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1:23:26

点击下载

作者:夏桂成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

夏桂成实用中医妇科学试读:

编写说明

夏桂成教授从事中医妇科事业已有60载。在从医生涯中,他为了千家万户的幸福,刻苦钻研,不断实践,逐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并不断修正完善。其精湛的医术,厚重的理论,在妇科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北京中医药大学肖承悰教授主编全国第1版妇科研究生教材时,高度评价了夏师的学术影响,认为“其对理论的探索从《周易》阴阳消长转化观点出发,根据女性生殖生理轴的圆运动生物钟节律,提出心 (脑)-肾-子宫轴调节月经周期及生殖的演变规律,对月经周期的内在规律有了新的认识。他拟定了新的调周法用于指导临床,为中医妇科学术的发展及研究生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医妇科应接不暇的患者,迭迭变幻的病症,使夏师对妇科知识的渴求日益俱增。20世纪,夏师就将临证认识和方药悉心整理,奉献给同道。而今,他仍亲临诊疗第一线,时时不忘提高认识,升华学术,在求索真知的历程中锲而不舍,自强不息地奋斗着!他要将经过辛勤医疗实践所探得的真知留给后学,让中医妇科后继有人,让中医事业日益昌盛。值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20周年庆典,暨夏师行医60载之际,谨向大家奉献此册作为薄礼!

全书分为总论与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集中体现夏师对中医妇科理论的认识,包括生理病理、周期学说、经间期学说等,较其以前的著作更系统、更深入、更全面。此外,夏师将他多年的“硬功夫”融入“辨证施治”、“诊断与鉴别诊断”、“临证经验”等内容中,引导后学在错综复杂的妇科疾病面前,练就敏锐的洞察力,清晰的思维能力和通晓诊疗的路径,更好地征服病魔,为患者解除痛苦。各论部分以对疾病的认识为先导,根据临床实际,对经带胎产等妇科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所呈现的不同证候间的主辅、兼夹、演变等关系加以论述,以实用为宗旨,有别于教科书,使学习者阅后犹如身临医疗现场,从而更好地理解每一妇科疾病的演变过程,领略其诊治策略和组方规律。各论经、带、胎、产诸病中均载有概述、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施治、其他治疗、转归及预后、预防与调护、临证经验等内容,最后集中介绍夏师的临证经验和验案,每节末均附有小结,以归纳要点、展望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

夏师的医学经验源于其不断地临证、深入地思索,要想全面准确地体现出来,具有相当的难度,幸而在夏桂成工作室这一天地里,我们有更多请教、修正和提高的机会,使得医学、教学、科研三方得益匪浅。

夏师虽年近80,仍然每天将点滴的心得和认识孜孜不倦地写成文章和书籍。每日诊务之余,他的身影在图书馆出现,足迹在名医堂往返,流连在医院的里里外外……学科的发展使他耕耘不怠,其精神激励着我们永不停顿。临床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恩师是永远攀学的表率。现将我们的学习所获与同道分享,让我们以此为契机,传承名医学术,发扬妇科精萃!江苏省中医院夏桂成名医工作室 谈勇2009.5.1

自序

余从事中医妇科医、教、研工作60年,常常扪心自问,我的学术究竟有何特色?又有何提高?经再三推敲,反复归纳,认为有五:其一是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深入。余极为重视《本草纲目·妇人月水》中一段文字: “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 (月亮),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故谓之月水,月信,月经。”月之盈亏规律,水潮之涨落,喻之月经周期的内在变化及周期的重要性。余认为,中医妇科学是以讨论月经、生殖为主的一门学科,而月经、生殖学的内涵,尤以讨论月经周期、生殖节律为前提。如果说调经是中医妇科学的一大特色,则调理月经周期 (简称调周)则更为重要,更具有特色,所以我们提出“调经必须调周”,“调周才能更好调经”。月经周期一般划分为4个时期,即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为了反映女性疾病的分类特点及防治需要,我们将经前期又划分为两个时期,即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古人所称的经前期,实即经前后半期,这样形成5期分类。尔后,根据临床实际我们又把经后期划分为经后初期、中期和末期,这样形成7期分类。强调经间排卵期的重要性,充分反应出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特色。其二是周期中的系统性理论。该理论运用太极八卦学说,从阴阳盛衰到阴阳消长转化,结合阴阳升降的运动形式,形成圆运动生物钟的理论。其三是重视心-肾-子宫生殖轴结合的观点,尤其强调心肾合治。“欲补肾者,先宁心,心宁则肾自实;欲宁心者,先补肾,肾实则心自宁。”子宫者,通过胞脉胞络与心肾直接关联,子宫之泻主宰于心,子宫之藏主宰于肾,心肾才是子宫藏泻的主宰者,因而月经周期包括生殖节律中的阴阳运动亦受此调节。其四是“7、5、3”奇数律的重要性。“7、5、3”奇数律不仅可以观察月经周期,包括生殖节律的变化,且有助于对论治未病以及优生方面的认识。其五是时辰钟的运用。“阴时服阴药,阳时服阳药”。阴静阳动,阴时滋养潜降,静则扶正,阳时助阳升发,动则除邪。务必注意阴阳的时相特点,待时来复,此又是特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从实践中汲取认识,上升为理论,还需反复验证。理论上有所突破,实践才能真正提高。在实践中创造特色,在特色中提高疗效,在提高疗效中不断总结,进而创造新的理论,推动中医妇科学术的自身发展,是我们所迫切期待的,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关键的所在。愿后学者务必重视!夏桂成于金陵石头城2009年5月

医家小传

夏桂成 (1932~),汉族,江苏无锡江阴人。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妇科专家,首届全国中医妇科名家。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妇科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妇科教研室主任,兼任江苏省中医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现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夏桂成早年拜江阴名医夏奕钧为师,苦读三载,初入中医学之门径。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结业时被评为“优秀生”。1956年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职,开始在内科,后来转入妇科,并于翌年拜妇科黄鹤秋老主任为师,侍诊经年,得其心传。当时,南京中医学院中医妇科缺乏师资,教务处的领导请他承担中医妇科学的教学工作。经过一个阶段的教学,他结合临床,不断地总结,将源于临床的认识循环往复地实践,逐渐积累并上升为理论。在他的努力和影响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妇科学学科在全国首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1960年,夏桂成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中医高等教育教材《中医妇科学》(第1版)的编写工作。此前,他已经在《中医杂志》上发表有关傅青主妇科学研究的文章,提出“经间期”的概念。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开始从事“月经周期及调整月经周期节律法”的研究,同时运用“调周法”治疗不孕不育。九十年代,他深研易学八卦,提出心 (脑) -肾-子宫生殖轴观点,后又研究易经数律,提出对未病进行防治,在临床诊治不孕症方面卓有成效,被患者誉为“送子观音”。他曾多次赴欧美、澳大利亚、日本、香港、台湾等地讲学,阐述月经周期与“调周法”,并用易经数律学说探讨月经周期中生殖节律的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他又提出“月经周期七期”的新概念,更加深层地拓展了调整月经周期节律的意义和方法。

他从事中医临床妇科60余载,苦心钻研,精于求证,仁爱有加,患者络绎不绝,临床疗效显著,蒙病人口碑相传而誉满金陵。主要著作有《中医临床妇科学》、《不孕不育与月经周期调理》、《实用妇科方剂学》、《月经病的中医诊治》、《中医妇科理论与实践》、《妇科用药心得十五讲》。发表论文近百篇,培养学生数千人,可谓桃李芬芳。他老骥伏枥,常自勉曰:“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心只在三指间,修得岐黄有所成,愿效傅翁济坤人。”

总论

第一章月经的产生、调节及分期

月经是女子特有的生理现象。月经的来潮,表示女性生殖功能发育逐渐趋向成熟,具有繁殖下一代的可能。之所以命名为月经者,是把“一月一次,经常不变”的“月”、“经”结合起来,就称为“月经”。月经,不仅能排出经血,而且其本身就有着一定的时间规律性,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而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月事以时下,说明经血排泄的时间规律性。从14岁左右开始,到49岁左右结束,月经均是按周期来潮,因而多少年来,在中医妇科学领域内,人们不断地学习、研究、探讨月经的产生机理和调节系统,特别是对于“天人相应”的圆运动生物钟节律尤为重视。第一节 月经的产生

月经虽然来源于子宫内的血海,按时排泄于体外,但其产生的机制十分复杂,不仅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特别是天癸的活动有关,而且与天、地、人之间的圆运动生物钟亦有联系。历来论述月经的产生着重于气血,如全国中医院校第2版《中医妇科学》教材指出:“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气血作用于胞宫的正常生理现象。”“月经的成分主要是血,而血为脏腑所生化,通过经脉,才能到达子宫。月经的产生和它的正常与否,都是直接受着脏腑经脉盛衰的影响。脏腑无病,气血充足,经脉畅通,月经也就正常。”冲脉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故《灵枢·海论》称之为“十二经之海”和“血海”。女子发育成熟后,脏腑气血俱盛,血海盈满,盈则溢,故下行为月经。任脉主一身之阴,血、津、液、水等阴液均属任脉所总司,为人体妊养之本。任脉之气通,冲脉盛,子宫内的胞脉胞络 (实际上就是冲任两脉在子宫内者,也即是月经来潮的血海)盈满则溢,故月经以时下。第2版《中医妇科学》教材还指出:“月经的主要成分是血。”血的生成、统摄、运行有赖于气,所谓“气为血帅”,“气能生血”。反过来说,气亦需要血的营养与内守。气血之间既互相生成,又互相调节。气血来源于脏腑,脏腑之中,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与脾气包括肝在内,同为气血生化之源。肾藏精而主骨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先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而输精微,是以五脏安和,气血通畅,则血海按时满,经事如期。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尤其是在“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观察中发现,月经所排泄的物质,表面上看起来是血,实际上是天癸水样物质及血海内应排除的陈旧样物质。所以在前人诸多论述中,均称之为“经水”,意味着癸水的重要。考天癸的命名含义,天者,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前人所谓天真之气,即指肾气而言。天癸者,原属于肾,又在肾气盛的前提下产生,在肾气衰的前提下竭绝,属肾范围内的一种物质。其二,天者,天干地支之意也。癸者,北方壬癸,即水的意思。天干地支本是运气学说者的内容。十天干中的天癸,是一种运动着的水样物质,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明代张景岳称之为无形之水,即肉眼不能及,又确亦存在,能促进经水来潮的物质。有了这种物质,才能促进子宫发育,冲任盛,经脉通,血海盈满,使月经来潮;有了这种物质,才能促进卵子发育,以至成熟而能排卵。这种癸水样物质内含阴阳两者,形成阴阳消长转化的月节律变化,亦形成月经周期及生殖节律的变化。由于癸水样物质消长转化运动的激烈,故要靠一系列的调节机能维持阴阳气血的运动在生理范围内,直至绝经为止。第二节 月经的调节

月经的来潮及其周期的演变不仅需要气血的活动,而且靠癸水阴阳的作用,因而不能从单一的脏腑功能来理解其调节功能。根据我们的长期临床观察,月经的调节系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二是冲任督带为主的奇经八脉的调节作用,三是肝脾气血的协调作用。一、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

心-肾-子宫生理生殖轴是我们在长期临床实践以及从事“月经周期与调周法”的观察中,根据太极八卦的理论所提出。所谓心者,火也,八卦中的离卦,为君主之官,属手少阴心经,是脏腑经络的主宰者,又为神明之府。肾者,水也,八卦中的坎卦,为生殖之本,藏精,为天癸之源,阴阳之宅,属足少阴肾经。子宫者,为女子独有的器官,也是女性生殖的主要脏器。子宫之排泄、受孕、分娩,即所谓“经、孕、产、带”等生理活动均与心肾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子宫又有着自身的调节作用。(一)子宫的调节作用

子宫在行使“经、带、胎、产”的生理功能时,主要赖其“藏”、“泻”作用。藏者,闭阖也,含有生新的意义,具有五脏的功能,可补其不足;泻者,泻而不藏,开放也,排泄也,含有除旧的意义,类似六腑的作用。因此,后人有子宫似脏似腑,非脏非腑,属于奇恒之府的说法。我们认为,子宫之所以具有这些特殊的功能,正是为了适应调节月经周期与生殖节律运动的需要。藏者,藏精、气、津液、血液以及胚胎等物质,并有些补不足的作用;泻者,排除瘀浊、水湿、陈旧性的物质等,亦包括娩出成熟胎儿。泻而不藏,泻之必须彻底、干净。藏而不泻,藏之必须坚固。藏是为了泻,泻是为了更好地藏。藏之坚固,泻之顺利。行经期子宫行泻的作用,体现在排除应泻之经血。所谓除瘀务尽,留得一分瘀,影响一分生新。如泻之不尽,留有瘀浊,以致阴长不利,影响子宫之藏。经后期阴长为主,子宫行藏的作用。只有藏之坚固,有利于阴的持续滋长,才有利于卵子的发育,血海 (子宫内膜)的盈满,津液的充盛,然后阴长至重,重阴转阳,子宫开放,排出卵子,子宫再次行泻的作用。反过来,排卵顺利,子宫开放,大量陈旧性浊液排出,亦保证了经前期阳长充盛。阳长至重,重阳必阴,行经期排经顺利,亦保障了阴阳消长转化周期节律的健康演变。上述过程中子宫起着较为重要的调节作用。

在阴阳消长转化的周期演变过程中,很难避免外邪 (湿热、风寒)及情志等因素的干扰。当癸水阴阳波动起伏较大,出现阴阳滋长太过时,可通过子宫之藏中寓泻的作用排除一些有余之阴阳,使之处于正常的波动。或者,出现阴阳滋长不足时,可通过子宫藏的作用补充之。此外,在泻时又必须通过泻中寓藏的作用控制其好血流失,以免损害健康。(二)心肾交合的调节作用

心肾交合,实际上是水火阴阳的交济。只有心肾阴阳交济,才有可能推动阴阳之间的消长转化,所以,心肾是调节阴阳的主轴。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心肾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一,心肾相交。心居上焦为阳,肾居下焦为阴。肾阴上济心阴,以防心阳过亢;心阳下温肾水,以促其气火蒸腾。心肾相交,意在阴阳协调。

其二,水火相合。心属火,居南方;肾属水,居北方。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水火相合,则寒热协调矣。

其三,坎离既济。坎卦为阴,离卦为阳。坎者属水,与肾有关;离者属火,与心有关。坎离既济,心肾相交,此乃后天八卦之意也。正由坎离为轴心,才能推动阴阳运动的进展。

其四,精神互依。肾藏精,心藏神,精神互依。精能养神,神能驭精 (包括生殖之女精)。肾藏精而主骨髓,精能生髓,髓通脊背骨腔,上达于脑。脑为髓之海,又为元神之府。髓能养神,神能驭精,是以心脑神明才是驾驭排卵之所在。心肾交合,精神互依,是生殖生理的主要调节轴。

其五,手足少阴经脉相连。心者为手少阴经脉,肾者为足少阴经脉。心肾之间通过少阴经脉,主要是足少阴肾的经脉发生直接的联系。据经络循行图所载,足少阴肾经属于肾脏,联络膀胱,其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脏和横膈,进入肺中,沿着喉咙,夹于舌根部;从肺分出的支脉联络心脏,流注于胸中。可见,心肾通过少阴经脉紧密地联系在一处。心为君主之官,主一身之血脉,推动调节一身血液的运行,包括冲任奇经血海在内,所以前人有手少阴心的经脉及其相应的手太阳小肠经与冲任脉主月经之说。《女科经纶》引齐仲甫曰:“夫人月水本于四经,二者冲任,二者手太阳小肠,手少阴心,然冲为血海,妊主胞胎,二者相资,故令有子。小肠经属腑,主表为阳,少阴经为脏,主里属阴,此二经上为乳汁,下为月水。”其实,早在《灵枢》中就已有记述:“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其出入皆少阴经以行,故为血海。”此不仅说明心肾通过经脉发生直接联系,而且说明心主血脉与冲任的关联。

心肾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包括水火阴阳及精神等多方面。因此,心肾调节系统也是多方面的。(三)心-肾-子宫轴的纵横调节

心-肾-子宫轴之间的直接联系主要是通过络脉血液来完成。子宫的胞脉胞络与心肾有直接的联系,如《傅青主女科·种子门》说:“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且上属于心而下系于肾。”又说:“胞胎上系于心包,下系于命门。系心包者通于心,心者,阳也;系命门者通于肾,肾者,阴也。”接着,又从病理方面说:“心肾不交,则胞胎之血两无所归,而心肾二经之气不来照揖,听其自便”,临床可形成出血性疾病。在“下部冰冷不孕”中亦说:“盖胞胎居于心肾之间,上系心而下系于肾,胞胎之寒凉乃心肾两火之衰微也。”由此看来,心、肾与子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其联系的主要途径是经脉。子宫的作用全在心肾主持。心为君主之官,内藏神明,又主血脉。心气下降,胞脉通畅,子宫开放,行泻的作用。肾为生殖之本,藏精,又为封藏之脏。子宫闭阖,行藏的作用,与肾有关。所以,子宫的藏泻功能实际上受心肾所主宰。心肾主宰子宫的藏泻,必须在心肾交合的情况下完成。因为子宫的藏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藏中有泻,泻中有藏,需要藏泻两种不同功能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心尤为重要,这就体现了心主神明的重要性。心在纵向调节子宫的过程中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心通过肾作用于子宫,主宰藏泻功能;一种是心直接对子宫调节,主要是主宰子宫之泻。这两种方式,一般都在子宫反馈情况下进行。

横向调节,一般指心-肾-子宫轴三个脏器的自身调节,如子宫的藏泻功能,就是自身调节阴阳气血的有余与不足。有余者,通过泻排除之,泻就是排除有余,但藏中有泻,实际上就是在稍有余的情况下自身调节;不足者,通过泻中有藏可弥补之,藏就是补充不足。肾轴者,阴阳之所在也。阳不足,阴滋之;阴不足,阳助之。心轴者,其气血阴阳的不足亦依赖相互间滋生以助之,如有余,亦赖相互制约的作用以协调之。这样才有可能行其主轴的调节作用。二、冲任督带为主之奇经八脉的调节作用

以冲任督带为主的奇经八脉在妇科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冲任与月经的重要关系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已经阐明,但是对月经的周期节律和生殖节律而言,任督尤为重要。首先,从经络循行路线来看,冲任督三脉内起于子宫,外始于会阴,一源而三歧。督向后行,任向前行,冲脉行其中。督脉向后循脊柱两侧上行,在腰部与带脉相连,受带脉的约束,再上行至大椎穴与诸阳经交会,继而至巅顶,复向前下行,络于上口唇龈交穴;任脉向前循小腹上行,在曲骨、神阙、关元穴与诸阴经交会,在腹部与带脉相连,受带脉所约束,再向上行,至胸中,又循咽喉;冲脉行中为血海,上行至咽喉,与任脉相会合,然后由任脉继续上行,环绕唇口,络于上唇龈交穴。冲任脉的支络可达乳房,与乳头直接关联。任脉上行头额再向上,止于两目中。当目瞑口闭时,任督交合,形成任督循环。在心肾交合下,任督贯通,阴阳交会,目的在于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推动阴阳消长转化,尤其是生殖节律的发展。阴阳维、阴阳四脉亦是为任督阴阳服务的。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循大腿内侧上行,经腹、胁、胸至咽喉部;阳维脉起于下肢外侧,上行,过胸、髋、胁、肩,至外侧头颈部;阴脉起于然骨后方,经腿内侧直上,过阴部、胸颈、颧面部至目内眦;阳脉起于足跟外侧,循外踝上行,经胸胁外侧至头面侧部。阴阳维脉者,维持阴阳之运动以协助之用也。阴阳脉者,协助任督贯通阴阳以助阴阳之和谐也。此四脉均为阴阳的动态平衡协助之用也。至于明清时期,之所以重视奇经八脉在妇科学上的作用,乃鉴于冲任血海及任督循环把血气阴阳融合为一体,是以反映女性的生理特点。三、肝脾气血升降的调节

肝脾气血不仅对冲任血海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而且对心-肾-子宫轴所主调的阴阳消长转化节律亦有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首先,血海本身就需要血的支持。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冲任之血海必得藏血之助,故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脾为生化之源,是后天之本。肝之疏泄主要亦在于协助脾胃升降运化,所以肝脾同为生化之源。而且,肝主疏泄,并有协助排经、排卵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脾胃之升降与肝之疏泄同样有调节冲任奇经的作用,因而在排经、胎产方面有其重要性。

其次,肝脾通过升降疏泄功能协助心肾相交,以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肝有主疏泄的作用,疏者,升也,泄者,降也,肝气疏泄不仅作用于消化系统,协助脾气升清,胃气降浊,而且有多方面的协助作用。正如《傅青主女科》在“经前大便下血”的方药后注释说:“不知肝乃肾之子,心之母也,补肝则肝气往来于心肾之间,不啻介绍之助也。”此乃心肾相交之一大法门,不特调经而然也。脾胃居中焦,为上下升降之枢纽。心居上焦,属火,宜下降;肾居下焦,属水,宜上济。心肾相交,水火交济,上下交合,必涉及升降,所以需得脾胃升降枢纽的协助。前人曾有“童男 (指心火)坨女 (指肾水)交合,需得黄婆 (指脾胃)为之媒合”之说。黄婆者,即指中央脾胃之土而言,因土为黄色,其性敦和,升降枢纽,亦即媒合之意也。

再次,通过母子生化关系,肝脾亦有助于心肾交合。以肝而言,肾为肝之子,即水生木之意,肝又为心之子,即木生火之意,所以肝木既为肾水之子,又为心火之母,母子相生,乙癸同源,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且肝血供应心血,自然形成母子供养,把心肾联系在一处,形成女性生殖调节的又一特点。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水谷之精,既能养先天天癸之水,又能化血奉养心神。癸水阴血充盈,自然能促进心肾交合,进而调节生殖节律,包括月经周期节律。所以前人谓“下血证 (包括崩漏)当以四君子汤收功”,即指脾胃而言。

肝脾气血之间亦有着互相协调的作用。女性的生理特点在于血偏少,气偏多,气血之间极易失调,所以必须依赖气血之间、肝脾之间的协调关系。前人“心脾平和,经候如常”之说,意即在心脾平和下,肝气才能平和,以保证月经周期的正常。第三节 月经周期七期分类

整个月经周期 (简称月周),一般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前期。随着现代妇科医学的介入及微观手段的应用,人们发现经间排卵期很重要,因而提出了经间期的概念。这样,整个月周应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 (排卵)期→经前期,然后又进入行经期。把月周分为四个时期,从理论上提出了阴阳消长转化的太极阴阳钟,是根据阴阳运动形式提出的,不仅在理论上有所突破,提高了临床的治疗效果,形成了调周的系统治法,而且吸取了现代妇科学的诊治手段,强调治未病。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阴阳在消长运动的较长过程中运动形式又有所不同,因而提出了七期分类,更加符合阴阳运动的特点及女性的生理特征。一、月周四期分类与太极阴阳钟的关系

月经周期划分为四个时期,即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与太极阴阳鱼钟有着密切的关系。行经期是重阳转阴的时期,经前期是阳长阴消的时期。两个消长期,两个转化期,是由这四个时期阴阳运动的形式特点所决定的。阳长与阴长的运动形式不同,而重阳转阴的动态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反映出这四个时期的内容是不同的,试观图1-1。图1-1 月周四期阴阳消长示意图

太极阴阳鱼钟所表示的四期,不仅分界很清楚,而且运动形式的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行经期重阳转阴,排出经血,除旧迎新,结束本次周期,开始新周期的运动。经后期由阳转阴后,开始阴长阳消的运动,阴长是重要的,阳消是次要的。阳之所以消,其目的是为了保障阴长。只有阴长才能促进卵子、血海 (即子宫内膜)以及水湿津液的发育和提高。阴长至重,即进入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排出卵子。在转化过程中气血活动十分明显,前人称之氤氲状,有较多的黏稠状带下排出。转阳之后,即进入经前期,阳长阴消,阳长十分明显,基础体温呈高温相。阳长的目的在于温煦子宫,渗利因重阴带来的较多水湿津液,为受孕或排经做准备。阳长至重,维持一定时间后,重阳转阴,进入行经期,再开始新周期的演变。由于经周四期的阴阳运动变化特点非常明显,故妇科医师乐于接受。二、阴阳运动的形式特点与月经周期七期分类

随着对月经周期演变的认识深入,我们发现,阴阳运动的形式特点不同,特别在两个消长时期,运动的速度以及动态有所不同,故需再分期。于是,将经后期再分为初、中、末三个时期,经前期再分为前半期、后半期,再加上两个转化期,行经期重阳转阴,经间期重阴转阳,形成了七期分类。以下详细论述之。(一)两个消长期按阴阳特性及其运动形式分期

所谓两个消长期,即经前期阳长阴消,经后期阴长阳消。消长期不仅时间较长,而且运动形式不同,性质也不同,经前期阳长快速刚强,呈上升状运动,很快就能达到“重”的水平,故分为二期:经前前半期 (一般仍称之为经前期)和经前后半期;经后期阴长较为缓慢,故分为三期,也符合女性以奇数分类的要求,即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1.经前期

阳长阴消,由于运动的形式不同,故有经前前半期 (简称经前期)及经前后半期的不同。见图1-2,3。图1-2 阳长阴消图图1-3 正常体温图

经前期 (即前半期),阳长迅猛刚强,上升极为明显,在基础体温 (BBT)高温相6~7天时,基本上已达重阳,此乃阳长的特点。阳长则阴消,阴消才能保证阳长,但在阳长达重时,阴消必须见长,即消中有长,出现阴亦在长。所以阳长则上升,阴长则下降,升中有降,以升为主。快速上升,升中稍降,是这一时期的动态反应特点。

经前后半期,阳长运动趋缓,升降似达平衡,但仍以升为主,亦即是阳长阴消已达阴阳俱长,阳长运动呈上升状,阴长运动呈下降状。此时阴阳俱盛,升降几乎平衡,但仍以上升为主。这一时期阴阳气血俱盛,但仍以阳盛为明显,故可出现心肝气火偏旺的反应。

由于经前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心肝气火偏旺,冲任气血旺盛的反应,所以前人所谓的经前期,实际上是指经前后半期而言,故我们提出月经周期五期分类者,即单纯将经前期分为两个时期,有证可见,较易区别之。2.经后期

阴长阳消,亦由于阴长及阳消的运动形式不同,故有经后初期、中期、末期之别。虽然在临床上有少数女性的经后期偏短,很难按初、中、末三期分类,但大多数女性的经后期较长。阴长运动呈下降式,运动较缓慢,特别是初期,故类乎“静”的状态,是经后期的特点。见图1-4。图1-4 经后期动静变化图

经后初期:阴血恢复期,阴长阳消尚不明显,其运动几乎处于静止状态,但仍有降的表现。

经后中期:阴长阳消,阴长必须阳消,阳消才能保证阴长,但阳消中已有见长的动态,故可出现一些上升的状态。降中有一些上升,因而可出现白带状分泌液体。

经后末期:阴长阳消,十分明显,运动趋剧,降中有升,升降几达平衡,但仍以降为主,出现较多的黏稠的分泌物。阳消亦随之见长,甚则以长为主,达到阴阳俱盛,降升并见的状态,是经后末期的最大特点。

经后期之所以分为三个时期,虽然取决于经后期阴长阳消的升降运动特点,也与女阴以阳奇为动力的属性有关。如少数女性经后期偏短者,不必按此分类。(二)两个转化期的运动形式特点

两个转化期,即重阳转阴,重阴转阳的时期。重阳转阴,排除经血谓之行经期。重阴转阳,排除卵子谓之经间排卵期。两个转化期的运动形式不同,但作为一个周期中的两个不同时期,有着密切的内部关联。1.行经期

重阳转阴,阴阳气血活动极为明显,运动的形式呈下降状,因而能排出经血。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观察,其基础体温下降形式又有以下三种:(1)基础体温下降迅速,排经顺利,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行经期下降形式。见图1-5。(2)基础体温下降稍缓慢,排经基本顺利,但可能有所不畅,色质或有所变。与阳长达重或阴有所不足或体质因素或感受轻度外邪有关,基本上属于生理变化。见图1-6。(3)基础体温下降而复升,但又下降,排经尚顺利,或有不畅,或稍多,色质抑或有所改变。可能与体质、情绪等因素有关,亦基本上属于生理变化。见图1-7。图1-5 基础体温快速下降图1-6 基础体温下降稍缓慢图1-7 基础体温降后复升2.经间排卵期

重阴转阳,阴阳气血活动亦极为明显,运动的形式呈上升状,由于上升活跃,故能顺利排出卵子,所以前人有“氤氲”状之喻。本期基础体温的上升形式亦有三种:(1)基础体温上升迅速,由低至高呈直线上升,排卵顺利,氤氲状不一定明显,是一种健康的排卵形式。见图1-8。(2)基础体温上升稍缓慢,由低至高呈斜直线上升,排卵基本顺利,氤氲状较明显,与阴长达重或阳稍有不足或体质、外邪、情志等因素有关,但仍属于生理变化范围。见图1-9。图1-8 基础体温上升迅速图1-9 基础体温上升稍缓慢(3)基础体温上升后稍降,然后再上升,稍有不稳定状态,排卵尚顺利,氤氲状较明显,与阴长达重稍差或体质、外邪、情志、失眠等因素有关,但亦属于生理变化范围。见图1-10。图1-10 基础体温上升后稍降第二章月经周期七期的生理概况

女性自青春期开始,到更年期为止,生殖系统呈周期性的变化,称为性周期。性周期最明显的标志为月经,月经的周期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所以又称之为月经周期节律。月经与生殖节律紧密相关,一般在13~15岁来潮。第一次月经来潮称为初潮。现在,由于生活状况的改善,营养的加强,有的女性初潮年龄提早到11岁,极少数人因体质较差,先天不足,也可推迟到18岁。初潮后的一段时期内,由于肾气初盛,天癸初至,冲任尚有所不足,月经可能失调,如无明显症状者,可不予治疗。月经延续到48岁至55岁时绝止,称之为绝经期或更年期。更年期时,由于肾气衰,天癸竭,冲任亦衰退,故月经失调,此时,如无明显症状,亦可不予治疗。月经周期一般为1个月,即28~32天。由于每个女子的月经周期并不完全一致,故凡在23~40天之间来潮1次,且无任何不适者,可不做病症论。还有极少数生理异常,2个月行经1次,且有一定规律者,称为并月;3个月行经1次,且有一定规律者,称为居经、按季;每年1次,且有一定规律者,称为避年;终身不行经,但能受孕,称为暗经。对此虽有论述,但因例数太少,无法深入研究。每次行经的持续时间,称为经期。根据我们的临床统计,经期5天者占多数,7天者次之,3天者占少数,4天或者6天的更少。每次月经的排泄量一般在30~100ml,有的可能较多,有的可能较少,可按行经时的一贯排泄量衡量之。月经的经色先淡后红,再转淡。月经的质地黏稠而不凝,一般无血块。在行经期出现轻度的腰酸、小腹胀以及经前期出现轻度的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痛等现象,均不作病症论。

月经周期,前人亦有经前、经期、经后三个时期的分类。明清时期,虽然有人提出“凡经一月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此生化之机,乃的候也”,但未提出分期。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第5版《中医妇科学》教材由夏桂成提出“经间期出血”,因而将月经周期划分为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 (即排卵期)、经前期四期。由于临床上经前后期 (相当于基础体温高温相6~7天后,经前6~7天时)常出现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疼、夜寐差等反应,所以有五期分类,即把经前期分为经前前半期和经前后半期。随着实践的深入,经后期亦分为初、中、末三个时期,因此提出七期分类,即行经期、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期 (排卵期)、经前期、经前后半期。第一节 行经期生理

月经的来潮表示本次月经的结束,新的周期的开始,反映出新旧交替,经血排出与重阳必阴的转化。一、经血排出

月经来潮时,阴道排出血性分泌物,初时较少,色淡红,质地较稀,抑或有黏腻状。中期经色转红,经量增多,质地稍黏,是月经排泄的高峰时期。所谓排经者,即指此期而言。末期经量又转少,经色转淡红,质地又转稀。一般来说,行经初期短,中期稍长,末期较长。实际上,行经末期一面在排泄月经,祛除陈旧性的瘀浊,另一方面已开始生新,为新周期服务。由于女性的个体差异,一般存在着7、5、3奇数律的差别。根据临床统计,5数律者占多数,故按5、7、3的顺序叙述之。

5数律者,是指每次行经期均是5天,有规律性。初期1天,中期1~1.5天,末期2.5到3天。行经初期是排泄经血的发动时期,行经中期是排泄经血的高峰时期,行经末期是排泄与生新的交替时期。7数律者,是指行经期均是7天,亦有规律性。初期1天或1.5天,中期2天或2.5天,末期4天或3天。排经的顺序与5数律同。3数律者,是指每次行经期均是3天,很有规律。初期0.5天或1天,中期1天,末期1.5天或1天,排经顺序亦与5数律数同。还有少数5数与7数交替,或3数与5数交替者,其行经初期与中期介于5数律与7数律之间,且有一定的波动性,大多属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二、重阳转阴

月经之所以来潮,固然依靠子宫冲任的气血活动排出经血,更在于重阳必阴的转化。重阳者必须转化,不转化则重阳的生理极限无法纠正,其结果将形成病变。转化者,在于纠正重阳的不平衡状态,是基础体温从高温相迅速下降的过程,气血活动表现为排出月经。经血下泄后,经前期所出现的胸闷、烦躁、乳房或乳头胀或痛等阳热现象均告缓解或消失,亦足以证明重阳必阴的转化。根据临床观察,地处亚热带的中国女性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重阳的转化可能有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是重阳水平高,阴的基础亦好,转化迅速而顺利,BBT高温相迅速下降到原低温相水平,而且在整个行经期均处于正常的低水平,不受外界或内在因素的干扰,是一种重阳必阴的健康转化;其二是重阳水平有所不足,或者阴的基础稍差,必阴的转化有所不利,BBT高温相下降稍缓慢,排经略有不畅,无明显反应,不作病症论;其三是重阳水平有所不足,或阴的基础稍差,或因内外因素的干扰,必阴的转化亦有所不利,BBT高温相下降后又有所上升,排经亦不畅,一般亦无明显反应,亦不作病症论。三、几点说明

在行经期的生理特点中,尚有几点需加以说明。

其一是排经 (除旧)务尽。行经期主要是旧周期的结束,因此,凡旧周期所遗漏下的一切陈旧性物质又须“完全干净,全部彻底”地加以排除。留得一份瘀浊,将影响一份生新。

其二是水血之争。关于行经期所排下的经血,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曾有着很大的争论。我们认为月经所排出的物质有多种成分,包括血、水 (液体)、少量内膜组织及其他物质。

其三,行经期基础体温的快速下降,以及小腹轻微胀痛、胸闷烦躁、乳房乳头胀痛迅即消失等均可以说明阳升阴降的运动形式,但降者并非绝对之降,乃降中有升,以降为主。如出现绝对之降,有降无升,则月经排泄过多。第二节 经后初期生理

行经期结束至经间 (排卵)期,称为经后期。一般来说,经后期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根据阴阳运动形式特点、有无带下及带下的变化,可分为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三个时期。经后初期在经后期中稍长,无带下,阴长运动处于静止状态,实际是排经后的恢复时期。

根据临床观察,由于女性的生殖周期不同,经后初期“7、5、3”奇数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7数律者,一般经后初期有6天,即2个3天,甚则可延长到9天;5数律者,一般有5天;3数律者,一般有4天,甚则5天,最少者3天。至于少数不规律交替者,如5数与7数交替,3数与5数交替,可按其较多数律为主者推算,即以5数律出现为多者,仍以5数律推算之。极少数4数或6数者,可以接近的数律推算之。如4数律者以5数律推算,6数律者以7数律推算之。或者就以带下为标准,如无带下出现,均可从经后初期论治,但有部分女性,其带下分泌需要通过阴道检查始能明确。

经后初期阴血有所不足。血海空虚,癸水之阴处于低水平,阴长运动相对静止。这里血海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血海之血,二是阴长之水。因月经来潮,血海空虚,子宫内膜脱落,所以必须生新。由于天癸之阴水的水平很低,血海空虚者滋长缓慢,甚则有所静止,所以在前人的一些著作中,曾有把经后喻作产后者,亦说明排经与分娩性质虽不同,但有相似之处,故以恢复为前提。该时期虽有阴长运动,但非常缓慢。第三节 经后中期生理

经后中期介于经后初期与经后末期之间,为经后卵泡发育的重要时期,与经后末期紧密相连,主要的标志是带下,色白质稀。一般来说,这一时期较经后初期稍短,较经后末期稍长。根据临床观察,由于个体差异,经后中期的奇数律亦有差别。一般3数律者为3~4天,5数律者为2~3天,7数律者为2~2.5天。至于3数律与5数律交替者,应以为主的数律推算之,5数律与7数律交替者亦同上。当然,有少数人在时间变化上可能有所延长或缩短。总之,经后中期有了白带,在一定时数内应该进入经后末期,而随着阴长运动的进展,这一时期阴长水平已达到中等度,并逐步明显起来。

阴长者,是指天癸阴水滋长也。癸水溶入血分,到达血海及与肾有关的卵巢,最主要的目的是滋养卵子,促进卵子发育。经后中期已有带下,卵子发育渐趋明显。涵养血海,促进血海充盈,即子宫内膜的增长,是经后中期的重要任务。其次是促进水湿津液的增加,润泽生殖道,营养生殖器官,维护性功能,且有助于经间排卵期的卵泡活动和受孕。经后中期阴长水平已达中等程度,故出现带下,其运动形式降中有升,以降为主。降则升,升则降,波浪式向前推进,但降多于升。降则偏于静,偏于缓慢,所以经后的阴长运动远较经前期阳长运动为迟缓,也是经后期阴长运动的形式特点。

阳消是为了阴长,阴长必须阳消,此乃阴阳互根的关系。阳消在经后初期不明显,但到了经后中期就较为明显。随着阴长水平不断提高,阳消亦必随之加快加深,是以在阴长的同时不能忽略阳消的存在。第四节 经后末期生理

经后末期与经后中期紧密相连,且为时甚短,与经间排卵期也有着紧密关联,其主要的标志是带下的分泌数量增多,质量上亦显得稍黏稠,甚则有少量锦丝状带下。此时,其阴长水平已达高或中高度。

经后末期在整个经后期中为时最短。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经后末期一般为1~2天,少数人亦可达到2.5天,甚或3天。由于“7、5、3”奇数律的个体差别,3数律者经后末期可达到2.5天甚或3天,5数律者经后末期一般在2~2.5天,7数律者经后末期一般在1天或1.5天。总之,这一时期短暂,亦可能出现一些反复,即突然带下减少,返回经后中期,甚至经后初期。经后末期缩短,即带下增多1天,甚则半天后即见较多的锦丝状带下,迅速进入经间排卵期。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有极少数人经后初期、中期均很短,即经净后3~5天内带下突然增多,并出现锦丝状带下,迅速进入经间排卵期;亦有少数经后中末期延长者,带下虽较多,质地稍黏,但无锦丝状带下,需延后1周或1~2次倒退后才趋正常。凡无明显的症状者,均可不作疾病论。这一时期的阴长阳消形式显然与经后中期不同。

阴长运动的特点在于以降为主,降中有升,其运动显然较经后中期明显、快速。此期静中有动,动静结合,静降动升几乎相等,推动阴长运动进入经间排卵期。

阴长运动进入到后半期,阳消越发重要。近高水平的阴必须有充足的阳,因而阴长阳消,消中有长,甚则一面在消,以保证近高水平的阴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大量补充,形成了消长并存的局面。这就是经后末期阳消的错杂变化。第五节 经间排卵期生理

经间期不仅指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而且必须出现锦丝状带下,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由于这一时期是排卵时期,现代医学称之为排卵期,前人又有“氤氲期”、 “真机期”、“开花期”等不同称呼。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主要在于氤氲状排出卵子以及重阴转阳的变化。一、排出卵子

经间期最大的生理特点是通过氤氲状活动排出卵子。《女科准绳》引袁了凡说:“天地生物,必有蕴时……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月蕴之候……此的候也……乃生化之真机,顺而施之则成胎。”并在此文之前指出:“天地生物必有蕴时,万物化生必有乐育之时,猫犬至微将受妊也,其雌必狂呼而奔跳,以蕴乐育之气触之不能自止耳。”蕴者,氤氲也。氤氲时即排卵期,也是最易受孕的时期。人非猫犬,虽不至于狂呼乱跳,但的确亦有一定的反应,如带下增多,性欲有所增强,腰俞稍有酸楚,少腹或有轻度胀痛,或有烦躁寐差等兴奋性反应。通过B超可以观察到卵泡发育成熟而排出。在每一个女性的排卵期,其氤氲状并不是一致的,有的存在着明显的反应,甚则可见两少腹隐痛、漏红或赤白带下,但出血量甚少,时间短暂;有的可见烦躁失眠、情怀焦虑忧郁等反应。有的氤氲状一般,反应也一般,排卵较顺利,基本上属于正常的排卵反应。有的氤氲状不明显,反应亦不明显,排卵顺利,属于健康的经间排卵。二、重阴必阳

经间排卵期之所以到来,排卵之所以顺利,固然与氤氲状的气血活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阴阳运动必须达到重阴。重阴者,不仅是天癸之阴已达高水平,出现锦丝状带下,维持其固有的数律,而且还包括卵子发育成熟,津液水湿的充盛。重阴必阳,说明阴长已达重,即已到阴阳不平衡状态,所以由阴转阳,排出卵子,重阴下泄,让位于阳,开始阳长运动。阳动则升,故排卵后BBT迅即上升,亦说明阳长的迅速刚猛与阴长之缓慢完全不同。由于重阴的水平各有不同,在生理范围内,人体反应亦有一定的差异性。健康的重阴,不仅阴长已完全达到重的水平,锦丝状带下较多,而且符合个体数律的要求,阳亦较为充盛,转化顺利,排卵快速,BBT上升亦快,不易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干扰,亦不易发生病变;一般的重阴,阳长基本上达到重的水平,锦丝状带下虽较多,但与个体时数律的要求有些差距,转化较顺利,排卵亦较快,BBT上升较差;稍差的重阴,阴长基本上达到重的水平或稍有不足,阳的充盛亦稍差,转化排卵稍有差别,BBT上升稍有缓慢,或升后复降,容易受到内外因素干扰而转变为病理。三、几点说明1.“7、5、3”奇数律的重要性

经间排卵期是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所以仍然以阴为主。阴赖阳动,是以奇数律为主。由于体质的不同,主要有7、5、3三者的特异类型。7数律者,每月行经期均达到7日,很有规律,其经间期的锦丝状带下亦必须达到7天,而且有1~2天锦丝状带下多,说明卵子发育较好;5数律者,行经期均在5天,很有规律,其经间期的锦丝状带下亦必须达到5天,而且有1~2天锦丝状带下多,说明卵子发育较好;3数律者,行经期均在3天,且很有规律,其经间期的锦丝状带下必须达到3天,且有1天锦丝状带下多,说明卵子发育较好。行经期重阳转阴,是周期的开始,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亦属于转化期。两个时期性质虽有所不同,但均属月节律运动,前后呼应,为阴阳运动健康的标志。2.转化的特异性

有少数女性存在生理上的特异性,且不论并月、居经、避年、暗经等特殊生理,即使在正常的女性周期中,亦可能在1年中有1~2次出现二次转化,即二次排卵,特别在3数律或5数律中尤为多见。二次转化,即在正常的排卵期出现一次排卵未获成功,不得在3日或5日后再见锦丝状带下,第二次转化排卵才能成功。因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亦不作疾病论。3.经间期与排卵期的不一致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亦有少数人的经间期与排卵期存在不一致,有个别的可能提早,即经净后3天或5天出现排卵,个别的可能延后,于经净后半月或20天排卵。因无任何不适,故可不作病理论。根据观察,大多数正常女性的经间期与排卵期是一致的,因而仍以经间期名之。第六节 经前前半期生理

经前期是指排卵后BBT上升呈高温相的6~7天,确切地说,应称之为经前前半期。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在于阳长阴消,阳长的形式特点与阴长的形式完全不同,而且阳长至重,达到重阳很快,充分反映出阳长运动的特点。由于阳长赖阴,阴为偶数,故经前期高温相呈“2、4、6”偶数律变化。一、阳长

经前前半期的主要反应为阳长,可通过测量BBT和观察高温相的变化来了解阳长的情况。排卵后BBT迅速上升呈高温相,反应了重阴转阳后,阳长迅速刚猛的特性。一般高温相维持6~7天,阳长即已达到“重”的水平。阳长运动呈上升状,但升中寓降,以升为主。升者,动也,动态明显,但动必寓静降,否则有升无降,非生理变化。升中寓降,亦形成波浪式或螺旋式运动。阳长的目的在于温煦子宫,溶解子宫内膜,为受孕或排泄月经作准备,同时分利因重阴所带来的水湿津液,清除生殖器官 (既包括子宫,又包括卵巢、输卵管)处的瘀浊水液,为阴阳运动的发展扫除障碍。由于个体的差异性,阳长运动赖阴,阴为偶数,故又有“2、4、6”的不同。2数律者,BBT高温相维持12天或14天,以12天为主,或12天与14天相交替,且有一定的规律性;4数律者,BBT高温相维持12天或16天,一般以12天为主,或12天与16天相交替,且有一定的规律性;6数律者,BBT高温相维持12天或18天,一般以12天为主,或12与18天相交替,且有一定的规律性。临床上以2数律者多见。二、阴消

阳长必须阴消,阴消才能保持阳长。阳长迅猛刚强,因此,更需要阴的坚实基础,且阳长快速,一般在BBT高温相至6~7天时,阳长即已达重。重阳者,阴亦需充实,是以阳长阴消,阳愈长,阴愈消。阴消快,才能保证阳的快速增长,这就需要阴消的同时大量补充之,所以阴消中又有阴长,而且在保证重阳时,阴亦大量滋长,即一面大量消耗,一面大量滋长。长甚于消者,即滋长大于消耗。阴的滋长在于静,在于降,所以经前期在阳长升动为主时,必将出现明显阴长静降运动。这种快速的升降运动,形成经前期阳长至重的生理运动特点。若阴消有所保证,或者正由阴本身有所不足,不能保证阳的快速增长,使重阳亦有所不足,因而会出现BBT高温相的不稳定以及心肝气火偏旺的现象,如无明显的症状者,可不作病症论。第七节 经前后半期生理

经前后半期与前半期紧密相连,一般指BBT高温相7~8天后到行经期的一段时期,也即前人所称的经前期。这一时期的生理特点是重阳延续,升降运动趋缓,以冲任气血偏盛,心肝气火偏旺为特点,预示月经将要来潮。有少数女性在这一时期反应较为明显。一、重阳延续,升降趋缓

经前后半期是重阳延续时期,因为阳长至重,远较阴长为快,所以在阳长6~7天时即可达到重的水平。重阳必阴,然而阳长仅6~7天,在总体上不符合阳半月的要求,是以必须重阳延续至半月,以达到阴阳各半月的相对性平衡。阳水虽然下降,阳气代之维持,故出现阳气偏旺的现象。在动态反应上,虽然以上升为主,但已达重阳,所以上升与下降的波浪式或螺旋式已趋向缓和,即波动的幅度和速度均有所减小。此时BBT仍维持在高温相上,或稍有波动,因而反映出以升为主的升降运动。二、冲任气血偏盛,心肝气火稍旺

经前期血海充盈,冲任气血较旺盛,子宫内膜较厚,松软易脱落,为排经或受孕做好准备。由于这一时期阳气偏甚,因而心肝气火亦较旺,所以常可出现一些胸闷烦躁、乳房乳头或胀或痠、头昏头痛、睡眠较差等症状,此亦可能与阳的上升运动及阳长至重的程度有关。第三章月经周期七期的病理概况

中医妇科学的病因及病理机制,历来均从脏腑失调、经络气血失和的角度来论述,且重在血气,以肝脾为主。单纯地从一脏一腑一气一血的概念去阐发,自然缺乏系统性、规律性。我们在多年的摸索中提出了月经周期 (包括生殖节律)的三大调节系统,即心-肾-子宫轴的主调作用,任督冲带为主的奇经调节作用和肝脾气血的协调作用,并把阴阳消长转化及其升降沉浮的月节律运动作为中心加以论述。在实际的临床应用中,月经周期(包括生殖节律的具体病理变化)更有意义。在分析月经周期中某一时期的病理特点时,必须要有整体观念,因为某一时期的病理或整体阴阳消长转化与升降沉浮圆运动失调,既有其自身的病理特点,又离不开整体性病变。第一节 行经期病理

行经期是新旧交替的时期。排除应泄之经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其目的是推动重阳必阴的阴阳运动,因而这一时期的病理特点在于排经失调和重阳必阴失常两个方面。一、排经失调

排经失调是行经期最为显著的病理特点。排经失调一般有三种变化:一是排经不及,或称排经不畅,常出现月经后期、月经量少、经期延长、痛经等;二是排经太过,或称排经过快过甚,常出现月经先期、月经量多、经期延长等;三是排经不协调,即排经不及与排经太过并现,忽而排经不及、月经后期量少、排经不通畅,忽而又出现排经太过,月经先期量多,临床可见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期量少、月经后期量多等矛盾病症,且非偶见1~2次。同时,行经初、中、末时间顺序被打乱,或初期量即多,中期量反少,末期又转多。此外,7、5、3奇数律的个体特异性亦出现紊乱,或有所延长,或有所缩短,或顺序颠倒,出现排经失调。二、重阳失常

排经失调,转化失利,常与重阳失常有关。重阳必阴的转化是整个阴阳运动的必然。排经失常仅是局部病变,而阴阳运动中的重阳失常却是整体性病变。重阳失常亦有三种变化:一是重阳不足,临床上较为多见。所谓重阳不足,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阳水阳气的不足,亦即阳没有达到“重”的水平,或者说没有达到真正的高水平;既未达重,就很难转化,或转化不利。阳不转阴,或转阴不利,排经就显得困难,自然出现排经不利。阳主动,重阳者,其活动的力度和速度均较明显,阳的动力不强,或有较明显的内外因素影响,特别是寒凉干扰或阻碍了阳动,以致重阳必阴的转化不利,自然就会出现重阳不及的反应。二是重阳太过,亦可能出现两种变化。前人谓阳有余则先期而至,重阳太过常可出现火热现象,火热迫血妄行,常见月经先期、量多、崩漏等阳热有余之证。阳有余,气不畅,火热郁滞,影响重阳必阴的转化,可出现BBT高温相延长,不能下降,排经不畅,经行量少,亦即西医所谓的“黄体萎缩不全”。三是重阳不协调,即有时出现重阳不及,排经不畅,有时出现重阳太过,转化过甚,排经太快。如此几经反复,矛盾迭现,则病变复杂矣。第二节 经后初期病理

经后初期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于阴血不足、血海空虚的恢复方面。阴者主要是癸水也。癸水的恢复主要在这一时期,而癸水与肾阴有关。癸水之不足实际上反应肾阴的不足,而肾阴不足除了本身的阴虚外,又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即心火、肝火、肾火。一、心火

阴虚者,肾阴癸水亏虚也。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偏旺,旺则不能下交于肾,以致心肾不得交济,水火不能交合。肾为阴中之阴脏,心为阴中之阳脏,心火易动,心肾之间亦不得交合。临床上大凡夜寐过晚,烦躁过多,紧张过度,思虑忧郁者,常见心气不舒,心火偏旺,心肾不交,以致阴虚不复。前人有云: “有动乎中,必耗其精”,又谓“心烦催人老”,均说明心火妄动必将耗阴伤精,故曰“静能生水”、“静则阴生”等。二、肝火

肝火者,肝脏之火也。肝为阴中之阳脏,性善动,易致风火,且肝者体阴而用阳,体阴不足,必致用阳有余。肾阴与肝木有着密切的关系。前人所称乙癸同源者,不仅指阴血互生,而且包含母子互养。肾水不能涵养肝木则肝火易动,肝火旺则肾阴癸水更难恢复。所以,不能忽略肝火伤损肾阴癸水的一面。三、肾火

肾火者,常称之为相火,大多属于阴虚火旺的范围,一般医书上所说的阴虚相火旺多属于此。阴愈虚,火愈旺,反过来说,火愈旺,阴愈虚。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但凡属阴虚火旺者,均可出现肾阴虚相火偏旺的证候。

与阴虚有关的是血海亏虚。冲任血海者,子宫内膜也。由于血的特性依赖于肝,肝藏血,其阴血是血海的源泉,所以肝血肝阴的不足亦将影响到血海 (包括胞脉胞络),即子宫内膜之成长充盈。血气相连,肝脏者,体阴而用阳也,体阴不足,用阳不及,常多伴有气郁不舒的病变。并且,肝阴肝血之所以供应血海,促进血海充盈者,必藉气的功能也。气机不畅,势必郁滞,可致血海亦即子宫内膜之充盈不足。另外,有手术或感染外邪直达子宫,损伤颇重,并夹有瘀滞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