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秘书史(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05:34:01

点击下载

作者:杨剑宇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秘书史(第二版)

中国秘书史(第二版)试读:

修订再版说明

本教材系由本人专著改编而成。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毕业后,在一所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担任过秘书,专业的学养背景和职业岗位的经历,使我感兴趣于秘书和历史的交叉领域,产生了从事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志向。于是,我从汗牛充栋的典籍中搜求寥若晨星的史料。好在,此前我已撰写成76万字的《中国历代帝王录》,翻遍了二十四史中的纪、传,对典籍不生疏。经数年排除困难,艰辛爬梳,积累编排,考订甄别,探索构思,终于撰写成专著《中国秘书史》,于1988年7月问世,并获得学术界好评,先后获得国家级奖等多种奖项。笔者并据此首先开设出完整的中国秘书史课程。

2012年10月,秘书学专业正式被教育部列入本科专业目录。至今,已有130多所高校被教育部批准设置了秘书学专业,20多所高校设置了秘书学本科方向,还有众多成人高校开设此本科专业,有10多所高校设置了秘书学研究生专业或方向,有两所高校设置了秘书学博士点或方向,它们都开设中国秘书史课程,需要此课程的教材或参考教材;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相关专业,3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的秘书专业也需要用其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为此,应广大同仁要求,2013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中国秘书史》,遂被全国高校广泛使用。已重印多次。

应出版社要求,笔者现对此教材进行修订。修订理由如下:

一是此教材系由本人专著改编而来,离2013年的出版已过去6年了,需要补入新史料和本人这些年在此领域新的研究心得。

二是笔者近年应邀去了80多所高校讲学和交流,并通过有300多人的微信群等沟通方式,持续关注着此教材使用效果,广泛征求了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意见,其中不少建议值得接受,以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本课程教学。

三是教材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剽窃、抄袭、摘抄、改写我专著的图书,这些图书抄袭时抄错之处不绝,使我忙于答复学界同行们的咨询,不胜其烦。修订再版,既维护了本人专著的学术严肃性,也多少是对剽窃行径的抑制。

本修订本与前几版《中国秘书史》教材相比,具有如下特色:

1.最适合于本课程教学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先后撰写、出版了几版被用作教材的《中国秘书史》,如:杨剑宇:《中国秘书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杨剑宇:《中国秘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杨剑宇:《中国秘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1988年7月的同济大学版,是研究我国秘书史的开创性专著,问世后先后获得所在大学著作评选一等奖、上海市高教系统优秀著作奖、全国学会著作评比一等奖;被众多高校用作教材后,又经系、院、校、上海市教委、国家教委层层逐级评选,1992年获得国家级奖。并被《文汇报》、《解放日报》等媒体介绍,被国外翻译。凡最早开设中国秘书史课程的院校都用此版。

2000年8月的武汉大学版,对同济大学版作了修订,被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为全国统考教材,使用广泛,凡秘书学本科专业自学考试、普通高校的秘书学本科方向,包括相关的硕士、博士方向也用作教材或必读参考书。

2007年12月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版,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实施选编“专题史丛书”工程,将近百年来学术价值高、影响大的专题史选编成丛书,拙作被入选。笔者遂在原著和数十篇论文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推敲斟酌,删改增补,重写成此部专门史。此版作为学术专著,自然侧重于学术性,所以,它更多是被相关的硕士、博士方向用作教材或必读参考书。

本修订本则是专为本科层次而写的教材,而且广泛征求了第一线的任课教师和学生们的动态建议,切合教学实际,方便了教师教和学生学,是最适合于本课程教学的教材。

2.厚古薄今

本修订本主要论述古代秘书工作,涉及现代秘书工作,其时间下限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厚古薄今的特色。这是因为:

第一,在调查了解和征求意见中得知,各校在此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对于以往教材中现代秘书史部分省略不讲,或只布置学生自学,即给出思考题,让他们去做,考试时也不考或略有一二题题目;

第二,当代秘书工作在本系列教材之《秘书学导论》中已有涉及,不宜重复;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秘书工作也有专门著述,如有需要讲述的,可再添章节或开设讲座。

第四,参照白寿彝先生《中国通史》的体例,本《中国秘书史》教材的时间下限也定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3.删繁就简

秘书学专业是应用型文科专业,中国秘书史的课时不宜太多,以54课时为宜。据此,本修订本删繁就简,压缩篇幅,“瘦身减肥”。如各章的秘书机构一节,重点介绍中央秘书机构,其余机构略写或不写;文体只列主要的,减省次要的。同时,降低难度以适应学生现状。

4.增加章前、章内、章后栏目

中国秘书史课程的内容,涉及上下几千年,知识点成百上千,师生反映是本专业核心课程中最难教、最难学的课程。本修订本接受广大师生的建议,紧扣大纲,以教材为本,在每章内容前后,设立章前、章内、章后栏目:

章前栏目——指每章开头的本章概述、学习目标和要求、重点难点等栏目,对本章内容进行提纲挈领式的介绍。确定本章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梳理清教材内容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在结构、内在联系;指明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各节内容和练习及答案中反复提及,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攻破难点。

章内栏目——指在每一章节的正文中穿插的知识链接栏目。这一栏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介绍历代担任过秘书、有知名度的人物和典故,供教师选择使用,以丰富讲授内容,增加知识性、趣味性,使学生产生兴趣,乐于接受,并突出借鉴作用,以起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作用;知识点举例,即列举重点、难点以外的知识点,提醒教师在教学中注意面的广度,要求学生完整地学习教材内容,不只是学些重点、难点,避免纯粹应付考试的片面学习倾向。

章后栏目——指每章结束后的练习题、思考题,以及答案、扩展阅读等栏目。练习题和思考题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扩展阅读可以为学生提供有助本章学习的相关的文章、书目或参考资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全书最后有数套模拟试题,供学生复习练习。

通过这些栏目,梳理全书脉络,突出重点难点并顾及全面,方便学习及复习,加深理解重点、难点及全面知识点,减少教和学的难度。

尽管《中国秘书史》教材30余年间几经修改,力图精益求精,但学无止境,本修订本不足之处仍在所难免,希望学界同仁在使用中提出意见和指正。杨剑宇2019年3月于上海总序

秘书学专业已于2012年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我们努力了30余年,终于使学科正式跻身于高等教育本科专业之林,这是学科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是学科正规化大发展的起步。秘书学科的春天真正来临了!

教材建设成为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全国多家出版社纷纷组织编写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势头,这是专业兴盛的表现,同时,通过竞争,教材也能越编越好。

回顾30余年来,秘书专业的教材大致经历了两代。

第一代教材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名称有《秘书学概论》、《秘书工作》、《秘书学和秘书工作》、《秘书学》等。各书的内容一般分三部分:首先是对秘书工作粗浅简单的经验总结;然后,大部分篇幅是文书工作程序介绍和法定行政公文的介绍及写法;最后,再加些秘书工作、档案工作等法规的附录。对这一代教材,宽容者称之为集专业教材、学术著作、工作手册三位于一体的连体。批评者斥其难以用作教材,不成工作手册,更远非学术著作,属生硬拼凑、不伦不类的“三不像”和“大杂烩”。客观而论,与文史哲等成熟的学科相比,这一代教材确实粗糙、幼稚,难登大学殿堂。然而,任何学科总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幼稚到逐步成熟的,因此,其开拓、铺路之功不可抹杀。

第二代教材产生于21世纪初,以全国统编秘书专业自考教材为代表。其主要标志是将秘书学专业的内容分解为“论”、“史”、“应用”三部分,出现了《秘书学概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文书学》、《档案学》、《秘书写作》、《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教材。这些课程教材既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和理论框架,又彼此联系,初步形成了学科体系。但是,这一代教材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基本概念含混、学科界限不清、研究对象欠明、体系不够完整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组织编写的一系列教材,总结了30余年来的经验,是为第三代教材。本系列教材就是试图弥补第二代教材的缺陷,希望成为第三代教材中的集大成者。为此,我们要求各册达到基本概念明确、研究对象明确、课程界限明确、体系基本完整的要求。

本系列教材具有专、全、新的特点:

专——秘书学已成为独立的本科专业,其系列教材应当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即:

第一,每册教材都有各自专门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课程界限、基本体系。不再是既夹有“史”、“论”,又杂有文书写作、实务等于一体的“三不像”和“大杂烩”,也不能是相互混淆、重叠的复制品。

第二,本系列教材全部由长期从事该课程教学、研究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对口主编,凝聚了他们十多年或者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例如,我们邀请四川大学知名文书学专家杨戎教授、知名档案学专家黄存勋教授主编《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邀请从事秘书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多年的常州工学院钱明霞教授主编《管理学原理》,等等,以此保证本系列教材的专业性和高质量。

全——我们同时着手编撰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和涉外秘书专业系列教材,这两个系列的教材,共近20种,可相互交叉使用。这是至今最全的秘书学本科专业系列教材。

秘书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经学界在哈尔滨、杭州、厦门等召开的几次全国研讨会上反复讨论,认为应以七门课程为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材,即《秘书学导论》、《中国秘书史》、《秘书实务》、《秘书应用写作》、《秘书公关原理与实务》、《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和《管理学原理》。本系列教材除此七册外,还包括了专业主要课程教材《秘书心理学》、《秘书礼仪》、《秘书信息工作》等。

鉴于涉外秘书专业与秘书学专业有明显区别,我们策划、组织一批长期从事涉外秘书课程教学的专家编写了涉外秘书专业系列教材,共七册,包括《涉外秘书导论》、《涉外秘书实务》、《涉外秘书英语综合》、《涉外秘书英语阅读》、《涉外秘书英语写作》、《涉外秘书英语听说》和《涉外商务单证》。

新——各册尽可能增加新内容、新观点,选用新案例、新数据、新材料。同时,文风和版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需求,力求新鲜活泼,一改秘书专业教材严肃、刻板的面貌。

参与这两套系列教材编写的专业教师,多达几十人,来自各高等院校,北始哈尔滨、南到湛江、东起上海、西迄广西,遍布全国,是一次学界的大兵团作战。我们希望将教材编写得尽可能好些,能成为受大家欢迎的教材,我们也为此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秘书学专业是发展中的新专业,尚在摸索探讨中行进,也由于我们能力有限,所以,书中不足之处难免,还望学界同仁批评指正,不吝赐教。总主编:

中国秘书工作历史发展脉络图●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秘书史课程的概况● 第二节 本课程教和学的方法● 第三节 本课程教学前的预备知识● 第一章 古代秘书工作起源时期——夏、商● 第一节 孕育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 第二节 萌发于夏朝● 第三节 形成于殷商● 第二章 古代秘书工作初创时期——两周● 第一节 秘书机构● 第二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四节 西周的社会调查制度● 第三章 古代秘书工作确立时期——秦、汉● 第一节 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第二节 秘书官吏●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四章 古代秘书工作大发展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官职● 第二节 秘书和主官的关系●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五章 古代秘书工作成熟时期——隋唐、两宋● 第一节 朝廷秘书机构● 第二节 皇宫秘书机构● 第三节 秘书官吏● 第四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六章 古代秘书工作经验融合时期——辽、金、元● 第一节 辽、金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元朝的秘书机构和官职● 第三节 元朝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七章 古代秘书工作强化时期——明朝● 第一节 秘书机构和秘书官吏● 第二节 秘书人员的来源和地位●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八章 古代秘书工作的高峰及衰落时期——清朝● 第一节 中央秘书机构● 第二节 秘书人员● 第三节 文书档案工作● 第九章 秘书工作转型时期——民国时期● 第一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二节 北洋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三节 国民党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十章 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鉴戒● 第一节 秘书机构设置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 秘书官吏的选拔和管理● 第三节 历代秘书人员的优良传统● 第四节 主要秘书业务的经验教训● 模拟试题·第一套● 模拟试题·第二套● 模拟试题·第三套绪论《中国秘书史》是高校秘书学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教材,也被档案学、行政管理学等相关专业和高职高专文秘专业用作教材或参考书。

为了让教师能了解、使用本教材去教学,也为了帮助学生学好此课程,兹对相关问题作些论述。第一节 中国秘书史课程的概况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及特点(一)本课程的地位

任何一门完整的应用型文科,必须包括史、论、应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包括应用型文科的本科专业,其层次要求明显高于高职高专层次,不是单纯地传授操作技能,而要求增加基础理论课程,专门史和概论就是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为此,本科专业,包括应用型文科的本科专业都设置有专门史课程,如法学有中国法制史,档案学有中国档案工作史,图书馆学有中国图书工作史等,秘书学亦然,应该有自己的专门史——中国秘书史。它是秘书学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了它,秘书学专业的体系才能充实、丰富,臻于完善。所以,它被列为秘书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秘书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地位重要。(二)本课程的性质

中国秘书史是秘书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它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的现象,理解其发展脉络、规律及经验教训,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它和秘书学概论构成了本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这是它的课程性质。(三)本课程的特点1.一门专门史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现象和规律的专史,是历史学和秘书学相互交叉、渗透的一门学问。

中国秘书史又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秘书学是研究秘书工作的特性、规律及一般原则的学科,它需要研究、总结我国历代秘书工作的遗产,批判地继承、借鉴,并掌握我国秘书工作的一般规律,进而探索其未来。历史学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但研究人类社会总的发展趋势,还能和各种学科相结合,揭示各种具体社会活动的历史过程,形成专门史。中国史学历经数千年的研究、积淀,博大精深、成果丰硕,利用其成果来研究历代秘书工作,就形成了秘书史,它形式上采用历史学的分类叙述法,内容上则以历代秘书工作为研究对象,是传统学科和新学科相结合的一门新学问。2.知识性、理论性强

本课程的内容以基本知识和理论论述为主。它涉及历代秘书人员、秘书机构、秘书工作制度等大量的知识和理论论述。所以,它在本专业全部课程中,明显具有知识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促进现实的秘书工作

当前,秘书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级领导机构对秘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但要总结当今秘书工作的经验,还需要从我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的丰富经验中汲取养料。如新时期要求秘书工作从偏重办文办事转变为既办文办事,又出谋划策,起咨询、参谋作用。我国历史上的秘书人员就兼有这些作用。远在秦汉,就设置了谏议大夫等官职,专掌直谏帝王缺失,唐代的谏议大夫、拾遗、补阙、给事中等官职,经常劝谏帝王、辅助决策,对唐前期的兴盛作出了重要贡献。秘书人员兼有参谋作用是历代的传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又如,要更新秘书队伍、提高其素质。历代培养、选用秘书都很严格,建立有完整的制度,历代秘书都十分重视自身的修养,具有广博的知识、很强的业务能力和多方面的才干,这些都是可供我们借鉴的。同时,历代秘书工作中也有许多教训,如有些王朝秘书机构庞杂、冗员众多、人浮于事、公文泛滥、办事拖拉等,这些官僚主义和文牍主义当今还有所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研究历史上治理这些弊病的方法,借鉴其中成功的经验。

总之,我们有必要从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史籍中发掘历代秘书工作的史料,进行甄别、整理,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古为今用,开扩视野,启迪思路,这样才能有助于革新和发展现实的秘书工作。(二)加深对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

秘书工作是行政管理中的纽带,它的职能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行政管理的效率,与社会关系甚大。从宏观上论,秘书工作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则能使政令畅通,国家机器顺利运转,并能使发布的政令符合实情,造成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繁荣发达的局面,如唐太宗能充分发挥秘书机构和官员“沟通上下”的纽带作用、敢谏常谏的参谋作用,成为出现“贞观之治”的一大动力。反之,则会导致国家机构运转不灵,如南朝齐萧宝卷在位时,秘书机构职责不明,荒怠职守,全国各地上呈的奏章,经常被皇宫官吏任意取去包裹鱼肉,一时朝政混乱,政令不通,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从微观上论,秘书个人的素质有时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唐太宗时任谏议大夫的魏徵,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于世,他先后向太宗陈谏两百余事,畅述政见,谏阻太宗过失、裨补太宗思虑不周之处,大多为太宗接受、采纳,使太宗颁下的政令很少有失误,有力地发挥了参谋作用。如太宗继位的当年,下令征调数十州兵马,筹措巨量粮饷,攻伐岭南各族,魏徵以当时天下初定,民生尚未恢复,不宜大规模地用兵劝谏。太宗起初不听,经魏徵极力谏诤,终于接受,下令罢兵,防止了国初大规模用兵、耗损国力、民力的失误,也使唐与岭南各族长期保持着和好关系。又如唐代节度使郑儋府中掌书记的秘书官令狐楚,学识、才具、胆量、德行俱佳。他文才极好,凡他写的奏章,德宗都能从文辞间辨认出来,颇为赏识。他的应变能力也很强。当郑儋暴卒后,因未能及时处理后事,部下骄兵悍将聚众骚乱,喧哗不止。半夜,持刀胁迫令狐楚至辕门,要他立即拟出满意的遗表。眼见兵变一触即发,他临危不惧,于白刃相逼中挥笔疾书,顷刻拟就,并声情并茂地宣读于三军,闻者无不为遗表之内容感动、抽泣,甚感满意。一场暴乱就此被他平息。表现出他精熟的拟文技能和高超的口才以及极强的应变能力。

因此,通过中国秘书史课程的学习,我们能加深对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增强责任感,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秘书工作。(三)继承优良传统

在我国秘书工作4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秘书人员形成了诸多优良传统,如秉笔直书,忠于职守,严守制度,拟写公文落笔神速,处变不惊,临危不惧,具有民族气节,擅长书法艺术等(见本书第十章第三节)。这些都是今天的秘书人员应当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四)完整秘书学专业知识体系

秘书学作为一门学科,必须包括史、论、应用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了概论课程、实务课程,再学了中国秘书史课程,他们的秘书专业知识体系就从框架上完整了。(五)为建立中国秘书学提供依据

中国秘书史通过研究历代秘书工作现象,梳理出历代秘书工作发展的脉络。其宏观趋势为:我国秘书工作发轫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国家秘书工作起始于夏,草创于商周,确立于秦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成熟于唐宋,完备于明清。各项具体业务、制度无不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初创到完善的过程。这中间就包含着规律。因此,学习中国秘书史,有助于寻溯、把握我国秘书工作规律,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秘书学提供历史依据。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由三大部分组成,即:

历代秘书机构——即历代各级各类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地位、作用和演进过程,由于历代中央政府作为国家政务中枢,其秘书机构相对地方政府而言较为健全,故在各级各类秘书机构中,重点研究中央秘书机构(包括朝廷秘书机构和皇宫秘书机构),其次再旁及中央政府各部门内和各级地方政府、军队内的秘书机构。

历代秘书人员——包括他们的来源、培训、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素质和优良传统。

历代秘书工作制度——包括文书档案工作制度、公文文体、信访制度、保密制度、社会调查制度等。

中国秘书史的任务是在搜寻到翔实史料,予以爬梳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观点和研究方法,重现出历史上秘书工作的现象、规律,总结出历史经验和教训,以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为做好现实秘书工作服务。第二节 本课程教和学的方法

我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设中国秘书史课程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应兰州大学《秘书之友》杂志之约,撰写过讲授该课程的一些简单的教学经验体会。2011年,应邀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培训中心讲授此课程时,介绍过授课经验。因此,对此课程的教学经验作些整理归纳,以供同行们参考,是有助于推进该课程建设的。一、教学设计(一)课程安排

从全国各校开设中国秘书史课程的情况来看,所设课时不一,有如下三种模式(我采用54课时):36课时,2学分,每周两节课,上18周。54课时,3学分,每周三节课,上18周。72课时,4学分,每周四节课,上18周。

安排于三四年级,多见安排于第六七学期。(二)所用教材

我任教此课程时,先后所用教材为:杨剑宇:《中国秘书史》,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杨剑宇:《中国秘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杨剑宇:《中国秘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杨剑宇:《中国秘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二、教学经验交流(一)反复强调每一章的“本章概述”

史学类课程知识点多,教学中学生感觉吃力。教材每一章的“本章概述”画龙点睛,清晰说明了本章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所以,教师讲课时要反复强调,以有助于学生理解该章主要内容。(二)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学生对涉及“人”的部分,如官吏的产生和选拔、作用的发挥,都掌握得很好,也愿意学习。但对其他部分,如机构的设置、演变,掌握得较为薄弱。所以,每章的第一节应该言简意赅,让学生们了解;

第二节,应加大比重,增加人物例举,典籍、典故引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内容的历史发展,有助于加深其对这个职业及专业的理解;

第三节,文书档案工作部分,只介绍主要文体,那些和现代公文能够联系起来的,如奏、议、章、表、疏等,重点介绍,可增加一些重要篇目的阅读或提示要点。(三)正确处理一般和重点的关系

本课程内容有一般和重点之分,但是,学习要求和考试内容则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是紧密联系的,重点是建立在一般的基础上的。所以,应要求学生在全面、系统地学习一般内容的基础上,再着重理解重点内容。切忌不顾一般,只顾孤立地抓重点,这容易使学生产生猜题、押题的应试学习心理,降低学习效果。(四)提倡预习1.全面阅读教材

第一步,先认真阅读,理解该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

第二步,粗读全章,循序渐进地阅读,了解该章的基本内容,明确其重点、难点;

第三步,精读全章。即在粗读的基础上,再次细致、深入地阅读全书,理解该章内容。对粗读中发现的重点、难点,要反复阅读,逐一攻破,理解掌握。课程中的章节内容安排是有一定的体系的。精读时,不但要仔细阅读各节,还应当将其与其他章节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和思考,才能全面、系统地理解、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也有利于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2.认真完成习题

精读了全书后只是理解了教材内容,还须认真完成各章的习题,巩固学习内容。(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提问、习作、参观等)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讨论是为了深化讲授内容,既使学生掌握知识点,又有助于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了解教师教学中的长处和短处。

习作是为了培养训练学生从事理论研究的基本能力。

参观是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讲到文书时参观博物馆,讲到档案时参观档案馆。三、基本学习方法

要学好中国秘书史需要打好两个基础、掌握两种方法。

两个基础是指掌握秘书学、历史学的基本知识。

中国秘书史的研究对象、范围是依据秘书学的含义划定的,而历代秘书工作的表现方式又是复杂多变,扑朔迷离的。如前所述,历代冠以“秘书”两字的机构和官员不一定具有秘书性质,而无此两字者却承担着秘书业务;有的承担着部分,兼管其他事务,如秦汉的御史大夫,既收受奏章,协助丞相领导中央政府的秘书机构,又负有监察百官、保藏图籍等职责;有的专司某一项秘书业务,如东汉的尚书郎只管起草文书;有的终身从事秘书工作,如先秦的史官;有的仅一度参加秘书工作;有的秘书机构演变为非秘书机构。凡此种种,如果没有掌握秘书的概念、原理,就难以分辨清楚。所以,必须认真学好秘书学,透彻理解其内容,才能学好中国秘书史。

中国秘书史是依照时代顺序分章叙述的,它需要厘清各王朝、各时期的沿革,作为一门专史,它的研究内容是受历代政治制度、社会状况、思想文化等制约的,如秦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导致秘书工作制度初步确立;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至清的科举制,分别决定了它们的秘书人员的来源;清代中央集权发展至顶峰,导致完备的秘书机构“军机处”的产生。所以,只有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思想文化等,才能顺利地学习中国秘书史。

两种方法是指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历史研究的方法,即从纷繁的古代文献中搜集有关史料,加以考证、鉴别、整理,再现历代秘书工作的现象,然后加以研究,总结出经验并寻溯其规律。研究的常用方法是比较,如将某一时期与前一时期的秘书工作比较,看其有何改进、发展,为何作这些改进、发展,其成功之处与失误之处何在;或将某一时期与现代的秘书工作比较,看哪些经验已被吸收,哪些是应引以为戒的。

逻辑推理的方法,即从一个或几个已知条件推导出一个结论的方法。在浩瀚的史籍中,有关秘书工作的记载稀少而零星,难以直接反映出秘书工作的面貌,需要将这些史料甄别后,推断出结论。如从多种地方志中发现,明清的府、州、县官衙中均设有稿案一职,管理公文的收发,据此,运用归纳推理,可知明清在地方官衙中普遍设立此职,是一种定制。由于搜集到的史料价值不同,故还需要寻找出典型史料,重点解剖,从中找出共性,揭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由于中国秘书史课程与不少学科有密切联系,所以,还应该学好文书学、档案学、管理学、古汉语等课程,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对中国秘书史课程的理解,进而思索、提出和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第三节 本课程教学前的预备知识

哪些是古代秘书工作、秘书机构、秘书官吏,这是学习中国秘书史的逻辑起点。只有先了解这些基本概念、预备知识,才能顺利学习、理解本课程内容。一、“秘书”一词的古今区别1.现代“秘书”一词的来源和涵义“秘书”一词源于拉丁文“secretarius”,意思是“可靠的职员”。

英语中“秘书”一词“secretary”是由拉丁文演化而成,“secret”是“秘密”、“知己”之意。欧洲中世纪,罗马教皇和贵族已经聘用Private Secretary (私人秘书),为自己处理保密等事务。近代,秘书作为一种职位,最早产生于英国克伦威尔资产阶级革命中,克伦威尔聘请汉密尔顿为秘书,帮助自己起草公文、处理文书、打理[1]日常事务。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激进派领袖罗伯斯庇尔也首先聘用了秘书。从此,政府招聘,企业雇用,秘书在欧洲迅速风行起来。

现代西方认为“secretary”一词包含三种含义:

第一,指一种职位或职业(job);

第二,指具有这种职位、从事此一职业的职员(officer)或人员(person);

第三,指一种高级官员(officer),这一含义也可翻译成书记、大臣,如欧洲中世纪各君主国朝廷中掌管国王印信的掌玺大臣,管理机密文件和宫廷事务的宫廷大臣、内务大臣。现代西方国家一些政府中的部长,亦称“secretary”,如国务秘书。

现代西方国家中,秘书主要指“secretary”中第一、第二种含义,即指一种职位或职业,指具有此职位、从事此职业的职员、人员,包括秘书、书记、干事、负责日常事务的人。所以,在美国的职业分类中,将秘书划入“一般管理、文书、事务”这一职业大类。

我国现代“秘书”一词的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据笔者查考,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就先后任命马君武、胡汉民等多人为同盟会总部秘书(亦称书记),可视作首先从海外引进了此一职名。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端方等大臣奉命考察西洋列国回来后,在上奏中曾提出设立秘书一职,这是国内官方首次引进秘书职名。次年,清安徽巡抚冯煦上奏,请求在官衙中设置主官的辅助人员,以佐理文牍等事务。经皇帝批准后,在巡抚衙门中设立了秘书、助理秘书等职。接着,各省纷纷仿效,总督、巡抚下均设置秘书一职,掌管机密折电、函牍,处理公文等事宜。这是国内官方首次设置秘书职位和使用秘书职名,它成为我国现代秘书职名的直接渊源。自此,“秘书”一词沿用至今。有学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将Secretary翻译为汉字“秘书”,并在政府中设立“秘书官”,这对清[2]末引进秘书职名和官职有直接影响。此说有可信之处。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当代秘书学研究起步,秘书的定义至今尚有争议,但是,一般认为,秘书是“职务名称之一。协助领导综合情况、研究政策、密切各方面工作联系,办理文书档案、人民来[3]信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和交办事项。”2.古籍中的“秘书”并非秘书

我国几千年间的古籍中“秘书”一词触目皆是,但是,其含义却与现代大相径庭,经梳理,它有如下四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指宫禁中的秘藏之书。如“得汲郡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4][5]次之,以为中经,列在秘书。”“诏向领校中五经秘书。”“与国[6]师公从事出入,校定秘书。”

第二,指谶纬图录等类书。《说文》:“秘书说曰:日月为易。”[7]段玉裁注:“秘书,谓纬书。”“时睹秘书纬术之奥。”

第三,指官职名称。始于东汉,桓帝时创设秘书监一职,掌管宫中图书经籍。使“秘书”一词开始由指物转为指人。此后屡见不鲜,如曹操创立了秘书令这一官职,下配备秘书左丞、秘书右丞,掌管尚书奏事;晋设立的秘书监,秘书丞、秘书郎,从事典籍修撰,或执掌文书图籍,唐朝有秘书令,掌管经、史、子、集。

第四,指官署名称。如晋设秘书寺,南朝梁时改称秘书省,领有国史、著作两局,主管国史的编修和著作事务,相当于现代的国家出版局。此后,历代沿置,曾改称“兰台”、“麟台”,明代以后并入翰林院。又如清入关前后,于内三院中设秘书院,掌撰拟与外藩往来书札及敕谕、祭文等,并录各衙门奏疏及词状。

这四种解释中,除了曹魏时期的秘书令一职和清代的秘书院承担着一些秘书工作之外,其余均基本与秘书工作无关。而历代从事秘书工作的机构和官员却并无冠以“秘书”两字。如我国最早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称史官,我国最早的朝廷秘书机构是产生于商末周初的太史寮。这种秘书机构、官员名实相离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因此,研究古代秘书工作,不能从古籍中冠有“秘书”两字的物和人上着手,应避开此两字设下的误区,避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之说。二、界定古代秘书工作

既然研究秘书史不能从古代冠有“秘书”两字的物和人上着手,就得首先从界定古代秘书工作范围着手。古代秘书工作和现代秘书工作有其共性,所以,我们应当参照今天的秘书工作的概念和范围来划定古代秘书工作的大致范围。

据上述《辞海》中秘书的定义,我们宜将历代秘书工作的范围划定为:

第一,记录帝王、长官言行、政事,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文书工作是秘书工作中最早出现,也是最主要的业务,古代的文书工作与档案工作基本混为一体,常由同一机构、官吏担任。因此,文书档案工作是古代秘书工作范围内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了解下情、传达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调查研究,搜集信息,汇报情况,沟通上下是古今秘书共有的职责。如西周秋官属下的行人,负责巡游各地,常站在交通要道,摇着一种类以铜铃的铜口木舌的乐器,向路人征求反映民情民意的歌谣,向周王汇报,并随时接受天子的咨询,提供民情。又如不少朝代的谒者一职,负责向皇帝通报和传宣皇帝的旨意,这些均属秘书官吏。

第三,接待吏民上访,向皇帝或长官汇报,并向上访者传达处理结果。这一职责类似于今天秘书工作中的信访业务。如西周朝廷设有专职信访机构,在朝外置肺石,凡有冤屈者在此石旁站立三天由仕来听取陈述,然后奏告周王,作出处理。自秦至隋,则由宫廷中的公车司马令承担此工作,唐发展为设立匦使院,宋又发展为设立鼓院和检院,专掌受理吏民投书。

第四,处理官衙内日常事务及交办事项。前者包括的内容较多,如接待宾客、安排接见事宜,筹办会议、典礼、保管印信符节等,秦朝起不少朝代地方官衙中的主簿一职,就是协助主官处理日常事务的秘书官吏;处理交办事项者如秦朝的御史,常受命赴各地了解情况,传宣政令。

现代秘书工作还具有参谋、咨询作用。古代秘书工作中除高级秘书官,如唐宋的翰林学士、秦汉三公府中的长史等有权顾问应对,起些参谋、咨询作用以外,人数众多、地位低微的历代一般秘书小吏,只是从事日常具体秘书业务,而无权参与政务。同时,历代都设有许多无实职实权,专事咨询应对、规谏讽谕的散官,如秦汉的博士、谏议大夫、散骑常侍,唐朝的拾遗、补阙等。所以,如将一切参谋、咨询职能都列入古代秘书工作范围,既有生搬硬套之嫌,又易将大批散官划入古代秘书之列,实属牵强。故为学科研究的严谨起见,以不将其列入范围为宜。三、界定古代秘书官署

近年来,在一些书籍和秘书史话类文章中,时有将古代秘书官署和官员的界定扩大或移位的现象。扩大者,如将古代除武官以外的大部分文官,包括宰相,都视作秘书;移位者,如将东汉桓帝时创设的、专掌保管皇宫中图书经籍、类似于现代图书馆馆长的秘书监称为秘书官,将凡冠有“秘书”两字的官职、机构均视为秘书官或秘书机构。凡此种种望文生义、牵强附会的现象,有损于秘书史研究的科学性、严肃性。我们必须对历代秘书工作范围、秘书官吏和秘书机构作出准确的、科学的界定,才能使秘书史的研究健康地发展。

根据上述划定的古代秘书工作范围,我们就能对古代的秘书官署、部门作出界定:

凡承担上述范围内全部或一部分工作的官署,即为秘书机构或具有秘书性质的机构。承担全部工作的如西周的太史寮,西汉武帝以后的尚书台,宋朝的通进银台司,明朝的通政使司,清朝的南书房、军机处等;承担部分秘书工作的,如唐朝的匦使院,宋朝的鼓院、检院,明朝专掌保管皇帝印玺的尚宝司等。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中央政府秘书机构存在着“膨胀回位”现象,即弱小的秘书机构总是逐步发展,扩大为有相对决策权、执行权的政务机构,威胁到皇权,皇帝就予以压制、削弱或解散,重新设立一个听命于他的弱小的秘书机构。

至于历代地方官衙中的秘书部门,则相对较为稳定,如秦代地方官衙中的记室,一直沿置了1000多年,其职责基本上限于收发、处理、拟写文书,是典型的秘书部门。四、界定古代秘书官职

根据上述对古代的秘书官署、部门的界定,我们就能对古代的秘书官职作出界定:

第一,承担前述划定的古代秘书工作范围内一项或多项业务的官吏。

第二,他们属于帝王或长官的辅助官吏,一般上无决策之权,下无指挥之权,只在帝王或长官和下属执行部门之间起中介、纽带作用。这一界定可将有实权的官吏排除于秘书范围之外,避免将大量文官都归入秘书之列。

第三,他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系从事智力型的事务者。秘书官吏属政务官吏,需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古代秘书官吏均从有文才或文才出众者中选任。这一界定,可将专事文书递送的驿卒、伺候皇族生活的太监等排除在秘书官吏之外。

封建帝王视天下为一家私产,实行独裁统治,对大臣常疑虑重重,往往宠信身边的宦官,选择一些通文墨者,任用为秘书,授以起草文书、保管档案、印玺,处理日常事务,甚至代皇帝批答奏章的责任,有的朝代还在皇宫中组建宦官秘书机构,如明朝的文书房、司礼监。所以,不少朝代都存在着宦官秘书。

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王朝的更迭,政体的变更,官制的改革,秘书官职的变化纷繁复杂。不同的朝代秘书官职名称不同,同一朝代各帝王在位时的秘书官职名称也不尽相同,同一帝王在位时的秘书官职名称也有变化。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变化形式:

第一,官职名称不变,而承担的秘书工作的内容和其作用、地位起了变化,如西晋时创设的中书舍人,一直沿至隋唐,都负责起草诏书,是皇帝的亲信近臣,作用重要,地位颇高,为高级秘书官,此后不断演变,到了明朝,中书舍人仅是内阁中缮写正本、抄写副本,事毕须立即离去,不得逗留的秘书小吏,职权和地位大大下降;

第二,官职、名称虽没变,却已经由秘书官吏演变为掌有决策、指挥之权的实职。如宰演变为总揽朝政的丞相,南朝宋、齐时设置的典签一职,初为处理文书的秘书小吏,后因获得皇帝信用,常受遣监视出任的方镇、宗室诸王及各州刺史,名为典领文书,实为控制州、镇军政大权的地方大员,号称“签帅”,势倾一地,与起初的典签已名同而实异;

第三,原是秘书官职,后演变为执掌事务兼管一些秘书事务的官员,如御史演变为以监察百官为主,兼管一些朝廷秘书事务等。这一切,都需要我们考证甄别,以确定同一名称的官职,何时属秘书官吏,何时已演变为非秘书官吏。

还须注意的是,历代终身从事秘书工作的人物,在史籍记载中颇为罕见,而地位低微的一般秘书小吏又无资格被录入史籍,许多见诸史籍的人物都是一生中曾担任过一段时间的秘书工作,后即升迁或转任为实职官员,或他们在其他方面获得杰出成就,如成为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等,因而名载青史的。如战国时楚国的屈原,曾任左徒,这一官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8]侯”,是楚怀王亲信的高级秘书官,但是,他后来却是以文学成就而闻名;东汉孔光曾任秘书官员20多年,孔光后两度拜相,成为名相而载入史册;李白曾被唐玄宗聘为专事起草文书的翰林学士;又如清代蒲松龄,曾任宝应县秘书吏员这一史实却鲜为人知,人们只知道他是以名著《聊斋志异》而闻名。因此,对这些历史人物,不宜称秘书、大秘书,以秘书生涯称之为妥。[1] C.E.Eckersley,Essential English(4),Longman Group Limited London,1974,p.117.[2] 钱志伟《中国近代“秘书”职名的由来(二)——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近代“秘书”职名的影响》,载上海大学《秘书》2017年6月号,第25—28页。[3] 《辞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873页。[4] 《晋书·荀勖传》。[5] 《汉书·刘向传》。[6] 《后汉书·苏竟传》。[7] 《后汉书·郑玄传》。[8]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一章 古代秘书工作起源时期——夏、商本章概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的秘书工作也源远流长。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一是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二是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据此,从古籍记载和考古成果来探溯,可知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孕育、萌发、形成三个阶段,即孕育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学习目标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两个社会条件: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理解我国古代秘书工作的起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孕育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重点、难点

1.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哪两个社会条件?为什么?

2.为何说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

3.为何说我国古代秘书工作萌发于夏朝?

4.为何说我国古代秘书工作形成于殷商?第一节 孕育于部落联盟昌盛时期一、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

秘书工作的产生需要社会条件,即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文字与公务文书。

秘书工作是领导部门的辅助性工作,因此,只有出现了领导部门,才会随之而产生秘书和秘书工作。这是秘书工作发源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之一。

领导部门是人类结成了社会组织,有了管理、指挥它的人员后形成的。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需要有人辅助,为他们处理日常事务,上传下达,参谋咨询。这导致了秘书人员的诞生。

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而演进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其领导部门也转化为统治集团,他们的秘书人员也转化为朝廷的秘书官吏。由于国家的管理工作比部落联盟时期要复杂,事务增加,因此,作为辅助人员的秘书官吏也增多了,并开始分工、分层次,进而设置起秘书机构,并逐步形成了秘书工作制度。

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表意的工具,也是书写文书的先决条件。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可能产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出楔形文字后,才有了泥版文书;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创制出图形文字后,才有了纸草文书。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定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便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由此产生了公务文书。

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传颁、保管,由此产生了以文书工作为主要业务之一的秘书人员和秘书工作。因此,文字和公务文书的出现,是秘书工作起源的又一个社会条件。

国家出现后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运筹国事,必须使用文书,因而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

斯大林说的“生产力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1]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正是指出了文字和公务文书对秘书工作产生的重要催化作用。二、社会组织领导部门的形成

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原始人群的结构极为简单,其成员只是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以谋生存,尚无发号施令的领导,自然也没有领导部门。

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原始人群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即氏族公社。

马克思说过:“一切……直接的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2]少地需要指挥。”

氏族为了保证社会劳动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推选出首领来实施管理,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所以,氏族公社已经出现了首领。传说中的伏羲、神农等就是这类人物。

但是,氏族公社的结构还甚为简单,一个氏族聚居于一个村落,地域小,人口少,公共事务简单,凡交换意见、互通情况,只需交谈就能办到;如果需要决定重大问题,也在村落中央的公共房屋中聚众商议,当场决定;首领运用口语即可了解情况、表达意见、发出指令,这些意见、指令很快就能传遍全氏族。所以,氏族公社虽然有了首领,[3]但是,其管理过程中尚未出现文书。所以说“神农无制令而民从”。制、令是后世的文书。由此可见,当时尚未形成产生秘书工作的社会基础。

又经过漫长的岁月,一些有亲缘关系的氏族结成部落,不少部落又结成部落联盟。

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起始于距今约4500年的黄帝时代。那时,黄帝部落击败了南方的蚩尤部落,降服了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以黄帝为首领,在黄河流域长期生存、繁衍下去,构成了以后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干。

据说,当时有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音乐、医学、算数、炼铜、文字等,说明生产发展,门类增多,公共管理事务复杂起来。为了管理的需要,黄帝设置了官职,即所谓的“六相”,分管各方面事务,由此形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部门,黄帝成为这一领导部门的核心人物。

黄帝以后,部落联盟继续发展,其后的领导部门先后以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即三皇五帝)、禹为核心。

因此,从理论上而言,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之一——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在黄帝时代开始的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已经具备。三、原始文字的演进

我国最早的文字产生于约6000年前,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符号几十种,郭沫若认为“其为文[4]字,殆无可疑”。在距今约4500年—4400年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陶文,这些陶文已经是有形可识、有义可辨,字划端正规整,形体很像日后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能依照古文字规律释读,和殷商甲骨文有一脉相承的迹象。

在西安市西郊一个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社会末期的甲骨文,其“字体极其细小,笔画若蚊足,刚劲有力,字形清晰,字体结构布局严谨,与殷代甲骨文字接近”。有关专家分析认为,这种甲骨文字距今约4200年,又有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早在这种甲骨文[5]之前,即4200年以前已经有了金文。

在距今约4000多年的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也出土有陶文。

这一些考古发现说明,我国的原始文字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过程,在部落联盟昌盛时期被不断改进、发展,有关这一时期伏羲造字、仓颉造字的传说,上述考古发现,分别标志着原始文字改进过程中的一个个跃进阶段。

当时,随着部落联盟活动地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多,事务的增加,领导部门仅靠语言已经难以实施管理。因为,语言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遍整个部落联盟;一些重要的约定、经验、大事也难以依靠语言而准确、长久地留存下去,语言在空间上不能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因此,必须运用文字,借助于文书以代替口语,才能实施管理。这样,原始文字开始被运用于公务活动中,首先被用于记事。[6]

史云:“自五帝始有书契。”

上古政治文件的汇编《尚书》,收录的文献起自《尧典》(又称《帝典》),是尧、舜言行的记录,为战国时人所作,但近代学者蒋伯潜在《十三经概论·尚书概说》中认为它“为夏代作史者所追记”。

这些记载都说明,在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先民已经使用原始文字记事、记录首领言行,有了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四、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

据古籍记载,黄帝除设置了六相以外,还设置了史官,陪侍于黄帝左右,记录言行,汇编成册,以备忘、信守。“史官”这一名称始见于商,黄帝设史官,可能是后人将当时的官名套用于黄帝时期。但是,它说明黄帝时代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后代史官那样的人员。

古籍记载黄帝左右有不少史官。如: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后人有将他说成是左史,偏重于记事。

孔甲是黄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

大挠、沮诵、隶首、容成“皆黄帝史官”。

黄帝以后,部落联盟继续发展,公共管理事务越发繁忙,古籍中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也日益增多。

据古籍记载,尧在位时,曾于庭前设置“进善旌”即一面旗帜,让百姓站在旗下,向他提出对政事的建议、评论。一时,进善言治理天下者甚众。

后来,尧又根据舜的建议,命舜在土阶前树立了一根木柱,让百姓在上面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称为“诽谤之木”。此处的“诽谤”指民众批评首领的过失。由于此木是舜受命而立的,舜又名重华,所以又称华表木。舜继位后,天天去进善旌下、诽谤木前,倾听和阅读百姓的意见,以便了解下情,清除社会弊端。

后来,舜由于事务日繁,抽不出时间天天去,于是,就命人在庭前设置了一面“敢谏之鼓”,凡民众欲反映情况、谏言陈事,只需击几下鼓,他就出来接见,听取意见。

这进善旌、华表木、敢谏之鼓,当是我国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舜在位时设立九官以治天下,其中有纳言一官,命龙(人名)担任,“帝曰:龙,朕堲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舜命龙不论白天黑夜,需要时就宣布他的命令,并忠实地汇报民情,不让散布谣言、干坏事而使百姓震惊的人胡作非为。“纳言,喉舌之官也,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信也。”可见,纳言是调查、了解下情,向舜汇报,供舜决策,并传达舜的命令,起上通下达作用的人员,类似于当今的秘书人员。

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尚属我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历史上都有这样一段传说时期,这是由于年代久远,文字尚欠发达,找不到当时的记载实物,只能依靠传闻撰史而致。但是,传说时期并非纯属虚构。近百年来,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人类学等学科,对我国传说时期进行了大量研究,证实了有关传说时期的记载含有一定的真实成分,部分反映了先民的社会生活。因此,古籍中有关传说时期秘书活动的记载当然也有一定的可信成分。

综上所述,我国部落联盟昌盛时期,已经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有了原始文字、原始公务活动的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出现了秘书活动。这一时期也就成为我国国家秘书工作的孕育时期。【知识链接】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又史皇氏。《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首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进善旌——上古专为进善言的人发表意见而设置的一种标志旗帜。《史记·孝文本纪》:“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裴骃集解:“应劭曰:‘旌,幡也。尧设之五达之道,令民进善也。’如淳曰:‘欲有进善者,立于旌下言之。’”唐柳道伦《进善旌赋》:“帝尧有君人之大德,恢理国之令图,将启纳善之怀于四方之士,乃立进善之旌于五达之衢。”唐司空图《丁巳元日》诗:“累降搜贤诏,兼持进善旌。”

诽谤之木——诽谤:对他人责备的表达。《说文通训定声》说“放言曰谤,微言曰诽”,也就是公开表达不满叫做谤,私下表达不满叫做诽。木:木牌。在交通要塞竖立木牌,让人们写上谏言。出于《吕氏春秋·不苟论第四》的“自知”一节。原文为:“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

敢谏之鼓——敢:有勇气,有胆量;谏鼓:相传尧曾在庭中设鼓,让百姓击鼓进谏。敢谏之鼓是勇于向君王进谏的象征。出处:《淮南子·主术训》:“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

纳言——古官名,主出纳王命。《尚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于上,受上言宣于下,必以信。”《史记·五帝本纪》:“舜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众,命汝为纳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