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4:08:19

点击下载

作者:顾迁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尚书——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尚书——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试读:

前言

《尚书》是传统“五经”之一,记载了中国上古的历史,其中很多篇章保留了原始的政治公文面貌,可称信史。《尚书》源流非常悠久,传习过程历经劫难,其版本、文字、简编次序等不同程度上都发生过变化和错乱,成为唐以后学者素称难读的一部经典。下面简单谈谈阅读《尚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尚书》的传习及其辨伪《说文解字》说:“著于竹帛谓之书。”可见,原来的“书”只是简册的代称,可以泛指所有书籍,《尚书》应该在其中。《尚书》在先秦只称《书》,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才称作《尚书》,所谓“《尚书》独载尧以来”。东汉马融解释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按照这样的说法,“尚”就是“上”,《尚书》可理解为“上古的史书”。

有学者认为司马迁笔下的《书》和《尚书》有区别,前者多,是上古流传下来的各种“《书》”;后者少,经过了儒家学派孔子的删编,成为“独载尧以来”的《尚书》。这是很有道理的。相传先秦时记载上古历史的《书》有几千篇,孔子为了教学方便,就删成百篇之数。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引述《书》的内容。我们必须清楚,经过孔子修订改造的《尚书》,很多地方明显带上了儒家思想的印记。

春秋战国时代,《尚书》还在儒家弟子及后学手上传习,尤其在儒学兴盛的齐鲁之地,仍然不绝如缕,只是可能已经有所散佚。到了秦朝,焚书坑儒的政治运动破坏了儒家经典的正常传习,“六艺”因此有所缺失,《尚书》更是遭到严重焚弃。当时有个讲《尚书》的老博士,叫伏生,他在大乱中将《尚书》藏在墙壁中,才保存下来。汉初,伏生只找回二十八篇,丢了很多。汉文帝昭告天下,广求能治《尚书》的人才,那时伏生已经九十多岁了,没有能力出门,文帝就派晁错去学。后来,又将伏生那二十八篇《尚书》用隶书录下来,这就成了孔子之后第一个有实际篇数和大体内容的《尚书》传本。因为用汉代通行文字书写,因此叫做《今文尚书》。

伏生系的《尚书》经数代传授,形成三个分支,所谓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三家,宣帝时并列于官学,各成门户。三家之学一直盛行于两汉。可惜到了西晋永嘉之乱,王室败亡,图书遭到严重亡佚,三家《尚书》全部丧失掉了,民间也没有传习的,最终竟然失传。这就是伏生系的《今文尚书》的始末。

与“今文”相对,尚有“古文”。汉武帝末年,鲁共王为了扩大宫室,拆除孔子住宅,没想到在宅壁中发现了一部《尚书》,因为是用秦汉以前的古文字书写的,所以称为《古文尚书》。这部《尚书》被孔子第十一世孙汉博士孔安国得到了,他将古文字改写成汉代通行的隶书,所以被称作“隶古定”本。孔本与伏生本之差异就是后世盛称的《尚书》今古文之分的起因。蒋善国先生《尚书综述》说:“今文名称大约在魏晋以后才出现。起先伏生《尚书》径称为《尚书》。实际上两者主体部分还是相同的。由于没有立官,《古文尚书》只能习于民间,影响较小。两个都是今文,区别在于一个是秦朝传下来的今文,一个是汉代由古文改过来的今文。司马迁曾从孔安国学习过《古文尚书》,他在《史记》中关于《尚书》的记载是今古文并用。”这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两个本子的性质。孔本《古文尚书》实际上比伏生系《今文尚书》多出十六篇,孔安国没有解说,东汉时马融、郑玄也只是注释与今文本相应的二十多篇,其余各篇没有解说,便亡佚了。马融、郑玄系的《古文尚书》在东汉和南北朝一直有人传习。到了唐代,官修《五经正义》指定要用东晋晚出的另一部《古文尚书》,孔颖达完成的《尚书正义》成为国家考试的教材,马、郑本因此遭到冷落,最后竟然也失传了。以上就是孔安国系《古文尚书》的始末。

现在需要谈到孔颖达《尚书正义》的底本,也就是刚提到的所谓“东晋晚出的另一部《古文尚书》”的情况。东晋元帝(317—322)时,豫章内史梅赜向元帝献上了一部《孔传古文尚书》(“传”就是注解),说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这部《古文尚书》号称就是当年孔安国得自孔壁后加以整理注解的那个本子。这部书经文共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四篇的名称和当时流行的郑玄注本相同,除了《舜典》以外,其他都有注释,书前还有一篇孔安国的《序》,说明他得书和作传的情况。这篇序收在梁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梅赜献的这部“古文”,在梁朝开始流行起来,北朝大儒刘炫、刘焯为之作了详备的《义疏》,其后,陆德明作《经典释文》,《尚书》也是以此书为底本。唐太宗初年,命大儒颜师古校正五经文字,《尚书》依的也是这个本子。稍后,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又以此书为工作底本,采集二刘的义疏加以发挥,终于成了终唐之世无异辞的定本。从此,梅赜所献的《古文尚书》树立了正统地位,压倒了郑玄的《古文尚书》注本,成为《尚书》的唯一传本。玄宗时,又命卫包将这部《古文尚书》中很多古字体改成楷书,在开成二年(837)刻石,即“唐石经”,也叫“开成石经”,成为后代一切版刻的祖先。

梅赜献上的这部《古文尚书》可以说是一路顺利地获得正统地位,一直得到国家的支持,成为科举功名的标准本。但到了宋代,就有不少学者陆续开始怀疑这部书的真实性。先是南北宋之交的吴棫作了一部《书裨传》(全书已失传,被明代梅鷟《尚书考异》引述),其中指出梅赜所献五十八篇中原有的和增多的篇章在文体和语言上有差别,不都是诘屈聱牙,甚有文从字顺的,实在与《尚书》之“古”不相称。这个见解是十分敏锐的。稍后朱熹深化了吴棫开创的文体比较的方法,直接说“疑孔安国《书》是假书”,并进一步怀疑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序》,认为不像汉人的文风,而是魏晋间人所作。朱子的弟子蔡沈作了一部《书集传》,在体例上区分了今古文,完全是继承了老师的看法。

元明两代,是《古文尚书》辨伪工作深入的阶段。元人赵孟頫、吴澄已经明确严格区分今、古文,吴澄的《书纂言》甚至摒弃了《古文尚书》后出的篇章,只解释其中今文二十八篇。明人梅鷟针对晚出的篇章进行深入研究,他认定东晋晚出《古文尚书》是皇甫谧杂取先秦文献《论语》、《孟子》等词句拼凑起来的。梅氏所撰《尚书谱》、《尚书考异》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为后来清代学者更加细密的辨伪开了风气。

清初以降,考据学风渐渐盛行,学者心细如发,往往有见微知著的眼光。康熙时阎若璩撰《古文尚书疏证》八卷,详列一百多条证据,详实确凿地揭发了晚出《古文尚书》的真实面貌。其后,吴派经学家惠栋撰《古文尚书考》,继续针对晚出古文加以辨析。至此,东晋晚出《古文尚书》的疑案基本定谳了。此前,虽有毛奇龄针锋相对的《古文尚书冤词》为其辩诬,也并不能改变《古文尚书》是伪书的事实。其后,还有不少学者就这个问题进行辨析,大多只是延续阎、惠的考证方法更加细致具体而已。

但晚出《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并非一无是处,黄季刚先生曾说:“伪《古文尚书》,一文字古,二文采高,三取材广博,四训诂不谬,故在今日言之,仍可作‘准康成’观也。”又说:“用孔《传》讲《尚书》,于文理终不谬。若用孙星衍之说,往往文理不通。”(《量守庐论学札记》)足以启发我们正确对待《古文尚书》。

二 《尚书》的篇目和内容

如前所述,《尚书》本子问题复杂,其间篇章分合更是难考,所以这里我们不涉及今古文《尚书》篇章异同分合的考证,只据阮元编刻的《十三经注疏》中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将五十八篇篇目抄录如下,属于晚出古文的,标“伪”字以示区别。

尧典 舜典 大禹谟(伪) 

皋陶谟

 益稷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伪) 胤征(伪) 汤誓 仲虺之诰(伪)汤诰(伪)咸有一德(伪) 伊训(伪) 太甲(三篇,伪) 

盘庚

(三篇) 说命(三篇,伪)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太誓(三篇,伪) 牧誓 武成(伪) 

洪范

旅獒(伪) 

金縢

 

大诰

 微子之命(伪)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周官(伪) 君陈(伪) 

顾命

 康王之诰 毕命(伪) 君牙(伪) 冏命(伪) 蔡仲之命(伪) 费誓 

吕刑

 

文侯之命

 

秦誓

根据篇名及内容,我们可以将以上五十八篇基本分作六大类,即孔安国《尚书序》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从这些名词可以看出,《尚书》的内容大多是历代君王言论和行动的记载,如《尧典》记载的就是帝尧的事迹;《皋陶谟》记载了宫廷上君臣的谋划和议论;《伊训》讲的是商代老臣伊尹劝诫商王太甲要以史为鉴,加强德政;《康诰》、《酒诰》、《梓材》是周王朝册封文王之子康叔的告谕,记载了周公对康叔的督导训诫;《甘誓》、《牧誓》等则是作战前的誓师之词;《文侯之命》是君王任命官员、侯伯的册命之词。

如果我们从其他角度来审视,会发现《尚书》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尧典》中记载的观象授时、四仲中星等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期的天文学记载,其真实性得到现代天文学家的广泛肯定。《禹贡》一篇,乃鸿篇巨制,对我国的区域地理根据物产、土壤等作了详细划分,引起后世自然科学家的广泛探讨。《吕刑》篇主张不滥用刑罚、注意德教的“祥刑”思想深深启发影响着后代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洛诰》等篇记载周初营建洛邑之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得到了出土文物的印证。《洪范》一篇“统治大法”,详列“九畴”,备言天道人事,对后世君主影响深远。因为《尚书》每篇并非成于一时,其中文句有着语法、词汇、方言的差异,又是现代语言学家们研究上古汉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如此等等,都说明《尚书》是具有着巨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文献。《尚书》内容,具体可参阅本书每篇译注前的题解,这里不再多说。

三 阅读《尚书》的基本参考书籍

除了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外,阅读《尚书》还有很多值得参考的注解书。按时代和学术方法来说,我们可以分作汉学派和宋学派两种风格,当然也有兼容二者的。随着现代甲骨学、金文研究的兴起,《尚书》学又有了新起点,产生了很多新成果。我们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尚书》学著作简单介绍如下。

孔颖达的《尚书正义》以北朝二刘的《义疏》为底本,搜罗古义丰富,可以作为唐代《尚书》学的集成之作。陆德明《尚书释文》专释字音字义,也很周详精审。以上两种都可以说是汉学考据的路数。宋代蔡沈的《书集传》是宋代《尚书》学的集成之作,简明扼要,其实是采集了苏轼、吕祖谦、朱熹等多家成果而加以融会贯通,其解释方法体现了宋学高明而精微的特征,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参考书。

清代学者受两汉经学影响较大,偏重考据字义、搜罗汉代经师的逸说加以阐发,对单词片字的解释往往精确绝伦,这方面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王鸣盛《尚书后案》、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部分)等。若论较详备的,则推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和皮锡瑞的《今文尚书考证》,前者于汉师逸说无不搜罗详尽,考证完备;后者引用大量汉碑,校理文字,颇值翻阅参考。王先谦的《尚书孔传参正》依据孔《传》本,参核他书,分别真伪,考证清晰,有助于深化对今古文的理解。其他有专释单篇的,如胡渭《禹贡锥指》,集《尚书》地理研究的大成,不可不加以涉猎。还有从古文字学角度入手的,如孙诒让《尚书骈枝》运用甲骨文释读《尚书》,新见迭出,极具启发。

现代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更是取得了突破,王国维运用金文、甲骨治《尚书》,更辅以史学眼光,所释往往出人意表,他的《观堂集林》和《观堂学书记》成就极大。后来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杨筠如《尚书覈诂》等都是沿着观堂先生的方法而继续开拓的,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于省吾先生的很多校释往往一反旧说,而且能获得正确、近情的理解,后人多以为不刊之论。通释全书的,尚有曾运乾《尚书正读》,严审词气,能得文理。

近年来,出现不少注释和翻译《尚书》的著作,如周秉钧《尚书易解》、《白话尚书》,王世舜《尚书译注》,江灏、钱宗武《今古文尚书全译》,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等,各有各的特色。200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体例极具特色,以唐石经为底本,详备梳理、引用清以前旧说,广泛吸收各个学术领域有关《尚书》内容的成果,运用古史层累演进的观点对《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作了精审的校释和翻译,代表了目前通释《尚书》的最新、最完备的成果。

如果要了解《尚书》学的历史,蒋善国《尚书综述》、刘起釪《尚书学史》是最好的参考书。

四 对本书的几点说明

秦汉经师所传授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是公认的先秦古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本书即以二十八篇作为注译的对象,于晚出伪古文不予列入。《尚书》的正文依照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标点则由笔者重新施加,所以个别句读会有区别。本书二十八篇依东汉马融、郑玄的理解,分成

虞夏书

商书

周书

三大部分,以利于读者分类检阅。每一篇下首先列有介绍性质的解题,次原文,原文又分作数个自然段,注释和今译缀于每段之末。本书对字词的注释力求简明准确,在此基础上,译文采用直译,部分稍侧重于意译,力求读来不拗口,对话也尽量保持口语的味道。

注释方面,除了参考传统经师的训释,本书于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受益最多,其中最新的考释成果,基本都采集到了本书当中。李民、王健《尚书译注》简明扼要,平实准确,对本书的注释启发良多。上述二书作者皆承顾颉刚先生之学,代表了《尚书》研究的高峰,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此外,周秉钧、王世舜、陈戍国、钱宗武诸先生的《尚书》译注著作也都一一披览采择,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不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也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顾迁2015年12月虞夏书

尧典

秦朝焚书,《诗》、《书》因为博士所掌,仍能传习,未遭完全灭绝。《尚书》由博士伏生(伏胜)传下,到汉代,分为欧阳和大、小夏侯氏三家,都立为学官,称为《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此《尧典》即为其中第一篇。其间,又发现《太誓》一篇,号为二十九篇。先秦另有《舜典》一篇,散佚未能传下。西汉中期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任汉武帝的博士,应诏献上家传用先秦古籀文字书写的《古文尚书》,发现多出“逸《书》”十余篇,西汉刘歆崇信其学,东汉马融、贾逵、郑玄等也传古文之学。至东晋出现了伪《古文尚书》,将《尧典》的后半部分从“慎徽五典”句以下割裂出来,又增加二十八字作为篇首来冒充《舜典》。唐代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尚书》即用伪古文本,流传至今。今仍从古说将其恢复,归到《尧典》一篇。

先秦《左传》、《国语》、《孟子》、《荀子》等文献称引《尧典》文句达十余次,可见其古老。从内容上看,可以感觉《尧典》的作者接触了大量原始的神话传说和科学资料,经加工后作了理性的叙述,仍然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如其中对观象授时等天文活动的记述,为后世中外天文学家所广泛讨论。另一方面,某些生吞活剥的记载也造成了一些理解上的矛盾。先秦旧籍一般都经过了汉人的传习和整理,《尚书》也是如此,《尧典》一篇也有秦汉人的事实掺杂其中,一般认为其主体成于春秋孔子的时代,是没有问题的。《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尚书》中文句间亦流露出儒家的精神思想也是值得注意的。〔1〕〔2〕〔3〕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4〕〔5〕〔6〕〔7〕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8〕〔9〕〔10〕〔11〕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12〕黎民于变时雍。【注释】

〔1〕曰若稽古:史臣追记古事的开头用语。曰若,句首发语词,无意义。经传、金文或作“粤若”、“越若”、“雩若”,皆同音假借。稽,察考。尧:相传为原始社会后期的一个部落首领,在后代儒家文献中逐渐被神话为德业最高的圣王。

〔2〕放(fǎnɡ)勋:尧的名号。

〔3〕钦、明、文、思、安安:对尧各种美德、风度的赞美。蔡沈《书集传》云:“钦,恭敬也;明,通明也;敬体而明用也。文,文章也;思,意思也;文著见而思深远也。”安安,今文作“晏晏”,宽容、温和的样子。

〔4〕允恭克让:确实恭谨,善能推让。孔《疏》云:“持身能恭,与人能让,自己及物,故先恭后让。”

〔5〕光被(pī)四表:指尧的名声充塞、覆盖于四方之外极远之处。光,今文作“横”、“广”,充满。被,覆盖。

〔6〕格于上下:充溢天地。格,至。

〔7〕克明俊德:指尧能发扬昭明其大德。俊,许慎《说文》云“才千人也”,此处引申为大。

〔8〕九族:许多氏族。九,虚数,约举其多。

〔9〕既:已。

〔10〕平章百姓:辨别、彰明各个氏族的首领。平,今文作“便”,经传通借作“辨”、“辩”,音义皆同。章,显示,表明。百姓,这里指百官。

〔11〕协和万邦:团结联络好各个部落。

〔12〕黎民:犹言“苍生”,庶民、老百姓之谓。这里指当时的氏族成员。于:助词,无义。变:通“弁”,喜悦快乐。时雍:是以风俗大和。时,通“是”,金文“时”皆作“是”。【译文】

查得古时候有个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庄严,通明事理,而且风度文雅,思虑深远,给人以宽厚博大的感觉。律己严谨、勤于工作,又能举贤让能、重用人才。他的道德名望充溢于四海之外,以至于天地上下。尧发扬着他的大德,以身作则,使各个氏族和睦相处;各族和睦了,又辨明彰显朝中百官,协调处理他们的职守;百官和谐了,进而团结联络其他各个部落;天下老百姓都和乐亲善,风俗因此也很淳美。〔1〕〔2〕〔3〕〔4〕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注释】

〔1〕命:任命。羲和:原是神话中太阳女神的名字。这里指主管天文历象的官员羲氏、和氏。

〔2〕钦若昊(hào)天历象:恭敬地按照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转现象去认识它。钦,敬。若,顺。昊天,广大的天空。历象,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转的现象。

〔3〕辰:这里指据以分辨季节的标准星相,即下文的四中星。

〔4〕敬授民时:把观测日月星辰所总结出的天象节令知识告诉老百姓,以利于农耕。【译文】

于是任命羲氏、和氏恭敬地按照日月星辰的运转来认识天象,把观测、总结出的节令告诉人民,以安排农时,方便耕作。〔1〕〔2〕〔3〕

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4〕〔5〕〔6〕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注释】

〔1〕嵎(yú)夷:古有“九夷”,地在渤海东岸。这里指东方极远之地。旸(yánɡ)谷:神话中日出之处。

〔2〕寅:敬。宾出日:殷商有“宾日”祭礼,见于甲骨文,“出日”、“入日”也有专门之祭。此处可理解为“迎接”。

〔3〕平秩:使有程序。东作:春天的农事活动。本篇以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见下文。

〔4〕日中:白昼长度适中,白天和夜晚一样长。这里指春分时节。星:中星,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的星。这里所举鸟、火、虚、昴四星分别是古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标准星。鸟:古代对一恒星的命名,现代天文学家定为长蛇座α。

〔5〕殷仲春:定春分节令。殷,端正,使……正。仲春,春分所在之月,指二月。按,以孟、仲、季称春夏秋冬四季的三个月,分别对应正月、二月、三月。

〔6〕厥民析,鸟兽孳(zī)尾:此处文义难解,学者推断,《尧典》作者误解、改造古代四方神名、风名原始神话资料,造为此文,以致意义荒诞。甲骨文有“东方曰析”、“凤曰劦”之辞,“析”为东方之神名,“凤”即“风”,而《尧典》作者无法理解,遂曲折改字,以下三处亦然。详参胡厚宣《甲骨文四方风名考证》及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尧典》,此不赘述。但沿误已久,姑就原文释之,下同。厥,其。析,分散。孳尾,泛指鸟兽繁殖。孳,指哺乳动物的生殖。尾,指虫鸟之类的生殖。【译文】

分别任命羲仲在遥远的东方日出之处叫旸谷的地方,主持对日出的宾礼祭祀,并引导春天的农作活动按程序进行。白昼和黑夜一样长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鸟星,可凭以确定是春分节令了。这时气候温和,人们分散在田野里劳作,鸟兽也在繁殖。〔1〕〔2〕〔3〕〔4〕

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5〕〔6〕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注释】

〔1〕申:又,再。南交:指南方极远之地。此下至“平秩南为”间文例与上文异,当有脱文。下冬季亦然。

〔2〕南为:亦指农事活动。甲骨文、今文的“为”字是以手牵象使供劳作之形,乃其本义。

〔3〕敬致:二字似为脱落之残文,当在上“平秩南为”之前,指对日的祭祀、崇敬。下译文即如此序,以顺文例。

〔4〕日永:白昼最长的日子,指夏至。永,长也。火:古代对一恒星的命名,与“鸟”多见于卜辞。古籍称“大火”、“心宿二”,现代天文学家定为天蝎座α。

〔5〕因:老弱因丁壮在田而纷纷出门相助。

〔6〕希革:毛羽稀少。【译文】

又任命羲叔在遥远的南方南交之地,主持对日的敬致之礼,然后引导夏天农作活动按程序进行。白昼最长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大火星,可凭以确定是夏至节令了。这时气候炎热,农事繁忙,人们无论老幼都出来帮丁壮干活,鸟兽毛羽渐稀,以避炎热。〔1〕〔2〕〔3〕

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4〕〔5〕〔6〕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注释】

〔1〕西:本篇所说东、南、北三方“宅”下都是两字,此处独一“西”字,显有脱漏。《史记》补作“西土”,亦以意为之。可理解为西方极远之地。昧谷:神话中日落之处。伪孔《传》云:“昧,冥也。日入于谷而天下冥,故曰昧谷。”

〔2〕饯纳日:商代有“入日”祭礼,今文“纳”即作“入”。饯,送。

〔3〕西成:农事活动,因秋天庄稼丰收,故用“成”。

〔4〕宵中:夜间的长度适中,即夜晚和白天一样长。这里指秋分。虚:恒星名。居二十八宿“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中间。现代天文学家定为宝瓶宫β。

〔5〕夷:平静。

〔6〕毛毨(xiǎn):毛羽重生,齐整美丽的样子。【译文】

又分别任命和仲在遥远的西方日落之处叫昧谷的地方,主持对落日的礼祭,然后引导秋收活动按程序进行。黑夜和白昼一样长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虚星,可凭以确定是秋分节令了。这时气候转凉,农作告成,人们渐渐平静下来,鸟兽开始长出齐整的羽毛。〔1〕〔2〕〔3〕

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4〕〔5〕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毛。【注释】

〔1〕朔方:指北方最远之地。幽都:即下文之“幽洲”,神话传说中北方山名。这里指极北之地。

〔2〕在:似当作“秩”,才和上面文例一致,盖音近而讹。朔易:即北易,与上文“东作”等一样,皆指农事活动。

〔3〕日短:白昼最短的时候,指冬至。昴(mǎo):一簇恒星的名称,也称髦头(旄头)。昴居二十八宿“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的中间。现代天文学家称为昴星团。

〔4〕隩:当作“奥”,室内。此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之说,可从。

〔5〕(rǒnɡ)毛:生出细密的毛。【译文】

又任命和叔居极远的北方幽都,引导冬天的农作活动按程序进行。白昼最短的日子,傍晚在南方天空正中看到昴星团,可凭以确定是冬至节令了。这时气候寒冷,人们都回到屋里,鸟兽也生出细软密集的毛给自己保温了。〔1〕〔2〕

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3〕时成岁。”【注释】

〔1〕咨:告,命令。本书“咨某某”之“咨”多作“告”解。暨:与。

〔2〕期(jī)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一年三百六十六日。这是古代较早知道的一年的日数,是根据太阳的回归年这一运动来认识的,是一种阳历年。

〔3〕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由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两个周期不一样,阴历十二个月要比阳历一年少十一天多,必须过几年设一闰月才能使二者相合。天文学家称为“置闰”。这是一种阴阳历并用的历法。刘起釪认为此阴阳历与上面“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的纯阳历日数相矛盾,是《尧典》作者将不同时代的材料杂凑所导致的。【译文】

帝尧说:“告诉你们,羲氏与和氏,一年有三百六十六日,你们用设置闰月的方法调整好四季以制定每个年岁吧。”〔1〕〔2〕〔3〕

允厘百工,庶绩咸熙。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4〕〔5〕〔6〕〔7〕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帝〔8〕〔9〕〔10〕曰:“畴咨若予采?”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11〕〔12〕〔13〕。”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注释】

〔1〕允厘百工:切实地整顿百官。允,信,确实。厘,治,整饬。百工,百官。

〔2〕庶绩咸熙:政事都办理得很好。庶,众。绩,功,指政事。咸,都。熙,兴盛。

〔3〕畴咨若时登庸:谁能做到像“庶绩咸熙”这样的就提拔任用他。畴,谁。咨,可,能。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以“咨”字当在“畴”上,作“咨!畴。”则“咨”为无意义的助词。可备一说。下“畴咨若予采”同。若时,犹云“如是”、“如此”。登,升,进。庸,用。

〔4〕放(fǎnɡ)齐:人名。尧的大臣。

〔5〕胤子:嗣子。朱:原是神话人物。这里作为尧的儿子,名丹朱。清人邹汉勋《读书偶记》谓“驩兜”、“丹朱”等皆古字通用,是也。但在《尧典》中,很多神话人名都被作者改造加工过,并赋予了不同身份,所以只能照篇中所指一一释之。启明:开通,明达。

〔6〕吁(xū):叹辞。表否决。

〔7〕嚚(yín)讼:愚顽丧德并且心地凶狠。讼,通“凶”,此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之说。

〔8〕畴咨若予采:谁能如我职事的要求,即谁能胜任我的官位。若,如。予,我的。采,事。这里指官职。

〔9〕驩(huān)兜:原是神话中人物。这里作为尧的一个臣子的名字。

〔10〕都(dū):叹美之辞。

〔11〕共工:原是神话传说的人物。这里作为尧的臣名。方鸠僝(zhuàn)功:广聚众力展现事功。方,通“旁”,大,广。鸠,聚集。僝,显现。

〔12〕静言庸违:善为巧言而行事邪僻。静,今文作“靖”,小人巧言。庸,用。违,今文作“回”,邪僻。

〔13〕象恭滔天:表面上恭敬却不信天命。象,似。滔,孙诒让《尚书骈枝》说通“謟”、“慆”,慢,引申为不敬,可从。【译文】

帝尧切实地整饬百官,政事也都处理得很好。他说:“谁能做到这样政事兴盛的,就提拔任用他。”大臣放齐说:“您的嗣子丹朱开通明达,可以任用。”帝尧说:“唉!他缺乏德行,又心地凶狠,怎么能行!”帝尧又问:“谁可以担任我的职位呢?”大臣驩兜说:“噢!共工吧,他能聚集众力成就事功。”帝尧说:“唉!他就会讲好话,行为却很怪诞,表面上恭恭敬敬的,其实很轻慢,根本就不信天命。”〔1〕〔2〕〔3〕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4〕〔5〕〔6〕〔7〕〔8〕,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9〕〔10〕〔11〕〔12〕“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13〕〔14〕〔15〕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16〕绩用弗成。【注释】

〔1〕咨:叹词。

〔2〕四岳:原是古代的一座丛山。这里作为官名或者臣名。

〔3〕汤汤(shānɡ):波涛汹涌的样子。洪水:大水。方割:大的灾害。方,通“旁”,大。割,通“害”,祸害。

〔4〕荡荡:犹云“浩浩”,形容水奔突动荡的样子。怀:包围。襄陵:淹没了丘陵。襄,凌驾。这里指淹没。

〔5〕浩浩滔天:大得好像要漫过天。

〔6〕咨:忧愁。

〔7〕有能俾乂(bǐyì):谁能治理。俾,使。乂,治理。

〔8〕佥(qiān):皆,都。

〔9〕於(wū):叹词。

〔10〕鲧(ɡǔn):神话人物。这里作为尧大臣的名字。

〔11〕咈(fú):违逆,乖戾。

〔12〕方:违背,违逆。圮(pǐ):毁。

〔13〕异:吴汝伦《尚书故》云:“通‘已’,叹词。”可从。

〔14〕已:俞樾《群经平议》云:“‘已’、‘以’通用。‘以’,用也。”可从。

〔15〕钦:敬。

〔16〕绩:功。【译文】

帝尧说:“唉!四岳啊,汹涌的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灾害,浩浩荡荡地包围了高山,淹没了丘陵,简直都要漫过天了,下面的百姓忧困不堪,谁能使洪水得到治理?”四岳与群臣都说:“啊!鲧呀。”帝尧说:“唉!这个人脾气忿戾,常逆天行事,伤害自己的同族。”四岳说:“唉!先试试看吧,行的话就让他干。”帝尧说:“那就去吧!让他谨于职守!”可是鲧治了九年,也没收到成效。〔1〕〔2〕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3〕〔4〕〔5〕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6〕〔7〕〔8〕〔9〕〔10〕:“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11〕〔12〕〔13〕〔14〕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15〕〔16〕〔17〕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注释】

〔1〕朕:古人自称,我。

〔2〕庸命:即“用命”,遵用、贯彻命令。巽(xùn):履行,登陟。

〔3〕否(pǐ):小,陋。

〔4〕忝:辱。

〔5〕明明:尊扬、彰显贤明之人。前一“明”字是动词,后者用作名词。扬:举。侧陋:埋没民间、没有名气的贤人。

〔6〕师锡帝曰:众人都对尧说。师,众。锡,甲骨文、金文作“易”,同“赐”,古代上对下、下对上都可称“赐”。

〔7〕鳏(ɡuān):老而无妻。

〔8〕虞舜:舜最初是以殷商族远祖的身份出现在传说和文献中,后来又作为黄河下游东夷部落首领的名称。孔颖达《尚书正义》说:“舜居虞地,以虞为氏。”今河南东部有虞城。

〔9〕俞:语气词,相当于“然”,噢,好吧。

〔10〕予闻:我听说过。

〔11〕瞽(ɡǔ)子:瞎子的儿子。

〔12〕父顽母嚚(yín):《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这里顽、嚚二字互文义通,即愚顽凶狠,不顾忠信、德义之谓。《史记》载“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知此“母”乃舜的继母。

〔13〕象:舜的异母弟。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据文例以为“象”当作“弟”,可从。傲:傲慢。

〔14〕克谐以孝:能以孝顺和谐家庭。

〔15〕烝烝乂:治理得很好的样子。

〔16〕格:至。

〔17〕其:将。【译文】

帝尧说:“唉!四岳,我在位七十年了,只有你们能完成我交付的使命,你们来接替帝位吧。”四岳说:“我们的德性太浅薄了,不能玷辱这个位置。”帝尧说:“那你们推荐朝中有没有其他贤明之臣,或者推举处在民间底层没有名气的人才。”大家都对帝尧说:“有一个叫虞舜的单身汉处在民间下层,是一个人才。”帝尧说:“噢,我也听说过,那他为人处事到底怎么样呢?”四岳说:“他是一个瞎老头的儿子,父亲和继母都愚顽凶狠,异母弟象对他傲慢逞强;但舜用自己的孝行感动了全家和谐相处,家庭事业搞得很是兴旺,家人们也远离了奸邪的行为。”帝尧说:“那我就试试他吧!”〔1〕〔2〕〔3〕

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4〕。【注释】

〔1〕女(nǜ)于时:把女儿嫁给舜。时,通“是”,指示代词,指舜。段玉裁《古文尚书撰异》说“女于某”乃先秦古籍常见句法。

〔2〕观厥刑于二女:观察舜对待二女的德行、法度。后儒解释其意说尧将使舜治国,而先使治家,可参。刑,同“型”。二女,传说中的娥皇、女英。

〔3〕厘:整饬。降:下(嫁)。妫汭(ɡuīruì):妫水注入另一水的相交弯曲地带。妫,大概指河南东部虞城西南附近的一条水。汭,一条水注入另一条较大之水的相交弯曲之处。

〔4〕嫔(pín)于虞:到虞家做媳妇。嫔,妇人嫁人之称。【译文】

尧就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锻炼观察他齐家治国的能力。二女下嫁到舜的家乡妫汭,做了虞家的好媳妇。〔1〕〔2〕〔3〕

帝曰:“钦哉!”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4〕〔5〕〔6〕〔7〕〔8〕,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注释】

〔1〕钦:敬。

〔2〕慎:慎重。徽:和,治。五典:五种伦常礼教。《左传·文公十八年》有“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五教,即其义。

〔3〕克:能。从:顺,妥。

〔4〕纳:入。百揆:百官。

〔5〕时:通“是”。叙:整齐,就序。

〔6〕宾:通“傧”,以礼接待。四门:可能是神话传说中的名称,今不详所指。或附会为后世明堂建筑的四门,不可信。

〔7〕穆穆:端庄恭敬的样子。

〔8〕大麓:山麓。【译文】

帝尧对舜说:“要敬于职守啊!”叫舜谨慎地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五种伦常礼教,舜施行得很顺利。又纳舜于百官之上,舜处理各种政务井井有条。又叫舜开四方之门以接待各方诸侯来朝者,宾客肃然起敬。又叫舜入山林,行祭祀山川之事,风雨得以调顺。〔1〕〔2〕〔3〕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4〕陟帝位。”【注释】

〔1〕格:告。

〔2〕询:谋议。考:考核。

〔3〕乃:你的。厎(zhǐ)可绩:为“可厎绩”的倒装,“厎绩”乃当时成语,即“致功”之谓。厎,致。

〔4〕陟(zhì):登。【译文】

帝尧说:“舜,我和你说,三年来,我询问到你的政绩,考量了你所说的话,认为你可以取得功业。你登帝位吧。”〔1〕〔2〕〔3〕

舜让于德弗嗣。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4〕〔5〕〔6〕〔7〕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8〕〔9〕〔10〕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11〕。【注释】

〔1〕舜让于德弗嗣:舜以德赞襄而不推辞。让,通“攘”,襄赞,襄助。弗嗣,犹云“不怡”、“无辞”、“不怿”、“无”,皆同声假借。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执此说,可从。

〔2〕正月上日:正月上旬的吉日。此王引之《经义述闻》之释,可从。

〔3〕受终于文祖:意谓尧禅舜位而用礼于祖庙。受终,指尧完成帝位之事,由舜来承受。文祖,原指周文王,“文”是周人尊美先祖的词。这里可理解为祖庙。

〔4〕在:察。璇玑玉衡:北斗七星。齐七政: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所指方向来认识四季不同星相和物候特征,来安排农事和行政等各项事务。《尚书大传》有“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七政,大体相符。

〔5〕肆:遂。类:古代一种祭天之礼。上帝:此处指“类”礼所祭之天。

〔6〕禋(yīn):古代一种精诚洁敬之祭礼。六宗:即甲骨文中的“六示”,指六代祖先的神祖。

〔7〕望:祭祀山川之礼。

〔8〕辑:集,合。五瑞:五种美好的玉器,名号不详。《周礼·春官·典瑞》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所执“桓圭、信圭、躬圭、穀璧、蒲璧”五玉,可备参考。

〔9〕既月乃日: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释云:“言既择月,乃卜筮吉日也。”可从。

〔10〕觐:见。牧:地方官员。

〔11〕班瑞:颁发“五瑞”。后:王。指四方首领。【译文】

舜欲以德赞襄尧的禅让,于是不再推辞。正月吉日,在祖庙中举行摄行天子之政的大典。然后观察北斗七星的星象,根据斗柄所指来认识、处理四季农事与民生要政。以类礼祭天,以精意洁敬的禋祀之礼祭六代祖先,以望礼祭名山大川,祀礼遍及众神,又收集整理好诸侯觐见所持的五种瑞玉。卜筮选择了吉月吉日,开始受四岳、诸侯、地方长官的觐见,又根据奖惩规定将瑞玉颁还给他们。〔1〕〔2〕〔3〕〔4〕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5〕〔6〕〔7〕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8〕〔9〕〔10〕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注释】

〔1〕巡守:即“巡狩”。

〔2〕岱宗:东岳泰山。

〔3〕柴:祭天之礼,祭时积柴,加牲其上而焚烧。

〔4〕望秩:郑玄注云:“遍以尊卑次秩祭之。”谓以望祭之礼祭祀山川,比照公卿大夫或五等爵之制,各按其次进行。杨筠如《尚书覈诂》疑“秩”乃“祀”之假借,亦足备一说。

〔5〕肆:遂。觐东后:接受东方诸侯的觐见。

〔6〕协时月、正日:协和齐正四时节气、月之数(大小)、日之名(甲乙),使各地诸侯国相同。

〔7〕同律:统一律制。古代截十二根不同长度的管子,作为确定乐音高低的标准音,称为十二律,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xiǎn)、仲吕、蕤(ruí)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yì)、应钟。其中,单数六种称六阳律,双数六种称六阴吕。单称“律”可包含十二律吕。度、量、衡: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源于音律,皆以黄钟数为基准,所以紧接着“律”。

〔8〕五礼:泛指几种礼,也可能是承上“慎徽五典”之目,但绝非汉人所谓“吉凶军宾嘉”或“公侯伯子男”五礼。五玉:五种瑞玉。三帛:三种颜色不同的帛,或谓赤、玄、黄。二生:两种活物,或谓羔和鹅。一死贽(zhì):贽是古代卑者见尊者所献的礼物,死贽或谓野鸡。

〔9〕如:和,与。五器:未详,或即五礼所备之器。王引之《经义述闻》谓“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皆蒙“修”字为义,极是。

〔10〕复:返回。【译文】

这年二月,舜向东巡狩,到了泰山,用燔柴焚燎的祭礼祭天,以望祭之礼祭祀山川,接着受了东方诸侯们的觐见。将四时节气,月之大小晦朔,日之甲乙名称一一齐正,并确立了音律和度、量、衡的定制。舜还修治五种礼法,确定臣子觐见时所献礼物:五种瑞玉,三种彩帛,两种活物,一种死雉,以及相应的五礼之器。礼毕之后,就返回了。〔1〕〔2〕

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注释】

〔1〕南岳:先秦文献中四岳、五岳之山多是虚无缥缈之名,并非实际山名,很难在地理上坐实。今日习称的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都是汉代以后的说法。此处《尧典》作者亦未标山名,存而不论可也。下同。

〔2〕如岱礼:和巡狩泰山之礼一样。【译文】

五月,舜又向南巡狩,到了南岳,一如泰山巡狩之礼。〔1〕

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注释】

〔1〕如初:和最初巡狩泰山之礼一样。【译文】

八月,向西巡狩,到了西岳,也如最初泰山巡狩之礼。〔1〕〔2〕

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注释】

〔1〕朔:北。

〔2〕如西礼:敦煌唐写本《经典释文》残卷作“如初”,此为后人窜改,但承误已久,今姑沿其旧。【译文】

十一月,向北巡狩,到了北岳,一如西岳巡狩之礼。〔1〕〔2〕

归格于艺祖,用特。【注释】

〔1〕格:告。艺祖:祖、祢(父)之庙。

〔2〕用特:用一头公牛祭祀。【译文】

返回后,告祭于祖祢之庙,用一头公牛祭祀祖先。〔1〕〔2〕〔3〕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4〕服以庸。【注释】

〔1〕四朝:朝于四岳之下,或谓四年一朝京师。

〔2〕敷奏:遍以政事奏告。

〔3〕明试以功:明确考察其功绩。

〔4〕车服以庸:根据功勋赏赐车马冠服。庸,功。【译文】

舜规定五年巡狩一次,巡狩之年,诸侯按四方之位各朝于方岳之下。朝见时,诸侯须口头奏告政事,然后据其所言明确考察实绩,按功劳来赏赐车马冠服。〔1〕〔2〕〔3〕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注释】

〔1〕肇:通“垗(zhào)”,划定边界。十有二州:十二之数乃泛称,无确指。下“十二有山”同。

〔2〕封:即封禅。析言之,在大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称“封”,在大山旁小山上除地为墠(shàn)以祭地称“禅”。

〔3〕浚川:疏浚河道。陈梦家《尚书通论》称“浚”是“祭川”之名,亦可从。【译文】

划定垗祀十二州野,封土以祀十二名山,疏浚河道以祀大川。〔1〕〔2〕〔3〕〔4〕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5〕〔6〕〔7〕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8〕哉!【注释】

〔1〕象:与下“流”对文,刑名。《皋陶谟》有“方施象刑”之语。典:常。

〔2〕流:流放。宥:宽宥。五刑:下文《吕刑》篇有墨(刻面)、劓(yì,割鼻)、剕(fèi,断足)、宫(去生殖器)、大辟(死)五刑。

〔3〕官:官事,公事。

〔4〕扑:用槚(jiǎ)木、荆条鞭挞。教:学校,道业。

〔5〕金:金属货币。赎:赎罪。《吕刑》篇还记载了各刑出金赎罪的数额。

〔6〕眚(shěnɡ)灾肆赦,怙(hù)终贼刑:顾颉刚《尚书研究讲义》认为“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二句乃锻炼、概括《康诰》篇文句而成。《康诰》云“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即此“怙终贼刑”;继云“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即此“眚灾肆赦”。极有见,详参下文《康诰》篇注译。今逐字注释如下。眚灾,一时糊涂犯罪。肆,故。怙终,犹今云“怙恶不悛”,作恶到底。怙,坚持,凭恃。

〔7〕钦:敬。

〔8〕恤:忧惧,谨慎。【译文】

把在冠服上刻画五刑的象刑作为主要刑罚,用流放之法宽宥、替代五常刑,把鞭笞作为怠慢、贻误公事所用之刑,挞以槚木、荆条则作为不服从教育者的刑罚,可以用货币来赎刑。凡属过失犯罪,可以赦免,故意犯罪,且怙恶不悛,则必加刑罚。敬重啊!敬重啊!要谨慎于刑法啊!〔1〕〔2〕〔3〕

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4〕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注释】

〔1〕共工:尧的大臣。见上文。幽洲:即上文的“幽都”。

〔2〕崇山:泛指南方极边远之地的山区。

〔3〕窜:逐。三苗:古代民族之名,与尧、舜都有过抗争。三危:原为神话中的山名。这里泛指西方极边远之地。

〔4〕殛(jí):谴责,流贬。羽山:神话中鲧遭流放而死之处,今不详其地。【译文】

于是流放共工到幽洲,流放驩兜到崇山,窜逐三苗到三危,流贬鲧到羽山一直到死,处罚了这四个罪人,全天下都心服了。〔1〕〔2〕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3〕密八音。【注释】

〔1〕帝:指尧。殂(cú)落:死。

〔2〕考妣(bǐ):父母。

〔3〕遏:止。密:静。八音:金、石、丝、竹、匏(páo)、土、革、木。这里泛指所有音乐。【译文】

舜摄帝位二十八年后,帝尧逝世,老百姓们像死了父母一样悲伤。三年之内,四海之民停止了一切音乐活动。〔1〕〔2〕〔3〕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4〕〔5〕〔6〕〔7〕目、达四聪。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8〕〔9〕〔10〕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注释】

〔1〕月正元日:意近上文“正月上日”,指正月上旬的吉日。

〔2〕格:祭告。

〔3〕四门:可理解为四方之门。

〔4〕明四目、达四聪:苏轼《东坡书传》云:“广视听于四方。”

〔5〕咨:告。十有二牧:十二州之官员。

〔6〕食哉惟时:“惟时食哉”之倒装,时,通“是”。食,通“饬”,谨敬。

〔7〕柔远能迩:亦见于《顾命》、《文侯之命》。意谓能服外者须使内部亲善。柔,安,驯服。迩,近。

〔8〕惇(dūn)德允元:《东坡书传》云:“惇厚其德,信用善人。”惇,厚。允,信。元,善。

〔9〕难:阻,拒。任人:佞人。

〔10〕蛮夷:泛指华夏族以外各个民族。率服:循服,顺服。【译文】

正月上旬吉日,舜祭告于祖庙,询谋政事于四岳,遍开四方之门,招揽贤俊之士,广接视听于四方,以增加博闻远见。告诫十二州的长官说:“多加谨慎啊!能安远者须先使内部亲善,敦厚德行,信任善人,远离巧言佞色的小人,就能感化四方蛮夷之族竞相归服了。”〔1〕〔2〕〔3〕〔4〕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5〕〔6〕〔7〕〔8〕揆,亮采惠畴?”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9〕〔10〕〔11〕〔12〕!”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13〕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汝往哉!”【注释】

〔1〕舜曰:别于上文所称的“尧曰”,此下“帝曰”皆指舜。

〔2〕咨:叹词。

〔3〕奋庸:奋起事功。

〔4〕熙:振兴。帝:泛指帝王、君主。载:事。

〔5〕宅:居。百揆:百官。

〔6〕亮采惠畴:辅相朝廷使各类政事无不顺利。亮,辅相。采,事。惠,顺。畴,类,事。

〔7〕佥:皆。

〔8〕伯禹:即禹。神话中相传禹从鲧腹中剖出,鲧为禹父,鲧又号称崇君,为伯爵。故禹又称伯禹。司空:周代官职名,与司徒、司马并列,司田甸、工事等,在这里是水利之官。

〔9〕俞:相当于今天的“好吧”。

〔10〕平:治。

〔11〕时:是。懋(mào):勉励。

〔12〕稽(qǐ)首:跪拜礼,叩头到地。

〔13〕稷:人名。即后稷,又名“弃”,是文献中周的宗祖神,被奉为周的始祖。其远在禹之后,但《尧典》安排成与禹同时为官,说明是杂取了不同的神话材料连缀成文。契:殷商族的宗祖神,被奉为殷商族的始祖。暨:与。皋陶(yáo):又作“皋繇”,神话中的人物,战国文献中作为群舒地区偃姓族的宗祖神出现。顾颉刚、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尧典》从语音上论证“皋”为发语词,“陶”即“尧”,“皋陶”即“阿尧”,即“尧”,说明皋陶是尧分化出来的神名,但后世儒家又专为其造作《皋陶谟》,于是文献中确立了尧与皋陶的圣君贤相的地位。【译文】

帝舜对四岳说:“四岳啊,谁能奋发有为,振兴我王家的事业,就让他总领百官,辅助朝政以顺成万事。”四岳和群臣都说:“让伯禹担任司空之职吧。”帝舜说:“好!”接着对禹说:“你治理水土大有功劳,好好重视这个工作啊!”禹跪拜叩头,推让给稷、契或皋陶来担任。帝舜说:“好了!还是你去干。”〔1〕〔2〕〔3〕〔4〕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注释】

〔1〕弃:稷的另一名。来源于《毛诗·生民》篇所载“稷遭姜原抛弃”的传说。

〔2〕黎民:庶民,百姓。阻饥:久饥。

〔3〕汝后稷:即“你主管农事,为农官”。后,动词,主,掌。

〔4〕时:通“莳”,种植。【译文】

舜又说:“弃,老百姓久陷饥荒,你去担任主管农政的稷官,领导种植庄稼的工作。”〔1〕〔2〕〔3〕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4〕五教在宽。”【注释】

〔1〕百姓:此处指人民、老百姓。

〔2〕五品:同上“慎徽五典”之“五典”,概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家庭道德。逊:驯,顺。

〔3〕司徒:周代官职名。金文中司藉田、林衡、牧人等职,战国秦汉之间渐转化为专司教化之职。

〔4〕敷:布,开展。五教:亦即上引《左传·文公十八年》“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之五教。此下唐时原叠“五教”二字,为后人所删。宽:宽裕,不过分严苛。【译文】

舜又说:“契,现在老百姓缺乏凝聚力,父、母、兄、弟、子女之间礼法伦常也不讲求,你来担任司徒,大力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教,但不要太严峻,稍稍宽柔点。”〔1〕〔2〕〔3〕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4〕〔5〕〔6〕〔7〕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8〕。”【注释】

〔1〕猾夏:侵乱中国。猾,乱。刘起釪认为“夏”为大禹有天下之号,按理帝舜不容得知,这也是《尧典》成于春秋之时的根据。

〔2〕寇:群行攻劫为害。贼:害人,违法。奸宄(ɡuǐ):周化成语。见于《微子》、《

牧誓

》、《康诰》等,盗窃、凶乱的意思。

〔3〕士:官名。兼执兵、刑之事。

〔4〕五刑:这里指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五种刑具。服:承受。意即服刑。《吕刑》云:“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5〕五服三就:语本《国语·鲁语》“五刑三次”之文。三就,指原野、市、朝三个行刑之处。

〔6〕五流有宅:即上文之“流宥五刑”。意谓五刑之流,各有所居。

〔7〕五宅三居:谓五刑之流所居之处按远近分为三等。

〔8〕惟明克允:《史记》作“惟明能信”。意谓必须明察使刑当其罪,众人方能信服。【译文】

帝舜又说:“皋陶,现在外有蛮夷侵伐,内有违法害民、盗窃作乱之事,你去担任士,兼掌军事和刑狱。五刑都要有承服者,原野、市、朝各当其处;宽宥五刑相应的流刑,远近各等须各有所居。但要明察刑案以定其罪,众人才能信服。”〔1〕〔2〕

帝曰:“畴若予工?”佥曰:“垂哉!”帝曰:“俞!”咨〔3〕〔4〕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帝曰:“俞!〔5〕往哉,汝谐。”【注释】

〔1〕畴:谁。若:善,治理好。工:百工之事,或以为官名。

〔2〕垂:传说中一位擅长工艺的人,被誉为“巧倕”。这里作为舜的臣名,掌百工之事。

〔3〕共工:按文例,与上文“后稷”、“作士”及下“典乐”一样,为动词+名词结构,“共”为动词,作。工,官名,掌管百工之官。

〔4〕殳(shū)斨(qiānɡ):人名。也有认为殳、斨为两人的名字。二说可并存。伯与:人名。

〔5〕谐:宜。【译文】

帝舜问:“谁能治理好我的百工职事?”群臣都说:“垂呀!”帝舜说:“好!”对垂说:“你来担任工的官职。”垂跪拜叩头,推让给殳、斨和伯与三人。帝舜对垂说:“好了!去吧,你适合这个职位。”〔1〕〔2〕〔3〕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4〕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5〕罴。帝曰:“俞!往哉!汝谐。”【注释】

〔1〕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此是舜又求掌管山泽之官。上,山。下,泽。

〔2〕佥:皆。清儒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江声《尚书集注音疏》认为“佥”乃晚出伪《古文尚书》之讹字,当依马融、郑玄等真古文本作“禹”,谓益同禹治水,禹深知其才习于草木鸟兽,故特荐之。可备一说。

〔3〕益:即伯益,文献亦作“伯翳”、“柏翳”、“伯繄”等,为嬴秦之祖先,又名大费,神话传说记载其行事各有不同,《尧典》作者采其一种加以记述。

〔4〕虞:官名。掌管山泽。

〔5〕朱、虎、熊、罴(pí):山泽中的四个“灵兽”,在神话传说中作为氏族首领的名字。这里指四个大臣。【译文】

帝舜问:“谁能掌管山泽,治理林牧渔副之政?”群臣都说:“益呀!”帝舜说:“好!”就对益说:“现在任命你担任我掌管山泽的虞官。”益跪拜叩头,推让给朱、虎、熊、罴诸人。帝舜说:“好了!去吧,你适合这个职位。”〔1〕〔2〕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3〕〔4〕〔5〕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6〕〔7〕。”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注释】

〔1〕典:主。三礼:泛指礼法。或谓“三礼”为天神、地祇、人鬼之礼,并不可靠。三,为虚数。

〔2〕伯夷:神话人物,姜姓之宗祖神,《吕刑》篇中他与夏族宗祖神禹、周族宗祖神稷同被上帝派下来造福于民,他掌管刑狱之政,而在本篇伯夷的身份是礼官。此伯夷与周武王时不食周黍的高士伯夷,名字相同而实际毫不相干。

〔3〕伯:《史记》作“伯夷”,当据补一“夷”字。下“伯拜稽首”句同。

〔4〕秩宗:主宗庙的礼官。

〔5〕寅:敬。

〔6〕直:无私,正直。清:廉明。

〔7〕夔(kuí)、龙:神话中两个氏族宗祖神之名。这里作为两个大臣的名字。【译文】

帝舜问:“四岳啊,有谁能主持我的三礼之政?”四岳和群臣都说:“伯夷可以。”帝舜说:“好!”就对伯夷说:“任命你担任秩宗之官,早晚都要恭敬于祀典,正直无私才能廉明啊。”伯夷跪拜叩头,推让给夔、龙二人。帝舜说:“好了!还是你去干,敬重职事啊。”〔1〕〔2〕〔3〕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4〕〔5〕〔6〕〔7〕〔8〕,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9〕〔10〕〔11〕〔12〕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13〕〔14〕〔15〕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注释】

〔1〕典乐:司乐正之职。典,主,掌。

〔2〕胄子:这里指贵族子弟。胄,同“育”,稚。

〔3〕直而温:正直而温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