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熟悉的欧洲世界遗产地理第42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3:22:20

点击下载

作者:世界遗产地理

出版社: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不熟悉的欧洲世界遗产地理第42期

不熟悉的欧洲世界遗产地理第42期试读:

卷首语

2018年是“中欧旅游年”,在新一轮宣传攻势之下,今年势必会迎来欧洲旅游的热潮。

我对欧洲颇为向往。地大物博——10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随着维度的变化,不同地质地貌、自然风光,美得无以言表;人文厚重——无论神话传说、宗教历史,还是民族风俗都值得一次次深入探究。所以,虽然去过欧洲很多次,但提起欧洲来,依然充满了未知和期待。

之前,作为备受国人喜爱的旅行目的地,人们对欧洲旅行的经典线路已经颇为熟悉,比如提起法国巴黎,人们对其中的景点如数家珍。意大利、西班牙同样是受国人喜爱的热门国家。但是这几年,不少旅行者开始将视线东移,中东欧开始进入视野。尤其是随着新闻曝光度的增加,一批新的欧洲热门景点开始涌现。

比如克罗地亚的杜布罗夫尼克,这是近几年因在影视剧中作为取景地而爆红的热门景点。看《权力的游戏》时,我就被片中“君临城”的美景所吸引,在网络上四处搜索这处古城的原型。这个克罗地亚东南部的古老港口城市,以其悬崖上的古城风光,开始吸引大批中国造访者。而塞尔维亚、波黑等国,则是因为免签新闻的报道,渐渐引起国人的注意。

欧洲的门户逐步对中国打开,之前国人眼中的小众目的地开始升温。对于国人来说,这些地方都是我们所不熟悉的欧洲。它们有与西欧、南欧、北欧不一样的区域文明,尤其是东欧,曾经的历史让这些国家带有特定的烙印和痕迹。来这些地方旅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欧洲。

本期杂志,我们就从中选取了几个目的地,请您跟随我们的作者、这些喜爱深度游的旅行家,一起去格鲁吉亚、波兰、斯洛伐克、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地看看。在这些地方,你能发现最古老、最传统的欧洲生活,能探寻他们底蕴深厚的文化与历史。

本期“聚焦”栏目,我们则把视线放在国内。乡村建设一直是近代以来知识分子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建设再一次成为时代的主题。本期“聚焦”通过国内外数个用艺术重新赋予村落活力的案例,来思考传统乡村建设的更多可能性,并通过与国外艺术介入案例的对比,给国内的乡村建设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视角。《歌德的意大利漫游》《“风下之乡”山打根》也是本期值得推荐的文章。旅行是手段,对他者生活的感知和对目的地人文历史的挖掘是旅行的真正目的。通过本期的专题和文章,我们希望能为您提供一种方法和视角,从而让您获得更深刻和更有意义的旅行。

家园

俯瞰裂谷

图片拍摄地/肯尼亚 供图/ Gaopinimages

一名非洲桑布鲁人俯瞰肯尼亚深邃的裂谷。桑布鲁人生活在肯尼亚中、北部地区,总人口20多万,与肯尼亚另一个著名游牧部落——马赛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服饰和语言都比较类似。桑布鲁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都与牛、羊、骆驼有关,拥有牲畜的多少代表一个家庭的富有程度。

桑布鲁是个典型的部落,人们相互团结,尊老爱幼。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人开始在城市生活工作,但社会现代化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传统,传统着装男女相似——大红色的布料缠在身上,脖子上戴着各式各样的珠链,头上和身上装饰着镶嵌红赭石的工艺品。至今大部分桑布鲁人仍然过着半游牧式的生活。

渔人的“舞蹈”

图片拍摄地/缅甸

供图/东方IC

茵莱湖位于缅甸,被誉为亚洲大陆最后的净土。湖上漂浮着一片片水上菜园,被称为“浮岛”。湖上的小村都依靠浮岛种菜。当地的居民不仅在茵莱湖上建造了一座人工岛和一座佛塔,更创造了“篓中插鱼”的独特“扑鱼”方法。

游人可以包一条当地特有的细长小舟畅游茵莱湖,在嗒嗒的马达声中猛然加速,会让人忘记自己身处于炎热的缅甸。清晨的茵莱湖是捕鱼的最佳时间。单脚划船的渔夫是茵莱湖上最迷人的舞蹈家,而冉冉升起的朝阳则是最浪漫的背景。

遗产地

沙漠中的遗迹

撰文/邓远哲

茫茫无际的沙漠,并不是一片不毛之地。它们曾经见证了商路的繁荣,目睹了不同文明的兴衰,给人类留下了一处处文化遗产。

利比亚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岩石艺术群

由于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原因,沙漠在数万年前可能是另一番景象。所幸人们留下的岩画生动记录下了当时的文化与生态环境。塔德拉尔特·阿卡库斯岩石艺术群位于利比亚南部的撒哈拉沙漠之中。这里有公元前1.2万年至公元100年的大量石刻岩画,记录了当地长颈鹿、大象、鸵鸟和骆驼等动物,描绘了人类不同的日常生活情形。1985年,这一岩石艺术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沙特哈伊勒地区的岩石艺术

沙特哈伊勒地区的岩石艺术包括两部分:位于久巴(Jubbah)地区的杰贝尔·乌姆·辛曼(Jabel Umm Sinman)及位于舒伟米斯(Shuwaymis)地区的杰保·奥曼哲(Jabal al-Manjor)和RAAT。在乌姆·辛曼(Umm Sinman)山下曾有一个湖,为沙漠南部的人和动物提供水源,现已消失了。阿拉伯人的祖先在岩石表面上留下了大量的岩画和碑文,记录着距今有1万多年历史的人类和动物的图形及生态环境,了解到当时人们如何应对环境的恶化。2015年,这一遗产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尼日尔阿加德兹历史中心

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前,纵贯撒哈拉沙漠的商路是联系非洲、中东地区、欧洲的重要通道,不少城市因此发展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尼日尔的阿加德兹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自15世纪起就是撒哈拉沙漠贸易的重要据点,被称为“撒哈拉沙漠门户”。昔日繁荣的贸易为阿加德兹留下了大清真寺、宫殿、市场等特色建筑。2013年,阿加德兹历史中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马里廷巴克图古城

廷巴克图一度是马里的商贸重镇。这里的清真寺、圣人陵墓及桑科雷大学吸引了大批非洲各地的穆斯林前来求学,使得廷巴克图在15世纪至16世纪成为宗教文化中心。学者们在此留下了大量的手稿文献,如今,这些手稿文献成为非洲历史研究的重要财富。2012年,由于恐怖组织的威胁,廷巴克图被列入濒危遗产名录。这些遗迹告知我们,撒哈拉沙漠里曾有一个庞大、复杂的贸易网络。

香料之路:内盖夫沙漠城市群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2世纪,阿拉伯半岛南部的香料被源源不断地运到地中海地区。纳巴泰人途经内盖夫沙漠地区的商路时,建了不少堡垒、旅馆、城镇等,并利用复杂的灌溉系统发展农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5年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称其“见证着条件艰苦的沙漠发展成为贸易和农业定居点的过程”。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

从中国一直绵延到地中海地区的“丝绸之路”早已享誉世界。其中自中国中原地区至中亚七河地区(流向巴尔喀什湖的七条河流,包括巴尔喀什湖以南、中亚河中以东、以伊塞克湖及楚河为中心的周边地区)5000公里路网,在201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对世界各地的多种文明的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商品交换、宗教信仰、科技知识、技术创新、文化实践和文学艺术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路网中入选世界遗产的有33处,它们当中有多个古代帝国及可汗王国的都城和宫殿建筑群、贸易契约、古道、驿站、关口、烽火台、多段长城、碉堡、墓地和宗教建筑。

风物志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撰文/汪悦

位于多瑙河畔的维也纳是奥地利首都,也是欧洲著名文化中心,被誉为“音乐之都”。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慕名前来欣赏音乐,感受维也纳华尔兹的优美。除音乐、华尔兹外,咖啡馆也是维也纳的“三大国粹”之一。这里有不少历史久远、名声在外的咖啡馆,其中中央咖啡馆算得上最棒的维也纳咖啡馆。

中央咖啡馆至今已有142年历史,坐落在维也纳中心广场附近1860年建成的证券交易所大楼中。1876年中央咖啡馆在交易所一楼开业。从外观看,大楼是新哥特式风格,传统而规矩,但内部装饰却十分富贵华丽。整修后的咖啡馆屋顶很高,厅堂宽敞,拱形天花板、吊灯及雕有花纹的廊柱使整个建筑充满古典文艺气息。在咖啡馆的一面墙上,挂有奥匈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和皇后(茜茜公主)的巨幅画像,仿佛将人们带回那个逝去的年代。

中央咖啡馆曾是许多知名人士的聚集地。弗洛伊德、约翰·施特劳斯、阿图尔·施尼茨勒、列夫·托洛斯基、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人都乐于来此喝咖啡。19世纪时这里被称为“世界咖啡首都”“最人文主义的咖啡馆”。奥地利著名作家、诗人彼得·艾顿博格的那句“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说的就是这里。现在每个走进中央咖啡馆的人都能看到彼得·艾顿博格的雕塑,据说他的后半生除了睡觉,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此度过,可以说是中央咖啡馆最合适的代言人了。

无论是初醒的清晨,还是悠闲的午后,每一位来到维也纳的游人都不能错过人文气息浓郁的中央咖啡馆。点上一杯招牌维也纳咖啡,配上特色蛋糕,在氤氲的咖啡香气中享受舒适时光,感受维也纳的咖啡馆文化。

味道

暖心荷兰豌豆汤

撰文/汪悦

在欧洲,荷兰人以爱喝汤出名,他们甚至把星期六称为传统的“汤之日”。在众多美味的荷兰汤品中,应首推豌豆汤,这是一种荷兰传统特色美食,也是过节时家家必备的菜品。

豌豆汤也叫干青豆汤,要将干豌豆加水泡上几个小时,放入大锅煮,直到每一粒干豆都松软。还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加入土豆、洋葱、胡萝卜、芹菜等配料,煮的过程中还要加入切块后的猪肉肠、猪脚、猪耳、培根等,有的荷兰人还会加入奶酪和奶油。等到所有食材都煮烂,荷兰豌豆汤也就完成了。在寒冬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浓美味的豌豆汤,温暖可口,营养丰富健康,令人感到由内而外的满足。

豌豆能提供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之一——赖氨酸。豌豆圆润鲜绿,惹人喜爱,在荷兰已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早在17世纪,荷兰人就用豌豆、蔬菜与肉类为原料熬煮出豌豆汤,当时水手出海就是靠喝豌豆汤在漫长的航旅中保存体力,同时缓解乡愁。直到今天,豌豆汤依然是荷兰人的最爱,这种全民性的食品在各个超市里也可以买到罐装成品。

实际上,豌豆汤更像是炖菜,既可以当作开胃菜,也可以作为主菜,讲究的荷兰人还会配上一片略酸的黑麦面包和两片熏培根。一道上好的豌豆汤必须汤汁浓稠,有人这样评价,“如果这道汤做得够好,勺子都可以在汤中站立。”

空间

透明教堂

撰文/汪悦

教堂是透明的,这听起来不可思议。在比利时林堡地区南部,就有这么一座建于1983年的镂空教堂,由比利时建筑设计师 Gijs Van Vaerenbergh设计完成。这座教堂名为“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将“透明”的定义从了解所有眼前看见的事物,延伸到看不见的事物,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看见的却未必等于真实。

教堂高约10米,用30吨钢材、100层横铁板和2000多根竖铁板堆叠而成,由于钢板与钢板之间保留着缝隙,特殊的结构使得墙面通透斑驳,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观赏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欣赏到不同风格的教堂。从外面看,这是一座在视觉上呈现透明状态的独特教堂,人们可以透过教堂看到教堂后面的景色,教堂则如同像素块一样消融在周围景观之中;而从教堂向外看,由于每行钢板的遮挡,外面的景色被一层层线条重新定义,获得不同于寻常视野里的风景。

这座透明教堂还是一座光影艺术馆,由于镂空,阳光可穿过钢板直射入教堂里,随着时间的变化,教堂内的光影也随之变化。在明媚的日子里,阳光倾泻在地上,与布满红锈的钢板呼应,形成一种极为玄幻的光影效果,仿佛沐浴在祈祷的圣光之中。这座视觉上极具独特性的透明教堂,以建筑的形式带给人们一个可以不断品味的哲理。

创意

让野营充满艺术感

撰文/汪悦

外出露营,帐篷必不可少,目前市面上的帐篷多为纯色,样式普通,色彩单调,缺乏个性。英国露营帐篷品牌 FieldCandy就联合18 位艺术家,以帐篷为载体进行设计,用奇特的想象力为人们带来趣味十足的创意帐篷,让野营也充满艺术感。

艺术家的创意天马行空,他们在帐篷上画上特色又富有巧思的图案,每一件帐篷都像是一件艺术品。有的帐篷以水果为主题,布满了粉嫩的草莓、鲜红的西瓜等水果图案,有的帐篷画了可爱的绵羊、缤纷色彩的蝴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有的帐篷像一本铺开的巨型书,有的像被老鼠偷吃的奶酪,还有的像新鲜可口的三明治、有年代感的行李箱等。

创意无处不在,创意点亮生活。将色彩、创意和娱乐融入设计中的创意帐篷,除满足强大的使用功能外,还能令人会心一笑,给悠闲的露营活动带来更多乐趣。

特别策划

不一样的欧洲之旅

撰文/刘荣(本刊记者)

五一假期,欧洲仍然是国人出境游的热门之选。随着欧洲免签国的增加,欧洲的门户正在对中国逐步打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鲜中东欧小众目的地。2018年是“中欧旅游年”,或将成为中国人前往欧洲旅游的新拐点。

● 法罗群岛美丽的小村庄,从这里可以远眺“巨人”与“女巫”两块巨石。摄影/陈阳

2018年,周游(化名)的护照更新,她的签证第一页将印上斯洛伐克共和国。作为一名资深旅行爱好者,她的护照上签注过很多不容易去的地方,比如伊朗、苏丹、索马里、南极。但此前她从未踏入中东欧的土地。

周游的旅行计划恰逢其时,2018年是“中欧旅游年”。

新年伊始,一系列商业峰会和旅游运营商商务会议,已经在中国和欧洲国家紧锣密鼓地展开。接着,双方互访的游客数量和商业投资必然会大大增加,签证和航空互通也会得到大大促进。

中国与欧洲国家变得更近了。加之中国正在提倡的“一带一路”计划,中东欧国家也正积极参与。相比政治经济的合作,旅游文化交流显然更加简易可行。

正在酝酿中的,除了高层关心的“中欧高层人文对话”和“2018欧洲文化遗产年”,还有民间关心的具体事务,比如,如何简化相关签证手续、增加国际航班班次、增设汉语翻译人员、改善旅游服务设施、免费无线上网等等。

在欧罗巴的版图上,塞尔维亚是欧洲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国公民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紧接着,波黑也宣布对中国免签,加上有条件免签的阿尔巴尼亚、马其顿、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克罗地亚等国,欧洲的门户逐步对中国打开。

对于像周游这样的自助游爱好者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利好消息。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进入中国旅行者了解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也不够大的中东欧地区,一探当地迷人的风景和民俗。而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波黑、塞尔维亚等国家和地区,将取代传统的西欧和南欧,成为新兴欧洲旅游目的地。

● 右页图1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的街头画家。摄影/陈阳

● 右页图2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小店的橱窗。摄影/陈阳

● 右页图3 罗马尼亚吸血鬼小城——锡吉什瓦拉城堡。摄影/陈阳

中欧旅游的新局面

周游第一次前往德国是在2005年。那一年,英国和瑞士还没有加入申根国家行列,赴德旅行的北京游客忽逢缩紧的签证政策,不仅被拒签人数大增,而且就连旅行社的团队游都有三成游客要前往大使馆进行面签。

北外德语专业毕业的周游,一直记得在大使馆门外等候的两个小时——吹着冷风,心情忐忑不安。“感觉不是去旅行,像是去参加毕业考试。”一个月后她抵达柏林,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表情松弛的人群,有一种“杀出重围”的感觉。

十几年过去了,周游已经游历了小半个地球,而中欧旅游的局面也出现了扭转性的变化。

当年,周游肯定无法料到,到了2016年,许多欧洲国家的签证便利到第二天就能取的程度,已经有800万登记在册的中国游客前往欧洲旅游,消费金额约为80亿欧元。

据统计,到了2017年,中国共有1340万人到访欧洲。欧洲旅游委员会预计,未来三年内,中国赴欧游客数量将以平均每年9.3%的速度增长。

携程旅行网数据显示,2017年前往欧洲的出境游游客人次在前往各洲的中国出境游人次中排名第二,占总人次的9.3%。其中,选择自由行的中国游客占比提升到15%,规模同比增长26%。而中国出境定制游游客占比40%,欧洲定制游占出境定制游10%,需求量同比增长130%。定制客人出行欧洲人次排名最高的10个国家为:英国、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希腊、西班牙、德国、瑞士、捷克、奥地利。

一组组数据显示,中国赴中东欧出境游是重点增长部分。2016年,中国赴中东欧出境游人次同比2015年上涨229%,其中,波兰、捷克、匈牙利、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是中国游客人次增长最快的五大欧洲旅行目的地。塞尔维亚、拉脱维亚、爱沙尼亚、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和克罗地亚等国,也渐渐成为中国人出行首先考虑的旅游目的地。

塞尔维亚旅游局首席执行官玛利亚·拉博维奇曾公开表示:2016年,中国赴塞尔维亚的游客数达到4.3万,比2011年多出3万。2017年1月至8月,中国游客前往塞尔维亚的人数同比去年增长了176%。

当下,欧洲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截至目前,全世界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护照实施了免签或落地签政策。

此前,对于中国而言,中东欧长期是一个整体概念。在中东欧16国中,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和保加利亚在1949年就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除黑山共和国外,中国与其他中东欧国家也建交长达数十年。60多年来,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关系经历了许多考验。

尤其在冷战结束后,双方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许多问题出现分歧。由于历史原因,除了主体民族占本国人口 90%以上的波兰、匈牙利和阿尔巴尼亚三国,中东欧各国民族矛盾比较突出,加剧了不稳定因素,对外交造成负面影响。

而在整个中东欧范围内,由于乌克兰危机导致该区域国家对俄罗斯普遍保持警惕,因此,中俄的战略合作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另外,中东欧16国中近四分之三的国家加入了欧盟,欧盟的决策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它们和中国的交往。

因此,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各项合作,需要消化很多历史和现实的障碍,并逐步推进。其中,旅游合作更容易达成各方的利益平衡点和契合点。尤其是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之后,在全世界范围引发共鸣和关注。“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连接沿线相关国家,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旨在促成深度的经济文化合作,中东欧诸国就是积极的参与者。

周游对即将到手的斯洛伐克签证十分期待。看腻了欧洲的城堡和高楼、修剪整齐的人工草坪和花园,也吃腻了精心烹调的法餐与意餐,她想看看欧洲原生态的景致,自然乡野。据说,那里就像是“20年前的西欧”,更重要的是“人少”“食物零污染”“民风淳朴”……

● 左页图 华沙古城巴比肯防御工事。摄影/卓泓铎

● 右页图 杜布罗夫尼克古城外西港垂钓的男孩。摄影/卓泓铎

背包客的目的地

周游的朋友阿丹有一年去伊朗旅行,曾经顺路前往中东欧的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回国后,他绘声绘色地向周游讲述了自己在高加索山脉遇险的故事。

原始且人迹罕至的雪山群峰,难以行走的羊肠小道,三三两两的背包客,每日徒步行走六七个小时。偶遇乡间憨厚的农夫,会慷慨地捧出水和香肠,与你分享。让阿丹记忆犹新的是在雪山脚下掉入冰窟,前方的背包客“立刻训练有素地飞奔过来救人”,而且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让阿丹意外的是,在格鲁吉亚几个较大的城市没有太多设施发达的高档酒店,也没有半小时一班的城市高铁,“晚上9点之后路上就没人了,娱乐和消费场所基本关门”。但是,这里却有和西欧差不多发达的租车业,首都的第比利斯机场能直接取车。

小镇虽然人烟稀少,但可以找到不少青旅和别具特色的民宿。对于背包客来说,青旅和民宿才是旅行目的地的灵魂所在,在这里我们能遇到绝大多数志同道合的人,解决资讯不畅、语言不通、独自前行的各种问题。即便在互联网极度发达的21世纪,4G互联让人们用手机就能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随心所欲地获取信息,但对于阿丹这样的背包客,“面对活生生的人,听他的故事,感觉太棒了”。

背包客是欧洲常见的风景。背包客又称“自助旅行者”,他们通常背着一个大背包、自主规划、徒步行走或者借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旅行。在背包中,除了必备的水和食物,还有帐篷、睡袋,以供他们随时露宿在山间旷野。这些自主旅行、三五成群或者单枪匹马的旅行者,他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游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挑战极限。

没人能说清这一群体是何时兴起的,或许他们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0世纪时那些用脚步丈量世界的博物学者,以及虔诚的传教士。几百年来,孤独的旅行者独自行走在大地上,他们的故事鲜有人记录,但是这种精神传统却延续了下来。

世界上最早的自助旅行手册——南美自助游指导丛书《南美徒步游手册》问世于1921年。但是背包客的真正鼻祖,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版的《孤独星球》。《孤独星球》的创始人英国人惠勒夫妇是世界上最有名的背包客,他们把个性化低成本旅游经验发展成独立旅游文化。为了纪念两人的爱情生活,托尼与惠勒环游世界,联手将旅行经历撰写成书,自费出版发售后,风靡世界。从此,背包客们像地球上的孤岛,被这本“圣经”串联起来。他们纷纷加入这项事业,为这套丛书贡献经验。在欧洲,背包客的目的地往往是人迹罕至的雪山、湖区或是边陲小镇。当他们的经历用文字的形式分享出去后,世界上很多极具特色的景致开始渐渐为人们所熟悉。

背包客们之所以在20世纪60年代率先在欧洲出现,是因为二战后的和平富裕生活,使许多人精神空虚。一批年轻人开始思考人生定位、自我价值等问题。于是,他们纷纷背起简单的行囊,前往游客很少、未曾开发的地区,尝试自己从未经历过的生活环境。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在背包客看来,都是人生历练,不以为苦。这些地区甚至不是什么旅游目的地,还未被人注意到。

格鲁吉亚虽然是个不发达的欧洲小国,但是却早早位列《孤独星球》“十大最佳旅行国家”。在中东欧,过去因为基础设施相对不便,签证获取较难,团队游难以覆盖。但这些国家不以工业为主,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民风淳朴,消费也偏低,所以,很容易吸引世界各地的背包客。

近些年,受欧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尝试独立旅游,他们手持旅行指南,背包上路,目的地从热门的意大利、西班牙,延伸向中东欧的各个角落。

● 法罗群岛首府托尔斯港。摄影/陈阳

中东欧国家的兴起

周游是历史地理爱好者,她表示,之前一直迟迟未踏上中东欧的土地,恰是因为这个区域的文明和现状十分复杂。“让人不敢贸然前往,必须读几十本厚厚的著作才行。”

中东欧是一个近来兴起的地缘政治概念,这里有足以让旅行者心旷神怡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历史。地理上一般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以东至亚欧洲际分界线的区域视作东欧。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波黑、阿尔巴尼亚、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共16个成员国。其中有前南斯拉夫6国,包括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黑山、马其顿。这里有以喀尔巴阡山为分界的广阔的东欧平原,有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及乌拉尔河流域的俄罗斯平原,有位于里海和黑海之间的高加索山。

这块区域内,99%以上的人口属于欧罗巴人种,民族多属于斯拉夫人体系,宗教以东正教为主,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则以伊斯兰教为主。

这里也是被多种文明浸染之地,包括被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过的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被德意志帝国和奥地利帝国统治过部分领土的波兰,属于西方文明下属的天主教文明圈;被土耳其长期统治的巴尔干半岛诸国(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除外)大多属于东正教文化圈,这些国家的文明来自对拜占庭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民众大多信奉东正教;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等属于俄罗斯文明圈;阿尔巴尼亚、波黑和马其顿则属于伊斯兰和东正教徒混合杂居的文明区域。

随着旅游开放的深入,中东欧16国各自的旅游优势也日渐凸显。周游已经列出了接下来自己要打卡的几个中东欧国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和波兰。

在位于中欧的斯洛伐克,塔特拉山脉山峦起伏,这里是户外爱好者和自然保护主义者的天堂,因此渐渐成为欧洲新兴旅游目的地第一名。全国各地分布着美丽的城堡及高质量的滑雪度假村。首都布拉迪斯拉发,隔着多瑙河与奥地利维也纳遥遥相望,是一座历史名城。

克罗地亚一直是欧洲著名的旅游地,近年来的开发力度大大增加,森林和水利资源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更孕育了众多国家公园。在克罗地亚境内,还有上千座岛屿。沿着古老的地中海,达尔马提亚海岸丰富的海岸线,带来了繁荣的海边度假村和旅游经济。

在俄罗斯文化圈,波兰融汇了古老的历史和创新的现代感,首都华沙曾是当代历史名城保护的奇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有鲜明的都会风情,有“东欧小美国”之称;南部的克拉科夫,是波兰史上重要的古都,旧城区也列入了世界遗产,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市集广场、古老的大学,以及王室遗迹的城堡。在波兰,还有著名盐城维利奇卡和奥斯威辛遗址,都值得全世界的访客前来“造访”。

捷克共和国是中东欧地区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国,首都布拉格早已闻名遐迩,无数历史文化名人更让这座城市富含人文价值。市区那些带有尖塔或圆顶的塔式古老建筑物,无论是罗马式、哥德式、巴洛克式,还是文艺复兴式,都完整地保留着,有“百塔之城”之称。东部的摩拉维亚风景宜人,西部的波希米亚地区是吉卜赛人的聚居地。

除此之外,巴尔干半岛也是周游的心仪之地。她计划逐步深入中东欧,将那些传说中的国度一一走遍。

格鲁吉亚欧洲从这里开始

撰文/李溱 摄影/陈阳

格鲁吉亚位于欧亚交界的外高加索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它不仅拥有高加索秘境的绝美风光,还有底蕴深厚的文化与历史。格鲁吉亚的旅游宣传语这样写道:“欧洲从这里开始。”

● 道路的尽头,海拔两千多米的乌树故里是欧洲最高的村庄。

在第比利斯机场入关时,随着盖好入境章的护照一起递给我们的还有一瓶格鲁吉亚红酒。这个让人沉醉的欢迎方式着实出乎意料,于是大家好奇地端详了一番手中的红酒,然后笑着踏上格鲁吉亚的土地。

用红酒迎接客人,并非格鲁吉亚的心血来潮,最古老的葡萄酒就发源于此,今天很多格鲁吉亚的酒庄,依然会用传统的克韦夫利酿酒法酿造和储藏数千年前的味道。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传统的克韦夫利酿酒法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左页上图 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老城,红砖的圆屋顶其实是一个个温泉浴室。据说鼎盛时,城里的温泉浴室多达63座。

● 左页下图 这座仿佛用碎片拼凑出来的钟楼,实际上是一个木偶剧场。第比利斯爱你

我站在街头用手机搜索Wi-Fi,屏幕上跳出“Tbilisi loves you”(第比利斯爱你),就像入关时得到红酒一样,我忍不住笑了起来。“Tbilisi loves you”是遍布全城的免费公共Wi-Fi,格鲁吉亚看似漠然而高冷,却有着这么简单和直接的热情。“第比利斯爱你”的直接表现,就是拉你去泡个澡。第比利斯人酷爱泡温泉,鼎盛时,第比利斯的温泉浴室多达63座。普希金在浴室里留下过这么一句话:“自我出生到现在,我从未感受到任何像第比利斯温泉这样奢侈的享受。”

人与人在赤诚相对的状态下,总会多些真诚,所以,就算新兴的第比利斯城里新建了许多餐馆、酒吧、咖啡馆,人们还是愿意去古老的浴室会会面、谈生意、交朋友。冷热水交互泡泡,蒸蒸桑拿,松骨按摩,再喝上一壶红茶,时间就这么滑过。大仲马说:“在(第比利斯)温泉浴池中,一种极大的自由感和舒适感渗透全身。我所有的疲惫消失干净,我感觉我有力量举起一座山峰。”

温泉浴的力量之大,不仅在于“举起一座山峰”,5世纪,它甚至成为迁都的理由——国王为追逐一只受伤的鹿来到第比利斯,惊慌的小鹿掉进硫磺温泉里,居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目睹温泉神奇的力量,遂让国王产生了迁都第比利斯的念头。从那时起,任凭时光交错变化,第比利斯始终是格鲁吉亚之首都。

被国王“抛弃”的旧都是姆茨赫塔,离第比利斯不过20分钟车程,如今是世界文化遗产。第比利斯让它成为旧都,却无法改变它的格鲁吉亚宗教中心的身份,季瓦里修道院、萨姆塔夫诺教堂、斯维特特斯克维里大教堂……因为“完美展现了中世纪建筑艺术及古王国时代高度的文化水平”,姆茨赫塔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姆茨赫塔小城里那些淡淡的土色调的屋子朴实简单,与曾经路过的许多小镇都很相似,房前屋后种满了石榴、葡萄和柿树。

在葡萄汁里加入花瓣等原料加热搅拌,待汁液黏稠后,将穿成串的核桃、榛子等坚果浸入其中,再提出来晾干,这就是格鲁吉亚的传统甜食“切克赫拉”,它们被挂在门前,很富足的样子。卖切克赫拉的小姑娘笑容明净温和,让人忍不住想买来尝尝,两里拉一条。可是有五六种口味的切克赫拉呢,哪种最好吃?我递给小姑娘两里拉,请她帮忙选择一种她最喜欢的味道,没想到小姑娘每种都拿了一条,一股脑塞给我说:“全部都是我最喜欢的呀,都给你尝尝。”

这个朴实的小镇里,雄踞一侧的斯维特特斯克维里大教堂神圣、恢宏,据说耶稣的斗篷就珍藏在这里。教堂内部高大幽深,阳光从狭小的窗子投射进来,映照着美而有趣的古老壁画,神父念念有词缓缓走过,手提的挂炉飘出袅袅青烟。来朝圣的人络绎不绝,连怀抱着的婴儿都是安安静静的,被蜡烛照亮的脸庞,是那么的专注。格鲁吉亚人认为“故土、母语和东正教信仰构成了国家的基石”,而姆茨赫塔是格鲁吉亚东正教的基石。

当姆茨赫塔还是王都之时,也曾经有过血雨腥风,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和拜占庭都曾在这个城市的文明中出现。洗去都城繁华之后,姆茨赫塔成为时间的宠儿,时间分外小心地路过,生怕惊扰了它。虔诚的格鲁吉亚人爱它,是因为在这里能够找到心安之处,游客喜欢它,因为它保持着旧时的模样。而接过了王都位置的第比利斯,加上古老丝绸之路的要塞位置,吸引了多元文化猛烈的碰撞。库拉河在谷底流过,第比利斯城沿着两岸向山麓铺陈而上,抬眼望去,新旧时代密密交织,层层叠叠的绛红色和淡蓝色房顶,一朵朵古老教堂的锥顶点缀其间,亚美尼亚式的教堂圆顶、清真寺的宣礼塔、犹太人聚居区,甚至还有一座波斯人的拜火教神庙。在库拉河上,意大利建筑师和法国照明设计师设计的一座现代建筑尤为引人瞩目,这座用玻璃和钢铁建造的步行桥连接了第比利斯老区和新区,名字就叫“和平桥”。第比利斯辉煌的过去,和这个不断发展的时代,能够和平相处吗?“西方特征的头部,东方特征的身体”,是《纽约时报》对今天的第比利斯的评价,欧洲在此开始,东方印记余音袅袅,这正是第比利斯与众不同的魅力。

● 右页图 格鲁吉亚信仰东正教,女性进入教堂时,必须要戴上头巾。

乌树故里,悬挂在高加索尽头

俄国诗人莱蒙托夫说,(从高加索)回来你就成为诗人了。我不想成为诗人,可是还是对高加索满怀憧憬。虽然格鲁吉亚的旅游宣传口号是“欧洲从这里开始”,可是许多格鲁吉亚人不以为然,他们的心里,自己就是高加索人。

从梅斯蒂亚出发,我研究着手机里的谷歌地图,到这段路的终点——乌树故里仅46公里,似乎不太长,可地图上显示需要两个多小时。我想山里可能路况不好吧,可是没想到的是,走了10多公里的柏油路,眼前忽然变成了泥土和石子混合的越野路,中间还被雨季的溪流截断。到了最后一段,简直就是在悬崖上炸出来了一条小路,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悬崖。在第比利斯租来的这辆越野车有些年头了,不失时机地配合着颠簸,咣咣咣地欢叫着。抹了一头冷汗,抬头望去,一群姿势优雅如同古典油画里的女子一样的牛卧在缓坡上,不远处,雪山环绕,乌树故里高大的碉楼寂寞地躺在高加索山脉的深处。这些石头塔防,是上斯瓦涅季的标志和象征,它们与雪山、草甸点缀着斯瓦涅季的天际线。在斯瓦涅季河谷,由于放牧需要,人们住宅分散,很难建立起城墙一类的统一防御体系,所以,每家每户都修建自己的塔防抵御外敌。

不过事实上,当你在高加索山脉自驾,通常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路途上充满诱惑。就像我们计划赶到梅斯蒂亚,等待雪山日落,可是直到夕阳都快落山了,我们还在高加索某个不知名的小村子里喝得正兴——只因为某户人家的院落打理得太漂亮,停车看了一眼,就被热情的主人用自酿的伏特加和甜甜的果味酒“俘虏”了。

虽然乌树故里与世隔绝,没有公共交通与外界连接,可是在1991年,因为这些石头塔防、古老的村庄和独特的地貌,乌树故里和所在的斯瓦涅季河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整个上斯瓦涅季地区还留存了175座建于9到13世纪的塔防。乌树故里一共保存了59座,每一座老房子都有自己的塔防,它们与雪山、森林、蓝天、草场组成的自然景观构成了卓然于世之美。于是,渐渐地,有了三三两两的游客,居然也有了几家颇有情调的咖啡馆和客栈,坐在咖啡馆里,可以望着雪山发呆。阳光灿烂的时候,雪山此起彼伏地闪耀着金光;雨起的时候,四处忽然漫起云雾,整个河谷宛如仙境。当然,在无比漫长的冬季,乌树故里被大雪覆盖,外人是看不到它的样子的。

塔防,由石头砌成,整个建筑呈下大上小的稳定锥体,每层只在地板一角有开口,上下依靠活动木梯,这是易守难攻的设计,窗口都开成内宽外窄的样式,从每个窗口望出去都恍如油画。昔日塔防里的人,不知道有没有看风景的心情。

小小的乌树故里,实际上是由四个更小的迷你村落组成的——直比阿尼、车比阿尼、查扎实和莫尔梅里,它们分布在相距不远的河谷旁。直面着什哈拉雪山的直比阿尼是人气最旺的村落,也是游客唯一可以落脚过夜的地方。这里的塔防群像城堡一样密集,可是很多碉楼都凋萎了,内部空空荡荡,残留着的木楼梯咯吱咯吱地苟延残喘。夏季里零零星星而来的游客,在这个没有商店没有娱乐场所的村子里,过着原汁原味的格鲁吉亚生活,闲得无聊的时候,就去爬爬雪山。

早我们一天到来的法国小伙子祖尼,已经和村子的一只小黑狗打得火热,他和这只狗一起率领我们去徒步雪山。从面朝雪山的拉玛利亚教堂出发,沿河谷直行,就能走到雪山。一路上,植被繁茂,一簇簇植物热热闹闹地陪我们同行。高加索的崇山峻岭造就了无数小气候,碧玉一般的湖泊、层层叠叠的雪山、绚烂多姿的密林、柔软翠绿的草甸,并存不悖。酷爱滑雪的祖尼,对着这满眼绿意盎然的雪山告诉我们,梅斯蒂亚有格鲁吉亚最大的滑雪场,冬天的时候,他打算来滑雪。不知道大雪封山的乌树故里,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欧洲人不熟悉的欧洲

撰文/李溱 摄影/陈阳

许多中国人能熟悉地描述自己的欧洲:电影里的、诗歌里的、亲身游历的……经过反复的描述,欧洲的形象渐渐硬朗起来。不过,在欧洲有这样一些地方,连欧洲人都不熟悉。

法罗群岛

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

法罗群岛位于冰岛、苏格兰、挪威之间的北大西洋海域,由18座岛屿组成,它的风景独一无二,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最美群岛。

当然,它的文化也是其他地方难以看到的,比如保留至今的集体捕鲸、集体分配胜利果实。当欧洲中世纪舞蹈失传时,法罗人乐此不疲地整夜跳着链舞。

最有趣的是,法罗群岛的街景地图居然是由几只绵羊拍摄的。这个地方羊比人多,随处可见毛发飘飞的羊群。当法罗人发现美丽的家乡被谷歌地图的街景团队“忘记”了,于是,法罗羊便勇担重任扛起了360度摄影头出发去拍摄了。

法罗群岛人烟稀少,闪烁不定的阳光和不期而来的雨,让这里充满了异样的美,彩虹随时会出现。高悬于海面的湖泊、屋顶种满青草的房子、挤满了各种鸟的悬崖……每一处都是美丽的油画。

● 格陵兰,伊卢利萨特,浮冰包围着彩色房子。

培拉特

打开千扇窗了解一座城

离首都地拉那不远的山城培拉特,一直被誉为阿尔巴尼亚最美丽的小城。它由三个依山而建的村庄组成,人口不过5万。小小的培拉特曾经历过几度易主的命运,2008年,小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小城的老房子大多建造于18世纪的鄂图曼帝国时期,最古老的部分是位于山脊上的卡拉萨城堡区。

培拉特被称为“千窗之城”。一眼望去,一栋栋白色的奥斯曼风格的房子从河边一直蔓延到山顶,窗与窗之间形成了优美的组合几何图案。如果每扇窗内都有一个故事,那么就只比《一千零一夜》少了一点点精彩吧。培拉特的路叫“博物馆城之路”,道路由碎石铺就,只有步行才能通过,这就需要你放慢脚步,一点点认识它。那些外墙一律刷成白色的可爱的老房子,大多建造于18世纪。窗框和屋檐的木纹被岁月侵蚀逐渐呈现出复杂的纹理。时光在砖石中游走,那些木窗里一定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 左页上图 基希纳乌,奥尔海伊岩洞修道院。

● 左页下图 法罗群岛最后一个通公路的村庄,村内的小溪直接落入大西洋,形成瀑布奇景。

基希纳乌

从旧时光驶来的火车

曾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读过对于摩尔多瓦的描写:入夜后,摩尔多瓦的首都基希纳乌灯火辉煌的地方只有麦当劳。今天的基希纳乌已经生机盎然,据说从高空鸟瞰,整个基希纳乌仿佛一朵石雕花,各类白色的建筑构成了它的五个花瓣。普希金曾经被流放到此,在这里创作了举世名篇《叶甫盖尼奥涅金》等,普希金博物馆就在主街不远。不过,对于游客而言,最大的吸引莫过于奥尔海伊和它的岩洞修道院。

奥尔海伊岩洞修道院于14世纪由东正教教徒建立,一代又一代,他们在陡峭的石壁上生生凿出一个个生活空间,并在此修行直到18世纪。摩尔多瓦独立后,有一些修道士重新回到这里,以滴水之力,将它慢慢恢复成从前的样子。远古时代,奥尔海伊曾是一片汪洋,列乌特河从盆地中穿过,千仞峭壁之上就是岩洞修道院。岩洞修道院入口的大门很小,阴暗的甬道尽头,却别有天地,有修士生活的空间,有祈祷的殿堂,更有坚韧而沉默的修行时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