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小儿科疾病(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00:30:49

点击下载

作者:屠佑堂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诊疗小儿科疾病(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

中医诊疗小儿科疾病(中医实用诊疗大全丛书)试读:

自序

中国医药学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丰富的科学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它不仅保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卓越贡献,至今,在人民保健事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中医对人类医文化的特殊意义和作用,也逐渐为世界人民所认识、应用,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学习中医、研究中医,让祖国的传统医学与成就在与疾病作斗争中发挥独特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中医药学是一门人类与疾病作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和经验的科学,其深邃的理论、丰富的方法反映在独特的诊疗过程中,特别是中医注重“天人合一”“辨证论治”“整体恒动”,这是中医理论独有的三大特色,这是现代医学所没有的。在当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倡导生命回归大自然,应该用大自然的原始药物来治疗疾病,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民族,都有一个想多了解一点中医的愿望,想多掌握一点既高深又玄妙的中医理论来指导保健预防和疾病治疗。特别是很多疑难杂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或疗效不理想的,都来尝试用中医中药诊断治疗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可喜的成就,这说明我们祖国医学这座文化宝库,必须进一步挖掘整理提高,发扬光大,以便更好地造福于全人类。

由于中医学的诊疗方法是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因历史关系,在诊断方面多少存在某些局限性,在微观辨证上有的不够深入。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逐步加强,新的检测手段和诊疗方法层出不穷,诊疗仪器越来越先进,分辨疾病的能力越来越强,诊疗水平越来越提高,而现有的中医临床书籍中尚缺乏现代的诊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对临床诊断疾病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进行渗透与充实,则可以帮助提高中医“四诊”诊疗水平。

但如何吸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手段“为我所用”,以丰富和发展中医临床各科的诊疗技术和实用效果,故此,笔者认为,必须编写一部既能体现中医所独具的传统特色和优势,又富有现代中医临床时代气息的“实用中医临床”。为此本人多年来就萌生了编写本书的意念。本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一辈子从事中医工作,临床诊疗已七十年有余,学习钻研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无一日间断。最近约十年时间内,回顾毕生中医临床实践,查阅大量经典医学文献之精华,同时博采现代诸子百家的新成就新方法,搜集整理,综合运用,编写成这本可望满足现代需要的“实用中医临床”。本书编写力求格式统一,内容规范,精练准确,临床实用,富有时代性,力图把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溶为一体,成为雅俗共赏,令人喜爱、开卷有益的中医实用读物。本书不仅能使人更多的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较快地掌握简便有效的医疗保健方法;同时又溶入了作者对中医理论的新认识及其学科发展的新观点,以期促进中医学研究的深入,让中医学更好地为全人类的医疗保健作贡献。

本书分为上篇与下篇两部分。上篇总论主要介绍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基础理论、内科;下篇各论重点介绍儿科、妇产科、外科(皮肤病)、骨伤科、五官科(眼耳鼻咽喉口腔科)、肿瘤科。每科病名根据传统医学名称(对应现代医学病名),有的用现代医学病名对应于中医相应的疾病范畴。各篇内容均分为概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疾病鉴别、诊断辨证论治,附单方、验方等参考备用。

本书所载临床实用内容,有的比较简单实用,有的比较复杂,加上一些疾病比较顽固(疑难杂症),在此,必须加强学习,深入研究,博取诸家精华,方能提高疗效,增长技能,达到解除人民大众疾苦的目的。

本书可供热爱中医的人员和广大的中医师、中西医结合临床同行们参考。

由于个人学识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后学、读者和同行提出合理建议,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与充实提高。双溪居士屠佑堂公元二〇一五年一月十日于湖北汉川寓所

1. 新生儿破伤风(脐风)

【概述】

脐风俗称“四六风”、“七朝风”,现代医学称为新生儿破伤风。由于断脐不洁,脐部感染破伤风杆菌所致。一般在生后4~7天内发病,以牙关紧闭,苦笑面容为特征。一但发病,预后不良。【病因病机】

本病因接生时断脐不洁,风邪(破伤风杆菌)水湿之邪侵入脐中,邪毒内窜以致经络受阻,营卫壅滞,气血不运肝风内动,以致症见牙关紧闭,角弓反张,舌体强硬,口角外牵,貌似苦笑之状。【诊查要点】(1)新生儿在出生4~7天开始吸乳口松,出现进行性的吮乳困难,牙关开合不利。(2)颜面肌肉痉挛,而呈苦笑面容,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3)接生断脐有污染史。(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断脐)。【辨证论治】

脐风病情发展迅速,初起精神烦躁,不时啼哭,吮乳口松,频打喷嚏,继而口眼面颊收缩牵引,舌体作强,牙关紧闭,吞咽困难。口吐白沫,甚则面青唇紫,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摇头痰阻,呼吸急促,汗出不止,脉细欲绝。治则:本病古人认为“最为恶候”。因此发病后,应立即采取中西结合抢救措施。

1.治法:宣通经络,躯风镇痉。

方药:撮风散或蝉蝎散。

处方1:蜈蚣3条,全蝎10克,僵蚕10克,勾藤10克,朱砂2克,麝香0.5共为末。每次服0.5~1克,1日3~4次。竹沥汁调下。

处方2:蝉蝎散:蝉衣20克,全蝎10克,蜈蚣3条。每次服0.5~1克,一日3~4次。

用法:以上散剂,每次均为0.5~1克,一日3~4克,竹沥汁调下。同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综合治疗。

加减:若大便干结不通腹胀满,可用黑衄末生大黄等分研细末每日服1~2克,开水送下以通便逐秽。

2.灸法(1)蒜灸:(适用于脐落后),以蒜一两,捣烂按成饼子纳于脐上,以艾火灸5~6壮,灸后以艾绒捣成铜钱大一块,纳于脐上外以膏药封之。(2)灯芯灸:以草纸一张将灯芯数根包住卷成条状,蘸麻油点燃用左食指和拇指分开于空位两边,右手将草纸条燃着端,向拇指上敲击,一般在卤门,眉心、人中、承浆、二少商各一燋,脐部周围六燋,脐带未落时,在脐带口一燋,如脐带落后则在脐眼一燋共十三燋。

2. 胎黄(新生儿黄疸)

【概述】

小儿发黄,是指小儿在出生以后全身皮肤面目及小便均出现黄色的症状。古人对本症的名称记载较多,如《诸病源候论》称“胎疸”《婴童百问》称“胎黄”。小儿出生后2~5天,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有的黄色轻微,有的黄色较重。若精神食欲睡眠均正常一般在10天左右黄色自行消退者称为“生理性黄疸”,不作论述治疗。小儿百日以上至半岁不因病变,又无其他症状,唯肌肤,面目微黄,这是胃热的表现亦不属于本症范围。但个别小儿出生后泛黄,日益加深常迁延日久,黄色不退,则属于病理性黄疸,也就是胎黄。【病因病机】

本病因妊娠时素蕴温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出生以后,感受温热之邪,蕴结脾胃熏蒸肝胆,致使胆液外泄,溢于肌肤则发为身黄,如皮肤发黄如橘皮色为湿热胎黄,名为阳黄,若小儿禀赋不足,脾胃阳气虚弱,湿浊不运,内从寒化或阳黄迁延失治,阳气受损,寒湿内阻,则身亦发黄,其色晦暗者为寒湿胎黄,又名阴黄。【诊断要点】(1)新生儿出生后3~4天发黄,一般情况良好,为生理性黄疸。如10天后黄色不退,反而加深者,则属病理性黄疸。(2)若黄疸持续不退进行加深,大便色浅,应考虑先天性胆道畸形及新生儿黄疸肝炎之可能。(3)如肝脾迅速增大,黄疸逐步加深;有严重贫血,为溶血性黄疸之可能。【辨证论治】

1.湿热发黄(阳黄)

症状:面部及肤色黄,黄色鲜明呈橘子色,汗与小便俱如栀子水,染物呈黄色,发热口渴而欲饮水,腹部胀满,大便灰白或秘结,精神倦怠不思乳食,舌苔黄腻,指纹紫滞。

治法:有热重湿重之分,热偏重者;治当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方药:用茵陈蒿汤加味,湿偏重者;治当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味。

2.寒湿发黄(阴黄)

症状:面目及皮肤发黄,黄色晦暗无华,或黄色如烟熏而暗,精神疲倦喜欢嗜睡,四肢少温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大便灰白或溏薄,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指纹泛红。

治法:分脾胃虚寒和脾肾阳虚两型辨治。(1)除阴黄主症外,见腹胀少食,畏寒便溏者,属脾胃虚寒型。

治宜温脾利湿。方用茵陈理中汤。处方:茵陈15克,干姜6克,炒百术,党参,芦荟、泽泻各10克,陈皮10克。(2)除主症外见形寒肢凉大便灰白小便自利,属脾肾阳虚型。治当温肾利湿。代表方用茵陈四逆汤加味。

处方:茵陈15克,干姜6克,附子6克,甘草6克,白术10克,泽泻10克,桂枝6克,党参10克。

结语:

湿热发黄与生理发黄亦有共同之处,须加以鉴别。它们的共同点为:①两目发黄、②全身皮肤发黄。不同点:①湿热发黄无有定时,生理发黄多在初生之后2至5天内;②湿热发黄色深而不能自退;生理发黄色浅而可以自退;③湿热发黄,伴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指纹紫滞等实热症状;而生理发黄不伴有其他症状。

另外,若小儿出生后不久即见身黄色如烟熏,持续不退日渐加重迁延4~5个月不愈,伴有面色无华,不思乳食,腹胀气促,大便灰白,等等,此为阴黄与胎禀有关,临床见此较为难治。可能为先天性胆道阻塞之症。

附:经验方(1)消黄汤:(茵陈10克,黄柏6克,山楂6克,黄芩6克,黄连3克,生大黄3克)。

功效:消热利湿,解毒消黄。(适应证)适用于湿热熏蒸型黄疸。浓煎每次服30毫升。(2)利胆汤(茵陈10克、蒲公英10克,茯苓6克、郁金6克、天花粉5克,泽泄6克,栀子6克,甘草3克。)(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适用于湿热发黄症。(3)淤积发黄(淤黄)

症状: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滞,腹部胀满,青筋暴露肝脾肿大质硬,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成灰白,唇色暗红或衄,舌见淤点,指纹紫。

治法:活血化淤,利胆退黄。

方药:血府逐淤汤含合茵陈蒿汤。

处方:生地黄,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桔梗茵、陈栀子生大黄、生鳖甲、土鳖虫。

3. 小儿鹅口(鹅口疮)

【概述】

小儿鹅口,是儿科常见的口腔疾患,常发于初生儿,尤以早产儿体质虚弱。久病,乳食不洁的婴儿最为多见。由于患儿口腔及舌上布满白斑,很像鹅口,所以称为鹅口疮。俗称“雪口”。【病因病机】

本病由口腔不洁,感染邪毒为其主要发病原因。多因胎儿禀受母体热毒之气,或因外感温热之邪,其热蕴称于心脾,舌乃心之苗,口为脾之窍心脾火热亢盛循足太阴及少阴之脉络上行熏灼于口舌,而为口腔舌面布有白色糜点,故名鹅口,也有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护理失宜以致肾阴脾津两亏水少不能制火,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出现鹅口。【诊断要点】(1)鹅口疮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口腔黏膜舌面白色片状物互相粘连状如凝固的牛奶块膜,不易拭去重拭时可见出血。(2)轻症鹅口疮多无明显的全身症状,或仅见哺乳时啼哭。严重者可影响婴儿吮吸,并见烦躁,流延,口臭,便秘等症。【辨证论治】

1.心脾积热型

症状:小儿口腔及舌面满布白斑,状如积雪,面赤唇红,口臭流涎烦躁不宁,叫扰啼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腻,指纹紫滞。

治法:清脾热泻心火。

方药:方用清热泻脾散。

处方:山栀子10克,生石膏20克,川黄连3克,生地黄10克,黄芩6克,赤茯苓10克,灯芯6克。加减:大便闭结者,加大黄3克,积实5克。

2.脾肾阴虚型

症状:形体瘦弱精神疲倦,面白颧红,口干不欲饮水,口腔两颊舌上满口雪白,周围红晕不著,大便溏泻,舌质红,指纹泛红,隐隐不显。

治法:滋水制火,引火归源。

方药:六味地黄汤加味。

处方:熟地、枣皮,丹皮各6克,山药、泽泻各10克,茯苓12克,肉桂1.5克,甘草3克。

附:单方、验方。(1)绿袍散:化水拭口(吹口也可)。或用冰硼散加蜂蜜调匀涂患处。(2)肉桂,吴茱萸各5~10克,研细末。取10克,用面粉白酒(陈醋也可)调成饼状,贴两脚心(涌泉穴),并用棉花包裹,每天1换,连用2~3天,以愈为度。

4. 尿布皮炎

【概述】

尿布皮炎是婴儿在尿布遮盖部发生的潮红和湿烂现象,俗称“红屁股”,又叫“婴儿臀部红斑”。【病因病机】

婴儿的皮肤既滑又嫩,如不及时更换被尿粪浸湿了的尿布湿热的尿粪以及粪中的细菌,将尿中的尿素分解而产生的氨类就可刺激和淹渍皮肤引起皮炎。如在尿布外面再裹上一层塑料布,更不透气更容易发生皮炎,尿布太粗糙,尿布的涂料,残留在尿布上的没有漂洗干净的肥皂,潮湿结块的爽身粉等,均可促使尿布皮炎的发生。

中医称尿布皮炎为“湮尻疮”,“猴子疳”认为是由于婴儿皮肤娇嫩,尿布潮湿浸渍过久,湿毒乘虚侵入,蕴结皮肤臀部肌表,而为焮红粗糙,重则有丘疹、疱疹,甚至脓疱形成。【诊断要点】

尿布皮炎仅见于婴儿,在尿布覆盖部位如下腹股内侧,外生殖器(女婴大阴唇有时明显水肿),会阴及臀部等发生大片红斑,其大小与尿布遮盖的皮肤是一致的,边缘清楚,用手指按压,红色易于消退。有时表面有少许丘疹;严重时可发展为水疱,擦破后形成糜烂面,也有形成浅溃疡或继发感染而发生脓包者,此时患儿有吵闹不安及发热等全身症状。同时检查臀部以外皮肤有无发红发疹情况,以区别其他皮肤疾患如有发热,需查血象,观察有无败血症并发。【辨证论治】

症状:尿布皮炎轻则臀部皮肤焮红,丘疹疱疹;重则有脓疱形成,擦破后水液渗出,多见于尿布覆盖部位。

治法:本病内服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结合外敷中药以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有消炎收水生肌作用。

内服方药:处方:银花绿豆衣各10克,生甘草3克,苡仁15克,蒲公英15克。外用中药粉:青蛤散加味方处方:轻粉5克,石膏10克,炉甘石10克,青黛10克,黄柏10克,蛤粉15克,冰片2克。共为细末,用麻油少许调药粉一半成糊状擦患处。患处有水液渗出者则用药粉干撒患处,能收水止痒消炎。一日2~3次。

外用二方:①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克,加水1000毫升,煮沸后取汁冷却备用。②复方甘草油,用甘草生地榆各10克,浸泡一昼夜,文火煎至焦枯,离火滤过去渣油冷却备用。用法:于每次换尿布前先用马齿苋水剂外洗局部,(有糜烂渗出时最好冷洗冬季也不例外)然后用棉签蘸复方甘草油涂于患处。七天为1疗程。

预防措施:①勤换尿布,保持臀部清洁干燥。②尿布最好用薄而软的白色旧布做不要用新布,新布不吸水,而且没有旧布柔软。③尿布不需要用消毒药水或药皂洗,用点肥皂就可以了,洗时要多用清水将肥皂水和污物漂洗干净。④尿布外面不要再裹塑料布,尿布湿了就要及时更换。

5. 新生儿丹毒

【概述】

新生儿丹毒是由A组B溶合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传染病。该病以皮肤红赤如丹,形如云片,游走不定为特征,可以看到局部皮肤红肿,焮热发硬,界线清楚,边缘较中心更显著,可以伴有发热烦躁,惊厥等症。胎儿外周血细胞数增高,中性粒数细胞占多数,化脓灶细菌培养,可见A组B溶血性链球生长。【病因病机】

新生儿丹毒属中医“赤游丹”“外感热毒”等症范畴。本病多因护理不当,损伤皮肤,以致风热邪毒入侵经脉内陷营血,随气血游走全身,发于肌表,热毒迫血妄行,溢于脉外,是为斑形红肿;若热毒内盛引动肝火,毒传心包则亦可致抽搐,神昏等症状。新生儿丹毒多数属外感毒热实证;临床一般分为风火热毒和邪毒入营二型,治疗上则以消热解毒凉血为主。本病应该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因昏迷,抽搐而危及生命。【辨证论治】

1.风火热毒型

症状:可见发热,皮肤红肿,状如云片,焮热疼痛,烦躁多啼,有呕吐,腹泻,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方取黄连解毒汤加减。处方:黄连3克,黄芩9克、黄柏6克,栀子6克,牛蒡子10克、野菊花10克、板蓝根15克、赤芍6克、丹皮6克。

加减: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2克;呕吐加竹茹10克;尿短赤加滑石15克茯苓6克。

2.邪毒入营型

症状:可见高热,体若燔炭,皮肤焮红疼痛。烦躁不安,重者出现神昏、抽搐、舌质红绛,苔焦黄,脉细数,指纹紫暗。

治法:凉血解毒,开窍熄风。

方药:方取清瘟败毒饮加减。处方:生石膏20克,水牛角15克,知母子6克,生地10克,赤芍6克,丹皮6克,黄芩6克。山栀子6克,川黄连3克,勾藤15克,生甘草6克。加减:如神昏抽搐,另取安宫牛黄1/3丸,或紫雪丹0.3克吞服;舌绛唇干加石斛10克,芦根15克。

附:外治疗法。(1)敷贴法:取金黄散适量,和大青叶15克煎水,调敷患处每日1~2次。(2)用赤小豆100克,研细末,凉水调敷患处。干后再换。

6. 新生儿硬肿症

【概述】

新生儿硬肿症是由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因素引起皮肤,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的一种疾病。本病好发于寒冷季节,多在出生后一周后发病,尤以早产儿多见。临床以全身皮肤肌肉僵硬,体温不升,不哭或哭声甚微,呼吸微弱兼有水肿等症状为特征。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休克,呼吸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重症出现。【病因病机】

新生儿硬肿症属于中医“胎寒血淤”“五硬”等病症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元阳不振加上出生后护理不当,感受寒湿之邪所致。本病属本虚标实。根据本虚和标实偏重情况,可分为脾肾阳虚,寒凝血淤和寒湿困脾三型,治疗以温补阳气为主。【辨证论治】

1.脾肾阳虚型

症状:可见出生后3~5天,体温不升,面色灰暗,僵卧少动,多睡少哭,吮吸无力,肌肤发冷生硬,皮肤水肿,按之凹陷硬肿范围较广,指纹淡滞舌暗淡。

治法:益气扶元温阳通脉。

方药:方取参附汤加减。处方:人参3克,干姜3克,附子3克,干姜3克,生黄芪10克,茯苓6克,丹参当归6克,甘草3克。若气急或气息微弱加麦冬5克,五味子5克。

2.寒凝血淤型

症状:出生后面色紫暗,肌肤欠温,肌肤硬肿不易揑起,臀部,腿部,及趾部色暗红肿或青紫,指纹紫暗,唇舌暗红。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化淤。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处方:当归,白芍各6克,肉桂3克,细辛1.5克,甘草5克,桃仁5克,红花3克,大枣3枚,鸡血藤6克。

若肤色紫暗加失笑散3克。

3.寒湿困脾型

症状:可见体温不升,肌肤硬肿,水肿较著,身倦不动腹胀尿少,或伴有呕吐便溏指纹晦暗不现,唇舌偏淡,苔薄白腻。

治法:温阳健脾,燥湿理气。

方药:方取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附子3克,干姜3克,党参6克,白术6克,茯苓6克,陈皮6克,大枣3枚。若呕吐加法半夏9克,便溏加苡仁10克;腹胀尿少加泽泻10克厚朴6克。

外治疗法:(1)涂布法:用芫荽涂擦方。或者在局部硬肿处,用白酒或鲜姜温擦患处每日擦2~3次。(2)敷贴法:用当归,川芎,红花、赤芍、透骨草各15克,公丁香9克,肉桂6克生川草鸟各7.5克,乳没各7.5克。共研细末。加凡士林500克,拌匀涂纱布上,贴于患处,再用热水袋温熨患部,每次换药一次。

7. 小儿疳积

【概述】

疳积又名“疳症”。古代医学对于“疳”字,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有“甘”的涵义,是指小儿恣食甘肥,耗伤形气,渐成积滞,日久成疳,一说是有“干”的涵义,是指在疳症大多由脾胃津液干涸而成。前者,从其病因而言,后者从其病理而言,综合二说概括了疳症的含义。

疳积乃儿科四大要证之一,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婴儿、幼儿,临床表现主要以体质消瘦精神萎靡皮毛憔悴,肚大膨胀,食欲异常,大便不调等为特征,是一种慢性衰弱病,现代医学名谓“营养不良”容易并发其他疾病,也是多种病症变化转归的结果。【病因病机】《医学正传云》:“恣食肥甘生冷瓜果小儿胃气未全,渐成积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萎黄,腹大青筋虫痛泻痢,诸疳之证作矣。”《幼释谜》大诋疳之病皆由过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而成五脏之候。可见疳症的因素不外三个方面,即“热”、“积”、“虫”是也。其中积是主要的,所谓“积”为疳之母,疳由积而成。但是积不治可以成疳,而疳症非全由积而来。导致疳症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不外以下几种:(1)饮食失节,脾胃损伤: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不充若乳食无度或滥食肥腻,生冷,致脾胃负担过重便成积滞。日久脾胃受伤,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以致营养缺乏气液亏损,身体赢瘦便成疳症。(2)喂养不当,营养失调婴幼儿由于母乳不足,或强调忌口或饮食失当,缺乏各种必要的营养,亦可渐成疳症。(3)感染诸虫,久留成疳:由于感染肠道寄生虫(以蛔虫为多)成虫消耗儿体营养日久不愈,亦可影响脾胃消化和吸收,甚至导致食欲和精神变异,渐至全身营养不足,发育障碍而成疳症。(4)病后失调,伤津成疳:各种急性或慢性疾病(如吐泻疳痢等大病之后)由于治疗或护理不当或病中药物克伐太过使津液耗伤脾胃受损伤造成运化功能障碍,气血津液不能正常化生导致元气虚损气血两亏,渐成疳症。

以上几种原因,可以兼见,互为因果构成一种复杂的因素。由于以脾胃为主,而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营养不足津液干涸气血虚弱功能紊乱,脾胃受伤,水谷精微的产生运化均受障碍,以致身体津液不足,各脏腑的物质供给处于严重的缺乏状态,津亏则虚火亢阴虚则内热生。故疳症往往呈现胃阴不足,肝火亢盛的证候,形成肝胃不和的综合征,缠绵日久,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发生各种病变。【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属于脾胃虚损,气血生化无源,正虚邪实之证。古人对本证分型繁多,但总不离乎五脏,而以脾为主。出现的症候往往错综复杂,虚实互见,但总以形体消瘦,大便不调,肚腹膨胀,青筋显露为本病的特征,应当根据五脏偏胜,或结合发病时间的久暂,病情的浅深,体质的强弱等辨证。现依照古人经验,结合个人体会,本病辨证只宜先用五脏分型,再按轻证类,重证或主证兼证分类进行归纳就可执简化繁,便于临床掌握辨证治疗。(二)治疗原则

本症乃因积致虚,虚中有实、正虚邪实之证。故临床多是虚实杂见,或虚中有实,或实中有虚,或者虚为主。治方应根据五脏偏胜。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可补泻交叉进行,或补泻同时进行。同时应注意食欲营养,加强护理。总应结合患儿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但必须从脾胃着眼,临床上可运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生津养液,导滞消积,清热平肝驱蛔虫”等治法。除以上内治法外,还可用揑脊、割治,针刺等疗法辅助治疗,以达到调理脾胃治愈的目的。(三)分型辨治

1.按五脏分型(1)脾疳型:症状:本病初起,主要为嗜食消食,此谓“疳气”。失治则为脾疳。脾疳又名肥疳,或食疳。表现为面黄肌瘦肚腹胀大甚则坚硬作痛,青筋暴露,小便赤黄而少或如米泔,下利酸臭,舌苔黄腻,脉细无力,指纹紫滞。脾虚湿困者,胃呆纳少精神困倦嗜睡。湿热偏胜者,发热口干,消谷善肌性情焦躁。治法健脾消积。

方药:方用肥儿丸或资生健脾汤加减。

处方:①加减肥儿丸: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胡黄连,使君肉,芦荟,莱菔子、木香、槟榔、乌梅、麦芽。②加减资生健脾汤: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枳实,藿香、山药、白扁豆,苡仁,泽泻,陈皮、乌梅、炒二芽。(2)肺疳型:症状:除见脾疳主症外,兼见面色晄白,毛发焦枯,皮肤干燥,鼻孔赤烂、咳嗽气喘,常流清涕。

治法:理脾和胃,清肃肺热。方药:用参苓白术散合清肺饮加味方。处方:沙参、玉竹、麦冬、桔梗、山药、乌梅、紫菀、白术、百合、桑白皮、莲子、扁豆、苡仁、二芽。(3)肝疳型:症状除见上述主症外,兼见,眼生雲翳(甚或夜盲,或角膜软化症以致失明)摇头揉目、号哭少泪,易怒脉露,燥渴烦急粪青如苔。

治法:清热平肝,补益脾肾。方药:用清热退翳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白术、云苓、山药、湖黄连、乌梅、杭菊花、木贼草、谷精草、青黛炒白芍、车前子二芽。(4)心疳型:症状除主症外兼见面赤唇红,口舌生疮胸膈烦闷,小便赤涩盗汗饮冷,齘齿虚惊。

治法:清热泻火、理脾消积。方药:用自拟疳积散合泻心导赤汤加减。处方:玉竹、茯苓、白术、山药、乌梅、川黄连,木通,炒栀子,丹皮,车前子、鸡内金,麦芽。

肾疳型:症状:除主症外兼见颜面黧黑,牙宣齿衄,耳疮肛蚀头皮溃烂,手足发冷、爪甲晦暗。

治法:健脾温肾利水消积。方药:用实脾饮加减。

处方:黄芪、云苓、白术,防己,苡仁,大腹毛,陈皮,草豆蔻、泽泻,猪苓,益智仁,木香,二芽。

按语:以上是用五脏分型论治。但五疳之中又以脾疳为临床所最常见。其实除脾疳为疳积之本证外,其余四疳皆为兼证。都是在脾疳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而成。此外在疳症整个发病过程中,如兼见烦渴引饮的为疳渴;阴虚潮热的为疳热,(又名疳痨)肠鸣泄泻;腹痛下利赤白为疳痢;胸腹胀满,头面手足浮肿为疳肿胀;吐下蛔虫,腹中扰痛,或口溢清涎为蛔虫,还有眼痛,鼻疳、牙疳、脑疳等等,名目虽多,实际都未出五疳之范围。

2.按轻重分类辨治(1)轻证:症状:食欲不振,大便失常,口渴喜饮,嗜食香枯,消瘦腹大,发稀成穗、烦躁刁炒,夜睡不宁,五心发热,喜伏地卧,舌淡苔腻。指纹青紫。治法:初起实证为多。治法:可用消积导滞驱虫为主,佐以和胃清肝。方药:用自拟疳积散或消疳理汤加减。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木香、乌梅、胡黄连、鸡内金,使君肉、陈皮、山药、炒五谷虫、芜荑炒三仙。(2)重证:症状日久病情多虚。治法:宜补益为主,或消补兼施,总以理脾健胃为主,佐以消导驱蛔。方药:用加味参苓白术散或加减肥儿丸。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山药、乌梅、葛根、黄精、莲肉、苡仁、鸡内金、木香、炒三仙。

兼见五疳淫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胃呆纳少者。用鳖甲消疳汤,加味。

处方: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湖,胡黄连,太子参,玉竹,石斛,鸡内金,白芍,乌梅,二芽。

随症加减:以上是辨证通用的代表方是在一般主证情况下使用,如有兼证,必须通权达变,随证加减,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临床上在主证的基础上病久脾肾阳气不足,出现肢冷便溏者,宜先用理中汤温阳祛寒,或用保元汤温阳益气,继用山药粥补脾止泻。口干唇红,舌光阴津耗伤者加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以益胃生津。夜盲者用羊肝丸,目生云翳者加密蒙花,谷精草,夜明砂、浮肿者,应温阳利水,可用五苓合五皮饮加减。潮热咳逆者鳖甲消疳汤加减。疳泻疳痢者用自拟疳泻散或苓连葛根汤加味。气血虚惫者,加参芪归芍之类以补益气血。

附方:(1)自拟疳积散(经验方)

处方:炒五谷虫30克,鸡内金30克,山药60克、白术60克,炒使君子肉30克,炒二芽各90克,焦山楂90克。

制服法:上药烘干研细末,每天服三次,每次服3克,糖水调服。

主治:疳积初起,有消积导滞,健脾、驱虫之功。(2)加减消疳理脾汤

处方:胡黄连、芜荑,芦荟、使君子肉,焦三仙,莱菔子、木香、陈皮、白术、云苓、乌梅、槟榔。日1剂,水煎服,服3~5次。少量多饮。

方治:脾疳初起,体实有积者,先去其积用之。(3)加减资生健脾汤

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枳实、胡黄连、白扁豆、苡仁、泽泻、陈皮、乌梅、炒二芽。

主治:脾疳初起,有疳气症状,属轻证之类者。(4)加减肥儿丸

处方:太子参、白术、云苓、陈皮、扁豆、胡黄连、使君肉、芦荟、莱菔子、木香、煨肉豆蔻、炒麦芽。

主治:小儿疳积日久,胃虚虫动,腹大发脱,面黄口臭等症。(5)自拟疳泻散(经验方)

处方:乌梅、胡黄连、使君子肉、鸡内金、白术、云苓、泽泻、猪苓、山药、葛根、车前子、石榴皮、苡仁米、炒谷芽。

主治:蛔疳长期腹泻者,有驱蛔止泻之功。(6)加味参苓白术散

处方:党参、白术、云苓、陈皮、白扁豆、山药、乌梅、葛根、黄精、莲肉,苡仁、桔梗、二芽、荷蒂、鸡内金。

主治:疳积日久脾胃虚不进食、少气多困,中满痞噫、呕吐气逆,泄泻,或大病之后,补救脾胃。(7)加减七味白术散

处方:北条参、白术、云苓、木香、藿香、葛根、二芽、乌梅、荷蒂。

主治:小儿消化不良所致的吐泻腹胀。(8)鳖甲消疳汤

处方:鳖甲、地骨皮、青蒿、银柴胡、胡黄连、太子参、白芍、石斛、玉竹、鸡内金、谷芽、白薇、乌梅。

主治:五疳淫热、五心烦热、骨蒸盗汗、胃呆纳少、可用于夏季热。(9)益胃汤加味。

处方:沙参、麦冬、玉竹、扁豆、石斛、花粉、葛根、山药、荷花、乌梅。

主治:病久阴津耗伤。口干舌燥,不食者,有生津养液之功。(10)山药粥(食疗法)

药物:淮山药30克。晒干碾细末每天用30克,大米60克,煮稀粥,白糖调服。连服1~2周。

主治:病后脾虚腹泻者。有补脾益气止泻之功。(11)食疗法:鲜蟾蜍肉(肝)。每天取鲜蟾蜍肝和大腿肉2~4个煨汤食。连服1~2周。

主治:各种疳积有杀疳、补脾养肝之功。附:典型病案二则

例一、脾疳

张小姣,女,1岁半,湖北汉川里潭公社东风大队人。1979年8月16日初诊。患儿素日缺奶,米羹喂养,开始腹泻,不烧、不呕、食欲尚可,渐喜食焦香,口渴,腹膨病延三月,时好时发,有时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前来求中医诊治。症见:面黄肌瘦精神困倦,头发稀疏,纳呆食少,肚腹胀大尿如米泔,大便酸臭,舌淡苔腻,指纹紫滞。诊为小儿疳积(脾疳型)治宜消疳理脾。用加减肥儿丸方。处方:米炒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陈皮10克,胡黄连8克,使君肉10克,木香8克,二芽各10克,莱菔子8克,煨肉豆蔻8克,乌梅10克,荷花1朵。开三剂药。

二诊:药后渴泻次数减少,腹膨减轻,精神食欲渐增。依上方去使君肉,莱菔子、加山药,扁豆各10克,继服三剂。渴泻皆平食欲增进精神好转,病症基本消失,嘱用山药粥调服半月以健脾益气,体质恢复而愈。

例二、肝疳

刘志平,男,2岁,湖北汉川分水公社先御大队人。1978年9月10日初诊。诊见:患儿形体干瘦,面带青色,眼目干涩,羞明难睁,云翳遮晴,昏暗不明,摇头揉目,烦躁刁吵,腹胀青筋,食少便稀,舌红唇干,指纹青紫。诊为小儿疳积(肝疳型)。治宜清热平肝,滋肾明目,兼理脾胃。方用清热退翳汤加减以治。处方:杭菊花,桑椹子各10克、决明子10克、青黛3克、炒白芍10克,木贼草8克、谷精草10克、密蒙花10克、车前子10克、胡黄连8克、乌梅12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云苓10克、二芽各10克。四剂二诊:服上药后、诸症减轻、依原方去决明子,谷精草,加黄精、太子参各10克,再进六剂,诸症消失而获全愈。在服药期间,嘱其每天炖食鲜蟾蜍肝两个,白糖调服。调服半月身体恢复如常。

按:本文是1979年9月26日。汉川县中医学会召开全县中医学术交流会时讲稿。当时会址设在脉旺卫生院内。是本人的修订稿。附:小儿营养不良【概述】

营养不良是由于摄食不足,或由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人体长期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形体干枯赢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和消失,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弹性,肌肉萎缩,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头发稀疏易脱落有明显脾胃症状(如饮食失常,大便失调)生长发育迟缓或停缓或停滞。重度营养不良体温偏低,多哭烦躁,继之变为呆钝,智力发育落后,对周围环境反应差,食欲低下,常伴腹泻泡沫大便,呕吐腹胀等。本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病程较长,迁延日久,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使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给很多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导致不良后果。【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缺乏或不足,长期不断奶,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受损。脾胃虚损津液内亡,是本病病机所在。本病属中医学疳证“范畴”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诊断要点】(1)典型症状:症状减轻、消瘦、皮下组织减少消失,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头发稀疏,生长发育迟缓,以上多指能量营养不良。属于蛋白质缺乏的营养不良,可见下肢水肿,甚至颜面腹部水肿一般将三岁以下营养不良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三度。1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部皮下脂肪减少厚度0.8~0.4cm,肌肉松弛面色正常或稍苍白,一般情况好,形体消瘦不干枯,精神活泼,病情较轻,为轻度营养不良。2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多低于正常的26%~40%,腹部皮下脂肪近于消失,厚度0.4cm以下,皮肤弹性差,肌肉更松弛,精神抑郁不安,不活泼,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形体中枯赢瘦,神疲倦怠目无光泽,病情较重,为重度营养不良。3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的40%以上,腹部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消瘦或萎缩,患儿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反应低下,晚期重度抑郁,拒食体温低,易腹泻,多为气阴欲竭之危候,为极度营养不良。(2)实验室检查:多贫血,血红蛋白低,100克红细胞计数降低血清总蛋白,白蛋白低,血氨基酸总量不变,非必需氨基酸比率增加。血糖常偏底,细胞免疫功能低,胆固醇含量低,血浆脂肪活性降低。【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辨证当分清虚证与实证。一般来说,病之初或因喂养不当,为乳食所伤,虫积为患,腹部胀满拒按苔厚腻或浊,脉弦滑数者为多实证;而病久或因摄食不足,其他疾病消耗所致。症见腹凹如舟喜按,苔薄或无苔,脉细微沉弱为虚证。(二)治疗原则

本病属脾胃疾病,在治疗上当重视保护脾胃的正常功能,注意津液的消长一般在初期,主要是脾胃不和,正气尚存,邪气正盛,治当以健脾和胃为主,中期多为脾虚夹积,治以健脾消积为主,攻补兼施,而后期多气血两虚,治以补虚为主。(三)分型治疗

1.疳气型

症状:形体较瘦,面色稍萎黄少华,毛发稍稀疏,精神欠佳易发脾气,食欲不振,食后脘腹胀满或厌食大便溏或便秘,酸臭量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细或沉缓,指纹淡滞。

治法: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处方:党参6~9克、白术6~9克、甘草3~6克、藿香6~9克、白豆蔻3~6克、陈皮6~9克、枳壳3~6克、焦三仙10克、鸡内金3~6克、乌梅9克。

加减:脘腹胀满,嗳气厌食者去党参加槟榔6~9克,莱菔子6~9克,大便秘结者加决明子6~9克,兼苔腻者加大黄3~6克,大便溏者加扁豆9克,苡仁15克,石榴皮9克,能食善饥,烦躁不安者加胡黄连3~6克,莲子芯3~6克,性情烦急易发脾气者加夏枯草6~9克,勾藤6~9克。

按语:本型多属于1度营养不良,病程较短,病情较轻。

2.疳积型

症状:形状明显消瘦,面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结,精神不振,易烦躁激动,或嗜卧喜寐懒言少动,纳呆厌食,或多食多便,大便酸臭或完谷不化,或见吐虫,便虫,小便清长或短少,或爱啃指甲,吃泥土齘齿,腹胀腹痛,甚者青筋暴露,舌质淡苔腻,脉细滑,指纹淡紫。

治法:消积理脾,益气和中。

方药:疳积散加减。处方:云苓6~9克、白术6~9克、胡黄连3~6克、焦三仙各10克、内金6~9克、砂仁3~6克、枳壳6~9克、肉果3~6克、乌梅9克。

加减:脘腹胀痛者加木香3~6克、大腹毛6~9克烦躁不安,揉眉挖鼻者加牡蛎9~15克、决明子6~9克、苦楝根皮6~9克、或加肥成药肥儿丸杀虫消积。

按语:本型多属2度营养不良,病情较重。

3.干疳型

症状:形体极度消瘦如柴,皮肤干枯起皱面色萎黄,毛发干枯焦稀少,精神萎糜疲惫少动,表情呆滞,啼哭无力,头大项细,腹胀腹痛,多食易饥,或食后即泻,大便干稀不调时有低热,五心潮热口唇干燥。严重者精神极差,神识不清,面色苍黄或晄白,气息微弱不哭不语,四肢厥冷,舌质淡少或无苔,指纹淡脉细弱或细微欲绝。

治法:补益气血扶脾和胃。

方药:八珍汤加减。处方:党参6~9克、云苓6~9克、白术6~9克、甘草3~6克、川芎3~6克、白芍6~9克、黄精6~9克、山药9克、砂仁3~6克、陈皮6克、焦三仙各10克、苡仁10克、石榴皮10克。

加减:腹胀者加枳壳6~9克、厚朴3~6克;面色晄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

按语:本型属3度营养不良,多为气阴欲竭之危侯。

4.疳肿胀型

症状: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萎黄,颜面浮肿,肚腹膨胀水肿,下肢、浮肿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精神不振,大便溏薄,或泄泻,小便短少,舌质淡嫩,苔白或滑,脉沉弱。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

方药: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处方:白术6~9克、桂枝3~6克、猪苓6~9克、云苓皮9~15克、陈皮6~9克、大腹皮6~9克、甘草3~6克、泽泻6~9克、苡仁9克、扁豆9克、肉果3~6克、谷芽15克。

加减:水肿明显,肢冷畏寒,小便清长,夜尿多者用金匮肾气丸治之。

按语:此型属蛋白质营养不良。

附: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1)鸡内金30克、神曲、山楂、麦芽100克。研细末,每次服3克,日服3次,糖水调服。(2)取大蟾蜍1只,去头足内脏,以砂仁10克,研末纳入腹中缝口黄泥封固,炭火煅存性、候冷、研极细末。每次服0.5~1.5克,一日2~3次。(3)乌梅、乌药、鸡内金、五谷虫各等分,加青黛5%共研细末。每天空腹服3~9克,连服1个月。(4)胡黄连、鸡内金研粉。按1∶3比例混匀,每服1~2克,1日3次。适用于疳证性情急躁,多食而不充形骸者。(5)青矾:(绿矾、皂矾)放在瓦上,上面覆盖一块瓦,两瓦上下加木炭煅烧过程中冒青烟,待青烟基本冒尽,青矾烧成火样红即可取出,稍冷片刻后立即研成土硃色粉末,装瓶待用。用米汤或鸡猪肝汤冲服,半个月为一疗程。(6)胎盘、内金、羊肝制成散剂冲服。

2.针刺方法:针刺四缝穴:皮肤局部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粗毫针刺,约0.5~1分钟,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黏液,每日刺1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黏液挤出为止。

3.捏脊疗法:患儿俯卧,医者两手握拳,两食指抵于背脊之上、再以两手拇指伸向食佛前方,合力夹住肌肉提起,而后食指向前退,作翻卷动作,二手同时向前移动,自长强穴起一直捏到大椎穴,即可如此反复五次但捏第三次时,每捏三把,将皮肤提起一次。每天1次,连续六天为1疗程。

4.割治疗法:将两手掌大鱼际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掀住刀口旁约一厘米处,用0.4厘米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剪口约长半厘米,然后挤出赤豆大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汞棉花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五天后即可解除包扎。割治后,并内服消补汤(处方:神曲、麦芽、槟榔、莪术、山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扁豆、青陈皮、胡黄连、乌梅)。连服一周。

5.敷贴疗法:处方: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皮硝、白胡椒按前三味药三分之一量,共研细末。每天取适量药粉用鸡蛋清白酒调成软饼状,敷于内关、神阙、命门穴、每天一次。连用3~5天疗效肯定。主治小儿疳积,有较好的疗效。(经验方)

8. 暑热症(夏季热)

【概述】

每届盛溽避暑之令,小儿发热,经久不退,伴有渴饮多尿,无汗等症是婴幼儿三岁以下时期特有的地方性疾病。在我国中南和东南地区较为多见。因其病都在夏季发生至秋凉则自然消退,属一种季节性疾病,故称小儿夏季热,又名暑热症。相当于中医儿科所称的“小儿疰夏”。本病不是传染病,亦无免疫性,患过本病后,下年仍可能复发,但比上年较轻,病程亦较短,本病虽长期发热,而很少有惊厥或其他合并症发生,一般预后多属良好。【病因病机】

本病发病原因,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中医认为其病因不外两方面:(1)体禀气阳不足,脾胃元气薄弱,易为暑湿所侵。(2)不适应夏令的特殊气候环境。在婴幼儿时期由于生理特点,小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身体对气温的调节机能未完善加上患儿的体虚不足,入夏以后,适应能力不强不能耐受炎热气候的熏蒸,容易伤暑受热,久而发生本病。

暑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胃,肺主气,而暑必伤气,气虚则邪滞兼之暑必挟湿,湿之为病,多在脾胃;郁久化热,津液耗损加之气虚故往往使热邪稽留而不退。由于脾胃气机受阻,卫气调节障碍,使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致使热邪内闭,故出现肌肤灼热而无汗;热自内生,故虽有汗而热不解。同时,无论是有汗或无汗,除发热,口渴喜饮,小便清长等主症外,一般头痛、身痛、恶寒、恶风、鼻塞、流涕等表证现象则并不明显。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外感病,而是外伤暑邪,内蕴湿热,《内经、热论篇》云:“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幼科全书》曰:“伤暑发热、多得于夏。”说明本病确与夏天气候有关,是一种季节性疾病。但病虽发于夏季,而和一般暑病的证候有所不同。

如患儿体质较弱,或长期发热不退,元气受损,多呈现虚象或虚实互见之证。《幼科证准绳》认为:“凡脾胃之气不足者,遇长夏润溽之令则不能升举清阳,健运中气……致热伤元气。”因病势缓慢缠绵,故名疰夏,都属于小儿暑热的范畴。【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本病的主要证状为发热二三月之久,气候愈热则发热愈高。发热有起伏,常暮热早凉,或早热暮凉,头身热而四肢较凉,兼有渴饮尿多(尤以夜间为甚)无汗或少汗。患儿一般精神食饮无大变化热轻减时,往往嬉笑如常本病大致可分两型。①暑伤肺胃型,②下虚上盛型。(二)治法原则

以清暑解热为主。初期则用清暑益气泄热;中期则下左和胃养阴生津;后期则宜益气扶正或滋补脾肾。(三)分型施治

1.暑伤肺胃型

症状:主症除身热,渴饮、多尿、汗闭以外,烦躁较明显,精神食欲改变不大。但无头痛恶风寒等表征。病程虽长,亦无化火入营神昏痉厥等症状发生。舌苔薄白或薄黄,口唇干燥,脉滑数。(本型多见于病程初中期,其病机为禀赋阴虚复受暑热,气阴两伤)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清暑益气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知母6克、甘草5克、鲜竹叶10克、川黄连10克、扁豆花15克、石斛10克,西瓜皮30克、粳米15克、荷花3朵、玉竹10克。加减:烦躁不安,加银花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0克、湖黄连10克;如挟表症无汗可加香薷、青蒿、豆卷。如气虚挟湿者可加扁豆、六一散佩兰叶;如长期久热不退,渴饮无汗尿多者用蒿苓清暑汤加白薇、石斛之属。(自拟方)

处方:鲜青蒿30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扁豆花15克、石斛10克,西瓜皮30克,粳米15克,菊花3朵,玉竹10克。加减:烦躁不安,加银花15克、夜交藤15克、合欢皮10克、胡黄连10克;如挟表证无汗可加香薷、青蒿豆卷。如气虚挟湿者可加扁豆,六一散佩兰叶;如长期久热不退,渴饮无汗尿多者,用蒿苓清暑汤加白薇、石斛之属。(自拟方)

处方:鲜青蒿30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扁豆花10克、山药10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地骨皮10克、白薇10克、石斛10克、生谷芽15克、乌梅10克。

2.下虚上盛型(少见属疰夏证型)

症状:病程日久,除上述症状外,患儿多见精神萎靡不振,面色苍白不华,下肢显见清冷,食欲减退虚烦不安小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舌淡苔少,脉濡细而数。(本型多见于病程中后期。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复受暑热所致。)

治法:温下清上,护阴潜阳。

处方: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胡黄连8克、乌梅10克、山药10克、黄芪10克、五味子6克、菟丝子10克、故脂10克、益智仁10克、芡实10克、桑螵蛸10克、附块5克、莲须10克、覆盆子10克、生龙骨20克。

在后期气阴两亏时,用生脉散加龙牡黄芪之属;见脾虚症状为主者,用四君子汤加补肾固涩之品。(四)附方:(经验方)

1.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方,习用方)加味。

处方: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知母6克、甘草6克、竹叶10克、黄连3克、石斛10克、西瓜皮30克、粳米15克、荷花3朵、青蒿10克。

主治:暑热伤气汗多烦渴,脉大而虚者。

2.竹叶石膏汤加味。(伤寒论方用方)

处方:竹叶10克,生石膏30克、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玉竹15克、甘草5克、粳米15克。

功能: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对暑病发热,气阴受伤者适宜。

3.加味生脉散(千金方习用方)

处方: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扁豆花10克、银花10克、鲜石斛15克、黄芩6克、乌梅15克、谷芽20克、荷花3朵。

功能: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长期发热不退,烦躁引饮、舌红苔薄,干燥少津脉虚数者。

4.蒿苓清暑汤(屠氏自订方,经验方)

处方:鲜青蒿30克、炒黄芩10克、银花10克、扁豆花10克、山药10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银柴胡10克、地骨皮10克、生谷芽15克。

功能:清暑解热,和胃生津。

主治:小儿伤暑,久热不退,口渴多饮,小便多无汗或少汗,口干舌红、苔薄白,脉数无力。

5.暑热汤(自订方)

处方:葛根20克、鲜青蒿30克、鲜石斛15克、竹叶10克、扁豆花10克、银花10克,荷花3朵,乌梅10克、生谷芽15克。

功能;清暑泄热、止渴生津。

主治:小儿暑热(初中期发热无汗,口渴烦躁等症)。

6.加减温下清上汤。

处方: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胡黄连8克、乌梅10克、山药10克、黄芪10克,附块5克、生龙骨20克。

功能:温下清上,护阴潜阳。

主治:小儿暑热症后期气阴两伤,脾肾不足者。

7.清凉饮(自订方)

处方:生冬瓜100克、生绿豆30克、白糖30克。煎汁作饮料。

功能:清热解暑、止渴生津。

主治范围:夏季煎水当茶饮。可以预防暑热症的发生,或作暑热患儿之饮料,有生津退热之功。

8.加味四君子汤(习用方)

处方: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山药10克、生扁豆10克、绿豆10克、陈皮10克、生谷芽15克、炙甘草6克、覆盆子10克、菟丝子10克。

功能:益气和胃,清暑解热。

主治:适用于偏脾虚的暑热患儿。如上年患过暑热症的患儿,到本年夏至节后,用本方连服5~7剂,可预防暑热的发生。

9.蚕茧红枣汤

各取10~20个、煎汤当茶饮,连服1~2周,可预防暑热症发生。

10.解暑饮

银花、冬瓜皮、西瓜皮、鲜芦根、鲜荷叶。煎水代茶饮。可作暑热症辅助治疗。(五)病例验案二则

例一:周铁江,男,1岁半。湖北汉川里潭公社胜四大队人。

初诊:1979年7月16日。患儿发烧一月余。经村医用青霉素等药治疗三天无效,又到县系医院住院七天效果不显。回家求治中医。诊见,患儿体质中等精神尚可,体温39.5,发热无汗,上午较轻,午后热甚,烦渴喜饮多尿,腹膨食少,舌红苔薄,脉象滑数,指纹紫滞。诊为暑热症(暑伤肺暑型)。治宜清暑退热和胃生津。方用,自拟蒿苓清暑汤化裁:处方:鲜青蒿30克、黄芩10克、银胡10克、银花10克、扁豆花10克、葛根15克、玉竹15克、麦冬10克、枳壳6克、生谷芽15克、荷花3朵。二剂。

二诊:79年7月18日,服上药二剂后,发热已退,渴尿减半,腹膨消退饮食能进。依上方去柴葛加太子参,山药各10克,以益气养胃生津,再进二剂。

三诊:7月22日,患儿诸症已解、神振食增。嘱用:绿豆、山药、粳米、白糖、煎汁作饮料,调理一周善后。

例二:丁兵8个月里潭公社粮管所职工之子。

初诊:1979年8月10日患儿发热挟腹泻10余天,曾到分水医院住院,作肠炎医治无效,又到县系医院住院诊为1、肠炎。2、夏季热。住院七日效仍不显。遂回家求中医治疗。诊时见,体温39.8,无汗、渴饮多尿,精神倦怠,腹膨食少,大便稀溏,下肢较凉,舌红苔薄黄,脉濡数无力,指纹紫暗。诊断为:小儿暑热症,辨证:为暑伤肺胃,偏于脾虚湿滞,泻利日久,致脾肺气虚,伤及阴液。治宜清暑益气,健脾止泻。方用暑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太子参10克、白术10克、云苓10克、炒扁豆10克、山药15克、谷芽15克、葛根15克、青蒿25克、银花10克、乌梅10克、枳壳8克、荷花3朵、石榴皮10克。三剂。

二诊:8月15日药后,发热已退,渴尿减轻,腹胀除大便调。再拟益气养胃生津之法。处方:太子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白术10克、山药15克、玉竹15克、白扁豆10克、葛根15克、乌梅10克、陈皮10克、谷芽15克、荷花3朵。三剂。

药后一周,随访患儿病己全愈精神好食欲良好。

结语:本病是儿科常见的季节性疾病,也是一种地方性疾病。在临床上以肺胃之阴不足,暑热内蕴,耗伤津气者较多,其中或挟湿热或挟食滞,或挟泻利的也不少。而上虚上盛型者则极为少见,因此型必体质素弱,脾肾阳虚,复感暑热,加之治疗不当,迁延日久,以致气阴两亏,脾肾不足而成。在治疗上原则是以清暑解热,养阴生津,益气扶正为大法。再根据病情兼挟、进行辨证施治,则小儿暑热症是不难防治的。

按:本文是1980年5月20日,在汉川县召开中医学术交流会上本人的讲稿。当时会址在马口镇人民医院内。

9. 小儿夜啼

【概述】

夜啼是指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或者每夜定时啼哭一类病症,主要见于1岁以内的乳婴。夜啼患儿长期夜间啼哭,不能安睡少则数日,多则经月。白天嬉笑如常而能入睡。本病多有腹部受寒过食炙煿之物,暴受惊恐之病史,多见于体质虚弱,大病之后的婴儿。本病应与皮肤病,佝偻病、疝气、蛲虫病,肠炎等病作鉴别。【病因病机】

夜啼属于中医文献中“夜啼”,“躯啼”等病症范畴。中医认为夜啼是由于脾寒心热、惊恐、乳积等所致。小儿禀赋不足或护理失慎,腹部中寒阴盛寒凝气机不通,故入夜腹痛而啼。其因过食香燥炙煿之物,胎禀已偏,又吮母乳心火上炎,扰乱神明;或积热乘心,故见灯火愈啼;或小儿心气怯弱,又卒受惊恐,惊伤神,恐伤志,神志不宁,故梦于哭闹惊啼。或因乳食淤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不和气机不利而腹痛,因痛而啼哭,哭声响亮时哭时止。由于本病为虚实挟杂,神明受扰所致,主要表现为脾寒心热惊恐,乳积四种类型,治疗以扶正驱邪,佐以宁心安神,消积导滞。本病若调治得当,护理适宜,则大多患儿能愈。【辨证论治】

1.寒啼型(脾经虚寒)

症状:夜间啼哭不歇,或曲腰而啼而无泪,哭声时高时低,声长不扬喜伏卧,面青手足俱冷,食少便溏,唇舌淡白,脉象沉细指纹泛红沉滞。

治法:温脾散寒调气。

方药:方取乌梅散加减。处方:乌药6克,香附10克,当归10克、木香6克、炮姜2克、肉桂1.5克、甘草3克、砂仁30克。

加减:若见便稀加党参10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虚寒加艾叶6克。

2.热啼型(心经积热、热扰心神)

症状:夜间啼哭,哭声有力,喜仰卧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赤唇红,舌尖红,苔薄脉数有力,指纹色紫。

治法:清心泻火。

方药:方取导赤散加减。

处方:生地10克、木通6克、竹叶10克、黄连3克、滑石10克、赤茯苓6克、甘草3克、勾藤10克、蝉衣10克。若见便秘而烦躁加生大黄1.5克(后下)。

3.惊啼型(神气虚怯,受惊恐惧)

症状:夜间啼哭多泪,睡中惊易醒,振动不宁,忽而啼叫,口出白沫,唇面乍青乍白,依偎母怀,大便青绿色,舌苔无明显异常,脉象弦急而数,指纹素紫。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方取钱氏秘旨安神丸加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