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07:23:14

点击下载

作者:林志共,王静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

Facebook之父马克·扎克伯格:后乔布斯时代的传奇试读:

前言 Facebook的价值

acebook是什么?这个问题恐怕连Facebook的创建者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urg)也说不清楚。有1000个人使用FFacebook,就有1000种关于Facebook的定义。

对于喜欢收发信息的人们而言,它是一个发布、收取信息的平台。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信息发布平台,也是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的网页上每个月有近75亿张图片、2000万个视频和6000万则新闻、日志之类的新内容上传。这里上传的信息量如此之大,以致扎克伯格不无骄傲地说:“我们拥有整整一个世代里最具威力的信息传播机制。”

或许,有一天你会不经意地发现,你获取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改变,过去我们大多是从电视、报纸上获取消息,但是现在,信源可能就是你的朋友。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为何要到专门的新闻网站去看,而不是第一时间从朋友那里收看?就连Google的一位产品经理也不得不承认,当信息来自某个朋友时,用户会觉得更加可靠。比如在埃及抗议的活动中,抗议者只通过Facebook、Twitter这样的社会化工具收看即时消息,他们声称:“我们不相信电视上播放的消息。”在Facebook、Twitter上可以听到世界上的另一种声音。Facebook全球月活跃用户数(单位:百万)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对于喜欢交友的人们而言,Facebook是他们最好的交流工具。在Facebook上,人们通常会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即时联系方式列在自己的简介中,用户不必费尽心机地寻找想认识的人的电话或者邮箱,只要键入对方的名字,就可以与对方取得联系。通过Facebook,用户还可以了解对方的兴趣、爱好及最近的活动,可以轻易地熟悉并了解对方。比如,你参加宴会被一个漂亮的女孩吸引,你想认识她,想了解她是否有男友,想知道她对什么感兴趣。你只要在Facebook上输入她的名字,就能找到她的主页,所有你想知道的信息都在上面。而这些信息都是用户自愿提供的,他们愿意和朋友分享这些东西。

对于愤怒的公众而言,Facebook还是他们进行组织的总部,它可以迅速组织起超过百万乃至千万的人群。埃及于2011年1月25日在解放广场上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就是通过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社会化媒体组织的。一位埃及抗议者为了铭记Facebook的功劳,甚至给他刚刚出生的女儿取名为Facebook。从这个意义上讲,像Facebook这样的社会化媒体早已超越了一个网站的功能,在信息的发布、传播之外,已然成为整合、组织无组织公众的免费工具。

Facebook在改变着人们接收传信息、传播信息及交友娱乐的方式,每天登陆Facebook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习惯。当Facebook平台上聚集起超过8亿的用户时,它所蕴藏的商业价值再也不可能被人们忽视了。2012年,Facebook提交申请上市文件后,华尔街对其估值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有人预测,Facebook会全面超越巨无霸Google。Facebook的商业价值究竟在哪里?史上命中率最高的媒介

Facebook最有价值的是它忠实的活跃用户。这些活跃用户停留时间超过53分钟,这是最让竞争对手们羡慕的,也给广告商们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Google的广告模式只是在用户输入关键词后提供相应的信息。在这之前,它无法让用户产生搜索的需要;在这之后,它也没有能力说服用户购买它们提供的信息中的产品。例如,在Google搜索栏里输入关键词“数码相机”时,用户能够看到佳能、索尼等相机的广告,但Google却无法说服用户一定要购买特定某家的产品。Google所做的工作只是提供信息,引起用户注意。

但是,Facebook却完全不同,用户在Facebook上停留的53分钟足够让广告商家说服用户购买他的产品。换句话说,Facebook有能力在用户间或用户与广告投放者之间搭建双向对话。广告商可以在Facebook上建立主页和用户发起互动,推出相关活动让用户参与其中。这种方式把广告变成了“内容”,不会引起用户的反感。比如,马自达在Facebook上邀请粉丝们设计一款2018年的汽车,吸引了全世界设计系的同学的参与,其粉丝数也爆增。在用户看来,这并不是广告,而是马自达发动的一场活动。用户享受到了参加活动的乐趣,马自达则吸引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和自己对话。一旦广告商和用户建立了联系,广告商就会有机会让用户购买自己的产品。Facebook也因此获得了不菲的广告收入。

与Google相比,Facebook对于用户消费行为的引导还具有前瞻性。在Google上,用户只有想买数码相机时才会进行相关搜索。但是,在Facebook上,只要用户有潜在需求,Facebook就可以捕捉住机会投放广告。比如,它可以把一则数码相机的广告信息,提供给一个有小孩但很少上传照片或者照片质量不好的妈妈。

可以说,Facebook是史上命中率最高的媒介。广告投放者希望最有可能对他们的产品感兴趣的用户看到广告,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定位广告”。Google最先开始采用定位广告模式,但它只能通过搜索引擎键入的关键词来预测搜索人的喜好。根据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投放的高达6000亿美元的广告中,仅仅有20%的广告投放给了需要它的人们。但根据Facebook上公开的基本信息,广告商投放广告的精确度要高得多。

在Facebook上,广告商可以收集用户的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兴趣爱好以及经常访问的站点。通过这些资料,广告商可以清楚地知道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许多用户的信息天然具有商业价值,比如用户所填写的用来展示自己的内容,他喜欢的音乐、爱看的书、喜欢的商品、玩过的游戏,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广告。就像一位与Facebook合作的广告商所说的:“我们占有的用户信息比任何人都要好。我们知道用户的性别、年龄、籍贯,而且这些都是真实的,其他公司只能通过推测来把握广告受众的特征。而大部分广告商使用的预测性定位,往往是错误的。”

Facebook可以根据其得到的精准信息投放广告,他们可以把广告投放给有特定需要的人。除此之外,这个广告平台的强大之处还在于,它可以轻易影响到用户的朋友。比如,迪斯尼曾把《玩具总动员3》的电影票放在Facebook上销售,当有用户点击购买时,系统会询问他的好朋友是否有意购买一张和他一同观看。经过这样的推销,很多人都会选择和朋友一起观看。Facebook的社交营销模式被认为是其超越Google的又一个发力点。

正因为有这种优势,扎克伯格才有资本对其广告客户放言,Facebook今后能保证其受众达到10亿,而且还是精准定位地投放。平台上的机会

2007年,扎克伯格做出了一个对日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决定,即开放Facebook的平台,把它做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构筑应用程序的软件开发平台。他想在互联网领域做的事情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在个人电脑领域所做的事情一样——搭建一个标准的软件基础架构,让应用程序的设计更为方便。对比,扎克伯格解释:“我们希望把Facebook设计成某种操作系统,你可以在上面运行各种各样的程序。”

Facebook开放平台后,哪怕是一些不知名的软件开发商都有了一夜成名的机会。比如,一个不知名的软件公司开发了一款产品,在登录Facebook之前,它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宣传。但是通过Facebook上的新闻功能(该功能会显示好友的最新动态),只要有一个人安装并应用了这个程序,他的好友的主页中就会显示这条消息,如果好友对此感兴趣,这款软件自然会被再次下载安装。这样,只要编写出的程序能引起用户的兴趣,即便是没有任何营销预算,也能在一夜之间得到百万名用户。

Facebook提供的便利如此之大,以致于新的应用程序发疯似的在Facebook上生长出来。在Facebook上运行着超过52 000个应用程序,由来自180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万的注册开发人员所开发。Facebook的应用程序每个月会得到300亿的点击率。在Facebook的开发社区里,估计有50多家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软件公司主要为Facebook开发应用程序。而这些程序的开发商的营收也相当出色,他们在2009年的总收入已经和Facebook自身的收入相当。

没错,Facebook的商业模式很成功。它把网民的信息交给广告商,而后得到巨额收入;它为软件开发者提供平台,以此产生收益;它推出了自身的交易货币,并收取提成。尽管有用户起诉Facebook侵犯个人隐私,有软件开发者抗议Facebook的苛刻条约,也许未来还会有银行对Facebook的在线支付提出质疑,但这些并没有阻止Facebook发展的强劲势头,Facebook如利箭般飞行,势不可挡!

第一章 扎克伯格的网络帝国

Facebook是人们平常联系、交流的平台,又是将无组织的人们组织起来的场所,还是无数商家寻找商机的“宝地”,玩家玩游戏的“天堂”……总之,只要有需求,在Facebook上一切都可以实现。Facebook不仅是一个消遣工具,它颠覆着人们对于生意、交往、社区、邻里之间以及生活中所有一切的认知。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了Facebook对日常习惯的改变。至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已经超越Google,成为美国访问量最大的网站。

上市仅仅是个开始

北京时间2012年2月2日,全球社交网络巨头Facebook(非官方中文称“脸谱”或“脸书”)正式向美国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上市申请。这一消息立刻“抢占”了各大财经网站的头条位置,尽管国内的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机会登录Facebook,不能亲身感受国外媒体所描述的Facebook的各种“给力”应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在后乔布斯时代,重新树立一位财富英雄,然后像崇拜乔布斯(Steve Jobs)一样开始狂热地膜拜与追求这个新偶像。Facebook公司在自己网站上的主页上市的“蝴蝶效应”

根据招股文件,Facebook将融资50亿美元。但申请文件并未指明计划发行股票的数量与预期价格。文件显示,2011财年,Facebook营收达37.1亿美元,净利润达10亿美元;扎克伯格2011年收入为150万美元。目前,Facebook在美国私募股权交易市场的估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扎克伯格持股比例达到28.2%。毫无疑问,Facebook成功IPO(首次公开募股)之后,将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IPO之一,并创下多项历史纪录,而其创始人——未满28岁的扎克伯格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预计身价达到240亿美元。这当然使他有足够的资本成为乔布斯之后,硅谷的又一位少年成名、万人追捧的创业英雄。

Facebook的上市不仅成就了扎克伯格,同时还让更多人分享了成功的喜悦。Facebook第二大股东风险投资公司Accel Partners, Facebook的共同创始人、第三大股东达斯汀·莫斯科维茨(Dustin Moskovitz)以及俄罗斯风险投资集团DST Global、李嘉诚等人都会获得数亿财富。

由于Facebook在过去几年大量使用了基于股票的激励制度,保守估计将会有超过1000人在Facebook上市后成为百万富翁。Facebook让很多普通人享受了收获财富的惊喜。

扎克伯格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就像他在公开信中所写的:“我们为了投资者和员工而上市。我们曾经对他们承诺给予他们权益,这些权益因为我们的努力工作而获得,此次IPO将兑现我们的承诺。”

同时,Facebook上市的“蝴蝶效应”也已经波及大洋彼岸,中国社交网站是Facebook上市的最直接受益人,新浪此后几日持续大涨20%,人人网股价一度暴涨60%。Facebook的上市还给了那些仍在苦苦奋斗中的社交网站坚守者们更多的信心与希望,甚至有业内人士预测,2012年Facebook将会引领又一番上市高潮。硅谷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

仅仅以财富来衡量扎克伯格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江湖地位,似乎太过世俗与标准单一。尽管财富是很多人追逐与关注扎克伯格的必要条件,但他身上的其他特质,如乔布斯所说的创新精神、扎克伯格自己所津津乐道的黑客方式,才是我们应该透过其财富光环真正去关注的,这些正是扎克伯格获取财富的秘密。

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心高气傲的乔布斯称扎克伯格为硅谷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扎克伯格是乔布斯式创新精神的最好接班人。曾经,乔布斯率领苹果通过应用创新的方式挑战了巨无霸微软,并将其打造成为互联网行业最有价值的高科技公司。现在,扎克伯格也正通过在社交领域的突围,颠覆Google在互联网领域的垄断地位,成功传承了硅谷的创新精神。

乔布斯推崇“海盗文化”,扎克伯格信奉“黑客文化”,扎克伯格认为“黑客方式”是一种涉及不断改进和创新的态度。“黑客们认为,事情始终可以变得更好,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他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改进,因为他们常常对现状感到不满意。”Facebook的办公室还会张贴黑客标语:“代码胜于雄辩”。这意味着Facebook的每个成员都会因为一个代码而无休无眠地奋战,直到把它做到完美。

除此之外,扎克伯格的专注精神、开放态度以及将社会变得更加透明的强烈责任感,都是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必需的特质,这也是一个创业偶像受人追捧的内在原因。上市后的新挑战

Facebook的上市申请已经成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IPO,很多人将Facebook的上市定义为互联网繁荣的标志性时刻。但在辉煌的顶点,年轻的扎克伯格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新挑战”。

一直以来,扎克伯格都对Facebook拥有绝对控制权。尽管他只拥有28.2%的股权,但却拥有56.9%的投票权,这种安排让扎克伯格拥有Facebook的唯一决策权。但当Facebook上市后,如果股东利益与控制权之间发生冲突,很难说那些大股东还会同意让扎克伯格代表自己的股份投票。换句话说,扎克伯格如果不能继续创造出色的业绩,他很可能失去对Facebook的控制权。

怎样继续留住人才也是Facebook必须面临的问题。硅谷一向鼓励冒险与创新精神。当员工分享到了Facebook上市所获得的巨额财富后,他们很可能会选择离开。想想看吧,Facebook的很多员工都是从Google过来的,一旦有像初创的Facebook一样可以创造历史的新公司出现时,他们同样会选择离开Facebook,而风投也同样会对新公司趋之若鹜。所以,上市后,扎克伯格的首要工作之一就是稳住团队。

此外,隐私问题、保持用户数量继续增加、股东所制定的营收压力等也是扎克伯格所必须要面对的。对于扎克伯格来说,Facebook的上市仅仅是个开始。对于一个还没有经历过金融风暴、经济动荡的企业而言,现在言之成功或者伟大还显得太早。所幸的是,Facebook开了一个好头,一切都值得期待。

全球人口数量:Facebook第三

Facebook有多重要?曾有网友在讨论区贴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Facebook难道比Sex还流行?有人回复说:“我上Facebook的次数比做爱多,所以答案是肯定的。”

马克·扎克伯格的创意宗旨,是要建立一个大家都愿意上网分享乐趣的地盘。如果把互联网看成新的地球,扎克伯格就像房地产开发商,把这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规划设计成了吸引众多网民的新社区:这个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新技术,不断地为社区的网民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它是开放式的,网民们正逐步地搬迁入住新社区,而且相互推荐,犹如多层次市场推销。

扎克伯格用五年时间,把Facebook打造成全球第三大的网站。美国一家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Hitwise的数据显示,2010年3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到2010年年底,Facebook全球的注册人数已经达到5亿人,还不包括中国这个13亿多人口的未开放的市场。到2011年年底,这一数据已经飙升到8.5亿。

据统计,有5亿的用户每个月至少登录一次Facebook,而其中有一半的用户每天都登录。同时,Facebook非常国际化,有70%的用户来自美国以外的地区,网站支持超过70种不同的语言。Facebook俨然成了一个帝国,其人口数量仅次于中国和印度,成为全球第三大“国家”,并且这还是一个可以在地域上无限拓展的帝国,就像扎克伯格所形容的“建立在时间和疆域上没有界限的帝国”。正因如此,爱穿T恤、拖鞋,刚满26岁的扎克伯格被选为美国《时代》杂志2010年的风云人物。扎克伯格当选的理由是:让5亿多人成功连结在一起,并在他们之间绘制社会关系;创造了一套交换信息的崭新系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代》杂志毫不吝惜溢美之词,称其为“第三大国的国王”。

人们预测,Facebook活跃用户数量将在2012年的某个时候达到10亿的新里程碑。显然,对于这一预测其帝国掌门人扎克伯格很有信心。他还进一步表示,全球除俄罗斯、日本、中国、韩国四个国家外,Facebook目前在社交网站领域内已建立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Facebook跨越了不同的语言障碍,在欧洲、美洲、亚洲、非洲及中东地区不断地推进。它如同新的帝国在全球风行,以至不少国家担心Facebook会影响他们的政治制度、社会习惯、传统文化等,而不得不对其加以防范。

Facebook不仅仅在全球流行开来,而且网民对Facebook形成了一种严重的依赖,每天一有时间就上Facebook,爱不释手,甚至忘记功课、约会、吃饭、睡觉。由于网民对Facebook的依赖是如此严重,心理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病症叫“Facebook上瘾症”。难怪许多网民戏称Facebook为“非使不可”;而Facebook的竞争对手或利益受威胁者对它恨之入骨,将其称为“非死不可”。尽管这样的称谓多少有些夸张,但Facebook显然已经成为从来不缺少动人故事的互联网市场又一块财富掘金地。

叫板Google

一切迹象表明,后起之秀Facebook与今日霸主Google之间的战争已经打响,而且,前者企图取后者而代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Google的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对Facebook的不屑一顾,他强调:“赢家在哪里都会赢”。可是,事态的发展并非如施密特所期待的。

据ComScore的数据显示,Google目前是美国最大的网站,覆盖了81%的美国人口;Facebook仅覆盖了53%的美国人口,落后于Google、雅虎和微软。但是,Facebook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Google,访问量已经超过Google。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4月,Facebook的访问量在美国网站总访问量中所占比例为7.07%,位居美国第一;其次为Google,访问量所占比例为7.03%。一年之后,Facebook在访问量方面仍然领先于Google,而且优势越来越大。到2011年5月的第一周,Facebook占据美国网络访问量的10.4%,而Google只有8%。这让Google倍感压力。争夺人才

Facebook与Google之间的战争随着Facebook的不断壮大而逐渐升级并备受关注。双方首先上演的是人才大战。在Facebook迅速成长的几年间,扎克伯格从Google挖走了好几位重要人物,包括Google在线销售与运营副总裁谢丽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Google地图共同创办人拉斯·拉斯穆森(Lars Rasmussen)等。《纽约时报》的一份统计表明,约有200名Facebook员工曾任职于Google,占到Facebook员工总数的10%以上。甚至有人戏称,Facebook的大厨都是从Google挖来的。为了抵御Facebook的挖脚,施密特不得不为全体员工加薪10%,部分高管的加薪幅度达到30%,希望以此来鼓舞士气,防止人才外流。但是,在一家已经发展壮大并走上平稳发展轨迹的企业,显然缺少创造奇迹的机会。而在Facebook,这样的机会却唾手可得。想想吧,那些技术天才谁小时候没有一个成为“英雄”的梦想,加入Facebook,他们可能会成为公司发展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的“英雄”。况且,Facebook还抛出了吸引人才的杀手锏,那就是为他们提供未上市股票,一旦公司上市,他们可以得到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正面交锋

施密特曾经在公开场合否认过Google与Facebook之间正在发生冲突。他的理由首先是两家公司在广告市场上并不存在竞争,其次,Facebook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网络用户,这对Google而言也并非坏事。

施密特发表这番论断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Facebook的成长速度会如此令人惊叹。当Facebook把核心业务“社交服务”打造得无与伦比后,它下一步当然是要提供互联网用户所需要的一切服务,就像马化腾所宣称的,要像互联网上的“水、电”一样变得不可或缺。当Facebook拥有了亿万级用户,进入Google的领域仅仅是时间问题。正如《21世纪经济报道》所说,Google和Facebook之战没有悬念,这是一个Facebook如何悄悄成长并逐渐对Google形成威胁的故事。

Facebook与Google的正面对抗首先表现在Google具有绝对优势的搜索领域。2009年8月,Facebook宣布收购FriendFeed。这是一家由4名前Google员工创办的新兴社交聚合网站。就在收购FriendFeed的同一天,Facebook推出了经过不断改进的搜索引擎应用,以方便用户在网站上搜索实时消息。分析认为这是Facebook有意提升搜索功能的例证。同时,在Facebook网站上,其推荐的是Google的宿敌微软的搜索业务必应(Bing)。

在广告市场,双方的竞争也趋于白热化。2010年11月,Google宣布将禁止Facebook及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商访问Google用户信息。这一举措致使Google与Facebook两大互联网巨头的矛盾不断升级。2011年3月,Facebook开始封杀由Google公司推出的AdSense网络广[1]告,并挖走Google公司并购部门的高级管理人才。

在电子邮件服务领域,2010年12月,Facebook开始用Fmail来抢占Gmail的市场份额。Fmail集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短信于一体,它的强大在于通信的简便性,只要点击好友名称,选择通讯方式,就可以和好友通讯。电子邮件市场数Google的Gmail和雅虎邮箱的竞争最为激烈,多年前开始,Google就对Gmail做出了多项改进,包括整合了聊天工具、阅读器,并进而利用Google Buzz为自己的用户搭建社交圈,但成绩并不理想。对于Facebook推出的Fmail,业界指出,这将是Gmail的杀手。

众所周知,并购是互联网公司快速发展的捷径之一,Facebook在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下,已经具备并购创新互联网公司为其所用的实力。2011年5月,Google网站月独立用户访问量首次突破10亿,而Facebook的月独立用户访问量已经达到7.14亿。当很多中小互联网公司看上Facebook社区的人数时,是否还能对Google如此忠实?一旦Facebook上的信息达到足够数量级,Google的信息搜索价值是否还重要?这些问题是Google高层迫在眉睫需要认真对待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Facebook的信息不对Google搜索公开,这使Google面临着被取代的风险。Facebook已经成为互联网上最大的分享网站。截至2011年12月31日,Facebook拥有8.45亿月活跃用户,日平均活跃用户达到4.83亿。用户每天平均发表27亿次赞“Like”(中文版为“赞”)和评论,平均每天上传2.5亿张照片。Facebook平台上的朋友联系次数超过1000亿次,用户每天安装超过2000万次应用。超过700万个应用和网站已经与Facebook进行整合。作为全球最强大的搜索引擎,Google的爬虫却不能进入Facebook的领地。这让Google宣称的“组织全世界的信息”变成了公开的笑话。入口大战

深入分析就能发现,Facebook与Google的竞争不仅仅是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更是一场入口大战。

Google出现之前,用户使用的是雅虎,把到雅虎上看新闻当成一种习惯。此时,雅虎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中枢功能成为互联网用户的第一入口。Google的出现颠覆了人们的习惯,人们通过Google来处理自己的信息,得到想要的资料。Google简化了人们对众多繁琐信息的搜索,使人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信息。凭借强大的搜索功能,Google取代了雅虎的地位。

就像开始一场新的轮回,现在Google的互联网第一入口的地位也不再稳当,逐渐被Facebook的SNS(社会性网络服务)模式所取代。互联网正在从大众化入口转成个人化入口。在互联网上,人们越来越关注个性,特立独行,也更愿意了解身边人的新闻、趣事。有很多人开始把Facebook当成进入网络的入口。一旦人们形成这种习惯,Facebook也必然会像当年的Google一样掀起一场网络革命。终极PK

如果说Google是一个工厂,那么Facebook就是一个农场。无数的“农夫”在这里自我雇用、相互免费雇用,形成了一套自组织、自管理、自成长的机制。Google从事的是找信息的生意——所以它必须不断地耗费大量的资源来采集信息;Facebook从事的是找人的生意,它只需提供作为“半成品”的场地,剩下的事情让用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Google在不同领域分散投资,例如投资手机系统开发、新能源GPS遥控。它正在逐步减少互联网单一业务的风险,开始挑战微软、苹果,有意效仿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的模式,但这让它看上去只是一家冷冰冰的互联网公司。而Facebook不仅仅是互联网服务的工具,它还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安家的社区。熟悉Facebook的人从来都不会把它称为互联网公司,也不会把自己的页面称为个人网站,他们将Facebook称为“国家”,而把自己的页面称为“家”。金钱可以购买房子,但不一定能够买来家。Facebook这一社交网络,是趋于帮助网民在社区网络中建立自己的家庭,Google仅能提供一种让网民寻找信息的工具,却无法让网民有家的感觉,这一点足以让Google失去对新一代网民的吸引力。

Google关注的从来都只是数据,而Facebook的活动却与人息息相关,这让它颠覆了雅虎时代及Google时代那句名言“在网络世界里,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在Facebook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通,这也是Facebook的独特之处,它正在开创一个具有人情味的美丽新世界,就像一位Facebook的高管所描述的:“Google的模式认为,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信息是最重要的事情,而这与Facebook的模式存在根本性的差异,Facebook认为,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自己组织起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按这个模式来看,人们使用Google,只是把它当成了能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用完就会离开,而当有其他公司推出更为先进的搜索工具时,用户多半会倒戈,用户对Google不存在任何感情。但人们用Facebook,是为了与朋友沟通,这中间存在情感、互动,尤其是对于自己崇拜、喜欢、关注的人,人们更是会不断刷新页面,不愿意离开。

Facebook与Google之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不公平”竞争,但结局似乎没有太大悬念。尽管在2011年全球品牌价值Top 500强公司中Google以443亿美元的价值排在第一位,而Facebook只是首次入榜,排名281位,品牌价值37亿美元;也尽管与Google相比,Facebook还有很悬殊的差距,管理团队还没有很强壮,经验没有Google丰富,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但是随着全球资本的追逐,人们已经津津乐道于Facebook何时能超越Google,登顶互联网新霸主。[1]传统的广告商,主要靠在各种页面高频率地轰炸用户的眼球,而不管用户对广告内容是不是感兴趣。AdSense通过分析网页内容后,提供一些和内容相关的文字广告或图片广告,使广告成为一种真正有用的信息。内容相关的广告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也不会给用户太多的骚扰。

消遣工具?NO!

通常,互联网开发都被认为是功能性的,即提供可让网民使用的工具,例如电子邮箱、新闻、天气预报、音乐欣赏、视频观看等。扎克伯格跳出了这一传统的思维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建立一个社区家园的理念,他把Facebook当成人类共同的家园,人们可以在社区中相互交流,展示自己,分享各自的喜悦、快乐,也包括痛苦。扎克伯格一直在强调有趣比赚钱更重要,但这并不代表Facebook就是单纯的消遣工具。初期:分享联系

和许多互联网精英一样,扎克伯格自学成才,早早就展现出编程方面过人的天赋。他高中时编写了一款MP3插件,该插件很快得到了一些大公司的赏识,吸引了美国在线和微软等公司的注意。但他并没想用它来赚钱,最终免费分享了该软件。在哈佛大学,他学习心理学,但仍然痴迷于电脑。在宿舍里的一块白板上,他画满了各种符号和线条,拼凑了一个名为“课程搭配(Course Match)”的网络项目。在这个项目上,点击某一课程,会呈现选择该课程的所有学生名单;点击某个学生,会出现该生选择的所有课程。“课程搭配”深得哈佛学生的喜爱,这一成功对扎克伯格是很大的激励,他坚定地认为“用事物可以把人联系起来”。当时哈佛没有在线的花名册,尽管学生们一直向学校呼吁,希望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每个宿舍的学生的照片,但一直都未见改善。扎克伯格希望能建立一个关于哈佛学生的真实的目录,帮助用户与自己的朋友链接起来,让他们彼此分享信息,确立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

2004年2月,Facebook正式对外推出。它提供了一个平台,用户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设置自己的信息,上传自己的照片,对朋友进行关注等。它只是一个基础的交流工具,并要求使用者使用真实姓名。似乎人们在Facebook上的互动是受限制的,但这并不影响学生们对它的喜爱,事实是它立刻横扫哈佛校园,当月底,就有超过半数的哈佛本科生注册。扎克伯格和他的室友们抢在了另一个社交网站ConnectU之前让哈佛大学的本科生成为Facebook的注册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所有常春藤院校和其他一些学校。

截至2004年底,Facebook的注册人数突破了100万。它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的,它构筑了家庭社区之外的另一个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勾画自己的社交关系图表;它是互联网与心理学的交叉产物,将人们寻求归属及窥视他人的心理通过网络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哈佛大学及常春藤院校的品牌,人们对这些学校充满敬佩与好奇,作为年轻网民的代表,扎克伯格认为大学生的资料应该是可以公开的。抱着让人们的交往更便利的想法,扎克伯格创建了这一社交网络。扎克伯格本身并非有很强的社交能力,他是个极为低调的人,不喜欢也很少和媒体打交道。正因如此,他更一心希望把Facebook做成一个开放的世界,人们来到这里自愿分享更多的信息,让自己与他人的沟通变得更为便捷,制造出更多的关心,从而把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这,绝对不仅仅是消遣!发展:组织公众

或许就连扎克伯格也没有想到,Facebook可以发展成为所有无组织者的总部,能迅速组织起超过百万乃至千万的人群。

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曾一度是哥伦比亚的禁忌话题,这个组织几乎挟持了整个国家。自2002年以来,FARC挟持了700名人质,其中包括哥伦比亚的总统候选人。对于被挟持的人质,哥伦比亚人普遍感到同情和悲伤。国家倾几十年的国力来与FARC抗争,直至2007年底,该组织同意释放一些人质。这些人质中有一个四岁的男孩,他的母亲被劫持到游击队,之后生下了他。哥伦比亚人期待这个男孩能获得自由,认为这是FARC向国家展现善意的圣诞礼物。然而,事实却是,因为男孩病重,FARC早已将他丢给了一个农民。也就是说,这个男孩根本就不在FARC手中。对此,很多人感到无比愤怒,奥斯卡·莫拉莱斯(Oscar Morales)就是其中一个,他说:“我们被FARC侮辱了,他们怎么能用一个根本不在他们手上的孩子和我们谈判?这样实在太过分了。他们打算耍我们到什么时候?”

2008年1月4日,无比郁闷的莫拉莱斯在卧室里登录Facebook,建立了一个反FARC的群组以表示自己的愤怒。该群组成员急速增加,当成员达到8000人时,人们计划举行一次游行。一个月后,在哥伦比亚近百座城市爆发了反对FARC的示威游行。这场游行在其他国家的城市也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响应,在国外的哥伦比亚移民们也希望参与进来,最终,这场运动演变成了全球性的示威游行。而其组织者称“Facebook就是我们的总部”。

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交流方式,Facebook这一社会化媒体早已经超越了一个网站的功能,在发布、传播信息之外,已然成为整合、组织无组织公众的免费工具。人们通过上传照片、发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志同道合者的联系。在Facebook上,人们的观点能够轻易地在人群中进行传递,具有相同观点的人能迅速地集合起来,这种网络上的集合又足以影响现实的世界。

2008年,Facebook上的一名用户,在英国组织了一场大型打水仗活动;稍后的9月,超过1000人参与了在Facebook上发起的枕头大战。后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更多年轻人转发了视频并模仿了这些活动。

Facebook将人们迅速聚合起来的能量着实惊人。仅仅是发布的一条信息、一则新闻、一个视频或者一首歌,就可以立刻集结一群志同道合的人,Facebook不仅仅实现了扎克伯格对它的最初定位——一个分享的社交网站,更实现了扎克伯格的梦想,人们通过它可以更多地联系起来。

事实已经证明,Facebook改变了人们交流和互动的方式,甚至改变了政府监管的方式。反对FARC的游行能够如此成功,也是哥伦比亚政府当局发现了Facebook上的动静,全力助推此事的结果。

基于哈佛大学建立的强大社交网络Facebook,充分利用了常春藤院校校友们的社会交际网络。如此强大的资源,通过利用和整合,所散发的能量可想而知。这可以创造出更大的价值,除了人力资源价值、社会资源价值、技术提升价值,还有商业价值。

Facebook社区遍地“黄金”

Facebook网站的建立,是为了方便网民加强自己和朋友、同学、亲属、家人的联系,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分享快乐的照片,发布心情写照,并记录各种事件,这些活动不会产生什么经济效益,扎克伯格一开始也没有意识到它会有什么商业价值。他并不迷恋金钱,也没有资金上的压力,弃微软的高价不顾而将发明的音乐软件免费上传,就能说明这一点。他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到互联网中进行交流分享,自然而然地建立了Facebook。然而Facebook带来的经济效益,既在他的预料之中,又在他的意料之外。估值达1000亿美元

作为一个社交网络站点,Facebook引发了互联网领域的一场新潮流。2004年底,它的注册人数突破了100万,这些未来精英带动了整个美国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快了社交网络的成型。年轻人向往的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名校已经逐步地公开了未来精英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面,互联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未来精英的一部分活动,人力的资源价值也在Facebook中逐步累积。和前些年建立的社交网站LinkedIn相比较,Facebook更加年轻化、精英化(相对互联网技术),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Facebook的估值变化(单位:万美元)资料来源:新浪财经

Facebook的价值与日俱增,但扎克伯格从未起过要出售Facebook的念头,尽管他参与过无数次这样的会议,他只是好奇对方会怎么评价Facebook。他不想出售Facebook,也不想用它赚钱,他的眼光更远,他要让Facebook勾住全世界的眼光。据报道,2006年Facebook拒绝过一个7.5亿美元的收购条件。最初,Facebook不需要太大的花费,它用的是免费的开源软件,只是租用了服务器。随着注册人数的逐渐增多,扎克伯格和伙伴们不得不经常去增加新的服务器,以备不测。除了维护服务器必需的资金,还有日益增长的雇员的薪水,开支越来越大,扎克伯格不得不考虑公司的资金问题。

2007年,微软出资2.4亿美元收购Facebook 1.6%股权,同时为Facebook销售网络广告,以进一步加强双方2006年开始的市场营销合作关系。尽管微软对收购整个Facebook很感兴趣,但此事并无希望,因为其创始人扎克伯格希望保持独立。微软的注资再次体现了美国商界的名言:如果你不能打败对手,那你就加入对手。很明显,微软在社交网络上已经败给了Facebook,只好以较高的代价加入到Facebook的阵营,这时Facebook的市值已达150亿美元。

2010年,高盛将Facebook的市值定为500亿美元,并开始着手对Facebook的股票进行私募发行。消息传出后,一夜之间,Facebook的股票变得炙手可热。有人怀疑Facebook的价值已经开始出现泡沫,但是不管是否存在泡沫,在Facebook还没有公开上市前,Facebook已经是黄金遍地。Facebook变成了投资者的摇钱树,投资者们如同房地产开发商,拿着大把钱去跑马圈地,希望在这一社交网络高级社区中分享一块黄金地段。广告收入将达100亿美元

Facebook上最有价值的一块是其广告平台。Facebook的用户数量在开放注册后呈现井喷式增长,这对广告商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另外,Facebook上的活跃用户停留时间超过53分钟,这更让广告商们兴奋不已。但扎克伯格本人一直都对广告有所抗拒,这着实让广告商们伤透了脑筋。随着注册用户的增多、业务的扩大、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建,Facebook必须找到平衡收支的渠道,在Facebook上投放广告已经成为必然举措。对此,扎克伯格不得不有所松动,但他坚持广告的植入不能影响用户体验。

开发具有特色个性的广告模式成为广告商和Facebook团队的重要工作。在Facebook上,广告商可以邀请网友进行商品试用,参加他们组织的活动。比如,索尼公司为了促销自己的产品,曾制作了一部由Facebook用户创作的动画电影,这个五分钟的电影叫做“Live Music”,由51名来自17个国家的用户创作的片段组成。放置候选片段的Facebook页面吸引了57000个会员,1700多位用户下载了播放该影片的特殊软件。网友们投票决定哪段可以放进影片,获奖的创作者可以得到500美元的奖励,索尼公司还会把制作好的影片在2009年末的各大影院上映。再比如,一家冰激凌公司曾经在Facebook上做过一次关于新产品口味的调查。所有网友都可以在这个调查上献计献策。这个调查使这家冰激凌店的粉丝在6周内增加到了100万。这种广告的植入有效调动了用户的参与热情,将宣传效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其效益是传统广告所无法比拟的。

现在,福特、麦当劳、星巴克、英国石油等大企业都成了Facebook的广告客户。据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透露,“一些大品牌广告商开始在Facebook上测试广告,规模已经很庞大了。”一些广告商甚至开始在其他地方的广告上引导消费者来关注自己公司在Facebook上的页面。

Facebook基于人口统计学的特征,将使广告投放更加精准。有人曾预测,未来五年,企业品牌广告经理和广告商每年在Facebook上的广告投入都将达到100亿美元。营业收入将超过Google

除了广告业务,Facebook还利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吸引了更多游戏开发商、软件厂商利用其平台开发产品,然后共享营业收入。以游戏开发商为例,许多在Facebook上的游戏开发商利用该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辛加公司(Zynga)就是典型的例子。辛加公司在Facebook上开发了一个名为“德州扑克”的游戏,游戏上线后立刻得到了用户的喜爱。之后,他们又开发了“开心农场”“黑手党战争”等游戏。凭借着这些拥有百万甚至千万用户的游戏,辛加公司成为Facebook上最大的游戏开发商,年收入约2亿美元。而Facebook也因此受益,游戏吸引玩家的数量让人目瞪口呆,Facebook的用户越多,上线时间越长,其潜在的广告价值就越大。另一方面,Facebook还会按照营收额向其平台上的电子商务企业征收30%的服务费用。有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五年,通过Facebook平台发布的游戏年营业收入将达到100亿美元,Facebook至少有30亿美元进账。

除此之外,Facebook在电子商务领域颇有作为。它以优惠条件吸引诸多中小企业开设店面、出售商品。同时,Facebook推出了一款“与朋友一起购物”的新功能,用户可通过这一功能与朋友共享购物信息,这使Facebook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购物平台。它还推出虚拟货币(Facebook Credits),用户可购买该虚拟货币用于在Facebook上购物,这将为Facebook带来12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团购及邮箱服务方面,Facebook也取得令人羡慕的营业收入。

有人预测,未来五年,Facebook年营业收入将达到400亿美元。那时,Facebook超越Google的将不仅是页面访问量及网民的停留时间。

第二章 扎克伯格悖论

大二时,扎克伯格在宿舍里捣鼓出Facebook,现在它拥有8亿多用户,估值已近1000亿美元。年轻的扎克伯格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创业偶像。但当我们追寻Facebook的成长足迹时却发现,当年的扎克伯格只是一个热爱编程的天才小子,他和他的创业朋友们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经商天赋。他们没有费尽心思撰写商业计划书,也没有分析市场利润趋势,他们也从来不会激情澎湃地构想未来的商业宏图。他们只是在疯狂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似乎突然之间,一个社交巨无霸就此诞生了。

天才与怪人的结合体

史蒂夫·乔布斯曾不无自豪地说:“当我23岁的时候,我的财富达到了100万美元;在我24岁的时候达到了1000万美元;而在25岁的时候达到了1亿多美元。”然而,28岁的扎克伯格身价已经超过百亿美元。他们两人有极大的相似性,甚至有人调侃说,在着装上扎克伯格和乔布斯都很“雷同”。时尚杂志评选IT界最差着装男士时,扎克伯格凭借T恤、牛仔裤、拖鞋的装扮打败了总是黑色套头衫、牛仔裤、跑鞋的乔布斯,荣登榜首。社会改革者

乔布斯已经离开,人们在怀念他的同时,也寻找着下一个偶像。媒体列出了许多可以成为乔布斯式的人物,其中,扎克伯格出现的频率最高。

在笔者看来,扎克伯格可以成为乔布斯的继任者,这是因为他和乔布斯一样,身上都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正是扎克伯格可以带领Facebook不断前行的动力所在。

Facebook的使命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共享。在Facebook的个人主页上,扎克伯格写道:“我正尝试让世界变得更加开放。”世界的潮流就是透明和分享,Facebook所做的就是要推动这种潮流变为现实。扎克伯格认为:“一个透明度高的世界,其组织会更好,也会更公平。”

正因为具有这种使命感,他不同于一般的创业者。扎克伯格不在乎商业模式,甚至对金钱很漠视,他说他最专注的是把Facebook做好,让它有用、有趣和酷。

按照一般创业者的逻辑,当雅虎、微软等巨头提出收购意向后,创始人大可将企业出售,大捞一笔后享受生活。但是,扎克伯格在面对金钱诱惑时的从容却让人敬佩,他只是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将它一手带大。”他想要的,仅仅是离公司总部近一点的公寓,这样就可以每天走路上班。尽管他的身价已经过百亿美元,但他却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并且一直坚持工作,开的车也很普通。有人惊叹地称其为“最贫穷的有钱人”。他在Facebook上的兴趣列表中的一项是“消除欲望”。对此,扎克伯格解释说:“我想把重心放在我们正做的事情上,我觉得人很容易分心,被吸引到那些根本不重要的事或物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消除对不太重要的事情的欲望。”

正是出于对自己使命的坚持,扎克伯格把自己定位为社会改革者而不是创业者,这种定位是他坚持把Facebook做大的原因所在。在坚持的过程中,他或许会像乔布斯一样经历很多痛苦、诱惑以及困难,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内心强大、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人放弃自己使命的理由。在这个问题上,乔布斯是扎克伯格的榜样。扎克伯格是乔布斯遗产的继承人股市理应是无情的,但是,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几周里,股市似乎对他格外开恩,他创建的苹果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苹果市值高达3540亿美元,远远超过其他科技公司。按照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教授斯考特·加洛韦(Scott Galloway)的说法,这种情况不会持久,他预测,两年内Facebook市值将超过苹果和埃克森美孚。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必然的。作为企业家,乔布斯无疑是优秀的,如果说有谁能与他相媲美,这个人无疑就是扎克伯格。首先从表面上对两个人进行比较。两个人都是辍学生,乔布斯从里德学院辍学,扎克伯格从哈佛大学辍学。两人都在很年轻时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帝国”,这在计算机产业几乎已经成为标准。两人都在每年的“狂欢节”上成为被顶礼膜拜的偶像,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当然,Facebook的F8开发者大会是对苹果Mac World大会自觉地模仿,扎克伯格“秀”技暂不如乔布斯。两人从表面上看也存在不同之处。乔布斯对用户个人资料的吝啬令出版商合作伙伴大为不满,在打消消费者对数字隐私的期望方面,扎克伯格可谓是领军人物;乔布斯最突出的品质是奉行完美主义,扎克伯格关注的则是主导地位;在其大部分历史中,苹果一直像一家创业公司,是行家里手,Facebook几乎从成立第一天起就设想自己将会普及,这一梦想已经几近实现。两人内在的相似性更高。扎克伯格与乔布斯最为相似之处是,在消费者有更多选择和话语权的世界中对自己的远见深信不疑。乔布斯一贯相信,认为自己需要更多按钮和可拆卸电池的客户会被其产品的简约和美观所吸引,苹果公布的iPhone 4S,而非外界普遍预期的iPhone 5,再次演绎了乔布斯的这一品质。尽管从未屈服于所谓的“群众的智慧”,但扎克伯格仍获得了众多用户的青睐。扎克伯格从未动摇其信念,即让用户将社交图谱更深地嵌入他们的生活,他为用户提供了服务,而非造成伤害。像以前的抗议一样,目前我们听到的对“被动分享”不满的声音将渐渐消失。Facebook将继续发展壮大,但不是按照用户期望的路线,而是按照扎克伯格的想法,因为他相信用户最终会为此感谢他。——选自2011年10月7日《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技术天才

比尔·盖茨被很多人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代码编写者,他编写了最初的Basic程序,使它可以在世界上第一台PC机——内存只有4KB的Altair上运行。个人电脑刚出现,比尔·盖茨就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只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随后,比尔·盖茨和微软的成员们轰轰烈烈地做大了软件行业,并因此获得了荣誉、金钱、声望和影响。在技术方面,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一样具有天赋,他们都是技术极客。

1984年5月,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富人区。他的父亲是一名牙医,母亲则是一位精神病医师。同比尔·盖茨一样,扎克伯格在很小的时候便对计算机技术很痴迷。扎克伯格10岁的时候,父亲送给他一台电脑作为生日礼物,还为他找了一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做他的家庭电脑教师,每周给他上课。很快,扎克伯格在编程方面所显现出的天分就让这名家庭教师感到吃力,“扎克是个神童,要教他东西很难。”

在很多同龄男孩还在迷恋各种电脑游戏时,12岁的扎克伯格已经热衷于自己开发软件程序。他为父亲开发了一款名为Zucknet的网络通讯软件,病人抵达的时候可以自动提示,从而改变了接待员通报病人的传统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则可以利用它发送消息。扎克伯格还曾成功地将热门桌面游戏“大战役”电脑化。上高中时,扎克伯格和朋友一起为一款MP3播放器设计了插件,命名为“Synapse”,这个插件可以分析使用者的偏好,创建符合使用者习惯的播放列表。美国在线和微软都试图以高价购买Synapse的版权,但扎克伯格感兴趣的是其功能,而不是它值多少钱,于是把它免费分享给其他人。软件上传到网络后,得到了很多技术网站的推荐。微软为扎克伯格开出了200万美元的年薪,希望他加盟微软。但最终,扎克伯格拒绝了微软抛出的橄榄枝,选择去哈佛大学读书。

在哈佛,或许是失恋的刺激,他编写了Facemash网站用于对比学生的相貌,该网站需要大量哈佛学生的照片,而当时学校网上并没有统一的花名册。扎克伯格尝试了黑客行为,轻易破解了学生宿舍的密码,获取了12栋宿舍楼中9栋的学生照片。整个项目用时8小时,于凌晨四点大功告成。当别人还在醉酒或沉睡的时候,扎克伯格已经完成了一个让用户爱不释手的项目。2004年5月20日扎克伯格和室友克里斯·休斯(Chris Hughes)在哈佛大学

网络上美女的照片比比皆是,但却遥不可及,Facemash的独特之处是它发布的照片中的人物在每个哈佛学生身边。这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刺激。扎克伯格隔壁的一个学生尤其感到开心,因为他在Facemash上被列为最具吸引力的人。

18个小时后,扎克伯格的手提电脑因用户过多而死机。哈佛大学计算机服务部门检测到非同寻常的流量,查找到扎克伯格,关闭了他的网站,并给了他“留校察看”的处分。截止到网站被关闭,已有450名学生对2.2万张相片进行了投票。

Facemash的成功让扎克伯格坚信人们更关心自身周围的事情,他决定和舍友一起建立一个社交网站。他们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网站就上线了。后来,扎克伯格回忆说:“我们并不是从宏大的理论开始的,我们最初的工作是在几周内完成的。我们的文化是尽快将创新投入应用。”

Facebook正式上线后,它迅速积累起了人气,每个人都在谈论Facebook,超过一半的哈佛学生成为了它的用户。两个月后,Facebook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常春藤大学。在Facebook刚刚上线这一年,哈佛历史上最著名的辍学生比尔·盖茨回到母校,扎克伯格和他的室友坐在下面激动地听了比尔·盖茨的演讲。后来他回忆说,“盖茨鼓励我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事某个项目,而哈佛也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当时盖茨开玩笑说‘如果微软失败,我会重返哈佛’。”正是比尔·盖茨的鼓励,扎克伯格才下定决心从哈佛退学,专心运营Facebook。朕即Facebook

扎克伯格是Facebook的灵魂,在Facebook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烙着扎克伯格的个人印记。这种印记并没有随着Facebook的壮大而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可见。可以说,Facebook从成立时的几个人到发展成为社交网络霸主、拥有超过8亿用户,扎克伯格功不可没。Facebook的每次重大决策都是扎克伯格决定的,他甚至不用得到其他成员的同意,可以自行决定一项重要的决策。

在Facebook内部,扎克伯格就像是一名皇帝,拥有绝对权威。就像扎克伯格的一位朋友所说的,他有“皇帝”梦,他在Facebook的专制倾向非常明显。事实上,在很早的时候,扎克伯格就已经显出“霸气”的一面。在Facebook刚成立时,扎克伯格等人曾在一个四个房间的出租屋内一起工作,扎克伯格总是最晚入睡的一个。在下午的时候,他会穿着睡衣和拖鞋编写代码。当编写代码进入到最后阶段时,扎克伯格就会成为任务负责人。在最忙碌的时候,扎克伯格不允许任何人离开电脑。“如果有人饿了希望出门购买快餐,扎克伯格会敲着桌子说:‘不,我们处于禁闭期间!在我们完成这些之前没有人可以离开这张桌子’。”

郭台铭曾经说:“民主是最没有效率的管理。民主是种气氛,让大家都能沟通。但是在成长快速的企业里,领袖应该带着霸气。”显然,在快速发展时期,Facebook需要一个强硬并有决心的“皇帝”。

2007年,当扎克伯格决定要开放Facebook的平台时,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大多数人认为,Facebook应该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独家享有各种利益,公开平台就会失去本来属于自己的经济利益。就连扎克伯格的坚定同盟者肖恩·帕克(Sean Parker)也对扎克伯格的这个决定持怀疑态度,他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在指责这一做法,就像他在公开场合所说的:“这是公司最大的一次战略赌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面对这些质疑声音,扎克伯格并没有妥协,他只是说:“我不能保证我们会成功,只是觉得如果不这么做,我们最终会失败。”于是,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扎克伯格对全世界打开了Facebook的大门,而这一决策让Facebook用户很快超过5亿。

在面对用户的指责时,扎克伯格也表现出了一贯的强硬。2009年,Facebook对首页进行的改版遭到了用户的集体抵制,但扎克伯格却说:“颠覆性的公司不需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当Facebook推出动态新闻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侵犯了人们的隐私并进行抵制,但扎克伯格却用一贯偏冷的口吻说:“受用户意见左右是愚蠢的。”扎克伯格说出这话的时候,俨然像当年极力倡导君主专制的法国君主路易十四在说:“朕即国家!”

我从来没想过运营一家公司

扎克伯格和比尔·盖茨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在中学期间就会编写软件并提供给其他人使用,同样从哈佛辍学,在19岁创业,年纪轻轻就赢得世人尊敬。甚至他们的出发点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他们都不是为了创办一家伟大的公司而创业的。当年比尔·盖茨在哈佛的广场上看到《大众电子》杂志的封面,包括Altair计算机的图片以及“全球第一台对抗商业模式的微型电脑”的大标题。他兴奋地跑去拿给保罗·艾伦(Paul Allen),并口气坚定地说:“我们能为它开发Basic程序。”于是,微软产生了。

同样,扎克伯格说过:“我从来没想过运营一家公司,只想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用户的体验上,想着怎样能给他们带来革命性的便利。”对一个迷恋电脑编程的年轻人来说,这的确是真话。

与比尔·盖茨“让全世界的桌子上都摆放一台计算机”的梦想一样,年轻的扎克伯格也有着改变世界的宏大梦想。他要做的是改变世界,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像一般的公司一样以生产、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或者服务赚钱。在扎克伯格的个人主页上,他这样写道:“我致力于将这个世界打造成一个更为开放的地方。”Facebook网站以更加开放的平台让用户自己上传照片、日记、个人资料。这种做法减少了个人隐私因素对Facebook的困扰,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个人隐私已经不如上一代人那么看重。显然,这是Facebook受到很多拥有叛逆心态的年轻人欢迎的重要原因所在。当人们迫不及待地询问Facebook成功的原因时,扎克伯格的回答也是:“如果你提供了更好的信息分享方式,就会改变人们的生活。”2006年扎克伯格以T恤、牛仔裤、拖鞋的装扮在加州的办公室我根本不愿搞什么商业,一点也不。最初,我只想尽可能将它(Facebook)做大些,我们想提供价值。学校是容易接受我们的地方,至少对我们如此。我们为斯坦福、哥伦比亚、耶鲁提供服务,这些大学本来有自己的社团。当我们提供了Facebook后,居然大受欢迎,我们开始意识到,是时候将更多时间投入进去了。我的朋友是那些喜欢建立酷酷资料的人,往往有一些人不做有价值的事,只想着做公司,我们常嘲笑他们。在硅谷,有许多这样的公司,我们希望Facebook有价值。”——摘自《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我的经营心得》

扎克伯格具有掌握技术核心的看家本领,加上哈佛大学本身宽松的创业环境,他可以在一种毫无约束、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创业。在Facebook内部,扎克伯格也没有像一般公司一样强调严苛的纪律、死板的制度以及上行下效的企业文化。在Facebook的办公场所搬迁至加州帕洛阿托市时,他们租了一个拥有四个房间的房屋,这里成为他们的办公室和住所。扎克伯格和其他人会穿着睡裤和T恤办公到深夜。

扎克伯格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他将每个员工从1到5评级,如果有谁评级是1或2,很快就会被开除。因此,他被员工称为“残酷的精英主义者”。尽管很年轻,但他从来不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派对聚会,他高度自律,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Facebook的发展上。因为这样的管理风格,一些网站早期的创始人和高管陆续离开,一位员工曾这样评论扎克伯格:“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晰的定位,扎克伯格会按照员工的价值使用他们,然后再踢到一边。”但扎克伯格这样极端、严苛的性格仍然可以吸引很多天才,因为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不断向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与韧劲,以及绝顶的聪明。我认为创建公司是改变世界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创建公司,可以通过协调优秀人才和合作伙伴的观点与利益,从而创造出优秀的产品服务大众。一个人不可能单独完成这些,因为必须要有多个人才能谈所谓的合作。——摘自《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我的经营心得》

同样的经历让人把这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称为“盖茨第二”。但足够聪明也足够孤傲的扎克伯格却对“盖茨第二”的称谓多少有些不屑一顾,就像他说的:“外界非要给我加上‘盖茨第二’的帽子,这是你们的一相情愿。我为什么要成为比尔·盖茨?微软靠的是Windows和Office发家,承载我梦想的是互联网,更具体地说是Facebook。”

让网站有趣比赚钱更重要

“我们可以为用户、开发者和广告商创造更多价值,将盈余的资金重新投入产品开发。我们将使社交网络与市场获得更快增长,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如果在发展初期就想着利益最大化,那么分到的只是小蛋糕里的一大块而已。我认为社交网络才刚刚起步。”让网站更酷一些

有趣和酷是Facebook的原则。Facebook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扎克伯格觉得这些信息需要让别人感兴趣,对他而言,年轻人好奇心引起的兴趣远比赚钱更有吸引力。一直以来,扎克伯格都在坚持这一原则,以网站有趣为主。就像科学家搞研究一样,科学家是为了让技术更完美,扎克伯格则是一门心思让网站盛满取之不尽的乐趣。“有趣”与酷,是扎克伯格骨子里的基因。他喜欢挑战权威,会偷偷潜入校方的资料库;他喜欢看电影,会把莫名其妙的电影台词加入到Facebook中。当时,在Facebook的页面下方有一个方框,经常显示某部电影的简短台词。很多人注意到了这些短句并讨论它们的意思。有时方框中也会显示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比如“我甚至都不知道鹌鹑长什么样。”在Facebook上,还有一个小功能叫“Poke(捅他一下)”,点击该按钮,对方就会收到显示被捅了一下的信息,这一操作存在暖昧的意思,吸引很多年轻人竞相使用。

尽管扎克伯格的合伙人爱德华·萨维林(Eduardo Saverin)比较注重公司的商业前景,希望Facebook能早点产生收入(如刊登广告),但扎克伯格坚持只要拥有维持网站正常运营的资金,Facebook就应该全力保持其趣味和用户至上等特征,他强调说:“今后我们会以出售广告来盈利,但既然目前提供的服务如此廉价,我们可以选择在一段时间内不走商业化。”初创时期,Facebook每月仅仅会花掉扎克伯格85美元。

萨维林曾尝试改变Facebook申请新加好友的程序,增加一个过滤网页,从而让用户看到广告。但扎克伯格和另外一名创始人莫斯科维茨极力反对,即便受到冻结公司账号的威胁,他们仍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简单进入的通道。这种没有过度商业化的特点,正是Facebook最初受到好评的原因所在。

幸运的是,风险投资者们也没有要求它马上赚钱。如果Facebook的投资者不能耐心等待它一步步长大,或者因其“战线太长”而不愿意投资,Facebook也会遭遇同其他网络公司一样的困境,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关门或者被迫出售。庆幸的是,扎克伯格从投资者那里得到了足够的资金,而投资者充分信任这位年轻的创始人。可以说,这些投资是Facebook得以保持“酷、有趣”这些本色的“护身符”。我想一手把它带大

2005年10月,新闻集团以5.8亿美元收购当时红火的社交网站MySpace。当时很多业界人士看好该笔交易。可是到了2011年6月29日,新闻集团却以3500万美元将其贱卖给了互联网媒体和广告公司Specific Media,市值缩水约94%。

Facebook成立之初估值仅为500万美元。到2011年,估值已经高达700亿美元,在六年时间内估值增长1.4万倍。目前,它已经取代MySpace成为全球第一大社交网站。一旦成功上市,其市值将超过1000亿美元。

MySpace与Facebook出现截然不同的发展结果,最重要的原因是MySpace的创始人选择了将其出售,而扎克伯格选择了留守。Facebook成立之初,MTV网络曾提出7500万美元的收购价;雅虎前首席执行官特里·塞梅尔(Terry Semel)曾出价10亿美元。如果扎克伯格同意,他可以变现大笔私人财富,但扎克伯格却一一回绝。事后,塞梅尔回忆说,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能抵挡10亿美元诱惑的人。扎克伯格却说:“这不是钱的问题。它是我的孩子,我想一手把他带大。”

扎克伯格似乎不太在乎钱,但这种观点遭到了他本人的否认,“我的意思是,我们能赚很多钱,但这不是我们的目的。”即使是公司早期的一些非常睿智的员工,也低估了公司的发展潜力。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当公司内部的关键人物低估了公司的发展前途时,就很难办,尤其是围绕是否出售公司的这个问题。这对于公司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契机,借此了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员工。我希望现有的员工可以专注于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这就是我们当前的基本态度。”——摘自《扎克伯格:外界低估了我们的价值》

于是,被出售的MySpace与坚守独立的Facebook走上了两种命运截然相反的发展道路。

MySpace被收购后,因为承担着母公司作为上市公司的业绩压力,开始在网站上运行广告,而在此之前,创始人克里斯·德沃尔夫(Chris DeWolfe)曾发誓永远不做广告。短期内,MySpace的收入快速上涨,但过分重视广告偏离了公司健康发展的路径。2006年夏季时,MySpace经理们面临的业绩压力达到顶峰。Google当时提出,如果MySpace连续三年点击量大幅增长,它就会连续三年以每年支付3亿美元的条件成为MySpace的独家搜索引擎供应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点击率,MySpace不得不刊出一些不雅甚至令人作呕的广告。当大量广告充斥网页时,用户的体验变得非常糟糕,很多忠实的用户选择了逃离。

另外,MySpace原来的发展模式也受到了收购者默多克的“干扰”。新闻集团总裁鲁伯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出身于传统小报,在不经意间就把作为社交网站存在的MySpace改造成了一个传播信息的网络媒体。于是,人们看到,MySpace开辟了音乐、视频、体育、新闻和时尚等频道,将重心转移到内容上,开始逐渐趋向于像雅虎一样的门户网站。到2010年10月改版时,MySpace已经越来越像传统的媒体网站了,于是默多克干脆把它定位为社会化娱乐网站。

当MySpace逐渐转型成为媒体,以广告和内容为核心时,它就失去了作为社交网站的强大优势以及令人难以想象的创富能力。而Facebook坚持社交网络的定位,以社区关系为核心,在此基础上让用户生产内容,并在庞大的用户和信息基础上寻求更多商业模式。这显然与围绕广告而非用户的MySpace大相径庭。而Facebook拥有如此强大价值的关键点,恰恰是其庞大用户提供的内容,而非MySpace精心打造的媒体资源。

尽管2011年,中国的模仿者人人网上市了,也尽管Facebook的估值已经达到700亿美元,扎克伯格却还没有把上市提上日程。几乎所有的人都确信,只要Facebook上市,扎克伯格就会跻身全球最富有之人的行列,Facebook也将成为创富天堂,造就一批富翁。可是,扎克伯格并没有为此产生丝毫的心动。

当很多人询问Facebook要等多久才会上市,甚至有人质疑扎克伯格不想要Facebook上市时,他的回答是:“许多创业家认为出售公司或让公司上市是终极目标,但这不是我看待问题的角度。”“我们最终会上市,因为我们和投资者以及员工签有这样的合同;但是我们肯定不会急于上市。”

年轻的扎克伯格显示了将Facebook打造成一家伟大公司的专注与耐心。他抵制了来自资本市场的诱惑,并登门拜访像英特尔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和甲骨文总裁查尔斯·菲利浦斯(Charles Phillips)等很多前辈,潜心学习管理经验。

终于,2012年2月,Facebook申请启动IPO,它在2011财年的净利润达到10亿美元,计划融资50亿,创下了全球互联网上市融资纪录,上市估值约1000亿美元。

与用户“对弈”

Facebook的每次改动,都会影响几亿的用户。这其中反对者有之,赞同者有之,在如此嘈杂的用户声音中,年轻的扎克伯格如何做出选择?一向孤傲、特立独行的他又是如何看待用户的意见?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

Facebook自诞生以来,历经多次改版,大多数改变都是在页面上增加新功能。对于频繁的改版,很多用户都表示了强烈的反对。为了让挑剔的用户适应新版本设计,Facebook在所有用户使用新版本之前两个月就会推出试用版,试用版中既有新版本又有旧版本,用户可以同时使用两个版本进行比较。

即便是这样,用户也不是那么容易买账,总是会有很多用户表现出对新版本的极度厌烦,他们会反对新闻订阅的内容那么多,反对自己的信息透露得越来越多。就像他们所标榜的:“我讨厌改变及其带来的一切。”“我会讨厌改版,直到下一次改版的到来。”用户成立了抗议联盟,就连戴尔电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戴尔(Michael S.Dell)也曾加入过一个名为“反对新版Facebook请愿”的群组,甚至还有人会组织用户向联邦贸易委员会投诉Facebook的改变。

尤其是2008年的一次改版,更是在用户中激起了众怒。这次改版最大的变动是,用多个独立且可以定制的标签对网站分区。新功能推出当天就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签名抵制,还有很多人在巴黎、伦敦等地集会抗议。在Google的图片搜索中搜索“Facebook Protest”就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图片。但是,在强大的反对声中,这项功能最终还是被扎克伯格保留了下来。类似饱受争议的改变在Facebook的页面中还有很多。

当人们抨击扎克伯格对用户的意见置之不理时,他却用一向快速和不屑一顾的口吻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indifference)。”在公司内部的高层会议上,扎克伯格还说过:“大多数颠覆性公司不会被用户的意见所左右。”在扎克伯格看来,爱和恨都是用户体验的反馈和互动,但默然却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默然才是最大的恨。如果一个用户憎恨一个网站,最常见的举动是不再使用这个网站。而一旦用户在提出抗议后,还在使用,证明他对这个网站是有感情的。

扎克伯格这番论调的基础是他比用户更了解他们想要什么,这或许就像昔日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说的,“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而不是一辆汽车。”史蒂夫·乔布斯是福特这句名言的成功践行者。他曾发表过和福特类似的观点,“人们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除非你秀出产品给他们看。”于是,苹果推出了iPod、iPad等颠覆人类想象而又充分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

在福特、乔布斯、扎克伯格貌似藐视用户的表象背后,其实是要满足用户更深刻的体验和需求。他们背后的逻辑是,要超越用户的期望和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听从用户的意见;不仅要超越用户,还要全力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用户体验创新的真正内涵。遵从正确的声音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Facebook是一个对于所有意见都无动于衷的“顽固”公司,也不意味着扎克伯格是一个像封建大家长一样专制的人。对于用户的合理意见,他们会采取积极行动并完全颠覆之前的做法。

2009年2月4日,Facebook悄然在网页上修改了服务条款的内容。修改版条款中最大的争议内容是:即使用户终止其在Facebook上使用的账号,网站仍将有权使用其上传的任何资料,Facebook对用户上传的资料拥有“永久”许可授权。而之前的说法是,当用户离开网站后,授权即终止。

这意味着,尽管用户拥有自己上传的资料、图片、文章等信息的所有权,但是“用户将授权Facebook不可改变地、永久地、非独家地、可传递地、有偿地在世界范围内使用、复制、发布、传播、储存、保留、公开发布或传播……”即使用户选择删除之前发布的信息,公司仍有权将用户发布的内容保留存档。所以,即便用户不再使用Facebook,由于一切信息已经被存档,Facebook仍然可以使用相关信息。

开始,用户并没有注意到Facebook对服务条款做出的修改。2月15日,一个名为The Consumerist的消费者博客,对Facebook新的服务条款做了详细解读,并宣称“从现在起,不论你今后要做什么,你上传到Facebook的所有东西都将被Facebook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使用。”随后,各大网站和媒体都转载了这篇名为《Facebook新的服务条款:我们可以随意使用你的信息,永远都是》的文章。

一时间,Facebook和扎克伯格陷入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中,很多用户甚至宣称将不再使用Facebook。对于这次突如其来的质疑与否定,Facebook和扎克伯格没有再“袖手旁观”,他们很快采取了行动。公司发言人在邮件中强调,Facebook会在不违反隐私规定的条件下使用用户上传的信息。比如,公司不会公开那些用户希望只在朋友间共享的信息,“用户对内容提出的任何限制要求,都会得到Facebook的尊重。”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官方博客上也做出了积极回复,他写道:“事实上,我们不会用你不希望的方式传播你的信息。”六年前,我们基于一个简单的想法创建了Facebook。人们喜欢分享,渴望和朋友及其他认识的人保持联系。如果我们给用户更多的控制权,他们也将分享得更多。他们分享得更多,这个世界将会更加开放和互联,变得更好。今天,这仍然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Facebook自创建后短短几年,已经成长为超过4亿人口的社区。同时让这么多人满意对Facebook来说是个挑战,于是我们快速地转型,尝试新的方式和社交网络让每一个人都能连接进来。有些时候我们走得太快——用户对Facebook新推出的隐私设置的意见很大,我们决定做出回应。真正的挑战是:像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络,一方面要促进用户分享和创造,一方面要提供控制和选择,并努力使整个体验更易用。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每当我们做出改变,我们会尝试运用一路走来的经验教训。最近我们能强烈感受到的讯息是:用户希望他们能更方便地控制自己的信息。简单点说,很多人认为我们提供的隐私控制过于复杂,尽管我们的初衷是:在每一个细节上给予你们控制权。或许这并非你们想要的,这次我们迷路了。我们已经听到了你们的反馈。你们需要更简单的方式控制自己的信息。未来几周,我们将使隐私控制更加简单易用。我们也将提供一个简单的方式供你屏蔽第三方应用的通知。我们正尽快地做这件事,希望最终能让你们满意,并随时乐于听到你们的反馈。我们也听说有些用户不了解怎样使用他们的个人信息,并担心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信息会被非法利用。现在我来说清楚点:很多用户选择将自己的信息公开给所有人,以便让认识他的人在Facebook上找到他,我们已经采取手段限制这部分信息的可见性,并有计划在未来继续加强。以下是Facebook正实践的几项原则:对于分享在Facebook上的信息,你拥有所有控制权。除非获得你的允许,你的信息不会被公开给其他人或服务商。广告商无法获取你的任何个人信息。我们不会向任何人出售你的任何信息。Facebook将永远免费为你们服务。Facebook最早在大学宿舍里开发完成,现在已经成长为全球性的社交网络服务。我们将继续建设网站并倾听用户意见,欢迎任何关注Facebook的热心人分享你的想法。我们将继续专注完成我们的使命:给用户更大的分享权力,使这个世界更加开放和互联。——扎克伯格就服务条款事件所写的公开信

在发表声明的同时,为了平息一波又一波的抗议声,扎克伯格迅速采取了妥协,他在官方博客上宣称,Facebook会启用旧版服务条款,直到新的用户同意的版本出现。他主动邀请用户加入一个新组建的群组,来公开讨论服务条款该怎样修改,并郑重承诺:“制定新条款时将有很多用户参与。”

不久,Facebook公布了新的服务条款草案,并邀请所有用户参与讨论和投票。有66.6万用户参与了此次投票,并且以74%的支持率通过了修改过的服务条款。

随后,扎克伯格还宣布,如果Facebook今后再修改用户协议,首先会将草案在Facebook的社区内公开讨论,让所有用户投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