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你——在利他中找到第二个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1:46:5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汉阳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另一个你——在利他中找到第二个自己

另一个你——在利他中找到第二个自己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另一个你:在利他中找到第二个自己/张汉阳著.—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9.1ISBN 978-7-5136-5229-2Ⅰ.①另… Ⅱ.①张… Ⅲ.①利他行为 Ⅳ.①C912.6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18733号策划编辑 崔姜薇责任编辑 张 博特约编辑 高俊文责任印制 马小宾封面设计 任燕飞工作室出版发行 中国经济出版社印刷者经销者 各地新华书店开  本 710mm×1000mm 1/16印  张 18字  数 238千字版  次 2019年1月第1版印  次 2019年1月第1次定  价 49.00元广告经营许可证 京西工商广字第8179号网址 www.economyph.com 社址 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北街3号 邮编中国经济出版社  100037(联系电本版图书如存在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发行中心联系调换话:010-68330607)(举报电话:010-68355416 010-68319282)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国家版权局反盗版举报中心(举报电话:12390)  服务热线:010-88386794内容简介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困惑、迷惘、内心失衡?为什么几乎在所有领域,那些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几乎都会走向公益慈善?为什么干百年来的哲学家总是诉说着一个相同的最高智慧—权力、财产、知识无法让人快乐,唯有爱才可以?我们在未来会700多个案例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我们总得在某个时候,有哪怕一点点的利他之心,做哪怕一点点自身以外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并笃行之,我们就能发现另一片天空,进入另一个境界,找到另一个自己。

本书通过未来会170多个案例人和作者自己的视角,真真切切展现了利他的奇妙世界和神奇力量。书中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利他就是利己,可能也是最大的利己、最好的利己、最问心无愧的利己,还是实现另一个层面成功的更好可能方式。做到了利他,就能实现内心平衡,找到另一个自己;就能发现更多可能,就有更多可能来成就更多可能。而这后面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也许正如索达吉堪布所说,只要你相信因果,践行利他,有些事情会不期而至,超乎你的想象。

利他其实很简单,没那么严肃。有利他心的人,往往是有爱心、童心和好奇心的人;有利他心的人,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本真、自在、快乐和幸福的状态。呼吸了利他的空气,融入了利他的气息,就能像这本书的封面中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神清气爽、遨游天地。作者简介

张汉阳,未来会创始人,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艺交所、北京大学工作,曾参与创办中国艺交所和北大海洋研究院。作者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顿悟,是写这本书的重要源泉。

未来会是一个关注“人”和“利他”,记录正在改变世界的人,寻找生命的出口,分享前进的力量的平台。未来会有700多个新颖、有趣、可实现、触动人心的案例。在未来会,通过推荐、自荐、点赞、分享和线上线下社区互动,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最简单方式,都能给那些正在改变世界的人,也能给自己,同时还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前进力量。未来会希望与更多有经历、有层次、有情怀的人一起温暖前行。

网站:www.fuwill.com

邮箱:we@fuwill.com

微博:新浪微博搜索“未来会”

微信公众号:fuwill,未来会未来会微信公众号对未来会提供爱心支持请微信扫描二维码谨以此书献给每个想找到生命的出口的人愿你在这本书中,进入另一个境界,找到另一个自己(1)推荐序一 一扇发现利他的窗

如何发现并不断拓展与升华自身的社会价值?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另一个你》从多个角度,运用典范案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利他与公益精神的巨大社会功能。希望所有思考生命意义的人们,能够关注张汉阳先生的这部著作,在阅读过程中重新发现另一个自己!2019年1月17日(王振耀 国际公益学院院长、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1)此序是王院长在离出版截止时间还剩三天的时候看到书稿,挤时间写出来的。而此时正值王院长年底最忙的时候,早已年过花甲的他中午都没有休息时间。作者此前与王院长素昧平生。据王院长的助理说,院长很愿意支持善念善行。在这里,作者要特别向王院长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推荐序二 一条名叫利他的鱼

汉阳是三条鱼。

江鱼,海鱼,天鱼。

汉阳的过去是条江鱼。他来自千湖之省、汉水之阳。来北京之前他在武汉求学,在湖北日报工作,体悟人间疾苦,看滚滚长江东逝去。

到北京后,他开始与“海”结缘。先是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工作,融合海内与海外、华人与世界;后又参与创办北大海洋研究院,融合人文与科技、陆地与海洋,要把未名湖变成未名海。那时的他,是条海鱼。

汉阳的当下和未来,是用心做未来会。敬天之心,于利他之心;行天之道,于利他之道。做利他的事,投身于利他的事业,他发现了利他之妙,找到了本真、自在、快乐和幸福。如今,这条鱼已游走在天地之间。

彩鱼,云鱼,线鱼。

彩鱼是“利他”的理想。汉阳在书中说,超越利己,笃行利他,就会发现另一个自己。这样的人生是阴阳平衡的,也是丰富多彩的。

云鱼是“利他”的现实。汉阳能把未来会做成功吗?他书中的人物是成功的,也是自在的、生动活泼的。他自己说要以血肉之躯做未来会,会成功吗?这需要更多的人也得利他才行,也得利“他”才行。希望大家支持他。

线鱼是“利他”的本质。汉阳的儿子用画笔勾勒了一条最简单的线条鱼。这条线鱼直击汉阳的心灵。利他,就是这么简单,就是一颗爱心和童心,就在触动与感动之间。返璞归真,功成何必在我。听说编辑曾犹豫要不要在封面上保留这条稚拙的线鱼,我和汉阳异口同声,“要!”2018年12月9日(翟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作者自序 一个信仰利他的我

在我们周围及这个社会,往往可以发现这样两类人:

一类人是困惑、迷惘、焦虑、空虚、畏惧、混沌,他们内心失衡、找不到自己、找不到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到生命没有意义。这样的人生是单调的,没有多少阳光。他们跟很多人一样,差不多都在相同的人生轨道和人生可能。

一类人是专注、坚守、行动、挑战、勇敢、本真,他们活出真实的自己、本来的自己、正能量的自己、自在的自己、快乐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是丰富的,有着更多的可能。同时,在他们努力的过程中,也会有更多的可能,来成就他们的更多可能。

这两类人生本无太大可比性。细想一下,实际是两种人生状态和人生境界的区别,也就是消极与积极、小我与大我、向内与向外、内心失衡与内心平衡的区别,归根结底是利己与利他、第一个自己与第二个自己的区别。

本书主要关注的就是“利他”和“第二个自己”。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会太在意,毕竟这个社会更多的是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但让我们欣慰的是,就像本书和未来会展现的,依然有很多的人在做着利他的事情——他们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始终有爱存在,始终有温暖存在,始终有信仰存在。正如法国著名思想家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我也非常感谢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人,包括现在看到这本书的你,以及以各种形式关注和支持未来会的朋友们。相信我们依然对这个社会充满信心,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好,相信真正的美好其实还是离不开人的美好。案例背后隐藏的秘密

未来会的世界是一个有心人、有利他心的世界,这里的人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因为有心,因为利他,所以自在,所以天高,也就能很容易地进入另一个境界,找到另一个自己。

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未来会700多个正在改变世界的人的故事,以及我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书中的每个案例、每一句话,都必须是打动过我的,或者出自我自己。因为我始终在未来会坚持一个原则,不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东西不值得分享,没有经历行动实践的东西不值得分享,没有感动过我自己的东西不值得分享。坦率地说,我只是那些活生生的利他主义者的忠实记录者,也曾无数次地被他们所感动、所震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就是对人的敬意,对利他的信仰。

书中的每个案例,单个看也许就像散落在山间的石头,其貌不扬、平淡无奇,但如果把它们串起来,也许就能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因为在未来会,这些案例都如此清晰地指向一些人生和生命的大道理:

——利他这条路看似独门蹊径,实则阳关大道。因为少有人走,所以很美、很特别、也很奇妙。做到了利他,你的内心就会平衡,境界就会变高,能量就会变大,机会就会变多,所以也就更有可能、更容易取得另一种意义、另一个层面的成功。

——利他就是利己,可能也是最大的利己、最好的利己、最问心无愧的利己。利他,能量越来越大,路越来越宽,因为有很多惊喜、机缘和资源来成就你;利己,能量越来越小,路越来越窄,因为有太多竞争、欲望和痛苦在限制你。

——人生的很多问题,其实是内心失衡造成的。如果尝试从利他的角度想问题、做事情,就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不同的轨道和完全不同的自己,就能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内在与外在的平衡、身体的我与灵魂的我的平衡、小我与大我的平衡、第一个自己与第二个自己的平衡,从而进入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中和、最自在、最幸福的状态。

——利他其实很简单,没那么严肃。有利他心的人,往往是有爱心、童心和好奇心的人;有利他心的人,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本真、自在、快乐和幸福的状态。呼吸了利他的空气,融入了利他的气质,就能像这本书的封面中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神清气爽、遨游天地。

——成功,很多时候都不是偶然的。鲜花和掌声总是与汗水和泪水相生相伴。只有经历巨大煎熬,才会有巨大成功;只有经历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改变;只有经历生命的过程,才能更加深刻体会生命的意义。

——专注,几乎是所有成功的前提。一旦做到了专注,做到了全神贯注的专注、满怀激情的专注、近乎极致的专注,一点一滴的积累总会在某个时刻发生巨大变化。而这后面的一切,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案例选取坚持的原则

萃取精华原则。未来会是一个关注“人”和“利他”,记录正在改变世界的人,分享前进力量的平台。未来会网站(www.fuwill.com)有700多个在梦想、创新、公益、慈善、分享等方面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的案例。本书从这700多个案例、500多个案例人中精选了170多个人的案例(部分案例人名单见附录)。在一本书中了解汲取数百个利他人生的精华,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找到自己一直在苦苦追寻的那个自己,相信还是有意义的。

体现利他原则。本书绝大多数案例是关于利他的案例。可能有一些案例本身跟利他无关,但它们是一些建议、一个思想或另外一种人生可能,是值得借鉴的,是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好的,所以是另一个意义上的利他。

新颖有趣原则。书中案例无关国界、无关主义、无关宗教、无关标签、无关阶层,都是一些真实、新颖、有趣、可实现、能触动人心的案例,尽可能接地气,但又不落俗套。

注重亲近原则。本书的绝大部分案例人都是跟我们正在或曾经处在同一个时空、有共同生活年代的人。他们跟我们一样,就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他们的来源范围很广,有名人大家,也有平民百姓,有百岁老人,也有几岁小孩。其中很多案例人都没有过多的身份介绍,有的只是简单介绍,有的干脆就没有(网上都很容易能查到)。希望大家更关注他们说的话、做的事,而不是一些外在的身份和地位。

避免说教原则。不唯名,不唯上,只唯行,只唯实,注重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从我自己以及数百个案例人的视角出发,敞开心扉,以心交心,用案例说话,用行动证明,用实践分享,用精神感召。希望大家不要简单把这本书看成“心灵鸡汤”。至少,这本书不是某一个人的空谈,也没有抱着任何一个所谓的“神”不放,而是浓缩了数百个人生的精华,其中也有一些更深层次、另一个层次的东西。如果停留在“鸡汤”层面,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其中更深层次的内容,感受其中更深层次的力量。篇章架构和内在逻辑

本书围绕“另一个你——在利他中找到第二个自己”的主题,从长寿的秘密、专注的境界、内心的声音、爱的温度、信仰的力量五个维度展开。这些内容大致按照这样的一个逻辑:观察自己,是由外向内,层层剖析,逐步触及灵魂;分析行为的影响,又是由内向外,从自己到他人,从利己到利他。

第一章“长寿的秘密”,是从长寿入手,探讨未来会很多案例人的心态问题。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就是永葆好奇心、始终平常心、常怀利他心,同时也能从另外的一些角度来看问题,比如找到内心小孩,放大自己的视野,从利己到利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从这些视角出发,他们实际上是在做最本真的自己。

第二章“专注的境界”,是关于很多案例人在追随自己的好奇心、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把最拿手的事情做到极致、专注到心无旁骛的案例。这些案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道理:任何一件哪怕是很小的事,只要做到极致,谁都有可能会成功。同时我们也发现,一旦真正专注,就会进入一种奇妙的状态,体会到一种内心的愉悦和幸福,就能进入另一个境界的自己,找到另一个自己。

第三章“内心的声音”,是让我们静下心来,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这个声音告诉我们,要追随我们的内心,找到我们自己。正如宫崎骏所说:“我始终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另一个自己,在做着我不敢做的事,在过着我想过的生活。”也如乔布斯所说,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的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第四章“爱的温度”,不管是平凡的小人物,还是有光环的大人物,都用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行动起来,就能看到自己的力量。我们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东西,从而让这个社会、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同时,我们自己也能从另外一些方面变得更好,进入一个新的境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个时候就可能有很多资源和机缘来帮助你、成就你。这是被未来会很多案例所证明了的。

第五章“信仰的力量”,主要是你相信什么,相信会改变什么,包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相信每个人都必须经历苦难,相信自己坚持做的事情,相信自己的人性和价值观,相信有佛心会让你变得更好,相信自己的使命,相信发愿的力量,相信信仰的力量,相信利他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忠贞不渝地坚守信仰,你就能找到信仰的力量,就有冲破一切困难的决心。只有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你才能真正找到另一个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所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内容方面的一些特点

全书最大特点是围绕案例展开,用叙家常的方式展开。

聚焦于人、人的平衡:围绕单个个体的“人”展开,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作为一个鲜活生命存在的“人”、利己与利他平衡的“人”,是“人”的心灵与精神、情怀与胸怀、思想与实践;既有伟大的人、大人物,也有普通的人、小人物;既关注人的内心,内在的觉悟与升华,也关注人的外延,对他人、社会和世界的影响。

自成一体、有机统一:五个篇章有机统一,但又相互独立。说是有机统一,是因为长寿的秘密、专注的境界、内心的声音、爱的温度、信仰的力量是人生困惑的一些重要方面,是层层推进,逐步指向核心的;说是相互独立,是因为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单独看任何一个章节,都不太影响整体阅读。

如叙家常、如讲故事:主要是未来会的案例和作者的一些感想,更多的是希望以一个平等的姿态、朋友的身份、交心的方式跟大家交流,力求精练,尽量不说废话、套话、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话。书中每一节的标题都是一个开门见山的观点呈现,不拐弯抹角,不故弄玄虚。但标题的直白,并不意味着内容的空洞,也许只有真正深入进去,才能发现里面的别有洞天。希望大家能从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当然更重要的是有所实践,有所行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注重场景、身临其境:内容案例化、案例场景化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书中案例尽量做到理由和事实一同展现,不做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耍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很多案例尽可能地介绍了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真实再现了案例人或作者在那个当下的思考、觉悟及决定的过程。如果大家能设身处地看待这些内容,可能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内容,更容易找到另一个自己。正如19世纪著名英国作家约翰·拉斯金所说:“你要发现你自己究竟感觉到了什么,最佳途径莫过于努力尝试在你身上,重新创造出一位大师已经感觉到了的东西。”

散如沙子、串如珍珠:本书更多的是一些随想,所以也就不去讨论具体的学术问题,不过于追求表面上的严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有的标题可能看起来比较随意,有的内容可能反复在说。请大家不要太在意这些形式上的瑕疵,多关注实质的内容及背后的思想。实际上,书中很多案例都只是一个自然地呈现,没有做过多的引导或总结,我们希望读者自己去发现更多、感受更多。很多案例可能看起来比较散乱,但串起来又非常清晰,可能就有点像撒网——撒开时,从原点自然扩散;收网时,又能自然合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书的一些内容更多的是看问题的一些视角,角度不一样,也许结果会完全不一样,这也就是本书取名为《另一个你》的缘故了。书中总结的一些东西只是作者的个人所见,所以难免会有绝对、片面、不到位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也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一些不完美,就轻易放弃更多可能是美好的东西。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书中的每一句话都是我所认同的,经过认真过滤的,或者直接出自我的内心。如果读者能把其中的一个人、一个点、一句话记住,并笃信之、勉行之、广播之,我就心满意足了。希望更多有经历、有良知、有情怀、有社会责任的人在这本书中找到共同的心声。

这里也要特别强调本书的三个重要前提:第一,这本书所有立论的大前提,是我们不想为非作歹、浑浑噩噩,至少在想着成为一个更好、更有意义、更有情怀的自己;第二,这本书及未来会所说的“改变世界”,指的是正向、正能量的改变,不是负向、负能量的改变,也就是让这个社会朝着更美好的方向一点点地改变;第三,我们虽然谈的是“改变世界”这个看似宏大的议题,但实际上是希望从一个人自己的改变开始的,从我们自己找到自己的前进力量开始的。在未来会看来,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是可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很多时候,我们只要把自己从纯粹的利己,稍微融入哪怕一点点的利他,就会看到自己的改变,也能看到周围的世界在改变。这里找到第二个自己

什么是第二个自己?在我看来,第一个自己是身体的我、利己的我,是小我,是理性的自己;第二个自己是灵魂的我、利他的我,是大我,是感性的自己。第一个自己往往是自己的外在和表象,第二个自己才是自己的内在和本来。每个人都有第一个自己和第二个自己,都渴望拥抱第二个自己,也总能在某个时候、某个机缘找到第二个自己。

实际上,未来会的很多案例,以及这个社会很多人正在做的,正是因为利他而发现的另一个人生、第二个自己。比如星云大师,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从NBA球星转型为公益人的姚明,“百人援助”公益行动发起人韩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陈一丹,“美丽中国”理事长刘彭泽,台湾公益小魔女沈芯菱,学者楼宇烈、施一公、钱颖一、沈祖尧,作家麦家、曹文轩、周国平、林清玄,慈善家李嘉诚、马云、牛根生、稻盛和夫等。他们都是在经历了漫长求索和无数煎熬之后,才找到了自己可以用一生去倾注、用生命去交换的事情,找到了自己的信仰,从而实现从利己到利他、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我自己也是因为创办未来会才找到另一个自己的。因为房地产价格飞涨,以及其他一些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经历过数年的迷惘、困惑、纠结、彷徨,曾经陷入一种前有深渊、后有沼泽的境地,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和出口。正是因为创办未来会,我才进入一个奇妙的境界,找到了另一个自己。对我来说,未来会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让我勇敢地生活下去,做更好的自己。也正是从利他出发,我听到了内心的声音,做到了内心平衡,找到了第二个自己。我坚信,利他就是利己,是成就另一种意义上成功的更好的可能方式。我也笃信索达吉堪布的一句话,只要你相信因果,践行利他,有些事情会不期而至,超乎你的想象。

希望这本书是投入水中的一颗卵石,激起不断改变的涟漪;是迷雾重重、茫茫大海中的一座灯塔,为那些跟我一样曾经迷失的人指引方向,让他们找到他们自己前进的力量。希望大家多到未来会的美丽王国走走,这里有人世间最美丽的花——灵动盛开在无数角落的人性之花,光荣绽放在我们心中的利地之花;这里有世界上最自在的鱼——自由遨游在天地之间的精灵之鱼,惬意游动在我们心底的心灵之鱼。

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本书尽管一开始不知道路在哪里、通往何方,但我还是决定上路了。结果发现用心去走,让心足够纯,路总还是有的,而且一路风景很美、很特别、赏心悦目。我相信,只要始终保持一颗美好的心,就能遇见更好的自己,找到第二个自己;就会发现更多可能,同时也有更多的可能,来成就我们的更多可能。这是未来会700多个案例的启示,也是我自己创办未来会、写这本书的最大体会。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这本书一定有很多不够好、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请你相信,我是用一颗真诚的心在做这件事情,所以还请你宽容,相信总会好起来的,未来会更好。正如这本书中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每个人都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只要你有一颗伟大的心,一往无前地做下去,改变一定会发生,机缘一定会到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开始,现在就开始。未来会创始人二〇一七年十一月于未名湖畔第一章 长寿的秘密圣人之道,中庸而已;中庸之道,顺其自然而已。——国学大师楼宇烈(1934年— )成功之道,在于利他之心。只有彻底抛弃私心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1932年— )人人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样做下去,自然而然就有了佛性。——星云大师(1927年— )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国学大师叶曼(1914—2017年,103岁)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钱钟书夫人、著名作家杨绛(1911—2016年,105岁)

这本书的一开始就谈长寿的秘密,不是讨论一般意义上的养生之道,而是探讨长寿背后的心态问题。我们发现,把平和、积极的心态融入日常、变成行动,几乎是所有长寿者共同的秘密。具体说,这个心态就是永葆好奇心、始终平常心、常怀利他心,同时也能从一些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比如找到内心小孩、放大自己的视野、从利己到利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等等。未来会众多案例表明,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质量,往往跟这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1.1 为什么他们都长寿?

未来会网站(www.fuwill.com)案例人的年龄跨度很大,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六岁孩童。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其中很多人都很长寿,而且是非常的长寿。这并非我们在案例选取之初刻意为之,而是后来才发现的。

在未来会出现的长寿老人,有佛学大师星云大师、一诚长老、传印长老、白光长老,国学大师叶曼、饶宗颐、楼宇烈,资深学者李佩、资中筠、樊锦诗、钱理群,政界元老宋平,文学家杨绛、叶嘉莹、金庸,科学家袁隆平,艺术家摩西奶奶、巫漪丽,建筑大师贝聿铭,围棋大师吴清源,商界巨擘李嘉诚、赵锡成、巴菲特、稻盛和夫等。这些人的年龄都在80岁以上,平均年龄近95岁,超过100岁的就有8人,最高的是钱钟书夫人、105岁的杨绛先生。

为什么这些人都长寿?为什么大师普遍长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与长寿、成功有什么关系?这吸引我们去一探背后的秘密。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尽管人生经历和专业领域各不相同,但这些人似乎有着共同的长寿之道: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精进,爱学习,常用脑,勤思考;另一方面就是他们都能永葆好奇心,始终平常心,常怀利他心。特别是后者,似乎是这些人长寿的更重要原因。这一点在未来会很多案例人身上都能找到——他们将来是不是也同样长寿呢?

我们先来认识其中的8个人,其他人在后面的章节也都会陆续提到。叶曼(1914-2017):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

叶曼是极少数将儒释道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之一。1935年她受胡适亲点,就读于北京大学。早年她辗转世界各地,接触过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不同宗教,后又潜心研学儒释道数十年,曾师从南怀瑾、陈健民等上师。

叶老曾说,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叶老认为,命由天定,运可改变,风水即不违背自然,这些都是外部的力量,人可以决定的是去修习善心,研读圣书。

先生绝不可一日无书。晚年的她,读书早已成为习惯,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每天必定的三餐沐栉、会见亲友、参加会议外,其余时间她多半是手不释卷的。

她说,读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事。一本书流传下来,是一个人一生的研究、一辈子的观察、一身的辛劳,而我们只用几小时或几天的时间便受用了它,拥有了它,多便宜、多值得!在她看来,一个人若想风度翩翩,言语隽永,唯有读书。一个人三日不读书,便会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了。

回到日常细节,她又自有分寸。她说,“当一个人精神颓废、意志消沉时,我劝他先将自己打扮起来,我不能想象一个连睡衣都不肯换下、鞋子不肯穿上的人,对身外事、身外物,还有多少兴趣和感情。我可以毫不同情地告诉他们,活着是为自己,活着也是靠自己,生趣弥漫天地间,抓来就属于你。”

在叶老看来,想活一百岁并不难,生命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人什么都不能做得太满了。吃也是一样。我这一生什么都不过满,什么都留有余地,宁肯缺一些,随时都准备着退后一步。”她说,自己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饶宗颐(1917-2018):好奇心、孩童心、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

饶宗颐是敦煌学研究的一代宗师,还是公认的国学大师和艺术大师,曾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许嘉璐则直言,他是当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师,五十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他!

饶公常说,做学问和做人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平常心态,要“守株待兔”,不能急功近利。“积极追兔子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而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猛然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

饶公主张用“忍”的功夫,“忍”要靠耐力,能够忍受一切困难,才能作持久战。没有“安忍”,便不能精进;没有“澄心”,便不能凝神向学。

有人说,他有三颗心,第一颗叫好奇心,第二颗叫孩童心,第三颗叫自在心,一颗比一颗高。持着这三心,他在智慧求索中执着,而不为执着所累。

饶公经常说,“我来不及看书,来不及烦恼”。他风趣地把自己比作知识海洋里的“两栖游物”,“我一天的生活,上午可以在感性的世界里,到了下午说不定又游到理性的彼岸上,寻找着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天地。越是没有人去过的地方,没有人涉足的地方,我越是想探秘。”

关于人生哲学,饶公曾提出“安顿说”。他认为,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保持自在的心,是一种境界。“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他的诗句。他说,“不磨”就是不朽,“中流”犹言在水中央、大潮之中,“自在”则是指独立的精神。先立德、立品,再做学问、做艺术。立足学术主流,追求博大而深远的大智慧。现在的人太困于物欲,其实是自己造出来的。

饶公有一套自己的“饶功”,是一种瑜伽、打坐方法。他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地。“当我闭眼的时候,我就让自己的思想任意翱翔,可以想到几万年之后、几千里之外,此时我同天地融为一体,我已敲开了庄子的门。”

经常有人问他如何养生,得到的典型回答是:“我每天坐在葫芦里。”他引用明代诗人余善的诗句“一壶天地小于瓜”,说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就长寿。楼宇烈(1934- ):师天地心广大,顺自然致中和

楼宇烈是哲学大师和佛学大师,北京大学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先生1960年从北大哲学系毕业后便留在这里,一生致力于哲学、佛学研究。

先生认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它的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即人的自我觉悟、自我约束、自我超越,从人自身出发,来处理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在先生看来,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可以归纳为三点:报本、感恩、敬畏。报什么本?生命之本,做人之本;感什么恩?天地养育之恩,父母养育之恩;敬畏什么?敬畏天地良心。其实,一切信仰、一切宗教信仰归根到底都是这三点,从这三点出发,最后又落到这三点。

以道统艺,由艺臻道,是先生的人文理想。他认为,昆曲、古琴、茶艺都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在北大,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多个社团,如国学社、茶学社、耕读社、古琴社等,几乎都是在先生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他认为,培养兴趣爱好,对改变人的心境非常有帮助。

先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常常把佛教看作是一个自心的文化。一切问题的根源来源于内心的“贪”“嗔”“痴”,“三毒”攻心才让你对外界的东西追逐不已,由此带来了许多的执着和痛苦,所以佛教里面有一句话叫作“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是从根本上去解决我们对相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然后去超越它,去看到众生的平等、万物的平等、万物的无常、万物的无我。

先生认为,养生必先养心,心是根本的;一切归于自然,是最好的修行。先生常常念《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里面讲神仙的那段话:“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神仙,就是保住他最原真的状态、原初的真性,但是人生下来就会丢失,那就要把它重新找回来。

先生曾自创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师天地心广大”,下联是“顺自然至中和”。意思是“以天地为师,心胸要广大,顺其自然,达到中和”。

在先生看来,整个中国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追求中和。只有中和才能生生不息,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只有顺其自然,才能达到中和。圣人之道,中庸而已;中庸之道,顺其自然而已。星云大师(1927- ):人人皆有佛性,都可成佛

星云大师12岁时在南京栖霞寺出家,1949年组织僧侣救护队到台湾地区,1967年创建佛光山。50多年来,星云大师先后在全球创建了200余所道场,30多所佛学院,24个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50余所中华学校,还先后创办了美国西来大学、台湾地区南华大学、佛光大学等5所大学。大师1991年发起成立中华佛光协会,1992年又成立国际佛光会。如今国际佛光会已在五大洲170余个国家和地区成立协会,会员人数达300万之众,是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之一。

大师是人间佛教的行者。什么是人间佛教?他说其实就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他说,佛门虽称“空门”,但在佛教里,“空”并非没有,“空”既是空,也是有。真正的佛门也并非要远离红尘,而是既出世,也入世,出世为心,入世是行。大师还认为,人人皆有佛性,都可成佛。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这样做下去,自然而然就有了佛性。

在大师看来,世间一切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因果法则”。他深信只要肯耐心培养当下的善缘,改善过去的恶因,未来必定会有无限的希望。他说,佛教的精义在明因识果,佛教的目的在教化人心,所以信仰佛教很好,明白因果的道理更好;明白因果的道理很好,奉行因果的法则更好。他说,“你可以不信佛祖,但不可以不信因果,世界上最公平的就是因果。”

大师看这个世界,是一半一半的——男人一半,女人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一半;好的一半,坏的一半。大师说,在这个一半一半的世界里,我们尽量把自己这一半做得更大更好就好了。因此,自己的命运要靠自己创造,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他直言,“佛走过的道路,我都不一定要走,我要走自己的道路。”

因为眼底钙化,大师晚年视力几乎为零,所以他写字都是“一笔字”。“这如同这一生做任何事,要秉持勇往向前、毫不犹豫的态度”。他常对人说,“不要看我的字,要看我的心”。

这正如大师所说,成不成佛不重要,自我安顿身心最重要。比如参禅,在你没有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了你参禅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你悟道后呢,又变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佛祖不一定要我们信他,但我们不能不信自己,不能不找到自己,而参禅就是找到自己,明白自己,发觉自己。杨绛(1911-2016):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杨绛是钱钟书先生的夫人,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她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

杨老在《我们仨》中这样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女儿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1997年,杨老的爱女钱瑗去世。一年后钱钟书临终时,杨老说:“你放心,有我呢!”内心之沉稳和强大,让人肃然起敬。杨老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2001年,杨老以全家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老非常喜欢的名言。在朋友眼里,杨老生活异常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几乎没有进行过装修,水泥地面,非常过时的柜子、桌子,老旧的样式,始终安之若素。室内没有昂贵的摆设,没有书房,只有一间起居室兼工作室,也当作客厅,但每间屋子里有书柜,有书桌,所以随处都是书房。她总是说,这样已经很好了,这是她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

杨老认为,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将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她在《一百岁感言》中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叶嘉莹(1924- ):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

叶嘉莹,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是当今海内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学者之一,曾获凤凰卫视“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

先生说她在最痛苦绝望的时候,总是从中国古典诗词中领悟到人生真谛。“我总是默默承受,但从不跌倒,承受的时候也要走自己的路”。她如今已90多岁高龄,但如果你看她每个时期的照片,你会感慨这真的是一个优雅了一生、美丽了一生、从容了一生的女人。她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磨难、太多痛苦,她一生都在专注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相信的事情。“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这是先生一生的基石和准则。她说,一个人如果能找到理想,能够终生为理想而努力、而献身,这才是人生最美好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而不是眼前的那些名利得失。那些都是会过去的,是不能长久的。如果你真的找到你理想之中的事业,真正投身进去,你就会从中得到快乐。

先生在谈到人生或诗词的美感特质时,提到最多的是“弱德”二字。“弱德之美”是她用90多年生命历程,悟出的古诗词美学理论。她也常用这个自创词来形容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她说,“弱”就是始终保持一个弱者的姿态,但有自己的持守,有一种品德的持守。从古以来,凡是写得最好的词,所表现的都是弱德之美,都有一段难以言说的感情和悲哀。

先生说,自己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是因为她觉得应该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古诗词的美好。“我亲自体会到古典诗歌里的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走进去。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先生八十寿诞时,曾有人问:“八十以后如何?”她沉吟了一会,用庄子的话作答:“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李佩(1917-2017):我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

李佩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遗孀,被誉为“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关村的明灯”“比院士还院士的人”。

没人数得清,中科院的老科学家中,有多少是她的学生。甚至给她寄东西,收件人只用写“中关村的李佩先生”,她就能收到了。

郭永怀当年从美国回国,是钱学森邀请的。不为人知的是,李佩也在其中发挥了特殊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可以说是“两弹一星”的幕后功臣。

1968年10月,郭永怀因飞机意外失事去世。此后的几十年,先生几乎从不提起“老郭的死”。没人说得清,她承受了怎样的痛苦。后来她唯一的女儿郭芹病逝,时近八旬的她也没在外人面前流过眼泪。几天后,她又像平常一样,给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上英语课去了。

先生曾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人还得走下去,而且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走下去,去克服它,而不是让它来克服自己。

先生的晚年差不多从80岁才开始。1998年,她创办了比央视“百家讲坛”还早、规格还高的“中关村大讲坛”,一直到2011年,每周一次,总共办了600多场。

她请的主讲人也都是“名角儿”。黄祖洽、杨乐、资中筠、厉以宁、程郁缀、沈天佑、高登义、甘子钊、饶毅等名家,都曾上过这个大讲坛。

请来这些大人物,全部都是义务讲课。有一次,她邀请甘子钊院士。她说,“老甘啊,我可没有讲课费给你,最多给你一束鲜花”。甘院士说:“你们的活动经费有限,鲜花也免了吧。”后来,花是先生自己买的。

在她家那个狭小的客厅,有个腿都有些歪的布沙发,很多大人物都曾在这上面坐过。钱学森、钱三强、周培源、白春礼、朱清时、施一公等很多名家都曾是那个沙发的客人。

虽然一个人生活了多年,先生觉得自己一点儿也不孤独,脑子里好些事。她说,“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摩西奶奶(1860-1961):找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摩西奶奶在美国可能是一个妇孺皆知的老太太。一个从来没有进过美术学校的农村女子,70多岁的时候才拿起画笔,最终留下了1000多幅油画作品,其中20多幅还是在她过完100岁生日后创作的。她上过《时代》《生活》等杂志的封面,作品曾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和白宫收藏。她去世后,美国邮政局还专门为她发行过邮票。

以下是她100岁时致孩子们的感言:

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在年老时选择了绘画,是认为自己在画画方面有成功的可能吗?我说不是。我的生活圈从未离开过农场,曾是从未见过大世面的贫穷农夫的女儿、农场工人的妻子。在绘画之前,我以刺绣为主业,后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拿起画笔开始绘画。假如我不绘画的话,兴许我会养鸡。绘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保持充实。不是我选择了绘画,而是绘画选择了我。假如至今我依旧默默无闻,我想我仍然会过着绘画的平静日子。绘画之初,我从未幻想过成功。当成功的机遇撞上了我,我依然在平静地绘画。

人的一生,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幸运的。有自己真兴趣的人,才会生活得有趣,才可能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当你不计功利全身心去做一件事情时,投入时的愉悦感、成就感,便是最大的收获与褒奖,正如写作是写作的目的,绘画是绘画的赞赏。今年我100岁了。往回看,我的一生好像是一天,但这一天里我是开心的、满足的。我不知道怎样的生活更美好,我能做的只是尽力接纳生活赋予我的,让每一个当下完好无损。

7岁的曾孙女曾问我,可以像您一样开始绘画吗?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我握着她的小手认真地说,任何人都可以作画,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作画。如人人都可以说话一样,人人也都可以选择绘画这种认知和表达世界的方式。不喜欢绘画的人,可以选择写作、歌唱或是舞蹈等。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找到你心甘情愿为之付出时间与精力、愿意终生喜爱并坚持的事业。

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回顾一生时,会因自己真切地活过而感到坦然,淡定从容地过好余生,直至面对死亡。图1

上面8个案例是本节一开始提到的20多位长寿长者的一部分,是未来会700多个案例的一部分。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能隐约发现长寿者的共同秘密:他们永远有一颗好奇心,一生求索,一生专注,始终进步,勇攀高峰;他们始终有一颗平常心,乐观豁达,淡泊名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们常怀一颗利他心,在每个小我心中都有一个大我,又在大我的基础上,把小我推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有好奇心、平常心和利他心是一个人长寿的重要秘密,也是形成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重要基础。如果试着从另外一些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他人以及这个世界,我们就不会有太多生命的迷茫和生死的困惑。1.2 找到内心小孩

什么是内心小孩?在这里是指孩子般的本真、天真、童趣、直觉、怜悯心、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就是从孩子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世界、做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心小孩,只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洗礼,这个内心小孩被逐渐消磨掉了。找到内心小孩,就是找回自己的童心、本心、初心和那颗美好的心。

很多时候,内心小孩就像是一个隐约的存在:有时候似乎离我们很近,有时候又很远;每个人好像都有,但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又确实没有;有时候我们很想找到它,但等它向我们招手的时候,我们又常常无动于衷,或者总是三心二意。

我也曾丢掉了这个内心小孩,直到我的孩子豆豆的出现。在伴随他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起玩耍、观察、体验,用孩子的眼光去感受世界,用童真的心态去发现美好,我才发现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被干扰和限制的世界,才折服于孩子的本真心、本善心、好奇心和想象力,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渴望拥抱这个内心小孩。

在这里,我试着用豆豆的例子来展现一个孩子的真实视角,希望能有助于我们更直观地感受这个内心小孩,更好地找到内心小孩。需要说明的是,写这部分内容时豆豆才四岁半,以他为例仅仅是因为熟悉,他只是亿万个孩子中很普通的一个。好奇心: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

爱问问题是孩子的天性,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豆豆痴迷上了与海盗相关的一切,包括海盗标志、海盗玩具、海盗装备、海盗动画片等。每次我们对着图书和地球仪给他讲地球、海洋及海盗相关的知识,他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就是不停地问问题:海盗是好人吗?为什么会有海盗?为什么在海洋上才有海盗?为什么船上有那么多宝贝?加勒比在哪?为什么加勒比海盗这么多?现在还有海盗吗……

孩子的天性就是这样,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永远想知道他自己不知道的答案。如果把这些问题全部弄清楚,可能要先得把地球史、世界史、海洋史、人类文明史了解个大概才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有勇气问这些问题,我自己也包括我们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勇气去认真面对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想法尽快转移话题,敷衍了事。

豆豆对于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很多事情,都是经常做、反复做,这一点引起了我的注意。比如他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如《海底总动员》《尼克的飞天梦》《飞吧,霹雳》《三毛流浪记》《丁丁历险记》《动物也疯狂》等,都是反复看了十遍以上,每次都看得非常入神;比如我跟他讲“狼来了”“刻舟求剑”“皇帝的新装”的故事,他竟然都是让我连续表演五六遍还不放过;比如我给他讲飞船发射的场景,五、四、三、二、一,点火,发射……他就经常模拟这个场景,有段时间痴迷到成了口头禅。其实他最喜欢的还是画画,有时候在家里画水彩画可以画一两个小时,反复画他自己喜欢的太空星系、海盗船、汽车、小鱼等,还学着用抽纸蘸水一层一层垒成沙丘。每次看到他认真投入的样子,我们就很高兴,希望他能把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下去。兴趣力:感兴趣的事情反复做10遍

孩子如果找到了他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他是能够专注下来的,而且还享受其中。反观我们自己,有时候很容易被各种碎片化信息所淹没,被一些虚荣浮华的东西所迷惑,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应该专注什么。怜悯心:他居然看电视被感动哭了

我以为孩子看动画片仅仅是天性,他们在这个阶段是不会懂得人性道理的,但是豆豆三次看电视被感动哭的场景,彻底颠覆了我的这个看法。

第一次是他在三岁的时候看《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托马斯说他看到怪物脚印,遭到其他小火车的嘲笑,是陪西陪着他一起生死经历了一场泥石流,最后才发现“怪物”是恐龙化石脚印。后来,陪西要到另一个小岛工作。他们在港口离别时,豆豆忍不住哭了。他是不忍心看到最好的朋友说再见,觉得好朋友就要永远在一起。

第二次是他在四岁的时候看《飞吧,霹雳》。这是飞行员霹雳和方舟基地成员一道,寻找在沙漠中失踪的战斗机大可的故事。当最终发现大可的遗骸时,霹雳仰天悲恸,不停地大声呼喊“大可!大可!”。这个时候豆豆也跟着哭了,他又一次被战友之间这种用生命凝结的情谊感动了。

第三次是他在四岁半的时候看电视剧版的《西游记》。这是豆豆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因为要陪他看,我也是第一次完整地把《西游记》看完。其中一个剧情是三打白骨精,孙悟空被唐僧赶走,后来师徒二人再次重逢时,唐僧说“悟空,师父错怪你了”。这时我再次看到豆豆眼中噙着花花的泪水。他再一次被感动了。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多次被电视镜头感动哭,这是我从来都没有想到过的,但它就是真实地发生在我面前。纯真、大爱、真善美,这些人类本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在孩子身上体现得如此淋漓尽致,但在我们很多人身上可能早已难觅踪迹。恒毅力:他真的爬上了野长城

在他幼儿园小班结束的那个暑假,我们一家三口去北京密云水库周边玩。当路过云蒙山长城遗址公园时,我和孩子他妈突发奇想,带豆豆爬爬这段长城如何?我们当时真实想法,是想看看他到底有多大的耐力。

其实,我们心里是打鼓的:这是一段垂直高度超过200米(近70层楼)的野长城,不像八达岭长城那样路好走、有缆车、有防护设施,这里只有在密林间铺设的宽度不到一米的石阶小路,平时也主要是一些登山爱好者在光顾。坦白说,我自己真要爬上去,也是要有很大勇气的,更别说当时只是四岁半的孩子——他的膝盖甚至还没有路上一些地方的石阶高。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爬这么陡的山。

由于豆豆对军事很感兴趣,我们就告诉他山上就是古代防御外敌进攻用的长城和烽火台,而且在上面还能看到像巨龙一样的长城和整个密云水库,他一下子就来精神了,说爬就爬。

然而这段山间小路实在不好走,加上他以前从未走过这种路,很快就不想爬了。好在一路上有遍地的蚂蚁、可爱的蜗牛、肥肥的毛毛虫、悦耳的知了、好几种颜色的壁虎、各种各样的灌木及五彩缤纷的树叶,豆豆第一次在山林里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奇妙的东西,他非常高兴。我们边走边玩,一路上爬树、打板栗、摘野果子,他总能找到乐趣,也就忘了身体的疲惫。到半山腰后,他实在是爬不动了,怎么也不愿往前走了。正好这时,听到后面好像有一队人跟上来了,我们就跟他说,后面有人追上来了,我们要不要争第一?“好,我们争第一!”说完他撒腿就跑。图2 图中左下角隐约可见的房子是我们的出发点

等我们爬到烽火台(将军楼)边上时,豆豆一下子被震撼住了。在山下时,由于地势低及丛林遮挡,只能看见两个烽火台和一小段长城。而在这里,豆豆第一次看到了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的万里长城,第一次近距离直观感受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第一次看到了数十公里外的密云水库之大,第一次靠自己的双手双脚爬上了他人生的第一座高峰,他成功挑战了自己。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可能也超出了他自己的想象。

需要指出的是,我自己并不是登山爱好者,这次决定爬长城完全是想带孩子尝试一下。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给了我们出发的勇气。细想一下,可能在很多时候,人生的长城和心中的烽火台就在前方,我们是否有出发的勇气,半路上继续坚持的信心,以及登顶后内心的释然?挑战心:我们打5个球吧

一次陪他玩气球游戏,我见识了他对游戏的投入程度和挑战力。

规则很简单:两个人一起配合拍打3个气球(空气),气球不能掉在地上。这个游戏可以很好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由于气球飘忽不定,加上是在室内空间有限,两个人要想让3个气球不落地实际上并不容易。没过多久豆豆就掌握了诀窍,比如两只手要左右开弓,先救快落地的气球,把球尽量往一块打,整个身子要动起来,要注意前后左右,等等。很快我们就打得满头大汗,好几次我说要不停下来休息会吧(其实是想早点结束去做其他的事情)。但豆豆总是还想玩,越打越起劲,根本停不下来,完全沉浸在游戏的快乐中。打了十几分钟,他说我们加大难度吧,于是我们开始同时打4个球。可以想象,这个时候完全乱成一锅粥了,很难保证气球不落地。但这还不够,豆豆后来的一句话,差点让我直接瘫在地上——他说:“我们打5个球吧!”

在这个游戏中,我们都是第一次玩(玩法和规则都是临时拍脑袋瞎想的),但他对游戏的激情、兴趣和痴迷程度,以及不抛弃、不放弃、敢于挑战的精神,特别是他总能心无杂念地投入其中、享受其中,实际上是让我自己汗颜的。什么时候,我们也能酣畅淋漓地玩一场游戏?创造力:很多事情我从来都没想过

从出生到现在,豆豆做了很多件我从来没做过,甚至从来没想过、从来不敢想的事情,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天性。比如:

1.把家里的沙发长条靠枕当滑板,在地板上练习滑雪动作。

2.看电视正在游泳比赛,他就肚子趴在沙发扶手上,手脚腾空,模拟游泳动作。

3.在加湿器蒸气出口拿着一个铁网,说是在做烧烤。

4.把屋里的灯关掉,用手电筒照在墙上,模拟“太阳落山”。

5.左手拿一本书,右手举起一个冰激凌,说自己是“自由女神”。

6.平爬在清华荷塘边的水泥地上,以柳枝柳叶为笔,在水面上练习画画、写毛笔字。很快,周围感到好奇的小朋友也加入了进来,共同完成他们的《荷塘月色图》。图3

7.我给他讲我小时候捅马蜂窝被蜇的经历,他就把一个气球扔到房顶,又找来一根棍子马上表演“捅马蜂窝”,看有没有蜜蜂来蜇他。

8.有一次在车上他突然问我们,浅黑色跟天蓝色混合是什么颜色?弄得我们一头雾水。他说就是透过车窗贴膜看到的颜色。

9.他曾经在家里花了一两个小时,用数百个小兵人、武器装备和防御工事,摆出两军对垒的阵势,最后还要让我选“明显弱势”的一方跟他决斗。

10.我给他讲太空知识,他说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去太空。问他为什么,他说是怕离开爸爸妈妈,一个人在太空孤独。

11.有一天他突然问我,如果把足球从很高的高楼上抛下,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