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是父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5:49:42

点击下载

作者:蔡笑晚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的事业是父亲

我的事业是父亲试读:

编者的话

1919年,鲁迅提出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严峻命题,他说做父亲是“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极困苦的艰难的事”。近一个世纪以来,这个命题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令众人满意的答案。本书作者蔡笑晚先生却早在四十多年前颇有远见地选择了一条不寻常的教子成才之路,那就是以做父亲为终身事业。他坚持早教、立志和自学的原则,紧抓孩子人生各个阶段的成才关键,奉行因材施教、特才特教的精英教育理念。他的付出理所当然地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六个子女个个成才,并各自做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如今,蔡先生终于可以开怀畅笑了。

父亲给予孩子的自信和鼓励,是孩子一生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有资料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家庭的精英教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补给,可以提升孩子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和未来生活中的幸福感,实现宏大的人生规模。天下的父母们,请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守护,你们必将赢在未来!

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始终被蔡先生的故事感动着,被他以做父亲为事业的坚持鼓舞和温暖着,我的眼前不断涌现出一个个温馨、感人的父亲教子成才的生活图景。正如书中所说:“那饱含着无限深情和期望的双眼,看着我走人生的路,使我一生都保持着自信和执着。”蔡先生正是用这样的目光搀扶和引领,关爱和呵护着他的子女成长成才、幸福地生活。我们特别将蔡先生的家教格言提炼出来,以使读者快捷而清晰地看到蔡先生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准确地把握其家教理念的精髓和灵魂。诚如《发现母亲》的作者王东华先生所说“他的教子经验像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虽然已经呈现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成果,但仍有很多宝藏有待于继续发掘”。现在,这种美好的发掘就交给我们亲爱的读者吧!编者2012年11月

专家、媒体、读者眼中的《我的事业是父亲》

·专家评介·

在蔡笑晚所著的“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中,我认为以下五点值得向大家推荐:

其一,蔡笑晚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有非同一般的远见卓识。因为他对教育的特殊敏感性,对孩子的教育抓得早、抓得紧,让六个孩子都走上了读书成才之路。

其二,蔡老师非常重视对孩子气概的培养。在“气概”的带动下,孩子们都具有很高的成就意识,不甘于平庸的没有创造性的生活,不断地向卓越迈进。

其三,蔡老师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他的早期教育很有特点,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从识字开始,而是从数学开始。早期数学训练给孩子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使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开发,为以后的数理化学习提供了持久而强大的动力。

其四,蔡老师非常重视孩子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读书的本质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而不在于掌握多少具体知识。这一观念对于当前的学校教学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五,蔡老师的家庭中有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进取的精神。诚如他所说:“生命的真谛是从一个欲望走向另一个欲望,而不是从一个满足走向另一个满足。我们从来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在胜利面前自我陶醉。这是我们家庭的最根本的特色,也是我们走向更大成功的原因。没有这种精神,我们的孩子就不可能在学业上取得后来的成绩。”

总之,蔡笑晚身上既有传统父母的美德,又有现代父母的优秀素质。他的教子经验像一座储量丰富的金矿,虽然已经呈现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成果,但我们相信,这里面仍有很多宝藏有待于我们继续发掘。

——王东华(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获得者)

蔡笑晚先生把“父亲”当作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教育理念。我一向把教育孩子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责无旁贷,自己工作再忙都不敢忘记过问和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因此也就有了好父亲的美誉。可我从来就没有想到教育孩子不仅是父亲的责任,而且还应是父亲的“事业”。作为教师,我感到惭愧。教师总是把教育学生看成是事业,教育子女只是义务和责任,这种教育“境界”的差异给很多教师带来了终身的遗憾:把学生培养成人成才,而孩子发展却不理想。“爱别人孩子的是神,爱自己孩子的是人。”让我们老师先做人吧,先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培养好!由此,我也想到,教育孩子绝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家长责任重大啊!

——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

德国的卡尔·威特运用科学的方法把先天不足的儿子培养成杰出的人才,其《卡尔·威特的教育》被西方人奉为教育的“圣经”。而中国的蔡笑晚先生把做父亲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进行追求。不仅把自己的六个子女全部培养成才,还不遗余力地资助、教化其他孩子,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在蔡笑晚的作品“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中,他的教子方法有理论、有计划、有步骤,易操作,如果每个家长都能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灵活运用,必能造福于成千上万个孩子。所以,以下几点值得大家学习:

一、强调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我的咨询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状况:父亲为了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整天在外奔波,而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卸给母亲。还有不少年轻夫妇干脆从孩子生下来就一直交给老人带,这必然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出现问题。等问题发生后,父亲又往往容易急躁,采取一些粗暴、强硬的手段来责罚孩子,导致父子关系的对抗,使孩子更加逆反。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转的,与其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不如每天多花一点时间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父亲在孩子的教育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他人无法替代的。父亲是规则的制定者,是孩子模仿的主要对象。孩子往往更崇拜父亲,更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蔡笑晚先生的教育实践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观点,这对于当今社会呼唤父亲回归家庭,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早期教育。然而,目前很多家长由于种种原因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重视不够或者开发的方法不够科学不够系统,总是后知后觉,等到孩子入学以后才着手开始培养。殊不知,错过了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才能弥补。

三、重视对孩子情商的培养。蔡笑晚先生的子女之所以都能取得巨大成功,与他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情商、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他从中国几千年古老的文化瑰宝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同时吸收现代教育理论的精华,他用一个个先秦诸子的哲理故事来塑造孩子的品格,他用二胡美妙的音乐来陶冶孩子的情操,他不辞劳苦地带领孩子们走遍大江南北开阔他们的视野和胸襟,他重视对孩子的独立性、自觉性、自控力、自学能力和坚持力的培养和训练。长此以往,孩子们的成功就不是一种偶然而成为必然。

——沈忱(国家高级职业心理咨询师)

蔡笑晚先生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向世人指出了一个事业发展的新方向——做个成功的父亲。正像他所说:“把孩子培养成才是天下每位父母最要紧的人生事业,它在所有日常事情中永远排在第一位。”

蔡笑晚在其著作“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中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是创造性的、超前的和富有成效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是当今中国的“家教圣经”,我们创信教育奉之为我们办学的“孙子兵法”。让我们共同借鉴他的理论和思想,结合我们自己孩子的情况在实践中创新吧。

——王运昌(创信教育科研所所长、濮阳创信实验学校校长)

·读者反馈·

在教子的事业中享受乐趣,给自己的家庭塑造一个精英的氛围,让孩子在快乐之中学习,时时注意往正的方向诱导。用艺术的细节来保持孩子的兴趣,敢于让孩子早期就开始成功但保持对外界关注的低调。这就是蔡先生在自己书中的所作所为。

——王勇

数月前,网上一位朋友推荐给我一套家教专著“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浏览后拍案称奇。在与孩子的关系上,蔡笑晚特别注重专家导师制,通过超前引领,尽最大可能开发孩子潜能,注重早期教育实效与质量,激发孩子上进求学获得成功。

——甘肃陇原治文斋主人

蔡老师,您写的书何止育儿典籍,实乃励志佳篇。

——百合

经人介绍我了解了您在电视台专访里的伟大,托人在省直书店买到了您的著作“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拜读您的大作,不胜感慨万千。您的远见卓识,您的坚定执着,您的特立独行,都让我肃然起敬。您设立的奖励基金,更显示了您的博大无私。您的五子一女个个出类拔萃,足见您将“父亲”这个事业做得多么辉煌。

——河南省中牟县第四高中 冉军营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能做到如此细腻,着实感人!我很赞同这位父亲对孩子教育的重视。里头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莫要浪费上天赋予我们的聪明才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可以开发的个体,都能成就一番伟业,这是我们不自知的。看了这本书,让我很有紧迫感,莫让时光虚度啊,否则耽误的不只是一代人。

——网友ivypapa

·媒体评论·

蔡笑晚在“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中与很多人主张语言教育不同,他教孩子数数,一直念到千位数;他还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他认为孩子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北京青年报》“早期教育”“从小立志”“自学能力”是“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中蔡氏教育的三大关键词。“早期教育”是基础,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从小立志”是让孩子有人生梦想,并在追梦过程中有动力;而“自学能力”则是人生成功的有效方法。

——《青岛晚报》

蔡笑晚在“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中所提到的精英成才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首先是重视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都有很强的心理素质,自理能力特强,能适应各种竞争环境。其次,更重要的原因是从小注意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从来不讲究排场和宣扬,尽量让孩子不露锋芒,保持平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而不必不断地向别人证实自己的优秀,这大大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新华网

蔡笑晚这种把父亲当作人生事业来做的教子理念引起全社会热论和轰动的同时,其所著图书“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一经出版便一纸风行。他是怎样做父亲的呢?尤其是在温州这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地方,培养孩子读书这样寂寞的“事业”,尤其难得。

——《南方日报》

蔡老师的《我的事业是父亲》这本书,我不仅认真看了一遍,还在书中的重点之处画了很多线、做了很多标记,是大家值得读的好书。

——CCTV新闻频道《小崔说事》

我要有孩子,也请蔡老师帮我带!全国的父母都应该看蔡老的这本书!

——凤凰卫视中文台《鲁豫有约》

六十六岁的他,正如其名蔡笑晚,终可在晚年开怀畅笑。而他历经六年撰写的“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更成为今年热爆中国的著作,被家长视为“教子圣经”。

——新加坡《新明日报》“我的事业是父亲”系列展示了“蔡氏家教”的四大秘籍:快乐教育、寓教于“游”、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香港《文汇报》

我的事业是“父亲”

在介绍我自己之前,我要先介绍我的六个子女,因为对于一个未能亲自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来说,“父亲”就是我的终身事业和人生理想,子女就是我的最大荣耀。

如果有一张名片,我一定会在正面印上:

蔡笑晚

头衔:父亲

背面印上:

长子蔡天文,1967年生,1995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

次子蔡天武,1970年生,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班,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高盛公司出任副总裁;

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现在国内发展;

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正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

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

小女蔡天西,1977年生,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现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父亲”,不得不做的事业

有人会奇怪,我的职业分明是医生,在瑞安当地也有些名气,为什么还强调自己的事业是“父亲”?个中缘由,说来话长。

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1941年,我出生在一个殷实的知识分子家庭。1962年,父亲病逝,我从杭大物理系退学回家。那时,家中连一日三餐也成了问题。兄弟姐妹十人,留在家中的属我年龄最长,不能不分担家庭的重担。

那时我22岁,正是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年龄,但现实让我一次又一次陷入绝境。我一个人跑到父亲坟头,跪在父亲坟前暗暗发誓,身上要有一滴血冷下来,我就不是人!我一定要让自己振作起来,让整个家振作起来!

1967年,妻子小湘怀孕了。这是我生命中第一个孩子。从那时起,我决定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一个26岁的热血男儿抛弃自己的人生理想,将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听上去多么荒唐可笑,但在当时,这却是我不得不做的选择。我深知自己必须韬光养晦,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于是,我改名为“蔡笑晚”,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

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

从1967年到1977年的十年时间里,我一共生了五儿一女。对我来说,生儿育女已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传宗接代,更不是养儿防老,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是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从杭大退学之后,有人建议我到生产队做会计,到车木厂当车木工,到二姐夫家里做篾匠,到学校任代课老师……思前想后,我重拾了父亲的职业——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对于从医,我有自己的考虑。作为个体医生,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可以时时刻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实施早教、早读、跳级的家庭教育方案。

对于早期教育的理念,不少人持反对态度。但是,我从第一个孩子开始就坚信并奉行这个理念。为了使农作物有好的收成,农民必须要抓住农时,该耕地播种的时候就耕地播种,该施肥除草的时候就施肥除草;教育孩子也一样,抓住最佳教育时机至关重要。我早早就为孩子们的成长规划了一张清晰的蓝图。

刚行医那几年,我们一家人住在九里村一间租来的百年老屋里。十六平方米的两层楼,坐南朝北,夏热冬冷,楼下是厅堂,楼上是一家八口的卧室兼书房。房间龟裂老化的木板壁上拉开一条两厘米宽的缝隙,完好的墙壁上贴着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我只要有空,就辅导孩子们学习读书,晚上更是雷打不动的自习时间。我和小湘几乎牺牲了一切娱乐活动,连亲戚朋友的婚宴喜酒也很少参加。一到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灯下,我看我的专业书,他们看他们的课本,有不懂的就向我提问,每天自习到深夜。

孟母三迁为择邻,而我们多次举家搬迁,从莘塍搬到南陈桥头,又搬到九里村,再搬到瑞安,为的是让孩子尽早入学、顺利跳级。孩子入学时年龄小,正规小学不让进,我就找简陋的农村小学,让儿女入了学再转学。

大儿子天文6岁进了瑞安莘塍当时最简陋,甚至连围墙也残缺不全的九里村小学,随后转入莘塍五七小学就读。天文成绩好,我打算不让他读“过渡班”就直接跳级上初中,但莘塍中学对年龄有限制,我只好先“曲线”将他转到另一所中学读初一,然后再转回莘塍中学继续学业。初三分快慢班时,成绩优异的天文被分到了慢班,我心生疑虑,分到慢班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情绪,于是我又一次为天文办了转学手续。

在老大的影响下,老二天武刚4岁就吵着要跟哥哥去上学,哥哥在教室里听课,他就站在教室窗外旁听,放学后跟哥哥一起回家。5岁时我设法送他正式上学,10岁考入瑞安中学初中部。

对许多家长来说,让孩子上中科大少年班是他们想都不敢想的事,而我,从老大开始就为孩子设计好了这条求学路。老大没有如愿,等到老二念高一时,我自己就壮着胆子,写信与中科大少年班联系。7月7日考试,我们3月5日终于得到参加少年班考试的通知。在四个月零两天的时间内,我陪天武啃完了一年半的书,天武顺利考入中科大少年班。

两个哥哥给弟弟妹妹树立了榜样,我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入学早,到小女儿天西,更是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2岁拿到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常有家长问我,你的孩子个个成才,有什么秘诀吗?我想,其实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的准备更早更长远,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头脑,的确如此。

做个成功的父亲,需要艺术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小女儿天西的一封家书,信里抄录了一句诗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当时有人问女儿:从小这么高强度的读书学习,会不会累,会不会后悔?女儿用这句诗做了回答。女儿的回答令我感动,更令我骄傲。

现在的父母总抱怨孩子的逆反心理太强,不愿和父母沟通。在我看来,这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子女的自觉行为,需要技巧和艺术。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一天之中的清晨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6点钟光景,我开始在楼下拉二胡,二胡的声音悠悠扬扬地飘进孩子们的耳朵里。不用多久,楼上开始窸窸窣窣,孩子们陆陆续续地起床。那时候清晨广播里播放英语、日语节目,我把广播声音放大,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后来我就干脆每天用外语广播节目来叫孩子们起床。

我们家还有个传统,六个孩子每人都有一张我给他们制作的“存折”。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而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逢年过节,孩子们就把“存折”上的数字兑换成零花钱,高高兴兴地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

当然,在与子女的沟通上,我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就像现在流行“超级女声”一样,上世纪80年代初,《霍元甲》《少林寺》等武侠片风靡大陆,李连杰成了老四天润崇拜的偶像,天天嚷嚷着要练功习武、除恶扬善,周围人怎么劝阻都无济于事。

1986年9月的一个清晨,老四郑重其事地向我们道别,独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正宗武术。对于儿子的决定,我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提心吊胆,但我没有阻拦他,而是告诉他:做自己想做的,做有个性的你,但是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留心体察社会。个性倔强的老四当场写下保证书:今生绝不后悔。

老四走后,我们父子之间一直保持着通信,终于有一天,他在信中写道:“习武虽有用,但是未来社会,还是先掌握知识要紧。”离家一年以后,老四又回到了高三课堂,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

出人才,不出书呆子“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如今,我的孙子孙女常围在膝前用童稚的声音朗诵这首儿歌,这是我当年教儿女们的第一首儿歌。

如今,六个孩子个个成才,成绩不俗,多少人投来艳羡的目光,多少人称我们的孩子为天才。但是,我心里很清楚,人的智力相差无几,真正决定成才的,是经常为人们所忽略的非智力,诸如意志、道德、健康、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我的六个孩子,之所以个个成才,而不是成为书呆子,关键在此。

鼓励孩子们从小立志,是我教子的第一步。我的六个孩子个个都有小名,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后改为君子)、西子。有人说我给孩子取的名字狂妄,但我就是要用这些不平凡的名字来激励他们从小立大志。

年轻时,我最崇拜爱因斯坦,因为崇拜,我如饥似渴地研习他的相对论,还曾经把写成的厚厚一沓论文投寄给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家,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回信鼓励我。所以,孩子出生以后,我们家里到处贴有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科学家的故事孩子们耳熟能详。小女儿天西5岁时就口口声声对我说,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要做“居里夫人”,没有健康的体魄不行。孩子刚出生那几年,“文革”还没结束,我每天战战兢兢偷看几个病号,挣得一点钱,买回满满一篮子既便宜又新鲜的海鲜,让孩子们吃个够。家里没有运动设施,我就自己动手做了一张多功能乒乓球桌,撑起来是球桌,放下来就是张床。放学回来,兄妹六人常常围着这张桌子鏖战一番。

一家三口外出旅行在当今司空见惯。但早在1978年夏天,我和小湘就自己设计旅游路线,带着天文、天武、天师、天西四个孩子走遍了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并渡过松花江登上太阳岛,接着又去了赤峰、锦州、北京、天津、秦皇岛、北戴河、青岛、上海。1985年的旅游更是与众不同,我们一家人带着干粮和饮用水,一路风餐露宿,浩浩荡荡向杭州进发,在岳王庙“尽忠报国”的题词前,一家人庄重地留影纪念。

像这样大规模的关内关外、大江南北的旅游,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虽然在班级里,他们年纪偏小,但是在见识阅历上,他们并不稚嫩。相反,他们兴趣广泛,视野开阔,显示出一般孩子所不具备的自强自立的能力。这种能力,使他们能够经受得起漫长岁月的各种考验。

总之,我们把教子成才当作自己的人生事业去追求,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牺牲或者不敢牺牲的东西。有道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正所谓“世事如棋,一着争来千古业”。

原载《浙江日报》,2005年9月24日

哈佛教授问我教子经

蔡笑晚与天西的博导L. J. Wei教授、原系主任Marvin Zelen教授在一起(2000年6月)

2000年6月8日,我和妻子小湘应哈佛大学的邀请,去美国参加女儿蔡天西的博士典礼。

长子蔡天文在康奈尔大学的博士典礼、次子蔡天武在罗彻斯特大学的博士典礼,因忙于红尘世事,我和妻子谢小湘都未能赴美参加,一直耿耿于怀。没有亲自体验自己为教子成才奋斗了那么多年的胜利场面,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天西的博士典礼,我们必须亲自参加。天西也再三来电请求,哈佛大学还给我们发来了邀请函,邀请我们一定要亲自参加这个典礼,否则,庆典会显得没有意义。

典礼场面盛大、壮观,令我大开眼界。我从有关介绍资料中获悉,这座创立于公元1636年的世界名校,比美国的历史还长100多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一座哈佛大学的历史恰是美国历史的缩影。300多年的岁月中,哈佛培养出无数世界级名人和大亨——美国历史上40多位总统,其中有7位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哈佛还出过38位诺贝尔奖得主;美国800家最大上市公司中,有83家公司的总裁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副总统戈尔、作家海伦·凯勒等都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

荣耀的历史使得哈佛人有一种非凡的自信和尊严,古典式的开幕仪式也许是哈佛人在颂扬自己值得骄傲的历史,而整个典礼的雄伟壮观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佛人的自信和尊严。现场的氛围自始至终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哈佛的伟大。我从这伟大中引发出来的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感叹。值得宽慰的是,有幸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在这个伟大的学府里荣登博士宝座,实在是我人生的最大快乐。

我们这些年来企盼、等待的不就是这一天吗?这种成功的喜悦乃是心灵的最高享受和满足。对于一个未能亲自创造丰功伟绩的人来说,眼前的场景就代表了我一生的辉煌。父亲的夙愿由女儿轰轰烈烈地实现了。

庆典期间,天西的博士生导师L. J. Wei教授和原系主任Marvin Zelen教授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L. J. Wei教授在哈佛大学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教龄了,是哈佛大学生物统计专业的权威教授之一。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天西的学业和其他各方面情况,夸赞天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发展前途无量。

当我们向他表示感谢时,他热情洋溢地说:“作为老师,培养学生是我的事业,也是我的职责,所以无须感谢。倒是我要好好地感谢你们,因为你们为我输送了这么好的苗子,想得到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是不容易的。”

那天晚上,我们商量好要请二位导师吃顿饭,表达一下我们的心意,这在中国算是“谢师”。但是,他们两位很客气,说我们是客人,应该主人请客才对,还说要为自己的得意门生天西送行。

在宴席上,两位教授诚恳地用英语问天文我是如何带领六个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在这些世界学术权威面前,我不好意思信口开河,只是很谦恭地说是孩子们有志气及老师教学有方。可是他们穷追不舍,说孩子们个个都成才,而且多为优秀的博士,光靠自己有志气是不够的,必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非得要我说出来让他们借鉴。

天文告诉我,在这些人面前过分地谦虚会被看成是不礼貌。因此,我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了。在天文的鼓励下,我做了较为宏观的介绍,提了五点切身体会:

一、把培养孩子成才看成是自己的人生事业,把它摆在日常事务中的第一位,必要时不惜牺牲其他一切。

二、用爱去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成才氛围,用爱去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和自信。

三、要孩子做到的事必须自己先做到。用斗志去激发斗志,用气概去培养气概,用道德去感化道德,用对伟大的追求去引导孩子走向伟大。

四、用苦难去磨炼意志,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培养其执着的追求精神。

五、用科学方法指导早学、巧学,争取时间;培养自学能力,进行超前学习;发展优势,培养兴趣;掌握整体,解决局部;抓住要点,放弃细节,保证百分之八十五。

他们听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这是中华文化的伟大!为父母者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寄托在孩子身上,一个普通家庭凭着一份执着的追求精神和一份至高无上的爱,竟造就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真是不可思议!”

天下的父母,我想对您说

这些年来,经常有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来电或来人询问关于培养孩子成才的许多具体问题,而且无一例外地都问到教子成才最重要的秘诀是什么。

我再三向这些用心良苦的父母们讲明,教子成才是“一条苦不尽的河流,是耗费人的整个身心的巨大工程”。如果一定要问到“秘诀”两个字,我们可以提供给朋友们最重要的秘诀是:

一、当其他的父母把三岁以内的幼儿期看成是无知的蒙昧阶段,让孩子最宝贵的智力开发期白白流逝过去时,我们却认为孺子可教,尽早地开始了早期教育。

二、当其他父母把五岁左右的孩子托付给不懂教育的人或者进入不正规的幼儿班致使孩子染上许多不良习惯时,我们则在策划如何让孩子早读。昔日有孟母三迁,传为千古佳话。我们为了孩子读书也曾搬家多次,实现了孩子早读的愿望。

三、当其他父母发现孩子智力不俗,满足于各种比赛获得的优胜奖状时,我们却在策划如何利用优势,争取时间,让孩子进行跳级或读少年班。

四、当其他父母发现孩子很优秀,拼命地给孩子到处宣扬、预支鲜花,徒然增加孩子心理压力时,我们却尽量让孩子不露锋芒,保持平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轻松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自己,而不必不断地向别人证实自己的优秀,这大大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五、当其他父母把考上大学作为孩子的最后胜利而感到心满意足、大松一口气时,我们正在鼓励孩子考上大学是求学的真正开始,早早地开始准备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

总而言之,我们只是天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中的普通一员,培养孩子没有灵丹妙药。我们无非做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事,牺牲了一些人们不愿意牺牲的东西。

如果你懂得牺牲意味着什么,就算是达到比较高的境界了。只有把教子成才当作一种人生事业去追求时,你才会发现艰苦所换来的是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这些年来,正是由于这种精神上的充实,我们从来没有忌妒那些投机者的风光,更没有羡慕聚光灯下当代人物的短暂光彩,而是一步步艰难地走自己的路。从孩子出生开始,我们就把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信念逐步渗透到他们的灵魂之中,并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孩子,让孩子与自己一起去经历壮阔而坎坷的人生历程,去创造光辉的未来。

今天的孩子,生长在伟大的国度,生长在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在他们面前有的是机遇,只要有志气,好好读书,成功之门就会处处为他们敞开。我真诚地奉告朋友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机,千万别让历史的机遇与你的孩子擦肩而过。如果说我们这一代人不能成才尚可埋怨生不逢时,孩子这一代人不成才,那可就是父母的事了,再也没有什么可埋怨了。

我们是多么感谢伟大的邓小平,是他为中国开创了难得的太平盛世,为孩子们成才创造了机遇,使我们的家庭得以有今天。我们教导孩子,蔡家的千秋万代不能忘记这恩情。我也再三叮嘱孩子们,目前虽在异国他乡,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我们相信,在尽忠报国思想的熏陶下长大的孩子,决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报国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全家也非常感谢孩子们就读的学校的老师及领导,没有他们的大力栽培,孩子们是不可能如此顺利成才的,蔡家得以有今天,有他们的功劳。在此我重复一下天文出国留学告别晚会上我写的两句联语:

启蒙之情天长地久栽培之恩永世不忘在岳王庙“尽忠报国”题词前庄重留影

这些年来,许多新闻媒体、有关单位领导和社会各界朋友们对我们家庭有诸多关心和爱护。这种真诚的关爱,使孩子从热情的鼓励中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得以健康成长。我们的孩子成才确实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和爱护的结果。对此,我们全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发表在《温州时报》上的那篇文章中,我曾经说过:“假如有来生,我愿再一次出生在家乡的土地上,做一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的大师,带领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走上成才之路,让他们一个个都成为博士,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让家乡的土地上到处是博士之家。”

这个许诺似乎太遥远了,显得有点虚无缥缈。曾有很多朋友和读者来电或出面请我为家乡的孩子成才尽一份力量。这种真诚的请求,确实是对我良知的呼唤。

虽然,由于经历太多的沧桑,功名利禄对我来说早已是身外之物了,但是为了感谢广大读者和朋友们的支持和信任,我决定把对来生的许诺提前到有生之年。在未来的岁月中,我将把自己的精力贡献给那些渴望成才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穷苦的孩子们。

Chapter 1 理念起点篇

养儿育女 特立独行

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段时间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为优秀的人。——《卡尔·威特的教育》

拒绝盲从,坚持自我

教子成才的道路上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一套大家都满意的家教方法,培养出来的必然是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

小时候,我的父亲讲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爷爷带孙儿去市场,买了一头小毛驴。回家的时候,先是爷爷骑着毛驴,孙儿跟在后头走。走了一段路后,遇上一群妇女。妇女指责爷爷,说他不关心小孩,大人骑驴让小孩走路,不像话。爷爷听了感觉有理,就立即下来,改让孙儿骑驴,自己跟在后头走。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老年人。老人指着小孩骂,这小子真不孝,年纪轻轻的骑着驴,让老人走路。孙儿听了觉得有理,就叫爷爷上来一起骑。两人又走了一段路,遇上一群养驴人,养驴人指着祖孙二人说:“这么小的毛驴,两个人骑着走,太狠心了,这驴儿肯定会累死的。”祖孙二人听了想想也是,索性两人都下来牵着驴走。途中又遇上一群年轻小伙子,青年人指着两人风趣地说:“你们两个傻瓜,有驴不骑,真是笑话。”祖孙二人听了觉得也有道理。但是,他们的处境很困难:爷爷骑驴有人责备,孙儿骑驴有人指责,两人都骑有人非议,两个都不骑又有人取笑。所有的选择似乎都不妥当。剩下的唯一选择就是两个人抬着驴走。他们也这么做了。结果在经过一座独木桥时,两个人不小心把驴掉在溪沟里摔死了。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人世间能够发生的稀奇古怪的事都发生过了,所有高明见解、金玉良言能说的都说了,可能入大雅之堂的都有经书史册可考,不能入大雅之堂的也有杂文野史在民间流传。现代的任何一种见解,不管有意无意,几乎都可以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河流中找到源头。所以可以说,当今世界没有新东西,只有新组合。

家教理论方面也是如此,几乎所有现代家教理论都可以从古人那里追溯到源头。今人的各家理论只不过以不同方式重新组合了古人的信条。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理论特色,去实现属于那个时代的理想和追求。

经过多年的研究之后,我奇怪地发现,现实世界的任何一种理论和经验都有一种与之相反的理论和经验存在。虽然两者之间似乎水火不能相容,但各自又有各自存在的理由,谁也无法否定谁。

比如:有人说要不失时机地早教早学,要及早开发儿童的智力,开发得越早大脑就发育得越好。因此,要争取时间早教早学,把教育时间提到学龄之前,提前到三岁之内,甚至提前到尚未出生之前。要及早发现儿童的智力情况,该早读的就早读,该跳级的就跳级。可是,也有理论说这是拔苗助长,教育必须符合儿童的自然发展情况,要循序渐进,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认为孩子在十二岁之内绝不应该读书。

又比如:有人说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但也有人提出,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孩子自己去慢慢摸索,那么人类肯定还处在茹毛饮血阶段。一旦错过了最佳学习期,有许多东西就永远掌握不了。因此,必须尽快教给孩子们,不能等待他自己独立探索,否则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错过时机。

又有人说,要多听大家的意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这几乎是普遍公认的处世准则。但是也有人提出如果把每位科学家对世界的意见综合起来,那么世界根本就不复存在,不可构建。“祖孙买驴”的故事中,善良的祖孙俩,因为兼听了众人的意见,结果是抬着驴过独木桥,把驴摔死在溪间,空手而归。

要想培养出一个杰出的人物,必然需要一套特殊的手段。在育儿和家教领域里不存在“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问题,而是“多听则乱,越听越糊涂”。在没有严格科学根据的情况下,无法判定究竟哪一套方法更高明。这并不表明人类在家教领域内束手无策。恰恰相反,这给创造性和想象力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奇迹往往出现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的地方。而一套大家都满意的方法,必然培养出一个四平八稳的平凡孩子。因为,尽善尽美就不可能是出类拔萃了。

因此,有人提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认为人生要想干成一番事业,也只能如此,没有别的两全之策。“祖孙买驴”的故事哲理提示我们,在教子成才的漫长道路上,必须排除干扰,坚定地朝着既定方向前进,走自己的路。如果前面没有路,也要勇敢地闯出一条路来。

鉴于这一点,正是我要介绍的一些经验与理论。我相信真的“高山流水”必然会遇上知音。我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要奉献给这些知音。“祖孙买驴”的故事哲理是我奉献给知音的第一个重要经验:教育孩子,自己要有主见。

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地上是没有路的,天才所走过的路是无法重复的,你必须自己走出一条路,在黄树林的分岔处,我往往选择人迹较少的一条。我们所走过的路只是很多种选择中的一种,我们对自己的今生选择绝无后悔。

实施早教,巧抓关键

每个人小时候都会经历一个记忆敏感阶段,这种记忆敏感期是从事学习的最好时机,一旦错过这个时机,无异于把孩子的智力进行了阉割。尽早地抓住记忆敏感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伟大人物取得的成就,都归功于对记忆敏感期的良好把握。

原则一旦确立之后,具体操作只是一些技术性细节。我们当时只知道早期训练婴儿对智力开发有好处,但是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操作方案可供参考。所以实际操作方法都是根据我们自己的医学知识编制而成的。这就像武林中的派别一样,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只要持之以恒,都能训练出高手,半途而废则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当时一项最重要的决定是: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确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进行早期训练。决不轻易听信别人的传言,朝三暮四地改变育儿方法。

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指出,人脑一旦发育成熟,那些没有来得及开发的神经元就很难充分利用,因此要想挖掘大脑的潜力,只有在出生后到大脑发育成熟前的发育旺盛期进行早期教育。

人的脑细胞越使用,大脑就越灵活。脑子开始积极工作的时间越早,延续使用的时间就越长,它的细胞就老化得越慢。因此,“天才命短,神童早夭”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恰恰相反,早慧总是迟衰,天才都比较长寿。

大脑功能开发的典型表现,便是形成记忆敏感,年龄越小就越容易形成,越大就越困难。因为,这时大脑已被一些无用的东西挤占充满,即使是新鲜事物也被排斥在外。因此,儿时形成的良好优质的记忆敏感对人的一生有绝对的重要作用,只有深刻的优质记忆敏感才会有伟大的创造力,所有杰出人物都有这种良好的优质记忆敏感。当人的大脑里形成记忆敏感后,在潜意识里就会大量吸收这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更为突出的直觉。几乎所有伟大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不仅来自刻苦的钻研,还来自他们对此项内容的极其良好的直觉。那些经过早期识字教育的人物,记忆力通常都比较好,这可能与他们在儿时形成的符号敏感有关。

人脑有一种与所有动物都不同的机能,那就是学习的机能——智本能。智本能的发展只有一个短暂的过程。良好的早期教育使智本能达到较高的层次。智本能的发育也有敏感期,一旦错过了敏感期,也就无异于将其阉割。

因此,有人指出,我们人类到目前为止最大的浪费不是官僚主义,而是对儿童的智力阉割。由于错过了早期教育,使一个本来可以成为天才的儿童发展成一个庸人。大部分人都认为孩子还小,来日方长,浪费一段时间不要紧,只要以后好好教育同样会成才,因此无意间错过了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的智力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阉割。许多人的前程就是在这种麻痹大意里被父母的双手葬送的。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结论,也是我们亲身实践的经验。

天才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单靠勤奋造就,而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早期教育让先天遗传基因更加充分地发掘出来,也使后天勤奋更加有效。人们错误地忽视了早期教育,大量的天才就在这种疏忽中荒芜凋零。现在很难找出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来教孩子,孩子因从小不能接触到第一流的人物和思维方式,一切都只能从最末流的开始。

我们常常听到大款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好的高中或大学,慷慨地拿出几万甚至几十万送孩子进去混一张文凭。很少听说有人用重金去聘请一位优秀的保姆或高级教师为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如果早期教育没有做好,孩子各方面素质很差,即使花大钱混到一张文凭,对孩子成才也是毫无益处,孩子只是个冒牌货而已。反之,如果愿意在早期教育上用心思,那么孩子长大后用不着父母花大钱去“买”学校,也会自己争得一条好的成才之路,考上好的学校。

如果有适当的条件,绝大多数的儿童几乎都是可以挖掘出巨大潜力成为“超常”儿童的,而这些适当条件就是早期教育。智力超常事实上都是早期良好教育的结果。根据中科大少年班的有关资料分析及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证明:所谓“超常儿童”与一般儿童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前者接受了良好的早期教育,而后者没有。

一般人都没有认识到早期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事实上早期教育比任何教育都更加重要,它是所有后期教育能否成功的基础。

一个兴盛的时代,毫无疑问是早期教育和家庭教育兴盛的时代。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唐代,由于早期教育的成功,造就了一大批神童,诸如王绩、王勃、徐齐朋、杨炯、骆宾王、王维、张九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

从世界上看,良好的早期教育为文艺复兴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像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契马布埃、乔托、多拉太罗、拉斐尔……都是接受了早期教育而成长为大师级人物。这些大师为那个时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

另外,由于犹太家庭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几乎所有的犹太天才都是神童出身。

这些事实可以说明,天才从神童开始,神童由早期教育培养而成。因此,早期教育是一切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是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一生。

伟大的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是一位早期教育成就的大师级人物,他在自传《昔日神童》一书中,以亲身经历告诫人们:“所有儿童的早期教育都将获得奇迹,即使愚笨的孩子也是一样。”这个告诫给人们的反思是:并不是早期教育创造了奇迹,而是人类本来就具有这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不懂得及早去开发它,错过了这种潜能的发挥机会。而那些个别能够进行早期教育、及时开发潜能的人,相对来说就创造了奇迹。我们的幸运是:为了争取时间,在没有任何人或任何书籍的教导启发下,无意中自觉地遵守了大脑早期开发法则,于是创造了人们认为的“奇迹”。

对于一个孩子的大脑,可以拟出一个功能发育时间表,孩子身上有一个先天生物钟,它指示着教育机会上正在流逝不返的时间,而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在看着这个时间白白地流逝过去,而没有抓住这一去不返的教育良机,然后去感叹别人创造的奇迹。

现代心理研究指出,儿童头三年的发展可以造就人的一生;在生命的头四年里会发展出50%的智力水平;在八岁之前又会发展出另外的30%;最后在八到十七岁之间完成最后的20%。

经济学家预测,早期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一年的早期教育可使儿童的工资提高2.53倍,学前时期给儿童的投资可使社会得到翻四番的回报。因此可以看出,早期教育对于我们国家的四化建设何等重要。

现在人们最致命的问题是片面强调遗传基因的差异,而没有认识到早期发展,尤其是生命最初三年个体的分化实际上是由环境和早教质量所决定的。正是孩子和主要教养人之间构成的教育微环境左右着孩子智力发展的方向、水平和速度。

当今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教育竞争的前沿领域不在大学,不在中学,甚至也不在小学和幼儿园,而是在这三岁之内,在婴儿的摇篮中。也就是说,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因此有人指出: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

母误子半轮,便误了一生。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童。要想造就一代人才,只能从幼儿时期开始。所有创造丰功伟绩的伟大人物之所以出类拔萃,都可以追溯到儿时的特殊经历和启蒙,在儿时失去的机会很难在以后的岁月中得到补偿。

早期教育不仅是智力教育,而且是智力、意志、品德和气概四者合一的教育,是保证人生幸福的教育。为了孩子成才,也为了孩子有幸福的人生,必须要尽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把孩子的早期教育抓好,千万不要错过孩子智力开发的黄金期。这是我们教子成才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与好品格的养成是早期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两个关键,它们被铸就而成的柔韧度、持久度等性能的强与弱,决定了一个人未来发展的高度与人生规模,它们就像一对即将高飞的翅膀,广袤的天空增添了它们的搏击才会变得五彩斑斓。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由此可见,习惯对于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成就不仅仅是要培养出高才生,而且自己所培养的孩子要具有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人格。由于小时候是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自然成为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重要使命。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除了语言教育、数学思维训练等智力教育之外,我们特别重视行为习惯的培养。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心灵一片空白,行为习惯没有固定模式,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在我编写的《家教三字经》里已经写道:

人之初,无善恶。性相近,习相远。教以善,则成善。诱以恶,恶乃生。

孩子在出生的时候的确存在一些个体差异,但是这些差异十分微小,足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弥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的教育。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应该特别重视和强调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巩固,在沾染坏习惯之前把好习惯教给他,否则等坏习惯染上之后,再去纠正就很难了。现在很多家长的烦恼就是因为忽视了早期的好习惯培养而让孩子染上了坏习惯,结果很难再纠正,甚至无法纠正,出现种种问题困扰家庭。

我们在教子成才的道路上,无数次经历各种关键时刻,如果我们错过其中任何一个机遇和关键,都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甚至有可能改变孩子的前途和命运,他们的人生就得重写。人生的关键就那么一两步,孩子还小,没有能力去把握自己的命运,父母的责任就在于替孩子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关键。

因材施教,特才特教

如果因材施教以做大量的难、怪、偏的题目来提高能力,无非是浪费时间,不会有质的提高,也挫伤了锐气。因为这些较难的题目,进入高层次的年级再解答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关于早期教育,我们实实在在地进行了一番认真设计和操作。看过一本书的人往往会把这本书奉为经典,一字一句地逐步推敲,似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必须照办,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看过很多书之后,才发现书中所写的只有参考价值,而且很多是根据作者的粗浅经验或想法信口开河。即使较为著名的家教书籍也大多偏于空洞理论,而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实际操作方法。另外,很多家教理论派别竟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把每位家教理论家的意见综合起来,家庭教育根本无法进行,无从入手。

我们坚定地相信,人类在教育方面的探索绝未到达顶峰,以前一切设定的规则和方法只不过是人类现阶段认识水平和能力的表现,绝不是不可触犯的金科玉律。特别是早期教育方面,那些理论家和教师们并未亲自进行过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大部分是各自套用别人的说法或个案经验。因此在这方面,实际上是有待大力探索的科研领域。我们就是这样带着双重的任务,大胆地走进这个领域的:一个任务是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另一个任务是探索早教究竟是否有利于成才。

我们曾想到,智力的早期开发可能是三种后果——

第一种可能是:早期教育不仅使孩子的智力在时间上提早开发,而且有利于孩子智力的更好发展,也就是有利于大脑功能更好地开发利用;

第二种可能是:早期教育仅仅是智力提早开发,对大脑功能发展利用并无实质好处,只是时间提早而已;

第三种可能是:早期教育虽然表面上提早了智力的开发,但是实质上是打乱了大脑的正常发育,因此实际上是拔苗助长的做法,得不偿失。

对于早教的三种可能结果,我们都认真地进行了分析。如果是第一种结果,那当然是求之不得的。我们不是大脑发育方面的专家,不可能获取有关这方面的数据,当时也找不到有关这方面的书籍,因此也并不指望这种最佳结果。至于第三种结果,我们认为良好的早期教育打乱大脑正常发育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诚然,无法完全排除第三种结果的出现。但是,我们深知任何一种伟大的追求,都不可能是毫无风险的,人类的每一条成功之路,都是由勇敢的失败者的尸骨铺成的。作为追求奇迹的人,我一生都在冒险,从来是把风险置之度外。在看了大量的神童传说、名人自传等有关书籍之后,虽然一度陷入矛盾之中,但是作为一个曾经在这个世界上摸爬滚打的人,我在处事方面总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在孩子出生之后,坚定地选择了早教。

我们当时认为第二种结果是可以指望的,也就是说,良好的早期教育至少可以提前孩子的智力发育时间,从而为孩子争取到宝贵的黄金岁月。这种结果非常符合我们当时“追赶时间”的心态,我们希望从孩子身上去追回自己因生不逢时而失去的年华。正是这种心态,促使我们坚定地选择了早教。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为了争取时间的早教想法,正好符合现代早教理论和有关大脑发育的最新科研成果。于是,我们的孩子不仅因为早教而争得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且也因为早教使大脑功能获得了更好的开发,后者可能比前者更有价值。

所以,说句实话,我们早教原则的确立完全是出于我们自己争取时间的迫切要求,绝不是任何一本书的指导,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来鼓舞我们去这样做。在那段生存问题大于发展问题的苦难岁月里,如果不是心灵深处的一种强烈欲望,是不可能仅在别人的说教下去策划几十年后才能见效的工作的。

当时我们没有那份幸运,未能拜读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的大作《早期教育和天才》,也未能领略诸如井深大的《从0岁开始教育》之类的好书。有幸的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中早已蕴藏了辉煌的早期教育传统,并且哺育出无数的神童和超级天才。因此,无须任何外来的经典说教,已足以使一个追赶时间的苦难心灵产生一种早教成才的欲望。

李白五岁诵六甲,王勃六岁善词章,李泌七岁能棋赋,祖莹八岁能咏诗成章,王维九岁知属辞,杨炯十一岁举神童,甘罗十三岁做丞相,白居易十六岁名扬天下……这些“国产”的神童,对于我们当时的处境来说,才确确实实是挡不住的诱惑。人家能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早期教育的不同会导致同龄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而智力发育的不平衡必然需要因材施教。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总是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响亮口号,因为它的词义是那么美好、那么浅显,所以非常诱人而深入人心。

然而,如果没有早读和跳级作为优秀儿童的出路,那么因材施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无非为齐头教学加上冠冕堂皇的好名称而已。而且,早期教育也往往变成多此一举,因为反正最后总是被印在现行体制所规定好的模子里。只有跳级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的优越性,使优秀儿童有了奋斗目标和动力。跳级和早读既能为优秀儿童赢得宝贵的时间,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创办三十周年庆典上与校长侯建国合影

齐头教学最致命的缺点是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龄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发育程度并不相同的孩子。不管是幼儿班阶段、小学阶段、初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优秀孩子而言,也许只要很短的时间就能学完,而且学得很好;而对于那些较差的孩子来说,可能在该阶段规定的全部时间内仍不能学得很好。如果硬是把他们限制在一个固定不变的班级里,苦苦消磨宝贵的时间,对于优秀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时间浪费,对较差的孩子而言也是痛苦不堪的事。

由于客观环境不同和个体的差异,群体发展的不平衡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优秀个体从群体里分化出来,率先向高层次发展应该说是符合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特别优秀的学生跳级正如差生留级一样,是一种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正常现象。

在成绩较好的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或许有人会说做大量难题、搞发明创造和素质训练可以培养优秀学生的能力,提高素质。当然,我们无意否认这个事实。然而,由于这些都是在低水平上进行的,因而只是浪费时间,很少有质的提高,而且往往会挫伤孩子的锐气。因为有的东西在低水平基础上显得很繁复、很难解决,进入高层次之后就变得简单了,原先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东西显得平淡无奇了。如果因材施教仅仅是用高难度的题目和所谓的发明创造、素质训练等等来消磨优秀生的宝贵时间,而没有引导他们向较高层次发展,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优秀生的智力优势无形之间就被浪费在不必要的东西上了。本来这种智力优势可以为他们赢得宝贵的时间,而这宝贵时间的取得又能为他们今后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中发挥优势。而这最后的优势才是真正的优势。

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速度进行教学。而且,为了使因材施教成为有意义的教学措施,当学生的学业水平达到下个学年的程度时,就应该按部就班地通过考试给予跳级,就像对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学生给予留级一样有规可循。

早读实际上是幼儿班阶段的跳级,这是所有跳级中最值得提倡的一种跳级。孩子出生后由于早期教育的差异,三岁甚至两岁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明显的智力发育不平衡。对于那些已经接受过良好早教的孩子来说,只要稍稍适应一下学校的集体生活,就能正常上小学读书。因此,对于优秀孩子来说,三年的幼儿班跳一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四五岁就可以直接读小学。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年,小时候的一年等于以后的十年。孩子在这时候接受正规教育的最大好处是还没有沾染上坏习惯,很容易教给他好习惯,这既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利用,又争取了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就我们自己的亲身经验来说,我们的四个孩子有过早读和跳级的经历,由于我们在孩子三岁之内的早期教育做得比较好,因此他们的智力发育得比较早。孩子们都没有进过幼儿班,只有老六蔡天西进过一天学前班,因学校嫌她年龄小不肯收而被迫退出。我们临时决定让她读小学,后来居然在小学里读得很好,还成了优秀生,九岁小学毕业时获得了瑞安市数学竞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又跳了一级,直接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