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访谈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22:39:30

点击下载

作者:蔡继乐

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访谈录

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访谈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访谈录作者:蔡继乐排版:KingStar出版社:人民日报有限责任公司出版时间:2012-11-01ISBN:9787511514479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光荣校史

北京一零一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学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1946年成立的“张家口市立中学”。后因国民党方面大举进攻张家口,学校与当时的回民中学、女子中学全体师生撤离,合并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后来演变为华北育才中学。1949年,学校随中央机关从革命圣地西柏坡迁至北京,与师大附中合并,定名北师大附中二部,最后迁于现址。1955年,学校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并释其含义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已成为学校的校训。第一节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

蔡继乐(以下简称“蔡”):郭涵校长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计划中系统的访谈,因为这是我“蓄谋已久”的事情了。对您和您的学校,我和许多人一样,一直怀着由衷的景仰之情。所以,我一直在想,把一零一中学的过去和今天写出来,不仅仅是对贵校,而且,对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界来说,我想也一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们知道,一零一中的历史,它的发展背景,实在是非常独特的。

考虑到我对您的采访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并且,可能要持续几个月,所以我想请您尽可能从百忙中抽出空来,这样,我们的访谈可能会比较从容、充分和全面。

又考虑到让您有更充分的思考时间,我想不直接切入主题,还是先来点“开场白”。

郭涵(以下简称“郭”):好的。首先谢谢你的采访,因为你也很忙!

我尽量腾出时间来。要说“百忙”可能有点夸张,但是,“九十九忙”一定没问题,真的很忙。一名中学校长到底有多忙,局外人怕是难以体会。

其实,我也一直在考虑,一零一中学最近这十几年,在它的发展史上,也算得上是又一次飞跃了。我们的干部和老师,为学校付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劳动,取得了社会公认的办学业绩。所以,最近我也想,能比较系统全面地把我们这些年来的所想所做认真地梳理一下,把我们的办学理念、办学过程、办学成果、办学经验认真地梳理一下,让它与一零一中学65年的辉煌历史有一个衔接,或者融合,同时也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人留下一点什么。否则,有点儿“于心不忍”。

所以,坦率地讲,我们这种访谈,不是为我这个人树碑立传,而是为一零一中学续写历史。

蔡:的确是这样,我非常理解您的想法,所以,才有了今天和今后的系列访谈。只不过,社会上以及许多熟悉您的人,都认为您为人太低调,不愿意张扬。所以,此前我也有担心,担心您的拒绝。

郭:其实,也不是什么“低调”,也许是我这个人的性格使然。我总觉得,作为一名校长,能不断想事情、做事情,把事情想好、做好,也就不错了。所以,我对出书之类的事情,真没有太在意。

我总想,我们做事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自己捞取什么资本,尤其是教育。为教育做事就是为学生奉献,为学生奉献是我们的天职。你完成了天职,你很好地完成了天职,上帝不糊涂,它会知道的呀,上帝会感谢你的呀。

2006年学校60周年校庆,陈小娅副部长,她当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来我们学校视察,她说的一句话也引起我非常强烈的共鸣。陈部长的这句话是:要安安静静办教育。

是的,我们这个社会太浮躁、太功利了,太追求名利了。所以,办教育尤其需要安静。其实,你说,做什么事情不需要安静?安静可以让人头脑清醒,安静可以让人头脑冷静,清醒和冷静是两回事,清醒是不糊涂,冷静是不鲁莽。安静还可以让人的心态平和,不膨胀,做事情做得比较周全、科学。

蔡:谢谢郭校长!非常赞同您的这些想法。您的话也让我受到启发。我也觉得,这个社会,包括教育界,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追求表面光鲜的人太多了。

郭:是啊!我时常想,人生在世,追求那些表面的光鲜又有什么意思呢?没什么意思啊,表面的光鲜美不如内涵美。

表面的光鲜具有短暂性。还是内秀、内敛,有一点内涵,有一点内容更好,因为它可以永恒。

蔡:郭校长,在平时,我听到有很多人说您这位女校长大气,说一零一中学大气。正式访谈之前,我也很想听听您的想法。

郭:说一零一中学大气,我同意,并且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样评价的。你想想,一零一中学的历史,一零一中学的文化,决定了它不能不大气。它的大气,是由它的底气决定的。学校要大气,学校校长、干部和老师就不能不大气,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能不大气。这些,随着你访谈的深入,你就会发现,一零一中学的大气,是用其深刻的内涵来支撑的。

至于说我这个人大气,我自己不敢当。但是,我肯定不“小气”,我肯定不小肚鸡肠,在处理各种公务时,我肯定不婆婆妈妈,不“妈妈婆婆”。

话得说回来。在如今,当一名校长,不大气还真不行。你说,像一零一中学这样的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思想、办学成果不大气行不行?它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无条件地与基础薄弱校共享行不行?国家有事,不勇于担当行不行?面对一些不公平竞争,你又不甘落后,你不大气行不行?

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我个人而言,因公受点委屈,甚至受到自己老师的抱怨、批评,你不大气、不大度行不行?

所有这些,不大气都不行。

所以,说句老实话,我这个人天生比较不太在意,又加上自己愿意读书学习,加上我有幸在一零一中学工作,再加上我们所面临的生存环境,你不大气也很难。

再说了,你不大气,那你就等着“生气”吧(笑)!

蔡:很高兴我们有这样的“开场白”。您的这些开场白其实隐含着您深邃的思考,辩证的思考。

好,现在开始正式“提问”了。我想请教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一所历史名校,北京一零一中学发展至今形成了怎样的办学思想、理念和目标?树立了怎样的人才培养方向?

郭:刚才的开场白很好,很随意。我担心在今后的对话中,我可能会就事论事,话可能会说得比较平铺直叙。

关于刚才的问题,首先我想告诉你的是,作为一所历史名校,一零一中的办学思想、理念和目标有它的传承性,也有它的改革与创新。概而言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是一零一中几代人办学的灵魂,是一零一中几代人始终如一的追求。而面向学生全体,尊重这些生动活泼人见人爱的孩子们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健康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和老师终身受益,的确是我们学校几十年来所形成的具有一零一中学特质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因为,我想,像一零一中学这样的名校,几十年过去了,总得有,也必须有它自己的东西,一种我们认为是“核心”的东西。

所以,60多年以来,一零一中学一直在坚持着,更准确一点说,是在坚守“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想,“走进一零一幸福你一生”就是我们对教育理想的守望,也是我们对学校教育理想的最朴素的诠释。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门

现在回答你刚才的问题。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如果用严谨的书面语来表述,那么,一零一中学的办学思想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改革创新的发展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不进则退,小进也退”是我对我们干部和老师经常说的口头禅,他们常常戏称为“校长语录”。

学校的办学理念则是: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承载民族复兴伟大重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至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的定位是:把学校办成高质量、有特色、开放式、创新型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学校,成为辐射全国的示范性基础教育基地,以鲜明的育人特色和先进的教育发展模式始终处于中国名校的行列。

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历来强调20个字:基础宽厚,富于创新,个性健康,全面发展,全球视野。

在上述思想的引领之下,我们着重解决学校发展的方式和学校文化发展的品位问题,我们一直注重把学校打造成文化底蕴深厚、社会高度认可、群众始终满意的精品学校,进而产生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和育人模式,让一零一中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精致的符号。

你不要以为我在这儿说空话。我这个人向来不喜欢甚至厌恶这些东西。我感觉,长期以来,一零一中学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如果你有兴趣,我将以学校发展的历史事实向你作比较系统的说明。

蔡:谢谢郭校长。我当然非常有兴趣。那么,您认为,目前的北京一零一中学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办学特色?

郭: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觉得北京一零一中的办学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追求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让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呵护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幸福。我甚至觉得,在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比注重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更为紧迫的事情。每当我看到未成年人的体质、体能下降的新闻报道时,我总觉得很揪心。道理很简单,一代未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定关涉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从到一零一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关注这个问题。

更何况,体育,在一零一中学是非常有传统的。

二是我们一直注重用高尚的艺术陶冶学生的心灵,用艺术呵护学生青春岁月的阳光灿烂。高雅艺术能起到对人的心灵陶冶的作用,别的东西无法替代。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缺失或者贫弱,肯定会对未成年人的修养和情操产生影响,这是一定的。

体质和心理健康,修养和情操高尚,这样的“四位一体”,再加上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我们也就培育出一个个立体丰满的生命了。

三是用主流文化教育品牌构筑学生健康的精神大厦,这也是我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事情。我想借此机会告诉你,当今多元文化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冲击,一直是我的“焦点关注”。所以,让主流文化润泽学生的心灵,进而构建他们健康的精神大厦,我们这些当校长的,应当是责无旁贷吧。

四是让科技创新点燃生命健康成长的智慧之光。科技创新,必须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而且,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经验来。培养未成年人科技创新能力,对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至少,我们要让学生有这种意识,必须有这种意识。高中办公楼

五是用教学质量支撑学生的生命之树茁壮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这里的教学质量表现在两个层面,教师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学生学得好,既表现在他们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之中,也表现在他们的各类竞赛、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之中。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特别关注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是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让优秀的教师团队成为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优秀教师团队是什么?它是学校发展的心脏和脊梁。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王牌军”,你这个校长能做什么?什么也做不了,即使做,也做不好。如今的北京一零一中学,确实有一支让人放心让人骄傲的教师队伍,这是我非常自豪的。

蔡:谢谢郭校长。您知道听了刚才您的介绍,我的心理感受是什么吗?我的感受就是四个字:教育神圣。真的,我很少能这样面对面听到一位一线校长谈这样的教育诉求,并且谈得如此真诚而又感人,朴素而深刻。大家都在说要用心做教育,我想,郭校长您真的是用“心”做教育了。

至于一零一中学的教师团队,不仅仅您引以为自豪,它的奉献精神和专业水平也一直得到社会的公认。

我知道,您担任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校长已十多年了,请问您在办学方面比较深的体会是什么?

郭:坦率地讲,初来北京一零一中学,我并没有形成所谓比较完备的教育思想。因为此前我没有全面主政一所中学的经历。比如,你当“大校长”的,总得懂一点财务吧。可学校的财务管理,学校盖房子、搞建筑,等等,当时,我简直是一窍不通。

所以,刚来这所学校时,只有一个比较朴素的想法,就是我必须把这所学校建设好、管理好。而建设好、管理好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想法当时还是很明确、很坚定的。因为北京一零一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它一直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主政一零一中学,我只是一名“接力”选手,我必须把它“接”好,否则,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现在,都说不过去。更何况,一零一中学是我的母校,对它我有一种情感依恋,我当然希望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转眼间,我来一零一中学十多年了。现在想来,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和实践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或许正是这种认识和实践的深化与拓展,进一步丰富了一零一中学的办学成果,并使得一零一中学优秀的办学传统得以发扬光大。我想,今后的一零一中学,将会发展得更好。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我的体会,那就是:责任和担当、境界和胸怀、用心和勤奋。

其中,我觉得一个人的境界和胸怀特别重要。一个人,有了境界和胸怀,想庸俗恐怕也很难。

那么。什么叫“担当”?我所说的担当就是,一零一中在很多时候是为国家做事情的:比如抗美援朝,比如“非典时期”,比如奥运青年营,等等,这些,以后我都可以向你作具体说明。

另外呢,还有辛苦、劳累和困惑,甚至还有痛苦。真的,痛苦也是常有的。只不过,我把痛苦当成喜事。只不过,我不太在意这些痛苦,因为我大学读了很多哲学著作。

并且,我觉得我这个人也还比较“哲学”。

劳累,与校长这个职业好像是孪生姐妹吧。你不知道校长每天要经历多少事,有多少事等着你思考,等着你决断,等着你拍板,等着你亲自去做。恐怕,你也不知道校长每天要接多少电话,打多少电话。一听说其他什么地方出了校园安全事故,你也不知道我们校长要担多少心!

我现在是校长书记“一肩挑”,用个文言词——焉能不累?我想,我要是不累,那我可就要“成仙”了。

由此,我还想到另外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多少年来,社会一直在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无疑非常重要。一线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生活压力大。这些,我心里都最清楚不过。它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些当校长的深切关注。

可是呢,有时我自己也问我自己,我也跟一些校长同行聊天,谁来关注我们这些当校长的心理健康呢?好像没有人来说这些事情吧。

所以,我想,关注校长心理健康的应该是谁呢?应该是上帝吧。上帝是谁?答案:我们自己(笑)。

蔡:您太幽默了。但您的幽默给人以思考,甚至有一点酸楚。第二节辉煌的办学历史

蔡:社会上普遍认为,您也一直在说,一零一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学校的历史。

郭:是的,北京一零一中学的确是一所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学校,有着独特的发展背景。作为校长,我引以为自豪。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学校创办的历史。

北京一零一中学创建于1946年3月20日,诞生于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内战即将爆发之时。它的前身,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晋察冀军区所在地张家口创办的“张家口市立中学”,第一任校长是党从延安派来筹办学校的郝人初同志,当时的教师队伍由延安大学行政学院、鲁迅艺术文学院及晋察冀边区的一批优秀知识分子组成。

因为国民党撕毁和平协定,发动全面内战,1946年9月,张家口市立中学与张家口市立女中、回民中学师生一起,以“新保安部队”的番号随部队撤离张家口,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险,穿越察哈尔、河北、山西三省七县,突破敌人道道封锁线,于11月到达河北省建屏县,也就是今天的平山县东、西黄泥村,三校合并,并在这个时候更名为“晋察冀边区联合中学”,当时简称“联中”。1947年8月,晋察冀边区工业交通学院预科、晋察冀边区农业专科学校并入“联中”,1948年1月迁至石家庄市郊柏林庄。在撤出张家口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联中”先后有100多名师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解放战争前线,其中雪岗等四位同学英勇牺牲。周恩来总理来我校视察

1948年8月,晋察冀边区与晋冀鲁豫边区合并成立华北区,“联中”与晋冀鲁豫边区行知学校中学部合并,更名为“华北育才中学”,同年9月迁至革命圣地西柏坡。1949年2月底至3月初,学校师生随党中央机关从西柏坡陆续迁入北平,1949年5月与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合并后,改为“北师大附中二部”。1950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新校址,1951年迁入直到现在。

抗美援朝参军、参干热潮中,北师大附中二部同学报名人数最多, 169名同学被批准入伍,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其中李少白同学壮烈牺牲,长眠于朝鲜的土地上。1952年8月,北京师大附中二部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下的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合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1955年9月,学校改为现校名“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先生题写校名,并解释校名的含义为“由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由完成走向更高的完成”,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以上就是学校的发展简史,它真的是非同寻常。正是基于这种光荣的历史,建校60多年来,无论是在辗转于炮火硝烟里的战争年代,还是在蓬勃发展的祖国建设各个时期,北京一零一中学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地方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指导。1953年5月24日,周恩来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对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的问题作了重要指示,告诫师生“要艰苦朴素,要热爱劳动,要热爱劳动人民”。1964年9月,中央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北京市委、人民教育出版社组成联合调查组来校作了为期半年的调查,认为一零一中学是一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好学校”,是“好样板”。1965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志就一零一中学在全日制学校试办半工半读班的请示作出批示,对这一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将为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迪和经验的试验予以肯定。但是,很遗憾,“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断了学校将要取得的新发展。1951年1月被批准参军抗美援朝的部分同学合影“文革”结束后,北京一零一中学拨乱反正,兢兢业业办教育,197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中学。1988年教师节前夕,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1955届校友李铁映同志回母校,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校长负责制、民主监督制和教职工聘任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再次把学校推到教育改革的前沿。

1996年一零一中学建校50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委员长分别为学校题词:“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培养造就时代新人”和“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指明和强调了一零一中学前进的主题是“继承和发展”。2003年4月18日,在“非典”特殊时期,温家宝总理在吴仪、陈至立、周济等领导同志的陪同下,视察学校工作,在看到我校高三(3)班的班训“天才齐聚,团结进取,佼佼冠军,舍我其谁”后,总理勉励同学们将来做事业上的佼佼者,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栋梁。2005年,原国家副主席、校友曾庆红两次到学校视察指导,对革命传统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各方面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学校不仅要设备好,而且要出成绩。2006年学校60周年校庆时,李铁映副委员长为学生题词:“自己的实践经验最宝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1959届校友)分别写来贺信,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发来贺信,勉励一零一中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快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把学校办成高质量、有特色、创新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校。

今年(2011年)3月20日是学校65周年校庆。曾庆红、李铁映、刘淇等同志以及教育部、北京市教工委、市教委等又发来贺电,继续就学校发展作出新的指示。这同样让我深受感动,也备感责任重大。

60多年薪火相传,一零一中学为国家培养了近4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包括6名党和国家领导人、8名中央委员在内的一大批党政军各级领导干部,都曾经在一零一中学完成他们的学业。学校的毕业生中还有在各个领域里卓有建树的院士、科学家、学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有人民喜爱的艺术家、音乐家、导演、演员,更有各行各业默默无闻的祖国建设者。“走进一零一,幸福你一生”是我们最崇高的教育情怀。所以,在我看来,一零一中学教育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更是关注学生一生的教育。第三节三位永垂青史的校长

蔡:我一直在想,像这样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和悠久历史的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值得后来者景仰的人物吧?

郭:的确如此。作为北京一零一中学的现任校长,每当我回忆或翻阅校史时,我都会为前辈们办学的事迹所感动,其中有三位前辈特别值得我们怀念,他们是学校第一任校长郝人初,学校刚迁入北京时的校长马奇,还有一位就是学校正式改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后的首任校长王一知。

我首先介绍一下学校第一任校长郝人初。

郝人初原名郝延读,1909年1月16日出生于山西汾阳,1999年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他是一位长寿老人,享年90岁。

从1926年起,郝人初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并开始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1933年大学毕业后,郝人初曾任北平中华中学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并向学生宣传抗日主张,积极支持和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6月抗战前夕,他放弃中华中学校长职务,携带全家离开北平,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他先任绥德抗敌会宣传科科长,后进入延安抗大总校三期学习,1938年7月,任抗大总校校部秘书、科长。1938年9月,由当时的抗大政治部主任张际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10月,他调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政教主任。1941年起,先后任延安军政学院、军事学院教员、延安教育厅督学、延安行政学院班主任、延安大学教育系党总支书记。根据史料记载,在此期间,因工作表现突出,他被上级评为模范工作者。

抗战胜利后,他奉命随部队到张家口地区,受党组织委派负责筹办张家口市立中学。从1946年3月起,先后任张家口市立中学、晋察冀边区联中校长、党总支书记,华北育才中学副校长。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他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兼北师大首席军代表及北师大附中校长。在担任北师大附中校长期间,他为北师大附中撰写了新校歌的歌词:“红旗飘,太阳升,中华儿女庆翻身。革命首都新师大,建设人民的新附中。理论实际要一致,开着校门向工农。我们,我们要养成好品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护公物,爱劳动。健康好学团结前进,健康好学团结前进,要做人民的好学生,永远跟着毛泽东。学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准备建国的本领,学习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准备建国的本领,老老实实服务于人民。”这首校歌由马可作曲,曾在1950年9月,北京师大附中四个学部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开学典礼时,由全体学生齐声高唱,并深深留在当时的北师大附中学生的记忆中。

郝人初校长从建立张家口市立中学开始,就把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民族解放、社会解放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新人作为办学的目标。他注重把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即使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课堂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组织师生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从而为革命和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

1950年5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郝人初校长主持在圆明园遗址非主体部分建筑学校校舍。1951年8月,北师大附中二部,即现在的北京一零一中学,迁入圆明园校址上课。1952年8月,北师大附中二部与华北中学合并后,原华北中学校长王一知被任命为师大附中副校长,分管领导二部工作。之后,郝人初同志调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以后,他还担任过教育部普教司副司长、高教部党组小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等职。在此期间,他参与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针和政策,对指导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郭涵校长与来访的李肇星部长在一起“文革”后,郝人初校长曾参加了我校建校30周年、35周年、40周年校庆。1995年7月,在我校建校50周年前夕,郝校长还为北京一零一中学50周年校庆题词:“抗日反蒋,新保安部队,亦兵亦学,中共主办,边区联中,乐育英才。爱国勤学,新圆明园丁,誓雪国耻,革命校史,首都重点,教改先锋。”他是一位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优秀的人民革命教育家。

马奇原名马世勋,他是回族人。1941年在开封高中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1942年高中毕业后,在河南南阳地区组织和领导南阳各学校的地下党工作。1943年初,河南地下党遭破坏,马奇奉命撤离,徒步到达延安,曾任八路军子弟学校文化教员、总务科副科长。

1946年张家口市立中学建立后,马奇于这一年的5月任市中教员,以后又担任晋察冀边区联中教员、教导员,华北育才中学注册科长。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马奇任北平军管会教育部秘书。1950年1月起,他担任北京师大附中二部、三部主任,从这年5月到1953年5月,还兼任北京师大附中党总支部书记。

在中学工作这个阶段,马奇教过语文、政治、地理、美术等课程,又做过行政工作。因此,学生赞誉他是个“门门门”,意思是他讲的门门课程都很专门。现在想起来,这个“门门门”,很有意思,也特别有价值。1949年,他和当时的师大附中校长郝人初联名,在《北平解放报》上发表了一系列介绍老解放区中等教育工作经验的文章,后来又单独发表过中等学校学习苏联经验的文章。

1951年8月,北师大附中二部迁到圆明园校址上课,马奇作为二部主任,成为这一校区主要负责人。有关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健康第一、改进教学、培养审美情操的学校工作方针,也是在他主持学校工作时制定的。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这时二部的学生全部住校,过着集体生活。在马奇主任的领导下,学校继续发扬从老解放区带来的优良传统,动员组织全校师生参加劳动建校,有400米跑道的运动场就是这样建成的。当时一零一中学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保证正规课堂教学之外,每天下午课后都有一节体育活动和一节课外活动。规定每天听新闻广播,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每人都参加一项课外小组活动。要求通过课外活动及生活辅导工作,培养学生创造与钻研精神及对家庭、学校、班级、同学的热爱。

学校迁到圆明园后,继承了从联中时期就有的每天“晚点名”制度,及时解决当天和近日的一些问题。针对当时学校绝大多数学生为干部子弟的情况,特别注意防止干部子弟特殊化和克服干部子弟优越感的教育,将这种教育贯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这些都为良好校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52年8月,北师大附中二部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领导的干部子弟学校华北中学合并后,仍称北师大附中二部,马奇同志仍担任部主任。原华北中学校长王一知被任命为师大附中副校长,分管领导二部工作。9个月后,即1953年5月,马奇调任高教部政治教育司处长,离开我校。

1956年,经他自己请求,到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先后担任过人大哲学系副主任、党总支部书记,兼任《教学与研究》主编、哲学系教授、人大美学研究所所长以及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美学研究会会长、北京美学研究会会长等职,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专家。他的专著有:《谈谈共产主义道德问题》、《艺术哲学论稿》、《艺术的社会学解释》、《普列汉诺夫美学思想研究》。主编了被原国家教委定为高校文科教材的《西方美学史资料选编》。

2003年4月28日,马奇老人去世,享年81岁。

马奇校长一生,以中学出身,做专业教育。以自学为本,笔不离手。以谦虚、诚恳但又严谨的治学态度获得了学术上的成就,并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的传记还被载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辑的《世界名人录》。

王一知校长1902年出生于湖南芷江县,17岁就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之后,她进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平民女校学习,在陈独秀、李达、张太雷、沈雁冰等人影响下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8月经俞秀松、刘少奇同志介绍,王一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23年至1927年,她在李大钊同志的领导下,先后在北京女师大做学生工作。在向警予领导的上海妇女协会工作,并担任团中央的妇女委员。她还参加了“五卅运动”,在国民会议促进会做统战工作。以后又在邓颖超同志领导的广东妇女协会任宣传部主任,主编面向妇女群众的《光明》会刊。她还担任了广州国民政府苏联顾问鲍罗廷翻译室主任,主持圈阅每日的重要新闻。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转入地下。从1928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她主要做党的地下工作。在“白色”恐怖下,传递党的情报,掩护和营救自己的同志,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炼和生与死的考验,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王一知校长在医院里与师生一起度过90岁生日

她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发展的女党员之一,参加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过程,却不居功自傲。在新中国成立后,她本来可以到中央工作,但是她却自愿投身党的教育事业,从1949年开始,她先后担任上海吴淞中学、北京华北中学校长,北京师大附中二部、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直到1982年离休。

1991年11月23日,王一知校长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王一知校长逝世后,《人民日报》发表了一条很长的消息,对王一知校长的生平和业绩给以充分肯定。

王一知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她的前半生献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献身于教育事业,她以满腔的热诚,全身心地投入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的平凡而又光荣的事业中,并将北京一零一中学带向鼎盛时期,也赢得了我校师生的衷心爱戴和尊敬。

除担任我校的校长外,她还曾是全国政协第四届及第五届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担任过中共海淀区区委委员和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蔡:谢谢郭校长。您对前辈的介绍真是如数家珍,景仰有加,让我深受感动。我想,一零一中学发展到今天,老前辈真是功不可没、功勋卓著啊!

郭:当然是的。正因为如此,我这个“接力手”才一直觉得任重而道远。

蔡:作为学校更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后的首任校长,王一知的办学思想对学校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王一知老校长对学校发展的特殊贡献?

郭:在一零一中学,王一知工作了30年。她对教育工作很有感情,也有很深的认识。她坚信马克思所说的“工人阶级的未来,从而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因此,在她投身教育工作时,力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把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工农子弟及那些经过艰苦环境磨炼的革命干部子弟,培养成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她领导学校期间,认真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保证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王校长刚到我校时,学校还是干部子弟学校,她对干部子弟严格要求,教育他们不要搞特殊化,要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尊敬师长、刻苦学习。她曾对当时分管学生思想教育的肖沅同志讲:“我们一定要把干部子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的英才,而绝不能使他们成为靠父辈功勋过活的庸人。”

她在青年时期曾在共产党领导的半工半读学校学习,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有特别的兴趣。她认为只有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凝聚了师生的汗水,学生才能对学校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她强调学校必须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建校劳动和自我服务性劳动。这从我校当年修挖游泳池、少年湖、栽种荷花、垂柳,建立果园、鱼塘和生物试验园地以及开展勤工俭学和办半工半读班的实验中都体现出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1956年以前,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王校长号召教师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一定要让革命后代在文化上真正得到翻身。她用主要精力抓教学,和教师一起备课,有计划地、系统地听教师的课,并提出中肯的意见。1957年党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之后,学校明确提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办学方向,使学校各科教学质量逐年上升。1959年,海淀区委组织的教育工作检查团,全面肯定了学校的工作,1960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文教系统先进单位,这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

为了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目标,我校除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外,课外活动小组、讲座、文艺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学校还通过评“校旗手”、评“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生产劳动”积极分子等措施,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每年庆祝“七一”党的生日时,学校隆重举行高三毕业典礼。在王一知校长率领下,全体教职工登上主席台就座,然后在军乐伴奏下,由校旗手护卫出校旗,校领导发表简短演说后,在会场的初一到高二的五个年级的学生在统一的口令下向后转坐下,在他们面前是排列整齐的高三全年级的合唱队。然后,在军乐队伴奏下,高三年级唱起他们的毕业歌《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我们是高三的学生,母校最大的儿女。我们将走向大学的课堂,祖国的工厂和农庄。再见吧,亲爱的老师们,再见吧,亲爱的校长。我们绝不会辜负你们殷切的期望……”这是一首由我校1956届高三学生作词作曲的歌,歌声雄壮而又悠扬,直到1965年,每届高三毕业生都唱过。它激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它使每个人都感到母校的可爱,也感到做一零一人的光荣,同时也体现了王一知校长的领导艺术,她懂得用怎样的方式激发青年的上进心。

对于同志、下属,她在政治上关心,业务上信任,生活上关怀,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能力、有学识、勤恳工作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她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为党领导了一所中学,为祖国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在“文革”中,她在精神和肉体上都曾受到残酷迫害,但是她以共产党员坚强的党性与谬误斗争。1978年8月,她以76岁高龄重新担任学校校长和党支部书记,投入拨乱反正、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中。1982年,以80岁的高龄离休。离休后,仍然关心我校的发展,在1986年3月,学校建校40周年时,她给学校写下《我的希望》,希望学校在为祖国培养建设“四化”人才时,“仍应走在前面”。希望全体师生员工“继承与发扬学校的光荣革命传统,群策群力,团结战斗,为振兴中华,展翅高翔,创造更光辉的未来!”

王一知同志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以她为代表的一零一中学党政领导集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摸索,形成了一套具有一零一中学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

我时常想,这些老前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正是一零一中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内涵所在。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蔡:是的。一零一中学历史上的教育家为我们树起的是一座座教育丰碑。其他还有很多名人也一直为社会所景仰。因此,我想搞一份“附录”在后,以资纪念。您看可以吗?

郭:应该的。附录北京一零一中学历任校长和部分著名校友北京一零一中学历任校长

学校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郝人初 1946.3~1953

师大附中二部部主任 马奇 1950.1~1953.5

校长 王一知 1952.7~1982.1

副校长 文方 1957.7~1972

校长 刘占武 1982.1~1984.8

校长 顾荣兴 1984.9~1992.2

校长 王毓龙 1992.3~1999.3

校长 郭涵 1999.4至今北京一零一中学部分著名校友

曾庆红(原国家副主席)

李铁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张梅颖(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澜之孙女)

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奥组委主席)

白克明(河北省委书记)

廖晖(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廖仲恺之孙)

刘敬民(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奥组委副主席)

聂力(中将军衔,聂荣臻元帅之女,当时在101中学前身华北育才学校学习)

粟前明(中将军衔,原第二炮兵副司令员)

粟戎生(中将军衔,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钱海皓(中将军衔,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伍绍祖(少将军衔,前国家体委主任)

马国超(少将军衔,海军航空兵政委,马本斋之子)

施光南(著名作曲家,被称为“人民艺术家”)

谢飞(著名电影导演,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

洪虎(原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开国上将洪学智之子)

罗健(原国防科工委后勤部政委,罗瑞卿之子)

徐文伯(原文化部副部长,开国大将徐海东之子)

丁宁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部长)

文兴宇(著名演员,前国家话剧院副院长)

柯云路(著名作家)

张琳(游泳运动员,北京奥运会男子400米自由泳银牌,2009年游泳世锦赛男子800米自由泳金牌,男子8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

钱永刚(高级工程师、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长子)

张研农(人民日报社社长)

何其莘(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刘克崮(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叶正光(六合集团公司董事长,叶挺之子)

李坚(中国船舶贸易公司总经理)

李默芳(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克农之女)

蔡元元(著名导演、演员)

朱育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所长,原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张保秋(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演员)

张明(原北京市外经委主任)

傅成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

师旭平(CCTV体育中心高级编辑,《世界体育报道》栏目制片人)

翟树杰(CCTV《焦点访谈》节目主持人、制片人)第二章特色校园

北京一零一中学地处圆明园。学校不仅面积大,校园内的景观设计也颇有特色,堪称花园式校园。校园内所有的建筑均为两层。一到夏日,校园绿草茵茵,五座荷塘内荷花盛开。更重要的是,学校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读书活动和艺术教育,形成了浓浓的书香校园气息,艺术教育也是成果丰厚,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特长生,连年获得全国、北京市中学生艺术比赛大奖, 2005年金帆交响乐团获得第34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交响乐比赛第一名。每年5月,学校都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施光南艺术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内充分展示各自的艺术特长,校园内就像过节一样热闹。每年12月,学校都举办“一二·九”合唱节,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学生都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每年都要举办新年音乐会,由校内的金帆学生乐团为学生们演奏经典音乐。一零一中学特色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第一节校名的由来

蔡:郭校长,我一直觉得北京一零一中学的校名很有意思。请问这个校名从何而来?有什么样的含义?

郭:“一零一”不是排序。这个校名,还真的是有着特殊的含义。1955年,学校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校名,这一点,我前面已经讲过。

郭老对校名还有一种经典的解释,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按照词典的解释,百尺竿头是指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这也是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比喻不要满足已有的成绩,还需继续努力不断前进。

关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有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宋朝时期长沙高僧景岑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他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众与他谈论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他拿出偈帖给大家念道:“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人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蔡:请问郭校长,您是中文专业出身吧?解释如此专业。

郭:不是,我是政治专业出身。凡和学校发展历史相关的内容我都烂熟于心。我和我的老师、学生一样,我太爱这所学校了。如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校训,它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基础教育事业不断作出我们的新贡献。“作出新贡献”大家都说腻了,听腻了。我不腻,也不烦。真的,你说,我们这样的学校怎能不作出“新贡献”?第二节美丽的校园

蔡:在此之前,我多次来过一零一中学,校园真的是非常美丽,闻名神州大地,这也是每一个到过一零一中学的人的直观印象。我想作为校长,您对当初的校园改造一定也有自己的观点吧。

郭:是这样的。一零一中学校园美,这是它的历史,历史上就美,地处圆明园,想让它不美都不可能。但是,坦率地讲,一零一中学校园过去美,现在更美。

一零一中学最近一次大规模校园改造,是从2002年开始的。前面说过,我对建筑曾经一窍不通。但是,当了校长,你不通也得通。我就学习、请教、参观、考察,再加上自己的思考。这也是“逆境成才”呀!

在我看来,学校的校园改造和建设无论如何都是学校建设的一件大事。作为一所中学,如果在校园建设上过于追求“排场”和“气派”,那就完全错了。我认为,中学的校园建设应当体现一种教育文化理念,体现一种有利于师生读书学习的氛围。

具体到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建设,还有一个特别需要考虑的地方,那就是它所处地点的特殊性。一零一中学是早期圆明园的一部分。按照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规定,它的所有建筑物一定要与圆明园的整体风格保持和谐统一。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建筑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学校所有建筑的色彩均为青灰色,这一方面是要与圆明园的整体建筑色彩相谐调,另一方面,这种建设基调也透露出大气、厚重与宁静,与一零一中学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另外,我们还充分利用了学校占地面积大的优势。我们学校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首都这样的大城市,我们整个儿是一片广阔天地呀。所以,我们要“地尽其用”,尽可能把校园建得更美一些。

校内共有碧波荡漾的人工湖4座,水域面积达1.3万平方米。你来看看吧,晴朗的夏天的傍晚时分,西山倒映湖中,与圆明园静谧、安宁的园林风格融为一体。精心设计的绿化使校园内绿草如茵,空气清新。可以说,今天的一零一中已经成为首都最为独特的花园式学校。

很多学生家长到学校后,都被学校的景观之美所吸引。有一位学生家长跟我说,孩子非常喜欢学校,放学了也愿意在学校多待一会儿。还有的孩子说,一零一中学再建成大学有多好,我们可以在这里多上几年。

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学生宿舍是4栋青灰色二层楼房,可容纳住校生近千名。我们在学生宿舍的设计上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每个房间4人,多功能组合床,房间内设有卫生间,可供热水淋浴,电话、电视、电脑插座预设到房间。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宿舍区实行封闭管理,周边设有红外线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宿舍区内的绿化格外爽心悦目,绿树、红花、青草、假山、幽径、楼房……满眼田园风光。

蔡:校长的记忆力真好!是的。如果我不是身临其境,我也难以感受到一零一中的校园美。要是我的孩子能在这里读书,该有多好!

我听说,十多年前您刚到一零一中学当校长时,学校的校园并不是如现在这般美丽。这十多年,您在校园建设上也没少操心吧?学校田径场

郭:这一点没有错。由于种种历史的、客观的原因,十年前的一零一中学校园并不是像现在看到的这样好。那时候,学校的教学楼很破旧,教师们挤在条件很差的平房备课,特别是学校的体育设施,充其量是上个世纪80年代乡镇中学的水平。运动场的跑道是黄土露天,一刮大风就尘土飞扬,一下雨就成了泥水坑。当时,学校给我的印象是,这与学校的历史和名声不相称。

可以讲,我上任后的前几年在校园建设上投入了很大精力,与学校很多人一起跑经费,跑项目,非常辛苦、劳累。我记得有一年冬天跑文物局,我和学校后勤副校长一大早就到了文物局,但人家还没有上班,我们就在文物局大门外等着。现在,每每回想当初建设学校的种种经历,感到真的是很不容易。

在校园建设中,我们特别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你可以花点时间,仔细看看校园内的体育设施,不仅多,而且是尽可能的先进。

作为校长,我最愿意看到的是,孩子们每天都高高兴兴地到我这儿来上学,到体育场去锻炼,课间课余都有体育锻炼的条件。

学校的主要体育设施包括:2万平方米的天然草田径场,小球馆、体操馆、排球馆、排练厅一应俱全。2块足球场,8块篮球场,4块网球场,6块排球场。

蔡:是的。这样的体育设施在全北京乃至全国的中学内,恐怕都是少有的。第三节建设书香校园

蔡:听学校很多老师说,您特别重视并开展教师和学生的读书活动,还提出将一零一中学建设成一个书香校园。并且我知道,您在2008年被选为全国“十大推动读书人物”,很想听听您在这方面的见解。

郭:其实,没有哪个校长会说不重视读书,也没有哪个校长不主张学生和老师多读书。只是这些年,“书香校园”似乎成了许多人空喊的口号。

我追求的是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

建设书香校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尽可能建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读书学习的环境。比如,我们学校建设了4座人工湖,绿化面积9万多平方米。这种校园环境,尤其有利于学生的读书学习。春夏秋季,甚至是寒冬的课余时间,学校的树阴下、水塘边、小山坡上,到处是学生读书的身影,讨论的场景,谁见了都感到是发自内心的喜悦。这才是学校,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

也许正是这样的校园氛围,为一零一中学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蔡:那么,您所倡导的书香校园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

郭:我强调建立“书香校园”的基本理念是:一所学校,无论如何不能成为精神的荒漠,而应当成为文化的绿洲。我认为,校长应当是一个文化人,一个读书人,这样的校长才能引领学校所有的人读书。一个有文化的校长,想平庸也很难。校长在基层做教育管理工作,教师做教育工作,如何保证眼界和境界都不能低,多读书,很重要。一个校长的科学发展观,必定是建立在文化之上的。一个没有文化的校长,一个不读书的校长,如何去践行科学发展观?

过去,我爱读名人传记,整个是个“文学青年”。现在我经常读教育类的书,读企业家讲管理的书,读哲学家的书,读政治家的书,也读点文学——我得让语文老师知道我的“厉害”呀(笑)。我甚至还读一点宗教方面的书。

我认为,读这些书,有利于开阔眼界,有利于提升境界,也有利于自己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升华。校长读书才能引领干部读书

蔡:听说您一直倡导学校要全员读书,一零一中学是如何推动全员读书的?

郭:就我个人而言,常以热爱读书为自豪。我认为重视读书不能只是空喊口号,而应当付诸实践。我认为我当校长的成功之一就是推动了学校的全员读书。

在我看来,推动全员读书是中学校长理所当然的教育使命。

你也知道,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校的全员读书,它的意义都不言自明。它是实现教育价值的文化需求,因而是一种教育使命,而校长理应承担这一使命。我这里所说的“全员”,是指学校干部、教师和学生这三个群体。我想,无论是从学校教育的价值体现还是从价值追求来看,这三个读书群的立体构建都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我想分别来谈。

首先,校长在读书上要身先士卒。我们都清楚,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这样一个最富有生命活力、最需要精神滋养的地方,却存在一种最尴尬的现象:读书最难。它的众所周知的表现形式是:教师苦于应试,学生忙于考试。在这种背景之下,校长的读书理念、读书热情和读书行动就特别重要。它的意义在于:校长行动在先,干部紧随其后,干部影响教师,教师引领学生。

我历来认为,作为学校干部,尤其是校长,不但要读书,而且读书要“杂”,博览群书是一种文化向往,文化向往具有很强的精神穿透力和辐射力。书读多了,可以有效构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开阔其眼界,提升其境界,而这种综合能力、眼界和境界(境界尤为重要)对学校建设很有帮助。

其次,干部读书常常是“见贤思齐”。说干部们见我这个“贤”而“思齐”,倒不是自夸,而是想强调,建设高水平学校干部队伍,干部必须要读书。而要求干部读书,校长首先要具备读书之“贤能”,积淀读书之“底气”,这恐怕没有错吧。

有了校长读书之“贤能”,通常也就有了干部读书之“思齐”。这样一来,干部读书这盘“难棋”也就下活了。我给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提出明确要求:每人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这些书通常由我给他们推荐。比如,我曾经向学校的干部推荐过美国著名企业家杰克·韦尔奇的《赢》、美国托马斯·弗里曼的《世界是平的》、李开复的《与未来同行》等。

著名作家梁衡先生曾赠送我一本《觅渡》,我被书中深邃的思想、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所感动,我让有关部门购买,干部和所有的语文老师人手一册。

这样一来,语文老师也高兴,他们说,你看,我们跟在校长后面“沾光”了。

为督促干部读书,我和时任党总支书记的王燕英同志要求学校的干部们在行政会上交流读书心得体会,这已经成了学校行政会的“固定栏目”。每位干部用时几十分钟,既可以谈读书的体会,也可以谈阅读重要报刊里面重要文章的体会。大家谈起来常常兴趣盎然。并且,这不是交换苹果,这是交换思想啊!

这种干部读书的“固定栏目”的优越性在于:干部之间可以有效开展阅读与分享,各抒己见,各谈所得,这可以有效扩大干部的阅读效应,对老师也产生有益的影响。教师读书“快”,全靠校长带

蔡:您的介绍让我眼界大开。我要问的是:校长和干部读书固然很重要,但教师读书似更重要。一零一中学是如何推动教师读书的?

郭:这正是我想要特别强调的。我认为,教师读书是学校全员读书价值最大化、最优化的体现。它的直接价值是引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它的终极价值是培育学生的生命成长。也就是说,教师读书受益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

一零一中学教师读书的特色之一是:“指令性阅读”和“自由阅读”有机结合。“指令性阅读”和“自由阅读”可以使教师阅读丰富多彩,并为教师的个性化选择和个性化阅读创设开阔的空间。

所谓“指令性阅读”是指,学校教科室每学期为全校教师购买一本书,在职教师人手一册,这本书通常是由教科室认真研究后确定的。

每学期,每位教师须向学校递交一份1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对读书笔记进行评选。

为了固化阅读成果,学校将优秀读书笔记统一在校刊《绿色教研之窗》上发表。在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年会上,由读书读得好、读书笔记写得好的教师在会上作典型发言。对优秀读书笔记的作者,在每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年会上,学校均给予必要的物质与精神鼓励。

我还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向有关报刊推荐教师优秀的读书笔记。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激发教师的读书热情,二是引导教师不但要读,而且要读后而思,读后而写,读后而行。

在我看来,“指令性阅读”不在多,而在精。平心而论,作为中小学一线教师,一学期能通读、精读一本好书,也就不错了。

所谓“自由阅读”,是一种个性化阅读。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教学实际的需求,自己选购有关书籍,订阅专业报刊,学校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校级以上骨干教师每人每年300元,专款专用。

一零一中学教师读书的特色之二是:博采众长,听取别人的“读书经”。教师在自己阅读的同时,最好能常听听别人的“读书经”——“为什么读”、“读什么”、“怎样读”。

一零一中学有个“教师发展学校”,这个学校自建立以来,每周二是固定的活动时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由我校在职特级教师谈个人的成长道路,学校要求每位主讲人一定要结合个人的阅读经历谈成长道路。事实上,每一位特级教师的成长史,一定与广泛阅读密不可分。在职特级教师的“现身说法”,使教师产生一种很强的心理认同效应,即特级教师之所以“特级”,他们的读书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现身说法”,完全是用事实说话,不假、不空、不虚,有效地诠释了特级教师的成长之路:做得好,学得好。

每学期,我们至少要请一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高端人物来校为师生作专题报告。他们的专题报告同样要涉及个人的读书生涯。

我记得,2008年4月10日,学校邀请著名企业家、科学家李开复博士来我校演讲。李开复博士不但讲了他的读书经历,还讲授了他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