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行动指南(赤羽雄二继《零秒思考》后又一全新力作,只要有3页笔记,4个同伴,教你突破自身成长极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21:00:06

点击下载

作者:赤羽雄二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赤羽雄二继《零秒思考》后又一全新力作,只要有3页笔记,4个同伴,教你突破自身成长极限。)

终身成长行动指南(赤羽雄二继《零秒思考》后又一全新力作,只要有3页笔记,4个同伴,教你突破自身成长极限。)试读:

前言

能有所成长真是太美妙了

对我们而言,最开心的事是什么呢?如果在工作中取得了好成绩,想必会很开心吧。在此基础上,个人生活也过得十分充实,应该就会更加开心了。

但是,以上的情况也要视环境和面对的人而定,我们无法百分之百掌控局面。有时候,是否会取得成功,与自己付出的努力并无关系。

这样考虑的话,最开心的时刻应该是感觉到“自己正在成长”的时候吧。并且,这是百分之百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的。

成长之后,能完成迄今为止一直无法成功做到的事。同时,也会更加自信,这是非常美妙的事。这不是一时的,而是日积月累所得到的结果。通过成长,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可能性正在不断扩展。我们可以对自己说,“这是积累的结果,因此可以放心地将其运用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认为这样非常好。

因工作性质,我与一流企业的董事和部长这类世间所谓的“成功人士”见面的机会非常多。

然而,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在他们之中对自己和自己负责的业务有十足信心的人似乎很少。准确来说,应该是“看上去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并没有自信”。

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缺乏自信会导致做事不够果敢,也会引发诸多问题。比如不敢放手一搏,比如无法拼尽全力,比如在上司和顾客面前抬不起头来。这样一来,就很难拿出成果,同时也会阻碍自身的成长。

原本这些人可以持续成长,结果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这对于公司来说,其实也是极大的损失。我认为这样对组织架构和培养下属也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然而,无论是建立自信,还是对自身能力建立信心,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成长,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独自完成。除了形式化的新任管理职位培训、员工培训这类人事制度中规定的培训,公司和上司基本不会主动为员工提供成长上的帮助。

上司或前辈带下属或后辈去喝酒时,最多只会说“你啊,进入职场之后一定要有所成长才行……”这类的话。

然而,这类谈话的效果也大不如前了。因为“酒谈会”的价值正在锐减,不仅如此,跟我们谈话的上司或前辈的成长状态也不是很理想。

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自己保护自己。没人会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去做。

虽然市面上有众多自我启发类书籍和商务类书籍,但事实上这类书籍很少将成长当作前提条件来考虑。即便有所提及,似乎也很少阐明读过之后该如何“改变实际行动”,也缺乏直击痛点的具体的指导。

说到底,市面上现有的自我启发类书籍、商务类书籍,其编撰的本意似乎并不是 “读过这本书之后,你的行动就能发生改变”。甚至可以说没考虑过这些问题,感觉即便考虑过,也很少提示具体的对策。

既然如此,“人如何才能建立自信,并不断地成长呢?”“为此,该怎样制定计划,并实际付诸行动呢?”能够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并提出具体建议,这样的书才更有价值。

例如,可以提出为了成长而设定目标并为之努力的方法、建立自信的方法、调整状态的方法、发挥同伴作用的方法。

像这样我们能做的事数不胜数。另外,我还想谈一下找出方法论的办法。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本书,能让尽可能多的人感受到“能有所成长,真是太美妙了”。真实体会活着的感觉

我认为,人在成长的时候,能“真实”体会到活着的感觉。成长后,能做到之前无法做到的事,能发现之前忽视的问题,能获得过去的自己所无法企及的视点。通过这些事能够获得真实地活着的感觉。

成长之后,我们会打从心底感到快乐,能感觉明天,乃至未来都充满了希望。这正是人的本质。

只要有活着的真实感,身心均会富有生气、充满活力。能量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如此一来,和他人的沟通也能变得更加顺利。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够发挥领导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也伴随着好的结果,各个方面都将进入良性循环。

而另一方面,我们如果无法成长,便会四处碰壁,然后会产生“我如今到底在做什么呢”的疑问,进而日渐消沉。

恶性循环将会就此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中越来越容易踩中雷区、陷入泥潭,身处的环境也更加险恶。走到这一步,就无暇顾及是否有活着的真实感了。无法成长的痛苦

一个人在某些环境中,如果一直无法成长,并且从很多年前开始便一直重复同样的工作,有时可能会感觉很痛苦。只要在同一个职场、同一个岗位,持续干同一份工作10年,便无法受到新事物带来的刺激。

在多数情况下,人一旦失去新事物刺激,便会停止成长,这是因为已经失去成长的必要性了。即便付出努力,试着让自己成长,很多时候也只会遭人嘲笑,或是遭受阻碍。

我支援的企业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一直在付出各种各样的努力,可无论做什么,工作内容和岗位都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甚至会觉得郁闷。并且对他们本人来说,坚持不懈地努力,也将变成一件很困难的事。

我时常在想:“应该将适当的岗位轮换制度加入到公司的制度中。”我很不解,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才会出现这种放任不管的现象,或者说,正是因为什么都没考虑,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吗?

将人放置在无法成长的环境中,并且对其放任不管,这难道不是一种十分残忍的做法吗?任何人都能成长

我从心底相信任何人都能获得很大的成长。

这个想法并非与生俱来,至少我在小松公司作为一名工程师的时候就没想过。那时我每天只忙于自己的工作,思考如何设计自动倾斜卡车,根本没有精力思考这个问题。

当时我也没有下属,几乎没有标准来衡量上司和前辈水平的高低。

然而,在进入社会工作的第八年,我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回到日本,进入了麦肯锡公司工作,被分配到首尔的项目。从那时起成长就成为我时常会思考的问题。

除了麦肯锡的数十名部下之外,我还有很多机会接触客户的团队成员或是客户公司的管理层。这给了我一个持续观察的机会,能够了解到他们究竟有多么强的成长意愿,以及到底成长到何种程度。

后来,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发挥出了强大的领导能力。其中有集团控股公司的总经理,有规模相当于日本NTT数据公司的系统开发公司的总经理,另外还有集团各分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专务董事等职务。

我坚信任何人都能成长。在那之后,这个信念也愈发地强烈。

我服务过上百家企业,一年中还会举办50~60场演讲及专题研讨会,与数千人接触的经历也让我更加确信了这个想法。

这是人最根本的性质和特性。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和合适的指导,人没理由不成长。

当然,成长的速度是因人而异的,并非所有人都能迅速成长。不过,人的优秀之处就在于即便成长的速度各有不同,也能够持续地成长。

遗憾的是,肯定也会存在好几年都无法有所成长的人。只不过,在我看来,这根本不是成长的终点,只是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成长暂时停滞了而已。想必只要有诱因和刺激,人就能找回最根本的性质及特性,并再次开始成长。妨碍成长的主要因素“成长”本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对其造成妨碍的因素有几条。

1 缺乏自信,断定“自己根本不可能成长”

有的人对自己缺乏信心,于是失去了想要成长的积极性。这些人似乎认为“学习和成长与自己无关,自己根本无法成长”。

哪怕公司的发展方向发生了改变,或者说,哪怕本人想推动意识及行动的改革,也决不会产生改变工作方式的念头。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并不只是个人的成长问题。“自己根本无法成长”“无法改变工作方式”,当一个人产生了这些想法时,那这人也就成了公司内的落后成员。

2 连续多年从事同样的工作,无法获得挑战新事物的机会

在很多公司经常能看到这种情况:由于找不到接替的人,导致当初很有前途的人被迫长年在一个部门从事同样的工作,他们就这样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例如,进入公司后,和自己同一时期进入公司的同事经过一定的岗位轮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唯独自己在财务部中被委以重任,20年间一直在重复同样的工作。即便能够晋升为组长,但从25年前开始部长一职就没有发生过变动,因此岗位基本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本应是优秀的人才,却因为缺乏变化,结果彻底变成了保守且不懂变通的人,这样的情况也是会真实发生的。

3 虽然在转职、调动,但是无论到哪里都会被上司训斥

有些人的工作内容会不停地改变,因此不会缺乏刺激,然而没有遇到好上司,无论到哪里都会被上司训斥。

一个人被训斥,或许总有一些原因,但问题主要还是出在上司身上。倘若一直被上司训斥,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谨防自身因此患上心理类疾病。持续成长所需的具体方法

我认为,持续成长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毕竟对人类而言,成长极其普通,绝对不是一件很特别的事。应该存在“能够让所有人持续成长的方法论和步骤”。

想要持续成长,一定要进行事前的准备,以及养成习惯。一个人什么也不做,是不会平白无故成长的。

只要设定好适当的目标,想方设法地建立自信。并且有意识地积累微小的成功体验,多与乐观的人相处,调整好状态,找到同伴一同前进,就一定会有所改变。

这样一来,任何人都能持续成长了。

这既是我的信念,也是我亲自与很多人接触、通过实践得出的结果。

我从第二章开始将会进行详细的说明,不过,我先说下本书想要传递的观念,那就是“任何人,只要以成长为目标并为之付出一定的努力,就能跨越障碍,不断地成长”。

有些人即使只抱着“要是能成长就好了”这样模糊的想法,依然能强烈地想要成长并坚持付诸行动,最终收获美妙的结果,想必这样的人也是极少数。另外,这些人应该也很少考虑到一点,即“持有这样一种意识和持续付诸行动,人一定能够成长”。

因为这种情况是“就结果而言成功了”,他们并没有从“着手准备并付诸行动”的角度来看待成功。

当然,从课长晋升到部长,再升为事业部长,接着升到海外工厂长,然后成为董事,这种精英式晋升路线也是存在的。通过这种晋升路线的人会比公司内的其他人更富才能,机会也会更多,他们一定是在不断成长的。

然而,就算有人能够认真且明确地制定“成长”和“持续成长”的目标,再经过岗位轮换不断地成长,其实这类人的数量也十分有限。另外,他们在进入如此顺利的岗位轮换前,或者在结束后,究竟保持着怎样的成长速度呢?其实很难断定。

更重要的是,在大企业中没能走上这种超级精英路线的人,是成功走上精英路线的人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这类人或多或少总有些人生输家的感觉,或者说至少也会认为自己不是赢家。有些人会放弃为成长而努力,或者选择得过且过,这样的情况也十分常见。

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无论是谁,只要不放弃,定下明确的目标,再积累一定程度的努力就能够获得极大的成长。我想让所有人明白这一点并付诸实践。赤羽雄二第一章妨碍成长的心理屏障“反正我也做不到”“妨碍成长的心理障碍”究竟是什么呢?虽然有很多,但最大的障碍是觉得“我不行”“反正我也办不到”,然后就此放弃努力。

我感觉有不少人通过贬低自己、断言“不可能办到”,不抱过多的希望。“我已经50岁了”,这也是我常听见的说辞。我非常想回问一句 “50岁又怎么了?”不过他们在这时候有个共同的特点——总会露出自暴自弃且有些落寞的表情。

也许他们抱着希望发起了挑战,却被人打击,或遭到暗算,以至于产生了“今后还是别再品尝这种滋味了”的想法。虽然这种情况非常有可能发生,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太悲伤了。想必上司、父母、老师或者周围人也未必是出于恶意才浇灭他们的希望。

另外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尽管他们尝试发起了挑战,却发现难度大得超乎意料,因而打起了退堂鼓。

可是,一旦想到“本以为能够做到,结果实在没希望办到”“既然这么困难,那试了也没用”,就不再会努力拼搏了。

不管怎么说,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拼尽全力挑战就选择放弃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曾经失败过”

我认为,以“一次都没成功过”“之前也失败过”为由,从一开始就放弃成长的人也非常多。

我非常理解他们想说这种话的心情。

然而,问题在于他们并非做好了恰当的准备才发起挑战的,而是从一开始就认为自己不行,连准备都没做。另外,都没做好准备就发起挑战,没过多久便碰壁的人也不在少数。

可以说这些人的情况属于“从一开始就放弃了”。

应该还有很多人会说,“话是没错,可就是做不到才苦恼”,不过我希望至少不要在拼尽全力之前就放弃。“没有人支持我”

有些人一旦发现事情的进展不顺利,就会觉得“没有人会支持我”“没有人会认可我”。渐渐地,就会把周围的人当成敌人,或者认为这些人会阻碍自己,心中就会充满怨恨。

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确实会存在恶劣的上司和怀有恶意的同事,不过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

只要我们主动改变待人的方式和态度,变成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存在,对方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大多数情况下,周围的人至少不会经常来妨碍你。

另外,周围愿意支持我们的人比恶劣的上司和怀有恶意的同事要多好几倍。他们会尽可能地帮助我们。他们期盼着同伴能够有所成功和成长。可是,如果我们并不认为他们会帮助我们,对方也很难伸出援手。

事实上,对方应该问过我们是否需要帮助。然而,正因为我们无视了对方发出的各种信号,还摆出一副“反正你也不会理解,不要过度干涉”的态度,所以对方才会认为提出帮忙也是徒劳,还影响心情。就这样,与我们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我们绝对不能认为“没有人会支持我”“没有人会认可我”,事实上随着心态、态度、相处方式的不同,在多数情况下许多事都能够取得成功。“马上会受到阻碍”

想必还有不少人觉得“无论我做什么,马上就会有人来阻碍我”。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会妨碍你的同事确实会存在。因为他们坚信,跟竞争对手全力对决的话,不这样的话就会输。

我们来想象一下这种情况。你和另一个人竞争一个职位,获得认可的一方就能升职,另一方则只能望其项背。在这种情况下,心胸狭窄且狡猾的人就会设法超越对手。为了阻止你获得成果,他的确会对你做出欺骗、暗算之类的举动。

然而,上司是能够发现究竟是谁在阻碍别人的。看见你即便被对手阻碍,但却依然能不屈不挠地坚持努力,想必上司更愿意为你加油吧。

如果上司掌握了情况,能够阻止两个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就再好不过了。但是,如果上司不具备相应的气魄和技巧的话,就没办法制止争斗,只能不知所措。事实上,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话虽如此,一个人并不是拼命努力争取,而是通过阻挠竞争对手来获得成功,是非常奇怪的。

请试想下奥运会的百米赛跑。一个选手不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努力来提升速度,而是在对手的跑鞋上做手脚、在跑道上泼油,毫无疑问,这是消极且卑鄙的行为。

然而,这种卑劣手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会暴露的。坚信这一点并不气馁地坚持下去才是更重要的。第二章在什么时刻有所成长不知不觉间能做到了

最能让人感觉到有所成长的瞬间,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现自己能够做到之前无法完成的事”。

有的人在会议上一旦被要求发言,大脑就会变得一片空白,什么都说不出来。然而,在不知不觉间能够解释清楚自己的方案,还能获得上司的认可,获得更多的进步,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无论提交过多少份策划方案和报告,总是被上司改得满篇都是红色,然而在不知不觉间,只需要修改两三处就能通过了,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的。

做到一半就开始感到厌恶,就连上司看起来也变得很可憎,有时还会暗自咒骂:“谁要在这种破公司工作。”等成功之后再回顾,却发现自己实际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想必在网球运动中也存在这类人,他们原本不擅长截击①,然而不经意间,不仅能够打出像模像样的截击了,还能稳定地击出自己想要的球路,等注意到的时候,这已成为足以决定比赛胜负的技能。

相同的情况应该也存在于高尔夫、滑雪、马拉松、料理、吉他和钢琴之中。

这些例子表明,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经常会在不知不觉间“攻克难关”。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在进入的第一家公司(小松制作所)的时候,完全没有在众人面前发表讲话的机会。但是,我刚加入麦肯锡时,便要立刻负责做演讲的工作。

起初并不顺利,但即便不熟练,我也依然坚持做演讲,不知不觉间我发现自己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演讲了。我并没有刻意练习过,但是读了大量报告类的文章。

并且,我在麦肯锡工作的时候,在每个月例行的面向客户的报告会前,我都要制作一份70~100页的报告。为此,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痛苦不已。我寻找了很多关于文章的写法和制作表格等方面的范本,却始终找不到感觉。

怎样写才能增加说服力,怎样制作图表才能让方案的说明看起来更加简明易懂,在最初的几年里我在这些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制作好的报告被前辈和编辑改得面目全非,我的确也有过不甘,然而经历了很多次后,慢慢地就没那么痛苦了。

另外,虽然我有留学经历,但是在进入麦肯锡工作之后,我依然不擅长用英语交流。然而,首尔的项目开始后,我便不能再抱着“我不擅长”“能躲就躲”这样的想法了。

没过多久,我就能用英语进行正常的交流了。

其实对我而言,最难的是写书。我从小就非常不擅长写作文,在所有的暑假作业里,我也最讨厌作文。我离开麦肯锡之后也完全没使用过博客。

我从答应写《零秒思考》到写完初稿为止,总共用了一年十个月,到出版甚至用了两年两个月。完成原稿之所以耗费了长达一年十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因为工作太忙,迟迟无法动笔,即便我想着“今天写稿子吧”,也会因明天是其他的工作的截止日期而腾不出手来,然后第二天也一样……长此以往,便造就了这样的结果。

我写了很久仍然很慢,在选词酌句上耗费大量时间。因此我写得非常辛苦,不过逐渐地就不觉得痛苦了。

幸运的是我出版的第一本书获得了一些读者的认可,之后便有不少出版社联系我,我就这样一本一本地写下去,目前这本书已经是我写过的第14本书了。一直以为做不到的事,总算成功了

我认为,很多人会遇到“先前一直以为做不到的事,总算能够成功做到了”的情况。像大学入学考试、英语考试、房屋建筑资格之类的考试就是典型。

只要是考试,就会让人感到不安。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充满自信地参加考试,而大多数人会想着“真讨厌,考试能早点结束就好了”,变得想要逃避,在考试的日子来临前一直不情愿地学习,最终收获一个喜忧参半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比其他人更能保持平常心,再调整好状态,持之以恒地学下去,那么自然会获得理想的结果。

还有些从事销售工作的人在争取客户时,想着“前辈也在,我实在没希望”,从一开始就放弃了。然而不知为何,他们找准重心并接连获取了成果,最后还取得了销售第一的好成绩,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

从我自身的经验来看,我在进入麦肯锡工作三年四个月左右时,被分派到了首尔的项目。在刚刚参加项目的三个月里我就碰到了这样的情况:语言不通,连吃饭都是一件难事。更困难的是我要管理数十名员工,这种情况在麦肯锡总部都极其罕见。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我一直在首尔为客户提供服务,这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过的事。挑战困难,获得成功

我认为“成功完成了困难的挑战”也包含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这指的是坚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做到”,然后有目的地努力,顺利获得成果。

倘若能如此顺利实现就太幸福了。毕竟这样能够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并且获得理想中的成果。

如果能够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就十分幸福了。因为一个人一旦有过一次这样的成功体验,便会想着“再来一次”“努力做得更好”,如此一来就能站在比别人更有利的位置上为下一次挑战做准备。

这正是创造出良性循环,不断获得好的结果,最终得以成长的例子。

但是,如果以近乎于侥幸的方式获得了一次成功便沾沾自喜,从而过度相信自身能力,那就再也无法获得成功。这也可以看成是“来自成功的报复”。但只要一直成长就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我们要一直持有不断探求的精神。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大学入学考试就是这种情况。由于我上高中时成绩很好,模拟考试的结果也不错。起初我以为不用复读就能考上大学,然而我查询录取通知单时大吃了一惊,合格者名单中并没有我的名字。

随后的一年里,我在复读学校中拼命学习,每个学期都获得更好的名次,最终只复读一年就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虽然就结果来说还算不错,但我的傲慢和大意却导致我不得不复读一年才考上大学。

①网球中的一种接球方式。就是指在对方的行动还没成熟的时候扼杀对方的行为。——编者注第三章在什么时刻无法成长挑战新事物还是以失败告终

一个人如果不挑战新事物,那么就很难成长。倘若日复一日做着相同的事,必定会失去刺激。如果只需要发挥80%的实力就能够完成所有工作,那么就会逐渐在恶性循环中越陷越深。

例如,一个人从事的是整理大量单据并分析结果的工作,上一任员工也是完全依据手动完成这项工作,而且上司也只有相同的经验。由于是人工作业,即使中途出错也无法察觉,并且就算察觉了,也只能重新制作,这样的工作方法十分费时费力。

即使听说“表格计算软件‘Excel’用起来非常方便”,然而周围却没有人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稍微尝试了一下,到头来却还是不会用。大家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呢?

只要在网上查一下,就能找出数千篇有关Excel使用方法的文章。浏览十分钟,就能收集到针对解决不同需求,以及能够提升自身技能等级的文章。

顺便说下,只要在搜索引擎中输入“Excel使用方法”,就能搜索出大约67万条结果。即便从中减去大量重复文章,也能找出有所需要的信息。

从我自身的情况来看,总想着“一定要掌握Excel的宏指令”,但至今仍未精通。另外,数据库和统计软件的情况也是如此。

原本,我进入麦肯锡工作时就该熟练掌握这些技能,但我进入公司没多久就有了团队伙伴,能够让他们来负责这些事是导致我偷懒的最大原因。他们非常优秀且运用得十分熟练,我经常会拜托他们。

凡事都应该自己先去尝试,然后再拜托别人,否则的话,会越来越无法挑战新的事物。缺乏自信,无法坚持到底

因缺乏自信而无法坚持到底的情况也很多。无论是谁,都会遇到很多没有自信能够做好的事。

但是, 一旦缺乏自信,原本能做好的事都会无法做好,并且会在只差一步就完成的时候犹豫不前,这样也会导致失败。

由于他们不知道“只要再挖几米就能离开漆黑的隧道,到达光明的外界”,便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在这时候,假如没有“肯定能坚持到底的自信”,说得再极端点,假如没有“毫无根据的自信”很难将一件事做到最后。

然而,如果是“毫无根据的自信”,那就变成单纯的逞强了。我指的自信是“虽然说不上来为什么,但是我应该能克服困难吧。前面都办到了,接下来肯定也没问题。如果有不清楚的问题,和别人商量下应该就明白了”。

我在刚加入麦肯锡的时候,我很想参加其他分部的项目,尤其是欧美分部的项目,然而由于我缺乏自信,根本不敢提出来。其实只要我提出要求,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在周围人也不擅长说英语的环境中,我使用不顺畅的英语根本不可能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其实也有很多人能够顺利进入欧美分部工作,因此我认为这只在于你是否具备自信心。

如今再回想起来,我应该自己主动提出去欧美分部工作。我至今仍有些畏惧麦肯锡的海外分部,想必就是这个原因。

这类经历会让人感到无限后悔。输给“不擅长”

任谁都会有不擅长的事物。按理说,有些人就算能做到不擅长的事也不足为奇,然而下意识觉得自己做不到,无法发挥原本的实力。这样实在是太可惜了。

但是,在完全发挥实力之前,因为下意识觉得自己不擅长,便没有认真对待。如果从一开始就逃避,那成长便无从谈起了。

在很多时候,即便周围人认为“退一百步讲,之前可能做不到,但现在绝对可以做到”,可遗憾的是最关键的当事人却退缩了。

例如,成为向重要客户提供策划方案的项目总负责人,或是使用英语领导国际性团队,或是带领合作伙伴一同旅行,或是指挥开发新技术的项目,等等。

从技能、交流方式、领导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个人明显拥有足够的实力,而本人却坚决地推辞了。

这等于是自己主动放弃了十分难得的成长机会。输给自卑

无论是谁都会感到自卑。但是,如果一个人的自卑感很强,还会给行动、人际关系、沟通带来很大的影响,那么这个人就会逐渐退步,进而无法成长,停滞不前。

不过,我认为这个人只要知道“事实上,基本上所有人都会有自卑的情绪”,就会想着“原来是这样”“社长和那个十分傲慢的部长明明都很自卑,却在自己的职位上不断努力”,这样一想或许就会轻松许多。

幼年期的心理阴影,以及缺乏关爱导致的无价值感等因素会极大程度地导致自卑。这些人缺乏自我肯定感,总是会因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而饱受精神上的折磨。

他们会过分夸大对方的优点,而在自我审视时却只会注意自身的缺点,这种两极分化的看法,导致他们即使面对能力与自己相当的人,也会感到自卑。

这种做法十分可惜。当然了,估计他们的想法是“我也不想自卑”“要是有减轻自卑的方法,我想要立刻尝试”。我从第四章开始会详细地介绍解决办法。

本书的主旨是“只要这样做谁都能获得惊人的成长”,最关键的一点便是要了解“减轻自卑的方法”“保持平常心的方法”。恶性循环接连不断

有些人既算不上特别自信也不畏惧不擅长的事物,并且不算很自卑,可就是无法顺利获得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人无法获得成功体验,也很难获得成长。并不是有人在阻碍他们,只是碰巧一直持续恶性循环,于是造成了这种情况。

例如,在出差时,某些因素导致晚一步采取应对地震的时机和收集信息,结果只能依靠不准确的信息行动。这样一来就来不及安排卡车和人手,解决方案也全部落空。

一旦身陷恶性循环,便无法摆脱了。就算明白自己当前的处境,也只能等待它结束。

我在进入麦肯锡工作后的一年半的时间,每个月都要为客户制作一份报告。

待解决的课题总是堆积如山,对客户团队的指示延迟,分析延迟,出结果延迟,制作分析报告的草案延迟,与上司的核对延迟,结果直到要向客户发表演讲的当天凌晨才准备好资料。然而这时办公室里一个人都没有,于是我自己打印好需要的文件数量,并装订成册,在一夜没有休息的状态下直接去客户公司。

我根本没法阻止这种恶性循环。但是,我的抗压能力倒是有所提升,至于是否成长了,我只能说只有痛苦的回忆。不过,这也可以说是“不知不觉间已经习惯了”。

而且,这种恶性循环无法让人学到任何东西。后来我竭力避免出现这种状况。或许正因我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所以才会有《零秒工作》这本书吧。第四章促进成长的出发点

想要成长,至少要满足七个重要的条件。只要满足这些条件便能开始成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可以称其为“促进成长的出发点”。1 拥有想要成长的意愿和目标

第一个促进成长的出发点是“拥有想要成长的意愿和目标”。这虽然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这是一切的出发点,无论如何都无法脱离这个条件。

很多人之所以成长意愿不强,很多时候是出于“没有自信”“非常畏惧不擅长的事物”“输给自卑感”“恶性循环接连不断”等理由。虽然不存在没有成长意愿的人,但是如果缺乏自信,成长就无从谈起了。

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是最关键的。或许这样说会有些自相矛盾,但重要的是“降低难度”。

在设定目标时应当参考自己当前的状况和心情,如果设定的目标过高可能会打消积极性。随着自信心不断增强,我们便能试着挑战更高的目标,甚至可以试着挑战对自己而言难度很高的目标。不过,我认为在到达这一步之前,需要“果断地降低目标”。

这样一来,起点就很低了,甚至将其称之为目标都很勉强。不过,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可以逐渐加强成长意愿。

制定很高的目标,遭受挫折的人有很多,但是,制定简单的目标并踏实地执行的人却意外地很少。或许有很多人都认为“如果目标过于简单,那么就算实现也并没有任何好处”。

然而,根据成长的法则来看,无论多么简单的目标,只要连续完成也会不断积累经验。因此,这是非常有必要的。2 能够为成长付出一定的努力

想要成长,就必须为之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我不认为一个人不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获得 “奇迹”般的成长,也不认为人能够平白无故地成长。这些情况是不存在的。

但是,努力可以分为“持续的努力”和“非持续的努力”这两种。综合考虑自己的性格和状况,还要从“怎么做才能努力”的观点出发设法让自己有所成长。

努力这一行为“在成效开始显现之前尤其辛苦”。只要克服了这个难关,就能拿出结果,也会加速成长,因此即便不刻意维持也能坚持下去。

从这点来看,在所有为成长付出的努力之中,“刚开始的努力尤其关键”。

汽车在发动时也需要动力,如果是手动挡,需要先从一挡起步,逐渐换挡。努力也是一样,想开始行动,无论如何都不能缺少动力。3 建立“我只要努力或许也能成长”的自信

持有“我只要努力或许就能够成长”这样的自信和想法非常重要。只要具备了这一点,就能够开始挑战一件事了。不用想得过于复杂,只要有“毫无根据的自信”就足够了。只要想着“不如试试看”,就完全可以站在成长的出发点了。

恐怕会有很多人反驳道“要是能这么想就不会痛苦了”“根本无法顾及这些”,而且有无数人身处比你当前的境遇更加糟糕的环境中,即便如此,他们也在积极地解决问题。是否能够保持积极的心态取决于“本人的想法”,而非“境遇”。

因此,即便是毫无根据的自信也无不可。我认为,应该先从坚信“只要努力或许也能成长”做起并将它说出口。不断和周围人交谈,说出自己的目标便会愈发地确信自己能够做到,并且我们只要认真地努力,周围的人也会渐渐对我们产生期待。

令人惊奇的是,如果我们有意识地降低目标并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经验,不知不觉间便会产生“只要努力,我或许也能成长”的想法。例如,我们会想“上一次做到了,这次也做到了。既然平时都能够成功,那么这次肯定也能顺利完成”。

我们内心的构造就是如此。起初我们还认为“这种想法绝对不可能”,这时就会想着“试着努力一下吧”。事实上,像这样改变自己的潜意识也是非常有可能的。4 学会创造良性循环

促进成长的第四个出发点是“学会创造良性循环”。

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完成一件事并不是不可能,只不过这样会非常辛苦。更明智的做法是思考能有效催生出良性循环的方法,尽可能地创造出有利的大趋势,这样就能让事情的进展变得更加顺利。

虽然所有事情可能并不会像这样顺利地发展,但只要经常这样想,有时候也能够让局势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我偶然发现自己在一些方面已经创造出了良性循环,后来便产生了这个想法。

如果一个人从最开始就四处碰壁,那么他的自信心很可能遭受打击。我更倾向于应该创造良性循环这件事上多花费些心思,尽可能地为自己创造出有利条件。5 不可过度悲观

有些人经常会容易产生很悲观的想法。无论别人说什么,他们听到后立刻会往消极的方面想,他们有时会一个人生闷气,有时只要发生不遂心意的事就会气急败坏地说:“我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这样是非常可惜的。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信,持有自卑感和受害者心态,对事物的看法就会变得消极。这是因为采取消极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虽然他们深知“这样做不好,可就是无法控制”,但真的是这样吗?恐怕只是以“只有消极地看待问题,才不会失望”“对别人没有期待,那么就不会失望”为借口,选择了逃避而已。

他们或许认为“我只要表现出悲观的态度,周围的人便会想出各种办法安慰我,或者帮我解决问题,虽然心里觉得这样做似乎不太好,但还是会这样做”。

一言以蔽之,这种人就是“烦人鬼”或“博取同情的人”。这样的人会招致周围人的反感,而自己却毫无察觉。

另一方面,也有的人对待所有事物都会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消极的人或许会问:“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吗?”他们会产生“为什么他/她能如此乐观呢?”“是因为他们没有认清问题的严重程度吗?”这样的疑问,但真实情况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即便是同一件事物,既能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也能从消极的角度去看待,而乐观的人只是经常用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而已。

乐观的人认为“这样能让事物看上去更有希望,自己的心态也能变得更加积极,事情更容易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他们首先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果出现难题,会积极地解决它并试着取得好结果,仅此而已。

当然,这种乐观并不是混淆极其严峻的环境和困难的状况,只传播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表现得很乐观,也不是敷衍地应对。或许正因为他们认为“在正确认识事实的基础上,再采取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会更利于解决问题,推进起来也更容易”,所以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吧。

总体来说,应该采取乐观的态度还是悲观的态度,并不是由环境和状况的严峻程度决定的,而是由当事人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不要过于悲观。这样更利于解决问题,也更利于成长”。

能够用乐观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人,不仅能多次真实体会到“保持乐观更容易获得好的结果”,而且会把乐观当成一种姿态。即便强迫自己也要表现出乐观的态度,渐渐地,他们做起事来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我希望大家能抛弃“我不需要别人来告诉我究竟应该采取悲观的态度还是乐观的态度”这样的想法。乐观的态度才是解决问题时应有的态度,这样明显更容易获得周围人的帮助,这也与个人的成长息息相关。6 能够将身体状态保持在一定水平

保持身体状态对成长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这会从身体层面和精神层面直接产生影响。

身体层面的影响自不用说。假如头和肚子会经常疼痛难忍,并且早上起床很难受,晚上很难入睡,那么就无法专注于工作和自己的成长了。

如果生病了,就必须努力治疗。近年来,针对头疼、腰疼、花粉症等病症的新式疗法也接连出现,还有人向我介绍名声不错的专科医生。虽然治疗疾病会花费很多钱,但是我对此十分重视。这样做能够提高的生产率会超出几倍,与之相比花费的金钱根本不值一提。

就连被称为“绝症”的癌症,只要能在早期时被发现,甚至也有可能完全治愈。基因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据说在不久的将来,80%的疾病都能被预防,不会发病。

我认为在当今这个时代,真正想成长的人应当花费一定的时间用来收集信息,选择对自己而言最妥善的体检、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措施。这已成为一种常识,就好比成长意愿高的人必须拥有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还要熟练地使用互联网一样。

即便没有生病,但身体状态不佳,也很可能影响积极的想法和继续努力的心情。

就目前来说,健康的身体对我非常有帮助。只要我睡眠不足,干劲必定会下降,想要“继续成长”“继续努力,拿出成果”的热情便会减弱,因此我总是时刻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比如说,无论工作多么忙,我都决不会通宵完成。哪怕只是一两个小时,我也会稍作休息后再继续完成工作。

想必大家也在保持身体状态方面付出了努力,但在这方面花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就会逐渐地凸显这样做的价值。7 找到同伴一起努力

凡事都亲力亲为是非常困难的。想必也有很多人认为“这和别人并无关系,全看自己是否努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找到同伴,持有相同的目标并一起并肩奋斗,远比一个人努力更轻松,也更容易成长。人类是社交性动物,因此同伴必不可少。家人和朋友能赋予我们力量。

如果有人坚称“我自己的事与别人完全无关”,那我会认为他“或许是在故意逞能”。不勉强逞能,只要自己掌握一定的方法,就一定能找到同伴。我每年都会举办50~60场演讲和主题研讨会,只要来参加其中一种活动,立刻就能找到持有“想要成长”这一共同目标的同伴。其实,获得同伴并不是一件难事。

想了解“怎么做才能进一步成长”等问题的人,可以发邮件与我探讨(akaba@b-t-partners.com)。我会在第一时间回复。

就算是同伴,也没必要一直要和自己有相同的目标。即便同伴只有“想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这种程度的目标也足够了。只要知道有人在和自己一同奋斗,这样就能找到成长的动力,也能成为你心灵的支柱。第五章成长的七个行动

上一章列举了“促进成长的出发点”,接下来我们还需要采取七个行动。1.果断降低难度。2.坚持不痛苦的努力、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努力。3.设法建立自信。4.创造良性循环。5.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6.用特别的办法保持状态。7.借助他人的力量,与同伴一起成长。

第一点,设定合适的目标,再制定行动计划。这是任何人都会想到的行动,不过关键在于“制定简单的目标,即便中途搁置也要坚持完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