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处世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2:11:12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经典处世艺术

经典处世艺术试读:

第一章 处世智术

人生——处世,真正又如何去处世,是否有一种较为巧妙的方式呢?那得巧用脑、聪明一点。其中,真诚待人尤为重要,可称其为基础。另外,建立自己的人情帐户,于今也颇为适用。俗语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无需再多去理论,但朋友何来则大有文章可作,结“人情帐户”与朋友真心相待,学会赞美别人,巧为朋友戴高帽,常给别人捧场等不愧为一良策。另外,我们随自己所处地位的不同而改变处世策略也有一定的妙处。

真正在处世中能以一智者的身份出现,将会带来一个丰富、快乐、有价值的人生。

(一)红脸白脸,共演一曲双簧戏

要在人世间做到见机行事、可刚可柔,需要的脸孔不止成百上千,它需要惯会逢场作戏的好演员,去担当差距很大的角色。变脸功夫何能止于二、三。人际交往,谈判交涉,官场商场,必须懂得自保方可主动而取胜。一味地“软”,扮红脸,无异于纵人欺侮;总是黑着脸强硬或白着脸使诈,又会激化对立、处处受防而四面树敌。高明的操纵者,红黑相间,红白并用,追求软硬兼施的巧妙效果。你可以“说单口相声”,一会儿红脸,一会白脸,教人捉摸不定,高深莫测。扮着黑脸作莽汉可杀灭对手威风,做红脸好人可给人以台阶,圆满收场。你可以“演双簧”、“说对口相声”,一唱一和,让对手如坠雾里。扮白脸者给对手造成压力,构成威胁,然后由红脸出场取得满意的结果。这种搭配效果,与一人双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1.好演员,善变脸

“不要以为一个人只有一张脸。女人不必说,常常上帝给她一张脸,她自己另造一张。不涂脂粉的男人的脸,也有卷帘一格,外面摆着一副面孔,在适当的时候呱嗒一声如帘子一般卷起,露出另一副面孔。”

梁实秋先生为我们勾划了旧时官场上的男人脸谱。“误入仕途的人往往养成这一套本领。对下司道貌岸然,或是面部无表情,像一张白纸似的,使你无从观色,莫测高深,或是面皮绷得像一张皮鼓,脸拉得驴般长,使你在他面前觉得矮好几尺!但是他一旦见到上司,驴脸得立刻缩短,再往瘪里一缩,马上变成柿饼脸,堆下笑容,直线条全变成曲线条,如果见到更高的上司,连笑容都凝结得堆不下来,未开言嘴唇要抖上好大一阵,脸上作出十足的诚惶诚恐之状。帘子脸是做下媚上的主要工具,对于某一种人是少不得的。”

梁先生的“脸谱论”道出了逢场作戏的实质本领。能够一会儿红脸一会儿白脸,集软硬兼施、刚柔并用、德威并加于一身,便能像一位出色的演员,胜任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

在京剧里,演员在脸上涂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以寓褒贬。其中,红色表示忠勇,黑色表示刚烈,白色表示奸诈。不同的脸谱显示了不同的角色特征。在实际操纵中我们虽然借用京剧脸谱的名称,可务请注意:真实的人间心态千奇百怪,实存脸谱色彩多种多样,不是两三种名称所能道明其中奥妙差别的。

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只能解决与之相关的特定问题,因此它们都有不可避免的副作用。对人太宽厚了,便约束不住,结果无法无天;对人太严格了,则万马齐暗,毫无生气。有一利必有一弊,不能两全。高明的统治者深谙此理,为避此弊,莫不运用红白脸相间之策。有时两人连档合唱双簧,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更高明者,可像高明的演员,根据角色需要变换脸谱。今天是温文尔雅的贤者,明天变成杀气腾腾的武将。历史上不乏此类高手。东魏独揽大权的丞相高欢临死前把他儿子高澄叫到床前,谈了许多辅佐儿子成就霸业的人事安排,特别提出当朝唯一能和心腹大患侯景相抗衡的人才是慕容绍宗。说:“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当父亲的故意唱白脸,做恶人,不提拔这个对高家极有用处的良才,目的是把好事留给儿子去做。高澄继位后,照既定方针办,给慕容绍宗高官厚禄,人情自然是儿子的,慕容绍宗感谢的是高澄,顺理成章儿子唱的是红脸。没几年,高欢的另一个儿子、高澄的兄弟高洋顺顺当当登基成了北齐开国皇帝。这是父子连档,红白脸相契,成就大事之例。

2.左右开弓,软硬兼施

很多人都是“软的欺,硬的怕”,对付这种人最好软硬兼施。如果能用硬压住对方嚣张气焰,用软取得同情,予人面子,便会让对方有顺水推舟的心理。和你敌对他没什么好果子吃,而你这“硬汉”又给他留足了余地,他就会顺从你了。

某同学的一段经历,作为“软硬兼施”战胜对手的例证,真是可圈可点,下面且听他细细道来:前些时候,我与一同学去北京游玩。晚上住宿,我俩被一辆中巴客车拉到A旅店,本以为这次花的钱最多,条件当是很好的,可事实却让人大失所望:黑白电视都没有一台,上床用的拖鞋也无处可觅。所谓的双人间里只有两张可怜的硬板床,真是比校寝还要糟糕十倍。躺在硬板床上,心里总觉着不是滋味,于是我想退房。“想退房?没门儿。”老板一开口就是大嗓门。我见势真有点害怕,想退缩以息事宁人,但心里又不服,于是狠了狠心,决定拼出去了。我学着老板的腔调吼道:“你凶什么凶,你想怎的?这北京城,不说来过十次,至少也有七八次了,我一点也不生。你,别瞎叫;我,想退房,要退房,坚决退房!”听我威胁要给监督局打电话,老板拨弄了一下算盘说:“退房可以,但要交十元钱的手续费。”我一听可退房自然高兴,但平白无故地要扣十元所谓的手续费又不甘心,便说:“如不是你那接客员把我骗来,又怎么会这样?要怪只能怪你的接客员骗错人了。还有,我受你们的骗这笔账还没算呢!”但老板咬定了那十元钱怎么也不肯松口。如此一来又僵住了。时间越来越晚,我有点焦躁不安,想就此罢休。正在这时,外面又来了几位不知情的受骗者,我及时送店老板一根软骨嚼,说:“老板,我看还是全退了吧,想你也是明白人,如果我一嚷,那几位还没登记的旅客必会自行告退,孰轻孰重,聪明的你不会不明白吧!”最后老板在无可奈何中把钱全部退还给我了。

这次舌战,我之所以取胜,主要在于采取了如下策略:

[1]以硬制硬。老板大嗓门,我也大嗓门;老板说退房没先例,我说退房有先例;老板让我站一边去,我则以给监督局打电话威胁之,给他一个此人不好对付的印象,因此不得不改变策略。

[2]以软对软。老板软下来了,答应退房,但坚持要手续费,我来了个以利诱之的策略:如果吵嚷开来,尚未登记的旅客必然自动离去。收了我一个人的手续费,丢了几个旅客的生意,太不合算了。他权衡利弊,为了留住更多的新旅客,只好把钱全部退给我。

[3]软硬兼施。对待这样的人,如果一开始就软,他必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对你更加强硬;如果你硬到底,他下不来台,来个“死猪不怕热水烫”,你也没办法。有效的办法是:软硬兼施。关于先硬还是先软,则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3.黑脸开戏,红脸收场

1963年,因父亲遗产问题,曾宪梓在远在泰国的哥哥曾宪概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闻之以为曾宪梓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有了这么一个场面:一天早上,三个笑容可掬的客家长辈来到了曾宪概的小店铺里,执意要请曾宪梓去“喝喝茶、吃吃饭”。曾宪梓客气了一番后随他们来到了曾桃发的公司里。待所有人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纷纷对曾宪梓大加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真的是那么大逆不道,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个“狗血喷头”。原本便极富自尊之心且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作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应该尊重你们,因为你们是叔公,但是从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里,从你们玩弄的这些骗人的把戏里,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曾宪梓指着刚好从他们面前走过的一个小孩说道,“我这个人,对于讲道理的人从来都是尊重的。就是这样的小孩子,如果知道做人应该讲道理,应该明白事理,我也会很尊重他。但对于像你们这样的老前辈,一点道理都不懂,只会嫌贫爱富,昧着良心拍有钱人的马屁,你们这样做,令我更加瞧不起你们,我也有理由不尊重你们!”曾宪梓一番理正辞严的刚言相向,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公们顿时气萎势缩而百口莫辩。曾宪梓深知,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刚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泻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进行一番有理有据的摆事实,讲道理,扮起了红脸好人,不失时机地给叔公找台阶,进入了收场的好戏。“叔父凭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一点一滴地建立了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现在叔父有钱有势,那不过是叔父的能耐,叔父的本事,我只会从心里感到佩服。叔父现在大可不必为了这些财产的事情绞尽脑汁,叔父是我的长辈,有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适度赞美,可使对方产生亲和心理,为交往沟通提供前提。曾宪梓的叔父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艰辛奋斗而拥有今天的财富和名望,足以证明其不凡之处。曾宪梓这番赞美,既充分肯定了叔父在商场中的本事,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敬佩之意。言不巧语不媚,不坏刚直不阿之节,不涉阿谀奉承之嫌,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叔母激动得哺哺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已化为乌有。

曾宪样在人际交往、家庭纠纷中所表现的人情操纵自如,红黑脸相间恰当的深厚功夫,表明了他在商场中的出色作为绝非等闲得来,而是名副其实。

4.既要打棒子,又要送萝卜

“棒子和胡萝卜”原理便是恩威并重,又打又拉。这一招术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经典例子。朱元璋史称“雄猜之主”,既野心勃勃又疑心重重。他当上皇帝后,打天下时那种虚心纳贤、任人唯贤的作风全抛在脑后,朝思暮想的是维护他的绝对尊严和家天下。为此,他以各种卑劣手段残杀功臣。李善长在随朱元璋征战中,以多谋善断著称。开国初,他组织制定法规制度、宗庙礼仪,与朱元璋关系如鱼水一般,朱元璋将李比之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命他为开国后的首任丞相。朱元璋一旦功成名就,贵为天子,对李的态度逐渐改变。李善长过去被朱称赞为“处事果断”,后来则说他“独断专行”。过去朱特许李对疑难大事先处理后奏,称赞他为“为朕分忧”,后来则说他“目无皇上”。朱元璋对李善长功高权大,产生了疑忌之心。但考虑到李善长功高望重,轻举妄动恐生不测之变,就采用又打又拉的方法,伺机清除。一打。深知朱元璋为人的李善长察觉到皇上对他的猜忌,便一连几天称病没有上朝,并借机给朱元璋上了个妻章,一来对不能上朝议政表歉意。二来提出致仕(退休),察看朱元璋对自己的态度。按惯例朱元璋应下旨慰问、挽留。但是,他来个顺手推舟,随即批准了李善长退休,毫不费力地把李善长赶出了相位。二拉。削夺了李善长的相权,免除了对他的威胁。但不少人心中暗骂朱元璋寡情毒辣。对此,为了笼络人心,安抚李善长,朱元璋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本棋为妻,朱李两家又成了国戚。

明智的上司和明智的下属都应明白:棒子和胡萝卜毕竟是策略和手段,是谁都可以使用的,究竟谁更高明,那得看谁更会“演得真切”,一切都是一出戏而已。

5.提防小人的“变脸术”

明朝庞尚鹏曾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古人谨慎待人避免以言取祸的经验之谈。

对于心怀叵测、不苟言谈的人,不要急于表露真心实意;对于固执己见,一味争胜之人,应注意防止失言。交浅而言深,你倾吐的真诚却换来颠倒黑白的诽谤,这是自古以来都应引以为借鉴的。

不了解情况就发言是不明智,知道情况而隐瞒不说是不忠诚。应当沉默之时却要说话,所说的话就如污垢;应当发言时却沉默不语,这种沉默就如灰尘。不该说的偏要去议论,这是别有用心的表现;应该说的却一声不吭,这是愚钝的表现。

人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能说话,人在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能仗义直言,怎么能称为人?

应当说话时却一言不发,就像敲钟鼓而不响,不过是报废无用的钟鼓罢了。结交朋友一定要选择好人,未经充分了解,不可推心置腹。

知音说,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真人面前不说假话。为人处世,说话最忌讳毫不保留,聪明最忌讳全部显露,好事最忌讳样样占尽。不仅意外之福难以享受,上天忌讳过分圆满,就是上述三件事如不留有余地,旁人便要侧目而视了。

议论别人只应称赞别人的优点长处,而对别人的短处应简略地一笔带过,切不可张扬别人的过失。这不仅可以修身养德,而且还可以少招怨恨,消弭灾祸。如果想规劝别人,也只能委婉地对他讲,不能做得太过分了。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在中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他们的活动得到光绪帝的支持,但他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慈禧太后控制着朝政。光绪帝想借助变法来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打击慈禧太后势力。作为慈禧太后,她当然感觉出自己权力受到威胁,所以对维新变法横加干涉。于是,这场变法运动实际上又变成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权力之争。在这场争斗中,光绪帝感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因为用人权和兵权均掌握在慈禧的手中。为此,光绪帝忧心冲忡,有一次他写信给维新派人士杨锐:“我的皇位可能保不住。你们要想办法搭救。”维新派为此都很着急。正在这时,荣禄手下的新建陆军首领袁世凯来到北京。袁世凯在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活动中,明确表态支持维新变法活动。所以康有为曾经向光绪帝推荐过袁世凯,说他是个了解洋务又主张变法的新派军人,如果能把他拉过来,荣禄——慈禧太后的主要助手的力量就小多了。光绪帝认为变法要成功,一定要有军人的支持,于是在北京召见了袁世凯,封给他侍郎的官衔,旨在拉拢袁世凯,为自己效力。当时康有为等人也认为,要使变法成功,要解救皇帝,只有杀掉荣禄。而能够完成此事的人只有袁世凯。所以谭嗣同深夜密访袁世凯。谭嗣同说:“现在荣禄他们想废掉皇帝,你应该发动兵变,杀掉荣禄,再包围颐和园。事成之后,皇上掌握大权,清除那些老朽守旧的臣子,那时你就是一等功臣。”袁世凯慷慨激昂地说:“只要皇上下命令,我一定拼命去干。”谭嗣同又说:“别人还好对付。荣禄不是等闲之辈,杀他恐怕不容易。”袁世凯瞪着大眼睛说:“这有什么难的?杀荣绿就像杀一条狗一样。”谭嗣同着急地说:“那我们现在就决定如何行动,我马上向皇上报告。”袁世凯想了想说:“那太仓促了,我指挥的军队的枪弹火药都在荣禄手里,有不少军官也是他的人。我得先回天津,更换军官,准备枪弹,才能行事。”谭嗣同没有办法,只好同意。袁世凯是个心计多端而善于见风使舵的人,康有为和谭嗣同都没有看透他。袁世凯虽然表示忠于光绪皇帝,但是他心里明白掌握实权的还是太后和她的心腹,于是早和慈禧的心腹们勾搭上了。如今他更加相信这次争斗还是慈禧占了上风。所以,他决定先稳住谭嗣同,再向荣禄告密。不久,袁世凯便回天津,把谭嗣同夜访的情况一字不漏地告诉荣禄。荣禄吓得当天就到北京颐和园面见慈禧,报告光绪帝如何要抢先下手的事。第二天天刚亮,慈禧怒冲冲地进了皇官,把光绪帝带到瀛台幽禁起来,接着下令废除变法法令,又命令逮捕维新变法人士和官员,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康广仁、杨深秀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变法宣告失败。

变脸的小人不可使用,但不可不知。他们惯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过河拆桥,不择手段。他们在你春风得意时,即使不久前还是“狗眼看人低”,现在依然会趋炎附势,笑容堆面;而当你遭受挫折,风光尽失后,则会避而远之,满脸不屑的神气,甚至会落井下石。袁世凯这类奸雄式小人,为邀功请赏,飞黄腾达,更不惜让人掉脑袋,便是此类典型。

(二)松弛有张

1.喜非因得,忧非因失

得不足为喜,失不足为忧,这便是曾国藩对事物的态度。

曾国藩精通历史,善于总结成败经验。唐太宗有三面镜子,其中之一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有效法古人的传统。尤其是遇到大是大非以及难以决断的疑难事时,往往从古人那里寻找答案。《资治通鉴》的编纂也是让宋代皇帝吸取历史经验,做到“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历史经验都是靠得住的,如果一味法古,拘泥于过去的做法,那也是很危险的事。曾国藩在审视以往的历史时,尤其是重大历史关头时,认为往往成功与失败并存,不存在一定成功或一定失败的必然性。因此他提出处大事,决不疑、不可拘泥于往事之成败的重要论断。他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第一件事是汉景帝时诸侯王势力极大,大臣晁错建议“削藩”,即削弱地方藩国的权力。景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但很快激起吴、楚等七个诸侯王国的叛乱,他们以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平叛。这时,当过吴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建议说:只要杀了晁错,叛军就会罢兵。景帝因事出仓猝,就采纳了这一建议,晁错因此被杀。但叛军并没有罢兵,而是继续进攻,景帝知道自己上当,连忙加强军事部署,最终将叛乱平定了。第二件事是明初。朱元璋死后,由他的长孙朱允文即帝位。他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实行“削藩”。但燕王朱棣以诛“奸臣”齐、黄为名,起兵反抗。这时也有人向建文帝建议,诛杀齐、黄,换取燕王罢兵。建文帝没有采纳。战争打了四年,燕王攻占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齐、黄等人受到族诛。第三件事发生在清朝。康熙时吴三桂等坐镇西南等地,大臣米思翰建议康熙以为“撤亦反,不撤也反”,因此决定撤藩。吴三桂等果然起兵叛乱。最多时已占领了江南大部分省份。这时索额图建议杀掉提出和赞成撤藩的人,康熙帝不以为然。经过八年的战争,最终平定了三藩之乱。

曾国藩认为:“此三案者最相类,或诛或育,或成或败,参差不一。士大夫处大事,决大疑,但当熟思是非,不可泥于往事之成败。以迁就一时之利害也。”

曾国藩还通过观察,得出亡国之君从某一些做法上能够看出来。唐昭宗的例子他认为最能说明问题。

唐昭宗时王室衰落,地方军事统帅各自拥有重兵,对抗中央。昭宗想有所作为,决定发兵讨伐李茂贞,并责成宰相杜让能主持军务,杜让能再三辞谢,言他日臣徒受晁错之诛,也不能弭七国之祸。不久,李茂贞进逼兴平,朝廷禁军溃败,京城大震。茂贞上疏请诛让能。让能曰:“臣因失言之矣。”昭宗涕下不已,曰:“与卿决矣。”是日贬让能梧州刺史,不久赐自尽。曾国藩认为“斯则无故受诛,其冤有甚于晁错、齐泰、黄子澄。昭宗既强之于前,复诛之于后,此其所以为亡国之君也。”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曾国藩开阔了自己的胸襟,对过去的事很后悔,他说:国藩在军时,有一时与人定议,厥后败挫,有时将过错归于人,有时还露出不满的样子,都是因为见理未明的缘故耳。

曾国藩还通过石敬塘反唐之事,得出“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的结论。他说:后唐潞王虑石敬塘之将反,李崧、吕倚劝帝与契丹和亲,薛文遇阻之。帝欲移石敬塘镇郓州,文遇全力赞成。厥后敬塘反,引契丹大破唐兵,唐王见薛文遇曰:“我见此物肉颤,几欲抽佩刀刺之。”曾国藩得出结论说:“大抵事败而归咎于谋生者,庸人之恒情。”

2.快慢舞步,不可抢拍

曾国藩说:“终身涉危蹈险,如履薄冰,却能自全其身,自己守其道,尽己之性而知天命,下学上达,这些都是阮籍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

他有这样的悟语:做官的人,比一般人办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没有想到,就已有人帮他把事办好了。不仅他自己是这样,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颐指气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无限风光尽被占。这就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所以位高权重的人,就不能不对自己的行为特别小心,包括对自己家人的言语也当格外谨慎。

早在道光年间,曾国藩就嘱咐家人,千万不能到衙门里说公事。如果闯人衙门,一方面有失乡绅的气度,一方面也使曾国藩蒙受羞侮;同时还会使地方长官难堪,有时会被地方长官所鄙薄。所以他多次嘱托家人,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亏,千万不可与他人构衅争讼,以免被地方长官怀疑为仗势欺人。

曾国藩深知历史上许多高官败在身边人手上,所以当他的叔父打着他父亲和他的旗号去干预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写信予以制止,并讲了一番此乃败家误国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不以为然,甚至有些气愤,这时还是曾国藩的父亲搬出“祖训”来,曾国藩的叔父才收敛起来。

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权势更大了,曾国藩也更加谨慎,他又有这样一段悟语:

捐务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绝不多说一句话为妙。大凡人官运极盛的时候,他们的子弟经手去办公务也是格外顺手,一唱百和,一呼百应。然而闲言碎语也由此而起,怨恨诽谤也由此而生。所以我们兄弟应在极盛之时预先设想到衰落之时,在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先考虑到衰时百事拂逆之际。弟弟你以后到长沙、去衡州、回湘乡应把不干预公务作为第一重要的原则。这是为兄我阅历极深之言,望弟千万铭记在心。

曾国藩一直称自己畏天而不怕天,畏死而不怕死。而他怕的则是别人对他进行言语方面的攻击。他和曾国荃同领一个军队,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曾国藩尤其谨慎。他对弟弟说,我出任地方官,如果仅带一个弟弟在身边,那么好事未必见九弟之功,坏事必专指九弟之过,不可不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呢?曾国藩写了一副对联与弟弟共勉:

为平世之官,则兄弟同省,必须回避;

为勤工之兵,则兄弟同行,愈觉体面。

曾国藩在治军上的战略战术的核心思想也是以谨慎为怀的,这种谨慎则表现为以退为进,不轻易出击,保存实力,后发制人。咸丰九年二月,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兵者不得已而用之。常存一不敢为先之心;须人打第一下,我打第二下。”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表现。

处世以小心谨慎为要,这便是曾国藩尽力避免失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建立自己的“人情帐户”

在人际交往中,见到给人帮忙的机会,要立马扑上去,像一只饥饿的松鼠扑向地球上的最后一粒松籽。因为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有人缘。要像爱钱一样喜欢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求人帮忙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施恩术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帮助别人时,要掌握以下基本要领:[1]施恩时不要说得过于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对方感到丢了面子,脸上无光;帮助别人后,不要四处张扬。[2]施恩不可一次过多,以免给对方造成还债负但,甚至因为受之有耻,与你断交。[3]作为领导要培养下属对你的感情依赖,让他们心甘情愿为自己效力。[4]给人好处还要注意选择对像。像狼一样喂不饱的人,你帮他的忙,说不定还会被反咬一口。

1.结人情,留后路

钱钟书先生一生日子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40多年后还报。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只有时刻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才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各位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一定之规。

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就是在平和的日子里,对一个正直的举动送去一缕可信的眼神,这一眼神无形中可能就是正义强大的动力。对一种新颖的见解报以一阵赞同的掌声,这一掌声无意中可能就是对革新思想的巨大支持。

就是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从此,当他看到有人遭到难处时,他可能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爱。

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的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会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反而见死不救,也许他还有十足的理由。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耻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需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2.给人好处别张扬

某先生给我们讲过他祖父的故事,在理解人情世故的微妙方面,具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年,祖父很穷。在一个大雪天,他去向村里的首富借钱。恰好那天首富兴致很高,便爽快地答应借与祖父两块大洋,末了还大方地说:拿去开销吧,不用还了!祖父接过钱,小心翼翼地包好,就匆匆往等着急用的家里赶。首富冲他的背影又喊了一遍:不用还了!”“第二天大清早,首富打开院门,发现自家院内的积雪已被人扫过,连屋瓦也扫得干干净净。他让人在村里打听后,得知这事是祖父干的。这使首富明白了:给别人一份施舍,只能将别人变成乞丐。于是他前去让祖父写了一份借契,祖父因而流出了感激的泪水。”“祖父用扫雪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而首富向他讨债极大地成全了他的尊严。在首富眼里,世上无乞丐;在祖父心中,自己何曾是乞丐?”把“施恩”变成了“施舍”,一字之差,高低立见,效果大不一样。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正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销了。古代有位大侠郭解。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心烦,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停,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找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这人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还有高人一着的棋,有更巧妙的处理方法。一切讲清楚后,他对那人说:“这个事,听说过去有许多当地有名望的人调解过,但因不能得到双方的共同认可而没能达成协议。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了结了这件事。我在感谢你的同时,也为自己担心,我毕竟是外乡人,在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由我这个外地人来完成和解,未免使本地那些有名望的人感到丢面子。”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要做到让人以为我出面也解决不了问题。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绅士、快客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做他们完成此一美举吧,拜托了。”

人都爱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给他一份厚礼。有朝一日你求他办事,他自然要“给回面子”,即使他感到为难或感到不是很愿意。这便是操作人情账户的全部精义所在。人们总是尽其全力来保持颜面,为了面子问题,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词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记忆使你痛苦,何不轻易地去遗忘它。”但是谈何容易!在知道人们是如何地注重面子之后,还必须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使你的对手难堪,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损他人颜面的事。只要你有心,只要你处处留意给人面子,你将会获得天大的面子。

所以,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时间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极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总之,人际往来,帮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样赤裸裸地,一口一个“有事吗”、“你帮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帮你”。忽视了感情的交流,会让人兴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要讲究自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使人猜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没用处,肯定会被一脚踢开!”

3.天下没有一次性人情

生活中有许多人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朋友当作受伤后的拐杖,复原后就扔掉。此类人大多会被抛弃,没人愿意再给他们帮忙;他们去施恩,大概也没人愿意领情。某君便有一个这样的朋友,是很好的例子:“我有一个高中三年同学,而且是十分要好的朋友。我们进入了同一所大学,刚开学,她就竞争当上了班级干部。有人说:地位高了,人就会变。自从她上任后,见到我,有时干脆装做没看见,日子久了,我们就疏远了。但她有时也突然向我寻求帮助。出于朋友一场,我总是尽心尽力地帮他。可事后,她老毛病又犯了,我有了被利用的感觉,却无奈于心太软。就这样,她大事小事都找我,其他朋友劝我放弃这份友情,这种人不值得交。当我下决心与她分开时,她伤心地流下泪,她除了我竟没有一个朋友。”

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人,是无法领悟“施恩”这看似简单实则微妙的人情关系术的。周恩来在人际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长征途中,当时任民运部部长兼政委的杨立三,坚持亲自给重病的周恩来抬担架,他和同志们在饥寒交加中,抬着周恩来走出沼泽泥潭的草地后就累病了。19年后,杨立三去世,身为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坚持要亲自给他抬棺送葬。1937年6月,周恩来在崂山遇险,护卫他的十多名警卫战士光荣牺牲。事后,周恩来和另外三个虎口脱险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来在照片背后写上“崂山遇险,仅余四人”。这张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贴身的衬衣口袋里,直至病逝才被人发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在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时,围绕安卧在鲜花丛中的周恩来的遗体,群众的泪水把地毯洒湿了一米多宽的一圈。

要让人觉得有人情味,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与朋友多待在一起,最好是“泡苦水”。

人们在一起共事时,大家同舟共济,共同的命运把彼此联在了一起,只要采取合作态度,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最容易产生感情认同的。特别是在困难环境中,彼此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情谊深厚,可能终生难忘,交情将更为牢固。比如,当年不少知识青年从城里到乡下插队,几年中大家一个锅里吃、一个炕上睡,哪一个人受了欺负,大家一起为他鸣不平,如此心心相印的共同言行,必然转化为深厚的感情,铭刻在各自的记忆中,不管日后分散山南海北,做了什么工作,谁也难以忘却这段友情。

共事时间长也可以形成深厚的交情,有时相处时间并不长,但只要同心协力,相互支持、彼此关照,能引起对方的好感,同样可以建立难忘的交情。

[2]培养与朋友的共同兴趣,以达到“趣味相投”的高度。

有时候因为共同的爱好、兴趣,也可能成为彼此交情的纽带。

[3]杜绝“一次性交际”的心态及行为。

勿庸置疑,在某些“实用型”人物的眼中,所谓的“人情”便是你送我一包烟,我给你几块钱,就像借债还钱,概不赊欠。这种一次性的交际行为看似洒脱,实则包含了太多的困惑与无奈。诚然,受助者也许在短时间内不愿再次开口求助,而实施援助行为的一方其实也没有必要固守“事不过三”的古训,当别人确实有困难而无能为力的时候,尽管你已经帮助过他,尽管他不好向你开口,但作为知情者,你不应无动于衷,不妨再次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事实上这种“后继有人”的交际行为能够赢得更大的“人情效应”,即使受助者一时无力给你回报,但你的行为风范,你的崇高秉性,已被更多的人所知晓。

(四)巧找借口,逃离尴尬

人做事情总是要名正言顺,要有个说法给个交代,要找个托辞做个解释,仿佛有了理便一切有了着落。有时人们迷恋理由甚至到了掩耳盗铃的程度。所谓借口,其实是“没理找理”,所以找借口时便要绷起脸来,一副“理直才气壮”的样子,方能得逞。而时机未到便慌慌张张地辩解,只会引起人们的怀疑和警惕。

1.胡搅蛮缠也得有说法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事无巨细,都要起个名宇,有个叫法,给个说法。即使是无赖之人,也不愿让人说自己无理取闹,他们总会有自己的“歪理”;皇帝杀臣下、除异己,也得给文武大臣一个解释,尽管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给自己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借口随处都需要,只是编造技术有好有坏。如果不长眼色,不明世事,胡乱找借口,就会惹大麻烦,甚至丢了性命。刘备与关羽、张飞等人肝胆相照,与诸葛亮鱼水相得,同曹操比较的确可称忠厚,但也并非心无芥蒂。当年攻取四川时,刘备曾与刘漳在涪县会见,刘漳部下从事张裕在座。张裕脸上多须,刘备拿他开玩笑:“我从前在老家涿县,那地方姓毛的人特别多,县城东西南北都是毛姓人家,县令说:‘诸毛怎么都绕涿(借指“啄”,即嘴)而居呢?”张裕回敬说:“从前有人作上党郡潞县县长,迁为涿县县令,调动之际回了一趟家。正好这时有人给他写信,封面不知道如何题署好,如果题潞长,就漏了涿令,题涿令,就漏了潞长,最后只好署潞涿君。”借“潞”为“露”之谐音,讽刺刘备脸光露嘴无须。后来张裕归刘备。他精通天文、占卜,曾劝刘备不要取汉中,说取汉中于军不利。刘备不听,出兵攻取汉中,证明张裕预言不准。张裕又私下向人泄露“天机”,说魏文帝黄初元年刘备将得益州,九年后将失去益州。刘备不忘当年受辱,借机要杀张裕。诸葛亮问张裕犯了什么罪,刘备说:“芳兰当门而生,不得不锄去。”他找的这个说法,其实并不高明,论借口编造术实不如张裕,可是刘备是主子,权力大,最终占了上风,可见一个人不能恃才胡闹,诡辩成性。

借口术用于作恶,也不能有好下场,比如北约轰炸科索沃,多少人相信是“出师有名”呢!

2.名正言顺

有一位中学教师,脑筋很灵光,工作中很讲究策略,“找借口”能力令人佩服,把找寻借口用在学生身上效果奇佳。他的班上有一个姓胡的同学,人很聪明,升初中的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一名。可仅过半年,期末考试却落到班级第二十六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他退步的原因。后来,他了解到,这孩子有尿床的毛病。被褥尿湿了,家长很恼火,这“丢脸”的事使他自惭形秽。原来是精神上的负担,影响了学习成绩。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怎么办呢?这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我思考了两天,看了一些有关的书籍,终于在一天放学后,办公室人都走光了,我找他谈心。扯了一些班里的事以后,我问他:听说你会尿床,是不是?他一听,脸噌地一下红了,头也挂得低低的。我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老师研究过,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他一声不吭。我继续说:老师我也尿过床。真的?他惊奇地问我。怎么不是,而且一连延续到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哎呀,我也是这样。他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接着,我们你一句我一句地扯开了尿经,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这时,我们已没师生之别,好像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他突然问我。’我啊,到了十五岁就自然地不尿床了。我装着回忆的神情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他掰着手指算着:’我今年十三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那当然!我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发育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好了,你用不着烦恼。当我们走出办公室的时候,他精神轻松多了。”“后来,由于家庭、老师的默契配合,那位学生终于摆脱了困境,学习大有长进。”

广告人可以说个个都是找借口的高手,当即溶咖啡在美国首度推出时,曾有这样一段故事。公司方面本来预测这种咖啡的“简单”、“方便”会大受主妇朋友的欢迎,没想到事与愿违,其销售并无惊人之处。姑且不论味道如何,大概是因为“偷工减料”的印象太强的关系,因为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咖啡一直都是必须在家里从磨豆子开始做起的饮料。只要注人热水就能冲出一大杯来,怎么看都似乎太过简单了。

所以,厂商便从“简单”、“方便”的正面直接宣传,改为强调“可以有效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的广告战略。所谓“请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丈夫、孩子的身上。”

这种改变形象的作法,去除了身为使用者的主妇们所谓“对省事的东西趋之若骛”的内疚。因为“我使用速成食品,一点也不是为了自己享乐,而是因为可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到家人身上之故。”此后,销售量果然急速上升。

人都是这样,做事情讲究名正言顺,你给他一个名,他是很乐于做些自我欺骗、掩耳盗铃的事的,尤其是事情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实际上,嗜酒者从不主动要求喝酒,却以“只有你一人,我陪你喝”,或者“我奉陪到底”,“舍命陪君子”这类借口来达到心愿,表面上既不积极,也不干脆。

很多人做事时总想理由推卸责任。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也会一味推卸。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先替对方准备好借口,对方就不会再推辞。比如,送礼给人时,先要说:“你对我太照顾了,不知如何感激,这是我一点小意思,请您接受。”由于有了借口,所以对方减少了内疚意识,定会欣然接受礼物。

3.送礼的七种最佳“理由”

送礼是人情往来中不可或缺的手段。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所以,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送礼者最头疼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弄得钱已花,情未结,赔了夫人又折兵。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一个准呢?关键便是借口找得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你的聪明才智应该多用在这些方面。下面是送礼的一些技巧:

[1]借花献佛。如果你送上特产,可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又没花钱,不是单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盛情无法回报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渡陈仓。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3]借马引路。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此时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候,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情的目的,实为上策。[4]移花接木。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对象很熟,老张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能收奇效。

[5]先说是借。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会达到了。[6]借机生蛋。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的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7]借路搭桥。有时送礼不一定是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工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给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礼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4.不妨借个“羊”替罪

一天,一位办理房地产转让的房产公司推销员来到一位朋友家,带着朋友的朋友的介绍信。彼此一番寒喧客套之后,他就讲开了:“此次幸会,是因为我的上司赵科长极为敬佩您,叮嘱我若拜访阁下时,务请先生您在这本书上签名……”边说边从公文包里取出这位朋友最近出版的新著。于是这位朋友不由自主地信任他。在这里,赵科长的仰慕和签书的要求只不过是个借口,目的是对这位朋友进行恭维,使他开怀。

在被恭维者面前,若以第一人称的语气这样说,则必有馅媚的味道,会使人很容易观察其目的。但这位高明的推销员有意撇开自己,用“我的上司是您的忠实读者”这种借他人之口的迂回之法,就比“我崇拜您”更巧妙、更有效,更容易使人接受,尤为高超的是,一旦遭到拒绝,是第三者的面子不够大,与本人无关。这个第三者无形之中成了一个挡箭牌。

有的时候,挡箭牌仅仅是为了遮羞而已,可少了又断然不行,比如问一些敏感话题。“请问你们夫妻一星期做爱几次?”想必不会有人回答这个问题。但许多市场调查的问卷必须问到年收入、地位、学历等很难获得回答的事项。因此,在进行这类调查时,询问者有时会改变询问的方式,使对方容易回答。

例如前述的“请问你们夫妻一星期做爱几次?”可以改成“你认为跟你们上下年纪的夫妻平均一星期做爱几次?”这不是直接问对方而是问别人怎么样。“一星期差不多x次吧?”如果对方举出具体的数字,那个数字大致就是他本人的情况了。

即使对人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对意见,只要借社会大众或不在场的第三者的口气来表达,多半不会引起直接的反感。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夫妇都惯用“都怪他不好”来找借口,而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乐做替罪羊,别人也多半会看到争吵而原谅了他们的过失。例如,赴宴迟到,夫妇彼此可以互相责备:她换件衣服换那么久,或者他找地图、找路,找得太久。

(五)好用高帽,学会赞美

戴高帽的做法常被人耻笑,主要是因为:一来做高帽子的确很不费力,可以日产万顶;二是人人喜欢,趋之若鹜;三则是因为品味低俗、令人生厌的伪劣“马屁”随处都是。其实恭维分有三六九等不同质地的类别。上等品被称为“赞美”、“赞扬”、“赞许”、“称颂”等,下等品则被贬为“讨好”、“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献媚邀宠。”上等的恭维有几个主要标准:[1]无论真假却令人乐于信服;[2]不着痕迹,不动声色,使人浑然不觉;[3]气味芬芳宜人,远离点头哈腰;[4]富有新意,而非陈词滥调;[5]尺寸恰当,份量适中,正中下怀。可见,戴高帽看似简单,其实最难,上下之分在于品味,奥妙之处存乎于心,不一而足。要想摆脱令人生厌的廉价低俗,又不能过于提高成本,没有好的生产技术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应当小心谨慎、全力对待,否则非常容易弄巧成拙。

1.“高帽”是美丽的谎言

恭维别人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把握好度。

高帽尽管好,可尺寸也得合乎规格才行。滥做过重的高帽是不明智的。赞扬招致荣誉心,荣誉心产生满足感,但人们发现你言过其实时,常常因此感到他们受到了愚弄。所以宁肯不去恭维,也不宜夸大无边。

过分粗浅的溢美之词同时会毁坏了你的名声和品味。不论用传统交际的眼光看,还是用现代交际的眼光看,阿谀谄媚都是一种卑鄙的行为。正人君子鄙弃它,小人之辈也不便明火执仗应用它,孔老夫子有话:“巧言令色鲜矣仁。”毛泽东生前也多次批评过吹吹拍拍、拉拉扯扯的庸俗作风。可见,阿谀谄媚者,无仁无义、俗不可耐。

在现实的交往中,大凡向别人进献谄媚之词的人,总是抱着一定的投机心理,他们自信不足而自卑有余,无法通过名正言顺的方式博取对方的赏识,表现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只好采取一种不花力气又有效益的途径——谄媚。

如何做好高帽呢?

[1]恭维话要坦诚得体,必须说中对方的长处。

人总是喜欢奉承的。即使明知对方讲的是奉承话,心中还是免不了会沾沾自喜,这是人性的弱点。换句话说,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夸赞,绝不会觉得厌恶,除非对方说得太离谱了。

奉承别人首要的条件,是要有一份诚挚的心意及认真的态度。言辞会反应一个人的心理,因而轻率的说话态度,很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产生不快的感觉。

[2]别像一个暴发户花钱那样,大手大脚地把高帽扔得到处都是。

对于不了解的人,最好先不要深谈。要等你找出他喜欢的是哪一种赞扬,才可进一步交谈。最重要的是,不要随便恭维别人,有的人不吃这一套。

高帽就是美丽的谎言,首先要让人乐于相信和接受,不能像把傻孩子说成是天才一样的离谱;其次是美丽高雅,不能俗不可耐、低三下四,糟蹋自己也让别人倒胃口;再者便是不可过白过滥,毫无特点,不动脑子。小偷看见狗从旁边走过,便不停地把小块面包扔给他,狗对小偷说:“你这家伙,给我滚开!你这种好意使我感到非常害怕。”小偷简直丢尽了恭维者的脸,连狗都骗不了。

2.不可明目张胆讨人好

清朝刊印二十四史时,乾隆非常重视,常常亲自校核,每校出一件差错来,觉得是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心中很是痛快。和玫申和其他大臣,为了迎合乾隆的这种心理,就在抄写给乾隆看的书稿中,故意在明显的地方抄错几个字,以便让乾隆校正。这是一个奇妙的方法,这样做显示出乾隆学问深,比当面奉承他学问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皇帝改定的书稿,别人就不能再动了。但乾隆也有改不到的地方,于是,这些错误就传了下来,今天见到的殿版书中常有讹处,有不少就是这样形成的。和玫申工于心计,头脑机敏,善于捕捉乾隆的心理,总是选取恰当的方式,博取乾隆的欢心。他还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进行细心观察和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乾隆的脾气、爱憎等了如指掌。往往是乾隆想要什么,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想到了;有些乾隆未考虑到的,他也安排得很好,因此,他很受乾隆的宠爱。

和玫申拍马屁高在两点:一是知己知彼,每拍即中;二是让对方浑然不觉却全身舒坦,因为他做得无声无息,不着痕迹。

如果一个人的学识、机智、地位等到了一定水平,恭维话便可大讲特讲,有声有色。只是已不能称为“马屁”了,而应叫作谦和。一年冬天,钱钟书访问日本,在早稻田人学文学教授座谈会上即席作了《诗可以怨》的演讲。开场白是:到日本来讲学,是很大胆的举动,就算一个中国学者来讲他的本国学问,他虽然不必通身是胆,也得有斗大的胆。理由很简单。日本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卓越研究,是世界公认的;通晓日语的中国学者也满心钦佩和虚心采用你们的成果,深知道要讲一些值得向各位请教的新鲜东西,实在不是轻易的事。我是日语的文盲,面对着贵国汉学或支那学的丰富宝库,就像一个既不懂号码锁又没有开撬工具的穷光棍,瞧着大保险箱,只好眼睁睁地发愣。但是,盲目无知往往是勇气的源泉。意大利有一句嘲笑人的惯语,说:“他发明了雨伞。”据说有那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土包子,一天在路上走,忽然下起小雨来了,他凑巧拿着一根棒和一方布,人急智生,他用棒撑着布,遮住头顶,居然到家没有淋得像落汤鸡。他自我欣赏之余,也觉得对人类作出了贡献,应该公诸于世。他风闻城里有一个发明品专利局,就兴冲冲拿着棍和布,赶进城去,到那局里报告和表演他的新发明。局里的职员听他说明来意,哈哈大笑,拿出一把雨伞来,让他看个仔细。我今天就仿佛那个上注册局的乡下佬,孤陋寡闻,没见识过雨伞。不过,在找不到屋檐下去借躲雨点的时候,棒撑着布也不失自力应急的一种有效办法。

这段开场白,其实讲了两层意思。先讲对日本汉学研究中国人不敢等闲视之。即使是中国专家在日本讲中国学问,也要对听众的水平作最充分的估计。后段讲自己不通晓日语,除了有勇气之外,没什么资本。这样的自嘲,正是恭维别人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3.赞要准,捧贵新

对于初次见面的人,哪一种赞美最有效呢?依笔者之见,最好避免以对方的人品或性格为对象,而称赞他过去的成就、行为或所属物等看得见的具体事物。如果赞美对方“你真是个好人”,即使是由衷之言,对方也容易产生“才第一次见面,你怎么知道我是好人”的疑念及戒备心。

如果赞美过去的成就或行为,情况就不同了。赞美这种既成的事实与交情的深浅无关,对方也比较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称赞对方,而是称赞与对方有关的事情,这种间接奉承在初次见面时比较有效。如果对方是女性,她的服装和装饰品则是间接奉承的最佳对象。我和不少朋友的全家都相处得很好,其中与一家夫人的友谊甚至比和她丈夫的友谊更为深厚,当然我们之间的关系绝不会使人产生误会。本来我只认识她的丈夫,那么我怎么成了她全家的朋友呢?起因是在与她初次见面的那次宴会上我随便说出的一句话。当时,我被介绍给这位朋友的夫人,由于当时没有适当的话题,就顺口说了一句“你配戴的这个坠子很少见,非常特别”,企图以此掩饰当时的尴尬。我说这句话完全是无意的。因为我根本不懂女人的装饰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坠子果然很特别,只有在巴黎圣母院才买得到,这是她的心爱之物。随便说出的这句话,使夫人联想起有关坠子的种种往事,从此我们便成了好朋友。

要恰如其分地赞美别人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称赞不得法,反而会遭到排斥。为了让对方坦然说出心里话,必须尽早发现对方引以为豪、喜欢被人称赞的地方,然后对此大加赞美。在尚未确定对方最引以自豪之处前,最好不要胡乱称赞,以免自讨没趣。试想,一位原本已经为身材消瘦而苦恼的女性,听到别人赞美她苗条、纤细,又怎么会感到由衷的高兴呢?

另外,从第三者口中得到的情报有时在初次见到对方时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所得到的情报当面夸奖对方,当然也是为了自己主动。但是,如果你将这些情报、传言直接转述给对方,恐怕只会遭到轻蔑。

有关对方的传言,对你来说即使十分新鲜,也应避开这些陈旧的赞美之词,而大大赞美他较不为人所知的一面。正如出现在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著作《不道德教育演讲》中的将军,一听到别人称赞他美丽的胡须便大为高兴,但对于有关他作战方式的赞誉却不放在心上。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大概不少人赞美过这位将军的英勇善战及富于谋略的军事才干,但是他作为一个军人,不论在这方面怎样赞美他,也只是赞歌中的同一支曲子,不会使他产生自我扩大感。然而,如果你对他军事才能以外的地方加以赞赏,等于在赞词中增加了新的条目,他便会感到无比的满足。

4.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也许你没有留意,恭维在生活中不但是良好的润滑剂,还是人际交往的解毒散,许多尴尬之事,都可用它一一化解,当然也要注意“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开什么锁用什么钥匙。

[1]异性纠缠。这是令许多女子颇感烦恼的问题。当今社会,青年女子在生活与工作中与男人接触越来越多,自然令一些男人心动,生非分之想。怎样使男人们打消念头,又不至于影响到彼此关系,这是摆在青年女子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可在谈话中先恭维对方,给其一个响亮的称呼,从而使对方于盛名之下难以胡作非为。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你长得年轻漂亮,别人想跟你亲近,不能一概斥之为“好色之徒”。不妨给他戴一顶高帽子,迫使其打消邪念。有一位女子,相貌出众,在一家公司负责产品销售策划。一次跟某公司经理谈判之后,经理悄悄主动邀请她:“小姐,晚上陪我吃夜宵好吗?”她不得不按时赴约。见面后,经理喜出望外,情意绵绵。两人边吃边谈。女子竭力向经理劝酒,滔滔不绝地向他介绍公司的发展计划,并不时赞扬这位经理,称他是一位有修养、有气质、讲信用、受人尊敬的现代企业家。经理颇为得意,故作谦虚:“你过奖了。”最后两人共舞一曲而告终。临别时经理握住女子的手,郑重地说:“你是个自尊自爱的女子!我心里会永远记得你这个完美的女孩形象的。”

[2]自我解困。即说错话之后,巧妙地通过恭维对方以达到自我解困的目的。任何人都会反感恶语而绝不会拒绝赞美。适度的恭维既会令对方心生暖意,又会令自己摆脱语误的困境,何乐而不为呢?一个高高瘦瘦的小姐新买了一件掐腰的短上衣,兴冲冲地邀女友品评。女友见她穿了新衣越发状如衣板,不禁脱口说道:“这件衣服并不适合你。”对方顿时面沉如水。女友见状自责,转而笑吟吟地说道:“像你这样苗条又修长的身材,如果穿上那种宽松肥大长至膝下的衣服,就会越发显得神采飘逸、潇洒大方了。那些矮而又胖的人就穿不出这种气质来。”小姐听罢顿时转怒为喜。

女友的话既巧妙地暗示了这件衣服不合其身材,又诚恳地指出了其择衣标准。同时用苗条修长这样美好的词语委婉地指出了其身材的特点,又用矮胖之人来对比,照顾对方的自尊心。一句看似恭维的话,实则蕴含了无限的玄机,因而便显得委婉含蓄,巧妙地为自己解了围。

[3]制止争吵。人与人相处,发生争吵在所难免,夫妻也不例外。对此,一旦有了纷争,即使认为自己一方在理,也应避免过分的数落、指责。这时候,最好的方式是使用调侃、幽默的言语,浇灭对方的怒气,达到释疑解纷的效果。有一对夫妻,妻子虚荣心重,当二人商量出席友人婚礼时,妻子缠着丈夫要买一种昂贵的花帽。此时正值夫妻闹经济危机,丈夫自然不肯答应花这笔钱。争吵中,妻子赌气地说:“人家小喜和小金的爱人多大方,早就给自己的夫人买了这种花帽,哪像你,小气鬼!”丈夫不愿争论,只是故意夸张地说:“可是,她俩有你这样漂亮吗?我敢说,她们要有你这样漂亮,根本就不用买帽子装饰了,是吗?”妻子一听幽默的赞语,不觉转怒为笑,一场争吵也随之而止了。

[4]应对傲者。高傲者多看重自我形象,感觉良好。与他们打交道不妨采取投其所好的方式,对其业绩、学识、才能等给以实事求是的赞美,使其荣誉心、自尊心得到满足。这样就可以从心理上缩短距离,同样能起到左右他们态度的作用。有位生性高傲的处长,一般生人很难接近,他的生硬冷漠面孔常使人望而却步。有位外地来的办事员听说了他的脾气,一见面就微笑着扔了一支烟说:“处长,我一进门就有人告诉我,处长是个爽快人,办事认真,富有同情心,特别是对外地人格外关照。我一听,高兴极了。我就爱和这样的领导共事,痛快!”处长的脸上立刻露出一丝笑容,接下去谈正事,果然大见成效。

这位办事员的成功便得益于开头的那几句恭维话。这样,自然会在维护自我形象的心理支配下变得和蔼可亲起来。使用恭维方式时需注意两点:一是要实事求是。恭维的内容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确有其事,对方才会感到高兴。如果进行肉麻的吹捧,拍马屁,清醒的高傲者会把他当成小人而更加小视。二是赞美要适可而止。赞美在这里不过是使高傲者改变态度的手段,是交际的序幕。如果一味赞美,而不及时转入正题,就失去了意义。[5]巧妙指责。某百货公司的时装专柜,一段时间,客人纷纷投诉指责售货小姐服务态度不佳。专柜主任的解决方式真是与众不同。他没有指责那些售货小姐,反而大肆赞扬。他对那些被客人指名的售货小姐说:“有客人称赞你服务亲切,希望今后继续努力。”“有客人说你很有礼貌。”这样一来,她们的待客态度便大为改观,笑脸迎向任何客人,业务蒸蒸日上。

这真是巧妙地掌握女性心理的教育方法。一般来讲,女性被人指责说:“你要改掉什么什么缺点”,她们甚至觉得全部人格都遭到否定,很容易反抗或哭泣。但如稍加称赞,她们便神采飞扬,变得非常积极。如想纠正女性的缺点,不要直接指出缺点,而要称赞她的优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此一来,她们会愈加发挥优点,同时也改掉缺点。

总之,恭维是一种型号齐全的万能钥匙,用处多多,灵验无比。

5.高帽之下,男女有别

一位劳模售票员在谈自己的工作体验时,有一个特点,她常常无意识地点明是男乘客还是女乘客,其实细究下来这个做法不是偶然的。一次,一位乘客带着一个已经超高的小孩子上车,我说:“您的孩子够高了,该买票了。”乘客不解地说:“这孩子还没上学呢,就买票呀?”我当时用幽默的语言对他说:“您的孩子还没上学就长这么高,发育这么好,您不高兴吗?”我这么一说,乘客便高兴地又买了一张票。还有一次,我在车上讲完让座的宣传用语后,坐在票台的一位女同志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抱孩子的男乘客,这人一坐下来就忙着哄孩子,连声谢谢都没有说,看到这场面,我连忙对着小孩说道:“小朋友,快谢谢阿姨,人这么多,阿姨这么累还给你让座,你说阿姨多好啊,快说阿姨好!”抱小孩的男乘客这时才猛然一惊,似乎明白了什么,忙对让座的女同志说:“谢谢您,实在对不起,孩子一哭,我真不知怎么好了,真太感谢您了。”女乘客脸上有了笑容,忙说:“不客气。”

带孩子的旅客无论男女,都会有相同反应,这是共同心理,无须指明性别;而让座事件中是指明性别的,而且性别互换后事情就无法成立:女乘客一般不会忘了致谢,而男性则一般不会因为对方不致谢而生气。

单就与戴高帽密切相关的虚荣心来讲,男女是有一定差异的。男人要面子好虚荣,多表现在追逐功名、显示能力、展示个性以显潇洒和能人之形象方面,而女人则表现在对容貌、衣着的刻意追求或身边伴个白马王子以示魅力方面;男人要面子,好虚荣毫不遮掩,有时甚至坦率得令人吃惊,而女子则总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女性对于面子、虚荣还有几分保留,而男子则是全力以赴去追求面子,好似他的人生目的就是面子一般;男人为了面子可以大动干戈,有权力的甚至可以轻辄杀一敬百,重则发动战争,女人为了面子则会大喊大叫或者在家里鬼哭狼嚎几声。对了,告诉你一声,男人的面子千万不要去伤害、破坏,否则便万事皆休一切都了——友谊中断,恋爱告吹,生意不成,升官无望,职称泡汤。

因此,称赞异性,绝对要讲究技巧,否则稍有不慎便会招致不必要的误解。如果是初次见面,你的赞美还可能被理解成过于露骨的奉承甚至给人留下低俗厌恶的印象,无法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正确地传递给对方。

其实,初次与异性会面,使用含糊的赞美之词是一种好办法。因为对于含意模糊的词句,人们多半会往好的方面理解。

对女性还应该注意下面的情形:

[1]加班时,如果对女职员说“你可以回去了”,不但没有讨好,反而容易使对方认为你轻视她。某汽车厂的营业科长每见到我便发牢骚:“女孩子真是难以捉摸,骂就哭,夸奖其中一个却得罪其他女孩子,这样真让我头痛。”日前决算,他轻声告诉两个不必留下来加班的女职员:“你们可以回去了。”想不到对方却不高兴地说:“别人都留下来,我们为什么回去。”看来他的一番好意似乎被她们当做轻视的话。

越是认真工作的女性越痛恨被歧视。这种情形,不要只说:“你们可以回去了。”最好用安慰的口吻说:“你们每天很辛苦,今天可以早一点回去。”如有这样的机灵,那么对方也会感谢你的一番好意,高高兴兴回家了。

[2]千万不要在女性面前称赞其他女性。

有人说:“女人的敌人就是女人自己。”对女性而言,其他女性全都是永远的敌人。某女子中学,据说有位男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相同的速度走动,倘若中途不经意停下来,那么全班便认为老师对旁边的女孩子有意思,也许有人会觉得很荒谬,但实际上却有男老师因不堪其扰而辞职。

女性在男女关系中没有所谓洒脱的状态,亦即没有所谓中立状态。例如情侣相偕上街,男的看着迎面而过的漂亮小姐,说道:“哇!好漂亮的女孩。”大致上,女的会生气不再理他。

[3]女性有关家庭或孩子的牢骚,不要以为同声附和能讨欢心。

女性跟人谈话时,话题很容易谈到自己的孩子、家庭,而这些话大多以发牢骚的方式说出来。例如:“我儿子好玩,真叫人担心。”如果你不小心附和说:“是啊!那孩子的确如此。”对方必定大为发火,其理甚明。

女性的牢骚,细加推敲,不难发现带有这样的期待:“我儿子只是好玩,如果这一点改过来,无论成绩什么的,都会有长足的进步。”甚至可能是在炫耀:“我儿子聪明、乖巧,只是好玩而已。”

至于有关先生的牢骚,可说完全是在炫耀。“每星期打高尔夫球,连星期天也不在家,他实在应该稍微为孩子想一想”。换言之,她想炫耀:“我先生忙着应酬,陪客人打高尔夫球,这是事业成功的表现。”只是不好意思直接炫耀,所以才采用牢骚的方式说出来。不要附和这种牢骚,应该加以否定而使她心旷神怡才是正解。

(六)豁达光明

1.锋芒大露,须防闪失

一个人不可无能,但不可逞能;无能则被人欺负,逞能则伤害自己。贤能的臣子多了,国家就强盛;贤能的孝子多了,家庭就兴旺。贤能的人或多或少,一半在人谋,一半在天命,不可强求。大体而言,能人总是多多益善的,但这是否意味着人可以能而不贤呢?或者,一个人就该显得比他人更高明、更强大、不可一世呢?

曾国藩说:不错,人当自强。但是否如沅弟(曾国荃)所说自强者总能胜人一筹,我大不以为然。至于说到一个人的强大,在我看来,不外乎北宫黝、孟施舍、曾子三种情况。曾子的“自反而缩”,也就是孟子将仁义和谦虚集于一身的强大,这种强大与孔子告知其弟于仲由的强大,大概可以久长。另外一种强大是斗智斗力。这种强大就是逞强或逞能,有因逞强而大兴的,也有因逞强而大败的,如古代的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这些人的智力可以说都是横绝一世的,但是他们的失败祸害也非同寻常。近世如陵、何、肃、陈等人都是我们知道的自封的“英雄”,但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可以保其终身。所以我们在自我修炼上求强是可以的,但在逞能斗狠上求强就不行了。由此看来,那些喜欢布施于人的人,就像那些喜欢逞强斗能的人一样,他到底强大还是不强大都是一件尚未可知的事情。即使终身强横安稳,也是君子不屑一顾的方式。

逞强斗狠,说到底就是要获得对他人的超越感和优越感,从而谋求他人对自我的肯定、服从或尊严。然而这种优越感的获得往往以压抑他人、伤害他人为代价。在某一时间,某一场合或某一范围内你确实征服了他人,但在另一时间,另一场合或另一范围内你又征服不了他人,而且你的这种征服必然激起他人持久的抵抗;倘若你征服的人越多,那么你所激起的反抗也就越大。最后你就把自己人为地陷入到一个孤立的境地,结果你发现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难。所以逞强斗狠最终会失败。

然而如果一个人在自修处求强呢?此时你追求的不再是对他人的优越,而是自我超越,当然也就不会形成对他人的威胁或者伤害,也就不会存在征服与反抗的持久的矛盾,因为你所要征服的人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你在不断修正自己。

2.求友贵在专

曾国藩说:“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人;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实在是至理名言。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意思是说朋友越多越好。如果是志同道合,当然是多多益善;如果志不同,道不合,那就是乌合之众,其实是算不得朋友的。多一条路的“路”可以这样理解为门路、帮助、有用,对之是实用,实惠,尤其是碰到什么意想不到的麻烦被意想不到的朋友解决了,对这句话的体验就更为亲切了。

然而这句话却不符合中国古人的交往原则,孟子说:“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显然,孟子交朋友,是要和他的德行相交,而不是倚仗什么和他相交,不是要有利可图才和他相交。如果无利可图呢?那就不和他交往了,这就叫利尽情绝。正如司马迁说:“以权利合者,权利全面交疏。(交情疏远)”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如果他有求于你,或者可能有求于你,于是对你体贴入微,看探殷勤,恰如冬天里的一把火;如果无求于你,则对你不冷不热,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话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利己倾向,只说别人帮助他,而不说他帮助别人;只是他麻烦训人,而不说别人麻烦他。有来无往,或者来而无往,久而久之,这句话就成了多一个朋友少一条路。

现在我们来看看“博爱”是否可能?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史记》云:“问明相照,同类相求。”可见人们是根据个人的性格、气质、志趣而结合在一起的。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三教九流,无所不有,一个人要同形形色色的人交朋友,就意味着他必须放弃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志趣,为了同其明,同其类,他就把自己变成一个稀奇古怪的人物,这样的人天下有吗?如果他真的以为朋友遍天下,那不过是一厢情愿,或者自欺欺人。

其实真正的朋友是很少的,他们相知、相亲和相敬,同甘共苦。曾国藩和左宗棠就是这样的朋友。

人们常爱谈曾、左交恶。其实,一人虽有龃龉,却交情至深,正如左宗棠所说,他们“同心若金,攻错若石”。

3.与人为善,学人所长

与人为善,语出《孟于·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即吸引别人的优点来行善,这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所以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孟子说的是与别人一起做好事。

对此,清人曾国藩有他自己的理解,他说:古圣人之道没有比给人行善为人了。用吉教诲人,这是以善来教人;用品德来熏陶人,这是以善来养人。都是与人为善之事。孟子强调的是“与人”,曾国藩强调的是“为善”,既取人,又取于人。若要“为”,首先得“善”,那么“善”是什么?张履祥说:“非善不存于心,非善不出口,非善不付诸行动”,就是好品德、好思想、好学风好语言、好行为。那么“善”又是如何得到的呢?一靠教,二靠养。

曾国藩说:“然徒与人则我之善有限,故又贵取诸人以为善,人有善,则以益我;我有善,则与以益人。连环相生,故善端无效彼此挹注(补充通融),故善源不竭。”每个个体都有不完善的地方,只有不断吸取他人的长处,才能得到充实。别人有长处,则加以借鉴;我有长处,不要怕别人惜鉴。

曾国藩还说:“仲尼之学无常师(固定的老师),即取人为善也;无行不与,即与人为善也。为之不厌(满足),即取人为善也;诲人不倦,即与人为善也。”孔子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比别人更善于吸收他人的优点,他没有老师,但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老师;而他自己也是没有什么可以保留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给予他人的;他把自己的善给别人,别人也就拥有了一份共同的善了。

所以,无论是取以益我,学而不厌,还是与以益人,诲而不倦,都是与人为善。我们现代人在说与人为善时,实际上是说以友好和善意的态度对待他人,并没有包括古人那么丰富的内涵,我们是否可以从曾国藩对孟子的理解中获得一点为人处世的启示呢?

4.名利两淡,持盈保泰

功与名,是曾国藩一生所执着追求的。他说:“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同时,又说,“立德最难,也最空,故自周、汉以后,罕见以德传世的。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我辈勉力追求的只是尽吾心力之所能及,而不必马上希望自己成为千古万难攀跻之人。”他常说:“尽力在我,成功在天。”一个“尽”字,反映他对“三立”追求的热烈。执着、坚韧和至死不渝。但是,他又说“名利两淡,寡欲清心”,“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这与“尽其在我”的执着追求显然是矛盾的。

曾国藩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之一,叫“花未全开月未圆”。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花全开便是凋落的征候。他自誓:“我蒙受祖先的荫蔽,身居高位,与各弟弟及子女。侄子谨慎遵守的只有两句话,是‘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可见,他求福求禄,只是“不可享尽”,在享福中注意一个“俭”字;他要权要势,只是“不可使尽”,在用权中注意一个“当”字。他称自己“平日最好青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

办法之二,叫“常存冰渊惴惴方心”。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曾国藩总结说:“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天命”,在曾国藩看来,是至高无上,而又不可知的东西。今天来认识“畏天命”,当指不要违背已被人们认识的和尚未被人们认识的自然规律。用曾国藩本人的话说,“畏天命”,则“不敢丝毫代大主张”;“畏人言,则不敢稍拂舆论”;畏训诫,则转以小惩为进德之基,这样,才可以“于畏、慎二字之中养出一种刚气来”。

办法之三,叫“天地间惟谦谨是截福之道”。他深刻地指出:

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人与妻驽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有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久。

曾国藩的这番话,是他自己经过几十年磨炼之后的经验之谈。道光年间,他在北京做官,年轻气盛,傲气不小,“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咸丰初年,在长沙办团练,也动则指摘别人,与巡抚等人意气甚深;咸丰五、六年间,在江西战场上,又与当地官员时有龃龉。咸丰七、八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多的自省,他才开始发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他自述道:“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说出许多不恕之话,至今愧耻无已。”余“性格向来倔强,不善于与地方官联络感情,经常意见不一。”“我生平执拗,道德上孤傲;说话不多,写东西近乎诉讼。静下心来默默省察过失,我处处获罪于别人,原因不外乎两个原因。”这种深刻的反省,使他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曾国藩第二次墨经从戎后,开始汲取以往的教训了,咸丰八年末给诸弟的书信中说:“我往年在外,与官场诸人难以相合,几乎到了处处碰壁的地步,这次换了办法,才稍稍安定了些。”咸丰十年九月,他又写道:“吾自八年六月再出,即力戒‘惰字,以做无恒之弊;近来又力戒’傲字。”曾国藩晚年更加成熟,不止待同僚下属相当谦让,即对于手中的权势,也常常辞让。自从咸丰十年六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国藩位渐高,名渐重,多次上奏请求减少一些自己的职权,或请求朝廷另遣大臣来江南会办。他对弟弟说:“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预作衰时设想,当盛时百事平顺之际,预力衰时百事拂逆地步。”同治六年正月又说:“我也不甘作庸碌无为之辈,近来阅历变了,一味朝平平无奇处用功,这不是说我委靡不振,而是由于我官位太高,名声太重,不这样做就危险。”这话反映了他力求保持美好晚景的心境。所谓“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一味向平实处用功”,目的是永保“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态势。

总之,曾国藩一方面执着追求功名富贵,一方面又善于从“名利两淡”的“淡”字上下工夫,讲求谦让退却之术,所以能做到持盈保泰。

第二章 处世巧术

处世是一门学问,里面有很多技巧和窍门。掌握了这些技巧和窍门,就能在为人处世时应付自如,甚至四面投缘,八面玲珑,做起事来也事半功倍,无往而不达。

(一)自我解嘲,自己胳肢自己笑

幽默一直被人们称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能自嘲的必须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自嘲,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取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的人难以望其项背。自嘲不但不会伤害别人,反而可用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应付一些无理取闹的小人。

1.自己胳肢自己笑

人际交往中,在人前蒙羞,处境尴尬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但会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把自己胳肢几下,自己先笑起来,是很高明的一种脱身手段。传说古代有个石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的,还不摔成碎片?”一句妙语,说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以此类推,一位胖子摔倒了,可说:“如果不是这一身肉托着,还不把骨头摔折了?”换成瘦子,又可说:“要不是重量轻,这一摔就成了肉饼了!”笔者亲历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矮个子学者的妻子嘲笑丈夫身材太短,这位学者笑眯眯地说:“我看还是矮点好,我如果不是一米五七,现在能够著作等身么?如果不是我身短力小,我们的战斗你能场场取得胜利么?如果不是我矮,你能很优越地说我个子很高?”话毕,全场叫绝。

由此可见,自嘲时要对着自己的某个缺点猛烈开火,才能妙趣横生。就这份气度和勇气,别人也不会让你孤独自笑,一般会陪你笑上几声的。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梅兰芳和众人都不解其意。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理该请梅先生首坐。”满堂来宾为之大笑,并请他俩并排坐首座。张大千自嘲为小人,好似自贬,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既表现了张大千的豁达胸怀,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

在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借助自嘲往往能使你从中体面地脱身。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那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耻辱感。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魅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2.公众人物更需要笑自己

人际交往中,身在高位者或明星大腕们,与人打交道容易让人感到有架子。可能是因为他人过于紧张、有压力,也可能是这些人还没有摸着与普通人相处的窍门。通常而言,开开自己的玩笑,可以缓解他人压力,还能让一般人觉得有人情味,和普通老百姓一样,从而让人心里舒坦。

力求个性化、形象化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真正伟大的人物常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来给予并获得,你也能做到!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甚漂亮的事情,会使你变得较有理性。如果你碰巧长得英俊或美丽,试试你的其他缺点。如果你真的没有什么缺点就虚构一个,缺点通常不难找到。如果你的特点、能力或成就可能引起他人的妒忌甚至畏惧,那么,试着去改变这些不好的看法。例如,你可以说一句妙语:“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我就是最好的例子。”你以取笑自己来和他人一起笑,会使他人喜欢你,尊敬你,甚至钦佩你,因为你的幽默力量证明你有理智,有人情味。“我喜欢你”导致“我了解你”,进而“我相信你”。于是,你最后达到的目标便是信任。当别人信任你时,你便能影响他们,使他们鞭策自己去发展他们的潜能。这也正是每一个人在与人沟通时、积极向上时的最终目标。

其实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自嘲都能让你倍受欢迎。大人物因自嘲可减轻妒意获得好名声,小人物可以苦中作乐,甚至一夜成为笑星也未必。

3.人不自嘲,显得小气

豁达是幽默中蕴含着的一种重要品质。

凡事乐观,即使身陷囹圄也应看到希望,而不是整天悲悲戚戚,愁眉不展,其宝贵的思维模式是“大不了就……”,而不是斤斤计较,过分认真;多想自己的缺点和无能,经常自我嘲笑,而不是老子天下第一,盲目逞能好胜。这就是豁达。

豁达往往意味着超脱,但又没发展到虚无,所以它仍是一种积极因素,是一种美好的人性的表现。《精选雅笑》中有如下一个故事:一个人对客人夸耀自己的富有:“我家无所不有。”他伸出两个指头说:“所缺少的,只有天上的太阳、月亮了。”他还未说完,家里憧仆就出来说:“厨房柴禾已用完。”这人又伸出了指头,说:“缺少太阳、月亮和柴禾。”

以上这两则幽默中的主人公通过对自己的尴尬和困境的取笑,使得他们潇洒地从尴尬境地中解脱出来,这正表现了他们的豁达风度。《启颜录》上有这样的故事:刘掉和他的堂侄刘炫都很有学问,因犯法而被捕。县吏不知道他们是大学问家,全给他们上了枷锁。刘焯说:“整天在枷(家)中坐着,就是回不了家。”刘炫说:“我也是终日负(妇)枷(家)而坐,就是不见妇。”

他们的自嘲很有情趣,也讲究技巧。不见家人和妻子的孤寂而凄凉的生活也似乎显得并不悲惨。他们嘲笑了自身的悲剧,实际上就是战胜了悲剧。

心胸狭小,斤斤计较以及顽固不化的死心眼往往是豁达豪放的大敌,因而,他们在幽默中常常受到讽刺和挖苦。

最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我嘲讽时要超脱,而不应尖刻和感到屈辱。

多数学者认为,嘲笑自己的缺点和愚蠢,是幽默的最高境界。然而,伴随着这种嘲笑的情绪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尖刻地嘲笑自己,觉得我们犯了愚蠢的错误,活该受到惩罚,那我们只会感到屈辱。因为这种态度背后的潜在意识就是相信我们应该做得更好,而这样的人生态度正是我们超脱的障碍。如果我们内心充满了爱再来嘲笑自己,就能达到某种和蔼可亲的超脱。因为我们自认愚蠢,但不顾影自怜。

4.自己骂自己最安全

当你想说笑话、讲讲小故事,或者造一句妙语、一则趣谈时,最安全的标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笑的是自己,谁会不高兴?

将自己作为幽默的标的,你可以传达信息、表达看法而不攻击到别人。例如:“自负的人胃口太低,对他自己的兴趣比对我还大。”“我并不老,才到人生盛年而已。只是我花了比别人更多更多的时间才到盛年。”

自嘲应用广泛而安全,下举数例:

[1]在即兴演讲中,演讲者如能适时、适度地自我解嘲歪曲一下自己,则更容易树立有智慧和修养的形象。演讲者可以通过幽默来“润滑”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增加演讲的趣味。1930年2月9日,蔡元培70岁生日,上海各界人士在国际饭店为他设宴祝寿,他在答谢时风趣洒脱地说:“诸位来为我祝寿,总不外要我多做几年事。我活到了70岁,就觉得过去69年都做错了。要我再活几年,无非要我再做几年错事喽。”宾客一听,哄堂大笑,整个宴会充满了欢声笑语。

试想,如果他摆出一副严肃相,一本正经地致答谢辞,就不会造成这样轻松愉悦的气氛。不过,使用自我解嘲这种“润滑剂”要注意场景和情势,在严肃的场合或悲痛的氛围中就不宜使用。

[2]坦诚调侃自己,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电影或电视节目中出现相亲时,经常其中一方正想说话时,恰好对方也要开口,弄得两个人尴尬异常,只好把正要说出口的话咽回去,停顿了一会儿之后,两人又同时开口……反复出现这种尴尬的情形。在第三者看,这是喜剧,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相当苦涩的经历。他们是怎么解决的呢?当时,那位看起来好像既斯文又诚实的男士,为了打破僵局,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好像连呼吸都一致啊!”听了这句话,不但女主角忍俊不禁,连陪同而来的大人们也哈哈大笑。后来大家就显得很轻松,一切也都顺利进行。

与人初次见面时,会感到紧张,这是很自然的。问题是,如果对初次见面考虑过多,紧张就会加重。为了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将自己紧张甚至失败时的情形说出来,自我嘲笑一番,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例如,有人一说:“你瞧!我一紧张就像酒精中毒一样,手不断地发抖,真没办法。”这么一说,手反而不抖了。

[3]大胆自讽,可以重拾自信,维护面子。

有时你陷入难堪是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如外貌的缺陷、自身的缺点、言行的失误等等,自信的人能较好地维护自尊,自卑的人往往陷入难堪。对影响自身形象的种种不足之处大胆巧妙地加以自嘲,能出人意料地展示你的自信,在迅速摆脱窘境的同时显示你潇洒不羁的交际魅力。如你“海拔不高”,不妨说自己是体积小魅力大,浓缩的都是高科技;如丑陋的你找了一个美丽的她,不妨说“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即便你如刘庸一样背上扣个小罗锅,也不妨说你是背弯人不弓。如果你能结合具体的交际场合和语言环境,把自己的难堪巧妙地融进话题并引出富有教育启迪意义的道理,则更是妙不可言。如某老师普通话不过关,有一次上语文课,讲到某一问题要举例说明时,把“我有四个比方”说成了“我有四个屁放”,一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笑得不可收拾。老师灵机一动,吟出一首打油诗:“四个屁放,大出洋相,各位同学,莫学我样,早日练好普通话,年轻潇洒又漂亮。”老师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学生的热烈掌声。

[4]自我嘲弄,可体现豁达,增加人情味。

笑自己的长相,或笑自己做得不好的事情,会使我们变得较有理性,并给人一种和蔼可亲的感觉。一次,陈毅到亲戚家过中秋节。进门就发现一本好书,便专心读起来,边读边用毛笔批点,主人几次催他去吃饭,他不去,主人就把糍粑和糖端来。他边读边吃,竟把糍粑伸到砚台里蘸上墨汁直往嘴里送。亲戚们见了,捧腹大笑。他却说:“吃点墨水没关系,我正觉得自己肚子里墨水太少哩!”人们喜爱陈毅,和他这种豁达、幽默的禀性不无关系。

总之,在社交场合中,自嘲是不可多得的灵丹妙药,别的招不灵时,不妨拿自己来开涮,至少自己骂自己是安全的,除非你指桑骂槐,一般不会招人怨恨,智者的金科玉律便是:不论你想笑别人怎样,先笑你自己。

5.巴掌不打自嘲人

当你的失误引发对立情绪时,如果能适时地自嘲一番,获得原谅应该不难。这就像两个打架的人,一个突然倒地自认不是对手,如果对方不是无赖恶棍,一般便会又好气又好笑地敌意顿消,说不定还会扶“自败者”一把。下面就此方法具体举例:

[1]如果谈话中的敌意来自于较轻的失态,只需自嘲便可婉转化解。比如言谈中你讲了难听的污言秽语,对方脸色一沉,你可以自嘲道:“哎,我真是个粗陋的人,肚子里的脏话总控制不了,请多原谅。”一句插话,可使对方不再介意。又如争论时你有点激动,措词生硬,声音太大,对方已显不悦。你要赶紧刹住话匣子:“对不起,我这个人容易激动,刚才真成了一只斗鸡了。”对方定会付之一笑。

[2]如果谈话中伤害了人家的自尊心,揭到了对方的隐匿伤痕,那可是危险的。对方修养好的,必会缄口离开;修养差的,则有可能反过来对你进行人身攻击。这时,你一定要想到自嘲的办法,并且要努力说得幽默点、真诚点,使对方感到悦耳。比如你在一个残疾人面前大谈健康人的优势,还提到他所无法从事的工作,他定会产生极大不满。你可以这样说:“唉,话说回来,健全人未必就强。张海迪半身不遂,却能学得一身本领,名扬天下。我这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说话没顾前没顾后,妈妈常骂我是一尊柴头老父……”

[3]在错话出口之后,机智地将话题引向自己。通过对自己的善意攻击来消除对方的敌意,转移对方关注的焦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不露痕迹地照顾到对方的自尊心,同时巧妙地使紧张的气氛得以缓和。

某寝室。新生初到,争排座次。老七心直口快,与老八争执了半天,见比自己稍小几日的老八终于甘陪末座,便说道:“好啦,你排在最末,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老八长了满脸的疙瘩,俗称“青春美丽痘”,每每深以为恨,此时焉能不恼?老七见又惹来了风波,心中懊悔不已,表面上却不急不恼,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旁,偎在鼻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老八,我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老八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老七也长了一脸的雀斑。

老七的自我纠错术堪称高明,在无意中冒犯了别人之后,马上含蓄地进行一番自我调侃,并巧借余光中的诗句点明了自己也是面生雀斑。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语,既是对自己面部雀斑分布形状的自嘲,又是对自己口没遮拦两番惹来风波的含蓄自责,因而博得了老八谅解的一笑。这种自我解嘲通过调侃自己求得对方的谅解,因而是一种颇为灵活的纠错方法。

[4]在新的环境中用自嘲术化解距离及敌意。刘铁生在一家大企业公司的运输部门负责文书工作。当这个公司被另一个大公司合并以后,刘铁生就在人事变动的波流中沉浮不定。新来的同事似乎对他不太友善,直到有一天,刘铁生运用了自嘲。“他们可不敢把我革职。”他解释说,“什么事我都远远落在人后。”

刘铁生以取笑自己,使他的新同事和他一起笑,并他建立友善合作的共事关系,无形中就拉近了和对方的距离,消除了对方的敌意。

(二)察颜观色

察言观色是人际交往中的基本技巧。不会察言观色,等于不知风向便去转动舵柄,世事圆通无从谈起,弄不好还会在小风浪中翻了船。直觉虽然敏感却容易受人蒙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断才是察言观色所追求的顶级艺术。言辞能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让我们窥测他人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也会在毫无知觉之中“出卖”它们的主人。言谈能告诉你一个人的地位、性格、品质及至流露内心情绪,因此喜听弦外之音是“察言”的关键所在。如果说观色犹如察看天气,那么看一个的脸色应如“看云识天气”般,有很深的学问,因为不是所有人所有时间和场合都能喜怒形于色,相反是“笑在脸上,哭在心里”。“眼色”是“脸色”中最应关注的重点。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诉我们真相,人的坐姿和服装同样有助于我们观人于微,进而识别他人整体,对其内心意图洞若观火。

1.能辨风向才能使好舵

诸葛亮曾说:

愚笨的将领要战胜足智多谋的将领,只能依靠天命;足智多谋的将领要战胜愚笨的将领,是极其自然的事;智慧相当的将领相互争夺,一方要取得胜利,就得依靠战机。

战机的精要有三方面:一是“事”,二是“势”,三是“情”。如果已发事件于我有利,却不能当机立断加以利用,便是不明智的表现;如果情势的变化于我有利,却不能抓住时机战胜敌人,这是不贤能的表现;如果士气、情况的转变于我有利,却不能趁机制服敌人,这是不勇敢果断的表现。一个善于指挥的将领,必定会凭借有利的战机夺取最终胜利。

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善变通,英雄创立惊天动地的伟业当如此,凡人过平平常常的生活亦应这样。识时务,方可因时而动,相机而行;善变通,方可趋利避害,取舍得宜。识时务者经常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转败为胜,变被动为主动;不识时务者则常常遭灾受压,处处碰壁,事事失意,弄不好还倾家荡产,甚至赔上自家性命。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凡事必须抓住有利的时机。打铁要趁铁烧得通红时奋力捶打;种地要赶着最好的季节播种;经商要抓住物稀价贵之时抛出商品。世上见机行事、当机立断者胜;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者败。

见机之道,首在出其不意,抓住战机,出奇攻敌,如此则攻必克,战必胜;有机不乘,见机不用,用机不速,则机易失,战不果。一个举人经过三科,又参加候选,得了一个山东某县县令的职位。第一次去拜见上司,想不出该说什么话。沉默了一会,忽然问道:“大人尊姓?”这位上司很吃惊,勉强说了姓某。县令低头想了很久,说:“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没有。”上司更加惊异,说:“我是旗人,贵县不知道吗?”县令又站起来,说:“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说:“正红旗。”县令说:“正黄旗最好,大人怎么不在正黄旗呢?”上司勃然大怒,问:“贵县是哪一省的人?”县令说:“广西。”上司说:“广东最好,你为什么不在广东?”县令吃了一惊,这才发现上司满脸怒气,赶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学校教职。究其原因,便是不会察言观色。

在交际中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也是一种本领。例如在交谈中人们常常会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谈话者应全神贯注地与人交谈,与此同时,也应对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锐地感知,恰当地处理。

如对方一面跟你说话,一面眼往别处看,同时有人在小声讲话,这表明刚才你的来访打断了什么重要的事,对方心里惦记着这件事,虽然他在接待你,却是心不在焉。这时你最明智的方法是打住,丢下一个最重要的请求告辞:“您一定很忙。我就不打扰了,过一两天我再来听回音吧!”你走了,对方心里对你既有感激,也有内疚:“因为自己的事,没好好接待人家。”这样,他会努力完成你的托付,以此来补报。

在交谈过程中突然响起门铃、电话铃,这时你应该主动中止交谈,请对方接待来人,接听电话,不能听而不闻滔滔不绝地说下去,使对方左右为难。

当你再次访问希望听到所托之事已经办妥的好消息时,却发现对方受托之后尽管费心不少但并没圆满完成甚至进度很慢。这时难免发急,可是你应该将到了嘴边的催促化为感谢,充分肯定对方为你作出的努力,然后再告之以目前的处境,以求得理解和同情。这时,对方就会意识到虽然费时费心却还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产生了好人做到底的决心,进一步为你奔走。

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言语、表情、手势、动作以及看似不经意的行为有较为敏锐细致的观察,是掌握对方意图的先决条件,测得风向才能使舵。例如和上司打交道时,对其眼手的观察,能够让我们洞悉其内心:

[1]上司说话时不抬头,不看人。这是一种不良的征兆——轻视下属,认为此人无能。

[2]上司从上往下看人。这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好支配人、高傲自负。

[3]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属看——他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他对下级的印象尚不完整。

[4]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着下属,或有时对下属眨眨眼——下属很有能力、讨他喜欢,甚至错误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谅。

[5]上司的目光锐利,表情不变,似利剑要把下属看穿。这是一种权力、冷漠无情和优越感的显示,同时也在向下属示意:你别想欺骗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6]上司偶尔往上扫一眼,与下属的目光相遇后又朝下看,如果多次这样做,可以肯定上司对这位下属还吃不准。

[7]上司向室内凝视着,不时微微点头。这是非常糟糕的信号,它表示上司要下属完全服从他,不管下属们说什么,想什么,他一概不理会。

[8]双手合掌,从上往下压,身体起平衡作用——表示和缓、平静。

[9]双手插腰,肘弯向外撑,这是好发命令者的一种传统人体语言,往往是在碰到具体的权力问题时所做的姿势。

[10]上司坐在椅子上,身体往后靠,双手放到脑后,双肘向外撑开,这固然说明他此时很轻松,但很可能也是自负的表现。

[11]食指伸出指向对方——一种赤裸裸的优越感和好斗心。

[12]双手放在身后互握,也是一种优越感的表现。

[13]上司拍拍下属的肩膀——对下属的承认和赏识,但只有从侧面拍才表示真正承认和赏识。如果从正面或上面拍,则表示小看下属或显示权力。

[14]手指并拢,双手构成金字塔形状,指尖对着前方——一定要驳回对方的示意。

[15]把手捏成拳头——不仅要吓唬别人,也表示要维护自己的观点,倘用拳头敲桌子,则表明企图不让人说话。

当然,要做好社交中的“天气预报”,需要更为详尽的“气象”知识,在接下来的小节中,我们将分门别类介绍给读者。

2.善于捕捉“弦外之音”

有个穷人患病,病情日渐严重,医生说他没有希望了。病人祷告众神,说如果能病好下床的话,一定设百牛祭,送礼还愿。他妻子正站在旁边,听他这么说,便问道:“你从哪儿弄这笔钱来还愿呀?”他回答说:“你以为神让我病好下床,是为了向我要这些东西吗?”

这故事是说,实际上不想做的事情,人们倒最容易答应下来,人有时候心口不一。由此看来,察言是很有学问的技巧。人内心的思想,有时会不知不觉在口头上流露出来,因此,与别人交谈时,只要我们留心,就可以从谈话中探知别人的内心世界。

[1]由话题知心理。

人们常常将情绪从一个话题里不自觉地呈现出来。话题的种类是形形色色的,如果要明白对方的性格、气质、想法,最容易着手的步骤,就是要观察话题与说话者本身的相关状况,从这里能获得很多的信息。

与中年妇女交谈时,她们的话题多是她们自己,因为她们觉得自己才是她们最大的关心对象。有时也谈论丈夫或孩子,那是她们把丈夫或孩子看成了自己的化身,谈论他们也等于在谈论自己。对于这样的中年妇女,你要作为一个倾听者的形象出现,承认她们是贤惠的妻子、伟大的母亲。

在年轻小伙子的世界里,他们最爱谈论的话题是车子。关于车子的杂志也跟音乐、足球杂志一样畅销。小伙子的话题几乎都涉及与车子的品牌、行程距离、速度等有关的话题,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暂时买不起车。其实,他们那么热衷于车的话题,无非在表示自己将来有能力购车,或者是自己对这些懂得很多,这也是一种时髦的话题罢了。因此,你要聚精会神地听他们侃车,最好不要摆出讨厌或不耐烦的脸孔,这样,你的耐心就可以满足他们的虚荣心。

[2]措词的习惯流露出的“秘密”。

语言表明出身,语言除了社会的、阶层的或地理上的差别外,还有因个人的水平而出现差别的心理性的措辞。人的种种曲折的深层心理就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在自我表现的手段——措辞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现的自我形象无关,通过分析措辞常常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人的真实形象,在这种意义上,正是本人没意识到的措辞的特征比词语的内容远为雄辩地告诉我们其人自身。

使用第一人称单数的人,独立心和自主性强,常用复数的人多见于缺乏个性,埋没于集体中,随声附和型的人。

人们总是认为是在用自己的话说话,写文章,实际上无意中在借用别人的话,有自我扩大欲。反过来探寻这一点,就能窥见其人的内心世界。例如,对说话老是使用难懂的词和外语的人多会感到困惑,其实,这种人多是将词语作为掩饰自己内心弱点的盾牌。择业时,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是必要的,但若过分矫饰,反而画蛇添足,让别人如坠云雾的效果是最不利的。这种情形常常不过是反证了自己缺乏自信,将词语作为盾牌,掩饰自己的自卑感。

[3]说话方式才能反映真实想法。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感情或意见,都在说话方式里表现得清清楚楚,只要仔细揣摩,即使是弦外之音也能从言谈中逐渐透露出来。(l)说话快慢是看破深层心理的重要关键。

如果对某人心怀不满,或者持有敌意态度时,许多人的说话速度都变得迟缓,而且稍有木讷的感觉。如果有愧于心或者说谎时,说话的速度自然就会快起来。假如说有一个男士每天下班都按时回家,而这一天他下班后却留在办公室与同事打扑克,回到家时,他就马上跟老婆说他加班了,而且还要发牢骚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活儿干不完等等之类的话。他说话的语调也一定会比平常快,这样,他可以解除内心潜在的不安。(2)从音调的抑扬顿挫中看破对方心理。

上述的那位“加班”的男人,当他回到家时,他说话的语调不仅快,而且慷慨激昂,好像今天的“加班”的确让他很反感——他是很不愿意“加班”的。

当两个人意见相左时,一个人提高说话的音调,即表示他想压倒对方。

对于那种心怀企图的人,他说话时就一定会有意地抑场顿挫,制造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有一种吸引别人注意力的欲望,自我显示欲隐隐约约地透露出来了。(3)由听话方式看破对方心理。

构成谈话的前提包括了两种不同立场的存在者,即说话者与听话者。我们可以根据对方对自己说话后的各种反应,来突破对方的深层心理。

如果一个人很认真地听话,他大致会正襟危坐,视线也一直瞪着对方。反之,他的视线必然会散乱,身体也可能在倾斜或乱动,这是他心情厌烦的表现。

有些人仔细倾听对方的每一句话,等到讲述者快说完时,他也会透露自己的心声,由此看来,这位倾听者完全依靠坚强的耐心,再配合一股好奇心,才能最终突破讲话者的秘密。

如果你想套知某人某方面的消息,你就应和他从一个平常的话题切入,然后认真倾听、提问、倾听……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方在高兴之余,也忘了提防,相反还会认为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善解人意呢。

3.脸上的表情,天上的云彩

观色是指观察人的脸色,获悉对方的情绪。这与老猎人靠看云彩的变化推断阴晴雨雪,是一个道理。丈夫小A和妻子小B刚结婚时,感情很好,常常形影不离。可是,随着生活的日渐平淡,彼此都熟悉了婚后的生活,再也没什么新鲜感了,渐渐的,他们常常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事而吵架。起初小A和小B一有不满,就互相争吵,各不相让,但吵过后,两人坚持不了几个小时又和好了。可是,随着吵架次数的增加,这好像成了家常便饭了,小A和小B谁也不愿再理睬对方,他们经历了一个冷漠的阶段。但这也不是办法,小A和小B还要面对家人和朋友,为了不让别人看出来,他们逐渐过渡到有别人在场的时候,彼此显得关系还不错、很恩爱,而一旦只有他们独处时,家里则静悄悄的,互不打扰。渐渐地,没人在的时候他们也开始说话了,但这并不是尽弃前嫌,只是有时候有一些不得不说的话而已。随着彼此间的不调和发展到极端时,不快乐的表情反而逐渐消失,他们的脸上反而呈现出一种微笑,态度上也显得卑屈又亲切。

对此,一位经常办理离婚案的法官说,当夫妇间任何一方表现出这种态度时,就表明夫妻关系已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

人类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但这种微妙常会从表情里流露出来。不过,也有些人不愿意将这些内心活动让别人看出来,单从表面上看,就会让人判断失误。比如,在一次洽谈会上,对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满意的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觉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说得很有道理,这次我一定考虑考虑。”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由此看来,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从表情上判断对方的真实情感。在以表情突破对方心理时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1]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有些人不管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都一副无表情的面孔。其实,没表情不等于没感情,因为内心的活动,倘若不呈现在脸部的筋肉上,那就显得很不自然,越是没有表情的时候,越可能使感情更为冲动。

例如,有些职员不满主管的言行,只是敢怒不敢言,只好故意装出一副无表情的样子,显得毫不在乎。但是,其实他内心的不满很强烈,如果你这时仔细地观察他的面孔,会发现他的脸色不对劲。碰到这种人,最好不要直接指责他,或者当场让他难看。最好这样说:“如果你有什么不满,不妨说出来听听!”这样可以安抚下属正在竭力压抑着的感情。

但是这种时候也不宜说话过多,避免正面交锋,而应另择时间,开诚布公地与下属交换意见,这样就可以圆满解决与下属的这种低潮关系,主管的好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毫无表情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极端的不关心,另一种是根本不看在眼里。

例如,这里在谈话,有人就很茫然地看到这边来,表现不知如何是好的模样,这就是一种根本不看在眼里的表情,这有可能代表着一种好意。尤其是女性,倘若太露骨地表现自己的好意,反而不妥,不如就显现出一种近乎漠不关心的表情来。

[3]愤怒悲哀或憎恨至极点时也会微笑。

这种情况跟无表情不同,通常人们说脸上在笑,心里在哭的正是这种类型。纵然满怀敌意,但表面上却要装出谈笑风生,行动也落落大方。

人们之所以要这样做,是觉得如果将自己内心的欲望或想法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无异于违反社会的规则,甚至会引起众叛亲离的现象,或者成为大众指责的罪首,担心受到社会的制裁,不得已而为之。

由此可见,观色常会产生误差。满天乌云不见得就会下雨,笑着的人未必就是高兴。很多时候,人们会将苦水往肚里咽着,脸上却是一副甜甜的样子。反之,脸拉沉下来时,说不定心里正在笑呢。

4.透过“眼神”辨人心

从医学上来看,眼睛在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中是最敏锐的,大概占感觉领域的70%以上,因此,眼睛被称“五官之王”。孟子云:“存之人者,莫良于眸子,眸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顺,胸中不正,则眸子眩。”从眼睛里流露出真心是理所当然的,“眼睛是心灵之窗”。

深层心理中的欲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视线上,视线的移动、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观察视线的变化,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爬上窗台就不难看清屋中的情形,读懂人的眼色便可知晓人们的内心状况。

你见他眼神沉静,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着急的问题,早已成竹在胸,定操胜算。只要向他请示办法,表示焦虑,如果他不肯明说,这是因为事关机密,不必多问,只静待他的发落便是。

如果你见他眼神散乱,便可明白他也是毫无办法,徒然着急是无用的,向他请示,也是无用的。你得平心静气,另想应付办法,不必再多问,这时是你显示本能的机会,快快自己去想办法吧!

如果你见他眼神横射,仿佛有刺,便可明白他异常冷淡,如有请求,暂且不必向他陈说,应该从速借机退出,即使多逗留一会儿也是不适的,退而研究他对你冷淡的原因,再谋求恢复感情的途径。

你见他眼神阴沉,应该明白这是凶狠的信号,你与他交涉,须得小心一点。他那一只毒辣的手,正放在他的背后伺机而出。如果你不是早有准备想和他见个高低,那么最好从速鸣金收兵。

你见他眼神流动异于平时,便可明白他是胸怀诡计,想给你苦头尝尝。这时应步步为营,不要亲近,前后左右都可能是他安排的陷阱,一失足便跌翻在他的手里。不要过分相信他的甜言蜜语,这是钩上的饵,是毒物外的糖衣,要格外小心。

你见他眼神呆滞,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对于当前的问题惶恐万状,尽管口中说不要紧,他虽未绝望,也的确还在想办法,但却一点也想不出所以然来。你不必再多问,应该退去考虑应付办法,如果你已有办法,应该向他提出,并表示有几成把握。

你见他眼神似在发火,便可明白他此刻是怒火中烧,意气极盛,如果不打算与他决裂,应该表示可以妥协,速谋转机。否则,再逼紧一步,势必引起正面的剧烈冲突了。

你见他眼神恬静,面有笑意,便可明白他对于某事非常满意。你要讨他的欢喜,不妨多说几句恭维话,你要有所求,这也是个好机会,相信一定比平时更容易满足你的希望。

你见他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对于你的话已经感到厌倦,再说下去必无效果,你应赶紧告一段落,或乘机告退,或者寻找新话题,谈谈他所愿听的事。

你见他眼神凝定,便可明白他认为你的话有听的必要,这时,你应该照你预定的计划,婉转陈说,只要你的见解不差,你的办法可行,他必然是乐于接受的。

要是你见他眼神下垂,连头都下倾了,便可明白他是心有重忧,万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说得意之事,那反而会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说苦痛的事,因为同病相怜越发难忍,你最好说些安慰的话,并且从速告退,多说也是无趣的。

如果他的眼神上扬,便可明白他是不屑听你的话,无论你的理由如何充分,你的说法如何巧妙,还是不会有好的结果,不如戛然而止,退而求接近之道。

总之,眼神有散有聚,有动有静,有流有凝,有阴沉,有呆滞,有下垂,有上扬,仔细参悟之后,必可发现人情毕露。

5.从穿戴看透内心

人本来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为了隐藏自己的庐山真面目,才穿衣服。

但是,人类不曾想到,为了要穿上自己喜爱的衣服,包括颜色、质料,反而把自己毫无掩饰地呈露出来了。因为每个人所选购的衣服把自己的心理状态表现得坦露无遗。

[1]衣着华丽者自我显示欲强,爱出风头。

在大庭广众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某些人总是穿着引人注目的华美服饰,这种人一般有强烈的自我显示欲。同时,这种人对金钱的欲望特别迫切。所以,当你看到这类身着华服的人,或同事中有这样的人时,你就能洞察到他(她)们的这种心理,多夸奖他(她)们的服饰,满足其膨胀的显示欲,这种人就不会轻易与你为敌。

[2]衣着朴素者缺乏自信,喜欢争吵。

有一种人穿着仆素,不爱穿华美的衣服,这种人大多缺乏主体性格,对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对别人施予威严,想要弥补自己自卑的感觉。

遇到这种人,就别与他们争执不休,因为越是自卑的人,越想掩饰自己的自卑,越会与人喋喋不休地争吵,以期保存剩下的一点点面子,这反而不利于和他人维系关系。

这时候,你大可大大方方承认他的观点,他反而会感到你的宽容大度,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喜欢时髦服装者有孤独感,情绪常波动。

有一种人,完全不理会自己的嗜好,甚至说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他们只以流行为好,向流行看齐。这种人在心底里常有一种孤独感,情绪也经常不安。

[4]无视时尚者常以自我为中心,标新立异。

有一种人对于流行的状况毫不关心,这种人的个性可以说是十分强硬,但也有一些人确不敢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而一味地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他们认为,如果跟别人同调,岂不是等于失去了自我?这种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弄得大家索然无味。

[5]突变服装嗜好的人想改变生活方式,也有逃避现实的成分。一位公司职员小张,到目前为止一直穿戴固定式样与格调的西装。但有一天,他却改成了潇洒的夹克、鲜艳的长裤,带着完全不同颜色的领带来公司上班。从表相或精神方面说,小张的内心必然受到了某种刺激,使他在想法上一下子发生若干变化,所以,在他们的深层心理里,通常怀有某种新的意思。同事们则好奇地猜测:“他今天有什么事吗?”“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对于这种突然改变自己服装嗜好的人,你若想与他保持良好的关系,应当显得不当一回事,或者赞美他穿什么都很不错之类的话,相信他的心灵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你认可的态度比别人质疑的态度要强,你也会赢得他的回报——赞美。

[6]有一类人对流行既不狂热,也不会置之不理,改变穿衣也是渐渐实行。

这一类人处事中庸,情绪稳定,一般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他们多有理性,不过于顺从欲望,也不盲从大众时尚。此种人比较可靠,值得结交。

(三)狐假虎威,向贵人借光

借光由来已久,中国自古有很多诡智谋略与之有关,比如狐假虎威、攀龙附凤、借刀杀人、拉大旗作虎皮等等。我们略加留意就会发现,传统上对借光术评价不高,为君子不齿。诚然,小人惯会沾光行骗,欺世盗名,狗仗人势,但这并非借光本身的错误。只要动机纯正,借助各种外力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办事效果,都是被社会承认的。我们不可妄加指责,斥其一无是处。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似乎一提借光便是借某人的势力,其实这是片面的误解。借权贵名流为自己所用,只是借光的常见形式,实际上凡是能让我们为人做事增光添彩的人、物、事、情,都是借光的范围,比如祖宗、衣服、籍贯、才智、言论等等,不一而足。

1.借“贵人”打个背景光

清政府的官场中历来靠后台,走后门,求人写推荐信。军机大臣左宗棠从来不给人写推荐信,他说:“一个人只要有本事,自会有人用他。”左宗棠有个知己好友的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立即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你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子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的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你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鬼点子。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清政府的官场腐败也令人惊诧而痛恨。

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英雄有用武之地,却是很值得研究。现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提出五点建议:

[1]找寻贵人。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机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评语的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到达不胜任阶层,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仔细深入观察,你将能找到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2]激励贵人。不激励贵人等于没有贵人。值得注意的是,在层级组织里,贵人帮助你往上晋升后他有什么好处,如果他不帮助你晋升,他有什么损失。

[3]以退为进。康庄大道永远是最好的途径。试想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水板爬,可是当你爬到半途时,前面一名也想跳水的人挡住了你的去路。那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勇气,双眼紧闭,死命地抓住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再向上爬,而你就是无法超越他,这时,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虽然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同样地,在工作上的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一层职位被某一个不胜任者占住,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有心提拔你,也都将徒劳无功。

为了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爬下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梯,然后再顺利地爬上顶端。同样地,在层级组织中,你必须离开挡路人那条升迁管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管道往上晋升。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他便不算是挡路人,而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稍加忍耐多等一些时日,他将获得晋升,届时出现空缺,你的贵人便能立即提拔你。

[4]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

所以,拥有多位贵人获得晋升的机会更大。

2.多和名人发生关系

在现代社会,借力这种手段已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对于人际交往,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自身形象,扩大自己影响的策略和技巧。你可以巧借名人,如谈话中常出现一些身份最高的人的名字,你在别人眼里就不同寻常;巧借名地,如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常去的地方,你不要不好意思表白,这也可以作为提高你的身份和能力的资本;巧借名言,如请社会名流为你题个词,请专家教授为你写的书作个序,请明星为你签个名,等等。这些做法虽然有沽名钓誉之嫌,其实这只是东方人“不为天下先”的眼光,不算很公道。被社会承认,是人的正当追求,对社会进步也有积极意义,而借助名人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就是被社会所承认的方式之一。名记者吴小莉之所以成名,与她善于走在领袖身边有直接的关系。许多人都记得,98年3月19日,在“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朱基总理首开先河地点到了吴小莉的名字:“你们照顾一下凤凰卫视台的吴小莉小姐好不好,我非常喜欢她的广播。”“两会”期间的轶事,使吴小莉顿时成为传媒界引人注目的明星,也是她的提问,使朱总理留下了激昂的宣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随着吴小莉知名度的提高,吴小莉主持的节目《小莉看时事》也成为凤凰卫视台的名牌节目。内地的传媒朋友对小莉说:“在中国电视圈里,只有文艺类主持人容易成名,新闻类主持人很少能成为明星,你算是特例。”中央电视台的一位朋友也笑说:“小莉,你不知道你对中国内地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冲击有多大,许多人都加快了语速,剪短了头发。”1998年年底,吴小莉和其他传媒界朋友一起采访领袖双边会。在吉隆坡她又一次成为传媒的宠儿,因为江泽民主席也点了吴小莉的名。11月15日,当江主席步入会场,听说有香港媒体时,一眼就看见了她,笑说:“吴小莉,吴小莉,现在成了知名人物了。”吴小莉激动地说:“谢谢主席!”

一个有声望的人即使是平淡的一个“字”给了你,也要比一千个普通人长篇大论地给予的赞辞更有威力。

翻开历史,古往今来的成功者,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大名鼎鼎,一出山就风光耀眼,一呼百应。他们大多总是先隐蔽在某些大人物的后面,借其面子来笼络各路豪杰,借其声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一旦时机成熟,或者另起炉灶,或者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或者反客为主,把别人吃掉。在做到这一步之前,先把自己的狐狸尾巴藏起来,拉一面大旗作虎皮。

最为典型的是三国曹操。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东征西伐,很是威风。开口“吾今奉诏讨汝”,闭口“孤近承帝命,奉诏伐罪”。于军阀混战中大大占了道义上的便宜。

不管具体动机如何,拉大旗拉的就是声望和面子。秦末农民起义,项梁不惜找到楚怀王的一个孙子,推为楚王,便是想借楚怀主的影响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因为这些人的影响比一般人要大得多,而且也差不多都有了明确的形象定位,顺手拈来是件事半功倍的事。

拉大旗做虎皮,在各行各业都起着不寻常的作用。

做生意则更要找名人,像美国著名影星克拉克·盖博在电影中脱掉衬衫,赤裸身子,就这么一个镜头,竟使得美国贴身内衣的销售量急剧下降。而英国王妃戴安娜带头穿平底鞋,英国市场上的高跟鞋就无人问津了……这些都是名人效应,有意识地利用,就是借名效应。

3.快速成功秘诀:专捡高枝攀

许多人都崇尚名人,对名人的话俯首恭听,唯命是从。因此,生意场上若能使自己的商品与某个名人挂上钩,销路自然大开。北京北海公园琼岛北面有家名叫仿膳饭店的老饭庄,已有数十年历史。虽然这里的饭菜全是仿照清朝宫廷菜点的方法烹制,但生意一直很淡。后来他们通过调查发现,外国游客大都对皇帝的起居饮食怀有浓厚兴趣,于是决定以“皇帝吃过的饭菜”作为仿膳的特色,大张旗鼓进行宣传。他们搜集了许多关于宫廷菜点的传说和有关的轶事,编成故事,让服务员背下来,在点菜、上菜时根据不同顾客,不同场合加以介绍,生意一下子变得兴旺起来。一次,美国华盛顿黑人市长在这里举行答谢宴会,席间服务员端上一盘点心,彬彬有礼地介绍说:“慈禧太后夜里梦见吃肉末烧饼,第二天早上碰巧厨师为她准备的正是肉末烧饼,她高兴极了,认为这正是心想事成、吉祥如意的象征。今天各位吃的就是当年慈禧太后梦寐以求的肉末烧饼,愿大家今后事事如意,步步吉祥……”一席话把美国客人逗乐了。华盛顿市长高兴地敬了服务员一杯酒,说:“下次来北京,愿再来你们这里做客!”许多商业广告喜欢用名人而不惜重金,实际上也是借力的应用。有头有脸的人都喜欢用的东西,普通人心理上容易认同:“我和XX用的同一个品牌的”。同样是消费,多一层攀龙附凤的光环,自然很多人愿意借这个光。

攀龙附凤之心大部分人都有,谁不希望有个声名显赫的朋友:一个明星,或者随便什么大人物,如果能挤身于他们的行列,自己也便沾上了荣耀,在别人眼里也就身价大增了。

4.折射来的光也能照明

蒋介石去世那年,蒋纬国的军衔是中将,这已是他当上中将的第14个年头。根据国民党的规定,当了14年中将若还未晋升为上将,则应强制退役,军衔也随之取消;上将则是终身制。时任总统的蒋经国并不打算给蒋纬国晋衔,为此蒋纬国想了个办法。其实蒋介石的丧事已经结束,宋美龄准备赴美国安居。临动身那天,蒋氏兄弟前往送行。蒋纬国特地提早赶到官邸,他一改往日穿西装的习惯,穿了一套军服,还配戴了全套勋章勋标,一进门就向宋美龄行军礼。以前,蒋府每年逢蒋介石、宋美龄的生日,除夕吃团圆饭,端午节和中秋节,都要聚会,所有的人都穿便服。因此,宋美龄对蒋纬国的举动甚觉奇怪。蒋纬国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因为再过不久,我就没有资格再穿军装了,所以今天给母亲送行,特地让母亲看看我穿军装的模样。”宋美龄追问道:“为什么?”蒋纬国就简单地说了一下,军中强制限龄退役的制度。宋美龄在大陆时,就不问军中之事,到了台湾更是不闻不问,限龄退役这种事,她还是第一次听说,于是问道:“那何敬之(应钦)为什么可以继续穿?”蒋纬国说:“那是上将,终身制。”宋美龄终于明白了。这时,蒋经国也到了。蒋纬国一见他,也站起来行了个军礼。蒋经国皱皱眉头道:“在家里干什么来这一套?”蒋纬国还未回答,宋美龄已经开腔了:“纬国做军人还可以吗?”蒋经国不知前面已有文章,随口说:“他本来就是军人,干得很出色呀!”宋美龄问道:“既然他干军人很出色,为什么要办报请退役手续?”蒋经国这才知道是为这门子事,只好说:“纬国中将期龄到了,不过我马上准备交代给他办升上将的事情。”就这样,蒋纬国总算从中将升为上将。

蒋纬国升为上将所借之“光”有直接的,比如他的身世,也有其他类型的“光”,如他的口才、衣服等等。具体地讲,一个人可借光的来源不一定是直射的,有些“光”虽令人觉得不那么明显,却也仍具威力,不可小瞧。下面略举几例:

[1]隔几辈的祖上也有光可借。

中国人习惯续家谱,重出身,爱攀名人之后也重名人之后。刘备明明是个编席卖履的小贩,却攀了个皇族之后,被尊为皇叔,诸葛亮和关、张、赵、马、黄等一批文武,就捧着这块招牌,居然三分天下。一般人有后无后,还是个人和家族的事,名人无后却成了国人的遗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纪念故人也有三:故居、墓地、后人,后人为大。虽然后人不能尽续其先人的功德才智,但对世人来说,有一条血缘的根传下来,总比无声的遗物更让人怀念。人们尊其后,说到底还是尊其人。这是一种纪念,一种传扬,要不怎么不去找出秦桧的几世孙呢?清朝乾隆年间,有位叫秦大士的名士过岳坟,不由感叹道:“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前人与后人还是大有关系的,名人之后更是关系重大。对越是功高德重为民族作出牺牲的逝者,人们就越尊重他们的后代,好像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他们的感激,赎回生者的遗憾。

[2]丈夫可得益于名妻。

席慕蓉女士的丈夫刘海北先生所写的《家有名妻席慕蓉》一文,即在调侃的语气中表达了对身为女强人之妻的无限敬意和爱意:“有一件常常发生的事是给我做介绍的时候,介绍人为加深对方的印象,常在介绍完了我的姓名、职业、学历甚至生辰八字以后,再加上一句,‘他就是名妻的先生。日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还记得我的名字,可是一定记得我的婚姻状况。那么,难道名妻没有带给我任何的方便吗?其实不然,让我再举两个例子供您参考。名妻的读者,大多是正在大专就读,或刚踏出校门进入社会担任基层工作的青年们。记得有一次计划全家出游,名妻打电话到某饭店订房。订房小姐说那一天正值假期,房间都已订出去了。但是仍可以留下姓名,列入候补。当名妻一报上姓名,对方说:您随时来吧,一定有房间留给您。真是痛快极了。”

[3]要活用自己的籍贯。

北洋政府时期,前后有七个总统及执政首脑,他们中有六个是行伍出身,唯有徐世昌是无一兵一卒之文人。徐世昌以翰林起家,攀附袁世凯,投其所好,因缘际会,扶摇直上,最终脐身总统宝座。徐世昌,清咸丰五年九月生于河南开封,城内的双龙巷是他的出生地和少年时代活动的地方,算是他的第一个籍贯;据徐氏家谱考证,徐世昌的远祖明朝末年居住在浙江勤县,这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天津。徐认为大兴是他的第三个籍贯,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别人也许会觉得有这么多籍贯是个麻烦,而徐世昌却利用这多处籍贯大作文章:他跟袁世凯论河南同乡,跟冯国璋、曹锟论直隶同乡、与钱能训、孙宝琦论浙江同乡。涉足社会,处处得到同乡的帮助。

综上所述,借光的办法很多,借光的来头也千奇百怪。我们应当多用心挖掘。有些人、物、事、情,乍看起来与你八杆子打不着,可只要动足脑筋,便有文章可做。

(四)要有韧性和耐心,不达到目的不罢休

攀缠术的形式表现为软磨硬泡,有些死皮赖脸的味道。然而,究其实质,它与沾边耍赖、无理取闹有着根本不同。它立足于韧性与耐心,着眼于感化对方,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厚着脸皮而克服害羞和自卑,在交际处世中主动出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拿出耐心,妙示诚意。结果必定是胜利与感化对方同时而至,否则便会导致战争升级,双方翻脸,事与愿违。笑脸相向、幽默开道,或者调动眼泪、苦苦哀求,正是从上面的意义上来说,是泡蘑菇最为有力的技巧。取得对方的认可、同情甚至赞赏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果不分对象、不顾自身条件一味纠缠,定会落个无赖之名,甚至惹祸上身。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与陌生人,尤其是与异性打“第一回交道”,是值得潜心研习的艺术。和人家一点交情也没有,何谈去“泡”得他心软呢?人情,永远是关系学的核心所在。

1.与异性搭讪的“一贴灵”

日常生活中,有时碰上了让你怦然心跳的异性,可老是无法接近和搭讪,令人总是抱憾良久。下面介绍爱情交际学中巧妙地与素不相识的异性“粘”上的办法。

[1]要树立搭讪并非是什么不要脸的观念,克服恐惧心理。一见倾心而终成眷属,这种富有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在西方国家屡见不鲜,但在我国大多数似乎只存在于言情小说或少男少女的玫瑰色的梦中——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使你与对方一见钟情,也只好把这种情愫深藏于心,甚至故意无动于衷,自己折磨自己。有人说:“爱情是一种缘分”,但如何把握住“天赐良缘”?

除了有“洁静癖”的人,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喜欢倾听别人(尤其是陌生人)摆谈,如果听到的是奇闻趣事,则兴趣更浓。有的女性看起来高傲甚至面若冰霜,似乎难以接近,实际上她内心的孤独感更强,她是用冷漠的面具来掩饰内心的不安,而你得体的搭讪反倒易引起她的积极反应。因此,你不必顾虑,要有勇气。攀谈时要面带微笑,微笑能消除自己的紧张情绪,并且能融洽谈话的气氛。同时,应以充满真诚的、明亮有神的眼睛注视对方,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沟通感情的辅助语言,且易使对方减少戒备疑惑,产生信赖。但不宜长久凝视对方,注视使人感到亲切,但凝视陌生人则让对方觉得害怕。

[2]寻找共同点作为话题,可“粘”住对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社交圈,实际上都是以自己为圆点,以共同点(年龄、爱好、经历、知识层次等)为半径构成无数的同心圆。共同点越多,圆与圆之间交叉的面积越大,共同语言也越多,也最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比如,同班同学就比同校学生亲密,同宿舍的又比同班的要好,同桌比同宿舍的更容易建立起牢固的友谊,如果既是同桌又是老乡,那简直可以成为铁哥们。因此,在与他人搭讪时,一定要留意共同点,并不断把共同点扩大化,对方谈起来才会兴致勃勃,谈话才会深入持久。彼此陌生的男女主人公坐在火车上,看得出,这位仁兄对坐在对面的女士颇有好感,于是他开始无话找话:“小姐,请问去哪里?你没带行李,估计不是出来旅行的吧。”女士回答:“我去菲尔德镇,没必要带行李。”“哦,菲尔德镇,那可是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难道不是吗?”女士笑着点了点头。那位先生又说:“对了,车站边的那个咖啡馆还在吗?一年前我去过一次,那儿的咖啡真是棒极了!”女士:“是的,我周末也常去那里,气氛挺不错,布置得也很有情趣。”……就这样,双方从一个小镇谈到咖啡、共同的爱好、对方的姓名、生活经历等等,共同点不断扩大。待女士下车时,彼此已成了一对依依不舍的朋友。

[3]多谈对方关心的事情,以免使对方反感。搭讪中,你不可大肆吹嘘自己,这只会令对方反感。你必须把对方关心的事放进去。对方关心什么呢?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这是人类最普遍的心理现象。比如,当我们观看一张合影相片时,最先寻找的是自己,如果自己的面目照得走了样,就会认为整张照片拍得不好。因此,你必须谈对方所关心的,不断提起,不断深化,对方不仅不会厌恶,而且还会认为你很关心体贴他(她)。笔者的一位朋友的恋爱经历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有一次,他到粮食局去转款,人很多,年轻的女出纳忙个不停,有点不耐烦,看起来她对这份工作不满意。朋友一见这位漂亮的女出纳,心里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我想使她对我有好感,不过得和她谈谈与她有关的事。”经过观察,朋友发现了她的优点。轮到给他填支票时,他边看她写字边称赞说:“你的字写得真不错,现在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能写这样一手好字,确实不多见。”女出纳吃惊地抬起头,满脸通红:“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朋友真心诚意说:“真的很好,你大概练过字帖吧。”女出纳说:“是的。”“我的字写得一塌糊涂,能把你用过的字帖借给我练练字吗?”女出纳爽快地答应了,并约好下午到办公室来取。一来二往,两人有了感情,并最终结成良缘。

[4]不要过于严肃或带着架子,如能幽默一点,效果会更好。与陌生的异性交谈,不能一本正经,态度严肃,要有幽默感。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智慧的结晶,它带给别人的是快乐,谁能拒绝这令人赏心悦目的礼物呢?有这样一则故事: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一个小伙子不慎踩了别人的脚,回头一看,原来是位姑娘,姑娘满脸怒气,小伙子忙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接着又伸出一只脚,认真地说,“要不,你也踩我一下。”姑娘一下子被这句话逗乐了。小伙子再次趁机搭讪,姑娘很乐意地和他交谈。他的活泼和幽默,给姑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的人自我感觉很好,而且各方面条件确实不错,但为什么常常在与异性搭讪时遭到冷遇,自讨没趣?关键就是有优越感,高高在上,谈起自己眉飞色舞,这是令人讨厌的。即使你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果一味地自吹自擂,也只会令人望而远之。一般而言,人们对那些经历坎坷、屡遭不幸而最终出人头地的人容易产生同情、亲密和佩服。因此,政治家或歌星,为了提高知名度和赢得支持,往往再三渲染自己为取得成功付出的巨大努力或童年的不幸遭遇。这实际是一种技巧,借所谓心理学上的通感现象来赢得人心。由此可见,在与陌生的异性交谈时,对自己的成功不妨“不经意”地谈谈,而且要多方面谈昔日的坎坷、拼搏的历程和不幸的遭遇,这样就容易唤起对方的好感和钦佩。

[5]策划好一个小事件,显得是偶然巧合。有时,你可能没有机会和陌生的意中人接触,更谈不上去搭讪,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可以“制造”一个机会。有一本纪实小说写了这样一个情节:1950年夏天,一个星期六的下午,一位五官端正、衣着入时的青年手捧一束红玫瑰,礼貌地敲一间公寓的门。公寓的主人是某公司年轻女秘书。她谨慎地打开门,面对这位不速之客,她不知所措,难堪之余,这位男士连连道歉:“我敲错了门,是个误会,请原谅。”然后转身离去。未走两步,又转身走过来对女秘书说:“请收下这束鲜花,作为我打扰你的补偿。”女秘书盛情难却,把他请进房里,两人就这样认识了。实际上,这个偶然的误会是男青年早就策划好了的。不过,像这样善意的“欺骗”,并不伤害对方,似乎不必苟责。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陌生异性交谈时,不要争执,不要议论彼此熟悉的人的短长,更不可刨根挖底地询问别人的私生活,要把握分寸,如果不小心谈及对方敏感的内容,要巧妙而迅速地转移话题。另外,不可嘻皮笑脸胡搅蛮缠,更不能用粗俗的、下流的语言挑逗对方,这是品质低劣,内心肮脏的反映,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训斥。

2.关系学定律:“好事多磨”

埋头做事者常常是事业心很强或对某事很感兴趣的人。一旦开始做事,便全身心投入,不愿再见他人。这种人往往惜时如金,铁面无情。要敲开这种人的门,首先不要怕碰“钉子”,还要有足够的耐性,并且要善于区分不同情况或硬缠或软磨,直至达到目的。

如果你所追求的异性是一位事业型的人,那么你可以用“磨”让他不耐烦,最后不得不举起白旗向你投降。当然,如果对方从心里对你感到厌恶,你就是烦死他也没有用。有位香港女作家,在浓浓的浪漫情调中与大陆某男士结为情缘,她曾经称那位男士是追她的男朋友中条件最差的。事情的起源要追溯至几年前,那是她第一次赴上海,是为洽谈自己的小说授权给上海某家出版社出版而前往的。一次晚宴上,女作家和某男士相遇,男士深为女作家的人生体验所激动,晚宴后就告诉她一句惊人之语:“我可以追求你吗?”她当时只当成是一句玩笑话。不料男士真的开始展开猛烈追击,每天从早上开始,他带了好多朋友,一起在她下塌的大酒店“站岗”。对于男士此举,女作家感觉如遇恐怖分子,不敢踏出饭店一步。而紧盯不放的男士便不断以电话“骚扰”女作家,并告知她“如果再不露面,便要通知你的所有朋友,告诉他们我要追你。”被逼得无路可跑的女作家,急中生智说:“你请我喝咖啡,我们好好聊聊。”她知道大陆人收入低,索性一口气喝了五六杯咖啡,准备使追求者“破产”。结果他也跟着叫了五六杯咖啡,结帐时不但没有囊中羞涩,反而给了服务员一笔数目不小的小费。让对方知难而退的计谋没有得逞。最激烈的是,她在上海的最后一夜,鼓足勇气的那位男士,竟在大庭广众之下猛烈亲吻女作家。霎时花容失色的女作家久久不能言语,随后激动得几乎落泪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当她离开上海,那男士更是一路紧追不舍。赴西安,追踪到西安,抵达台北,越洋电话不知已打了多少遍。至此,女作家说:“只要我存在地球上一天,似乎都无法逃出他的手掌心。”只好宣告投降,和他结婚。

有些公司主管还利用职员的耐心不足,使用“磨”说服职员服从公司安排。某家大公司的人事主管,在说服被贬职的职员方面很有一套攻心的方法,可以让他们心服口服。

首先,他把职员一个个叫来,先让他们尽量说出心中想说的话,等到算准对方说得差不多时,才适时说出“你的心情我很了解”,单靠这一句话,许多人便会作出松了一口气的表情。之后,他再接上这样的话:“我要是你的话,会喜欢待在小公司呢!不但没有复杂的人际关系,而且可尽情发挥所能,被肯定的机会也很多。事实上,有许多人正因为在分公司的成绩而造成升迁的机会!”

这并非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说辞,而要让人感觉我是站在他的立场提出建议。这才是秘决,他便是用这种方式成功的。

3.人心都是肉长的

在“磨”中添加些眼泪,可以有效地软化对方,让你的苦苦哀求更为动人,达到加速感化对方的效果。伸手不打笑脸人,打“哭成一个泪人”的恳求者更是少之又少。“眼泪战术”并不一定局限于哭鼻子,凡装成一付可怜样的办法,都属于一种技巧。推销员与记者的做法一般比较典型。

推销员推销产品时,很可能遭到客户的拒绝,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又毫不气馁地再次来了,客户看到他汗水淋淋,却还满脸笑容,不买就觉得再也过意不去了,于是就买了一点。

雨雪天是推销员上门的好日子。外面下着雨,别人都躲在家里,而推销员站在门口,不能不使你产生同情心,因而难以拒绝。虽然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这是推销员所采取的一种策略,但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仍然无法做到无动于衷。

这种推销方法,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人类的感情。本来不打算购买的人,也会产生“再也不能让他白跑了”的想法,使他们有种心理负担和欠人情债的感觉。要使对方作大幅度的退让,就要让对方多积累些微小的心理负担,当这种心理负担扩大到一定程度时,对方就只能让步了。

新闻记者从事采访工作,一般是在晚间和早晨进行。譬如:在发生某种巨大的政治事变时,新闻记者就事先打听到与此相关的人,等下班后,或者上班前,去进行采访。因为这种时候,一般人都在休息,而新闻记者还在干活,就会使对方产生心理负担,不告诉他这件事的内幕,心里就会过意不去。

4.一回生,二回熟

常言道:“人情卖给熟面孔”。给不给面子往往是熟人之间的事。因此,与陌生人拉关系、套近乎,光是厚脸皮不行,死磨硬泡更谈不上,必须讲究方法,讲究步骤。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只要能打开突破口,与对方拉上关系,就要毫不放松,接二连三地贴上去,日久天长,双方的关系自然就近了。具体技巧,现介绍如下:

[1]制造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这是某位评论家在杂志上提到的,当他在百货公司买衬衫或领带时,女店员总是会说:“我替你量一下尺寸吧!”每当这时,这位评论家都会在心中喝道:“嗯!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上当了。”这是因为对方要替你量尺寸时,她的身体势必会接近,有时还会接近到只有情侣之间才可能的近距离,使得被接近者的心中,兴起一种类似谈恋爱的兴奋感。

每个人对自己身体四周的地方,都会有一种势力范围的感觉,而这种靠近身体的势力范围内,通常只能允许亲近之人接近。相反,像这位评论家一样允许别人进入你的身体四周,就会有种已经承认和对方有亲近关系的错觉,这一点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

此外,某杂志中刊登过这样一则标题,就是“手放在你肩膀,我们已是情侣”。的确,本来一对陌生的男女,只要能把手放在对方的肩膀上,心理的距离就会一下子缩短,有时瞬间就成为情侣的关系。推销员就常用这种方法,他们经常一边谈话,一边很自然地移动位置,靠到顾客身旁。

因此,只要你想及早造成亲密关系,就应制造出自然接近对方身体的机会。

[2]对初次见面的对方,采取位于旁边的位置。

每个人都有同感,就是和初次见面的人面对面谈话,真是一件不好受的事。这是因为两人的视线极易相遇,而导致两人之间的紧张感增加。一位富豪曾经谈起,如果有他不愿意借钱给他的人向他借钱,他就会和他面对面交谈。因为这样谈话会使对方紧张而不敢乱开口,即使借给了他也不敢不还,而那些借钱不还的,通常都是坐在旁边位置谈话的人。

与人交谈时坐在旁边的位置,自然就会轻松下来,这是因为不必一直意识到对方的视线,而只在必要时看他的视线即可。坐在对方旁边的位置与之交谈,对亲近感的增加很有帮助。因此,和初次见面的对方要增加亲近感时,最好避免和他面对面的交谈,而应尽量坐在他旁边的位置,令对方的视线有转移之地,同时因为不会产生紧张感,所以能很快建立亲近感。

[3]见面时间长不如见面次数多。

对一名成功的推销员来说,经常到主顾家中去,被认为是和主顾熟悉的要诀之一;尤其是以“我到附近来办事,顺便来看看你”这种说法,更能抓住主顾的心。像这样习惯于亲近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被认为和学习一样。对学习的看法,心理学认为,集中学习不如分散学习来得有效。

譬如我们要学习12小时,那么一天用功2小时,而连续一个礼拜,比一口气熬夜学习12小时更加有效。此外,到驾驶训练班学习驾车,一天的练习时间也都有一定的限制,绝不会让你超出时间,这是利用这种分散学习的效果。

在人际关系方面,使对方产生亲近感,也就是给予对方好印象的基本条件。而要满足这项条件,利用这种“分散效果”,可说是给对方强烈印象的最好方法了。

(五)人情冷暖,应变有术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临事之智》中云:“大凡临事无大小,皆贵手智。智者何?随机应变,足以得患济事者是也。”从一定意义上说,智者便是能随机应变之人。应变的最终目的是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地住,驾驭事态发展,以实现既定目标。具体一点说:应变从功用上讲不外乎保持主动和变被动为主动两种。人们在生活中所要应变的境遇,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境:[1]远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远虑的应变是最具战略意义的应变。一个人只有高瞻远瞩,拿得起放得下,能屈会伸,才能争到主动地位。[2]近忧:远虑不及,必生近忧;并且,即使深谋远虑,但由于外部形势变化莫测,也难免不生近忧,比如工作变迁带来的陌生交际环境等。[3]处危:近忧不解,酿成急祸,于是处危又是应变的一种境遇。处危应变,或虚张声势,或以攻为守,或将计就计,不一而足。通常而言,处危应变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应变智谋和胆略。[4]临机:这是一种随意、温和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善于见机行事,处世变通,是一个人在日常交际中人情操纵水平的重要表现。因此,这类应变是我们介绍的重点。

1.自圆其说的一流纠错术

大太监李莲英为人机灵、嘴巧,善于取悦于慈禧,这种机灵常常为慈禧和下属解脱困境。慈禧爱看京戏,常以小恩小惠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尊贵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要什么?”慈禧心情高兴,并未发怒。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时急得直冒冷汗。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旁边的李莲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莲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李莲英的应变巧在借题发挥,将错就错。对于错误生硬地扳正或否认,都是不圆熟的做法,借力使力把错误说“圆”方见应变的急智。下面以即兴演讲中的纠错应变为例,说明自圆其说的巧妙所产生的效果。

[1]将错就错。即兴演讲是在某种特定的现实场景中进行的,它的现场效果,要受演讲者和听众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旦发生干扰,就可能造成演讲者无法预料的语言差错,而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倘若出现这种情况,演讲者不妨将错就错,来一番即兴发挥,就会消除窘困,获得意想不到的现场效果。一位节目主持人参加海南省狮子楼京剧团建团庆典,由于事先不了解情况,错把原本是花白头发的老汉——海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新燕介绍成了“小姐”,面对全场哗然,她先向被介绍人真诚地道歉,然后侃侃而谈:您的名字实在是太有诗意了。我一见这三个字,立即想起了两句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图画。今天,这里出现了类似的情景,京剧一度是流行在北方的戏曲,而现在,京剧从北到南,跨过琼州海峡,飞到了海南,而且在这里安家落户,这又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图画呀!

这位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实在让人叹服。她在表示“对不起,我是望文生义了”的歉意之后,语意一转,就即兴发挥起来,由自己的语言失误引出活动的话题,并进行了富有诗意的生动描述。这一将错就错的补救方式,赢得全场观众异乎寻常的热烈喝彩,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2]以正改错。在即兴演讲中,演讲者有时因为过于紧张或过于激动而造成口误,在这种情况下,演讲者既不可为了面子而置之不理,也不能因为自尊而掩饰错误,最好的办法是按正确的讲法再讲一遍,也就是把错误改正过来。倘若能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将正误对照起来巧作辨析,给听众的印象反而会更加深刻。一位师范学校的班主任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即兴演讲,他说:同学们,大家好!你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所师范学校,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刻苦学习,不断进步。将来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不,应当这样说——希望将来每一个同学都能成为合格的小学教师。因为这希望是现实的,它表达的是我此刻的真实心情;而你们将来才会真正走上讲台,开始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位老师在即兴演讲中凭敏锐的语感发觉了一句话的语序错误,并在迅速改正过来之后,进行了巧妙的辨析。这样,既表明了语言的毛病,又解释了改正的原因。不仅没有造成尴尬,反而强化了表达的效果,实在是一种高明的补救方法。

[3]化错为正。在即席讲话中,演讲者一旦觉察自己的语言错误,往往会因为心理紧张而产生思维障碍,以致无法继续讲下去。倘若出现这种情况,演讲者应立即针对自己的失误,进行一番合乎情理的阐释,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也不失为一种化错为正的补救方法。在一次婚礼上,主持人热情地邀请来宾讲话,一位职业中学的教师上台即兴致辞,他说:今天,是职业中学的夏明先生和经贸公司的叶红小姐喜结良缘的好日子……也许有人以为我说错了,夏先生和叶小姐不是同在一个公司上班吗?是的,夏明从商了,但一个月前,他还是职中的一名优秀青年教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他永远是我们的好同事。我愿借此机会,代表职中全体教职工,向这对新人表示最真挚的祝福!

显然,这位来宾由于一时激动,把新郎现在供职的单位介绍错了。也许他从听众异样的表情上觉察了自己的口误,于是,稍稍停顿之后,巧妙地进行了阐释。听了此番合情合理的言辞,谁还会责怪他语言上的差错呢?演讲者这一化错为正的表白,不仅可以自圆其说,而且增强了抒情的真切感,产生了独特的现场表达效果。

2.见风使舵,随机应变

1966年,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从美国回台湾定居。同年6月,台北某学院举行毕业典礼,特邀林语堂参加,并请他即席演讲。安排在林语堂之前的几位颇有身份的演讲者,发表了冗长乏味的演讲,令台下听众昏昏欲睡。轮到林语堂时,他抬腕看了看表,已是十一点半了,于是就改弦换调。他快步走上讲台,仅说了一句话:“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人穿的迷你裙,越短越好。”然后就结束了演讲。他的话一出口,大家先是一愣,几秒钟后,会场上“哗”地响起一片笑声,接着与会者用最热烈的掌声表达他们对这位优秀演讲家的拥戴。

第二天,台北各大报纸上均出现了“幽默大师名不虚传”的消息。看来,即兴演讲者有口才还不行,还要有随机应变的机智。

即兴演讲常常是由于某种特定的场景、特殊的时境所引起的。场景时境的刺激激发了演讲者,使之产生了不吐不快的欲望。然而有些人只要兴致一来便忘乎所以,一发挥便如黄河决了口再也收不住。俗话说,识时务者为俊杰,演讲者如果不会见风使舵,随机应变,就是有口才,也只能令人生厌,让听众“腻味”。

在人际交往中,面对嫉妒、攻击、诬陷、尴尬等负面言行,要做到随机应变,第一要处变不惊,保持冷静的头脑,方能急中生智,化险为夷;二是要宽宏大量,乱中不忘大局,让人下台阶。下面介绍一些随机应变的方法:

[1]奇妙对比,体现个性。1991年11月,李雪健主演《焦裕禄》同时获得“金鸡奖”和“百花奖”两个大奖,他在答谢时没有用别人常说的毫无新意的套话。只是诚挚地说:“苦和累都让一个大好人焦裕禄受了,名和利都让一个傻小子李雪健得了。”他的话刚停,全场掌声雷动。他的演讲不仅让人“开胃”开心,而且让人了解了他的人格,对他生出了几分敬佩。他的演讲同他的形象一样印在听众心中了。

受表扬的人即兴发言怕是最难讲好的了。因为感谢的心情往往难以表达。要想演讲成功,除了简练得体,诚恳幽默外,还要注意对照生发,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着,令你的演讲更有思想、有意思、有趣味,还能赋予你一种讨人喜欢的个性。

[2]借题发挥,点石成金。有个老师在上语文课时,一只小鸟突然飞进课堂,惊叫着在教室里乱飞乱撞,学生的注意力全被飞鸟吸引住了。玻璃窗外有钢筋防护网,小鸟一时又飞不出去。老师见状,灵机一动,说:“哎呀,这只鸟真漂亮,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第二节我们写一篇作文好吗?”于是一堂生动的观察课开始了。同学们一边观察,一边议论,老师还不时地给以指导。

面对突发事件,老师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借题发挥,由产生“异变”的小鸟谈起,仅用一句话,就把同学们由盲目猎奇引向了对知识的探讨与追求上。

[3]因势利导,化尴尬为神奇。一次公开课上,化学老师在演示试验前讲道:“当我们把燃烧着的金属钠伸到装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时,将会看到钠剧烈燃烧并生成大量白烟。”然而在演示时集气瓶中出现的不是白烟而是黑烟。全班大惊!老师很快意识到这是由于自己疏忽忘记清洁钠表面杂物而导致的结果。他马上沉静了下来,并将计就计,继续把试验做下去。他问学生A:“你看到了什么?”学生A不语,教师鼓励他说:“要实事求是,看到什么说什么,这才是科学的态度。”“老师,我没看到白烟,而是黑烟!”A鼓着勇气回答。“你的观察很准确。”老师在勉励学生,并进一步启发说,“这样看来,刚才燃烧的东西就不是金属钠了!可是,这的确是块金属钠。那么,刚才为何燃出黑烟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金属钠的物理性质与贮存方法。”老师抛出了引玉之砖,全班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C抢着发言:“金属钠性质活跃,不能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贮存在煤油中。”“你说对了!”老师怀着歉疚的心情介绍说,“由于我的疏忽,实验前没有将沾在金属钠上的煤油处理干净,结果发生了刚才的实验事故。为了揭示上述错误原因,我不打算回头处理煤油,而是将沾有煤油的金属钠继续烧下去。请大家想想,烧的过程中,烟的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黑烟之后将出现白烟。”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重新点燃了金属钠,还冒着黑烟,只不过放入集气瓶后逐渐变淡。老师将燃烧着的金属钠又移至另一个集气瓶中,燃烧变剧烈了,似乎听到了“嘶啪”的响声,集气瓶中的白烟在翻滚!“同学们,你们的预言实现了!”老师向大家宣布。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里,老师面对因自己疏忽造成的课堂“异变”,沉着冷静,因势利导,收到了化尴尬为神奇的效果,充分展示出了随机应变之术的魅力。

[4]顺手牵羊,为我所用。在即兴演讲中把别人刚说的话顺手牵来归为己用,舀他人池中之水,兴自己湖中之波,既方便又有趣。只要用得自然巧妙就可为自己的演讲增光添彩。1948年,郭沫若在萧红墓前即兴演讲时就用了这一招儿。他简单谈了“五分钟演讲”之困难后,就顺手“拿来”另一位演讲者的话:“我听了刚才X先生的2分钟演讲,太漂亮了!他说:人民的作家萧红女士,一生为人民解放事业奔走,到头来死在这南国的海边,伙伴们把她埋在这浅水湾上。今天,围绕在她周围的都是年轻人,今后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年轻人来围绕着她。朋友们!我们是年轻人,我们没有悲伤,我们没有感慨,请大家向萧红女士鼓掌。太好了,我的5分钟演讲只好改变计划了,让我把年轻引申来说一下吧。”

他的话立即使气氛变得轻松活跃起来。本是重复他人,却说出了自己想说的意思;本是“投机取巧”,却显得机智风趣。既赞扬了别人,又为自己演讲助了兴。真可谓顺手牵羊,一举两得。

3.急智之中,幽默为首

幽默的谈吐和行为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应变所推崇的急中生智,最能代表变通水平的非幽默莫属。在此略举几例。[1]妙答怪问。一次,乾隆皇帝突然问刘墉一个怪问题:“京城共有多少人?”刘墉虽猝不及防却非常冷静,立刻回了一句:“只有两人。”乾隆问:“此话何意?”刘墉答曰:“人再多,其实只有男女两种,岂不是只有两人?”乾隆又问:“今年京城里有几人出生?有几人去世?”刘墉回答:“只有一人出生,却有十二人去世。”乾隆问:“此话怎讲?”刘墉妙答曰:“今年出生的人再多,也都是一个属相,岂不是只出世一人?今年去世的人则十二种属相皆有,岂不是死去十二人?”乾隆听了大笑,深以为然。

确实,刘墉的回答极妙——皇上发问,不回答显然不妥;答吧,心中无数又不能乱侃,这才急中生智,转眼间以妙答趣对皇上。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外交场合常常碰到。60年代初期,我们曾准确地击落过一架入侵我国的美制U—2高空侦察机。在一次引人关注的记者招待会上,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就此询问陈毅外长:“请问外长先生,你们是用何种武器击落如此先进的高空侦察机的?”显然,这是军事秘密,不能公开回答,但如不回答又会使提问者尴尬,陈毅就势举了举自己手中的拐杖,说:“就是用这玩艺儿把它捅下来的。”说着还做了个往上捅的动作。自然,此举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确实,在千变万化的生活中,什么样的怪问都可能碰到,而对付这些怪问的最佳方案,就是利用语言的多义性做出迅速灵巧的变通,切不可被原问困死而陷于被动。自然,这种灵活的变通也将会使你走出困境,走向成功。

[2]即兴发挥。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八十诞辰的庆祝会上,周总理就巧妙抓住西方女士喜欢别人说她们年龄小的特点,并与中国称“斤、里”时比“公斤、公里”数值小一半的情况联系起来,于是就笑着要大家为斯特朗的四十“公岁”举杯庆贺。满座来宾听后皆捧腹大笑,斯特朗则笑出了眼泪。周总理演讲一开始便让人感到兴趣盎然,从而取得了成功。

[3]以虚对实。碰到别人实实在在的话语,不从实际情景出发,而是侧重联想,不给他有关问题的对口信息,将话题转向与问题没有直接关联的其他事情上,暂时中断对方原来的意念,中断必然引起对方对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品味其中的不协调,在意会里品味幽默。妻子对丈夫说:“你经常说梦话,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吧。”丈夫笑着说:“还是不用吧,要是治好了这病,我就没有一点说话的机会了。”妻子本是从关心丈夫的角度出发,实实在在劝丈夫看医生,而丈夫装作不懂,把话题引到妻子话多的问题上,说梦话是生理疾病,说话多是心理习惯,丈夫以虚对实的幽默表达着他淡淡的抱怨,妻子能在幽默里领悟丈夫的潜台词,幽默让生活充满情趣。

[4]以虚对虚。碰到别人不是很具体的问题,以及不好直接考证的问题,没有必要他问什么,你就答什么,而应给以抽象的闪避,同样用不现实的情景回答。伪劣产品的推销员喋喋不休:“本公司的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就好像鸭子一样呱呱叫!”一个受骗者说:“贵公司的产品就和鸭粪一样,质量越高闻起来越臭。”

碰到假冒伪劣商品是倒霉的,要是再搭上生气,那就更倒霉。这位消费者没有生闷气,而是同样从虚处着手,对方用鸭叫作比,他用鸭粪作比,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幽默在对比里充满生机,有效地戳穿了对方骗人的把戏。

[5]虚实辉映。有人想捉弄一下矮个丈夫和他的高个妻子,就当众问他:“妻子总在你身后居高临下的,你觉得般配吗?”“绝对般配。”他面无愧色地回答,“我为她的笑容腾出了空间。”

其实矮个丈夫用的是虚实辉映的幽默手法,对挑衅者现实的提问从虚处开拓意境,幽默改善着对话双方相互的位置。虚实辉映指恰当地把握虚与实的关系,不是顶真地响应对方的直接说法,而是作小小的延伸,在虚实对应关系上与对方错位,让其有所指变成无所指,引发某种悬念,通过后面的补充化解悬念,激活潜在的幽默。虚实辉映是一种很灵活的幽默方式,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应变。

[6]顺水推舟。西汉初,刘邦顺水推舟封韩信的故事也是一个绝妙的例子。韩信攻占了齐地,欲自封“假齐王”,派使者呈报刘邦。刘邦怒形于色,使者面色大变。这时身边的谋臣劝刘邦要好好利用韩信。刘邦脑袋一转,佯装继续发怒道:“大丈夫功城略地,就应称王,怎么要立假王?马上封韩信为齐王!”话锋一转,事情便发生了完全的变化。

[7]迂回化敌。对付已产生敌意的人,也可以用上幽默巧答。你当了个小官,拒绝办某件不合法纪的事,但找你的亲人心里产生了反感。你可以分析一次你没有代人办事而受责的经过,最后说:“叫我违法乱纪我不会,叫我行贿钻营我不敢,以前乡亲们说我是才子,可如今我是江郎才尽,只能背黑锅。”如果这话预言于人言之先,对方就不好意思开口,从而不会发生冲突。有时候对方是由于听到关于你的坏话,才对你产生敌意的。你要从坦诚入手,幽默化敌。比如有人诬蔑一个人手脚不干净,这个人就对别人说:“哟,既然有这样的意思,我劝大家都把金鸡银鸡藏好,别让我一来,闪失的闪失,损坏的损坏,那就糟了。”大家反觉得原来的话别扭了。

据雄词辩理于书生群中,戏言语交往于亲友之间,举手投足,有意无意,悄然失态,都可以使人产生敌意,破坏了融融气氛。那难堪情景,我们当然不愿见到。如有这种情况出现,你是否常常采用幽默巧答呢?那可是个化解敌对情绪的决窍!

4.虚而显实,弱而示强

虚张声势是指故意装出强大的声势来吓唬人的一种策略。《百战奇法·虚战》云:“凡与敌战,若我势虚,为伪示以实形,使敌莫能测其虚实所在,必不敢轻与我战,则我可以全师保军。”所以,虚张声势也是面临危机时的一种应变术。唐太宗李世民在少年时,也曾用虚张声势之计,吓退敌军。那是大业年间,隋炀帝率军与突厥作战失利,被困于雁门关外。炀帝命人将诏书系在木块上,投入汾水中,向下游郡县告急,命他们募兵援救他。当时年方16岁的李世民应募从军,在将军云定兴帐前供职。李世民了解到前方的敌情之后,对云定兴说:“敌人胆敢围困天子,是因为他们料定我主力无法及时增援。因此,如果我们将军兵分散,拉开数十里的行列,白天让敌人看得见族旗,夜晚让敌人听得见更鼓声,敌军不知虚实,一定会以为大批援兵迫近,这样,就可以不战自退。”云定兴听从了李世民的意见,依计而行。突厥的侦察哨远远地看见隋朝大军浩浩荡荡,连绵不绝,立刻飞报可汗。突厥可汗果然中计,连忙撤去了包围隋炀帝的军队。李世民初入军旅,便献此虚张声势之计,兵不血刃,吓退敌军,解除了隋场帝的危急,由此,他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虚张声势在于虚而显实,弱而示强。《百战奇法·弱战》云:“凡战,若敌众我寡,敌强我弱,须多设旌旗,倍增火灶,示强于敌,使彼莫能测我众寡、强弱之势,则敌必不轻与我战,我可速去,则全军远害。”

5.拿得起,放得下

俗话“拿得起,放得下”,这对于我们做人来说是极富于启迪意义的。所谓“拿得起”指的是人在踌躇满志时的心态,而“放得下”则是指人在遭受挫折或者遇到困难或者办事不顺畅以及无奈之时应采取的态度。一个人总会遇到顺逆之境及进退之间的各种情形与变故的。歌德说得好:“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这里,“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的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了。说到底,如何对待这“放得下”,才是真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英雄气概或者胜者风范的重要标尺。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了这样一种心境,就能对大悲大喜、厚名重利看得很小很轻很淡,自然也就容易“放得下”了。“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将“戏事”与“真情”区分得异常分明。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戏事”,就是指那些能拿得起、也该放得下的事;一个人能做到如此随和且随缘地看待人生旅途中的一切利害得失与祸福变故,岂有不会“道我赢”之理?

纵观一个人的人生道路,大都呈波浪起伏、凹凸不平之状,正如古人所说“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但是,当一个人集荣耀富贵于一身时,他是否想到会有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有长江后浪逐前浪的窘迫呢?既然如此,那就不要过分贪恋巅峰时的荣耀和风光,趁着巅峰将过未过之时,从容地撤离高地,或许下得山来还有另一番风光呢!

俗话说得好:“最大的一步是在门外。”可见,某种撤退的后面并非一片空白,也常不乏新的人生机遇。有“体操王子”美誉的李宁,退出体坛后选择了办实业的道路,不也取得了令人称羡的成功吗?如同一切时髦的东西都会过时一样,一切的荣耀或巅峰状态也都会被抛到身后或烟消云散的。因此,做一个明智的人,既然“拿得起”那颇有分量的光环,也同样应当“放得下”它,从而使自己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作出另一种有意义的选择。这样,我们又有什么惆怅或遗憾的呢?

人生旅途中,总会遇到某些不得已的情况而不得不“放得下”的时候。比如,一个人到了年迈体衰时,就有突然遭遇“被剥夺”辉煌的可能,这当然也是考验人如何对待“拿”和“放”的时候。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因此,一个人有可能遭遇到这样一些情形:人生——无论功绩或是职务——并未达到最佳状态和最高峰,却因为意外地遭受到某种打击,迫使人去直面“放得下”的窘迫。这时候,最重要的也许是尽快学会如何“爬起来”。有句老话说得好,“跌下去不疼,爬起来才疼”,这就是痛定思痛的一种表现了。反思固然必要,可是,如若长久地斤斤计较于“痛”上面,那就反而作茧自缚、手足无措了。

(六)装疯卖傻,大智若愚

“难得糊涂”历来被推崇为高明的处世之道。只要你懂得装傻,你就并非傻瓜,而是大智若愚。做人切忌恃才自傲,不知饶人。锋芒太露易遭嫉恨,更容易树敌。功高震主不知给多少下属臣子招致杀身之祸。与领导交往最重要的技巧就是适时“装傻”:不露自己的高明,更不能纠正对方的错误。人际交往,装傻可以为人遮羞,自找台阶;可以故作不知达成幽默,反唇相讥;可以假痴不癫迷惑对手。你必须有好演技,才能傻得可爱,“疯”得恰到好处。谁不识假中真相谁就会被愚弄;谁能不领会大智若愚之神韵,谁就是真正的傻瓜、笨蛋。

1.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做为一个人,尤其是做为一个有才华的人,要做到不露锋芒,不但要说服、战胜盲目骄傲自大的病态心理,不要太张狂太咄咄逼人,更要养成谦虚让人的美德。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凡是鲜花盛开骄艳的时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就是衰败的开始。人生也是这样。当你志得意满时,切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这样你不遭别人当靶子打才怪呢!所以,无论你有怎样出众的才智,一定要谨记: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不要把自己看成是救国济民的圣人君子似的,注意收敛起你的锋芒,掩饰起你的才华。

李白曾说:人贵藏辉。

杰出人物的可贵之处在于不夸耀自己、不锋芒毕露。

凡事糊涂一点,才能够避开意想不到的冷箭;不露锋芒,与世无争,方能解得开天地所布下的罗网。

觉察到别人的欺骗而不在言语和态度上显露出来,你的诈谋就高于他的诈谋;受到别人的侮辱而不动声色,那么对方所受到的侮辱就超过了你所受到的侮辱。这就是高人一筹之法。

喜欢揭发别人隐私的人必然使自己面临危险,甘愿装糊涂恰恰是保护自己的智慧;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常被别人取笑,卖弄聪明恰恰显出自欺欺人的愚蠢。

觉察到别人在弄虚作假而不动声色,装糊涂也是很有意思的。老子曰:“善行无辙迹。”意思就是说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车痕足迹。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不愿意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议论,不愿博取名声,他们只是悄然进行自己的事业。

聪明睿智的人,要用愚蠢自守;多闻善辩的人,要用浅陋自守;勇武刚强的人,要用畏惧自守;大富大贵的人,要用节俭自守;仁德广施天下的人,要用谦让自守。如此处世,就能避免招致损害。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先在国都组织比赛,挑选先行官。众将一听立功的机会来了,都跃跃欲试,准备一显身手。第一个项目是击剑格斗。众将都使出全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晃动,异常激烈。经过轮番比试,选出了6个人来,参加下一轮比赛。第二个项目是比箭,取胜的6名将领各射3箭,以射中靶心者为胜。有的射中耙边,有的射中靶心。第5位上来射箭的是公孙子都。他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只见他搭弓上箭,3箭连中靶心。他昂着头,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去了。最后那位射手是个老人,胡子有点花白,他叫颖考叔,曾劝庄公与母亲和解,庄公很看重他。颖考叔上前,不慌不忙,“嗖嗖嗖”三箭射去,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只剩下两个人了,庄公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轻蔑地看了一眼对手就奋力往战车跑去,哪知跑了一半时,却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等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公孙子都哪里服气,提了长戟就来夺车。颖考叔一看,拉起来飞步跑去,庄公忙派人阻止,并宣布颖考叔为先行官。公孙子都怀恨在心。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之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手举大旗率先从云梯上冲上许都城头。眼见颖考叔大功告成,这时的公孙子都嫉妒得心里发疼,竟抽出箭来,搭弓瞄准城头上的颖考叔射去,一下子把颖考叔射了个“透心凉”,从城头栽下来。另一位大将瑕叔盈以为颖考叔被许兵射中阵亡了,忙拿起战旗,又指挥士卒冲城,终于攻下了许都。

锋芒太露而惹祸上身的典型莫过于旧时功高震主的为人臣者。打江山时,各路英雄汇聚一个麾下,锋芒毕露,一个比一个有能耐。主子当然需要借这些人的才能实现自己图霸天下的野心。但天下已定,这些虎将功臣的才华不会随之消失,这时他们的才能成了皇帝的心病,让他感到这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屡屡有开国初期斩杀功臣之事,所谓“杀驴”是也。韩信被杀,明太祖火烧庆功楼,无不如此。你不露锋芒,可能永远得不到重任;你锋芒太露却又易招人陷害。虽容易取得暂时成功,却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所以才华显露要适可而止。

当今社会,此理仍然,与领导交往的技巧就是“故意装傻”。这也就是指不炫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必须要有很好的演技才行。然而,不是人人都可以傻得恰到好处,如果没有掌握得恰到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2.醉拳要领:形醉而神不醉

“醉拳”之厉害,在于一个“装醉”,表面上看来跌跌撞撞,偏偏倒倒,踉踉跄跄,不堪一推,而其实呢,醉醺醺之中却杀机暗藏,就在你麻痹大意之时,却挨上了“醉鬼”的狠招。

真醉和装醉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愚者和装愚者是迥然相异的两种人。玩“醉拳”的,是“形醉而神不醉”,“醉”是“醉”在“虚”处,是迷惑对手,而“拳”却击在“实”处,招招乃致命杀手。装愚的,是“外愚而内不愚”,“愚”是“愚”在皮毛小事,不涉宠旨,无关大局,而“精”却“精”在节骨眼上,事关一生命运。蒋门神遭武二郎一顿狠揍而退出霸占的快活林,最终死于二郎刀下,碟血鸳鸯楼,自是恶贯满盈,却另人痛快之至;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却令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装醉打拳乃格斗上乘技法,装疯卖傻亦是人情操纵的一流功夫。那些能够使他人“买”下自己傻气的人,正是人生中“最伟大的推销员”。他们的成功自古至今皆无例外。

在政治风云中,有时当危险要落到自己头上时,通过装傻弄呆,还可以达到逃避危难、保全自身的目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大师孙膑,遭到庞涓暗算后,身陷绝境。然而孙膑不向恶势力妥协,他决定佯狂诈疯,以懈庞涓的警惕之心,然后再图逃脱之计。一天庞涓派人送晚餐给孙膑吃,只见孙膑正准备拿筷子时,忽然昏聩,一会儿又呕吐起来,接着发怒,张大眼睛乱叫不止。庞涓接到报告后亲自来查看,只见孙膑疾涎满面,伏在地上大笑不止。过了一会儿,又嚎啕大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