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商道真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6:45:52

点击下载

作者:李问渠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嘉诚商道真经

李嘉诚商道真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李嘉诚商道真经作者:李问渠排版:清茉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8-01ISBN:9787510404801本书由北京明天远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自古雄才多磨难——李嘉诚谈人生磨砺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就是你无法抗拒的,他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别样家教传授做人道理

李嘉诚如是说: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就是你无法抗拒的,他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精彩解读

李嘉诚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曾祖父开始到李嘉诚的父亲,都是以教学治学为生涯。在书香世家里长大,李嘉诚具有了许多成功人士具备的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在传统文化下成长,李嘉诚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从而铸就了他的成功品质。

据李氏族谱载,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府海阳县(今潮州市)。家史再往前溯,李氏家族的祖先在中原。从一世祖李明山定居潮州,传至李嘉诚这一辈,正好第10世。1928年7月29日(农历6月13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汕地区韩江之畔的祖屋里。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是清朝甄选的文官八贡之一。在李家门前还有一座3米高的碑台,上插贡旗,以记其事。李氏家族,世代教学治学,闻名乡里,深得四野乡村人崇敬。李嘉诚的祖父李晓帆是清末秀才,也是饱学之士,无奈未能求得功名,只好在村中做了一个教书先生。20世纪初,软弱无能的清政府饱受西方列强欺凌,人民痛苦不堪。同时,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也逐渐渗透进来。饱读四书五经的李晓帆梦想教育救国,他毅然送儿子李云章、李云梯东渡扶桑(日本)留学,一个学商科,一个念师范,他们学成回国后,分别在潮州、汕头从事教育工作。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从小聪颖好学,1912年(15岁)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金山中学,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寒,无缘继续求学,他便受莲阳懋德学校之聘,开始了执教生涯。他学识渊博,教学有方,深得上司的赏识及当地百姓的好评,在乡邻四野颇受尊重。1935年春,他被聘请为庵埠宏安小学校长。

李嘉诚早期接受的教育就来自于父亲李云经的传统文化教导。深厚的家学培养了李嘉诚许多优秀品德。不可否认,这些优秀品德对他后来的发展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少年时代所受的教育如何,有时的确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李嘉诚3岁就能咏《三字经》、《千家诗》等。李嘉诚正是在这些童蒙读物中,最早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5岁的时候,李嘉诚在父亲的引导下,祭拜孔圣人,进了潮州北门街观海寺小学念书。当时新文化运动已经历10多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正在经受工业革命的洗礼。而这个学堂俨然还是以“之乎者也”为内容的传统教学。在这样的古旧学堂里,李嘉诚不满足于老师所讲的诗文,他对陌生的诗文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千古流传的爱国诗篇,他虽然似懂非懂,竟也能沉醉其中。

就是在这所学堂里,李嘉诚初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时课堂的墙壁上,贴着一副醒目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天天看,天天念,这对联早已烂熟于心。虽然根本不懂得何谓“国事”,但是对于一个5、6岁的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后来,李嘉诚在课外的书籍里逐渐接触很多爱国教育的诗文。李氏家族古宅里的藏书阁,给小小年纪的李嘉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每日放学回家,李嘉诚便泡在藏书阁,孜孜不倦地阅读诗文。他涉猎甚广,《诗经》、《论语》、《离骚》、唐诗、宋词、元曲……他尤其喜欢文天祥、陆游、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渐渐地,他也能体味出其间的豪情与忧愤。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美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之士尤其敬佩不已。他还经常缠着父亲给他讲解不懂的诗文、历史背景、人文故事等。

李嘉诚的父亲虽居住在世外桃源般的潮汕,但是时刻不忘着为国效忠。他重义轻利,热衷于教育事业,希望能通过教育振兴中华。他在李嘉诚小的时候,就经常给他灌输爱国思想。李嘉诚从小就聪明好学,不仅悟性极高,而且还勤勉刻苦,深得父亲的喜欢。到了1934年,李云经受聘担任宏安小学校长不久,李嘉诚便转入宏安小学就读,从此父子俩有机会天天相聚。父亲时常向他讲起日本侵占东三省的暴行。随着父亲娓娓的话语和忧郁的神色,李嘉诚仿佛看到忧国忧民的屈原,仰天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壮怀激烈的岳飞,仰天长啸“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还有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杜甫,在寒冷的秋夜,对着自家的破茅屋,高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父亲的这种爱国精神时不时地激励着少年时的李嘉诚。年少的他,将父亲奉为自己的楷模。李嘉诚父亲的许多优秀品质就这样慢慢地渗透到李嘉诚的内心。父亲不仅知识渊博,而且还忧国忧民。深受其影响的李嘉诚就暗地里立志:勤勉苦读,出人头地,报国为民。

可以看到,李嘉诚后来在商业道路上许多做人的品质,都来自他儿时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父亲的影响。父亲教给李嘉诚丰富而珍贵的做人道理。比如“贫穷志不移”;“做人需有骨气”;“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等。父亲的熏陶和教育,李嘉诚永志不忘,并延展为从商的准则。李嘉诚是有口皆碑的儒商。

一个人要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必须有远大的志向。立志对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的作用。立志就是制定人生的大方向,有了方向,在人生的奋斗之中才不至于迷失。这个大志向跟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立志宜高远,这样,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自尊自爱;即使身处贫贱也不会自轻自贱,而力求改善不利处境,以获得受人承认的成就和受人尊重的地位。

有记者问李嘉诚,你今天的成功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有志向的人,你认为志向是不是天生的李嘉诚回答说,以哲学的角度而言,事物都是发展的。人的志向是由儿时的幻想到以后成长中的实际情况决定的,也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这其中就涉及到两个环境:其一是你自己的理想所造就的;其二是现实生活所给你的。这两个环境就是你无法抗拒的,他们相互斗争的过程,也是磨砺你意志的过程。就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时候,父亲教育我要学习礼仪或遵守诺言,而我呢,也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小便很喜欢念书,而且很有上进心。那时候,我就暗暗地发誓,要像父亲一样做一名桃李满天下的博学多知的教师。但是后来环境一改变,贫困的生活迫使我孕育一股更为强烈的斗志,就是要赚钱。可以说,我拼命创业的原动力就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来。当我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我要肩负家庭的重担,因为我是长子,而父亲并没有留下什么给我们,所以读书是绝对不可能了。赚钱是迫在眉睫的必须,这样志向就有了改变。而且,在接下来进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日子里,我有韧性,能吃苦,因为我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是勤备工作,努力向上,再加上忠诚可靠,反而一路进步,薪金也一路增加。

智慧小语:追究一个成功人士的成功之处,家庭背景往往是一个重要的考察因素。中国人历来都重视家传,很多家庭都有“耕读传家”的训条。家庭是一个人的启蒙学校,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素养,以及做人准则,都是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培养的。虽然说家庭背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日后的人生道路,但是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来说,还是举足轻重的。乐观者与悲观者的不同

李嘉诚如是说:乐观者在困难中看到机会;悲观者在机会中看到苦难。精彩解读

李嘉诚回首往事,如是描绘他少年时的心态:“小时候,我的家境虽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文化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读书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我随先父来到香港,举目看到的都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就感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因此在我的心里产生了很多感想,就这样,童年时五彩缤纷的梦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李嘉诚来到人世时,世界已不太平。尽管此时北伐已取得辉煌的胜利,而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世界经济经历长久繁荣后,接踵而来的是世界性的经济大萧条。殖民主义帝国为了转嫁经济危机,更多的把眼光瞄向了地大物博的中国。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开始。1939年6月,潮汕沦陷,日寇横行,宁静而美丽的潮州城变成了一片废墟。李云经携妻带子前往香港投靠妻弟庄静庵。庄静庵是香港的富商。此时,内地战火纷飞,兵荒马乱,香港却是太平盛世,一派祥和,成为战时内地人所向往的避难所。1940年冬天,李嘉诚一家就踏上旅程,准备去香港度过这艰难的生活。当时去香港也是要穿行枪林弹雨,翻越重重的封锁线。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来到目的地香港。

李云经的妻弟庄静庵,幼年在潮州乡间读私塾,小学毕业后,像众多的潮州人一样离家外出闯荡。1935年,27岁的庄静庵来香港涉足钟表业,从最简单的布质、皮质表带做起,一步步做大。他的产品质优价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费者欢迎。后来开始兼营钟表贸易,购入瑞士钟表,再销往东南亚各国。等李嘉诚一家来到香港的时候,庄静庵为他们腾出住的地方,然后设家宴为他们洗尘。但是面对姐夫一家的困境,庄静庵却根本没有提起让姐夫李云经上他的公司做职员,因为他不会把公司人事与亲戚关系搅和在一起。庄静庵从来都是在商言商,即便对自己的家人也是这样。而当时他自己正忙于扩大经营规模,资金分外紧张,家庭生活仅属小康。姐姐一家的到来无疑会成为庄家的负担。

生性清高的读书人李云经也没有向自己的妻弟求情,于是打算自己出去找工作。庄静庵极表赞成说:“香港时时处处都有发财机会,就怕人懒眼花,错过机会。潮州人最能吃苦,做生意个个都不错。我认识好些目不识丁的从潮州乡下来的种田佬,几年后,都发达了起来。”

但是对于李云经这个儒家读书人来说,在大商业社会的香港找工作确实不容易。几经碰壁之后,李云经后来终于在一家潮商开的公司做上了小职员,算是找到了一家人谋生的工作了。

小小年纪的李嘉诚还没有彻底地看到这个动荡的时局,商业社会里这冷漠的人情世故。在潮州逃难的时候,李嘉诚以前虽然常从书中读到有关国破家亡的描述,但没想到此种凄惨景象这么快就降临到了自己的头上。美好的童年生活彻底结束了。日本人横行潮州,逼得潮州人四散逃亡,很多人都妻离子散,这凄惨的情景还有父母脸上愁苦忧伤的表情,深深印在李嘉诚的脑海里。到了香港以后,他又看到清高的父亲为了谋生不得不辗转在商业社会的各个角落,吃尽了苦头。在李云经终于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候,他开始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对儿子的教育观。在这样的现实生活里,李嘉诚不可能再去向父亲请教古书上的问题了。父亲慢慢地接受这样的现实后,李嘉诚就得到了父亲另外一种教育。他不再以古圣先贤的风范训子,而是要求嘉诚“学做香港人”,从而融入香港的商业气氛之中。李嘉诚还通过舅父看到了商业社会的实用主义。这些经历使李嘉诚感受颇深。他小小年纪虽然不会明白这一切人情世故的根源,但是这些人情世故对他以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商业社会的冷酷无情对一个少年来说是灾难,但它催人早熟,对日后的一代巨商来说又未尝不是福音。商业社会是现实而理智的,它迫使少年李嘉诚丢掉幻想,自我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人生总要碰到逆境和顺境,真正的成功都是从逆境中磨练出来的,因此不惧怕逆境是一名大商人必须锻炼的能力。

智慧小语:“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且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更能激发一个人的奋斗力量,成就一番事业。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

李嘉诚如是说:我认为勤奋是个人成功的要素,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个人所获得的报酬和成果,与他所付出的努力是有极大的关系。运气只是一个小因素,个人的努力才是创造事业的最基本条件。精彩解读

逃难到香港去的李嘉诚一家,生活过得的确很拮据。当时父亲李云经的工作只是一个公司的小职员,靠他那样的收入是难以维持一家人生活的。改变对儿子的教育模式之后的李云经面对事实,他要求李嘉诚首先“学做香港人”。首要的交际工具是语言。香港的大众语言是广州话。广州话属粤方言,潮汕话属闽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香港社会的一种重要语言工具。李嘉诚看到自己家庭的困境,还有父亲的殷切希望,他不会知难而退。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破英语难关。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几倍的努力,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对英语的学习。李嘉诚因为从小好学,比较善于学习,记忆力也比较好,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

后来,父亲辞世,弟妹尚幼,加上时局动荡,世态炎凉,这一切都促使李嘉诚早熟。李嘉诚毅然辍学,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在这期间他坚持不收舅父的钱供他继续上学,而是独立地外出找工作。那种艰辛对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难以承受。但是李嘉诚还是坚强地撑下来了。

李嘉诚看到,在那个社会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学习应该是一辈子的事。任何人,如果想成大事,可以没有学历,但不可没有学识。即使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李嘉诚还是没有放弃一丝一毫学习的机会。少年辍学的李嘉诚比别人更能体会到学习机会的难得,而大多数人有着良好学习条件却不知道珍惜,这或许就是他们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吧。环境迫使李嘉诚早熟,年少的他过早地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但是,他意识到没有知识,只是靠给人送茶水,给人家当学徒,是没有出路的,所以,他处处留心,抢时间学知识,做人处事俨然是一个成年人。

在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期间,每天十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坚持业余学习广州话和英语。同时还在打工的期间不停地学习经商和做人的诀窍。

在茶馆当跑堂,他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课。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茶楼也是一个传播生意信息的场所,李嘉诚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在钟表厂当学徒时他经常偷偷地向师傅学艺。李嘉诚利用自己所学,时刻关注着钟表业的市场信息。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

李嘉诚年少位卑,骨子里却有股不屈的傲气,渴望出人头地,像舅父、像茶楼遇到的“大粒佬”,干一番大事业。虽是在战时,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中国遭受日本侵略,然而日本在太平洋战场最终败在美国手里,无不与科技有一定的联系。进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在工作期间,他给自己定下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生活的艰辛已经使李嘉诚的意志逐渐坚强起来,尤其在学知识方面,他更是有着顽强的毅力。他咬紧牙关,坚持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既然定下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

大凡成大器者,聪明是其一,最重要的还是勤奋,是后天不懈的努力。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出来的坚强性格,以及他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在后天的学习中表现出超常的能力。后来李嘉诚在创业中奇招百出,就是他善于观察善于学习的结果。

智慧小语:“不磨难不成佛”。出身寒微的人在贫困的家境中更容易感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上进好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而且还要学会在艰苦的环境中怎么样去奋斗,才能融进身边的大环境中,给自己闯出一个出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凡是成大事者,都是一定要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心智的,因为这样才能更坚强。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李嘉诚如是说:坦白一点说,我在创业初期,几乎百分之百不靠运气,而是靠工作、靠辛苦、靠工作能力赚钱。投入工作十分重要,你必须对你的工作、事业有兴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精彩解读

李嘉诚有这样一句名言:“真正的人才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当然这片天地是靠自己闯出来的。”少年时期的李嘉诚就显示了他不服输,敢拼敢干的自主精神。

李云经过世后,李嘉诚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学业,承担起养活全家人的重担,这对于一个14岁的少年来说,实在是难以接受的现实。但是,严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他不得不去寻找生活的出路,这也是他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所决定的,必须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必须遵循父亲的遗愿,支撑起这个家庭。他这种坚强和自立是他的父亲李云经遗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当时,李嘉诚的舅父庄静庵已经答应让李嘉诚进他的钟表厂做工了,但是李嘉诚不愿依赖舅父的照顾,决心自己找工作。他想起父亲的遗言及平日的要强行为,坚定地说,“我不进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他不想多受他人的荫庇和恩惠,哪怕是亲戚。李嘉诚确实有几分倔犟,两天来遭受的种种挫折,不但没把他击垮,反而使他产生了一个顽强的信念:我一定要自己找到工作!母亲终于被儿子的坚毅所打动,同意李嘉诚再去找一天工作,但她又说:“事不过三,第三天还找不到的话,就一心一意进舅父的公司做工吧。”

谁知次日正午,李嘉诚就在西营盘的“春茗”茶楼找到一份工作——但他还不能上班,老板要李嘉诚找一位有相当资产和信誉的人担保。李嘉诚兴冲冲跑回家,跟母亲说起这事。最好的保人,就是做中南钟表公司董事长的舅父。舅父不在家,嘉诚又等不及,母亲就随嘉诚先去茶楼看看。母亲见了老板,向他诉说家庭的不幸。老板动了恻隐之心,竟同意母亲为儿子担保。于是李嘉诚就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正是这样一种挑战困难、永不言败、敢于进取的性格,促使李嘉诚一步步走上商界的巅峰。

太多的苦难练就了李嘉诚倔强的性格。他不愿意接受舅父的荫庇,他要自己找工作。他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出人头地。他要凭自己的实力和努力闯出自己的路,而不愿依靠他人的恩赐生活。这充分显示了李嘉诚独立、自信、不服输的品质。这份自强自立的性格,使李嘉诚终成大器。而这恰恰是成大事者所必备的品质。是人才未必都能成大事,但成大事者必是人才。

智慧小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没人帮你是命运的公平。命运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就算是在人生的最低谷阶段,还得靠自己,不能去依赖别人。自强自立,应该是每一个商业人士必须具备的要素。伟大来自微不足道的开始

李嘉诚如是说: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精彩解读

经过艰苦的努力,李嘉诚终于进了茶楼做煲茶的堂仔。因此就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他开始体会到一个简单的道理,只要想做的,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做到。

通过李嘉诚求职这件事,舅父不再怀疑外甥独立谋生的能力。不过,还不敢预料李嘉诚今后会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他送给了李嘉诚一个闹钟,希望他能好好地把握时间。而当时的李嘉诚,也不敢有宏愿大志。眼下最现实的,是好好做这份工,养活母亲和弟妹。

在茶楼工作当堂倌都是很辛苦的。从天蒙蒙亮了开始到半夜人寂时,每天的工作都在15小时以上,都是“披星戴月上班去,万家灯火回家来”。因为广东人习惯喝早晚茶。店伙计按照季节的不同,必须在5时左右赶到茶楼,为客人准备茶水茶点。李嘉诚每天都把闹钟调快10分钟响铃,最早一个赶到茶楼。调快时间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日。他做任何事,都走在时间的前面。到茶楼打烊时,夜已经很深了。这样的工作对一个才十四五岁的少年,实在是太累太乏了。李嘉诚曾对儿子谈他少年的经历:“我那时,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3天3夜。”

茶楼的工作很可以锻炼人的社会能力。首先,每天15个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练就了李嘉诚的意志和毅力,长时间的跑堂奠定了李嘉诚日后当行街仔(推销员)的脚力基础;其次,茶楼是一个浓缩的社会,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李嘉诚在这里学会了察言观色。这些,为李嘉诚日后的从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李嘉诚绝不放过了解社会学习社会的绝佳场所和机会。在茶楼里,李嘉诚喜欢听茶客谈古论今,散布小道消息。他从中了解了社会和世界的许多事情。不少事,在家庭,在课堂,闻所未闻;不少说法,与先父和老师灌输的一套,大逆相忤。李嘉诚发现,世界原来是这么错综复杂,异彩纷呈。李嘉诚的思维不再单纯得如一张白纸。又因为先父的训言刻骨铭心,他在纷纭变幻的世界没有迷失自我。他在努力干好每一件事的同时,给自己定了两门必修功课。其一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等等,然后找机会验证。其二是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在高兴之余掏腰包。

李嘉诚对顾客的消费需要和消费习惯了如指掌。如谁爱吃虾饺、谁爱吃干蒸烧麦、谁爱吃肠粉加辣椒、谁爱喝红茶、谁爱喝绿茶、什么时候上什么茶点,李嘉诚心中有一本账。能赢得顾客并能让顾客乖乖掏钱,自然也获得老板的欢心。李嘉诚成为春茗茶楼加薪最快的堂倌。

不仅仅是赚钱,更重要的是李嘉诚学到了一套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自觉养成观察人的习惯,使他赢得了作为一个堂倌十分出色的业绩,并迅速地了解了社会和各式人等。同时茶楼也是一个生意人聚集的地方,处处留心的李嘉诚获得了许多生意信息,从茶客的谈话中暗自学到了许多做生意的诀窍。成事在天,谋事却在人。要从商,必须得用心。这是李嘉诚在小小的茶楼得到的重要商业启示。就当时而言,李嘉诚训练察颜观色、见机行事的本领,主要是为了干好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后来,他这种本领却派上了大用场,成为他了解客户的真实需要、驾驭客户心理的绝招。可以说,若无这项本领,他绝不可能有后来的辉煌。

在茶楼时,李嘉诚遇到了终生难忘,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饭碗危机”。这次危机让李嘉诚明白了怎么做人。做人需要善,经商也得善。

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谈生意经,李嘉诚听得入迷,竟忘了伺候客人茶水。待听到大伙计叫唤,才慌里慌张地持茶壶为客人冲开水,结果不小心洒到茶客的裤脚上。当时的李嘉诚还是个不太懂人情世故的孩子,第一次遇到这种事,他情知不妙,吓得一脸煞白,呆若木鸡。老板立即跑过来,正待斥责李嘉诚,不料那生意人茶客却为李嘉诚开脱说:“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后,老板对李嘉诚说:“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裤脚。以后做事千万得小心。万一有什么错失,要赶快向客人赔礼,说不定就能大事化小。这客人心善,若是心恶,不知会闹成什么样子。开茶楼,老板伙计都难做。”

母亲知道后,说:“菩萨保佑,客人和老板都是好人。”她又告诫儿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积善必有善报,作恶必有恶报”。李嘉诚再也没见过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为巨富后对友人说:“这虽然是件小事,在我看来却是大事。如果我还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让他安度晚年,以报他的大恩大德。”

从这件小事上,李嘉诚学会了知恩图报,以后以善从商成为了李嘉诚商业生涯的准则。

智慧小语:命运是公平的,它虽然不会按照你的愿望给你所想要的,但是命运会提供你得到它的条件,它需要你去识别,去利用。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一个发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同时也是得到了一个体验人生,积累经验的机会。都要将它视为训练自己的毅力以及培养各种能力的手段,还要处处留心,在这份实践工作中学习积累本领,而不应该怨天尤人,觉得这份工作太低贱。大凡成功的商人多数都是从最低等,最累的工作做起,从而逐步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和本领。没有大学文凭也成大业

李嘉诚如是说: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大学文凭、白手起家而终成大业的人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企业家群体更是引人注目。他们通过自己的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社会也回报他们以崇高荣誉和巨额财富。精彩解读

李嘉诚在茶楼熬过了最艰辛的一年,由于他的真诚敬业,再加上做事肯用心,老板不断给他加工钱,他开始能够像其他堂倌一样,轮流午休或早归,薪水也早已超过了一些正式堂倌所能拿到的限额。李嘉诚从心里感激茶楼老板,是老板帮他实现了养家糊口、供养弟妹求学的愿望,并给予了他极好的人生锻炼机会。

但是,他渴望从事新的技术职业,尤其是跟复杂的钟表打交道的行当。于是,他便想去舅父的中南公司。但是,他在进茶楼之前,曾经拒绝舅父让他进中南公司的好意,现在回头又求他恐怕不太好。不过,李嘉诚认识到自己似乎不应再有太多的顾虑,自己经过了一番社会闯荡,经过了磨练,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进舅父的公司,不应算是接受恩赐,而是为舅父做事。

看到已经有独立谋生能力的外甥,庄静庵很是欣慰,现在也是应该让他学一点技术的时候了。于是,舅父同意他进入中南钟表公司上班。但是,庄静庵还是跟以前一样,在商言商。他并没有对到了中南公司的李嘉诚实施特殊待遇。在公司干事就是公司的职工,跟其他人一样的。于是他跟对待其他人一样,让他从最基本的活干起,从学徒开始,扫地、煲茶、倒水、跑腿的杂事都得干。李嘉诚在茶楼里已受过极严格的训练,对这些事自然是驾轻就熟,胜任愉快。在茶馆李嘉诚练就了一门察颜观色的本事,使得许多职员都佩服他。有许多不知道李嘉诚就是老板的外甥的职员,常在庄静庵面前夸奖李嘉诚,说他“别看他年龄小,真是又伶俐又勤快”,“甚至看别人的脸色,就知道别人想做什么,他就会主动帮忙”。

李嘉诚进入中南公司的目的,就是想掌握一门技术,学会装配修理钟表。为了尽快学到技术,他便利用打杂的空隙,跟师傅偷偷学艺。由于李嘉诚勤劳诚恳,深得师傅的喜爱,他便乐意传给李嘉诚一些技术。他心灵手巧,仅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掌握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

这时时局发生了变化,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黑暗的日占时代结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变,又恢复了英国的统治。战前,香港人口163万,日占时期锐减为60万。英国接管香港时,大批房屋遭到破坏,有17万人无家可归。战时逃出香港避难的人,以每月10万人的数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匮乏,严重制约着香港经济的发展。港英政府决心采取一切措施以恢复香港经济。

在这种情况下,庄静庵预见到香港经济将有超常的发展,于是着手扩大公司规模,调整人事。李嘉诚被调往高升街钟表店当店员。在高升当店员期间,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的销售技巧,做得十分出色。

1946年上半年,香港经济迅速繁荣起来,很快便恢复到了战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再加上港英政府实行更为开明的政策,战时遭破坏的工厂商行都恢复了生产营业,市场日益繁荣,香港人口激增到100多万。

中南钟表公司的业务也借着这股繁荣的大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重新建立了东南亚的销售网络,港内港外的经销形势蒸蒸日上,营业额成几何级数递增。庄静庵决心抓住大好时机拓展事业,再筹划办一家钟表装配工厂,然后将中南公司的业务逐步扩展为以自产钟表为主,建立香港的钟表基地。

虽然中南公司有如此好的发展前景,如果李嘉诚留在中南公司里,自然会收入稳定,生活安逸;但是李嘉诚不想继续呆在中南了,他不想在舅父羽翼下谋求发展。那样容易束缚自己,贪图安逸会磨去自己的斗志。他要趁现在年轻,多学一些谋生的本领,再一次到社会上闯荡,拓宽视野,增长见识以实现自己做大事的愿望。

在中南的这段时间里,舅父很欣赏他的才干,希望他好好干下去。舅父待他不薄,是李家的恩人。但是17岁的李嘉诚已学会独立思考,他就请五金厂的某老板向庄静庵转达自己的意思。在跟李嘉诚的谈话中,庄静庵发现这位外甥确实是长大了,他的思维已经很成熟了。庄静庵回忆少年李嘉诚时说:“阿诚的阿爷谢世太早,故阿诚少年老成,他的许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庄静庵也很欣赏李嘉诚这种独立的创业意识。因为当年,庄静庵也是一步步由打工仔变成老板的。李嘉诚虽然眼下还不能独立开业,但他迟早会踏上这一步的。舅父更深一层地了解了李嘉诚与众不同的禀赋。他知道,天性独立倔强,不愿受人荫庇的李嘉诚不会贪图安逸,他一定会凭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地来。这是一种值得称道和鼓励的志向。

1946年初,17岁的李嘉诚终于离开了舅父的公司。临行前,他对庄静庵就香港钟表业的前途作了一番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高档表市场为瑞士人独霸,中档表市场为日本人独步。瑞士的机械表生产技术炉火纯青,世所无敌。其时,日本人避其锋芒,瞄准空档,抢先开发了电子石英表的新领域。这样,中低档表市场就是可开拓的空档。李嘉诚建议舅父迅速抢占这一滩头。正如李嘉诚所预言,后来的香港以生产价廉物美的中低档表为主,迎合了中下层顾客的需要,成为世界上继瑞士、日本之后的又一大钟表基地。中低档表的生产成为香港的支柱产业之一。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头,可能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一定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颇具大家风范。

李嘉诚之所以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深谋远虑,这与他平时的学习与积累是分不开的。李嘉诚在茶楼,已学会与人打交道;进中南公司,经过装配修理的学艺,对各类钟表了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了钟表销售技巧,并做得十分出色。李嘉诚成为一个出色的店员,得益于他当学徒的经验,而他后来成为一个出色的推销员,又得益于他当店员的经验。即使在后来他逐渐走向成功之时,他也从未放弃学习各种知识,这才使得他在一次次的决策中,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从而走在竞争对手前面。

智慧小语:对任何一份工作,我们都应该抱感恩的心理,不管他是否给我们带来了财富,最起码能带给我们经验,从实践工作中得来的经验,通常在日后能变成一种钱买不到的大智慧。还有,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多做工作,积累各方面的经验。人生没有一步登天的好事。要想由小做大,就得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一点一点地积累成功条件。许多经验和知识,当时看起来没什么用,但说不定将来能派上大用场。苦难是人生最好的锻炼

李嘉诚如是说:苦难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锻炼,尤其是做推销员,使我学会了不少东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这些,是我今天10亿、100亿也买不到的。精彩解读

李嘉诚生性内向腼腆,不喜主动与人交谈。数十年后李嘉诚已成为众人瞩目的公众人物,但他仍不是个滔滔不绝、谈锋犀利的人。按理来说,他这种性格不是很适合做一个推销员,更不要说一个成功的推销员了。但是,李嘉诚不是一个轻易说“不行”的人,他靠着自己的诚实在推销业上世所无敌。我们最初所做的事,可能与自己的最终目的无关,甚至对这个行业也没有兴趣。但如果你别无选择,只能暂时干这一行,这时候,你就不能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而应该说做你应该做的事,无论什么样的工作,只要努力用心去做,总会积累一些经验,为后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行街推销,与茶楼侍候客人和坐店销售钟表完全不同,坐店销售时,顾客进门即有购买意向,而行街推销,最初只是卖方一厢情愿要想达成交易,就需要去发现顾客的需求,并制造机会。李嘉诚在茶楼学艺时学到了一门察言观色的本领,他懂得怎样去投顾客所好,引起顾客的兴趣,赢得顾客的信任。当时李嘉诚在五金厂主要是负责镀锌铁桶的推销。

当时,这一行当推销的对象都集中于卖日杂货的店铺。17岁的李嘉诚一入行就感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十分激烈。年轻的李嘉诚刚一入行就显示了他的推销奇计。李嘉诚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经过一番分析,他避实击虚,采取直销的方法进攻。

当时,推销员到酒楼旅店直接推销的不多。但直销方式却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来直销的价格是按厂价,比客户到市场去买来得便宜;二来送货上门,节省了客户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酒楼旅店是进购铁桶的大客户。

在推销的过程中,李嘉诚还分析推销的对象,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推销方法。

他首先分析,酒楼旅店是“吃货”大户,他就集中精力对这些堡垒攻坚。李嘉诚曾经打入一家旅店,一次就销出一百多只铁桶,销售业绩十分惊人。

此外,李嘉诚对家庭散户又作了研究。他发现,当时高级住宅区的家庭大多使用铝桶。于是,他就把目标瞄准中下层居民区。但即便是中下层居民区,一户家庭,通常也只使用一两只铁桶,潜力远非酒楼旅店可比。然而,家庭散户又有一个酒楼旅店不能比拟的优势,那就是集腋成裘的庞大数量。如何占领这一分散而又不可忽视的庞大市场李嘉诚一时一筹莫展,他苦苦思索。李嘉诚从一群闲居在家的老太太这里打开了缺口。因为老太太都不上班,闲居在家,喜欢串门唠叨,自然而然就成了他的义务推销员。只要卖动了一只,就等于卖掉了一批。于是,李嘉诚专找老太太卖桶。这一招果然又大获成功。

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发展潜力。他还发现自己在茶楼当堂倌时学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也在此派上了用场,他总能凭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推销策略。

智慧小语:戴尔·卡耐基说:“您想知道自己是否具备经商素质,最好去当一当推销员。”确实,推销极富挑战性。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世界上杰出的工商企业家,十有八九从事过推销工作,而且绝大多数都取得过骄人的成绩,李嘉诚自然也在此列。真正的推销艺术,大学课堂里学不到,任何书本里也找不到。推销的艺术,在推销的本身,只能在推销之中去掌握和领悟,从而锻炼自己。眼光决定生意人的未来

李嘉诚如是说:眼睛仅盯在自己小口袋的是小商人,眼光放在世界大市场的是大商人。同样是商人,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结果也不同。精彩解读

李嘉诚从走进社会自立谋生开始,到创立自己的长江塑料厂,曾有过屡次跳槽的经历。李嘉诚的第一次跳槽就是辞掉在茶楼的堂倌工作,进入舅父的中南钟表厂工作。在钟表厂,李嘉诚从学徒干到高升店员,掌握了各种型号钟表的装配及修理技术,以及钟表的销售技巧之后,经过半年的观察分析,他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之后他离开了钟表厂。他要凭自己的能力独立地打出自己的一番天地来。

离开中南钟表厂,李嘉诚到了五金厂做推销员。他尽心尽力,在推销这一行业上屡建奇功。自从李嘉诚加盟五金厂以来,五金厂的业务蒸蒸日上,销售额稳步上升,显示出了产销两旺的势头。老板喜出望外,在员工面前连连称赞李嘉诚是第一功臣。但是,李嘉诚很快就又跳槽而去。老板心急如焚,提出要给李嘉诚晋升加薪,但李嘉诚去意已决,不愿回心转意。那么,在五金厂刚刚打开了局面,李嘉诚为什么又要跳槽呢原来李嘉诚采取此举是有原因的,一是在一次推销遭遇战中初尝败绩;二是受新兴产业的诱惑,使他更加体会到了镀锌铁桶的穷途末路和塑胶制品的蒸蒸日上。

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时,就已感觉到了塑胶制品的巨大威胁。后来他在推销时遇到了一家塑胶公司的老板。这位老板,是个极富现代意识的经营者。他靠塑胶裤带起家,短短一年,就开发出10多种产品。然而,香港的塑胶厂愈来愈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老板四处招聘推销员,但真正能胜任者寥寥无几。无奈之下,老板常常亲自出马推销。

有一次,他到酒店推销塑胶桶时,与推销白铁桶的李嘉诚不期而遇。竞争的结果,是这家酒店最终选择了塑胶桶,为此他们不惜废掉购进白铁桶的口头协议。在推销中,李嘉诚第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李嘉诚不轻易言败,但这一次他感到的是彻底的失败,而且败得毫无还手之力。

不打不相识,这位塑胶公司老板慧眼识英才,十分赏识这位17岁少年的推销才能。这位老板真诚地对李嘉诚说:“这确实是一场遭遇战,你是我平生遇到的最强硬的对手。虽然最终你输给了我,但这并不是你的推销技术火候欠佳,而是塑胶桶赢了白铁桶”。老板约他去喝晚茶,并竭力劝说他加盟自己的塑胶公司。言谈中,李嘉诚也表现出了对新行业的浓厚兴趣。但依然不忍心弃五金厂老板而去,他说:“老大(老板)还算蛮器重我,我在他的厂里做事没多久就走,恐怕不太好吧。”“晚走不如早走,你总不会一辈子埋在小小的五金厂吧看这形势,五金难得有大前途。”塑胶厂老板快人快语,一语点中。这正是李嘉诚所不愿看到的,他离开舅父的公司出来找工作,只是想把它作为磨练人生的方式,而不是作为终身的追求。望着塑胶厂老板热忱而期盼的目光,李嘉诚毅然决定加盟塑胶公司,进入一派生机的塑胶行业。

这一前瞻性的眼光,奠定了李嘉诚后来在塑胶业成功的基石。李嘉诚到了塑胶厂,依旧是做推销员。因业绩显著,一年后他被擢升为部门经理,统管产品销售。这一年,李嘉诚年仅18岁。两年后,他又晋升为总经理,全盘负责日常事务。

李嘉诚对推销工作已是十分内行,但生产及管理对他来说却是非常陌生的领域。不怕不懂,就怕不学。李嘉诚深知自己的薄弱环节所在。因此,他很少坐在总经理办公室,大部分时间都蹲在工作现场,身着工装和工人一道摸爬滚打,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对于每道工序李嘉诚都要亲自尝试,他兴致很高,一点也不觉得苦和累。这或许是李嘉诚心怀远大抱负使然。此时的李嘉诚内心正在暗自酝酿着独立创业的计划,他当然要熟悉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有一次,李嘉诚站在操作台上割塑胶,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一时鲜血直流。指连心,疼痛钻心。但李嘉诚吭都没有吭一声,迅速缠上绷带,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又继续操作。后来,伤口发炎肿胀,他才到诊所去看医生。许多年后,一位记者向李嘉诚提及此事,说:“你的经验,是以血的代价换得的。”李嘉诚微笑着说:“大概不能这么说,那都是我愿意做的事,只要你愿做某件事情,就不会在乎其他的。”

李嘉诚以他的勤奋和聪颖,很快掌握了塑胶生产的各个环节。塑胶厂生产势头良好,销售网络日臻完善,许多大额生意,他都是通过电话完成的,具体的事,再由手下的推销员跑腿。李嘉诚逐渐成了塑胶公司的台柱,成为高收入的打工仔,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二十岁刚出头,就升到了打工族的最高位置,确实令人称羡。然而,骨子里有着独立创业意识的李嘉诚还是不满足。他意识到如果一个人满足于给别人打江山,那么,他只能是一个优秀的打工仔。他的信心一点一点地开始膨胀起来,他觉得这个世界在他面前已小了许多,他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闯荡一番,他渴望能够拥有自己的企业,创出自己的天下。李嘉诚不再满足于现状,也不愿意享受安逸。于是,正干得顺利的他,再一次跳槽,重新投入社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始了新的人生搏击。

李嘉诚不断跳槽,并不是心浮气躁,找不到好的出路,而是不断地寻求新的挑战机遇。因为李嘉诚不会满足自己当时的成绩,对现实不满足,就能见人所未见,做人所不能做。初出茅庐的李嘉诚懂得以把任何事做到最好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不满足,可以说找到了成功的门径。

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成功人士在关键时刻把握机遇的能力和气魄。人的一生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机遇。一旦出现,就应该果断而行,义无反顾,坐失良机,可以说是人生的遗憾。

智慧小语:在最开始工作的时候,你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是你所感兴趣的行业,或许根本无法发挥你自身潜能的一个行业。这就需要你不断地去寻找能发挥自己最大能力的行业,寻求能提供自己最大发展机遇的行业。怎么样去寻找机遇呢这就是一个人的眼光问题了。要有远大的眼光,能纵览全局的眼光。有一颗雄心做一番大事

李嘉诚如是说:力争上游,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机会。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番雄心壮志,立下远大的目标,用热忱激发自己干事业的动力。精彩解读

在移居广州时,李云经要求李嘉诚“学做港人”。李嘉诚面对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英语的学习。因为基础差,学起来就更不容易。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那个时候,李嘉诚学习英语,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学放学的路上,边走边背单词;夜深人静时,他怕影响家人的睡眠,便独自跑到户外的路灯下读英语。每日天刚蒙蒙亮,他就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苦练英语会话能力。即使后来因父亲过早病故,李嘉诚辍学到茶楼、到中南钟表公司当学徒,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他也从不间断学习英语。他怕遭到茶客的耻笑和老板的训斥,常常利用短暂的空闲靠着墙角,快速拿出写好的纸片来看一眼。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逾越了英语难关,能够较熟练运用英语书写与会话。这就是靠着他坚定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达成的。

李嘉诚的努力没有白费,英语给李嘉诚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财富。长江塑胶厂创业的过程中,李嘉诚就凭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外商直接接洽,而赢得了使长江塑胶厂起飞的订单,而李嘉诚之所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胶花大王”,其契机就源自李嘉诚从英文版的塑胶杂志获取了可贵的信息。至于李嘉诚后来大规模的跨国经营,就更离不开英语了。

李嘉诚当初辍学在社会上打工时,他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他要求自己不能忘记对知识的学习。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利用工余时间自学完全部中学课程。既然定下了目标,他就义无反顾地去实现它。他把工余时间几乎全用在了学习上。在时间不足,身体疲惫的状况下,李嘉诚还是坚持下去了。

李嘉诚正式进入塑胶公司后,挑战也是很大的。塑胶公司有7名推销员,数李嘉诚最年轻,资历也最浅。另外几位则是历次招聘中的佼佼者,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都有了固定的客户。李嘉诚的压力颇为沉重。而李嘉诚又心高气傲,在他心目中,要干就要争第一。李嘉诚再给自己加压力,他暗自订下目标:3个月内,干得和别的推销员一样出色,半年后,超过他们。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嘉诚奋发搏命,他给自己施加压力。他知道,有了压力,才会奋发搏命。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也正是这样做的。公司所在地坚尼地城位于港岛的西北角,而客户呢,多在港岛中区和隔海的九龙半岛。李嘉诚每天都要背着一个装有样品的大包出发,乘巴士或坐渡轮来到客户相对集中的地区,然后马不停蹄地行街串巷,四处推销。他不是那种身强体壮的后生仔,背着大包四处奔波,对瘦弱的他来说,实在勉为其难。幸亏他做过一年茶楼跑堂,当初拎着大茶壶,一天10多个小时来回跑,从而练就了过硬的腿功和毅力。

加盟塑胶公司一年后,李嘉诚实现了他预定的目标。老板拿出财务的统计结果,连李嘉诫本人都大吃一惊——他的销售额是第二名的7倍!依靠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拼搏,李嘉诚完成了自己的目标,终于成了令人折服的推销奇才。

曾经有记者询问过李嘉诚的推销诀窍。李嘉诚不予正面回答,却讲了一个故事。日本“推销之神”原一平在69岁时的一次演讲会上,当有人问他推销成功的秘诀时,他当场脱掉鞋袜,将提问者请上台,说:“请您摸摸我的脚板。”提问者摸了摸,十分惊讶地说:“您脚底的老茧好厚哇!”原一平接过话头说:“因为我走的路比别人多,跑得比别人勤,所以脚茧特别厚。”提问者略一沉思,顿然感悟。

李嘉诚讲完故事后,微笑着自谦地对记者说:“我没有资格让你来摸我的脚底,但我可以告诉你,我脚底的老茧也很厚。”

李嘉诚说:“别人做8个小时,我就做16个小时,开初别无他法,只能将勤补拙。”李嘉诚在创业之时,给自己的塑胶厂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长江。他说:“……未来的长江集团,也应该为中国人引以自豪。长江浩荡万里,具有宽阔的胸怀,一个有志于实业的人,理当扬帆万里,破浪前进,去创建宏图伟业。”我们不难看出李嘉诚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后来,别人问他“长江”的厂名之意,他只是淡淡地说:“长江的大名响亮,我便借了过来。”古话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得乎其下下。”要想做大事,赚大钱,就必须目光远大,如此“取法乎上”,至少可得其中。

因为远大的目标可以激励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气魄,可以让我们经受得住挫折,输得起也赢得起。如此坚持不懈,不可能没有一番作为。

智慧小语:订立目标才有奋斗的动力。在创业的过程中要在不同的阶段订立不同的目标,从而可以分阶段实现,最后达到最高目标。不仅要订立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不懈、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目标努力。做任何事,都不能缺乏实在本事,更离不开自己的能力。要为自己打开一条人生通道,自主的学习精神必不可少,不懈努力的精神更不可少。得意时应善待他人

李嘉诚如是说: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精彩解读

从中南离开的时候,李嘉诚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对钟表业现状和未来的成熟看法。他离开中南觉得心里愧疚,舅父毕竟是李家的恩人。于是在临行前,李嘉诚毫不避讳的对舅父谈了就香港钟表业的前景分析,今天看来依然堪称大商家眼光的分析。后来,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成为香港钟表业的巨头,可能与少年李嘉诚的建议有一定关系。但是不管怎么说,少年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已颇具大家风范。

李嘉诚对五金厂的老板深怀感激,但他不忍将自己埋没在没有多大前途的五金行业,而选择了蓬蓬勃勃的塑胶业。但是,李嘉诚知恩图报。就像他离开舅父的中南钟表公司时对舅父进忠言一样,他对五金厂的老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嘉诚的观点是:办企业重要的是审时度势。五金厂要么转行做前景看好的行业;要么就调整产品门类,占领塑胶制品不能替代的空档。塑胶用途虽然广泛,但在替代金属制品方面却不是万能的。

当时,老板并没有听取李嘉诚的建议。果然,五金厂一度奄奄一息,濒临倒闭。李嘉诚重情义,得知这个消息后,专程回五金厂找到老板。他让老板立即停止生产镀锌铁桶,而改为生产系列铁锁。原来,李嘉诚一直关心着五金厂的前途。一来他要暗自验证自己的眼光;二来五金厂待他不薄,他却跳槽而去,心中总有欠疚,总惦记着找机会报答。因此,他一直不忘了解五金制品的市场行情。他掌握了铁锁紧俏的信息,另一方面,还没有哪一家五金厂专事生产铁锁,不存在其他同业的竞争。有这几条,李嘉诚断定,生产铁锁稳保红火。为了保证稳步领先,还应计划系列开发。否则,只要一发现有利可图,其他五金厂就会一齐涌上这条道,竞争会很激烈。只有永远先人一步推出新产品,才能稳操胜券。这一次,五金厂老板信服了李嘉诚,言听计从。一年后,一度愁云惨雾笼罩的五金厂焕发了勃勃生机,盈利丰厚。

李嘉诚念念不忘自己创业,拥有自己的一方商业天地。终于,他又辞别了塑胶公司的老板。老板在与李嘉诚几年的相处中,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是池中之物。老板也是个善人,他甚至觉得,李嘉诚在自己手下,实在是委屈了。老板约李嘉诚到酒楼,设宴为他饯行。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带着他内心的欠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自己的计划。他说:“我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间塑胶厂。我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向你保证,我绝不会把一个客户带走,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

后来,李嘉诚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果然,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转向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那间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义,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李嘉诚的真诚使这些客户感动,找到李嘉诚的大部分客户又继续与塑胶公司做生意。

二十多年后,由于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那间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已经年过花甲的塑胶公司老板噙着热泪说:“我没有看走眼阿诚的为人。”李嘉诚的为人有口皆碑,这是生意兴隆的人际基础。

创业感悟:知恩图报是一个人做人的品质。在社会上,为了谋生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是这份工作的老板给你提供的赚钱、锻炼自己,以及积累经验的机会。就算你想离开另谋高就,但是一定要对前一份工作的老板心怀感激。李嘉诚屡次跳槽,每次都是自己在当时的行业做得正有前途的时候离开,他都会凭着自己对这一行业的准确认识对老板提出可行性的建议。这是他知恩图报的表现,同时,又显示出小小年纪的李嘉诚的商业眼光和气魄。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李嘉诚如是说: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精彩解读

李嘉诚刚进入推销行业时,第一的技巧就是选准对象,运用直销的方式。他选的第一批对象是酒楼旅店,直接打入酒店旅店,他这一招一出手,便大获成功。第二次是李嘉诚直接在社区中推销,选准了闲居在家的老太太,结果又产生了奇效。

以诚实打动顾客,获得顾客的认可,也是一个推销技巧。有些人认为,推销靠的是口才,靠的是“把稻草说成金条”的本事。这恐怕只是一种误解。靠提供虚假信息欺骗顾客,做的是“绝路”生意,长不了。如果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这种方法或许管用。如果想在这一行有所发展,还需以诚实为本,让顾客当时欢喜,过后不悔。李嘉诚在推销时,总是能够替客户着想,最终就会感动客户,达到推销的目的。

有一次李嘉诚进入一家酒楼推销铁桶,被老板毫不客气地拒绝了。他沮丧地走出那家酒楼。李嘉诚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离开酒楼不远,他便重新思考对策。很快便有了主意,于是,不再垂头丧气,又转身重新回到酒楼。再次见到老板后,不等对方开口,李嘉诚就抢先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是想向您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行为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您指点迷津。我是个新手,又是晚辈,您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您已经是成功人士了。我恳求您的指点,好让我改进。”李嘉诚这种虚心坦诚的态度令老板大为感动。他随之一改拒人千里的冷冰冰态度,向李嘉诚提出了一些批评建议。虽然李嘉诚的本意并不在此,但一贯善于博采众长的他确实得到了一番教益。老板也喜欢上了这位谦虚诚实的少年,当即决定购买李嘉诚的铁桶。李嘉诚这一招可谓是一箭双雕,既得到了成功人士的指导,又做成了生意。后来,李嘉诚的这一招屡试不败。

在推销产品时,推销员自己不仅要掌握商品的优势和特点所在,更重要的是找到有利时机向客户展示这些好处,让商品自己说话。这样,推销会更容易取得成功。李嘉诚这一技巧来自一个哑巴。有一天,李嘉诚正在街上推销。他突然看见街边上围了一大堆人,连忙凑过去,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就见在人群当中的空地上,坐着一位哑巴,手中拿着一把菜刀,向一堆铜钱劈去,铜钱纷纷被劈成了两半。“好快的刀啊!”人们不禁啧啧称赞,纷纷拿出钱来向哑巴买刀。因此,李嘉诚从实践中得出的又一条推销经验是:让商品自己说话,最好的推销员就是产品本身。

李嘉诚从五金厂跳槽到了塑胶公司,仍是当推销员。李嘉诚一到塑胶公司,就负责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刚开始,李嘉诚连着走了几家客户,但这种产品却无人问津。这一天,李嘉诚早早来到一家批发行,等待着职员上班后,再同他们洽谈。这时,李嘉诚看见清洁工正在批发行门前打扫卫生,见此情景,他灵机一动,就自告奋勇地拿起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李嘉诚盼望着能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让他们亲眼看见洒水器的好处。果然,有一名职员提前来上班了。幸运的是,这位职员正好是负责日用器具的部门经理。结果,李嘉诚总算没有白忙活,这位部门经理发现了这种洒水器的好处,很爽快地答应代为经销。所谓眼见为实,让客户对商品有了感性认识,洽谈起来便更有说服力。

李嘉诚之所以能在推销行业屡战屡胜,是因为他善于用脑善于动脑,善于变通。还是在五金厂做推销员时,有一家刚落成的旅馆正准备开张,这是推销铁桶的大好时机。李嘉诚的几个同事领功心切,抢先找到旅馆老板,不料皆碰了一鼻子灰,无功而退。原来老板有意于与另一家五金厂交易。知难而退的同事公推李嘉诚出马。李嘉诚也觉得,放跑这条大鱼,实在太可惜,也显得自己太无能。李嘉诚迎难而上。他并不急于去见老板,而是先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上朋友。然后假装漫不经心地从那个职员口中套知老板的有关情况,以选择突破口。那个职员谈到老板有一个儿子,整天缠着要去看赛马。老板很疼爱他,但旅馆开张在即,千头万绪,根本抽不出时间陪儿子。职员是当作趣闻说起这件事的,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李嘉诚感觉他已经找到了打开老板闭门拒客心理的钥匙。李嘉诚让这个职员搭桥,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到跑马地快活谷马场看赛马,令老板的儿子喜出望外,兴高采烈。李嘉诚的举动令老板十分感动,不知如何答谢才好。于是,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380只铁桶。李嘉诚成为五金厂的一等“英雄”。善动脑筋、善作变通是一个优秀推销员必备的素质。

可以这么说,推销无处不在。这不只是针对推销产品而言。一个人光有能力是没有用的,若不能将自己的才能推销给别人,为别人真心接纳,就会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学一点推销技巧,对自己绝对有益。李嘉诚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在推销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到的经验。

李嘉诚认为,对于有可能争取的顾客,要坚持到底,不达目的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