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不说,却默默在做的30件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1:41:47

点击下载

作者:于艳苓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功人士不说,却默默在做的30件事

成功人士不说,却默默在做的30件事试读:

前言

人生就是投资和收益的人生。如果你有钱,就投入金钱;如果你有经验和能力,就投入经验和能力;如果你有热情、勤奋和努力,那就投入热情、勤奋和努力。如果你既没有金钱,也没有经验和能力,连热情、勤奋和努力也没有,那就别想这些了。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多么高的天赋和超常的才能,而是因为他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并善于利用良好的习惯来主宰自己的人生,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迈向成功之路。

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一种习惯。我们的习惯无法改变,但可以用好的习惯来替代。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我们可以得过且过,漫无目的地混日子,也可以每天做些充实自己的小事来提升自己。不要总认为成功很难,其实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一件件小事积累出来的。

我们总是认为小事不重要,一心憧憬着大事,到头来大事做不了,小事也忽略了。而恰恰就是那些“微不足道”的微小差异,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制造了差异。就像赛跑一样,大家的起跑点都一样,都是听到同一声枪响后才出发,但在过程中却隐含着常人看不到的微小差异,那比别人多跨出的一小步,到最后累积成了巨大的记录差异。

大家毕业后刚进公司时,能力和待遇都差不多,而且机会也是均等的。但是若干年后,彼此之间出现的差异却越来越明显,以至于我们很难相信最初我们的起跑点是在同一条线上。请记住,在我们不经意的琐碎的日常生活中,正隐藏着惊人的成功因素。

本书与其他励志书籍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在你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被忽略掉的小事,都是我们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从现在开始,改变你的一个小小的习惯,会让你受益终生。不希望你在三五天内就把本书全部翻完,也不希望你一下子全部领会,而希望你一条条细细感悟,做到一条以后再去执行下一条。

当你全面了解了这30件成功人士不说,却默默在做的事情后,你就能体会到它们的真谛;在你把每一条都做到了之后,就能真正改变你的人生和命运。改变之门只有你自己才能打开,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01 每天列出3件最重要的事

真正的成功者,管理事情而非管理时间。确定什么是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把它们写在纸上、记在心上,并坚持每天这样做。若能养成每天列出“当日必须完成的3件最重要的工作”的习惯,你的每一天将更有收获。

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当你每天有许多事情要处理的时候,往往会手忙脚乱,不知道先做哪个后做哪个,更不知道哪个可以暂时放弃不做。到最后,该做的事情没有来得及做,却把时间浪费在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上。虽然我们也是忙了一天,但效果并不好,甚至会受到领导的批评。

无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做事情都要有技巧,要把事情分出轻重缓急、有主有次,再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去完成。在所要做的事情中,要先做有价值的事情。

真正的成功者会依主次顺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每天都会把自己当天要做的事全部列出来,并按照紧急程度和重要程度排个序。首先,用自己最大块的时间和最主要的精力来做最重要且紧急的事,如影响实现人生目标和工作进度的关键事情,或与自己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只有快速高效地完成这些事情,才能顺利地进行下一步骤,这种影响着全局和目标的事情要最先完成。其次,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如过些天才需要的一份报告、读一本有用的书,等等。再次,做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如朋友邀请你玩耍娱乐,如果你前两类事情都做完了,才可以做。否则,能放弃就放弃吧。最后,才做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如毫无目的地看电视、上网聊天、玩游戏等,既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又消磨人的意志。

把零碎的时间分配给一些次要但必须做的事,如果都做完了还有时间的话,再做那些当天可做可不做的事情。

真正的成功者,管理事情而非管理时间。确定什么是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把它们写在纸上、记在心上,并要坚持每天这样做。若能养成每天列出“当日必须完成的3件最重要的工作”的习惯,你的每一天将更有收获。

■每天都做最重要的事

查尔斯?舒瓦普是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的总裁,他的钢铁公司曾经只是一家鲜为人知的小钢铁厂,却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那么,是什么魔力使伯利恒钢铁公司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呢?

当初,伯利恒钢铁公司在经营上面临诸多困难,几近破产,总裁查尔斯?舒瓦普使用了许多办法也没能使企业有起色,万分苦恼。无奈之下,舒瓦普只好找他在搞管理研究的朋友、美国效益专家艾维?利帮忙。舒瓦普承认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实上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舒瓦普对艾维?利说:“应该做什么,我是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的范围内价钱由你定。”

效率专家艾维?利花了20分钟听完舒瓦普焦头烂额般的倾诉,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样东西能使伯利恒钢铁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

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道:“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天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然后用数字表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公司的重要性次序。”“现在把这张纸放入你的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从口袋里拿出来,做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项事情,直到把它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的办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项,那也不要紧,因为你总是在做最重要的事情。“你每一天都要这样做。当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要求你公司里的人也这样做,这个试验你愿意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张支票过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听了这个建议,企业家哭笑不得,他私下里认为这个建议救不了他的企业。但苦于没有摆脱困境的更好办法,还是在企业上下认真贯彻了专家的建议。刚开始,大家都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来做这件事。慢慢地,人们改变了对这个建议的抵触态度,大家明显感到它带来的巨大实惠,都觉得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忙乱不堪、效率不高了。企业内部的一些以前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现在也慢慢被化解克服了,企业活力再现。

整个咨询过程不到半小时,然而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美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花费金钱的角度来看,这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

几年后,名不见经传的小钢铁厂伯利恒一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其中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把你每天要干的6件重要的事列出来,并认真完成它们”,这个看似简单的建议救活了一个濒临绝境的企业。这一管理方法被管理学界喻为“价值2.5万美元的时间管理方法”。

成功的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判断出不同事物的相对重要程度。我们必须学会这一点,分清日常事务中,哪些是重要的并应该立即去做的。

大家都知道钉子之所以可以钉入坚硬的墙壁和厚厚的木板,是因为它有个尖尖的头,可以将同样大的力量集中于一点,我们做事也是一样。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事情是永远也做不完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和做好更多的事情,就必须知道什么事最重要。明确重点,突出重心,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完成最有价值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我们做事情不分主次,不管轻重缓急,把所有事情都分配相同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在小事上过分劳心费神、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烦恼不已,就会荒废了大事,从而荒废整个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取得成功,不断实现人生的新跨越,不在于我们一辈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我们是否用尽全力将最重要的一件事或者几件事做好。

实际上,有些成功者,甚至穷其一生在做一件或几件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每天都做重要的事,给你带来的,将是人生的黄金。

就职场而言,一个公司的使命落实到战略上,战略落实到规划,规划分解到计划,计划分解到日程。作为基层员工就应该按每件事情具体的日程要求,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每天列出工作清单就显得至关重要。

工作清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当天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列出来,加上一个序号、标准、期限,一天结束后看看当天的事都完成了没有,做到位了没有,做好了没有,没有完成或没有做好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补救等。

这样一来,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形成习惯,做事情有了针对性,想问题也会更加全面,而且有利于和上下游工序的配合。

■学会安排时间

当天的事情务必当天完成,明天的事情今天做出打算,后天的事情今天提前想好,这样一来,就形成做事的良性循环。

而有些人往往忙来忙去一天过去了,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明天要做什么更是一片茫然。时间都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那就要学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列出当天要做的事情的清单。这样即使事情繁多也会没有遗漏。

2. 把当天的任务按重要程度排列,并分配到具体的时间阶段去完成。比如,9~10点,应该完成什么;10~11点,应该再完成什么……这样下来,一天的任务总会完成。

3. 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做好一件是一件,不要难做就扔到一边。

4. 尽量不要在计划中插入临时性的事情。

5. 今天的任务不完成绝不下班。

一个人的时间够不够用,全在于他自己如何安排。不管事情再多、再紧迫,还是必须有先后。给自己列一张时间清单,给每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安排一个确定的时间。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一目了然。

很多人做事没有计划,随意性很大,想到哪儿做到哪儿。就以开会来说,很多领导、经理就没有时间观念。经常到了下午4点,突然给下属或员工发出通知:“半小时后开会。”我们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临时召集员工去开一个不知主题、不明议题的会,大家没有准备,很难有针对性地讨论解决问题不说,还会打乱每个人的工作计划,降低工作效率。

正确的做法是,将很多会的内容和安排时间都定死了。比如,每年春节上班后第二周的周五开年初计划会(有至少4天以上的准备时间);每月5日开点评会,总结上月并提出下月要求(3日报表做完,留两天做财务分析);每周一下午4点开沟通会。留给大家足够的时间准备和安排自己的时间,会议就会开得很流畅,也有效果。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事向来之不振者,非坐于不能行也,实坐于不能知也。”(语出《建国方略》,文中“坐”是“因为”的意思)也就是说,给自己列清单的习惯不难设计,也不难执行,关键是我们愿不愿坚持去做,是不是认为有需要。

每天为自己整理一下今天、明天,甚至后天的工作内容及其进度安排,实在是一个有益、省时、高效的好习惯。时间长了,我们工作起来,就一定会变得更细致、更认真、更到位,大家合作起来也就更流畅,效率更高了。

有人说过:“紧凑的一小时更胜于一天的白日梦。”“每天都做好最重要的3件事”是通往成功的“捷径”。只要我们坚持如此,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地把它做好,就能登上成功的巅峰。请你从今天开始自我规定,列出时间清单,将心力集中在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上,让每小时都花得有价值吧。02 比别人早10分钟到公司

早来10分钟,晚走10分钟,并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做事的态度。

拿破仑所向披靡,威名远扬,它有一句名言:我的军队之所以打胜仗,是因为我总是比敌人早到5分钟。在战场上,早到5分钟就可以抢占有利的地形,地利在战争中是决定胜负的重要筹码。

商战如实战,如果你能比竞争者提早一个月甚至几天抢占先机,你将获得巨大的成功。商场中,有人挣钱,有人赔钱,那些真正成功了的,往往都是抓住先机的人。步别人的后尘,只能得到些残羹冷炙。

职场也是如此,“比别人早10分钟到公司”将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收获。

守时代表一个人的修养。一个有时间观念的人会让人有信任感,也体现了职业人的专业。如果能每天提前10分钟到公司,在这10分钟里,你可以修整一下:可以泡杯热茶,可以浏览一份报纸,可以浇几盆花;在这10分钟里,你可以设计一下:今天有哪些事情要做,有哪些人要见……

每天早到10分钟,是一种围绕着明确目标而进行的积极的行动!没有明确的目标,每天早到10分钟对你而言只是一种消耗和煎熬;目标明确,它对你才有意义和价值。每天早到10分钟,是一种从容!散去一路的燥热,泡一杯清茶,做好一天工作的准备。每天早到10分钟,是一种勤奋!成功没有捷径,唯有“勤奋”二字。付出超人的努力,才有超人的成就。每天早到10分钟,是一种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其实,优秀与平庸的差别往往就在于这么一点点。

■拨快你的手表

李嘉诚自1988年开始,一直是世界华人首富。20多年来,他已经成为华人圈里最耀眼的商业领袖。不过李嘉诚的童年生活并不富裕,可以算是清贫。父亲在他14岁那年就去世了,全家只能靠舅父的接济生活。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尊。20世纪50年代,庄静庵介入钟表行业,成立了中南钟表有限公司,渐渐成为香港最大的钟表制售商。母亲想让李嘉诚去舅父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李嘉诚不同意,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工作。

皇天不负有心人,跑了整整三天,李嘉诚终于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当跑堂的工作。但是,在这里工作,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做担保。李嘉诚兴冲冲地跑回家,跟母亲说起此事。当然,最好的担保人就是做中南钟表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舅父。可是正巧这段时间舅父不在家,李嘉诚又等不及他回来,母亲只好随李嘉诚先去茶楼看看。李嘉诚的母亲向茶楼老板诉说了家庭的不幸。老板动了恻隐之心,同意了母亲为儿子做担保。就这样,李嘉诚顺利地进入了“春茗”茶楼。

广东人习惯喝早茶,天刚蒙蒙亮,茶楼就有客人上门。作为一名小伙计,李嘉诚必须每天早上5点就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为此,舅父特意送给李嘉诚一只小闹钟,好让他掌握早起的时间。为了早起,李嘉诚把闹钟拨快了10分钟,每天总是最早一个赶到茶楼。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一直保留着这个习惯,将手表、闹钟都调快10分钟,这已成了他一生的习惯。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也正是因为如此勤奋,才有了今日这样丰硕的成果。

把表拨快,是让“错误的时间”告诉你一个正确的信息:快点,要来不及了。从而敦促自己勤奋、努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庸的世界上,“柴米油盐”才是生活的主旋律,芸芸众生大多在平庸中得过且过。美国企业家查理?布劳尔曾感慨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平庸的世界里,大家都马马虎虎,工作只做一半,敷衍了事,喜欢逃避责任。洗衣店不烫衣服,服务员不服务,木匠爱来不来,主管们满脑子高尔夫球,当老师的敷衍了事,做学生的专挑不需要动脑筋又可以得高分的课程来修。人们得意扬扬地享受优闲的生活,精神懈怠。”

所以,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在慢动作走路的世界,要想成功,你没有必要拼命往前冲,只要你保持正常的速度,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那你就已经很出众了。因为相对于正常的速度,他们都在“退却”。他们过于懒惰、受不了压力,而逃之夭夭。只有你剩下来,那么你就是“圣人”!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人整天抱怨说:“凭什么提拔他,却不升我的职?”“为什么我的薪水三年都没涨过?”当你抱怨自己“怀才不遇”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你们之间的区别?每天早上上班的时候,你是不是总喜欢踩着点进公司?你是不是拿着早餐来公司吃?每天下班的钟声一响起,你走得比谁都快。5点钟下班,绝不会5点过后才走!甚至4点半就开始收拾东西,心不在焉。

如果这些问题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话,那么你真的没有什么好抱怨的。人家每天都比你多付出了一点点,他的人生当然会比你多获得无数的精彩!

当然,早来10分钟,晚走10分钟,并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而是做事的态度。

■每天早到10分钟

小B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与他一起毕业、一起参加工作的同学和同事们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几年下来,当很多同龄人还在为保住饭碗而苦苦挣扎时,他已经从普通职员升为了主管、部门经理、总经理,顺利地完成了由低级白领到金领的跨越。事业、金钱,他一样也不缺。最令人羡慕的是,他没有成为只顾事业和金钱的工作狂,爱情、家庭、健康他也经营得有声有色。他不但事业有成,每天和美丽的妻子与可爱的女儿共享天伦之乐,还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健身与娱乐。他只是从容淡定地比别人每天多付出了一点点,就把事业、金钱和美眷尽收于囊中。

当别人向他请教其中的奥秘时,他的回答是:“秘诀极其简单,每天早10分钟去公司,你就会换来这份从容与淡定。”

初入职场时,他也和其他同事一样,每天准点去公司。打卡签到,坐在办公室里吃早饭,然后开始准备自己的工作。一天下来,总是手忙脚乱,感觉手上的事情永远也做不完,人累得要死,工作效果还差强人意。没有时间和精力陪女朋友,甚至连业余爱好也丢了。

有一天,非常偶然地,他比平时早起了10分钟,在家也没什么事,他决定直接去公司。当他走到公交车站时,惊喜地发现等车的人并没有平时的多。到了车上,原来总是很挤的公交车今天竟然还有许多空座位,近1小时的车程,坐着比站着舒服、惬意多了。而且,由于还没到上班高峰期,路上的交通也没有出现堵塞,他比平时少用了10多分钟就到了公司楼下。于是他又顺便在楼下的小吃店吃了一份早餐。由于不用担心被领导发现,他的肚子也比以前舒服了很多。

到了办公室,其他的同事都还没来。于是,他在空旷的办公室里伸展了一下手脚,然后听着一段音乐,开始为一天的工作理了个头绪。

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到来,匆匆忙忙地打卡、胡乱地往嘴巴里塞着早餐、手忙脚乱地准备着工作所需的资料。此时,他的面前已经放好了需要处理的文件,并泡好了一杯热茶,马上就进入了有条不紊的工作。往往还不到午休的时间,他上午的工作计划就提前完成了,而且完成得很出色。多出来的时间,他可以多为公司做点事,或者为提升自己多学点东西,或者什么也不做,养精蓄锐,以便下午更有劲头地工作。

午休结束之后,下午的工作又开始了。由于要做什么早已想清楚、有计划了,加上中午的养精蓄锐,所以下午的工作又很顺手……提前完成了任务,还可以有时间为这一天的工作做个总结,并计划一下明天的工作。有的时候,他还会利用这段时间找优秀的同事交流交流,找上司沟通沟通。

就这样,从这天开始,小B坚持每天都早到办公室10分钟。虽然这点时间看似微不足道,但是,这个10分钟却是个良性循环。时间长了,就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不用站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去公司,可以节省更多体力工作;可以悠闲自在地吃完早餐,保证了健康;可以提前为一天的工作做好准备,提高了效率,更出色地完成了本职工作;经常与优秀员工和领导沟通,能力有了更多的提升;总是能提前完成工作任务,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和好感……因此,他总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

结果,只是每天早到10分钟,他就赢得了比别人更快的提拔、更多的薪酬和更好的前程。“每天早到10分钟”,使他真正掌握住了时间和命运的主动权,从而换来了一辈子的从容与淡定。

时间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只有掌握了时间,你才能掌握生命的主动权。《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一书的作者美国人奥格?曼狄诺就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你只要比一般人稍微努力一点,你就会成功。

其实,这也算不上什么秘密,成功的人都是这样做的,只是他们没有说出来罢了!念一遍,把它背下来,永远不要忘记。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更简明的表达就是——每天早到10分钟,你将从容一辈子!03 开口前先想几秒钟

职场也是竞技场,风云变幻,环境险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即便是合作得很好的搭档,也可能突然变脸。你暴露得越多就越容易被攻击。

老话说得好:言多必失。意思是说话说多了难免会有失误。其重要原因并不是“言多”而是“思少”。说前没有考虑好,自然会有所纰漏。于是不少人将“谨言慎行”“少说为妙”当成治家处世的格言警句。

但是,我们又不能怕出错而不说,那等于因噎废食。寡言者之所以智,是因为他们往往运用大量的时间在思考,而偶尔说的话都是点睛之笔,直中要害。

说话的重点不在多少,而在要恰到好处!口不择言,结局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和难堪。

舌头,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魔鬼。说话得当,会让你的人生路走得更顺畅。稍不小心,也会让你陷入万劫不复的窘境。古人曾经说过一句话:“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就说明了,说话是需要技巧的。

■说话不慎易招惹祸端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传说他母亲在他降生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老翁给家中送了一只小猿。所以,在他21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来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张大千尤爱画马、画猿、画犬,他深信画珍禽走兽应当忠于写生,因而也喜欢养马、养猿、养犬。

一次,他听说一位军阀家中养了一只名犬,所以很想去看看。正巧,这位军阀邀请他去家中做客。张大千非常激动,一见到大帅就兴奋地说:“我早就想来您家里拜望了!”

大帅以为张大千心仪自己,得意地点了点头,说:“不客气!不客气!”

张大千余兴未尽,顺嘴说了一句:“我是特意来看你这只狗的!”

话刚说出口,张大千顿感不妙,知道自己说错了话,万分后悔。于是,匆匆告辞,过了很长时间还心有余悸,摸着自己的脖子说:“幸亏大帅当天心情好,否则我的脑袋就搬家了!”

这或许只是一个特例,但是,正所谓祸从口出,如果没有考虑清楚就顺嘴瞎说,难免会得罪别人。恰当的表达能让说话双方更为愉快,更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三国演义》里面也有这样一段。诸葛亮举兵伐魏,两军在五丈原对峙。诸葛亮屡次要求开战,司马懿都不理会,只是坚守城池,拖延时间。

诸葛亮远道而来,拖延不起,就想到一计:派使者送信和一套女人衣服给司马懿,讽刺他像女人一样,畏畏缩缩,不敢与他正面交锋。这一招气得司马懿几乎吐血。但是,司马懿也是一个非凡的人物,他不动声色,反而笑着问使者:“诸葛亮说我像女人,就像女人呗。不知道诸葛亮最近吃睡如何啊?”使者毫无警觉,随口答道:“我们丞相勤于政事,事情不管大小都要亲自过问,而且吃得很少。”

很平常的一句话,司马懿却听出了弦外之音:诸葛亮食少事烦,岂能久乎?于是,传令下去,不管蜀军如何挑衅,只坚守不战。没过多久,诸葛亮终于因为操劳过度,病倒在五丈原。蜀军只好班师回朝。最后,诸葛亮病逝,反而成全了司马懿的大业。

使者的一句话,虽是无心,却间接地帮助了敌人,这全是言语不慎造成的。 现代,也有不少因为言语不慎而造成事端的事例。一名“官二代”,醉酒开车撞死了人,还要喊上一句“我爸是李刚”。一个城市的领导,酒后开车,被执法者拦截检查。本来好好接受处罚就是了,谁知道,他口出狂言,道出身份,还扬言让拦他车的所有人及单位领导全部下岗。逞了口舌之快的结局,却是万民指责。最后,该判刑的判刑,该撤职的撤职。甚至还因为说过的话而加重处罚,这又何苦呢!

为了不因口不择言而惹祸上身,在说话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先思考,后表达。我们在说一些比较重要的话之前,特别是在叙述一件复杂的事或驳斥某人观点时,最好能先在脑子里打一遍“草稿”,梳理一下思路,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言语的逻辑性,还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纰漏。尽可能做到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对那些可长可短的话题,力求简短;对那些可说可不说的话,尽量不说。只有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观点鲜明、中心突出、层次清楚,你说的话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说话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在说话前要给自己留几秒钟时间,认清听话的对象,顾虑他人的感受,思考表达的方式,设想可能的后果。

智者先想后说,蠢人不想就说。先想后说,并且表达得简明扼要,这是智慧人;不想就说,并且表达得拖泥带水,这是愚蠢人。

对于这种不想就说、拖泥带水的人,建议大家采取下列措施。

1. 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2. 想说的时候,要先确定自己到底该说还是不该说。

3. 不得不说的时候,先考虑清楚、成熟再说。

4. 考虑清楚、成熟了,也要简明扼要地说。

有伟人建议人们在说话前将舌头搅三搅,其意即在于此。说过的每一句话就等于投入池塘的一块石头,它会掀起层层波澜。也像泼出去的水,想收是收不回来的。

■说话前要筛三遍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学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兴奋地说:“告诉你一件事,你绝对想象不到……”

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了他:“等一下!我先问你三个问题。回答了之后,你再决定是否告诉我这件事。”“第一个问题:你要告诉我的这件事是真实的吗?”

学生有些不解,说:“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那至少它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好事吗?”

学生的脸有些红了,说:“不,正好相反。”

苏格拉底不厌其烦地继续说:“那么,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事吗?”“它……它并不是很重要……”这时,学生羞愧地低了下头。

苏格拉底说:“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要告诉别人呢?说了也只会多造成一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说话能反映一个人的智能,谨言慎行、言之有物是说话智能的最高准则,它会令人一生都受益无穷。我们不做流言的始作俑者,也不要受人利用成了是非的传播者。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他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自然也会同样地对待你。

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也是是非最多的地方,在开口前一定要考虑清楚,这些话是不是该说,会不会有什么不良的后果。

首先,办公室里最好不要谈的是薪水。但同时这也是很多人最喜欢打听的事情。比如有的人会先说自己:“我这月领到工资……奖金……你呢?”如果你没有他多,他会假装同情,心里却暗自得意。如果你比他多,他就会心理不平衡了。很多公司员工之间的工资往往都会有些差别,即使是一样的工作也有完成得好坏多少之分,所以老板当然不会给相同的工钱。在发工资时,老板往往不会公开每个人的数额,并叮嘱不要让他人知道。如果你非执著于想知道其他人的薪水是多少,很容易引发员工间的矛盾,甚至是员工与老板间的矛盾,到时候就很难收拾了。

其次,办公室里同事或者老板的一些小秘密最好也不要插嘴。办公室是工作的地方,不是互诉心事的场所。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喜欢向别人倾吐苦水。虽然这样的交谈能够很快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你们之间很快变得友善、亲切起来,但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后发现,事实上只有1%的人能够严守秘密。某某同事有婚外情、哪个领导泡小秘、业务员收回扣等,即使是公开的秘密,你也别插嘴。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能不听就不听,能不说就不说。这种事情真假不定,还会损坏人的声誉,你又不知道原委,得罪人的事还是免开尊口的好。

另外,抱怨牢骚的话不要讲。“天天要加班,还没有加班费!”“老板做事不公!”“公司待遇不好!”……这种纯粹抱怨的话,就算说了也是白说。同事之间的关系很微妙,也更容易有利益纠葛。你在背后说三道四,难免不被人传来传去,如果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添油加醋,传到老板那里,到时候你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

最后,野心不要外露。所谓树大招风,在办公室里不要大谈理想。那些雄心壮志是和自己、家人、朋友们说的。公司每层领导都有人,你没事念叨着想当领导,岂不是把现在的领导当成了敌人?就算领导不把你当敌人,同样想当领导的同事也会把你当成对手。暗地使坏、下绊子,谁都受不了。就算你想自己创业当老板,不会影响到领导和同事,那老板也会认为你没有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为公司工作上。野心可以有,但不可露。你公开自己的进取心,就等于公开向公司的所有人挑战。

职场也是竞技场,风云变幻,环境险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即便是合作得很好的搭档,也可能突然变脸。你暴露得越多就越容易被攻击。你可以不害人,但你不能不防人。

不少职场新人毫无心机,个性也比较直率。一个不小心,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很容易被人记恨在心,甚至实施报复。很可能,在你被害得痛苦不堪、焦头烂额的时候,还不知道原因只是当初说错的一句话。

三思而后行,这句话说得确实不假。我们都知道祸从口出,假如没有经过仔细考虑,就直接说出口,很容易产生一些自己不想要的后果。因此,要懂得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不要想什么就说什么,等说出去了再开始后悔,那时已经晚了。04 发脾气之前先数30个数

每次想发脾气前先数30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默念“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一个人不可能完全没有脾气。即使你是很有涵养的人,也难免会遇事不如意,看人不顺眼,因而生气甚至发脾气。这在生活中已经是屡见不鲜的事了,但是,并不能因为它屡见不鲜就觉得它完全无妨,发脾气终究不是一件好事。

发脾气之所以会成为问题,完全在于它的冲动性:发脾气往往源于我们的生气、愤怒,而愤怒常常会使我们失去理智,从而干出错事、蠢事。愤怒会让我们所说的话变得刻薄,不再顾虑别人的感受;所做的事变得过分,刺伤别人的内心。它会把事情弄砸,把人际关系弄僵。到时候,我们就后悔莫及了。

所以,我们要学会不带着怒气说任何话、做任何事。

■生气会影响你的判断

松下幸之助是著名的日本公司“松下电器”的创始人,被人称为“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为人谦和,他曾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经营哲学:“生气会影响你的判断,要谦和大度,要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

有一次,由于一位下属办事缺乏经验,弄得公司的一笔货款很难收回来。松下幸之助非常生气,并为此在大会上对这位下属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番。

事后不久,松下幸之助的情绪恢复了平静,回想一下这件事,他万分后悔。因为这笔货款自己是知道的,当时也在货款发放单上签了字,而下属只是没有把好审核关而已。要说做错,自己占大部分责任。而自己却没有主动承认错误,还把责任全部推给了下属,实在不应该。而且,因为自己一时激动,言辞不当,批评下属的话也很是过分,严重地损害了下属的自尊心,也会让其感觉委屈和不公平。

想通之后,松下幸之助没有过多顾及自己作为老板的面子,立刻打电话给那位下属,诚恳地道歉。恰好那天那位下属乔迁新居,松下幸之助便登门祝贺,还亲自动手帮那位下属搬家具,忙得一头汗也顾不上擦。那位下属看了很受感动。

然而,松下幸之助的“悔过”并没有结束。一年后的同一天,他又给那位下属寄去了一张明信片,并在上面留下了一行亲笔字:让我们忘掉这可恶的一天吧,重新迎接新一天的到来。

看了松下幸之助的亲笔信,那位下属非常感动。从此以后,他加倍努力,再也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对公司鞠躬尽瘁。

还有一次,松下幸之助聘请了一位叫后腾清一的安全生产部门主管,此君十分勤奋敬业,很快就制订出一套新的安全管理办法投入运用。但不久公司下属的一个工厂发生了火灾,使公司蒙受了不少财产损失,许多职员都认为是后腾清一的这套安全管理办法造成的,并要求对后腾清一进行严肃处理。

松下幸之助知道这件事以后,也是非常生气,但是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经过认真分析,松下幸之助发现这套新的管理办法虽然还存在缺陷,但总体思路、管理手段是非常先进的,只要加以完善,定会确保安全生产,为企业带来巨大效益。因此,他非但没有批评处罚后腾清一,而且还表扬了他敬业刻苦的精神,并对其进行了奖励,随后又拨出一笔专款供后腾清一继续研究这套安全管理办法。

果然不出松下幸之助所料,得到老板奖励后的后腾清一很快走出失败阴影,更加发愤工作,不久便研制出一套科学完备的安全管理办法,投入生产运营后产生了良好的效益,为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

松下幸之助,不愧为“经营之神”,他经营企业神乎其神,关键在于他会经营人:经营自己,以身作则,有过必究;经营他人,包容天地,难得糊涂。

有一位优秀的企业家,一向以行事稳健著称。每天身处瞬息万变的商场之中,他几乎没有犯下过什么致命的大错。当他要退休时,有人问他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笑笑说:“其实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我的生意之所以顺利,是因为我懂得在愤怒的时候少说话、少作决定而已。”

短短的一句话,却给在场的人上了重要的一课。

当一个人在生气时,他的智商和思考能力就会大大退化,就像一个只有几岁的小孩子一样不成熟。

无论一个人现年几岁,在气急之时,其思虑之不成熟,情绪之一发不可收拾,言语之不知节制,表现之失态等,这时候说的话,作的决定往往会坏事。诚如那位退休的企业家,他之所以能够一路平稳、顺利,不在于他有什么样的特殊手腕,乃是他懂得在愤怒时少说话、少作决定,所以他不容易出错。

所以,我们在盛怒之时,最好少说话,少作决定,以免坏了全局而后悔莫及。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很多时候我们发脾气,根本就没有必要。

首先,发脾气并不会改变任何事情。知道错了的人,你不发脾气他也会改;不知道错的人,你怎么发脾气也没用。所以,发脾气对人来说毫无意义。有时候,我们还会莫名其妙地对周围的物体发脾气,这就更不应该了。电脑总是死机,好好的门就是打不开,不小心撞到了桌子角……你打电脑、踢门、拍桌子有意义吗?你根本不能得到什么,对方也不会有任何改变,这又何苦?

当你生气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是在对别人发脾气,真正让你感到生气的,可能另有原因,甚至是你自己。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意识到:愤怒很少是其他人的问题,它通常只是我们自己的毛病。正所谓,看别人不顺眼是因为自己的修养不够。下次你想发脾气的时候,不妨先照照镜子,先看看镜子中的自己。相信你会发现,让你陷入愤怒的原因根本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你的内心。

而那些真正做错了事,让我们感到愤怒的人,其实也是身不由己。很多时候,别人那么做,并不是想和你作对。在他看来,他那么做是最好的。每个人出生的家庭不同,受的教育不同,周围的环境不同,遗传基因也不同,即使是做同一件事,他们的做法和价值观也会不同。瘦子永远体会不了胖子站在秤上的忧伤,胖子永远理解不了瘦子轻易被推倒时的凄凉。因此,我们要学会体谅。

很多人都知道发脾气解决不了问题,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想发脾气。对于爱发脾气的人,我可以教你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你改掉这个毛病:每次想发脾气前先数30个数,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默念“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生气时只是对着空船大喊

在越南,有一个得道高僧,叫一行禅师。他1926年出生,16岁时即成为佛教徒,1961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学习宗教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享有广泛声誉,马丁?路德?金曾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每天,一行禅师都会让他的弟子们花些时间冥想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天,他们冥想的话题是“愤怒”。他让弟子们想一想自己在发火时的情形,然后仔细分析一下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

接着,一行禅师讲了一件他曾经遇到过的事。一位年轻人,划着船想把自己的货物运到河流上游的一个村子里。由于天气很热,而且又是逆流划船,所以这个年轻人满头大汗。他只想尽快把货物运到,好早点回家。

划着划着,他抬头望去,发现前面有一艘船正在快速向自己冲来,像是一定要把他的小船撞沉一样。年轻人赶紧拼命划船,想给对面的船让路,可是根本没用。

情急之下,他只好扯开嗓子大喊:“赶快掉头,你这个笨蛋!你要撞到我了。这河这么宽,为什么偏要冲着我这边来!”可是,对面的船根本没有任何转弯的迹象,径直冲了过来。只听“砰”的一声巨响,那船狠狠地撞上了年轻人的小船,船虽然没有翻,但货物撒出来一些。年轻人勃然大怒,站起身来,冲着驳船大骂:“你这个白痴!这么宽的河,你非要冲我这里来!你脑子有毛病吧?”

可当他仔细一看,才发现那艘船上根本就没有人。原来只是一只从上游的码头漂过来的空船,而这个年轻人却一直在冲着一艘空船大吼。

在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对他恨之入骨,有些事让我们发狂。我们可能会花上很多时间来对这些事情生气,来记恨这些人。想着他们是多么不体贴、不尊重我们,对我们是多么不公平。仔细想想,绝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气的、记恨的只是“一艘空船”,它不是有意识的,更不是故意的。我们生气记恨、大吼大叫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后,禅师又问了弟子们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生气时说话用喊的?”

所有的弟子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个弟子说:“因为我们失去了冷静,所以我们会喊。”“那为什么失去了冷静就会喊呢?别人就在你旁边,你还是用喊的,难道不能小声地说吗?”

所有的弟子都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堆,但是没有一个答案是让禅师满意的,最后禅师解释说:“当两个人在生气的时候,心的距离是很远的,而为了掩盖当中的距离使对方能够听见,于是必须用喊的,但是在喊的同时人又会更生气,更生气距离就更远,距离更远就又要喊得更大声……”禅师继续说,“而当两个人在相恋时会怎么样呢?情况刚好相反,不但不会用喊,说话都是轻声细语,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心很近,几乎没有距离,所以相恋中的两个人通常是耳语式的说话,心中的爱因而更深,到后来根本不需要言语,只用眼神就可以传情,那时心与心之间早已经没有所谓的距离了……”

最后禅师做了一个结论:“当我们生气发怒时,尽量不要说话,不要让心的距离越来越远,冷静一会,等心的距离没有那么远时,再好好地说吧!”

人多多少少爱发个脾气。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脾气温和;有的人脾气大,有的人脾气小;有的人偶尔发发脾气;有的人随时随地爱发脾气!

其实,理解是最重要的。面对别人时,不要求全责备。要告诉自己,任何人都会犯错误。试着多一些沟通、多一点宽容,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想一想,那样你就会感到一切并没有那么不可原谅。

和脾气太好的人发脾气?欺负人!和脾气太差的人发脾气?找打架!

和女人发脾气?没面子!和男人发脾气?不艺术!

和你的领导发脾气?你不敢!和你的下属发脾气?没素质!

和小猫、小狗发脾气?没爱心!和手机、电脑发脾气?会心疼!

说来说去,还是最好不要发脾气!05 不确定时,挑最难的事做

最难的事情都做过,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最苦的地方都待过,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待。最苦、最难的人生都经历过,人生的意义便更加富足一些。

现今的社会是个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它会提供给你许多机会,只要你能够把握,主动出击,主动表现自己,就可能获得成功;但是这些机会也稍纵即逝,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造成终生遗憾。遇到有什么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你觉得自己可以胜任的话,就主动去争取,而不是一味地顺其自然。即使在不确定时,也要挑最难的去做,有意识地去冒险,迎接挑战,你才会有更多出人头地的机会。

一个任务难与不难,关键看你以什么态度去对待。困难是弹簧,你弱它就强。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得好:“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斗志,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斗志,那些事情才难以做到。”

人生必须不断地给自己新的挑战,不断给自己施加适当的、可以承受的压力,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有意识的冒险

迈克尔?艾斯纳,担任了21年迪斯尼公司的首席执行官。1984年,这家多年低迷不振的企业正处于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中,主题公园逐渐失去生气,米老鼠和唐老鸭几乎成了久远的记忆。迈克尔?艾斯纳就在此时,来到了迪斯尼的城堡。

迈克尔?艾斯纳不是一个赌徒,但是他很喜欢接受挑战。他接管迪斯尼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冒险。他在派拉蒙电影公司的成功实际上已经使他达到了事业的巅峰,但是他却在沃尔特这个传奇式奠基人物去世后,决然地接手了逐渐走下坡路的迪斯尼公司。许多人都怀疑是否有人能够填补沃尔特留下来的空白。艾斯纳接受这个挑战,既不是出于鲁莽,也不是出于天真。相反,他确信,自己的能力与这家公司的传统适应,所以他接受了这份工作。

接手迪斯尼以后,艾斯纳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疯狂发展以品牌带动的产品销售、升级迪斯尼乐园、开设生产非G级电影的影视部门等行之有效的举措,在几年之内使迪斯尼成了行业的领头羊,《狮子王》、《美女与野兽》、《风中奇缘》行销世界各地。他还通过步步为营的收购使迪斯尼扩张到电视业和出版业,成为巨无霸式的跨媒体集团。

艾斯纳似乎很喜欢挑战,总是有意识地冒险,挑最难的事情去做。在力挽狂澜地把迪斯尼从衰落中振兴起来之前,这位娱乐界的奇才已经扮演过两次救世主的角色:20世纪70年代,他令几乎走入末路的美国广播公司扭亏为盈,重新焕发勃勃生机;20世纪80年代,他执掌派拉蒙电影公司,把这家制片厂从好莱坞六大公司的末席带到了首位。

艾斯纳的冒险有点儿出乎所有人的预料。首先,他批准了一项完全不属于迪斯尼风格的电影脚本,即《贝佛利山奇遇记》。这是一部R级电影,与迪斯尼公司以前传统的家族式电影风格完全格格不入。而且,这种事情越来越多,他甚至还专门开设了一个新的影视部门,来生产这类与原来风格不同的电影。但是,事实证明艾斯纳就像沃尔特?迪斯尼一样具有非同寻常的对观众口味的直觉。《贝佛利山奇遇记》、《无情的人》及其他一系列电影上的成功就证明了艾斯纳的选择没有错。

艾斯纳另一项惊人的举动是,他选择在纽约一个非常俗气的时代广场附近,将一家拥挤破旧的剧院改造成一家可以上映迪斯尼影片的剧院,并把《狮子王》带到了百老汇。对于这个项目,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因为这周围都是色情商店和毒品贩子。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艾斯纳竟然真的将这个庸俗低级的地区成功地改造了,而且连续几年这个剧院的收入也相当可观。

艾斯纳还做出了一个更加疯狂的大胆举动。他计划用8年的时间,投入8亿美元建造一个动物王国。这个在佛罗里达州建立的动物王国,占地约540英亩,放养了1000头野生动物,他还精心创作了一个供这些野生动物生存的“非洲草原”。这个动物王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迪斯尼风格,它有悖于迪斯尼的传统,公园里面放养的是野生动物而不是动画人物,甚至还会让人彻底忘却迪斯尼的特点。“它基本上是反迪斯尼的。”负责这家公园的工程师乔?罗德在接受I.D杂志采访时这样说。

但是并不是说这里没有迪斯尼,迪斯尼仍然出现在创造魔术中。艾斯纳非常注重计划和细节,你只需要看一看这个8年的计划和对动物乐园细节方面所投入的8亿美元,就可以看到这个动物乐园的细节是如此令人信服,以至于一位南非驻美国的大使对《时代周刊》这样说道:“这是一个丛林王国,这是我的家。”

这个动物王国于1998年4月开放,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集现实和娱乐于一体的典型的迪斯尼式的成功。

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地喜欢为一些革新的想法而有意冒险,而没有实现这些想法所需的手段,那这个冒险是没有意义的。但艾斯纳却不同,在他的领导下,迪斯尼遵循其奠基人的坚实信仰,在实施任何想法和计划中实行广泛的、严格的计划,并且对细节分外重视。艾斯纳如同唤醒迪斯尼这位睡美人的王子,他拯救了这个魔幻王国。

真正的聪明人,总是“挑最难的事情做,找最苦的地方待!”

也许你会说,只有疯子和傻子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呀,我们每个人最梦想的职业都是“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每个人都愿意过温暖舒适的日子,追求快乐安逸,逃避痛苦是人的本性。不过,这种“最难”、“最苦”的事情,总得有人去做,而且往往只有克服了这些“最难”、“最苦”的人,才能实现成功,而那些享受安逸的人,注定一辈子碌碌无为。

最难的事情都做过,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做;最苦的地方都待过,还有什么地方不能待。最苦、最难的人生都经历过,人生的意义便更加富足一些。“最困难的事我来做”,就是做“太便宜没有人要做”和“太困难没有人会做”的工作,突破自我限制,不受消极思想的影响,竭尽全力去工作、去突破。想要成功,就要做别人不愿做、不会做、不能做的事,成为迎难而上、把潜能化为成就的人。

■“最困难的事我来做”

苏妲?莎是全球著名软件公司SAP的王牌销售人员,2000年,她的销售业绩是定额的400%,为SAP公司带来了约 4000 万美元的收入。毫无疑问,这是个令人叹服的数字。她的业绩在300位美国同事中居第二位,据SAP的一个前销售代表估算,苏妲?莎的报酬会超过80万美元。

她是全美国最有价值的员工之一,她身上洋溢着激情和活力,她不断挑战那些别人望而却步的艰难任务。她总是对别人说:“如果别人告诉你,那是不可能做到的,你一定要注意,也许这就是你脱颖而出的机会。”

对于一名销售人员来说,将会面对无数的拒绝和挫折。而对于像苏妲?莎这样的王牌销售人员,则意味着她经历的挫折比普通人更不知要多多少倍。但是她却戏称自己有三件法宝:乐观、厚脸皮和一部手机。有这三样法宝,她可以做成任何生意。

2000年,苏妲想要美国半导体制造商AMD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她和负责技术采购的首席信息官弗雷德?马普联系,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她打了很多的电话、发了很多的电子邮件,却都石沉大海。苏妲不停地给他打电话,最后,马普终于不耐烦了,明确告诉她自己是SAP强劲的竞争对手──甲骨文公司的一贯支持者,他不想考虑别的公司的产品。并通过下属告诉苏妲:“死心吧,不要再打电话过来了。”

苏妲只好停止电话轰炸。但是她没有放弃,她调动自己的所有资源和关系网,看看能找到什么突破口。最后,她发现,AMD的德国分部曾经购买过SAP的产品。于是,苏妲?莎联系到在德国负责这笔生意的销售代表,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AMD在德国的负责人,并请他在去美国出差时和苏妲?莎见上一面。这次会见,终于促成了苏妲?莎和马普手下一位IT经理的面谈,这位经理随后又将苏妲?莎介绍给了马普。

能够将客户的门敲开,只是成交过程中的艰难的第一步。征服客户,使客户愿意掏钱购买商品,才是更为关键的一步。

与马普见面后,苏妲认真聆听了马普对新软件的要求并表示理解,而这些则让马普心生欢喜。此外,马普欣赏的还有苏妲的执著与热情。她一周要和马普面谈三四次,把自己的报告拿给他看,以显示如果用 SAP 的产品 AMD 能节省多少经费。同时,也使马普能够拿这份材料去说服 AMD 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苏妲没有吹嘘卖弄,她也没有不等我说话就直奔主题。”马普说道,“我们说话时,她一边做着记录,并且当她说她将打电话追踪后续情况时,她的确这么做了。”最终,马普放弃了甲骨文的产品。这笔交易的金额超过了 2000 万美元,并让AMD成了苏妲最大的客户之一。

东西好不愁卖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苏妲对待工作的热情却没有丝毫改变。她似乎喜欢难对付的客户带来的挑战:她寻找对方的弱点然后一举将其击破。她从不抱怨,公司预算的缩减和首席信息官的勉强态度只会激发她进行更有“创意的交易”。她告诉客户,如果现在就装备一整套最先进的软件系统,一旦经济开始复苏,你的企业就会占据先机。何不趁经济放缓,用8至10个月的时间(不可避免的中断期)来安装新软件?

苏妲?莎就是这样,把每件任务当成自己唯一的追求,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调动自己所有的储备和资源,寻求一切可能的帮助。没有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你可能一辈子什么事也做不成。

面对困难,总有两种态度:知难而退与迎难而上。

知难而退的人,往往是把“难”当成不去努力的借口,最终往往无法完成任务,或者即使完成也大打折扣;而迎难而上的人,往往把“难”当成自己进步的动力,最终往往不仅能完成任务,甚至完成的效果比想象的更好。

其实,世界上根本没有“困难”,只有被“难”困住的心!那些看起来难以逾越的山,都是我们自己搬来挡住自己路的。只要我们勇于突破这重自我的障碍,拥有必胜的信心,就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才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

当困难摆在面前时,勇敢地说:“把最困难的事留给我做!”06 给每件事规定完成日期

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假如,每天你的银行账户都会有86400元进账,但你必须当天把它们用光,你会怎样运用这笔钱呢?

天下真有这样的好事!这个账户就是你的“时间”。每个人每天都会有86400秒进账。面对这样一笔财富,你会怎样利用它们呢?

拖延是人性的弱点里很突出的一种表现,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拖延的表现。房间乱了,因为今天太忙,我们拖到明天再说;衣服脏了,因为今天太累,我们拖几天再洗;手上有篇下周一要交的论文,但因为今天心情不好,所以拖到周末再写……因为我们知道,明天还有时间,明天还有86400秒进账。

要克服拖延的习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每件事设定一个最后期限。定了期限后,要强迫自己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在期限内完成任务。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看一本书、洗衣服、收拾房间等。把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坚持当天完成。一段时间之后,你就可以定一个长期的目标了,比如三天写完一篇报告、一个月内减5斤等。慢慢地,你就养成了任何事都有期限并按时完成的习惯。这个习惯将是你一生的财富。

如果没有设定完成任务的时限,我们就会不自觉地拖延,就会被那些强加的或者突发的次要事情占用掉时间,一天下来你会一事无成。

■你有多少时间,工作就需要多少时间

1958年,英国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西里尔?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发现一个人做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如此之大。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一整天;一个忙人可以在20分钟内寄出一沓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上一整天:找明信片一个钟头,寻眼镜一个钟头,查地址半个钟头,写问候的话一个钟头零一刻钟……特别是在工作中,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时间充裕,一个人就会放慢工作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帕金森在他出版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有多少时间完成工作,工作就会自动变成需要那么多时间。”

也就是说,如果你有一整天的时间可以做某项工作,你就会花一天的时间去做它。而如果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可以做这项工作,你就会更迅速有效地在一小时内做完它。

1998—1999年赛季,美国NBA球队的老板和球员围绕着新合约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冲突,劳资双方关于“工资帽”的谈判陷入僵局。这场劳资纠纷致使NBA一度停办,联赛最后缩水成50场,造成球员(6亿)、联盟(15亿)、转播(2亿)全部蒙受巨额损失的惨烈局面。如果再将赞助商的间接损失也计算进去,那么损失资金就更大了。球员和老板之间你来我往谈判了将近6个月,双方的损失都将进一步扩大。这场博弈,很难达到双赢,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快解决矛盾,达成协议。最后,资方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在限期内解决冲突,这才促使双方达成了协议。

如果没有最后通牒,这件事还不知要拖到驴年马月。

帕金森法则认为,任务的重要性和复杂度与所分配的完成任务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不断迫近的最终时限的魔力。因为精力更高度集中,短时限内做出的最终产品通常不比长时限内做出来的差,甚至质量更高。如果给你24小时去完成一项任务,时间的压力促使你集中精力去执行,别无选择只能做最重要的部分。同样的任务,如果给你1周去完成,它就换来了小题大做的6天。如果给你2个月的时间,它就变成了一场精神磨难。

在工作中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王先生是一位市场策划经理,独自负责策划和实施一项公司的促销活动。如果他有5天时间来筹备这次活动,在前4天他总是心不在焉;而到了第五天,“大限将近”,他才像疯了一样开始四处联络场地、备货、找促销员,往往到了最后一秒钟,他才搞定所有的事情,让所有人悬着的心放下。

因为有8小时的时间要填满,我们才有满满8小时的工作。如果我们有20小时,我们也有20小时的工作。如果有一件紧急的事情,需要我们1小时后必须去做,而手上现有的工作又不能拖延,神奇的是,我们往往可以在这1小时内完成我们手上的所有工作。

这些都体现了“设定最后期限”对人们的影响。那么人们做事情为什么能拖就拖呢?

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没有一定的利益驱动,一般人是没有动力去好好利用时间的。如果你是一名员工,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5点,你都必须待在办公室里。但是你又不能让人看到你是闲着无事做的,所以你就不得不找事情来打发这段工作时间。而把一件小事拉长做或者拖着做,是最好、最简单的办法。正因为有的是时间,所以你的时间才被浪费掉了。

但是,如果你现在的目标不是每个月定时去领那些定量的工资,那你就不能再继续拖下去了。

为了避免拖拉的倾向,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应该制订合理的目标和计划,对可支配的时间进行管理,强迫自己在约定的时间分阶段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最后期限”,才不至于使自己到最后关头拼命地赶,结果完不成或者影响做事的质量。

同时,还要让我们自己清楚如果突破这个期限,将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每个人做事情都是为了追求快乐,逃避痛苦。为了避免拖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如果真的超过了最后期限,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后果?我们能否承担起这个后果?比如,能力上遭到别人质疑、收入上蒙受损失、人际关系上会付出一些代价,等等。

相反,如果我们在每一次工作中,都能做到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工作目标,你会得到上司的赏识和奖赏、你会获得多少快乐、你的加薪和升职计划将很快实现,等等。

我们这样想了,就会自觉自愿地给自己的每项任务定一个最后期限,促使自己赶在期限前把事情做完。无论何时都要保证你手头上总有一个最后期限,这样你的工作就会十分高效。

■保证你手头上总有一个最后期限

在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特点:对于不需要马上完成的任务,习惯性地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才开始去努力。即在完成一项任务时,总觉得还有很多时间,能拖就拖;一旦到了不能再拖的情况,例如到了规定的时间,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务。这种情况叫做“最后通牒效应”。

有些人认为这是因为人在重压之下,往往会表现得更出色,所以他们会给自己的拖延找借口:“我是故意把事情推迟到最后一分钟才做的,因为我喜欢这种工作压力。当截止日期临近的时候,我的效率才会最高,也会迸发好的灵感和创意。”

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心理专家指出:在压力下,人们的表现只会变差,而不会变好。金庸先生就曾表示:对自己在交稿压力下产生的作品感到不满,因为觉得那些作品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水平。

试想,如果你手上有一个需时3个月的任务要完成,前两个月拖延过去之后,你指望在期限到来之前的1个月时间把需时3个月的任务完成,你能做的除了夜以继日外就只有敷衍了事了。如果正巧此时你生病了,或者突然接到了新的任务,你怎么办?

所以,只有对高负荷工作量的有效限制,才会迎来优异的效率和时间的自由。

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和克劳斯?韦坦布洛克针对麻省理工学院的3组学生,进行了一项有关拖延时间问题的研究,结果颇具启发性。

每组学生都必须在12周内完成3项任务。第一组学生完成每篇论文的最后期限分别为第四周、第八周和第十二周。第二组学生没有被指定最后期限——3篇论文都须在课程结束时完成。第三组学生被要求自行设定最后期限。

最后期限设定时间分布均匀的学生——包括第一组学生,以及第三组中自行分开设定最后期限的学生——往往得分最高。没有自行分开设定最后期限或未被指定任何最后期限的学生,则表现得很糟糕。

所以,要完成一项大的任务,最好把其分解成若干个较小的任务,并分别给每项小任务设定最后期限,确保眼前总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最后期限。如果“最后一刻”总是在“眼下”,你将成为效率最高的一位。

这些人有好的想法,也有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案,但是没有给自己设定实现这一方案的期限,再好的想法也只是一句空话、一个梦想。不管你的目标多么伟大,听起来多么动人,没有期限的目标只是说大话、吹牛皮。所以,当你设定一个目标时,一定要把相应的步骤和期限设定好,然后强迫自己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你才会成功。

有人问,如果我定了期限,但到期了仍然完不成怎么办?

其实答案很简单,再定另一个期限来完成。只要你没有在期限内完成的原因不是拖拉,不是偷懒,只是因为你低估了事情的难度,或者高估了自己的工作效率,那么你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你的最后期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期限一拖再拖,总要有一个底线。越过了底线就不能再给自己找任何借口了。07 坐第一排的位子

坐第一排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凡事都争先,必定会培养他超强的自信,激发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我们读大学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形:偌大的一个教室,前面几排空着,中间的位子偶尔有几个人,而角落里和最后几排却坐满了人。这个习惯一直跟随我们到了工作和生活当中,领导开会、培训、听讲座等,这些人永远会挑最后一排就座。

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在选择座位的时候,喜欢选择坐后面,坐在不起眼、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不喜欢坐前面,尤其不愿意坐第一排。

有的人不愿坐在第一排,是因为个性的羞涩;有的人不愿坐在第一排,是因为心理的封闭;有的人不愿坐在第一排,是因为内心的排斥。有的人认为开会坐第一排就是讨好领导,引起领导的注意,为了不让别人误解自己,就坐到了后面;有的人认为前面的位置比较重要,理应让给资格老、辈分高的人,也坐到了后排;有的人认为坐在后面比较自由,在心理上会感到轻松一些,脱离会议主持人或报告人的“视力范围”,可以听主持人讲,也可以不听,可以开小差,可以小声地跟旁边的人说说话,可以“养精蓄锐”,甚至可以趁主持人不注意从后面悄悄溜走……这些大众化的心理,在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宣告了我们注定只能是一个平庸的人。

坐第一排,我们会有压力。正因为如此,也会迫使我们努力,迫使我们认真,迫使我们专注。无论参加什么样的会议,我们都要给自己勇气,敢于坐第一排,大胆地展示自我、自信地推销自己。

■坐第一排”带来的成功

英国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就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一生:“永远要坐第一排。”就是这句话,在撒切尔夫人幼小的心田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萌发生长,为她铺垫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或许,在别人眼里,这只不过是一句励志的微不足道的话,但就是它铸就了撒切尔夫人光辉的一生。

当撒切尔夫人(那时叫玛格丽特)才5岁时,父亲罗伯茨就给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永远坐第一排。”哪怕是坐公交车、听讲座,父亲都这样要求自己的女儿。

这句看似简单的话包含了多少生活哲理,它告诉我们事事要力争第一,要积极进取,要敢于竞争。经常以这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充满高昂的斗志,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抑我们前进的步伐呢?随之,成功必将来临!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亲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的岁月里被证实是非常宝贵的,也给撒切尔夫人后来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撒切尔夫人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都要坐前排” 的真理。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撒切尔夫人这颗耀眼、叱咤风云、独霸一方的明星。她连续4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最终连任三届英国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2年之久,创立了“撒切尔主义”,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

人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处世的态度,对他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实,坐第一排就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凡事都争先,必定会培养他超强的自信,激发他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一个集体,总有人坐第一排,有人坐最后一排。一般如果不是因为人满或者有固定的座位,可以自由选座位的情况下,有自信、有进取心的人一般会选择第一排,而混日子、散漫的人则喜欢坐在后面。

很多时候,你的位置都是你自己选择的。坐不坐在第一排,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选择,这是一种进取的习惯,一种人生的态度!如果一个人总爱坐第一排,他就会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如果你做过人力资源经理或者了解一个公司的招聘工作,你会知道很多HR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招聘一个职位,一周内可能会收到上千封电子邮件或者应聘简历。根本没有时间一一看完,怎么办?看最前面的一二十个,适合的就通知来面试。如果首批面试的人里面有合适的人选,后面的那些邮件或者简历就没人看了。你不要怪HR不给后面的人机会,换成是你你也会这样做。

如果你认为越早发简历越有利,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电子邮件里,最新的才是在“第一排”。所以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投简历的小技巧:遇到你非常希望得到的工作职位,你要在每天早上上班前30分钟,和晚上下班前30分钟,或者在中午前后,发应聘邮件——因为很多HR都有在上下班的时候打开邮箱、处理邮件的习惯,因此这样可以让你有更多机会保证你的邮件总是在前面。

无论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个社会,每天都会自动把我们和周围的人进行排序。一个人,如果他能与很多成功者成为朋友,那么他就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

我们如何能与很多成功者成为朋友并靠近成功者的圈子呢?那就需要你在参加任何一次集会时,争取选择坐在第一排。因为在任何一个人群聚集的地方,站在讲台上的,一般都是比较优秀的分子。只有坐在第一排,你才能获得更多与成功者交流、结识的机会。

■找座位的“玄机”

小A,大学刚刚毕业,开始正式踏上工作岗位。办完入职手续后,小A被安排参加一个为期一周的入职培训。地点在一个会议室,座位有5排,每排8个位子。培训师对大家说:“大家随便坐,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认识彼此……”

不多时,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位子。小A特意选择了最后一排靠外的座位。当然,选这个位子,小A是有考虑的:首先,自己是新人,更是职场菜鸟,要保持低调,后排角落里不引人注意;其次,这个位子可以看到所有的人,便于“察言观色”。“这个会议室有40个座位,我们一共只有20几个人,就是说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座位,也就是说每个人找到的都是自己理想的座位。”所有人都坐定了以后,培训师开始反复强调“座位”二字。很多人开始不露声色地撇嘴:有必要拿个座位大做文章吗?“坐在最后一排的4位都刚毕业吧?”小A和另外3个人都一怔,相互看了看,并点了点头。“提醒大家,以后开会千万别主动选择靠后的座位,特别是最后一排,这是很糟糕的位子。你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是新人、职位低希望不引人注意,却给领导一种你们‘胸无大志’的感觉。”培训师接着说道,“你们希望低调,不引人注意,老板如何发掘那些自甘隐蔽的人?升职、加薪跟你还有关系吗?“开会时应该选择坐第一排,其中有诸多好处。坐第一排,是自信的体现,是态度认真、工作积极的表现。别人不敢坐,你坐了;别人不好意思坐,你坐了。这不仅表现了自信,更培养了自信。把这种自信带到其他工作中,同样也有相当的好处,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观察一下,不难发现,每次开会坐第一排的人,大都是工作积极认真、能力强、不怕压力、工作出色的人。他们的言谈举止中都充满了自信,有一种敢作敢为、敢于迎接困难和挑战的魄力。

接着,培训师将前后左右各个“关键”位置一一做了点评,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仅让小A在集体活动中找到了自己的“位子”,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细节来正确把握公司的人际关系。

最后,培训师说:“一个人在职场上生存,就是一个找位子的过程。你可以通过勤奋努力,自己去早点,占位子;也可以有几个朋友,相互帮忙,抢位子;还可以依附有能力有本事的人帮你挑位子……不管怎么样,你只要进了场,总会有个位子。几轮下来,基本上大家都有了相对固定的位子。纵使你偶尔去得晚了,那个位子还在,没有人会动你的,因为大家都习惯了各就各位。所以,开一个好头,在竞争的初期,占一个好位子很重要。”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坐第一排的好处,第一排的人多了,并不意味着坐在第一排的人都是佼佼者。争坐第一排的真正寓意,不只是指你的身体,不是说一定要抢坐第一排、永远第一,而是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如果没有这种心态,工作学习中就不会有激情,会缺少一种动力,每次总会以观望的态度人云亦云,别人做就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做。虽说这样很保险,不会发生大的问题或犯大的错误,但这种随大流的心态也抑制了个人的发展潜力和机遇。难道这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吗?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超越了他人,才会比他人离成功更近一步。

也许有人从来不想坐第一排,那是因为他没有理想;也许有人想过但从来没坐过第一排,那是因为他没有行动;也许有人从来都想但只是偶尔坐第一排,那是因为他没有坚持。而最后真正成功了的,是那些树立了理想、付诸了行动、不懈地坚持的人……因为他们养成了“优秀”的习惯。

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个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永远都要坐在第一排”,为什么不让自己也养成这样一种优秀的习惯呢?一旦有了这样的习惯,相信我们会变得不仅聪明,而且卓越。新的生活才刚刚开始,无论怎样,让我们满怀信心地去争取坐在第一排的权力吧!在漫长的人生中,人们一定要有“永争第一”的精神状态,才会不断进步,达到事业的顶峰!

如此好的位置,竟然没有抢着去坐,真是浪费啊!08 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

在职场中,优秀的人很多,各有所长,关键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向别人学。而离你最近,和你的目标最相似,你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你的顶头上司。

巴菲特曾经说过:玩高尔夫球要找老虎伍兹,谈论健身和政治就找施瓦辛格,讨论未来科技得找比尔?盖茨……因为想成为最优秀的人,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优秀者,出类拔萃也。结交优秀的人,学习其优秀的经验,就像读一本好书,不仅能成为我们的益友,而且能成为指引我们走向成功的良师。

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观察前面的,是为了寻找成功的经验,以资他人借鉴;发现优秀的,是为了发掘其独到之处,以供他人参考。

在工作中,我们要善于并虚心向优秀者学习,学习他们的优秀经验与做法,从中得到启示,找到差距,从而实现工作赶超一流的目标。要敢做小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地去越超自我。

■“看到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主要创始人之一。现任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除此之外,马云还担任软银集团董事、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下工商咨询委员会(ABAC)会员、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院长、华谊兄弟传媒集团董事。马云创办的个人拍卖网站淘宝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从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成为亚洲最大的个人拍卖网站。

马云的成功人所共知。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创办50多年来,马云是中国大陆第一位成为其封面人物的企业家,并获选为未来全球领袖。

在中国,恐怕还没有哪一个企业家能比马云更火。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说:“上海为什么出不了马云?”“为失去这样一个由小企业发展而成的巨型企业感到相当遗憾”,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甚至专门组团到阿里巴巴参观,“我特地来看看,马云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看完了说:“马云,浙江的一个宝。”就连比尔?盖茨在博鳌论坛上,也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说他是“亚洲的盖茨”。

在众多媒体的聚光灯下,马云被神化了。他的每次出场发言总能引得满堂喝彩,掌声与笑声不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一段狂言“打着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马云坦陈自己确实说过这句话,不过那只是前半句,后半句是:“我看到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这家公司不错,我得好好学学,咦,这个也不错……”

马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学习。向走在前面的人学习,得到更多先进的经验;向失败和错误学习,积累不可多得的教训。

他总是向最优秀的人学习,他说自己“有幸认识了人类最顶尖的四五个人,感受他们,学习他们”,但他同时又很清醒,该向那些人学习什么:“和稻盛,我必须要和他在经营理念、哲学层面、人的层面、道的层面上交流。理的层面必须要和杰克?韦尔奇谈;机会层面要和比尔?盖茨谈。要学习生态系统的层面,要和沃尔玛谈;希望获得长期发展的思想,就去看巴菲特……”

马云比任何人都懂得向别人学习。马云说:“如果你到了这一阶段,人文的关怀,终极的思考一定要跟得上,不然底蕴不够了。”所以,他去日本,向日本经营四圣中唯一存世的稻盛和夫请教“人的问题”,来“修炼内功”。在国内,他又组建了“江南会”,人数极少,但是高手云集。

除了向走在前面的人学习经验,他还善于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马云曾说过:“我努力不犯致命的错误,但我并不能保证。我唯一能保证的是,每一次错误之后,能够迅速改正。”

收购雅虎中国对马云来说算是一大失误,但是他从中学到了东西,“这样的并购经验可以保证我们以后再碰到公司并购时,少犯错误”。错误谁都可能犯,马云也不是完人,但是他犯了错误后,会及时改正,会变得更加机警和好学,那么他犯的这个错误就是值得的。

早在2001、2002年,新浪、搜狐、网易这些公司,都赶在了互联网冬天到来之前上市,握着大量现金才缓过了这个冬天,而王峻涛的8848就差一天没赶上上市,现在已经近乎销声匿迹了。在2007年,马云也学会了这一招,香港上市让他拿到了近20亿美元的现金,所以他才在2008年的“冬天”那么从容镇定。

在我看来,马云的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抓住了某个机会,而更像是一位好学的“学生”。他总能从各种地方,利用各种资源学习。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职场工作中,给自己树立一个榜样,观察他为何会成功,不断地学习他、接近他甚至超越他。通过学习榜样,最终使自己获得他的力量。

向优秀的人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模仿,或者不顾个人的实际情况,照搬照抄,那是没有丝毫用处的。有些人即使找到一个适合的榜样,也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职业生涯就一定会加速前进。在学习榜样过程中,启发重于借鉴——学习榜样是如何成为榜样的,而不是盯着榜样最终的结果。你要学会他成功的关键,包括性格、方法、技巧和思维。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技术含量的环节。

■向你的上司学习

我们大多数人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赚的钱可能仅够糊口,可是一般在一两年之内差距便会逐渐显现出来了。有些人可能慢慢积累经验、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有些人却能够在短时间里赚取巨额财富。这不是仅仅靠勤奋就能做到的,这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

在职场中,优秀的人很多,各有所长,关键看你自己愿不愿意向别人学习。而离你最近,和你的目标最相似,你最好的学习对象就是你的顶头上司。

在你初入一个行业的时候,对这个公司、这个行业并不熟悉。而你的上司他可以教给你专业知识和职场规律,更重要的是他们会教你本公司的办事方式和行为准则。可以使你更快地了解公司的文化,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最终独当一面。

但是,有的下属却看不起上司,觉得上司的能力也不过尔尔,如果自己在他的位置可以比他做得好得多,只是自己没有这个机遇而已……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其实是自不量力的表现。因为不论他是靠什么人成功,或全凭运气,无论如何他现在是你的上司,而不是你在领导他,就算他真的一无是处,这种人际关系或者可以抓住机会的能力也是你所需要学习的。况且并不一定会是这样,上司之所以成为你的上司,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撇开人格不谈,单就公事而论,上司也必有值得下属学习的地方。例如,他沉着、遇事冷静、富有冒险精神或公私分明等,总会有你不及之处,问题是你能否去欣赏别人,找出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

作为下属,要想超越你的上司,就要先学会他那一套,然后才有可能超越。连他那套都做不到,更谈不上超越了。所以要不断地向上司学习,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小李,大学毕业就进入了一家香港公司,做业务销售人员。他的上司是一个30岁左右的男士,是这家公司最优秀的销售人员之一,每年都会为公司带来几千万的业务。小李被安排做他的助手,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成为一名独立的业务人员。渐渐地,小李发现,他的上司和别的销售员不一样,他格外注意自己的形象:永远穿着干净的衬衫、笔挺的西装,头发也梳得一丝不乱,就连眼神都格外坚定而有神。而且他的背包里总是会有一件备用的新衬衫和一条领带,以保证自己可以随时气宇轩昂地出现在客户面前。作为销售人员,为了谈生意经常会通宵陪客户或者加班,员工们往往会蓬头垢面、睡眼惺忪,唯独他的上司还是西装笔挺、头发整齐,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

有一次,小李和上司一起去上门推销一个产品,连续走访了20多家客户都吃了闭门羹。小李此时的情绪已低落到了极点,他想放弃,想和上司说“我们回去休息下,明天再来吧”,但是他看到上司似乎没有一丝灰心和疲惫,便鼓励自己不要轻易放弃,他们在卫生间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又敲响了下一家客户的门……结果一天下来,他们竟成功地拿到了6份订单。

从那以后,小李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坚持,从没有放弃过。同时他也学着和上司一样,格外注重自己的形象并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的状态,始终以微笑的姿态出现在客户的面前。

现在的小李已经是一家国际知名大企业的销售经理了,是上司教会了他很多东西,上司让他知道了锲而不舍的重要,同时也让他明白了,在人生中,即使面对挫折和失败,也要面带笑容,保持美好的姿态。

观察走在你前面的人,看看他为什么领先,学习他的做法。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一定会有自己的秘诀。所以,我们要保持一种随时随地虚心学习的心态,并且认真地去学习他们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向你的上司学习成功,仅靠观察和跟随上司一起工作是不够的,你还要学会欣赏他、理解他,认同他的理念和工作风格,甚至帮助上司做好工作。

心理学家迈克尔?史密斯指出:上司只不过是一个接受了严峻任务的普通人,他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下级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别指望上司是包办一切的完美家长。没有哪个人生来就具备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上司能够给你的,也只是某一方面的帮助和启发。我们更多的还是需要自己边走边学,向任何在某一方面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学习他的长处,我们才能最终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你能收起自己的虚荣心,丢开面子,平心静气地向最优秀的人学习,你就有机会成为第二优秀的人,甚至赶超第一。09 比别人多坚持10分钟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马云

成功者虽重视事情的结果,但更重视事情的目的。一个成功者,非常清楚地了解他做每一件事情的目的,而目的的清楚还有助于他达到这个结果,并且享受整个过程。

世界最优秀的推销员成功的秘诀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从早上8点起床,到晚上昏倒为止。销量永远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只要你越勤劳,拜访的客户越多,就一定会有成交的机会。成功的人永远比一般人做得更多:当顾客拒绝时,成功者会再问他们:“你到底要不要?”当顾客不买时,他依然会问:“你为什么不买?”当一般人放弃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找寻下一位顾客……其实,成功很简单,只要你比别人多坚持10分钟即可。

阿里巴巴总裁马云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

■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古希腊著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天给他的学生上课。他说:“同学们,我们今天不讲哲学,只要求大家做一件事……”

学生们都暗暗猜想:“老师要求的事情肯定很难吧?”

可是苏格拉底却说:“其实,这件事情很简单,就是要求大家从今天开始,每人每天甩手300下。这个动作很简单,先把手往前摆动,然后再往后摆动,算一下,每天做300下就可以了。”说完还给学生们做了几下示范。

大家顿时哄堂大笑,觉得老师让他们做这么简单的事情,是拿他们开涮。

苏格拉底继续说:“但是请记住,要每天都做,不能有间断。”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到了第二天,苏格拉底问:“你们有谁甩手300下了?”所有的人都举起了手。

过了几天,苏格拉底上课时,他突然又问起这件事:“请这段时间一直坚持甩手300下的同学举手。”结果,有90%的人举起了手。

过了一个月,他又要求坚持下来的同学举手,这次只有70%的人举手。

一年以后,苏格拉底突然再次提起这件当时大家都觉得简单而微不足道的事情,又一次问所有的学生:“一年之前我说的每人每天坚持甩手300下,请做到的人举手。”

这时候全场鸦雀无声,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十分惭愧,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又一哲学泰斗的柏拉图。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甩手固然甩不出一个哲学家,但是目标游移、捺不住寂寞的人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柏拉图能够从那些看似平淡、枯燥的重复中,认准目标、始终坚持。两个同等条件的人,一个学习坚持不懈,一个学习浅尝辄止,一段时间之后,差别会很明显。

松下幸之助小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能够养家糊口,他到一家大电器公司求职。但由于他矮小瘦弱,衣服又脏又破,当即就被公司的人事主管拒绝了:“我们现在暂时不缺人,你一个月以后再来看看吧。”

明眼人都清楚,这只不过是人事主管的推托之词,可没想到,过了一个月,松下真的来了。那位人事主管又推托说今天有事,过几天再说。过了几天他居然真的来了,如此反复了多次,主管只好直接说出了真话:“你这么脏是进不了我们公司的。”于是松下立即回去借钱买了一身整齐的衣服穿上再来。负责人看他如此实在,又坚持不懈,只好告诉他:“我们是电器公司,电器方面的知识,你知道得太少了,我们不能用你。”

不料两个月后,他再次出现在人事主管面前:“我已经学会了不少有关电器方面的知识,您看我哪方面还有差距,我一项项弥补。”这位人事主管盯着态度诚恳的他看了半天,才说:“我干这一行几十年了,还从未遇到像你这样来找工作的。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和韧性。”

结果,他终于打动了这位人事主管的心,如愿以偿地进入那家电器公司工作。

从上面这两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成功其实没有什么所谓的秘诀,贵在坚持不懈。任何伟大的事业,成于坚持不懈,毁于半途而废。只要我们能比别人多坚持10分钟,我们就注定比别人优秀,比别人更容易接近成功。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前方的路充满荆棘和考验,坚持不懈才会有梦想和希望。从“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从“众里寻她千百度”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一切都是在坚持,坚持生命的信仰、追求,甚至是感情和困惑。只有坚持了,在你行将就木的时候,慢慢回想起来,才不会有所悔恨和遗憾,才会觉得没有虚度曾经美好的年华,才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生命都充满价值。

巴斯德有句名言:“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其实,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能真正坚持下来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对自己不喜欢的事也要坚持

我们小时候上学,经常遇到一些同学,他们会说自己不喜欢数学,一看到一连串的数字就头大,对着数学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其实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他们的数学基础不好。曾经做数学题时,频频出现错误,导致没有自信,从而失去了兴趣。

很多事情,我们是因为优秀所以喜欢,因为喜欢才更优秀的。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所以,遇到上司交给我们一些我们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事,我们不要推托,坚持用心去做,你会发现我们并不是真的做不好,只是在潜意识里对这件事没有自信才导致兴趣下降。只要迎难而上,多用心你就可以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

小王刚毕业的时候,在宝洁公司做前台,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接电话、转电话、端茶送水等,每个月工资也不多。更让人讨厌的是,她每天接到的近一半的电话,都是找“保洁”公司的!一开始,小王烦得不行,后来她转念一想,这说不定也是个机会呢!于是,她找了几个保洁公司的电话,只要是打错了的电话,她统统告诉他们真的保洁公司的号码,相当于为他们拉业务,他们每个月还会给小王业务费呢。所以有的时候,你就算遇到不喜欢的事,遇到麻烦事,只要多坚持一下,兴许就是另外一个结果!

在职场中,人才往往会被分为全面型和专业型两类。而面临爱做的事和不得不做的事时困惑的多半是专业型人才。他们太过专注于自己的领域,容易忽视其他领域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而现代职场却越来越强调综合素质,知识面越广,得到提升的机会就越大。所以,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刻意地多培养一些自己的兴趣点,让我们爱做的事越来越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有人问比尔?盖茨的父亲:“你是如何培养这个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的父亲回答道:“从小我就让他多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我也在一直逼他做他不擅长的运动。”显然,这让人非常惊讶,因为在我们的意识里,让一个人做他最有兴趣的事,才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成功。比尔?盖茨的父亲解释说:“无论是什么人,即使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也一样会碰到困难,只有从根本上培养一个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习惯,他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张一凡刚刚大学毕业,现在在一家新成立不久的公司上班。公司处于刚刚拓展的阶段,需要承担很多责任。同时在这样的拓荒阶段,也最容易出成绩。张一凡说:“老板对我的另眼相看就是我的大目标,所以,我不会过多地考虑这些工作是不是我的专业,我是不是喜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