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解:精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22:06:38

点击下载

作者:钟永圣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道德经通解:精装

道德经通解:精装试读:

第一讲

(时间:2013年12月21日 地点:大连市365市民大楼406室)

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冬至日叫“天地过年”,作者有意在冬至的前一天开讲《道德经》通解,在天地“一阳来复”的这一特别时刻,我们对经典的学习与传承也意味着“一阳来复”。作者提倡快乐学习并把握正确的方法,不必在意版本,回到人的本身去参究。本讲主要讲道,讲玄,讲美,讲恶。最后告诫我们:“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尊重传统 实践传承尊敬的各位同仁:

今年是公元2013年,也是我们黄帝纪年的第4747年(另有它说,例如4710年)。我在2012年1月10日北京书展新闻中心就《中国经典经济学》一书的主旨演讲的时候,下过一个决心,就是以后历次公开的讲座都要报告我们自己的黄帝纪年。如果不说的话,可能这个传统就会慢慢地淹没在悠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大家可能就都忘了我们还有自己的纪年。我们自己的传统,自己不珍视,希望别人去尊重,这是不现实的。所以,炎黄子孙都应该从我做起,担起这个传承的责任。

本次《道德经》通解讲座的时间是我自己挑选的。因为明天就是我们传统农历的冬至日,在中国古代有一种说法,叫“天地过年”。既然过年了嘛,我就特意穿了这么一件对襟的褂子,算是中国本民族自己的服装,作为庆贺。不是说为了讲《道德经》,一个没有道的人故意弄这么一件衣服来装作有道(笑),而是因为要过年了!小孩子过年的时候都喜欢穿一件新衣服嘛!到了明天,大家查我们的农历,它会告诉你哪一时哪一刻,是那个“冬至”的时刻。冬至一阳生,就是天地阴阳运转,一股阳气能量已经像小娃娃细微生长的那个状态一样,开始生发了。现在很多人读《易经》看不懂,是因为停留在文字上,如果学会看自己身体,学会看现实就很好懂。明天那个特别的冬至时刻,在这一年当中,就叫“一阳来复”,阳气开始生发;那相对的夏至那一天呢?就是“一阴生”!天地之间就是这样阴阳互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把它理解清楚,推到极致,随顺把握。跟大家讲,人生可以不得病。这是一本很大的经济账!所以,我们选这个时间来开讲《道德经》,是取一个与天地四时相合、与道相应的意思。讲座缘起 弘道有责

这个讲座本来不好意思在公开的场合跟大家报告,只是在一位特别好的朋友的家里面给几个小孩子讲的。当时听讲的有五个孩子,我跟这五个孩子说,你们有机会听到有人讲《道德经》,你们就有了弘道的责任,一个都逃不掉!可能跟小孩子讲这样的话,他们会觉得很沉重。可是我说这是一种责任,听到了就有责任,就是有传承的责任。不管我讲得好不好,《道德经》在他们的心灵当中就种下了种子。我告诉他们,现在是一个国际化的社会,将来有一天,很可能你们在座的五个人都有机会出国留学,可是假设到了美国,如果你的同学问:你来自一个文明古国,那么请问你们国家有一位圣人叫老子,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他的学说是什么?然后你告诉他sorry,I don’t know.那么我说你这个中国人就打了折扣!因为如果我到西方去,我问我外国的同学:你能不能给我讲一下“The Holy Bible”里面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如果他说我不知道,那我心里对他的尊重感可能就会下降。

之所以在现在这个时点,在自己还没有悟道、得道的情况下,把一个在私家书院里面对孩子的讲座公开为面向大众的讲座,是因为我被大连团市委感动到了!大家目前也都知道,团市委这些年推行《弟子规》教育,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很艰难!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成效!看到了我们孩子的转变!变成了一个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懂得用功、懂得礼貌,真正地归复到一个中国人的道路上。包括这些孩子的父母也深受触动。我们去北京语言大学附属中学看到了这些改变,当时正值团中央书记秦宜智同志来大连调研,现场所了解到的情况,真是让人非常的感动!《弟子规》的教学被很多人嗤之以鼻,以为那是教给孩子的,与我无关。我都长大了,我为什么要学它?就觉得那个东西太低了。可是,其实它代表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行门”。什么叫“行门”?中国传统文化有行门,有解门,解门就是专门谈理的,行门就是讲落实,就是做没做到。我们经常问这句话:“你行不行啊?”很多人不真行、不真干,全都流于形式,那他能有道吗?那他能有德吗?不行没有道,不做没有德。孔子说“听其言,观其行”,就是要解行相应、知行合一。所以,大连团市委诸位同仁倡导落实《弟子规》之后,现在能够让人来在他们的“青年课堂”讲《道德经》,不管讲得好与坏,我认为这是他们团市委工作的一个升华:由当初的一个“行门”,做到之后,开始向“解门”升华。用大家熟知的现代学术语言就是说,由感性向理性的天堂进发。这是本讲座缘起的第一个原因。

那第二个原因,就是“传承”的需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所需。如果再不恢复道德的基础,这个社会许多领域的底限已经被坏掉了!这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我经常讲,讲经济学的必须提到的一件事情,就是几乎整个社会都在舍本逐末,全都在追逐GDP,追求那个真金白银,追求自己的奖金,追求自己的利润,但是却不知道利润的来源是从哪里生发的。

中国传统经济学告诉我们,真金白银的利润是从德行上生发的。如果财富不是从德行上生发的,就不能要!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君子不处,这是孔子说的。而我们现在,不义取财、舍本逐末的现象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要想恢复我们这个国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要想再让我们的文明至少传承五千年,这个道统,这个德统,这个礼仪之邦的真正的传统,就要传下去。如果你不传下去,遭罪的是我们自己,得意的是其他人!

如果我们自己不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但我们自己得不到真实利益,还会让别人拿去申请什么联合国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例如,我们的某个传统节日,包括我们的礼仪、我们的服装,都快成了“韩国传统文化”,连李时珍都快变成韩国人了!大家听说过没有?包括我们的汉字,都被说成是韩国祖先东夷族发明的!孙杨得了伦敦奥运会游泳金牌之后,韩国人说孙杨四百年前的远祖就是韩国人!大家听说过没有?我们这个《道德经》,在德国的社会调查当中,全世界的思想家里面排了第一名。德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德国是一个因为严谨而令世界尊重的国家,是一个在近代盛产思想家的国度。据说德国的社会经济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当中几乎没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因为他有坚实的制造业,一提起德国的产品,大家肃然起敬。而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经在电视上呼吁国民学习《道德经》,以解决自己思想上的困惑。现在中国一提起国货,很多人虽然不至于嗤之以鼻,起码心里面仍然瞧不起,比如瞧不起国产汽车,而德国汽车天下称赞。有些人不光看不起国货,还看不起自己的传统文化典籍,什么《道德经》五千言,哪里有康德的“三大批判”来得精密、深邃、浩瀚?其实,无论汽车还是文化典籍,这些国货都是不同时代中国人精神质量的物质体现,我们自己要尊重它。人家现在做得好,人家有几代人道德积累表现出来的制度、技术和精神;我们中国人过去做得好,现在却做不好,我们当下缺的是什么?要反省。《道德经》指出道德是一切的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物质产品不精致、精密、精良,也是道德缺失的具体表现,因为产品就是人品的物化。所以说,这是第三点,我们为什么要学《道德经》,就是补足全社会缺失的道德底限,让学人得到真实的道德利益。反对刻苦 快乐学习

学习《道德经》的理由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对在座各位同仁会有大利,对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会有大利。

上一周讲《论语》的时候,开篇我就说,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不能学到利益,不能学到快乐,我们学它干什么?!我是一个坚决反对刻苦学习的人!“刻”着“苦”去学习,不是越学越苦吗?错误的教学方法导致一些学子说“老子毕业以后,再也不学习了!”大家听没听过这样的情况?毕业的时候,有学生考完试,把书本一下子扔出窗外,恨死它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被现在的国人所推崇?有些家长,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够,借钱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入美国、英国或者其他“先进之邦”的学校,你能怪他们瞧不起自己的教育?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者和我们的教育从业人员,也就是被称呼为老师的人,是否反省过自己有没有那个德行?有没有能力把孩子教好?是为了自己赚钱还是为国家造就人才?先不说有没有那个智慧,就说有没有那个德行让我们的家长去相信你,说,“我把我唯一的孩子交给你,我一辈子放心”,有吗?恐怕是没有!恐怕是有很大程度上的缺欠!

尽管我们一直在改革教育,可是始终改不到根上。对教育的批评就太多了!我们应该从自我做起,就是负责任地从自我做起,骂社会很容易,骂教育也很容易,关键是:我作为一个家长,我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家长;我作为一个被人称呼为“老师”的人,我能不能在这个称呼之下,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是因为我在我的老师的课堂上,反思到了自己以前的错误,所以我现在才有脸面出来讲。为什么?把你的错误,把你做错的东西,告诉各位同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果大家早一天知道正确的道理,就可能更多地避免“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的无奈和悔恨。我们不能再这样下去,我们要从老子《道德经》提供的思路升华回去,我们要从“礼”恢复到“义”,从“义”恢复到“仁”,从“仁”恢复到“德”,从“德”恢复到“道”,这就是道、德、仁、义、礼,这“五者一体”的涵容递进的关系,那就会“人道尽,天道返”,就能做一个好人。你就不要去求道了,堂堂正正地做人,就是得道者。这是李勤伯先生九十岁时候讲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光明磊落地做人,堂堂正正地做事,你就是得道者。这句话可以在诸家经典当中得到印证。

不要以为我们今天讲《道德经》,好像跟儒家没关系、跟医学没关系、跟伦理没关系、跟经济没关系,那就理解错了,那不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混为一体的圆觉文化。老子“道德仁义礼”相互涵容的观点,可以用儒家的经典来解释。大家有没有熟悉《中庸》的?《中庸》第一段读懂了,天道就懂了。“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请问《中庸》的作者,孔子的孙子,这位子思先生是道家的吗?为什么开口就谈“道”?这一段最后一句话:“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我们每个人都在道中,不用去找。回家孝敬父母是道,在单位尽职尽责、尊重领导就是道,爱护自己的下属,做他的“君、亲、师”也是道!头头是道啊!认识不到的话,得不着那个大利。所以,这个利怎么得?就在自己的本位得,就在自己的当下得。不要以为今天上午听一场讲座,下决心说“哎呀,我回家去用功,我回家去争取得道去、修道去”,错了!在当下就有德,就有道。如果说当场学习的时候没认识到,非得要回去的时候重新用功,那你是自己把自己排除在道之外啊!分成了两个了!现在流行一个词,说你怎么那么“二”啊!千万不要“二”(犯傻的意思),如果你在自己修为的时候“不二”,就是入了不二道门,也叫不二法门,也可以说入了“普门”,你得到的是“一”的成就。

什么是“一”?我们往后讲《道德经》,大家会对这个“一”有深刻的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万物当中,包括官位、财富、家庭和谐、父母健康、子孙兴旺,甚至包括年终发奖金等,万物嘛,怎么得来的?那就追回去啊!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从“礼”恢复到“义”,恢复到“仁”,恢复到“德”,恢复到“道”,把老子“道德仁义礼”这个顺序倒过来实践,就“入道”了。现在我们都是万物当中的一物嘛,万物从哪来的?从“三”来的。“三”从哪来的?从“二”来的。所以“二”也不是不好(笑),那“二”从哪来的?“二”从“一”来的。“一”又从哪来的?“一”从道来的嘛,“道生一”嘛。那还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道”又从哪来的?老子说了,“道法自然”!什么是“自然”?就是你自然本来的样子!找哪去了?绕了一圈回来了!什么叫“圆觉”?刚才讲的这个就是!也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方法之一,“以经解经”,体会快乐学习的益处。上面我们讲的,是为什么要学《道德经》,关键是对自己要有利。学习经典 三种方法

下面讲学习《道德经》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就是“以经解经”。就是用这个经文本身的语句去理解经文本身,它是一个比较靠谱儿的做法。为什么?如果我们写一篇五千字的文章,请问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长辈、各位同仁,你会不会在这个五千字当中,逻辑混乱、首尾不顾、自相矛盾?可能性很小吧?所以,读经典要首尾相顾。什么叫首尾相顾?例如读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明白;或者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不明白,没关系,往下读,说不定读到哪一章,一下子清楚了。就是这个意思。“以经解经”就是用它自己的文章解释它前边的论述。比如我们看电影,会有这样的镜头:一开始就是一个眼睛,镜头逐渐地拉大,然后出现鼻子、眉毛,出现半张脸、整张脸,整张脸出现的时候,就认识了这是谁,对不对?读书也是这样,“以经解经”就是这个道理。一开始没懂,没关系,因为经典是浓缩的智慧、是精华,它不可能像读武侠小说、言情小说那样,一读就懂。那么慢慢来,慢慢消化,说不定读到哪一章就都懂了。这是第一个方法,以经解经。注意!这就是在解释我们为什么学习经典能够得大利,你要真明白老子的这个意思了,用王财贵先生的话说,等于你的脑子里面驻扎着一个老子。你想象一下,从此你在人生当中、在这个世界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第二种学习经典的方法是“体会”,身体的“体”,开会的“会”。“体会”是什么意思?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明白,不是用脑子去理解、去妄念、去妄想,是用身体去明白。什么叫用身体去明白?那就是自己已经和道“合二为一”,已经跟天地四时的运转规律相合,已经跟世间的伦理相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体会的意思。“以经解经”还包括用其他的经典解释自己正在学习的经典,就是用智慧程度相同的大师的经典互相解释,例如用《论语》中的经文解释《道德经》的含义;我们用孔老夫子的语言和境界解释一下“体会”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状态。

孔老夫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我们想象,十五岁的时候,老夫子好像突然发狠,“老子一定要学出个名堂来!”这就是人生立志,十五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初二、初三学生那样的年龄。然后“三十而立”,三十岁开始觉得有自己的东西了。“四十不惑”,四十岁不再迷惑动摇了,“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不惑”就不动摇。不会说“哎,今天听这个姓钟的讲座好像讲得有点道理,可是上一周,我听一个姓李的讲座,好像也有道理,但是他们说的不同,谁对呢?”当时听谁说好像都觉得有道理,但到底哪个说法对?到四十岁的时候,这种困惑没有了,就不会动摇了,就是那个标准清楚了。“五十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刚才我说了,《中庸》第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本性啊,知天命是什么?知道自己的本性嘛!有一句话可能把大家吓住了,就是“明心见性”。八十多岁的任登第老先生,在大连论坛的时候,老爷子很谦虚地问,“请问《中庸》第一句话什么意思”?那就是这个意思,了知自己的心性,就是孔子五十岁达到的境界。“六十耳顺”,什么是“耳顺”?心理干净了,不跟你计较了,心无挂碍了,你说好说坏那是你的,与我无干啊。“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就解释了我们刚才说的老子的状态,什么状态?合道嘛,心里每发生一个念头都不违背伦理,都不违背天道,都不违背自然之德。

我们每天出门前要化妆,选一套服装,要在人前“装”个样子,合乎礼仪。例如我穿这中式服装。可是穿它就引起很大的争议,很多人都据此认为我讨厌西方。我说你错了,我对西方的了解,对西方文化下的功夫,比我在传统文化里面下的功夫要多两倍都不止。但是你一穿中山装,他们就说“这个人真能装”!恰好我还姓钟,那个中山的“山”和“擅于”那个“擅”还谐音,好像中山装那玩意儿正适合我!中山装,“钟擅装”嘛!(笑)但是,用钱穆先生所说的“器物制度,皆是文明”这句话来看,你穿这样一套服装,表明了内心对一种文明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议?人们对表象的东西会有这么大的争议,是因为人们的心里对文明的见解有分歧。

现在对我来说,所要践行的就是,你不管怎么说,那是你的看法,我按照经典的教导做我自己的。我怎么知道你不是圣人在世间游戏?我跟你计较,我计较得起吗?所以跟大家报告,我现在是什么状态:任何一个叫我“老师”的人,都是我的老师。这句话是真话,绝不是谦虚的,全都是我的老师。而且,连没有生命的东西,都是我的老师,包括我面前的这个摄像机,它就能教会我好多东西。古代有两种说法,分别叫“无情说法”和“有情说法”,一旦理解了这个状态,生命就进入了一个很奇妙的境界:芸芸众生和山河大地,林林总总,都是老师,都在说法,人随时随地都在学习,妙不可言!妙在哪里呢?妙在自己因为念头转化而得利!很少再怨、恨、怒、恼、烦,很少在对立的怨恨情绪当中。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逐渐合道!要想合“道”,就不能讲自己认为对的理,你讲的那个“理”是你自己的妄念生出来的,往往背道而驰,所以不能讲自以为是的道理。例如,你只要生出来妄念,就对健康有负面影响,就对你周围的气场有不利影响。在单位工作不顺心,回家还觉得余怒未消,我就经常说,拉长个驴脸回家给谁看啊?亲人亲人,就是最亲密的人,就应该对他们笑脸相迎嘛。家里面的人,不是父母就是配偶,要么就是子女,就算在单位里面,同事其实也是我们的同胞,往上几百年一数,全都是有血脉联系的亲人!进入这个状态,你还跟谁计较?不会再计较,至少试着努力不再去计较。那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开始,那就是老子所说的“和”与“道”的状态。

我们所要遵循的“道”在哪儿?就在自己那里面。所以要归到本身,这样才能得大利。得一个什么样的大利?无往而不胜的大利!我们现在所说的利润、赢利,这个“利”字在《易经》第一卦《乾卦》里面是卦辞的第三个字,周文王解释《乾卦》,下了四个字的断语,“元亨利贞”,每一个字都很精到。“元”是“体之仁”,不用解释了,表示最初的,本体的;“亨”是“嘉之会”,通达、贯通的意思,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无障碍地会聚而来,“大亨”就是财富滚滚而来没有界限的意思,后来代指大富豪;这个“利”字需要跟大家多说几句,因为现在我们搞市场经济,大家被自己误解的这个“利”已经害惨了。就是因为求利的理念和方法错了,舍本逐末,如果做对了的话,按照“德本财末”的原理,培基固本,本立道生,那么这个“利”那真是大利。“利者,义之和也”,仁义的义,义气的义,和气的和。注意!我们古代的解释,这一句话就把伦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一下子贯通了,你要追求的那个“利”,本质上是伦理,是义气,是仁义,是德行的和谐。让双方都得利,这才叫利,这才叫义。达不到这个和谐的双赢状态,谋取暴利,就不是“义之和”也,就伤害了我们的天地,伤害了我们的同仁,就伤害了“道”也伤害了“德”。所以取利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这条原则:“利者,义之和也。”

大家听没听说过李嘉诚的做法?他告诉儿子:别人认为取八分的,我们李家取六分就可以了。为什么他一辈子每次在世界经济大的起承转合当中,也就是有危机、有繁荣、有衰退的过程当中,他每次都能在最佳的节点上要么退出要么进入?为什么?得经济之道嘛,他看得很清楚,就是因为他能够守住这个利的“义之和也”,这就是“得道”。

学习经典的第三个方法,就是要“至诚诵读”。“至诚”这两个字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入门钥匙。有很多人,他可以把《道德经》背得非常非常的熟练,包括其他的经典,甚至“十三经”都背下来,可是未必“入门”。为什么说至诚诵读可以体会到《道德经》的妙处,体会到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妙处?孟子他老人家给我们一个解释,叫“至诚者必感通,感通者必至诚”。子思在《中庸》里面说“至诚可以前知”,什么叫前知?我们知道今天西方经济学里面有一个理性预期学派,根据数据去推测。2008年经济危机的时候,英国女王视察皇家学会,进门就问,发生这么大的危机,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人提出预警?据说当场的经济学家都哑口无言。问题出在哪里?纸上谈兵。他们以为自己研究的那些数据是“经济”,其实不是呀。我们古代经济学是直接面对经济现象,直接面对经济本质,直接进入我们自己的那个“自然”,所以才能够做到“至诚感通”。不至诚就进不去,就是书上的文字能够倒背如流,如果不至诚的话,这个门都没入。这个判断可能会面临很多讲传统文化的人激烈地反对,但是我还是要说,事实如此,人不至诚就在传统文化的门外,得不到真东西。“一分诚敬,一分收获;万分诚敬,万分收获”。

我今天特意拿了很多版本的《老子》给大家看,因为一会儿要讲到版本的问题。你看这些书不可谓不严谨,考证不可谓不详细,但是其内容有点像什么呢?就是胡适批评的“故纸堆文化”。当你把它读清楚了、读明白了的时候,头发都白了,然后那活的灵魂却没有得到啊!钱没赚到,官没升上,快乐也没得到。家里面不论是丈夫还是老婆,都会有点意见吧?说你有学问,只是一大堆写在纸上的理论,可是真实的人生利益在哪儿?可是如果至诚,就能够进去了,就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改变人生。要知道,我的修学老师中有一位是农民,是对我很关键的“得法”老师,在他的课堂上我打开儒释道的界限。他怎么能够入进去的?至诚!发誓力行近半个世纪了!所以这个方法很关键。

再重复一遍:第一个方法是“以经解经”,就是用它的原文来解释它自己的说法。这个“以经解经”还包括跟作者智慧程度相同的大师的经典。比如,要理解《老子》,可以参考《黄帝内经》,可以参考《易经》,可以参考孔子和弟子的《论语》,可以参考《大学》《中庸》《庄子》等经典,这叫“以经解经”。第二个方法,用身体去明白,叫“体会”。这个方法不是拿来用嘴说的,是要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比如,我们感觉到有些人很厉害,大家会这样形容他:“哎,这人有道行呀!”叫“有道行”对不对?什么叫有道行?行道行道嘛,他是真做!在古代,不学《道德经》这样的经典,据说治国要出问题。我们今天被称为“汉族”,是源于汉代,汉代的成就是怎么取得的?汉代的治国原则、治国方法就是“黄老之学”。“黄”是黄帝,“老”就是老子,就是他这本《道德经》体现的思想智慧。第三个学习方法就是“至诚诵读”。不要拿出现代人的狂妄,说这是古代的,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东西,老古董了,现在科学都这么发达了,它有什么好学的?我跟你讲,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相当于你是老子,因为你的心态相当于“老子天下第一”嘛,连真正的老子在你面前都不行嘛,如果以这样的心态去读,绝对看不懂这个《道德经》!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有懂。真读懂的人,绝对谦卑下去,都不是谦虚,是谦卑,遇到任何一个人,你低我比你还低。这是中国古代高人留给我们的宝贝,你只有至诚才有人教。我反思我自己的毛病,年少轻狂,所以没很早地遇到得法的老师。如果我在十几岁的时候遇到老师告诉我,谦卑能够改善自己的命运,树立德行能够改变自己的财运,我今天绝不是这个样子!会好得多!为什么我在家里面的地板上磕头?对老师心存感激!而且告诉大家,头磕下去以后,脑子会越来越灵的。这也不神秘,因为你有至诚心以后,有利于经络的开通。我们都知道,头磕下去以后,我们这个颈椎、脊椎、腰椎连在一块的,跟着活动,形意门里面把人的这条脊柱叫作一条大龙,它如果活泛起来,整个身体的精、气、血的管道就被打通了。气血畅通直接补益脑海,所以人会感到越来越耳聪目明,灵感迸发。至少我有这个体会,我们看书一连看三个小时,往往后脑发木,记不住了,感觉到好像能量不足了,就证明我们记忆、思想、意念的物质基础在后脑。所以,多磕头,学谦卑,会有这样好的结果。这是讲学习经典的方法,方法讲完了之后,我们开始进入版本的问题。版本选择 观其要旨

学习《道德经》一定会涉及版本问题,因为版本太多了。我们现在依据考古学的结果,所谓权威的版本,一个是郭店楚简版本,再一个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版本,写在帛上的甲乙本;第三个就是现在大家通行的那个《道德经》版本。我跟大家推荐的是,不论你拿到哪一个版本,都没关系,就是不要因噎废食,觉得这句话跟那个版本不一样,我不看这个版本,我要看那个版本。错了!我之所以把这一摞解释《道德经》的书全拿来,就是跟大家说,都有它的长处,也可能都有它的短处。因为老子不能活到今天,当面给我们回答说,我当时写的是什么,哪一个是真的。但是在不同版本之间怎么学呢?体会!使用体会的方法,回到人本身去参究,任何经典解决的都是人的问题。南怀瑾先生说,我们这个世界,任何学问,如果没有落实到生命上,它就不成立。而生命就是我们自己的,自己的这个体验是最“可靠”的!我自己得没得利,你心里到底是什么样的感觉,你是了解的。如果只是听别人说,可能是假的。包括听姓钟的说,可能都不靠谱,要你自己体会到,体会“道”!那才是真的。所以,版本的问题,你选一个差不多的就可以。比如说,我就选了这么一个中华书局的版本,给孩子们用的,为啥说是给孩子们用的?里边是一个大字本,带注音的,都不用查字典。就这一个版本先吃透它,有怀疑的地方先放下,就是不因噎废食,先通览一遍,然后旦夕揣摩,早晚有一天会融会贯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版本?可能是这样:古代那个时候,不是我们今天看到一本一本的书,是竹简或者是木简,是龟甲,或者是兽骨,或者是刻在石头上,或者是石板上。从孔老夫子看《易经》“韦编三绝”的记载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流行的应该是一卷一卷的竹简或者木简这样的“书”。竹简和木简堆的时间长了,流传的时间长了,由于用来穿竹简的牛皮绳可能断掉,卷在一块的文章是有可能混淆的。《道德经》以前也没有八十一章的章节,这是后人分的,所以回到历史情境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现在去为一个版本的优劣问题进行讨论,几乎跟《道德经》的学习无关,就是跟我们要得的那个大利无关,除非你是一个文史馆员,一辈子就感兴趣这件事。

我跟年轻的伙伴们讲,如果学习经典不能让你在城市里面毕业工作的时候很快买上房子,娶上媳妇,然后给自己的孩子储备好足够的奶粉钱和教育经费,《道德经》的大用你没得到!要得大用,还要为国家考虑。如果你自己解决不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国家还得救济,那这个经典读来还有什么意义?《道德经》是通达的,可以帮助人通过尊道贵德、增长智慧来改变命运。所以绝不要因为版本的问题浪费时间。版本的问题就简单地说到这里,以后讲到某些章的时候,我们还会跟大家提这件事情。比如有几句话,在好几章当中出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你看这几句话,大概至少在第四章当中出现。什么意思?五千字的文章,它反复地说这几句话,是重复吗?刚才问过大家,我们自己现在写五千字的文章,会不会啰里啰唆地老是重复这一句话?在古代写文章刻下一个字都很关键呀!老子不会干这种“磨磨唧唧”的事情。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可能是各章之间,不知是因为腐烂了也好,还是说拿串行了也好,编辑整理串了也好,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会有错误的可能。但是它不影响我们了解那个“活的精神”,就是我们一定要把胡适批评的那个“故纸堆文化”变成今天能够了解的“活的精神”,用这个“活的精神”利益我们当下的生活,这样学习《道德经》才有真实利益。深入体会 句读可知

说完了版本的问题,再说句读的问题。古代竹简或者印书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就是没有今天所谓的标点符号。“句读”是小学,是读书人的基本功,是让我们自己去断句,把那个意思读出来。而且,这种制作书籍的方法让我们得天道,让我们聪明。竖行的书,读书的时候,头是这样慢慢地、慢慢地、一列一列地上下活动着,就是我们的脑子始终是这样(做点头的样子)。我们的老祖宗太聪明了!让读书人自然地就能活动脊椎,改善督脉的气血运行,保证头脑的能量充足和身体健康。今天很多人得办公室的毛病,许多都是因为脊椎出了毛病。说到这里,请大家现在就调整一下坐姿,基本上放松地坐正,头微微地上顶,有学过太极拳的,有学过内家拳的,无论是八卦掌还是形意拳的,老师肯定教过,否则一看姿势就不对了。这样坐正,天、地、人自然贯通,我们自己身体的那个能量自然跟外界就可以进行沟通。如果没有这样的体会,就不知道我们这个文化为什么好。

所以,中华古文化是要求读书人把这个句读自己读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身心俱炼的过程。这里举一个因为句读的不同而悟道的例子。古代的一个祖师,他读一部经,叫《楞严经》,当然也是这种正体字,不会有标点符号的。按照我们现在的断句,他当时读到的这句话应该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但是,他读着读着,他把那个句读给改了,叫“知见立,知即无名本”,一下子豁然大悟!就一下子明白了,被人称为老师了,成为祖师了。就是句读的不同,“知见立”,你有知见立起来,就是脑子里有一个成见,“知即无明本”,这个成见就是你发生错误观念的根本,“无明”就是糊涂。什么是明白呢?《道德经》第十六章说:“知常曰明”,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那个“常”,知道这个“常”叫作明;那第三十三章里面还有一句话,也是解释“明”,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才叫明;那还有第五十二章说“见小曰明”,“见小”就是在静坐当中见到的那个极细微的状态,一片光明,业消智朗,觉慧洞开,自然也就明白了。“自知者明”,因为当你“见小”的时候,也就一定会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那个“常”是何所指,这就是“明”嘛。践行经典 顺应天时

学习《道德经》以后要顺应天时,这也是我们选择这个时间来讲《道德经》的原因之一。本来现在这个时间(冬至)我是应该闭关的,不能够完全闭关,也应该闭一个方便关。尽可能关闭眼、耳、鼻、舌、身、意,少出门乃至不出门,少说话乃至不说话,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非礼勿思,恬淡虚无,精神内敛,涵养心性。东北话“猫冬”很像闭关的意思,或者说少出来“嘚瑟”。可是,现在我还是不忍心看着这个世界这个样子,还是出来说两句。

今天在座各位,用我们老师的话说,不但你祖上有德,你本人也有很大的德行,否则的话来不了。今天坐到这里面,一定是有德。当然绝不是说没来那些人就缺德,这件事情要搞清楚。为什么有德?因为我们有一个责任,叫传承。告诉大家一件事情,就是从明天那个关键的冬至时点开始,天地阴阳转换的关键的时点开始,大家要养护好自己这个身体,这是我们革命的本钱。没有了这个健康的身体,你提到正部,你干不了;你赚十个亿,你享受不了;你再聪明,你的体力支撑不了你的智慧,写不出来,也讲不出来。我写书的时候,有一天就在我那小屋里面,突然感觉到腿以上全是大脑,我说我不能再写了,我要“戒读”,就是戒除读书这个读,这段时间要放松下来。同样的时间,脑力所消耗的精力是体力所消耗精力的三倍。我为什么看上去这么瘦,就是一直自己没做好,做过了。说得好听点是精进,难听一点就是你明知故犯!违反天道,没养护好,做过分了,应该把这个腮帮子养起来,让人一看起码是饱满的。比如,你看在座各位有福德的人,很少有像我这个德行的(笑)。你还谈经济学,像吃不饱饭那样子谈什么经济学!我说还好,我要感谢马云,长得那么瘦的人也可以有钱哪!(众笑)还可以有很多!但是,毕竟是说你自己已经把精力耗到了一个边缘的状态,还让很多关心我的老师、亲朋很担心,这是不对的,即使是以用功的名义也是不对的。

所以,“道”是不能跟它讲理的,你违反它就不行。那么从明天开始,大家要注意,在座的可能孩子不多,但是我以前也跟他们讲过,从明天开始,天地过年冬至这一天开始,节制欲望,关闭自己的五官向外持求的这种心绪,从那一天起36天,是人体的保精期!听懂了吗?少到网上去浏览色情的图片,少看那些很时髦的电影,因为欲念一动,精气就动,精气一动就散。你只要动,就消耗能量。孙思邈他老人家为什么活一百五十岁(一说一百四十一岁)?为什么从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历代的圣人每一代人都活了一百多岁?为什么齐国的那个有名的丞相晏婴,公元前595年出生,公元前500年去世,算一下九十五周岁是不是?跟曼德拉活了一个年纪吧,比南先生还多活一年吧,怎么做到的?合天道,这叫有德!这是很关键的。不要以为讲《道德经》,我会跟大家讲这个字是怎么解释的,那个词考据怎么来的,那样讲法,不等讲完人就可能说“下一次打死我也不来了!我听你讲这个有什么用?”但是现在跟大家说的这个是真有用。保存这一冬天的精力,你再试一下自己明年春天的感受,很可能感受到自己童年那个时候的那个状态。要注意观察自己身体,不是观别人,如果你自己都不爱护自己的能量,身体出问题以后去找一个迷迷糊糊的医生,并不明道的医生,叫“看医生”,然后医生头也不抬、眼也不睁地对你讲:“哪儿不舒服?什么毛病?”这不奇怪吗!我要知道我什么毛病我来找你!对不对?不自知啊!这《道德经》没学明白,学明白之后叫“自知者明”,寒气进入体内,进入哪个经络,进入哪个层次,自己清楚了,这叫学《道德经》!为什么我们提倡的方法叫“体会”?就是用身体去学这个才能学明白,才会真有大利。

我经常跟我周围的硕士生、博士生讲,我说你就算一个账,我们是学经济的,你人生从此没有病值多少钱?就这个结果会值多少钱?很多人说不相信,说人吃五谷杂粮怎么能不得病?我说你看我们的老师啊,我不看到他我也没有信心,我就是因为看到活的人我才有信心。2007年我看见周元邠先生,这个例子我常讲,几乎每次都要讲,九十四岁的老人声如洪钟,脑子反应极快!问这些经典的问题,别人都说你“之乎者也”的,对他来讲像小儿科一样,你这面问题话音一落,他那边答案就起,不假思索。九十四岁的老人有那么快的脑子!他比我大六十岁,太可怕了!脸上没有老人斑,怎么能够相信!唯一能看得出来他年龄大、显示衰老的就是视力,近视眼,但是毕竟九十四岁了。各位同仁,我们活八十四岁如果说还能够拄着拐棍走的话,很多人就说烧高香了,可是他九十四岁那个状态,每天可以坐诊。这就是践行中国文化的结果,这就是我们要得的大利!一旦我们的身体健康起来,你的官运会上升,你的财运会增加,你的和善、和气会增加,也就是我们的“幸福指数”会急剧地增加。

我在厦门大学听九十岁的阿罗教授讲座,他就说财富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以后的经济衡量,不但要核算GDP,核算你的利润,还要核算你的健康和快乐。当时听到他讲这观点之时,我那本《中国经典经济学》还处于样书的阶段,我就特别的高兴,因为这是西方经济学里面被称为大师的人。他保持着西方经济学学者当中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年纪最轻的纪录,小的时候就是一个数学神童,刚过五十岁就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到了九十岁的时候告诉我们这么一个财富的理念——财富是个综合的概念,这和我们中国本土的财富概念“福、禄、寿、喜、财”几乎是一致的。这不就是整个世界都向中国文化那个精髓理念回归吗?我高兴就高兴在这一点上。

所以,从明天起,大家要按照道来行,开车我们知道要按照车道来行,为什么人生这条道就不知道按照那个正确的道路去走呢?这就是贯通。就是你开车的时候知道你这辆车该走的道路,一目了然;可是就有些人看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以贯通到人生,怎么走这个道,按照天道、按照伦理去走。而天道和伦理是有一个固定的吗?没有。为什么没有?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无可道 得无可得

如果有书的话,请翻开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可道”的意思,就是我们谈论的这个道之所以为道,它是一个变化的、难以一言而蔽之的,没法用语言形容,不是不可说,就是道不是不可说,但问题是如果你理解它是一个“恒常”的道就错了。为什么错了?那就叫作有物可得,就叫作有道可得,肯定是没悟道,有所住,一定要“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够明这个道。

什么叫“名可名,非常名”?能够取名字的这个东西,这个东西之所以可以命名,就是因为它没有常名。现在很多的学者喜欢发明新名词,要标新立异,但是我们的汉语告诉我们,发什么音都是跟天地相通的。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里面有《乐书》,《乐书》里面有一句话叫:“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听音乐使我们的血液动荡,精神随之流动,音乐是不可以乱听的!这也是道啊!以为《史记》就是史书,你小看了司马迁。我读了司马迁写的《乐书》才知道,我们渺小得趴在桌子底下,都不好意思抬头看这位老师,差太远了!真是差太远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那个音乐,弹古琴的人会知道,宫、商、角、徵、羽对应着我们的五脏,有些人为什么就特别喜欢这个曲子?是因为你的气息处于病态,恰好这个曲子可以调整你的五脏六腑,听着舒服,所以就喜欢。如果你的经络已经堵塞到一定程度了,听这种天地清音就会觉得烦躁,好像一点起伏没有,多没有意思!不像爵士乐,不像打击乐,那才过瘾,叮叮当当的。可是你说心情真正宁静的人会讨厌这种音乐吗?也不会,就是他不再跟世界上任何东西产生对立,你觉得它很烦躁,他没有,他充耳不闻,这就是用身体去体会。所以提醒大家,不要轻易地去听一个音乐,不要轻易地打开一本书,不要轻易地跟一个人对话,要选择,因为这里有巨大的机会成本。西方经济学把这个机会成本概念贡献给我们也算是有大的贡献,要节省自己的时间。

再给大家提示一句,听这个讲座,奉劝大家不要按照以前听学术讲座那样去听,否则你得不到东西。因为我“不学无术”,你把它当作“学术”去听,会听差了。就在当下有所得,有所见,才有好处。不要说“哎呀,我要做笔记,我要回去复习”,那效果会差一层,就当下听,我的一位老师就是这么告诉我的,认认真真地听。当然姓钟的可能学识没你高,也没啥智慧,年纪还比你小,级别也比你低,财富也没你多,但是奉劝你就在此刻放下一切对立的想法,清空,就是心净,心净则土净,就在这一刻你的环境就转化了。

回过来看这句话“道可道,非常道”,道之所以为道,它是一个变化的道,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道,如果你执着有一个“常道”可得,那错了,肯定是没得到。这个名字之所以可以命名,是因为它没有“常名”。老子告诉孔子“名者,造物所忌也”,就是大自然忌讳的。没有福德的人突然出名,这是灾难,今天尤其会发生这种灾难。为什么?网络特别发达,一夜之间全世界成名,叫一夜成名,可是德行没有积到的话会出现问题。《易经》上一个道理叫德与能、德与职、德与才、德与名要配位;德本财末,是曾子在《大学》里面揭示出来的,我把它列为中国传统经济学的公理,就是天地之间能够承载一切万物的是德,没有德或是德行有漏,财富就像一个筛子,竹篮打水会一场空。明白这个道理,你观察周围的人,他能富多长时间,他能够发达到什么程度,仔细一观察,就都知道了。如果你说我要在技术上知道,就是他哪一年要败坏,哪一年要升官,你去看《皇极经世》,北宋“五子”之一的邵康节先生的作品,邵康节先生也就是传说当中的那个《梅花易数》的传承者。因为天地是贯通的,要知道天地运行的法则,你才能够推算出来。

所谓天的道就是人道,那人道决定于我们的人品啊。人品的后面就是这个道德和至诚心,没有这个东西得不着,从古到今这件事情一点都不神秘,因为频率不相应,所以得不着,得不着的话,即使这个经本传给你,真的东西也都得不着。就像我们现在任何一个人花二十块钱,网上都还可以打折,十几块钱就买到了《道德经》的文本,可是你能得到老子那个道吗?一万个人里面可能不超过五个!文字很容易得,但是要真得里面那个真的内容,就要用至诚心进去,进去以后那个名相就清楚了,就破除了,就是“名可名,非常名”,你就会知道我们现在取一个名字把它叫作“道”;那么西方呢?把这个东西叫什么啊?我说翻译过来叫“本体”是不是?英文原译叫being是不是?这都是“名可名”嘛。善易不卜 至诚前知

刚才我们说到,学经济学的人都想预测。有些人学道家、学儒家都没学明白,甚至学佛家也都没学明白,为什么?因为他还去找人算命。我说你不用跟我解释,找人去算命就证明没有明白,首先是《易经》没学明白,因为《易经》如果学明白了,那么“善易者不卜”,不需要占卜算命;儒学学明白了,你看《汉书》记载的董仲舒的事迹,那是公认的大儒,你看一个大儒推测能达到什么程度;子思在《中庸》里面说“至诚可以前知”,前知就是预测嘛,至诚的儒家学者就可以做到前知。也许有人依然不相信,认为这不是进入“玄学”了吗?《道德经》第一章里面就讲这个“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玄学吗?根本就不是!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玄学”,都想歪了。那么“至诚可以前知”是什么道理?就像我们现在拿到一个2014年的黄历,上面写着哪一天立春,哪一天雨水,这个节气很准吧?是迷信吗?不是。因为我们祖先已经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规律,掌握了天地运行的规律,所以可以预测。但是不明白的话,他就会在他那颗糊涂心里面变成了“玄学”。撒切尔夫人有一次在英国下院发表演讲,引用了一句英国的谚语,她说“永远不要预测,尤其是对于未来。”这是因为西方人不懂得中国传统文化,如果懂得的话,她就不会这么说了,可以前知嘛。怎么可以做到前知?至诚就可以了。我就知道我一百年之后不存在了(笑)。有无相生 有无同出

我们接着往下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刚才跟大家详细地说过句读这个事情,这句话的句读很麻烦。第一种就是我刚才念的,“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三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到底哪个对?还是恢复到我们刚才那个方法,就是对于这些个争论先放下它,连起来读,也许你读出你自己的那个句读,一下子让你自己明白了,所以,到底怎么句读没关系。

大家要注意!读书为谁读?为自己读!关键是要自己读明白。那我自己的意见,我倾向于“有”和“无”两种对照的句读,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依据还是通过“以经解经”的方法找到的。前面说了“名可名,非常名”,你给它取个名字,就是一个概念,否则的话,如果说人与人之间不用语言这种笨拙的东西,彼此就可以“心心相印、光光相接”,你脑子里想什么,我脑子里想什么,通过脑电波就可以直接地全部得到。但是现在大家都没有这种功能了,需要用语言来了解,通过文字的密码来了解。前面经文说到起名,所以叫“名天地之始”,后面叫“名万物之母”。根据这一本书(举书示意)里面北大的楼宇烈先生的看法,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当中,这个“名天地之始”和“名万物之母”,他说在那个本子当中“天地”其实是“万物”,就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版本的问题,给大家简要地介绍一下。这属于知识,不是道本身,因为你知道这些对我们要的那个利没有太大的帮助。天地之间肯定有万物,然后我们古文写的这种对偶或排比句,这样的一个语式很自然的。所以这没关系,最关键的是如何理解“有”和“无”,这是今天我们这一讲很关键的一件事情,也是《道德经》开篇很关键的一件事情。

下面还涉及句读,我们往下念:“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另外一种句读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以观其徼”这个“徼”字是边界的意思,物与物之间的界限。比如说定义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界限会很分明。而有一些事物,界限不那么分明,就需要我们自己明确地去判断。也有把这个字读成“窍”的,诀窍的窍。

最下面这个比较麻烦,“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请问大家,你听到此处,这“两者”是指什么?是“有”和“无”,还是“有名”和“无名”?还是“有欲”和“无欲”?我的看法就是“有”和“无”,其他的都是以此为基础加上去的。但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这句话,千万千万别放过!“此两者同出”从哪里出?从同一个地方出,“异名”,同出而名字不同,这个事情很玄妙:“有”和“无”竟然“同出而异名”,天地有无,这万事万物还有一个母亲,我们要找“那个东西”。天德在我 缺德亏天

天地由什么生出来的?傅大士讲:“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也叫以经解经吧,他说的这个偈语也是经典哪。说有那么一个东西先于天地,那么你看《易经》里面解释,也是“有物混成,先天地”;老子《道德经》里面有一章提到“有物混成”;中国古代还有“开天辟地”的传说,天地阴阳划分。

为什么有阴阳的观念呢?就是因为一斧子砍开之后(我们先不解释斧子是什么),轻清上浮者为阳,往上去为天;凝重下沉者为地,为阴。为什么我们要修德?就因为天地中间半阴半阳的是人,修德属阳。《黄帝内经》里面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在人间找天,你说找不着,在哪呢?在人身上!你的德行就是“天”,我们的德行就代表着“上天”的存在!就代表着公理的存在!不要再去找了。“天之在我者,德也”,我们真有德行的话,叫合天。天属什么?天属阳啊。阳是什么性状?轻清上浮。为什么有些人走路会身心轻快?因为这些人心里不阴暗,不缺德。有些人为什么感觉自己身体越来越沉重,疲惫不堪?睡一宿觉起来,好像爬都爬不起来?从《道德经》上来讲,各位同仁要反思自己,就是因为阴性的念头太多了,也就是缺德的念头太多了,缺德的行为太多了,所以身体会感到很沉,那是阴性物质状态的属性。反过来,修德的人,阳气轻清上浮,所以真有修行的人,你一看他那个状态,一看脸上的那个表情,大体上就能知道。如果脸上还是很阴沉,就说明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我们都讲了快两个小时了,你脸上还是很阴沉!哎呀,我说你这个脸真是东北的土地就化不开吗?我这么卖劲地说,都热得快冒汗了,你都不肯给一个笑脸(众笑),伤害的是你自己。

伤害自己了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觉得腿硬吧,打坐的时候这腿盘不起来吧,因为腿寒。大家听过“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要温通温通,温化它才能通;文化文化,你用那个“文”把自己“化”了就好了。化了才如水,“柔情似水”,如果光想着“佳期如梦”了,把前面的前提忘了,那么生硬,谁会喜欢?我跟你讲,这“冷美人”是不招人待见的,会破财,因为冷硬不生财!谁在冻土地上去种种子呢?所以女人,作为老婆,在家里面,千万千万要柔和下来。这是你们家生财的根本,你要是跟老公强硬,就像我们的老师形容的,他回家像抱个冰块子似的,他能愿意回家吗?所以官运被冻结,财运被冻结,很难生发起来,很难涨起来,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还有,一旦受寒凉,我们的身体要用自己的那个“暖寿”,也就是自己的生命能量去克服,去打喷嚏,去流鼻涕,把那个寒气排出来,这都是身体自然的排异反应。所以一定要保暖,保住自己的精气神,它们是一体的,有精才有气,有气才有神。道家说“三花聚顶”,没有那个精,就是那个肾精,在你脊椎骨里面,没有往上运输精气的“高上”(高尚)过程,你后脑的能量就不足,能量不足智慧就下降,记忆力就受损。所以要把自己的身体保养起来,男人会觉得自己很舒服;女人诸如痛经的这种毛病就会下降。一定要温驯、温化自己,这是真的对自己好,这叫合道,“冬主藏”就有这个意思。除了这一点,还不要训斥你家里的那个小孩子,你没考第一,你让他考第一?你没考上清华大学,你让他考清华大学?你没到清华去讲学,你让他去清华讲学?(笑)一训他,你们整个家庭的福德在受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先祖余德,祖先要缺德的话,以前把干坏事叫断子绝孙,他家就确实灭了,后继无人。

我们现在的社会,干断子绝孙这种事情的人特别多。比如,生产三聚氰胺的奶粉就是断子绝孙啊,你往后看,让人家断子绝孙,他自己能好吗?回过头来说这个小孩子的事情,就是你训他,他心里非常恐惧,情志受伤,五脏受伤,一恐惧就伤自己的肾精,大伤脑力智慧。假如我们某天活没干好,被领导臭骂一顿,自己害怕,觉得后脑有没有不舒服?这就是有形的东西(髓)跟无形的东西(神)的转化,液体的东西(髓)跟气体的东西(气)的转化,气体跟那个看不见的能量(精)的转化。观察水能明白《道德经》第八章所说的“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弄明白了,《道德经》八十一章全是我们的;弄不明白的话,即使倒背如流,恐怕一章也不是我们的。玄并不玄 有无之间

那这《道德经》第一章所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形态上不一样的东西,要找到他那个根,就找到那个道了。“同谓之玄”,我跟小朋友讲解的时候,我列举了好几个“玄”,我们到家里一入门,那个地方叫“玄关”,为什么叫玄关?“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相对而生嘛,就是有无之间互相转换,从门外进到里面是不是由外而内?从里往外出是不是由内而外?是不是跟“有”和“无”的转化是一个道理?这就是众妙之门!知美为美 众恶之源

我们再往下看第二章。第二章全是“对立”的概念,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我们现在看到的解释《老子》的书,几乎百分之百都解释错了。当然很可能我错了,甚至错得很离谱,但是我把这个“我认为”告诉大家,请大家自己判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我反问大家,为什么不叫“斯丑矣”?美丑对立嘛,因为这一段经文后面给我们的这些概念全都是对立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为什么这一章开篇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注意!当我们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恶念就开始了!这是老子《道德经》中很关键的一个理念。后世我们说“万恶淫为首”,听过这句话没有?“淫”,广义来讲是“过分”。比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淫雨霏霏,连月不开”,说明这个梅雨季节雨下得特别多。前两天的大连天气,对我们的清洁工人来讲,叫“淫雪霏霏,连日不开”,天天下雪,车难开,雪难扫,扫得不快速,要面对市民骂、领导批评。“淫雪”就是雪下过分了的意思。狭义的“淫”指男女邪淫,要注意听这句,“万恶淫为首”,意味着当你有“美”的概念的时候要小心了,恶念可能早已经开始了!这是需要用“体会”才能知道的境界,很细微。如果一个东西很美,你当时心里什么状态?有没有想占有?喜欢嘛,“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能“色即是空”吗?名色缘什么?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循环往复,绵延不绝。当你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要考察自己有没有占有欲,就是对物,对所有的东西,有没有贪念?有贪念就是恶了。尤其是现代人,当你看到一个“帅哥”、一个“美女”的时候,觉得这是“美”,有没有邪念?有邪念这个“恶”很麻烦哪!看看今天这个社会,离婚率的上升由什么而起?追查它的心念的源头,因为什么而起?就是那由“美”生“贪”、由“贪”生“邪”的一念。“见小曰明”“自知者明”,没看到这么细微,不叫作明道者,不叫明;没看到自己内心起心动念的也不叫明;不知道这个常理的也不是明。所以,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恶”就已经开始生发了,妙处就在这个里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