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与设计(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9:55:16

点击下载

作者:李贺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与设计试读:

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网络规划与设计”成为高职高专IT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如何规划与设计具有高速度、高安全、高可靠、易管理等特点的,面向大、中、小型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平台。

本书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的特点,面向企业售前工程师岗位,以网络开发工程的第一个阶段——网络规划与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为主线组织内容,对售中和售后才会涉及和用到的网络硬件和软件的安装及配置,不做深入的讲解。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考虑到了非网络专业的学生该课程多以专业选修课形式开设的现状,适当降低了教材的难度和篇幅。实践证明,这样的处理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无论是网络专业还是非网络专业,都能更好的实现开设“网络规划与设计”课程的需求。全书共9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介绍网络规划与设计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网络规划与设计过程、网络方案的技术评价、网络需求分析和通信流量分析等。

第2章,介绍了局域网组网规范、常见网络结构和特点、网络分层设计的思想,以及实现网络高可用性的方法等。

第3章,介绍了常见网络设备选型时要关注的技术指标、选型原则和设备厂商等,以满足网络规划与设计的需求。

第4章,以企业真实应用需求为背景,通过对企业环境和业务的详细分析,分别设计了建立中小型和大型企业无线局域网的技术方案。

第5章,以学生最为熟悉的高校校园网为背景,分析了校园网安全现状和需求,以安全、高速、可靠、易管理等网络规划设计为原则,按照分层网络设计的思想,较为详细地完成了一个校园网络方案的设计。

第6章,全面介绍了如何规划与设计一个具有安全、可靠、易接入、易扩展、易管理等特点的大型企业园区网络平台。

第7章,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大、中、小型网吧的组网方案,以及小型机构VPN安全互联的实施方案。

第8章,介绍如何规划与设计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性价比、可扩展、易管理、易使用、性能优良等特点的网络存储系统,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存储和安全需求。

第9章,介绍了如何规划与设计一套企业需要的数据备份与恢复系统,以实现大容量数据的快速备份和可靠恢复。

本书由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李贺华(编写第2、5、6、8、9章)任主编,武春岭(编写第3、4章)和张明兵(编写第1、7章)任副主编,最后的校对和统稿由李贺华和武春岭共同完成,李腾、张建华、童均、邓晶、熊伟等老师参与了部分内容的审稿和修订,对本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宝德科技重庆分公司席卫华高工的支持与帮助,再此一并表示感谢。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同时参考了参考文献中列出的专著、教材和网站的内容,在此对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如果由于疏漏,部分引用内容没有标明出处的,在此对相关作者表示诚挚的歉意。

本书依托中国电子教育学会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2012年教学研究规划课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课题编号:CESEZ2012-24),是该课题阶段性成果之一。

为了方便教师教学,本书配有电子教学课件及相关资源,请有需要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后进行下载。如有问题,可在网站留言板留言,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E-mail:hxedu@phei.com.cn),也可直接与作者联系(cqcet_lhh@sohu.com)。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且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希望同行专家和读者能给予批评指正。

编 者第1章 网络规划与设计概述

任务描述

本章主要介绍了网络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过程和需要关注的问题,以及通信流量分析的方法。涵盖以下主题:

◆ 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过程

◆ 网络方案技术评价

◆ 网络需求分析

◆ 通信流量分析1.1 网络规划与设计过程1.1.1 网络生命周期

网络规划与设计是根据网络建设的目标进行需求分析,设计网络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为网络工程的安装和配置准备各种技术文档。网络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一个迭代和优化的过程,在网络的生命周期中,这个过程重复多次,使得建成的网络能够适应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变化,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适用的网络计算平台。

一个网络系统从构思开始,到最后被淘汰的过程称为网络生命周期。一般来说,网络生命周期至少应包括网络系统的构思和计划、分析和设计、运行和维护的过程。

网络系统的生命周期与软件工程中的软件生命周期非常类似,首先它是一个循环迭代的过程,每次循环迭代的动力都来自于网络应用需求的变更。其次,每次循环过程中都存在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实施调试和运营维护等多个阶段。

有些网络仅仅经过一个周期就被淘汰,而有些网络在存活过程中经过多次循环周期。一般来说,网络规模越大、投资越多,则其可能经历的循环周期也越长。每一个迭代周期都是网络重构的过程,不同的网络设计方法,对迭代周期的划分方式是不同的,拥有不同的网络设计文档模板;但是实施后的效果都能够满足用户的网络需求。常见的迭代周期构成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1.四阶段周期

四阶段周期能够快速适应新的需求变化,强调网络建设周期中的宏观管理,4个阶段的划分如图1-1所示。图1-1 四阶段周期

4个阶段分别为构思与规划阶段、分析与设计阶段、实施与构建阶段、运行与维护阶段,这4个阶段之间有一定的重叠,保证了两个阶段之间的交接工作,同时也赋予了网络工程设计的灵活性。构思与规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明确网络设计的需求,同时确定新网络的建设目标。分析与设计阶段的工作在于根据网络的需求进行设计,并形成特定的设计方案。实施与构建阶段的工作在于根据设计方案进行设备购置、安装、调试,建成可试用的网络环境。运行维护阶段提供网络服务,并实施网络管理。

四阶段周期的长处在于工作成本较低、灵活性高,适用于网络规模较小、需求较为明确、网络结构简单的网络工程。

2.五阶段周期

五阶段周期是较为常见的迭代周期划分方式,将一次迭代划分为5个阶段:需求规范、通信规范、逻辑网络设计、物理网络设计、实施阶段。在5个阶段中,由于每个阶段都是一个工作环节,每个环节完毕后才能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类似于软件工程中的“瀑布模型”,形成了特定的工作流程,如图1-2所示。图1-2 五阶段周期

按照这种流程构建网络,在下一个阶段开始之前,前一阶段的工作已经完成。一般情况下,不允许返回到前面的阶段,如果出现前一阶段的工作没有完成就开始进入下一个阶段,则会对后续的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引起工期拖后和成本超支。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势在于所有的计划在较早的阶段完成,系统的所有负责人对系统的具体情况以及工作进度都非常清楚,更容易协调工作。五阶段周期的缺点是比较死板,不灵活。因为在项目完成之前,用户的需求经常会发生变化,这使得已经开发的部分需要经常修改,从而影响工作的进程。所以基于这种流程完成网络设计时,用户的需求确认工作非常重要。

五阶段周期由于存在较为严格的需求和通信分析规范,并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网络的逻辑特性和物理特性,因此较为严谨,适用于网络规模较大、需求较为明确、需求变更较小的网络工程。

3.六阶段周期

六阶段周期是对五阶段周期的补充,是对其缺乏灵活性的改进,通过在实施阶段前后增加相应的测试和优化过程,来提高网络建设工程中对需求变更的适应性。6个阶段分别由需求分析、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设计优化、实施及测试、监测及性能优化组成,如图1-3所示。图1-3 六阶段周期

在需求分析阶段,网络分析人员通过与用户进行交流来确定新系统(或升级系统)的商业目标和技术目标,然后归纳出当前网络的特征,分析当前和将来的网络通信量、网络性能、协议行为和服务质量要求。

逻辑设计阶段主要完成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地址分配、设备命名规则、交换及路由协议选择、安全规划、网络管理等设计工作,并且根据这些设计选择设备和服务供应商。

物理设计阶段是根据逻辑设计的结果选择具体的技术和产品,使得逻辑设计成果符合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设计优化阶段完成工程实施前的方案优化,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搭建试验平台、网络仿真等多种形式找出设计方案中的缺陷,并进一步优化。

实施及测试阶段根据优化后的方案购置设备、进行安装、调试与测试工作,通过测试和试用后发现网络环境与设计方案的偏差,纠正其中的错误,并修改网络设计方案。

监测及性能优化阶段是网络的运营和维护阶段。通过网络管理、安全管理等技术手段,对网络是否正常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如果发现问题,则通过优化网络设备配置参数来达到优化网络性能的目的。如果发现网络性能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则进入下一迭代周期。

六阶段周期偏重于网络的测试和优化,侧重于网络需求的不断变更,由于其严格的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规范,使得这种模式适合于大型网络的建设工作。1.1.2 网络开发过程

网络开发过程描述了开发网络时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而网络生命周期为描绘网络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特定的理论模型。因此,网络开发过程是指一次迭代过程。

由于一个网络工程项目从构思到最终退出应用,一般会遵循迭代模型,经历多个迭代周期。每个周期的各种工作可根据新网络的规模采用不同的迭代周期模型。例如在网络建设初期,由于网络规模比较小,因此第一次迭代周期的开发工作应采用四阶段模式。随着应用的发展,需要基于初期建成的网络进行全面的网络升级,则可以在第二次迭代周期中采用五阶段或六阶段的模式。

由于中等规模的网络较多,并且应用范围较广,因此这里主要介绍五阶段迭代周期模型。这种模型也部分适用于要求比较单纯的大型网络,而且采用六阶段周期时也必须完成五阶段周期中要求的各项工作。

将大型问题分解为多个小型可解的简单问题,这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常用方法。根据五阶段迭代周期的模型,网络开发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如下5个阶段:需求分析、现有的网络体系分析(即通信规范分析)、确定网络逻辑结构(即逻辑网络设计)、确定网络物理结构(即物理网络设计)、安装和维护。

因此,网络工程被分解成为多个容易理解、容易处理的部分,每个部分的工作构成一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工作成果都将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工作开展,这就是五阶段周期被称为流水线的真正含义。

在这5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必须依据上一阶段的成果完成本阶段的工作,并形成本阶段的工作成果,作为下一阶段的工作依据。这些阶段成果分别为需求规范、通信规范、逻辑网络设计文档和物理网络设计文档。在大多数网络工程中,网络开发过程可以用图1-4来描述。图1-4 五阶段网络开发过程

下面详细介绍网络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只有理解了网络开发项目的各个阶段,才可以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灵活自如地应用。

1.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开发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所有工程设计人员都清楚,如果在需求分析阶段没有明确需求,则会导致以后各阶段的工作严重受阻。需求阶段需要克服需求收集的困难,很多时候用户不清楚具体需求是什么,或者需求渐渐增加而且经常发生变化,需求调研人员必须采用多种方式与用户交流,才能挖掘出网络工程的全面需求。

收集需求信息要和不同的用户,包括经理人员和网络管理员,进行交流,要把交流所得信息进行归纳解释,去伪存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用户群体之间的需求相矛盾的情况,特别是网络用户和网络管理员之间会出现分歧。网络用户总是希望能够更多、更方便地享用网络资源,而网络管理员则更希望网络稳定和易于管理。网络设计人员要在设计工作中根据工程经验,均衡考虑各方利益,才能保证最终的网络是可用的。

收集需求信息是一项费时的工作,也不可能很快产生非常明确的需求,但是可以明确需求变化的范围,通过网络设计的伸缩性保证网络工程满足用户的需求变化。需求分析有助于设计者更好地理解网络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和性能,最终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网络。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网络需求,收集的需求范围包括:业务需求、应用需求、计算机平台需求和网络通信需求等。

详细的需求描述使得最终的网络更有可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需求收集过程必须同时考虑现在和将来的需要,如不适当考虑将来的发展,以后将会很难实现对网络的扩展。

需求分析的输出是产生一份需求说明书,也就是需求规范。网络设计者必须把需求记录在需求说明书中,清楚而细致地总结单位和个人的需要意愿。在写完需求说明书后,管理者与网络设计者应该达成共识,并在文件上签字,这是规避网络建设风险的关键。这时需求说明书就成为开发小组和业主之间的协议,也就是说,业主认可文件中对他们所要的系统的描述,并且网络开发者同意提供这样的系统。

在形成需求说明书的同时,网络工程设计人员还必须与网络管理部门就需求的变化建立起需求变更机制,明确允许的变更范围。这些内容正式通过后,开发过程就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

2.现有网络系统的分析

如果当前的网络开发过程是对现有网络的升级和改造,就必须进行现有网络系统的分析工作。现有网络系统分析的目的是描述资源分布,以便于在升级时尽量保护已有的投资。

升级后的网络效率和当前网络中的各类资源是否满足新的需求是相关的。如果现有的网络设备不能满足新的需求,就必须淘汰旧的设备,购置新设备。在写完需求说明书之后,设计过程开始之前,必须彻底分析现有网络的各类资源。

在这一阶段,应给出一份正式的通信规范说明文档,作为下一个阶段的输入。网络分析阶段应该提供的通信规范说明文档包含下列内容:(1)现有网络的拓扑结构图。(2)现有网络的容量,以及新网络所需的通信量和通信模式。(3)详细的统计数据,直接反映现有网络性能的测量值。(4)Internet接口和广域网提供的服务质量报告。(5)限制因素列表,例如使用线缆和设备清单等。

3.确定网络逻辑结构

网络逻辑结构设计是体现网络设计核心思想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需求规范和通信规范选择一种比较适宜的网络逻辑结构,并实施后续的资源分配规划、安全规划等内容。

网络逻辑结构要根据用户需求中描述的网络功能、性能等要求来设计,逻辑设计要根据网络用户的分类和分布,形成特定的网络结构。网络逻辑结构大致描述了设备的互连及分布范围,但是不确定具体的物理位置和运行环境。

一个具体的网络设备,在不同的协议层次上其连接关系是不同的,在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尤其如此。在逻辑网络设计阶段,一般更关注于网络层的连接图,因为这涉及到网络互连、地址分配和网络层流量等关键因素。

网络设计者利用需求分析和现有网络体系分析的结果来设计逻辑网络结构。如果现有的软、硬件不能满足新网络的需求,现有系统就必须升级。如果现有系统能够继续使用,可以将它们集成到新设计中来。如果不集成旧系统,网络设计小组可以找一个新系统,对它进行测试,确定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这个阶段最后应该得到一份逻辑设计文档,输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网络逻辑设计图。(2)IP地址分配方案。(3)安全管理方案。(4)具体的软硬件、广域网连接设备和基本的网络服务。(5)招聘和培训网络员工的具体说明。(6)对软硬件费用、服务提供费用以及员工培训费用的初步估计。

4.确定网络物理结构

物理网络设计是逻辑网络设计的具体实现,通过对设备的具体物理分布、运行环境等的确定来确保网络的物理连接符合逻辑设计的要求。

在这一阶段,网络设计者需要确定具体的软硬件、连接设备、布线和服务的部署方案。网络物理结构设计文档必须尽可能详细、清晰,输出的内容如下:(1)网络物理结构图和布线方案。(2)设备和部件的详细列表清单。(3)软硬件和安装费用的估算。(4)安装日程表,详细说明服务的时间以及期限。(5)安装后的测试计划。(6)用户的培训计划。

5.安装和维护

第5个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小阶段。分别是安装和维护。(1)安装。这是根据前面的工程成果实施环境准备、设备安装调试的过程。安装阶段的主要输出就是网络本身。安装阶段应该产生的输出如下:①逻辑网络结构图和物理网络部署图,以便于管理人员快速了解和掌握网络的结构;②符合规范的设备连接图和布线图,同时包括线缆、连接器和设备的规范标识;③运营维护记录和文档,包括测试结果和数据流量记录。在安装开始之前,所有的软硬件资源必须准备完毕,并通过测试。在网络投入运营之前,必须准备好人员、培训、服务和协议等资源。(2)维护。网络安装完成后,接受用户的反馈意见和监控网络的运行是网络管理员的任务。网络投入运行后,需要做大量的故障监测和故障恢复,以及网络升级和性能优化等维护工作。网络维护也是网络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1.1.3 网络设计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是指网络规划与设计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些附加条件,一个网络设计如果不满足制约条件,可能导致该网络设计的最终方案无法实施。所以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用户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明确可能出现的制约条件。一般来说,网络设计的制约因素主要来自于政策、预算、时间和应用目标等方面。

1.政策制约

了解政策制约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可能导致项目失败的事务安排,以及利益关系或历史因素导致的对网络建设目标的争论意见。政策制约的来源包括法律、法规、行业规定、业务规范和技术规范等。政策制约的具体表现是法律法规条文,以及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等。

在网络开发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与客户就协议、标准、供应商等方面的政策进行讨论,弄清楚客户在信息传输、路由选择、工作平台或其他方面是否已经制定了标准,是否有关于开发和专有解决方案的规定,是否有认可供应商或平台方面的规定,是否允许不同厂商之间的竞争等。在明确了这些政策制约后,才能开展后期的设计工作,以免出现设计失败或重复设计的现象。

2.预算制约

预算是决定网络设计的关键因素,很多满足用户需求的优良设计,因为突破了用户的基本预算而不能实施。如果用户的预算是弹性的,那就意味着赋予了设计人员更多的空间,设计人员可以从用户满意度、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等多个角度对设计进行优化。但是大多数情况下,设计人员面对的是刚性的预算,预算可调整的幅度非常小。在刚性预算下实现满意度、可扩展性、易维护性是需要大量工程设计经验的。

对于预算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情况,放弃网络设计工作并不是积极的态度,正确的做法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将网络建设工作划分为多个迭代周期,同时将网络建设目标分解为多个阶段性目标,通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达到最终满足用户全部需求的目的,当前预算仅用于完成当前迭代周期的建设目标。

网络预算一般分为一次性投资预算和周期性投资预算。一般来说,年度发生的周期性投资预算和一次性投资预算之间的比例为10%~15%比较合理。一次性投资预算主要用于网络的初始建设,包括采购设备,购买软件、维护和测试系统,培训工作人员以及设计和安装系统的费用。应根据一次性投资预算的多少,进行设备选型,确保网络初始建设的可行性。周期性投资预算主要用于后期的运营维护,包括人员方面的开销、设备维护消耗、软件升级消耗、信息费用以及线路租用费用等。

3.时间制约

网络设计的进度安排是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项目进度表限定了项目最后的期限和重要的阶段。通常,项目进度由客户负责管理,但网络设计者必须就该日程表是否可行提出自己的意见。有许多种开发进度表的工具,在全面了解了项目之后,网络设计者要对安排的计划与进度表的时间进行分析,对于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客户进行沟通。

4.应用目标检查和确认

在进行下一阶段的任务之前,需要确定是否了解了客户的应用目标和所关心的事项。通过应用目标检查,可以避免用户需求的缺失,检查形式包括设计小组内部的自我检查和用户主管部门的确认检查两种。常用的应用检查项目如下:(1)对客户所处的产业和竞争情况做的调查。(2)对客户公司结构的了解情况。(3)是否编制了客户商业目标清单,明确了网络设计的主要目的。(4)客户对所有关键任务操作的明确程度。(5)客户对成功和失败的衡量标准。(6)网络设计项目的范围。(7)客户的网络应用范围。(8)客户对已认可的供应商、协议和平台等政策进行的解释。(9)客户对网络设计和实现的相关政策进行的解释。(10)对项目预算的了解。(11)项目进度的安排,包括最后期限和重要阶段的进度安排是否符合实际。(12)员工培训计划的探讨。

在明确了设计人员对以上内容都已经清楚,并且与用户不存在分歧之后,可以进行下一阶段的设计工作。1.2 网络方案技术评价1.2.1 技术评价

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逻辑网络,选择正确的网络技术比较关键,在进行选择时应考虑如下因素。

1.通信带宽

所选择的网络技术和设备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带宽,能够为用户访问应用系统提供快速的连接。在进行选择时,不能仅局限于现有的应用要求,还要考虑适当的带宽增长需求。

2.技术成熟性

所选择的网络技术必须是成熟稳定的技术,有些新的应用技术在尚没有大规模投入应用时,还存在着较多不确定因素,而这些不确定因素很有可能会给网络建设带来很多不可估量的损失。虽然新技术的自身发展离不开工程应用,但是对于大型网络工程来说,项目本身不能成为新技术的试验田。因此,尽量使用较为成熟、拥有较多案例的技术是明智的选择。

同时,在面对技术变革的特殊时期,可以采用试点的方式,缩小新技术的应用范围,规避技术风险,待技术成熟后再进行大规模应用。

3.连接服务类型

连接服务类型是逻辑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连接服务分为面向连接服务与非连接服务,逻辑设计需要在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协议之间进行权衡。

由于当前广泛应用的网络协议主要是TCP/IP协议族,其网络层协议是提供非连接服务的IP协议,因此选择连接服务类型,主要是对IP协议底层的承载协议进行选择。如果选择连接服务类型,则可以选择ATM、SDH等协议;如果选择非连接服务类型,则可以选择以太网等协议。不同的网络工程,对连接服务类型的需求不同,设计者不能仅局限于一种连接服务而进行设计。

4.可扩充性

网络设计者的设计依据是较为详细的需求分析,但是在选择网络技术时,不能仅考虑当前的需求,而忽视未来的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设计人员都会在设计中预留一定的冗余,在带宽、通信容量、数据吞吐量和用户并发数等方面,网络实际需要和设计结果之间的比例应小于一个特定值以便于未来的发展。一般来说,这个值位于70%~80%之间,在不同的工程中,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5.高投资产出比

选择网络技术最关键的一条,不是技术的扩展性、高性能,也不是成本最低等概念,决定设计和网络管理人员采用某种技术的最关键点是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尤其是一些借助于网络来实现营运的工程,只有通过投入产出比分析,才能最后决定技术的使用。1.2.2 网络设计需要关注的问题

网络设计来自于用户需求中描述的网络行为和性能等要求。逻辑网络结构设计要根据网络用户的分类和分布,选择特定的技术,形成特定的网络逻辑结构。网络逻辑结构大致描述了设备的互连及分布,但是不对具体的物理位置和运行环境进行确定。

1.设计要素

设计工作的要素主要包括:用户需求、设计限制、现有网络和设计目标。逻辑网络设计过程,就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不违背设计限制,对现有网络进行改造或新建网络,最终达到设计目标的工作。

2.设计内容

逻辑网络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如下内容:网络结构的设计、物理层技术选择、局域网技术选择与应用、广域网技术选择与应用、地址设计和命名模型、路由选择协议、网络管理、网络安全和逻辑网络设计文档。

3.设计流程

逻辑网络设计过程主要由以下4个步骤组成:确定逻辑设计目标、网络服务评价、技术选项评价和进行技术决策。

4.面临的冲突

设计目标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不同维度的子目标构成。这些子目标独立考虑时,存在较为明显的优劣关系,例如:最低的安装成本、最低的运行成本、最高的运行性能、最大的适应性、最短的故障时间、最大的可靠性和最大的安全性。

这些子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存在冲突,不存在一个网络设计方案,能够使得所有的子目标都达到最优。为了找到较为优秀的方案,能够解决这些子目标的冲突,可以采用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较为传统,由网络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一起建立这些子目标之间的优先级,尽量让优先级比较高的子目标达到较优;第二种方法是对每种子目标建立权重,对子目标的取值范围进行量化,通过评判函数决定哪种方案最优,而子目标的权重关系直接体现了用户对不同目标的关心度。

5.成本与性能

成本与性能是最为常见的冲突目标,一般来说,网络设计方案的性能越高,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

设计方案时,所有不超过成本限制、满足用户要求的方案,都称为可行方案。设计人员只能从可行方案中依据用户对性能和成本的喜好进行选择。

网络建设的成本分为一次性投资和周期性投资。在初期建设过程中,如何合理规划一次性投资的支付是比较关键的。过早支付费用,容易造成建设单位的风险,对于未按设计方案实施的情况,无法形成制约机制;过晚支付费用,容易造成承建单位的资金压力,导致项目实施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

较为合理的支付方式,必须是依据逻辑网络设计的特点,将网络工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后实施验收,并支付相应的阶段费用,在工程建设完毕并试运行一段时间后,才能支付最后的质量保证费用。

运营维护等周期性费用的支付,也应考虑合理性,这主要体现在周期划分方式、支付方式等方面。1.3 网络需求分析1.3.1 需求分析的范围

网络需求分析是网络开发过程的起始部分,这一阶段应明确客户所需要的网络服务和网络性能。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应用需求、计算机平台需求和网络需求,如图1-5所示。图1-5 需求分析的范围

1.业务需求

在整个网络开发过程中,应尽量保证设计的网络能够满足用户业务的需求。网络系统是为一个集体提供服务的,在这个集体中,存在着职能的分工,也存在着不同的业务需求,一般来说,用户只对自己分管的业务需求很清楚,对于其他用户的需求只有侧面的了解,因此对于集体内的不同用户,都需要收集特定的业务信息。包括如下内容。(1)确定组织机构。业务需求收集的第一步是获取组织机构图,通过组织机构图了解集体中的岗位设置以及岗位职责。典型的组织机构如图1-6所示。图1-6 组织机构图

在调查组织机构的过程中,主要与以下两类人员进行重点沟通。决策者:负责审批网络设计方案或决定投资规模的管理人员。信息提供者:负责解释业务战略、长期计划和其他日常业务需求的人员。(2)确定关键时间点。对于大型项目,必须制订严格的项目实施计划,确定各阶段关键的时间点,这些时间点也是重要的里程碑。在计划设定后,要形成项目建设日程表,以后还要进一步细化。(3)确定网络投资规模。对于整个网络的设计和实施,费用是一个主要考虑的因素,投资规模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工程的设计思路、采用的技术路线以及设备的购置和服务水平。在进行投资预算时,应根据工程建设内容进行核算,将一次性投资和周期性投资都纳入考虑范围。计算系统成本时,有关网络设计、工程实施和系统维护的每二项成本都应该纳入考虑中。表1-1所示是需要考虑的投资项目清单,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表1-1 用户服务列表续表(4)确定业务活动。在设计一个网络项目之前,应通过对业务活动的了解来明确网络的需求。一般情况下,网络工程对业务活动的了解并不需要非常细致,主要是通过对业务类型的分析,形成各类业务的网络需求,主要包括最大用户数、并发用户数、峰值带宽和正常带宽等。(5)预测增长率。预测增长率是另一类常规需求,通过对网络发展趋势的分析,明确网络的伸缩性需求。预测增长率主要考虑以下方面的网络发展趋势:

① 分支机构增长率。

② 网络覆盖区域增长率。

③ 用户增长率。

④ 应用增长率。

⑤ 通信带宽增长率。

⑥ 存储信息量增长率。

预测增长情况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统计分析法,一种是模型匹配法。统计分析法是基于该网络之前若干年的统计数据,形成不同方面的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几年的增长率。模型匹配法是根据不同的行业、领域建立各种增长率的模型,而网络设计者根据当前网络的情况,依据经验选择模型,对未来几年的增长率进行预测。(6)确定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网络的可用性和可靠性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这些指标的参数可能会影响到网络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一般来说,不同的行业拥有不同的可用性、可靠性要求,网络设计人员在进行需求分析过程中,应首先获取行业的网络可靠性和可用性标准,并根据标准与用户进行交流,确定特殊的要求。有些特殊要求甚至可能是;可用性要达到7×24小时、线路故障后立即完成备用线路切换,并不对应用产生影响等非常苛刻的需求。(7)确定Web站点和Internet的连接。Web站点可以自己构建,也可以外包给网络服务提供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一个组织的Web站点和内部网络一定要反映其自身的业务需求。只有完全理解了一个组织的Internet业务策略,才可能设计出具有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的网络。(8)确定网络的安全性。在网络安全设计方面,既不要过分强调网络的安全性,也不要对网络安全不屑一顾。正确的设计思路是调查用户的信息分布,对信息进行分类,根据分类信息的涉密性质、敏感程度、传输与存储方式、访问控制要求等进行安全设计,确保网络性能与安全保密之间取得平衡。大多数网络用户的信息是非涉密的,因此提供普通的安全技术措施就可以了。对于有特殊业务的网络,就需要对职员进行严格的安全限制,网络安全需求调查中最关键的是,不能出现网络安全需求的扩大化,提倡适度安全。(9)确定远程接入方式。远程访问是指从因特网或者外部网络访问企业内部网络,当网络用户不在企业网络内部时,可以借助于加密技术或VPN技术,从远程站点来访问内部网络。通过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都可以访问组织的网络资源。在需求分析阶段,网络设计者要确定网络是否具有远程访问的功能,或是根据网络的升级需要,以后再考虑网络的远程访问功能。

2.用户需求(1)收集用户需求。

为了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网络,收集用户需求的过程应从当前的网络用户开始,必须找出用户需要的重要服务或功能。这些服务可能需要网络完成,也可能只需要本地计算机完成。例如,有些用户服务属于局部应用,只须使用用户计算机和外围设备,而有些服务则需要通过网络由工作组服务器或大型机提供。在很多情况下,可通过其他备选方案来满足用户需要的各种服务。

收集用户需求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与用户的交流。网络设计者应将技术性语言转化为普通的交流性语言,并且将用户描述的非技术性需求转换为特定的网络属性要求。(2)收集需求的机制。

收集用户需求的机制主要包括与用户群的交流、用户服务和需求归档三个方面。

① 与用户群交流。与用户交流是指与特定的个人和群体进行交流。在交流之前,需要先确定这个组织的关键人员和关键群体,再实施交流。在整个设计和实施阶段,应始终保持与关键人员之间的交流,以确保网络工程建设不偏离用户需求。收集用户需求最常用的方式如下:观察和问卷调查、集中访谈和采访关键人物。

② 用户服务。除了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用户群体外,大多数用户都不可能用计算机的行业术语来配合设计人员的用户需求收集。设计人员不仅要将问题转化成为普通的业务语言,还应从用户反馈的业务语言中提炼出技术内容,这需要设计人员有大量的工程经验和需求调查经验。

③ 需求归档机制。与其他所有技术性工作一样,必须将网络分析和设计的过程记录下来。需求文档便于保存和交流,也有利于以后说明需求和网络性能的对应关系。所有的访谈、调查问卷等最好能由用户代表进行签字确认,同时应根据这些原始资料整理出规范的需求文档。(3)用户服务表。

用户服务表用于表示收集和归档的需求信息,也用来指导管理人员与网络用户进行讨论。用户服务表是需求服务人员自行使用的表格,不面向用户,类似于备忘录,在收集用户需求时,应利用用户服务表随时纠正信息收集工作的失误和偏差。用户服务表没有固定的格式,表1-2是一个简单的例子。表1-2 用户服务列表

3.应用需求

收集应用需求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从应用类型的特性出发,另一个是从应用对资源访问的角度出发。从以上两种角度出发,可以有下面的分类。(1)按功能分类。按功能对应用进行分类,可以将应用划分为常见功能类型和特定功能类型。

常见功能类型的应用如图1-7所示,这些应用类型中的大多数都是日常工作中接触较为频繁,应用范围较广的。图1-7 常见应用需求

特定功能类型应用实现特定功能或面向特定的工作。特定功能软件包括控制、维护网络和计算机系统的功能,例如防病毒软件和网络管理系统等。面向特定工作的工具软件主要是行业软件,包括金融计划系统、工程和设计系统、制造控制系统和排版工具等专业软件。

对应用需求按功能进行分类,依据不同类型的需求特性,可以很快归纳出网络工程中应用对网络的主体需求。(2)按共享分类。软件可根据其在网络中的用户数进行分类,分别为单用户软件、多用户软件和网络软件。单用户软件运行时只有一个用户可以访问,只能访问本地资源。虽然网络操作系统允许通过远程方式访问单机软件,但是该软件在运行时不可能实现资源共享。多用户软件允许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并且提供了用户间共享文件的机制。多用户软件通过分时、线程切换等多种机制实现多个用户并发访问,通过文件加锁机制实现文件共享。网络软件利用所有的网络资源,即可以集中安装在一台服务器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是实现共享的最佳方式,借助于网络和应用协议来完成网络资源的共享。(3)按响应方式分类。应用可以分为实时和非实时应用两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具有不同的网络响应时间。实时应用软件在收到信息后马上处理,一般不需要用户干预,这对网络带宽、网络延迟等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实时应用中,通常本地进程需要和远程进程保持同步,因此实时应用要求信息传输的速率稳定,具有可预测性。非实时应用更为广泛,非实时并不要求规定的同步机制,只是要求一旦发生请求,则需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响应,因此对带宽、延迟的要求较低,但是对网络设备、计算机平台的缓冲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4)按网络模型分类。按网络应用的处理模型可以分为单机软件、对等网络软件、C/S软件、BPS软件和分布式软件等。单机软件是指不访问网络资源的软件。对等网络软件只运行于因特网内,不区分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网络软件。C/S软件是指在网络中区分出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网络软件系统。BPS软件是指划分了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客户端的网络软件系统,BPS软件是三层模式、多层模式的典型代表。分布式软件是指调度网络中多个资源完成一个任务的网络软件系统。应用来用不同的网络处理模型,会对网络产生不同的需求。(5)按对资源的访问分类。用户对应用系统的访问要求是网络设计的重要依据,网络工程必须保证用户可以非常顺利地使用软件并获取需要的数据,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是可以通过各种指标进行量化的,这些量化的指标通过统计产生,并直接反映了用户的需求。需要考虑的指标包括:每个应用的用户数量;每个用户平均使用每个应用的频率;使用高峰期;平均访问时间长度;每个事务的平均大小;每次传输的平均通信量;影响通信的定向特性。例如,在一个C/S软件系统中,客户端发送至服务器端的请求数据量非常小,但是服务器端返回的数据量较大。(6)其他需求。由于应用的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长,因此对网络的需求也会随之变化。在获取应用需求时,需要询问用户对应用发展的要求。

对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用性,除了从用户的角度获取需求之外,还要对网络中的应用进行分析、需求收集的工作要点在于找出组织中重要应用系统的特殊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例如在公交公司的企业网络中,对公交车进行调度的软件,其可靠性和可用性需求就是重点。

对信息更新的需求是由用户对最新信息的需求来决定的,但是用户对信息更新的要求,并不等同于应用对数据更新的需求。应用软件在面对相同的信息更新需求时,如果采用了不同的数据传输、存储技术,则会产生不同的数据更新需求,而网络设计直接面向数据更新需求。

这一阶段的输出是应用需求表。应用需求表概括和记录了应用需求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可直接指导网络设计。表1-3所示为一个典型的应用需求表示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表1-3 应用需求表

4.计算机平台需求

收集计算机平台需求是网络分析与设计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需要调查的计算机平台主要分为个人计算机、工作站、小型机、中型机和大型机5类。(1)个人计算机。由于个人计算机是网络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节点,虽然技术含量较低,但是应该重点分析。在分析个人计算机需求时,应该考虑微处理器、内存、输入/输出、操作系统以及网络配置等。在设计网络时,用户会针对 PC 服务器提出最直接的需求,需求收集人员应根据需要进行各类因素的技术指标设计,在设计工作的后期形成设备的招投标技术参数。(2)工作站。工作站是面向专业应用领域,具备强大的数据运算与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为满足工程设计、动画制作、科学研究、软件开发、金融管理、信息服务和模拟仿真等专业领域而设计开发的高性能终端计算机。典型的工作站包括一个32位高速微处理器,64位浮点处理单元,UNIX操作系统/X Window图形用户界面,加速图形控制器,17~19英寸彩色显示器和内置的以太网联网功能。(3)小型机。小型机具有区别PC及其服务器的特有体系结构,同时应用了各制造厂自己的专利技术,有的还采用小型机专用处理器。例如,美国Sun、日本Fujitsu(富士通)等公司的小型机是基于SPARC处理器架构的,美国HP公司的小型机是基于PA-RISC架构的。小型机的I/O总线也不同于一般的个人计算机,例如Fujitsu是PCI,Sun是SBUS这意味着各公司小型机上的插卡,如网卡、显卡和SCSI卡等可能也是专用的。小型机使用的操作系统一般是基于UNIX内核的专用产品,Sun、Fujitsu使用的操作系统是Sun Solaris,HP小型机使用HP-UX,IBM小型机使用的是AIX。

小型机是封闭的专用计算机系统,使用小型机的用户一般是看中UNIX操作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专用服务器的高速运算能力。在网络工程中,如果用户对网络应用提出了较为苛刻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专用性的要求,则可以考虑采用小型机作为应用的服务器。(4)中型机。在当前的网络工程中,已经不再严格划分中型机和小型机,更多的情况下,中型机更相当于小型机中的高档产品。在大多数厂商的非X86服务器产品中,一般会存在着多种系列,最常见的产品划分方式为部门级服务器、企业级服务器和电信级服务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部门级、企业级服务器等同于小型机,而将电信级服务器等同于中型机。(5)大型机。大型机和相关的客户端—服务器产品可以管理大型网络,存储大量重要数据以及驱动数据并保证其数据的完整性。大型机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用率、高带宽的输入/输出设备、严格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高水平的数据集成和安全性能。大型机由CPU、主存操作员控制台、I/O通道、通信控制器、磁盘控制器、存储控制器、磁带子系统、显示器和打印机等组件构成,具有物理尺寸大、系统容量大、运行速度高、容错能力强、系统安全性高、事务处理能力强的特点。

大型机目前仍然在金融行业、记账系统、订单处理系统、大型因特网应用、复杂数据处理、联机交易系统和科学计算等领域发挥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小型化的发展,大型机将逐步退出应用市场。在网络设计中,只有全国、全行业级的应用中才会出现大型机的应用需求。

这一阶段的输出是计算机平台需求表。计算机平台需求表是总结用户对计算机平台需求的表格,通过对该表格的填写,为后期的计算机平台参数指标确定工作奠定基础。

5.网络需求

需求分析的最后工作是考虑网络管理员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以下内容。(1)局域网功能。

传统局域网络由二层交换机构成局域网骨干,整个网络是一个广播域。在这样的网络中,网段由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下连的共享设备形成,网段内部用户之间的通信不需要通过交换设备,而段间通信需要通过交换设备进行存储转发。

现代局域网由三层交换设备构成局域网骨干,这种网络中存在多个广播域,其实就是多个小型局域网,这些小型局域网通过三层设备的路由交换功能互连。在这种局域网络中,网段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的广播域,一个典型的VLAN。

无论是哪种网段,都是计算机节点的一种划分方式,但是基于三层交换技术的网段划分方式逐渐成为主流。一般情况下,局域网段和用户群的分布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允许一个网段内部存在多个用户群,也允许一个用户群占据多个网段。

对于升级的网络,可以对现有网段划分方式进行改进,形成新的划分方案。对于新建的网络,要和网络管理员一起商量网段划分的方式。最终形成的网段分布需求就是用户群和网段的关系需求。

局域网段的分布主要是依据业务上的特殊要求,这会导致不同的网段存在不同的功能要求。在进行网络需求收集时,应该找到各网段所需要的功能清单,并明确各个网段中功能的重要性。

局域网的负载是和应用有关联的,根据局域网络的功能需求,可以分析出局域网络的负载。在进行网络负载分析时,要针对各种应用和功能服务,评估服务的平均业务量或文件传输的大小,同时估算用户的访问频率,经过简单计算就可以估算出网络的负载。

对于升级的网络,可以对现有网络通过各种测试工具来获取网络流量分析,从而获取当前网络的负载,作为升级后网络负载的参照。对于非专用设计标准,根据经验或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进行评估。对于较为复杂、要求较高的网络,对各种服务的平均业务量、文件传输的大小、用户访问的频率,都应根据实际测试的值来进行局域网负载的计算。(2)网络性能。

针对网络的性能需求,主要考虑的是网络容量和响应时间。这里的网络容量和响应时间并不是来自于复杂的网络分析,而是直接来自于网络管理人员的要求。在有些网络工程中,网络管理人员提出的网络容量和响应时间要高于用户和应用的需求。(3)有效性需求。

有效性需求指的是在进行网络建设策略的选择时产生的各种过滤条件。有效性条件没有固定的模式,通常要对局域网的拓扑结构、网络设备、服务器主机、存储设备、安全设备、机房设备和产品供应商等设定一些选择标准或过滤条件,不符合过滤条件的设备或设备供应商被排除在选项之外。在网络设计工作中,这些琐碎的选择条件对设计工作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项目就是因为在需求调查工作中没有注意有效性条件的收集而导致了最后失败。(4)数据备份和容灾中心需求。

数据备份和容灾需求是网络工程中的重点内容。对于一些特定行业来说,数据是至关重要的,数据一旦丢失,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根据不同的网络工程规模,存在两种建设情况,一种是需要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另外一种是仅建立数据备份和容灾机制。

数据中心建设需要收集的需求如下:链路和带宽需求;接入设备需求;互连协议需求;数据中心局域网划分需求;数据中心设备需求;数据库平台需求;安全设备需求;机房及电源需求;数据中心托管及服务需求;数据资源建设规划需求;数据备份管理机制需求。

容灾备份中心的需求内容和数据中心基本一致,但是建设内容稍有差异。在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之间关键的是容灾方式。容灾方式分为数据级容灾和应用级容灾,容灾方式存在国际标准,应正确引导网络管理人员,达成数据中心、容灾备份中心、容灾方式建设需求的一致性标准。

相对于建设复杂的数据中心和容灾备份中心这样庞大的工程,建立简单有效的数据备份和容灾机制针对小型网络是合适并有效的。正确备份信息在网络恢复信息时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制定很好的防御和恢复策略,必须执行严格的备份过程和存档处理。在选择备份方针和技术时,必须对整个组织的风险做一下评估,确定各种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制订的恢复方案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选择媒体以供备份,包括磁盘阵列或者磁带库;保护现场数据;保护现场外的备份数据;制订数据应急预案。(5)网络管理需求。

网络管理人员的管理思路、产品喜好、管理要求是决定网络管理平台的关键,由于网络管理是网络工程中较为复杂,牵涉面较广的建设内容,需要与网络管理人员重点进行交流,获取明确的管理需求。网络管理建设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查。

① 明确网络管理的目的。企业网络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网络可用性、改进网络性能减少和控制网络费用以及增强网络安全性等,网管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补充与调整。

② 掌握网络管理的要素。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要注意与业务需求结合,建立完整而理想的网络管理解决方案应该根据应用环境和业务流程,以及用户需求的端到端关联来管理网络及设备。

③ 明晰管理的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就是指网络中的硬件设备、网络环境中运行的软件以及属提供的服务等,网络管理员必须明确需要管理的网络资源。

④ 注重软件资源管理和软件分发。网络管理系统的软件资源管理和软件分发功能是指优化管理信息的收集。软件资源管理是对企业所拥有的软件授权数量和安装地点进行管理,软件分发则是通过网络把新软件分发到各个站点,并完成安装和配置工作。这些特定的需求必须让管理员进行明确。

⑤ 应用管理不容忽视。应用管理用于测量和监督特定的应用软件及其对网络传输流量的影响。网络管理员通过应用管理可以跟踪网络用户和运行的应用软件,改善网络的响应时间。网络管理人员应明确在应用管理方面的需求。(6)网络管理软件需求。

选择网管软件要根据网管人员的产品喜好,同时也要明确对网管软件的要求。

① 企业需要哪些管理功能。网管软件都是价格不菲的,所以在为企业选择网管软件时,一定要考虑到目前与未来企业网络环境发展的需要。一个好的网络管理系统必须是适合企业业务发展的需要的。

② 网络管理软件支持哪些标准。网管人员需要明确产品对网管协议支持程度,尤其是SNMP和RMON协议,需要明确到协议的版本和关键细节。

③ 支持各种硬件、软件的范围。不同网管软件对不同产品的支撑是不一样的,管理人员需要明确什么样的硬件、软件纳入网络管理范畴,才能设定符合要求的产品范围。

④ 可管理性。可管理性是由于网管需求对被管设备提出的需求,可管理性要求是指设备对协议、管理信息库、图形库等各方面的支持,也属于网管平台的需求。(7)网络安全需求。

网络安全体系是建设网络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不管网络工程规模如何,都应该存在一个可扩展的总体安全体系框架。对于不同的网络工程项目,允许建设不同的安全体系框架。设计人员在进行网络安全需求收集时,可以依据图1-8所示的框架进行安全需求的调查。图1-8 网络安全体系架构

在该网络安全的体系框架中,安全管理体系是整个安全架构的基础,使安全问题可控可管。安全技术措施包括机房及物理线路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应用安全、安全信任体系等。以容灾和恢复为目标的后备保障措施用来对付重大灾难性事件后的网络重建,以安全运行维护支持服务作为外部支撑条件,使安全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

基于以上框架,设计人员应该协助网络管理人员对安全管理体系、运营服务体系、数据容灾与恢复、安全信任体系等方面的需求进行确定。同时,对于技术措施需求,可以借鉴表1-4的内容进行明确。表1-4 用户服务列表(8)城域网/广域网的选择。

对于一般的网络工程来说,城域网和广域网用于连接局域网,并形成完整的企业网络。城域网/广域网通过连接设备和通信线路,实现各远程局域网络之间的互连。城域网/广域网可供选用的连接方案有以下两种:点对点线路交换服务(拨号线路或租用线路);分组交换服务。

在点对点线路交换服务方式中,存在局域网路由设备和线路交换设备两类设备,这些设备之间通过物理线路互连,在路由设备之间建立的是虚拟电路,数据分组仅在路由设备上进行封装和解封,在线路交换设备以数据帧或信号的方式进行传递。

在分组交换方式中,路由器和分组交换设备之间通过分组交换协议互连,数据分组在路由设备、分组交换设备上都存在封装和解封。所以,在点对点线路交换方式中,相当于两台局域网路由器通过虚拟电路直接互连;而在分组交换方式中,两台局域网路由器之间存在由多个路由设备构成的分组网络。1.3.2 编制需求说明书

通过需求收集工作,网络设计人员获取了大量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由各种独立的表格、散乱的文字以及部分统计数据构成,这些需求信息应整合形成正式的需求说明书,以便于后期设计、实施、维护工作的开展。

需求说明书是网络设计过程中第一个正式的可以传阅的重要文件,其目的在于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作清晰的概括整理,这也是用户管理层将正式批阅的第一个文件。

1.数据准备

数据准备工作是开始需求说明书编制的前期工作,主要由两个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