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基础兽医学部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05:45:12

点击下载

作者:邓桦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基础兽医学部分

201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基础兽医学部分试读:

前言

作为我国执业兽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执业兽医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兽医工作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从事动物疾病诊疗的,应凭执业兽医资格证书向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疾病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为了帮助广大应试人员更好地准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我们组织华南农业大学和佛山科技学院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编写了《2019年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通关宝典·基础兽医学部分》。本书以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委员会组织编写审定的考试大纲为依据,以高等农业院校统编教材为基础,对每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编写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简明扼要,并配有精心筛选的练习题,有助于巩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本书第一章由剡海阔编写;第二章由陈胜锋编写;第三章由刘丽编写;第四章由邓桦编写;第五章第一节由丁焕中编写,第二~第五节由黄显会编写,第六~第十五节由杨鸿编写。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9年1月第一章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第一节 概  述

考纲考点:(1)畜体各部位名称;(2)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一、细胞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及胚胎学是研究正常动物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细胞是动物有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些起源相同、形态相似、机能相关的细胞群和细胞间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组织。动物体内共有四大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组成具有一定形态、能够完成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作器官,如心、肝、脾、肾、肺等。许多功能相关的器官连接在一起完成一种连续的生理功能的结构则为系统。动物有机体包括运动系统、被皮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系统、淋巴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感觉器官。各系统之间密切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统一的生命有机体。

1.细胞的构造

细胞是指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是原生质。原生质主要由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等有机物,以及水和无机盐组成。细胞间质是指存在于细胞之间的、由细胞分泌或合成的产物,对细胞起着支持、营养和保护的作用。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1)细胞膜

① 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外面的一层单位膜(生物膜),又称为质膜。

② 细胞膜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功能、物质运输、参与细胞识别、参与免疫反应和受体功能。

③ 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目前“液态镶嵌模型”学说得到普遍的公认。该学说认为,单位膜是由两层类脂分子(主要是磷脂)和被嵌入的蛋白分子构成的。

④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多糖。(2)细胞质 细胞质是在细胞膜以内和细胞核以外的全部物质,由基质、细胞器和内含物组成。

① 基质又叫细胞液,随生理活动的变化实现溶胶和凝胶相互转化。基本成分是蛋白质、糖类、脂类、无机盐和水等。

② 细胞器是指散布在细胞质内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包括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中心体、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等。线粒体是由双层单位膜包围成的封闭小体,呈线状和粒状。除成熟的红细胞以外,线粒体广泛存在于细胞内,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是细胞氧化代谢的主要场所,为各种代谢提供所需要的能量,被称为“能量工厂”。核糖体又称核蛋白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没有被膜包裹,每个核糖体由大、小亚单位构成,其化学成分是核糖体核糖核酸和蛋白质。内质网是由单位膜围成的相互连续的小管、小泡或扁囊状结构,腔内含有多种酶。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由扁平囊泡和附着在其表面的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参与蛋白的合成与运输。滑面内质网由单位膜构成的小管或小泡组成,没有核糖体附着,是脂质合成的主要场所。高尔基复合体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分泌旺盛的细胞,高尔基复合体发达。溶酶体为单位膜包被的囊状结构,主要为酸性的水解酶。具有吞噬作用的细胞,其溶酶体体积大、数量多。过氧化物酶体又称微体,是由单位膜围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小泡,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其主要功能是保护细胞免受毒害,参与糖原异生和脂肪代谢等。中心体在电镜下,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和由周围基质特化的中心球构成。中心粒为圆筒状结构,圆筒壁由9组三联微管有规律地呈风车旋翼状排列而成。微管、微丝、中间丝参与组成细胞支架和细胞连接。

③ 内含物是指分布于细胞质中的有形物质,这些物质属于细胞的代谢产物或储存的营养物质,包括糖原、脂肪、蛋白质和色素颗粒等。(3)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遗传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命活动。细胞核的基本结构包括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细胞核由双层单位膜构成。双层膜之间的间隙为核周隙,两层膜在一定的间隔愈合形成圆环状的核孔,核孔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通道。核质是无结构的透明胶状物质,又称核液,含有多种酶和无机盐等。核仁位于细胞核内,球形,一般1~2个,也有多达3~5个。凡是蛋白质合成旺盛、分离增殖较快的细胞核仁大而明显,数目较多。核仁的主要成分是RNA、DNA和蛋白质,主要功能是合成rRNA和组装核糖体大、小亚基的前体。染色质是指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复合物,是细胞分裂间期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体是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的杆状结构。每种动物染色体的数目是恒定的。正常动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成对存在,成熟的性细胞只有体细胞的一半(单倍体)。在哺乳动物性染色体中,一条较大的为X染色体,一条较小的为Y染色体,雄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雌性动物体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X。在家禽中,雄性为ZZ型,雌性为ZW型。

2.细胞的主要生命活动(1)细胞的增殖 细胞增殖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细胞分裂分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细胞增殖的基本形式。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分裂间期和有丝分裂期。分裂间期包括DNA合成前期(G1期)、DNA合成期(S期)、DNA合成后期(G2期)。有丝分裂期根据细胞的形态变化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2)细胞的分化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种相同的细胞类型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形成稳定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细胞类群的过程。组成动物有机体的各种细胞就是通过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衍生而来的后代。分化程度低的叫干细胞。(3)衰老与死亡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是正常的发育过程,也是生物发育的必然规律。细胞衰老时,其结构变化表现为细胞核固缩、结构不清,染色体加深,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减少,色素等沉淀在细胞内;其生化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种酶的含量和活性降低、水分减少、氨基酸和蛋白质合成速率降低等。细胞死亡的方式通常有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两种形式。细胞坏死是由于某些外界因素如局部贫血、高热、物理或化学性损伤、生物侵袭等,造成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所致的细胞急速死亡。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而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即细胞程序性死亡。它是细胞衰老过程中其功能逐渐衰退的结果,遵循自身的程序和规律,自己结束其生命。二、畜体各部位的名称

1.头部

头部以眼内角和颧弓为界分为上方的颅部和下方的面部。(1)颅部位于颅腔周围,可分为枕部、顶部、额部、颞部、耳郭部和眼部。(2)面部位于口腔和鼻腔周围,可分为眶下部、鼻部、唇部、咬肌部、颊部和颏部。

2.躯干

躯干是指除头部和四肢以外的部分,包括颈部、胸背部、腰腹部、荐臀部和尾部。

3.前肢

自上而下分为肩胛部、臂部、前臂部和前脚部。前脚部包括腕部、掌部和指部。

4.后肢

自上而下可分为股部、小腿部和后脚部。后脚部包括跗部、跖部和趾部。三、解剖学常用的方位术语

1.面(1)矢状面 是指与动物体长轴平行而与地面垂直的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对称的切面称为正中矢状面。(2)横断面 是指与动物体长轴垂直、与地面垂直的切面。(3)额面 又称为水平面,是指与动物体长轴平行且与矢状面、横断面相垂直的切面。

2.躯干的方位(1)前侧(头侧)、后侧(尾侧) 靠近动物体头端的一侧称前侧或头侧;靠近动物体尾端的一侧称后侧或尾侧。(2)背侧、腹侧 靠近动物脊柱的一侧称背侧;靠近动物腹部的一侧称腹侧。(3)内侧、外侧 靠近动物体正中矢状面的一侧称内侧;远离动物体正中矢状面的一侧称外侧。(4)深、浅 近体表者为浅,反之为深。

3.四肢的方位(1)背侧、掌侧和跖侧 四肢的前面称背侧;前肢的后面称掌侧;后肢的后面称跖侧。(2)桡侧、尺侧 前肢的内侧称桡侧;前肢的外侧称尺侧。(3)胫侧、腓侧 后肢的内侧称胫侧;后肢的外侧称腓侧。第二节 骨  骼

考纲考点:(1)骨骼的构造、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2)头骨

的组成(颅骨、面骨)、鼻旁窦的位置及不同动物(牛、马、猪、

犬)头骨的特点;(3)躯干骨(椎骨、肋和胸骨)的特点;(4)

四肢骨骼的组成和不同动物(牛、马、猪、犬)四肢骨骼的特点。一、基本概念

动物体内每块骨是一个器官,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坚硬而富有弹性,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改建、修复和再生的能力,是动物体的钙、磷储存库。骨内含有的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

1.骨骼的构造

骨由骨膜、骨质、骨髓、血管和神经构成。(1)骨膜 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被覆一层骨膜,较厚,分两层。外层为纤维层,富有胶原纤维束和血管、神经,具有营养和保护的作用。内层为成骨层,含有大量细胞和少量纤维。在幼龄时期,成骨层很发达,细胞非常活跃,参与骨的生长;成年期成骨层逐渐萎缩,细胞转为静止状态,但它终生保持分化能力。在骨受损失时,成骨层有修补和再生骨质的作用,故在骨的手术中应尽量保留骨膜。(2)骨质 是构成骨的基本成分,由骨组织构成。骨质可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位于骨的外周,构成长骨的骨干和骺以及其他类型骨的外层,坚硬、致密。骨松质位于骨的深部,呈海绵状,由互相交错的骨小梁构成。(3)骨髓 分红骨髓和黄骨髓。幼龄动物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所有骨松质的间隙内,具有造血机能。成年家畜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被富含脂肪的黄骨髓代替,但长骨两端、短骨和扁骨的骨松质内终生保留红骨髓。当机体大量失血或贫血时,黄骨髓又能转化为红骨髓而恢复造血机能。骨松质中的红骨髓终生存在,所以临诊上常进行骨髓穿刺,检查骨髓像,诊断疾病。(4)血管和神经 骨具有丰富的血液供应,血管的一部分经骨膜穿入骨质,另一部分由骨端的滋养孔穿入骨内。神经与血管伴行,分布于骨膜、骨质和骨髓。

2.骨骼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骨的最基本物理特性是具有硬度和弹性。骨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有机物主要是骨胶原,在成年家畜约占1/3,使骨具有弹性和韧性;无机物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在成年家畜约占2/3,使骨具有硬性和脆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在骨中的比例,随动物年龄和营养状况不同而变化。幼畜的骨,有机物较多,所以骨的弹性大、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但容易弯曲变形。老年家畜则相反,骨的无机物多,只有硬度而缺乏弹性,因此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妊娠母畜骨内钙质被胎儿吸收,使母畜骨质疏松而易发生骨软症。乳牛在泌乳期,如饲料成分比例不适,可发生上述情况。故应注意饲料成分的配比。

3.全身骨骼的划分

包括中轴骨、四肢骨及内脏骨。中轴骨包括头骨(颅骨和面骨)和躯干骨(椎骨、肋骨和胸骨)。四肢骨包括前肢骨(肩胛骨、肱骨、桡骨、尺骨、腕骨、掌骨、指骨、籽骨)和后肢骨(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籽骨)。内脏骨只有两种,即牛的心骨和狗的阴茎骨。二、头骨

头骨主要由扁骨和不规则骨构成,分颅骨和面骨两部分。

1.颅骨

颅骨构成颅腔,由成对的额骨、顶骨、颞骨和不成对的枕骨、顶间骨、蝶骨和筛骨组成。(1)枕骨 构成颅腔的后壁和下底一部分。枕骨的后上方有横向的枕嵴。猪的枕嵴特别高大。枕骨后下方有枕骨大孔,后接椎管。枕骨大孔的两侧有枕髁,与寰椎构成寰枕关节。髁的外侧有颈静脉突。(2)顶间骨 为一小骨,位手顶骨和枕骨之间,常与邻骨愈合。(3)顶骨 构成颅腔的顶壁(黄牛为后壁),位于枕骨之前,额骨之后。(4)额骨 位于鼻骨的后上方,构成颅腔的顶壁。额骨的外部有突出的眶上突,构成眼眶的上界。(5)筛骨 位于颅腔和鼻腔之间,由垂直板、筛板和一对侧块组成。垂直板位于正中,将鼻腔后部分为左右两部分。侧块由筛骨迷路组成。侧块后方是多孔的筛板,构成颅腔的前壁。(6)蝶骨 构成颅腔下底的前部。由蝶骨体和两对翼以及一对翼突组成。(7)颞骨 位于颅腔的侧壁,又分为鳞部、岩部和鼓部。颞骨外侧有颧突伸出,并转而向前与颧骨颞突起合成颧弓。颞骨是耳道和内耳所在部位。

2.面骨

面骨主要构成鼻腔、口腔和面部的支架,由成对的鼻骨、泪骨、颧骨、上颌骨、切齿骨、腭骨、翼骨、鼻甲骨和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舌骨等组成。(1)上颌骨 位于面部的两侧,构成鼻腔侧壁、底壁和口腔上壁。具有臼齿齿槽。骨内有眶下管通过。骨的外面有面嵴、面结节和眶下孔。(2)切齿骨 位于上颌骨前方,构成鼻腔的侧壁及下底和口腔上壁的前部。骨体上有切齿齿槽,但牛无切齿齿槽。(3)鼻骨 位于额骨的前方,构成鼻腔顶壁。(4)泪骨 位于上颌骨后背侧,眼眶底的内侧。其眶面有泪囊窝和鼻泪管的开口。(5)颧骨 位于泪骨腹侧,构成眼眶下界。向后方伸出颞突,与颞骨颧突形成颧弓。(6)腭骨 位于上颌骨内侧的后方,形成鼻后孔的侧壁与硬腭的后部。(7)翼骨 是成对的狭窄薄骨片,位于鼻后孔的两侧。(8)犁骨 位于鼻腔底面的正中,背侧呈沟状,接鼻中隔软骨和筛骨垂直板。(9)鼻甲骨 是两对卷曲的薄骨片,附着在鼻腔的两侧壁上,并将每侧鼻腔分为上、中、下3个鼻道。(10)下颌骨 是头骨中最大的骨,分下颌体和下颌支。下颌体呈水平位,有切齿齿槽、臼齿齿槽。切齿齿槽与臼齿齿槽之间为齿槽间隙。下颌支呈垂直位,上部有下颌髁,与颞骨的颞髁成关节。两侧下颌体和下颌支之间形成下颌间隙。(11)舌骨 位于下颌间隙后部,由几枚小骨片组成。

3.各种动物头骨的特征

各种动物的头骨差别比较大,主要表现:因各种动物脑的发育不同,颅腔大小、形态有差别,如马的头骨呈长锥状,猪呈锥状,牛则比马的短;动物食性不同,牙齿的发育不同,面部的长短也不一样,如马、兔的面部较长,而狗、猫则较短;眶窝发育情况、角的有无等也不一样,如牛的额骨上有角突,猪有吻骨等。三、躯干骨

1.椎骨

椎骨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所有椎骨按从前到后顺序排列而成的称为脊柱。(1)椎骨的基本构造 包括椎体、椎弓和突起。椎体位于椎骨的腹侧,呈短圆柱状,前端凸出为椎头,后端凹窝为椎窝。椎弓位于椎体的背侧,是拱形的骨板,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所有椎孔串联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称为椎管,容纳脊髓。椎弓基部的前缘和后缘两侧各有一个切迹,相邻的椎间切迹合成椎间孔,是神经和血管出入椎管的通道。突起有3种,从椎弓背侧向上伸出的突起叫棘突,从椎弓基部向两侧横向伸出的突起叫横突,椎弓背侧前缘和后缘各有一对前、后关节突。(2)各段椎骨形态特征

颈椎:哺乳动物的颈椎都是7个。第1颈椎称为寰椎,呈环形,由背侧弓和腹侧弓构成,前有关节窝与枕髁成关节,后有与第2颈椎成关节的鞍状关节面,寰椎两侧的宽板叫寰椎翼。第2颈椎称枢椎,椎体发达,前端突出称为齿突,与寰椎的鞍状关节面构成寰枢关节;棘突发达呈板状,无前关节突。第3~6颈椎形态相似,椎体发达,椎头和椎窝明显,关节突发达,横突分前后两支。第7颈椎的椎体短而宽,椎窝两侧有肋凹,棘突明显。

胸椎:牛、羊为13个,猪为14或15个,马为18个,狗、猫为13个。胸椎椎体大小较一致,在椎头和椎窝的两侧均有肋凹。棘突发达,以2~6(牛)或3~5(马)胸椎的棘突最高,构成髫甲的基础。横突短,有小关节面与肋骨结节成关节。

腰椎:牛、马均为6个,驴、骡均常为5个,猪、羊均为6或7个,狗、猫均为7个。腰椎椎体长度与胸椎相近;棘突较发达,其高度与后段胸椎的相等。横突长,牛的腰椎横突更长,呈上下压扁的板状,伸向外侧。

荐椎:牛和马均为5个,羊和猪均为4个,狗和猫均为3个,是构成骨盆腔顶壁的基础。成年家畜的荐椎愈合在一起,称为荐骨。其前端两侧的突出部叫荐骨翼。第一荐椎体腹侧缘前端的突出部叫荐骨岬。

尾椎:尾椎数目变化大。除前3或4个尾椎具有椎骨的一般构造外,其余尾椎椎弓、棘突和横突则逐渐退化,仅保留有椎体。牛前几个尾椎椎体腹侧有成对腹棘,中间形成一血管沟,供尾中动脉通过。

2.肋

包括肋骨和肋软骨。肋骨为弓形,构成胸廓的侧壁,左右成对。其对数与胸椎数目相同。肋骨的椎骨端有肋骨头和肋骨结节,分别与相应的胸椎肋凹和横突成关节。每一肋骨的下端接一肋软骨。肋软骨与胸骨直接相接的肋称真肋。一般真肋有8对,但猪、狗分别有7对和9对。肋软骨不与胸骨直接相连,而是连于前一肋软骨上,这些肋叫作假肋。肋软骨不与其他肋相接的肋称为浮肋。最后肋与各假肋的肋软骨依次连接形成的弓形结构称为肋弓,作为胸廓的后界。

3.胸骨

位于胸底部,由6~8个胸骨节片借软骨连接而成。其前端为胸骨柄;中部为胸骨体,两侧有肋窝,与真肋的肋软骨相接;后端为剑状软骨。牛的胸骨较长,呈上下压扁状,无胸骨嵴。马的胸骨呈舟形,前部左右压扁,有发达的胸骨嵴。猪的胸骨与牛的相似,但胸骨柄明显突出。背侧的胸椎、两侧的肋骨和肋软骨以及腹侧的胸骨围成的轮廓称为胸廓。四、四肢骨

1.前肢骨

包括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和前脚骨。前脚骨又包括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

肩胛骨:为三角形扁骨,外侧面有一纵行隆起的肩胛冈。马的肩胛冈发达,尤其肩胛冈的中部较粗大,称为冈结节。牛和猫的肩胛冈远端突出明显,称为肩峰。猪的冈结节特别发达且弯向后方,肩峰不明显。肩胛冈前方称冈上窝,后方为冈下窝。肩胛骨内侧面为肩胛下窝。肩胛骨的上缘附有肩胛软骨,远端较粗大,有一圆形浅凹叫肩臼。

肱骨:为管状长骨,分为骨干和两个骨端。近端后部球状关节面是肱骨头,前部内侧是小结节,外侧是大结节。两结节之间为肱二头肌沟。骨干呈扭曲的圆柱状,外侧有三角肌粗隆,内侧有大圆肌粗隆。肱骨远端有内、外侧髁。髁的后面有深陷的鹰嘴窝。

前臂骨:包括桡骨和尺骨。桡骨在前内侧,尺骨在后外侧。马、牛和羊的桡骨发达,尺骨显著退化,仅近端发达,骨体向下逐渐变细,与桡骨愈合。尺骨近端突出部称肘突。

腕骨:位于前臂骨与掌骨之间,为小的短骨,排成上下两列。

掌骨:为长骨,近端接腕骨,远端接指骨,由内向外分别称为第1、2、3、4、5掌骨。狗、猫有5块掌骨。牛和羊有3块掌骨,第3、4掌骨发达,相互愈合成大掌骨;第5掌骨退化为一圆锥形小骨,称为小掌骨,而其他掌骨退化。马有3块掌骨,中间是大掌骨,即第3掌骨;内侧和外侧是小掌骨,即第2掌骨和第4掌骨,缺第1掌骨和第5掌骨。猪有4块掌骨,第3、4掌骨大,第2、5掌骨小,缺第1掌骨。

指骨:一般每一指骨从上至下顺次包括系骨、冠骨和蹄骨。

籽骨:包括近籽骨和远籽骨。近籽骨位于掌骨远端掌侧,每主指2枚。远籽骨位于冠骨和蹄骨交界部掌侧,每主指1枚。牛的悬指无籽骨。

2.后肢骨

包括髋骨、股骨、髌骨、小腿骨和后脚骨。后脚骨又包括跗骨、趾骨、跖骨和籽骨。

髋骨: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结合而成。三块骨在外侧中部结合处形成关节窝,称为髋臼,与股骨头成关节。左、右侧髋骨在骨盆中线处以软骨连接形成骨盆联合。骨盆是指由两侧髋骨、背侧的荐骨和前4枚尾椎以及两侧的荐结节阔韧带共同围成的结构,呈前宽后窄的圆锥形腔。髂骨位于外上方,前部宽大称髂骨翼,后部窄小称髂骨体,髂骨翼的外侧角为髋结节,内侧角为荐结节。坐骨位于后下方,构成骨盆底的后部,后外角为坐骨结节。左、右侧坐骨的后缘连成坐骨弓。耻骨位于前下方,构成骨盆底的前部。耻骨后缘与坐骨前缘共同围成闭孔。雌性动物骨盆的底壁平而宽,雄性动物则较窄。

股骨:为管状长骨。近端内侧是球状的股骨头,与髋臼成关节;外侧突起,称大转子。股骨远端前方为滑车关节面,与膝盖骨成关节;后方由内、外侧髁构成,与胫骨成关节。

髌骨(膝盖骨):呈顶端向下的楔形,位于股骨远端前方。是体内最大的籽骨。

小腿骨:包括胫骨和腓骨。胫骨位于内侧,粗大,呈三面棱柱状的长骨。近端粗大,有内、外侧髁,与股骨髁成关节;骨干为三面体,背侧缘隆起,称胫骨嵴;远端有螺旋状滑车,与胫跗骨成关节。腓骨细小,位于胫骨近端外侧。在牛、羊,腓骨退化,无骨体,仅有两端,远端称髁骨。猪、狗的腓骨发达。

跗骨:由数块短骨构成,位于小腿骨与跖骨之间。各种家畜跗骨的数目不同,但一般分为近、中、远三列。近列有2枚,内侧是距骨(胫跗骨),外侧是跟骨(腓跗骨)。跟骨近端粗大,称跟结节。中列仅有1枚中央跗骨。远列由内向外依次是第1、2、3和4跗骨。

跖骨、趾骨和籽骨:与前肢掌骨、指骨和籽骨相似。第三节 关  节

考纲考点:(1)关节的结构;(2)四肢主要关节的组成与结构

特点;(3)躯干关节的组成。一、基本概念

1.关节的概念

动物体全身骨借助骨连接连接成骨架。其中骨与骨之间借助膜性的结缔组织囊相连接,其间有腔隙,能进行灵活的活动,这种连接又叫滑膜连接,简称关节。

2.关节基本结构

关节面和关节软骨:关节面是形成关节的骨与骨接触的光滑面,骨质致密,其表面覆盖有透明软骨,称关节软骨。关节软骨富有弹性,有减少摩擦和缓冲震动的作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附着于关节面周缘。囊壁分外层的纤维层和内层的滑膜层,滑膜层与关节软骨围成密闭的关节腔。滑膜可分泌滑液,有营养软骨和润滑关节的作用。

关节腔:为关节软骨与滑膜围成的密闭腔隙,内有滑液,具有润滑、缓冲震动和营养关节软骨的作用。

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关节的动脉来自附近动脉的分支,在关节周围形成动脉网,再发布到骨骺和关节囊。关节囊各层均有淋巴管网发布。神经亦来自附近神经的分支。关节软骨内无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3.关节的辅助结构

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分囊外韧带和囊内韧带。韧带可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并对关节的运动有限定作用。

关节盘:是位于两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它可使两关节面更加吻合,并有扩大关节运动范围和缓冲震动的作用。

关节唇:指附着在关节面周缘的纤维软骨环,有加深关节窝、扩大关节面、增强关节稳定性的作用。

4.关节的分类

按构成关节的骨数可分为单关节和复关节两种。单关节由相邻的两骨构成。复关节由两块以上的骨构成,或在两骨间夹有关节盘组成。

根据关节运动轴的数目可分为单轴关节、双轴关节和多轴关节。单轴关节一般为由中间有沟或嵴的滑车关节面构成的关节,这种关节由于沟和嵴的限制,只能沿横轴在矢状面上做屈伸运动。双轴关节是由凸并呈椭圆形的关节头和相应的窝相结合形成的关节,这种关节可做屈、伸运动和左右摆动。多轴关节是由半球形的关节头和相应的关节窝构成的关节,此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完全独立的关节。二、四肢关节

1.前肢关节组成及特点

肩关节:由肩胛骨的肩臼和肱骨头构成,为多轴单关节。关节角顶向前。没有侧韧带,具有松大的关节囊,故肩关节的活动性大。但由于受内、外侧肌肉的限制主要做屈伸运动。

肘关节:由肱骨远端和前臂骨近端构成的单轴复关节。关节角顶向后。两侧有侧副韧带,只能做伸屈运动。

腕关节:由桡骨远端、腕骨及掌骨近端构成,为单轴复关节。关节角顶向前。它包括桡腕关节、腕间关节和腕掌关节。其关节囊纤维层包围整个腕关节,背侧面薄而宽松,掌侧面特别厚而紧,使腕关节仅能向掌侧屈曲。

指关节:包括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家畜的指关节在正常站立时呈背屈状态或过度伸展状态,均系单轴关节。系关节又称球节,由掌骨远端、系骨近端和一对近籽骨构成。冠关节由系骨远端和冠骨近端构成。蹄关节由冠骨与蹄骨及远籽骨构成。

2.后肢关节组成及特点

荐髂关节:由荐骨翼和髂骨翼的耳状关节面构成。关节面不平整,周围有短而强的韧带固定。荐髂关节几乎不能活动,主要起连接后肢和躯干的作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的多轴关节。关节角顶向后。关节囊宽松。髋臼的边缘覆以纤维软骨环。在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有一短而强的圆韧带,又称股骨头韧带。马属动物还有一条副韧带。髋关节能进行多方面的运动,并可伴有轻微的内收、外展和旋内、旋外运动。

膝关节:包括股胫关节和股膝关节。关节角顶向前,属单轴复关节,可做伸曲动作。股膝关节又称股髌关节,由膝盖骨和股骨远端前部滑车关节面构成;关节囊宽松;除有内外侧副韧带外,在其前方还有3条强大的膝直韧带,起自膝盖骨,止于胫骨近端的胫骨粗隆。股胫关节由股骨远端后部的内外侧髁与胫骨近端构成,其间有两个半月状软骨板;关节囊前壁薄,后壁厚;除有侧韧带外,关节中央还有一对交叉的十字韧带。

跗关节:又称飞节,由小腿骨远端、跗骨和跖骨近端构成的单轴复关节,关节角顶向后。

趾关节:包括系关节、冠关节和蹄关节。其构造与前肢指关节相似。三、躯干关节

1.脊柱关节

椎弓间相邻椎骨的关节突构成关节,有关节囊。颈部的关节突发达,关节囊宽松,活动性较大。

2.胸廓关节

包括肋椎关节和肋胸关节。肋椎关节是肋骨与胸椎形成的关节,包括肋头与前、后肋凹形成的关节和肋结节与横突肋凹形成的关节。均有关节囊和韧带。肋胸关节是胸肋的肋软骨与胸骨两端的肋窝形成的关节,有关节囊和韧带。牛第二至第十一肋的肋骨与肋软骨之间还形成关节,有关节囊。第四节 肌  肉

考纲考点:(1)肌肉的结构;(2)咬肌的位置和结构特点;(3)躯干主要肌肉(背最长肌、胸头肌、肋间肌、膈肌、腹壁

肌)和腹股沟管的位置与结构特点;(4)前肢和后肢主要肌肉

的位置和结构特点。一、基本概念

1.肌器官的形态结构

运动系统的肌肉由横纹肌组织构成,附着于骨骼上,又称为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器官。每一块肌肉都是一个肌器官,分为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肌腹:是肌器官的主要部分,位于肌器官的中间,由无数骨骼肌纤维借结缔组织结合而成,具有收缩能力。

肌腱:位于肌腹的两端或一端,由规则的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在四肢多呈索状;在躯干多呈薄板状,又称腱膜。腱不能收缩,但有很强的韧性和抗张力,不易疲劳。它传导肌腹的收缩力,以提高肌腹的工作效力。其纤维伸入骨膜和骨质中,使肌肉牢固附着于骨上。

2.肌器官的分类

肌肉由于位置和机能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一般可分为板状肌、多裂肌、纺锤形肌和环行肌。肌肉根据肌腹内腱纤维的含量,可分为动力肌、静力肌和动静力肌三种。

3.肌肉的辅助结构

筋膜:分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皮下,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覆盖在肌的表面。有些部位的浅筋膜中有皮肌。营养良好的家畜在浅筋膜内蓄积有脂肪。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下。在某些部位深筋膜形成包围肌群的筋膜鞘;或伸入肌间,附着于骨上,形成肌间隔;或提供肌肉的附着面。筋膜主要起保护、固定肌肉位置的作用。

黏液囊:为密闭的结缔组织囊。囊壁内衬有滑膜,腔内有滑液。多位于骨的突起与肌肉、腱和皮肤之间,起减少摩擦的作用。位于关节附近的黏液囊多与关节腔相通。

腱鞘:由黏液囊包裹于腱外而成,多位于腱通过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处。腱鞘内有少量滑液,可减少腱活动时的摩擦。二、头部肌肉

头部肌分为面部肌和咀嚼肌。面部肌位于口和鼻腔周围,主要有鼻唇提肌、上唇固有提肌、鼻翼开肌、下唇降肌、口轮匝肌和颊肌。咀嚼肌包括闭口肌(咬肌、翼肌和颞肌)和开口肌(枕颌肌和二腹肌)。咬肌位于下颌支的外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下颌(闭口);交替收缩,使下颌左右运动,以咀嚼食物。三、躯干肌

背腰最长肌:为全身最长的肌肉,位于胸、腰椎棘突与横突和肋骨椎骨端所形成的凹槽内。自髂骨、荐骨向前,伸延至颈部。

髂肋肌:由一束束斜向的肌束组成,位于背腰最长肌的腹外侧。它与背腰最长肌之间形成髂肋肌沟,沟内有针灸穴位。

胸头肌:位于颈下部的外侧,起自胸骨柄,止于下颌骨后缘,呈长带状。它与臂头肌之间形成颈静脉沟,沟内有颈静脉。

膈肌:膈是一圆拱形凸向胸腔的板状肌,构成胸腔和腹腔间的分界。其周围由肌纤维构成,称肉质缘;中央是强韧的腱质,称中心腱。左、右膈脚间裂为主动脉裂孔。在膈上还有食管裂孔和后腔静脉裂孔。

肋间肌:主要包括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肌,参与呼吸。

腹壁肌:构成腹侧壁和腹底壁,由4层纤维方向不同的板状肌构成,自外到内分别有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直肌和腹横肌,其表面覆盖有腹壁筋膜。对牛和马等草食动物,腹壁肌外包的深筋膜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呈黄色,称为腹黄膜。腹壁肌各层纤维走向不同,彼此重叠,再加上腹黄膜,形成了柔韧的腹壁,对腹内器官起着重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四、四肢肌

1.前肢肌肉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肩带肌 肩带肌是连接前肢与躯干的肌肉。主要包括斜方肌、菱形肌、背阔肌、臂头肌、胸肌和腹侧锯肌。牛、羊、猪、犬还有肩胛横突肌。

斜方肌:为三角形薄板状肌,位于肩颈上部浅层。有提举、摆动和固定肩胛骨的作用。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深面,分颈、胸两部。具有提举肩胛骨的作用。

背阔肌:呈三角形,位于胸侧壁,自腰背筋膜起始,在牛还起于第9~11肋骨、肋间外肌和腹外斜肌的筋膜,肌纤维向前止于肱骨。其作用可向后上方牵引肱骨,屈肩关节,在牛还可协助吸气。

臂头肌:位于颈侧部浅层,长带状,形成颈静脉沟的上界。牛的臂头肌前宽后窄,可明显分为上部的锁枕肌和下部的锁乳突肌。其作用为牵引前肢向前、伸肩关节。

胸肌:位于臂和前臂内侧与胸骨之间。分为胸前浅肌、胸后浅肌、胸前深肌和胸后深肌。有内收前肢的作用。当前肢向前踏地时,可牵引躯干向前。

腹侧锯肌:位于颈、胸部的外侧面,为一宽大的扇形肌,下缘呈锯齿状。可分颈、胸两部,作用为举颈、提举和悬吊躯干,并能协助呼吸。

肩胛横突肌:前部位于臂头肌深面,后部位于颈斜方肌与臂头肌之间。有牵引前肢向前、侧偏头颈的作用,马无此肌。(2)肩部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胛骨的内侧及外侧面,起自肩胛骨,止于肱骨,跨越肩关节。

冈上肌:位于肩胛骨冈上窝内。作用为伸展或固定肩关节。

冈下肌:位于肩胛骨冈下窝内,一部分被三角肌覆盖。可外展臂部和固定肩关节。

三角肌:位于肩胛骨外侧,冈下肌的外面,呈三角形。可屈肩关节。

小圆肌:较小,呈短索状或楔状,肩胛骨外侧,三角肌肩胛部的深面。

肩胛下肌:位于肩胛骨内侧面,可内收肱骨或固定肩关节。

大圆肌:呈长菱形,位于肩胛下肌后方。具有屈肩关节和内收肱骨的作用。

喙臂肌:呈扁而小的菱形,位于肩关节和肱骨的内侧上部。具有内收和屈曲肩关节的作用。(3)臂部肌 臂部肌分布于肱骨周围,主要作用在肘关节。可分伸、屈两组。伸肌组位于肱骨后方,屈肌组在前方。

臂三头肌:位于肩胛骨和肱骨后方的夹角内,呈三角形。肌腹大,分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主要作用为伸肘关节。

前臂筋膜张肌:位于臂三头肌的后缘及内侧面。作用为伸肘关节。

臂二头肌:位于肱骨前面,呈圆柱状(牛)或纺锤形(马)。主要作用是屈肘关节,也有伸肩关节的作用。

臂肌:位于肱骨臂肌沟内。作用为屈肘关节。(4)前臂及前脚部肌 前臂及前脚部肌可分为背外侧肌群和掌侧肌群。

背外侧肌群:分布于前臂骨的背侧和外侧面,由前向后依次为腕桡侧伸肌、指总伸肌和指外侧伸肌,在前臂下部还有腕斜伸肌。在牛,腕桡侧伸肌和指总伸肌之间还有指内侧伸肌。它们是作用于腕、指关节的伸肌。其主要作用是伸腕、指关节。

掌侧肌群:分布于前臂骨的掌侧面,为腕和指关节的屈肌。肌群的浅层为屈腕的肌肉,包括腕外侧屈肌、腕尺侧屈肌和腕桡侧屈肌;深层为屈指的肌肉,有指浅屈肌和指深屈肌。

2.后肢肌肉的组成与结构特点

后肢肌肉较前肢肌肉发达,是推动身体前进的主要动力。可分为臀部肌、股部肌、小腿和后脚部肌。(1)臀部肌

臀浅肌:牛、羊无此肌。马的臀浅肌位于臀部浅层,有外展后肢和屈髋关节的作用。

臀中肌:是臀部的主要肌肉,大而厚。主要作用是伸髋关节,外展后肢,由于其与背最长肌结合,还参与竖立、蹴踢和推动躯干前进等动作。

臀深肌:位于最深层,臀中肌的下面。有外展髋关节和内旋后肢的作用。

髂肌:起自髂骨腹侧面,止于小转子。与腰大肌的止部紧密结合在一起称为髂腰肌。作用为屈髋关节及外旋后肢。(2)股部肌 分布于股骨周围,分为股前肌群、股后肌群和股内侧肌群。

① 股前肌群

阔筋膜张肌:位于股前外侧皮下,可紧张阔筋膜,屈髋关节和伸膝关节。

股四头肌:大而厚,位于股骨前面及两侧,被阔筋膜张肌覆盖。有4个肌头,包括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作用为伸膝关节。

② 股后肌群

臀股二头肌:位于股后外侧,有两个头,即椎骨头(长头)和坐骨头(短头)。可伸髋关节、膝关节、跗关节。提举后肢时又可屈膝关节。

半腱肌:长而大,位于臀股二头肌后方,作用同臀股二头肌。

半膜肌:大,呈三菱形,位于半腱肌后内侧。有伸髋关节并内收后肢的作用。

③股内侧肌群

股薄肌:呈四边形,薄而宽,位于缝匠肌后方。有内收后肢的作用。

耻骨肌:位于耻骨前下方。可内收后肢和屈髋关节。

内收肌:呈三菱形,位于耻骨肌后面、半膜肌前方、股薄肌深面。作用是内收后肢和伸髋关节。

缝匠肌:呈狭长带状,位于股内侧前部。有内收后肢的作用。(3)小腿和后脚部肌 多为纺锤形肌,肌腹位于小腿部,在跗关节均变为腱,作用于跗关节和趾关节。可分为小腿背外侧肌群和小腿跖侧肌群。

① 小腿背外侧肌群

趾长伸肌:起自股骨远端,在跗关节上方延续为一长腱,有伸趾关节、屈跗关节的作用。

趾外侧伸肌:位于小腿的外侧部,作用同趾长伸肌。

腓骨第3肌:位于小腿背侧面的浅层,在趾长伸肌的表面,有屈跗关节的作用。

胫骨前肌:紧贴于胫骨前外侧,有屈跗关节的作用。

腓骨长肌:马无此肌。位于小腿背外侧部,有屈跗关节和旋内后脚的作用。

② 小腿跖侧肌群

腓肠肌:位于小腿后部,分内、外两头,作用为伸跗关节。腓肠肌腱以及附着于跟结节的趾浅屈肌腱、股二头肌腱和半腱肌腱合成一粗而坚硬的腱索,称为跟腱。

趾浅屈肌:肌腹夹于腓肠肌两头之间,几乎全为腱质。其主要作用是屈趾关节。

趾深屈肌:肌腹位于胫骨后面,有三个头,即外侧浅头、外侧深头和内侧头。作用为屈趾关节、伸跗关节。

腘肌:位于膝关节后面。作用为屈股胫关节。第五节 被  皮

考纲考点:(1)皮肤(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结构特

点;(2)乳房的位置、形态和不同动物(牛、马、猪、狗)乳

房的结构特点;(3)牛、马、猪的蹄及犬爪的结构特点。

被皮系统由皮肤和皮肤衍生物构成。皮肤衍生物是在动物机体的某些部位,由皮肤演变而成的形态特殊的器官,如家畜的毛、皮肤腺、蹄、角、枕等都属于皮肤衍生物。皮肤腺又包括汗腺、皮脂腺和乳腺。一、皮肤

皮肤一般可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3层。

1.表皮

表皮位于皮肤的最表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没有血管和淋巴管,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非角质形成细胞中的黑素细胞,所产生的黑色素与皮肤的颜色有关,并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深部组织不受紫外线的损伤。表皮的厚薄因部位不同而异,长期受摩擦的部位,表皮较厚。表皮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真皮

真皮位于表皮的深层,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皮肤最厚的一层。其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交错排列,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皮革就是真皮鞣制而成。临诊上进行的皮内注射就是把药液注入真皮层内。其皮又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3.皮下组织

皮下组织位于真皮的深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浅筋膜。皮下组织内有皮血管、皮神经和皮肌,营养好的家畜还蓄积有大量的脂肪,如猪膘。马、牛、羊颈侧部的皮下组织较发达,因此是常用的皮下注射部位。二、乳房

1.乳房的结构

乳房的最外面是最薄而柔软的皮肤,其最深为一浅筋膜和深筋膜。深筋膜的结缔组织伸入乳腺实质内,构成乳腺的间质,将腺实质分隔成许多腺叶和腺小叶。乳腺实质由分泌部和导管部组成。分泌部包括腺泡和分泌小管,其周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导管部由许多小的输乳管汇合成较大的输乳管,较大的输乳管再汇合成乳道,开口于乳头上方的乳池。乳池为不规则的腔体,经乳头管向外开口。

2.不同动物乳房的特点

牛乳房:由3对乳腺合成,但最后一对乳腺常不发育。整个乳房呈倒置圆锥状,悬吊于耻骨部腹下壁。乳房腹侧面中央有一前后纵行的乳房间沟,将乳房分成左右两半,每半又由一不明显的横沟分为前、后两部,每部有一乳头,每个乳头有一个乳头管。牛乳房与阴门裂之间呈线状毛流的皮肤纵褶称为乳镜,对鉴定产乳能力有重要意义。

羊乳房:位置和结构与牛的相似,但每侧只有1个乳头。

马乳房:与羊的相似,但每个乳头有2~3个乳头管。

猪乳房:成对排列于腹白线两侧,常有5~8对,每个乳房有1个乳头,每个乳头有2~3个乳头管。

狗乳房:一般形成4对或5对乳丘,对称排列于胸腹正中线两侧。

兔乳房:位于胸腹正中线两侧,一般3~6对,每个乳头约有5条乳腺管开口。三、蹄

蹄由皮肤演变而成,分为蹄匣和肉蹄两部分。

1.牛(羊)蹄的结构

牛、羊为偶蹄动物,每指(趾)端有4个蹄,直接与地面接触的两个称为主蹄,不与地面接触的两个称为悬蹄。(1)主蹄

蹄匣:由表皮衍生而成,可分为蹄壁角质、蹄底角质和蹄球角质三部分。蹄壁构成蹄匣的背壁和侧壁,由釉层、冠状层和小叶层构成。蹄底与地面接触,和蹄壁角质下缘有蹄白线分开,蹄白线是由角质小叶层向蹄底延伸而成。蹄球呈球状隆起,由较柔软的角质构成。

肉蹄:由真皮演化而成,富含血管和神经,供应表皮营养,并有感觉作用,分为肉壁、肉底和肉球三部分。肉壁和蹄壁相对应,无皮下组织,与蹄骨的骨膜紧密接合,包括肉缘、肉冠和真皮小叶三部分。肉底与蹄底相对应,其乳头插入蹄底的小孔中,也无皮下组织,与骨膜紧密相连。肉球皮下组织发达,含有丰富的弹性纤维,构成指(趾)端的弹力结构。(2)悬蹄 悬蹄不与地面接触,结构和主蹄相似。

2.马蹄结构特征

马为单蹄兽,由蹄匣和肉蹄组成。

蹄匣:是蹄的角质层,由蹄壁、蹄底和蹄叉组成。蹄壁构成蹄匣的背侧壁和两侧壁。蹄底为向着地面略凹的部分。蹄叉呈楔形,位于蹄底的后方,角质层较厚,富有弹性。

肉蹄:由真皮组成,同样富含血管和神经。形态与蹄匣相似,分为肉壁、肉蹄和肉枕三部分。

3.猪蹄的特征

猪蹄为偶蹄,由两个主蹄和两个副蹄组成,结构与牛蹄相似。

4.犬、猫、兔爪的结构特点

犬、猫、兔等动物的指(趾)骨末端附着爪,由皮肤的表皮层衍化形成,相当坚硬。真皮层较薄,只起连接爪和骨的作用,皮下组织在爪的后部与真皮共同形成垫,相当于家畜的蹄球。爪具有防御、捕食、挖掘等功能。第六节 内  脏

考纲考点:(1)管状内脏器官的结构特点;(2)胸膜腔、腹膜

腔与内脏器官之间的 关系。一、内脏概念

内脏是指绝大部分位于体腔(胸腔、腹腔和骨盆腔)内的器官,一般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器官系统。这些器官系统的共同特点是每个器官都直接或间接地以一端或两端与外界环境相通,保证动物体物质代谢和种族延续。二、内脏器官的结构特点

根据内脏器官的基本结构,可将其分为管状器官和实质性器官两大类。

1.管状器官

大多数内脏属于管状器官,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和生殖管道。其结构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器官的中央都有管腔,而管壁结构从内向外依次由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或外膜)组成;另一个是都以一端或两端与体外相通。

黏膜:构成管壁的最内层,由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构成。黏膜的色泽呈淡红色或鲜红色,柔软而湿润,有一定的伸展性,空虚状态常形成皱褶。

黏膜下层:位于肌层与黏膜层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大量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丛,有些部位还有淋巴组织和腺体。

肌层:主要由平滑肌组成,一般可分为内环肌、外纵肌两层,两层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和神经丛。

浆膜或外膜:为管状器官的最外层,是一薄层的疏松组织,称为外膜。有的管状器官,在外膜表面覆一层间皮,则合称浆膜,能分泌浆液,有润滑作用,以减少内脏器官的摩擦。

2.实质性器官

包括肺、胰、肾、睾丸和卵巢等。实质性器官无特定的空腔,由实质和间质两部分组成。实质部分是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主要部分。间质是结缔组织,它覆盖于器官的外表面并伸入实质内构成支架。三、体腔与浆膜腔

1.体腔

体腔指身体内部的腔隙,一般包括胸腔、腹腔和骨盆腔。

胸腔:位于体腔的前部、胸廓内的腔隙,由骨骼、肌肉和皮肤围成,呈截顶的圆锥形,以膈与腹腔分隔开。胸腔内有心、肺、气管、食管和血管等。

腹腔:位于胸腔的后方,与胸腔之间以膈为界。它由部分胸壁和软腹壁共同围成。腹腔内有胃、肠、肾、输尿管、卵巢、输卵管和阴道。

骨盆腔:以荐骨岬、髂骨和耻骨前缘组成的骨盆前口与腹腔相通。骨盆腔后口由尾椎、髂骨、荐结节阔韧带和坐骨弓围成。骨盆腔内有直肠、输尿管和膀胱,公畜有输精管、尿生殖道骨盆部和副性腺,母畜有子宫(后部)和阴道。

2.浆膜腔

体腔内表面和位于体腔内器官的表面衬有一层光滑、透明的薄膜(由间皮组成),称为浆膜。贴在体壁内表面的叫作浆膜壁层,包在内脏各器官外表面的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浆膜脏层之间的腔隙为浆膜腔,腔内有少量浆液,以减少器官在活动时的摩擦。衬在胸腔的浆膜称为胸膜,由胸膜围成的腔隙叫胸膜腔。衬在腹腔和骨盆腔内的浆膜称为腹膜,由腹膜围成的腔隙叫腹膜腔。

腹膜从体壁移行到内脏器官表面,或者从一个器官移行至另一器官之间,形成各种形式的腹膜褶,分别称为系膜、网膜和韧带,借以固定各器官。系膜为连于腹腔顶壁与肠管之间宽而长的腹膜褶,如空肠系膜等。网膜为连于胃与其他脏器之间的腹膜褶,如大网膜和小网膜。韧带为连于腹腔、骨盆腔壁与脏器之间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短而窄的腹膜褶,如回盲韧带、子宫阔韧带等。第七节 消化系统

考纲考点:(1)口腔及牛、马、猪、犬口腔的结构特点;(2)

咽和食管的位置、结构;(3)反刍动物胃(瘤胃、网胃、瓣胃

和皱胃)和单室胃(马、猪、犬)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4)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和直

肠)的位置、形态和组织结构;(5)肝、胰的位置、形态和组

织结构及牛、马、猪、犬的肝和胰的特点。一、口腔

口腔由唇、颊、硬腭和软腭、口腔底、舌和齿组成,是消化管的起始部,有采食、吸吮、咀嚼、尝试、吞咽和泌涎等功能。口腔可分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口腔前庭指唇、颊和齿弓之间的空隙;固有口腔指齿弓以内的空隙,舌位于固有口腔内。

唇:构成口腔最前壁,分上唇和下唇,其游离缘共同围口裂。牛唇较短厚,坚实而不灵活,在上唇中部与两鼻孔之间的无毛区称为鼻唇镜。羊唇薄而灵活,采食时起重要作用,在两鼻孔间形成光滑的鼻镜。猪唇运动不灵活,上唇宽厚,与鼻端一起形成吻突,有掘地觅食的作用,下唇小而尖,口裂很大。马唇运动灵活。犬、猫上唇与鼻端间形成鼻镜。

颊:构成口腔的侧壁,以颊肌为基础,内衬黏膜、外覆皮肤。在颊黏膜上有颊腺的开口和腮腺管的开口。牛的颊黏膜上有许多尖端向后的锥状乳头。

硬腭和软腭:硬腭构成固有口腔的顶壁,向后延续成软腭。硬腭黏膜厚而坚实,上皮高度角质化。在硬腭的正中矢面处,有一纵行的腭缝,腭缝的两侧各有一些横行的腭褶,腭褶上有角质化的锯齿状乳头。牛的硬腭前端无切齿,形成厚而致密的角质垫,称为齿枕,又称齿垫。在齿垫正中有一菱突起,称为切齿乳头。软腭构成口腔的后壁,为一含肌组织和腺体的黏膜褶,在吞咽过程中起活瓣的作用。

口腔底:大部分被舌占据,前部以下颌骨切齿部为基础,表面被覆黏膜。口腔底前部舌尖下面有一对突出物,称为舌下肉阜,为颌下腺的开口处。

舌:附着在舌骨上,占据固有口腔的大部分,主要由舌肌构成,表面被覆有黏膜,分舌尖、舌体和舌根三部分。在舌背表面的黏膜形成乳头状隆起,称为舌乳头。根据舌乳头形状可分为5种:锥状乳头、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后三种乳头有味蕾。牛(羊)的舌宽厚有力,是采食的主要器官,舌背后部有一椭圆形的隆起称舌圆枕,在舌背上分布有圆锥状乳头、豆状乳头、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4种。

齿:齿镶嵌于上、下颌骨的齿槽内,因其排列成弓形,所以又分别称为上齿弓和下齿弓。每一侧的齿弓由前向后排列为切齿、犬齿和臼齿。切齿位于齿弓前部,与口唇相对。牛、羊无上切齿,下切齿有4对。猪、马、犬、猫上、下切齿各3对。犬齿尖而锐,在切齿和前臼齿之间,约与口角相对;牛、羊和兔无犬齿。猪、公马、犬、猫上、下犬齿各1对。臼齿位于齿弓后部,与颊相对,分前臼齿和后臼齿。牛、马上、下颌各有前臼齿3对。猪上、下颌各有4对前臼齿,后臼齿均为3对。犬上、下颌有前臼齿4对,上、下颌后臼齿分别为2对和3对。猫上、下颌前臼齿分别为3对和2对,上、下颌后臼齿1对。齿在动物出生后逐个长出。除后臼齿和猪的前臼齿外,其余齿到一定年龄时均按一定顺序进行更换。更换前的齿称为乳齿,一般个体较小、颜色乳白、磨损较快;更换后的齿称为恒齿,相对较大而坚硬。在实践中,常根据齿出生和更换的时间次序来信算动物的年龄。

唾液腺导管开口于口腔,能分泌唾液的腺体。主要有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3对(牛、羊、马、猪)。犬、兔唾液腺发达,共有4对(多眶下腺)。猫的唾液腺特别发达,共有5对(多臼齿腺和眶下腺)。二、咽

咽为消化管和呼吸道共用通道。位于口腔和鼻腔的后方,喉的上方。可分为口咽部、鼻咽部和喉咽部。

口咽部:又称咽峡,位于软腭与舌根之间,较宽大,前端以咽峡与口腔相通,后方在会厌与喉咽部相连。侧壁有扁桃体。

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软腭的背侧,两侧壁各有一个缝状的咽鼓管口通中耳鼓室。马的咽鼓管在鼻咽部膨大形成喉囊(咽鼓管囊),临床上容易发炎化脓。

喉咽部:位于喉口的背侧,较短,上有食管口通食管,下有后口通喉腔。三、食管

食管是食物通过的肌膜性管道,起于喉咽部,连接咽和胃之间,食管可分为颈、胸和腹三段。颈段位于气管背侧,到颈中部逐渐偏至气管左侧,直至胸腔前口。胸段位于纵隔内,又转至气管背侧继续向后伸延,然后穿过膈的食管裂孔进入腹腔。腹段很短,以贲门开口于胃。食管壁由黏膜、黏膜下组织、肌层的外膜构成。平时黏膜集拢成若干纵褶,几乎将管腔闭塞,当食物通过时,管腔扩大,纵褶展平,其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四、胃

胃位于腹腔内,为消化管的膨大部分,前端以贲门接食管,后端以幽门通十二指肠,具有暂时储存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和推送食物进入十二指肠的作用。胃分为多室胃和单室胃两种类型。

1.多室胃

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胃为多室胃,依次为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前3个胃的黏膜衬以复层扁平上皮,且黏膜内不含腺体,主要起储存食物和分解粗纤维的作用,常称为前胃。皱胃黏膜内分布有消化腺,能分泌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也称为真胃。

瘤胃:成年牛的瘤胃最大,占胃总容积的80%,呈前后稍长、左右略扁的椭圆形囊,占据整个腹腔左半部。瘤胃的前、后两端有较深的前沟和后沟,左、右侧面有较浅的左纵沟和右纵沟,它们围成的环状沟将瘤胃分为较大的背囊和腹囊。背囊和腹囊的后部由较深的后背冠状沟和后腹冠状沟将其分为后背盲囊和后腹盲囊。背囊和腹囊的前端称前背盲囊和前腹盲囊。瘤胃黏膜呈棕黑色或棕黄色,无腺体,表面有密集毛乳头,在与瘤胃各沟相对应的内侧面,有光滑的肉柱,在肉柱和瘤胃前庭黏膜上无乳头。

网胃:牛网胃的容积约占整个胃容积的5 %。网胃的外形略呈梨形,前后稍扁。位于瘤胃背囊的前下,大部分在体正中线的左侧,约与第6~8肋骨相对。瘤网口的下方有网瓣口与瓣胃相通。网胃与心包之间仅以膈相隔,当牛吞食尖锐物体停留在网胃中时,常会穿通胃壁引起创伤性网胃炎,严重时还可穿过膈肌刺破心包,引起创伤性心包炎。网胃黏膜呈黑褐色,表面形成许多网格状皱褶,形似蜂房,房底还有许多次级皱褶形成更小的网格,在皱褶及其围成的房底上有许多细小的锥状角质乳头。瘤胃和网胃之间的网胃沟黏膜较为平滑,有纵行的皱褶。网胃壁上的网胃沟(食管沟)起于贲门,沿瘤胃前庭和网胃右侧壁阳下伸延至网瓣口,与瓣胃相接。犊牛的网胃沟发达,机能完善,当吸吮时,可反射性地闭合管状,乳汁从贲门经网胃沟和瓣胃沟直达皱胃。

瓣胃:牛的瓣胃占胃总容积的7%~8%。瓣胃呈两侧稍扁的球形,位于右季肋部,在网胃和瘤胃交界处的右侧,约与第7~11(12)肋间隙下半部相对。羊的瓣胃呈卵圆形,位于第8~10肋骨的下半部。瓣胃黏膜形成百余片宽窄不同的瓣叶,瓣叶呈新月形,按宽窄分大、中、小和最小四级,呈有规律的相间排列,瓣叶上有许多乳头。

皱胃:占胃部容积的7%~8%,为呈前端粗、后端细的弯曲长囊;位于右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约与第8~12肋骨相对。皱胃前端粗大,称胃底,与瓣胃相连;后端狭窄,称幽门部,与十二指肠相接。皱胃黏膜平滑而柔软,在底部形成12~14条螺旋形的大皱褶,黏膜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黏膜内有腺体,按部位和颜色分为贲门腺区(色较淡)、胃底腺区(色深红)和幽门腺区(色黄)。

犊牛胃的特点:哺乳期犊牛皱胃特别发达,瘤胃和网胃相加的容积约等于皱胃的1/2。10~12周龄后,由于瘤胃逐渐发育,皱胃仅为其容积的1/2,此时,瓣胃因无机能,仍然很小。4个月后,随着消化植物饲料能力的出现,前胃迅速增大,瘤胃和网胃相加的容积约达瓣胃和皱胃的4倍。到l岁多时,瓣胃和皱胃的容积几乎相等,4个胃的容积达到成年的比例。

2.单室胃(1)猪胃 容积5~8L,呈弯曲的囊状。横位于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饱食时胃大弯可向后伸达剑状软骨和脐部之间的腹底壁。胃左侧特别发达,近贲门处有一盲突,称为胃憩室。在幽门的小弯处,有一纵长的鞍状隆起,称为幽门圆枕,与对侧的唇形隆起相对,有关闭幽门的作用。猪胃黏膜的无腺部很小,仅位于贲门周围,呈苍白色;贲门腺区很大,由胃的左端达中间,呈淡灰色;胃底腺区较小,沿胃大弯分布,呈棕红色;幽门腺区位于幽门部,呈灰白色。(2)马胃 容积为5~8L,呈横向朝下弯曲的囊状,胃的腹缘凸出称大弯,背缘短而凹入称小弯。大部分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右季肋部。胃左端向后上方膨大形成胃盲囊,位于左膈脚和第15~17肋骨上端的腹侧。胃黏膜分为腺部和无腺部。无腺部的结构与食管相似,它占整个胃盲囊的胃黏膜区。腺部黏膜富有皱褶,呈红褐色或灰色,内有丰富的贲门腺、胃底腺和幽门腺分布。幽门黏膜形成一环形褶,称为幽门瓣。(3)犬胃 容积约2.5L,呈弯曲的梨形,位于季肋部和剑状软骨部。左侧贲门部和胃底部膨大,呈圆形。右侧的幽门部小,呈圆筒状。胃黏膜全为有腺部。贲门腺区呈环带状,灰白色,较小;胃底腺区较大,占胃黏膜面积的2/3,黏膜很厚;幽门腺区黏膜较薄而小。

3.胃壁的组织结构

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组成。根据黏膜内有无腺体而分为有腺部和无腺部两大部分。有腺部黏膜有腺体,黏膜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其表面形成许多凹陷,称为胃小凹,是胃腺的开口。无腺部面积较小,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颜色苍白,黏膜无腺体。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