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泄春光有柳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9:05:54

点击下载

作者:马瑞芳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漏泄春光有柳条

漏泄春光有柳条试读:

第一辑 话说李清照

第X位译者

安娜·布亚迪是意大利著名汉学家,因为在促进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交流中有突出贡献,中国作家协会把她请来颁奖。她翻译了包括《聊斋志异》在内的许多名著。安娜在北京领奖后又到济南考察。她要游览人们过去认为跟李清照生平密切相关的约突泉、大明湖,还要好好看看经过学者们多年研究,多数人认定的李清照出生地章丘柳絮泉、莲子湖。

安娜女士来泉城时,我跟省作协几位朋友一起接待了她。

我一边通过翻译跟安娜絮絮交谈,一边暗暗琢磨:眼前这位褐发碧眼的女士居然要将漱玉词译成意大利文?用汉语之外的语言怎么能表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类词句的韵味?我欣慰中国诗坛女皇的作品在英、法、俄、日、罗马尼亚等译本外又要多一种外文译本,却又从根本上怀疑:西洋钥匙如何能打开中国描金箱?将中国旷古才女的作品译成外文,易安词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韵致还存在吗?记得“文革”前我有本俄文版毛主席诗词,我看那小册子时就惊奇:苏联老大哥怎么可以如此“杀戮”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当代诗词!

我另一个怀疑是:这位20世纪末意大利电视台单身女编辑,怎能理解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中国深闺女诗人无比微妙的精神世界?她会不会想到,这位封建时代贵家女性的婚姻生活对宋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于可以说,李清照的感情生活决定了宋词婉约派的兴盛?

李清照是中国女性卓异的存在。古代女作家如班婕好、蔡文姬、薛涛、花蕊夫人、朱淑真等以才女著称者,跟易安居士一比,个个相形见细。

李清照是中国诗坛辉煌的存在。宋词千余传世词人中,女同人不过五六十人,有词集且压倒须眉的,只有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国文坛特异的存在,她的传世词作总共不过五十首,却名满天下,影响堪与李白、杜甫、苏轼比肩,她创出的“易安体”则令从辛弃疾到王渔洋等大诗人竞相模仿……

世界著名百科全书介绍中国古代文学都必须评介李清照。如《英国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李清照是“一位伟大的女词人,在中国词坛的第一流代表人物中,她应该名列前茅。”

这位大师级人物吸引A、 B、C、……X个翻译家,都不足为奇。

安娜·布亚迪回国不到半年,就万里迢迢寄给我两本书,这可真是明珠暗投:我一句意大利文也不会。我看懂的只有那本小书的封面:一个眉头微整的古装仕女。那是张著名中国画:“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轰动东京的“绿肥红瘦”

距今九百年,北宋元符二年,即公元1099年,两首《如梦令》像一阵春风薰醉东京开封,在北宋京都引起强烈震撼:

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是文学可以轰动的岁月,也是文学家问鼎国纲、左右政局的年代。“唐宋八大家”中除韩愈、柳宗元已成古人外,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还有历史学家、《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都活跃于政坛,唇枪舌箭,各领风骚。他们“文以载道”,用后世广泛流传的美文叙述其政治主张,因此升官也因此贬官。鲁迅先生在《准风月谈》中谓之“半当真半取笑”的王安石变法,成为斗争焦点。因党争几次贬官的天才诗人苏轼,花甲之年贬官惠州、檐州,下决心“焚砚弃笔”,偏偏屡因新作引起包括皇太后在内的忠实读者狂喜不已……

有人说:这两首清新婉约的《如梦令》准是远滴蛮地、白发苍髯的翰林学士苏东坡新作!那“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不正是东坡居士纵酒放达的生活方式?那“雨疏风骤”、“绿肥红瘦”不正是东坡学士字字珠矶的遣词用字?那美仑美负的意境没有苏轼式天才焉能营造?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跟苏东坡一问世就不胫而走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天涯何处无芳草”相比,这《如梦令》不仅毫不逊色,还多了几分清丽妩媚,添了几分天真烂漫。

知情者却说:这《如梦令》是位如花似玉的少女所作,其父李格非,官太学正,这位待字闺中的二八娇娃名日“李清照”。

一个十六岁少女竟写出可跟词坛泰斗苏轼媲美的词!实在不可思议。但《如梦令》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和鲜明的女性特点不容置疑。莫非上天把从才子江淹手中收回的彩笔,经过几百年精雕细琢,又郑重其事交给了一位姑娘?

在北宋文坛以道德文章名世、高歌“大江东去”的豪放派领袖苏轼,“道大难容,才高为累”,贬官岭南数年,虽怀千古英灵之气,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世上纷传研岁的苏学士因受湿热,已“病不能冠带”。江山代有才人出,就在一代文豪苏东坡似红日西坠的壮士暮年,孔孟之乡的红妆少女李清照,如一轮新月,横空出世,登上文坛。

特殊的生活氛围,特殊的艺术修养,特殊的悟性灵性,使李清照继柳永之后绘成神州文坛另一道亮丽风景:跟苏轼开先河的豪放派分庭抗礼的婉约派。

灼若芙蓉出绿波

泉城名胜大明湖南岸有“藕花神”庙,人们说,塑这个仙女儿就因为风露清愁的绝代才女李清照曾生活于此。

济南名泉有“漱玉泉”,这跟李清照词集同名的泉水位于约突泉公园内。郭沫若写下一副著名对联:

大明湖畔,约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承传李后主并与之并列为词坛男女皇帝,是公认的。但李清照是否在哟突泉和大明湖住过?却值得怀疑。徐北文教授在《李清照全集评注》前言中说:“李清照是否幼年居于济南呢?考《宋史·文苑传》,李格非中进士后,历任冀州、邪州、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广信军等地官职,后居官东路(治所在青州),均未居济南。”近年研究者根据在章丘发现的《廉先生序》碑石(末尾署“绣江李格非文叔序”)认为:李清照出生于章丘。那么,其故居该是“莲子湖畔、柳絮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她婚后居住十年之久的“归来堂”,则座落在青州为纪念范仲淹所建的“范公亭”北侧。

章丘北宋时属齐州,位于齐鲁名山“华不注”之阳,因绣江穿境而过,别名“绣江”。山青水绿,人杰地灵。柳絮泉涓涓不绝,似珠如玉。周环二十里的莲子湖,鸥翩碧空,鱼翔浅底口“湖中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灌锦。”

清泉红荷似天机流露,是大自然赋予李清照的人格象征和终生精神雨露:李清照仿佛是从王母娘娘瑶池漏泄人间的一股清泉,是从玉皇大帝御花园飘落尘世的一束红莲。这清泉,千百年浇灌着亿万读者心田,这红莲,千姿百态傲然挺立世界文苑。

少年李清照在父亲任所如开封、洛阳等地和故乡来回居住。她特别喜欢流连于莲子湖,有时在湖上溪亭自酌,美景美酒惹人醉,直到暮色苍茫才想起亲人倚间盼望,拨浪急归,小船儿偏偏“误人藕花深处”,惊起荷丛深处的鸥鹭,扑啦啦在蓝天碧水间飞翔。深秋时节,“红稀香少”,“莲子已成荷叶老”,水草多半枯黄,李清照仍耽于湖光秋色,夕阳斜照,渔舟唱晚,侍女频催,她才肯让小舟归家,哪知道,她想回家了,跟她非常熟悉的鸟儿却和她枢气,扭过头去不跟她道别,好像挽留她:天还早呢.再跟我们聚一会儿吧!“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自少年时代开始对大自然的亲和,伴随了月为魂、梅为魄的李清照一生。可以设想:倘若笔下除却清泉明湖、明月彩云、梅兰菊桂,大词人李清照还存在吗?

家学渊源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他以“有竹堂”命名自己的书斋,也保持着绿竹一样挺拔人生。《宋史》记载:李格非通判广信军时,有个道士因预测人的祸福常常说中,就到处招摇撞骗。李格非遇到他,立即“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李格非“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跟廖正一、李禧、董荣并列为“苏门后四学士”,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诗比秦观和晃补之写得好。李格非手不释卷,勤于写作。那时,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可人国子监读书,李格非担任过太学正(学官)。他每天从太学归家,就坐在有竹堂中读书笔耕。他主张写文章要敢于提出异于他人的真知灼见。他的《洛阳名园记》曾耸人听闻地断言“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后来西京洛阳果然陷人金人之手,说明李格非高瞻远瞩。李格非还主张写文章不要留斧凿痕迹,要沛然从肺肝出,要以气为主,气以诚为主。这些文学追求当然会给李清照以深刻影响。

当发现长女的写作天才时,李格非喜悦之极:“中郎有女堪传业”!

他自己恐怕不会想到,李家娇女的文学成就不仅将远远超出蔡家娇女蔡文姬,作为文学家,女儿还将遮住父亲的光芒。五十四卷《李格非集》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有《洛阳名园记》等个别篇章,不到五十首的《漱玉词》却传遍了全世界。

李格非之妻是王准的孙女,王准之子乃元丰宰相,相门之家就像演郭子仪事迹的京剧“满堂纷”,招了李格非等九个孙婿,都是进士及第,其中出了三个翰林、一位宰相。王准的曾孙婿干脆出了两个宰相:秦桧和孟忠厚。也就是说:李清照的母亲是秦桧之妻的姑母。

人生竟然会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巧合:同一家姥姥门上出来天差地别的两个女性:一个是南宋时婆妇飘零却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1]鬼雄”的爱国志士李清照;一个是身为相国夫人却在国势危如累卵时陷害忠良、提醒秦桧莫放虎(岳飞)归山、几百年长跪岳飞墓前的秦王氏。历史竟跟人们开如此大的玩笑:彪炳史册的易安居士跟遗臭万年的秦桧夫人居然是表姐妹!当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院闲窗理瑶琴”的李清照,生长在不按“女子无才便是德”治家的翰墨之家, 自小就在有很高文学修养的严父慈母指导下博览群书。李清照的才情自然得父母遗传,其作品用典之宏博熟练更要归功家学渊源。

苏东坡的再传弟子

今天所谓“宋词”,是从唐代兴起的文学样式,苏轼等大文人叫它“小词”,李清照称它为“小歌词”。王安石做参知政事(地位约相当于副相)时,曾当面说写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名句的晏殊:“为宰相而做小词,可乎?”可见“小词”不是庙堂之作,群众性十分强。词人名气大小要从街头巷尾、娟馆酒楼唱其词作的频率判断。当时有凡有井水的地方都唱柳永词的说法,以苏东坡盛名,都想与之比高下。《吹剑录》记录一件轶事:苏轼问一善歌幕僚:“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幕士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苏轼听了,哈哈大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幕士把宋词豪放、婉约两大派分别具有的粗犷豪放、细腻香软特点讲得很形象。

李清照《词论》是重要著作,却犯了名作家客串批评家的通病: 自视甚高,对别人持特别严格的法则。她对东坡词就多有微词:“皆句读不葺之诗耳”,意思就是:东坡词是不合音律的诗。苏轼以诗为词,有时不协音律,是他不乐意以音律害文意,并非不懂音律。陆游《老学庵笔记》就记载苏轼曾唱过自己的《阳关曲》。易安词当然讲音律,且被公认为继柳永之后婉约派最突出的代表。有意思的是;李清照不认识苏轼,似乎也不太欣赏苏轼的词作,她却偏偏大大受惠于苏轼。

北宋政坛上,王安石变法的“新党”和“元佑党人”保守派是两个主要派别,“元拓”是宋哲宗年号。哲宗继位时年仅十岁,由一贯反对变法的太皇太后高氏听政,重用司马光、苏轼等,废默新法。高氏病故,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贬黝元佑党人,苏轼和黄庭坚等被流放。晃补之也贬官齐州,又因母丧,回到离章丘不远的金乡。

官场不幸文坛幸,蛰居深闺的李清照未出茅庐试笔“涂鸦”,就不仅受到“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的父亲言传身教,还得到词坛名家晃补之亲授词艺!

晃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李格非要好。朱弃《风月堂诗话》曾记载:晃补之曾公开称赞李清照杰出的写作才能。在苏门四学士中,黄庭坚和张未主要成就是诗歌,秦观和晃补之主要成就是词。晃补之词作成就之一是以词写柔情包括夫妇之情,这种写法后来为李清照发挥到极致,追根溯源,不能不考虑她初学写作时高手引导之功。

天才和机遇如影随形,甚至可以说:天才有天才的特别运转机制,天才互相之间常有着类似前世注定的微妙关系:宋词两大派词风如春兰秋菊,婉约派盟主李清照偏偏是豪放派领风气之先苏东坡的双料再传弟子。

李清照的生活领域决不能跟“师爷”苏东坡,师傅晃补之同日而语。李清照的生活中,没有金戈铁马、大漠孤烟,只有锦瑟银筝、玉炉沉烟;没有政坛官场的你死我活、尔虞我诈,只有书香门第的父慈母爱、姐贤弟友。这是一个纯粹的女性世界,完整的女性世界,优美的女性世界,特殊的女性世界。这个世界赋予李清照特殊的创作灵感,她游弋其间,如鱼得水,最终在中国文学版图上增添一个新省份。“词女之夫”

九百年前,北宋京城开封文坛,名家汇聚,佳作频出。妙龄少女李清照的《如梦令》一出,立即洛阳纸贵。文人奔走相告,击节称赏,一个太学生却害了相思病。所谓“太学”是宋代官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可人读。东京开封纷传一件奇闻:年近弱冠、尚未婚配的大学生赵明诚对父亲说:他午睡时在梦中看到一本书,醒来记住这么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挺之为儿子解梦道:“看来你要娶一个能写词的才女为妻了!‘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不就是说你将要做‘词女之夫’?!”

世上哪有如此巧梦?还不是赵氏父子托词!太学生相思情深不难理解,“新党”政要赵挺之为跟元佑党人联姻居然如此幼稚地借助梦兆,就值得推敲。赵挺之是王安石变法的拥戴者,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赵挺之做监察御史时就数次弹幼苏轼,或罗织罪名说苏轼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袁绍、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御史猎狗般窥伺着苏学士的一举一动,从文豪字里行间瞅毛病,无所不用其极。苏轼及追随者则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对赵挺之讽刺,挖苦,恶作剧,无所不至。苏轼及其追随者与赵挺之几十年交恶,有政局争执也有义气之争。政治不同派别甚至发展成了生理性厌恶,从与陈师道之死可见一斑: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没有厚皮衣难以御寒,其妻就回娘家向亲妹子借了一件―陈妻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家境特别穷的陈师道和宫宦之子赵挺之都在其家坦腹东床―陈师道问妻子,这名贵皮衣从哪儿借的?一听说借了近为连襟却势同水火的赵挺之的裘衣,陈师道立即认为蒙受了奇耻大辱,对妻子大发其火:“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死活不穿,结果冻病而死!赵挺之一件皮衣竟害得江西诗派年辈最长、声望最高的陈师道活不过五十岁,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程度可想而知。

俗话说“天下爷娘疼小儿”,据记载,因为赵明诚喜欢收集苏东坡字画,赵挺之就不喜欢最小的儿子,这位跟苏门不共戴天者犯了什么病,突然支持儿子向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求亲了难道儿子终身大事还不如一两张字画重要?追根究底,除了虚荣心做祟、希望将顶尖才女充做赵氏门媚装饰外,政局变幻肯定对赵挺之择婚决策举足轻重: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去世,其弟端王继位,是为徽宗,向太后听政,罢章谆相,起用韩忠彦为门下侍郎(宰相)。哲宗时期被贬的官吏,已死的追复其职录用子孙,如司马光;未死的赦免内迁,如苏轼。李清照的父亲在“时号小元佑”时局下提升礼部员外郎,李家跟韩忠彦家世代有知遇之恩,李格非官职虽低于吏部侍郎赵挺之,但朝里有人好做官,鹏飞指日可待。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显然是政治韬晦之法、权宜之计,是处于劣势时借子女联姻向元佑政敌暗送秋波。联系李格非失势后赵挺之对亲家和儿媳不近人情的残酷态度,更可以证明赵挺之权变、巧伪、冷酷无情、实用主义。“却把青梅嗅”

李格非何以肯将李清照嫁到政敌家?无确切史料,我们姑妄言之:如果说赵挺之求婚是运筹帷握,可以说李格非允婚多半是感情用事。

在赵挺之、赵明诚父子广造“词女之夫”舆论同时,赵明诚最现实的选择是得让心目中的岳父大人欣赏自己。恋爱中人最聪明,赵明诚想出借拜师之名晋见李格非的主意:太学生赵明诚拜见前任太学正[2]李格非无可厚非,拜访者和被拜访者却都心照不宣。

据我揣测:赵明诚这次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拜见至关重要,不仅让李格非认可了玉树临风的未来女婿,还意外地让李清照对赵明诚一见钟情。视女如珍宝的李格非在决定女儿终身大事时,很可能会让妻子征求女儿的意见。

这次会面更可贵的收获,却是使《点绛唇》应运而生、传唱千古[3]:

跳罢秋千,起来情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刻金钦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见京城绪绅人家盛传命中注定要做“词女之夫”者猛然出现,刚下秋千架的李清照鞋丢了、袜脱了、金钗掉了,脸儿羞得通红,慌忙光脚儿躲开,却情不自禁地回头再瞧一眼这个没准儿真得托以终身的人,又怕被他看轻,给侍女说笑,就在扭头观瞧的一刹那,机警的李清照假装是嗅青梅……

这哪儿是词?简直是幅生动精彩的怀春少女行乐图,是李白《长干行》少男少女“青梅竹马”的再创造,是五百年前冤家“佛殿相逢”的影视镜头!

封建卫道者却对李清照这类写法横加指责:“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绪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4]顾藉也。”后世卫道文人为了维护李清照的“名誉”,干脆认为这首词写得太不像话,不会是李清照的作品。清初贺裳的《皱水轩词签》认为:李清照堂堂名门闺秀,又有诗名,总不至于不穿鞋只穿袜行走,他还认为含羞迎笑、倚门回首,是“市井妇女行径”,因而,他认为这首《点绛唇》是“无名氏”所作,其文学渊源则是韩握的“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

岂不知,李清照之为李清照,正因为她天性烂漫,笔挟风雷,敢做敢写,不守常规。而对李清照有深刻影响的作家,恰好就是《香奋集》作者韩握!

假梦求真凰,经过精心运作后,赵挺之正式向李格非为赵明诚求聘李清照,门当户对,且是山东老乡,得到了首肯。“教郎比并看”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搏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李清照这首《渔家傲》,宋词研究家都解释为一首咏梅词。

我却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首词是李清照迎接新婚大喜之日的写意图,它细腻生动地写尽李清照对美满爱情的憧憬,活画出她“此花不与群花比”的顾影自怜以及对“天作之合”的志得意满。

瑞雪纷飞喜期近,准新娘按照周礼规定和孔孟之乡古老婚俗,香汤沐浴,开脸上头―这是新妇上轿前的必须程序:用一根细线绞去面部细小汗毛,谓之“开脸”,再将头发盘成少妇发式,谓之“上头”―对镜自揽,出浴少女多像漫天大雪中绽放枝头的梅花?暗香浮动,娇娜无双。窗外大雪压琼枝,几百年前的才女谢道祖曾将飞雪比为“柳絮”,有咏絮才的李清照看着皑皑白雪,却将自己比喻为雪中之梅。她的心里像吹进融融春风:莫非上天格外垂青?跟明诚合晋之日恰逢月半,金童玉女,花好月圆,跟如意郎君共举金杯畅饮葡萄美酒之日就在眼前!

有情人终成眷属。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喜结连理。

李清照嫁到赵家时,赵挺之的权势如烈火烹油、鲜花着锦,李清照以高官宝眷的身份进人皇宫赏花,又因自己的才名特别受优待,坐在离皇帝很近的地方,在众多女眷中可谓鹤立鸡群。她觉得自己像娇媚的鲜花,连天上的明月都在为自己绽放笑容。有时,她坐着宝马香车,到金陛玉阶参加皇家宴会,享受着只有皇帝信任的近臣才享受到的殊荣,可以不拘形迹地喝个大醉:“金搏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

新婚的李清照,笔上好像蘸满蜜汁,皎月绮筵、美酒金蹲,还特别钟爱鲜花:容华绰约、“一番风露晓妆新”的芍药“就中独占残春;色淡香浓、“何须浅碧轻红色”的桂花“画阑开处冠中秋”。她分明以花喻己,“自是花中第一流”,素淡清香、风韵雍容,占尽春光。妻子良好的自我感觉得到丈夫的热烈呼应,《减字木兰花》更是画出一幅新婚夫妇以花传情的闺房欢情图: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誉,徒要教郎比并看。

赵家才郎

才女的最大不幸是嫁夫不妥,“鲜花插到牛粪上”,典型例子是谢道温。

1日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有名的诗句。所谓“王谢”指东晋王朝两大支柱:王(导)家和谢(安)家。谢道辊是谢安的侄女。谢安想考考谢门子弟的才情,有一次下雪就故意问:“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锡堂兄谢朗回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温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道祖从此被公认为才女,“咏絮才”成为才女通称。《红楼梦》第五回对林黛玉的判词就是“堪怜咏絮才”。

谢安是政治家,为子女择姻首先考虑“门当户对”,他将谢道温许配王凝之。自以为得计,没想到谢道锡非常不满。有一次谢道楹回娘家,谢安大惑不解地问,王凝之是“逸少”(王羲之)之子,你有什么不高兴?谢道楹气乎乎地回答,没想到我们谢家有那么多出色人物,居然选王凝之这么个废物做女婿,“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谢道温的断言后来终于为血的事实证明:王凝之任守城官时,根本不设防,相信五斗米邪教可退贼兵,导致谢道棍被俘,两个儿子被杀。

李清照比谢道锰幸运得多。她跟赵明诚不仅门当户对,而且珠联璧合。

赵明诚是位修养很高的金石学家。宋代人将他跟欧阳修并称“欧赵”,就是指宋代两部最杰出的金石学著作: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

赵明诚的金石之好,从做太学生时就开始了。赵挺之官位虽不低,但并不是贪官。没有支持赵明诚收集金石的家底。赵明诚每到初一、十五,太学放假,就典当衣服,换得半贯钱,到大相国寺转悠着找金石碑刻。每次都有收获,每次买金石碑刻铭文时都想着新婚爱妻,总是一手抱着心爱的碑文,一手捧着给爱妻买的水果,兴高采烈地回家,小夫妻一边欣赏碑文字画,一边品尝苹果、脆枣或开封特产酸梨,觉得在享受五柳先生不计名利荣辱的葛天氏之乐……有一次,赵明诚看到有人卖一幅牡丹图,判定是南唐著名画家徐熙存世不多的作品中的佼佼者,问卖家要多少钱?“二十万!”赵明诚跟卖者说:先把画交给我,我想办法凑钱。徐熙的牡丹图在赵明诚家放了两天,夫妻二人爱不释手,但即使典当了小夫妻全部值钱东西也凑不出二十万,只好扫兴地将画送了回去……

李清照的初婚岁月……是张敞画眉、神仙眷侣的时光;

是西窗剪烛、诗酒唱和的时光;

是志趣相投、夫唱妇随的时光;

是梅妒菊羞、富贵优雅的时光……

可惜,好景不长!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李清照婚后不久,北宋政局如狂风恶浪、地覆天翻。元枯党人的保护神向太后去世,政权交到宋徽宗手中。北宋历史上最荒淫的皇帝任命善谋私利的蔡京为翰林学士,“昏君+奸相”,启动了宋王朝亡国之旅。

平日喝一碗羹要杀几百只鹑、一次宴会仅蟹黄点心就费钱一千三百贯的蔡京,过去在政治斗争中善于两面讨好,大权在手就双向出击,既打击保守派也打击变法派:崇宁元年(1102)七月,定司马光、韩忠彦、苏轼等120人为“元拓奸党”,由皇帝御书为“党人碑”,立于朝廷端礼门前,已死者一律削官,活着的一概贬窜。再将向太后执政时的变法派分成正邪两类,排做上中下三等,邪类五百人或降职或斥责……“党人碑”上,李格非赫然有名。李清照心急如焚,急忙上诗翁舅(公爹)恳求营救父亲。全诗已失传,据零星记载,诗写得情真意切,有“何况人间父子情”之句,“识者哀之”,赵挺之却不为所动。

谁能想到?李格非摧难,赵挺之却难脱干系。(宋史·赵挺之传》说:赵挺之“排击元佑诸人不遗力”。《续资治通鉴》、《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书记载,确定“元佑奸党”名单的衰衰诸公中,就有御史中垂赵挺之!

两年前赵挺之主动跟李格非联姻,现在又亲手将亲家推进党争陷阱并大张旗鼓与之划清了界限。因为这邪恶手段,赵挺之在徽宗亲政、权力重新组合时站对了队,官运亨通:崇宁元年(1102)六月,赵挺之担任尚书右承,七月,李格非被列入“元佑奸党”,八月,赵挺之左迁尚书左垂……深宅内院的李清照岂能想到?父亲被列入黑名单、终于罢官回原籍,公爹担任了推波助澜的角色!

转过年来,赵挺之又升官,“除中书侍郎”,赵明诚也因父荫“出仕宦”,做官九月,宋徽宗下诏“宗室不得与元佑奸党子孙为婚姻”。李清照被遣离京城。

这实在说不过去。未嫁从父,既嫁从夫,李清照早已是“赵李氏”,赵挺之难道不该将幼子至爱的妻子留在京城?

其实这道联姻禁令本来不能奈何李清照。其一,“不得为婚姻”禁令指“今后”,诏令明确规定:“已定未过礼者并改正’,已过彩礼者显然可以存在, 由此推之,既成婚姻更不在内。其二,山东诸城赵家,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家并非一家。科考出身的赵挺之却故意攀龙附凤、吞列“宗室”,煞有介事地执行“不得与元佑奸党子孙为婚姻”,将禁婚令扩大化,把过门两年的李清照遣离京城。

更不可思议的是:株连元佑党子女正是赵挺之出谋划策的结果!

史实记载,赵挺之“首陈绍述”即:首先向皇帝提出“宗室不得与元佑党子女为婚姻”的建议,又慷慨陈词必须这样做的理由。在豪门官宦联络有亲的情况下,赵挺之悖情悖理悖人伦,成了“大义灭亲”的庙堂做秀!

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婚姻从来就是另一种政治形式,是微妙而有效的政治手段。它会因为政治需要开绿灯,也同样因为政治需要亮红灯。李清照的婚姻就是如此。

李清照被逐谜底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在党派斗争中失利,削职为民,遣回原籍山东章丘。

娘家失势需要忍辱负重时,李清照偏偏太岁头上动土。

她呈翁舅(赵挺之)的诗有这样一句:“灸手可热心可寒!”

意思是:权势登峰造极却心如铁石、一点人味没有!

犯官之女竟胆大包天对掌生杀大权的尚书左承说:“灸手可热心可寒!”

年仅二十岁的齐鲁才女真是风骨凛凛、铁骨铮铮!

但是儿媳对公爹如此不敬,简直罪至“七出”!

可以想像:有如此倔强反骨的李清照怎能见容于翁姑?负“词女”盛名、傲视群芳的李清照,早就流露出“妒风笑月”、“玉骨冰肌未肯枯”、“谁人可继芳尘”孤芳自赏的情绪,遇难时怎能求助二位长嫂?

今非昔比,被欢天喜地迎进赵家的李家才女成了双重贱民:娘家败落,贬回原籍; 自己进门两年多,未给赵家添丁!

这才是要害之要害!

也是打开李清照被逐谜底的钥匙!

女人哪女人,封建宗法制下的女人,哪怕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哪怕飞花集齿、下笔千言,只要不能负起传宗接代责任,在家庭的地位就不如目不识丁的愚妇,只要那愚妇能生下哪怕半傻的儿子!

绪绅家嫡妻不生育,纳妾可也,即使正妻有子,仍可姬妾满堂。可是新婚夫妇如胶似漆,看来只要李清照在京,赵明诚三五年内就不会纳妾。这样一来,借“党人碑”把三儿媳逐出京城,再给三子纳妾求孙,成赵挺之夫妇的最佳选择。

史书有过明确记载:“赵君无嗣”。

责任是否在李清照?未必。我们有理由相信,该负“无嗣”之责的正是赵君本人。

李清照处的时代既是男人可以寻花问柳、纳妾收房的年代,也是嫡妻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年代。不管多得宠的侍妾生了儿女,名分上都属于嫡妻,嫡妻一般会视同己出,庶出子女也以此为幸。就像《红楼梦》对探春和王夫人关系的描写。种种迹象表明:赵明诚不仅无“弄璋之喜”资格,连专生女儿的所谓“瓦窑”也没做上。据陆游给某位孙氏写的墓志透露,李清照晚年曾想以毕生学问教孙氏写词,孙氏居然以“才藻非女子之事”拒绝了。倘若赵明诚侍妾生过女儿,李清照就能教庶女写词,勿须再找那个愚不可及还自以为是的女人。从这条旁证推测,不仅李清照从未生育,赵明诚临终未做“分香卖履”遗言的姬妾也概无生育!史书还记载,赵明诚只有两个亲侄子,“赵君无嗣”是因赵家香火不旺,赵明诚患不育症,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很早就替他背上不生麟儿十字架的,却是李清照。

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因为不可思议的林林总总,被打人几近弃妇的悲惨境地,陷人了感情的寒冰地狱。

云中谁寄锦书来?《淮南子》有语:“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新婚不到三年就被遣回娘家的李清照,文思如清泉,泪泊而出,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策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们通常将《一剪梅》看作写思念之情,其实不尽然。如果丈夫跟妻子身居两地、情发一心,妻思夫就是甜蜜的思念。如果妻子苦苦思念丈夫时,丈夫却跟别人卿卿我我,这思念就是苦涩的单相思,其深层内蕴是哀愁和埋怨。这哀怨像磨盘压在心头,像驱不走的梦魔,无计消除又不可以直接说出,只能诉诸于一字三回肠的“思念”笔墨。一言以蔽之:优美动人绘相思的《一剪梅》恰好曲折地反映了思念的对象做了她所非常不喜欢、根据礼教要求又不能说出来的事:赵明诚纳妾了!

相府已婚青年公子当然没有守空房之理,赵明诚已得到皇帝授予宰辅大臣子弟的职务:担任鸿肪少卿(即主管朝祭礼仪者的副手),没有繁杂的公务却有不低的地位。在赵挺之宰相伉俪的亲切关怀下,赵明诚外出归家, 自有“小星”嘘寒问暖;深夜读书, 自有“红拂”添香沏茶。这在当时,理所当然之事耳。丈夫有了别的女人,李清照能否不高兴?不能。她得表示欣慰她不在时有人照顾丈夫,表示决不嫉妒、乐意像娥皇女英共侍大舜般,跟任何赵明诚乐意要的女人一起分享,或者说共同伺候赵明诚。根据“妇德”要求,李清照表面确实这样做了,内心却痛苦到顶点。”

性爱本是排他的,李清照,不可救药的偏偏是文学女人!

文学女人的致命弱点就是专门相信男人高兴时说的各种美丽谎话,什么“我心匪石”、“我心匪席”,什么“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什么“愿为连根同死之秋草,不作飞空之落花”,什么“我心坚,你心坚,各自心坚石也穿”,什么“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岂不知,山未变,水未变,秋草还没来得及变成春花,曾山盟海誓的郎君怀中已另有他人!

痴情的文学女人李清照有什么办法?什么办法也没有!她是民间女子,不能学武则天弄一帮北门学士、学山阴公主找几个面首;她是位淑女,不能像唐代宰相夫人房玄龄妻大喝其醋;更不能自己也红杏出墙。她只能用深情感动丈夫,用生花妙笔打动丈夫,希望他心中尽量多留点儿“结发妻”的位置!

讨论李清照婚姻时,有人极力辩驳赵明诚有纳妾之举,其实是以当代观点替古人担忧。中国古代男人纳妾比现代西方人离婚还容易,不要说李清照已离京城,赵明诚理当纳妾,就是李清照在,只要赵明诚高兴,同样可纳妾收房,甚至可以将李清照从娘家带来、“却道海棠依旧”的“卷帘人”收做通房大丫头。这是社会赋予他的、不容置咏的夫权。细细琢磨李清照夫妇睽离的写“愁”词句,可以发现,其深刻内涵,恰好是司空见惯的夫权体现到绝代才女身上时,她不可抑制的极度恐惧和无法释怀。

塞翁失马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段名言: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调悦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殡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周文王是在被商封王囚禁时,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成《周易》;孔子周游列国在陈蔡受困,回国后发愤写《春秋》;屈原遭放逐,写出传唱千古的《离骚》;鲁国太史左丘明双目失明写出中国第一本编年史《左传》;孙子为庞涓所害削去膝盖,发奋报仇,以巧计打败庞涓并写下《兵法》……古代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是圣贤发愤之作,受到挫折,受到打击,遭受磨难,以血泪凝诸笔端。经霜梅花分外香,多少大富大贵、官高爵显者都已经烟消灰灭,这些珠巩般的文字却千秋万代传下去。

司马迁所举,都属男人的世界。女人当然不同。女人跟男人有完全不同的境遇,随之有迥然不同的思维。社会将男人放到政界,撒向疆场,将女人关进家庭,圈回闺阁,男人放眼出将人相、光宗耀祖,女人只能注目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千百年间当然有无数女人因爱情失意而痛苦,但只有到了李清照,这苦,这痛,这无奈,这伤怀,才发挥到极致,获得迄今为止仍算最高的审美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李清照婚姻的不幸,跟周文王、孔子、屈原、孙子政治上的厄运几无二致!螺丝壳里做道场,李清照以细腻女性意识描写细微人类感情达到的细致精巧,其艺术水准,跟顶尖男性大师在关乎国计民生大命题上的达到的壮怀激烈、博大雄浑,虽风格不同,却有同样价值。

八百多年前封建政治家兼封建家长赵挺之的小算盘,变成了一把文学史上的双刃剑:它让少妇李清照备受炼狱熬煎,又让才女李清照淋漓尽致感受别离之思,体验被冷落的猜疑之苦,像屈原泽畔苦吟一样,潜心而无助地忖度着“情”为何字,以生花妙笔描写了以往文学中最寂廖的一个角落,最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一批最有成就的华章!

那位骑青牛出函关的老人说得好: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附。

倘若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徜若李清照跟丈夫和和美美,白首偕老,子孙满堂……

今日中文系“古代文学史”,还讲“宋词婉约派”吗?

历史真得感谢政治上患得患失的赵挺之,为求后嗣棒打鸳鸯的赵挺之。

人似黄花瘦

牛郎织女鹊桥会故事,是中国古代约定俗成、描绘夫妇分离的典故。韩鄂在《风俗通》中写到: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在天河相会,由喜鹊给他们搭桥。张华在《博物志》中写到:天河与海可通,有浮搓来往于天上人间,每到八月必至,从不失期。有人决心要上天宫,带了许多吃的东西,乘上浮搓,航行十几天到了天河。看到牛郎牵着牛在河边饮水,织女却在遥远的天宫。

在男性作家们看来,夫妇一年只一次相见未免太残酷,被遣离东京、回到娘家的李清照却认为一年见一次的牛郎织女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有准确相见的日期,喜鹊也会主动及时替他们搭桥,夫妇相见时还真情相爱,这都比她强多了。

李清照是被婆家遣回娘家的,如果赵家不派人来接李清照,她就不能主动回丈夫身边。而赵家是否派人来接以及什么时候派人接?既取决于政治风云的变幻,又取决于翁姑是否高兴,更取决于丈夫身边有没有他更加宠爱的女人!李清照最没法接受的是:终于盼到翁姑派人把她接到京城,丈夫却另有新欢,甚至不跟她见面。就像天上“浮搓”你来我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冷清寂寞、形影相吊的李清照肯定一厢情愿地认为,既然她是著名词女,既然“词女之夫”主动促成他们结合,就不会把她作一般女子对待,而会与她相爱如初。她是那么相信文学的力量,苦苦地含泪倾诉,一次次地将新作寄到丈夫身边。赵明诚当然非铁石之人,结发妻的绵绵情意也时不时感动他,妻子的新词述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九九重阳阖家团圆欢宴时刻,却夫妇分离,天各一方,看着满天薄雾浓云,她思忖着怎么独自挨过漫长白天和更加寂寞的长夜,赏菊饮酒,借酒消愁愁更愁,她就像被萧瑟秋风吹打的雏菊一样……妻子天才的词句深深震撼着赵明诚。据热衷小道消息的闲书《琅摄记》记载:赵明诚接到李清照《醉花阴》后,叹赏再三,明知比不上妻子才气,又好胜心切,想超过妻子,就闭门谢客,三天三夜写出五十首词,把李清照这首词混到里边,送给朋友陆德夫看,请他判定:赵明诚“近作”哪首最好?

陆德夫玩赏再三后,叹道:“只有三句最好。”

赵明诚迫不及待地问:“哪三句?”

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

恰好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

李清照《醉花阴》有不少版本用“人比黄花瘦”,但现存最早的李清照词版本《乐府雅词》是“人似黄花瘦”。从词义上看来,“人似黄花瘦”是将自己认同为在秋风中肃杀的菊花,更符合李清照以花自况。

闷损阑干愁不倚

弃妇情结是中国女性文学的重要题材。常用典故是“长门”和“秋扇”:汉武帝曾“金屋藏娇”娇宠陈皇后,陈皇后失宠后,花重金请司马相如替她写《长门赋》,希望重获武帝恩爱;班婕好用秋凉时丢弃的扇子,比喻失宠殡妃。难以想象的是,李清照弃妇情结的产生竟恰好在与丈夫久别重聚时。

崇宁五年(1106)春天,皇帝诏令毁《元佑党人碑),解除有关党人一切禁令,接着,大赦天下。听到皇恩浩荡的赦令,李清照欣喜若狂!像春风吹绿了幽闭的深宫,像滴居长门的陈皇后得到重新恩宠的消息,李清照相信此后的夫妇生活会像绿茵生机盎然,春梅并蒂怒放,西窗品茗般高雅和谐。她眼前的一切都变得妙不可言:花,不再是被风打霜摧的黄花;月,不再是浓云遮蔽的愁月;黄昏,不再是惹人哀思、继之带来漫长难眠夜的黄昏,而是鸳梦前奏,一切的一切,都那样美好!因为,在跟丈夫分离两年后,终于可重新聚首,辜负了两年新婚岁月,又可梅开二度,再享蜜月:“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李清照终于回到钟鸣鼎食的相府,回到日思夜想的丈夫身边后,她却真正绝望了!

官场斗争带来夫妇分离,伉俪睽离赋予赵明诚太多自由,他不仅大大方方使用纳妾收脾权,还偷偷摸摸开始了青楼冶游!抱一腔热情回丈夫身边的李清照,大约无意中发现丈夫偶有此为,真真如雷轰顶!

李清照不仅用过“长门”和“秋扇”典故,说明因为丈夫生活中有别的女人她受到冷落,她还用过“武陵人远”词句。“武陵源”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后世人用“武陵源”时,更多的不是指世外桃源,而是延伸借用刘义庆《幽明录》桃源寻艳的故事:汉代刘晨、阮肇人天台山,跟住在桃林中仙女相爱,乐而忘返,等他们回家时妻子已去世,见到他们的七世孙。“武陵之游”成为古代缥娟的典故。

在中国古代,封建文人的“武陵”之游不仅不足为奇,还常成为“佳话”,宋代词人柳永就有不少这样艳闻,还因此传下“众名姬吊柳七”话本。李清照之为李清照,就因为她在男女根本不可能平等的社会苦苦幻想男女对等的爱!赵明诚纳妾已令她极为不快,青楼之游更让她痛摧心肝。对于一个生性敏感、以爱情为生命的女诗人来说,丈夫纳妾收姊,出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考虑,她在不得不接受时,会把“长门”之怨和着血泪硬咽到肚里。丈夫从求嗣发展到寻花问柳,对她就不仅是“长门秋扇”之怨,而是比离别还伤感,比死亡还可怕的羞辱!

熟知历史上众多才女不幸遭遇的李清照,在厄运降临自己头上时,“闷损阑干愁不倚”,凝眸历史现实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花鸟虫鱼, 日月风雨,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能让她联想到爱情的不幸,每次表达都穷形尽相、摇曳多姿。似乎上天派下法力无边的仙子,让她用几千年沉积的文学醇酸把个人一次次的感情挫折,酿成一杯杯美酒,供千秋万代、五湖四海读者品尝。

霜菊雪梅

李清照在感情生活遭遇不幸时,特别专注于大自然最美、最有风骨的花朵,最常见的是梅花和菊花,她总在美极的花朵中找到自己:未萎之花,枯于稿木!

历代文人都喜欢写菊,“陶令”、“东篱”常被借用表达孤高或闲适情思。元棋写“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苏轼写“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都是借欣赏独立寒秋的菊花表明傲立人生的秉性,这是对菊花的欣赏而非认同。只能算“业余诗人”的黄巢倒写出了比元棋、苏轼更有名的咏菊诗,且是两首,以对菊的认同表达大义凛然的人生态度:“待到秋来八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到李清照笔下,菊花也得到了认同,但是跟黄巢“革命化”、“造反化”认同截然不同,李清照是将菊花做女性化、文学化认同,借与大自然白菊合而为一抒发跟古代既有文名又有骨气的屈原陶潜合而为一:白菊经历了萧萧无情风雨,被打得花垂叶落,它不像牡丹花那样艳丽,它不做妖媚的打扮,它没有迷人的香气,更不做奇态怪形,只有屈原笔下的风骨,陶潜笔下的风韵,才跟它相符。秋越来越深,白菊蒙受的风霜越来越重,像白菊一样的人儿呢,一滴滴清泪洒在天凉后丢弃的团扇上…李清照忍不住直接感叹:如果夫妇感情如昔,何需借屈原行吟、陶令黄花大做文章?“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句名言:“梅以韵胜”。在中国文人眼中,梅花最有风骨韵致、最符合文人个性,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诗人都喜欢咏梅,宋代人尤其如此,有人还编过《梅苑》十卷,可见宋人吟梅之盛。宋人咏梅确实佳作名句迭出。晏几道写过“折得疏梅香满袖”和“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苏轼写过“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陆游写过“释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最有名的咏梅句首推林通“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男性作家咏梅多着眼梅的报春和“暗香”,带赏玩性质。李清照不同,她把经风冒雪的梅花认同自己的生命形式,将敬曲稀疏的梅枝看作自己不平身世,她的《满庭芳》,活画出女作家怎样从种梅、爱梅到以梅自况的完整过程:住在幽深的闺阁之中,冷清寂寞,只能终日与梅厮对,这以格调风韵胜过艳丽群花的梅花,能严冬盛开的梅花,毕竟也难以忍受太多风吹雨打无情摧残,花落笛声都像无尽的哀愁……

对今天读者来说,李清照咏物词的深刻内涵和写作背景已不容易也不需要细致考证,阅读时不知深层寓义,并不妨碍欣赏其意境营造和语言锤炼。人们咏叹白菊“清芬酝藉”、“雪清玉瘦”、“天教憔悴度芳姿”,梅花“难堪浓愁,不耐风揉”、“扫迹情留”、“疏影尚风流”,怎会想到,天孙机抒的清词丽句,曾洒上词人多少辛酸热泪?鬼斧神工的华章巧思,正是女词人受感情重创的生命燃烧!正是因为李清照咏物词是非常情况下的非常之作,它们才能做为杰出咏物文本卓然存在、 日久常新。

赵明诚武陵之游变成李清照切肤之痛,她以天才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成了世界文学一笔永久的财富。

屏居青州

北宋政坛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是四月天气,一会儿,显示阳光下的灿烂,一会儿,乌云带走了一切。“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不幸又降临到赵明诚头上。

赵挺之在政坛先依靠章淳,后馅事蔡京、曾布,“出人门下,殆无虚日”,因为章淳、蔡京、曾布都是福建人,赵挺之被人讽刺为“移乡福建子”。共同的政敌击败后,内部开始鸡争鹅斗,赵挺之跟蔡京毕竟不完全一样,有时向皇帝汇报蔡京的胡作非为。但在玩政坛花样上,赵挺之远不是蔡京对手,跟蔡京斗法失利时,他要求辞官回青州,赵挺之本是诸诚人,此前已移家青州。赵挺之表示辞官意愿后,彗星出现,宋徽宗以为这是上天暗示他不要重用蔡京,就召见赵挺之,对他附耳低言:蔡京所做所为,果然像你反映的那么坏啊!立即罢蔡京相位,提升赵挺之为右仆射(副宰相)。赵挺之因天兆相助,成为宰辅重臣。但皇帝是个朝三暮四者。宋徽宗喜欢道士,道士们用心险恶送皇帝“教主道君皇帝”称号,皇帝就乐颠颠地让道士跟士子一样考试做官。温州道士林灵素对徽宗胡诌:陛下是长生大帝君下凡,蔡京是仙官左元仙伯……大观元年(1107)正月,无道“道君”恢复“仙官”蔡京左仆射之职,昏君奸相继续玩弄亡国把戏。三月,赵挺之被罢免右仆射,当月五日病死,几天后蔡京诬陷赵挺之“交结富人”,“力庇元佑奸党”,皇帝追回赵挺之病逝所赠“司徒”官职,蔡京兴大狱欲治赵挺之后人于死地,赵家三位因能力出众很有名气的“三诚”即赵存诚、赵思诚、赵明诚,都给抓进监狱,终于查无实事,放人“具狱”(即结束官司)了事。

赵挺之官职已被追回,赵明诚携李清照回到青州。

古九州之一的青州,柳树满城,全城皆绿。云门山、驼山、玲珑山三山联翠,障城如画;南阳河、北阳河,穿城而过,绿水泛波。北宋有三位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任青州父母官并受黎民拥戴,建亭、祠纪念。城西阳溪边,唐代的揪树枝繁叶茂,芭蕉长得成年杨树般高,古木翁郁,绿草如毡,有甘泉涌出,范仲淹亲自指挥在泉上盖亭子保护甘泉,青州人盖“范公亭”纪念他,亭后有祭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的“三贤祠”。赵明诚、李清照隐居处就在离范公亭百米处顺河楼上,楼下是阳溪流水,一株两搂粗柳树从楼旁斜向水面……

李清照将青州住处起名“归来堂”,取意于陶渊明《归去来辞》。

李清照在青州自号“易安居士”,表白东篱黄花式生活态度:“审容膝之易安”。

似乎约定俗成:庄子是没做过官又不甘沉沦者的心灵家园;陶潜是从官场返回田园者的心灵殿堂。李清照以“归来”为堂,以“易安”为号,显示了跟官场决绝的意念,透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不以财富、地位、享受为念,厌恶相府金堂玉马、灯火楼台的生活,珍惜隐居乡间、夫唱妇随的岁月。她在《金石录后序》记下当时的心情:宁愿粗衣蔬食,“终老是乡”。

谁喝头杯茶?

李清照是个多么宽容、贤慧、大度的妻子!赵家得意时,丈夫冷落她,她极度痛苦无奈,将苦水咽到肚里,却不记恨。赵家失势,她毫无怨言,抚慰着丈夫返乡,还私下欣慰自己因祸得福,认为她在青州跟夫君书斋相守的十年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赵明诚身后经李清照修订梓行的《金石录》,对两千件夏、商、周三代及梁、唐、晋、汉、周五代钟鼎高盘尊等酒食器铭文,名人墓志碑刻,有深人研究,大学问家朱熹说《金石录》“煞做得好”。《金石录》主体部分就是屏居(隐居)青州时所做。赵明诚和李清照回青州后,继续收集金石古籍珍品。每获得一本新书,两人就仔细分析,书前题签,书后校勘。每得到一幅书画,一座鼎彝,就小心翼翼地展放到书桌上,一处一处寻找有没有毛病?白天整理分析不完,晚上继续,每晚至少得点完一支蜡烛才可罢手。得到稀世极品时,二人会激动得整夜不睡。他们整理的书籍、抄写的书札十分精致,在收藏家中出类拔萃。他们的收藏越来越多,建起十几个书库,每个书库都摆着相同规格的大书橱,分门别类存放鼎彝字画书籍……

生活安定、心情愉快的李清照发疯样读书。赵明诚有洁癖,李清照要读家藏的书,每次都必须向他要钥匙,还得登记是甲乙丙丁……哪个书库、哪个书架、哪卷、哪册?一丝不苟到不通情理。李清照手不释卷,吃饭手中有书,喝茶手中有书,吃水果手中还是有书,甚至如厕也手上有书!书页偶然不小心溅上些许墨点果汁茶渍之类,有什么了不起?偏偏每次都惹恼赵明诚。立时三刻要求李清照擦个干干净净!每次读书都如此繁琐,李清照很不耐烦,她对明诚说:今后我饭桌上不要大鱼大肉,头上不添金珠玉翠,身上不要华服锦缎,床上不要杭丝苏绣,用省下的钱买书。家里已有的书,市面上再看到,只要没磨损掉字儿,我就买回来做副本。我看副本,你存珍本,各得其所。从此,他们家的藏书常备两套,《周易》、《左传》在当时藏书家中文字最精到,最全。

李清照博闻强记,每次吃过饭,坐在归来堂中准备喝茶时,她就指着堆积在书桌上的历史文学书,对赵明诚说:某某事记载在某某书第几卷第几页第几行。赵明诚不相信妻子有如此记性,笑道:未必吧?李清照娇填道:你不相信?如果我说对了,我先喝茶!赵明诚漫应之。检点书籍,李清照说得丝毫不差!李清照举起茶杯说:我可真的先喝了!她得意地笑不可遏,杯中之茶却倒在怀里,反而喝它不成!

按青州民俗,喝茶次序极有讲究,第一盅茶给谁?是判断一个家庭是否长幼有序的标志之一。有客人在时,第一碗茶要奉于客人。家中人喝茶,第一杯茶则必须奉于家中地位最高者。归来堂中彻茶,当然该一家之主赵明诚喝第一杯。李清照调皮地提出:以对书的熟悉程度打赌,谁赢了谁喝第一杯。她果然赢了,按打赌规定,她应该也可以喝第一杯。但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妻子怎能在丈夫跟前喝第一杯茶呢?于是李清照边哈哈大笑边将茶倾到怀里……《金石录后序》关于喝茶的记载,细微之处见精神,活画出贤惠、聪慧、善解人意、娇慎可人的妻子形象。

爱情的荆棘鸟

李清照的婆母郭氏百折不挠地恳求皇帝为丈夫恢复名誉。赵挺之的官职得到恢复,赵明诚又可以做官了。李清照恳求赵明诚带她赴任,被断然拒绝。千般柔情改变不了无情决定,李清照像给萧史抛弃了的弄玉,孤零零待在秦楼上。

赵明诚独自赴莱州上任,对李清照来说,比十几年前被翁姑遣回娘家是更大的不幸。那是政局造成,丈夫没有自主权,这次却是丈夫个人感情的抉择。赵明诚打什么算盘?她琢磨不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丈夫恢复了官职,青楼艳姬也恢复了吸引力!

男人交结青楼女子,在当时没什么可大惊小怪。连德高望重的宰辅大臣、学界泰斗也聊复尔尔。《西溪诗话》记载这样的轶事:范仲淹镇守都阳时喜欢一乐藉小妓,回京城后寄胭脂给她并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寄汝好颜色。”还写诗托后任官员魏介照管:“庆朔堂前花自栽,为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领来。”魏介得诗后买下这个小乐妓送到范仲淹身边,传为佳话。一般浩命夫人对大人先生这类“闲情小事”,都采取大度的摸视或聪明的睁一眼闭一眼态度。身为知州夫人的李清照偏偏跟一般贵妇不同,她“小器”得很,对丈夫“武陵”之游耿耿于怀,因为她骨子里仍是希望爱情专一、夫妻相守不相欺的纯粹文学女人!

赵明诚走了,百无聊赖的李清照失去了一切生活乐趣,长夜漫漫孤袅单,睁着眼等天明。懒懒坐到窗前,头不想梳,镜子没人照已布满灰尘。“女为悦己者容”啊,眼前没了昔日悦己者,昔日悦己者如今沉酒哪个温柔乡?“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李清照承受的不仅是夫妇离别苦,而是丈夫薄幸的弃妇苦,地狱般的心灵折磨像钝刀割肉,无止无休!可是在李清照是天大痛苦的事,世人眼里却是寻常小事,遵守妇德者绝对不能在意,真是“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只能对着楼下阳溪河水呆想,“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现存名作可断定“屏居青州”跟赵明诚如胶似漆时所写并不多。赵明诚重踏仕途之日,李清照再尝弃妇哀愁之时,她的巧思妙语又像积蓄已久的泉水猛烈迸发。李清照身上有个类似西方小说家描写的现象:她不是夜莺,擅长花前月下优哉游哉吟唱小夜曲,她是“荆棘鸟”,必须遭受痛苦和不幸,也只有遭受痛苦和不幸,受到荆棘扎人肌肤般的深痛,才亮开歌喉,用全副生命唱出优雅婉转、凄美动人的歌儿!

李清照以灵襟秀气参透离情别愁,中国古典诗词任何写离愁别思者都休想企及的《声声慢》,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十四个叠字开头的《声声慢》,堪称古今中外文学描写女性感受绝响的《声声慢》终于问世: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5]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流芳千古的杰出作家其成就常跟坎坷遭遇相随相生,正因为在公认美满的婚姻中备尝酸辛,李清照才成了写“情”的铁笔圣手。

金石夫妻

自己的事马尾拴豆腐提不起,却管他人闲事,好像一些人的病疾。这种闲得发愁的“爱好”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将近两千年前,有人到皇帝那儿告一状:说张敞太不像话,堂堂京尹,每天早上都亲自给妻子画眉!爱听谗言的皇帝老儿果然把张敞叫来问罪。张敞不慌不忙地回答:陛下,臣听说夫妇之爱“有甚于画眉者”。皇帝有三宫六院,对“甚于画眉”含义自然再清楚不过,只好不了了之。

其实夫妇间“甚于画眉”的感情,不一定是张敞话语隐含的肌肤之亲,而是共同的理想和爱好。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说李清照“与夫同志,故相亲相爱之极”。李清照跟赵明诚可以说是“夫妇擅朋友之胜”。赵明诚即使偶尔拈花惹草,李清照永远在他心中占有嫡妻兼挚友位置,金石事业是他们之间割不断的红丝线。

经过一段无奈的分离和凄苦思念后,李清照决然踏上去莱州之路,打算安营扎寨,陪伴夫君。她写给姐妹的词嘱咐:“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赵明诚做莱州知州期间,金石学研究有长足进展。他发现并著录的《后魏郑羲碑》、《后魏郑羲上碑》功德无量,如果不是赵明诚在任期间的发现,郑道昭的书法作品能否成为我国研究字体变化的珍贵资料?很难说。赵明诚做这些考察和著述,都有李清照的一份功劳。赵明诚每天办公完毕待下属散去,就在静治堂校勘(金石录》,每整好一卷就束上淡青色缥带,十卷束为一轶,李清照一直伴随在旁。三年后赵明诚调任淄州知州,李清照继续随任。齐国故都遍地珍宝,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