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西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22:19:26

点击下载

作者:董恒年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西藏

美丽西藏试读: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概况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我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西南部。南及西南与印度、尼泊尔、不丹三国为邻,东与四川省以金沙江为界,东南与云南省及缅甸相邻,北部与青海、新疆2省区接壤。全区面积约123万平方千米。人口302万,有藏、汉、门巴、珞巴、回等民族。自治区辖2个地级市、5个地区、72个县、2个市辖区。首府拉萨市。

古为发羌、唐旄等地。唐、宋为吐蕃地。元为宣政院辖地,明为“乌思藏朵甘二都指挥司”等地。清分为前藏、后藏、喀木、阿里四部,总称西藏。民国称西藏地方。1965年9月成立西藏自治区。 地形

地处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向有“世界屋脊”之称。按地形大致分为四个自然区:藏北高原、藏南谷地、藏东三江峡谷地和喜马拉雅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其中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最高峰。主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其中雅鲁藏布江在境内长约1700千米,是西藏第一大河。自治区内有1500多个湖泊,总面积2.4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大的湖泊有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羊卓雍错等。 气候

属高原气候区,其特点是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大致可分为四个自然区:(一)藏北地区,气候干冷,平均气温在0℃以下,7月平均气温不超过10℃,夏季多雷雨和冰雹,冬春多大风,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二)拉萨地区,气候温暖湿润。7月平均气温10~15℃,6~9月为雨季,河谷年降水量在400毫米左右。(三)藏东北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10℃左右,云雨较多,年降水量达680毫米左右,冬春多雪。(四)藏南地区,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温暖湿润,7月平均气温15~20℃,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素有“西藏江南”之称。全区日照时数达3100~3400小时,是光照时间最长的地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已发现10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煤、铬、食盐、自然硫、硼、云母以及铅、刚玉、镁矿、石膏、芒硝、重晶石、铁等。

水资源相当丰富,江河湖泊密布,水能蕴藏量约2亿千瓦,湖泊众多,大多为咸水湖,地热资源甚丰,建立了一些中小型水电站。

太阳能资源局世界第二位,藏东南地区全年10℃积温达5300~6500℃;地热资源居全国之首,主要分布在南部。已查明地热显示区600多处,其中30多处高温地热,发电潜力可达30万千瓦。羊八井建成我国第一座高温地热试验站,向拉萨送电,井口温度为150℃左右。南部地下水温度超过当地沸点的有40多处。有2处风能较佳区,班戈地区3米/秒以上的风速超过4000小时,6米/秒以上的风速超过1500小时。

西藏是我国森林和原始森林最大的林区之一,森林面积约139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11%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中,已知昆虫2300多种、鸟类480多种、哺乳动物100多种、两栖动物40多种、爬行类50多种、属珍稀鸟兽约30种;高等植物5800余种,具有经济价值已被利用的达1000余种,近几年新发现700余种(有20余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农业

农作物实行一年一熟耕作制。粮食作物有青稞、豌豆、蚕豆、小麦、荞麦、水稻、冬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麦、麻、甜菜等。

畜牧业在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是全国五大草原牧区之一。藏北主要牲畜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黄牛。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山南地区、东部峡谷区都有茂密的原始林,是我国重要天然林区之一。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红松、白桦、油松。产贝母、虫草、雪莲、全蝎、硼砂等动物、植物、矿物药材。水果有桃、梨、杏、苹果,有的地方产甘蔗、葡萄、柑橘等。 印象西藏  站在世界屋脊之上

西藏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是我国仅次于新疆的第二大省区。它北邻新疆,东北连接青海,东连四川,东南与云南相连,南边和西部与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国境线全长将近4000千米。这片土地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如猴子变人、神山传说、碧玉之湖等。还有许多承载着千年岁月的历史片断,如象雄、古格等旧日王朝,文成公主与金成公主两度进藏联姻,大唐与吐蕃缔结200多年的舅甥亲谊,次第更迭的萨迦政权、帕竹政权、甘丹颇章政权,以及宁玛、噶当、萨迦等不同教派……广袤的高原犹如巨大的历史舞台,这里有英雄人物辈出,有刀光剑影挥掠;这里有珍禽异兽奔突,有精彩歌舞呈现——藏族人民创造出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自然造就的美丽山水交相辉映。任谁站在这片号称“世界屋脊”的土地之上,都会对她顶礼膜拜,为她魂萦梦牵。遥望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因4000米以上的平均海拔高度,被誉为“世界屋脊”,因为极度寒冷,又被人们称作除南极与北极之外的“世界第三极”。从高和寒的地理意义上讲,“世界第三极”也已成为青藏高原的代名词。任何一位攀登珠峰的勇士,都曾渴望站立在世界之巅,遥望矗立于天地之间的辽阔土地。他们的夙愿,便是将世间最伟岸、最壮丽的景色纳入眼底,融入心间。 四大地形地貌区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中生代早期,藏北高原及以北地区隆起;中生代末期,由于燕山运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及燕南谷地隆起,高度约在1000米左右;新生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影响,喜马拉雅山隆起,隆升高度在3000~4000米左右。

西藏自治区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境内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8000米以上的有11座。全区由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所环抱,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可分为四个地形地貌区。

藏北高原区: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东西长约2400千米,南北宽约700千米,占自治区总面积的2/3。这是一系列由浑圆山丘和平缓谷地组成的草原之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在这片区域里划分出来的羌塘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世界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此地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湖泊,空旷无边的草场以及皑皑雪山和晶莹冰川,还有众多濒危野生动植物,包括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雪鸡、斑头雁、裸裂尻鱼、裸鲤等,可谓是举世无双的“天然野生动物园”。青藏高原雪山冲出云层,直指天际,宛若仙境。

藏东高山峡谷区:藏东高原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脉地区、三江流域地区,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由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组成。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顶平缓,南部海拔4000米左右,山势较陡峻,山顶与谷底落差可达2500米。山顶终年积雪,山腰森林茂密,山麓有四季常青的田园,景色奇特。

藏南谷地区: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是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区,平均海拔在3500米左右。尽管雅鲁藏布江在流过西藏东南部时狂如猛虎,但在这一带却静如处子。它施展妖娆身姿,充满耐性地一波波冲积而来,在沿途一带形成众多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这些谷地大小不一,一般宽度在7~8千米左右,长度在70~100千米左右。平坦的地形与肥沃的土质创造了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从吐蕃王朝时期起,这里便成为西藏最富裕的粮仓。

喜马拉雅高山区:喜马拉雅高山区地处藏南,位于我国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接壤的青藏高原南部边缘地区,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最高昂、最伟岸的代表就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那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这座山峰宛如一位荣耀无比的万世王者,全身披挂着600多条冰川,周围簇拥着几十座6000米以上的绝世高峰,赫然屹立在两国边境上。山区内西部海拔较高,气候干燥寒冷,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 巨大的高原山脉

西藏高原北有连绵千里的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唐古拉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有喀喇昆仑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境内还有纵贯东西的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其支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5座,自然景观独具风采。

西藏高原的山脉,基本分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主要有:

喜马拉雅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全长2400千米,宽约200~300千米,主脊山峰平均海拔6200米,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是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山系。喜马拉雅山脉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周围有42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4座超过8000米。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西起狮泉河,东抵横断山区的伯舒拉岭,是绵延连续的东西向弧形山系,全长约1600千米,南北宽80千米,平均海拔高度5800~6000米。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是藏北与藏南、藏东南的自然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

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脉: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脉由西向东延伸,山系由许多平行山脉组成,平均海拔5000~6000米。主体部分位于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其最高峰格拉丹冬峰,海拔662l米,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的发源地。

昆仑山脉:昆仑山脉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西北缘,平均海拔5500~6000米,是中国永久积雪与现代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横断山脉:位于藏东南,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平均海拔4000~5000米。 亚洲的“江河之源”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的核心位置,它地势高峻,冰川及江河湖泊众多,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多条,大于2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在100条以上。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及其五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帕隆藏布和多雄藏布,还孕育了长江和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上游的多条重要支流。是东亚、南亚、东南亚的“江河之源”,被称为“亚洲的水塔”。

西藏的河流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种。外流河按其归宿分属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的边缘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多是以高山雪水为源、以内陆湖泊为中心的短小向心水系,大部分为季节性流水,下游或消失在荒漠中,或在低地潴水成湖。喜马拉雅山脉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第一大河,发源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和阿里地区接壤处的喜马拉雅山北坡。穿行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等4个地市23个县,从墨脱县出境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汇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我国境内全长2091千米(在我国各大河流中居第5位),流域面积23.8万平方千米(在我国各大河流中居第6位)。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大河。怒江发源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脉吉热格帕峰南麓,从云南省流出国境,进入缅甸后,称为萨尔温江。因水流湍急、咆哮而被称为“怒江”。怒江全长3200千米,在我国境内有1540米,在西藏境内的长度和流域面积以及年径流量仅次于雅鲁藏布江。曲水县位于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地势大都比较平坦,自然风光优美。 湖泊遍布

西藏是我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最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错、巴松错、森里错等。湖泊总面积约2.42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其中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612个,大于5平方千米的湖泊有345个,大于50平方千米的有104个,超过100平方千米的有47个,大于500平方千米的有7个,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3个湖泊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纳木错湖泊面积1961平方千米,是西藏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最美的五大湖泊之一。

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西藏大多数中型湖泊,水色深蓝,清澈见底,加之雪山映照,令人心旷神怡。湖滨是丰饶的牧场,湖中是水禽和鱼群的乐园。一些较大的湖泊中往往有岛屿分布,这些小岛是“鸟的王国”,其中以阿里西部班公错鸟岛最为著名。 复杂多样的高原气候

就西藏高原整体来说,地势高亢、气候寒冷。但由于地形、地貌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西藏的气候独特而且复杂多样。气候总体上具有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特点。气候类型也因此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有:热带、亚热带、高原温带、高原亚寒带,高原寒带等各种类型。在藏东南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峡谷地区,由于地势迭次升高,气温逐渐下降,气候发生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到温带、寒温带和寒带气候的垂直变化。

西藏高原所处的纬度较低,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大致相同,但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所含尘埃和水汽少,很少出现云层密布的现象。西藏是我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太阳辐射年总量在4007.5~7938.7兆焦/平方米,比同纬度的内地高出1/3~1倍。西藏的日照时间也是全国最长的,年日照时数3100~3400小时,生活在西藏,常给人一种阳光灿烂,极目舒天的感觉。

与中国内地相比,西藏多数地区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2.9~11.9℃之间。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盛夏8月白天气温仅为10℃左右,夜间气温甚至会降至0℃以下。

西藏的降水量分布不均匀,多年平均降水总的分布趋势为东南高、西北低,年降水量在30~4495毫米之间。在冬季西风和夏季西南季风的交替控制下,西藏干季和雨季的分别非常明显,一般每年10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5月至9月为雨季,雨量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藏南和藏北气候差异很大。藏南谷地受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8℃,最低月均气温-16℃,最高月均气温16℃以上。藏北高原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以下,冰冻期长达半年,最高的7月不超过10℃,6~8月较温暖,雨季多夜雨,冬春多大风。羌塘自然保护区中的藏羚羊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器”青藏高原雄踞在亚洲的中部,地处中低纬度,大部分位于北纬27°~35°之间,纵跨纬度12°,总面积约23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500米。地域之广阔,地势之高峻,是世界上其他高原所无法比拟的。高大突起的高原,不仅使它自身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高原气候,而且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对北半球西风气流的东进、东亚的季风环流起到了屏障作用;同时它又对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堪称我国乃至东半球气候的“调节器”。 对气流分支与汇合的影响

寒冷的冬季,北半球西风带整体南移,由于高大的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4000米以下的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急流。北支在青藏高原西北部形成西南气流,影响到高原北侧和新疆中部的天山地区,给这些地区带来一定的湿度。当这支气流绕过新疆北部以后,和南下的极地大陆气团汇合,又转为强劲的西北气流,使得西风带的范围扩大,这就使得我国冬季风的势力增强,并向南扩散得更远。南支气流在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形成西北气流,使得原本就已很干燥的南亚西北部更加干燥。之后,这股气流绕过高原南侧,又转为西南气流,在掠过我国云贵高原之后,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直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股来自低纬度的暖性气流,是我国江南地区形成“暖冬”天气的重要原因。这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汇合东流,形成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这支西风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天气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四川盆地和汉中一带,恰在这南北两支气流之间,风力微弱,空气稳定,形成所谓的“死水”区域,多云雾天气。

夏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北移,南支西风急流消失,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迅速向北推进,气旋活动频繁,为长江流域的梅雨创造了条件。10月份之后,西风带又逐渐南移,南支西风急流又重新出现,夏季风退出大陆,冬季风又成为我国天气的主宰。 对东亚大气环流起屏障作用

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

冬季的高原,冰雪覆盖,空气稀薄,辐射冷却快,降温迅速,形成一个低温高压中心。这个高压中心叠加在蒙古高压之上,一方面使高原南侧的西风南支气流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加强了冬季风的势力,使我国东部南北温差增大。

夏季,高原地面受到强烈的太阳辐射,气温上升,形成高温低压中心。这个热低压又强烈吸引着来自南亚地区的西南暖湿气流,使西南季风的势力加强,给江南北部、江淮地区送去大量的降水。同时,在高原的高空,由于地面空气上升,高原四周空气源源补偿,高原上空大气密集增厚,形成全球最强大的高温高压中心——青藏高压。青藏高压在东移时,常常给四川、陕西、贵州等地带来干旱天气,致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结束,转为伏旱。

与此同时,青藏高压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天气和气候也有重大影响。青藏高压如果偏北,华北地区会多雨偏涝,华中地区干旱少雨;青藏高压如果偏南,则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雨偏涝,华北地区干旱;高压如果偏西,长江中下游、川东及贵州地区多雨,而川西及华北少雨;如果这个高压东移,就会给长江中下游地区带来干旱天气,致使此地梅雨结束,转为伏旱。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深刻地影响了我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阻挡,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受到盛行西风带的影响,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国的气候将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西藏的气候变化直接驱动了我国东部和东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重大影响,甚至对全球气候变化也具有敏感性、超前性的调节。江孜地区

江孜地区盛产青稞、豌豆、小麦、油菜,有“后藏粮仓”之称。那段嬗变不休的浩荡历史总有一个英雄的故事让人唏嘘感叹,总有一个民族的历史让人刻骨铭心。若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史如同画卷一般铺展开来,那么藏族定会尽情展现它的阔大与恢宏。千万年的岁月历练,无数次的时代变迁,历代先民们在全世界最高处创造了一段嬗变不休的浩荡历史—至今,这段历史仍在继续。 猴子变人的美丽传说

有人说,不了解西藏的神话和传说,就无法真正地理解西藏。沿着历史的脚步向前追溯,在青藏高原的遥远开端有一则“猴子变人”的美丽传说。

据说远古时期,有只由神变成的赤面猕猴被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派往雪域高原去修行。这只猕猴历尽千山万水,来到雅鲁藏布江边的雅砻河谷一处僻静山洞里进行修炼,一住就是许多年。某天,美丽的罗刹女到此游玩看到了赤面猕猴,顿时芳心大动。罗刹女施展浑身解数勾引对方破戒,但都被神猴识破,丝毫不为所动。罗刹女黔驴技穷,索性威胁说:“你不和我成亲,我就去和魔鬼结成夫妻,生下千万子孙,让整个雪域高原成为魔鬼的领地。”神猴左右为难,既不愿破行戒律,又不愿看到魔鬼逞凶,于是它千里迢迢返回南海普陀山去求教师父。观世音菩萨听后,笑着一语道破天机:“这是上天的旨意,快去和罗刹女结亲吧,你们将为那片土地带来吉祥和好运。”赤面猕猴心里有了主意,返回雪域高原与罗刹女结为夫妻,很快生下了6只小猴。这6只小猴继而又繁衍出500只猴子,庞大的猴群开始大量采食山林果实。茂密的山林不过几年便被扫荡一空,群猴面临着无果而食即将饿死的尴尬窘境,身为首领的赤面猕猴无奈至极,只得再度前往南海求见观世音菩萨。菩萨听明来意后大发慈悲,取来天生五谷种子,挥手撒向泽当附近的一片土地,猴子们从此有了充足的食物,并学会耕种土地培植五谷。渐渐地,它们还学会了说话反映“猴子变人”传说的唐卡和行走,变成雪域高原的第一批“猴子变人”的传说是藏区流传最先民。广的传说之一,古老的经书、唐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虔诚卡、壁画中都有这个传说的记载。的藏族人民在贡布日神山海拔4060米的山腰上找到一处被称作“西藏第一洞”的猴子洞。这座洞穴高2.5米,宽6.95米,前后深约15米,在距洞口0.96米处有一处形似猴子头形的裂缝,许多藏族人民都认为它就是那只与罗刹女结合的赤面猕猴。在猴子洞附近,也就是现在泽当镇北处有一块田地被称作“萨仁辛”,意即“手刨地”,藏族人民认为这里是当年群猴最初种植五谷的地方,将其奉为西藏地块农田的母亲。 千秋称颂的唐蕃和亲猴子变人的传说虽然无从考证,却反映了在有人类历史之前,西藏这片土地已出现过原始人类活动。经过日月轮回,晨昏交替,当年先民们的后裔已渐渐繁衍成藏地的主人,他们和来自南亚以及来自中国西部的羌人共同融合,在吐蕃时期形成了今日的藏族。公元前4世纪左右,青藏高原上出现了三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即吐蕃、苏毗和象雄。象雄起初分布最广,西藏北部到黄河河源都是其势力范围,唐蕃会盟碑拓片局部后来因为吐蕃、苏毗部落的崛起唐蕃会盟碑为唐穆宗长庆三年而势力受限,盘踞在阿里地区和(823),吐蕃赞普为纪念长庆元年克什米尔东部。苏毗是羌人的一至长庆二年(821~822)唐蕃会支,最初活动于青海和四川,进盟而建。碑面用汉、藏两种文字刻入西藏后逐渐发展成一个东到昌有盟书及参加会盟人员的姓名、官都、西接象雄、南邻吐蕃的强大衔。部落。吐蕃就是著名的雅砻部落,诞生于藏南谷底,因为它主要由六个部落组成,所以又叫“六牦牛部”。

公元前3世纪左右,聂赤赞普作为雅砻部落的第一个王出现在西藏历史上,他建立了部落奴隶制王国,本人即成为吐蕃第一代藏王。到了7世纪初,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征服苏毗和象雄,逐步统一了青藏高原,而后迁都逻些(今拉萨),于629年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步辇图·唐·阎立本此图描绘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李世民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者禄东赞的情景。图中李世民威严而平和,端坐在宫女抬着的步辇之上,另有几位宫女为太宗撑伞、张扇。画面左边站立三人:红衣虬髯者为宫中的礼宾官员,其后身着藏服者为吐蕃使者禄东赞,最后着白袍者为内官。作者不仅再现了这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更鲜明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不同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并具有肖像画特征。

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吐蕃王朝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它的领域空前阔大,东至今日甘肃,西至尼泊尔,南至南诏,北至今天的新疆,而中原大唐方才天下初定,唐太宗李世民正在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日渐盛起的大唐让松赞干布一半艳羡一半惧怕,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他于638年派出求婚使者前往长安求见唐太宗,要求联姻,永保和平。

当时,唐太宗尚未将这个高原王国放在眼里,婉言谢绝了来自吐蕃的求婚。年轻气盛的松赞干布一怒之下挥军攻唐,结果兵败回师。唐朝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通过这次战斗领教了吐蕃的厉害。第二年,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并在两年后再次向大唐长安派出了求婚使者。唐朝的回应这次没有让他失望,641年,文成公主辞别唐太宗,踏上和亲之路,吐蕃与唐朝自此展开了长达200多年的“甥舅亲谊”。

松赞干布死后,唐蕃之间时战时和。待到710年,继文成公主之后,唐朝的金城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王赤德祖赞。两代公主和亲不仅为两地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因为带去大批先进技术与能工巧匠,极大促进了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821年,唐朝和吐蕃派出使节在京师长安相约盟誓。第二年,双方又在今天的拉萨东郊,重申了双方“和同为一家”的甥舅亲谊,此次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长庆会盟”。 波澜起伏的朝权更迭

强大的吐蕃王朝在842年因为内讧进入了长达400年的分裂期。此时,佛教流入西藏,并形成多个分支流派,其中的萨迦派风头正劲。而曾经威震四方的中原唐朝渐趋没落,无力抵挡来自草原部落的狂飙铁蹄。当成吉思汗率领着威猛彪悍的蒙古军打造伟大的军事帝国时,这位东方枭雄的目光从未遗漏那片全世界最高的高原。

1206年,成吉思汗兵临青海柴达木,他派人给萨迦派送去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皈依佛法,并希望该派能到蒙古传教。这封书信无疑意在劝降,萨迦派及各大流派深知利害,派出两名代表前往柴达木,向成吉思汗表示了臣服之意。就这样,成吉思汗兵不血刃地收服了西藏,西藏成为蒙古国中央政府直接治理的一个行政区域。

有了强大的军事帝国在背后做支撑,萨迦政权日渐盛起,“萨迦时期”随之到来。1251年,八思巴成为萨迦派领袖,几年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登临帝位,相继册封八思巴为国师、帝师,并将整个西藏封为他的领地。而后不久,元朝政府又四次派兵进入西藏,为萨迦政权铲除了敌对势力。布达拉宫玉制八思巴像八思巴,元朝第一代帝师,学者,吐蕃萨斯迦(今西藏萨迦)人。藏族政治家、佛学大师,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五世达赖觐见顺治帝图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殿堂壁画。画中顺治帝坐在宝座上,五世达赖坐在他的身旁,双手合掌,两人在交谈。

当元朝政府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时,由它扶持的萨迦政权的末日也来临,此时崛起的是另一股高原势力帕竹政权。帕竹本是藏传佛教噶举派一支,到了元朝末年,该流派的后裔绛曲坚赞开始崭露头角。萨迦政权感觉到这位后起之秀的威胁,一直视为心腹大患,于是将其从乃东骗到了萨迦,然后成功实施抓捕。沦为阶下囚的绛曲坚赞被押回乃东,全城守将目睹这一惨景无不落泪,绛曲坚赞却严令将士绝不开城,萨迦政权的诡计落空,只得再带着囚犯原路返回。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帕竹大势已去之时,乃东方面却偷偷派出使者,施以重金救出了囚牢里的绛曲坚赞。绛曲坚赞回到乃东后率领旧部,一举摧毁了摇摇欲坠的萨迦政权,并于1354年建立起帕竹政权。帕竹政权在西藏历史上存在了80多年,到了15世纪,该政权因为发生内讧日渐衰落。15世纪末期,崛起的仁蚌家族控制实权,成为帕竹政权的首席执行官。

与此同时,藏传佛教的其他教派学习萨迦政权和帕竹政权,纷纷向外寻求中央政府的庇护与支持,格鲁派适时而起。到了1640年前后,明王朝陷入农民起义与清军攻打的双重困境,出自格鲁派的五世达赖时刻关注中原局势,他将目光投向了随时可能长驱入关的清朝军队。

1642年,五世达赖秘密求见清太宗皇太极,与清王朝初步建立了友好关系,甘丹颇章政权开始出现。两年之后,皇太极入关建立大清王朝,逐步统一了全国。顺治皇帝登基后,进一步确立了西藏与清朝的宗主关系,对西藏的治理也更加重视起来:1653年,顺治皇帝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1721年,清朝政府在西藏建立噶伦制度,规定了驻藏大使与达赖喇嘛共同掌握西藏事务的体制;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监督西藏地方政权;1792年,清朝派出福康安率领大军入藏,反击入侵的廓尔喀军,并攻入廓尔喀境内,迫使侵略者投降议和;1793年,清朝政府就驻藏大臣的职权、达赖与班禅及其他大活佛转世、边界军事防务、对外交涉、财政税收、货币铸造与管理以及寺院的供养和管理等,颁布了著名的29条《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此后100余年,这29条章程确定的基本原则一直是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的规范。

在清朝时期,西藏这片广大地域曾被分作前藏、后藏、喀木、阿里四部,也第一次有了“西藏”之称。1911年至1912年初,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宣告终结,中华民国政府继续实行对西藏地方的治理。其后又经过了几十年的纷争与战乱,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西藏也在1951年和平解放。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这片历尽沧桑的高原土地从此走向了安定与繁荣。

从猴子变人的传说到唐蕃和亲的壮举;从称雄一时的萨迦政权到后起之秀的帕竹政权;从流派甚多的藏传佛教到四部合一的广大地域,西藏的一部浩荡发展史历经嬗变。那些曾经驻足停留过的朝代英雄如神灵般,经常出现在藏族同胞的口口相传中,仿佛他们从未离开,只是换了种姿态在继续守护着这片高原之地,继续观望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远眺纳木那尼峰的朝圣者在许多藏族人的一生中,都要有几次朝拜神山、圣湖的经历。他们相信那些神秘的高山、湖泊与藏传佛教的形成与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朝拜神山、圣湖能够洗清前世的罪恶,求得来生的幸福。今日西藏高原雄鹰展翅而飞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从改革开放到跨越新世纪,西藏注定要与全国其他省区走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半个世纪过去了,虽然这片雪域圣地仍然佛光萦绕,但高原新城的冉冉星辉已令她大放异彩。不论是在城镇居民、板块划分、交通网络,还是在经济发展、矿产资源、旅游名胜等方面,西藏都在快速发展与成长,宛如一只英姿勃勃的高原雄鹰,正迎着猎猎劲风展翅而飞! 地图上的西藏

西藏自治区简称藏,位于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全自治区总面积超过12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5%,也就是1/8,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中国第二大省区。从地图上来看,西藏的版图形状很不规范,整片地域南起北纬26°52′,北至北纬36°32′,西自西经78°24′,东到东经99°06′,南北最长约1000千米,东西最宽约2000千米。从周边环境来看,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部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西部和南部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等国接壤,整条国境线长达3842千米,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西藏才完全解放,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首府设在拉萨市。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西藏现已成为架构严密、布局合理的中国五大自治区之一。截止到2013年8月31日,这片广袤的高原被划分为6个地区1个市,72个县,如下表所示。其中日喀则地区的日喀则市为县级市,拉萨市城关区为县级区。西藏自治区2013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一览表

从人口与地域两方面情况来看,西藏可谓地广人稀。2010年11月,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据统计资料表明,西藏当时的常住人口刚过300万,全区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2.21人,是我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同时,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当地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比如东南部的昌都、林芝、山南、日喀则和拉萨四地一市,土地面积只占全区的42%,人口总数却占全区的85%;而西北部的那曲和阿里,土地面积占全区的58%,人口总数却仅占全区的15%。这两个地区往往百里不见人烟,阔大的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称为“无人区”。

西藏的民族分布也很不均衡,它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区。在300万藏地居民中,藏族大约占到西藏全区人口数量的95%,其他少数民族如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只占很少一部分。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深刻的历史影响,西藏境内的大部分居民有宗教信仰,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等信奉藏传佛教,回族信奉伊斯兰教等。藏传佛教在西藏的传播非常深远,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藏的藏传佛教分为许多独立教派,除了原有的苯教外,还有俗称红教的“宁玛派”,俗称花教的“萨迦派”,俗称白教的“噶举派”,俗称黄教的“格鲁派”。早在16世纪,西藏就实行了政教合一,所以藏地居民们无论是在生活习俗还是思想意识中,都带有强烈浓厚的宗教色彩。身着传统服装的藏族妇女淳朴善良,这是藏族人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雪莲花山南地区的秋林林芝地区的油菜花田 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

在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之前,旧西藏实行的是政教结合、僧侣贵族专政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这一制度统治下,西藏人民受到了由地方政府、贵族和寺庙上层僧侣组成的农奴主阶级的政治、宗教压迫和经济剥削,其残忍程度举世罕见,广大农奴生活环境的悲惨程度可想而知。

在这种制度下,占总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阶级,占有西藏的全部土地、森林、山川和大部分牲畜及全部农奴。除了一小部分农奴有少量牲畜和农具外,大部分农奴没有土地等生产资料,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更谈不上拥有人权。他们有的,只是做不完的差事,缴不完的租和税,吃不完的苦,受不完的罪。这种以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制度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极大地压抑了广大农奴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农奴主阶级攫取农奴的劳动果实,只关心自己如何挥霍享受,丝毫不关心农奴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严重损害了生产工具和劳动技能的改进。这些造成了西藏旧劳动者闭塞无知,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极为原始和落后,劳动生产效率极低,极大地制约了旧西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教合一制度下的统治系统,官员全部由僧、俗农奴主担任,广大农奴没有丝毫的政治权利,也绝对不能担任政府职务。为了维护这种统治秩序,农奴主阶级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建立法庭、监狱等机关,对广大农奴进行压迫。各地农奴主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庄园、部落或寺庙里设立法庭、监狱,对触犯了“刑律”的农奴实行剁手脚、抽脚筋、剜眼珠、割鼻、割耳等名目繁多、手段残忍的刑罚。农奴主和农奴在法律上的地位是绝对不平等的。2005年8月28日,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型游行彩排活动在拉萨举行,图为藏族人民在布达拉宫广场盛装起舞。

作为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精神支柱,宗教信仰具有明显的强制性,成为麻痹和欺骗人民的工具。统治阶级通过宗教宣扬,让广大农奴认为自己一生受苦都是“命中注定”的,让他们安于现状,如果反抗压迫,“灵魂”就要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超生。为了使封建特权神圣化,从精神上奴役人民,统治阶级将一切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科技知识都视为异端邪说,人们的思想受到了严重禁锢,阻碍了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前,社会文盲率竟高达95%以上。1959年3月28日,中国国务院颁布命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地方职权。这标志着在西藏延续了700多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的灭亡,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之后,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进步、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50多年来,西藏人民的地位,西藏的面貌发生了历史巨变。农奴翻身1960年9月,西藏,三个摘掉文盲帽子的翻身农奴。

农奴制度的废除,改变了生产资料领主所有制为劳动人民所有制。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代农牧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民主改革之初的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仅为1.74亿元,到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701.03亿元。1959年西藏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0.22亿元,2012年达到86.58亿元。其增长速度之快,在西藏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旧西藏农奴世世代代挣扎在饥饿线和死亡线上,人均寿命只有35.5岁,而现在西藏人口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67岁。

废除农奴制度以后,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新西藏人人地位平等,人民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选出人民代表,经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体现人民的意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权利。政教合一的旧西藏把占西藏人口95%的人变成“会说话的工具”,而新西藏把所有人变成社会的主人。

人们的宗教信仰自由也得到尊重。民主改革后,西藏实行政教分离,废除一切封建特权,宗教不得干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成为信教群众的私事。广大人民群众从政教合一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我国重要的后备资源基地

西藏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它就像一座巨大的天然宝库,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各类能源。西藏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各类天然草场0.82亿公顷,约占全国天然草场总面积的20%;森林覆盖面积达717万公顷,活立木储蓄量达20.9亿平方米,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区之一。另外,还有许多未开垦的后备资源。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资源非常可观。西藏的水能资源首屈一指,它是中国河流与湖泊最多的省区之一,此地流域面积大于1万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0多条,面积大于1平方千米的湖泊有612个,湖泊总面积为24183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据最新统计,西藏全区现在的平均径流总量约3590亿立方米,水电资源蕴藏量居全国首位,理论蕴藏量达2亿千瓦,占全国的29.7%,仅雅鲁藏布江的装机容量就达到了4700多千瓦,占西藏的83.7%。另外,这里的地热能源也储量惊人,全区的地热点有600多处,地热能蕴藏量居中国首位。最有名的羊八井地热田便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也是世界大型热田之一。

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西藏的年日照时数在3100~3400小时之间,辐射总量大部分地区为6000~8000兆焦/平方米,是世界上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直射比例大而且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形成互补之势。西藏还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不少于930亿千瓦时。除藏东地区略微贫乏外,大部分地区的风能都可利用,尤其是藏北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前者的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为200瓦/平方米左右,后者也达到了140瓦/平方米左右。

除去地表资源与空中资源,西藏的地下矿产资源也远比人们想象的丰富,只是目前因为地质工作程度低,大量矿产尚未得到发掘,所以现有矿产地的数量和分布范围还不能完全反映全区矿产资源的总体面貌。从最新的统计数据来看,西藏全区已发现矿产101种、矿产地2000多处,探明有储量的矿产41种,已开发的矿产有20种。其中有锂、硼、铬、铜等11种矿产储量名列全国前五位。在这些优势矿产资源中,铬铁矿的质量极佳,品位高达50%左右,已探明的远景储量居全国之冠。铜矿的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省,仅藏东玉龙的超大型班岩铜矿储量即高达600多万吨,这在世界上也极为罕见……经过地质专家的全面勘测,西藏全区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潜在价值约为1967亿元,矿产资源总量的潜在价值高达6505亿元!

西藏还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与动物资源。这里的高等植物多达5766种,粮食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豆类作物主要有蚕豆、豌豆,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其他还有水稻、玉米、荞麦、花生、芝麻等,水果等经济作物数不胜数。药用植物不少于1000种,占全国药用植物的65%,比较名贵的药材有虫草、贝母、三七、雪莲、红花等。主要林木有云杉、冷杉、华山松、落叶松、白桦等几百种,著名的喜马拉雅冷杉、雅鲁藏布巨柏都是这里的特有树种。西藏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到目前为止,西藏已发现各类野生哺乳动物、野生脊椎动物等上千种。在这些动物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野牦牛、藏羚羊、野驴、藏獒、黑颈鹤、藏马鸡等,其他被列为珍稀动物的还有白唇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水獭等123种,占全国重点保护动物的1/3。

优势的自然资源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使西藏成为全球闻名的旅游胜地,大自然赐给这里无数绝美的景观,比如著名的墨脱自然保护区、察隅自然保护区、羌塘自然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羊卓雍湖、雅鲁藏布大峡谷、冈仁波齐峰、玛旁雍错、错高湖、纳木错等。历史的政权更迭与各族人民的文化碰撞,也让历代藏民们在此创下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目前,西藏全区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00多处,主要有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罗布林卡、扎什伦布寺、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白居寺、萨迦寺、藏王墓、桑耶寺、昌都卡诺遗址、古格王朝遗址等。 社会主义新西藏

从1980年的摸索起步到2013年的起跃腾飞,西藏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2012年,西藏旅游业再创辉煌:雅鲁藏布大峡谷、珠穆朗玛、纳木错三大国家公园正式挂牌;布达拉宫成为西藏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全区新增A级景区25处;旅游接待人次达到1058.4万,突破了千万大关;旅游总收入达到126.47亿元,突破了百亿元大关!青藏铁路

特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地域分布与各区不同的气候条件、资源状况,令西藏的经济板块被合理划分为中部、东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各经济区所包含的区域如下表所示。

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西藏经济持续增长连年跃升。以跨入新世纪为例,2010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亿元,2011年达到605亿元,2012年达到701亿元。综合前些年经济情况,这些数据表示,西藏经济已实现了持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同时实现连续3年百亿元增长!

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使西藏的交通建设一直被国家视为重中之重。经过前后几十年的建设,西藏境内现已构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包括32条航线、5处机场、1条铁路、5条国道与15条干线公路、300多条支线公路。这32条航线通达21个城市,5处机场包括拉萨贡嘎机场、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与昌都邦达机场;1条铁路是指著名的青藏铁路;5条国道是指青藏公路、新藏公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与中尼公路。

经济的腾飞、交通的构建使西藏这片原本沉寂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加上优势的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物资,古老的雪域大地上像是站起一只羽翼渐丰的高原雄鹰。在未来的发展中,这只雄鹰将蓬勃向上无畏飞翔,以最美的姿态投影蓝天!西藏自治区三大经济区划分表 自然奇景  走进心灵的神山圣水

放眼全球,能与青藏高原相媲美的壮阔奇景并非没有,但又有哪一处风景敢与立在世界屋脊之巅的神山圣水相比高?这里是地球上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这里有丈量地球高度的唯一标杆,这里还有无数的山水美景供世人朝拜。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晶莹圣洁的珠穆朗玛峰,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总与美丽传说相伴的冈仁波齐峰、南迦巴瓦峰,明净澄澈如珠玉般的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冰雕玉琢的绒布冰川、米堆冰川……从雄浑壮丽的山河湖泊到丰富新奇的高原生态,西藏的每一片土地都闪耀着迷人的光辉。只要你能到达她的怀抱,深入她的每个角落,自然会将她的最美的山水纳入心灵深处。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的南缘,绵亘于中国和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之间。它西起克什米尔的南迦-帕尔巴特峰,东到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全长2450千米,宽200~350千米,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最年轻的山脉。“喜马拉雅”一词来自梵文,“喜马”意为“雪”,“拉雅”是“家乡”的意思,意即“冰雪之乡”。藏语称“日沃冈坚”,是“女神第三”的意思。地壳运动使山体岩石层拉伸、扭断、错位,形成了一道道的纹理,十分壮观。喜马拉雅山航拍

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地质学研究表明,距今38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末期,喜马拉雅山脉所在的广大地区仍属于古地中海海槽,由于此前地壳长期处在下沉过程中,海槽里堆积了巨厚的海相沉积岩层。大约从3800万年前开始,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使喜马拉雅地区逐渐升起,海水退出,但那时的喜马拉雅山并不高。印度次大陆不断北移,推压青藏高原,而喜马拉雅地区地处推挤前缘,首当其冲地遭受了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巨大力量的挤压,地壳大规模褶皱和抬升。到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的山脉快速抬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这次造山运动也被地质学家称为“喜马拉雅运动”。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如今仍在缓缓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东西绵延2400多千米,南北宽约200~350千米,在中国和尼泊尔境内的部分是其主干部分。它由几列大致平行的山脉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1座,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势结构上并不对称,北坡平缓,南坡陡峻。北坡的山麓地带是我国青藏高原湖盆带,这里湖滨众多,牧草丰美,是良好的牧场。流向印度洋的大河几乎都发源于北坡。它们切穿大喜马拉雅山脉,形成3000~4000米深的大峡谷,河水奔流,势如飞瀑,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 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

绵延成群的高峰阻挡了从印度洋吹来的暖湿气流,使得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充沛,植被茂盛;而北坡雨量较少,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一个影响空气和水的大循环系统的气候大分界线,喜马拉雅山对南面的印度次大陆和北面的中亚高地的气象状况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对来自北方大陆的冷空气,以及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得冷空气无法侵入印度,暖湿气流无法达到西藏,从而造成了印度一侧的巨大降水量和西藏地区的干燥。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使得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从而促成全球气候变冷,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全球气候格局。

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还把南亚跟亚洲大陆主体隔离开来,对南亚民族产生了人格化的深刻影响,体现在其政治、经济、文学、宗教、神话等方面。如今的喜马拉雅山是对全世界的登山爱好者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同时也向他们提出了最大的挑战。从植被分布上可以明显看出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气候的不同。左图为我国西藏一带景观,右图为尼泊尔安娜普纳峰一带景观。珠穆朗玛峰俯视众生的地球之巅高大巍峨的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北坡在我国西藏,南坡在尼泊尔境内。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素来享有“地球之巅”的美誉。 大地之神的魅力

在神话传说中,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所居住的宫室,“珠穆朗玛”在藏语中是“大地之母”的意思,所以它又被称作“圣母峰”。早在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编绘的《皇舆全览图》中,就已经精确地标出珠穆朗玛峰的位置,满文称“朱母郎马阿林”(即珠穆朗玛峰)。1858年被英国人篡改为埃佛勒斯峰。1952年,我国政府正式恢复“珠穆朗玛峰”的名称,简称“珠峰”。

珠峰不仅威武雄壮,气势磅礴,而且地形险峻,环境复杂。其整座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皑皑白雪遍及全身,犹如一柄寒光四射的巨型宝剑直插云霄。珠峰山脊和峭壁间分布着548条大型冰川,面积达1457.07平方千米,平均厚度达7260米。当朝阳霞光铺洒而下,纯净耀眼的冰层表面顿时镶金披银、灿然生辉。

占据了地球之巅,珠峰理所当然地享受众生朝拜。在它周围20千米的范围之内,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比如南面的洛子峰、卓穷峰,东南面的马卡鲁峰,北面的章子峰,西北的努子峰、普莫里峰。还有那些伫立在外围的世界一流高峰:干城章嘉峰、卓奥友峰、希夏邦马峰等。若从高空俯瞰,珠峰周围已然形成群峰来朝、气象万千的壮阔景象。

大凡享有顶级殊荣的王者,若非生来天赋异禀,便是后天经过千锤百炼。珠穆朗玛峰也不例外。在4000万年之前,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广泛沉积了含海洋生物化石的石灰岩和砂岩。由于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大约从3800万年前开始,这层沉积岩逐渐褶皱、隆起。第三纪末期的强烈地壳运动,使得这些褶皱被冲断,快速抬升。在所有这些山脉中,珠穆朗玛峰抬升得最快,从而超越群峰,挺拔于山原之上,成为地球之巅。 高度之谜

关于珠峰高度的测量,还有一段漫长曲折的历史。相依相伴的珠穆朗玛峰与雅鲁藏布江

1714~1715年,清政府派理藩院主事胜住、喇嘛楚儿沁藏布和兰木占巴入藏勘测。他们在当时交通极为困难的条件下深入珠峰,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对珠峰的位置和高度进行了初步测量。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明确标明了珠峰的位置,并定名为“朱母郎马阿林”,这也成为记载珠穆朗玛峰的最早历史文献。

1852年,英属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埃佛勒斯指挥测量师们在250千米之外,用大地测量法粗略得出了珠峰的高度——8840米。虽然他们并未深入珠峰,这一测量结果也并不准确,但这一次的测量却让世人知道了珠峰是世界之巅。

20世纪初,国外科学家曾用气压测定法测得珠峰的高度为8882米。1954年,印度测量局在1852年测量的基础上,重新测定珠峰的高度为8847.6米,四舍五入后为8848米。之后这一数据在世界范围内被大量沿用。

1966年至1968年间,我国在对西藏科学考察的同时,对珠峰地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1975年,中国国家测绘局在这个基础上,对珠峰进行了第三次测量。此次测量第一次树立测量觇标(一种测量标志,建造在三角点或导线点上的标架,高度从几米至几十米),并综合利用三角、导线、水准、天文、重力、三角高程等方法,测出了珠峰的高度——8848.13米。2005年,我国再次组织相关专家测量珠峰高度,这次得出的结论是8844.43米。这是迄今为止国内乃至国际上历次珠峰高程测量中最为详尽、精确的珠峰峰顶高程数据。 征服世界最高峰

神秘而独特的珠穆朗玛峰,历来为科考工作者、探险家和登山家们所向往。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的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尔盖,一起沿东南山脊路线首次成功征服了珠穆朗玛峰。云海中的珠穆朗玛峰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在这次登山运动中,共有3名队员登顶,除登顶队员外尚有13名队员登上了海拔8500米的高度,29人登上了8100米以上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绒布寺许多登山爱好者从北坡攀登珠峰时,都会在绒布寺停留,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寺院,也是攀登者必经的大本营。绒布寺位于珠峰脚下海拔5800米处的绒布沟山顶,黄昏时分,站在此地高处眺望远方的珠穆朗玛峰,攀登者有机会看到高居于群峰之上的那座金色峰顶,更幸运的攀登者还可以见到“世界上最高的旗云”。

1975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组织来自7个民族的434人向珠峰进发。他们从3月初进山,6月初撤营。5月27日下午2点,9名队员再次从北坡登上了珠峰这个地球之巅。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之后,不断有更多的中国人登临珠峰峰顶,挑战极限。珠峰一次又一次地见证了中国的进步和强大,中国登山队也逐渐成为世界珠峰登山运动中的主导力量之一。2008年5月8日,奥运圣火成功在珠峰之巅传递,为奥林匹克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海拔最高的火炬,也充分体现了中国“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

这座全球最高的雪峰像是充满了无穷魔力,引得无数世人为它魂牵梦萦。天气晴朗时,山巅处还会飘浮着一团乳白色的烟云,那是“世界上最高的旗云”。她就像美妙动人的白衣仙子,站在珠穆朗玛峰顶、站在全球之巅上巧笑嫣然,俯视众生。那时那刻,珠峰的冰清玉洁令人炫目,珠峰的王者气度无与伦比。珠穆朗玛峰入口处登山者在挑战珠峰登山者在挑战珠峰神山 巍峨总与传说相伴这片神奇的土地从来不缺少神灵的眷顾,尤其是那大大小小的高山雪峰,如传承神谕的英武神灵常年守护在此。西藏赫赫有名的神山有南迦巴瓦峰、冈仁波齐峰、念青唐古拉山等几十座,几乎每一座巍峨的山峰都至少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云中的天堂——南迦巴瓦

因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而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呈东西向延伸,中部向南略呈“弓”形凸出,其东西两端,分别耸立着海拔8125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和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这两座山峰像两颗巨大的“钉子”,将喜马拉雅山脉挂在了青藏高原的南端,也将亚欧板块紧紧地“钉”在了印度板块之上。

位于西藏境内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名列世界第15高峰。“南迦巴瓦”一词的藏语意思是“直刺天空的长矛”,巨大的三角形峰体终年积雪,峰顶直插云霄,云雾缭绕,被当地人视为“神山”。

南迦巴瓦地区高峰耸峙、峡谷深切。其山麓由世界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围绕,地形的平均切削深度达5000米,是世界上地形起伏最急剧的地方。由于谷底与峰顶高差极大,因此这里的气候及植被垂直分布极为明显,几乎包括了从热带到寒带的全部自然带。从海拔数百米的山谷,到海拔4000米的山坡,依次排列着低山热带雨林带、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山坡暖温带针叶林带、寒带暗针叶林带,在4000米以上即进入寒带灌丛草甸带,4700米以上便是永久冰雪带。如此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中,发育、繁衍着复杂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和动、植物区系,因此被誉为“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和“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南迦巴瓦山麓东南侧的雅鲁藏布江下游近南北向河谷,还构成了从南而来的印度洋暖湿气流进入青藏高原内部的主要通道,因此这里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尤其是西南季风的作用,降水丰富。在东南迎风坡上的墨脱地区,年降水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成为我国有名的多雨地区之一。

南迦巴瓦峰有三条山脊:东北山脊、南山脊和西北山脊。东北山脊长约30千米,直抵雅鲁藏布江岸,脊线上有6座6000米以上的山头突起;南山脊2000米高度处有一座海拔为7043米的乃彭峰,沿着乃彭峰又分别向东南、西南延伸出两条“人”字形山脊;西北山脊线上有两座7000米上下的高大雪峰,因为气候、降水与冰川地质作用,雪峰中的坡谷沟壑间遍布着数条晶莹夺目的巨大冰川,就像一条条“寒龙”的肋骨。巨大的三角形峰体远眺南迦巴瓦

远眺南迦巴瓦时,缥缈的云雾让你看不清她的真面目;近观时,她5000米以上的高度让你不能如愿以偿。自古,这座伟岸的山峰就令人类产生无限遐想和敬畏。当地人相传天上的众神常来南迦巴瓦峰聚会和煨桑,那高空飘着的旗云就是神们燃起的桑烟。人类从未停止对遥不可及的天堂的向往,而南迦巴瓦正是这样的地方。远眺冈仁波齐 众神的居所——冈仁波齐

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有一列呈西北—东南走向、大致与喜马拉雅山平行的山脉——冈底斯山。它西起喀喇昆仑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脊,向东延伸至纳木错西南,与念青唐古拉山脉衔接。一般海拔在5500~6000米之间。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638米。冈底斯山是内陆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岭,北部为高寒的藏北高原,南部则为温凉的藏南谷地。

冈底斯山地区空气稀薄,气候干燥、寒冷,几乎没有人居住。但是这里却是被佛教徒、印度教徒、苯教徒都尊为“圣地”的地方。尤其是其主峰冈仁波齐,更是被认为是“众神的居所”。转山在转山活动中,常见忠实的信徒们不断磕长头,磕长头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至诚的礼佛方式之一。朝圣者五体投地的时候,是为“身”敬;同时口中不断念咒,是为“语”敬;心中不断想念着佛,是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统一。

世界上,像冈仁波齐峰这样拥有奇特神秘的背景的山实在罕见:它的形状几乎和金字塔无异;在山坡南面,垂直着的巨大冰槽和一块岩层神奇地形成了佛教中至高无上的标志——万字符;它被佛教视为“须弥山”,象征整个佛教宇宙的中心;在印度教中,是“湿婆的天堂”;在藏族苯教中,它是360位神灵的居住之山。冈仁波齐峰并非这一地区最高的山峰,但是只有它终年积雪的峰顶能够在阳光照耀下闪耀着奇异的光芒,夺人眼目,让人不得不充满虔诚与惊叹。

冈仁波齐峰巍然屹立在阿里地区的普兰县境内,距狮泉河镇200多千米,距普兰县约100多千米,横跨中国、印度与尼泊尔三国边境,历来被称作“阿里之巅”。这座雪峰海拔6638米,是冈底斯山脉第二高峰。冈仁波齐还是亚洲四大河流狮泉河、马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的发源地,它们分别是印度河、雅鲁藏布江、萨特累季河和恒河的上源。冈仁波齐南面形成一个巨大的万字符

冈仁波齐峰由数千米厚的普通砾石、卵石、砂和软硬相间的砾岩组成。由于岩层性质不同,又受到不同方向的构造变动,加上自然界的长期风化作用,使得冈仁波齐峰形成了一层层的天然“台阶”,好像通往神殿的悬梯,令人震撼。

在藏语中,“冈仁波齐”意即“神灵之山”,远远望去,冈仁波齐峰确如凛然不可侵犯的众山之长,静静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与它一起扬名天下的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2万年前的某个马年,守护十方之神、诸菩萨、天神、人、阿修罗和天界乐师等全部云集到冈仁波齐峰周围,人们遂将马年定位此山的本位年。1042年属藏历马年,这一年,印度高僧阿底峡与随从步行朝拜神山时,蔚蓝如洗的天空突然出现五彩流云涌向山峰,云间还不时显露佛的真身。另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亦令冈仁波齐峰颇具神秘感:在山峰向阳一面,终年积雪从未消融,而在山峰背阴一面,却常年无雪,即使偶有少量积雪也转瞬即化。

这座雪峰整体酷似巨大的石磨,当地藏族人民把它称作“石磨的把手”。雪峰四壁对称,峰顶如七彩圆冠,周围如同八瓣莲花四面环绕,沿峰体一侧,有条巨大的冰槽垂直而下,为这座巍峨雄伟的雪峰刻下道道晶莹而粗犷的线条。当天气晴朗时,冈仁波齐峰顶端白云缭绕,如梦似幻,由低处仰视过去,宛若人间圣地。巍峨的山体冰清玉洁,海拔6000米以上地带分布着28条发育良好的现代冰川,多是冰斗、冰川和悬冰川等。另外,在山峰脚下,亦随处可见灌木丛生、绿树遍野、古柏林立、清泉静流,无数美丽动人的景象令每位游客在此驻足停留。

冈仁波齐峰历来被称作“神山之王”,每年都会有来自印度、尼泊尔、不丹以及我国各大藏区的许多信徒前来朝拜转山。转山是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宗教活动习俗,据说朝拜者转山一圈可洗尽一生罪孽,转山十圈可在五百轮回中免下地狱之苦,转山百圈可在今生成佛升天……所以千百年来转山活动一直长盛不衰。尤其是冈仁波齐峰一带的转山活动,更能透露出朝拜者们的虔诚之心与他们对家乡净土的热爱。这里的转山道有两条:外线是以冈底斯山为核心的大环山线路,外线总长56.5千米,徒步需3天时间,若磕长头则需15~20天,信徒们一般在外线转行13圈后再转内线;内线是以冈底斯山南侧的因揭陀山为核心的小环山线路,每到藏历马年朝拜者就特别多,这是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肖属马,许多信徒都认为在马年转山1圈相当于在其他年份转山13圈。几个世纪以来,冈仁波齐峰迎接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和探险家,但是,至今还没有人能登上这座神山。或者是因为,没有人敢触犯这座世界的中心。 世间护法神——念青唐古拉

念青唐古拉山位于拉萨以北100千米处,海拔7162米,终年白雪皑皑、云雾缭绕,像是蒙着一层面纱的勇武将军。与西藏许多神山一样,这位高大雪峰也有一位守护神。从不少西藏史料中可以查询到,念青唐古拉山神的名字叫唐拉雅秀或雅秀念。据说,他本来是西藏土著神灵,某次,为了试探莲花生大师的本领,他化身为一条巨大白蛇,将一颗硕大的脑袋伸入吐谷浑地区,再将尾巴搭在怒江江畔,阻断了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系。莲花生大师提起手杖,在白蛇腰间轻轻一点,痛得它立即扭起尾巴逃进了雪山,被降服的念青唐古拉山神后来被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护法神。有些史料中还说,它是吐蕃著名赞普赤德松赞的体神,或是拉萨布达拉宫所在地红山的保护神等。念青唐古拉山

念青唐古拉山属于断块山,横亘于西藏中东部,东西长约1400千米,为冈底斯山向东的延伸。它东起昌都地区,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伯舒拉岭相接,西至阿里地区狮泉河,南界印度河上源噶尔藏布及雅鲁藏布江谷地,将西藏划分为藏北、藏南和藏东南三大区域,同时也是藏区外河流与内河流的分界线。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受燕山运动影响,念青唐古拉山地区受东西向的怒江断裂带和雅鲁藏布江断裂带的控制挤压断裂褶皱,断续而强烈地上升,形成了海拔平均6000米以上的高大山系。其西段为断块山,南侧为一断裂凹陷,故南侧地势陡峭,相对高差达2000米左右;北侧山势较缓和,相对高差1000米一条条的冰川左右。念青唐古拉山脉分布着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冰川面积达7536平方千米,且多是以山谷冰川为主的现代冰川。北坡主要以横向的山谷冰川和悬冰川为主,南北两侧的峡谷中横卧着两条冰川,直泻而下,冰陡墙和明暗裂缝密布,既险恶又壮观。

念青唐古拉山地处大陆腹地,高大的山脉阻挡了西北的寒流和印度洋暖流的进入,形成了半干旱大陆性气候。该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毫米之间,每年的5月中旬至9月中旬是雨季,这段时间的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0%~90%。雨季天气变化无常,一天中常常出现阵雨、闪电、雷暴、冰雹等天气现象。雅鲁藏布大峡谷瞭望地球最后的秘境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拥有两项世界之最,一项是世界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另一项是世界最深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高峰与第一深谷遥遥相对,在地平线上下构成两道雄伟瑰丽的绝景奇观。如今,珠穆朗玛峰被踩在脚下,人类已到达离天最近的地球之巅,却始终未能将足迹踏遍低于地平线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那片被分隔的无人区,那片据说是“地球最后的秘境”的地区,何时才能被人类彻底征服? 秀甲天下的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的河床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它的下游围绕南迦巴峰形成一个奇特的马蹄形大拐弯,在青藏高原上切割出一条长504千米的巨大峡谷。该峡谷北起米林县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昔卡村,全长504.6千米,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深的大峡谷。

1994年年初,我国科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共同发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将该峡谷科学定名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简称“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在南侧印度洋板块北上向欧亚板块俯冲碰撞和东侧又受到太平洋板块抵制的情况下沿三大板块之间的地缝合线构造而发育的。这片神秘的领地因地形复杂、风光奇绝、植物繁茂、资源丰富而秀甲天下,人们通常用“高、壮、深、润、幽、长、险、低、奇、秀”十个字来概括它的壮丽景观。从低谷到高天,从雪峰到林海,从江水到怪岩,从珍禽到植被,这里的每一处景观都令人惊叹,每一种生灵都鲜活多姿。大峡谷里有巍峨高耸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峰顶处冰川悬垂、云雾缭绕;有奔腾咆哮的雅鲁藏布江,江水湍急,江面宽阔,周边景色奇丽而壮观;还有海拔仅为155米的巴昔卡,深谷幽壑难见人迹;还有改变河流、奇绝陡险的“U”形大拐弯……总而言之,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我国西南境内风水绝佳之地。飞流直下的瀑布

从自然环境来看,雅鲁藏布大峡谷南侧的喜马拉雅山北坡,由上而下发育并分布着高山冰雪带、高山灌丛草甸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风雨林带等九大垂直自然带,这让它成为世界上山地垂直自然带最齐全丰富的地方,同时也成为动物与植物的美好乐园。据了解,大峡谷里生存着青藏高原上已知高等植物种类的2/3、已知哺乳动物的1/2、已知昆虫动物的4/5以及中国已知大型真菌的3/5。作为西藏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此地仅维管束植物即多达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1000种,各类植物花卉异彩纷呈,仅高山杜鹃就有154种,比例占世界上600多种杜鹃的26%。一些备受许多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更是不计其数,如石貂、云豹、雪豹、小熊猫、马麝、黑熊、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眼镜王蛇、蓝喉太阳鸟、黑颈鹤等。所以,人们也称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植被类型的天然博物馆”、“山地生物资源的基因库”。

众所周知,中国排名第一的河流是长江,雅鲁藏布江虽然排名第五,但它蕴藏的水力资源却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而且这条江水在“U”形大拐弯附近的单位面积水能蕴藏量一直高居世界之冠。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我国科考队员们从西兴拉往下至帕隆藏布江入口一带20多千米的河段里发现了四大瀑布群,分别命名为绒扎瀑布群、秋古都龙瀑布群、藏布巴东Ⅰ号和Ⅱ号瀑布群。藏布巴东Ⅰ号和Ⅱ号瀑布群最为出名,这两大瀑布是雅鲁藏布大峡谷中最大的河床瀑布,仅仅相隔600米左右。Ⅰ号瀑布高35米,宽62米,中间有块巨石,瀑布下坠时在此处分为两股直飞而落,激起高达100多米的水雾。雅鲁藏布江流经此处时形成一处“S”形锐角拐弯,江水顺流而下,大约行至600米以后出现了 Ⅱ号瀑布。Ⅱ号瀑布高35米,宽35米,与前者相比,虽然它比较窄,但流速却很急。这就致使瀑布下跌时拍击石壁水鸣如雷,激得底部深潭处水花激烈翻腾,突突鼓涌如沸腾的牛奶。

像是特意保护这座资源丰富的天然宝库,雅鲁藏布大峡谷从不肯轻易向世人展示全貌,那无数丰富而美妙的自然资源,就长年留守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生不息,永世流传。 著名的“U”形大拐弯

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公开露面以前,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马蹄湾早已名扬天下。然而,当世界上最深大峡谷的桂冠拱手于人后,马蹄湾也随之失色不少,令它黯然伤怀的便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U”形大拐弯。“U”形大拐弯可谓是雅鲁藏布大峡谷最奇绝的景观。奔腾咆哮的宽阔江水流经林芝地区米林县派区以后,受地质构造线的控制被迫改变方向,向东北流到东经95°左右与帕隆藏布江汇合,然后又以世界第15高峰南迦巴瓦峰为轴急转一个将近180°的“U”形大拐弯。在大拐弯进口两侧,北侧的加拉白垒峰与南侧的南迦巴瓦峰高耸对峙,谷底奔腾的急流携带着泥沙石块,呼啸翻滚着急冲向前,直直奔向平坦广阔的印度平原,其声其势蔚为惊人。

雅鲁藏布江是西藏最大的河流,当地居民都对它崇敬有加,在藏族和珞巴族的美妙传说里曾提到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在藏族的传说中,“神山”冈仁波齐峰是位慈爱的母亲,她有四个儿女,分别是马泉河、狮泉河、象泉河和孔雀河。这天,母亲告诉他们:“我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应该离开我出去见见世面。”儿女们经过一番细细商量,决定兵分四路前往印度洋。小女儿孔雀河向南进发,三儿子象泉河向北而行,二儿子狮泉河向西奔去,大儿子马泉河也就是雅鲁藏布江一心想去太阳升起的地方,遂直向东走。它绕过999座雪山,穿过999条峡谷,到达工布地区(主要包括今天的工布江达县、林芝县和米林县)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冰山之父”南迦巴瓦大雪山。雅鲁藏布江非常高兴,因一时贪玩,便在草原、鲜花与森林中流淌、嬉戏起来。一只美丽的小鹞子翩然落下喝水,雅鲁藏布江问道:“鹞子鹞子,你从哪里来?”小鹞子说:“我从遥远的印度洋飞来。”雅鲁藏布江赶紧问:“那你有没有看到我的两个弟弟狮泉河和象泉河,还有小妹妹孔雀河?”鹞子其实根本没有去过印度洋,更不可能看到三兄妹,可是它却撒谎道:“你的弟弟妹妹早都到了印度洋。”雅鲁藏布江一听急了,当即从南迦巴瓦峰脚下掉头向南奔去。为了早日见到亲人,哪怕遇到再高大的山峰、再深邃的险滩它都毫不犹豫地往下跳……就这样,深嵌在千山万谷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随之形成。

珞巴族的传说也很有意思。相传很久以前,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所有的山峰并肩而立,西藏的江水全都汇积在山北形成了大湖。波涛滚滚的湖水无处泄流,淹没了许多村庄和百姓。珞巴族的祖先阿巴达尼为了解救民生,乘坐大鹏鸟飞上天空,向天公祈求降福消灾。天公闻知凡间黎民的疾苦之后,当即责令众位天兵天将手持巨斧在喜马拉雅山脊背上砍出一个巨大的缺口,滔滔湖水遂顺着这条通道流向了印度。雪域高原从此再也没有出现湖水泛滥的灾情,人们从此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