法达到这样的效果。后来人们才明白,宇宙足球厂的老板是想以此奇怪的赔偿案,传扬宇宙足球厂生产的足球的魅力——看,我们的足球已完全吸引了男子汉,致使妻子都视它为“第三者”,要与丈夫离婚,并让厂家赔偿孤独费!他是以一种怪异的“傻子”之举,宣扬自己某种名声。这样吃亏的糊涂事有几个人能做得到呢?

吃亏是福还是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做事情时也就会有不同的选择。那些整天把聪明挂在嘴边,办每件事情都要让人认为是聪明之举的人,永远无法学会“吃亏是福”的糊涂学,也就永远无法理解那些真正的聪明人为什么会做出“吃亏的糊涂事”,也就永远无法做出“吃亏是福”的“糊涂”事。

第四章 忍让不争者,可以获全胜

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争论、争斗,其目的往往就是为了得胜,事实上,人类潜意识中就有追求胜利的愿望。好胜符合人的本性,但它并不符合人际关系发展的定律,也不符合成功的规律。争强好胜者的结果未必是胜利。

其实,能否获得胜利不在于争,而在于忍让。在讨论问题时,要让别人同意自己,最好的办法不是用理论轰炸,而是先低头肯定对方的观点。在商业竞争中,要得到更多的利益,最好的办法不是消灭竞争对手,而是与对方合作,实现双赢。事实上,那些大获全胜的人往往是一些善于忍让之人。

不争者,可以获全胜

老子说:“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事实上,不争是一种顺其自然的大智慧。

唐肃宗时期,郭子仪晋封汾阳郡王,住进了金碧辉煌的王府。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出入郭子仪府第的人几乎没有遭到过盘问。

当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他看见郭子仪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

这位将军与郭子仪素来交好,但对郭子仪的行径很不解。为了不让好友被人耻笑,他便规劝郭子仪。

郭子仪笑着对他说:“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我位极人臣、受尽恩宠,假如再修筑高墙、关闭门户,与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当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异心时,我就百口莫辩了。如今我大开府门,这样就算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借口了。”

将军听后拜倒在地,对郭子仪的深谋远虑深感敬佩。

人活在世上,应该有顺其自然的心态。这需要有坦荡的胸怀,没有坦荡的胸怀,就无法做到不争。胸怀坦荡的人往往不慕名利,因而,他们就如同不争的水一样能够润泽天下。

美国“国父”乔治·华盛顿就是一个具有坦荡胸怀的人。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一些阶层和集团都主张华盛顿效仿英国政体——君主立宪制,“登基”做美利坚合众国的“国王”。对此,军队也表示支持。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华盛顿本人的坚决反对。

他主动辞去大陆军总司令职务,恢复了一个平民的身份,回到了农庄当他的种植园主,重新在葡萄架和无花果树的绿荫下享受宁静的生活。

美国独立后,软弱的联邦政府毫无实权,国库空虚,负债累累。作为革命原动力的广大民众仍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状况,华盛顿决定再度出山,挽救国家的命运。

1787年,华盛顿主持制定宪法会议。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连任了两届后,就主动辞职了。

1798年,美法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已经卸职回到蒙特维尔农庄的华盛顿又应新总统的召唤重披戎装,担任总司令,继续为国效劳。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认为,水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以它特有的柔弱不争的性格,哪里低就流到哪里,随方就方,随圆就圆,无私地浇灌万物,供人们利用,抚育人和万物生长,从来就没有自恃、自我、自矜的行为,可谓“至善至美”。其实,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怀着一颗润泽人心的不争之心。

如果你善解人意,凡事都以“你是对的”来先为别人考虑,那么很多不必要的冲突与争执就可以避免了。

在一个寺庙里,有两个小和尚为了一件小事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

第一个小和尚怒气冲冲地去找师父评理,师父静心听完他的话之后郑重其事地对他说:“你是对的!”

于是,第一个小和尚得意洋洋地跑去向第二个小和尚宣扬。

第二个小和尚得知师父的评定后心中很不服气,也跑去找师父评理。师父听完他的叙述后也郑重其事地告诉他说:“你是对的!”

第二个小和尚听了,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这时,一直跟在师父身旁的第三个小和尚忍不住了,他不解地问师父:“您平时不是教我们要诚实,不可说谎话吗?可是,您刚才却说两位师兄都对,这岂不是违背了您平日的教导吗?”

师父听了,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微笑地对他说:“你是对的!”

第三位小和尚一愣,沉思片刻,随即恍然大悟,立刻拜谢师父的教诲。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争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争执、争论。如果你争强好胜,总是与人争执不休,或许有时能获得胜利,然而,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

不争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人生在世,要顺乎自然,合乎天道,不苛求,不强求。世上的人争来夺去,无非是想得到更多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然而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与其为了永不知足的欲望争得你死我活,弄得头破血流不得安生,还不如以不争之心与人和谐相处,安然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不妨低头,顺从一下别人

中国有句古训:“顺者昌,逆者亡。”这是告诉人们顺从的智慧。有人认为,顺从是怯懦的表现,其实不然,适当地顺从并不是怯懦,而是一种生存的手段,其表现的是豁达不争的智慧。

沙克是一名犹太老人,退休之后买下了一栋简陋的房子。由于地处学校附近,环境也算安静,刚住下的前几个星期,老人感觉还不错。然而,不久有3个年轻人开始在附近踢垃圾桶闹着玩,老人每天都在噪声中郁闷不已。终于有一天,老人再也受不了了,于是找那些年轻人谈判。“你们玩得真开心,”他说,“我喜欢看你们玩得高兴的样子,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垃圾桶,我将每天给你们每人1元钱。”

3个年轻人听了很高兴,就更加卖力地踢着垃圾桶。不料3天后,老人忧愁地说:“通货膨胀减少了我的收入,从明天起,我只能给你们每人5角钱了。”

年轻人都显得不大开心,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他们每天继续去踢垃圾桶。一周后,老人又对他们说:“孩子们,最近没有收到养老金支票,对不起,每天只能给你们2角钱。”“2角钱!”一个年轻人脸色发青地说,“我们才不会为了区区2角钱浪费宝贵的时间在这里表演呢!”

就这样,老人从此过上了安静的日子。

沙克老人是一个机智的人,他没有直接地批评年轻人,更没有与年轻人争辩,而是以不争的态度面对年轻人的不礼貌行为,先顺从几个年轻人的做法,并给予好处,然后逐渐化解彼此的矛盾。由此可见,顺从不仅能够避免争端,还能够解决问题。

顺从所告诉我们的其实是一种更加委婉的做事方法。顺从不是软弱无能,也不是任人摆布,善于顺从的智者懂得做人做事的原则,能够把握顺从的尺度,懂得顺从的价值。

顺从是一种柔中有刚的策略。人生存于世,不仅要学会顺从他人,还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顺从社会大势与自然规律行事。

周武王召集八百诸侯会于盟津,想灭了殷纣。但是,诸侯来了之后,武王并没有马上对殷纣用兵,虽然其中有不少诸侯进言,期待尽快进兵。

周武王冷静地察看了各路诸侯的情况,他发现虽然各路诸侯都有灭纣的愿望,但是,大部分诸侯心思还是不够坚定,再加上纣王的兵力占绝对优势,如果这时候举兵,被灭的就可能不是纣王,而是自己。

经过这番思考,武王决定暂且休养生息,等待好时机。

还不到两年,纣王做尽坏事:杀比干,囚箕子,闹得民怨四起,连大小官员都纷纷逃到周地,而且纣王朝内部推翻殷纣的要求也变得非常强烈。

这时,武王率领各路诸侯军约5万人伐纣,与纣王70万大军会于商郊牧野。虽然此时纣王兵力仍然很强盛,但占有优势兵力的纣王部队由于“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结果,武王一鼓作气,趁势灭了殷纣。

这是周武王通过形势分析出战机,顺从当时的社会形势而取得成功的光辉典范。后来的不少杰出人物都吸取了这一经验:顺势而为。

顺从是一种智慧,能够缔造和谐,引领成功。迁就与顺从阐释着“曲径通幽”的人生态度。有时,迎合别人的意见不仅能够赢得生存的机会,走出困顿的境遇,还能够获得对方的赞许,使自己的意见得到支持。

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先要懂得顺从,敢于接受既成的现实。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情况。能够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能够顺从,就是你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不假思虑的争执其结果是必败的。尤其是与强者对抗,拿鸡蛋往石头上碰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这样不仅不能舒展胸怀一展抱负,还有可能被毁灭。

作为一个聪明人,应该懂得顺从的人生哲理,辨认清楚大的形势,保全自己,这样才能有进取的可能。在必要的情况下,应该做出让步和牺牲。

能屈能伸才是真龙

古语有云:“知行知止惟贤者,能屈能伸是丈夫。”人生不可能事事一帆风顺,处于困境中要忍辱负重,适时弯腰才是智者的选择,也是成大事者必有的度量。

有道是“小不忍则乱大谋”。当自身实力不济时,暂时弯腰屈从是非常重要的。只知道进攻的人往往争强好胜、锋芒太利,最后终会招致祸患。只有进退有度、收放自如,才能随时扭转局面。

当对手咄咄逼人时要学会坚持,不到出手的时候千万别冲动。缺乏实力、时机不利的时候,就要暂且屈从,等待反抗的时机。

春秋末年,晋国大夫智、赵、韩、魏四家势强力盛,瓜分了晋国。事后,四家中力量最强的智伯贪得无厌,便仗势向魏宣子索取土地。

魏宣子正打算拒绝智伯的无理要求,谋士任章却劝他说:“主公,为什么不答应智伯的要求呢?智伯这么容易就得到我们献纳的土地,必定会变得骄傲轻敌,而其他诸侯见到智伯无故向别人索要土地,也一定会加强戒备,这样下去,智伯的寿命也就不会很长了。如果我们不答应他的要求,仅仅是以一家的力量与智伯对抗,何苦呢?”

魏宣子觉得很有道理,便割让了一块土地给智伯。智伯得到了土地后很高兴,变得越来越自负了,他甚至认为自己是四家中的霸主。

不久之后,智伯又向赵襄子索取土地,结果,遭到了赵襄子的违抗。智伯大怒,立刻兴兵讨伐赵襄子。

魏宣子看到这样的情况后,乘机向韩康子说明利害,便联合韩康子、赵襄子把智伯消灭了。

这种屈伸之道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术和谋略,同样是人际交往中的伎俩和手段,是领导者必备的能力。屈伸之道简而言之就是“忍”。要善于在形势不利于自身时当退则退,为了以后的转机要能容得下一切屈辱而不愠怒,这样做才能真正成大事。

有个叫马友仁的中国台湾人,具有高学历,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工作。实在没办法,他只好拿着高中学历去应聘。他把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的毕业证明拿给招聘单位看,很幸运,他终于在一家公司应征到了一份中文输入员的工作,月薪为18000元新台币。

有一天,大家都下班了,马友仁正准备回家。在离开之前,他想向董事长打一声招呼,发现董事长正在翻查英文字典。

原来有一份英文文件,董事长看不懂,而这时翻译人员已经下班走了,他只好自己翻阅字典查找意思。

马友仁见状走了过去,对董事长说:“董事长,能不能让我复印一份,也许我们两个人一起翻译会快一些。”

董事长抬头看了他一眼,摇摇头说:“你懂吗?你只念到高中,怎么能翻译?”

马友仁请求说:“董事长,复印机就在旁边,让我印一份,也花不了多少时间,您也没有什么损失啊。”

董事长有些不耐烦地说:“好吧,随便你!”

于是,马友仁就影印了一份,然后从头到尾流利地将文件翻译成中文读给董事长听。

董事长一下子就愣住了,惊奇地问:“你的英文怎么这么好?你……你不只是建中毕业吧?”

马友仁老实地说:“董事长,不瞒您说,其实,我是台大资管系毕业的。”

董事长听了,哈哈一笑:“你看看你!我就说嘛……明天把你的台大资管系毕业的证明带过来!”

就这样,马友仁成了董事长的英文秘书。

没过多久,公司一份新的程式做好了。在交给美国量产之前,需要董事长盖章。当马友仁拿到程式转交给董事长前,他自己拷贝了一份存档,然后才把原片拿给董事长。

当他开启程式时,发现这个程式写得不够精细,非常粗糙。于是,他便动手把程式修改了。

就在董事长准备为程式盖章时,突然,马友仁走了进来,对董事长说:“且慢,董事长。我觉得这个程式有些瑕疵,所以我把它改了一下。”

董事长听了,严肃地说:“这可不是开玩笑的话!这可是一流程式设计师做的程式,你怎么可以胡说呢!”

马友仁连忙说:“董事长,电脑就在一旁,我们不妨试一下,看看两个程式哪一个更快。”

董事长想了想,便说:“好吧,还有些时间,那就试试看吧。”

两个程式同时启动,果然,马友仁的程式比原来的程式要快大约两分钟。这两分钟对电脑来说可是一大进步啊!

看到这样的结果,董事长惊讶地说:“你……你真的只是台大资管系毕业吗?”

马友仁对董事长说:“不瞒您说,其实,我还读了台大资讯研究所。”

于是,马友仁的职位变成了电脑部总经理兼董事长英文秘书。

又过了一段时间,收到程式的美国电脑商要来台湾与董事长会面。董事长带着马友仁一起赴约,到机场迎接对方。

董事长看到电脑商时立刻走了过去,正想用美国人亲密的拥抱方式打招呼时,却发现美国商人一下子抱住了马友仁。

董事长一头雾水,这时,美国商人对董事长说:“他是我的同学。”

董事长转过头来看着马友仁,惊讶地问:“你和他是同学?难道你去过美国吗?”

马友仁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董事长说:“不瞒您说,其实,我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过博士,而且我还是美国IBM首席电脑程式设计师。”

董事长听了愣了半天,才说:“你看看,你这个人……明天把你所有的证明和执照都带来。”

就这样,马友仁成了全公司的总经理兼任董事长的英文秘书。

短短三个月,他的薪水就由18000元新台币增加到了180000元新台币。

原来马友仁因为母亲过世,只得放弃了IBM首席电脑程式设计师的职位,从美国回到了台湾。为母亲办完丧事之后,他这个IBM的首席程式设计师竟然整整3个月找不到工作,实在没办法他只好屈尊了。

马友仁先生这种能屈能伸的精神不仅让人佩服,他的机智以及能够及时地抓住机会的能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能屈能伸、刚柔兼济从来不失为男子汉大丈夫的气度和风范。学会屈伸是取得成功的必要功课,也是人生至尊的品格。

弓越弯,箭射得越远

在大雪纷飞的冬天,人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当松树枝头的冰雪堆积得特别厚重的时候,坚强的松树就会顺从地弯下枝条,让树枝上的积雪从树上滑下来,这样就可以减轻树枝承受的压力以免被折断。

松树既有刚直的一面,又有柔韧的一面。松树的韧是刚中有柔,体现了良好的适应性。而梧桐树却刚好相反,它总是在用貌似坚硬的枝条竭力承受冰雪的重压,没有弯曲卸下厚重的冰雪,最终被冰雪的压力所折断。

其实,做人也是这样,学会弯曲不仅是生存的需要,更能够助人赢得成功。

真正胸怀伟大抱负的人在逆境中会暂时委曲求全,他们的容忍和顺从是为了将来能够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季布是楚国人,为人讲究义气,颇有侠义心肠,在楚国很有名望。他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立了许多战功,而且还曾经率兵多次围困汉主刘邦,险些使刘邦陷于绝境。楚汉争霸最终以项羽兵败自刎、刘邦登上帝位而告终。战后,刘邦悬赏千金捉拿季布。

季布藏在濮阳周氏家里。周氏对季布说:“汉王悬赏重金捉拿将军,不用多久就会追踪到这里。将军如果肯听我的,我就帮将军出个主意。如果不肯,我们就都别想活了。”

季布走投无路,只好按周氏说的办。于是,周氏让人给季布剃了光头,带上颈箍,穿上破烂的布衣,和周氏的几十个家僮一起被送到了鲁国朱家,被当做家仆卖掉了。

朱家见到季布,认出了他,安排他到田里劳动。朱家告诫儿子说:“田里的事都要听从这个家奴的。在饮食上,我们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切勿怠慢。”

虽然季布很受朱家的照顾,但是季布并没有因此傲慢,相反,他每天都像普通的家仆一样起早摸黑地劳作。

后来,朱家拜见汝阳侯滕公,请他为季布向刘邦说情。滕公向刘邦进言:“季布为项羽效命是他的职责。如今皇上刚得到天下,只因为这件事花大力气去追捕一个人,岂不让天下人说皇上没有气量吗?如果季布逃到临国,得到重用,不是让敌国得到一位贤才吗?”

刘邦觉得很有道理,便传令赦免了季布。

季布从一名赫赫有名的大将沦落成通缉犯,又被卖为家奴,最后得到了赦免,又封了官职,这些得益于他能够弯腰,以柔克刚,因而在历史上深受钦佩和称赞。

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总会有需要屈与忍的时候。司马迁遭遇人生大悲大耻,忍辱负重,最终写成了《史记》;韩信容忍了胯下之辱,不争闲斗气,只为了将来成就一番伟业。

坚忍不拔、威武不屈、堂堂正正是做人的原则,但并非做事的手段,如果做事还以此为章,则显得迂腐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堂堂正正的,如果一个人追寻着不现实的光明,总是希望与命运进行堂堂正正的决斗,那么他必定会疲惫不堪。因为在条件不利的时候,就要学会弯曲,懂得变通。

弓越弯,箭才能射得越远。人生要行得顺、走得远,就要有弯的智慧。我们要弯下身来,释下重负,才能够重新挺立,避免被压断的结局。弯曲并不是低头或失败,而是一种弹性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退让是为了更大的进取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头,正所谓“物极必反”。做人也一样,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应该留有余地。即使是针锋相对的双方,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也应该有所退让。退让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进取的方法。事实上,历史上早就有“以退为进”的例子。

战国时期,齐国军队攻打赵国禀丘,赵王派孔青带领大军前去救援。

孔青是一员猛将,加上有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因此一路打得齐军大败,并且击毙了齐军的统帅,还俘获了战车两千辆。

这一战中,齐国军队伤亡惨重,留下了3万具尸体。孔青决定把这些尸体封土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彰明赵国的武功。

宁越得知孔青的决定之后立刻前来阻止,他恳切地对孔青说:“这样做太不恰当了,我看不如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做可以让齐军不再来侵犯!”

孔青听了这话,心中疑惑不解。

宁越看出孔青的茫然,便解释说:“如果把尸体还给齐国,他们就要从府库里拿出钱财安葬战死者,这样可以耗损他们的军费。我军不如后退30里,给齐国人一个收尸的机会。”

孔青听了这番话后大致明白了宁越的用意,但转念一想,又问:“但是,齐国人如果不来收尸的话,那又该怎么办?”“那就更好了,”宁越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那样的话,齐国的高管将领就等于犯了3条大罪:第一,作战失败;第二,带兵出国而不能使之归来;第三,给他们尸体却不收取。这对普通百姓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为此,他们一定会怨声载道,从而不愿再侍奉居于上位的人。这样军民之心就不齐,那么齐国还有什么胜算呢?”

孔青听完大喜,连忙下令退兵30里。果然不出宁越所料,齐国因此而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能对外用兵。

一个看似软弱的让步却大有文章,也许很多人都没有预料到。事实上,表面上的退步往往能够换取更大的进步。“以退为进”的做事方法是最高明的处世哲学之一。选择退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回旋的余地。辞让、退让、曲全往往是避祸以保全自己的高明策略。

要知道许多事情都是不可一蹴而就的,以退为进就是给自己留有余地之后再前进,在进退之间达到目的。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有两个小孩比赛跳远,他们在地上画了一条白线,挨个跳来跳去。这时,一个年纪大一些的孩子从旁边路过,笑话两个小孩跳得这么近,居然还好意思比来比去。

两个小孩很不服气,便要与大孩子比试。

大孩子一听小孩的要求,先是一愣,然后笑着说:“你们两个加在一起也不是我的对手。”于是,小孩便笑着答应了。

两个小孩先跳,虽然两个人都跳得不远,可是两人跳的长度接在一起并不短。

大孩子在旁边看到两人的距离吃了一惊,仿佛有些懊悔自己把话说得太满,无奈地摸着头。

两个小孩笑看着他,对他说:“怎么样,认输了吧?”

大孩子叹了口气,正想认输,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说:“等等。”

只见他转过身来,向后退了几步,然后急速冲了出去,借助助跑的力量,他大大地跳了一步,一下超过了两个小孩所跳的长度。

两个小孩没有想到大孩子会耍手段,齐声说:“你耍赖,不算。”

大孩子似乎知道自己胜得不那么光彩,伸伸舌头说:“我赢了。”然后“滋溜”一下跑了。

虽然大孩子耍手段才赢得了比试,但是赢得却不无道理。我们在处事之中,不一定是一个劲地大踏步前进才能成功,有时候也可以尝试一下退而发力,看似不光彩的后退也许会让你赢得更多。

总之,做人要讲究以退为进,为自己留余地是为了更好地获取利益。这就需要我们诚恳待人,即使和对手拼杀时也要学会退让,考虑用最小的损失换得最大的利益。

有舍才有得,退让可成功

古人有“欲擒故纵”之说,讲的是一个道理,那就是舍方能得。

世界上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定律,那就是阴阳正反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有好必有坏,有成必有败,同样的,有舍才有得。

有个地方发了大水,在洪水肆虐的当口,人们纷纷选择了逃离。穷人因为没有过多要带的东西,能够轻松游泳而顺利生存下来。

有一个财主也不得不加入逃难的行列中,然而,他并没有其他人那般洒脱,他把家中的金银财宝装满了全身。当他跳入水中时,整个人就往下沉。在危急之中,他奋力在水中挣扎并向远处的一条小船呼救。

船上的人看到他,大声喊:“你快把身上的财宝扔掉吧,那样你就可以暂不下沉!”

可是,这个财主摇了摇头,他不仅没有扔下沉重的包袱,反而抓得更紧了。这时,旁边漂过来一块木板,远处的人们看见了又对他喊:“赶紧扔了包袱,抓住木板!”

听着远处传来的急切劝告,财主还是没有放弃那些财宝。结果,等救援的船只靠近财主时,他已经在水面上消失了。

一个人要分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正如故事中的财主,如果他能把身上重重的财宝舍去,他得到的便是生命。

人活于世无非也就是一舍一得的重复。舍得是一条朴素而实用的道理,正所谓:“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得既是一种生活的哲学,更是一种处世与做人的艺术。

在商场竞争中,有些人急功近利,为了眼前的利益不择手段,其实,这不是高明的生意法门。做生意应该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美国有家公司专门经销煤油及煤油炉。公司创立之初,一个顾客也没有。于是,公司便打出了大量广告,极力宣传油炉的好处,然而收效甚微,产品依然无人问津。不久之后,货物大量堆积,这家公司还未跨出摇篮便有夭折的危险。

有一天,老板突然宣布了一条奇怪的经营策略——“培养顾客”。他招来手下职员,让他们挨家挨户去给居民无偿赠送煤油炉。

职员们听了老板的指示后心中大惑不解。他们以为公司要就此散伙了,不然就是老板发疯了。不过虽然觉得不合理,但老板的指示不能违背,他们也只好依照指示分头行动。

居民们无偿受赠煤油炉自然大喜过望。街头巷尾,一时到处都在议论该公司的免费赠送活动,公司顿时名声大噪。打电话到公司索要煤油炉的人越来越多。不久,所有积压的煤油炉便被赠送一空。

煤油炉在当时可谓新设备,在木柴灶和煤炭灶当行的时代,煤油炉一时之间成了鹤立鸡群的产品,其优越性使那些家庭主妇们开心得不得了。很快,那些被赠送煤油炉的用户们就离不开它了。

这时,家庭主妇们发现白赠的炉中煤油都烧完了,便纷纷打电话到公司询问。

此时,这家公司解释“煤油是不送的”。当时煤油的价格不低,但是为了烧煮的方便,大部分用户都乐意掏钱购买。于是,这家公司开始赚钱了,又过一阵子,用户们的煤油炉也用旧了,他们又心甘情愿地购买新的煤油炉。

从此之后,这家公司的煤油和煤油炉就一直旺销不衰。

有舍才有得,要得到回报,首先要付出才行。先给别人利益,自己才能得利。

如果你是一个生意人,你就会明白跑赢市场是异常艰难的事,若是不懂舍得的道理,即便你的理论、经验、人脉无人可比,也仍然会败给市场。一味地索取乃是竭泽而渔,最终获得的利益会越来越少,甚至会失去生存的空间。

其实,做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应该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因为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为人处世,争抢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只有学会舍弃与放下,才能得到更多。

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古人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很显然,与顺风顺水相比,逆水行舟是很困难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扬帆航行,顺风顺水,但现实生活中顺水航舟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在逆水中搏斗。遭遇逆境本是正常的事情,然而,有些人就会为此长吁短叹:莫非命该如此?

逆水行舟是命运使然吗?其实不然。很多人逆水而行并不是命运左右的,而是由于他们自己不懂得顺其自然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处世往往能够顺其自然,甚至变逆流为顺境,以巧妙的顺水推舟之法收获水到渠成的效果。

齐宣王时期,田婴担任齐国宰相,权倾朝野,齐国上下莫不敬畏。为了削弱田婴的势力,有人便向齐宣王进言:“每到年终总结算的时候,大王应该亲自听取各个地方官员的报告,否则,怎么会了解官员的奸邪、优劣呢?”齐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但是,田婴一听就知道,这进言是冲着他来的,其目的是剥夺他的大权。

田婴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表面不动声色,他很合作地遵从了齐宣王的命令。就在齐宣王准备亲自听取报告的当天,田婴下令官员们把所有记载官库入账、出纳的账目准备齐全。他让那些官员一条一条、事无巨细地逐一向齐宣王报告。

由于账目实在太多、太细了,齐宣王听了整整一个上午才听了一小部分。

吃完午饭后,齐宣王继续听报告。一下午过去了,报告还没有进行到一半,齐宣王已经吃不消了。

这时,田婴却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能彻夜倾听报告,对臣子们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以后官员们办事必定会更加积极。”

齐宣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他便真的挑灯夜听,但是,没过多久他就昏昏欲睡了。坚持到半夜,齐宣王实在撑不下去了,最后索性将听报告的事全部交给田婴去处理了。

这就是顺水推舟之妙,将计就计,用同样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

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可以利用顺水推舟之法保全自己,成与败就看你是否有智慧以及运用方法是否巧妙了。

一个人牙痛,就去医院拔牙。医生技术娴熟,很快就把牙拔掉了。病人虽然觉得医生手术做得不错,但又觉得这一会儿工夫就被他赚了30元有点耿耿于怀,于是他一边付钱、一边揶揄地对医生说:“你们牙医真会赚钱,只用10秒钟就赚了30元。”

医生没有直接反驳对方的意见,只是说:“你如果愿意的话,另一只牙我可以慢慢地给你拔。”

病人一听,连连叫道:“不,还是请快些给我拔吧!”

面对病人的挖苦,医生处理得十分巧妙。他没有正面争执,而是顺着对方的话茬说下去,答应以缓慢的速度拔另一只牙。无疑,这很好地将了对方一军,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有一些名人就具备顺水推舟的智慧。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中,一位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了30亿美元!”

蒙博托听后,发出了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声,反问道:“你是否还听说过,一位比利时的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

记者的提问是荒谬的,面对这种情况,总统先生不是怒上心头,而是“哈哈大笑”,表示了自己的大度情怀,然后巧妙过渡到“你是否还听说过”,给对方来一个更为夸张的反问,荒诞不经的结果当然让记者自觉失言。

顺水推舟巧在对对方攻势的利用,化敌人之力为自我之力,可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著名电影演员孙飞虎在多部影片中扮演蒋介石而荣获“金鸡奖”后,曾经有一个经纪人想拉孙飞虎参加一个“草台班子”去捞钱。

虽然经纪人给出了很多优厚的条件,但孙飞虎却一直没有答应。

经纪人感到不可理解,便问他:“孙老师,为人不要太认真了,这年头死心眼已经不吃香了。您瞧社会上多少有名气的明星全在抢着搭班子赚钱呀,可您却……再说,这演唱会同样是替群众服务嘛!”

孙飞虎没有与他争辩,也没有反驳他,只是接过话头说:“好吧,既然是替群众服务,我就作为义演出台,不要一分报酬,你也分文不取怎么样?”“这个……这个嘛……”经纪人鼻尖一下子就冒汗了,只好摇了摇头走了。

在为人处世时,争执无益,与其兴师动众,正面交锋,不如换一种方式顺水推舟,也许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在逆境中顺水推舟可以转劣势为优势;在良好的环境中“顺水推舟”能让你处处快人一步,而且还能让你少做无用功。顺水推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往往能够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

不起眼,最有可能成功

在商界有这样一句话:最不起眼的生意最容易成功。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不起眼的生意大多数人都看不上,因此做的人很少,就没有人抢生意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不容易。

其实,不只是做生意如此,做人也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成功者往往都是一些原本不起眼的人物。据说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白手起家的富豪占了2/3以上,虽然这并不能说明什么大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中隐约看到“成功”与“不起眼”之间的一些联系。很多事实证明,最初的不起眼往往能够成就最终的亮点。

有一个富翁,年纪越来越大了,面对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他没有什么遗憾,唯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那份家产,他不知道该由谁来继承。

合法继承人必须由富翁自行决定,但他有3个儿子。这令富翁很为难,毕竟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骨肉。

他心目中比较属意小儿子,因为小儿子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可是家族里的长辈却建议他把家产传给大儿子,因为长幼有序。这一下富翁左右为难,实在委决不下,只好把这件事情一拖再拖。

这一拖不要紧,倒留下了一大半时间让儿子们争斗。为了得到家产,大儿子常常向父亲说小儿子的过错,而小儿子则常常以“聪慧”的隐语暗示大儿子不孝。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有一次甚至为了一件小事打了起来。富翁见状很生气,结果大病一场。

卧病在床的富翁也没有安生。大儿子依旧在闹,小儿子依然在争,这让富翁更是忧愁不已。

在富翁的床边,除了大小两个吵闹的儿子之外,还有一个平时被人讥笑的傻儿子老二。他平时话不多,此时就更加沉默了。他只是默默地服侍着父亲,因为他没有人支持,所以也没有奢望。

有一天,躺在床上的富翁突然对二儿子说:“老二啊,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聪明还是傻?”

一直沉默的二儿子这时说话了:“我不傻,只是我不想太聪明了。”

富翁默默地看了看他说:“如果你继承了家产,你会善待你的兄弟们吗?”

有些木讷的二儿子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富翁突然宣布把自己的家产传给二儿子,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人们不知道富翁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富翁不久就去世了,原本不起眼的老二接手了雄厚的家资,人们以为他会不知所措,谁料到他竟然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还把自己的两个兄弟安排得很妥当,虽然他的两个兄弟几次都想夺走家产,但是每次都被他轻易地识破了。人们突然发现,原来这个不起眼的“傻子”一点也不傻,反而有着非同一般的智慧。

真正的智者是不轻易显山露水的,在现实生活中,不起眼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这是因为不显眼的人能够很好地保全自己,不至于让自己迷失在争斗之中。相反,那些显眼的人往往会被人打击、遭人陷害,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繁乱之中,无暇静心守候成功。

低调往往是成功者的天堂,高傲则常常是失败者的地狱。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往往隐藏着成功,就看你是否甘愿去角落里摸索与寻找。

一个人如果要干成一项事业,在实力和规模还不足以搏击长空的时候就不要与人硬拼,而应该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悄然发展。尤其是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况时更要隐藏好,让自己不引人注意,这样才能保全自己的力量。

古时候,在中国北方边陲,两个部落之间发生了争战。一个部落被打败,胜利的部落决定杀死失败方10岁以上的所有男人,然而,有一个14岁的男孩却幸免于难。

因为这个男孩干瘦干瘦的,看起来很不起眼,而且还有些痴傻。当矛刺向他的时候,他既不知求饶,也不知反抗和逃跑。就这样,男孩幸存了下来。

15年后,他把所有当年散了的本族人聚在了一起,最终打败了他的仇敌,报了血海深仇。原来他一点都不傻,而且智慧超群,当初他装出很呆滞、柔弱的样子就是为了保住性命以待时机。

深藏不露不仅可以保全自己,更重要的是可以让自己得到时间和空间发展。

做人不可太显眼,不起眼有时是一种优势。即使自己的才干突出,也没必要总是表现,而应该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这样才会更安全。因此,胸怀大志的人不妨收敛一下自己,做一匹黑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