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孩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战国—汉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8:20:19

点击下载

作者:朱良志,姜波

出版社:大连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写给孩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战国—汉朝

写给孩子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战国—汉朝试读:

前言

中华文化历史久远,有记载以来的历史就有几千年。在中华大地上,上演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命之源。

中华文化是一个活的过程,从远古流到今天,它形成了一套思想、价值观念,一套思维模式,一套认识世界的方式,至今还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我们的血液中一直汩汩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今天我们阅读传统文化,不仅是要了解中华文化的昨天,更重要的是深刻地了解我们自己,了解今天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

本书是一套中华文化的普及性读物,目的是给少年儿童提供一套全面了解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读本,因此在编纂上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史观端正,选材积极。本书以正确的历史观为导向,按照历史朝代梳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和产生的重要成果,力求反映中华文化的基本面貌。选材尽量健康有益,让孩子获得积极的精神陶冶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内容丰富,故事生动。本书从中华文化典籍中精选几百个重要的断面加以讲述,内容广泛涉及政治、军事、哲学、艺术、教育等领域。为了增加故事的生动性,还将一些故事进行了合理演绎,让孩子感受中华历史故事的迷人魅力。

三是语言通俗,插图精美。本书的文字表述既精要典雅,又通俗平易。为了方便小读者阅读,书中对一些字做了注音,对一些古今用语的差异做了特别说明。每则故事还配以精美的工笔画插图,让孩子体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韵味。

希望这套书能够受到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

战国

毛遂自荐

当年,秦国的部队包围邯郸(han dan)时,赵国的形势十分危急。秦国的力量如此强大,现在又兵临城下,赵国和它决战,取胜的可能性很小,赵惠文王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相国平原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联合楚国。楚国和秦国素有仇恨,秦国是楚国的心头大患,如果和楚国结成联盟,那么秦兵可破,这就叫合纵抗敌。现在的问题是楚国是不是愿意和赵国结成联盟,楚国对赵国也有疑心。楚王又是一个很难对付的人,所以不光是赵王,就是平原君心中也无底。赵王只有请平原君出马,凭他的德行、他的智慧去说服楚王。

平原君说:“我这次去事必成,如果我能说服他,这最好,如果楚王不信这一套,那么我就在楚国的宫廷之内歃(sha)血为盟,合纵抗秦的联盟一定能建立。”歃血是古代一种结盟的仪式,就是饮牲畜的血或将牲畜的血涂在嘴上,以示信义。出发之前,平原君说:“我要挑选二十名精干得力的人和我一道去。”

他的手下一共有三千多人,要选二十个人很容易。但是平原君又是一个非常严苛的人,他挑来挑去,只挑出十九个人。就剩下一个人,他反复挑选,就是不满意。

正在他为难之际,有一个人突然站了起来,这人长得五大三粗,一副自信的样子,三步两步就走到了平原君的面前。平原君以怀疑的目光打量着他,似乎有点儿面熟。那人道:“也许先生不大认识我,我就是您的门人(指寄食于达官贵人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您要选二十个人到楚国,现在还少一个人,我可能就是您要找的最后一个人。”

底下的人发出一阵轻轻的笑声,有的人还在窃窃私语,大家都很轻蔑地瞧着他。平原君见这人如此冒失,一点儿也不谦虚,就说:“你在我的门下有几年了?”

此人就是毛遂,他回答说:“三年了。”下面又是一阵哄笑。

平原君慢慢地说:“我听人说,方今之世,贤人在世上,就像一个锥子放在袋子里,它的尖很快会从袋中露出来的。你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并没有做出什么重要的事让大家称颂你,我也没听说你有什么大的能耐,这就证明你的本事是十分有限的。我看你还是留下吧。不过,你的这种精神倒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毛遂听到平原君这番明显瞧不起自己的话,不急,不慌,也不脸红,依旧信心十足地说:“先生你说得很对,我以前没有露出尖来,就是你没有把我放到袋子里去。今天在下正是请求先生把我放到袋子里去。”

平原君这时已经从一开始的轻视变得非常喜欢这毛头小伙子了。瞧着他那自信的样子,瞧着他那不同凡响的谈吐,他已经感到了一个尖露了出来。于是,他就带上了毛遂,到楚国去执行国家的重大使命。其他十九个人都笑话他,他们一路上经常私下拿他开玩笑。

平原君到了楚国,就和楚王商量合纵之事。但是楚王一开始是顾左右而言他,先说自己的国家目前是如何如何的困难,打不起这场仗;再就是楚国的国力有限,要是得罪了秦国这样的大国,日后将难以在诸侯中立足。任凭平原君怎么说,楚王就是不答应。平原君从早上一直讲到中午,嘴皮都说干了,但是楚王似乎毫不为其所动,真把平原君急得满头大汗。

平原君的门人在下面听得都不耐烦了,有一个人说:“这位毛遂先生不是夸下海口,说是他能说服楚王吗?现在正是机会,你赶快上。”大家想看看他的笑话。

毛遂瞧了瞧他们,大步流星地走了上去。他一只手按着剑,两道剑眉怒竖,一双大眼睛闪着不容置疑的光芒。只见他走到平原君的身旁,说道:“先生,合纵抗秦之利害关系两句话就能说清楚,怎么和他从早上说到了中午,还没有说成?”

楚王看到这位不速之客,说道:“这是何人?”

平原君说:“是我的门人毛遂。”

楚王喝道:“还不给我下去,我正和你家主人商量大事,你来干什么?”

毛遂按着剑,有意地向楚王面前走了一步,大声说道:“你之所以对我无礼,是因为你坐在家里,依仗着你们人多,但是就在这十步之内,能显示出你楚国人多的优势吗?大王的性命实际上就握在我毛遂的手里。我家主人就在你的面前,你为什么对我无礼?人们常说,打狗还要看主人,你对我无礼,实际上就是侮辱我家主人。”

楚王被他一顿闷棍打得不知如何是好,用求助的眼光望着平原君,平原君示意他听毛遂的话。

毛遂继续说:“我听说,商汤当时只有七十里地,但是后来他取得了天下;周文王只有百十里地,后来使得诸侯们都向他俯首称臣。可见,国家的兴盛,不在于士兵和土地的多少,而靠的是仁义,靠的是势。今天楚国方圆有五千里,将士有百万,这正是称霸的基础,以楚之强大,天下谁能抗衡?但可悲的是,白起只是一个非常一般的将领,率领的人马不过几万,但他却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打败你们楚国,不但占领了你们重要的战略要地,还辱没了你们楚国的先人,这真是你们楚国百世的遗憾之事,连我们赵国人都为大王而感到羞惭,但是你却不以此为耻,还在家里睡大觉,你等到别人来彻底消灭不成!我家大王提出合纵之术,不是为了赵国,恰恰是为了你们楚国。真是不知好歹,当着我家主人的面竟敢侮辱我,你这到底是为哪般?”

楚王被一个毛头小伙子教训了一顿,而且还句句在理,使得他下不了台,心里想,赵国真是人才辈出,和他们结盟也许不是一件很坏的事,就说:“那就依这位毛先生的话,我们楚赵两国结成联盟,为了我们两国的利益来共同抵抗秦军。”

毛遂怕楚王只是敷衍,便说:“合纵的战略是不是就定下了?”

楚王说:“当然是定了。”

毛遂就对站在台下的楚王的左右近臣说:“快取鸡血、狗血、马血来。”

一会儿,血取上来了,毛遂接过盘子,跪在楚王的面前,将血举到了楚王的胸前,说:“请大王歃血为盟,你先来,接下来是我家主人,再下来就是我。”楚王一一照办了。

由于毛遂的勇敢和智慧,结成了楚赵之盟,楚王派春申君率领数万大军救赵,对解邯郸之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鸡鸣狗盗之徒

齐国的孟尝君是战国时代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父亲田婴曾是齐国的贤相。孟尝君名叫田文。他父亲有四十多个儿子。他出生于五月初五,父亲认为不吉利,就让他的妈妈把他溺死,但是他的妈妈实在舍不得,就没有那样去做,而是偷偷将他养大。

田婴以为这个不吉利的孩子早已不在了,哪知有一天,田文的妈妈告诉田婴真实情况后,田婴非常不高兴,就痛骂他的妈妈。这时田文说:“父亲,这不是妈妈的责任,是我的责任,你怎么知道我的出生就不吉利呢?我能奇迹般活到了今天,这是天意,受命于天,你又有何忧虑呢?”

田婴觉得这个十多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心想这孩子也许真是一颗不平凡的种子。

有一天,田文和父亲在一起聊天,他说:“父亲你是朝廷重臣,你做了三代相国,国家又怎样了呢?国家并没富裕,国土并未增多,但是我家却富有万金,你的门下如此众多,就是贤人不曾见到一个。再说,我家地上铺的是锦绣绸缎,你治下的老百姓却无衣可穿;妻妾家人鱼肉吃腻了,但是老百姓却连糠菜都吃不上。对此,我实在不理解。”

父亲被说得脸红一阵白一阵,要是别人这样说他,恐怕脑袋就要搬家了,但这毕竟是他的儿子。他心里反而暗暗想,这孩子将来可能是安邦治国之能臣。从此,田婴对田文越加器重。

田婴死后,田文接下了父亲的封地,被封为孟尝君。

孟尝君在他的封地上热情地对待八方士人,他以自己的诚意和对国家的一腔忠心赢得了天下人的赞颂。他的门人越来越多,最多时达到好几千人,凡到他这地方的人,都一律平等,不分贵贱。

孟尝君对自己要求也极严,他和客人谈话,屏风后面总是有一个人在那里站着,记录孟尝君所说过的话,过后,他都要来查检,如果发现自己说话有不当的地方,他就会亲自登门去道歉。

有一天夜晚,他和客人在一起吃饭,有一个人站在那儿把灯光遮住了,客人认为这是对自己不重视,就把饭碗一推,起身要走。孟尝君见此,亲自将自己的饭端到他的面前,请他进食,使得那人很惭愧。那人后来逢人就说,孟尝君真是天下少有的贤士,待人十分真诚。许多人听他这么一说,便来到孟尝君的门下看个究竟,果然如此。由于孟尝君的为人,从他这里出去的人都把他视为知己。

齐国这时已和楚国结成联盟,秦国把齐国视为眼中钉,就想打齐国的主意。秦昭王听说孟尝君十分贤良,又是齐国权倾朝野的大臣,就想拉拢,派人去说服孟尝君,让他做秦国的相国。孟尝君开始时有此意,后来经他的门下人劝说,他放弃了这一想法。

又过了几年,秦国使了各种办法,将孟尝君弄到秦国,秦昭王封他为秦国的相国。有的人对秦王说:“孟尝君是个忠诚之人,他又是齐国的大臣,现在他做秦国的相国,如果齐秦之间出现什么事情,孟尝君一定先齐国后秦国,这样秦国就危险了。”

秦王一听这话说得有理,说道:“那就把他送回去吧。”

那人说:“把他送回去对秦国也是不利的,孟尝君在我们国家已经做了一段时间的官,他知道了秦国很多情况。”

秦昭王于是就找了一个理由,罢了孟尝君的官,将他囚禁起来,而且想把他杀了,以绝后患。

孟尝君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他趁有人探望他的机会,让那人到秦昭王宠爱的妃子那里给他传一个信,让她想办法救他。这个女人以前曾与孟尝君有交情。但是这个女人很贪图财物,对来者说:“要我在大王面前说一句话并不难,那要看孟尝君是不是愿意送我一件银狐皮袍。”

这女人知道孟尝君那儿有这个天下无双的宝贝,价值千金。传话人就把话转告给孟尝君。

孟尝君一听很着急:“不好,我是有这件宝贝,但是我已经作见面礼物送给了秦昭王。”原来秦昭王也知道孟尝君给他的是天下无双的宝贝,十分看重,就把它藏在宫廷的仓库里。

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商量,大家都没有办法。话说孟尝君有一个门人,在做孟尝君的门人之前曾经干过小偷,那人说:“也许我能帮你取回这件宝贝。”

那天夜里,那人从狗洞里钻进了秦宫,好不容易在宫廷的仓库中找到了这件宝贝。孟尝君把它送给了昭王的宠妃,那宠妃在秦昭王面前为孟尝君说话,秦昭王同意放孟尝君回国。

孟尝君拿了秦国的关文,生怕秦王变卦,就骑着快马星夜赶路。他为了万全起见,将关文上的名字改掉,自己也改名换姓,以防在函谷关被扣。

他们一行到了函谷关时已是深夜,当时函谷关还关着。按照当时秦国的规定,函谷关鸡叫以后才能打开,这时离鸡叫还有一段时间。孟尝君又急又累,弄得满头大汗。

而这边秦昭王放了孟尝君之后,又感到后悔,就派人去追赶。孟尝君在万般无奈之下,突发奇想,他问手下人是不是有人会学鸡叫。

事情就巧得很,偏偏就有一个人会学鸡叫。那人用双手捂住嘴巴,一声鸡叫,跟真的鸡叫没什么差别,这下周围其他的鸡也叫起来了。函谷关的把门人觉得好怪,今晚没睡多久鸡就叫了,揉着眼睛,打开了关门。

孟尝君一干人马一纵而出,脱离了危险。秦兵追到之时,孟尝君他们已经跑得无影无踪,追不上了,就只好回去了。这次救孟尝君的两个人,都是极为一般的人,当初接受他俩为门人,他的门人中还有人表示坚决反对。说来也怪,正是这一个鸡鸣一个狗盗之人,使孟尝君逃此大难。后来人们说小偷为鸡鸣狗盗之徒,就受到这个事件的影响。

狡兔三窟

孟尝君从秦国逃难回国途中,到了赵国,见到了赵国的贤相平原君。平原君和他一见如故,谈得非常投机,就一定要留他住下来。孟尝君推辞,说国内有重要事情等着他,不便于留在赵国,就离开了赵国,回到了齐国。

齐王感到很对不起孟尝君,因为这次到秦国是他出的主意。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孟尝君回来的时候,不但不怪罪他,而且还用他为相国。

孟尝君在齐国很得人心,他手下的门人也越来越多,这几千的门人要管理起来也真不容易,有一些人有点儿本事,有一些人干脆就是来混饭吃的。所以孟尝君只得定下一条规矩:他的门人,按照能力和德行分成不同的等级,一等人出去可以有车马,吃饭有鱼有肉,二等人吃饭有鱼有肉,三等人只给他一些粗茶淡饭。

有一个叫冯谖(xuan)的人,是一个老头,家里很穷,有的人就劝他到孟尝君那儿弄口饭吃。

有一天,他就来到了孟尝君的家,双方行过见面礼后,孟尝君问:“请问先生有什么爱好?”

他说:“我没什么爱好。”

孟尝君又问:“您在什么方面有专长?”

他说:“我一点儿专长也没有。”

孟尝君觉得这人与众不同,他每次问来者情况的时候,对方总是说自己这也能干、那也能干,唯独这个古怪的老头不这样说,真是诚实得可爱。于是,孟尝君就笑了笑,说:“那好吧,您就留下。”

孟尝君的许多门人听到冯谖的这一番话,以为他是一个没有本事的人,而且他们也认为主人很瞧不起他,所以就把他归到第三等人中,给他吃非常差的食物。

冯谖也不说什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他闲着没事,靠在一根柱子上弹着自己的剑,歪着头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在这里也吃不到鱼肉。”

有人就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那就给他鱼肉吃吧,享受和二等门人一样的待遇。”

冯谖吃到了鱼肉,他似乎还是不满足。一天,他又靠在柱子上弹着剑唱了起来:“长剑啊,长剑,咱们回去吧,在这里也没有车子坐。”

大伙都笑话他,说他本来穷成那个样,在家里连粗饭都吃不成,在这里过的日子很不错,他还不知足。这话又传到了孟尝君的耳朵里,孟尝君也觉得这人挺怪,就说:“那就给他车子坐。”

于是,这冯谖吃着好东西,出门坐着大马车,好不威风。有一天,他经过以前的一位朋友家,就对那人说:“孟尝君对我不错,把我当客人看。”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冯谖不满意了,他又弹起了他的剑,唱道:“长剑啊,长剑,咱们不如回家吧,在这里也没有东西来养活我的家庭。”

这时候大伙实在忍不住了,当面说他贪得无厌。孟尝君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找到了自己的身边,对他说:“你家里有什么负担吗?”

冯谖说:“不瞒您说,我家有老母,我在这里,她老人家就没有生活来源了,我不忍心自己日子过得很好,她却在受苦。”孟尝君就派人给他老母亲送些吃的东西和用的东西。

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冯谖唱歌的声音了。

孟尝君担任相国,很忙,他遇到一些重要的事情,常常喜欢征求门人的意见。他也常叫门人去办一些事。有一次,孟尝君遇到一件很麻烦的事,他封地上的许多人欠他的债不还,他感觉到这可不得了,因为他门下有三千多口人要吃饭,如果那些人都不还债,他和门人们不是要喝西北风吗?

于是他就让人去收债,问了半天,没有一个人答应。孟尝君心里很不高兴,平时吃他的、穿他的,一到做事的时候,都不作声了。他正想着,突然站起一个人来,不是别人,正是冯谖。

第二天,他向孟尝君告别,就问孟尝君:“我回来时要不要从封地上带点儿东西?”

孟尝君就随口答道:“你看我家缺少什么,你就给我带点儿回来。”

冯谖到了封地,就问起了老百姓为什么不还债。老百姓都来向他求情,说今年歉收,好多人家挨饿,欠老爷的债根本还不起。

冯谖就让他们回家把债契都拿来,老百姓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都取来债契,冯谖二话没说,把他们的债契集中到一起,点了一把火全烧了。

老百姓全都惊呆了,当他们明白是怎么回事后,就一个个跪在地下,称他为救命恩人。

冯谖驾着车子回到了孟尝君家,第二天一大早就去拜见孟尝君。孟尝君问他怎么回来得这么快,问他债收过了没有,他说:“全收过了。”

孟尝君问他给自己带回了什么东西,他说:“我临行之时,先生对我说,看家里缺少什么就给带点儿什么,我看你家什么都有,库里有金银财宝,屋里有很多美女,什么都不少,少的就是‘义’,我就给你把‘义’买回来了。”

孟尝君被他的这番话说得昏头昏脑,问道:“你给我买回了什么‘义’? ”

冯谖不慌不忙地说:“你家过着这么好的日子,老百姓却连饭都吃不上,你还让我去收债,所以我觉得你缺少的就是这个‘义’,我把他们的债契全烧了,债全免了,他们都高呼你万岁。我这不是给你买回了‘义’吗?”“算了吧,你这一句话使我损失了多少东西。”孟尝君气得脸色苍白,拂袖而去。

孟尝君当齐国的相国,秦国非常害怕,因为他们曾经迫害过他。秦王看到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若齐国在他的治理下越来越强盛,那对秦国可是非常不利。他就派人到齐王那里去挑拨,说是孟尝君在各个方面做准备,时机一成熟就会废掉齐王自己来干。

齐王本来就对孟尝君近年来的名声越来越大非常担心,秦国人所散布的谣言可以说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了,他很快就找了一个理由把孟尝君给罢了官。

孟尝君这时真是落难之人了,他的门人几乎跑光了,只剩下冯谖这老头,孟尝君和他一道来到了自己的封地。

封地上的人听到孟尝君要来这里,简直把这当作了最大的喜事,百姓们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去迎接他们的恩人。人们见到孟尝君,一个个跪在地上磕头。

冯谖对他说:“我当初给你买的‘义’,今天不是见到了吗?”

孟尝君对他点了点头,心中有种喜悦在升腾:人人都说我孟尝君贤良,我今天才见到真正贤良的人。

他们在封地上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好的时光。一天,冯谖对孟尝君说:“你不是在此图享乐的人,你应该去为老百姓做事。”

孟尝君说:“我在这里过日子,胜过神仙,还有什么要追求的呢?”

冯谖不同意他的话,说:“我曾经听人说,狡兔要有三窟(也就是三个洞),你今天只得了一窟,怎么能高枕无忧呢?我来为你再找另外两个窟。”

于是孟尝君就给了他五百辆车、五千两金子,让他到梁国去。冯谖来到梁国,送上了礼物。梁惠王看到这么多的礼物,自然很高兴,冯谖顺势对他说:“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罢了官,现在他闲在家里没事,天下人都知道孟尝君是一个多么有才能有德行的人,齐国这样做,实际上给诸侯各国提供了一个机会,现在大家都在抢着把他请到自己的国家,如果你梁国及早动手,也许还有这个希望。”他这一番话把梁惠王说得直点头。

于是梁惠王就把自己国家相国的位置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任命为上将军,这叫作虚席以待。又从国库中拿出一万两黄金,又加上百余辆车子,去迎请孟尝君,并让冯谖在前面带路。

冯谖提前来见孟尝君,对他说:“梁国拿了这么多东西来请你,齐国一定会知道,我看先生不久就可以回齐国了。”

梁国的使者到了,请他出山,但是孟尝君拒绝了。梁王使者往返三次来聘请,孟尝君始终没有答应。冯谖的意思是要他造声势,好让齐国来请他。

果然不出所料,齐王一听到别的国家对他们的故臣这么重视,要是孟尝君真到别的国家效力,那对齐国是相当不利的。

齐王立即派人带着更多的礼物,并且写了一封亲笔信,向孟尝君承认自己的错误,让他不计前嫌,回来为国效力。

孟尝君最后实现了回齐国的愿望,齐国仍然任命他为相国,冯谖成了孟尝君的第一谋士。冯谖还劝孟尝君趁机索求先王的祭器,在他的封地建立了宗庙。孟尝君和冯谖聊天的时候,冯谖说:“现在你没有什么忧虑的了,你的三窟都已找到了,你可以高枕无忧了。”

庄子和惠子的故事

提起庄子,人们立即想到他那灿烂瑰丽的文章,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和独特新奇的思想。庄子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他的名字叫庄周。关于他的出生地有很多种说法,一般认为,他是宋国蒙人,其地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东北。他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这是个很小的官。史书上说他家里很穷,有时候穷到连饭都吃不上的地步,他曾向当时的一个小官僚监河侯家借粮食。

他生活在梁惠王和齐宣王的时代,他是一位大哲学家,但是他的哲学不是用抽象的概念来表述,而是通过大量生动的故事来表述的,这些故事中无不寄寓着深深的哲理。

惠施是庄子的老朋友,后人又称他为“惠子”。惠子也是当时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庄子和惠子既是老朋友,又是老对手。有一次,庄子到梁国去,而这时惠子正在梁国做相国,当时庄子的本事比惠子大,在诸侯中的名声也比惠子响。

有的人就对惠子说:“这次庄子可是冲着你来的,他是想当你的相国。”惠子听到后,将信将疑,于是就在国中反复搜查,搜了三天三夜,没有找到。庄子自己主动去见惠子,他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南方有一种鸟叫作鹓(yuān chú)。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鸟,它从南海一直飞到北海,而且一定要落在高贵的梧桐树上,一定要吃最好的食物,一定要喝最纯净的泉水。这时候猫头鹰得到一只臭老鼠,鹓正巧从空中飞过,它仰头对着鹓怒声大叫。

庄子说完这个故事后说:“你以为你的职务对我来说就不是臭老鼠吗?”

他俩常常在一起辩论。有一次,他们来到濠水桥上,庄子看到河中的鱼在自由自在地游动,就说:“鱼游得是这样从容,鱼真快乐极了。”

惠子就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惠子实在是个聪明的人,马上就说:“我不是你,我是不知道你的快乐;这也就是说,你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就是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问我,那我就告诉你,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惠子再说不出其他什么了。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他来到庄子的家,被庄子奇怪的举动所吸引。他看到庄子坐在门前,两腿叉开着,像个簸箕一样坐在地上,一边敲着一个盆子,一边唱着歌。

惠子走到他的跟前,说道:“你也太过分了,你妻子死了,你不伤心也罢,怎么能在这里唱起歌来呢?”

庄子说:“你真是有所不知啊,她今天又回到自己的生命之本,难道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吗?像一般人那样号啕大哭,那是不知命的表现。”

有一次,惠子对庄子说:“有人送我一颗葫芦种子,后来结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葫芦。我用它来盛水,可是它不够坚固,拿不起来。我用它来做瓢,但是因为它太大,没办法用。最后我干脆把它给打坏了。”

他是要用这个比喻来挖苦庄子,言下之意是说庄子所谈的理论,都是虚夸荒诞而没有用的玩意儿。

庄子不慌不忙地说:“真可惜,你竟然不会用大的东西,葫芦这么大,你何不用它来做一只船?”

惠子又说:“现在我有一棵大树,虽然长得很粗,但是歪歪扭扭,一点儿用处都没有,这是一个大而无用的东西。”惠子还是在抨击庄子的思想。

庄子说:“那你就让这棵树长大,夏天来到的时候,你在它的下面乘凉,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庄子是说,我的思想就是供给你们这些平常人乘凉的大树。

后来,惠子死了,庄子非常痛苦,他失去了一位能和自己辩论的好对手。几年以后,他来到了惠子的墓前,对随从们说:“自从他死后,我再也找不到这样的朋友了。”

荆轲刺秦王

荆轲是中国古代一位十分著名的勇士。他出生在战国末期的卫国,从小就热爱读书,喜交朋友,为人正直,很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常常尊称他为“庆卿”。后来他到燕国去,燕国人知道他的为人,也很尊敬他,称他为“荆卿”。

荆轲最喜欢做两件事,一是读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以及兵书、卜书等,他都很喜欢读,所以他有非常好的修养。另外,他又非常喜欢击剑,要说他练剑可以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他白天练,晚上练,有时夜里做梦都在练,所以他年纪轻轻就有一手好剑术,在卫国的时候,人们和他比剑术,还没有人胜过他。

他有远大的抱负,他曾经亲自面见卫元君,说明治国之理,要为国家做一点儿事。但是卫元君不欣赏他。他感到自己有志不能伸展,于是就离开了卫国来到燕国。

他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又读了许多书,但是一点儿架子也没有。在燕国时,他专门喜欢和下层的人打成一片,他结交的人中,有杀狗的,卖肉的,真可谓三教九流,无所不交。

他的朋友中有一个人名叫高渐离,和他趣味相投,整天在一起。高渐离善击筑(一种类似琴的乐器),有时候,他俩高兴了,喝足了酒,荆轲舞着剑,高渐离击着筑,在大街上载歌载舞起来,好不热闹,能引来无数的过往行人。

有时高渐离击着筑,荆轲就唱起来,声音呜呜然,唱着唱着,俩人突然都哭起来了,哭声震天。人们以为出了什么事,等他俩哭痛快了,就擦擦眼泪,旁若无人地离开了。

荆轲虽然和这些下层人打交道,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他仍然嗜书如命,不忘思考。和他接触的人,都感觉到他有豪爽的一面,又有深沉的一面。当时燕国有一个著名的士人叫田光,对他非常赏识,认为他将来必成大器。

燕国的太子丹曾经在赵国做人质,秦王嬴政就出生在赵国,这个嬴政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在赵国时,他和太子丹在一起玩,处得很好。后来太子丹回国了,嬴政也回到了秦国,被立为秦王。

燕国和秦国发生争端,太子丹又到秦国做人质,但是秦王不念旧交,对太子丹很不好。太子丹对此耿耿于怀。他逃回国内以后,就想报仇,你对我不义,我也对你不仁。

当时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大,远非小小的燕国所能比,诸侯间也谈“秦”色变。秦国攻打齐国、楚国等国家,取得节节胜利。燕国上下也一片惊恐,都担心秦国会进攻他们的国家。

太子丹这时是旧仇加新恨,对国家的命运忧心忡忡。他请教自己的老师鞠武,老师说:“我们小小的燕国是无法和这么强大的秦国作对的,如今秦国对诸侯虎视眈眈,据山河之险,雄视各国,其势不可相敌。”

太子丹说:“难道我们就没有办法对付秦国的虎狼之心了吗?”

鞠武说:“只有慢慢来。”

这时候,秦国有一个将领得罪了秦王,就逃到了燕国。太子丹对他非常好,把自己的房子让出来给他住。他的老师鞠武说:“我看这样不好,收留秦国的将领,也就得罪了秦国。秦国有虎狼之心,我们燕国怎么能以卵击石呢?”

老师让他把秦国的将领送到匈奴去,但是太子丹认为这样是不仁不义,他不愿意这样做。

鞠武眼看着国家就要遭殃,这时又不能说服这位执拗的学生,就对他说:“燕国目前处于危亡边缘,你可去请教田光先生,也许他能帮你。”

太子丹就请老师引荐。他的老师答应了。

鞠武请自己的老朋友田光帮助他的学生,田光非常爽快地答应了,他来到太子丹的住所。太子丹见到田先生亲自来,急忙出太子宫,恭敬地将田光迎进屋内,跪着将座位拂拭干净请田光坐。双方坐定,太子丹将左右的人都请出去,和田光单独交谈。太子丹说:“我们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如今秦国就在我们的国门前耀武扬威,我们该怎么做呢?请先生指教。”

田光说:“老夫不才,不能帮先生成大业,但我有一个朋友,也许他能帮助你成此大事。”

太子丹听他这么一说,异常高兴,就说:“您能不能带我一道去见这位义士。”田光点了点头。

太子丹觉得此事实在重大,又对田光说:“这事只有我和先生知道,万望先生不要对外人说起。”田光点了点头。

田光年纪大了,弓着腰去见荆轲,说明了来意,说太子丹有要事相商,万请他能看在自己的面子上,给太子丹以帮助。荆轲和田光是至交,而荆轲又是一个豪爽的人,他把这事答应了下来。

临行时,田光对荆轲说:“这事非同寻常,我和太子丹告别时,太子对我说,要千万保密。我曾听别人说,年纪大了做事不要使别人怀疑,今天太子和我说这话,那是对我有点儿疑心,一个人的行为让别人有疑心,那是关系到人的品质的大问题。”说完,拔出剑要自杀,荆轲急忙拦住。

田光说:“你快快去见太子,就说我已经死了。”荆轲刚出门,田光就自杀身亡了。

荆轲来到太子丹的住处,说田光已死之事,太子跪倒在地,痛哭流涕,半天才停止。他跪着用膝盖走到荆轲的身边,说:“老师之死,对我打击太大了,我让先生保密,并无此意,只是事情太重大,而先生是这样的节义之人,以死来表示他将不会泄露此事,真令我钦佩不已。”

太子丹又对荆轲行跪拜之礼,荆轲扶起了他。太子丹说:“当今之世,天下大乱,秦有虎狼之心,所以搞得整个天下不得安宁,秦王不除,则天下不能治。我一直想能否找到一个有智慧有勇气的人,来替天下人除掉这个恶魔,使秦国大乱,然后诸侯各国一起出动,也许能灭了它。”

荆轲听出太子丹这话的话外之音,就说:“我已明白太子的意思,只是我无才无勇,不足当此大任。”

太子丹说:“这事只有先生您能办成。”坚决请求他帮助。荆轲看无法推脱,就答应了。

于是太子丹为荆轲造最好的房子,给他送上最好的礼品,让他享受人间最大的乐事,并封他为上卿。

荆轲也不说什么,默默享受着这一切。这时,秦国更加嚣张,打败了赵国,将赵国的土地归为秦有,还一直打到燕国的南部疆界。太子丹慌忙去找荆轲,荆轲说:“你不来找我,我也要找你了。”

他俩计划好了具体细节,荆轲说:“这事太大,不能有任何闪失。我需要三件东西。”

太子丹说:“只要你说出来,再难的东西我也会把它弄到。”

荆轲说:“这第一件东西是一把匕首,这匕首不但要无比锋利,而且要能把毒药淬入其中。”

太子丹说:“这不难办到,请问另外两件。”

荆轲说:“我说出来请太子不要怪罪于我。”

太子丹请他直说。荆轲说:“我要得到大将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这一句话把太子丹吓得目瞪口呆。

荆轲说:“我要能见到秦王必须得到他的信任,樊於期本来是秦国的大将,因和秦王有仇恨才逃到我们燕国。而秦王悬赏千斤黄金和万户的封地来买他的人头。如果能把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见我。”

太子丹说:“樊於期是忠义之士,人家有难来投靠我们,现在我因自己之事而加害于他,实在不忍心。”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会忍心杀害樊将军,就私下里一人前往樊将军处。荆轲说:“秦王对你可真是做绝了,他杀害你家中的所有亲人,而且还悬赏大量的金子和广大的封地要你的人头,你要怎么办?”

樊将军仰天而叹,老泪纵横,说:“我也常常想到这件事,我对这个人真是恨到了骨髓,但是又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荆轲说:“现在有一件事情可以解燕国之难,而且也能报你的深仇。”

樊将军急问是何事,荆轲说:“想借将军的人头去见秦王,秦王一定会相信我,只要我能到他的身边,我就会拔出藏在身上的匕首将其杀死,这样燕可救,仇可报矣。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比这更好的办法,愿先生饶恕我的直言。”

樊将军听他这么一说,一下子撸起一边衣袖,露出臂膀,一只手紧紧握着另一只手的腕部,对荆轲说:“这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事情,今天壮士所言正是我所想的,我能以自己的生命为刺杀秦王做一点儿事,万死不辞。”

樊将军说罢,一刀插进了自己的胸膛,结束了生命。荆轲跪在他的面前,低头痛泣,口中喃喃道:“多谢将军,您先行一步,我这就随您来。”

太子丹听说樊将军已死,急往樊将军家,伏在将军的尸体上痛哭,哀伤得如同丧失了自己的父亲。事已至此,他也无可奈何,只有命人将首级取下,放在一个盒子中。

太子丹派人在全国搜寻匕首,后来在徐夫人处得到一把匕首,这把匕首号为天下第一。他又花了大量的金子,让人将毒药淬于其中。匕首用毒药淬炼后,人只要被它割破一点点皮,即刻就会死去。为了便于行事,荆轲还向太子丹要一个随行的人,太子丹为他选了一个猛士叫秦舞阳。

一切准备齐了,荆轲就要出发了。那一天寒风萧瑟,燕国的一些重要人物知道了这件事,就到易水之滨来送荆轲,大家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当然,他的最好的朋友高渐离也来了。

临行,高渐离击起了筑,荆轲和着节拍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歌声慷慨悲切,送行的人为这歌声所感染,一起失声痛哭起来。荆轲实在忍受不了这一场面,头也不回,纵马而去。

荆轲到了秦国,先用重金贿赂秦王所宠爱的大臣蒙嘉,蒙嘉就为他到秦王面前做说客。他对秦王说:“燕国非常佩服大王,燕王愿做你的臣民,他的整个国家愿为你的国土,只是想请您保存燕国的香火不致断掉。为了表示他们的诚意,他们特将樊於期杀掉,现派人将他的头送来,还要给您献上燕国督亢的地图。”

秦王一听,将桌子一拍,道:“真是天上掉下来一个好消息。”他马上穿上会客的礼服,在华丽的咸阳宫举行仪式迎接荆轲。

荆轲捧着樊於期的头,一步一步地走入咸阳宫。秦舞阳走在他的后边,他捧着装地图的匣子。走到殿前的台阶下,这时只听鼓乐齐鸣,群臣一起高呼万岁。走在荆轲后边的秦舞阳被这场面吓到了,脸色苍白,脚不住地颤抖。秦国的大臣们看到了,就觉得很奇怪,眼睛一起盯着秦舞阳。秦王也注意到眼前发生的事。

千钧一发之际,荆轲却十分镇静,他回头向秦舞阳笑了笑,上前对秦王说:“请大王不要见怪,我们都是小国家的人,没有见过这等场面,所以有点儿紧张。”

秦王悬着的一颗心落了地,也笑着说:“我看他没有你胆子大,你把他所拿的地图拿给我看看吧。”

荆轲就回身将地图拿起,双手捧给秦王看。这地图是用布书写的,一层一层包裹起来,荆轲就把匕首藏在这地图的最里层。秦王把这张地图看得非常认真,一直翻到了最后一层,露出了匕首。

后世有一句成语叫作“图穷匕首见”,就是源于这个典故,穷也就是“尽头”的意思。说时迟,那时快,荆轲一手执匕首,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用力向他的胸膛刺去。

秦王身子往后一闪,没有刺中,刺到了袖子上,袖子被齐齐地割掉了。

秦王刚转身,就用力拔他的剑,但是他的剑太长,而剑插得很紧,自己又紧张得没了主意,所以剑就是拔不出来。

荆轲拿着匕首追杀他,他就绕着宫殿的铜柱跑,他手下的大臣们看到这一场面吓得面如死灰。当时秦国有这样的规定,大臣们进宫不准带任何武器,所以他们眼见着大王被别人追杀,却没有武器和荆轲拼杀,只有空着手和荆轲周旋。

荆轲毕竟是身手不凡的勇士,秦王不是他的对手,他的匕首就要刺到秦王的喉咙时,不料却被下面的大臣扔来的一个药袋砸中了眼睛,所以这一次又落空了。

仓皇之间,秦王忽然听到一位大臣的话:“大王,把剑往后推!”

一句话提醒了他,他把剑鞘(qiao)往后一按,剑立即弹了出来,秦王这时有了长剑,就正面和荆轲杀了起来,几个回合就把荆轲的腿砍断了。

荆轲拖着残废之身,已经无法和秦王拼杀了,这时他孤注一掷,将匕首朝秦王的头上扔去,匕首正对着秦王的头上飞去。秦王知道大事不好,将头朝旁一闪,匕首嗖一声飞到了旁边的铜柱子上,直直地插在柱子上火星四溅。

秦王趁势砍杀荆轲,荆轲全身被砍了八刀,他知道自己不能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就靠在一根柱子上,对着秦王大笑,骂道:“你这个恶魔,我今天事情之所以办不成,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让你归还诸侯的土地,才失掉了杀你的机会。”

秦王被他骂得呆呆站在那里,他的手下人一起上去,杀死了荆轲。

荆轲虽然被杀害了,但是他勇敢无畏的精神,受到了后代无数人的赞颂。

张仪的三寸不烂之舌

战国时期,七雄并存,这就是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后来,秦国的力量越来越大,其他六个国家就商量着如何打败秦国,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合纵”抗秦的计划,而秦国为了不被这种计划所瓦解,就采取了各个击破的办法,这个办法叫作“连横”。在这场联盟与反联盟的斗争中,有一个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张仪。

张仪本来是魏国人,没有显赫的家世,但是他从小就非常好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只要是能读的书他无不喜欢。他这人又非常有计谋,从小同伴们都说他鬼点子多。

他长大以后,和当时另外一个著名的人物苏秦做同学,他们的老师传说叫鬼谷子。人们把鬼谷子说得非常神,说他什么东西都能算出来。张仪学习努力,进步特快,连苏秦也得承认,他不如张仪。

张仪学成以后,就到各诸侯国去转转,希望借此能为自己找一个饭碗。他到过楚国,楚国相国把他留在自己家里做客。这时候相国家丢了一块玉璧,有人对相国说:“一定是张仪这小子偷的,他很穷。”相国就叫人把他捉住,狠狠地打了他一顿。

要说张仪也还真冤,他并没有偷东西,被人侮辱,真是气死了。他拖着遍体鳞伤的身子回到家中,妻子对他说:“你以后可别读那倒霉的书,别再喜欢什么游说,瞧把你打成什么样子了。”

张仪好像并不在乎所受的伤,说:“你瞧瞧我的舌头还在不在?”

妻子就笑他:“当然还在。”

张仪说:“舌头在就好,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时,他的同学苏秦已经为诸侯国所重视,比他混得好,苏秦提出的结成联盟抗击秦国的主张得到很多国家的赞成。张仪想找到苏秦,让他帮助推荐一下,做一点儿事情。

这苏秦对他这位同学太了解了,认为他日后一定会成大器,就设下一计。他对自己的手下人说:“当今之世,能够说服秦国的人只有张仪,但是他很穷,我怕他图小利,贪享受,我先来侮辱他,再暗暗地帮他一把,让他到秦国去,在秦国做点儿工作,让秦国不要破坏我们的合纵联盟。”

苏秦这时是赵国的相国。张仪到了这里,苏秦几天都没见他,有意怠慢他,给他吃最差的东西,住得连仆人都不如。张仪对老同学这一做法非常气愤。

苏秦到底见了他,但是说话之间,居高临下,对他很不客气。张仪一气之下就离开了赵国,心想,我一定要报这个仇。

要报这个仇,张仪想到只有到秦国去,于是他就到了秦国。临行之时,苏秦派了一个人,带了许多金银财宝,随他一道走。苏秦嘱咐他,一定要和张仪住在一起。

因为张仪带来了很多的礼物,秦惠文王会见了他,他在秦国渐渐立住了脚跟。

他随行的那位赵国人要离开他回国去,向他告别。张仪说:“我能在秦国立下来,你帮了我的大忙,你为什么不和我在一起共成大事,要走呢?”

那人说:“我的使命已经结束,不瞒你说,我是苏秦派来暗中帮助你的。”张仪这时才恍然大悟,心里本来很恨苏秦,而苏秦恰恰是自己的恩人,就感到自己和苏秦相比,实在是差远了,就决心一定在秦王的面前给赵国多说点儿好话,苏秦曲线救国的目的也达到了。

张仪和楚怀王

张仪的口才实在是好,他在秦王面前常常是口若悬河。当时秦惠文王正在为合纵的事伤脑筋,六个国家都联合起来对付他,虽然秦国比别的国家强大,但是却很难对付这样大的联盟。

张仪提出自己的一套看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连横”来对付“合纵”的主张。张仪连横法的要点,就是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挑起六国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得松散的联盟名不副实。

他这一招果然很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等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直打到了函谷关,张仪采取他的连横法,使五国之间本来就具有的矛盾更加激化,心不齐,怎么能取得胜利呢?结果五国联军被秦军打得大败。

由于张仪的方法的确很奏效,秦惠文王就很重用他,他被封为相国。

公元前314年,燕国生了内乱,齐国趁机来攻打燕国,燕国差一点儿被消灭了。这样一来,齐国的力量就越来越强了。当时六国联盟的盟主是楚国,楚国不但地域广大,而且国力强盛,楚怀王统治国家也确实有点儿办法,所以楚国在诸侯国中的威望非常高。

楚国看齐国强大了,就和齐国建立了统一战线。秦惠王很害怕,要是这两个国家齐心协力来对付秦国,秦国就未必能胜他们。

秦惠文王派张仪到楚国去游说(shui)。张仪说:“大王不必担心,我这一去,楚齐的联盟就没有用了。”

张仪到了楚国,为了打通关节,送给大夫靳尚许多金银财宝,让他在楚怀王面前好好疏通疏通。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靳尚在怀王面前就替秦国说好话。

张仪见到了楚怀王,给他论起了天下大事,他说:“如今天下最强的国家就数秦、楚、齐三国,我们秦国要是倾向于齐国,那么齐国就强,要是我们倾向于楚国,那么你们楚国就强。我们大王是诚心诚意地要和楚国交好,要是你们放弃齐楚联盟,我们可以归还你们的商於六百里土地,那可是真正的好地方啊。”

楚怀王一听说要归还他朝思暮想的商於之地,心里乐开了花,当时就答应了张仪的提议。

楚国大多数大臣当然听楚怀王的,既然楚怀王说好,他们也说好,准没错。但是也有说不好的,这就是大臣陈轸。陈轸看许多大臣都很高兴,因为可能得到了商於之地,但是陈轸说:“你们还高兴呢,我看你们将会死无葬身之地。”

这话把楚怀王说火了,他说:“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陈轸说:“秦国有虎狼之心,而张仪是个不讲信义的小人。他们为什么这么看重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跟齐国结成了联盟,如果我们和齐国断了交,他们高兴死了,他们这样就可以各个击破了。至于他要还我们的土地,那全是假话。依我看,先让秦国归还我们的土地,然后我们再考虑和齐国断交。”

拿了秦国东西的大臣靳尚说:“秦国才不会那样傻呢,要是不和齐国断交,他们能给我们土地吗?”

于是,楚怀王一面派人到齐国去,宣布和齐国断绝联盟关系,一面又派人跟张仪到秦国,办理土地移交手续。

张仪回到了秦国,假装从车子上摔下来,腿摔坏了,躲在家里,一连三个月没有上朝,害得楚国派来的使者一天到晚在秦国的都城转悠,就是见不到张仪,还土地的事一点儿影也没有。楚国使者实在没有办法,只有直接去找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早已和张仪商量好了,就敷衍他说:“你们楚国要土地,这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你们为什么和齐国还是藕断丝连呢?”

楚国的使者回来告诉楚怀王,楚怀王就痛下决心,派一个勇士到齐国大骂齐国和齐王。齐王实在恨透了这个不讲信义的楚国,一气之下,就派人到秦国,和秦国商量建立联盟,来共同对付楚国。

张仪看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他没有用一兵一卒,齐楚联盟就被他瓦解了。他抑制不住心中的快乐,就上朝了。

说来也巧,正好碰到了在朝廷门口转悠的楚国使者,张仪装成一副吃惊的样子,说:“你们为什么不去接收土地,还在这里耽搁时间干什么?”

楚国的使者说:“秦王让我等你伤好了,再办理移交手续。”

张仪说:“不就是那六里的土地吗?哪里用得着惊动秦王。”

楚国的使者以为自己听错了,说:“怎么是六里,不是商於的六百里之地吗?”

张仪这时装出十分吃惊的样子,说:“我说是六里,怎么可能是六百里,我秦国的土地都是用鲜血换来的,怎么可以白白送人呢?”

使者回到楚国,告诉楚怀王这一情况,楚怀王恨得差点儿没把眼睛瞪出来,发誓不打倒秦国,誓不罢休。公元前312年,楚怀王派了十万大军去攻打秦国。

秦国派魏章为大将,统率十万大军去迎击;又派人到齐国,让齐国也出兵,这样就形成了对楚国的夹攻之势。这场战斗以楚国彻底失败而结束,楚国的领兵大将被俘虏了七十多名,十万大兵只剩下大约两万,输得实在太惨了。楚国不但没有要回被秦霸占的商於之地,而且汉中的大片土地也落到了秦国之手。

软弱就会被欺负,别的诸侯国看到楚国现在这个样子,也想捞点儿便宜,韩国和魏国就趁机在和楚国接壤的边境上占领楚国的土地。

楚怀王这下给吓呆了,他赶快派屈原到齐国去跟人家赔不是,又派陈轸到秦国去求和,并且楚怀王要他传达,只要秦国答应退兵,楚国可以再拿出两座城给秦国。

秦惠文王听后,很鄙夷地一笑,说道:“回去告诉你家大王,他给的这两座城我不要了,我想拿商於来换楚国的黔中地区,要是他答应了,我就退兵。”

老臣陈轸一肚子羞愧地回来了,告诉了楚怀王这一情况,楚怀王这时最恨的就是张仪,对陈轸说:“你去告诉秦惠文王,我愿意将整个楚国黔中地区换一个张仪。”

秦惠文王听到这话后,心里犯起了嘀咕,张仪是我们秦国的功臣,我怎么能将他往虎口里送呢。但是张仪却非常镇静,他笑着说:“我一个人能换回楚国的那么一大片土地,那真是太上算了,我愿意去。”

秦惠文王仍然心存怀疑,张仪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了一些话,秦惠文王的脸上浮现出轻松的笑容,就答应了楚怀王的请求。

张仪本知道到楚国是送死,但他为什么还来呢?原来张仪看到了楚国中的两个人,一个人是楚怀王的宠妃郑袖,一个人是大夫靳尚。这两个人都很贪财,张仪就投其所好,临行时准备了很多东西,到了楚国就分别让随行的人送给他们。他们看到了这么多的金银财宝,笑得合不上嘴,就满口答应给张仪说好话。

楚怀王见到了张仪,就命人将他关了起来,准备过几天杀掉他,以报大仇。在张仪被关的这几天,大夫靳尚和楚王的宠妃郑袖就轮番在楚怀王面前为他说话。郑袖更是涕泪双流地说:“要是你把张仪杀了,秦国人一定会打过来的,那时候我们娘儿几个还有命吗?”

楚怀王只好听他们的话,将张仪放了,并且在张仪临行之前,让他传话,要和秦国重修旧好。

张仪得胜而还,从此以后,楚国是一天比一天弱。张仪的连横之策,瓦解了反对秦国的联盟,为秦国积蓄了力量、争取了时间,对秦国统一全国起了重大的作用。

商鞅变法

商鞅(yang)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他本来是卫国人,出身于贵族之家。他从小就十分好学,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刑名之学感兴趣,曾经在魏国的相国公叔痤家当过几年小官。

虽然魏国国君对他很好,但是他感到魏国力量太薄弱,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当时,秦国为了成就霸业,在各国招募人才,秦孝公声称,要是谁能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

这样一来,秦国召来了大量的人才。在魏国的商鞅听到这一情况,也前往秦国。商鞅到秦国是通过人介绍而去的,秦孝公接见了他,商鞅就向他说明自己的治国道理。

一开始,秦孝公对他所说的内容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商鞅走了,秦孝公就埋怨介绍商鞅的人。后来,商鞅又去向秦孝公说了治国的道理,秦孝公仍然提不起兴致。但是第四次商鞅给秦孝公谈以仁义治理国家,一下说到他的心坎里,他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谈了几天几夜,秦孝公都不觉得疲劳。

秦孝公为商鞅所说动,决定在秦国实行变法,改变原来的方法,推行商鞅颁布的新法令,任命商鞅为国家的要官。

要改革就要触动到各方利益。这次变法首先触动的就是那些富人和达官贵人,有许多大臣就在秦孝公的面前进言,要他慎重对待,不要听信商鞅那一套。

秦孝公这下子真是为难了,从道理上说,他认为商鞅的变法主张都是非常有益的,他愿意施行;但是从感情上说,他又觉得这一变法得罪了这么多的大臣,国家就不稳定了,他又有些犹豫。

他心里没了主意,就把大臣们召集到一起,听听他们的意见。一个叫甘龙的大臣首先发言:“我们国家现在的制度是祖先传下来的,祖宗制定的制度怎么能变呢?”

大臣杜挚说:“变法肯定会带来国家的不稳定,老百姓乱了起来,那还了得!”实际上他们考虑的主要是自己的利益。

商鞅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们说现在的法是祖先留下来的,那么哪一套法是使得国家富强起来的?天下哪里有一成不变的法,只有变法适应时势的发展,国家才能兴盛,才能成就我们的霸业。”

秦孝公觉得还是商鞅说得对,就坚定了变法的决心,商鞅的变法于是得以推行。

商鞅的变法主要包括几个部分:一个是实行连坐法,就是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几家为一个组,让他们互相监督,如果其中有一个人犯罪了,其他人也要跟着受惩罚;再就是鼓励发展生产,废除井田,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第三鼓励军人杀敌立功,其在军队中的官位大小,就是要看他立下的军功有多大。

他的法是好的,但是在推行过程中却遇到了很多麻烦。新法执行起来有不少不方便的地方,执法不严的现象十分普遍。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初商鞅没有考虑到的,就是当官者的犯罪问题。按照新法,若是犯罪,大臣和普通老百姓应一样论处,但是做起来难度太大。

正在这个时候,太子犯了罪,执法的人员突然犹豫起来。商鞅面见秦孝公说:“现在新法推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执法不严的情况,就因为上面不能很好遵守,现在太子触犯了法,要是大王能大义灭亲,处罚太子,那么老百姓就一定会心服口服的。”

但是考虑到太子是王位的继承人,是不能处罚的。他们就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处罚他的老师,于是就以他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代受其罪,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公孙贾的脸上被刺了字。

老百姓知道这事后,无不欢欣鼓舞,新法执行得非常顺利。新法推行十年后,秦国的力量大增,国力雄厚,人民安居乐业,前方将士英勇杀敌,所向披靡。

秦孝公对商鞅也愈加器重,封他为大良造,这是朝廷中一种重要的官位,并让他领兵去攻打魏国。当时魏国的力量已经很弱,秦军一到,魏军不堪一击,秦军大胜而归。

商鞅凯旋,秦国的老百姓都自觉地到路边欢迎他。由于商鞅功勋卓著,秦孝公就把商等十五个城市封给了他。商鞅原来不叫商鞅,叫卫鞅,因为这时他有了商的封地,他才叫商鞅。

过了几年,秦孝公去世了,他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就是那位曾经受到过商鞅惩罚的太子。秦惠文王当政,表面上仍然支持商鞅的变法,对他也很尊重,并且时常在公开场合称赞他对国家做出的贡献。

但是商鞅的一些朋友看得很清楚,秦惠文王是个很阴险的人,说不定哪天要对商鞅下毒手,就私下里劝商鞅赶快离开秦国。而商鞅一方面为秦惠文王的伪装所迷惑,另一方面又贪恋在秦国的荣华富贵,所以就不想走。

商鞅在推行变法的过程中使国家繁荣昌盛,但是也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贵族早就对他恨之入骨。秦惠文王一上台,他们就在背后说商鞅的坏话,秦惠文王也是明压暗纵,这些人在背后千方百计捏造商鞅的罪名。

秦惠文王的两位老师因为商鞅受了奇耻大辱,怎能甘心,他们给秦惠文王出了个点子,说是商鞅现在想谋反。秦惠文王一听这办法不错,就以谋反为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听到这个消息,就化装外逃,逃到边境,天色已晚,要找一个旅店投宿。他到了一个旅店,老板向他要证件,商鞅说没有。老板说:“商君颁布的命令,留宿必须有证件。如果留宿没有证件的人,一旦查出来,我们就要连坐,和住店的人一起论罪。”

商鞅感叹道:“我颁布的命令现在惩治起我了。”就离开了旅店。

他趁着天色黑暗,混在人群中逃出了秦国。他到了魏国,而魏国人知道是他,立即把他捉了起来,因为正是他领兵使魏国吃了那么多的败仗。

魏国把商鞅送回了秦国。商鞅偷偷来到自己的封地,组织了不少人马向北出击。秦惠文王得知这一消息,就立即发兵攻打商鞅一行人。

商鞅兵马非常少,哪里是秦国大军的对手,最后兵败被杀。商鞅虽然被杀,但是他对秦国的强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秦国的人民感谢他,要是没有他,后来秦国也不可能统一天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