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临床药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1:38:32

点击下载

作者:王丽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临床药理学

儿科临床药理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儿科临床药理学/王丽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748-9

Ⅰ.①儿… Ⅱ.①王… Ⅲ.①小儿疾病-临床药学-药理学 Ⅳ.①R98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36941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儿科临床药理学

主  编:王 丽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748-9

策划编辑:高博

责任编辑:董玮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者名单(按编写章节顺序排列)

王 丽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王 珏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主任药师

魏敏吉 北京大学临床药理所 副教授

卢 炜 北京大学药学院 教授

金有豫 首都医科大学 教授

姜德春 中国药学会国际交流部 副教授

陈燕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教授

张华年 湖北省武汉市儿童医院 教授

梁 雁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主任药师

崔一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王晓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药师

李智平 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副主任药师

廖建湘 深圳市儿童医院 教授

刘 洁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副教授

周宏灏 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志敏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任药师

贾运涛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副主任药师

李金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副教授

赵 维 Robert Debré University Hospital 研究员

Evelyne Jacqz-Aigrain Robert Debré University Hospital 教授

杨慧霞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石 晶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副教授

王 艺 上海复旦大学儿童医院 教授

丁俊杰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主任药师

张伶俐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主任药师

秦 炯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耿志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吴新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刘 靖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教授

张清友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副教授

李在玲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主任医师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巩纯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卢新天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姚 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杨霁云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何晓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李彩凤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陆 权 上海市儿童医院 教授

赵顺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江载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李惠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沈惠青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王彦平 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教授

王天有 首都儿科研究所 教授

高恒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秦 锐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教授

肖江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王荣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封志纯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 教授

马 琳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教授

庞 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肖水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

华 红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教授

肖和印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教授

戴耀华 首都儿科研究所 教授《儿科临床药理学》编写顾问

金有豫 左启华 李家泰 李大魁 魏 伟

李长龄 孙忠实 朱宗涵 胡仪吉 吴家骅主编简介

王丽,女,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博士、儿科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7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1978年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硕、博士师从中国小儿神经奠基人左启华教授; 1987~1990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儿童医院临床药理毒理科博士后工作3年,1997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儿童医院神经和癫痫中心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 2000年应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邀请,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医院临床化学药理所客座教授。

多年来致力于小儿神经和儿科临床药理学的医教研工作,在医药交叉学科领域研究药物个体化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儿童治疗药物监测(TDM)、药代动力学(PK)、群体药代动力学(PPK)、药代药效学模式(PK/PD)、双盲交叉对照的新药临床评价(RCT)等临床科研项目;对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尤其癫痫和抗癫痫药物的临床基础研究,如发育TDM、CT、PK、PD、药物相互作用、耐受性/依赖性、认知影响、新药临床试验、中西医药结合及受体-分子机制等方面有着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创性研究成果。经国内外严格训练和不同国家的临床实践经历,对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和儿科临床药理学科发展有着浓厚的科研兴趣和使命感; 1990年谢绝导师多次挽留放弃已获得的绿卡机会,坚决回国创业,执着开展国内尚不被认知的儿科临床药理工作,条件艰难从不言弃,努力保持与国际水平同步; 2002年倡议并与药学同道建立了国内首个以大学为依托的北京大学TDMCT中心; 2003年当选为国际TDMCT学会首位中国理事; 2009年主办首届全国儿科临床药理学术会议; 2010年主办首届北京国际TDMCT学术大会(任大会主席);经30年探索和3年筹备,于2011年创建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使儿科临床药理学正式成为儿科学14个亚专业之一。

在国内外一级杂志发表论著200余篇(SCI-30余篇);主编《小儿癫痫》(获卫生部优秀图书奖)、《儿科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癫痫诊断与治疗》、《儿科临床药理学》等多部专著;参编《诸福堂儿科学》、《临床药理学》、《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等多部大型专著;编写教材、科普文章及译书等多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研基金、国家教委科研基金等多项;完成国际及国家级重点科研课题多项;已培养硕、博士16名。

兼任北大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临床药理研究室主任、北大医院TDMCT中心主任、北京大学TDMCT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药学专业评审组组长、全国儿科药学工作者联络中心理事会常务理事、国际TDMCT学会理事;中国远程医学委员会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评议专家、国家教委科学技术基金成果评审专家、国家出国留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癫痫学会理事;北京癫痫学会顾问;中国药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药学会高级会员等;《儿科药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等中国儿科、药学和药理学等10种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组长。

曾获国际TDMCT学术奖和优秀科学家奖、国务院颁发国家有特殊贡献政府津贴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2次)及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中华医学会和国家科委优秀论文奖等多次。作为专家代表,多次应邀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做大会讲演、专题报告或会议主席,与国际著名神经、癫痫、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专家保持学术交流、互访与协作。副主编简介

陈燕惠,女,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儿科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师从中国儿科临床药理学奠基人王丽教授。2003~2004年作为福建省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康涅狄克大学医学院健康中心神经科学系学习。

曾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神经学组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儿科分会神经及发育行为学组组长;《中国儿童保健杂志》、《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编委等。

在国内外一级杂志发表论著100余篇;主编、参与编写书籍及译书等多部。多年来致力于儿童神经和发育行为工作,并一直关注和参与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工作。积极参与儿科临床药理学学会筹备,积极推进儿科临床药理学事业的发展。获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多项,相关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课题基金、福建医科大学重大科研项目基金等专项资助。序

儿科医师肩负着神圣的治病救人使命,面对的群体是不断成长中的稚嫩患儿,其药物治疗比成人复杂而多风险,故儿科医师需要有儿科临床药理学知识。然而由于儿童生长发育、伦理特点和法规政策等都与成人不同,因此儿科临床药理学发展在全球都较成人滞后,儿科临床药理医师和儿科临床药理学专著都极为匮乏。

我国第1部由儿科医师(具良好儿科临床药理学背景)主编的《儿科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是2002年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它为我国儿科界带来了儿科临床药理学新概念、新知识、新进展,对普及和提高儿科医师合理用药理论与实践都起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12年后再版此书,其科学性和实用性都在与时俱进;同时编撰队伍中又补充了一代新人。

回顾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的发展历程,我很欣慰。本书主编是我国第一代儿科临床药理学家;她(1978年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出色地完成了我们的治疗药物监测及其临床应用的科研任务,在国内率先建立TDM方法学并主办首届卫生部TDM学习班,有效地推动了小儿癫痫及其他专业的合理用药;之后一直坚持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的临床科研方向和医教研实践,并不断开拓创新,如率先开展我国第一个儿童双盲交叉对照研究(循证医学水平最高的RCT药物临床评价),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率先开展我国儿童群体药代/药动学研究,优化药物个体化治疗;创建首个北京大学TDMCT中心;当选国际TDMCT学会首位中国理事;主持多次国内外大型儿科临床药理学会议(任大会主席),积极宣传儿科临床药理学与合理用药理念,勇于儿科TDM-PK/PD/PG的临床实践;难能可贵的是经美国先进大学儿科临床药理毒理科博士后工作3年,在国外已打开良好局面(能独立获取基金、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发表英文论著、为美国研究生录制讲授实验课件等),却能谢绝导师再三挽留和已获得的绿卡机会,毅然回国创业。近40年来始终在这个十分重要的、但国内空白的小儿临床药理学领域坚持和探索,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毫不气馁,默默拼搏,对儿科临床药理事业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虽举步维艰,但终于创建了我国儿科学又一个崭新学科,并建起了一支交叉学科队伍,很有韧劲,很能坚持理想。因此在2011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临床药理学组成立时,我由衷地予以祝贺:“我真的很高兴你能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国内开创了小儿临床药理专业的学术组织。这是一个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学会的正式分支,一个有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学术组织。这都要归功于你的敬业精神,和多年来的努力坚持,不容易。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成功了。这是一件医学会的大事,儿科学的大事,药理学的大事,也是一件值得好好庆贺的大事。”这种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值得永远传承和发扬。

我谨借此机会,祝贺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学科的诞生,预祝这个新学科兴旺发达!祝贺《儿科临床药理学》再版!希望这一专著能成为儿科合理用药的经典专业参考书。中华医学会儿科神经学组和学科奠基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首批)2014.03.25Preface 1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is a relatively new and under-appreciated but critically important specialty that has much to offer anyone who wishes to provide rational,maximally effective treatment of children.Professor Li Wang is a pioneer in Chinese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As early as 12 years ago she have compiled a comprehensive,single text that attempted to cover most,if not all,important aspects of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The chapters of the new version contain both basic,laboratory,and clinical aspects of pediatric therapeutics.Individual expert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 provide their perspectives on their specific areas of expertise and others discuss more general views on pediatric drug 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s.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unique aspects of pediatric patients is occurring at the same time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unique aspects of China and Chinese medicine are being acknowledged.It is therefore appropriate that this book emphasizes both the unique nature of children an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ir treatment in the country where the largest number of children live.It is hoped that this book will help advance knowledge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 in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nd that many future,updated editions of this book will be used to educate all of us who care about children.

I would like to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comment on Professor Wang,who worked for me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for 3 years(1987~1990)in my Division of Clinical Pharmacology/Toxicology,Columbus Children’s Hospital(now Nationwide Children’s Hospital)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She is hardworking,dedicated scientist who won a competitive international clinical pharmacology award and did excellent work.After her post-doctoral work in Ohio she resolutely returned to work in China where she initiated(in 2002)the first Peking University TDMCT center in China.She was honored by her election as the first Chinese Councilo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d Clinical Toxicology(IATDMCT)and had served the two terms(two years for each term)during 2003~2007.She served as the Congress Chairman and successful host of the First IATDMCT Regional Meeting and National Pediatric Pharmacology Conference in China in 2010.She established the Chinese Society of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in 2011 in China.I am pleased but not surprised at all by her many successes after many years of hard work.I expect her and her team to continue to make greater contributions to TDMCT and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both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Philip D.Walson,M.D.,FAAP,FABMT,FACCP,FABCP,CPIProfessor,Pediatrics,Pharmacology,Pharmacy and Allied Health Services,Founder and Division Chief,Clinical Pharmacology/Toxicology,Columbus Children’s Hospital,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Ohio,USAFounder and past President of the 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of 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andToxicology(IATDMCT)February.10,2014Preface 2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pediatric therapeutics started already in the mid 19th century,partly as a result of some well known drug disasters with severe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ed children.The growing interest in pediatric pharmacology has also emerged from the increasing need for relevant and documented drugs in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Even if children are healthier than adults in relative terms,the growing population with 50% children worldwide and more than 20% in developed parts of the world clearly indicates the quantitative importance of the need for drugs.Appropriate document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rugs for children is urgently needed.There is a prevailing pharmacotherapeutic nihilism in the pediatric medical community based on ol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unfavorable drug effe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ethics in pediatric drug trials,and unpredictabl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in children.However,it may be unethical to withhold valuable and well documented drugs from pediatric patients.Development and documentation of new and old drugs may be performed in a safe and ethical way according to modern principles in drug development and science.This book is aimed to bridge the knowledge gaps by presenting important aspects in pediatric drug treatment such as drug disposition,drug efficacy,and adverse reactions within different therapeutic areas.

The editor in chief of this book Professor Li Wang is a pioneer of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in China.She is a pediatrician with a strong background in the field.She published her first monograph ten years ago and this version under her leadership is completed by experts in pediatrics,pharmacy,pharmacology,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related fields.The book integrates various medical fields with pharmacy,and describes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pediatric rational drug use.The text is detailed,scientific,and advanced and provides also practical knowledge in pediatric pharmacology.

Hopefully,the volume will contribute to an increasing interest and understanding in the field with improvement of pediatric drug therapeutics and development of new valuable pharmacotherapeutic principles for pediatric diseases.This is of crucial importance,not only in developed part of the world,but also in all those countries that are suffering from the major infectious diseases of the world.The contents of the book are of great interest not only to prescribers of drugs for children but also for other members of the medical and pharmaceutical communities.Anders Rane,MD,PhDProfessor and Chair,Dept Clin Pharmacology,Karolinska Institut,Univ Hospital-Huddinge,Stockholm,SwedenPast Chairman of European Society forDevelopment,Prenatal and Pediatric Pharmacology03 March,2014Preface 3

For those of u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who work as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ists it is exciting to see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cond edition of Prof.Li Wang’s textbook.The need for a comprehensive volume of this kind is great in any country but this is particularly so in China where such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s children reside.

As the world population has now passed 7 billion,the number of children is likely close to 2.5 billion,with particular concentrations in China,India and Africa.These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evidence based therapy achievable and ye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clinical specialists,scientists and dedicated pharmacists,pharmacologists and toxicologists who have knowledge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rapie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s,children and youth.A volume such as this will help immeasurably in extending access to the knowledge required for optimal decision making in drug therapy.

The establishment three years ago of a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sub-section of the Chinese Pediatric Society was a milestone for the progress of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as a discipline in China.The publishing of this book represents another symbol of the progress being made.

As a pioneer in Chinese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Dr Wang is to be commended for the enormous effort required to complete a publication of this scope.She has assured coverage of all of the critical topics in 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 choice.This publication includes the latest evidence based recommendations and will help all clinicians in the pursuit of the best possible clinical outcomes in conditions affecting infants,children and youth.Stuart MacLeod,MD,PhD,FRCPCProfessor,Department of PediatricsPast Vice President,Academic Liaison&Research Coordination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Child&Family Research InstituteVancouver,B.C.CanadaMarch 20,2014前 言

临床药理学是近代迅速崛起的一门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新兴学科,儿科临床药理学是临床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基础。《儿科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Pediatric Pharmacology&Drug Therapeutics)是我国第一部由儿科医师(具儿科临床药理学知识和实践)主编的儿科临床药理学大型专著,2002年由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出版; 12年来为儿科临床合理用药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深受广大儿科医师、药师、药理学家和相关专家的欢迎与好评。虽然要求该书再版的呼声不断,但因临床工作任务繁重一直不能实现。近期有几个原因促使我下大决心再版此书:一是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将我“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写入新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这是政府层面对我们工作的首肯和关怀;二是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宣告成立,这是儿科学会领导大力支持和我们坚持努力的不易成果;三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力邀我再版此书,这是对我们学术水平的认可和期待;这些鼓励和鞭策无疑为此书再版注入了巨大的正能量。面对当前人类疾病的千变万化、药品的日新月异、个体化医学的到来以及对儿童药品和用药现状的担忧,深感儿童安全合理用药问题已迫在眉睫;儿科临床药理学是一门极其重要但又长期被忽略的新学科,高度关注和积极推动儿科临床药理学发展,促进我国儿童安全合理用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儿科医师和药师是临床合理用药的主角,急需有儿科特色的临床药理学专著指导;而且有无专著也是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修订再版此书刻不容缓,必须挤出时间来完成。

本书是在原版书《儿科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基础上修订完善的,并更名为《儿科临床药理学》。新版《儿科临床药理学》(以下称新版书)有如下特点:1.宗旨

宗旨是编写一部具有儿科特点又与时俱进的儿科临床药理学专著,指导儿科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促进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科发展。2.风格

延续原版书风格,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和伦理特点等,系统阐明医学和临床药理学理论;从医师视角,要符合医师的阅读习惯,使之能容易地结合医药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在原版书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改、调整、补充和更新;保持其应有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并能与国际儿科临床药理学接轨;本书构思新颖、系统严谨、重点突出、简明易懂,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用价值。3.内容

在原版书的基础上增添和更新了很多内容。新版书依然分为正文、附录和索引三大部分;依然分为上下两篇,共36章;收载药品1300余种。上篇为总论,共16章,将儿科临床药理学基本理论做全面介绍,如药物处置、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治疗药物监测、药理遗传学、围生期用药和新生儿合理用药等,从中可以学到对医师来说较为生疏的药理学概念、参数、知识和新进展等,更好地理解药物在发育的儿童的体内药代学和药效学规律、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特点。还增加了国际前沿学科的相关热点进展,如循证医学、定量药理学、药物经济学、儿童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国家儿童药物政策、药品审批与监督管理法律法规等。下篇为各论,按医师熟悉的临床疾病系统分类归章,各章药物按药理学归类分节。每章(或节)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概述:简介概念、病理生理学机制、药物分类和进展等。②各种药物临床药理学:每节中,主要药物均按下列格式和顺序写:【简介】、【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和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相互作用】、【注意事项】、【制剂和规格】。辅助药物则可笼统地按上述顺序写。③临床合理用药:尽量结合目前的循证医学资料和专家共识经验,提供常见疾病的临床合理用药原则、治疗方案、路径和规范指导临床实践。为了推动中药临床药理学发展,仍保留中医中药章节,希望能引起中医药界医师和临床药理学家们的兴趣与重视,积极拓展我国儿科中医药学宝库,为儿科临床服务。药物的中文、英文名称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和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品通用名称》(Chinese Approved Drug Names,CADN)1997年版的名称。附录中选取与临床用药相关的知识表格6个以供参考。书末的索引包括中文和英文药物名称索引,分别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排序。4.作者

新版书撰稿者均为儿科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一线专家,仍为老中青结合但更趋年轻化。在原作者基础上经举荐遴选,由原35位作者增加到59位,新增作者有国家院士、学科带头人、国内外知名专家等。为保证书稿质量,特聘请了数位德高望重的评审顾问把关,他们知识渊博、见解深邃、经验丰富精湛。本书选择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陈燕惠教授作为副主编,她热爱儿科临床药理事业,有坚实的临床科研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5.服务对象

本书的受众为广大的儿科医师、儿科药师、临床药师、临床药理医师、全科医师、医学生和从事儿科临床药理研究的相关人员等。希望本书能够促进医药结合,使医师能多掌握些药代/药效学和临床药物评价等知识,药师能多掌握些与临床疾病相关的知识,两者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优化出最佳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切实执行合理用药;使患者免受无效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中毒危险,从而真正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希望本书能对国家医药政策制定者和管理部门官员有参考价值,能促进儿童药物的立法、政策关爱、法律制度和规范化管理,使我国儿童新药临床试验、不良反应监控、上市后药物再评价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同时加快药物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的补充、修改和审定。希望本书能激发更多的年轻一代医师、药师、医学生对儿科临床药理学的求知兴趣与探索精神,积极参与到这个崭新的领域和队伍中来,为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此,我带着感恩的心情,对本书全体编审人员的通力合作和辛勤劳动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对为本书编写和出版尽力的所有人员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尤其是:

感谢德高望重的药理学家、临床药理学家和儿科学专家:左启华教授、金有豫教授、李家泰教授、李大魁教授、魏伟教授、李长龄教授、孙忠实教授、朱宗涵教授、胡仪吉教授、吴家骅教授等顾问的悉心指导和严格把关。感谢国际著名儿科临床药理学家Philip Walson教授(美国)、Anders Rane教授(瑞典)、Stuart Macleoad教授(加拿大)、Kalle Hoppu教授(芬兰)热心为本书写序和编后语。感谢吴阶平院士原版书题词“规范合理用药,保障儿童健康”,它将是儿科临床药理学的实践方向;为了感谢和纪念他,仍将此题词附于本书文前。感谢恩师左启华教授的悉心教导及与楼雅卿教授、胡亚美院士、李家泰教授的原版书序。感谢本书中所引用相关图表和最新成果的原著作者;感谢王云秀主管护师、王颖慧博士辅助工作的辛勤劳动。

中华儿科临床药理学组的诞生是儿科临床药理学发展的里程碑;愿将此书作为献礼,献给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和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全体成员;献给并衷心感谢那些在学科发展经历中给予真挚关爱的领导、同道和家人:感谢北京大学韩启德校长、柯杨校长及北大医院各级领导的一贯支持与鼓励;感谢桂永浩主任委员、申昆玲主任委员为代表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的大力支持与领导;感谢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同道益友翟所迪教授、卢炜教授、吴季俭教授、戴耀华教授、秦炯教授、刘玉珍主任药师等;感谢多年来支持我而默默奉献的父母和家人,尤其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突患重病仙逝的我的先生!

中国是一个拥有3亿儿童的大国,儿童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复杂群体里,太多的药物未知参数在等待探索;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其生长发育、药代/药效学规律与成人不同,药物及其用药剂量、途径、剂型、耐受性、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也是成人临床试验所代替不了的;我国儿童需要自己的专属药品、药代/药效学参数和个体化治疗的循证医学资料。如何开展儿童新药临床试验,量身定制儿童药品;如何做好上市后药品的儿童资料标识,改善超说明书用药现状等,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和时代机遇。愿本书在促进我国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和我国儿科临床药理学科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鉴于交叉学科发展迅速,新知识永无止境,吾等虽竭尽努力,但学术水平和经验有限,本书难免存在缺欠、疏漏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和同道们斧正。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14年4月23日上篇 总论1 绪 论1.1 基本概念1.1.1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人体和疾病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基础;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医学和药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研究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各临床专业学科的总称。它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从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原理和病理过程,确定诊断;进而通过预防治疗以消除疾病,减轻患者痛苦,恢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传染病学等。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基础学科;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处置及其变化规律,即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看药物能否到达发挥作用的靶位并形成和维持有效浓度;二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即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PD),揭示药物产生最终药理学效应的机制,看药物能否发挥所需要的治疗效应。两者对临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1.2 药物治疗学

药物治疗(drug therapy)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学(pharmacotherapeutics)是研究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的一门学科,在传统的医学和药学之间起桥梁作用。药物治疗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临床医师和药师根据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影响因素等,制订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并根据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评估与调整治疗方案,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药物治疗学是以临床疾病为系统,重点研究如何选择药物、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以及合理用药等,因此它也是临床医师最熟悉、最基本的医疗实践。1.1.3 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的关系

药物治疗学的目的是能在复杂多变的病情中,指导和实施合理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为了使患者能从药物治疗中获得最大效益,而将风险减至最小限度,单靠经验的医疗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提高理论水平。不但要关注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处方,更要强调个体的药代/药效动力学特点,探索药物-机体-疾病三者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获得优化的个体化给药方案和临床效应。临床药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其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规律。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在进步,各国药政部门需要加强药品管理;药品研制部门需要开发新药;临床医师需要提高医疗水平;临床药师需要指导合理用药;临床患者需要最佳的治疗效果;学术领域需要医药结合、合理用药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等。所以,没有药物治疗学的医疗实践,没有广泛的临床需求,也不可能产生临床药理学;而临床药理学一旦产生,就对药物治疗学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药物治疗学是临床药理学的实践基础,临床药理学是药物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临床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实际上是将合理用药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临床患者服务。两者的相互渗透不但促进了这两门学科共同向前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相关学科共同向前发展,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临床毒理学、药物经济学、药物遗传学、药物基因组学等,还有应用数学、化学、生物统计学、流行病学、循证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1.1.4 儿科临床药理学

自从20世纪50~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thalidomide,造成上万名四肢残疾的海豹儿)”后,各国政府对药物安全性全面质量监管空前重视,以新药临床试验为主要任务的临床药理学在成人领域开始蓬勃发展;我国成人群体的临床药理学也迅速发展起来,已经取得了相当规模和骄人的成绩。但长期以来全球范围内,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成人而不涉及儿童。

儿科临床药理学(pediatric clinical pharmacology)是临床药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儿科学与药学、药理学发展的重要桥梁学科;是促进儿科领域医药结合、科研与临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新药研发和其他相关学科发展的新兴学科。儿科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儿童,是一直处于生长发育动态变化中的儿童群体;研究的内容是药物在生长发育期的儿童体内的处置过程、药理作用及治疗效应等变化规律,故亦称发育药理学。

换言之,儿科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儿童体内PK/PD作用规律以及生长发育的机体与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的新兴学科,是指导儿科临床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和科学基础。1.2 儿科临床药理学亟待发展1.2.1 儿童特点

生长发育是整个儿童期的重要特点。生长是指小儿身长、体重和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即量的增加;发育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与功能成熟,即质的改变。生长发育又是一个连续不断又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全身组织和器官都在逐步增长,细胞外液容积、蛋白结合能力、内脏尤其是肝肾功能都在逐步成熟,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功能也日臻完善。因此药代/药效动力学及药物相互作用等诸多问题都呈现年龄依赖性特征,年龄越小越明显。

临床上,根据小儿的解剖、生理、病理、免疫、心理和疾病等特点,将小儿按年龄划分为8个阶段。胚发育期(period of embryo development):指妊娠初8周,从受精卵分化开始至大体成形。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妊娠8周至出生,一般孕40周280天。围生期(prenatal period):从孕满28周至出生后1周;有些西方国家将围生期扩展为孕满20周至出生后4周。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出生后28天。婴儿期(infancy):亦称乳儿期,自出生后满28天至1周岁。幼儿期(toddler age):指满1周岁至3周岁前。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指3~6周岁或7周岁,相当于幼儿园阶段。学龄期(school age):自入小学起至进入青春期前。青春期(adolescence):相当于中学学龄期,自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至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则从13~15岁开始到19~21岁。

儿科临床药理学的服务对象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小儿发育不成熟,容易罹患疾病,且病情危殆多变。小儿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尤其肝、肾、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有其自身规律,药代学、药效学参数均与成人不同,他们对药物的临床效应、不良反应、药源性疾病、用药风险和安全隐患要比成人大得多。目前药典规定的药物剂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及中毒量)大多是对成人而言,药理学教科书和药物手册所列的小儿药物剂量也都是以成人为基础折算出来的,或按成人比例递减和外推来的;其缺点是将小儿看成“小大人”,因此治疗上存在不少弊端。由于不能反映儿科用药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往往导致剂量过大(如氨茶碱等)或过小(如苯巴比妥等)。对同一药物的临床反应,儿童与成人间也可能存在着质的差别,如有些适合成人的药物,儿童可能禁用或慎用(如氯霉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等);有些药物儿童反比成人更为耐受(如巴比妥类药物等)。但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成人药物临床试验资料永远代替不了儿童参数资料。儿童急需自己的专用药品、剂型、剂量、药代学和药效学参数、说明书信息和个体化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数据。

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对药品需求应当专业而严格;然而在临床药物治疗领域,儿科临床药理学却一直是被忽略的角落,儿童是被忽视的群体;正如1963年著名学者Harry Shirkey就形容过的“治疗孤儿”,意为儿童是药物治疗中的被忽略者;半个世纪过去了情况依然。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全球每年大约有1000万名儿童活不到5周岁,其中近600万名儿童死于可治疗的疾病;如果他们所需求的药品能够安全有效并能在经济上负担得起的话,他们的生命便可以得到拯救。这是全球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1.2.2 儿童用药现状令人担忧1.2.2.1 长期以来儿童专用药品市场存在空白

①缺乏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药企:我国药品生产企业有数千家,真正研发、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儿童用药者却寥寥无几。②缺乏儿童专用药品:药店中儿童专用药品仅占不到5%,专科儿童医院半数以上是成人药品。③儿童药品剂型、规格不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000多个药物制剂中,供小儿使用的剂型仅有60种(含中成药),即我国药品中98%没有儿童剂型。④儿童用药科学信息不足:药物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常常漏项或标识不清,如“12岁以下儿童没有相关资料”等很常见;儿童临床试验结果标识率仅占2.1%,儿童PK标识率也仅17.3%。⑤药品包装不达标:现有药品的外观与包装较简单,有些儿童用药以大包装形式出厂,分装后造成浪费,又没了说明书,剥夺了患者的知情权。美国1970年就立法强制执行药品儿童安全包装,如泰诺林等有防儿童开启的安全功能。1.2.2.2 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较高

相关资料显示,国内药物ADR发生率:成人约6.9%;儿童12.9%,新生儿24.4%;去年的报道有所减少,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2013年度报告,14岁以下儿童为10.6%。我院儿童ADR发生率为10.7%。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