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微讲堂: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6:13:32

点击下载

作者:刘建明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北大微讲堂: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北大微讲堂: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试读: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作者:刘建明排版:辛萌哒出版时间:2018-01-01本书由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同学们好!今天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我的舆论学研究成果,同时和同学们交流,希望大家对讲的内容多提意见和问题。

我今天要讲的是关于舆论现象和民意的社会地位及作用问题。我个人认为,在整个社会中,我们常遇到的是两种现象,一是经济现象,即人们每天的物质生活及其方式;二是语言交流现象,对各种问题表达或听取各种意见。口头的意见表达呈现出社会显意识状态,无论政治生活还是经济生活,都和舆论交织在一起。当社会出现尖锐矛盾的时候,社会舆论就会强烈地爆发出来。

一、民意的历史动力与舆论基因

舆论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不久前在重庆发生了出租车的罢运事件,全市的几千辆出租车突然停止运行,司机在各个街口、广场以及市政府的门前集结,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诉求。究其深层原因,是他们的经济要求及正当利益长期得不到维护,不能不聚结一起抗争。由于出租车停运,导致公交车运营的紧张,重庆市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反映了重庆的民意。当地政府在民意的压力下,马上和出租车司机的代表协商,最后圆满地解决了出租车聚众罢运事件。

社会的进步是生产力推动的结果,进步意识形态的指导也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民意的制约和潜在的社会舆论规律成为社会进步的直接动力。民意是人民群众这一历史动力的外在形式。民意如何作用于生产力、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促成重大的社会变革,一直是我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我发现,舆论是社会发展的“掘进机”,成为历史前进的“第一推力。”

首先,我要讲的是舆论的内涵和本质,讨论一下舆论的基因问题。要认识舆论现象,需要掌握舆论概念的内涵。我给舆论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所谓舆论,狭义上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表达多数人共同知觉的一致意见,我的定义强调“一定范围”,是因为舆论有多种多样,不同舆论分布的空间不一样。一所大学的舆论和整个北京市、全国的舆论差别很大,同学校中一个班级的舆论差别就更大了,所以舆论包括民意、众意和群体舆论。“一定范围”揭示的是舆论这一定义的“外延”,是指各种量级舆论的共性,适用于所有范围发生和传播的舆论。“多数人的一致意见”是舆论的内涵,主要指舆论是什么,揭示舆论的基本属性。我的定义还指出了舆论的本质,即它是一种“共同知觉”,或说“集合意识”,消除了若干意见的差异。

从广义上讲,舆论是指许多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我们应当在狭义上确定舆论的内涵,因为人们要认识的是舆论的深层含义,不是了解多种社会意见的总和,有些论著给舆论下的定义是从广义上解释的,没有揭示出舆论本身的含义。

概念的本质是隐蔽的,需要研究者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准确地表述出来也不容易。

出租车司机之所以要抗议要罢运,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形成了共同要求、认知和意志,最终形成舆论。舆论凝结主体的共同知觉是内在的,或为多数人达成共识的基因。分析概念的定义是否正确、全面,不从外延、内涵和本质三方面来判断,无法确认定义的正误和优劣。给概念下定义都要从这三方面考察,否则认真品味和追问一下,破绽就露出来了。

二、舆论形成的秘密及其标志

下面我们来看看舆论形成的条件:1.社会问题。舆论是由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难题形成的。比如出租车罢运事件,出租车公司收取过高费用,政府对这一公平问题长期没有解决,进而导致了社会矛盾的产生,引起出租车司机的强烈要求。2.人口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居住人口越多,就越容易产生舆论,所以城市要比农村的舆论多得多。3.言论自由。在有言论和思想自由的社会,有很多舆论,意见十分活跃,而且任何社会舆论都可以得到回应。4.舆论人的文化水平和公民意识。频繁、主动发表意见的人叫做舆论人,他们有文化,具有公民的权益观念和责任感,自然会成为舆论主体,对社会问题主动发表意见。这也是城市比农村舆论发达的重要原因之一。5.舆论场/社会公共领域。任何舆论都是在一定场合下出现的,舆论场是舆论发生的空间,不仅有具体空间,还形成宏观上的公共领域。人们在舆论场自由交流意见,形成一致态度。6.意见领袖。任何有独到见解、达成一定声势的舆论,都有舆论领袖的引导,出现舆论领袖是重量级社会舆论形成的基本条件。即便群体舆论也有发表意见的核心人物。具备以上六个条件,舆论必然会产生。

需要强调的是,不是出现了一种意见就标志着舆论就形成了,舆论的形成是以一定量度为标志的,即舆论的形成应以量化来确定。后来的《舆论原理》提到了这个问题,即舆论形成的标志与量化。我认为,在一定范围内有25%的人支持一种意见才是舆论,少于25%就构不成舆论。我有三条根据:第一,我研究了大量的民意测验案例,发现凡是赞成率在25%以上的意见,都会发展壮大;反之,意见则会慢慢萎缩。这说明,一定范围的25%的人数的意见有显著的强度,是舆论形成的临界点。四分之一(即一定范围的25%的人数)的人数是意见显度的底线。第二,一个事物具有显赫力的比重大都在四分之一以上,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第三,我自己搞了一些调查,证实了我的这个结论。

如果社会上一种意见的赞成率是30%—60%,则称之为众意或者叫做公众意见。在区县以上社会范围赞成率在60%以上的意见,可称之为民意,特别是70%以上的意见,是民意量级的标准人数。人们所说的舆论,有时和民意并不是一码事,它们之间有量化的区别。西方很多舆论学著作对舆论没有进行量化区分,只是在民意测验中才说明这种区别。这种划分的意义,就在于给民意测验提供理论根据和理论分析工具。

三、识别舆论特征,认识舆论形态

舆论有哪些特征呢?“意见说、群众说、公开说、流行说”等等,都没有抓住舆论的独特之处,让人无法识别舆论和其他意识现象的不同点。我认为,舆论有如下几个特征:1.它是表层意识。如果把社会意识结构划分为表层意识和深层意识,表层意识则表现为人们的议论,即舆论;而深层意识则是意识形态,例如科学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等,都属于深层意识。2.它具有弹性。舆论具有忽高忽低的特点,当受到强力压制的时候,它会转向隐蔽敢怒不敢言;当受到怂恿或支持的时候,它会高涨,表现出强大的力量。3.它有惯性。任何舆论,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当失去这个历史条件,它依然存在甚至在较长时期控制一些人的头脑,这就是舆论惯性。比如极左思潮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在一些人那里时时表现出来,公开批评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和措施,但却一年比一年弱,这就是舆论惯性的表现。4.它具有张力。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具有巨大膨胀力的政治生活中,一种意见不断增长,当它增长到对社会框架产生影响时,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社会秩序有时甚至被颠覆,这种张力往往影响人们对舆论的态度。不是任何舆论的增长都会颠覆一种制度,这只是舆论的个别现象。但只要社会舆论不断高涨,对社会秩序产生的压力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