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渐进之路——电子元器件行业视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8:43:12

点击下载

作者:胡耀光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渐进之路——电子元器件行业视角

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渐进之路——电子元器件行业视角试读:

前言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业4.0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2016年以来,汽车、家电、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智能制造实践案例不断涌现,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从十年前的部门单项数字化应用向全过程、全周期的数字化应用转变,工业4.0的渐进发展态势正在形成。然而,在国家相关高新技术领域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依然有很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一些关键领域仍然存在“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本书的写作初衷是分享多年来我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领域积累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希望能够为推动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制造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一些可参考借鉴的案例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做法。2010年秋的一天,我接到毕业没多久的一名研究生的电话,他受朋友之托为北京市团校组织的市属企业精益生产培训寻找合作单位。精益生产是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也是我们所擅长的领域。基于我们的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在北京市团校的积极组织下,我们很顺利地构建了针对北京市属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的精益生产培训课程体系,并在2010年年底至2011年年初,完成了第一轮培训课程,并由此开启了我们为电子元器件行业进行相关咨询、培训服务的历程。正是源于这次针对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的培训课程,才有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认识、了解及深入实践,并逐步形成了我们对电子元器件行业信息化、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发展路线的深刻认识,也因此奠定了我们与北京718厂长久合作的坚实基础,一路并肩探索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的渐进发展之路。

随着国家工业强基工程方面相关规划的发布,我们开始关注基础工业领域,包括零部件、元器件、原材料等行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现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十大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4.0、智能制造建设时,基础工业领域的信息化、数字化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作为工业强基核心领域的基础零部件、核心元器件生产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在我国的装备制造领域,电子元器件的选用历来得到了“型号两总“系统的高度重视。电子元器件的选用,直接影响着整个型号工程的成败。如何结合产品全生命周期,在从设计、制造到交付的过程中加强电子元器件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提高电子元器件选用的高效、准确、可靠,是装备制造领域电子元器件管理亟待解决的课题。但目前针对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制造环节,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手段,面向可靠交付的制造能力亟待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制造的提出,为实现电子元器件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实现手段。本书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探究了数字化对提高电子元器件制造能力的促进作用,并结合电子元器件的全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数字化,给出了几种典型的信息系统对电子元器件生产系统的支撑案例。

本书从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变革出发,立足于电子元器件行业在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发展需求,探讨在工业强基领域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渐进发展的可行之路,是针对企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变革,逐步实现智能生产的有益尝试,体现了工业4.0以智能生产为主体的发展本质。针对建立优质的客户体验、基于数字化转型实现生产过程可视化、面向客户的产品质量追溯等问题,从电子元器件行业视角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起步、进阶、提升与拓展的发展之路,并结合实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历程,详细阐述信息化、数字化乃至智能化的相关技术在电子元器件企业全生命周期运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主要章节内容如下:

第1章:变革来临——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时。围绕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变革,重点阐述了电子元器件行业转型发展需求、数字化转型与两化融合对实现工业4.0的渐进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2章:订单跟踪——企业数字化转型起步。通过数字化转型建立优质客户体验,在电子元器件企业与客户之间实现数字化信息共享,借助数字化的订单跟踪系统,实现优质客户体验。

第3章:生产可视——企业数字化转型进阶。从订单到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进阶,实现以生产计划及进度为核心的生产过程可视化,这是工业4.0技术从提高客户体验向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的自然延伸。

第4章:过程监控——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提高产品质量也是工业4.0时代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的核心目标。围绕产品质量在线检测与控制需求,通过过程监控实现电子元器件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控制、产品质量数据实时采集与智能分析。

第5章:质量追溯——企业数字化转型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由内向外”拓展,从电子元器件的客户视角分析产品质量追溯的迫切要求,构建产品批次清单,实现基于数字化的产品质量正向跟踪与反向追溯,满足供应链下游客户的“质量归零”需求。

第6章:研发创新——工业4.0的持续推进。创新是工业4.0推动企业价值提升的重要手段。以产品工艺及标准规范为基础,构建融合材料特性、工艺特性的电子元器件基础数据库,实现工业4.0持续推进的研发创新基础。

第7章:制造能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新审视。工业4.0的渐进发展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制造能力。本章从工业4.0提升企业制造能力的视角审视数字化转型及工业4.0渐进发展的核心价值,深入分析电子元器件制造能力表征,指出电子元器件企业在工业4.0时代提高制造能力的主要路径。

第8章:智能制造——中国制造步入新时代。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在成为制造的新模式,智能制造是推动个性化定制发展的催化剂。近年来,国家加速推动工业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中国正在步入“智造”的新时代。

本书是作者所在科研团队多年来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中研究成果的总结,作者指导的多届研究生也为本书的写作做出了贡献。本书在撰写过程中,还得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元器件专家组顾问夏泓先生的若干具体建议,特此感谢。

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发展仍在持续推进,可以预见,今后会有更新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不断推动企业管控水平的提高,本书的内容也将有待丰富和发展。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妥之处,恳请各位专家与读者给予批评和指正。著者2019年3月第1章变革来临——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时自2015年以来,以德国工业4.0战略发布为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世界各国纷纷推出了各自的“国家战略”,迎接新时代技术革新带来的产业变革。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欧洲的地平线2020计划、日本的I-Japan计划,以及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分别从各自国家的战略优势、技术与产业基础等各个层面,规划制定了未来5~10年工业领域的发展策略、计划与行动指南。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业变革为根本的时代特征,将会给未来企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的逐步升级,正在成为企业变革的内在需求。未来已来,变革已来!1 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变革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工业的出现像黎明的曙光,打破了延续千年的沉寂和昏暗,为世界带来了无限的创造和光明。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以机器动力代替了手工作业,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工业化时代。在蒸汽机出现后的短短200多年间,工业文明所缔造的社会财富,远远超越过去数千年的总和,历次工业革命都在不断改写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进程,我们又经历了以电力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进步,人类进入了由工业定义的现代社会,从生活方式到文化表达,从生产力的解放到社会财富的积累,从科学技术到国防装备,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繁盛和强大,人类科技的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工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更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但世界工业化发展到今天,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生态危机、金融危机已在不断地告诫人们:历经三次革命的工业体系需要新的变革。这也是当今时代正在发生的以智能为特征、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内在动力。

如果把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按时间阶段来划分,德国工业4.0给出了明晰的刻画,如图1-1所示。从历次工业革命发展的核心动因来看,新技术的发展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是核心动因,工业基础能力的不断提高则是促进工业体系更新换代的前提。掌握着关键共性技术、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的发达国家,始终引领着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掌握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图1-1 德国工业4.0对工业革命进程的阶段划分美国:工业互联网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依托其强大的高技术创新能力,要重振美国制造业,建立新的工业帝国。从2009年到2016年,美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重振制造业的战略计划,包括:

●  2009年,《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

●  2010年,《制造业促进法案》。

●  2011年,《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

●  2012年,《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

●  2013年,《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初步设计》。《国家制造创新网络(NNMI):初步设计》明确了美国制造业发展的愿景——填平研发活动与推广应用鸿沟,实现“本土发明、本土制造”。四大可能的焦点领域全部集中在工业基础能力方面:

① 制造工艺技术——增材制造、先进连接、聚合物加工;

② 智能制造使能技术——以构建智能制造框架和全数字化工厂的大数据流为重点,进而提高生产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节能降耗;

③ 产业应用与发展——以医疗设备或生物材料制造工艺改进、下一代车辆或航空航天制造工艺研发为重点;

④ 先进材料开发——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能提高太阳能动力或下一代IC可制造性的新材料。

●  2014年,美国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

●  2015年,《美国创新战略》,相继成立先进复合材料制造创新机构(能源部)和智能制造创新机构(能源部)。

美国拥有IBM、Intel、GE、CISCO、AT&T等高新技术领域的顶尖企业,在强化工业基础能力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的基础上,由GE公司牵头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就是要充分发挥高端技术领先优势,以“创新”为核心,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全新的制造体系。构建一个开放、全球化的网络,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通过智能机器、先进分析方法以及人的连接,深度融合数字世界与机器世界,深刻改变全球工业。

●  2016年9月,美国“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正式更名为“制造美国”,意味着美国制造业创新战略进入一个新阶段。

●  2018年,特朗普政府发布《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先地位战略》报告,有别于奥巴马政府侧重依靠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再工业化”路线,特朗普支持的制造业回归,是要将“流向海外的制造业就业机会重新带回美国本土”。夺得智能制造系统的未来、开发世界领先的材料和加工技术、确保在国内制造医疗产品、保持电子设计和制造的领先地位、创造食品和农业制造业的机会。德国:工业4.0

德国人严谨的做事风格一向为我们所推崇。积聚自身装备制造的领先优势,德国人又在2013年以相对完整的体系,对外发布了“把握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德国希望引领工业变革,这也触动了我国各领域专家、学者等对制造业发展的危机思考——如何在全新挑战下实现制造强国。

德国的工业4.0体系定义了一个在“智能的、网络化的世界中”,通过不断增加的智能产品和系统构成的垂直网络、端到端的工程、跨越产业价值网络的制造环境,实现“创造智能的产品、系统、方法和流程”的清晰目标。因此,工业4.0包含的两大主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都是围绕着“创造智能的产品、系统、方法和流程”的目标。

这两大主题的核心特征就是智能化,本质上要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s,CPS)来实现。

●  智能工厂:核心是通过具有智能化的设备、物料、信息等构建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及过程,以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

●  智能生产:核心是针对智能化的产品、物料,实现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的智能化管理,以智能化人机交互以及增材制造等智能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为重点。

事实上,德国拥有Siemens、SAP、Bosch、ABB、BMW、Audi等世界顶级企业,从工业4.0发布前的近十年开始,上述企业已经在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的联合下,开始了“Smart Factory”的研究工作,并在2013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4.0框架和体系后,上升为德国的国家创新战略。其本质是以“创新”为核心,充分发挥已有装备制造领先优势,从标准、软件、硬件及人才等方面,引领德国长期占据制造业领先地位。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自2014年以来,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的浪潮,似乎一夜之间传遍中国!对于中国而言,只经历过短短30年的工业化快速奔跑,同样也在思考: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如何走好自身的工业变革之路!

不同的国家意志、不同的核心优势、不同的目标设定却在同一个时代思考着同一个命题——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工业的变革之路。

2015年,可以称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工业变革元年,我国正式向世界制造强国之列起步迈进。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做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其核心目标是: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如图1-2所示。图1-2 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2 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产业变革

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工业总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工业大国,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能够满足整机和系统一般需求的工业基础体系。但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依赖进口。当前,我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高速轨道交通领域,高铁的轮轴系统、高速轴承、高速齿轮传动系统等,自主配套能力也严重不足。产品质量和可靠性难以满足需要,先进基础工艺应用程度不高,共性技术缺失。部分基础产品可靠性低,性能、质量都难以满足整机用户的需求,导致一些主机和成套设备、整机产品陷入“缺芯”“少核”的状况。产业技术基础体系不完善,试验验证、计量检测、信息服务等能力薄弱。以电子元器件行业为例,我国虽然已成为信息电子产品的制造大国,但八成集成电路依赖进口,2014年进口总值超过石油天然气进口值。工业基础能力不强,严重影响主机、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品牌信誉,制约我国工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已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瓶颈。【行业缩影】

北京718厂,全称北京七一八友晟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年初,由原“北京市国营第七一八厂”的电阻器单元改制组建。身在北京,大家对798艺术区应该不陌生。事实上,798和718同属一家,只不过798迁址后,原来的老厂房被改造成了艺术展示区,成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变革伊始:生产难题

地处北京酒仙桥东的望京电子城,聚集了众多从事电子元器件研发生产的中小企业。2011年4月,我第一次到北京718厂进行现场调研,也是我第一次走进望京电子城。这次调研,源于精益生产培训课上718厂学员的一个问题:生产相似型号/规格电子元器件的不同生产线,有的生产线非常繁忙、连续加班但也完不成生产任务,有的生产线却十分轻松、能够按时完成生产任务还有一定的空闲,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这种生产状况?这是一个典型的生产线平衡问题。但由于缺少实际的生产状况的定量数据,以及课上学时有限,该问题并没有在培训课堂上深入展开。因此,学员希望结束培训后能够有机会邀请我到企业现场进行调研,并分析诊断上述问题的根源,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建议。现场印象:差距明显

进入望京电子城大门,一排排整齐的厂房,让我想象着生产各种基础电子元器件的高科技企业的生产线一定是井井有条、繁忙而有序的。但现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看到的场景是:老旧的生产线、狭窄的工作空间、分布零乱而又拥挤的库房,办公室与生产线的通道堆满了原材料、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当然,对北京718厂而言,这样的生产环境并没有影响企业改善管理、创新产品、追求进步的步伐。2014年,北京718厂在平谷工业区建设了新厂房,实现了企业生产条件的巨大改善,走上了数字化转型快车道。

电子元器件的各个加工工序虽然拥有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但针对产品各个工序加工后的检验环节,却占用了大量的工人,完全依靠工人手工完成检测、筛选等后续作业任务。以电阻外观检测为例,几十名检验工人依靠放大镜、测阻仪等简易工具/设备,对电阻的外观质量及阻值进行检验,完成每一只要交付给客户的产品。在这种人机混杂的作业环境下,解决生产线平衡问题,实现有序生产更具难度。图1-3 2017年1—10月我国电子元器件产量统计

不可想象,就是在这样的生产环境下,我们国家成为了电子元器件的制造与消费大国,支撑着各种航空航天的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等工业电子产品的巨大需求。对企业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一切问题,图1-3为2017年1—10月我国电子元器件产量统计(数据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10月,共生产电子元器件35802亿只,同比增长18%,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其中10月增长22%。电子元器件行业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1—10月,共生产集成电路1284亿块,同比增长20.7%,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2%,其中10月增长9.3%。

但在这些庞大的“数字”面前,我们必须看到:虽然中国目前被称为电子元件生产大国,产量居全球第一,但国内核心电子元器件70%以上由外资主导,绝大多数电子元器件厂商仍然停留在中低端领域,难以突破发展瓶颈。我们的基础元器件在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与精益、高效的目标存在巨大差距。3 电子元器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

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产品生产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生产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既有按订单生产,也有按库存生产;既有批量生产,也有单件小批生产。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客户订购产品的个性化程度越来越高,且要求从合同签订到产品交货的时间不断缩短,如何保证订单按时交付的同时还要确保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该类企业当前生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企业提升制造能力的努力方向。在数字化转型与工业4.0的变革时代,电子元器件行业既要强化产品质量基础,也要强化企业数字化管理基础。客户体验:从订单开始

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订单管理能力。大部分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完全根据客户订单来安排和组织生产。有时为了方便经销商和客户,允许经销商或客户变更订单的品种和数量;有时为了满足重要客户的需求,需进行紧急插单。然而,客户订单的频繁变更对生产系统的高度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过程控制难度增大。当生产线围绕订单进行不停地切换时,往往也造成企业最终很难高效完成最迫切的订单。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高订单管理能力,对不同客户、不同交货期要求的订单进行分级管理,提高订单的履约率是电子元器件领域开展“工业强基”的重要内容。生产可视:计划与控制

通过数字化转型,改进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强化生产过程控制。与上述订单管理需求相一致,企业的生产计划同样需要灵活响应订单变更。在生产计划制订之后,电子元器件企业生产管理核心是依靠工作令卡向生产车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每个工作令卡都对应着某个或者某几个订单。当有紧急插单情况时,已经下发生产现场的工作令卡就要处于暂停状态,转而优先执行紧急插单的工作令卡。这样一来,所有的生产信息全都分散在各个工序的工作令卡上,造成整个生产过程的不可控,更需要加强生产现场的调度管理与过程控制。质量追溯:供应商管控

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随着航空/航天等系统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电子元器件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电子元器件的高可靠性不仅表现为单个元器件品质稳定,同样对企业的质量控制能力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要求企业有能力保持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另外,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可追溯的要求:要求电子元器件产品在供应商内的流转状态进行监控与追溯。然而,目前在电子元器件企业中质量管理的手段主要还是事后检验,依赖人工及时处理质量问题。质量数据采集自动化程度不高,通常是手工记录,发现质量问题后,处理周期长,追溯困难,实时质量控制力度有待提高。同时,对采集的质量数据利用率低,缺乏信息化手段使用这些数据进行质量分析,达到优化质量的目的。4 变革本质:工业4.0时代的数字化转型

10年前,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迈入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5年前,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逐步确立了“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通过对上述“两化融合”发展理念的表述,可以看出其中的两大关键词:一是信息化,二是工业化。我们认为,数字化则是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重要成果,也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信息化+数字化

什么是信息化?对于从事该领域研究、工作的人来说,可能能够比较清晰地进行阐述,但恐怕也很难给出准确的定义。对于不了解该领域的人来说,就更加难以理解什么是信息化。

根据《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描述,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因此,信息化的核心体现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通过信息到数据再到知识的演化,挖掘信息、数据、知识的价值,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体到制造领域、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信息化表现为对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的信息、数据、知识的开发、利用,并将其物化为一种新型制造能力的过程。

信息化对“工业强基”具有绝对的促进作用。电子元器件行业的信息化过程,就是通过信息化提升电子元器件质量保障能力、基础管理能力的过程。信息化与电子元器件制造过程的结合,表现出信息化对制造能力的促进作用,是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业务发展、提高生产力的关键能力,其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工业装备的融合,提高企业业务能力,进而支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打造具有数字化、智能化特征的工业产品、工业系统及服务的能力。

信息化在“工业强基”的过程中,其实质也是工业强基领域实施“两化融合”的过程。两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与传统工业领域所有要素融合,进而提升、变革、创新、改造传统工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形成新型工业装备,催生新的工业模式,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工业能力和素质的过程。

两化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以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换代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与发展为特征的工业体系乃至工业经济的转型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化的要素也必然会与工业化的要素进行全面的融合,从而为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换代以及工业经济的转型提供支撑。

信息化促进工业转型具体体现在工业技术、工业装备、业务能力、工业活动及工业产品五个层面,如图1-4所示。通过信息技术(如3D建模、数字样机、虚拟仿真、多学科优化等)与工业基础设施的融合,促进工业装备及系统能力的提升,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业务能力,包括数字化设计能力、数字化制造能力、数字化管理能力及公共服务能力,进而支持企业完成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与运维服务等业务活动。

在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和数字化管理的概念中,数字化就是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重要成果,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即将信息技术与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产品设计、制造模式,实现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的过程。图1-4 信息化促进工业转型——两化融合过程数字化能力+制造能力

工业革命改变了全世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科技的发展也同样为商业带来了巨大进步,重新定义了商业运营模式。阿里巴巴、京东等依托淘宝、京东商城等互联网电商平台,重构了当前的商业模式。“互联网+”行动计划也恰是对新科技的运用,进而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的发展形态。

数字化转型也正是数字化这种新科技与企业相结合的过程,将会通过推动变革业务流程与经营模式而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201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凯捷咨询联合发布了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指出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DT)是指使用数字化技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绩效或提高企业绩效可以达到的高度。上述研究报告定义了数字化转型模型如图1-5所示,确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领域:客户体验(Customer Experience)、运作流程(Operational Process)、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并将数字化相关技术和应用定义为企业的数字化能力。

因此,研究、实践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就是要增强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图1-5 数字化转型模型

从客户体验角度看,需要通过科学的分析与社交知识进一步强化对客户的理解,基于数字营销、市场预测、简化客户流程而促进利润增长,借助客户服务、跨渠道整合与自我服务能力提升客户感知。

从运作流程角度看,需要从流程数字化、员工技能提升及绩效管理三个方面逐步加强企业流程绩效改进、企业范围内的知识共享,不断提高企业基于数字的分析决策水平。

从商业模式角度看,通过数字化渐进变革主要业务、开创新的数字化业务领域以及数字化的全球化,实现产品/服务增值、创新数字化产品、变革组织边界,以及企业集成、重构决策授权以及共享数字服务。

当前时代背景下,新技术层出不穷,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更快速地推动着企业的“数字化能力”发展。众多企业都在努力扩大现有或者新建数字化功能,借助数字化转型提升业务流程效率并提供更为完善的客户服务。根据美国Gartner公司的调查,目前CIO们把整体预算中的18%用于支持数字化技术,而这一数字到2018年将增长至28%。企业将为数字化方案分配更多预算,并借此改变自身商业模式。就目前来看,已经有很多产品开始以服务形式转型至数字化生态系统当中。两化融合+工业4.0

当前,随着“工业4.0”、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发展,工业领域的信息化已进入到更高阶段,具有更广泛、更深入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成为当前我国工业进程中最为典型的发展特征。在新的技术、政策与发展需求推动下,信息化与信息化能力的概念内涵、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在制造业领域,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工程的实施,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进一步推动了智能制造的发展,智能工厂、智能物流正逐步成为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也是制造业领域信息化、信息化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工业4.0”背景下,以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未来5~10年的信息化建设重点将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示范为目标,开展工业装备及系统、业务能力、工业活动等的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支持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就是工业4.0的渐进发展过程,其作用的核心对象也是德国工业4.0所确定的两大主题: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

智能工厂是现代工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利用现代新信息技术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形成的人机物深度融合的新一代技术支撑的新型工厂形态。智能工厂通过工况在线感知、智能决策与控制、装备自律执行,不断提升装备性能、增强自适应能力;以提升制造效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产品质量,并加上绿色智能的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环境舒适的工厂。

智能工厂的核心是利用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技术,将虚拟环境中的设计、仿真、工艺与工厂的实物生产环境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和管理工具,利用物联网的技术和设备监控技术加强工厂信息管理和服务,使得生产制造过程变得透明化、智能化,做到生产全过程可测度、可感知、可分析、可优化、可预防。

智能生产系统是综合应用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实现企业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数字化,突出制造过程精益管控、实时可视、集成优化,进而提升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精确控制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追溯的先进制造系统。智能生产系统是构成“工业4.0”时代智能化工厂的核心,以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智能数控机床等智能设备与智能系统为基础,以物联网为核心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核心观点 数字化转型需求要点与数字化能力的主要标志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个领域:客户体验、运作流程、商业模式。

● 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订单管理能力。

● 通过数字化转型,强化生产过程控制。

● 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电子元器件质量可靠性。

● 数字化就是两化融合初级阶段的重要成果,是两化融合的基础标志。

●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抓手就是要增强企业的数字化能力。

● 智能生产系统是构成“工业4.0”时代智能化工厂的核心。第2章订单跟踪——企业数字化转型起步改善客户体验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建立优质的客户体验是企业获取用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最佳途径。企业针对订单产品及其生产交付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的实时反馈是满足优质客户体验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过程中的不断应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方式也更加多样化。“小米”手机在初创时期的快速成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米粉”用户在论坛的高度参与,提出各种个性化需求,使得小米手机功能不断创新、完善,不断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从传统认知角度来看,消费者对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始于企业对产品或服务的交付,客户满意度的衡量也来自客户对产品的使用与服务的直接感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客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个性化与高品质要求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互联网时代的工业变革及其推动的企业在工业4.0渐进发展的过程中,以数字化为典型特征的产品或服务交付,将极大地拓展客户对产品或服务体验的传统认知。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为用户创造优质的客户体验,不只是可以在产品功能/使用方式上,更可以在为用户创造、生产产品的全过程当中。数字化转型能够让用户更直接地了解所购产品的生产进程,生产过程的工艺、质量等用户关心的影响产品性能的数据,甚至能够让用户在实际使用产品前就体验产品所带来的完美感受。1 数字化转型起步:为什么从订单开始

按照通常的认知,企业信息化、数字化等领域的研究者普遍认为企业的数字化基本范畴可以从“设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四个维度进行定义与实现,如图2-1所示。图2-1 企业数字化范畴的基本认知

设计数字化是针对产品研发过程的,包含了通过PDM/PLM/CAD/CAE等软件实现研发过程管理的数字化,以及通过虚拟仿真、数字样机等技术实现的半物理仿真和全数字样机,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空客A380、波音787,以及我国C919在研制过程中,广泛采用了数字样机技术,实现了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模型的数字化。

管理数字化是针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实现企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业务活动的数字化,借助DSS/ERP/CRM/SCM等软件实现经营决策、绩效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计划管理、客户管理、供应商管理等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

生产过程数字化是进一步聚焦到产品的实际生产过程,以生产过程的数据可视化、产品加工装配过程的实时监控为标志,通常借助MES及数据采集系统实现生产指令下达、生产过程数据采集、质量在线监测等生产管理活动。目前,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技术手段,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过程数字化的发展进程,也使得传统生产制造企业从工业2.0向工业4.0的快速发展成为可能。

制造装备数字化是面向产品制造的具体装备而言的,其本质是产品数字化。对于提供制造装备的企业而言,“制造装备”是其面向客户提供的具体产品,其数字化的意义在于能够面向客户提供产品的远程状态检测、故障预警、故障诊断及远程的运维服务。因此,对于实现了制造装备数字化的企业而言,表明其具备了对具体生产设备的在线监控及设备的健康管理能力。

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而言,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并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但相对于航空航天、舰船、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领域侧重于产品研发、设计数字化优先策略而言,电子元器件行业由于其产品规格种类繁多、产品结构简单,其数字化的核心需求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正如本书第1.3节的阐述,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需求是客户体验、生产可视和质量追溯。其中的客户体验是以订单为对象,面向客户提供订单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状态信息。

订单,在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过程中是企业与外部潜在客户形成正式客户关系的重要载体。而电子元器件企业的生产运作管理又具有显著的“客户化”特征,即受客户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影响较大。电子元器件的产品特性要满足客户提出的严格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客户较为苛刻的交货期约束。电子元器件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示意图如图2-2所示,其核心环节包括产品研发、原料准备/物资控制、生产制造、成品检验/销售发货等。而生产商与客户之间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载体就是“订单”。图2-2 电子元器件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示意图

因此对于电子元器件企业而言,我们认为其数字化转型的起步应该从订单的数字化入手,并通过订单的数字化向客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如图2-2所示,实现订单的数字化的核心过程,起始于电子元器件生产商的销售部门接受客户订单并评审,通过评审的订单将由生产部门进行计划排产,安排各条生产线进行生产,物料供应部门按照计划及生产调度指令,进行原料准备与物资控制。

对于普通规格的产品,其整个生产运作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① 原材料准备阶段:本阶段主要完成电子元器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准备工作,首先对到达企业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检验工作,质量合格后进行入库,然后进行原材料初加工,完成半成品的准备工作,为后面产品的加工提供基础。

② 生产制造阶段:本阶段主要完成产品各个工序的加工,是影响产品质量及可靠性最重要的阶段,在关键工序完成之后进行相关检验工作,质量合格进入下道工序,如果不合格则进行降级或者报废处理。

③ 成品检验及发货阶段:本阶段主要对加工完成后的产品进行各种类型的检验和筛选,挑选出各种质量特性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并发货。

对于客户定制的电子元器件产品,首先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研发,具体可以从已有产品的材料特性研发、工艺改进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客户化产品开发,以满足客户对特定需求电子元器件的性能要求。2 订单交付过程分解

企业实现产品销售、获取利润的关键是赢得客户订单。订单是企业与客户之间就产品销售达成的一致约定。企业获得客户订单后,即进入履行订单的流程,客户体验也由此开始。其中涉及两个重要概念:订单跟踪与订单交付。订单跟踪

在订单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软件系统、互联网等手段,向客户提供订单全生命周期数据的过程。订单跟踪发生在企业完成对客户订单交付的过程中,企业根据客户要求,将订单执行过程中从物料准备、生产过程、质量检验、产品出库到产品交付等相关信息提供给客户,帮助客户随时了解所签订订单的执行进度、状态等情况。订单交付

企业接受客户订单后,按照合同约定向客户提供订单全部产品的过程。订单交付能力则是衡量企业按照客户交货期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订单全部订货产品,实现全部订单按期履约的能力。订单交付过程起始于订单接受/合同签订,结束于按照合同/订单要求将全部产品交付给客户的全过程,覆盖了企业的生产运作流程。但由于生产运作管理涉及企业销售、生产制造、物资供应等多个环节,如果从全流程角度考察订单交付,其管理的复杂性影响了对订单交付能力的有效度量。为此,我们以“订单—工作令—发货单”为主线,以订单状态跟踪与生产制造过程跟踪流程为核心,以提高企业产品的订单交付能力为目标,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过程,从“数字化订单”开始。

从签订订单到订单交付的基本流程如图2-3所示,订单跟踪通过对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过程中三类基本对象,即订单、工作令和发货单的数字化,实现对订单状态监控、生产过程监控,借助“订单—工作令—发货单”之间的关联映射,使客户能够了解订单的生产进度情况。从订单开始,延伸到企业生产运作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人员而言,则可以借助订单跟踪,把控生产进度,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图2-3 从签订订单到订单交付的基本流程过程分解(1)订单评审

由于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特性差异,企业在接受客户订单前需要充分理解客户对产品性能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一些客户化定制的产品,需要企业的研发部门和生产部门共同对产品的性能指标要求、生产工艺能力等做出综合评估,有时还需要进行工艺试制,以判断是否能够按照客户对产品性能个性化的要求、按照约定的交货期限完成产品生产及交付。因此,对于客户订单的跟踪设置“订单评审”环节。(2)订单排产

订单排产状态表明企业对已经确认的客户订单开始列入生产计划并组织排产。电子元器件企业根据不同产品的工艺特征确定其生产批量,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库存差异较大。订单排产的基本规则/流程如下:

步骤1:如果库存足够满足订单需求,则直接分配发货;

步骤2:如果库存不足,则检查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令,如果能够满足订单要求,则将该工作令中一部分未对应订单的产品安排给该订单;

步骤3:如果还不能满足订单要求,则需要制订新的生产计划,为该订单安排生产,直至完成订单。(3)订单开令

根据订单排产结果,企业对于库存不足的订单需求在经过订单评审后根据生产线产能等实际生产状况合理安排生产。根据订货量的大小,将订单拆成一个或者多个工作令,作为生产任务下达到车间。

工作令,即工作指令,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生产组织、车间/生产线各个工位具体任务安排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在订单跟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工作令会随着产品加工工艺路线在生产线不同工序上进行流转。在流转过程中,生产线操作工会在工作令上记录当前工序的投入产出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不合格品率信息以及工艺参数信息,直到加工完成为止。(4)订单生产

依据生产计划排产及工作令,车间或生产线按照产品工艺路线组织具体的产品生产。由于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工艺复杂,客户订单变更频繁,企业的生产往往不能按照预定的生产计划进行,导致订单经常不能按期交付,直接影响客户体验。始于订单数字化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每道工序进行监控,并辅以计算机采集相关信息和状态,完成订单在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监控。

通常产品的加工过程是由很多的工序来完成的,因此对应具体订单的工作令状态表明了订单具体的工序阶段。对工作令状态的信息采集,就是针对订单生产的工序级跟踪,即跟踪工作令的工序加工进度。这种跟踪一般以某道工序的加工完成为标志,跟踪粒度较细。

在工序层次上跟踪产品的加工进度,可以为生产过程决策及订单进度跟踪提供更为精细的数据,提高订单按时交付能力。同时,这种跟踪也可以采集工序加工过程中的质量信息,使得工序质量追溯成为可能,但通常这种追溯的成本较高,对实际业务流程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以实际电子元器件企业RJK产品的订单生产为例,其完整工艺路线包含很多的重复工序以及耗时很短的工序,这些工序对整个订单生产的完工周期影响不大,因此可以结合实际的产品生产工艺,定义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序(影响最终产品产出的工序以及关键质量控制工序)进行数据采集和状态信息采集,实现对关键工序的监控,满足生产制造过程中对订单跟踪的需求。(5)订单发货

根据订单交货期要求,在准备好订单所需全部产品后,向客户发货,订单状态为“订单发货”。在客户接收产品并验收入库后,订单状态修改为“订单完成”。3 订单建模与状态定义

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局视角看,订单的数字化不仅是传统的企业与客户之间确定的销售订单的数字化,还包括对具体订单在生产过程中转换为工作令以及按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加工过程的数字化,是电子元器件行业实现订单跟踪的基础。订单信息建模

订单数字化的核心是对订单的信息建模,如图2-4所示。通过信息建模构建包含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数字化订单模型,其中的静态信息包括与客户、人员、设备、产品、物料、工艺等基础信息;动态信息则是针对签订订单、订单确认、订单生产及订单交付过程中,与订单跟踪相关的工作令信息及构成工作令各个关键工序需要采集的物料、质量、动态工艺参数等数据,并由此形成工作令模型和工序链模型(工作令模型和工序链模型将在本书第3章详细阐述)。图2-4 订单数字化——信息建模

订单数字化的信息建模实体及其关系如图2-5所示,包括客户、销售订单、发货清单、退货单、客户投诉等实体,相关实体及其属性如表2-1所示。图2-5 订单数字化的信息建模实体及其关系表2-1 订单实体及其属性续表

在信息建模过程中,需要分析上述各种建模实体之间的关系,数字化的订单实体间关系模型如图2-6所示,具体描述如下。图2-6 数字化的订单实体间关系模型

① 客户与订单之间:一对多或者多对多关系,即一个客户每次既可以签订一个订单,也可以同时签订多个订单。

② 单据及其明细:一对多关系,各种单据是由其明细组成的,因此各种单据与其明细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

③ 销售订单与交货单:一对多或多对多关系,企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针对销售订单的产品清单,可以一次全部交货,或者分批次交货。因此,销售订单和交货单之间存在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

④ 销售订单与退货单:一对多或多对多关系,客户收到的产品如果因质量问题需要退货时,凭企业的交货单退货。客户可以对多个销售订单中的产品一次退货,也可以对销售订单中的一种或几种产品退货。因此,销售订单与退货单之间存在一对多或者多对多的关系。订单状态定义

优质的客户体验来自企业通过数字化手段,面向客户展现订单执行全过程的状态信息。同时,对于企业生产管理的各个部门,为满足客户体验的高品质要求,会从不同视角提出订单跟踪的不同展示需要。对于生产一线的调度人员而言,则更关心哪些订单的交货期快到了,以及哪些订单已经超期需要及时与销售部门沟通,合理处置订单;对于销售部门而言,不仅关心订单现在处于哪个工序,更希望生产线能反馈还需要多长时间订单就可以完成,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已经超出交货期的订单。为此,在电子元器件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根据企业不同职能部门以及客户等对订单跟踪的不同需求,构建一种面向订单跟踪的状态视图,通过不同的状态视图满足不同角色对订单跟踪的实际需求,对订单执行状态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可视化展示。

在订单执行过程中,订单将在企业的市场、销售、生产等多个部门流转,经过多个不同的业务节点。订单每经过一个业务节点,订单的状态就会发生一次变化,将整个订单执行过程中全部的状态变换按照既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运算,就形成了这个订单在该规则下的状态视图。

根据订单到交货的过程分解,订单执行的实际业务过程包含订单评审、订单排产、订单开令、订单生产、订单发货五个主要阶段。订单在经历上述每个业务阶段时,订单状态也随之变化。因此,可以通过订单的状态视图对订单执行所处的实际阶段、业务节点进行数字化展现,满足客户对订单跟踪的实际需求。对各个订单阶段的订单状态进行定义,形成了16种订单状态,如表2-2所示。表2-2 订单状态定义

订单的状态视图为客户提供了一种了解订单执行进程的数字化手段。订单状态随着订单业务执行过程不断发生变化,如图2-7所示,将订单执行过程所涉及的各个业务部门及其执行具体业务与订单状态相互关联,形成订单执行状态与业务节点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对客户订单的全部执行过程的数字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部门(如市场、销售、生产管理等各部门)间通过订单的数字化及其状态跟踪,实现业务协同。销售部门可以定位订单目前处于哪个职能部门,并且根据相关部门人员提供的计划发货时间,及时反馈客户订单进度信息;生产管理部通过状态视图能够定位工作令当前处于什么状态,处于哪道工序,以及在哪个设备上进行加工等相关信息,根据设备负荷和车间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图2-7 基于状态视图的订单跟踪过程4 订单履约和拖期订单

客户订单通常包含很多产品项,这些产品项分布于不同车间和生产线。由于不同产品的生产周期的差异性,每个客户订单的产品不能同时交货。在实际的订货中,客户订单通常对每项产品都给出了具体的交货期要求。一般情况下,对在客户订单要求的交货期内完成产品交付的订单称为正常交货订单,不能在交货期内完成交付的订单称为拖期订单。订单履约

订单履约是指订单中的每个产品项都必须加工完成且在交货期之前完成发货,满足订单履约条件的订单称为履约订单。订单履约率是指某个时间段内符合履约条件的订单占这段时间订单总数的百分比,订单履约率是衡量企业销售情况和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指标,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履约率的计算过程如下:T

统计时间段内订单的履约率R,需要分别统计出时间段内按期完成的订单数量和拖期完成的订单数量,先决条件是订单状y态必须为已发货。用表示产品项的交货期,用t表示产品xy项的实际完成时间,如果t大于t,表示产品项按期完成,按期完成jxy的产品项用O表示;如果t小于t,表示产品项拖期完成,拖期完成的j产品项用O表示。订单是否履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表示在时间段内按时完成的订单集合;表T示时间段内拖期完成的订单集合;R表示时间段内企业订单的履约率。拖期订单

拖期订单是指不能按照订单交货期要求按时履约的订单。订单是否拖期对于企业不同职能部门来说,有着不同的含义。例如,一个订单在交货期之前已经入到成品库库房,但是由于库房人员疏忽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订单没有及时发货,对于市场部人员来说这个订单就属于超期订单,而对于生产管理部人员来说,因为订单已经按照计划完成时间送到市场部库房,这个订单是不属于拖期订单的。因此,拖期订单统计要按照订单状态来区分,从市场部、生产管理部两个视角定制个性化的拖期订单统计。

订单拖期与否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订单交货期、订单当前状态和当前订单状态采集时间。(1)市场部拖期订单统计状态视图

对于市场部人员而言,只有同时满足订单当前状态为“已发货”且当前状态采集时间早于订单交货期的订单才是没有拖期的订单,其他任意情况组合查到的订单都是拖期订单。(2)生产管理部拖期订单统计状态视图

对于生产管理部人员而言,同时满足订单状态为“准备生产”或者“正在生产”且当前状态采集时间超出订单交货期的订单是拖期订单。“准备生产”的状态包括评审通过、待开令、待筛选,“正在生产”的状态包括已开令、关键工序状态、筛选完成、加工完成。

拖期订单的暴露使得市场部或者生产管理部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办法。拖期订单统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订单跟踪只能被动地了解订单执行进度的窘境,使得市场部和生产管理部人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企业生产过程中,促进企业发展。数字化转型之典型应用①——订单跟踪系统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要实现优质的客户体验,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信息系统。以订单跟踪为起步的数字化转型,通过“订单跟踪系统”面向客户提供从订单签订、订单生产到订单发货的订单执行各个阶段的具体订单状态。

订单跟踪系统首先对产品信息、工序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基础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为订单信息、客户信息和工作令信息管理提供支撑信息。在此基础上,系统对订单信息、工作令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并通过条形码将工作令与订单、产品和工序设备等信息关联起来,保证生产运行和生产进度统计顺利进行。生产线操作工采用条形码扫描器扫描工作令卡上的条形码,采集生产进度信息和质量信息,并确认工作令卡是否转入下一道工序。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为三个层次,包括数据层、业务层、交互层,如图2-8所示。图2-8 面向电子元器件的订单跟踪系统总体结构(1)数据层

数据层是支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来源,分别包括实现订单数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