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语文基础(第2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2:10:28

点击下载

作者:熊畅,孙益民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秘书语文基础(第2版)

秘书语文基础(第2版)试读:

总序

2005年12月,教育部发文成立了“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2年12月该委员会届满,教育部又发文成立了“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职业院校文秘教指委”)。我先后担任这两个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组织、参与并见证了文秘专业教材建设的发展历程。从“高职高专文秘教指委”到“职业院校文秘教指委”,都非常重视文秘专业的教材建设。“高职高专文秘教指委”时期,我们在委员会内部先是成立了专业建设组、师资培训组、实训基地建设组,后来由于工作需要,将其扩容为专业建设分委员会、师资培训分委员会、实训基地建设分委员会。在历次委员会会议、文秘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文秘专家库学术活动、教育部课题“文秘专业规范研制”、文秘专业精品课程建设、文秘专业课题立项、文秘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始终贯穿文秘专业教材建设这条主线。在认真调查、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决定组织编写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34种,由笔者任总主编。经过网上公开招标,由国家一级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8月24—27日,由本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出版社承办的系列教材主编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与会者就高职高专文秘专业课程设置、教学目标以及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体例、编写队伍组成等问题进行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

1)根据我国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各方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证要求、用人单位对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编写大纲、选择编写内容、设置编写栏目。

2)教材编写以文秘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础知识、基本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为依据。

3)教材针对高职本科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以及一线秘书的社会需求,注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

4)教材内容以“够用为度,适用为则,实用为标”为原则,给课堂教学留有发挥空间,突出主要知识点,实训举一反三,紧扣文秘岗位实际,用例典型,表达流畅。

5)教材由两个板块组成:秘书职业技术、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板块教材18种;秘书职业基础、文化素质课程板块教材16种。

6)保证教材内容的稳定性和适度前沿性。

7)教材采用立体开发的方式出版,除了纸质教材外,还配套教学资源包。会后,本套系列教材主编积极组织,遴选副主编和参编者,形成实力较强的编写队伍,并以每本教材为单位,分别组织研讨和开展教材编写工作。

经过近一年多的组织编写工作,丛书绝大多数品种于2010年9月出版。出版近4年来,全套教材在全国一百余所院校使用,在文秘专业教育以及高职文化素质教育领域产生广泛影响。2012年12月,“教育部高职高专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服务对象由原来的高职高专文秘专业扩展到全国中高职院校和本科职业院校文秘专业。委员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与重庆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这套文秘系列教材,双方商定,在适当的时机,对34种初版教材中影响较大的品种进行修订。

2013年11月1—3日,本委员会与重庆大学出版社在苏州联合举办“全国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目录修订暨重庆大学出版社文秘专业系列教材修订会”。在广泛吸收意见的基础上,笔者作为该套教材的总主编提出了修订原则,重庆大学出版社社文分社贾曼副社长就初版教材的修订提出了具体要求,与会代表就初版教材的修订提出了具体建议。会议根据初版教材的学术质量、社会影响和发行情况,决定对以下27种教材进行修订。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新一轮改革的具体要求,在坚持初版编写基本原则的情况下,提出了此次修订的新要求:1)对2010年初版教材内容老化的部分进行系统更新;2)系列教材要考虑与中高职院校本科职业院校的衔接;3)修订版教材要与教育部新确定的课程名称相一致;4)为了使教材的受众更加明确,将此次修订的27种教材(其中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5种)分为两个系列:“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和“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

具体书目如下:

教育部职业院校文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划教材(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3种)

档案管理实务(第2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商务秘书实务(第2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商务写作与实训(第2版)

秘书理论与实务(第2版)

秘书职业概论(第2版)

秘书心理与行为(第2版)

秘书写作实务(第2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企业管理基础(第2版)

秘书岗位综合实训(第2版)

秘书语文基础(第2版)

秘书信息工作实务(第2版)

会议策划与组织(第2版)

办公室事务管理实务(第2版)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第2版)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务(第2版)

社会调查实务(第2版)

新闻写作(第2版)

办公自动化教程(第2版)

高等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系列教材(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种)

职业礼仪(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第2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公共关系实务(第2版)

口语交际与人际沟通(第2版)

形体塑造与艺术修养(第2版)

规范汉字与书法艺术(第2版)

实用美学(第2版)

文学艺术鉴赏(第2版)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

以上27种教材的主编、副主编、参编者也作了适度调整,教材名称与教育部公布的文秘类专业目录和公共基础课程名称相一致。该套教材的使用对象为中高职院校和本科职业院校文秘专业或其他专业公共基础课教材,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在“中国文秘教育网”(本委员会网站)发布,供教学参考。

2014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我国职业教育提出新的发展战略,教育部具体部署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思路融进本套系列教材的编写,是这套新版系列教材始终追求的目标。

本套系列教材是编写者长期探索的成果结晶,也凝聚着初版教材编写者、使用者、出版者的智慧和心血。这套系列教材的参编者由20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组成,他们来自150多所学校,在本套教材出版之际,对各校和编写者给予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重庆大学出版社从领导到该项目负责人,对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别是邱慧、贾曼两位老师几年来为教材辛苦奔走、精心策划、辛勤付出,其敬业精神令我们感动。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欢迎广大师生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使之不断完善。2014年7月4日

修订前言

语言文学素养是秘书的基本功底之一。一个秘书,如果连领导的工作意图都领会不准,连国家的方针政策都把握不全,连常用的文书材料都理解不透,连常见的办公文稿都撰写不好,是不可能胜任秘书岗位的。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做好秘书工作的前提,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从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入手。尤其是在现代信息化社会,除了常规文件、文档等纸质媒体外,秘书们还面临着大量的短信、博客、微博、QQ聊天、飞信、微信等不同形式的电子信息。如何发送有价值的信息,如何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创作一篇拿得出手的好文章,如何发出一篇点击率高的文章,都要求秘书人员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秘书语文基础》自2010年8月出版以来,受到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厚爱,也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借重庆大学出版社组织再版的机会,编写组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对教材作了修订。《秘书语文基础》(修订版)将会以崭新的面貌再次与广大师生见面。

本书的参编人员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大多数还具有在领导岗位或秘书岗位长期工作的经历;不仅具备扎实的秘书专业语文教学理论功底,而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对秘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准确,能够顺应形势的需求,以新理念和新思路开展修订工作,使本教材以新的姿态再次进入高职高专的文秘专业课堂,相信它能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

本书的编写理念与上一版大体相同。主要依据国家对高职高专文秘专业各方向的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发展规律与趋势,国家职业岗位技术(秘书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按照工学结合、理论够用为度、突出实训的原则构建编写大纲、选择编写内容、设置编写栏目。书名也尽量与教育部公布的课程名目相对接,保持教材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书的编写风格与上一版稍有不同:以新型高职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为指导,创设具体、真切的秘书文案适用情境;每个学习单元按照“案例引入→任务指导→相关知识→实训练习”的逻辑顺序展开,力求将课堂讲授和书面知识还原为工作情境及其实施过程,从而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者理解和掌握秘书工作中的语言文字处理能力。

在编写内容上,本着必需、够用的编写原则,本书选取了语法、修辞、逻辑、写作基础、常用文体写作等五个部分的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适当的调整,使之更适合高职高专文秘、行政管理等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学习。语法部分系统介绍了词汇、短语、单句和复句等基础知识;修辞部分着重介绍了歧解、伸缩、婉曲等32种修辞格的特色及方法,深入分析了常见的修辞障碍;逻辑部分系统介绍了词项、命题、推理、逻辑规律和论证方法等基础知识;写作基础部分先后介绍了观察、立意和选材、谋篇布局、表达与修改等内容;常用文体部分分别介绍了散文、消息、通讯、广告文案四种文体的写作常识和要求。

在本书的修订出版过程中,由于编写工作需要,主编和副主编人员也作了适当调整:主编为熊畅、孙益民;副主编为徐乐军、孙汝建、彭秀海、刘彬。熊畅、孙益民负责改版整体结构框架和具体编写体例和要求。孙益民负责第一部分,孙汝建、尹喜艳负责第二部分,彭秀海、徐乐军负责第三部分,熊畅、周炫、方莉玫负责第四部分,刘彬老师负责第五部分的编撰工作,最后由熊畅、刘彬进行统稿。

尽管我们对本书的编撰和修订付出了较多努力,但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书中错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秘书语文基础》教材编写修订组2014年5月15日第一部分语法【案例导入】

某县农业局先后举办了三期技术培训班。该农业局的年度工作总结中有这么一句话:“为了全面推广利用棉籽、菜籽饼喂猪,并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县农业局举办了三期技术培训班。”这句话有没有不妥的地方?如果有,你打算怎样修改?【能力目标】

能运用现代汉语语法体系分析句子;能发现并纠正常见的语法失误。【知识点】

语法单位与句法成分;各类词的语法特点及类别;短语的结构类、功能类以及复杂短语的层次分析;句子的一般成分和特殊成分;单句的结构类型、语气类别及常见的语法失误;复句的类型、多重复句的层次分析及常见的语法失误。第一章语法概说【案例导入】

某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迎新会,院长、副院长和各系(部、处、室)主要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后,学院办公室撰写了会议纪要。该会议纪要中有这么一句话:“院长、副院长和其他学院领导出席了这届迎新会。”这句话有没有不妥的地方?如果有,你打算怎样修改?【能力目标】

能举例说明语法的本质和性质;能列表说明四级语法单位的特点、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列表说明八大句法成分之间成对发生的语法关系;能判别句子中各语言结构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并能用适当的符号将其标示出来。【知识点】

语法的概念与性质;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句法成分之间成对发生的语法关系;学习语法的意义。一、语法的含义

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是由语素构成的,有的词由一个语素直接构成,有的词则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语素组合而成。假如有人让我们用“吃”“虎”“狼”和“老-(前缀语素)”这四个语素来组词,我们能够组合出哪几个词来呢?当然,我们能组合出“吃”“狼”和“老虎”三个词。其中,“吃”和“狼”这两个词是由一个语素直接构成的,“老虎”一词则是由前缀语素“老-”和词根语素“虎”组合而成的。

在上面四个语素当中,词缀语素“老-”为什么不能分别跟“吃”或者“狼”组合成词而只能跟“虎”组合成词呢?具体原因不是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探讨清楚的。不过,我们由此可以隐隐地感觉到:虽然词是由语素构成的,但是,并非任意两个语素拼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词,语素构成词时要受到某些规则或者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则或者规律就属于语法的范畴。

人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由一个一个的词组合而成的,有的句子由一个词构成,例如,“吃!”;有的句子则由多个词组合而成,例如,“我吃过午饭了。”假如有人让我们将“吃”“狼”和“老虎”三个词组合成句子,并且要求每一个句子都要包含这三个词,我们可以得到“吃老虎狼”“吃狼老虎”“狼吃老虎”“狼老虎吃”“老虎吃狼”和“老虎狼吃”六种组合方式,其中,只有“老虎吃狼”和“狼吃老虎”这两种组合方式能够表达一定的意义,合乎人们说话的习惯,可以用来交际交流。其他四种组合方式为何是无效组合呢?具体原因也不是在较短时间内可以探讨清楚的,不过,我们也由此可以隐隐地感觉到:虽然句子是由词组合而成的,但是,并非任意两个词拼合在一起就可以构成句子,词组合成句子(或短语)时也要受到某些规则或者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则或者规律也属于语法的范畴。

我们运用语言说话或写文章时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或者规律,只有符合规律的话语才能正常地发挥交际功能,否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这就如同建筑工人建造房子,只有将砖瓦、木料、水泥和钢材等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力学原理和结构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建造出牢固而美观的房子,否则,房子就会倾斜,甚至会倒塌。

总之,语法是一种用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二、语法的性质(一)抽象性

人们用于交流的每一句话都是合乎特定的句子结构规则的,我们如果掌握了某一特定的句子结构规则,就可以依据交际需要创造出无数个合乎这一结构规则的句子来。不过,特定的句子结构规则是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到的。例如,“我把羊拦住了”这个句子虽然合乎特定的句子结构规则,但是,我们一眼看不出这一结构规则。“我把羊拦住了”这个句子的结构规则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模仿它造出几个类似的句子:①风把门吹开了。②云把月亮遮住了。③弟弟把自行车骑走了。④雨把衣服淋湿了。⑤警察把小偷抓住了。

每个句子的意思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它们都蕴含了同一种结构规则:“施事名词(或代词)+把+受事名词(或代词)+及物动词+补语+了。”语法上把合乎这一结构规则的句子称为“把”字句。“把”字句的结构规则就是从许许多多具体的“把”字句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由此看来,语法具有抽象性。(二)稳固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着,语言也不例外。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要素有机构成的,语言的发展变化具体体现在这三个要素上面。一般来说,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变得较快的是词汇,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虽然现代汉语语法与古代汉语语法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这些差异在整个语法体系中只占一小部分,而且这些变化不是在短期内完成的,而是几百甚至几千几万年缓慢变化的结果。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构造与古代汉语大体一致,例如,主语在谓语的前边,动词在宾语的前边。由此看来,语法具有一定的稳固性。

语法的稳固性还表现在它对外语语法的免疫力。一种语言跟外语接触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外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词汇最明显。例如,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了不少外来词,但语法基本上不受影响。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等几个沿海城市曾出现了一种“洋泾浜英语”,这是汉语和英语的混合语,其词语多半来自英语,语法规则基本上来自汉语。(三)民族性

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种语言,各种语言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语言的个性差异不但体现在语音和词汇上,也体现在语法上。例如:①汉语:我今天如果有时间就和你一块去。

英语:If I had time today,I would go with you.②汉语:我明天如果有时间就和你一块去。

英语:If I should have time tomorrow,I would go with you.③汉语:我昨天如果有时间就和你一块去了。

英语:If I had had time yesterday,I would have gone with you.

上面三个汉语句子的意义差别是由充当状语的时间名词体现出来的,谓语动词“有”和“去”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三个英语句子的意义差别则是由谓语动词“have”和“go”的形态变化体现出来的。有人就此打过一个比方:英语的语法就像一条基本上在地面上流动着的明河,让人一目了然;汉语的语法则像一条基本上在地底下流动着的暗河,让人感觉不到。

总之,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法体系,即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我们使用现代汉语共同语时,要意识到共同语与方言之间存在的语法差异,不要运用共同语的词和方言的语法规则说出一些意思不明的句子;我们使用外语时,要意识到汉语和外语之间存在的语法差异,不要运用外语的词和汉语的语法规则说出一些连外国人也听不懂的句子。三、语法单位

语法单位实际上就是语言的结构单位,它是语音、语义的结合体。只有语音形式而没有语义的单位只是语音单位,不是语法单位。

语法主要有语素、词、短语和句子四级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语法单位,是用于构词的备用单位。有的语素必须和别的语素组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例如,“民”既可以和“人”组合成“人民”,也可以和“主”组合成“民主”;有的语素则既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例如,“人”既可以单独构成名词“人”,也可以和“们”组合成“人们”。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是构成短语或者句子的备用单位。一个词如果被附上了一定的语气和语调,就变成了一个句子,例如,祈使句“滚!”就是由动词“滚”直接构成的。

短语是词与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是构成句子的备用单位。一个短语如果被附上了一定的语气和语调,也变成了一个句子,例如,“我们上课。”就是由主谓短语“我们上课”直接构成的。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的语法单位,是语言的基本运用单位。

四级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见表1.1。表1.1四、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是短语和句子的构成成分。短语和句子都是由较小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语法关系逐层组装起来,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类型。按照构成语言结构的两个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可以定出不同的句法成分。现代汉语主要有八大句法成分。(一)主语和谓语

汉语句子多数是由主语和谓语两个成分构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具有陈述关系。主语在前面,是说话人所要陈述的对象;谓语在后面,是对主语的陈述。分析短语或句子的句法成分时,一般在主语下边标“”,在谓语下边标“——”。例如:

全体同学都做完了语法作业。(二)动语和宾语

谓语部分如果带上了宾语,谓语动词便可相应地称为动语。动语和宾语之间具有支配或关涉关系。动语在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用来支配或关涉后面的宾语;宾语在后面,表示人、物或事情,是动语所支配、关涉的对象。分析短语或句子的句法成分时,一般在动语下边标“”,在宾语处标“  ”。例如:作业(三)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主语、谓语和宾语通常是一个由修饰语和中心语组成的偏正短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具有修饰、限制的关系,修饰语在前面,用来描写或限制中心语,中心语在后面,是修饰语描写或限制的对象。

由于整个偏正短语的功能有名词性和谓词(动词、形容词)性的两种,因此,修饰语可以分为定语和状语两种。定语是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词性偏正短语的修饰语。

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后面有时还带有补语,此时的谓语动词或者形容词便是补语中心语,它和补语之间具有补充说明的关系。

分析短语或句子的句法成分时,一般用“()”表示定语,用“[]”表示状语,用“〈〉”表示补语,用“。”表示中心语。例如:(全体)(语法)

[都]〈完〉

从前面的叙述中可以发现,每个句法成分总是跟另一句法成分相依存,发生一定的语法关系。汉语八大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见表1.2。表1.2五、学习语法的意义

语法是约定俗成的,是客观存在的。婴幼儿开始学讲话的时候就自然地、无意识地掌握了语法,并且能够自如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不过,这种对语法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感性的语法知识并不完全可靠,因为人们常常会说出一些不符合习惯的话来,即使是写文章,也经常会写出一些成分残缺、搭配不当或者结构杂糅的句子。如果一句话的语法失误比较明显,人们仅凭对语法的感性认识就能够感觉出来;相反,如果比较隐晦,人们就很难发现它的语法失误之处了。

语法规则不是语言学家制定的,而是他们从大量的、具体的语言结构中归纳、抽象出来的。归纳、抽象出来的语法规则既可以影响语言本身的发展,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人们对语言的运用。因此,对于语法,我们不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而要把它提高到理性认识阶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如地运用语法知识来提高自己对语言的敏感程度,才能自觉地注意语法规范,从而提高鉴别正确与错误的能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此外,如果懂得系统的语法,我们学习其他语言或者方言时就可以自觉地进行语法比较,从而更快地掌握外语或者方言。

语法指导语言实践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不能把语法看成是万能的东西,不要以为只要读一两本语法书就可以把文章写好。要写好文章,光有语法知识是不够的。只有把语法知识跟实际的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才会有理想的效果。【自测题】

一、填空题

1.语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四级单位。

2.现代汉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八大句法成分。

3.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句子中,“社会主义”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新农村”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在“新农村”这一短语中,“新”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农村”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

4.在“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一句子中,“一直”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没有”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合适的工作”充当的句法成分是_____。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语法不是语法学家们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约定俗成的。(  )

2.语法具有稳固性,这只是说语法发展变化的速度较慢,并不意味着语法是一成不变的。(  )

3.汉语的句法成分通常是成对出现的,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发生一定的语法关系,例如,主语和谓语成对出现,发生陈述关系。(  )

4.句子一定比短语大,短语一定比词大,词一定比语素大。(  )

5.一个人学话的时候就无意识地学会了语法,我们即使不学习语法也能够说话,写文章,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专门学习语法。(  )

三、单选题(在本题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陕北方言将普通话的“同意不同意”说成“同意啊不”。这体现了语法的(  )A.民族性B.稳固性C.抽象性

2.一位初学英语的中国学生将“这间教室里有四个学生”表达为“This classroom have four student”。这种现象体现了语法的(  )A.稳固性B.抽象性C.民族性

3.在“他已经学会了骑马”这一短语中,“会”充当的句法成分是(  )A.谓语B.补语C.宾语D.状语

4.在“我们受到了热情接待”这一短语中,“热情接待”充当的句法成分是(  )A.谓语B.状语C.宾语D.补语

5.“狼!”这一语言结构属于语法单位中的(  )A.语素B.词C.短语D.句子

四、分析说明题“你写什么?”这句话表示“你想写的是什么?”我们也可以说:“都八点钟了,你还睡什么?”,也可以说:“大什么?一点也不大。”粗略地看,“睡什么”和“大什么”都不合逻辑,但又都是习惯的说法。这些语言现象对我们认识语法的本质有何启示?第二章词类【案例导入】

某单位的年终总结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的二个调查组分别到基层进行了二次调研活动。”这句话有没有不妥的地方?如果有,你打算怎样修改?【能力目标】

能准确地说明现代汉语各类实词与虚词的主要语法特点;能熟练地判别句子中各个词的类别及其所起的语法作用;能正确地辨别兼类词、同形同音词及词类的活用现象。【知识点】

各类实词的语法特点和类别;各类虚词的语法特点和类别;兼类词;词类的活用现象;词类和词性的联系与区别。

一种语言中成千上万个词可以依据不同的目的、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为了编辑方言词典,可以根据词的意义分为天文、地理、动物和植物等类别。为了研究词汇,既可以根据音节的多少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也可以根据词的内部结构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还可以根据来源的不同分为外来词、方言词、古语词和新生词等。语法上区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其分类依据有功能、形态和意义。以功能为主要依据,参考词的意义与形态,可以把现代汉语的词划分为实词与虚词两大类。一、实词

实词是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词。如果考察更为具体的功能,可以将实词细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拟声词和叹词十类。(一)名词

1.主要类别(1)一般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书、笔、花、树、牛、马、肉、水、人、狼、蛇、刀商店、面粉、孔子、长江、枪支、马匹、思想、礼貌(2)时间名词。春节、中秋、开端、目前、刚才、今天、现在、将来(3)处所名词。教室、食堂、天坛、杭州、美国、亚洲、里屋、边疆(4)方位名词。东、南、上、左、前、后、里、外、中、内、间、旁之北、之上、之前、之间、以下、以南、以后、以外上边、左边、东边、旁边、西面、外面、前头、里头

2.语法特点(1)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例如:“思想先进”“有思想”。(2)一般能受数量短语的修饰。例如:“一本书”“一批枪支”。(3)不能受副词的修饰。例如,不能说“很商店”“不长江”。(4)能用在介词后边构成介宾短语。例如:“在商店(碰面)”“被蛇(咬了一口)”。(二)动词

1.主要类别(1)动作行为动词。打、甩、走、瞧、游泳、树立、提出、改变、复印(2)心理活动动词。爱、恨、怕、喜欢、羡慕、希望、讨厌、担心、怀疑(3)存现动词。有、在、存在、发生、发展、演变、生长、死亡、消失(4)判断动词。是(5)能愿动词。能、会、要、应、肯、敢、可以、应该、能够、愿意(6)趋向动词。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去上来、进来、回来、起来、下去、出去、进去、开去

2.语法特点(1)经常用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水开了”“她正在休息”。(2)大部分动词能带宾语。例如:“打篮球”“改变态度”。(3)能受副词“不”或“没有”的修饰。例如:“不复印”“没有消失”。(4)后边经常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或者“起来”“下去”等趋向动词,表示动态。例如,“走着”是进行态,“跑了”是完成态,“怀疑过”是经验态,“打起来”是开始态,“发展下去”是继续态。(5)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尝试态(即表示动作轻微或时间短暂)。单音节动词重叠之后,第二个音节读轻声,例如:“试试(shì shi)”“走走(zǒu zou)”;双音节动词按“ABAB”的方式重叠,例如:“斟酌斟酌”“研究研究”。(三)形容词

1.主要类别(1)性质形容词。大、广、红、圆、酸、晚、坏、近、斜、直、陡、辣结实、含蓄、直观、主动、封建、反感、紧张、认真(2)状态形容词。雪白、笔直、漆黑、嫩绿、蔚蓝、煞白、贼亮、鲜红

2.语法特点(1)一般能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例如:“耳朵大”“身体结实”。(2)一般能作定语。例如:“坏消息”“蔚蓝的天空”。(3)能受副词“不”和“很”的修饰。例如“不反感”“很主动”。(4)部分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的形容词用来修饰动词的时候,表示程度的加强,例如:“高高地举了起来”“狠狠地打了一顿”;用来修饰名词的时候,不但没有加重、强调的意味,反而表示一种轻微的程度,例如:“圆圆的脸蛋”“短短的头发”。单音节形容词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不读轻声。部分双音节性质形容词可按“AABB”的方式重叠,例如:“结结实实”“认认真真”;部分双音节状态形容词可按“ABAB”的方式重叠,例如:“雪白雪白”“蔚蓝蔚蓝”。(四)区别词

1.主要作用 区别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有区别事物的作用。属性往往有对立性质,因而区别词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例如:公—母 男—女 雌—雄 荤—素 单—双公—私 金—银 阴—阳 正—副中式—西式 民办—公办 民用—公用 有限—无限高等—中等—低等 大型—中型—小型—微型

2.语法特点(1)能直接修饰名词,作定语。例如“金戒指”“高等教育”。(2)后边能带“的”,构成“的”字短语。例如:“男的”“民办的”。(3)不能受副词“不”“很”修饰;否定时,在前边加“非”字即可。例如:“非正式”“非国有”。(五)数词

1.主要类别(1)基数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零、半、两(系数词)十、百、千、万、亿、兆(位数词)(2)序数词。头、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2.语法特点 和量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以后,才能充当句法成分。数量短语通常用作定语、状语或补语。例如:“三本书”“一把抓住”“试了两次”。

3.数字的使用规则(1)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的情况。

①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例如:公元前11世纪、20世纪30年代、公元前456年公元2015年5月1日、7点35分、10时3刻

②记数和计量(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约数、百分比等)。例如:108、1/4、3.14、98%、25∶19、380V、-45℃、北纬28°15′

③编号,如引文标注中的版次、卷次、页码。例如:《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2)应当使用汉字数字的情况。

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词,作为词构成的短语,作为缩略语的构成成分。例如:二倍体、三叉戟、第三国际、五四运动、高二三班五讲四美、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②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例如:五六天、两三个、十六七岁、十之八九、一百五六十人

③夏历和民国以前的历史纪年。例如:九月九日、大年三十、道光二十九年(六)量词

1.主要类别(1)物量词。

①专用的:个、张、位、本、件、条、匹、头、篇、句、辆(个体量词)双、对、副、堆、批、群、帮、串、伙、套、把(集体量词)点(点儿)、些(不定量词)尺、寸、两、分、亩、磅、吨、元、平方米(度量衡量词)

②借用的:杯、口、桶、车、碗、瓶、袋、床、盆、叶、碟(借自名词)封、捆、卷、发、贴、挑、挺、扇(借自动词)(2)动量词。

①专用的:次、回、趟、遍、下、遭、顿、番、阵

②借用的:笔、眼、刀、口、枪、脚、棒、拳、天、年(借自名词)笑(笑一笑)、看(看一看)、摸(摸一摸)、写(写一写)(借自动词)

此外,还有一种复合量词:人次、架次、千米小时、秒立方米、人千米

复合量词大都是科技术语,表示复合的单位,经常用在动词后边。例如:高速列车的速度是280千米小时敌机每天出动千余架次旅客周转量达340亿人千米

2.语法特点(1)一般用在数词后边,同数词一起构成数量短语,作定语、状语、补语等。(2)单音节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重叠后单独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作定语和主语时,表示“每一”;作状语时,表示“逐一”;作谓语时,表示“多”。例如:条条大路通罗马(作定语)个个拍手叫好(作主语)步步高升(作状语)爆竹声声(作谓语)(3)量词和数词组合成数量短语以后,也可以重叠起来使用,例如:“一箱一箱”“两个两个”。数词是“一”时,还可以省略后面那个“一”或者省去量词,例如:“一箱箱”“一个个”“对评委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回答”。这种重叠形式作主语时,表示“每一”;作定语时,表示“多”;作状语时,表示“逐一”或“分组”。例如:一个个精神抖擞(作主语)一挺挺机枪(作定语)一桶桶往车上装(作状语,表示“逐一”)两个两个地走(作状语,表示“分组”)(4)数量短语修饰名词时,一般放在名词前边,不过,在下列情况下,通常放在名词后边:

①被说明的词语比较复杂。例如:“大小房间一百多间”。

②量词本身比较复杂,例如:“每天出动飞机四十架次”。

③数目比较复杂。例如:“每月消耗原材料三十吨至四十吨不等”。

此外,记账或者列举的时候,数量短语也可放在名词的后边。例如:“鸡蛋四个”。

3.名词与量词的配合情况 名词与量词常见的配合方式见表1.3。表1.3名词量词办法个、套报社家、个报纸张、份笔枝、支、管鞭炮个、挂、串标语条、幅布块、幅、匹布告张、个布景堂、套、台草棵、株、根、墩、丛、片唱片张、套钞票张、沓、叠船只、条、艘、个窗户扇、个窗帘块凳子张、个、条地图张、幅、本、册火箭支、枚碑块、个、座被面条、床、幅比赛场、项电线条、段、截、卷电影个、场、部钉子个、颗、枚饭顿、餐、份、桌、口房子所、间、栋、幢风阵、场、股膏药张、块、贴歌首、支、个工厂个、家、座工作件、项、个故事个、段、篇花儿朵、枝、瓣、束、簇画张、幅、轴、套人个、帮、伙、口伤疤块、条、道家具件、样、套、堂交易笔、宗镜子面、块、个筷子枝、支、根、双、把礼物件、份理由个、条、点旅馆家、个、座毛线根、支、团、股命令道、条、个葡萄粒、颗、串、架、棵墙垛、堵、道亲戚个、门、家、处香盘、支、根、子香烟支、根、盒、包、条、筒相片张、帧、幅消息个、条、则小说篇、本、部牙齿颗、个、排、口牙膏支、管牙刷把、支烟股、缕眼泪滴、串、行、把药副、服、剂、味、丸、片、粒衣服件、身、套字个、行、笔书本、册、部、卷树棵、株、行水滴、汪、滩塑像个、座、尊头发根、绺、撮图章个、颗、方土把、撮、层文件个、份、叠西瓜个、块、牙席子领、张、卷戏出、台、个、场线条、根、股、支、轴、子、团、桄医院所、家、个、座仪器台、件、架意见个、条、点邮票张、枚、套鱼条、尾渔网个、副、张雨阵、场、滴云朵、块、片、团杂志本、份、期、卷纸张、片、刀、沓制度条、项、个珠子粒、颗、串、挂子弹粒、颗、发(摘自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七)代词

1.主要类别(1)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事物。常见的人称代词见表1.4。表1.4定指的人称不定指的单数复数第一人称我、咱我们、咱们(自称)第二人称你、您你们(对称)第三人称他们(她人家、大家(大伙儿)别他(她、它)(他称)们、它们)人(旁人)、彼此反身称自己自个儿(2)指示代词,用来指示或区别人、事物、情况。常见的指示代词见表1.5。表1.5所指示的对象近指远指人、事物这那处所这里、这儿那里、那儿时间这会儿那会儿那么、那样、那么性质、方式、程度这么、这样、这么样样

此外,还有几个特殊的指示代词:每、各、某、另、凡、本、该、别的、其他、其余。(3)疑问代词,用来表示疑点,提出问题。常见的疑问代词见表1.6。表1.6疑问对象疑问代词人、事物谁、什么、哪处所哪儿、哪里时间几时、哪会儿、多会儿性质、状态、方式、行动怎么、怎样、怎么样数量几、多少程度多、多么

2.语法特点 代词在语法上没有共同的、突出的特点,下面着重介绍部分代词的语法特点或用法。(1)人称代词。

①我们、咱们。“我们”多用于书面语,既可以指代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也可以仅指代说话人一方。“咱们”多用于口语,一定指代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有助于缩短对话双方的心理距离。当“我们”和“咱们”对举时,“我们”只指代说话人一方,“咱们”则指代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例如:“我们走了,咱们再见吧!”“咱们一起走吧!”——“我们还有事,你们先走吧。”

②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第三人称代词除指代不包含说话双方的第三方外,还可以指代事物。书面上为了分清人的性别和事物,指称男性时用“他”,指称女性时用“她”,指称事物时用“它”。“他”“她”和“它”实际上是一个词的三种不同写法。“他们”并不专指男性,既可以指代有男有女的一群人,也可以同时指代人和事物。

③自己。“自己”可以放在名词或代词的后边,强调某人本人或某物本身。例如:“阿Q常常安慰他自己。”“这种机器自己有控制机构,会自动停机。”

当句子的主语为施事,宾语或宾语的修饰成分又与该主语相同时,一般用“自己”来指代。例如:“雷鸣常常严格要求自己。”“他总是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

有时“自己”可以泛指任何人。例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用来表示亲近的意思。例如:“大家都是自己人,何必大动干戈呢?”可以用来表示“不依靠外力”“亲自”的意思,作状语。例如:“羊群常常于傍晚时分自己回羊圈。”“你又想自己去一趟吗?”(2)指示代词。

①每、各。“每”和“各”都是分指,指代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每”侧重于表示由个体组成的全体,常常和“都”配合使用,如“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奖”;“各”侧重于表示个体,如“各位久等了”。“各”既可以直接放在表示机关、组织的名词前边,如“各处(室)”,也可以直接指代人,如“各回答三个问题”。

②某、另。“某”和“另”都用来指代没有明确说出的人或事物。“某”既可以指代不确定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指代知道但不愿意说、无须说或说不出来的人或事物,如“故事发生在南方的某个小镇”。“另”是旁指,指代某些之外的人或事物,如“另一套试题的难度还大些”。“某”既可以和量词直接组合,如“某个人”,又可以叠用,如“某某公司”,还可以用在姓氏后指具体的人,如“李某”“张某某”“王某人”。“另”只能和数量短语组合,如“另一套方案”“另一位同学”。

3.代词的活用现象(1)人称代词。“你”可以泛指任何人,如“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你软它就强。”“我们”可以代替“我”或“你们”,如“我们明天再讲解一篇类似的文章”中的“我们”实际上是“我”的意思,“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如期毕业”中的“我们”实际上是“你们”的意思。这些地方使用“我们”,缩短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显得非常亲切。“我”和“你”对举时,不指代具体的对象,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有时,人称代词只起加重语气的作用,并不指代人或事物,如“甩他个稀巴烂!”(2)指示代词。“这、那”“这样、那样”可以连起来使用,不确指某人某事,只起概括作用,表示强调一切的意思,如“不要总是问这问那的。”“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你到底要怎么办?”(3)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既可以指代任何人或事物,说明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如“谁都比不上他”“什么苦我都吃过”“我哪儿也不去”;也可以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想说出的人或事物,如“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似乎还要补充点什么”“该去哪儿玩玩了”。当疑问代词指代任何人或事物时,必须重读,还常常和“都”“也”相呼应。(八)副词

1.主要类别(1)程度副词。很、最、极、挺、太、怪、更、好、较、最、顶、越非常、十分、极其、特别、尤其、格外、稍微、几乎(2)范围副词。都、总、也、只、共、单、光、就、仅一齐、一概、总共、全都、仅仅、统统(3)时间副词和频率副词。才、就、又、再、刚、总、老、常、还、重、将、要立刻、正在、曾经、偶尔、暂且、常常、刚刚、渐渐(4)肯定副词和否定副词。必、准、必须、必定、必然、当然、的确不、没、未、别、莫、勿、没有、不必、不曾(5)情状副词。亲自、相互、肆意、竭力、相继、陆续、全力、悄悄赶紧、特意、猛然、擅自、百般、逐渐、轻易、暗暗(6)语气副词。岂、就、可、难道、究竟、偏偏、索然、简直也许、大约、幸亏、反正、居然、何尝、恰恰(7)处所副词。处处、到处、四处、随处(8)关联副词。也、才、就、又、都、还、越、却

2.语法特点(1)除了“很”“极”等副词可以作补语外,一般的副词只能作状语。(2)绝大多数副词不能单说,不能回答问题。据研究,在486个常用副词中,有65个可以单说,占13.4%。可以单说的副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副词本身可以单说,如“别”“差点儿”“有点儿”“的确”“难免”;二是副词后面带上语气词才可以单说,如“何苦呢”“随后呢”“大约嘛”。(3)部分副词兼有关联作用,可以把动词、形容词或者短语、句子组合在一起。有单用的,如“想说就说”“想清楚再说”“哭也没用”“说了又说”;有前后配合使用的,如“又哭又笑”“非去不可”“越说越来劲”“不打不相识”;也有和连词配合使用的,如“只有……才”“如果……就”“不但……还”“不论……都”“即使……也”。

3.使用副词时应注意的问题(1)同一类副词可能在用法上有差别。例如:“常常”和“往往”都表示某种情况或者动作行为经常出现或发生,有时可以互换,例如,既可以说“星期天,他常常去钓鱼”,也可以说“星期天,他往往去钓鱼”,但是,“常常”强调的是事情或动作行为的经常性和频繁性,“往往”强调的是按经验情况总是这样,能用“常常”的地方不一定都可以换成“往往”,如“据说她常常来看戏”。(2)同一个副词可以表示多种意思。例如:“就”可以表示短期内即将发生,如“我马上就来了”;可以表示事情早已发生,如“她读大一时就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可以表示两件事相承接,如“吃完饭就去做作业”;可以表示态度坚决,如“我就不信邪”;可以表示范围小,如“我就剩一个亲人了”。(九)拟声词

拟声词又叫象声词,是用语音来模拟事物或自然界声音的词。

1.主要类别(1)单纯拟声词。吧、嗖、呼、轰、当、咣、哐、嘎、咪、喵咕咚、扑通、咯吱、咕噜、扑哧、当啷、唰啦(2)合成拟声词。叮当、叮咚、噼啪、乒乓、嘀嗒、叽喳噼里啪啦、乒丁乓当、丁零当啷

2.语法特点(1)一般不能独立成句,经常充当句子中的独立成分。例如:扑通扑通,小狗在水里挣扎了很久也上不来。叽叽喳喳,鸟儿在枝头闹得正欢。(2)有时也可以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例如:泉水叮咚。(作谓语)溪水哗哗地流着。(作状语)外面传来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作定语)电冰箱经常发出嗡嗡的声音,这两天嗡得更厉害了。(前面一个作定语,后面一个作谓语中心)(3)单纯拟声词的中间不能停顿,后边可以加上“一声”;合成拟声词的中间可以停顿,后边不能加上“一声”。(4)拟声词大都可以重叠。单纯拟声词的重叠方式是“AA”和“ABAB”,如“当当”“呼呼”“嘎嘎”“喵喵”“咕咚咕咚”“扑通扑通”“咕噜咕噜”“扑哧扑哧”;合成拟声词的重叠方式有“AABB”“ABAB”“AAB”和“ABB”,如“叮叮当当”“叮当叮当”“叮叮当”“叮当当”。(十)叹词

叹词是说话时表示喜悦、赞美、愤怒、悲痛、忧伤、惊讶等感情色彩的声音的词和表示呼唤、应答的声音的词。

1.主要类别(1)表情叹词(用于表达个人感情,不用于对话),如:啊ā(阴平,表示惊讶、赞叹)啊ǎ(上声,表示出乎意料)啊à(去声,表示原来如此或者表示恐怖、剧痛)欸ě/ěi/ǎi(上声,表示不同意,不满)唉èi/ài(去声,表示伤感,叹息)嗨、嘿hēi/hāi(阴平,表示惊叹)哎呀āiyā(阴平,表示惊讶)哎哟āiyō/āiyōu/āiyāo(阴平,表示惊愕、疼痛)嗨hài/hèi(去声,表示由于太糟糕而不满)吓hē、嚯huō(阴平,表示惊叹)吓hè、嚯huò(去声,表示由于不该如此而不满)嗯/ň/ňɡ(上声,表示惊愕,出乎意料,不以为然)呕ōu/āo(阴平,表示惊讶)呕óu/áo(阳平,表示惊讶,原来如此)呕òu/ào(去声,表示领悟、醒悟)咦yí(阳平,表示惊讶自己怎么才想到)哟yō/yōu/yāo(阴平,表示突然想到或惊讶突然出现)呸pēi(阴平,表示鄙弃)(2)表意叹词(用于对话或对别人施加影响)啊ā(阴平,表示要求对方听从或同意)啊á(阳平,表示由于听不清或不理解而追问)啊à(去声,表示自己听见了)欸/yī/āi(阴平,表示突然想起什么要说给对方听)欸/èi/ài(去声,表示应答,答应、同意)嗨hāi/hēi(阴平,表示不礼貌地打招呼或者表示要求对方注意)哼h/hǹɡ(去声,表示威胁,禁止,申斥,不满意)嗯/ń/ńɡ(阳平,表示不理解、听不清而追问)嗯ǹ/ǹɡ(去声,表示应答,或者表示听见了)呕ōu(阴平,表示向远处招呼)喂wēi/wāi(阴平,表示招呼声,且多用于打电话时)嘘shī/xī(阴平,表示让别人不出声)

2.语法特点(1)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常常用作感叹语(即独立成分),也可以单独成句。例如:咦,你怎么不提前通知我一下呢!(感叹语)“你想清楚了吗?”“嗯。”(感叹句)(2)极少数情况下,可以充当一般的句法成分。例如:他嗯了一声,就立刻出门了。(用作谓语)他轻蔑地说了声“呸”。(用作宾语)二、虚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如果考察更为具体的功能,可以将虚词细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四类。(一)介词

1.主要类别(1)时空介词:自、从、往、向、在、到、由、至、自从、及至(2)方式介词:按、照、依、沿、顺、按照、通过、根据、沿着(3)对象介词:对、跟、和、同、与、比、给、较、对于、较之(4)施受介词:把、被、叫、让、给、拿(5)关涉介词(只出现在主语的前面):关于、至于

2.语法特点(1)经常附着在实词(主要是名词)或短语的前边,组成介词短语。介词短语的主要功能是作状语,如“向雷锋学习”“对敌人开炮”;有时也可以作定语,作定语时后边要用助词“的”,如“对于简牍的价值”。(2)“在”“向”“于”“到”“给”“自”等介词可以直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实词的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走向胜利”“习惯于这样做”“好在她最终赢下了那场比赛”。(3)不能单独充当谓语,即使带上名词也不能作谓语,如“我们向雷锋”不成句。(4)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沿着”“为了”“通过”等介词中的“着”“了”“过”不是助词,只是构词语素。(二)连词

1.主要类别 根据连词所连接的语言结构之间的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十类:(1)并列关系:和、跟、同、与、及、以及(2)承接关系:接着、而后、既而、然后(3)解说关系:例如、譬如、比方、就是、即、总之(4)选择关系:或、或者、还是、与其、宁可、要么(5)递进关系:不但、不仅、而且、并且、况且、何况、反而(6)转折关系:但、但是、可是、然而、不过、只是(7)条件关系:只要、只有、无论、不论、除非、任凭(8)假设关系:如果、假如、要是、万一、倘若、即使(9)因果关系:因为、由于、所以、因此、于是、既然、以致(10)目的关系:以、以便、借以、以免、免得、以防

2.语法特点(1)每一个连词必定连接一定的成分,表示一定的关系,如“爸爸和妈妈”中的“和”表示并列关系,“伟大而且崇高”中的“而且”表示递进关系。(2)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起修饰作用。(3)某些表示同一种语义关系的连词,用法上有区别。例如,同为并列连词,“和”“跟”“同”有较浓的口语色彩;“与”带一些文言色彩,常用于比较郑重的场合。在“……及其他”这一结构中只能用“及”,不能用“和”“同”“跟”“与”。(三)助词

1.主要类别及其用法(1)结构助词。结构助词虽然只有一个,但书面上有“的”“地”和“得”三种写法。“的”附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定语,如“艳丽的朝霞”“最令我难忘的一件事”;“地”附在词或短语后边,表示它前边的词或短语是状语,如“飞快地跑”“严肃认真地对待”;“得”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示它后边的词或短语是补语,如“想得美”“大得出奇”。(2)动态助词。动态助词有“了”“着”“过”“来着”“的”“看”等。“了”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完成态,意为动作已完成或性状已实现,如“我看了两本小说”“这支粉笔短了一截”;“着”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进行态,意为动作在进行或性状在持续,如“她趴在桌子上写着什么”“那个座位一直空着”;“过”附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表经验态,意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如“我去过北京”“他们也曾年轻过”;“来着”用在句末,表完成态,意为不久前发生过的事情,且偏重于肯定该动作行为,如“你刚才说什么来着”“你昨天上午干什么来着”;“的”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完成态,意为过去发生的事情,且偏重于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施事等,如“老王发的言”“我前年进的城”;“看”附在重叠式动词或动补短语后边,表尝试态,意为尝试,如“想想看”“分析分析看”“眼睛睁大一点儿看”。(3)比况助词。比况助词主要有“似的”“般”“一般”“一样”等,附在实词或短语后边,构成表示比喻的比况短语,充当定语、状语、谓语和补语。例如:那是一个黑瘦的、乞丐似的男子。(作定语)小东西石头似的站在那儿。(作状语)他整天木偶似的。(作谓语)他被雨淋得落汤鸡似的。(作补语)(4)数序助词。数序助词主要有“第”“初”“把”“来”“多”“们”“等”等。“第”和“初”表示序数,附在基数字前边,其中,“初”一般只用于“一”至“十”的前边,表示农历“一日”至“十日”;“把”表示概数,附在“百”“千”“万”后边,意为说话人认为数量少,如“万把人”“千把块”“百把斤”;“来”表示概数,用在数词和量词之间时,其数词限于十或末位为十的多位数,如可以说“一百二十来斤”,一般不说“一百来斤”,用在度量衡量词后边时,其数词可以是个位数或多位数,但后面必须有相关的形容词或名词,如“两丈来高”;“多”表示概数,用在数词和量词之间时,其数词必须是十位以上的整数,不能有个位数,如可以说“三十多斤”,不可以说“十三多斤”,用在数量短语之后时,其数词必须有个位数,如可以说“十三斤多”,不可以说“三十斤多”;“们”用在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不计量的多数,如“兄弟们”“朋友们”;“等”“等等”和“什么的”表示列举未尽,其中,“等”还可以表示列举已尽,如“中、英、法、西、俄、阿拉伯等六种文字”。(5)其他助词。主要介绍“所”“给”和“连”三个助词。“所”经常附在及物动词前边,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表示动作的受事,如“所见”“所感”,有时还经常和“被”“为”配合使用,构成“被……所”“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不被形而上学所羁绊”“早已为实践所证明”。“给”经常用在句子的谓语动词的前边,表示加强语气,口语色彩较浓,如“电视机被弟弟给拧坏了。”“语法作业我都给做完了。”“我把语法作业都给做完了。”。“连”用在词或短语前边,经常和“也”“都”配合使用,表示强调,隐含“甚而至于”的意思,如“连三岁的小孩也懂得这个道理。”“你连我都不请吗?”“人家小孩连一眼也不看。”

2.语法特点(1)没有独立性,必须依附于别的成分。(2)意义最虚。(3)除“所”“初”“第”等少数助词外,大部分助词读轻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