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8:12:19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刘诗白《政治经济学》(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导  论

1.怎样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2)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①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应用到人类社会的研究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社会经济现象作了深刻研究,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学体系。因此,要掌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首先就要懂得唯物辩证法。

②具体而言有:

a.抽象法。政治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研究,主要依靠抽象的思维能力。要做到科学的抽象,首先必须收集和占有大量的实际材料,然后运用抽象力对实际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找出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并发现它们内在的各种联系。

b.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首先就要分析生产关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关系以及生产关系同它的外部条件的矛盾关系。

c.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就是在经济研究中,使逻辑推理过程与历史上经济关系的发展过程基本相一致。

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政治经济学通过抽象而概括出来的许多原理,还需要回到实践中去证明和检验。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此外,在政治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应当借鉴和运用自然科学的一些方法,如数量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这会使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更为完善、更切合实际。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答:(1)经济规律是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它是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按它们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第二类,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第三类,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质,即经济规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只要存在某种经济条件,同这种经济条件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就必然要发挥作用。社会经济运动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人们不能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法律去发明、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经济规律。

马克思认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但是,这并不是说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通过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和各种社会实践逐渐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克服工作中的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以较快地实现预定的目标。

3.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为无产阶级提供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现阶段学习政治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学习政治经济学理论,通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出发,可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本质和运行规律。(2)学习政治经济学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其运动形式是市场经济,其许多理论在去掉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规定性以后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适用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基础理论,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理论共同的理论基础。学好政治经济学理论,有助于学好财经类各门专业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和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它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在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等领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从事各项经济建设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自觉性。

4.如何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与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答: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全面的制度创新,实现这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需要进行深入彻底的理论创新。(1)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是教条,而是一门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含义,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使之成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二是要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来认识、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三是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不断发展的实践特别是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构建中国经济学的新体系。(2)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

在对待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既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又要看到我们需要从西方经济学中吸收合理成分和精华来发展马克思主义,构筑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大厦。中国经济学的任务是立足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理论,作出自己的解释,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使中国经济学成为一门“面对真实世界”的经济学和“学以致用”的经济学。(3)拓宽经济学研究范围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关系,而应开阔视野,拓展自己的研究范围,形成与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以增强经济学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能力。(4)改进经济学研究方法

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方法。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第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第二,要用好科学抽象法;第三,要引入和正确使用数学工具。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答:(1)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①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第二,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第三,必须是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商品的使用价值又是一个历史范畴。

②商品的价值

一切商品都凝结着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性质相同,因而在数量上可以比较,它构成了商品的价值。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数量比例交换,原因就在于交换双方耗费的劳动量是相等的,或者说双方的价值是相等的。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缺少这两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物品都不可能成为商品。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作为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不以社会形态的变化为转移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实际上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劳动在商品生产中的特殊形式,同价值一样是一个历史范畴。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答:(1)商品的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从质的规定性讲,它是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从量的规定性讲,它是由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无论劳动生产率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总量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只影响单位商品内包含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问就越少,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私人劳动,又同时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这是由商品生产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决定的: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完全是他个人的私事,劳动产品也归他私人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又总是依靠别人供给。商品生产者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生产商品的劳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存在着矛盾,即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直接私人劳动产生的产品,是否在品种和数量上符合社会需要,只有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换,商品被卖出去之后,个人的私人劳动才被社会承认。一旦商品卖不出去,他的私人劳动就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尽管他在生产这些商品的时候曾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一定的使用价值,但是商品不为社会所需要,他的劳动就没有被承认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而没有被承认为抽象劳动,产品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也不会实现它的价值。由此可见,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这对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而商品的其他矛盾都是这对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1)货币的产生

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研究价值形式及其发展,是为了说明价值以及价值量如何通过价值形式表现出来,同时也是为了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它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简单价值形式只是价值表现的萌芽形式。这种价值形式既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充分的。随着进入交换的商品种类的增多和范围的扩大,简单价值形式必然向扩大的价值形式过渡。

②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分工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发展,使剩余产品增多了。这样,交换的范围扩大了,交换已经不是偶然的行为,而是经常的行为了;简单价值形式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③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公认的一般等价物逐渐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直接的物物交换,就为以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商品交换所代替,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曾有不同的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牲畜、贝壳、盐、布帛等都起过一般等价物的作用。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般价值形式发展为货币形式。

④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之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交换的范围更加扩大,参加交换的品种日益增多,客观上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于是产生了货币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集中地、统一地表现在一种贵金属商品如黄金或白银上。黄金或白银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不是因为它具有什么神秘的力量。

由此可见,货币的产生过程既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也是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2)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作为价值的代表,用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作为商品,同普通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即货币商品。(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决定的。货币的职能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备。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时,可以是想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

③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观念上的货币;在信用不发达的条件下,也不能以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代替,而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或金银制品等。

④支付手段是指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货币的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⑤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当商品流通超出一国范围而产生了国际贸易后,货币也就超出了国内流通领域而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5.什么是价值规律?其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哪些作用?

答:(1)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的现象,实质上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这是因为:①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②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③从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的涨落来看,无论价格怎样涨落,总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例如,一辆摩托车的价格总是高于一辆自行车的价格,这是因为前者的价值总是高于后者的价值的缘故。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客观存在并发生作用。但是,在不同社会制度下,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如下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生产条件的好坏以及个别劳动时间的多少,不仅直接决定着各个商品生产者收入的差别,而且关系到他们在竞争中的胜败存亡。商品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在竞争中站住脚并处于有利地位,都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工具,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价值规律这种刺激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又常常是以一部分商品生产者的破产、社会劳动的巨大损失为代价的。

②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就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来实现的。因为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的,在这种价格波动中,当一些生产部门的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高于价值。这不仅会刺激该部门原有生产者扩大生产规模,还会刺激别的生产部门的生产者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这个部门中来,扩大生产、增加供求。当一些生产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会低于价值。这时,该部门原有的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或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有利可图的部门去,缩减生产、减少供给。这样,就会使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大体上保持一定的比例。价值规律就是这样一种在生产者背后发生作用的自发力量。不过,这种调节作用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被极大浪费的情况下实现的。

③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和销售条件总是不同的。有的商品生产者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充足的货币和有利的销售条件,因而在竞争中占优势,越来越富;有的商品生产者拥有的生产条件落后又缺少资金,没有能力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因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亏本、破产。小生产者之问出现两极分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即封建社会末期,就会自发地产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少数发财致富的小商品生产者逐渐脱离劳动,上升为资本家;大批破产的小商品生产者则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1.简述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异同。

答:(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相同点

它们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在流通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同样有商品和货币的对立,而在每一个流通过程中都同样有三个当事人,即买者、卖者和又买又卖者。(1)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的不同点

①流通形式不同。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W—G—W),起点和终点都采取货币的形式;而资本流通的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G—W—G),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货币只是商品交换过程的媒介。

②经济内容不同。商品流通表现为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是“为买而卖”,交换的目的是为了取得自己消费的使用价值,这就规定了商品流通的运动是极其有限的;相反,资本流通表现为资本家拿出货币购买商品,是为了下一步卖掉商品重新收回货币,是“为卖而买”,流通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价值。

③流通限度不同。

商品流通是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其运动的终点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进入消费,因而运动停止;而资本流通的目的就在于价值额增值,资本对这一目的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它的运动必须是连续的、周而复始的。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怎样解决的?

答:(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然而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殖,产生了剩余价值。(2)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

①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所有商品都按照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剩余价值根本无从产生。在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资本家都贱买贵卖,互相欺诈,其结果是他作为卖者在商品提价时赚的钱又会在作为买者时多支付出去。这样互相抵消,剩余价值的普遍存在也无从说明。即使有的资本家善于经营,只是贱买贵卖,那也只能改变商品总价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不能增加整个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货币财富。而剩余价值正好表现为原价值的一个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会财富。可见,在流通领域里,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始终不能找到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可见,无论怎样颠来倒去,结果都是一样。如果是等价物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不可以完全离开流通领域

因为流通是商品所有者相互关系的总和,倘若离开流通,商品所有者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就只能同他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资本家如果不把货币投入流通领域,既不买也不卖,而是把货币贮藏起来,那么无论贮藏多少年,也决不会产生出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既不在流通领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先决条件。(3)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在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只代表一个既定的和不变的价值量。所以货币的价值增殖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同样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出卖这个环节上,它只能发生在资本家所购买的商品上。而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是等价交换,所购买商品的价值并不会自动增殖,增殖只能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上。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要在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内得到解决,资本家就必须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而这种商品的特殊就在于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它的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

3.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只是生产物质产品、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因为生产使用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家之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不过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的生产目的是要生产一个比他垫支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达到这一点,即新生产的价值只等于劳动力的价值,那就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问之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整个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产生的根源就在这里。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4.资本的本质是什么?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1)资本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资本是靠剥削工人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定产物,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①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马克思根据预付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殖中的不同作用,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a.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表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的产物,而只是其中的可变资本带来的。

b.由于这一划分,我们将看到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它可以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c.马克思正是以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为基础,提出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再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分配理论。这些对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

5.怎样认识资本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答:(1)资本的一般性

资本的一般性,即资本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普遍的共同的属性。在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条件下,从资本的价值运动形式看,资本具有的一般共同属性如下:

①垫支性。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资本。资本积累到一定规模才能用于生产投资,在运动中要保持原有价值并如数流回企业。

②运动性。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在运动中保存自己并增殖。

③增殖性。增殖是资本的基本职能,私有资本要增殖,公有资本也要增殖。只有资本增殖,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积累资本,从而实现扩大再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增殖性是资本最重要的也是最一般的属性,资本就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2)资本的特殊性

资本与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这体现了资本的特殊性质。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结合在一起的,其性质就是能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私人资本及其带来的剩余价值属于资本家所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结合起来的资本,是由国家或集体所有,表现为国家资本和集体资本,是由公有企业占用的、能带来增殖的价值。资本增量中的一部分会通过再分配的途径集中在国家手中,以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需求;其余部分会转化为企业积累和消费基金,构成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的源泉。因此,它反映着国家、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二者的关系怎样?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榨取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的方法有两种: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工作日必然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而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相对剩余价值,而生产这种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3)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①从两者的联系看,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又是绝对的。即是说,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必须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定在工作日的一部分为前提,因此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的,所以它又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有生产出绝对剩余价值,才有可能以此为起点,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进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同时还是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为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创造了新条件、新的动机。

②从两者的区别看,首先,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一般基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并逐渐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方法的。与此相一致,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过程,也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不断演化和翻新的过程。其次,二者具有不同的技术基础。绝对剩余价值不以生产技术进步为条件,而是以延长工作日的方法生产出来;相对剩余价值则以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的根本变革为基础,主要运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法生产。

7.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何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的新变化?

答:(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劳动不是商品,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人所得的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工资的本质。(2)正确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制度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实际工资并不是直线下降的,而是有升有降;总的来看,实际工资水平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其原因是:

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正常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②新兴产业的出现、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服务行业发展的加快等,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失业工人队伍的扩大;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地、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中掠取了高额利润,资本家在增加自己利润的同时,稍稍放松了一些对本国工人的剥削;

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为争取缩短工作日、提高工资进行了长期斗争。实际工资也有下降的时候。如在经济危机时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在“滞胀”局面中徘徊的时期,实际工资都有所下降。

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无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是减少还是增加,相对工资总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即使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提高了,但只要提高的幅度赶不上剩余价值增长的幅度,相对工资就仍然下降。而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增长得更快,用来支付工人的工资就会相对减少,因而相对工资就必然下降。正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指出的那样,资本对劳动力要求增加会引起劳动力价格即工资的提高,工人得到的享受也会有所增加;但无产阶级物质生活的微小改善,同资产阶级的财富、社会需求、奢侈享受的迅速增长相比是悬殊极大的,而且每况愈下。

第三章  资本积累与再生产

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有什么意义。

答: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到在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来分析时所看不到的一些新特点:(1)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工人不但创造了可变资本,而且创造了剩余价值,因而,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资本家。(2)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开始以前,资本家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数据,不但要预付可变资本,而且要预付不变资本。从表面上看,好像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都是由与付酬劳动无关的原始积累得来的。假定某一资本家最初预付的全部资本都是由他的祖先或自己的“辛勤劳动”积攒起来的。但是,经过连续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之后,他的整个资本来源便不是原先的预付资本价值了。(3)从孤立的一个生产过程来看,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出卖劳动力以后,用所得工资购买生活数据进行个人消费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似乎与生产过程无关。可是,从简单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的个人消费却是用来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而劳动力的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所以,从再生产过程来看,工人阶级即使在劳动过程以外,也同劳动工具一样是资本的附属物,是从属于资本的。

2.怎样从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理解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反过来也是扩大剥削的手段,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由此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商品生产按自己本身内在的规律越是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也就越是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就是说,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结果。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生产数据所有权和劳动的结合为基础的。然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和所有权是分离的。当商品生产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时,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虽仍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不断买卖劳动力,形式上仍符合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但实质上资本家却按照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不断地用无偿占有的工人的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积累去追加购买劳动力,以便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更多的剩余价值。在等价交换的形式下,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殖资本,用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3.如何看待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三者的关系?

答:(1)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称为资本积累。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过程就是资本的积累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2)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本身的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3)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就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资本集中的具体形式通常有两种:一是通过竞争,大资本不断兼并小资本,从而形成更大的资本;二是通过创办股份公司,把众多较小的资本联合成一个数额巨大的大资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竞争和信用是推动资本集中的两个强有力的杠杆。(4)三者的关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作为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资本积聚可以促进资本集中。因为随着资本积聚的进行,大资本增长得更快,在竞争中更容易击败中小资本;同时,随着资本积聚的进行、个别资本的增大,可用于借贷的资本数量就增加,信用也就更加发展,这也能促进资本集中。同样,资本集中也可以促进资本积聚。因为资本集中可以使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经营规模迅速扩大,这有利于先进技术的采用,从而获得超额利润,以增加积累。

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又是有区别的。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2)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实现的,官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3)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比较快

4.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说失业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现象?

答:(1)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总资本中的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加,而可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减少。然而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决定的。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由于以下各种原因,劳动力的供给日益增加。

①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工作要求的体力劳动的繁重程度大大减轻了,并且操作也大大简化了。资本家便可以大量使用童工、女工来取代成年男工,大量使用普通工人取代一些技术熟练的工人。

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两极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

③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的激烈进行,一部分中小资本家在竞争中破产,也加入到雇佣劳动者队伍中来。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这就使得劳动力的供给超过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必然有大量的劳动者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这种相对过剩人口不是社会上绝对多余的人口,不是社会财富和生产能力已经容纳不了的过剩人口,而仅仅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主义积累对劳动力的需求的过剩人口。所以,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2)相对过剩人口及其形式是失业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的特殊表现方式,而失业问题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才有的现象。一般来讲,失业是劳动力供给超过需求时表现出的总量失衡。这种现象并非自古就有,而是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一般经济现象。因此,失业会在现代经济中作为一个普遍的经济问题而存在,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或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无法避免。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作为失业特殊形式的相对过剩人口是私人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排挤和压迫,失业服从于私人资本增殖的需要;而在公有制的市场经济中,这种排挤和压迫的性质消失了,只是由于市场经济中各种自然因素的作用,失业本身并不会完全消失。

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的特殊性和世界范围内贫困存在的一般性?

答:(1)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发生作用,一方面造成了资产阶级的财富膨胀,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化。无产阶级贫困化是指整个无产阶级处于贫困状态,它有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两种表现形式。(2)贫困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它存在于历史和现实之中,存在于世界范围之内。

贫困不仅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上体现出来,而且在不同制度类型的国家内部表现出来。

尽管贫困问题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种灾难性通病,贫困毕竟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性灾害问题,它的存在和演变与各个国家深层次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不同制度类型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内发生的贫困又有差异性。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贫困和贫富鸿沟根本上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财产所有权和收入分配不均的直接后果。要根除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而目前中国社会中发生的贫困现象,概括地讲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内思想政治路线上的失误和改革时期新旧体制转轨碰撞的副作用,以及某些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国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确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路线、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保护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等来逐渐缓解贫困,最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第四章  资本循环与周转

1.实现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1)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循环就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了增殖,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循环的全过程公式为:

①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指从货币资本出发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的循环形态。②生产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为出发点,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的循环形态。③商品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是从商品资本出发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的循环形态。(2)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

①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产业资本家必须把他的全部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上。只有这样,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才能顺序地依次更替,循环的三个阶段才不会中断。如果资本家投下的资本只采取一种形式,即最初全部资本都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接着全部转化为生产资本,然后又全部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又全部回到货币资本的形式上来,资本循环就要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完全中断。

②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产业资本要连续地进行,不仅要使资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并存于三种职能形式上,还必须使每一种资本形式同时顺序地通过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依次改变它们的形式,最后回到原来的形式上。即一部分资本在进行货币资本循环时,第二部分资本就必须相继进行生产资本的循环,第三部分资本必须相继进行商品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各种形态的循环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假如其中一种资本形式不能顺次通过资本循环的其他阶段,其他两种资本形式的循环就会受阻碍。要实现资本的连续运动,既要使货币资本不断地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又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又要使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分别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最后又回到它们原来的形式上。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态的继起性,决定了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态同时并存,统一地运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2.简述资本循环和周转的关系。

答: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的运动形式,只不过分析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而已。考察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说明资本运动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以及它们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关系是:(1)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就是以尽量少的预付资本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价值的每一次增殖,都必须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完成整个循环过程。资本要不断增殖,就必须一次循环过程接着一次循环过程地进行下去,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运动。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其联系表现在:

①资本循环是资本周转的起点和基础。没有资本的循环就没有资本的周转。周转就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②资本完成一次循环,也就完成一次周转,这时资本循环的时间同时也是资本周转的时间。(3)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区别在于:

①资本循环是从出发点又回到出发点;资本周转则是从出发点重新出发,反复不断地循环。

②资本循环揭示的是资本在一次运动中经历了哪些阶段、采取了哪些形式及行使了哪些职能;资本周转揭示的是资本在不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中所需要的时间、速度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

3.生产资本有哪两种划分?这两种划分有何不同?

答:(1)资本有两种划分,即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划分和流动资本与固定资本的划分。(2)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都是对生产资本进行的划分,但二者又有所区别:

①二者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源泉,后者是为了揭示资本构成对周转速度的影响。

②二者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后者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周转方式不同。

③二者划分的物质内容不同,具体如图4-1所示。图4-1  生产资本的两种划分

在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中,可变资本只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只把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而不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就会掩盖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4.加速资本周转有何意义?

答:加速资本周转对资本利用和资本价值增殖有着很大影响。资本的有限性和对资本家对资本价值增殖追逐的无限性,决定了加速资本周转有着如下重要意义:(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本的潜能,节省资本的投入量。资本周转速度愈快,资本占有量就愈少,资本使用效率就愈高。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既可避免或减少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可提高固定资本的利用率,更快收回预付在固定资本上的资本,从而可投入更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或扩大生产规模,增殖更多的剩余价值。(2)加速资本周转特别是流动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愈多,雇佣的工人就愈多,剥削的工人也就愈多,即剥削的剩余劳动量就愈大,因而年剩余价值量也就愈多。同时,资本的周转速度加快,使预付的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发生了分离;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从而使年剩余余价值量增加,年剩余价值率提高。(3)加速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流通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进而影响资本家的生活、生产和再生产。剩余价值的流通包括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实现了的剩余价值的使用。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决定着剩余价值实现的快慢和实现了的剩余价值的使用率。

5.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和周转的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有何现实指导意义?

答:(1)资本循环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企业只有遵循产业资本循环规律和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合理安排各种资本的比例,人财物合理配置,供产销紧密衔接,做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三种资本循环的统一,才能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和均衡持续发展。

①社会主义企业资本也必须合理地分为三个部分,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搞好供产销。

②资金运动的目的是增殖自身。社会主义企业必须加快资金周转,用同样的资本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资本周转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现实指导意义

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反映了社会化商品经济中生产流通在时间方面的一般规律,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①有利于节约资本,通过加速资本周转,能节约资本占用,发挥资本潜能,减少精神磨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②为提高资本周转速度指明了方向,比如,科学确定折旧率,管好、用好折旧基金,使其适应科技进步的要求;通过改进技术,降低储备,保证设备完好率,可以节省生产时间;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采用现代营销方式,改进交通运输,以缩短流通时间。

③帮助研究经济周期问题。再生产出现周期波动,除了制度上的原因外,还有经济本身的原因。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更新,是走出经济低速徘徊的有效途径。在宏观经济出现衰退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开发新的投资领域,如何对老企业实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这样才能在经济上创造条件,避免大的经济波动。

④有助于合理安排投资,要把投资期限的长短,资本回收期限的快慢的项目搭配合理,使经济能够平稳,持续发展。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总和就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即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社会总资本运动具有以下特点:(1)单个资本是在运动中即不断的循环和周转中才彼此发生关系,在数量上,社会总资本是所有单个资本量的总和。从这个角度看,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运动和个别资本再生产的运动一样,都必须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形式,都是不断进行价值增殖的过程。(2)社会总资本并不是单个资本运动的简单加总。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比单个资本运动具有更为复杂的关系。因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运动,而且包括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包括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以及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单个资本运动围绕的中心是资本如何带来剩余价值,进而剩余价值又如何转化为资本,所以,在这里考察的只是生产消费;至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生活消费问题,都是在个别资本运动之外进行的,因而并不属于单个资本运动的研究范围。但是,一旦考察视野从单个资本运动延伸到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总资本运动,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