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2:15: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商业银行导论

1.1 复习笔记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

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早期的银行业虽已具备了银行的本质特征,但它仅仅是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较,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

我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我国之后才兴起的。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2)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3)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专业化金融业务分工界限有所缩小;(4)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的趋势日益明显;(5)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证券市场蓬勃发展;(6)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

1.商业银行的性质

从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看,商业银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2003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1)商业银行是一种企业。(2)商业银行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①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和内容具有特殊性。

②商业银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和受社会经济的影响特殊。

③商业银行责任特殊。(3)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其业务经营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综合性。

2.商业银行的作用(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入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2)支付中介

以商业银行为中心,形成了经济社会无始无终的支付链条和债权债务关系。

支付中介职能的发挥,大大减少了现金的使用,节约了社会流通费用,加速了结算过程和货币资金周转,促进了经济发展。(3)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4)金融服务

随着经营业务的大大扩展,商业银行获得了一个新的名称;全能银行。

根据我国现行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可以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

a.吸收公众存款;

b.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c.办理国内外结算;

d.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

e.发行金融债券;

f.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g.从事同业拆借;

h.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i.从事银行卡业务;

j.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k.代理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

l.提供保管箱服务:

m.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其他业务。商业银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可以经营结汇、售汇业务。

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可以从其外部组织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两方面来认识。

1.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

商业银行的外部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1)单一银行制

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它的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

这种银行制度的优点是:

①限制银行业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

②有和于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能适合本地区需要,集中全力为本地区服务;

③各银行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大,经营较灵活;

④管理层次少,有利于中央银行管理和控制。

但这种银行制度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①商业银行不设分支机构,其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受到限制;

②银行业务多集中于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筹资不易,风险集中;

③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成本高,不易取得规模经济效益。(2)分行制

分行制的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分行制按总行职能的不同,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

分行制的优点在于:

①易于吸收存款,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本,同时由于放款分散,风险分散,可以降低放款的平均风险,提高银行的安全性;

②银行规模较大,易于采用现代化设备,提供多种便利的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

③由于银行总数少,便于金融当局的宏观管理。

其缺点在于:

①容易造成大银行对小银行的吞并,形成垄断,妨碍竞争;

②银行规模过大,内部层次、机构较多,管理困难。(3)银行控股公司制

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

银行控股公司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非银行控股公司,另一种是银行控股公司。前者是由主要业务不在银行方面的大企业拥有某一银行股份组织起来的;后者是由一家大银行组织一个控股公司,其他小银行从属于这家大银行。

2.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指就单个银行而言,银行各部门内部及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以股份制形式为例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三个层次。决策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董事会下设的各委员会;执行机构包括行长(或总经理)以及行长领导下的各委员会、各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监督机构即指董事会下设的监事会。(1)股东大会(2)董事会(3)各种常设委员会(4)监事会(5)行长(或总经理)(6)总稽核(7)业务和职能部门(8)分支机构

商业银行的管理系统由以下五个方面组成。(1)全面管理,由董事长、行长(或总经理)负责。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银行目标、计划和经营业务预测,制定政策,指导和控制及评价分支机构及银行的管理和业务工作。(2)财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处理资本金来源和成本,管理银行现金,制定费用预算,进行审计和财务控制,进行税收和风险管理。(3)人事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招募雇员,培训职工,进行工作和工资评审处理劳资关系。(4)经营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计划和目标安排组织各种银行业务,分析经营过程,保证经营活动安全。(5)市场营销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市场情况,确定市场营销战略,开展广告宣传、促销和公共关系,确定银行服务价格,开发产品和服务项目。

四、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1.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原因(1)为了保护储蓄者的利益。(2)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3)世界各国的银行业正在向综合化方向发展,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综合经营导致商业银行的概念在延伸,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又使得银行国际化进程在加快。这些都要求各国政府在银行业监管领域中进一步加强合作。

2.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内容

由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所决定,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以谨慎监管为原则,即“Camel(骆驼)原则”。

C(Capital)代表资本。

A(Asset)代表资产。

M(Management)代表管理。

E(Earning)代表收益。

L(Liquidity)代表清偿能力。

世界各国在对银行业进行监管时,主要内容包括:(1)银行业的准入。(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3)银行的清偿能力。(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5)贷款的集中程度。

3.存款保险险度

存款保险制度成立的宗旨是:重新唤起社会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保护存款者的利益,监督并促使银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经营活动。

存款保险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按存款额的大小和一定的保险费率缴纳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当投保银行经营破产或发生支付困难时,存款保险机构在一定限度内代为支付。

目前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

①政府设立的存款保险机构。

②政府与银行联合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③银行出资自己成立存款保险机构。

存款保险制度的诞生,起到了保护银行体系稳定的作用。同时,不可回避的是由于存款保险公司的存在,银行对从事高风险投资的担忧在减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银行去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加剧了道德风险。

4.我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正式确立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管地位。

2003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通过,明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为银行业的监督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规定的主要监管职责包括:(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2)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3)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和现场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4)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5)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6)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信息;(7)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整改、重组接管以及撤销等措施;(8)相关处罚措施。

1.2 课后习题详解

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1)商业银行从传统业务发展到“金融百货公司”说明: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二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机构。(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领域出现了不少新情况,直接或间接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与业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银行资本越来越集中,国际银行业出现竞争新格局;国际银行业竞争激化,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金融业务与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进一步交叉,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朝着综合化、全能化模式转化;金融管制不断放宽,金融自由化趋势日益明显;证券市场蓬勃发展,国内外融资出现证券化趋势;出现了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趋势。这些发展趋势和变化必将对今后商业银行制度与业务的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2.如何认识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

答:现代商业银行的作用包括:(1)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资金集中到银行,再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投向社会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和借人者实现货币资本的融通。(2)支付中介

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业存款等货币经营业务的职能。(3)信用创造

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职能是在信用中介与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业银行利用吸收的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账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转化为派生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现或不完全提现的情况下,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4)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在提供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业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凭借这些优势,运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手段,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5)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的功能。商业银行还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变化。

3.银行组织形式有哪些?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为什么发展迅速?

答:(1)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是指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全球商业银行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单一银行制。单一银行制也称独家银行制。它的特点是银行业务完全由各自独立的商业银行经营,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这种银行制度在美国非常普遍,是美国最古老的银行形式之一。

②分行制

分行制的特点是法律允许除了总行以外,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立分支机构。总行一般设在各大中心城市,所有分支机构统一由总行领导指挥。这种银行制度源于英国的股份银行。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均采用这种银行制度。

③银行控股公司制

银行控股公司制是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在法律上,这些银行是独立的,但其业务与经营政策统属于同一股权公司所控制。这种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美国最为流行。(2)近年来,银行控股公司发展迅速的原因包括:由于l933-1975年美国严格控制银行跨州经营时期,立法方面和商业银行之间“管制—逃避一再管制” 的斗争促使了银行控股公司的产生。随后,由于银行控股公司使得银符可以更便利地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并通过关联交易获得税收上的好处,也能够规避政府对跨州经营银行业务的限制,所以银行控股公司迅速发展起来。

而在我国银行控股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形成了金融业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银行控股公司的出现可以获得现行金融管制下的垄断利润。同时,通过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控股公司的金融创新空间增加,并可以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协同经济。

4.分析我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答:(1)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加入WTO与国际主流经济体的融合度日益加深,我国金融业机构调整的内在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外在压力日益增大,为了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成为趋势。作为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结合的高级形态和有效形式,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领域内极具代表性的混业经营组织形式。现阶段国内部分先进地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已经组建并在实际中运作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这种发展模式必将成为地方整合本地金融资产的主流做法。通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控股公司的金融创新空间增加,并可以实现金融业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协同经济。(2)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从出现至今,尚无一部法律对其进行专门的监管。目前,系统内关联交易问题严重;资本金重复计算导致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杠杆比率过高,影响集团公司财务安全;庞大的集团公司管理体系使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难度加大。这些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将会危及我国金融与经济的稳定。

5.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理由是什么?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答:(1)一国政府之所以要对银行业实施监管,其原因在于银行业自有的经营特点:

①政府对银行进行监管是为了保护储户的利益。储户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果银行发生倒闭而使储户资金受到损失,社会和经济后果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政府必须承担保护储户利益的责任。

②政府对银行业实施监管的原因还在于银行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者。在信用经济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多少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国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受到信用规模的影响。

③当今世界各国的银行业正在向综合化、全能化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又使得银行国际化进程加快。这些都对政府实施银行业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也要求各国在银行业监管领域进一步加强合作。(2)政府对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以谨慎监管为原则,即著名的“CAMEL”原则。C(Capital)代表资本,A(Asset)代表资产,M(Management)代表管理,E(Earning)代表收益,L(Liquidity)代表清偿能力。从各国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实践来看,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银行业的准入;银行资本的充足性;银行的清偿能力;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贷款的集中程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金融自由化成为世界金融业的主流,金融监管也在不断放松。这带来了存款成本的提高,存款人获得了更高的回报。同时,金融自由化使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加太了,如各种市场风险和银行倒闭风险等。由于经营成本提高,商业银行不得不增加收费,开辟新的业务领域,这又使客户享受了更多的金融服务。

6.如何评价我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模式?怎样看待现行的监管法规?

答:(1)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

银行业监督管理的目标是促进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银行业监督管理应当保护银行业公平竞争,提高银行业竞争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规定的主要监管职责包括:

①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者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

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和现场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审慎经营规则,审慎经营规则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关联交易、资产流动性等内容;

④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⑤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⑥责令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如实向社会公众披露财务会计报告、风险管理状况、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变更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等信息;

⑦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的,视情节轻重,对其采取整改、重组接管以及撤销等措施;

⑧相关处罚措施。(2)现行监管法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①监管法制体系的构建上存在诸多的不协调或不合理之处;

②监管法制的制度选择不利于实现有效监管,也不利于商业银行追求效率;

③监管主体的法定权责之构造存在诸多不足;

④监管法制在构建、运用监管手段和方法上有缺漏;

⑤监管机制过于强调法定权威监管机制的运用——疏忽了银行内部控制和同业自律机制的兼用;

⑥监管法制在适应银行业国际化方面存在不足。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金融控股公司(中央财大2007研)

答:金融控股公司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的金融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点:(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控股是指存在一个控股公司作为集团的母体,控股公司既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投资机构,也可能是以一项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前者如金融控股公司,后者如银行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法人分业是金融控股集团的第二个重要特性,指不同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法人经营。它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融业务风险的相互传递,并对内部交易起到遏制作用。(3)财务并表,各负盈亏。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控股公司对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的意义是防止各子公司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的重复计算,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在控股公司构架下,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而不是由控股公司统负盈亏,这就防止了个别高风险子公司拖垮整个集团。

2.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

答: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指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实行,但许多州也放宽了限制,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确已形成。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是需要较好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

3.贷款(上海财大1996研)

答:贷款指商业银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作为贷款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进行申请。按贷款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三类;按贷款质量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5类;按

贷款用途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贷款业务一般由贷款的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人大2005、2006研)

答:(1)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2)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

①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人是关心自己存款安全的。但是,就每一个存款人来说,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和具备良好分析能力,来选择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而且,纵然选择了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也不见得这样的金融机构不会在金融震荡中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为数众多的小储户、小投资人在存款这种金融交易中是弱势群体,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权益。

②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在金融震荡中,当小储户、小投资人的权益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时,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就是“挤兑”。如果某几家金融机构的问题导致存款人利益受损,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人的信心,就很容易发生挤兑风潮。这时,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也很难度过难关,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连锁倒闭。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提供保护,就可大大降低挤兑和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的可能性。(3)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

①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但却由此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中取出。因此,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中所谓的“僵尸银行”的状况。这些“僵尸银行”从其竞争者手中吸收走了存款,并以低的贷款利率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

②对投保机构来说,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挤提威胁对存款货币银行可能施加的惩戒力量受到削弱。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③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存款保险制度在以上几个方面促成的风险,大都属道德风险,不仅会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继续存在。由此导致的实际结果与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初衷相悖。

2.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人行2001研)

答: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有:(1)从金融体系来说,金融体系一般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组成。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关和政策制定机构,它的政策效应首先是通过商业银行传递的。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它创造货币的能力正是它通过向商业银行体系发放贷款或进行再贴现而实现的。现代经济中,货币已经不是金属货币,它的产生首先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信用或政府给予的货币发行权而创造出一部分高能货币。这些高能货币贷放给商业银行以后成为商业银行放款的基础。商业银行将得到的高能货币发放给企业或个人,转化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除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之外,这些存款又一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社会资金量增大。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要在某一时间紧缩货币量,则可采用反向操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货币的最终供给者与管理者,在调控货币时,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才能进行。所以,商业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2)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存款,为企业和个人资金提供了获利的工具。商业银行向资金缺乏单位发放贷款,推动生产的进行,特别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生产经营得以进行的第一推动力,生产经营单位首先要得到一笔货币资金才可能进行生产,而这笔资金往往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结算服务,提供资金划拨的便利,从而使资金能够快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起到节约社会资金的作用。

3.试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4研)

答: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更是在经济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1)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货币供应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一方面,它动员集中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作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再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投向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部门。将闲置资金转换到生产用途中。这个职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2)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可接受企业或客户的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与结算、货币与贵金属的保管等业务。银行为客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对于加快资金的流通、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有很大的作用。(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执行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银行最初创造的信用工具是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后,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后,银行产生的支票又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最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交易约90%是以支票为支付工具的。目前,信用卡和“电子货币”等新的信用支付手段,地位日益重要。(4)作为信用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在留足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后,可以基于盈利的动机,利用剩余的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形成存款的增加和信用的扩张。由于商业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信用创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5)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代转工资、信息咨询、电脑处理等等服务都超出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范畴,既增加了自身的盈利,又可以借以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6)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有时,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三、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对策。(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

答:(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4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我国国有银行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①一股独占,100%由政府拥有。②仍然保持准行政机构的性质,没有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化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独资所有,尚未进行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化改造,因此真正的资本所有者缺位、银行家缺位。b.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主管和名义上的所有者,加之对银行的垄断偏好,常常对国有商业银行施加过多的干预,甚至当作准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政银不分在中国是比政企不分更难处理的问题。③业务工作往往被要求符合于行政目标。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取所谓“官本位的激励方式”,没有形成科学、现代的激励手段。

从经营绩效看,一是资本充足率仍然较低,这反映了国有银行资本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相匹配,使其经营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二是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仍然较差;第三,国有银行在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等盈利指标方面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2)改革对策

分步将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多元产权主体的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形成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实质性转变,当务之急是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丰富产权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合适的时候上市,进一步壮大银行业的规模,建立现代的金融企业。

①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内控水平。

②通过自我积累、财政注资、外汇注资、发行债券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金。

③要充分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消化、处置不良资产,大幅度地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特别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减少国有商业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④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加快创新的步伐,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提高金融工具的质量)、金融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等的作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率)、金融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增加个人金融服务、家庭理财等),从而改善运行效率和提高竞争实力。

⑤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控机制,并使之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再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真正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

⑥培养大量的现代金融人才,形成我国自己的金融家队伍和高水平的金融企业职业经理人。

第2章 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

2.1 复习笔记

银行业资本的筹集和管理是银行业经营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银行的资本是银行保持稳健经营的基础。合理的资本规模是银行实现资产安全和效益动态平衡的前提。

一、银行资本的性质与作用

1.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象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2)利率风险

金融市场上利率的变动使银行在筹集或运用资金时可能遭受的损失就是利率风险。(3)汇率风险

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使银行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实际价值发生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就是汇率风险。(4)经营风险

这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中由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引起的风险。(5)流动性风险

这是指商业银行掌握的可用于即时支付的流动性资产不足以满足支付需要,从而使其丧失清偿能办的可能性。

2.银行资本的多种功能(1)资本可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面对风险时免遭损失的“缓冲器”。(2)资本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3)银行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它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了银行的实力。(4)银行资本为银行的扩张,银行新业务、新计划的开拓与发展提供资金。(5)银行资本作为银行增长的监测者,有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

由此可见,银行资本的关键作用是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

二、资本的构成

1.银行资本的类型

银行资本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商业银行创立时所筹措的资本,二是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一部分。(1)实收资本(或股本)

银行的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银行的资本。(2)资本公积

银行的资本公积是指由投资者或其他人或其他单位投入,所有权归属于投资者,但不构成银行实收资本的那部分资本或出资。

①资本(或股本)溢价。

②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

③接受现金捐赠。

④股权投资准备。

⑤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⑥关联交易差价。

⑦其他资本公积。(3)盈余公积

银行的盈余公积是指银行按照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各种积累资金。

①法定盈余公积

②任意盈余公积。

②法定公益金。(4)未分配利润

银行的未分配利润是指银行以前年度实现的,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5)重估储备

银行的重估储备是指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时,固定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之间的正差额。(6)权益准备金

权益准备金也即银行的一般准备。(7)次级债务

银行的次级债务一般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包括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求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银行长期债务。

2.《巴塞尔协议》对资本的规定

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通过了《巴塞尔协议》,规定l2个参加国应以国际间可比性及一致性为基础制定各自的银行资本标准。《巴塞尔协议》中对资本的规定是:商业银行的资本应与资产的风险相联系。《巴塞尔协议》的主要思想是: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由银行资产结构形成的资产风险所决定,资产风险越大,最低资本额越高;银行的主要资本是银行持股人的股本,构成银行的核心资本;协议签署国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为银行风险资产的8%,核心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的4%;国际间的银行业竞争应使银行资本金达到相似的水平。

该协议将资本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1)核心资本

银行的核心资本由股本和公开储备两部分构成。

①股本。

a.普通股。

b.永久非累积优先股。它具有债券和普通股的双重特点:一方面,像债券一样,优先股通常只支付圈定股息;另一方面,像普通股一样,没有定期支付股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义务。

②公开储备。公开储备是指通过保留盈余或其他盈余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2)附属资本

①未公开储备。只包括虽未公开,但已反映在损益表上并为银行的监管机构所接受的储备。

②重估储备。

③普通准备金。这是为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一切亏损而设立的。

④混合资本工具。混合资本工具是指带有一定股本性质又有一定债务性质的一些资本工具。

⑤长期附属债务。长期附属债务是资本债券与信用债券的合称。

一般情况下,只有期限在5年以上的附属债务工具可以包括在附属资本之中,但其比例最多只能相当于核心资本的50%。

3.银行规模与资本构成(1)不同规模银行资本构成的差异

对于不同规模的银行而言,资本构成存在很大的差异。规模较大的银行中,其资本构成中股票溢价和未分配利润占有较大比重,其次是银行发行的长期债务和普通股股票。对于小银行而言,其资本构成更主要依赖于自身的未分配利润,而较少从金融市场上获得资本。

小银行的资本充足情况往往比大银行好。(2)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分析

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包括如下内容。

①核心资本:

a.实收资本或普通般;

b.资本公积;

c.盈余公积;

d.未分配利润;

e.少数股权。

②附属资本:

a.重估储备;

b.一般准备;

c.优先股;

d.可转换债券;

e.长期次级债务。

③资本的扣除项:

a.商誉;

b.商业银行对未合并报表的银行机构的资本投资;

c.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资本投资

新的资本定义中规定的资本构成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①核心资本中增加了少数股权项目。

②附属资本进行了重新分类和定义,与《巴塞尔协议》的分类更接近。

③资本的扣除项进行了合并与调整,并增加了商誉项目。

三、资本充足与银行稳健

1.资本与银行倒闭风险

资本的多少实际上应取决于银行倒闭的风险大小,即银行负债总值超过银行资产总值的可能性。

银行在日常经营中通常会发生以下三种情况,可以用一个简化的资产负债表加以说明,见图2—1。图2-1 银行资本与其倒闭的风险

2.资本充足与银行稳健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所谓资本充足只是相对于银行的资产负债的状况而言,资本充足并不意味着银行没有倒闭的风险。

美国银行监管当局向社会公众提供的判别银行资本充足程度的辅助性方法包括8种:(1)管理质量;(2)资产的流动性;(3)银行的历史收益及收益留存额;(4)银行股东的情况;(5)营业费用;(6)经营活动效率;(7)存款的变化;(8)当地市场行情。

3.《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资本充足的测定《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不仅包括原有的8%的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还提出监管部门要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新规定。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补充了对操作风险计提资本的要求。《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最低资本要求包括:(1)核心资本(一级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4%,

即:核心资本比率-核心资本/风险加权资产×100%

=核心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市场风险+12.5×操作风险)×100%

≥4%(2)总资本(一级资本与二级资本之和)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不得低于8%,二级资本最高不得超过一级资本的100%。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根据信用风险权重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以及违约风险暴露(EAD)来计算的。

下面以标准法为例说明银行如何按国际资本标准计算资本水平。(1)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①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当要计算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时,就要按照新协议规定的资产风险加权系数乘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

②操作风险的计算。

总资本要求是各产品线监管资本按年简单加总后取三年的平均值。在任何一年,任何产品线负的资本要求可在不加限制的情况下用以抵消其他产品线正的资本要求。总资本要求如下所示:

其中:

③市场风险的计算。(2)各国银行资本充足率现状(3)《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施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04年6月26日发布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新协议将于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开始实施。

l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暂行监控指标》,参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不同风险程度的资产规定了不同的风险权数,共有五个档次:第一级为0%,表示无风险资产;第二级为l0%;第三级为20%第四级为50%;第五级为l00%,为具有完全风险的资产。

4.新协议的主要精神(1)《巴塞尔协议》的修订进程回顾(2)《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精神《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精神是银行风险监管的三大支柱。

第一支柱是最低资本要求。这一部分论述如何计算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总的最低资本要求。在测算银行风险资产状况时,新协议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即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

所谓标准法,就是指银行根据外部评级结果,以标准化处理方式计量信用风险。

所谓内部评级法,就是银行采用自身开发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但必须通过银行监管当局的明确批准。

除了信用风险,新协议还要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考虑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市场风险指在一段时期内汇率和利率的变化所造成的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梅下降的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

第二支柱是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

第三支柱是市场纪律。《新巴塞尔资本协议》通过三大支柱,鼓励银行改善风险管理系统,采用先进的风脸计量方法,这有利于提高监管资本的风险敏感度,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进行风险监管,逐步建立适应不同银行需要的资本制度框架。(3)《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对我国银行业风险资本监管的意义

①新的最低资本要求使中国银行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

②内部评级法的提出促使我国着手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

③对银行风险管理范围的扩充引导银行从单一的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四、资本的筹集与管理

1.银行资本的规模

衡量银行资本规模的方法有多种。主要有:账面资本(GAAP)、管理资本(RAP)和市场价值资本(MAC)。(1)GAAP。GAAP是由账面价值计量的银行资本。

资本账面价值(GAAP)=总资产账面价值一总负债账面价值(2)RAP。RAP是监管会计原理计量的资本量。(3)市场价值资本(MVC)。

MVC=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MVA)-银行负债的市场价值(MVL)也可以用近似的公式计算每天的MVC:

MVC=每股股票的现期市场价格×发行但未偿付的股票数量

2.银行资本的需要量

影响着银行资本需要量的因素:(1)有关的法律规定(2)宏观经济形势(3)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4)银行的信誉

3.银行最佳资本需要量

最佳资本需要量是指银行资本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银行资本过高会使财务杠杆比率下降,增加筹集资金的成本,影响银行的利润;资本过低会增加对存款等其他资金来源的需求,使银行边际收益下降。图2—2反映了银行资本量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图中,纵轴表示资本成本,是银行为筹集一定量的资本所要花费的各种开支、费用,图2-2 银行资本量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

横轴表示资本与总资产比例,即银行的资本需要量,资本成本曲线为KCC,呈“U”型变化。从财务角度看,资本成本曲线的最低点为最佳资本量。

一般地说,小银行由于信誉不高,业务有限,负债缺乏弹性,这使资本成本曲线远离原点,不仅最佳资本需要量很大,而且资本成本很高。而大银行由于信誉较高,业务联系广泛,流动性比率和贷款损失准备金可以相对较低,其资本成本曲线的顶点也更接近原点。图2-3 银行最佳资本需要量与银行规模的关系

4.银行的资本计划

银行的资本计划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指出银行的总体财务目标,管理者必须决定他们需要办什么样的银行。

第二阶段是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确定银行的资本需要量。

第三阶段是确定多少资本可以通过银行利润留成从内部产生。

第四阶段是为实现最低的筹资成本而选择相应的筹资手段。

从图2—4中可以看出,银行资本的来源有两个: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图2-4 银行资本筹集的四个阶段

5.银行资本的内部筹集(1)银行资本内部融资的限制性条件

内部资本融资的缺点在于其筹集资本的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银行本身的限制。

首先是政府当局对银行适度资本金规模的限制。

其次是银行所能获得的净利润规模。

最后是银行的股利分配政策。

银行在股利分配中,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政策。

①剩余股利政策。

②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2)银行资产持续增长模型

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为:

式中,SG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TA——银行总资产;△TA——银行资产增加额。又有:

式中,△EC——银行股本增加额。因此有:

当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资本比率和红利分配比例已知时,可计算出所需的银行资产收益率为:

当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和银行资产收益率、资本比率一定时,银行的红利分配比例为:

当银行资产收益率、银行红利分配比例和银行资产持续增长率一定时,资本比率应为:

还可以将外源资本的因素也考虑在内,公式可以写为:

式中,△EK——外源资本增加额。

6.银行资本的外部筹资(1)出售资产与租赁设备(2)发行普通股

银行通过发行普通股筹集资本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①普通股发行时其交易费用较高;

②新股的大量发行会使银行原股东的控制能力受到削弱,分散银行的控制权;

③新股票的发行还会使杠杆作用降低,如果不能保证筹集的资金将会带来更高的收益,新股的增加会使股票的每股收益减少。(3)发行优先股

优先股是介于银行债券和普通股票之间的筹资工具,它有固定的红利收入,其红利分配优于普通股票。

优先股的种类主要有:

①固定股息率的优先股。

②浮动股息率的优先股。

③可转换优先股。(4)发行中长期债券

银行发行中长期债券筹集资本有许多优点:

一是这类债券的利息支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从而降低筹资成本;

二是如果债券资本的所得收益超过利息成本,可以增加每股股票的收益;

三是银行发行的中长期债券实质上具有长期负债性质,因此不会削弱股东的控制权。

但是,银行中长期债券的还本付息是法定的,过多发行会增大银行的还本付息压力,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破坏社会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银行发行的中长期债券的种类主要有:

①资本票据。

②资本证券。

③可转换债券。

④浮动利率长期债券。

⑤选择性利率指数。(5)股票与债券互换

近年来,美国的银行已经采用股票与债券的转换来改变资本的状况。通过这种办法银行既加强了资本实力,又节约了未来的利息支付。

2.2 课后习题详解

1.银行资本对银行的经营有什么意义?

答:银行资本对银行经营的意义主要是指吸收意外损失和消除银行的不稳定因素:(1)资本可以吸收银行的经营亏损,保护银行的正常经营,以使银行的管理者能有一定的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为银行避免破产提供了缓冲的余地。因此,资本金又被称为旨在保护债权人,使债权人在面对风险时免遭损失的“缓冲器”。(2)资本为银行的注册、组织营业以及存款进入前的经营提供启动资金,诸如土地获得及建设办公楼或租用、安装设备等。(3)银行资本有助于树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它向银行的债权人显示了银行的实力。对于高负债经营的银行业,市场信心是决定银行经营稳定性的直接因素。充足的资本令银行即使在紧缩时期也能满足市场的信贷需求,在客户看来。这是一种有力的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资本在维持市场信心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4)银行资本为银行的扩张,银行新业务、新计划的开拓与发展提供资金。许多银行的增长超出其开业时设施的承受能力,追加资本的注入允许银行增加办公设备、增设分行,以便同市场的扩大保持同步发展。(5)银行资本作为银行增长的监测者,有助于保证单个银行增长的长期可持续性。因为监管当局与市场都要求银行的贷款及其他风险资产的增长与银行的资本保持一致。随着银行风险的暴露,银行吸收亏损的缓冲装置也必须相应扩大。相对资本而言,贷款与存款业务增长过快的银行会从市场和监管部门接受到降低增长速度或增加资本的信号。监管部门的资本监管已经成为限制银行风险暴露程度的越来越重要的政策工具。这也同时有利于提高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2.《巴塞尔协议》对银行资本的构成是怎样规定的?

答:《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银行资本的构成包括两类:一类是核心资本,另一类是附属资本。(1)核心资本。银行的核心资本由股本和公开储备两部分构成。

①股本。股本可为两部分,普通股和永久非累积优先股。其中,普通股是商业银行发增加资本的重要手段,通过发行普通股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使银行资本足够雄厚,以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债权人不受损失,激励公众信心。发行优先股增加银行资本也是构成股本的重要手段。它具有债券和普通股的双重特点。

②公开储备。公开储备是指通过保留盈余或其他盈余的方式在资产负债表上明确反映的储备,如股票发行溢价、未分配利润和公积金等。(2)附属资本。银行的附属资本主要包括五项。

①未公开储备。未公开储备又称隐蔽准备,在该项目中,只包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