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2:07:1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

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第3版)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一篇  世界经济成长的基础与历程

第1章 世界经济形成的基础与历史沿革

1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有哪些?

答:(1)世界市场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三方面:

①统一性

统一性是指世界市场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世界市场并不因为各种社会制度和经济集团并存甚至对立而被割裂。

②竞争性

世界市场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全球性的竞争舞台。这种竞争性主要表现为商品国际交换中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③扩展性

世界市场的扩展性,源于工业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扩张性。除了战争或危机的年代,世界市场的范围、规模及容量都在不断扩大,在科技革命浪潮所引发的工业高涨期间则更具飞跃的势头。(2)世界市场的基本运行机制主要有以下六种:

①国际价格机制

国际价格机制是世界市场运行的重要机制之一。这一市场机制不仅促进了商品的国际流动,而且调节着世界经济利益在各国之间的分配。

②关税税率机制

关税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一国和世界进出口商品的成本和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着进出口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同商品的不同关税税率,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因此,关税税率机制对世界市场的运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③资本收益率机制

各国资本收益率的差异是引起资本跨国流动的基本动因,也是世界市场运行的重要机制。资本收益率机制,促进了资本的国际流动,调节了资本的供求关系,提高了资本的利用率。

④汇率机制

在浮动汇率制下,汇率的变动是世界市场商品和资本流动的重要机制。各国为实现本国宏观经济目标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总是要确定目标汇率,通过汇率变动的机制达到预期的目的。

⑤资源配置机制

资源配置机制便是世界市场发展变化的作用机制。由于国家的存在,资源在国家间的配置要比在一国内部困难得多。国家间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世界市场上商品和资本的国际流动实现的。

⑥传导机制

世界市场的传导机制是指某些经济现象(如景气、衰退、失业、通货膨胀等)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渠道从一个国家传导和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并对该国经济产生作用的过程。

2世界经济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答:世界经济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和最终形成期。(1)世界经济萌芽期

世界经济萌芽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并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后期,前后经历了近300年的时间。地理大发现使全球历史由各地区分散隔绝发展朝着以世界为整体的方向发展,是世界经济萌芽的重要起点。从16世纪开始,西欧的封建专制国家为了扩大财源,防止金银外流,借助于商人资本,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鼓励发展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则促进了为出口而生产的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2)世界经济初步形成期

世界经济的初步形成期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产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业社会在欧美国家的建立,包括整个资本主义确立时期,经历了大约100年的时间。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形成是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以国际分工体系的建立和世界市场的开拓为主要标志的。(3)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

世界经济的最终形成期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第二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下,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世界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随着以资本输出为特征的生产和资本的国际扩张、国际贸易的巨大发展以及国际金融制度的完善,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最终形成了。

3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20世纪上半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成熟性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受到重创,世界贸易的缓慢发展,资本国际化步履蹒跚,资源争夺战愈演愈烈,国际金融秩序不稳定。(2)国际金融动荡与金本位制度瓦解。金本位制度崩溃为各国通货膨胀打开了方便之门,导致各国汇率的剧烈波动,促使若干个相互对抗的货币集团出现。20世纪3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的无序状态,使世界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和困扰,货币集团的相互对抗愈演愈烈,货币战、汇率战此起彼伏。(3)在1929~1933年大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衰退,自由放任经济体制的终结,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霸主,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及其“两极”格局的形成。

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

第二次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多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1.1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而且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2)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新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却推动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新霸主。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仍长期执行中立政策,大做战争双方的生意,使经济又一次获得了巨大发展。(3)美国主导国际经济秩序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这引发了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对国际秩序和国际关系的深刻反思,并意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战败国的压榨,特别是世界经济中以邻为壑政策和集团化的形成及其恶性竞争,是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经济根源。所以,美国凭借其军事、政治和经济的绝对优势,在战争期间就开始试图重建以其为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4)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及其“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四分五裂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并存。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其中,较为明显的是苏联在经受了战争考验之后,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大国。(5)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连接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而且战后世界经济的许多发展变化都酝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当中。

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战后民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同时,战争中各国在不同领域实施的各种经济体制与经济政策,在战后仍然得以不同程度的延续和保持。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更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连接点。

5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哪些特点和趋势?

答:(1)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

①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国产业结构得到提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发展迅速,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使国际货币金融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③石油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滞胀困境。

④债务危机使部分发展中国家深陷经济困境。(2)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①冷战的结束,使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散,经济全球化时代真正到来。

②随着金融自由化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危机频发,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2章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世界经济的新发展

1怎样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内涵?

答:(1)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一个过程和一种状态。经济全球化是以当代科技革命、市场经济和跨国公司的大发展为驱动力,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交通和通信的大发展,以及国际间人口的迁移,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扩展为全球性的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空前加速和深化的状态和过程。(2)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①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③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

2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和表现。

答:(1)战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①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战后兴起的新科技革命,一方面使发达国家物质生产增长的速度、规模和数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使生产力无限扩大和市场相对狭小的矛盾更加尖锐,从而扩展国外市场的要求更加迫切,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另一方面,使运输和通信手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②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扩展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打破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之间对立并存的局面,“两个平行市场”统一为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整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③西方国家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

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导致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并使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管理、监督和实施这一体制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在投资自由化方面,外汇管制的取消、资本账户的开放促进了投资的自由化;在金融自由化方面,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创新风暴带来了金融的自由化。在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证。

④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跨国公司以世界市场为舞台,以越过贸易障碍、降低成本、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增加利润为目的,利用和重组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组织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从而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直接联结起来,把各国之间的国际分工变成其公司的内部分工。这一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展。(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贸易自由化与全球网络化

战后运输和交易手段的进步及贸易信息网络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急剧扩大。

②金融、货币、投资市场的全球化

a.随着跨国银行的迅速发展和私人国际信贷的巨额增长,资本国际流动规模空前加大。金融市场全球化发展迅速。

b.随着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各国外汇管制的放宽和电子货币(信用卡)的流行,货币的国际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

c.投资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大。战后,发达国家的私人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极快,规模巨大。

③人力资源流动的全球化

a.全球移民数量和范围的扩增;

b.人才跨国培养和流动大幅增加;

c.人才隐性跨国流动趋势增强。

④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和国际生产体系的全球化

a.全球工业化的展开和世界范围梯次继起的产业链的形成;

b.全球生产体系的形成。

⑤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步形成

战后,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开始关注国际经济协调问题,构建了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为核心的一系列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使世界经济的运行不仅受自发的市场机制和各国各自为政的政策调节,也日益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协调机制的调节,进而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3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答:(1)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积极利用国际分工深化和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外开放战略和政策,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尽快地提高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使国内资源得到充分合理配置,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外,经济全球化也可推进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加速民主化进程。(2)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

①发展中国家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全球贸易和全球生产体系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及其资本的不断扩张,使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

②经济全球化导致和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南北差距不断扩大,发展中国家更加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造成那些处于最底层的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落后。

③发展中国家内部不平衡发展也在加剧发展的不平衡趋势,如不设法解决或抑制,将对投资构成潜在的威胁,刺激泡沫经济的发展,为金融危机埋下隐患。

④经济全球化带给发展中国家的最大问题或者说最大威胁,是它们的国家主权受到冲击和削弱,国家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的压力。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如何接受经济的正传递,抑制负传递,成为发展中国家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4怎样评价经济全球化下南北差距拉大的观点?

答:经济全球化总体上推动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各国由于条件不同,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因而所得的利益份额也不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有更多的优势,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相对劣势地位,使其在经济合作过程中必然要承受经济上、政治上的风险,付出更多的代价。西方发达国家更是利用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极力推行新殖民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因而导致了南北差距和全球范围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及其它后果。

经济全球化理应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经济全球化,国家不论大小、不论南北,都应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少数国家的富裕不应该建立在其他国家的贫困之上,南北差距、贫富差距应逐步缩小,而不是日益扩大。我们需要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经济全球化,是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经济全球化。坚决反对那种利用经济全球化,把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的做法。

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迎接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争取从中取得更大的利益。发展中国家之间必须加强合作,依靠整体的力量反对新殖民主义、经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消除南北关系中的不平等,为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5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是什么?

答:(1)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

①全球贸易失衡

a.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规模和亚洲地区贸易盈余规模日益扩大

1996年以后,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规模持续扩大。同时,亚洲地区的贸易盈余日益增加。美国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一方。

b.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最近几十年里,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从整体的全球贸易状况来看,世界商品贸易占GDP的比重快速增长。在世界贸易发展的不平衡当中,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明显,制成品比重显著上升,其制成品出口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而同时发达国家的制成品出口比重则显著下降。

②全球金融失衡

净出口国通常都是制成品生产国,而净进口国则主要是具有世界货币供给能力的国家,如美国等。其结果就是,由全球贸易失衡所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只能通过美国向全世界输出美元来予以平衡,净出口国用不断累积的美元储备购买美元资产(美国政府国债),其实质是将经常项目的失衡推向了资本项目,全球金融失衡也就随之产生,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另一个重要表现。(2)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①全球经济失衡的一般性原因

a.储蓄一投资视角

从此角度出发的学者认为,现代全球经济失衡主要是由于储蓄率差异所导致的各国投资储蓄缺口差异所造成的。

b.汇率视角

从此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一些国家,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对本币的低估刺激了本国出口,进而导致全球经济失衡。

c.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视角

从该视角进行研究的学者观点主要分两类:其一,市场要素的国际流动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表现为跨国外包的发展与全球供应链的延长,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或地区集中而主要面向全世界市场的格局;其二,在上述国际分工变化期间,由于中国等国家与美国比较优势实现的周期不同步,在前者的比较优势已体现出来,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的情况下,表现出贸易失衡或经常项目的失衡,故失衡是临时性的,可以随着美国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增长得到解决。

②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

a.战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国际分工发生重大变化。

b.中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的快速崛起。

c.美元体制的影响。

第3章  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新变化

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有哪些?它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战后科技革命的基本特点

与历史上前两次科技革命相比,战后科技革命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点:①全面性和世界性;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同步发展,并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③革新了机器体系、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④科技发展和在生产中的应用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2)战后科技革命对国民经济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

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资本积累,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主要体现在:a.劳动者日益智力化;b.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c.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③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主要体现在:a.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b.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c.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d.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

④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产业结构重心的转移,主要体现在:a.农业现代化和农业重心的转移;b.工业结构的变化;c.三大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工、农业等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下降,服务业等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上升。另外,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⑤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带来了物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与之相适应,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

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产力水平,加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并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扩大了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2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了哪些变化?如何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1)战后科技革命给生产力结构带来的变化

战后科技革命的直接结果,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使生产力结构发生了空前的巨大变化,集中体现为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和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

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a.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扩大了资本积累;c.改善了扩大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d.保证了劳动力的供应;e.扩大了商品市场。

②生产力实体要素的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a.劳动者日益智力化;b.劳动工具日趋自动化;c.劳动对象日趋人工化。

③生产力非实体要素的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a.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b.教育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强化性要素;c.管理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整体组合性要素;d.信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重要的运筹性要素。(2)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在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相当缓慢,对社会生产的作用也很有限。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对社会生产的作用空前加强,并日益表现为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科学技术产业化和生产过程的科学技术化的循环加速,不仅使科学技术成为直接生产力,而且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武装了劳动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过程,产生新机器、新设备和新工艺;科学技术运用到资源开发上,产生出新能源和新材料。这就是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各个实体要素发生变革和提高效率、效能的决定性因素。

3战后产业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如何?

答:综合国内外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战后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将是“软化”。所谓产业结构软化,从狭义上讲,是指在各产业的发展中,有形产品和资源等硬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降低,而知识、技术、服务和信息等软生产要素的作用日益提高,在各产业中的投入量迅速增大;从广义上说,产业结构软化可以概括为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1)高技术化趋势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网络、电子控制和生物工程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产业和服务业的加速发展,知识和技术将成为一切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基础,产业结构将出现明显的高技术化倾向。(2)服务化趋势

服务化趋势一方面表现为第三产业在为企事业部门服务,为个人提供服务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等方面,不断涌现出新的行业;另一方面表现为第一、二产业内部对服务的需求量不断扩大。(3)融合化趋势

融合化是指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通过将不同行业的技术和经营技能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融合化也反映了技术复合化的趋向。产业结构融合化的发展,将日益突破传统行业和产业的界限,使三大产业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并为产业的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4)国际化趋势

在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企业为了消除国际摩擦和追求经营的合理化,在规划设计、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业务领域,都在实现国际化。产业结构的国际化,将使各国的经济关系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融化,使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4如何认识和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社会经济意义?

答:在历史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告别了农业社会,现在正在告别工业社会,而进入信息社会。(1)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如下特点:①信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信息渗透到一切经济和经营的环节中,是最具渗透性和扩散性的资源,是企业经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快速度、战胜竞争对手的有力武器;②信息是一种在使用中不受损失并收益递增的生产要素;③信息是一种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几乎都被信息流构成的密网所覆盖。这些信息流及其载体在世界迅速普及,形成互联网,给各国特别是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提供了有力的渠道和工具。(2)因为信息具有上述特点,它已经从一种生产要素发展成为一群宏大的产业,使产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产业。这种产业代表着新一代的生产力,是促进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先导产业,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3)信息产业的大发展及其对整个国民经济渗透深度和覆盖广度的增强,标志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经济就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飞跃,标志着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一次深刻的革命。它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大转变、市场经济制度的大变化。

第4章  世界资源状况与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1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其经济及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1)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人口增长过快给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负担沉重。为了解决数量日益庞大的人口的衣食住行和教育等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问题,国家不得不将本来并不多的国民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国民的基本生活消费,致使消费基金占国民收入的比例过大,用于投资的积累基金所占比例过小,其结果是经济增长乏力,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束缚和制约;②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由于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过于庞大,必然导致其个人在生活资料和资源的获取与占有上出现严重短缺,从而导致严重的社会贫困问题;③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个人之间在获取和占有社会经济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的差别,再加上其他各种不合理现象的存在,必然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出现并加剧。(2)发展中国家人口剧增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人口过快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地球资源的消耗加快,并造成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不得不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资源,导致全球性资源危机;②南北经济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而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这种人口增长方面的巨大反差无疑会加大南北经济差距,富国愈富、贫国愈贫的局面还将长期存在下去;③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仅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贫困,必然拖住世界经济增长的后腿,世界经济不可能保持长期的增长和稳定。战后,世界上不时发生的移民潮、难民潮、偷渡潮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经济问题,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过快增长密不可分。

2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哪些社会经济问题?

答:人口老龄化给各有关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力的年龄结构老化。45岁以上的雇员、工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们的体力、耐力和承受力都已经下降,不再胜任那些需要重体力和耐力的工作;同时,由于他们与年轻人相比,智力减弱,反应迟钝,学习和掌握新技术相当吃力,不能胜任某些高技术作业。这是造成有关国家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另外,劳动力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的老化,不利于劳动生产率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经济事业的迅速发展。(2)劳动力短缺。由于出生率下降,导致劳动力后备不足。因此,那些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特别是欧美各国,纷纷引进外籍劳工。发达国家以较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从发展中国家吸收高科技人才和年轻的普通劳动力,以此来弥补本国科技人才和劳动力的不足。但是,大量移民会导致各国社会摩擦加剧。(3)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社会保障支出日益增加,负担日益沉重,已经成为老龄化国家的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在发达国家,有权享受退休养老金和老年医疗补助的人数越来越多,再加上其他的社会保障项目,致使政府负担的社会保障支出越来越庞大,导致社会保障基金入不敷出,社会保障制度出现危机。巨额的社会保障支出,必然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从而加重国民的税收负担。如何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3世界自然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目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已经致使资源危机初露端倪,并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甚至引发了多起国际冲突甚至局部战争。世界自然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目前,世界耕地资源的状况令人堪忧。尽管耕地面积还会有所增长,但是增长势头日益减缓,而人均耕地则日益减少。导致这一基本趋势的原因除了与人口的过快增长密切相关外,还与土壤退化和非农业用地与日俱增有关。土壤退化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威胁,就是可耕地和牧场越来越少。它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性灾难。土壤荒漠化是土壤退化的极端形式,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2)淡水。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最宝贵的自然资源。然而,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早在1977年2月,联合国水会议就向全世界发出警告:水危机不久将成为继石油危机之后的另一个全球性危机。(3)森林。近一个世纪以来,地球上原始森林已有一半遭到破坏。自战后以来,地球上的热带雨林面积已经减少了一半。地球森林资源的锐减,严重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灾难性恶化。(4)生物。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赖以长期生存、繁衍的基础和社会财富的源泉。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逐步扩张以及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各种生物以前所未有的势头从地球上消失。现在,许多物种已经灭绝或者正面临灭绝的危险,使自然界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遭到破坏。

4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世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地球变暖、垃圾国际化等。世界生态环境恶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①工业烟尘与粉尘;②工业废气;③机动车尾气。大气污染对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危害也十分严重。(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被喻为地球的“保护伞”。臭氧层遭到破坏,就意味着地球上的生物受到紫外线的直接威胁。(3)酸雨。酸雨最早出现在19世纪中叶的英国。在近二、三十年间,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酸雨。酸雨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被人们称为“空中杀手”、“空中死神”。它使土壤酸化、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建筑物受到腐蚀、人类健康受到危害。(4)垃圾。全球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受到垃圾污染的困扰。垃圾之所以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世界性难题,主要在于它的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和危害范围广。发达国家为了减轻本国的垃圾污染,经常将工业垃圾转移到海外,销往或倾倒在发展中国家,使许多国家深受其害。(5)地球变暖。地球变暖毋庸质疑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最近地球变暖在明显加速。全球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必须面对的最危险和最可怕的挑战,其后果是多方面的,如冰川消退、海平面上升、土地荒芜,还会助长热带疾病的滋生和蔓延,造成生态混乱、物种灭绝、粮食减产、害虫逞凶、水资源短缺、森林减少和洪水频繁等一系列灾害。

5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如何?其内涵是什么?

答:(1)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的背景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战后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资源生产财富、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效率几十倍、几百倍地提高,空前发达的物质生产力使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充分享受到工业文明的阳光雨露。然而,随着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却越来越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严酷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社会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对自己的生产、生活行为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发现,过去那种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损害环境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正是导致今日各种资源、生态问题的根源。所以,彻底摒弃传统的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今后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2)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可持续的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要使世界各国的当代人和后代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②要使世界各国所有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同等机会;③要使人类和自然万物都享有同等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做到人类生存发展权利与自然万物生存发展权利的统一。

6何谓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答:(1)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和每个国家内部各地区及各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共同繁荣,人类社会财富的共同享受和共同富裕。(2)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②满足人的基本生存需求;③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④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⑤依靠科技进步突破发展瓶颈;⑥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上述六个方面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其中,第一和第二方面条件的实现,可以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第三和第六方面条件的实现,可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第四和第五方面条件的实现,可以既满足物质资源的储备,又满足知识资源的储备,更好地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  世界经济的运行与协调

第5章  国际贸易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1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结构变化情况如何?

答:(1)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二战前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较慢。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增长迅速,其具体表现就是国际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不仅比二战前快,而且比生产增长速度快。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是国际贸易的迅速扩张阶段。与这一时期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初至今,是国际贸易的发展动荡不定的阶段。(2)战后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

①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战后,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相应地发生重大变化,其趋势是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

造成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世界农业、矿业的发展速度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兴起,大量新产品涌现并投入世界市场;由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贸易中的中间产品大量增加;科技进步;合成代用品大量出现,减少了天然原材料的使用率;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战后一系列发展中国家增加了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量;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业工业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初级产品价格和制成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不断扩大;世界产业结构日益高级化、智能化。

②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的变化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国际贸易格局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统天下,变为不同类型国家相互合作和相互竞争;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所增长;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增长率处于领先地位;经济贸易集团内部各成员间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③国际贸易内容的变化

战后,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国际贸易内容具有以下突出的新特点:国际贸易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快速上升;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四位一体迅速发展,互相促进;军火贸易不断增长。

④国际贸易方式的变化

战后,国际贸易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些新型贸易方式不断出现,如加工贸易、补偿贸易、招标投标和租赁贸易等。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将国际贸易带进了信息化时代,使国际贸易方式在信息化的平台推动下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贸易方式。它一般指基于数据的处理和传输,通过开放的网络进行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与货物交易媒介在国际贸易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一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答: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品竞争能力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商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国家,往往选择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竞争能力较弱的国家,则常常选择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因此,发达国家多倡导贸易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则推崇贸易保护主义。(2)本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传统产业(如农业、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现代工业尚未成长起来的国家,为保护传统产业和促进“幼稚工业”的成长,往往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已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则推行自由贸易政策。(3)本国的经济状况

如一国国内经济出现严重萧条和失业,对外贸易逆差,国际收支赤字,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竞争力下降,其对外贸易政策就会增加保护主义色彩;反之,其对外贸易政策就会增加自由贸易成分。(4)本国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对比

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往往要考虑某种利益集团的要求。一般说来,那些同进口商品竞争的行业和与之有生产联系的各种力量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崇者;相反,以出口商品生产部门为中心参与许多国际经济活动的各种经济力量,则是自由贸易的倡导者。(5)本国与他国的政治、外交关系

一般说来,一国往往对那些政治、外交关系友好、经济上不会构成威胁的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扩大商品和技术的出口,而对那些政治或经济上的敌对国家则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总的来看,既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又要把获取贸易分工利益的代价降低到最低限度,是各国制定外贸政策的出发点。

3何谓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答:(1)自由贸易政策的含义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活动一般不进行干预,减免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让商品和服务等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2)保护贸易政策的含义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干预对外贸易,通过高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限制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国外商品的竞争;同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或补贴,鼓励扩大出口,以提高本国商品和服务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保护贸易政策最基本的特征是“限入奖出”。(3)对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解

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是对外贸易政策的两种基本类型,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其自由程度与保护程度有所不同。事实上,绝对的自由贸易政策和完全的保护贸易政策都是不存在的。无论是自由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都是相对而言的。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目标及运行机制各是什么?

答:(1)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协议》序言中,规定了WTO的宗旨是:①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大幅度稳步地提高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②扩大货物、服务的生产和贸易;③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环境,并以符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各自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各种相应的措施;④积极努力确保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增长中获得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应的份额和利益。(2)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及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更具活力、更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