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存丛书——一生的资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0:14:2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元秀

出版社: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生存丛书——一生的资本

智慧生存丛书——一生的资本试读:

拥有轻松并快乐的身心

减五岁的理论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我宁愿有一个短促的老年,也不愿在我尚未进入老年期就老了。”

时光流逝,年轻的心境却永不会磨损。

当年惊世骇俗的麦当娜转眼已经40岁,进入了生命的成熟期。但是她一样有惊人之论。她表示说虽然生理年龄40岁了,但是她却认为自己必需减5岁,实际上是35岁才对!

她的理由有四个:当年与西恩潘的婚姻,可说是有一整年是浪费掉的,因此必须减去一岁。她与女喜剧演员珊德拉·班哈特为争女儿而翻脸,因此两年的友情算是空白,又要减两岁。接下来是她曾经演出过大烂片《赤裸惊情》,所以这一年也不能算。最后是演出《狄克崔西》时与华伦比提的恋爱谣传,那一年等于是浪费她的生命,因此必须要减掉那一年。

如此推算下来,果然她又多了5岁!真的可以理直气壮她再年轻一次了!

想想看,你是否也有些岁月是浪费掉,需要重过的?花了5年时间爱错了一个男人,减掉5岁吧!因为失恋而消沉了一年,减掉一岁!花了两年时间做了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减掉两岁!这样算下来,你是不是又年轻了几岁?时间对你再也不是压力了!你是不是又可以重新开始尝试崭新的生活?你是不是又有勇气另起炉灶了?其实时间是供我们垂钓的溪流,在这条溪流中,我们想要抓住星星、月亮或鱼群、水草,并将它们完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但这一切即随着汩汩的河水流逝了,只有年轻的心境永远的留了下来。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我宁愿有一个短促的老年,也不愿在我尚未进入老年期就老了。”好好掌握自己的生命,运用减岁哲学将使你的心情永远不会衰老,永远有机会重新开始,永远敢另起炉灶!

从帮助他人做起

想让自己快乐起来,就应该从帮助他人做起。

有一个叫波顿的人,他的父亲死于车祸,母亲在不久的某一天也离开了家,从此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他的两个姑姑,她们又穷又老又病,把他们兄弟5个中的3个带到她们家里去。没有人要波顿和他的小弟弟,他们只好靠镇上的人来帮忙。

波顿很怕被人家叫做孤儿,或者被人家当做孤儿来看待,担心的事情还是很快发生了。他到一个很穷的人家住了一阵子,可是日子很难过,那一家的男主人失了业,所以他们没有办法再养他。

后来罗福亭先生和他的太太收留了他,让他住在他们离镇上11英里的农庄里。罗福亭先生70岁,而且得了俗名“缠腰龙”的病躺在床上。他说,“只要不说谎,不偷东西,能听话做事,你就能一直住在这里”。这3个命令就变成他的“圣经”,他完全遵照它们生活。他开始上学,可是第一个礼拜他就像一个小婴儿似的躲在家里号啕大哭起来。其他的孩子都来找他麻烦,拿他的大鼻子取笑,说他是个笨蛋,还说他是个“小臭孤儿”。他伤心得想去打他们,可是收容他的那位农夫罗福亭先生对他说:“永远记住,能走开不打架的人,要比留下来打架的人伟大得多。”

罗福亭太太给他买的一顶新帽子他觉得非常得意。有一天有个大女孩把他的帽子扯了下来,并在里面装满了水,把帽子弄坏了。她说她之所以把水放在里面,是要那些水“能够弄湿他的大脑袋,让那玉米花似的脑筋不要乱爆。”

波顿在学校里从来没有哭过,可是他常常在回到家之后号啕大哭。之后有一天,罗福亭太太给了他一些忠告,使他消除了所有的烦恼和忧虑,而且把他的敌人都变成了他的朋友。她说:“要是你肯对他们表示兴趣,而且注意看你能够为他们做些什么的话,他们就不会再来逗你,或叫你‘小臭孤儿’了。”波顿接受了她的忠告。他用功读书,不久后他就是班上第一名,从此以后,没有人嫉妒他,因为他总在尽力帮助别人。

他帮好几个同学做作文,替好几个同学写很完整的报告。有个孩子不好意思让父亲知道波顿在帮他的忙,所以常常告诉他母亲说,他要抓袋鼠,然后就到罗福亭先生的农场来,把他的狗关在谷仓里,然后让波顿教他读书。

流行病侵袭到他们住的地方,两位年纪很大的农夫都死了,还有另一位老太太的丈夫死了。在这几家人中波顿是唯一的男性,他帮助那些寡妇们过了两年。在上下学的路上,波顿会到她们的农庄去,替她们砍柴、挤牛奶,替她们的家畜喂饲料和喂水。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再骂他,每个人都把波顿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他从海军退伍回来的时候,他们向他表露出对他的真正感情。到家的第一天,有200多位农夫来看他,很多人甚至从80英里外开车过来。

他们对他的关怀非常真诚,因为他尽管很忙还是很高兴地去尽力帮助其他的人。他不再有什么忧虑,而且13年来再没有一个人叫过他“小臭孤儿”了。

陆培博士也是一样。他因为风湿病在床上躺了23年之久,但是《西雅图报》的记者特豪说:“我去访问陆培博士好几次,我从来没有看过哪个人能这样不自私,这样好好地过日子。”

一个像他这样躺在床上的人,怎么好好过日子呢?他是否一天到晚埋怨和批评别人呢?不是的;是充满了自怜,要求让他成为所有人注意的中心人物,要每个人都来照顾他吗?都不对。

他的做法是:把威尔士王子的名言“我为人服务”作为他的座右铭。他搜集了很多其他病患者的姓名和住址,写充满快乐、充满鼓励的信给他们,使他们高兴,也激励他自己。事实上,他组织了一个专供病人通信的俱乐部,使他们彼此通信。最后,他组织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称之为“病房里的社会”。

他这样躺在床上,平均每年要写1400封信,为成千成万的病人带来了快乐。

陆培博士和别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只有一点:陆培博士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有一个目的,有一个任务,深知自己是在为一个比自己高贵得多也重要的多的理想服务,并从中得到了快乐,而不会做一个像萧伯纳所说的“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又病又苦的老家伙,一天到晚抱怨这个世界没有好好地使他开心的人”。

你是波顿、陆陪博士,还是萧伯纳所说的那种人呢?希望是前者。因为只有那种人才能让自己快乐起来。

独木桥上

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了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了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再也不贸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过尽后,才匆匆上了桥。

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甘心回头,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亲爱的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个人争执起来。

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胖和尚。和尚刚到桥下,两个人不约而同请和尚为他们评理。

目和尚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和尚说:“你既然急着去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点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和尚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绅士争辩到:“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便过不了桥了。”

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遭遇呢?其实给别人让路,也在给自己让路啊!

权力也杀人

古人云:惟彼愚人,招权入已;炙手可热,其门如市;生杀予夺,颐指气使,万夫胁息,不敢仰视;苍头庐儿,虎而加翅。一朝祸发,迅雷不及掩耳。

李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时立下了大功,但也帮秦始皇办了不少坏事,比如,他曾向秦始皇建议说:“今天,皇帝您拥有天下,分辨是非,奠定了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读书人仍然私自教授,结群成党非议朝廷的法令教化,听到朝廷的举措,就本着自己学来的东西批评一番,所以陛下的政令一下,整条巷弄里的人议论纷纷,他们用大言欺骗君王来博取声誉,做一些奇怪的事来获得高名,领导着一群私下的人枉造谤言,像这样,如果不禁止,那么私下的臣民相勾结就很危险,要禁止他们的批评才是。臣请求陛下下令史官,把非秦朝的典籍都放火烧掉,非博士官的职务而暗地里收藏《诗经》、《书经》,诸子百家书的,全部搜出送到官府焚毁,有敢相聚讨论《诗》、《书》的,在市上处死;推崇古代,诽谤当代的,诛杀全族;管史有知道不检举的,以同论罪。命令下达30天,仍然不烧书的,就刺上字发配边疆去修筑长城,服劳役4年,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一类的书籍,不必销毁。”秦始皇下诏说:“可以依照这个办法去做。”于是焚书坑儒的暴行开使实施,中华民族的文化损失是惨重的,不仅先秦的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付诸一炬,化为灰烬,而且活埋了460名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几乎造成民族文化的断裂。尽管国家和民族的损失巨大,但惯于弄权的李斯却官运亨通,爬上丞相高位,权势凌驾于百官之上,连始皇之子胡亥的老师赵高也不得不听命于他。

死神降临到秦始皇头上的之前,他替始皇写了一封盖有玉玺的遗书,要始皇在北方监督蒙恬的大儿子扶苏回来主办自己的后事,实际上是让其继承皇位。谁知始皇刚刚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宦官赵高就密谋策划让胡亥当皇帝,不让扶苏当皇帝,因为他曾经教导胡亥学习文字和治理讼狱的法律制度,胡亥私下对他很宠幸,于是,便采取软硬兼施之法,迫使李斯违背始皇旨意,同意帮助胡亥登上皇帝宝座。经赵高、胡亥和李斯地暗地商量,打开始皇赐给扶苏的书信,另外伪称丞相李斯受到始皇临死遗留下来的诏令,立胡亥为太子,换了一封信送给扶苏和蒙恬,责怪他们不忠,命他们自杀。

一切办妥之后,由太子胡亥继位为皇帝,称二世皇帝,历史上把胡亥称为秦二世。

二世皇帝元年,胡亥20岁,他宠信赵高,便把赵高的官升为郎中令,由他掌管国家大事。随后,李斯在权力斗争中被赵高击败,赵高唆使秦二世下令诛杀李斯三族。李斯父子在咸阳被腰斩。李斯受刺字、割鼻、截断左右脚趾头再砍头、剁成肉泥五刑而死之前,对自己追逐权势的一生后悔不已,异常沉痛地对儿子说:“我想和你牵着黄狗,到故乡上蔡去追逐野兔,唉,怎么能做到呢?”

李斯死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不择手段争权夺利的赵高权力更大了,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权势有多大,一天,赵高牵了一头鹿上殿,对秦二世说,送皇帝陛下一匹宝马。二世一看,眼前分明是一头梅花鹿,怎么说是马呢?便很认真地说:“这不是马,而是鹿。”可赵高执拗地一口咬定是马,不是鹿。秦二世拗不过他,只好向左右的大臣发问:“你们都仔细看看究竟是鹿还是马?”众大臣迫于赵高的赫赫权势,有的低头不语,有的附和着说是马,也有的说是鹿。几天后,赵高把这几个说鹿的大臣一个不剩的杀掉了。从此,朝廷中没有人敢把赵高当作对手了。

指鹿为马的丑剧上演不久,刘邦大军已经向关中进击,并接连攻下许多城池,秦朝都城咸阳处境危在旦夕,赵高怕起义军攻破关中,咸阳难保,自身也难保,便杀了愚蠢到了极点的秦二世,立子婴接着二世嗣位,企图以此为条件,与起义军讲和。可头戴玉做皇冠的子婴深思远虑,竟然很快在房室之内杀掉凶暴残虐、狡猾多端的奸臣赵高,替已死的皇帝诛讨凌驾于帝王之上的贼人。独揽大权的赵高,既然一度飞扬跋扈,如今被杀又怎能逃避得了呢?

民间有句俗话:“爬得越高,跌得越重。”这句话对那些争权夺利、揽权弄权的人来说,真是再合适不过了。这里,“爬高”与“跌重”,两者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因为,对于贪婪地攫取权力者而言,在通往权力顶峰的过程中,必然会踏着别人向上爬,这样就足够带来倒霉了,何况一朝大权在握,又会滥用权力,遭致众人的痛恨?所以,权力的贪欲导致一个又一个高官不得不以悲惨的结局告终。与其不择手段地争名夺利,倒不如稀里糊涂的做好分内之事,放弃争权夺利的机会,落得一身轻松,一生快乐无忧。

思想的魔力

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内战期间的最离奇的故事。这个故事足够写一本大书,不过让我们长话短说。

现在很多信徒都知道基督教信心疗法的创始人艾迪太太。可是在当时,艾迪太太认为生命只有疾病、愁苦和不幸。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她们婚后不久就去世了,她的第二任丈夫又抛弃了她,和一个已婚妇人私奔,后来死在一个贫民收容所里。她只有一个儿子,却由于贫病交加,不得不在儿子4岁那年就把他送走了。她不知道儿子的下落,整整31年都没有再见到他。

她生命中戏剧化的转折点,发生在马萨诸塞州的林恩市。一个很冷的日子,她在城里走着的时候,突然滑倒了,摔倒在结冰的路面上,而且昏了过去。她的脊椎受到了伤害,使她不停的痉挛,甚至医生也认为她活不多久了。医生还说即使奇迹出现而使她活命的话,她也绝对无法再行走了。

躺在一张看起来像是送终的床上,艾迪太太打开《圣经》。当她读到马太福音里的那句:“有人用担架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就对瘫子说:‘孩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起来,拿着你的褥子回家去吧。’那人就站起来,回家去了。”

她后来说,耶稣的这几句话使她产生了一种力量,一种信仰,一种能够医治她的力量,使她立刻下了床,开始行走。“这种经验,”艾迪太太说,“就像引发牛顿灵感的那枚苹果一样,使我发现自己奇迹般地好了起来,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一切的原因就在你的思想,而一切的影响力都是心理现象。”

买鱼

是爱,挽救了他的生命,给了他生命的动力,让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使他放弃了绝望。

有个男的,年纪轻轻就得了癌症。

恰巧那一阵子金鱼也得了致命的“传染病”,家家养的金鱼都死了不少。

那男的挺感伤,就天天对着鱼缸里的金鱼说悄悄话,那意思是说:“金鱼和人一样,也会得癌症……人和金鱼一样,也会死的……”

可奇怪的是,别人家的鱼都死了,他家的鱼却越长越精神……

他于是得到了力量,病也在不知不觉中好了不少。

其实他一点儿也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妻子精心安排的——每当某条鱼不精神了,他的妻子就搜天觅地满世界地找,然后买一条大小相似的鱼换上。

一天又一天,妻子瘦了,瘦得像个苍白的小月牙儿。

终于到了那么一天,那男人在鱼市买鱼时知道了这一切。

卖金鱼的老人告诉他:有个女人常到这儿来,还常常眼泪汪汪地托我给她带一条什么什么样的金鱼,要是带不来,就哭得格外伤心……

男人听到这,眼里也盈满了泪。

回家后他什么也没说。那天晚上,他把妻子搂得特别紧。

后来,他就精心照料着那些可爱的小生命。那些鱼挺争气,越长越美丽……

显然,是那个美丽的故事给了它们活泼的灵气!

再后来,那个男子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是爱,挽救了他的生命,给了他生命的动力,让他的内心充满了自信,使他放弃了绝望。由此,他,还有我们,才开始明白只有爱,才是永远的美丽!

见义而为

“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强暴,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

见义而为似乎超越了“糊涂”的范畴,违背了隐忍退让,明哲保身的行为准则。但事实上,见义而为有更广泛的含义。见义而为首先要求的不是他人,而是自身。它要求人立身方正,守正不阿,“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敢行直道,敢担道义,一方面要和自己的恶欲贪念相抗争,另一方面对他人的不义行为不屈从,不苟且。

见义而为的“为”是多方面的,不单单指“止戈为武”,以勇力相抗。即使在你无拳无勇,人微言轻,身单力薄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用你可行的所有方式与恶相抗,独立横流,义不苟且。在姑息必然养奸,除恶不尽的情况下,就是挺身而出,奋不顾身,也应该是在所不辞的。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首先要求的还是对合乎“义”的事的肯为,乐为。“为”在关键时刻可能表现为不畏强暴,不避锋矢,但在更多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做一件很简单,毫无风险的事,也要拿出极大的勇气。当你周围的人都翻越隔离栏杆横过马路时,你却要绕很远的路去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周围的人会讥笑你胆小,迂拙,倘使你能不为所动,也算得上是见义而为之了。到我国的大中小城市转一圈,马路上的斑斑痰迹使人好像一下掉进了痰盂底部,如果全体国人一夜之间都痛下决心,不把痰随地吐在马路上,试想一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算不算是一个足以令世界惊叹的壮举呢?“见义而为”,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最为崇尚的美德之一,人们对见义而为的行为总是给予应有的颂扬,官方甚至给予当之无愧的荣誉和奖赏。没有哪一个朝代不倡导“见义而为”之风尚的。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有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为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

墨子怀抱“救世”的情怀行义天下,认为只有义才能利民、利天下。所以,他以一个苦行僧的形象周游列国诸侯,不仅极力宣传他的学说主张,而且尽力制止非正义的给天下百姓带来无穷灾祸的战争,达到了见义勇为的至高境界。

一次,天下有名的巧匠公输盘,为楚国制造了一种叫做云梯的攻城器械,楚王将要用这种器械攻打宋国。墨子当时正在鲁国,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动身,走了十天十夜直奔楚国的都城郢,去见公输盘。

公输盘对墨子说:“夫子到这里来有何见教呢?”墨子说:“北方有人侮辱我,我想借你之力杀掉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墨子又说:“请允许我送你十镒黄金作为报酬。”公输盘说:“我义度行事,绝不去随意杀人。”墨子立即起身,向公输盘拜揖说:“请听我说,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了云梯,并将用云梯攻打宋国。宋国又有什么罪过呢?楚国的土地存余,不足的是人口。现在要为此牺牲掉本来就不足的人口,而去争夺自己已经有余的土地,这不能算是聪明。宋国没有罪过而去攻打它,不能说是仁。你明白这些道理却不去谏止,不能算作忠。如果你谏止楚王而楚王不从,就是你不强。你义不杀一人而准备杀宋国的众人,确实不是个明智的人。”公输盘听了墨子的一席话后,深为其折服。墨子接着问道:“既然我说的是对的,你又为什么不停止攻打宋国呢?”公输盘回答说:“不行啊,我已经答应过楚国了。”墨子说:“何不把我引见给楚王?”

于是,公输盘引墨子见了楚王,墨子说道:“假定现在有一个人在此,舍弃自己华丽贵重的彩车,却想去偷窃邻舍的那辆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华贵的衣服,却想去偷窃邻居的粗布短袄;舍弃自己的膏粱肉食,却想去偷窃邻居家里的糟糠之食。楚王你认为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一定是个有偷窃毛病的人。”墨子于是继续说道:“楚国的国土,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国土,不过方圆五百里,两者相比较,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一样。楚国有云楚之泽,犀牛麋鹿遍野都是,长江、汉水又盛产鱼鳖,是富甲天下的地方。宋国贫瘠,连所谓野鸡、野兔和小鱼都没有,这就好像粱肉与糟糠相比一样。楚国有高大的松树,纹理细密的梓树,还有梗楠、樟木等等。宋国却没有,这就好像锦绣衣裳与粗布短袄相比一样。由这三件事而言,大王攻打宋国,就与那个有偷窃之癖的人并无不同,我看大王攻宋不仅不能有所得,反而还要损伤大王的义。”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太好了!尽管这样,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鉴于楚王的固执,墨子转向公输盘。墨子解下腰带围作城墙,用小木块作为守城的器械,要与公输盘较试一番。公输盘多次设置攻城的巧妙变化,墨子则全部成功地加以抵御。公输盘的攻城器械已用完而攻不下城,墨子守城的方法却还绰绰有余,公输盘只好认输,但是却说:“我已经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用来对付的方法是什么,我也是不想说出来罢了。”楚王在一旁不知道他们两个人到底在说什么,忙问其故,墨子说:“公输盘的意思不过是要杀死我,杀死了我,宋国就无人能守住城,楚国就可以放心地去攻打宋国了。可是,我已经安排我的学生禽滑厘等300人,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正在宋国的城墙上等着楚国的进攻呢!所以,即便是杀了我,也不能杀绝懂防守之道的人,楚国还是无法攻破宋国。”楚王听后又是大声说道:“说得太好了!”他不再固执地坚持攻宋,而是对墨子表示:“我不进攻宋国了。”

墨子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了进攻宋国的计划,便启程回鲁国。途经宋国时,适逢天下大雨,于是想到一个闾门内避避,看守闾门的人,却不让他进去。殊不知,正是墨子刚刚挽救了宋国,是宋国的恩人。

墨子坚定地反对任何战争,认为天下“大为不义”的就是“攻国”,因矢而志不渝地主张“非攻”。《墨子·公输盘》记叙的上述故事,具体地体现了他的一贯主张。他闻知公输盘制造了新的战争器械,并且将用于楚国攻宋,便日夜不停地赶了十天十夜路来到楚国,先是义激公输盘,再又与楚王仔细分析攻宋的各种不义之处,坦直陈言楚王攻宋与有窃癖的人同类。楚王仍不改变攻宋的主意,墨子又以不惜死的无畏精神,终于成功地阻止了楚王,使弱小的宋国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灾祸。而墨子主动为此所做的一切,宋国人竟茫然不知。墨子途经宋国时,想到里巷的大门内避避雨,都遭到守门人的拒绝。所以《墨子·公输盘》篇末感叹道:“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众人不知其功”与“众人知之”两相对比,更显出墨子的伟大。“众人不知其功”的义行,真正体现了见义而为的内涵。

为天下百姓而勇于义,本不要什么功名,更不应去“争于明”。

施恩不图报,凡符合自己道德标准的事就乐于去做,不为回报、不求名利,不为青史留名,这些被那些精明人看来是傻子做的事,糊涂人是乐于去做的,但愿这样的糊涂人多起来。

死时的遗憾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

我的朋友是做证券生意的,整天满世界跑,难得见他一面。我们通常的联络方式是打电话。

有一天晚上,他打电话来,我们东南西北地聊。他突然问我:“如果让你花一元钱,可以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信息,你买不买?”

我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买。”“为什么?”“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哪天死。我认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让死亡突然问来临,来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终止。”

沉默片刻,电话那端,他轻声说:“可是,我买。”“为什么?”“我怕死亡突然来临时,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没有做。不过,我也不想知道得太早,提前10天让我知道就行。”“你想用这10天做什么?”“5天的时间给我的家人,好好陪他们;5天的时间给我自己,做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开着车带她穿过大森林。”

我笑了:“这并不难,你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呢?”

他叹了口气:“现在这么忙,哪有时间啊?”

我也在心里叹了口气,不禁想起另一位朋友。他是一家外贸公司的经理,也是满世界地飞,整天忙着谈判、签合同,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他觉得很欠妻子和女儿的,就说等公司业务发展好了,陪她们去欧洲度假。公司的业务一直在发展,可是他总觉得还不够好,结果一拖再拖,始终未能成行。后来,他赴日本谈判时,心脏病发作死在途中。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荣幸地迈入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架到我们家门口,却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售死亡的信息。所以绝大多数人把留在最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后都带进坟墓里去了。

有很多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由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为了生计我们四处奔波,好像忙得确实没有时间去做那些压在心底的事情,最终又带着诸多的遗憾离去。真的没有时间和条件吗?

非也,只是我们不懂得放下心里的负担而已。其实,只要我们抽出一点儿时间就可以报答一下我们的家人及自己。

遇“鬼”

心中无鬼,何足惧哉!心若有鬼,地狱等待。

宋先生是个很豁达的人,他对任何事都看得很透,也不信邪。宋先生所服务的公司,在一个荒僻的郊外工厂。而宋先生是这个工厂的业务主管,因为每天工作得很晚,他是常常要赶夜路的。厂里的年轻人想要给这位胆大的先生来个下马威,吓唬他一下,好使他以后不敢对他们管得那么严。

有一天,已经是深夜了,宋先生如常的从厂里出来,骑摩托车回家去。宋先生的摩托车就停靠在一棵大树下。正当他要开摩托车锁的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一个影子,从背后把他扑倒在地,并使劲儿摁住。如果是一般人一定会被吓得“哇哇”大叫。想不到宋先生好像没事一样,哼也不哼一声。那个恶作剧的年轻人见宋先生不为所吓,很是大失所望,只好松开了手……

宋先生爬了起来,连头也不回一下,扶起摩托车骑上,就一溜烟儿地走了。反而,那个年轻人自己倒吓了一跳,怀疑自己摁倒的人到底是不是那位宋先生。

第二天,宋先生如常来上班。这个年轻人装作若无其事一样,上前来问宋先生:“宋先生,听说这里常常闹鬼,昨天夜里,这树上就有一只鬼跳下来,你有没有被吓着?”“有鬼?”宋先生不以为然地笑笑。“听说,挺可怕的,鬼还把你摁倒在地,大家都为你捏一把冷汗呢!”年轻人说得十分认真,使人无法相信他是在说谎。

宋先生只是淡淡地说:“哪有什么鬼!只不过是哪个毛头小子,跟我开玩笑罢了!”“你怎么知道的?”年轻人惊诧地问。“因为摁住我脖子的手,一点儿也不冰凉,却是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这怎么可能是鬼的手呢!”年轻人不由得很感羞惭,满脸通红,这才向宋先生表示了道歉:“宋先生,下次我绝不再开这样的玩笑了。”

只有舍弃心中作乱的“鬼”,你才能坦坦荡荡的做人。

寇宰相罢宴

前贤教训须谨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寇准(961—1023),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1004年)辽(契丹)大举南犯时,他任宰相,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鼓舞士气。果然,当皇帝到达前线时,百姓和士兵高呼万岁,声音传出十多里远,寇准立即命令兵士出击,大败辽军,辽国不得不退兵讲和,订立了澶渊之盟。

这一年,寇准过生日,他准备大大庆贺一番。官员们听到宰相做寿,想方设法送来贺礼,唯恐落在人后,皇帝也赏赐了金银绸缎。相府上下,人人忙碌,派人四处采办山珍海味,准备连摆三天筵席。

生日前一天,寇准觉得平时点的油灯油味太重,命令一律改点蜡烛照明,就连厨房、走郎、天井、花园、厕所也都灯烛辉煌,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蜡烛油流淌满地,明晃晃,滑溜溜,一位白发老妪不慎滑倒。这位老妪就是寇准的奶娘刘妈妈。当年寇准家很穷,她和寇准娘一起苦渡难关,所以寇准现在对她很尊敬,特地在相府拨给她两间房屋养老。她起身后不知怎的就滑倒。丫头笑道:“是蜡烛油淌在地上,”她才看清四周烛光摇曳,便问:“油灯呢?”

丫头告诉她,相爷嫌有烟味都换成蜡烛了。刘妈妈吃惊地说:“啊呀,这要花多少银子呀!”旁边人又七嘴八舌地告诉她,相爷过生日,要连摆三日酒席,菜都是新奇精巧的,光活鱼就要上千斤,天天从黄河边用车子运来。刘妈妈说:“我正是为这件事来找相爷的。”

丫头们忙阻拦她,劝她别去碰钉子,刘妈妈想了想,叹口气说:“好吧,我回自己的房间去。”

花园里,寇准正在观看歌舞排练,忽然传来一阵隐隐的哭声,在这样喜庆的日子谁在哭?寇准用严厉的眼光扫视了管家一眼,管家轻声回话,小的已派人查看过,是刘妈妈。寇准奇怪,刘妈妈是懂规矩的老人,怎么能在自己生日前一天放声大哭呢?他立即走去察看。管家高声叫道:“相爷来了!”刘妈妈听了却哭得更加厉害,细听她是在哭“太夫人”,一边哭一边还在诉说:“太夫人啊!你好苦呀!你没看到现在这个样子呀!”

寇准走近了。她看了寇准一眼,继续诉说道:“当年老太爷去世,日子艰难,没钱没油,太夫人跑到很远的山里去拾捡来照明,让相爷你晚上好攻读诗书。她怎么会想到如今蜡烛油流淌满地皆是……”

寇准想起当年的艰辛,母亲去世没有享到福,心里十分难过。他立即接过刘妈妈话茬,说:“母亲要活到现在,看到今天的荣华富贵,一定会很高兴的。”“不!她不会高兴的!”——刘妈妈斩钉截铁地回答。

寇准一愣,不解地问:“为什么?”

刘妈妈说:“她不止一次说过,希望你永远能保持俭朴的生活,不要铺张浪费。”

寇准笑笑说:“现在就要显出太平盛世的样子,花的钱是我的俸禄和皇上的赏赐,不贪污不受贿,并不过分。”

刘妈妈说:“不!做宰相的这么花费,下面的官员就会跟你学,钱不够用就会想歪点子去坑害老百姓。所以,你这么铺张奢华就是下面做坏事的根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嘛!”

寇准听到这句话,脸色沉了下来,很不高兴地说:“我已不是黄小口儿了,你别再教训我了!”

刘妈妈这时拿出一幅尚未展开的画卷,指着它说:“我没有那么大的胆子,这是你母亲在教训你。”说罢将画卷展开挂在墙上。只见画上有两位妇人,一在纺纱,一在补衣,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靠几支松枝照明在读书。寇准看到此画,一阵心酸,喊声“母亲!”就跪了下来,丫头仆人也跟着跪了下来,他们曾听刘妈妈说过,知道画上的读书郎就是寇准,那两个妇人当然就是寇准的母亲和刘妈妈,刘妈妈连忙说:“相爷,请起来,这上面还有太夫人亲笔写的两行字。她对我说过,将来小公子如果做了大官,享乐太过,你就将这画给他看。”

寇准近前细看,上面是母亲的笔迹:“前贤教训须谨记,成由勤俭败由奢。”

寇准受到震动,深深思索着。

刘妈妈又说:“我有一个旧邻居,打鱼为生,今天来找我,说这几天为了相府酒筵,县府命他们天天到黄河里打鱼,不管风急浪高,非常危险……”寇准不等刘妈妈说完,拦住她的话头说:“我明白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我不能做坏样子,辜负母亲的教诲。”他立即吩咐管家,三天的宴会全部取消,礼物分别退回,活鱼退给渔民,把那幅画悬挂到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好让自己天天看到它,用来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代名相都放弃了奢侈的生日大宴深受其束,作为我们普通人,是否更应谨记呢?

走到圈边请止步

一切人生智慧,都是人生在具体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借其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走到圈边请止步”,曾经给予仁人搏击险风恶浪的能力。

知退守之意,重隐退之时。

人既要勇于进取,同时要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倘若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退守之意,重隐退之时,不装糊涂隐退,那就极有可能会盛极而衰,暑尽寒来。因为“迷则乐境成苦海,如水凝成冰;悟则苦海为乐境,犹冰渔作水。可见苦乐无二境,迷误两心,只在一转念耳”。这就要求人们把握好人生的关键一步,走到圈边请止步。

春秋时期的范蠡,算是一个明白个中道理,能够走到圈边就止步的人。

范蠡是越王勾践的重臣,为越王雪除国耻、重建国家可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史记》卷《越王勾践世家》中记载:当初,吴王阖闾兴兵讨伐越国。越王勾践设计打败吴国,并将吴王阖闾射伤,后不治而死。临死前,吴王阖闾告知之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当然难忘杀父之仇,日夜操练兵勇。勾践闻之,想来个先发制人——不等吴国动手,先出兵吴国。范蠡赶忙劝谏道:“这样不行。如果这样草率出兵,不仁不义,而且无制胜把握,怎么行呢?”越王不为所动,执意出兵:“我主意已定。”结果被吴国以精兵击败于夫椒。越王只得以五千人保栖于会稽,而吴王则乘机追而围之。

身陷绝境的越王为自己当初不听范蠡的话而落得如此下场十分后悔。他说:“都怪我,当初没有听你的劝谏。现在可怎么办?”范蠡说:“事到如今,也只能先俯道称臣了。不如多准备些厚礼送给吴王,也许能得到喘息的机会”。勾践只得依范蠡的话行事,命令大夫文种出使吴国。文种对吴王说:“您已经打败了越国。现在越王请和,愿为臣;勾践的妻子愿为您的妾”。吴王一听,当下答应了。

文种回来将情况报告了越王。勾践一听,十分悲伤:自己堂堂的一国之君,现在竟落得个俯首称臣的下场,这种夺妻大辱怎么能接受啊?

所以,想把皇妃杀了,再毁掉宝物,然后一死了之,后被范蠡制止。吴王夫差得到越王勾践送去的宝器和美女后,果然退兵,让越国获得喘息机会。越王经过几年卧薪尝胆的奋斗,国力大增,待时机成熟,便同范蠡一起,起举国之兵讨伐吴国,并一举灭吴,雪了会稽之耻。

正当越王勾践准备凯旋班师回国,想与范蠡共享胜利时,范蠡却向越王告辞道:“君王你自勉吧!我不再回越国了”。勾践不解其意,便问:“我不明白,你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呢?”范蠡答道:“我听说,君王有忧愁,做臣子就应当为君王排忧解难;君王受到了凌辱,臣子就应当拼死维护君王的尊严。从前国君在会稽受辱于吴王。臣之所以没有去死,就是为了协助君王报亡国之仇。现在已经大功告成,我请求君王许我离开!”越王勾践见范蠡去意已决,不便强求,只得许他了。

范蠡为协助越王勾践雪耻,鞍前马后可谓是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可大功告成之后却不求封赏,反倒自动引退,这不是一个大糊涂蛋吗?他是糊涂。但却糊涂得漂亮,糊涂得有道理。

后来范蠡对同僚文种说:“越王为人,忍辱妒功,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以他等到大功告成之一天,就功成身退,驾一叶轻舟,浮游于五湖四海,后来到齐国定居。

到齐国后的范蠡隐姓埋名,耕于海畔,苦身戮力。没几年,便“家产数千万”。齐国人得知范蠡的贤能,“以为相”。范蠡却感叹道:“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久受尊名,不祥。”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啊!于是,将相印退回,把财产分给了周围的百姓,自己则带着部分值钱的东西,不声不响地离开了齐国,到达定陶。

范蠡以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通道,在这里谋生治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为陶朱公。重新节制自己的需欲,父子亲自耕种畜牧,对于商品的脱手与买取,都能等待时机,因而获利颇丰。这样没多久,生意越做越大,不长时间里又“致资累巨万”,天下人都知道陶朱公了。范蠡引退之后,还写信给同僚文种,分析勾践这个君王与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的特性,讲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指出“你今天不走,祸害必不可免!”可是文种官迷心窍,就是不听劝告,最后果然被越王所杀。范蠡糊涂得漂亮,糊涂得有道理。

老子说:“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道也。”翻译成现代汉语,他是说:“保持着满满的,不如趁早拉倒。把金属锤击得尖尖的,不可能长久完好。黄金美玉堆满房屋,没有人能永远看守住它。既富贵而又骄惰,定会给自己招灾惹祸。功业完成引身告退,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老子在这里论述的重点是“盈”和“功遂身退”的道理。那些贪慕权位利禄的人,往往得寸进尺;恃才傲物的人,总是锋芒毕露,耀人眼目,这些都是应该引以为戒的。否则,富贵而骄,便会招来祸患。就普通人而言,建立功名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而功成名就如何对待它,就更不容易了。因此,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可能“功遂身退”。

事物的发展本来存在着在一定条件下向着自己的反面转化的可能性,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的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悟出了辩证法的道理,所以他正确地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处理不好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劝人们应该尽早罢手,见好就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剑意欲,含藏动力。

范蠡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是深谙此道的,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虽然也重视以金钱、财富和名声收买爪牙、臣仆。但是每个统治者都以怀疑的眼光审视着自己的周围,凡有可能影响自己权力的因素都必须尽量扫除。那些为统治者打天下的人因此而陷入两难境地,因为这些人本无实力,不过是凭智力、气力、勇力向统治者换一碗饭吃。如若此人智力或勇力不高,对统治者的权力自然影响不大,可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也不会有什么作为;相反,此人有智力、有勇力,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建功立业,一旦天下打成了,立刻便被统治者视为影响自己权力的因素,甚至视为隐蔽的祸根。以致出现“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现象,即发生新王朝产生杀戮功臣的惨剧。

因为如此,历史上许多有才干的人,涉足政坛时,懂得“走到圈边,请止步”的道理,才得以全身全名,演绎出极富中国文化传统色彩的人生智慧故事。除上面范蠡是一个例子外,西汉时期的张良又是一个典范。

张良是战国时韩国的贵族,在他少年时代,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终于“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乘秦始皇游天下时,在博浪沙进行狙击。秦始皇出巡,有专车36乘,张良与刺客实在无法判断出秦始皇在哪一辆车上,于是“误中副车”。秦始皇为此而大怒,在天下搜索刺客,张良只好更名换姓,逃亡于下邳。这一来他从贵公子变成了逃犯,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贵公子作风,注意尊重他人。

恰好在下邳圮上遇到黄石老父,以屈身为黄石老父穿履,得到黄石老父的信任,授以《太公兵法》,并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有了做帝王师的才干,需要的是一个能依照他的意见行动的帝王,这个人就是在秦末农民战争中乘机起兵的刘邦。

刘邦这个人本来没有什么帝王样子,相反倒是一个无赖。他自小“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亭长的任务是“捕盗”,手下可以管5个兵,而且在捕捉犯人时多少也有一点小权力,于是刘邦可以借机交点朋友,如萧何、曹参、王陵、周勃、樊哙、夏侯婴、灌婴等。其中萧何是沛主吏椽,曹参是沛狱椽,与刘邦打交道最多,“高祖为布衣时(萧)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为此,刘邦最信任的是以萧何、曹参为首的丰沛老乡。这些丰沛老乡组成的队伍本来不一定能成大事,偏偏在下邳遇上了张良。

刘邦一见张良,便认定这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拜张良做厩将,对张良的建议也言听计从。而张良“为他人言,皆不省”,从而认定刘邦是一个值得辅佐的人,于是不断给刘邦出主意,包括破武关取成阳,屯军霸上,鸿门宴全身而遁,制止郦食分封六国主张,说服刘邦封韩信为齐王等关键性谋略,终于把一个“好酒及色”的无赖变成了代秦而立的皇帝。张良对这样一个流氓无赖出身的皇帝不大看得起,何况刘邦做了皇帝后又拼命封赏他的丰沛同乡。《史记》《萧相国出家》载:汉王五年的时候,已经诛杀了项羽,平定了天下,于是讨论功劳,进行封赏。众多的大臣互相争功。经过了一年多的讨论还没有一个决定。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所封赏的食邑最多(食邑就是受封邑的租税)。功臣们都说:“我们身上穿着坚固的盔甲,手中拿着锐利的兵器,作战多的人参加了一百多次战役,作战少的人也有数十回合的战役,攻取城池,占领土地,有的功劳大,有的功劳小,各有一定的等级。现在萧何没有汗马功劳,仅仅靠着舞文弄墨,议论政事,不曾实地参加作战,分封功劳的时候,反而在我们的上面,这是什么道理呢?”高帝说:“各位都知道打猎的事情吧!”功臣们说:“知道。”高帝说:“各位知道猎狗吗?”功臣们说:“知道。”

高帝说,追赶捕杀野兽兔子的是狗,然而发现遗迹并且推出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现在诸位功臣,只能获得走兽罢了,就像打猎的时候猎狗所获的劳动一样。至于萧何这样的人,他能够发现遗迹并且指出野兽所在的地方,他的功劳就像打猎的时候人所建立的功劳一样。况且各位仅仅以本身跟随我作战,最多也不过两三人。但是萧何全宗族几十人都跟随我作战,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这个时候,群臣们没有人敢说话了。

张良见刘邦只认萧何等丰沛同乡的“人”,将其他功臣皆视为“狗”,立即明白了自己的处境。他见到刘邦将非丰沛同乡的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分别诛杀,更想到跟刘邦供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当刘邦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立刻说:“始臣把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刘邦想,留离长安较近,让张良住在留比让他去齐更容易监视一些,于是封张良于留。

等刘邦确立了萧何的丞相地位,张良又进一步提出引退的要求:“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舍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刘邦想张良去“学辟谷,道引轻身”,对他的政权并无妨碍,于是放下心来,任意让张良自由行事,张良于是获得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良的功成身退,比范蠡更胜一筹。

一切人生智慧,都是人生在具体实践生活中的经验总结,都是人凭借其精力与自然、社会搏击的结晶,“走到圈边请止步”,曾经给予仁人搏击险风恶浪的能力。今日社会较之封建时代已是本质的更新,但是人们同样要与自然搏斗,要在社会中立足,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地判断,以把握自己行进的步幅和进击的距离,这条原则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暗渡陈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在中国历史上,被历朝历代的谋臣智士所推崇,可谓妙计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妙计也。

刘邦率领几万兵马进入深山,来到南郑,拜萧何为丞相,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为将军,准备跟霸王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手下有个小官吏叫韩信,此人幼读诗书,投过名师,文武双全,但性格孤傲,原投在项羽麾下,当个小小的执戟郎中,经常向项羽献策,却不被重用,他深感在项羽军中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韩信认为汉王刘邦胸怀大志,待人宽厚,便离开楚军,历尽艰辛,追随汉王。不料刘邦认为韩信出身微贱,年轻时又从别人胯下钻过,觉得他没有多大才能,便让他当个管理军械的连赦小官,后经夏侯婴求情,任他为治粟都尉。韩信失望极了,决定另投明主。丞相萧何曾与韩信交谈过,认为他对天下形势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听说他离开南郑,焦急万分,立即带了几个人,连夜追赶韩信,好言劝说韩信留下,共创大业。刘邦听从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各路兵马。

韩信得到汉王信任,决心施展雄才大略,认真操演阵法,训练军士,只几个月的时间,便训练了一支军容整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并向刘邦献计道:“霸王建都彭城,自失地利;放逐义帝,分封爱将,残杀百姓,坑杀降卒,天下多怨。大王如此时发兵东进,定能势如破竹。”并告诉刘邦在“故道上有一条小路可直通陈仓,咱们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敌不意,则三秦唾手可得。”刘邦听了非常高兴,制订了东征策略,派樊哙、周勃带几百名士兵抢修栈道,迷惑项羽,同时派韩信统率大军,于公元前206年8月,离开南郑,出褒中循古时小路,向西北故道挺进,神不知鬼不觉地渡过渭水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攻下陈仓后乘胜进攻雍县。

汉兵平日训练有素,又旗开得胜,越战越猛,前后攻下了畦城、眉县、槐里,直逼咸阳。刘邦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便夺取三秦地方,扩大地盘,整顿军纪,扩充实力,信心十足地与项羽展开了决战,最后统一了天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计谋在中国历史上,被历朝历代的谋臣智士所推崇,可谓妙计也。所以,在现今社会,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上,也可仔细琢磨一下此计的内涵,灵活运用。

以己度人以解人

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邻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事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不能相比。

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

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这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的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也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成了友好的邻邦。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其实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得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

反求诸己,易人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得推已得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椰子砸着经理的头

机遇于人,一律平等;自强不息,别问前程。

海南的海口满街都是椰子树,椰子熟时,随时都可能掉下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改革开放,经济繁荣,满街人头攒动,掉下来的椰子肯定会砸中一个当总经理的。

阿成是四川南下打工的,千里迢迢来到海南,一出码头就让人掏了钱包,弄得身无分文,在码头可怜兮兮地等着雇主来雇佣。即使流落街头,他也不会回到乡下去,在乡下于一年也不过三百多块钱,这里于一个月,就算是捡破烂也不止这个数。

有两个看来是新婚的本地男女,女的朝打工仔撇撇嘴,轻蔑地说:“这么多盲流,真讨厌,真有碍市容。”

男的说:“别小看他们,没准椰子砸下来,砸着的是总经理呢!”

女的揶揄说:“那你就等着椰子砸下来吧,你比他更有条件呢!”

男的说:“我有固定工资,生活也算中等,没有必要舍掉这个铁饭碗。我可没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大概过了一年左右,这对夫妻也有了孩子,可单位不景气,两人都下岗了,只好在大街上的椰子树下摆摊。又是椰子熟了的时节,两人都没有挨过椰子砸脑袋的经历,所以不以为然。这时,一辆名贵的轿车戛然停下,探出一个西装笔挺的中年人,这时,嗖一下,一只椰子不偏不倚砸在他的头上,把那油亮亮的西装头也打乱了。

那女的对自己的男人叫:“嗨!又砸着一个总经理!”

男的一看,那个总经理不就是一年前在码头徘徊衣衫褴褛的四川打工仔么?

真是那个阿成,原来他当时被老板招去烧砖,后来便自己烧了。因为到处盖高楼大厦,砖头需求极大,阿成接了大量的订单。于是他又去招了不少人来替他烧砖,成了这一带有名的建材商。现在他又把目光放到房地产市场了。

阿成对陪着他来的当地官员们,把手一划,整条街所有的椰子树都在他划的范围内了,只听他高声一说:“就这块地,我全要了,把这些椰子树全砍了,盖一座大商场,省着总经理们再被砸着脑袋。”

看来这是天意,夫妻俩在椰子树下呆了这么长时间,就是挨不着椰子砸。阿成当了总经理,刚钻出车门,一个椰子就朝他的脑袋砸了下来。

几何学上有一个定理,就是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如果以此理念看人生,也就是人人平等。

有个孩子看到牛在吃草,便问老和尚:“和尚爷爷,为什么牛吃草?”和尚答道:“它是在修行,说不定它还是菩萨呢!”世间八千万法门,牛也有它的法门,一是吃草,二是挤奶给人吃,三是辛劳,这都是为人做好事。待它们功德圆满,可修得下辈子做龙,甚至做人,进而修成菩萨。

据佛法道理,一切诸菩萨成菩提时,皆非男女相,随缘现示,变化无穷。连观音菩萨的踪迹,也不一定是在寺庙,或上普陀山去寻找。说不定在街上遇见的衣衫褴褛、最穷苦的、最可怜的人就是,只是辨认不出来罢了。尧是个高个子,而舜却是个矮个子,孙叔敖是个乡巴佬,其貌不扬,却使得楚国称霸于诸侯。

这个道理是说世上的圣贤,未成圣贤之前都是极普通的凡人。往往极普通的人,如陈观玉、徐虎、李素丽只是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常常为人民做好事,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盼尊敬。这就好比他们成了正果,达到了菩萨等级,受人敬仰。菩萨皆无定相,也是这个道理。

三养的涵义

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少费以养财。

宋朝元丰某年,苏东坡被贬官,来到黄州。

这天晚上,苏东坡坐在桌前,取出4500钱,分成30份。他的妻子季章把钱装入30只小布袋中,然后用叉子将小布袋一一挂到梁上。

苏东坡的长子苏迈,好奇地望着这一切,不解地问:“爹,为什么要将钱分成30份挂起来?”

苏东坡说:“这就叫过日子,每天一份,150钱,只准余,不准缺。”

苏迈点头,又等着下文。“至于挂在梁上,那是杭州贾耘老的办法”,苏东坡接着说,“布袋一天比一天少,日子一个一个过去了,它能提醒你不要虚度光阴,要珍惜每一天。”

苏迈点点头。父子俩正说话间,有人敲门,进来的是邻居庞安常医生,庞医生和苏东坡是好朋友。因为城里几个财主合起来修南天门,托庞医生请苏东坡题字,苏东坡一口应允。两个人谈得投机,到三更时分,庞安常才离去。

庞安常走后,苏东坡铺开宣纸,欣然挥毫。刚写到“南天”两字,忽然传来苏迈的惊叫声:“抓贼,抓贼!”东坡大吃一惊,扔下笔,大步冲出书房,正好与那个盗贼撞个满怀,盗贼倒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

这时,季章掌灯,苏迈操捧,三个人将贼团团围住。那盗贼慌忙掏出小钱袋,连连求饶:“老爷,小的叫阮小三,家住后村,上有老,下有小,日子过不下去,听说老爷从城里来,钱多得没处放,就挂在梁上,所以我就……”

苏东坡听了不觉笑出声来,他叫阮小三打开钱袋数数,然后说:“这是我一家每天的生活费,你拿一袋,我就要挨一天饿。”

阮小三一惊:“这150钱的开销跟我们老百姓差不多,老爷,都说你有钱,怎么这样节俭?”苏东坡微微一笑,回答道:“口腹之欲,何穷之有,每日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

阮小三听不懂苏东坡文绉绉的话,苏迈解释道:“我爹的意思是,肉体上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你不注意节俭才沦为盗贼。”

阮小三慌忙申辩,说自己是穷得揭不开锅才出此下策的,而且是第一次。苏东坡听他这么一说,马上让苏迈去请庞安常来作证。

不一会,庞安常来了,见是阮小三,便跟苏东坡说,他老母病瘫在床,妻子是个哑巴,还有三个孩子。日子过得很苦。苏东坡听了十分同情,念他生活所迫,又系初犯,就放了他。阮小三千恩万谢,连连磕头,然后转身要走。

忽然,苏东坡叫住他,自己转身到书房,挥动大笔,在宣纸上点了一个形似钱袋的墨点,然后将那宣纸卷好,送给阮小三。跟他说,那梁上的钱袋只有150钱,拿去也派不了用场,这个纸袋有一万钱,叫他好生保存,阮小三接过纸,半信半疑,不便多问,只得告辞回家。

在一旁的庞医生见了也觉奇怪,问苏东坡葫芦里卖了啥药,苏东坡笑而不答,他要庞安常通知那几个财主,明天一早来取他的题字。

第二天,几个财主来到苏东坡家取墨宝,他们一看题字,苍劲有力,非同一般,心中十分高兴,突然发现南天门的“门”字少了一笔,忙请教苏东坡是何缘故,苏东坡笑笑说:“噢,我想起来了,这一点儿忘在后村阮小三家里了,你们去取吧!”

此时阮小三正在家里左右端详那张宣纸上的墨点,他想:这一点儿就值一万钱,会不会苏老爷作弄我?文人会开玩笑,也许这一点儿骂我一点不懂。他正想得出神,几个财主上门来了,他们向阮小三要那个墨点儿。阮小三想起苏东坡的话,开价一万钱,少一钱也不给,财主知道苏东坡的墨宝值钱,只好答应了。

财主走后,阮小三将一万钱分成两份:一千钱给自己,九千钱用布包好,给苏东坡送去。苏东坡不肯收,他对阮小三说:“我每天150钱,足矣足矣。”

阮小三不懂,他问苏东坡:“老爷你浑身是宝,写一点儿就值一万钱,为什么日子过得如此清苦?”

苏东坡笑道:“君子倡俭,一日安分以奉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少费以养财,此乃三养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