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开始爱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9:37:17

点击下载

作者:刘虹,黄利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心开始爱自己

从心开始爱自己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记录了作者在长期心理咨询实践中,所处理的一些经典案例。案例中的主人公(本书中均为化名)所遭遇的处境各不相同,咨询师以敏锐的洞察、细腻的剖析,抽丝剥茧般引领、陪伴着他们慢慢走出心灵的困境,实现自己的第三度重生。以他们为镜,希望能帮助读者找到疗愈自己的线索,踏上爱自己的美妙之旅。20个一线心理咨询案例,20堂破解各类困惑和情绪的人生课,读别人的故事,解自己的心结,为心灵寻一个温暖的去处。

推荐序

这不是一本记录咨询师画出句号后的完美演出,而是一个不断在心理工作的道路上努力成为如其所是的咨询师的心路历程。

在刘虹老师的笔下,人们的心理健康分为安全感、爱、尊重、自由、认同5条轴线。这5条轴线看似分道扬镳,实际却交叠融合,不分彼此。

在多年的咨询经历中,刘虹老师整合了众多心理治疗流派。无论是表面的理论描述,还是深入内在的精髓提炼,各有其精妙独到之处,虽其表象与底蕴迥然殊异,各学派都指向一个难以轻视的问题: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心理更健康?那就是补足自我的心理营养。

在为数众多的研究所精炼出来的共同因素中,其中一个最有力的因素,就是咨询关系,而在咨询关系中最关键的因子,就是咨询师本身的特质。特质是静态的,也就是素养。刘虹老师独特的素养成就了她在咨询中能够起关键疗效的核心因子,可从两个层面观察:一个专业素养,另一个是人格素养。专业素养在知识探究中汲取淬炼,人格素养则在人情世故中酝酿发酵。

透过这本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她把累积的案例落实于文字,一点一滴鲜活了每一位人物,并透过人物的特性传达了她希望给予的思想、信念与方向。

每一次阅读都能带给我不一样的感触,也有更深入的体悟。读了这本书,你们当会了解,一位温和、有爱又坚毅的咨询师如何在人心的门墙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而又能乘风破浪,扬帆而去。有为者,亦若是乎。世界自然医学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中华国际催眠协会副秘书长 蔡仲淮博士

在作者笔下,生命中的五朵金花——爱、安全感、尊重、认同、自由,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背后,在婉转曲折的爱恨情仇之下,一点点地抽丝剥茧,一朵朵地静静绽放,慢慢地彰显出生命本来的力量。

本书也让我们看到心理咨询师的真实工作历程,他们在沉默中等待,在谩骂中镇定,在困难中坚挺。每个治疗过程,犹如海纳百川,咨询师抱持着案主的怨恨、忧伤、愤怒甚至绝望的情绪,用倾听、宽容、理解和共情的能力,陪伴和引导着心灵受伤者走出低谷,学习滋养自己,学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培训专家组成员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 赵明

心理学的很多知识和智慧总是让人难懂,有种神秘感。这种障碍就产生了一些误解,比如生活里心理咨询师最会被问到一些问题像“你一定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你看我有没有心理问题?”“和你一说话我的秘密你是不是就全知道了?”等,闹出不少笑话。每每此时就会让我感悟到,传播心理学知识不能总是坐而论道。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更是感觉到,想要读者更生动地体验心理学的奥秘,没有比实际案例和真实故事更好更明确的了。假如你想真正读懂心理学,揭开心理咨询神秘的面纱,这本书无疑是适合你的。家排治疗导师 催眠师 李俊

初见刘虹老师就能感觉到她开朗、热情,有股正能量。她身上的这种能量,可以唤醒你内心的喜悦和力量。就像这本书,在一个个案例中,咨询师看似信手拈来,问题解决了,人们开朗、顿悟了。这是一种魔力吗?不是,是咨询师的修行在起作用。用心爱自己的人,才会唤起对方珍爱自己的力量。本书篇篇精彩,让人欲罢不能,总让我感觉突然结束,好想继续倾听作者进一步描述结果。究竟后来如何?这个咨询者现在怎么样了……我陶醉在篇篇案例故事中。

当然,除了精彩的故事,还有后面教科书一般受用的“名词解释”以及抽离出的概念和心理学理论。这种编排实在太好了,在一个个令人陶醉的案例故事后,立刻来点提高,这些心理学知识就在不经意间被读者轻松地吸收了。绝对是寓教于乐的好书。

从神经症到一般心理问题,从谈话到催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跃然纸上的具体案例,更是炉火纯青的咨询技术。无论你有什么困惑,她都有办法,还不忘在字里行间给读者启蒙什么叫催眠,什么叫心理流派。世上疗法很多,流派也不少,一个能根据咨询者选择疗法,根据不同情景决定疗法如何使用的才是高手!

或许你正在徘徊,感觉自己的人生路不知道该如何行进;或许你是个心理咨询界的同行者,本书都将让你找到自己想要的部分,或是启发或是共鸣或是感慨,或是一起体会其中那丝丝对人性到位的解读分享。

你一定会不虚此行,来吧,看了你就懂得什么是爱和尊重,找到通往爱自己从而也学会爱他人的路。资深心理咨询师咨询师督导 白京翔序言每颗心都会生病

心病的根源是“心理营养缺失或者失衡”,诱发心病的根源是“思想(认知)”。

心理疾病不像躯体疾病那样触摸可见,但它的痛苦程度却不低于躯体疾病,甚至还远超于躯体疾病,这正是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原因。处在矛盾、焦虑或者抑郁等症状中的心智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常人无法理解和想象的,因为他们内心的焦灼感是那么真实。虽然他们在理性层面上,也认为自己的焦虑、担忧或是恐惧是多余的、不合理的,但就是挥之不去,就是自动化地强迫性重复。好比我们知道发脾气不好,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这种情绪。道理明白,可就是做不到。也就是说:在意识(理性)层面上,心智患者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潜意识里,总是会有各种各样消极对抗的想法让其无法摆脱。因此问题就来了——

潜意识里的这些怪念头是如何而来的呢?

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可以大胆地说:过去20年前,我们更多的还是在解决温饱问题,大家更加注重物质需求,也就是生理营养: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物质层面。但是今天,随着社会大踏步的创新与发展,节奏的加快,资源的抢占,压力的增大,人们更关注自我的精神需求,即“心理营养”。所谓的“心理营养”,即安全感、爱、认同、接纳、尊重、自由、价值感等。

事实证明,在温饱满足的前提下,“心理营养”的重要性要远超于“生理营养”。人之初,性本善,人性生命的原动力是“爱”,正因为人性本能对“爱”的渴望,当相爱中的男女的精子与卵子结合,就诞生了一个生命,这称之为人的“第一度重生”,也就是“爱”的结晶。当一个人真实地从母亲的“宫殿”里走出来,在哇哇的啼哭声中,逐渐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独立人格”,这称之为人类的“第二度重生”。

当一个人活生生地来到人世间,具有本能的对“爱”“安全”的渴望、需求,孩子需要妈妈爸爸的爱、需要安全、需要认同、需要被尊重。可是,多数婴幼儿的成长环境,常常是不完美的,会发现父亲是严厉的,母亲是抱怨的,父母经常吵架或者父亲常年不在家等无法控制的“非爱”现象,让孩子感到恐惧、不安全,这份“恐惧”源于“爱”的丧失。当孩子在痛苦中感到妈妈爸爸不够爱我——他们对我的要求太多,他们是不喜欢我的,他们不需要我时,孩子逐渐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认知):“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够好的,我做什么都赶不上别人,我必须要……”这些非理性的念头和认知,在很早的童年时期埋下了诱发成年各种心病的芽种。

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妈妈过分地控制或者不放手,不能很好地和孩子“分离”,使得孩子被爱得喘不过气,也势必会造成错误的认知。这些都是目前社会许多“心病”问题的根源——“心理营养的缺失或者失衡”,造成心理年龄不成熟。这些缺失爱、缺失安全感、缺失认同等心理营养失衡的孩子们,带着错误的念头、非理性的认知,压抑着内在不满的情绪、戴着假面具开始了他们强迫性重复的人生。一方面,他们死死地包裹着自己,不断地重复印证着自己“不够好”,对自我不接纳、不认同;另一方面,他们又睁大了眼睛、张开双手向外不断“索要”:给我爱吧,给我安全感吧,给我认同和尊重吧,给我自由吧!

本书的五个章节目录,也是因此而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咨询,呈现每一个鲜活生命行为背后“真正的心理动力”,让读者看到来访者内心痛苦的源头——我是一切的根源。大道至简,却不易存于心,也许故事的传递,更容易产生感触。透过别人的镜子,让我们尝试着给自己当一回医生,看看自己缺失最严重的到底是哪一种心理营养,要如何去弥补?

每颗心都会生病,从心开始爱自己,开始我们的“第三度重生”吧!作者2015年10月  Chapter 1寻求安全感:我绝不会放手,否则我就会焦虑、恐慌离婚和再婚,我该如何面对“离婚和再婚”,大概是一个人这辈子毁三观的修行炼狱、立三观重建涅槃最直接的通道了。彻底地清理和告别你的一段过往,是为了更好地收获下一段春华秋实。

游走

冬季的一天,40岁的秋秋坐在我面前,腼腆地微笑,没有了过往的焦虑,却带着困惑和矜持。秋秋有一个7岁的女儿,3年前离婚,离婚后心理压力很大,一直睡眠不好,情绪不稳定,也因此来静慧听过很多课程。今天预约咨询,希望通过老师帮助她梳理一下和前夫的关系,怎么能放下过去?重新选择另一个男人?

秋秋:3年前我和前夫离婚,这几年自己不想找对象,可是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总是为我着急,我自己开公司还带孩子,也是需要有人帮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不知道怎么面对未来的婚姻?好像我对婚姻有恐惧……

我笑着说:你害怕再次失败。

秋秋:是啊,去年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他比我大6岁,条件还算不错,他是单身,从来没结过婚,我们相处了1年,主要是他对我女儿也特别好。开始我是怀疑他没有结过婚会不会很独?后来发现他虽然很有个性,但是对我和孩子都很好,他之所以没有结婚是因为当年一次失恋的打击,他说阴差阳错就再也没有合适的。现在,他提出要和我结婚,可是我很纠结,我不知道该不该和他结婚。

我:你在担心什么呢?

秋秋:我觉得他对我女儿很好,对我也挺好的,条件也还不错,虽然有时候想问题消极了点,有时候一个人喝点小酒,按理说也没什么,可是我还是很担心。唉,是不是我太过于谨慎了?还是我没有放下以前那段阴影……

我:哦,怎么讲以前那段阴影?

秋秋:嗯,当年我和前夫离婚主要还是因为喝酒,后来加上他在外面有女人,我们才离婚的。

说到这里,秋秋脸上呈现出毫不掩饰的怒意:我们离婚3年了,现在想想当年结婚就是个错误,那时候我叔叔带着我和弟弟做家具生意,前夫是我婶婶介绍给我的,当时就是觉得他很能干,那时候我经常跟着叔叔外出跑项目,我们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我们相处了2年多,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结婚前有一段时间我犹豫了,提出分手,结果他就喝闷酒,夜里就跑到我家楼外面蹲着,有时候一蹲就是一夜,我去哪儿他都在后面跟着,搞得我也挺无奈,看他那样怪可怜的,后来就稀里糊涂地结婚了。我们是家族生意,结婚以后叔叔就带着他外出,他很能干,人也聪明,问题就出在他是个很闷的人,遇到事情他只会喝闷酒,而我是个急脾气,结婚以后我们就经常因为这些吵架,我越吵,他就越逃,他越逃,我就越生气。

秋秋再次强调:我最烦喝酒的人,因为我爸爸就经常喝酒。他和我前夫不同的是我爸特能说,脾气特别不好,有时喝完酒还回家打妈妈,我就特别为妈妈感到不公……

说到这里,秋秋对爸爸的不满溢于言表:我妈年轻时很漂亮,但她性格懦弱,没什么文化,经常被爸爸欺负,我小时候是在奶奶家长大的,6岁的时候才回到爸妈身边。我妈说那时候我回家不让我爸抱,嫌我爸身上有酒味,还说我从小就很挑剔,挑食,挑人,很有个性。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天放学回家路上,看见我爸又喝多了,一副歪歪咧咧、踉踉跄跄的样子,有个同学还高声冲我喊:秋秋你看!那不是你爸吗?当时我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觉得丢死人了,我怎么能有这样的爸爸……从那时候起,我心里就暗暗下决心:我将来结婚一定要找一个和我爸完全不一样的男人!可是结果呢,怎么还是很像我爸呢?其实从表面看他们是不一样的,他们性格不一样,可为什么他们喝酒是一样的呢?我爸喝酒打人,我前夫喝酒不打人,却会找女人……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秋秋已经陷入到深深的无奈、焦虑、茫然、气愤、愧疚中。

我:当年你之所以嫁给前夫,是看中他的能干、聪明,虽然没那么浪漫,但是你觉得和他在一起是安全的,你可以驾驭这个家,可是结果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你发现他不是你期待的样子,是这样吗?

秋秋:是的,我小的时候不是和我爸妈一起生活,我就很没有安全感,我想简单一点生活,可是没想到,我不知道怎么和他沟通,他总是逃避,我越是指责他越跑,竟然还跑到外面和别的女人上床,我无法接受。

我:是啊,你期待他能按着你的方式来爱你、保护你,你有想过他对你有什么期待吗?

沉默……

秋秋:是啊,他也会有期待,我以前没这样想过……那他可能期待我能理解他吧,期待我不指责他,可是我也不是故意想指责他,我就是希望他在外面有什么难过的事,回来和我说说,别老是喝闷酒,我一看他喝酒我就非常非常生气,我就想起我爸的样子,我就想冲他喊。

我说:是啊,你吼的结果呢?我相信我们每个婚姻家庭的终极目标都是和谐幸福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们的行为总是和我们内心真实的目标背道而驰?我们要做些什么,才能到达共同的目标?

秋秋的脸上掠过一丝愧疚:我想我是不是太强势了,我前夫好像挺怕我,他家是农村的,在原生家庭排老二,有个哥哥特别优秀,考上了名牌大学,是一家人的骄傲,他还有一个妹妹。现在想想他其实挺可怜的,家里挺忽视他的,因为比学习他怎么都比不过他哥,争宠又争不过他妹,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压抑自己。

我:秋秋,你闭上眼睛,放松身体,慢慢地感觉一下,仿佛回到几年前和老公吵架的画面,你看着自己向老公吼叫的一刹那,你是真的在吼老公吗?

秋秋似乎瞬间悟到了什么:嗯,好像我对爸爸的愤怒还没有放下,我看见老公喝酒的样子就想起我爸!

我:现在想象爸爸就坐在你的面前,你想对爸爸说点什么呢?

秋秋的眼睛有些湿润:爸,我特别不喜欢你,我小时候你几乎没管过我……我只记得你喝酒,然后打我妈,我特别恨你,特别恨你……

秋秋失控地号啕大哭起来,内心的爱恨情仇在声声控诉中翻滚涌现……

我引导着她:秋秋,深呼吸,慢慢地呼吸,你尝试着对爸爸说:爸,其实我是爱你的。

长久的沉默……

爱在心口难开,每个孩子对自己的父母,都有着最原始、最深沉的爱,哪怕伤害和不满也无法消弭这份本能的爱。对于爸爸的这份爱,因为她长期的观念压抑变得模糊、扭曲了,她已经几乎无法意识到心中对于爸爸,还有这样深的一份在乎,以至于在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以这样一种方式,影响着她现实的婚姻关系和人生。

秋秋知道自己爱着妈妈,可是她不知道,她也同样爱着爸爸,她多么渴望爸爸在这个家里是有作为、负责任、能担当的,是懂得心疼妈妈的好爸爸。可是现实是无奈的,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秋秋不服输、不甘心,变得坚强而果敢,她强迫自己变成了拯救者,担当起了本应由父母承担的角色,并带着这样的心态步入婚姻。

现在要做的是,让秋秋学会回归自己是女儿的角色中,学会尊重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各自的命运,放下对他们的期待和要求,回归身为女儿的爱和尊重。

当秋秋最终能说出“爸爸,其实我是爱你的”这句话时,她哭得惊天动地,那不是哭,那是类似一种呕吐,尽情倾倒心里的委屈、压抑。经历这样痛彻心扉的哭,她发现自己是那样的在乎爸爸、爱爸爸。而当她哭够了,感觉是那样的轻松,仿佛压在心口沉积多年的石头终于放下了。

在我的引导下,秋秋郑重地告诉自己:我尊重你们(父母)的选择,我同意你们按照你们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我永远是你们的女儿,现在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过我自己的生活,我爱你们。

秋秋终于明白,自己为什么总是和男人处理不好关系,因为她从来不接受她的爸爸,一直看不起他,她不满意这样一个爸爸,而妈妈又太怯懦,无法保护和支持自己。缺乏安全感的秋秋,就让自己变得好强和能干。对于爸爸身上最让她反感的嗜酒行为,内心的轻视、反感、怨恨一遍遍发生,形成自动化的反应机制。对前夫和现任男友的喝酒行为,她也带着父母的角色而不是妻子的角色,条件反射、不受控制地排斥、痛恨、指责,逼得他们不是远离她就是讨好她。

因此对于秋秋,离婚的痛苦,再婚的选择,都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她要弄清楚自己怎么了?自己想要什么?从过去失败的婚姻中收获到什么?怎样带着觉知回归一个妻子的角色,放下期待,勇敢地去接受并尊重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这样才能如实地面对人生的分岔路口,作出对的选择。自动化模式

我们每个人都在强迫性重复自己童年或者从我们父母身上习得的思维模式或行为模式。就是这些固有的模式使得我们自动化、不假思索地行动,这种模式产生于我们对某些环境特征多次一致的心理、情感、动机和行为的反应。一旦经历多次刺激,形成某种固定模式,就像已经输入大脑中的程序,不需要决策和思考,只需要特定的刺激事件轻轻一按开关,就会自动形成反应。有些自动化模式随着时过境迁,成了干扰我们升级换代的累赘,需要重新编程,而我们常常不能意识到这个模式的存在,更无法相信我们在被它们操控。其实,当种种不和谐、不健康的关系反复发生和困扰我们的时候,多半是它们搞的鬼。

情绪点金石

和父母的亲密关系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婚姻关系。带着觉知离婚或者再婚是人的第三度重生,离婚本身是一件中性的事件,没有好与坏,关键是带着怎样的心态和观念离婚,是明明白白“我知道而知道”的离婚,还是糊里糊涂“我不知道而不知道”的离婚,决定了你的离婚是悲剧还是喜剧。再婚要解决的是:你是否梳理好了自己?确定在上一场婚姻关系的对决赛中影响你发挥成绩的自动化模式是否有问题?有哪些问题?然后你是否认真客观地改编和输入完毕?只有弄清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重新踏上真爱之旅。害怕坐飞机

1.社交恐惧症(害怕社交场合和陌生人)

2.恐高症(进入高空就头晕目眩甚至无法呼吸)

3.广场恐惧症(到了空旷的空间和公开场合就盗汗想逃)

4.幽闭恐惧症(多发于电梯、车厢、机舱、拐角、隧道)

5.黄色恐惧症(一见大片大片的黄色就心悸发抖)

6.昆虫恐惧症(看到多腿的虫子就起鸡皮疙瘩)

7.锐声恐惧症(听到玻璃划出尖锐声就受不了)

8.密集恐惧症(密密麻麻排列的东西叫人头晕恶心)

9.木偶恐惧症(别人眼中的天使,他的魔鬼)

10.楼梯恐惧症(一上下楼梯就有种上不完,下不完的感觉)

11.机械恐惧症(特别怕自己被卷进去)

12.自身倒影恐惧症(不敢照镜子,尤其是晚上)

13.深海恐惧症(看到巨大的海洋有窒息的压迫威胁感)

14.暗处恐惧症(到了黑暗、夜晚就难受)

15.医院恐惧症(感觉阴森森,尤其是各种叫声)

各种恐惧症,总有一款适合您……什么?选中一款,接下来怎么办?往下看呗!

游走

飞飞,男,38岁。他笑起来有点害羞,很害怕坐飞机,连听到“飞机”都会心跳加速,胸闷气短,已经很多年没有坐过飞机了。可是由于工作关系,飞飞需要经常外出,不能坐飞机就成了一件麻烦事,遇上任务紧急的时候,就会耽误公务。作为一米八的纯爷们,为这点事有的时候被同事嘲笑还有点难堪、郁闷,所以非常希望能够解除这个积压在心里多年的障碍。飞飞是北京人,家境很好,在家是独子,有稳定的工作。第一次发现不敢坐飞机是在16岁时,他和妈妈出去旅游,当时在飞机里整个过程他都是呼吸急促,竟然还尿了裤子,从那以后再也不敢坐飞机了。

访谈中,飞飞能够清晰地记得16岁坐飞机时难受的感觉,但是之前是否发生过同类事件和有过什么相关的境遇,飞飞已经不记得了。依据我的经验,16岁以前不曾记得的恐惧或者其他重大事件,是导致他恐惧飞机的缘由,于是我决定尝试用催眠技术帮助飞飞解决这个困扰他多年的问题。

催眠技术是心理治疗中常用的一种辅助技术,本身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可以说,催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催眠师,也是他人的催眠师。例如广告,就是一种催眠效应。实验表明,当你旅游进入陌生地域的一家超市买水,茫然地面对一排排琳琅满目的陌生品牌的商品,突然发现一个因广告传播得耳熟能详的名字,10个人中几乎9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这也是一种催眠效应。在心理治疗中,通过催眠这样的手段,帮助被催眠者进入潜意识,利于回忆在普通清醒状态下已经遗忘的往事,或长期困扰其内心的创伤及压抑的事件。催眠治疗的前提是:我愿意,我相信。

飞飞是通过朋友介绍主动来找我给他做催眠的,意愿度很高。尽管如此,我还是和飞飞进行了充分的事前沟通,向他做了催眠的介绍,排除普通来访者对催眠产生的理解误区和错误期待,让他填了表格,了解了必要的信息,做了受暗示的小测试,综合评估了他的情况后,双方彼此信任的关系也确认完毕。

轻柔的音乐响起来,我让飞飞闭上眼睛做渐进式放松,深呼吸中,将身体从头到脚逐一放松,看到他呼吸慢慢平缓,身体和表情自然松弛下来,我开始对他进行催眠深化:好……当你的全身放松的同时……我要你回想一下……你曾经看过或是亲身体验过的美丽草原景象……在辽阔的草原里……是一望无际的草地,地平线在远远的那一端,你甚至可以看到山坡柔软起伏……你可能会感到温暖的阳光洒在你身上,暖暖的,很舒服……你还能听到微风在你耳边吹过的声音……现在,让你自己躺在那片草原上……看着天空上的云……呼吸一下草原上的新鲜空气……当你每呼吸一次时……你会感觉你的身体就像天空上的云一样……开始变得越来越轻……对……当我从1数到10……你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放松……看着天上的云,感觉和那些云融为了一体。

我做着催眠引导的同时关注着飞飞,双目轻闭的他呼吸更加沉静、轻缓,眼皮偶有跳动。

我:好,你的身体越来越轻……10……完全地放松,你的身体完完全全地和云朵融合在一起……现在你眼前有一颗太阳,太阳的亮度会逐渐增加,当你觉得非常刺眼,再也无法直视时,请把脸转到旁边,准备好了吗?三、二、一……好,太阳就在你眼前了,嗯,越来越刺眼,更加刺眼……

他眼皮动着,同时把头自然垂向椅背的一边。

我:现在,太阳变小了,瞧,不断地缩小……已经不刺眼了,又缩小了……变成像弹珠的大小了,请仔细看看,那边墙壁出现一个窥视孔,你从窥视孔看出去,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墙壁的另一边有一个小孩……

我:你看看这个小孩是几岁,正在做什么?身边还有什么人吗?怎么样?有看到吗?

飞飞的身体向前倾斜着探出。

我:看到什么?可以告诉我,看看那个小孩在哪里?

飞飞的身体开始发抖。

我:这里很安全,有我在你身边,别害怕,你看到了什么?小男孩几岁?

飞飞:4岁,在战斗机上,有爷爷,下面好多烟……

这时候飞飞更加紧张,身体缩成一团。

我的语气更加轻柔坚定:放松,慢慢放松,你很安全,你慢慢地看着这个4岁的宝宝,慢慢地看着他,然后慢慢地过去抱抱他,发挥你的想象力,去抱抱他……

飞飞的身体有些放松了,我递过一个抱枕给他,飞飞接过后用尽全身力气使劲地搂住,仿佛在拥抱着这个4岁的孩子,头深深地扎在抱枕里,好像在和孩子说话。

我:你抱着宝宝,然后对宝宝说,我在你身边,你别怕,这里很安全,我会保护你,宝贝我爱你,谢谢你,我爱你……

飞飞跟随着我的语调和4岁的孩子喃喃地沟通着……许久,飞飞平静了下来,脸颊也放松了。我继续说:你再看看爷爷,看看爷爷的表情,如果可以,再去抱抱爷爷,或者让爷爷也抱抱这个4岁的宝宝。

飞飞:爷爷很爱我,爷爷在微笑着看着我,爷爷也在抱着我……

我:嗯,很好!继续让爷爷抱着宝宝。

飞飞的表情开始微笑了。

我:现在你可以和爷爷说,爷爷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独立生活工作了,也可以保护这个宝宝了,放心吧……你再看看这个4岁的宝宝,看看4岁宝宝的表情,看着宝宝的眼睛……

飞飞的表情和缓许多:嗯,宝宝看着我笑了……

现在,我会从10数到1,当我数到1,你会完完全全地清醒过来,回到当下。

飞飞睁开眼睛后,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我小时候是在爷爷家长大,爷爷是位老革命,就我这么一个孙子,所以特别溺爱,大概是4岁的时候,爷爷有一次带我参加空中军事演习。本来这件事情几乎没什么印象了,可是刚才催眠中清晰地看到那个4岁的自己,在战斗机里缩成一团,脸色苍白,已经吓蒙了,完全不会哭,就是觉得周围全是黑的……

我:嗯。现在你知道乘飞机恐惧的原因了吗?那以后可以超越这个心理障碍了吧?

飞飞一副不确定的样子:我不知道。

我:好,你再一次慢慢地闭上眼睛,回到那个4岁小孩的画面,看着战斗机里的4岁宝宝,你现在看看他的表情、样子,你看到了什么?

飞飞:他好像不那么害怕了,但还是不知所措的样子!

我:嗯,你再去抱抱这个4岁的宝宝好吗?

飞飞:好!

咨询结束后,我给飞飞留了家庭作业,就是学会拥抱自己内在受过惊吓的小孩,每晚睡觉前都要自我催眠,自我暗示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我有力量可以保护那个害怕的小孩了,活在当下。我们先后做了5次催眠心理治疗,直到飞飞尝试独立乘坐飞机,那天他下飞机后给我打了个电话,兴奋得像个孩子。催眠

催眠被广泛结合各种心理治疗学派运用在心理分析、治疗及行为矫正中。催眠不是巫术,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它只是人体生理运作的一环,通过语言引导,将一个人的脑电波带到半睡眠或者说入睡前的状态。被催眠后到底什么感觉?找找发呆恍惚或者沉迷于肥皂剧、电脑游戏而听不到别人说话的感觉……找到点感觉了吗?简单地说,催眠就是一种深度放松和高度专注,在深层放松的状态下打开潜意识,唤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记忆。对诊断和心理治疗有极大的帮助,特别是对戒烟、酗酒、减肥、失眠、强迫、头疼、偏食等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自我催眠还可以放松,对自己进行正向情绪暗示和管理,让自己每天正能量满满。

情绪点金石

别那么害怕和排斥恐惧,最大的恐惧是恐惧本身。“恐惧和爱”是人生存的本能动力。对疼痛、死亡、未知的本能规避是各种恐惧的根源,适度的恐惧让人作为物种趋利避害,得以生存。顽固的恐惧症某种程度就是“潜意识充满斗志地保护自己而已”。“恐惧症”通常在抓住病源后治疗会非常有效。有的特定的恐惧症往往和压抑的某种不适经历或者刺激有关,比如某次在广场中被精神病发作的人袭击过了,留下深深的恐惧,于是广场就成恐惧了;还有错误的思维方式导致的恐惧,比如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对异性伙伴的渴望,对性欲的懵懂,恰好有一天上课,目光无意中碰到了男老师的生殖器处,怦然心跳、紧张、尴尬,于是觉得羞愧,告诫自己“我不能看男人生殖器,那是不道德的”,以这样的自虐者心理封闭自己,导致社交恐惧或者目光恐惧。当然,不管是何种恐惧症,属于“神经症”的范畴,还是依赖专业的心理治疗会比较靠谱。我要紧紧抓住你

为了你,我起早贪黑

为了你,我放弃了……

为了你,我连觉都睡不好

为了你,我一天都没有休息过

总而言之,为了孩子你,妈妈我操碎了心,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因为你是妈妈生命的全部意义。

多么“感天动地”的母爱!可是,如果一个妈妈的眼里只有孩子没有自己,每时每刻紧紧关注着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全部仰仗于孩子去实现,会发生什么呢?

游走

45岁的琼女士,有一个14岁正在上初三的儿子,经由朋友介绍来做咨询。

琼女士在我面前落座,还带着一路紧赶的起伏喘息,就开始滔滔不绝地痛诉儿子的各种罪行:不好好学习,每天装病不愿意上学校,不理睬我们的苦口婆心、软硬兼施,我和他爸爸都拿他没有办法,刘老师您说该怎么办吧?

我:您是想咨询如何与孩子沟通是吗?

她:是的,儿子今年上初三了,快中考了,是很重要的一年,可是初中后成绩逐渐下降,还经常谎称自己肚子疼,到医院检查又没什么大病。现在连作业也不写,回家就玩手机、看电影,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让我们进去,我想和他沟通沟通,他说和谁都能沟通,就是不能和我沟通……

琼女士越说越气。

我:能感到您的着急,您是说孩子小学时候学习很好,只是初中后成绩开始下滑?

她:是啊,小时候很听话,学习也很好,为了他我从来不出去应酬,每天陪着他写作业,给他端茶倒水、削水果递毛巾,牙膏都是提前挤好了放在水杯上,从不让他干活分心,可是自从到了初中以后成绩就逐渐下降,还经常和我拌嘴,说我什么都不懂。

我:付出了这么多,孩子让你很伤心。

琼女士忍不住哭了起来。

我:孩子的爸爸和孩子关系怎么样呢?他们可以很好地沟通吗?

她:他爸爸性格很内向,很少管孩子,还经常出差,每次回家还嫌我唠叨,孩子的性格越来越像他爸爸,孩子小时候和我特别好,很活泼,现在长大了,只要一提学习就跟我喊,我也特别希望他爸爸能管管他,为了这个,我们也经常吵架,他爸的观点是随他去,他爸说他小时候也没人管,自己也长大了。老师你说说,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家家都是一个孩子,谁家孩子不都是补习这个补习那个的呀,不然将来考不上好大学,能干什么呀?

我:是啊,您很担心,您的担心能为孩子带来什么呢?

她:不担心行吗?不然将来怎么办啊?

我:这份担心是谁的呢?除了孩子,您还有别的事会担心吗?

我在引导琼女士自我探索,让她看到这份担心给孩子带来的后果。

她低下头,没有说话,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是啊,我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是经常担心这、担心那,工作上也是这样子,我是做编辑工作的,有一次总编交给我一项独立采编的任务,我特别惊喜,但又特别担心做不好,顾虑特别多,搞得我都失眠了,结果我自己做得不满意,领导也不满意……像这样的事情很多,包括我每次买东西也是这样,总是担心自己买错了,还担心别人骗我。

我能感受到琼女士是一个非常负责任的人,但我好奇的是琼女士担心焦虑背后的心理动力。

我们谈起了琼女士的成长经历:家里有五个姊妹,我排行老三,妈妈不太喜欢我,家里洗碗、扫地这样的活都是我干,两个妹妹比我长得好看,大姐二姐很早就在外面工作了,妈妈最喜欢四妹,我和四妹经常因为干活打架,妈妈总是偏心妹妹。还记得在我5岁那年,妈妈把我送到二姨家一个多月。二姨家有两个弟弟,现在想想,那时候二姨对我也很好,可是我就是很绝望,觉得我妈妈不要我了,从那以后我就特别恨我妈妈,直到现在想起来还是恨我妈妈。

如果没有充分的解释和抚慰,幼儿是无法理解父母将自己暂时寄托他人的行为的,父母的突然消失会让他们认为自己被遗弃了。本来就认为妈妈对自己不够爱,寄居到二姨家后幼小的琼女士内心产生极大的自卑和恐惧,并把自己被遗弃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够好,而这种觉得自己不够好、害怕失去和遗弃的恐惧不安,会伴随着她进入婚姻,影响到她对下一代的陪伴教养。她对孩子无法放手和安心,总是焦虑不安地密切关注着孩子的一举一动,这种密不透风的爱,表面看是她担心孩子不够优秀,其实是她内心自我不信任的自我投射。

她:那时候觉得爸爸对我挺好,小时候特别怕爸爸死了,他死了,就没人对我好了。

说到这里,琼女士有些不好意思,觉得自己像是在诅咒爸爸:所以我上学以后就特别努力地学习,我想我一定要考上大学离开家里,后来我就真的考上了大专,离开了家。

我:是啊,这就是你那份倔强不服输的生命力帮助了你,你可以欣赏你自己吗?

她脸色舒缓了许多,却又转瞬即逝: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我觉得我再怎么做,我妈也没说过我好!

在琼女士的印象中,母亲几乎没有表达过对她的肯定,她长期处在一个不被关注的状态中。

我:你可以相信你自己吗?

她沉默良久:我不相信我自己。

她继续述说:老师您说,我是不是有病啊,我记得我刚生下我儿子的时候,我看着他一点感觉都没有,既不是喜欢也不是不喜欢,我都怀疑我是不是不爱我的孩子啊?

看着琼女士茫然的眼神,我感受到她内心焦虑背后对“爱”的情感隔离,对儿子的高期待背后的一份责任。

琼女士慢慢地又谈起了她的婚姻,她很不喜欢老公抱自己,不喜欢皮肤接触太紧,觉得两个人的关系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

在琼女士孩童时期,内心缺失认同、鼓励、欣赏、信任,处在一种没有安定、没有归属的状态中,使得她对自己、对他人都不容易建立信任,为了生存,她学会了保护自己,就是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地表达自己,把自己的情感隔离起来,但是本质的内在声音又在呼唤着爱,渴望着支持和鼓励。

所以,咨询中逐渐让琼女士看到:今天对于儿子的“担心”,儿子对自己的不满意,甚至是忘恩负义的不礼貌,以及和老公之间的肢体疏离,都是源于她对自己不满意、对自己不信任的投射。由于担心、焦虑转化成过度的包办代替,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自我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孩子陷入焦虑、茫然同时又渴望取得好成绩而现实又做不到的自我冲突和纠结中。尤其是初中阶段正是孩子心智发展和生理成长的交互作用期,孩子生理上除了需要成长所需的物质营养外,更重要的是需要“父母及社会关系(老师、同学们)的认同、鼓励、支持和信任”的心理营养。否则,青春期成长的关键期,会产生逆反“我再怎么努力也没用,我是不够好的”扭曲心理。因此关键的核心是:妈妈好了,孩子就好了。

原本抱着解决孩子问题的琼女士开始了自我成长之路,她不再抱怨,开始反观自己内心的恐惧。我给她的家庭作业是:连续3个月每天写出欣赏自己和欣赏儿子、欣赏老公的两个优点。她开始学着尊重儿子的生命特质,给到儿子信任的成长空间,当然前提是要学会“觉察哪些担心是自己的,哪些担心是儿子的真实需要”。先给自己足够的安全,给自己足够的爱。直到咨询末期,琼女士能够在10分钟内顺畅地写出自己和家人的10个以上的优点,她整个人舒展放松了许多,后来儿子也顺利地考上了高中。

很多为孩子盲目地担心焦虑的父母,和琼女士一样,都错把过度的担心和包办当成了爱,在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自我发展、自我整合能力的时候,需要的是妈妈、爸爸无条件的信任、支持、鼓励和认同,而不是担心。投射“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人类投射历史可谓久远矣。我们在进行社会认知时,有时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身上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点投射到其他客体身上,将一些本不属于对方的心理行为特征强加到对方身上,无视和扭曲真实面貌,得出不符合真相的认知图式。通俗地说,如果我今天心情好,就觉得天蓝云白、草嫩花香,同样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微妙的表情,我的认知判断就会趋向于肯定性质,觉得他人对我是善意的,反之亦然。

情绪点金石

投射让我们学会心同此理,但也有消极面,就是会先入为主、一厢情愿。比如由于自己身体虚寒,就会觉得孩子很冷,而不顾温度其实很高,孩子也许很热的事实。于是就会产生有一种冷叫作“妈妈觉得冷”。很多为人父母的成人,幼年时期其实内心伤痕累累,成长过程又没有处理好,就会不自觉地把内心中对自己的不安全、不自信投射到孩子身上,害怕孩子不健康、害怕孩子出差错,害怕孩子不够优秀,当年那个以为自己不够好就会遭到父母遗弃的小我的恐惧就出来了,殊不知父母的恐惧父母的担心就是最可怕的诅咒,越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想想你是孩子,本来考试前你并不紧张,可是你的父母表情沉重,一遍遍神经质地替你检查,反复告诉你:不要紧张。你感觉到的是什么?除了紧张、恐惧、不信任和更大的压力,你还能感觉到什么呢?当你对孩子的爱已经变质成不能失去你所看重的、不能给你丢脸的一场以结果为导向的控制时,记住,停止抱怨孩子怎么了,去想想自己怎么了?为什么我总做噩梦

梦是潜意识给自己写的一封信;噩梦是写给恐惧的一封信;恐惧是写给不安全感的一封信。一起拆开来看看它们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吧!

游走

来访者思颖,35岁,硕士学历,已婚,有一个6岁的儿子,今天咨询的目标就是希望解决困扰自己多年,经常做噩梦的问题,期待能够提高自己的睡眠质量。

思颖:我经常梦见自己在深不可测的大海里,一点点下沉、坠落,仿佛没有尽头,心里带着巨大的恐惧,不知道沉到底会是什么,觉得等待自己的是死亡。这样的梦经常做、反复做,以至于我开始怀疑这个梦是不是一种暗示,是不是有一天我会这样死去?我越想越害怕,所以今天来是想打开心里面这个恐惧的心结。

我:这种现象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思颖:以前上学时候就有,但不明显,结婚以后,特别有了孩子以后,这种梦的次数比较频繁。

我:哦,结婚以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能具体些吗?

思颖:我也关注一些心理学,有时也分析自己的梦,从梦的内容看,我想可能和我小时候的生长环境有关系。我小的时候在海岛上长大,父亲是军人,母亲是教师,我家就哥哥和我两个孩子,当时岛上只有当地的军队和渔民,每天经过的是大片的甘蔗林、荒凉的海滩,玩耍的地方也多数是人迹罕至的草丛、沙地,耳边灌满海浪和海风的呼啸呜咽,那种景象会让我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我是1岁多到的那里,6岁时离开的,期间发生过三四起威胁生命的事儿。第一次是我爬到房顶上摘一旁树上的野果子,从房顶上面摔了下去,当时哥哥在,他吓坏了,一路哭着把我背到医院去检查,好在当时屁股着地,身体没事,只是我受到了惊吓,为此哥哥还觉得对不起我;第二次是我一头栽进了部队营房里的洗衣池,只记得掉下去几秒钟后被人捞起来了;第三次大概在我6岁的时候,我很好奇地走进路边松软的白石灰里面,结果双腿深深陷进去,吓得哇哇大哭……

说到这里,思颖扑哧笑了:我才发现我小时候还挺淘气的呢。

我:是啊,小时候的思颖活泼、简单、快乐!

思颖轻叹了一口气,我觉察到了她情绪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感觉到你的叹气了吗?

思颖停顿了片刻,用手下意识地摸了一下腮帮,接着说:嗨,没什么,只是刚才听到您说我小时候活泼、快乐,突然发现自己好像好久没有那么的快乐了。

思颖的脸上掠过一丝淡淡的惆怅。

停了一会儿她又继续:那时候家里还经常有蛇来,也挺吓人的,再就是经常坐船出海,小小的我直面大片大片的海水,盯久了,感觉那份深不见底的蓝让人很害怕,好像那片巨大幽深的蓝能把我吞进去,然后沉下去、沉下去……

说到这里,思颖的语气有些低沉,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些了什么。

我:我很好奇,发生了什么?

思颖:我突然想起我梦中的感觉就是这样子,被无边无际的海水吞没,不断下沉,我很害怕……我不知道我会怎么样?

我:你闭上眼睛,深呼吸,放松身体,对,就这样放松……然后想象一下,尝试着把这个梦境画出来好吗?

思颖点头表示同意,安静思索片刻,她用彩色笔很快地画出一幅画:蓝色的大海,波涛起伏处有漩涡,漩涡的深处是黑黑的洞,海面上有一艘船,颜色、线条都很凌乱。

我:看着这幅画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思颖:这个漩涡就像我现在的家,我好像被困在漩涡里,自从我生完孩子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出去工作,其实上学时我也称得上是学霸级的,可是这些年我觉得自己很没有价值,每天就守在家里照顾孩子,老公也不是很支持我出去工作,他就希望我能像他妈妈一样整天待在家里,把家照顾好,他经常对我说,女人不要太要强了。可我也是有知识的女性,就这样整天在家,我觉得我都脱离社会了……明年孩子就要上小学了,我想出来工作,可我发现我已经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思颖指着画接着说:这个船好像是我的事业,可是我好像上不去,上面也没有人,他好像也不在这个船里,我特别希望他能拉我一下,可是我看不到他……

思颖有些委屈,泪水在眼角一点点积蓄。

她忍了眼泪接着说:我真的不知道我能干些什么?前段时间我出去应聘做了编辑,可是我只做了3个月就辞了,就因为我老公不支持,我工作一忙,孩子放学没人接,家务也没人管,我也没有办法,我和他无法沟通,我们一说话就是吵架,我现在就是想怎么找一份每天能接送孩子、早下班的工作,可是哪儿有那么恰好的工作?所以我每天心里空落落的,很茫然,很空、很空。

说着说着,思颖的眼光放在了画面中黑色的黑洞上。

我:看着这个黑黑的洞,你感受到了什么?

沉默良久,思颖止不住落泪:我想起和老公吵架的时候,他曾经掐过我的脖子,还举过瓶子要砸我,我觉得自己就像坐在火山口上,随时会被他不能控制的怒火喷发伤害得头破血流……

思颖放声哭了起来,无助得像个孩子。

思颖幼年时期在海岛上特殊的生活环境带来的孤独、茫然、不安全的心理恐惧,一直压抑在潜意识中,这份恐惧的力量,因为在她相对和睦亲密的原生家庭中,得到较多的关注和爱被隐藏和掩盖,并塑造了她的一份努力、积极、开朗、不服输的生命特质,一直伴随她平稳成长。可是结婚以后,她找了一位比她大9岁的丈夫,开始的时候,老公给的关爱足够,她内心小女孩的那份依赖感被召唤出来,期待自己从此安全、不孤独、被照顾的渴望,也不加修饰和束缚地自然呈现出来。可是当她做了妈妈后,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发生了变化,曾经拥有过的这份安全和关爱渐渐减弱甚至消逝了,不再属于她了,于是思颖开始茫然、焦虑、困惑,曾经压抑在心底深深的不安全感于是借由一系列恐惧的噩梦困扰而来。

再来看看思颖的丈夫,丈夫比她大9岁,成长在农村,是家里唯一的长子,重男轻女的习俗观念,让这个家族的成员,特别是母亲倍加呵护这个长子,除了学习,家里其他事情不需要他来做,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不作为的,母亲是勤劳但固执的,夫妻关系是冲突的,他的童年是在父母每天激烈的争吵声中度过的,让他同样缺失安全感。于是这个长子,内心深处一方面特别期待得到妈妈般的疼爱和安全任性的撒娇,另一方面由于爸爸的不作为,妈妈给予自己的期待,自己是家中唯一的男儿,社会角色中也要求他必须要坚强、隐忍。于是,必须要承担家庭中男人的责任,是他坚守的信条。婚姻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双重冲突和压力,使得他拼搏努力的同时渐渐力不从心,开始用隔离、冷漠、指责的态度对待妻子,过往原生家庭也没有教会他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这样的矛盾冲突。

于是,穿着大人衣服而心智不成熟的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相遇了。两个都缺乏安全感、缺乏爱并彼此索取着对方,谁也不想先付出,并且还感到很委屈。这就是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婚姻家庭冲突的关系模式,即夫妻俩的内在都不够成熟,是“小孩对小孩”的沟通交流模式。

安全、爱、认同、尊重、自由是能支撑一个健康独立人格的最基本的心理营养成分,一个安全感不足的人,将会缺失后面所有的心理营养。思颖的内在有个简单的、不太懂事的小女孩,她如此渴望安全、被爱、认同和尊重。思颖丈夫的内在则是一个压抑的小男孩,外表要戴着防御的面具,在社会工作中努力地游走拼杀,他也是那么地渴望被温暖、爱护、理解和认同。

通过绘画的方式,我让思颖自己觉察并发现了噩梦的源头、内心的恐惧和当下的生活事件的联系,从而释怀,重新面对当下自己和丈夫的关系。给思颖的自愈思路就是:重新找回那个努力坚强、乐观积极的自己,活出一个6岁孩子妈妈的成人角色,放下依赖,放下改变丈夫的期待,坦然接纳自己的恐惧,学习拥抱并接受丈夫原本的样子,一致性地与丈夫沟通,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不期待对方一定满足自己的需求,允许对方拒绝自己;用坚持而温柔的态度做自己,给自己半年到一年的时间,走出去学习各种适合自己的成长课程,同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独立、坚定地做一个温柔、和谐、成熟的女性。

只有一颗成熟而智慧的内心,才是对自己最好的爱和保护。绘画治疗

以绘画为中介来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重要的心理干预手段之一。人的情感埋藏越深,离意识越远,寻找相应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可能性就越低。而绘画是人们最适宜的心灵表达方式,它本身是符号化的和价值中立的,人们对绘画的防御心理较低,不知不觉中就会把内心深层次的动机、情绪、冲突、价值观和愿望等投射在绘画作品中,通过绘画和治疗师的引导,可以发泄心中的压抑和焦虑,还可以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情绪和问题,并能创造性地将它们整合到人格里,直至发生治疗性的变化。鉴于这些特点,绘画治疗非常适合不能说话或不想说话的患者,如孤独症、失聪、大脑损伤;对言语治疗有抵触情绪以及情绪障碍的来访者。

情绪点金石

对思颖而言,在现实婚姻中遭遇亲密关系的瓶颈,对亲密关系的失控、迷茫是引发她焦虑、不安全的导火索。经常有来访者问我:什么样的夫妻关系才是最完美的?我的回答是:无所谓完美不完美,因为世上原本就不存在完美。夫妻关系不外乎四种关系模式:一是“小孩对小孩的模式”;二是“父亲对女儿的模式”;三是“母亲对儿子的模式”;四是“两个成人的模式”。无所谓好坏对错,各种模式在不同场景下都有存在的价值。譬如总是两个小孩模式,虽然激情和新奇不断,却难免任性争吵;总是两个成人模式,虽然成熟稳重,却失之刻板无趣。如果说有最好,那就是带着觉知,根据当下情境的需要,灵活转化四种角色,活在当下。优质的、和谐的夫妻关系就是“彼此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  Chapter 2寻求爱:抱怨的背后,无一例外是爱的匮乏复婚的烦恼

有人说:不幸的婚姻会遗传;也有人说:不幸的家庭是复制来的。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原生家庭的影响,如同一粒种子生长中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于土壤一样,我们总是选择熟悉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特别是当我们面临压力时,我们总是重复在原生家庭成长过程中所熟悉的行为或者思维,即使这种模式并不是最适合的。

现在,请你闭上眼睛仔细体会一下:到底是你记得的事情对你的人生影响比较大呢,还是你不记得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比较大?经研究,其实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影响会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容易看到的东西,但真正决定电脑运行质量的,是隐藏在电脑中编好的程序。人也是一样,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这些隐形的内在程序,常在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游走

小雨,女,34岁,高高的个子,大眼睛。第一次坐在我面前,话不多,淡淡的微笑背后有着丝丝的忧伤。

她表情淡漠地说:我在其他地方做过咨询,但没什么作用。听朋友说你这里不错,所以才来看看。

我微笑着说:谢谢你的信任,你要解决什么问题呢?

小雨:两年前和前夫离婚,原因是前夫有外遇,我们有一个6岁的儿子,离婚后双方都未再婚,前夫还经常来家里看儿子,还给我买礼物,却绝口不提复婚,我一方面忘不掉这个男人,另一方面又觉得自己很亏,心里很委屈。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很茫然,现在每天工作都恍恍惚惚的,我到底要不要和他复婚呢?

小雨:在曾经的婚姻中,前夫对我很好,只要我想要的,无论是吃的、用的他都会尽力满足我,唯一的缺点就是只要一喝酒或者心情不好,就会动手打人,打完又后悔,会再来哄我,就这样反反复复地生活了7年多的时间。前夫和我父亲一起合伙做地产生意,父亲很喜欢这个女婿。前夫平时工作能力很强,又是公司的总经理,所以虽然离婚了,但是两家还有很多事务往来,有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撮合我们复婚。

小雨说着说着低下了头,茫然、无助、犹豫写在了大大的眼睛里。停顿了很久,她似乎下定决心,低声并哽咽着说道:其实在我18岁那年,我的爸爸妈妈就离婚了……(显然这是她内心积蓄已久的情绪,既不愿触碰,又难以忘怀。当她终于表达出来后放声痛哭,哭得很委屈、很无奈,还有怯怯的羞耻感)。

我静静地陪伴她……允许她将心中所有的无奈、烦恼、压抑发泄出来。她深深地爱着这个家,爱着妈妈,爱着爸爸,可是又恨着、纠结着、矛盾着,这五味杂陈的情绪折磨着她。

等她平静下来,我拿出画纸,让她按照指导画出她的原生家庭图:

在这个家庭图中充满了纠结和冲突:爸爸:性格暴躁,法西斯特质,交往能力很强,果断;妈妈:现在退休在家,经常玩麻将,妈妈比较粗心,大大咧咧,任劳任怨,不会关心人,但是很善良;比自己小2岁的妹妹:性格直爽,胆子大,敢和爸爸吵架,爸爸最害怕妹妹。自己的性格比较固执、认真、简单、善良、重感情,从21岁大专毕业就在父亲的公司做财务。

小雨继续描述:爸爸在外面一直有另外一个女人,既没有和妈妈复婚,也没有和那个女人结婚,爸爸也会经常回来看这个家,也会给妈妈买礼物,这个家庭所有的花销都是爸爸在支付。

小雨:我爸爸很自私,我恨他。

她低下头轻声哭泣:……我更恨我妈妈,真是不长志气,为什么不离开这个男人开始新的生活呢,为什么呀?

她的声音变得很大也很气愤。

小雨的愤怒与无助,正是她目前最纠结最困惑的问题,她内心的愤怒与无助,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自责。因为她发现她现在的状态正是和妈妈一样,和前夫离婚了,但是他还是经常回这个家,给自己买礼物,给儿子买礼物,但是就是不提复婚。小雨一方面觉得委屈,另一方面又碍于面子,较着劲儿。包括她的呐喊“为什么呀”,更多的是问自己“为什么呀?为什么呀?”这正是小雨最大的困惑。

我决定运用催眠技术引入情绪四步疗法:让小雨自己顿悟到“为什么呀”。

我:小雨,你闭上眼睛,放松……全然地放松,让你的身体从头到脚全然地放松,进入到更深、更深的内心深处……

小雨看到自己5岁的时候,躲在一个角落里,很害怕的样子,远远地看着妈妈爸爸吵架,爸爸的声音很大很凶,后来爸爸重重地摔门走了……

小雨紧紧地抱着自己的身体哭成一团,并哭喊着说:爸爸你不能走,你不能走啊……这时候小雨的情绪很激动,我让小雨继续深呼吸,等情绪慢慢稳定下来,让小雨继续深入地观察这份激动、委屈、愤怒的情绪。继续呼吸,吸气……呼气……去感受这个5岁的小雨,她害怕、恐惧、茫然……她想要爸爸,她太爱爸爸了……

这时候小雨已经哭成泪人,她睁开眼睛说:我以为我特别恨我爸。

小雨多么希望爸爸不离开这个家,可残酷的现实是爸爸从此不再常回家。在小雨5岁的记忆中爸爸是神秘的,爸爸有时候特别好,有时候特别不好。她分不清哪个是好爸爸,哪个是坏爸爸。带着这样对爸爸的爱和对爸爸的恨走进了自己的成人世界。小雨说自己高中开始谈恋爱,那时候经常有男生追到自己家门口,有一次被爸爸发现了,还把其中的一个男生给打了一顿。

我:小雨,在你的内心深处是那样地爱着爸爸,爸爸也是那样地爱着你,虽然,爸爸妈妈他们有着他们的交流沟通方式或者说有着他们的交往模式,对你今天的婚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在这样的家庭中,你学习到了什么呢?

小雨:是啊,其实我爸爸也是特别爱我的,也许是因为我爸对我妈对我们有愧疚吧,在公司他是很少批评我的,虽然他脾气特别不好。嗯,在这个家中其实我学习了很多,我从小就很懂事,很自立,也许这些都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才使我更早地成熟起来,还包括我的忍让、包容都是在这个家庭中学习到的,更准确地说是一份责任。

我:是的,今天的小雨已经不是5岁的小雨了,你已经长大了,当年爸爸、妈妈因为不懂而忽略了你的感受,今天你完全可以自己给自己爱了,你也完全不用再去向外找寻爸爸的爱,更不用“复制爸爸妈妈的爱的模式或者说话交流模式,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因为你对他们的爱和他们对你的爱早已经在你内心深处,爱始终在你心里,只是你未曾看到,其实它一直都在。

我让小雨再一次闭上眼睛并紧紧地拥抱着5岁时的自己,对5岁的自己说:“宝贝、宝贝别害怕,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从现在开始我们永远不分开,我会永远保护你,你是那样值得爱,值得被重视的,你是值得的,谢谢你,我爱你!”,就这样我们反复地进行,小雨慢慢地平静下来并感到很温暖。

小雨内心爱的缺乏及对爱的渴望,使得小雨在自己的婚姻中始终带着对爱的温暖的期待,这就是现在很多婚姻的悲哀——外求爱。

学习接纳生育、养育自己的爸爸、妈妈;尊重生育并养育自己的妈妈、爸爸间的交流沟通互动方式;尊重他们的命运和选择,明确自己作为女儿角色的“边界”界限。尊重自己并做好自己,好好爱自己并接纳自己,为自己的幸福承担责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