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顶层设计18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4:12:27

点击下载

作者:周凤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18问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18问试读:

前言:学校德育需要顶层设计

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大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小学作为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阶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关系到每家每户的幸福,要在切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承担起“奠基”责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德育是一项系统工作,从广义上说德育应该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完成;从狭义上讲学校德育包括德育目标与内容、途径与方法以及管理与评价等。学校德育需要顶层设计,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这是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根本保证。

什么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本义是统筹考虑项目的各层次和各[1]要素,追根溯源,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顶层设计是一项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即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全局的角度,对某项任务或者某个项目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2]统筹规划,以集中有效资源,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顶层设计是自高端向低端展开的设计方法,核心理念与目标都源自顶层,因此是顶层决定底层,高端决定低端;顶层设计强调设计对象内部要素之间要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关联、匹配与有机衔接。

什么是学校工作的顶层设计?将工程上顶层设计的概念借用到学校管理上,学校工作的顶层设计指的是从学校或者部门层面上,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某项工作进行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思考和规划,以实现最佳的工作目标。顶层设计是思维理念和工作方法,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干部德才素养的综合反映。顶层设计的本领和路径,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学习、思考和实践,需要持续的思维锻炼,这样才能为顶层设计奠定能力基础。

什么是学校德育的顶层设计?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指的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从学校层面上系统考虑德育各环节和各要素的关系及作用,注入育人价值,系统构建学校德育。学校德育顶层设计作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战略手段,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思维讲究严密的逻辑性,所以,学校德育顶层设计不仅要清晰描述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德育科学),更要明确回答学校德育“取得实效”是因为什么(德育哲学);不仅要有合理的德育理念、价值观及文化,更要有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要按照德育目标,有针对性地提出系统、清晰、具体的实施措施。其次是明确的可操作性。顶层设计必须从实际出发,再回到实际中来,所有的设计方案及每一项德育活动或者德育工作都要有措施,都要能归结到可执行的要素“5W2H”上,即明确所要执行的是什么任务(what)、为什么要做(why)、何时开始(when)、从哪里入手(where)、由何人负责(who)、如何去做(how)及要花多少时间和资源(how much),以此确保具体执行者能够充分把握战略要领,保证执行不出偏差。

一、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学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例如:在经济体制转轨、经济成分多元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情况下,如何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影响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出现“黄赌毒”、“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消极影响的情况下,如何教育学生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在升学考试、职业选择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积极进取的健康的心理素质?面对这些问题,德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德育还有许多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的地方,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德育没有像智育那样形成一套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相对稳定的传授体系。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长期以来,德育内容没有完全纳入大、中、小学的课程体系。虽然,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思想政治课、大学有马克思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但是这些课程并不能涵盖德育的[3]全部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等等,尽管我们可以将这些德育内容放在学校的党团队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来实施,但是这些德育实践途径毕竟不像课程那样有科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有固定的课时,有专门的教师,有一套科学评价的手段,由于在时间、人力、物力上得不到保证而成为“软”任务,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我们还应看到,大、中、小学校的德育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节”、“倒挂”、“简单重复”、“过频变动”,脱离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实际,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象。我们不能不承认,实际工作中确实还存在着德育目标“过高”、“过大”,教育内容离学生实际“过空”、“过远”,德育可轻可重、可紧可松,德育是务虚工作,无法抓、无处抓、抓不着、抓不好等现象。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要充分认清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以清醒的头脑,去探索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的内容、方法和途径。

二、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德树人的“德”就是社会主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首要和根本的要求。“德”是做人的根本,青少年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就是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期,按照教育的规律来实施“立德树人”的工作,这就要求在学校教育中真正把德育放在首位。这里的首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在一切工作中要将德育放在首要和优先的地位予以考虑和保障,在工作安排、活动策划、环境营造、各种保障中都要将德育工作放在优先地位;二是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教育融入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德”与“智”、“体”、“美”彼此交融,互促共进,有效发挥学科课程的“育德”功能;三是衡量教育成效、衡量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其首要标准就是培养出的学生的“德”究竟如何,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行等是否达到了“德”的基本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伴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不仅致力于构建自己国家的价值观,而且努力扩大自己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党和国家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遵循的原则。面对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3/c6438723924110.html.“用什么培养人”是教育的内容。学校的教育内容一般可以分为知识性教育、养成教育和能力教育这几个大的方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优秀民族文化在我们的教育内容中占据着主要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时代性的必然要求。恩格斯曾经说过:人们总是从他们“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立德”任务,同时这种关系也从根本上保证了“立德”任务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成“德”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决定了一系列基本价值的原则和根据,是价值关系中最深层的价值元,在“德”的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历史性的基本要求,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传承,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延续和传承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德”的文化符号和历史标识。青少年学生只有普遍认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才能在心灵深处构筑起强大的理想、传统精神和道德价值的支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起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惟其如此,爱国才有基础。“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方法,也就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解决“德”怎么“立”,“人”如何“树”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育德的方法手段需要进一步改革,这是科学育人的要求。科学育人是指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育人,科学的方法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身心发展特点,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基本特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教育规律是由多方面的规律组成的,不能仅仅注重了知识性规律而忽视了能力和道德形成规律,更不能简单地用知识性规律来代替能力性规律和道德形成规律,用能力知识和道德知识来代替能力培养和道德养成。伉大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握科学育人基本规律[J].今日教育,2013(12).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中、小学各学段,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三、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是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倾向和行为,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01/content_2651086.htm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夯实基础的作用。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体化为重点,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佚名.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基本概念阐释[EB/OL](2011127)[20130421].http://www.henan.gov.cn/zwgk/system/2011/12/07/010280583.shtml

[2] 佚名.“顶层设计”的魅力和价值[EB/OL](20110622)[20140421].http://paper.ce.cn/jjrb/html/201106/22/content_157846.htm

[3] 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第一章学校德育目标的顶层设计

人的目的性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一切教育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一切教育目的又都是为了解决一定时期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某种不适应或者某种矛盾而主观预设的。第1问:现行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是什么?问题分解1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一回事吗?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不同层位的两个范畴,不宜笼而统之地加以混淆。德育目的属于上位概念,德育目标则属于下位概念。就其外延来看,德育目的大于德育目标;而就其内涵而言,德育目标则精于德育目的。德育目的是国家层面或社会层面对于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总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或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相对的普遍性、统一性。德育目标则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较为具体的德育任务,或某一具体的德育活动所要追求的目标,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灵活性、多样性。换言之,德育目的是学校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教育所遵循的总的方向,而德育目标则是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具体的德育活动所要实现的结果的特殊要求;德育目的是一种哲学性陈述,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素质的大致规定,德育目标则是对所培养的人的品德素质的一种具体的描述。

德育目的既指向教育者又指向受教育者,而德育目标则更多地指向受教育者;德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教育的人的道德发展的较为抽象和概括的规定,是一种教育理想,而德育目标则是围绕德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通常以德育任务体现出来。相对而言,德育目的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的一般性,不关注达成目的的程序、方法、手段,而德育目标类似于德育任务,它是较为具体、明确的。德育目的对一切德育活动都具有某种目标的统摄性与价值的牵引性,而德育目标则是在总的德育目的的指引下对丰富而具体的德育活动的预设或规定,它对德育活动的影响是直接的、明示的。此外,德育目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普遍性,而德育目标则视德[1]育类型、德育对象、德育内容等的不同而灵活变通。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抽象规定和具体落实的关系。诚如《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言:“目的与目标是不同的,你能测量目标,但不能测量目的。一个最后的目的是一种哲学力量,它是我们行动的先验本质。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这就是最后的目[2]的。一个目标是独立于个人而存在的。”德育目的是一种教育意志与教育理想,德育目标则是对德育目的具体而明确的规定。问题分解2 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究竟是什么?《小学德育大纲》(1993)规定小学德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家、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中学德育大纲》(1995)规定中学德育的总目标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其中初中阶段德育目标为:“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高中阶段德育目标是:“热爱祖国,具有报效祖国的精神,拥护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和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宪法、法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开拓进取、坚毅勇敢等[4]心理品质和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能力。”

显然,上述对中小学德育目标的阐述已经十分清楚而且完整。但是,上述目标反映的是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在政治、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总体要求,对于学校、教师来说,还需要有进一步的可操作目标。各阶段的德育目标还需进一步分解到具体课程、年级的具体教育目标之中。德育目标的顶层设计首先要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要了解国家对人思想道德的要求;其次,还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第三,要符合本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第2问:德育目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德育目标的设计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要具有实现的可能。那么,作为活动结果设定的德育目标要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价值性原则

德育活动需要完成很多方面的任务,有许多与一般教育活动相同的目标。但是,德育目标作为一种对于学生品德成长的要求,其价值属性特别突出。就是说,价值态度的改变是其最主要的目标。认知方面的任务虽然也重要,但是相对于价值目标来说,是工具性的目标。行为的改变也只有价值态度发生改变时才算拥有真正的“德行”。

二、预见性原则

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标确定时应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从而全面和有前瞻性地规划德育活动。

三、超越性原则

德育目标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具有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标的要求应适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标应适当超越日常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提升,学校教育的目标如果就是社会上的东西,那么就没有设立学校的必要,因此在价值目标上需要具有适当的时代超越性。关于德育目标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科尔伯格曾经有过论述。他说:“不管是以阶段5还是阶段6来规定学校道德教育应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阶段的道德水平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虽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水平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5]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递信息的尊重。”

四、可能性原则

德育目标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应当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要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标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构建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关键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标的实现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标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6]方式,如将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第3问: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的切入点是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要处理好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德育目标的结构与层次,既要建立在对我国既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德育目标合理成分的继承与当代国外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有益借鉴的基础上,又要根据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

二、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要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

德育目标首先要关注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幸福的需要。同时,为了人类长远的、整体的和根本的利益,也必须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时要将个人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有机统一起来。

三、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要处理好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关系

适应性是指在确定德育目标时,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超越性是指德育目标要超越现实生活提出理想性的要求。比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等现实,必须顶层设计主动性与多样性、广泛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

四、学校德育目标顶层设计要处理好整体性、层次性和序列性的关系

德育目标的整体性是指学校德育目标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各学段、各年级目标及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类目标组成的整体系统。

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是指同一目标在不同级次学校、班级的德育过程中,具有高低不同的要求,要形成符合学校、班级实际的标准。层次性是各级学校、各学段、各年级德育目标要与相邻层级的目标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

德育目标的序列性是指把同一目标中不同层次的目标,按其高低的不同要求和顺序形成一个承前启后的序列。层次和序列是密不可分[7]的。层次是形成序列的要素,序列是层次的系统化。

德育目标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个体目标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心理健康、有基本德性、人生观健康的人。高级目标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成为有正确而坚定的道德和人生信仰的人。社会目标从层次上分为基本目标和高级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成为遵规守纪、有基本的权利义务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的公民;高级目标就是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成为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的人。顶层设计德育目标时必须将各阶段学校目标的整体性、层次性与序列性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案例分享 和成事 慧泽人——现场解析初级中学的德育目标德·育·现·场

上海市延河中学创建于1964年,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公办初级中学,是普陀区首批素质教育实验校。

学校以“智慧地教,成功地学,和谐地成长”为核心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和慧”文化,即“和成事,慧泽人”,并将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的“和慧”精神渗透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以“提高质量,形成特色”为引领,以“优化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研究为龙头,以优化校本德育机制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格健全、智力健睿、体格健康、艺文促长”适应社会的“成功者”。理·性·思·考没有目标,哪来劲头?——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活着要有生活的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一小时、一分钟的目标。”可见,目标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如果我们能在工作中重视目标,并利用目标进行管理,便可提高效率,获得满意的成效。

目标管理法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提出用于企业绩效管理、考核管理者对组织的贡献的方法。所谓目标管理,是以确定目标为中心,安排达到目标的程序,制定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的一种管理方法,又称成果管理或“标的”管理。

将其借用于学校管理,德育工作中的目标管理就是学校领导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结合学校的主客观条件,充分调动学校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同制订出学校德育发展的总目标,并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与个人,明确各个部门、个人的职责,并以实现目标的绩效来评估和决定部门、个人的贡献和奖励报酬,以实现学校发展的管理过程。

一、目标管理的特征与价值(一)目标管理的典型特征

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目标管理具有注重整体观念、关注心理因素和实现民主参与的基本特征。

首先,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目标管理有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目标体系。它着眼于学校组织的整体,通过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确定出学校德育发展的总目标,并通过目的链的方法,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形成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体现了学校德育活动的方向性、计划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其次,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目标管理重视和谐民主,实现师生的自我控制。目标管理是建立在以“Y理论”为核心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强调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强调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组织成员的自我管理。在这种假设下,管理的方式是和谐、民主的而不是强制的。下级比上级更清楚如何去做自己的工作,愿意而且也能够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能够对照目标来衡量自己的成就,从而达到自我控制。

再次,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目标管理强调师生智慧的成果,注重成效。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学校管理者对目标实现的具体方式不作硬性限制,而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依据分目标的达成情况和所取得成果的大小进行评定与考核,以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二)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的价值

首先,实行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可起到定向作用。因为目标将成为全校教师、学生行为的方向,从而提高管理实效。其次,目标管理,具有激励作用,可激发教师、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自觉参与学校管理。再次,目标管理具有协调作用,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使全校个性不同的教师、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并用目标这把尺子去检查、衡量自己的行为。最后,目标管理还有反馈作用,通过反馈来及时调整或修正偏离目标轨道的现象,使行为符合目标管理的要求。

二、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的原则(一)方向性原则。管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必须有方向性。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在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时,要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文化,尤其是学校历史、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等确定远、中、近期目标,使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局部目标与总体目标形成一个同向的矢量,通过目标的实现来完成管理。(二)系统性原则。学校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的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学校在确立各层次目标时必须注意系统性原则,使学校的总体目标由宏观到微观,由笼统到具体,逐层进行分解落实。目标系统在级别上分为总目标和子目标,在性质上分为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在时间上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范围上分为综合目标和单项目标。学校各层次的组织和成员,都要明确并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面向全局,立足本职,坚持校内外、课内外、各学科之间的合力教育,团结协作,以保证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三)教育性原则。教育的管理与其他系统不同,它不仅要通过管理完成一般的工作任务,还要重视教育性。因此,要把目标确定的过程作为思想教育的过程,通过目标的确定,对每一个组织、每一位成员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对他们进行爱党、爱国和热爱集体的教育。通过思想教育促进他们对目标的认可,并为实现目标而尽职尽责。同时,学校内一切管理人员的思想言行,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学校环境的设施等,也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四)激励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费鲁姆曾提出,选择性行动成果的强度(即员工对某一行动成果的评价或效价)和期望概率(即员工对某一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或期望值)决定激励力的大小。该理论的数学表达方式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其含义为追求目标的强度与目标的价值量和实现目标的期望值都成正比。目标管理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目标管理调动和激励每一个组织、每一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确定目标时,对工作基础、主客观条件以及对实现目标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都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即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产生较强的激励力。(五)衡量性原则。衡量性就是指目标应该是明确的,应该能成为衡量目标是否达成的依据。如果制订的目标没有办法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能否实现,自然也失去了目标管理的意义了。当然,目标要达到明确、具体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某些方面如果硬性规定数量,目标容易脱离实际。因此,目标的衡量标准可遵循“能量化的量化,不能量化的质化”。对于目标的可衡量性应该首先从数量、质量、时间、师生的满意程度四个方面来进行,如果仍不能进行衡量,可考虑将目标再细化,或将完成目标的工作进行流程化,通过流程化使目标可衡量。

三、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的推进

为了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就必须加强目标的过程管理。一般包括计划(起始环节)、实施(中心环节)、检查(强化环节)、总结(终结环节)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围绕管理目标的实现,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系统,而每一个过程的完结又是新过程的开始。(一)针对实际,确立目标。确立目标是实施目标管理的第一阶段,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它既具有目的性,又是衡量结果的标准,应该把它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以保证活动在方向上的一致性和教育上的实效性。

首先,作为德育工作的管理者,要熟知学校的办学文化,尤其是学校历史、办学目标、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发展战略,分析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德育发展的一个设想目标。在目标确定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群策群力,从而形成为成员所认同的、合理的学校发展目标。

其次,要分解目标,确立下级德育目标。学校德育发展预定目标经过全体成员讨论确定后,就要将总目标分解,确定每个部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人的目标责任,即形成完整的学校德育目标体系。在商定分目标时要注意:目标不宜太多,必须有重点,有顺序;目标必须尽可能地具体化,使定性目标向定量目标转化,以便测评;目标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要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

最后,要制订实施计划,确定目标责任。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目标和分目标都要成为履职人的确切责任,即谁对完成这些目标和分目标负责。如果目标责任不清,目标订得再好也难以完成。因此预定目标后,往往需要重新审查现有的学校结构,做出适当的变动,明确职责分工。(二)人人参与,分层实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的职责,不仅年级组长、班主任要围绕德育目标,充分利用教育阵地进行品德教育,科任老师也要既教书又育人,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同时,后勤人员也应积极改进服务设施,优化环境,密切配合教育活动。

学校德育管理者要有协调周围德育环境的能力,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每位教师和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目标的落实,使更多的人能在活动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三)加强管理,辐射成果。过程管理是实施目标管理的核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后,必须严格执行,发挥好管理各要素的职能,优化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

第一,要克服德育活动的随意性。如果管理不到位,即使有了目标,教育工作的随意性还是会随处可见。为了避免出现这一现象,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注意控制,使学校一切德育活动都能围绕目标来开展,并努力取得实效;二是加强协调,一旦发现有些活动偏离目标,就应及时进行纠正,以确保全校德育活动纳入实施目标的轨道之中。

第二,要充分发挥思想教育阵地的作用。加强目标管理,必须强调思想教育阵地专时专用,并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对大队集会、中队主题会、午会及中小队活动都要作明确规定,促进教师认真抓好思想教育工作。同时注意教育形式,寓教育于快乐的活动之中。

第三,各层次的目标责任人要熟知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范围,经常向分管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设想,积极与活动的相关人员沟通,在得到相关支持的同时要充分运用学校赋予的权力,以保障德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四,要善抓典型,及时总结交流。目标管理实际上是根据成果进行管理的,因此需要及时检查教育效果,评定成果,改进德育工作。一是向学校广大师生展示德育活动成果,这是成果辐射的外显行为;二是对前一阶段的德育活动进行反思,进一步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目标。

没有目标,哪来劲头?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管理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民主化管理,它用目标积极地引导、吸引、激励全体学生和教职工参与管理,以学校主人翁的姿态去落实学校各项德育工作,从而使学生、教师、学校和谐发展,正所谓和成事,慧泽人。“人生的真正欢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是伟大的目标”。当然,“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这也许便是目标管理的精髓吧!顶·层·设·计以目标管理为体系,全面架构学校德育工作

一、目标与内容(一)立足现状,找准起点

学生来源于附近的老式社区,是对口就近入学。大部分家庭较关注孩子的成长,能和学校配合共同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但随着社区居民结构的不断变化,年轻居民迁出现象严重,人口逐渐老龄化,使得部分学生家庭情况特殊,行为习惯、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学生自信心、成功感不强;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子女的教育重智轻德,导致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针对以上现状,近几年,我们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状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智慧地教,成功地学,和谐地成长”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目标管理为体系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力求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内在动机,形成健康自信的人格,以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全面地、有个性地主动和谐发展。(二)目标导向,激发动机

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及学生的实际状况,确立了学校德育工作总目标,以及德育育人目标、班集体建设目标、德育队伍建设目标等分目标。德育工作总目标德育工作总目标(三)分层内容,形成序列

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贵在持之以恒。而要建立长效机制,就必须使德育活动的内容分层化、课程化。根据学生发展的要求和学校教育的实际,我们积极进行德育内容的重新整合,加强德育活动的综合设计,力求做到目标多元整合,内容丰富多彩。续表

二、方法与途径(一)丰富载体,促进内化

我们认为,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而激发学生道德养成的自觉性。为此,学校为学生品德形成搭建了课内外多元的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训练载体,力争使学生知行统一,以达成学校的德育目标。

1.在学科教学中敦行

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包含着德育,每一名任课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都应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我们认为,学科德育存在于课程内容、过程、方式、活动之中,它与学科教学是完全同步的。教师要把教材中隐含的固有的育人内容和因素挖掘出来,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感受到,从而获得价值认同。

如历史课上,教师利用网络,引领学生纵横古今,借助“资料查阅、动漫展示、故事演讲”学习历史知识,通过组织学生“巧设提问、讨论交流、自主提炼”加深对历史国情和现实国情的了解,感悟历史伟人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清朝末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等专题历史课,让学生在深入浅出中了解历史,在感受“落后就要挨打”那份悲壮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其间渗透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语文活动课上,教师通过电影欣赏和评析,让学生体会和感悟人性的魅力。《可可西里》、《和你在一起》、《辛德勒的名单》、《烛光里的微笑》等中外经典电影的观赏,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情感的共鸣,陶冶情操;让学生在感动中,领悟生命可贵、亲情无价、师恩浩荡,从而以情育德、净化心灵、美化行为。

在“丝袜花制作”拓展课上,教师用“丝袜花”的编织技法向学生展示“五星红旗”的制作方法,渗透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既培养了审美情趣又升华了爱国情感。

在“礼仪美育”、“学法指导”、“品读国学经典”等校本课程的开设中,学校围绕“修身明理——延河中学学生40个好习惯”,提出“规范每一课”。同时,还在教师中开展“我谈好习惯培养”征文活动、“好习惯培养汇报课展示”活动,使每一位学科教师在敦促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同时,掌握习惯培养的教育艺术。

2.在专题教育中强化

学生的外显行为缘于内在的道德情感,因此,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中的需求,开展道德教育,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但我们不赞同一味地谈理说教,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训练。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受教育者始终不觉得自己正在受教育,因此我们倡导以兴趣调动学生品德形成的积极性,把“要求”和“趣练”相结合,充分利用校会、主题班会、十分钟队会、午间微型论坛、年级组大会等专题教育形式,通过游戏、活动、竞赛、绘画、辩论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促进品德的养成。

如“修身明理——延河中学学生40个好习惯”礼仪养成训练课程,要求学生“一月一个好习惯”、“一年十个好习惯”、“四年四十个好习惯”,用好习惯的养成,成就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六年级组围绕年级目标,开设了“好习惯风采T型台”,年级组老师发动学生搜集每天发生在大家身边的好习惯榜样,并利用班会和年级大会,将榜样们的事迹、点滴做法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放到“T型台”上展示,让大家学有榜样。八年级组结合12月的“辩论节”,开展了“好习惯学生午间论坛”,以习惯培养为主题,探讨培养方法和途径,同时倾听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困惑。

3.在课外活动中提升

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因此,我们通过“仪式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实际锻炼、情境熏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在实施“仪式教育”团队活动课程时,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力求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的自豪感。如在升旗仪式上开展“晒晒我的好习惯”活动。主持人邀请一些同学上台介绍自己已养成的好习惯,以及是怎么养成的等。通过“写一写”、“晒一晒”、“听一听”、“学一学”等形式,达到交流、总结、反思、互助、提高、养成的目的。

学校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创设了丰富多彩的“四月四节”校园文化活动。即三月“学生风采展示节”、四月“一班一品展示月”、五月“校园文化节”、六月“生命教育月”、九月“民族精神教育月”、十月“体育节”、十一月“艺术节”、十二月“辩论月”。我们通过定时、定期实施课程,不断开辟和拓展德育活动的空间,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同时,使品德教育植入学生的心灵,外显在学生的言行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此外,我们还将社会实践作为生活德育纳入了学校的必修课,并按课程要求分成“参观类、公益类、探究类、技能类、郊游类、学农学军类”等。在设计课程方案时,我们力求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课程的教育话题和教育案例,强调课程内容的寓教于乐、情感互动,为学生表达思想感情、进行创造活动创设空间。

如初二年级组结合该年级的德育目标,设计并开展了“我的航海梦”社会实践探究活动。年级组通过设立主题,整合各学科,外出进行探究体验活动,形成了综合性的主题探究课程活动模式:确立探究主题——确定教育目标——任课教师参观——备课——开设相关主题课程——设计探究活动学习单——学生抵达场馆开展探究活动——活动后的小论文评比等。活动中,学生通过“实物参观”、“多媒体影像”、“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等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活动后,利用“学生评价表”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遵守秩序、合作共存、明礼诚信、勇于担当。(二)自主管理,实践创新

自我教育是人进步的内部动力,任何教育最终必须变成受教育者自己的认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意志、自己的行动。运用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方法进行习惯的培养,更符合青少年的心理要求,更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探索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参与班集体建设的有效途径,并已形成学校发展中的特色项目。

1.“我当家,我成长”——学生参政部自主实践“学生参政部”是在校长室的指导下,受学校团委、大队部直接领导的学生团体,是学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主要阵地。近几年,学校一直在探索“学生行为规范的准社会化管理模式”,即以“学生参政部”为载体,以“学校管理制”为媒介,进行了“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生通过“竞聘上岗”、“就职宣誓”、“课程培训”、“与校长对话”、“参政议政”、“自主管理”、“反思探究”、“互学评价”等步骤,广泛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包括“我为校长献妙计”、“我是延河小当家”、“我的活动我做主”等。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超越”中,养成了“尊重个性、善于合作、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品质。

2.“一班一品创温馨”——特色班集体自主创建“一班一品”特色班集体是从班级实际出发,以班级特色为切入口,以优化班级文化为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自主创建的个性化班集体。“好习惯”特色班、“爱心天使”特色班、“绿色环保”特色班、“古诗”特色班、“运动健康”特色班等一系列班级,通过“目标定位”、“实践到位”、“空间升位”、“成果立位”四个创建步骤,把各项德育的要求和内容融入到富有趣味的特色活动中,使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在相对集中而又各具特色的环境中获得文明礼仪的训练、思想道德的提升,为班集体的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三)特殊关爱,携手共进

学校一直以“关爱工程”为主渠道,以“学会关心”为切入口,推行“志愿者辅导员聘任制”,提倡“爱心互助”,探索“特殊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先后开展了以“牵手结对”、“闪光积聚”、“志强班”、“党员责任区”等形式为主的专项活动,通过“榜样示范、自勉自励、爱心放送、激发潜能”等举措,全方位关爱“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把蓝天下的挚爱送给最需要关爱的学生。(四)家校互动,三位一体

学校注重社区、家庭、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推进“三位一体”建设作为学校与家庭、社区共同发展的共振点,积极探索“校内外和谐发展”的有效渠道,齐心合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大环境。

学校充分利用普陀区“五大学堂”社区教育资源,把学生带进社会大课堂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通过“榜样示范”、“社会体验”、“团队活动”、“才能展示”、“爱心互动”、“多元激励”等具体措施,初步形成了“学校搭台、教师表率、学生主体、社会参与”的社会服务操作方法。各班级先后与“社区居委”、“公交车队”、“敬老院”、“商店超市”、“邮局”、“幼儿园”、“餐饮店”等共建,先后开展了甘泉路街道“蓝天下的至爱”新年万人上街慈善募捐活动;社区合阳敬老院“学雷锋”公益活动;让书本流动起来,共创诚信环境——“图书漂流”等活动,并通过社区负责单位填写的《社会实践情况反馈表》,对社区服务、挂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评价。

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主动请家长参与学校决策、监督学校工作。我们邀请了上海市家庭教育讲师团的专家来学校,免费为本校学生家长及社区其他家长开展一月一次的“家长学校”、“家庭美德”、“健康心理”、“法律保护”、“潜能开发”、“青春期教育”、“考前辅导”等家庭教育讲座,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又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家庭教育。(五)课题引领,科学发展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当今学生的特点、教师的思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我们加强德育研究,用课题成果带动教师建班育人水平的提升,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增强德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评价与保障(一)多元评价,和谐发展

在目标管理中,我们始终不忘“评价”的激励作用。学校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重新进行了认真的“推敲和定夺”。

首先,我们立足于学生的特长发展,编写校本学生评价手册《我的储星银行》。我们每学期结合“家长意见反馈”、“社区实践评价”、“师生评价”等多种途径,开展“规范星”、“礼仪星”、“志愿星”、“卫生星”、“写作星”、“智慧星”、“助人星”等的评选。《我的储星银行》学生评价手册充分利用学生在道德行为上向善、向美、向真的天性,通过树立道德榜样,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也创设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评价氛围,使学生在“发掘潜能、赏识激励、全面提高”的鞭策下,健康成长,走向成功。

其次,我们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完善了《延河中学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制定了“综合素质目标管理”,确定了“基本素养”中六项一级指标和二十二项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把“道德育人,和谐发展”的内涵渗透其中,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进行了较为科学的量化。同时,每周的“流动红旗”、每学期的“文明示范班”和“特色班”评选活动,让各班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分享成功的经验。(二)全员育人,机制保障

学校从制度建设、工作网络、队伍建设、环境营造等方面着手,加强组织管理,为目标管理创设了保障机制。

1.全员育人的组织系统

经过长期的德育管理实践,学校已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全员育人的组织系统,并制定了各级各部门的《岗位育人的职责》和各年级的《德育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德育责任人的岗位职责》等,以最优化的德育制度来保障学校德育工作的高效运行。

2.专业化发展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学校将青年班主任的成长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自主体验相结合。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摸索和巩固,学校建立了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个结合——注重班主任研修,形成“理论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技能培养与自主体验相结合”、“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三个意识——优化班主任行为,确立班集体管理中的“目标化意识、自主化意识、特色化意识”,在过程中追求完美、在过程中体现价值。

三个到位——加强班主任考核,使班主任逐步明确了“综合治理责任到位、师生互动和谐到位、常规管理措施到位”的重要性。

3.温馨和谐的校园环境

我们坚持用优雅温馨的校园环境,增强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熏陶,坚持用优秀文化增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感染,让每一份资源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学校注重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美丽的校园始终展现着愉悦宜人的感染力,树木常青,红花绿草,生机盎然,由学生组织并开展的“健康弯弯腰”、“你丢我捡”、“护绿近卫军”、“红领巾保洁队”等环保活动,为校园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学校注重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我们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通过“绿化长廊”、“校训墙”、“特色班级展示墙”、“名人名言文化墙”、“学生风采展示栏”以及教学大楼中醒目的文明语告示,为师生展现了生气勃勃的教育教学动态,营造了一个“真、善、美”的温馨世界。

学校注重校园“舆论环境”的建设。我们对班级黑板报宣传、墙报专栏布置等都有翔实具体的要求。在每个教室的门前,我们还特地设计一个宣传栏,由学生根据本班的特色,自己拟订主题进行布置,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留有开放的空间,为学生的异想天开搭建平台,也让班级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温馨教室”。

正如俄国著名的思想家别林斯基所说:“有许多种的教育与发展,而且其中每一种都具有自己的重要性,不过道德教育在它们当中应该首屈一指。”回眸过去,我们欣喜地看到,以目标管理为体系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使学校各部门、各成员自觉地以整体目标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计划、统一步伐,教师的工作变得更主动、更智慧,学生的生命成长变得更积极、更和谐。但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德育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我们将不断思考,继续实践,通过进一步的梳理、研究,形成更稳定和更完善的德育运行机制,形成学校“和成事,慧泽人”的“和慧”文化,让延河中学成为学生、教师幸福人生的源泉。特·色·德·育一班一品创温馨,和谐发展促成长——上海市延河中学特色班集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的终身发展离不开朝夕相处的班集体,那一方乐土是全班学生和谐成长的文化土壤。让我们的学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