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7:19:20

点击下载

作者:杨少丹

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役

战役试读:

前言

FOREWORD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史册,曾经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惨烈而悲壮的那一段往事,经过岁月的磨砺,现在看来,依然是那样惊心揭动魄,黯然魂销。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每一个细节,人们不仅仅是重温那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一幕幕,更是要珍藏那正义与邪恶较量的不能忘却的纪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许多细节值得人们回味,在这其中,每一次惊心动魄的战役,都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焦点。从战役计划的制订、战役计划的实施、双方的实力对比、战役的进程、战役中的应变能力、战役指挥员的指挥技巧、战役的结果各个方面,无不透露出人类智慧的光芒。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无不在这些战役中表现出来。

让我们看看这些曾经在军事史上的辉煌:波兰战役,闪击战的经典战例;法兰西战役,德国战争技巧和战争谋略的完美展现;大不列颠空战,大英帝国的生死搏击;大西洋海战,德国狼群的兴亡史;巴巴罗萨计划,纳粹德国对红色苏联开刀;北非战场上,隆美尔成就赫赫威名;阿拉曼战役中,蒙哥马利脱颖而出;莫斯科城下,德国人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斯大林格勒,二战实现巨大转折;偷袭珍珠港,日本军国主义的狂热点燃了太平洋的战火;中途岛海战,日本海军的威风不再;在苏联,库尔斯克会战让德国彻底消沉;在意大利,盟军实施第一次登陆;接下来,诺曼底登陆、柏林战役、莱特湾战役、冲绳战役,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两个狂妄一时的战争狂人在这些战役中烟消云散,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简单的几句话并不能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的全貌,《巅峰战役》这本书或许能为读者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典战役提供一个平台。编辑出版这本书,就是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让人们记住历史上曾经惨烈的一幕,为了让这段历史在人们的心灵上永不磨灭。或许,这本书里面没有文学家的笔调,或许也缺少一些史学家的严谨,但是,它足以让人们品味和铭记这段历史。书中的图片,是那个时代那段历史最真实的反映,这些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记录了炮火硝烟的图片,能够带着我们重回二战,重温那段战火硝烟的岁月。

诡异的闪击 波兰战役

“一个竟然敢于割去并吞并了德国领土的波兰是不可饶恕的。”这是希特勒在自己写的书——《我的奋斗》中的一句话。就是这样一句话,暗示了波兰注定要成为希特勒攻击的目标,同时也开启了一战之后另一次世界性的浩劫。01 波兰战役时间:1939年9月1日至10月6日地点:波兰结果:德国胜利,斯洛伐克、苏联成为利益分享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领土:波兰被德国和苏联瓜分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费多尔·冯·博克、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波兰:爱德华·雷兹-希米格维

实力对比德国:60个师又6个旅、2750辆坦克、2315架飞机,共150万人波兰:39个师(其中许多部队未调动集中)又16个旅、880辆坦克、400架飞机,共95万人

伤亡情况德国:战死1.6万人、失踪3500人、负伤3万余人波兰:战死6.6万人、负伤13.3万人、被俘69.4万人但泽之争

但泽是波兰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濒临波罗的海的维斯瓦河口。自古以来,但泽一直是波兰的领土,但二战前的600多年间里,但泽一直是德意志和波兰两大民族之间反复争夺的主要焦点,原因是它地理位置优越,既是波兰最理想的出海口,同时也是连接东普鲁士地区和德国西部领土的咽喉要地。因此,波兰和德国都将该市视为自己的禁脔。

1793年以来,但泽一直被普鲁士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在《凡尔赛和约》中割让了大片土地,但泽也被国际联盟确立为“自由市”,由国联任命的高级官员负责其行政管理,波兰则代管其对外关系并拥有若干经济和海关权利。如此一来,但泽虽然名义上归属国联控制,但实际是重新回到了波兰的怀抱。另外,由于波兰缺少出海口,《凡尔赛和约》还规定从上西里西亚北端沿维斯瓦河下游西岸至波罗的海,划出一条长416千米、平均宽128千米的地带(包括波兹南和西普鲁士),作为波兰的出海通道,这就是“但泽走廊”,也叫“波兰走廊”。这条走廊使得德国领土被分成了不相连接的两块,使得德国西部领土与东普鲁士之间的联系被掐断,位于“波兰走廊”和但泽自由市以东的东普鲁士成了一个“孤岛”。这当然会使德国人,尤其是掌管军事的将领耿耿于怀。

希特勒上台后,对但泽一事难以释怀。他将奥地利、苏台德地区相继收为囊中之物后,于1938年10月24日,向波兰提出了收回但泽自由市的要求,并提出要在“但泽走廊”修筑公路和铁路。面对这种无理的要求,波兰政府当然无法接受。两国多次交涉,但仍无法在但泽问题上达成一致。战争狂人希特勒希特勒对于波兰从来就没有放弃领土的诉求。他处心积虑,一心要夺回曾经属于德国的领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入侵波兰成了希特勒的必然选择。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再次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同意他关于“波兰走廊”的要求,波兰坚决予以回绝。当年4月,希特勒秘密制定了“白色方案”,准备用军事手段夺取但泽。“白色方案”中有这样一句话:“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击开始战争并迅速取得胜利,就越容易使波兰处于孤立地位,即使在战争爆发以后也是如此。”这句话很好地表达了希特勒一直以来推崇的“闪击战”战术,同时也暗示了波兰一战将会是一场闪电般的行动。波兰毕苏靳基元帅和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等人合影为了占领波兰,希特勒一方面加紧战备,另一方面向波兰示好。1934年1月,波兰与德国签订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张照片是德国大使汉斯-阿道夫·冯·摩尔特克(左一)、波兰毕苏斯基元帅(左二)、约瑟夫·戈培尔(左三)和波兰外长约泽夫·贝克(右一)的合影,摄于1934年6月15日,《波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个月后的华沙。

直到这时,英法两国才发现,希特勒的野心如此之大,其意在占领整个欧洲。为了震慑希特勒,英法两国先后与波兰签订了《防卫互助协定》,保证一旦波兰遭遇侵略,两国都会出手相救。但是,在战争的道路上走得不亦乐乎的希特勒,当然不会因为这个协定而退缩。战前准备

按照希特勒在“白色方案”中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准备工作”的指令,德军统帅部队做出了如下计划:以快速兵团和强大的空军,对波兰实施突然袭击,闪电般摧毁波军防线,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继而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团,力求在半个月内结束战争。另外,德军还出于对《防卫互助协定》的顾忌,让计划出兵波兰的军队做好回师后增援西线的准备。

在战略物资准备方面,德军同样出于“闪电攻占”的目的考虑,大手笔地调出了惊人的武器装备,共集中了62个师、160万人、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组成了南方和北方的两个集团军群。可见,希特勒的确是下定了决心,要“速战速决”。

除了在战略物资上,希特勒还在其他方面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避免两线作战,8月23日,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这个条约签订时,希特勒甚至答应,一旦攻下波兰,将会和苏联共同瓜分波兰领土。

8月31日,希特勒下达了第一号作战指令,命令德军于9月1日凌晨发起进攻。他要求德国军队速战速决,不给波兰任何喘息的机会。他强调:“如果部队停滞不前,那就是指挥官的责任。在战争中要不惜任何手段取得胜利,在胜利后人们是不会追究胜利者的。”在德波边境演习的德军士兵为了实施“闪电战”,德国军队部队向德波边境集结,并进行挑衅性的演习,战争一触即发。1939年9月在波兰边境上的德国军队闪击波兰

1939年9月1日凌晨4时45分,德国不宣而战,向波兰发动了进攻。德军的轰炸机直入波兰境内,目标直指波兰的部队、军火库、机场、铁路、公路和桥梁。仅仅几分钟的时间,波兰军民便尝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袭击。而在地面,先是波兰边境上万炮齐鸣,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到波兰驻军阵地上,接着,德军地面部队从北、西、西南三个方向对波兰发动了全面进攻。5分钟后,停泊在但泽港外的德国战舰“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也突然向波兰军事设施开炮。德国多方面一同出击,波兰军队猝不及防,500架匆忙派出的飞机没来得及起飞就被炸毁在机场。无数的火炮、汽车以及其他来不及撤退的辎重被摧毁,交通枢纽和指挥中心遭到严重破坏,波兰立即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仅仅几个小时,波兰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天上午10点,希特勒兴奋地向国会宣布,帝国军队已经攻入波兰,德国进入战争状态。他宣称:“从现在起,我只是德意志帝国的一名军人,我又穿上这身对于我来说最为神圣、最为宝贵的军服。在最后的胜利之前,我决不脱下这身军服,要不就以身殉国。”希特勒的演说激起了议员们一阵阵狂热的欢呼。德国“闪击战之父”古德里安在德波边境1939年,古德里安任第19装甲军军长。这个军包括1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步兵师,在闪击波兰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出色地执行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战术原则,也使自己提倡的“闪击战”理论获得了惊人的成功。

突破波军防线之后,德军每天以50~60千米的速度向波兰腹地突进。担任主力进攻的是由司令赖歇瑙将军率领的第10集团军,其奉命直接攻击波兰首都华沙。以利斯特将军率领的第14集团军为右翼,在左翼布拉斯科维兹率领的第8集团军掩护下,从西面和西南面向维斯瓦河中游挺进。由司令冯·博克率领的北方集团军群以克鲁格率领的第4集团军为主力,向东直插“波兰走廊”,另以屈希勒尔率领第3集团军从东普鲁士向南直扑华沙及华沙后方的布格河。

一周之后,德军机械化部队已经深入到波兰境内数百千米,波兰军队陷入了全线大溃退之中。至9月7日,司令伦德施泰特率领的南方集团军群重创波军“罗兹”和“克拉科夫”两集团军,占领了波兰工业中心罗兹和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更加严重的是,波兰的首都华沙也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德军第10集团军的前锋,由军长霍普勒率领的第16装甲军于9月8日抵达华沙南郊,从南面切断了波军“波兹南”集团军的退路。这样一来,华沙就处于被半包围的危险之中。北路方面,博克的北方集团军群全歼了波军“波莫瑞”集团军并重创波军的“莫德林”集团军,占领了“波兰走廊”,随后强渡维斯瓦河,夺取了从北面掩护通往华沙道路上的阵地。

1939年9月9日,不堪重创的“波兹南”集团军从边境撤至维斯瓦河支流布祖拉河时,不幸陷入了德军的包围之中。“波兹南”集团军司令库特尔齐亚将军果断命令下辖的12个师向德军发起反攻。为了避免与德军正面作战,库特尔齐亚将军指挥波军由侧翼攻击德军主力。这次反击使得德军十分震惊,他们原本以为波军不堪一击,但这时不得不全部警惕。紧接着,德军集中了3个集团军的兵力,向“波兹南”集团军直扑过来。疲惫不堪的“波兹南”集团军在顽强抗击了德军10天之后,最终全军覆没。即便如此,“波兹南”集团军对德军的反击,仍一度牵制了进攻华沙的德军势力。更值得一提的是,“波兹南”集团军中的骑兵旅以大刀和长矛作为武器,就是用这种落后的装备,义无反顾地向浩浩荡荡的德军坦克发起冲锋,直至全部阵亡。德国空军轰炸后的维隆1939年9月1日,波兰工业城市维隆受到德国空袭,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战争的序幕。德国空军将市中心几乎完全破坏,造成约1200人死亡,维隆市约75%的建筑物毁损。

9月11日,北方集团军群所属屈希勒尔的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的第4集团军从北和西北向华沙总方向实施突击之后,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渡过纳雷夫河,开始向华沙后方的布格河迅速推进。9月14日,南方集团军群所属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和布拉斯科维兹率领的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以西包围了从波兹南和罗兹地区撤退的波军,占领了波兰中部地区。德军突然兵临华沙城下,使得华沙军队不得不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抵抗。更让华沙人民感觉雪上加霜的是,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第3装甲师、第2摩托化步兵师与克莱斯特将军率领的第22装甲军,在分别包围了布雷斯特和科沃夫之后,也赶来与北方集团军群会师,共同围攻华沙。16日,波兰政府不堪重创,逃出华沙,越过边境进入了罗马尼亚境内避难。背井离乡躲避战火的波兰难民大战全面爆发后,波兰人民被这突如其来的战争吓得不知所措,冒着德军的狂轰滥炸,想找一片安全的地方躲避战火。可是,整个波兰已经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安全已经成了奢侈品。苏联插足

这时苏联坐不住了。早在开火之前,苏联就与德军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约定战后一同瓜分波兰。同时,苏联亦与波兰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因此,在德国闪击波兰的过程中,苏联不便于也不急于插手,而是准备坐收渔利。而如今,德军势如破竹,让苏联深深感到危险在向自己步步逼近。苏共中央判断,德军占领波兰之后,很快就会撕毁条约,对巴尔干地区甚至是苏联发动进攻。因此,苏联只有抢占先机,将德军拒于国门之外。

本来不便动手的苏联,在听到波兰政府出逃的消息后也终于找到一个“体面”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便不再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为了避免波兰成为德军进攻苏联的前哨阵地,苏联军队必须进入波兰境内,在更远的距离内抵御德军未来可能发动的进攻。9月17日凌晨,苏联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在科瓦廖夫大将和铁木辛哥大将的率领之下,越过波兰东部边界,在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的情况下向西快速推进。9月18日,苏军前进至布雷斯特—立托夫斯克,在那里与德军相会,随即便形成了对峙局面。

9月28日,华沙在经历了二十多天的狂轰滥炸之后,终于沦陷。华沙电台停止了播放波兰的国歌,一个拥有3500万人口的国家就这样被占领了。奇怪的战争

战争爆发之后,英法两国并没有立即对德宣战,而是不断向德国政府提出外交照会,将希望寄托于德国能在最后时刻停止进攻波兰。其实,根据事先与波兰签订的联盟条约,此时的英法两国本应对德国实施打击,但却始终按兵不动。英法两国所采取的行动,仅仅是在前线投放了一些小册子,进行一些和平宣传,以期唤起德国军队中反纳粹人士对希特勒的不满,结束这场战争。然而,面对煮熟的鸭子,德国哪里肯让它飞了,他们不但没有停止对波兰的进攻,反而加大了火力,对波兰展开了猛烈的攻势。眼看调解无望,德国反而愈加强势。9月3日上午9时,英国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在上午11时之前,提供停战的保证,否则英国即将向德国宣战。

面对这个迟到的“最后通牒”,德国方面是怎么做出抉择的呢?据希特勒的一个翻译西米德回忆,当希特勒接到英国的最后通牒时,他静坐不动。而戈林则对希特勒说:“假如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那么上帝应该饶恕我们。”正午时,法国也向德国发出了类似的最后通牒,其期限为下午5时。德国对英法两国的最后通牒,均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

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自己的利益,英法两国相继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晚,希特勒将他的办公地点从柏林的总理府转移到了“亚美尼亚”号火车专列上,乘车去波兰前线视察,并在火车上处理东线和西线的战事。装甲兵的成功实践战

波兰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空前的机械化部队大进军。在这场大战中,德国装甲兵创始人古德里安成功地实践了他的装甲兵理论。他率领第19装甲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支装甲军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下辖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1个步兵师。它既是第4集团军的中路,又是集团军的攻击前锋。开战后,古德里安率领部队迅速突破波兰边境防线,9月1日晚渡过布拉希河,9月3日推进至维斯瓦河一线,对“波兰走廊”地区波军实施合围。在围歼波军的作战中,被围的波军并不了解坦克的威猛武力,错误地以为坦克的装甲不过是些锡板做成的伪装物,其蒙蔽性大于实际作战能力。于是,波兰骑兵蜂拥而上,企图用手中的马刀和长矛向德军的坦克发起猛攻。面对波军猛烈的冲锋,德军开始也被吓了一跳,但是他们很快就清醒过来,毫不留情地用坦克炮和机枪向波军扫射,甚至开动坦克,用履带碾轧波军。霎时间,一场原本看来势均力敌的决斗,变成一场实力悬殊的屠杀。1939年9月17日被德军炮火击中的华沙皇家城堡

事后,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描述:“到9月3日,我们对敌人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当前的敌军都被包围在希维兹以北和格劳顿兹以西的森林地区里面。波兰的骑兵,因为不懂得我们坦克的性能,结果遭到了极大的损失。有一个波兰炮兵团正向维斯托拉方向行动,途中为我们的坦克所追上,全部被歼灭,只有两门炮有过发射的机会。波兰的步兵也死伤惨重。他们一部分架桥纵队在撤退中被捕获,其余全被歼灭。”就像古德里安回忆的那样,战争双方的差别几乎有如天壤,至9月4日,波军“波莫瑞”集团军的3个步兵师和1个骑兵旅全部被歼灭,而古德里安指挥的4个师全部算起来,也只有150人死亡,700人受伤。

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当然受到了希特勒的高度重视。第二天希特勒来到第19装甲军视察,对古德里安进行了高度赞扬。古德里安也向希特勒谈起了这次作战的主要经验,他说:“波兰人的勇敢和坚强是不可低估的,甚至是令人吃惊的。但在这次战役中我们的损失之所以会这样小,完全是因为我们的坦克发挥了高度威力的缘故。”就是这样一番话,坦克集群的战斗力给希特勒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惨痛的开篇

波兰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的首个战役,德军闪电式的进攻使得波军完全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这是波兰人,也是全世界初次领教“闪击战”的滋味。这场看似浩大的战争,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在波兰战役中,波军伤亡近20万人,被俘40余万人。而德军只阵亡1.6万人,伤3.03万人,失踪3500人。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战争双方损失对比悬殊较大的战役。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总结波兰战役时说:“1939年的战事结局,可以归结为两句话:在东方,一支陈旧得无可救药的军队,为一支应用最新技术的坦克部队加上占优势的空军所瓦解;在西方,一支动作迟缓的军队(英法联军),却不能及早施展任何有效的压力。”德军在华沙举行阅兵仅仅一个月,波兰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被德国占领,希特勒兴奋异常,匆忙赶到华沙,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来庆祝自己的胜利。德国军队趾高气扬地走在华沙的大街上,来满足希特勒的虚荣心。

“醉翁”的野心 挪威战役

本是一场精心准备的进攻,却被冠上了“演习”这一堂皇的名号,挪威战役就是这样展开的。然而,有着巨大野心的“醉翁”,无论怎样掩饰自己的动机,战争的结果仍然将其侵略的真实意图展示给了天下人。02 挪威战役时间:1940年4月9日至6月10日地点:挪威结果:德国胜利领土:挪威被德国占领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挪威:克斯丁·洛克(4月10日之前)奥托·鲁格(4月10日之后)

实力对比德国:9个师、1个摩托化步兵旅、1个炮兵营挪威:6个师,共5.5万人

伤亡情况德国:战死1317人、失踪2375人、负伤1604人挪威:战死1700人、负伤840人纠结的战争缘起

一切还要从挪威优越的地理位置说起。挪威地处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北部,东边紧邻瑞典,东北与芬兰和苏联接壤,西边濒临挪威海,海岸线长2.1万千米,多天然良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德国没有直接进入大西洋的出口,只有经过北海、绕过英国本土,才能够进入大西洋。绕一圈本来不是什么大麻烦,但是,英国强大的海军却是德国的一块心病。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德国海军认为,要对付占优势的英国海军,德国就必须设法在挪威获得基地,以挪威为根据地,才能够突破英国在北海的封锁线,畅通无阻地进入大西洋。德国韦格纳海军中将形象地比喻:“北海的德国舰队原是没有马的骑士,现在应当让它骑在‘地理’的马鞍子上。”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1939年10月10日,德国海军总司令雷德尔海军上将觐见希特勒,说出了自己的担心。他害怕,如果挪威先向英国开放港口,那么这将给德国带来十分不利的战略影响。他劝说希特勒,若要保有战略优势,就要先下手为强,将挪威据为己有,之后再将其作为海军基地,向英军发动进攻。这样一来,不仅不用再惧怕英国海军,而且还可以同时确保瑞典的铁矿来源。但是,即使雷德尔上将将其中利害阐述得这么清楚,也没能动摇希特勒的信念。原因不是他没有这份野心,而是他已经在自己的战略方案中,确定了首先要征服的目标是西欧,他宁愿保留挪威的中立地位,而不希望战火一开,自己腹背受敌。基于这种考虑,希特勒决定对挪威不采取任何节外生枝的军事行动。

就在希特勒打定了这样的主意之后,挪威方面陡生波澜,这导致希特勒再也不能袖手旁观了。1939年12月16日,挪威纳粹党党魁、国防部长吉斯林访问柏林,向希特勒报告称,德国应该在挪威政府的“默契”之下占领挪威。所谓的“默契”,就是吉斯林要发动一场政变,推翻挪威现有政府,请求得到希特勒给予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援助。吉斯林还向希特勒承诺,事成之后,便邀请德国保护挪威,以阻止英国的入侵。听到这个消息,希特勒表示了自己希望看到挪威完全保持中立的愿望,同时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其他地区也是如此。希特勒说,自己这样做是不愿意拉长战线,但如果敌人准备将战争扩大化,那么他也会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以应对战争威胁。最终,希特勒还是答应给吉斯林一笔资金,并保证考虑给予吉斯林军事援助。挪威纳粹党党魁吉斯林和他的党徒们吉斯林是十足的希特勒崇拜者,在挪威组织纳粹组织,呼风唤雨,妄图以此登上权力巅峰。为了满足权力欲望,吉斯林向希特勒摇尾乞怜,百般许愿,不惜卖国求荣。

尽管从希特勒方面来说,他极力希望保持挪威等国的中立地位,但英法方面却不断地发出对挪威等地的战争威胁。1939年9月19日,英国内阁通过了海军大臣丘吉尔提出的方案,即在挪威领海内布雷,切断德国进口瑞典铁矿砂的海上运输线。这使希特勒耿耿于怀。1940年1月6日,英国政府再次照会挪威政府,宣称英国舰队将不允许德国商船利用挪威水域。这两件事,无疑大大增加了希特勒对其北翼安全和战略资源的担心,同时也激怒了他。终于,希特勒认为自己对挪威问题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了。参加威悉河演习的德国士兵和坦克威悉河演习,希特勒的挪威作战计划就以这样冠冕堂皇的名义开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1940年1月27日,希特勒给德军统帅部下令,为“必要时占领挪威”制定一份全面的作战计划。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专门成立了一个由陆海空三军各派出一名代表组成的战役准备工作参谋部,并立即制定了一个挪威作战计划,起了一个看似非常平和的代号——“威悉河演习”。

即使希特勒将对挪威作战的计划代号起得如此“好听”,也还是没能迷惑英法两国。就在德国制定了“威悉河演习”计划后仅数天,英法就采取了应对策略。2月5日,英法两国在巴黎举行最高军事会议,决定以两个英国师和一个法国分遣队组成一支远征部队,在挪威的纳尔维克登陆,进而占领瑞典北部的耶利瓦勒铁矿。

虽然双方都备战完毕,进入了蓄势待发的状态,但是,希特勒依然幻想挪威能够像自己最初希望的那样,保持中立地位。因此,希特勒依然在犹豫是否要发动这次战争。然而,在2月16日发生的一起事件,最终坚定了希特勒占领挪威的决心。当天,一艘载有英国战俘的德国军舰“阿尔特马克”号受到英国军舰的追逐,逃到挪威水域避难。为了救出战俘,丘吉尔命令英舰闯入挪威水域,登上“阿尔特马克”号,救出了战俘。更使希特勒十分气恼的是,当时有两艘挪威炮艇在附近水域,竟然没有对英舰的入侵行为做出任何反应,而只在事后由挪威政府向英国提出了“抗议”。由此,希特勒认为挪威政府已经甘当英国附庸,这个表面的抗议无非是为了欺骗德国而故作姿态。随后,挪威国防部长吉斯林抓住时机,向希特勒报告:“英舰的行动是英国和挪威事先拟订好的计划。”这更加使得希特勒深信不疑,他终于下定决心,要赶在英法行动之前下手,将挪威据为己有。

希特勒对德军将领们这样说道:“据报告,英国准备在挪威登陆,我们要赶在他们前面到达。英国占领挪威会成为一个战略上的转折点,他们会乘机进入波罗的海,而我们在那里既无军队,又无沿海防御军事……敌人会向柏林进军,打断我们两条战线上的脊梁。”

在这番话的鼓动之下,德军将领将“威悉河演习”计划变为实际行动的愿望也跟着强烈起来。

眼看时机成熟,3月1日,希特勒发出实施“威悉河演习”的正式绝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做好占领挪威的全面准备。德军的“威悉河演习”计划,是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的立体战术,以突然袭击为主。该计划准备从南到北在挪威的奥斯陆、克里斯丁、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6个主要港口登陆,第一阶段夺取港口和机场,第二阶段向内地进攻,全部占领挪威,并准备在第二阶段对可能登陆的英法联军进行抗登陆和反击作战。为了迅速实现战役目的,德军统帅部也挥出了大手笔,他们调集了海军的全部力量,空军的6个航空兵师和2个空降兵师,陆军第21军的5个步兵师,由曾在北欧作战的第21军军长法尔肯霍斯特上将任战役总指挥。德军如此倾尽全力不是没有原因的,英法海军力量几乎是德国海军的9倍。除了倾巢而出外,为了做到出其不意,德军统帅部还特别强调了战役发起的突然性,指出:“尽管敌人握有制海权,但如能充分发挥突然性,我军是可以进入挪威的,认清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将来水面兵力虽损失大半亦不应吝惜。”进攻中的德国军队进入挪威,并没有希特勒想象的那样顺利。挪威军队的顽强抵抗使德军苦难重重,每一步都在与死神较量。

为了配合计划,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德军统帅部要求:隐蔽展开兵力,采取伪装措施,散布假情报造成准备在英国登陆的假象。除战役总指挥法尔肯霍斯特上将之外,各级指挥官则尽可能晚地了解任务,以防泄密。如此一来,这场战役被德军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醉翁”的真正意图更加不可见了。挪威纳尔维克海域的德国军舰纳尔维克是挪威北部城市,在奥福特峡湾东端的半岛上。因北大西洋暖流经过,为不冻港。1883年起为瑞典铁矿砂的主要输出港。因此,这里就成了德国海军舰队进攻的主要目标,纳尔维克战役打响之后,由于英国的介入,德国海军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从照片上可以看出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交锋。姗姗而来的战争

4月初,德军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登陆部队和各种军舰集结在威悉河口,空军也开始向德国北部各个机场集中,并向英国的斯帕卡湾基地派出潜艇,由一艘袖珍战列舰率领一只小型舰队前出大西洋,摆出一副要进攻英国的架势。

4月2日下午,希特勒在同空军司令戈林、海军司令雷德尔和登陆作战总指挥福肯霍斯特举行了长时间的会议后,发布了一道正式指令,宣布“威悉河演习”于4月9日晨5时15分开始。

4月6日晚上,由一艘袖珍战列舰、两艘重巡洋舰、七艘轻巡洋舰、14艘驱逐舰、28艘潜艇和若干辅助舰艇组成的德国登陆舰队,搭载着首批登陆的1万余名士兵,在夜幕掩护下悄悄启航,驶进了波罗的海。

对于德军的行动,英国军队当然不会毫无察觉。4月7日下午1时25分,英国海军部接到侦察机发来的报告:“发现强大的德国舰队正向北移动,穿越斯卡格拉克海峡,向挪威海岸进发。”然而,纵使如此,英国海军却不相信这支德国舰队是去挪威登陆的,而怀疑其目标可能是英国。于是,英国主力舰队于下午7时30分从斯帕卡湾基地启航,北上去拦截德国舰队,并在北海海面展开战斗队形,提高警惕,搜索德舰,希望能一次性全歼德国舰队。结果可想而知,这支庞大的英国舰队竹篮打水一场空,失去了在最有利的时机对警戒十分薄弱的德国登陆舰队予以全歼的机会。就这样,德军毫发无损就登上了挪威海岸,同时也完成了其最担心的航段。

4月9日凌晨4时20分,德国驻哥本哈根使节向丹麦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要求丹麦立即接受“德国的保护”,并限定其一小时之内作出答复。一小时之后,德国驻奥斯陆的使节又向挪威政府递交了一份内容相同的最后通牒。此时,德国舰队已经逼近挪威各主要港口,并且已经从海上和陆路开始对丹麦发起进攻。

丹麦人的反应可以用顺从来形容。在德军的进攻之下,他们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海军一炮未发,陆军只被打伤了20人,4个小时之后,就接受了德国的最后通牒,同意接受“德国的保护”。而相比来说,挪威政府的反应就十分激烈,他们的答复是:“我们绝不屈服!”

5时50分,德军在挪威沿岸的各主要港口实施登陆,同时出动800架作战飞机和250架运输机,从空中压向挪威。而这时的挪威军队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只能仓促出击。在纳尔维克,当10艘德国驱逐舰迫近港湾时,港内两艘挪威古老的装甲舰“埃德斯弗尔德”号和“挪奇”号向德舰发出了信号,要他们说明身份。而德军丝毫不理会这些,直接派人乘汽艇向挪威舰驶来,对他们进行招降。挪威舰艇表示坚决抵抗,德舰于是发起进攻,两艘挪威军舰先后被鱼雷击沉,300名挪威水兵全部阵亡。两个多小时之后,纳尔维克被德军占领。

特隆赫姆是挪威的一个良港,德国取下这个港口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当时,守卫该港口的挪威第5师师长是吉斯林的手下。他遵从吉斯林的号令,未作出任何抵抗,便交出了这个良港。挪威之战中的德军战俘这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是挪威的北部小镇哈尔斯塔,在德军战俘的周边有许多英军士兵在围观。在挪威境内艰难行军的德国军队挪威的4月份并非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覆盖着积雪,道路泥泞。纳粹军队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蹒跚前行。

在挪威第二大港口卑尔根,德军就不是那么顺利了。海岸炮台向逼近的德舰开炮,重创德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和一艘辅助舰。不过,即使如此,其他德舰上的士兵还是以不可抵挡的攻势登陆,在中午前占领了该港。“柯尼斯堡”号当晚被英国轰炸机炸沉。西南海岸的斯塔万格和附近的苏拉机场也于中午时分落入了德军手中,德军由此获得了在挪威的前线空军基地,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权。南部海岸的克里斯丁海岸炮台两次击退了由德军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率领的德国舰队的进攻。但这些炮台很快就被德国空军炸毁,港口于下午3时左右陷落。但“柯尼斯堡”号在当晚离开港口的时候,被英国潜艇用鱼雷击中,损伤严重,最终沉没。

与上面各处的顺利占领不大相同的是,德军在进攻挪威首都奥斯陆时遇到了意外的困难。4月8日的夜晚异常寒冷,德国舰队原计划当夜抵达奥斯陆,德国大使馆派人在码头上彻夜等候。然而却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原来,德国舰队在80千米长的奥斯陆峡湾入口的地方遭到了挪威布雷舰“奥拉夫·特里格佛逊”号的拦截。一艘德军鱼雷艇被击沉,轻巡洋舰“埃姆登”号被击伤。这样的重创还不算完。接着,在奥斯陆以南约24千米的地方,德军舰队又遭到岸炮轰击和鱼雷攻击,德军舰队旗舰——崭新的“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中弹起火,引爆了舰上的弹药,船身破裂,沉没海底。德军因此损失1600名官兵,舰队司令奥斯卡·孔末茨海军少将落水后被俘。在这场挪威战役中,德国舰队之前还没有遭此重创。这么一来,德军只好被迫暂时撤退。

不久后,奥斯陆还是被德军征服了。这次的功劳要归于德国的空降兵。4月9日中午,约5个连的德国空降兵在奥斯陆附近的福纳步机场着陆,在吉斯林的“第五纵队”配合下占领了奥斯陆。挪威王室、政府和议会议员带着20辆载着挪威银行的黄金和3辆载着外交部秘密文件的卡车,撤到奥斯陆以北128千米的哈马尔。德国空军上尉斯比勒率领两个连的德国伞兵进行追击,遭到顽强抵抗,斯比勒也身受重伤,只好退回奥斯陆。挪威陷落

就在德军登陆的同一天,也就是4月9日午后,英国主力舰队出现在卑尔根附近,德军迅速出动大批轰炸机,炸沉英军一艘驱逐舰,炸伤一艘战列舰和两艘重巡洋舰。英国舰队初战即受挫,只好撤回到舍得兰群岛地区。由于德军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权,英军统帅部在无奈之下,只好决定在挪威海南部水域只使用潜艇和飞机。当天晚上24架英国轰炸机袭击卑尔根,将已经受重伤的德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号炸沉。

两军交战同时也在挪威北部纳尔维克进行。在这里,由于飞机作战半行径有限,德国舰队和登陆部队得不到空中支援,遭到了英国飞机的沉重打击。4月10日和13日,英国出动大批轰炸机袭击纳尔维克,炸沉十艘德国驱逐舰。4月14日和16日,英法联军在挪威北部纳尔维克和中部特隆赫姆附近登陆。中部登陆的英法联军于4月19日向特隆赫姆发起进攻,但因得不到空中支援,在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下损失惨重,到5月2日即退出挪威。在纳尔维克争夺战中,英法联军得到舰队和空军的支援,占有巨大的优势。然而,这一地区的德国登陆部队虽得不到空中和海上的支援,对英法联军的阻击战却进行得相当顽强,击退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战斗进行到5月28日,德军放弃纳尔维克,沿铁路向瑞典边界退却。

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发起大规模攻势,6月初法国已危在旦夕,英法自顾不暇,于6月7日前从挪威撤出了自己的全部军队,挪威国王和政府也流亡伦敦,德军于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在德军的保护下,吉斯林组成了傀儡政府。挪威傀儡政府头子吉斯林在柏林吉斯林,这个挪威的叛徒,在引狼入室之后,德国人也瞧不起他,先扶持后抛弃之。吉斯林再度钻营,于1942年再度出任傀儡首相。1945年,恶贯满盈的吉斯林被挪威政府判处死刑。

法国大溃败 法兰西战役

闪击波兰结束之前,希特勒就下达了闪击法国的命令:“战争的目的是击溃法国,并迫使英国投降,从而在欧洲确立德国的霸权地位。时间总的来说将不利于我们,因为敌方的经济潜力比我们大。因此要向西方进攻,越快越好。”正是这种速战方针的指导,给法兰西人民带来了从天而降的灾难。03 法兰西战役时间:1940年5月10日至6月25日地点: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法国结果:德国胜利领土:德国占领卢森堡、荷兰、比利时、法国大部地区,意大利占领法国南部,法国维希政府取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卡尔·冯·伦德施泰特、费多尔·冯·博克、威廉·里特尔·冯·勒布法国及其盟国:莫里斯·甘末林(法国,5月17之前)、马克西姆·魏刚(法国,5月17之后)、戈特勋爵(英国)、利奥波德三世(比利时)、亨利·温克尔曼(荷兰)、瓦迪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波兰)势在必行的战争

法兰西战役是注定的一战。1939年的秋天,德国战胜了波兰。为了实现自己疯狂的理想,希特勒必须以武力迫使英法两国投降。

巧合的是,当时的德国与苏联签订了和平条约,以便于在战争中使苏联保持中立。希特勒是一个军事狂人,他知道机不可失,一旦等到英法联军进攻德国,苏联很可能背信弃义,从背后给德军致命一击。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决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苏联有所准备之前拉开对法国作战的序幕。他还认为,法国战败后,英军孤立无援必然会选择投降,到那时西线就不足为虑了。所以说,对法战争势在必行,是一场注定的战役。

为了使这场战争顺利进行,希特勒坚决地斥责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等人的胆小怕事,不在意他们对德国陆军力量过小的担忧,以独断的方式决定了法国饱受战火硝烟的命运。

很快,一份出自德军陆军总参谋部的作战方案交上了希特勒的指挥台,这份西线作战计划的代号为“黄色方案”。然而,希特勒并不太认可这个参照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制定出来的以德军右翼为主力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的作战方案。

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曼施坦因同样也不喜欢这个作战方案,他有着自己的战略构想。然而,以曼施坦因的军衔还不足以直接面见希特勒。作为德国陆军总司令的布劳希奇却不肯将曼施坦因的方案转呈给希特勒。挥镰行动

曼施坦因并未就此放弃,他一次次地向布劳希奇提出他的战略意见,终于在他又一次这样说的时候,惹恼了原本就不赞成这场战事的布劳希奇。曼施坦因被调任第38步兵军军长。然而,布劳希奇并不清楚,对于曼施坦因而言,这竟然成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希特勒竟然突然想要接见各位新任的军长,曼施坦因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就趁此机会将自己的见解直接告诉了希特勒。他认为,德军对法国这一战的主要力量应该放在中央,即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对阿登森林这一重要的战略决定性的突破口实施最主要的攻击。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完全地切断法国南北盟军之间的联系,分隔法军,迅速灭亡法国。在战壕中监视德军行动的法国士兵波兰丧国,挪威丧国,法国成为了纳粹德国的又一个目标,法国政府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问题。依托马其诺防线,法国还是很有信心的,然而正是因为马其诺防线的存在,法国对德军行动的侦察就变成了例行公事。

如曼施坦因所期望的,希特勒果然是个有头脑的军事领导人。他快速地考虑并接受了曼施坦因的战略构想,并且立即召见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和总参谋长哈尔德,以曼施坦因的构想为基础,快速地制订出了一套新的作战计划。

布劳希奇和哈尔德为希特勒的疯狂构想而震惊。他们认为德国的装甲部队还没有强大到能应对英法联军的侧翼攻击,他们很可能全军覆没。然而,对希特勒的决定他们除了服从别无他法,两位陆军首脑只得屈服。于是,这场注定的战争还是毫无悬念地按照希特勒的新计划上演了。

无巧不成书,1940年1月10日,由于航空故障而没有来得及销毁的一份废弃的“黄色方案”在巧合下落入了英法联军的手中。这也使得得到错误情报的英法联军做出了不适用的迎敌方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成败。

1940年2月22日,德国总参谋部将新制订出来的作战计划起名为“挥镰行动”。当时任第19装甲军军长的古德里安说:“除了希特勒、曼施坦因和我,几乎再没有任何人对这个计划是有信心的。”正在穿越封锁线的德国士兵德国的战争机器一旦发动,其迅猛程度远远超出英法联军的想象。法国的防线瞬息之间土崩瓦解,德军如入无人之境。

为了保证“挥镰行动”的顺利实施,德军统帅部进行了周密的部署。投入西线作战的总兵力为136个师(其中包括10个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2439辆坦克、3700架作战飞机,另有运输机600架。兵力配置上分为A、B、C三个集团军群:中路的A集团军群64个师(其中包括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由伦德施泰特上将指挥,担负中间突破阿登山区直冲英吉利海峡的任务;右翼的B集团军群28个师(其中包括3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由博克上将指挥,担任助攻任务,进攻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吸引英法联军的主力;左翼的C集团军群17个师,由勒布上将指挥,佯攻马其诺防线,以牵制法军使其不能北上增援;同时以另外的27个师为战略预备队。

这时,德军对面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英国远征军共有135个师(其中法军和英军共有103个师,编成3个集团军群)、3469辆坦克、2000架飞机。除此之外,他们还可利用英伦三岛1000多架飞机支援战斗,可以说在兵力上并不输给德军。然而,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使得他们备战不力,很大程度上拖了后腿。战前,英法联军误以为德军此次将沿袭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进攻法国的“施利芬计划”的战术,会把主力放在自己的右翼,通过比利时攻击法国。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联军最高统帅制定出了代号为“D”的作战计划,制定了错误的应敌方案,他们计划重点防御德军对比利时实施的主要突击,把比利时作为双方厮杀的主战场。在这个计划的指导下,联军把主力部署在了法比边界北段和法国北部各省,如果德军向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则五国联军协同作战,挡住德军进攻;其他部队的大部分部署在南部的马其诺防线上,如果德军向马其诺防线实施正面进攻,则依托坚固的工事进行抵御;而在中段则自恃有阿登山区天险和马斯河,只留了战斗力较弱的部队驻守。英法两国自认为防御计划完美无缺,但他们怎么也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计划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德军进入比利时,比利时的一处军事设施惨遭轰炸。声东击西

1940年5月10日凌晨,天还没有完全亮,还沉浸在梦乡里的法国人民便被一声声炮火的巨响惊醒了。德军的攻击来势汹汹,毫不留情。成群结队的德军轰炸机突然对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的机场、铁路枢纽、重兵集结地区和城市进行猛烈的轰炸。顿时,炮声、射击声、飞机的轰鸣声、呐喊声、哭叫声连成一片,火光、血光染红了塞纳河澄澈的天空。5时30分,在北海到马其诺防线之间300多千米的战线上,德军地面部队向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揭开了法国灾难的序幕。

德军B集团军群担任助攻和吸引英法军队主力,空降部队对荷兰和比利时境内的重要桥梁及要塞设施实施了迅速袭击。这突如其来的打击立即造成了荷、比军队的慌乱。紧接着,B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趁乱发起了猛攻。由于伞兵部队已经占领了各要道,B集团军群一路顺利,几乎没遇到什么阻碍。入侵法国的德国军队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坦克上声东击西战术的成功运用,使得法国军队处在了十分被动的局面,德国人则以闪电速度向法国的纵深挺进。

面对德军B集团军群对荷兰和比利时边境的突破,集结在法国北部的英法主力立即越过法比边境火速增援。此刻,希特勒正在地下指挥所里焦躁不安地等着前线的消息。当他听到英法主力已经出动的消息时,几乎“高兴得都要哭了”。这时,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兴奋地对周围人说道:“他们正好掉入我们的陷阱!我就是要他们相信,我们仍在执行原定的那个‘黄色方案’,仍尊奉施利芬的主张。他们上当了,等着瞧吧,好戏还在后头。”

于是,担任佯攻任务的B集团军群就和英法主力展开了对峙。同时,勒布的C集团军群也摆开了架势,他们正在对马其诺防线进行的佯攻表演得非常成功,使得法国从南部撤回部队时犹豫不决。这场“表演”,为整场战争的胜利埋下了伏笔。上演重头戏

在伪装成功的情况下,德军的主力终于要登场了。5月10日凌晨,德军担任中路主攻任务的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向卢森堡和比利时的阿登山区实施主要突击。仅30万人口的小国卢森堡当然不是德军的对手,当天便不战而降。

在伦德施泰特的军队中,给他打头阵的是A集团军群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将军指挥的装甲兵团。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霍特的15装甲军和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其中以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战斗力最强,它作为克莱斯特装甲兵团的主力和先锋部队编有3个装甲师。而第15和第41装甲军仅各辖2个装甲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很轻松便突破了比军的松散抵抗,只用了两天时间就穿越了阿登山脉110千米长的峡谷,继而深入法境。5月12日下午,古德里安的3个装甲师已经到达马斯河北岸,并攻下了法国要塞城市——色当。马不停蹄地赶路之后,古德里安并没有休整的意思。当天夜里,他便带领军队开始了紧张的渡河准备。“德国人强渡马斯河是法国之战的关键。在以后5个星期中还有其他同样大胆的行动,但是没有哪一次能对事态发展产生这样惊人的影响。”正是出于对这种重要性的考虑,古德里安把他的3个装甲师全部投入进去了。德军对马其诺防线的进攻德军进攻马其诺防线,是其战术上的声东之策,但是猛烈的炮火、迅猛的攻势,将这出假戏唱的完美无比,以至于法国人丝毫没有对德国的战略意图有所觉察。即便有人提出异议,法国的将军们依然我行我素。

5月13日上午11时,德军出动了近400架轰炸机分批次对马斯河南岸的法军阵地和炮兵群进行了长达5个小时的狂轰滥炸。这种接近灭绝的攻势,使得法军士兵的精神顿时瓦解,整个军队几近瘫痪。下午4时左右,德军开始从海上对马斯河的法军进行攻击,他们分乘数百艘橡皮艇,强渡马斯河。仅一个多小时的工夫,德军就在马斯河南岸上获得了一个立足点。接着,德军工兵立即开始架设浮桥,晚上8时左右,古德里安指挥的第1装甲师穿透法军阵地,深入其腹地。午夜时分,第2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也全部渡过马斯河。同一天,霍特的第15装甲军属下的隆美尔第7装甲师也在古德里安部西面64千米远的南特附近渡过了马斯河。德军进入法国某市政府办公区德军进入法国之后,除了大量地消灭法国军事力量之外,迅即占领了法国的政府机关、军事设施、工业企业、通讯交通等要害部门,为长期占领做好了准备。

马斯河防线崩溃后,通往巴黎和英吉利海峡的道路便向德军敞开了。如此一来,德军很快就能对比利时进行包围,使得在其内作战的英法部队被包抄、陈兵马其诺防线的法国大军腹背受敌。这时,英法联军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上了当,并感觉到当前形势的严峻。于是,英国迅速增派了10个战斗机中队,与驻法英国空军、法国空军一同对德军实施反击。14日下午,英军“布雷汉姆”轰炸机和法国最新式的“布雷盖”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径直向马斯河的德军扑来,马斯河上空顿时爆发了开战以来最激烈的空战。这场空战中,德军约5个联队的战斗机升空拦截,双方投入的飞机数量相当,均为500架有余。这场激烈的空战一直从中午持续到天黑。面对前来支援的英法军队,德军毫不留情,不断以猛烈的火力射杀低空潜入的英法飞机,形成了一片密集的地空火力网。而英法飞机则如同一只只飞蛾,不停地飞来,继而依次被大火吞噬。夜幕降临时,英法飞机已经损失惨重,只得悻悻而回。此时,英军派出的飞机损失了60%,而德军连渡河的浮桥都完好无损。据统计,仅德第二高炮团就击落了112架英法飞机。《英国皇家空军史》称:“再没有比这种自杀性的战斗造成的损失更令人痛心的了。”这一天被德国人称为“战斗机日”。在这以后,英法空军只敢在夜间升空活动,战区制空权被德国人牢牢控制住了。

德军的进攻如此迅猛与神速,这几乎是在战争史上闻所未闻的。法国顿时陷入一片惊慌之中。不光是法国民众,身为法国总理的雷诺,也感到十分无助。5月15日清晨,雷诺沮丧地给5天前才接替张伯伦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打电话说:“这一仗我们恐怕要打输了。”刚刚上任的丘吉尔听到此话后惊得目瞪口呆,半晌才说道:“我简直不明白,运用大量快速装甲部队进行袭击会引起这样剧烈的变革。”但即使已经得知胜利无望,身为统帅的丘吉尔,还是打算为法国人民打打气,同时也清楚地打探敌情。5月16日,丘吉尔从伦敦飞往巴黎,他问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战略预备队在哪里?”甘末林摇摇头,耸耸肩,说:“没有战略预备队!”丘吉尔听后,“简直傻了眼”。事后,据丘吉尔回忆,“差不多一见到法国总理雷诺和英法联军总司令甘末林,他就立即意识到:局势比他想到的还要糟得多——他们每个人的神情都是灰溜溜的。”难以理解的禁令

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的神速推进,不但令联军恐慌失措,同时也使德军统帅部感到不安。克莱斯特曾经两度下令古德里安暂停前进,但是古德里安正如一只追击猎物正酣的猎豹,哪里肯停下?他不惜以辞职抗争,坚决要求全速推进。抗争胜利后,他的推进速度变得更快,甚至于在路遇溃散的法军士兵时,他都不愿耽搁时间下车去抓俘虏,而是只在车上用扩音器喊话:“我们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路。”

5月16日,古德里安督促手下的3个装甲师向西转进,目标是直抵英吉利海峡东岸的敦刻尔克地区。仅仅4天时间,古德里安便扫过亚眠,在阿贝维尔附近抵达英吉利海峡。幽默的是,这样的神速是连德军统帅部也没有预料到的,以至于竟一时不知怎样部署兵力才好。直到第二天早上,他们才给坦克部队下令,由阿贝维尔向北推进,以占领海峡诸港为目标。

接到命令后,古德里安立即决定:第10装甲师向敦刻尔克推进,第1装甲师向加来前进,第2装甲师则向布洛涅推进。古德里安明白,他所在的A集团军群构成了从色当到法国西海岸的进攻线。这条线切断了法军从北部向南逃跑的退路,而北面博克的B集团军群已经攻占了荷兰及比利时东部,70余万英法联军主力的左翼实际上已经处在了德军的包围之中。眼下,英法联军唯一能够逃脱的出口就在包括敦刻尔克在内的法国北部的几个海港了。

5月23日上午至24日,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先后占领了布洛涅和加来。24日下午,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已到达格拉夫林,离敦刻尔克只有16千米了,而在其右翼的莱因哈特的第41装甲军,也已到达艾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运河一线。两支装甲劲旅只需再努把力,就可直取敦刻尔克,而后继的几十个步兵师也正源源不断地跟进。古德里安等人踌躇满志,决心率领他们的装甲部队再打一个围歼战,将英法军队的数十万人马彻底消灭在滨海地区。德军通过凯旋门法国战败,老英雄贝当成了傀儡政府的首脑。接下来,曾经辉煌的凯旋门下,纳粹的铁骑将法兰西的辉煌无情践踏。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就在这即将胜利的时刻,德军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却同时向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发出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并称“敦刻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正打在兴头上的古德里安当然不愿放走到嘴的肥肉。他立即提出质问和抗议,但却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于是,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哭泣的凯旋门

比利时保卫国家的军队全军覆没在德军的毁灭性突击之下。法军30个师、英军9个师在这样的铁蹄践踏下也不复存在。法军新任司令魏刚将剩余下来的老弱残军拼凑了49个师加上英国的2个师,编成了3个集团军(第6、第7、第10集团军),在索姆河和埃纳河一线构成了东西大约493千米的“魏刚防线”,妄想以17个师守马其诺防线,两条防线连在一起,阻止德军南下。

6月3日,德国空军先后进入法国机场和后方,对其实施了猛烈的轰击。6月5日天刚亮,博克的B集团军群率先在右翼发起全线进攻,当天,隆美尔的第7装甲师抢先渡过索姆河。6月7日,隆美尔师将防守阿布维尔—亚眠一线的法国第10集团军拦腰斩断,其他德军各师得以从这个缺口向前涌入。6月8日,隆美尔师进抵塞纳河畔。6月10日,隆美尔又转身北向,一口气冲了80千米远,以海岸线为目标。当晚就到达目的地,切断了正向海岸撤退的法军第9军和英军第51师的退路。这些部队于6月12日被迫向隆美尔投降。

与此同时,左翼的伦德施泰特A集团军群也于6月9日在埃纳河发起渡河攻势。当天晚上,古德里安装甲军的第1装甲师强渡埃纳河,6月10日,古德里安装甲军击败法军装甲部队,突破了法第6集团军的右翼。此后,古德里安挥军南下,如入无人之境。所到之处,法军都纷纷放下武器,举起了投降的双手。魏刚后来心情沉重地写道,使他“最感触目惊心的,就是德军的坦克和飞机,已使法军士兵产生了恐惧的心理现象。这要算是德军的一个最大的成功”。6月17日,古德里安装甲军进抵瑞士边境城镇潘塔里尔,切断了马其诺防线内法军逃往瑞士的退路。自强渡埃纳河以来,古德里安装甲军在10天中长驱400多千米,俘虏法军25万之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6月10日,法国政府被迫撤出巴黎,迁往图尔。同日,趁火打劫的意大利也向法国宣战。6月13日,巴黎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14日,法国政府再次迁往波尔多时,德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法兰西首都。就在当天,德军A集团军群的左翼已进至马其诺防线的侧背,“因为这条无用的防线,毕竟还存在着数十万没有投降或被消灭的法国军队”。希特勒要求伦德施泰特与C集团军群合作,彻底消灭那里的法国部队。根据希特勒下达的15号作战指令,一直在马其诺防线当面执行吸引法军注意力任务的C集团军群,立即选择马其诺防线守军的薄弱处,即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筑垒地域的接合部发起进攻。A、C两集团军群前后夹击,马其诺防线很快被突破。6月17日,C集团军群进至马恩—莱茵运河上,A集团军群占领了凡尔登。法军50万被包围在阿尔萨斯和洛林南部,除少数逃往瑞士外其余全部被歼。18日,法国政府宣布停止抵抗。希特勒在巴黎1940年6月23日,法国正式投降前一天,希特勒在巴黎留影,背景里便是埃菲尔铁塔。陪同他的是德国军备部长、希特勒的首席建筑师艾伯特·施佩尔(左)和柏林的视觉艺术教授、希特勒最喜爱的雕塑家阿诺·布雷克(右)。

劫后余生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被迫向德国宣战。1940年5月27日比利时投降,40万英法联军被困敦刻尔克。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上演了一次大规模撤退行动。此次撤退见证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敦刻尔克奇迹。04 敦刻尔克大撤退时间: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地点:法国敦刻尔克结果:盟军完成撤退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卡尔·冯·伦德施泰特、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法国及其盟友:马克西姆·魏刚(法国)、戈特勋爵(英国)、亨利·布兰查德(法国)

实力对比德国:80万人法国及其盟友:40万人

伤亡情况德国:伤亡2万人、损失飞机156架、损失坦克100辆法国及其盟友:死亡2.8万人、被俘4万余人、损失各种车辆6万余辆、损失9艘驱逐舰和200余艘其他船只、损失飞机170余架发电机行动

早些时候,英国就根据战况预见到法国战役英法联军失败已成定局,作为应对,英国海军部制定了“发电机行动”。行动的主要目的是组织远征军从敦刻尔克战场撤离。该行动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1万人。在空军掩护的配合下,由30艘渡船和12艘扫雷舰开辟撤退的航线。但是,英国空军首脑表示,空军只有在满足本土防御的情况下,才可以派战机前往敦刻尔克进行空中掩护。

5月26日,“发电机行动”开始执行。然而在5月23日,法国布伦港口就已被德军占领,那里驻守着大批德军,根本不能使用。现在撤退的三条路线只剩两条了,情况十分紧急。但是,屋漏偏逢连阴雨,5月27号,加来港口也被德军占领。此时的情况更加危急,原定的三个撤退港口只有敦刻尔克可以利用了。敦刻尔克及其附近40千米的海岸线成了40万英法联军绝处逢生的希望,也是唯一的希望。40万英法联军命悬一线,能否成功撤离,就看敦刻尔克能不能保住了。

敦刻尔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40万英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从此以后,敦刻尔克便成为了法国领土。作为法国第三大港口城市,敦刻尔克在法国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敦刻尔克港口拥有7个大型深水泊位,4个船坞和8千米的码头。如果顺利的话,40万英法联军完全可以全部安全撤离并带走所有武器装备。此时,敦刻尔克也成了德军唯一的攻击目标。在德国空军连续半个月不间断的猛烈轰炸下,敦刻尔克大半个城区成了一片废墟,船坞和码头也未能幸免于难,全部被炸毁。唯一可以停靠船只的只剩下了一条不足1200米的堤坝——东堤。然而东堤极其简陋,全部由木板和木桩搭建,宽度也只有3米多,最多能容纳8个人并排通过,堤坝上唯一的混凝土构件就是一个靠在岸边设有灯塔的柱子,靠海的岸边还分散着一些木桩,紧急情况时可以系靠船只。但是,由于海上风大浪急,船只靠岸并不十分安全。在这样简陋的堤坝边停船不仅是一件相当危险的事情,而且需要驾船者有相当高的驾驶技巧。德军空降比利时埃本-埃美尔要塞这张照片拍摄于1940年5月,德军攻打埃本-埃美尔要塞的目的就是控制比利时境内的阿尔伯特运河,突入比利时,从侧翼进攻法国。这支德国空降部队由德国第7伞降师和第22机降师组成,由霍普特曼·沃尔特·科克率领,因此被称为“科克突击队”。经过激烈的战斗,“科克突击队”以阵亡66人的代价占领要塞,俘获比利时军队1000多人。

从敦刻尔克港口到回英国共有三条航线,其中较近的两条航线均不能通行。Z航线距离英国仅仅40海里,但是Z航线已经被德军炮火封锁,无法通行。而稍远一点的X航线上布置了多个英军水雷区,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时间清理干净,撤退时稍有不慎碰到未清理干净的鱼雷,最后的结果就是船毁人亡。所以,X航线一样不能通行。唯一可以使用的Y航线距离英国90海里,整个行驶时间比较长,虽然海上畅通无阻,但是如此长的航线加大了被德国空军袭击的危险。

这场有史以来最复杂、最危险、人数最多的海上撤退,由坦南特上校率领12名军官和150名士兵进行领导和组织。坦南特上校还用烟盒里的锡纸做成标志贴在自己的帽子上,提醒所有军官,自己是这次撤退行动的总指挥,同时也方便了通讯士兵在人海茫茫的海滩上认出自己。在敦刻尔克等待撤退的英国皇家阿尔斯特步枪团的士兵整个敦刻尔克,在有组织的撤退中,士兵并没有惊惶不安,相反,每一个士兵脸上都洋溢着脱险之后的从容。正是这种从容,让他们战胜了死神,回归英伦三岛。时间就是生命

5月26日晚,后勤部队的1312人在海军的帮助下成为首批顺利撤离敦刻尔克回到英国的远征军。形势极其严峻,时间十分紧急,为了加快撤退速度,英国海军开始大批量地征用船只,甚至通过广播呼吁所有拥有船只的船主团结起来,用他们的船只赶往敦刻尔克去拯救为英国流血流汗的士兵们。英国的船主们明白那些被困敦刻尔克的士兵对英国的意义,也清楚他们此次救援行动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更清楚拯救这些士兵就是在拯救英国、拯救他们自己。勇敢的英国船主们面对随时会成为德军打击目标并葬身海底的威胁丝毫没有惧怕。他们积极响应号召,分别从英国南部的希尔内斯、马加特、多佛尔、纽黑文、福克斯通和拉姆斯格特这六个港口出发。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甚至私人游艇在海上行驶着,争分夺秒前往敦刻尔克,在敦刻尔克接上英法联军官兵后再返回英国。在这一天的撤退行动中先后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荷兰和比利时船只,共861艘各种船只加入到救援行列中。

5月27日,这一天被德军称为“灾难的一天”。德国空军出动两个航空队,携带15000颗炸弹和30000颗燃烧弹对敦刻尔克港口和海滩进行毁灭式攻击。整个敦刻尔克几乎化为灰烬,大部分街巷被毁,大量民宅被烧。紧急关头,英国空军从本土派出200架战斗机对海滩上的撤退人员和运送船只进行掩护。虽然英国空军的出击未能阻止德军对敦刻尔克的袭击,但却给德国空军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德军仅仅一个航空队就损失飞机23架、飞行员64人,这一天的损失就超过了近十天来的累计损失。而英国空军仅仅损失11架飞机。

与此同时,在海面上的撤退行动也在紧张激烈地继续着。英国海军调遣了1艘巡洋舰、8艘驱逐舰和26艘其他舰艇全力以赴前往敦刻尔克协助运输人员撤离。由于情况危急,舰艇严重超载,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摇摇摆摆地前行,舰艇甚至发生了倾斜,但镇定的海军凭借娴熟的操作,使舰艇安全并快速地穿过了以风大浪急著称的英吉利海峡。尽管这天的撤退行动有很多私人船只参加,并有海军和空军的协助,但是,撤退速度还是很慢,全天仅仅撤出了7669人。在敦刻尔克正在登上撤退舰船的英军士兵

27日晚上,德国对敦刻尔克实施了大规模的夜袭,企图借助夜色的掩护击退正在紧张运输人员的英国船只。停止前进的德军装甲部队也接到了全力攻打敦刻尔克的命令,再一次投入到战斗中。德国陆军也从比利时战场全速向敦刻尔克转移,敦刻尔克危在旦夕!然而,在德军全力赶往敦刻尔克的同时,英国第3步兵师在师长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分乘600辆军车,突出了德军的包围。在夜色的掩护下,军车的车灯前都罩上了一层反光纸,这样后面的车不用开灯也能紧跟其后,600辆军车就这样一辆跟着一辆,井然有序并快速地悄悄地撤了出来。28日凌晨,英国第3步兵师赶在了德军前面在敦刻尔克外围组建起坚固的防线,使敦刻尔克的安全得到了保证。在敦刻尔克被俘的英法联军士兵

5月28日上午,大雾弥漫了整个敦刻尔克地区。尽管天气如此恶劣,戈林还是下令出动两个轰炸机大队继续对敦刻尔克采取进攻。但是英法联军似乎有老天相助,大雾将整个敦刻尔克笼罩住,能见度极低,德军根本无法分辨目标,因此不得不返航,此次德军的行动竟然没有投下一颗炸弹就草草收场了。而英国则利用有利的天气,争分夺秒地组织人员撤退。此时敦刻尔克的港口已经被德军炸得支离破碎,根本不能利用。于是,官兵们编制成组,以50人为一组,由一个军官和一名水手带领,以小组为单位从海滩上下海,蹚过渐渐加深的海水登到小船上,再由小船转移到距离海岸线比较远的大船上,然后撤回英国。这一天,英国的呼吁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民船赶到了敦刻尔克参加人员撤退的运输。28日这一天,有17804人成功撤离敦刻尔克,比前一天整整多出了1万人,为此,未能及时撤离的官兵们对撤离敦刻尔克的信心大大增加,都积极配合指挥的军官,使撤退行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5月29日上午,依旧大雾弥漫,英军加紧了撤退。总结了前几天的经验,英军这一次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快人员的登船速度,所有木桩木板都被拿来当作跳板,为了克服涨潮退潮,英军甚至将卡车沉在海滩上,铺设了一条延伸入海的登船码头。下午,大雾散去,天气转晴,德军发动了近几天以来最为猛烈的攻击。德军这些天积聚在心中的怒火,似乎都在这时爆发了出来,仿佛要把这些天的损失全部从英法联军身上弥补回来。面对德国空军对大型舰艇的猛烈袭击,英军显得力不从心。为了减少损失,也为了避免以后防御德军入侵英国本土不受影响,英军不得不将8艘参加撤退运输行动的先进舰艇撤回本土。此时,英军已经损失了3艘驱逐舰和21艘渡船。而地面上的战斗也在激烈地进行着,英法联军的防御圈在德军的猛烈进攻下一点一点地在缩小,大批大批的法军和法国市民也都退进了防御圈,德军的炮火一波接一波,一浪高过一浪,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然而,尽管英军损失惨重,但是撤退行动丝毫没有放慢,在越来越多民船的加入下,撤退人数反而创出了近几天的最高纪录——英军全天共撤出了47310人,达到了平均每小时撤退2000人的速度,这样的撤退结果,无异于给了德军一个沉重打击。

5月30日,老天再一次助英国一臂之力,不仅大雾笼罩了整个海滩,天还下起了小雨,地面上又硝烟弥漫,敦刻尔克处于一片烟雨朦胧之中,仿佛被隐形了一般。由于空气湿度大,能见度低,德军无法发动进攻,只能焦急地等待着天气转晴。在海面上,就连一向以疾风大浪著称的英吉利海峡也一反常态,变得风平浪静。面对这样的大好时机,英国动员了大批内河船只加入到了运输行列。就这样,又有53822人撤离了敦刻尔克,其中将近50%为法军。英国士兵在敦刻尔克的战斗远处的海中,德国飞机投下的炸弹掀起了海浪和浓烟。在沙滩上,英勇的士兵正在用步枪向着德国飞机射击。在敦刻尔克的撤退过程中,这样的战斗每天都在持续着,英勇的士兵用自己的血肉见证了人类历史上的壮举。

5月31日上午大雾依旧笼罩着敦刻尔克,德军仍然无法发动攻击。但海面却失去了平静,海涛汹涌。撤退仍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没有一丁点的放松,也没有因为海面的风浪而受影响。下午,天气放晴。英军预料到天气好转以后德军一定会大规模进犯,因此派出了尽可能多的飞机,在敦刻尔克上空巡逻,防备德军的突然袭击。果然,德国空军派出了9个轰炸机大队大举来袭。早有准备的英国空军竭尽全力火力掩护撤退行动。德军在地面上从西、南两个方向发起进攻,攻势一波紧接一波,德军的炮火甚至已经打到了撤退的沙滩上,英法联军拼死坚守阵地,战斗异常惨烈。最终,英军以顽强的战斗力和拼死坚守的信念遏止了德军的攻势,为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全天,有68041人撤回英国。

6月1日,天气晴朗,等待已久的德国空军全力出击,英国空军也倾巢而出,派出了所有可以派出的飞机,甚至连侦察机也加入了敦刻尔克的战斗。然而这一天英军迎来了撤退以来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天。德军派出了战斗机前去狙击英军飞机的支援部队,同时,派出轰炸机攻击海上大型运输船只,采取战斗机与轰炸机互相配合,互相掩护的进攻策略。激烈的战斗中,德军虽然损失了23架飞机,但却给英军造成了致命的打击。英军损失了4艘满载官兵的驱逐舰和31艘船只,重创11艘船只,船上的所有官兵都随船葬身大海,英军的人员物资遭受了大规模的损失。

6月2日,英国空军已经倾尽所有,面对德国空军的进攻,英国空军显然已无招架之力。为了能够保障大部分官兵的人身安全,英国被迫取消了白天的撤退行动,只利用夜幕降临德国空军找不到攻击目标的时间组织撤退。就此,德国对敦刻尔克的进攻主要交给了地面部队完成。德国空军被迫改变袭击目标,转而攻击巴黎。当晚,26256人撤回英国。

6月3日清晨,撤退指挥官亚历山大和坦南特一起巡视了这片拯救英法联军的海滩,对前几天的撤离行动感到非常满意。入夜后,亚历山大和坦南特率领着各自的参谋人员与其他法国军官共同登上驱逐舰撤回英国。当晚26175人撤至英国,其中除去亚历山大、坦南特和他们的参谋人员外其他均为法国官兵。

6月4日上午,敦刻尔克海滩上还有4万负责后卫的法军等待撤离,然而,这些法军还未来得及撤出,德国的坦克部队就冲入了敦刻尔克,将其全部俘获。

当天最后一艘撤离敦刻尔克的船只是英国的“卡布里”号驱逐舰,舰艇上满载着26175名法国官兵。当舰艇顺利抵达英国,“发电机行动”宣告结束。二战中的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5月26日至6月4日历时9天,共撤出官兵338226人,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这些部队在撤离敦刻尔克时被迫将重型武器和装备全部丢弃,只带走了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英国共动员了861艘各型船只投入撤退行动,损失226艘英国船和17艘法国船。英国空军为了掩护撤退,总共出动2739架次战斗机,损失飞机106架。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死伤,其中包括战死、撤退途中被炸死的全部人员。

在短短9天时间里,这支前所未有的敦刻尔克救援船队将约34万大军从死亡中拯救出来。虽然所有重型武器装备全部损失掉了,但是大量幸存的官兵为盟军日后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力量,创造了二战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个奇迹后来又被英国人称为“敦刻尔克奇迹”!

敦刻尔克大撤退结束后,丘吉尔首相随即发表演讲:“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我们决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以不断增长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战斗!在空中战斗!不论代价多大,我们将保卫我们的国家!我们决不投降!”撤退到英国的法国士兵合影在英伦三岛,敦刻尔克的硝烟已经散尽,死里逃生的士兵终于享受到了片刻的安宁。接下来,等待他们的将是与纳粹的殊死搏斗,法兰西的希望寄托在了他们身上。

血染苍穹 不列颠空战

法国战败后,英国成了欧洲战场上的孤军,它犹如希特勒的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地刺激着希特勒的神经。希特勒原本天真地以为法国战败后,英国这支孤军会乖乖接受和谈。但希特勒错了,这支孤军在首相丘吉尔的领导下,对于希特勒伸来的橄榄枝根本不给任何面子。希特勒愤怒了,他决定清除这个阻碍德国前进脚步的国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空战即将上演。05 不列颠空战时间:1940年7月10日至10月31日地点:英国领空结果: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打破德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赫尔曼·威廉·戈林、阿尔贝特·凯塞林、胡戈·施佩勒、弗朗切斯科·普里科洛(意大利)英国:休·道丁、基思·派克、特莱弗、德·利马洛里、昆汀·布拉德、理查德·索尔

实力对比德国:约2600架飞机英国:1963架飞机(含战斗机700架)

伤亡情况德国:毙、伤、俘约6000人,损失飞机1733架英国:毙、伤、俘414人,损失飞机915架纠结的德国

不列颠空战爆发之前,英国的处境十分险恶:在法兰西战役中英国陆军损失惨重,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又丢弃了所有重型武器装备和军车,就连英国本土也只剩下780门火炮、160门反坦克炮和200辆坦克!空军在战役中损失了约1000架飞机,牺牲了435名富有经验的飞行员。英国的主要战斗力早已损失殆尽。而此时的德国刚占领了法国、比利时、荷兰等西欧诸国,陆军缴获了大量坦克和车辆,部队战斗力和机动力大大提高,空军也扩大了规模,大量空军陆续进驻沿海机场。希特勒一直自信地以为,英国在这样严峻的局势下,一定会和德国讲和,到时候可以不费一枪一炮就将英国收服。然而,英国面对希特勒的招降计划没有半点兴趣,断然拒绝了纳粹伸来的橄榄枝。最后,希特勒决定先灭灭英国的嚣张气焰,让它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愚蠢,然后再着手一心一意去攻打苏联。于是,对英作战计划——“海狮”计划诞生了。“海狮”计划的具体内容是:必须在大体从拉姆斯盖特到怀特岛以西地区的宽大正面上,以39个师的兵力为前锋,实施出其不意的袭击,然后再悄悄地进行渡海登陆。第一波登陆兵力预计为13个师。同时,空军部队将起到炮兵的作用,对登陆进行掩护。此外还要在8月中旬以前,在海峡各港口内集中驳船1722艘,拖船471艘,摩托艇1161艘。准备工作还包括创造能在英国登陆的前提条件,如:开辟没有水雷的航道;以强大的海岸炮兵,控制濒陆海区,实施炮火掩护;在士气和事实上打垮英国空军等。然而这一切的准备都要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完成,可想“海狮”计划简直是天方夜谭,荒谬之极。

当“海狮”计划被提出时,没有人认为“海狮”能够实现。因为德国陆军在两栖作战方面没有接受过任何的训练,更没有任何经验,单凭陆军去渡过由英国占优势的海军日夜守卫的英吉利海峡,并消灭英国本土驻守的所有军队,这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实上,希特勒也并不想真正实施这个“海狮”计划。于是,登陆作战便被空战取代,“海狮”计划也就此破产。折翼的飞鹰

1940年7月中旬,德军开始着手空袭备战。首先调遣空军部队,将空军分别分布于法国和荷兰等国,然后扩建前线机场,集结人员物资等。同时,德军对英国南部港口和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船只进行了试探性的攻击,目的是了解英国空军的实力,并引诱英军出战,力图在空中将英军的有生力量消耗殆尽。英军因为在之前的战役中损耗较大,只以小部分战机迎战。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英国皇家空军的“喷火”战斗机“喷火”战斗机是当时欧洲最优秀的活塞式战斗机和二战名机。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喷火”战斗机始终战斗在战争的最前线。在整个英伦空战中,“喷火”战斗机立下了不朽功勋。

1940年8月初,德国空军集结了2669架战机,并由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拟订了彻底消灭英国空军的“飞鹰”计划。“飞鹰”计划主要是利用空袭的灵活性,对敌人进行大规模攻击,从而迫使英国退出二战战场。戈林决定于8月10日这天对英军发动第一次大规模空袭,并将这天行动的代号命名为“鹰日”。但是,由于这天英国南部天气不好,能见度低,飞机无法正常飞行,德军不得不将“鹰日”延期。由于战斗将在英国国土上进行,英国在地理位置上占有优势:它不仅可以发动空战,同时还可以在地面使用高射炮火配合空战,利用天上和地下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地防御德国空军的进攻。而且英国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在速度上也比德国空军的梅塞西米特式战斗机快,同时英国空军还可以使用地面雷达来检测敌军的来袭并确定敌军的位置。

1940年8月13日,被宣传得沸沸扬扬的“飞鹰”计划终于得以实施。在这一阶段的攻击中德军的主要目的是将英国空军主力予以消灭。德军出动了1500多架飞机,攻击主要集中在英格兰南部,攻击目标主要是英国海峡舰队、重要港口、大型飞机场和主要的军事设施,企图在南部的战斗中尽可能多地消耗英国空军。然而战斗开始不久,天气开始变得恶劣,能见度极低,德军的一部分飞机未能按计划起飞,战局在刚开始就变得混乱不堪。英军出动了727架飞机迎战,在德军的猛烈攻击下,英军奋力抵抗,丝毫不逊色,一共击落了德军47架飞机。“飞鹰”计划实施的第一天,德军就以惨痛的损失为代价,草草收场。站在屋顶上的飞机观察员为了全面掌握侵入英伦三岛的纳粹轰炸机的信息,英国政府不仅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雷达设备,同时在各地也设立了人工观测点,随时对入侵的敌机进行跟踪观察。这个站在屋顶上的人就是观察者中的一员,远处是著名的圣保罗大教堂。

8月15日,由于连续的恶劣天气,德军一直未能实施攻击。戈林在卡琳霍尔庄园召开军事会议准备总结一下前一天的战斗情况并部署下一步作战计划。不料,会议还未结束天气忽然转晴,等待已久的时机终于来了,德军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果断出击。德军空军部队的3个大队倾巢而出,对英国实施本次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空袭,以挽回在第一天战斗中丢失的颜面。德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展开攻击,北面的第5航空队轻视了英军的实力,由于判断失误只派出了147架战机进行攻击;南面德军共出动了975架战斗机和622架轰炸机,对英军的5个机场和4个飞机制造厂进行了猛烈攻击。然而,在战斗开始前,英军已经截获了德国的作战部署及作战意图,准确掌握了德军的攻击力量和袭击目标,并及时制订并调整了应战计划。在北部战斗中,英军用84架战斗机给予德军迎头痛击,击落了德军13架飞机,致使北部的德国空军部队损失惨重。在南部战斗中英军投入了22个战斗机中队,在空中对德军进行拦截,将德军的大部队分割成小分队,然后再逐一歼灭。此次战斗德军出动约2000架飞机,被击落75架。英军出动974架飞机,被击落34架、击毁21架,并有两个机场遭到严重破坏。按照双方的损失比例计算,德军不但未能挽回面子,反而又丢了一次脸。

8月16日,德军再次对英国发动大规模袭击,但此次袭击仍旧是无果而终。8月17日,德军再一次倾巢而出,此次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英国的雷达站。在战斗中德军又损失了71架飞机,而且,令德军引以为傲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由于不敌英军的“喷火”战斗机,被戈林下令从此不再动用,就此“斯图卡”式轰炸机永远退出了战争。8月19日,戈林在卡琳霍尔庄园官邸召开参谋长会议,总结前一阶段作战情况,并部署下一步作战计划。戈林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夜袭方案,企图在夜间趁英军防御放松时一举摧毁英国飞机制造厂和重要军事目标。英伦空战期间躲在战壕里的孩子面对纳粹德国对英伦三岛的狂轰滥炸,英国政府一方面组织力量保卫国家;另一方面利用地下铁路、战壕和人员疏散等,尽可能地将人员伤亡降到最低。这张照片显示的就是当时德军轰炸时,伦敦的孩子在战壕里躲避轰炸,抬头看着空中的飞机。他们的眼中有惊奇也有恐慌。可怕的夜袭

8月23日,天气晴朗,白天德军没有采取行动,英国很是安静。夜幕降临后,德军的大批飞机驶过了英吉利海峡,向着伦敦城外的飞机制造厂和油库飞去,准备对英国实施“夜袭”计划。战斗开始了,德军飞机所到之处狼烟四起,一片狼藉,伦敦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严重威胁。然而,一切的改变都源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在执行夜袭时,12架德军轰炸机误将轰炸飞机制造厂的炸弹投到了伦敦市中心,8名伦敦市民在轰炸中丧生。丘吉尔为此很是气愤,他误认为德军轰炸市中心的行为是故意的,决不能就此善罢甘休。第二天,丘吉尔下令出动81架飞机夜袭柏林,作为对德军的报复。尽管这次英国夜袭对柏林造成的损失是微乎其微的,但却给柏林市民造成了恐慌,给德国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震撼。三天后,英国又连续两次夜袭柏林,两次袭击共炸死炸伤了36名柏林市民。

8月24日至9月6日,戈林每天派出1000多架飞机,对英国南部的机场和雷达站实施轰炸和夜袭。这一阶段的夜袭几乎摧毁了英国南方整个通信系统,英军的7个指挥中心有6个被炸毁。2周内英军损失了300架飞机和100多名飞行员,这对英国造成的损失是相当惨重的。如果德军继续以这种方式进攻,以英军当时的战斗力来讲是很难招架得了的。然而,坚强的英国人民并没有坐以待毙。8月28日,英国人的满腔怒火终于得以发泄,英国空军出动了所有有生力量对柏林实施夜袭。此次攻击英国人报了一箭之仇,11名德国平民在空袭中丧生。接下来的一周里,英军不断地夜袭柏林,对柏林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大大鼓舞了英军的士气,使英军在后来的战斗里越战越勇。希特勒震怒了,他决心要彻底消灭伦敦,并将伦敦永远地从欧洲板块上“抹去”。德军夜袭后的伦敦在白天的空袭失利之后,德军开始对英国疯狂地夜袭。霎时间空袭警报响彻整个伦敦,探照灯光束穿透云霄,爆炸声此起彼伏,被炸毁的房屋在炮轰中熊熊燃烧,残垣断壁,一片狼藉。站在瓦砾堆前的两个老妇人照片上显示的是伦敦的一个养老院。在纳粹空军对伦敦的轰炸中,这个地方被炸成了瓦砾堆。空袭过后,养老院的两个老妇人悲伤地站在自己曾经住的房子前面。

9月4日下午,希特勒在柏林体育馆发表演说,声言要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让英军知道德军的厉害并为他们的行为付出代价。希特勒在演讲中声称将以夜袭来回报夜袭,英国人投下1000千克炸弹,德国空军将要以十倍、百倍甚至千倍的炸弹去回报!并发誓:“我们一定要把英国的城市夷为平地!”于是,就在英军遭到无法长期承受的巨大损失,即将陷入崩溃的边缘的时候,德军却突然改变了战术,不再攻击英军的机场和指挥中心,转而对伦敦实施大规模空袭。空袭中的伦敦

9月7日,德军对英国的大规模空袭终于开始了,戈林亲自驾临英吉利海峡的小城德律奇指挥战斗。黄昏时分,戈林和德国空军第2航空队司令凯塞林站在加来海岸的山上,目视着德军的625架轰炸机和648架战斗机飞越了英吉利海峡,飞向了英国。英军十分意外德军会空袭伦敦,等英军反应过来再派战斗机拦截时却扑了空。300吨炸弹和燃烧弹如雨点般砸向了伦敦和英国其他主要城市。夜晚,德军又加派了250架飞机加入战斗。伦敦没有夜航战斗机,仅仅依靠高射炮和探照灯进行防御。伦敦有1300多处街区起火,大火将整个伦敦上空照亮。在当晚的恐怖空袭中,1800多名伦敦市民死的死伤的伤,整个伦敦笼罩在一片死亡的气氛中。

9月15日,希特勒将这一天定为了对英国大规模空袭的时间。然而,英国的情报部门又一次立了大功,又一次截获了希特勒准备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袭的重要情报。丘吉尔果断地调整了作战部署,并做好了迎击德国空军的准备。自9月7日起,连续一周,德军在英国不分昼夜地进行大规模空袭,使英国蒙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德国空军转而攻击英国其他城市,使驻守在伦敦的英国空军得到了喘息之机,逐渐从溃败的边缘恢复过来,并积蓄了大量的战斗能力。

9月15日下午,德国空军全军出动,对已经面目全非的伦敦城实施大规模的空袭。英国经过8天的调整补充和战前准备,此次战斗中先后出动了19个中队300多架战斗机,拦截正在赶往伦敦的200架德军轰炸机和600架德军战斗机。德国空军还未到达伦敦上空便遭到数百架英军战斗机围攻,英军将德军的大部队拦截成小分队,被冲散的德军轰炸机失去了保护,顿时群龙无首,最终逐一被击落。还有少数德军战斗机为躲避围攻准备返航,然而,英军死死盯住德军战斗机不放,对德军发起奋力追击。英军出动了所有的战斗机,对集中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舰艇、地面部队、港口和码头进行狂轰滥炸,恨不得将所有德军化为灰烬,以解心头之恨。激烈的空战整整持续了一天,英国空军共击落德军56架飞机,高射炮击落4架,但自己仅仅损失了26架。这一天成为了不列颠空战的转折点。战后的英国为纪念他们在这一天铸就的辉煌,将9月15日定为了不列颠空战日。

1940年底,英军凭借战斗机、高射炮等部队的英勇抗击,使德军损失越来越大,为了减少损失,德军被迫将空袭改为了夜袭,而且规模和强度也相对减小,除了破坏城市建筑,屠杀平民,制造了恐怖气氛以外,在军事上给英国造成的损失是不关痛痒,根本没有起到任何打击作用。1941年3月,随着天气的好转,德军的空袭逐渐频繁起来,但德军此时的空袭只是一个假象,是为即将展开的对苏作战作掩饰。

1941年5月10日晚,德国空军主力撤往苏联前展开了对伦敦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空袭,当晚德军出动500架飞机,携带700吨炸弹和燃烧弹,对伦敦进行狂轰滥炸,致使伦敦成了一片火海,1436名伦敦市民被炸死,1800余人重伤。

6月22日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德国空军主力转往苏联战场。至此,人类战争史上最惊心动魄的大空战——不列颠空战结束。伦敦空袭后的消防部队空袭过后,伦敦各个部门迅速地组织起来,抢救伤员,扑灭大火。在这些部门中,伦敦的消防部队组织得尤为出色,冒着熊熊大火,在瓦砾堆中艰难工作。他们的敬业精神深得伦敦市民的尊敬。

海狼之争 大西洋之战

大西洋一战是残酷的一战,无数只“海狼”撕咬、摧毁着美英联军,同时也接受着对方的抵御与反击。正如英国人戴维斯·托马斯在其所著的《大西洋之星》一书中的前言中写的:“大西洋战役是最长久、最残酷、最浪费的海上战役。它几乎跨越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少有5400艘商船被击毁,总计超过2100万吨位,又有无数人丧生。”06 大西洋之战时间:1939年9月3日至1945年5月8日地点:大西洋、北海、爱尔兰海、拉布拉多海、圣劳伦斯、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冰洋海湾等结果:盟军取得决定性胜利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埃里希·雷德尔卡尔·邓尼兹英国及其盟国:珀西·诺布尔(英国1941~1942)马克斯·霍顿(英国,1943~1945)雷纳德·W.莫雷(加拿大)罗伯特·E.英格索尔(美国)

伤亡情况德国:约3万人阵亡、损失潜艇783艘英国及其盟友:3.62万人阵亡,3.6万名商船船员丧生,损失商船3500艘、军舰175艘海狼袭来

在德国人入侵波兰的第三天晚上,也就是1939年的9月3日,英国正式对德宣战。就在同一天,邓尼兹派出的德国海军U-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约200海里的海域,使用鱼雷将英国“雅典娜”号客轮击沉。这既是德国海军的初战告捷,同时也为大西洋海战拉开了序幕。

然而,英国虽已经对德宣战,但仍然对德国能够立即停止在波兰的军事行动抱有幻想。因此,他们并没有真正对德国采取任何形式的进攻。而面对德国潜艇在大西洋上的突然攻击,英国始料未及,同时也没有为开战做好准备。即便对于希特勒本人来说,也没有想到这么早就在大西洋上与英国摊牌,他也缺乏战争准备。于是,在“雅典娜”号被击沉之后,希特勒授意德国宣传部门极力否认与此事有关,并删除了U-30号潜艇航海日志上与“雅典娜”号客轮有关的所有信息,甚至还反咬一口,宣称该事件是由丘吉尔精心策划的“苦肉计”。尽管希特勒极力掩盖事实,企图平息即将燃起的战火,但这仍激起了丘吉尔的无限愤怒。很快,大西洋海战就爆发了。“雅典娜”号客轮这是“雅典娜”号客轮1933年时的照片。1939年这艘客轮被纳粹德国潜艇击沉。它的沉没,揭开了二战时期大西洋海战的序幕。

虽然德国海军实力实在有限,但在大西洋海战开战之后,德国海军潜艇部队总司令邓尼兹海军少将还是为希特勒带来了不少惊喜。由于德国的海军力量远不如英国海军强大,尤其是大型水面舰只少得可怜;因此德国不但常把1~2艘袖珍战列舰组成水面小编队、把商船改装成袭击舰,与英海军正面交锋、实行破袭战,还展开潜艇战,以单只潜艇在广阔的大西洋对英国航运实行“打了就跑”的战术。尽管英国于1939年5月便建立起了护航制度,但每天仍有不少船只惨遭德国潜艇摧毁。英国海军将这些神出鬼没的潜艇称为“海狼”,并且闻之色变。到1940年3月1日为止,德国潜艇共击沉船只199艘,达70余万总吨位。两艘袖珍战列舰也击沉了5.7万总吨位的船只。此外,英国战舰也成了德国潜艇攻击的目标。1939年9月14日,德军U-39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约150海里处成功逼近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德军发射的鱼雷在英军船舷旁爆炸,所幸英舰躲过一劫。9月19日,德U-29号潜艇在通往不列颠群岛的西航道外,一举击沉了缺乏保护的英国航空母舰“勇敢”号,为此英国人不得不将航空母舰从德国潜艇活动频繁的地区撤了出去。然而,英国船舰仍然没能躲过这些“海狼”的袭击。10月14日,邓尼兹指派他的爱将普里安少校,率领U-47号潜艇长途奔袭英国本土海军基地斯帕卡湾,击沉了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舰上近800名官兵葬身海底。这一重大损失使得英国人又惊又怕,不得不放弃了斯帕卡这一重要海军基地,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另外,德潜艇还击伤了“纳尔逊”号、“巴勒姆”号战列舰和“贝尔法斯特”号巡洋舰。至1939年底,英国共损失船只221艘,其中被德国潜艇击沉114艘(约42万吨位),占到了总损失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德方却仅损失14艘潜艇,约9500吨位。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U-47猎杀英国的“皇家橡树”号战列舰,800官兵葬身大洋。而这一切的幕后“功臣”则是德国间谍阿尔雷德·韦林。这个伪装成钟表匠的德国间谍,准确地将这艘英国引以为傲的战列舰的信息传递给德国人,最终导致了这艘战列舰的沉没。

但是,英国在这当中也并非全在挨打。虽然英国皇家海军对“海狼”们无可奈何,但对付德国的袖珍战列舰却得心应手。1939年12月13日,3艘英国巡洋舰在南大西洋上与德国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德舰一路败退,最后退到中立国乌拉圭的蒙得维的亚港。由于乌拉圭政府不允许它在港内维修并限期离港,“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走投无路,被迫自行凿沉。

这样一来,潜艇作战的巨大威力便被希特勒看在了眼里,同时一直主张多建潜艇的邓尼兹也受到了希特勒的赏识和重用。希特勒采纳了邓尼兹大力发展潜艇部队的建议,开始全面实施大批量建造作战潜艇的计划。疯狂的“狼群战术”

1940年6月,法国沦陷,英国失去了法国舰队的支持,而德国却在打败法国之后,获得了离大西洋更近的大陆西海岸的海港和潜艇基地,使得作战条件更加优越。同时,德国潜艇的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这使得邓尼兹酝酿已久却始终不得实施的“狼群战术”再次被提上了日程。“狼群战术”,简单来说即多艘潜艇协同作战,一旦发现盟国护航舰队,便由一艘搜索追击,并用无线电引导其余潜艇到场集合,抢占护航队上风,然后在水上连续数日夜袭,直到歼灭“猎物”为止。邓尼兹还明确指出,这一作战模式的实质是经济战,通过绞杀英国在大西洋上的经济生命线来遏制其战争能力。

1940年7月,德国开始在北海和大西洋中部海域实施“狼群战术”,保持每天平均有10~15艘潜艇在这些海域活动。初期开展“狼群战术”时,因为英国不得不保留强大的驱逐舰队保卫本土,德军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一时间,英国的护航力量薄弱得不堪一击。仅一个月内,德国潜艇便击沉了英船58艘,共28.4万总吨位。以至于丘吉尔不得不急呼美国总统罗斯福援助驱逐舰。

9月,英美达成协议。美国将50艘旧驱逐舰以租借的方式支援给英国在西印度群岛、百慕大以及纽芬兰的海空基地。但这50艘旧驱逐舰并没有改变英国海军在大西洋挨打的命运,“狼群”依然为所欲为。

10月17日,1艘德国潜艇在罗卡尔以北海域发现了由西德尼驶向北海的编号为SC-7的英国慢速护航运输船队,随即召唤了另外5艘潜艇前来,击沉了17艘货船。10月19日夜,有“海上杀手”之称的普里安少校指挥的U-47号潜艇又在邻近水域发现了英HX-79号护航运输队,普里安立即用无线电招来4艘潜艇,连续两日两夜袭击,将14艘英国货船击沉海底。从1940年7月到10月,德国潜艇共击沉了205艘英国舰船,达108.9万总吨位,而德国仅损失了6艘潜艇。只是冬季到来大西洋风大浪险,才使“狼群”难以展开攻击而一度收敛。反击与拉锯

1941年3月,随着气候变暖,大西洋上的战火再次引燃。面对日益严重的德国潜艇威胁,英国自1941年开始,改进了对付潜艇的战术和设备。这年4月,英国开始在冰岛建立护航舰艇基地,并尽量将护航运输船队的航线北移,以便能充分获得驻冰岛的英国海岸空军的保护。同时,还在英国海军舰艇上装备无线电测向仪和雷达,测定德国潜艇的方位,以便及时躲避攻击。这一系列措施,使得英国的护航条件大为改善,原本疯狂的“狼群”开始尝到英国“猎枪”的味道。自沉于乌拉走海域的德国“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袖珍战列舰猎杀“皇家橡树”号成就了德国海军的威名,然而一报还一报,英国皇家海军对“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的围歼则证明了皇家海军并非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

3月7日,王牌艇长普里安指挥的U-47号潜艇在攻击英OB-293护航船队时,被英国驱逐舰用深水炸弹击沉,“海上杀手”普里安命丧海底。10天后,王牌艇长克莱施麦少校指挥的U-90号潜艇和王牌艇长舍普尔少校指挥的U-100号潜艇,在攻击英国HX-12护航队时也被击沉。舍普尔随艇丧生,击沉盟国船只吨位数最高的克莱施麦则被麦金泰尔上校指挥的英国驱逐舰活捉。从此,英国人开始从“狼群战术”造成的惊慌失措中逐步恢复过来。德国潜艇U-96U-96潜艇属于德国U型潜艇的VIIC型。VIIC级潜艇自1941年以来就是二战中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在整个大战期间它的建造工作就一直没有终止过。第一艘服役的VIIC级潜艇是1940年的U-69号。而最著名的VIIC级潜艇则要数U-96号,在关于德国潜艇的电影中它的出镜率非常高。1945年3月30日,U-96被美国空军在德国威廉港炸沉。

为了挽回局面,重振“狼”风,德国海军部派出大批大型水面舰只加入到了大西洋战役中,这其中包括“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舍尔海军上将”号、“沙恩霍斯特”号等大型战列舰。这些“大将”出马后,共击沉了数十万吨的货船和护卫舰船。5月中旬,德国又将新造的航速最快的巨型战列舰“俾斯麦”号(4.2万吨)投入到了战争中,并随带新巡洋舰“欧根亲王”号驶入大西洋,以图扩大战果。5月24日,晨曦微现之时,“俾斯麦”号、“欧根亲王”号即在格陵兰海域与出击拦截的应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遭遇,在间距仅仅23千米之处,四艘战舰同时开火。德国两舰集中对付英最大的“胡德”号,使其爆炸起火,几分钟内便沉入海底,“威尔士亲王”号也中弹撤离战场。但德舰不久就遭到以“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为主的英联合舰队的追击。27日,“俾斯麦”号在鱼雷、重炮和炸弹的轰击下成为一团火焰,缓缓沉入波涛之中,舰上2000余人葬身鱼腹。“俾斯麦”号的沉没,标志着德军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计划用大型水面舰只赢得大西洋之战的战略失败,从此邓尼兹的潜艇成为德国海军的主要作战力量。美军的加入

1941年,美军登陆冰岛,接替英军守卫该岛。随后,美国又担负起在冰岛以西护送运输船队的任务。这样一来,美国就卷入了这场海战。

9月11日,罗斯福总统宣布了美国在大西洋的护航原则:美国将对大西洋的德国舰艇实行不等对方首先进攻就予以打击的“见了就打”政策,这其实就是美国对德国的不宣而战。从希特勒这方来说,他当然是想竭力避免同美国发生直接武装冲突的,尤其是在已经和英国开战的情况下。他认为,自己的目标——征服欧洲、摧毁苏联,最后制服英国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必须在美国不介入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即使美国对德暗示宣战,希特勒仍然向海军将领下达了严格的命令:“任何德国潜艇和军舰不准在大西洋攻击美国船队。”但是,早在美国参加护航之后,德美之间的冲突就已经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还未宣战时,彼此的矛盾就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1941年9月,邓尼兹决定向西对大西洋来一番彻底的清扫。他把潜艇分成2~4群,以侦探的方式横扫辽阔的大西洋。在这次清扫中,德舰共拦截了4支护航船队,但由于盟国护航兵力强大且天降大雾,这次行动仅击沉了共计20万吨位的商船。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德国对美宣战,邓尼兹下令开始实行全面无限制潜艇战。12月16日,第一批由5艘潜艇组成的“狼群”在U-133号艇长哈尔德根少校的率领下,悄悄驶离了比斯开湾的基地,向美国东海岸进发。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士兵在甲板上围观被深水炸弹炸沉的U型潜艇这是发生在1943年4月17日的一场战斗中,美国海岸警卫队布置的深水炸弹炸沉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海岸警卫的的士兵站在甲板上观看爆炸时的情景。随着美国加入大西洋海战,大西洋的局势开始发生变化,德国“海狼”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面对德国的突然进攻,美国人显然毫无防备。1942年1月13日,哈尔德根等人靠近美国东部沿海时,看到的竟是一幅和平繁华的景象:“沿岸灯火通明,城镇里闪烁着耀眼的灯光,用于航海的信号灯、灯塔和灯标的光芒仍然亮着,商船在往常的航道上漫不经心地亮灯航行。”哈尔德根事后这样描述:“天哪,这哪像战争,我怀疑他们是不是已向德国宣战,也许是在搞建国大庆!”虽然惊讶,但这对受了一年窝囊气的德国潜艇来说真是快事一桩,它们立即如饿狼般“吞噬”了眼前的猎物。整个1月份,德国潜艇仅在美国海域就击沉了62艘商船,共计32.7万余吨位,接下来的几个月同样硕果累累。到4月底,德军又击沉了120万吨位的商船,其中一半以上是油轮。难怪邓尼兹称“当时是潜艇战在经济上最合算的时期”。

美国吃了这样一个大亏,也开始加强东海岸的护航。1942年下半年,美国在东海岸和加勒比海采用了护航编队,加强了防护,德军在美国海区已经捞不到太多的好处了。于是,邓尼兹将潜艇战的重点转移到了较近的北大西洋,转而打击英国护航船队。这时,德国潜艇数目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每月开往前线的新艇达30多艘,邓尼兹渐渐能够编制成更大规模的“狼群”了。然而,德国的战绩并没有随着规模的扩大变得更好。7~9月份,虽然德国潜艇在北大西洋击沉了130万吨位的商船,但是自己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损失了32艘潜艇。10月份起,虽然经常有2个庞大的“狼群”截击盟国护航队,但战绩不佳。11月份,盟军在北非登陆,邓尼兹的潜艇作了有限狙击,击沉了不少商船。1942年的最后3个月,德国潜艇共击沉了168万吨位的盟国商船,在整个1942年,盟国船只被击沉1160艘,总吨位达626.6万吨,超过了英美建造新舰的吨位。但与此同时,德国也损失了87艘潜艇。大西洋上美国海岸警卫队与纳粹潜艇之间的战斗“狼群”战败

1943年的前5个月,德国大西洋潜艇战逐步由猖狂走向失败。这一年年初,邓尼兹接替雷德尔出任德国海军总司令,德国潜艇的数量和技术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大西洋作战的潜艇已经达到了百艘以上,并且都安装了雷达波接收机,其机动性和航速也有了提高。盟军方面,海上防御的力量也在迅速增长,并在技术上占有了更大的优势。如他们逐渐加入的机载雷达、大功率探照灯和高效长时间照明弹,使得德国潜艇逐渐失去了夜幕的掩护,很难隐蔽地埋伏。另外,丘吉尔又任命英国优秀的潜艇部队指挥官霍顿爵士担任西部海区司令。在霍顿的领导下,英国的反潜作战在物资和技术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在战术指挥和加强士气方面的进展尤为迅速。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潜力也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大量的护航舰船下水服役,特别是利用商船改装的近百艘专用的护航航空母舰,更成为德国潜艇的克星。

如此一来,“海狼”要想捕到猎物就难上加难了。不但战果有所减少,潜艇的损失也大幅度增加。这时,恰遇邓尼兹犯下了一个很大的战术错误:他竟然命令所有的潜艇在通过比斯开湾时,不论是出航还是返航,一律浮出水面,用高射炮与盟国飞机进行较量。结果直接导致德国的潜艇损失非常惨重,仅在1943年2月就损失了19艘。

尽管损失巨大,但邓尼兹仍然没有放弃对盟国护航船队的袭击。3月份,邓尼兹的“狼群战术”达到高潮,上百艘德国潜艇集中于北大西洋中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环节,其中41艘集中攻击2支盟国护航运输队,击沉21艘盟国商船,而德方只损失了1艘潜艇。整个3月份,德国潜艇共击沉82艘盟国商船,达50万总吨位。这使英国海军部感到“敌人从来没有像3月份头25天那样险些破坏了我们的交通线”。5月份,“狼群”又击沉了34艘商船,计25万总吨位。但德国的潜艇损失却高达41艘。这使邓尼兹感到:“潜艇损失数上升得如此之快,是人们无法预料的。”他认为,北大西洋主战区有着非常强大的空中侦察力,机载雷达使得潜艇完全丧失了水面战斗能力,“狼群战术”不得不宣告就此破产。到此,邓尼兹也不得不承认:“在大西洋战役中我们战败了。”

5月24日,邓尼兹下令潜艇撤离北大西洋,大西洋潜艇战就此结束。而少数继续留在大西洋中直到二战结束的德国潜艇,也不过是为牵制盟军力量而进行的困兽之斗。美国海岸警卫队在大西洋上护卫商船在镜头中部的海岸警卫队的船只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船头甲板上的深水炸弹,一艘海岸警卫队船只可以护航多艘商船,在1942年至1943年,美国海岸警卫队在护航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粉碎德国的“狼群”攻击起到了关键作用。

“沙漠之狐”狂扫沙漠 昔兰尼加会战

北非战场中,昔兰尼加会战是非常重要的一战。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了一个疯狂的沙漠杀手——隆美尔,他被人们称作“沙漠之狐”。正如这个绰号一般,隆美尔就像一只沙漠中的狡猾狐狸,多次运用声东击西的诱导战术,将英军一次又一次逼到崩溃边缘。07 昔兰尼加会战时间:1941年4月10日至1942年6月21日地点:昔兰尼加结果:德军获得胜利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埃尔温·隆美尔英国:阿奇博尔德·韦维尔、克劳德·奥金克莱

实力对比德国:3.5万人英国:2.7万人点将救盟友

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自称是古罗马帝国的后裔,一心想恢复昔日的辉煌,建立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德国入侵西欧之时,墨索里尼见有利可图,就加入进来,在背后给了法国一刀。对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忙着保卫本土,减弱了在北非的守备兵力。墨索里尼见此,觉得是实现自己“光复”大计的良机,便令伦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率领50万意军,于1940年9月13日发动了入侵埃及的战役。这样一来,英国势必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如果地中海航道被掐断的话,英国所必需的补给便只能绕道好望角,这等于被扼住了咽喉。于是,丘吉尔当机立断,决定向埃及增兵。12月9日,英国在埃及的守备兵力得到加强,新旧共5万人,在英军中东总司令韦维尔上将的指挥下发起反攻,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取得了突破性的反攻胜利。到次年2月7日,英军几乎全歼意军8个师,俘虏13万人,并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

就在这时,意军的盟友希特勒伸出了援手。1941年1月6日,英军攻占巴迪亚,希特勒这才着急起来。1月22日,远在西边的利比亚重要军港托卜鲁克陷落了。出于战略、政治、心理等多方面考虑,希特勒决定援助墨索里尼。他立即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的第5轻型师(1941年8月改编为第21装甲师)启程后,再派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飞,并挑选隆美尔为指挥官全面指挥这次远征。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飞抵利比亚的黎波里城,对前线状况进行了视察。视察之后,隆美尔决定在的黎波里东边的锡尔特建立一道防线。2月底,德国第5轻型师的坦克团在的黎波里登陆,隆美尔当即进行了宣传式的阅兵式。为了让英军感觉自己带来的队伍强大,同时增强士兵的信心,隆美尔特意让坦克部队在向东驶去之前,围着检阅台转了好几圈。同时,隆美尔还派人用木头和纸板做了几百辆假坦克,让卡车和摩托车在这些“坦克”之间绕来绕去,而真正的坦克却避开敌机侦察,悄悄向东开去。

2月中旬,英军占领了班加西港。随后,丘吉尔命令韦维尔停止前进,把最大的兵力调往希腊,只留下澳大利亚第9师和第2装甲师守卫昔兰尼加地区。这时,韦维尔虽然已经得知德军前来增援,但他认为德军当时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个加强坦克团,德意军队在夏末秋初时未必会发动进攻。因此,他很快就按照丘吉尔所说,将大部分兵力调往了希腊。英国韦维尔元帅在北非战场,韦维尔作为英军统帅,在对意大利军队的作战中,显示了一个指挥员的高超军事素养。然而,随着隆美尔及其率领的北非军团进入北非,韦维尔一连串的指挥失当和判断错误,几乎将英国军团陷入覆灭的境地。丘吉尔看到了这一切,不得不临阵换将,让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前往印度,担任印度总督。

隆美尔命令第5轻型师师长施特莱彻将军率领该师先头部队从锡尔特出发,沿海岸线向东进行探察。施特莱彻带着部队轻而易举地就向东推进了880多千米,可谓神速。原本隆美尔不过是想通过进军改善自己的防御姿态,但看到进军这么容易,隆美尔改变了想法,他准备做非洲的征服者了。3月31日,隆美尔攻陷了利比亚北部的重要港口卜雷加;4月2日,占领了利比亚北部的重要城市阿杰达比亚。英国士兵站在北非战场上缴获的意大利坦克上在北非战场,英国军队抓住意大利军队将注意力转向希腊的空隙,迅速穿插反击。这种大规模的突袭,导致意大利军队指挥失灵,大批意军不战而降,英军缴获了大量的坦克和火炮。

这时,韦维尔才发现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为了不让剩余的部队遭到歼灭性的打击,他慌忙下令英军全线撤退。4月3日,英军放弃了昔兰尼加首府班加西,并在撤退时引爆了所缴获的4000吨意大利炸药,使这座城市陷入了一片火海。4月4日,隆美尔的部队分路继续前进。这时,澳大利亚第9师正撤向滨海的德尔纳,英第2装甲师还滞留在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地域。隆美尔趁机命令第5轻型师加速挺进迈基利,而令较小的一部分兵力前往姆苏斯,分别实施平行追击。同时,他又派第8机枪营攻占德尔纳,切断迈基利和姆苏斯之间的道路,封锁巴尔比亚大道。4月8日,迈基利被施特莱彻的第5轻型师攻克,英第2装甲师和印度第3装甲旅被全歼,包括师长、旅长在内的3000名英军被俘。同日,第8机枪营等部也攻克了德尔纳,德尔纳英军司令尼姆及前任奥康纳等英军高级指挥官成了阶下囚。至此,隆美尔在不到两个月内就扭转了北非的战局,占领了除托卜鲁克外的整个昔兰尼加地区,在沙漠上扬起了“隆美尔式”的旋风。由此,隆美尔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沙漠之狐”。

抱着趁热打铁、一鼓作气的心态,占领迈基利,之后隆美尔不允许部队休息,甚至不理会打扫战场的工作,带领军队全速向托卜鲁克要塞挺进。托卜鲁克是昔兰尼加最具有战略意义的港湾,对于隆美尔来说,占领托卜鲁克,就获得了良好的补给基地。对英国人来说,若丢掉托卜鲁克,就很难挡住隆美尔乘胜攻入埃及了。因此,可以说这一战相当重要。英中东军总司令韦维尔决定坚守托卜鲁克,无论如何也要保住这一战略要地。所幸这一地区的防御工事十分坚固,韦维尔在这里驻扎了6个步兵旅、4个炮兵团、2个反坦克团,共计36000人。4月11日,隆美尔包围了托卜鲁克并发起进攻。但是,隆美尔的兵力远远不足以将这座防守严密的城市攻下来,再加上英国人很快又加强了在地中海的海、空军力量,使得隆美尔的补给出现了很大的困难。直至5月9日,隆美尔的进攻仍未成功,这是他到达北非后第一次失利的进攻。“战斧行动”

在对待北非的态度上,丘吉尔与希特勒大有不同。他认为,“北非翼侧阵地”几乎与大英帝国本土一样重要。因此,英军被逐出昔兰尼加后,他不顾本土部队装备不足的事实,毅然决定增兵北非。5月12日,装载着238辆坦克的英国快速舰艇抵达埃及亚历山大港。隆美尔和他的北非军团来到北非沙漠里的隆美尔,率领的并非德国精锐,他面临的是意大利军队留下的烂摊子。但是怎样力挽狂澜,隆美尔踌躇满志。

韦维尔得到了增援,同时接到了丘吉尔的敦促,随即决定对隆美尔发动大规模的反攻,并为这场行动起代号为“战斧行动”。丘吉尔对这次反攻非常有信心,他指出,这场反攻的目的,一是要在北非取得一场“决定全局”的胜利,二是要消灭隆美尔的部队。相比丘吉尔的自信与高期望,韦维尔就显得十分谨慎,他希望这次进攻“最终将敌军赶回到托卜鲁克以西”。在韦维尔的指挥下,英第13军担任这次反攻的任务。13军下辖有第4印度师和第7装甲师,拥有300辆坦克,246架飞机,可以说实力非同一般。隆美尔那方,则辖有第5轻型师和第15装甲师,拥有150辆坦克,139架飞机,火炮的数量也少于英军。由此可见,两方的军事实力还是比较悬殊的。隆美尔在装甲车上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6月23日,德军围攻托卜鲁克之时。虽然北非战场上恶劣的自然环境给德军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在隆美尔的率领下,德军依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北非,进围托卜鲁克。

6月15日凌晨,英军兵分三路从利埃边境向德军阵地发起大规模进攻。在右路,进攻哈勒发亚隘口外围阵地的英军坦克遭到了隆美尔部署在这里的4门88毫米高射炮的射击,19辆进攻坦克有15辆被击毁。致使这一路英军不得不撤了回去。从此,英军士兵把哈勒法亚隘口称作“鬼门关”。在中路,英军以一个马蒂尔式坦克团为先锋,挺进卡普措堡,没有遭遇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式坦克失去作用,德军第15装甲师第8坦克团在与英军坦克进行激烈对射时败下阵来。这一天的傍晚,中路英军攻占了卡普措堡。在左路,英军以装备巡逻坦克的第7坦克旅打头阵,企图包抄德军的侧翼,却在哈菲德岭落入德军的“坦克陷阱”,遭受到了重大损失,不得不退回原阵地。

为了挽回在卡普措堡的失利,6月16日,隆美尔先发制人,令第15装甲师向卡普措堡猛烈反攻,同时让第5轻型师包围英军的左侧,对英军形成半包围态势。天刚拂晓时,德军就开始了进攻,但没想到英军已经在夜间加强了对卡普措堡的防御,拼命阻止德军坦克突入。如此一来,第15装甲师的进攻就很难有大的进展了。不过,南线的第5轻型师却找到了突破口,其突破了左路英军第7坦克旅的阵地,隆美尔立即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赌注,电令第15装甲师只留下少数兵力扼守卡普措堡以北的阵地,其余的则全部撤离卡普措堡,与第5轻型师会合,一起插入英军侧翼,然后冲向哈勒法亚海岸。如此一来,德军既可以解除英军对哈勒法亚的包围,又能够切断英军整个远征队的退路,可谓一举两得。

6月17日凌晨6点左右,第5轻型师和第15装甲师分别抵达了第一个指定目标,击败了英第7装甲师。第一个任务完成后,隆美尔遂敦促两个装甲师迅速向哈勒法亚攻击。德军的这一行动完全出乎英军的意料之外,英国高级指挥官连忙召开紧急会议,下令部队赶紧撤退。而实际上,占领卡普措堡的英军此时早已不战而退,擅自撤出卡普措堡,以免被包围。他们烧毁了辎重,扔下了伤兵,不顾一切逃了出来。

至此,英军全线都退回了埃及境内。“战斧作战”并没有如丘吉尔期望的那样砍倒隆美尔,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灾祸。后来,他在回忆录中悲哀地写道:“17日这天一切都糟糕透了。”的确如丘吉尔所说,这场战争英军损失严重,其中损失969人、100辆坦克;虽然德意军队也损失了678人,但被完全击毁的坦克却只有12辆。“十字军”逐狐

隆美尔摧毁了丘吉尔的“战斧行动”计划,在与英军的交战中取得胜利,这使得希特勒十分高兴,随即便将其晋升为上将,他的非洲军也升格为非洲装甲兵团,下辖第15装甲师、第21装甲师(1941年8月由原第5轻型师改编)以及新增的第90轻型装甲师。这样,加上意大利部队,隆美尔就有了3个德国师和7个意大利师,坦克450辆,飞机300架。英军士兵登陆北非为了维持英军在北非战场上的地位,英国政府一方面严令北非军团对德军展开攻击,另一方面持续不断地从本土和殖民地调拨援军,增援北非。

另一方面,在非洲遭遇重创的丘吉尔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决心向非洲增派更多的部队,重新发起进攻。作为对战败的惩罚,他解除了韦维尔的职务,重新任命奥金莱克上将为英中东军总司令,并且将北非部队统编为第8集团军,下辖第30装甲军和第13军。这样一来,英方在北非的战力总共是7个师、900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英军将这次进攻计划的代号取名为“十字军远征”,其目标是彻底打败隆美尔,将德意军队驱逐出非洲大陆。德军坦克在北非战场上狂飙突进北非,成就隆美尔一世英名的地方。他率领德国军队在北非战场上发挥德军闪击战的优势,对英军发起了不间断的进攻。上面这幅图片表现的是德国装甲部队在沙漠中进军的情景。

1941年11月18日是一个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日子,这一天,“十字军远征”计划正式开始施行。然而,刚刚取得重大胜利的隆美尔似乎轻视了英军的这次行动,他把英军的远征看做是一次火力侦察,只让第21装甲师迎敌。结果可想而知,第二天,英军便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隆美尔这才意识到了局势的严峻,他不得不放弃进攻托卜鲁克的计划,立即命令非洲军团司令克鲁威尔的非洲军团于21日向西迪雷泽格前进,“歼灭向托卜鲁克开进之敌”。22日,在88毫米高射炮的支援下,第21装甲师击溃了英军第4和第22坦克旅,重新夺回了西迪雷泽格机场。另一方面,第15装甲师也于晚间冲进英第7装甲旅阵地,大败该旅。

23日,双方展开了最激烈的坦克战。非洲军军团司令克鲁威尔将坦克排成一字长蛇阵,大炮和88毫米高射炮与之一同前进,两个步兵团则乘坐卡车紧跟在坦克后面。这场战斗异常激烈。德军坦克、大炮和步兵一齐朝英军迎面扑去,英军也毫无保留地大开火力。然而,无论德军遭受什么样的重创,依然会拼命地向前冲,步兵指挥官则笔直地站在卡车上鼓舞士气,当指挥官被击中后,马上由下一级军官接替,战到最后时,仅仅是一名上尉承担了全团的指挥。看到德军这种无畏无惧的气势,英军被深深地震撼了,士气不由开始低落。克鲁威尔就是以这样的战术,最终歼灭了英军第7装甲师残部和第1南非师大部。不过,德军也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他们损失了70余辆坦克。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尽管英军遭受如此大的损失,但仍旧有大量的后备力量来支援与帮助恢复,但德军却没有。

在这次反击战取得初步胜利后,隆美尔决定对英第8集团军的后方发动一次猛烈的进攻,以迫使英军全线溃退。24日一早,隆美尔便亲自率领非洲军团主力越过利埃边境,径直向东挺进,以切断英军的退路。隆美尔的这一举动立即让英军慌了神,第8集团军司令坎宁安当即准备下令全线撤退,但前来督战的英中东军总司令奥金莱克上将却说道:“敌人在夺取局部战术主动时曾获得过暂时的成功,但战略主动权仍然操控在我们手中。我们正在进攻,而他们正在溃败。这种全面的主动必须不惜一切成本来保住。”于是,他撤掉了坎宁安的职务,任命里奇将军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指挥英军继续向西进攻。果然,第三天,英军新西兰师就重新占领了西迪雷泽格机场,托卜鲁克守军也突破了封锁线。这时,偏巧在德军后方司令部指挥的威斯特发尔上校无法与隆美尔取得联系,只好直接给第21装甲师发出电令,令该师调头向托卜鲁克开进,攻击新西兰师的后方。当隆美尔知道这一情况后,立即意识到,第21装甲师返回过早,将铸成大错。果不其然,奥金莱克的决策使得第8集团军成功再生,同时也使英军的“十字军远征”不至于以失败告终。

11月30日,隆美尔重新夺回了西迪雷泽格,托卜鲁克又变回了一座孤城。但这也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隆美尔虽然不想就此放弃,但他的补给状况却在不断恶化。无奈之下,隆美尔只能于12月4日至5日晚,忍痛放弃了对托卜鲁克长达242天的围困,有组织地将部队后撤。1942年1月10日,隆美尔退回了他进入北非后的出发地卜雷加港,战线这才暂时稳定下来。北非英军指挥官韦维尔(右)和英中东军总司令奥金莱克(左)在一起商讨战事隆美尔卷土重来

1942年1月21日早6点,希特勒给隆美尔发来电报,授予他橡树叶奖章,并宣布他的非洲装甲兵团升级为非洲装甲集团军。接到电报后,隆美尔顿时觉得精神大振,兴冲冲地赶往前线,并下令部队8点30分即开始作战。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英军毫无准备,只得匆忙应战。结果不出隆美尔预料,英第1装甲师在第一次交锋中就损失了半数以上的坦克。25日,隆美尔攻占了姆苏斯。这时,英国的指挥官们正处于没完没了的争吵之中,使得其战斗力又下降了不少。隆美尔看准这个空虚,佯装进攻迈基利,成功诱导英军后,猛然转而进攻班加西。29日,班加西再次被德军占领,隆美尔也因此缴获了大批战利品。迫于形势,英军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被迫放弃了迈基利,退往贾扎拉防线。在托卜鲁克前线视察的隆美尔和他的参谋人员这张照片拍摄于1942年六七月间。英军的屡次反攻未能将隆美尔逐出沙漠,反而造成了隆美尔对托卜鲁克的全面进攻。

贾扎拉防线的战事一拖就是三个月。在这三个月中,双方都在不断地加强自己的实力,积极准备向对方进攻。其中,隆美尔的兵力达到了560辆坦克,而英军则增加到849辆坦克。

兵力补充充足之后,隆美尔抢先一步开始了进攻。他的计划是:以4个意大利步兵师和1个德国坦克营对贾扎拉防线发起正面进攻,而把装甲集团军的主力集中在贾扎拉防线南翼,然后北上绕到防线背后,这样可切断英军机动部队与其一线部队的联系,在防线背后进行突破。

计划布置完毕,5月26日晚隆美尔便开始指挥行动。这一次,英军的注意力再次被意军诱导,隆美尔则趁机率主力军突击部队乘夜色掩护急速迂回贾扎拉防线。战斗的第一天,隆美尔的进攻比较顺利,使英军措手不及。但隆美尔也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坦克。第二天,隆美尔继续向北推进,进展不大,但损失却更为严重。天黑时,隆美尔速战速决的计划彻底被瓦解,手中只剩了150辆坦克。这本是英军绝地反击的好机会,但英军却没有把握住。第8集团军司令里奇没有集结起他的装甲部队打击敌人,也没有花费力气打击德军的补给线。

隆美尔在面对危机时,用88毫米高射炮和反坦克炮阻止东面英军的进攻。另外他企图在英军雷阵中撕开一个缺口,组织部队向西面的西迪穆夫塔撤退,从而恢复与正面进攻的德意部队的联系,以保证自己部队的供给。经过一番努力之后,隆美尔终于于6月1日如愿以偿,打开了与后方的联系。英国人很快就发觉了隆美尔的企图,于是竭尽全力妄图堵住这个缺口,但由于里奇在这方面投入的兵力过少而没有成功。6月5日,英军发起进攻,但进攻重心未指向德意重兵集结地,却误入了其反坦克炮阵前,70辆坦克中有50辆被毁。鉴于英军的攻势已失去声势,隆美尔遂于当日下午发动了一次漂亮的反击,将印度第10旅、英第22坦克旅的支援部队及其后面的4个炮兵团包围起来。6月6日,隆美尔对该部的围歼开始了,印第10旅,英军4个炮兵团被全歼,只有英第22坦克旅得以逃脱。

野心勃勃的隆美尔并没有就此罢手,紧接着,他又于6月10日攻占了贾扎拉防线南端的比尔哈西姆,并于第二天从这里向北进攻。两天后,德军两个装甲师将英第2和第4坦克旅包围,使得英军溃不成军、损失惨重。13日,隆美尔乘胜出击,到14日时,竟打得英军只剩了70余辆坦克。里奇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将英军的残余部队拖出了贾扎拉防线,向埃及边境撤去。

托卜鲁克要塞一直是隆美尔的“眼中钉、肉中刺”。6月17日,隆美尔针对此地做出了这样的计划:首先从西南面佯攻,吸引守军兵力。主力则扫过托卜鲁克,好像是准备向利埃边界方向追击一样,然后来个回马枪,集中在要塞的东南面,借夜色完成攻击部署。果然,这次战役又在英军的猝不及防下获得了成功。6月21日,要塞司令克洛普率3.3万守军向隆美尔投降,隆美尔还缴获了足够3万人用上一个季度的物资和大量燃料。至此,隆美尔征服了整个昔兰尼加,实现了他进入非洲后的第一个目标。6月22日,隆美尔被擢升为德国陆军元帅,达到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顶点。这一年,隆美尔51岁。进攻托卜鲁克要塞的德军装甲部队这张照片拍摄于德军攻克托卜鲁克一战中。照片中一字排开正在快速突击的是德国第15装甲师的第8装甲团,在它们的面前是被击毁的英军坦克。

得失参半 基辅大会战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曾说:“就基辅包围战本身而论,实在可以算是一次极大的成功。对德军而言,也可算是一个空前的杰作……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因此很多人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德军赢得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战争史上最大的战争。08 基辅大会战时间:1941年8月23日至9月26日地点:乌克兰之基辅结果:德军获胜

指挥官和领导人德国:卡尔·冯·伦德施泰特苏联:谢苗·米哈依洛维奇·布琼尼米哈伊尔·基尔波诺斯

实力对比德国:50万人苏联:62.7万人

伤亡情况德国:伤亡情况不详苏联:61.6万人阵亡或被俘、8.4万人负伤“巴巴罗萨”计划

开战以前,德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得德国在向西进攻的同时免去了东顾之忧。看似两国是相安无事的。但是,就在德军横扫西欧之时,苏联趁其无暇东顾,便起兵向东发起了进攻,先是占领了波兰东部领土,继而又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及罗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