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0:25:51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试读:

简介

当今世界的一大特点是变化越来越快,历史被遗忘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今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往事时,却不能忘记曾经在中国黄土地上叱咤风云的一代开国将军。虽然渐行渐远,但他们的生命历程和品格,依然凸现在中国革命史上,凸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

第一章 透过历史看人生

朝鲜与满清的百年恩怨

朝鲜与满清,有着数百年的恩怨。可以那么说,除了日本之外,与朝鲜持续时间最长、威胁最大的敌人,就是满清了。从地缘上来看,满清的老家满洲,亦即辽东半岛,与朝鲜半岛只相隔了一条鸭绿江而已。比之朝鲜与日本相隔的对马海峡来说,实在是近得多了。在朝鲜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南倭北虏”的外患。“南倭”指的是日本,而“北虏”就是指女真以及后来的满清了。

远在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王朝时代,女真人作为辽国东南方的少数民族部落,就有了几次侵入朝鲜半岛的事件。但是当时,高丽是唯一打败过辽国铁骑的国家,并且与北宋有同盟的关系,因此是个军事上和政治上非常强大的国家。女真人不过是小小的蛮夷部落,尚无力威胁到高丽的政权。其后辽国灭亡,女真人兴起,建立了金国,并灭亡了北宋。而高丽王朝此时进入了中期,国力变得衰弱了。终于,强大的金国迫使高丽臣服,也是女真族第一次压倒了朝鲜族。

到了十三世纪,蒙古人取代了女真人,成了高丽的新宗主国。元朝灭亡后,高丽王朝也被李成桂建立的朝鲜王朝推翻。从此,朝鲜王朝又臣服于大明朝,而女真人,重新回归到了北宋年间的状态,成为明朝东北辽东半岛上的蛮夷部落。然而,此刻的女真依然保持了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就像是长期威胁明朝北方边境的蒙古部落瓦剌和鞑靼一样,女真部落也是从朝鲜王朝开国开始,就长期威胁着朝鲜北方边境。对于明朝和朝鲜来说,蒙古和女真一直是北方大患,而对于蒙古和女真来说,明朝和朝鲜的广大国土一直是觊觎的野心了。这样一来,明朝与朝鲜、蒙古与女真的两大军事同盟很自然地就形成了。

明朝和朝鲜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国的。处于王朝初期的两个国家,都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军事力量。明朝第三个皇帝成祖与朝鲜第四个国王世宗,就先后发动了远征蒙古和女真的军事战争。而蒙古与女真,当时根本就不是明朝和朝鲜的对手。原本趁着高丽末期混乱年代侵入朝鲜半岛内地、并建立六镇的女真部落,很快就被世宗的军队重新赶回到了鸭绿江的对岸。女真各部落无奈地向朝鲜王朝臣服。

从十五世纪后半叶开始,明朝和朝鲜都进入了王朝中期时代。制度和文化上非常相似的两个国家,朝政都逐渐沦落到了朋党大臣的手中。疲于内斗的两个国家,其军事力量都渐渐变弱。尽管如此,把持明朝内政的宦官王振挟持着明朝皇帝英宗,还是盲目发动了远征蒙古瓦剌部落的战争,结果非但遭致惨败,而且还引狼入室,导致瓦剌军队威逼京城。东邻的朝鲜,此时正是第七位国王世祖刚刚发动内乱篡位的时候。女真部落利用这个机会又一次侵入了朝鲜内地。到了第十位国王燕山君时期,国内政局的动荡加上南方倭寇的大肆侵入,使得朝鲜根本无力与北方的女真部落对抗。朝鲜北方的大片国土,逐渐变成了女真人的殖民地。

朝鲜国王燕山君的暴政引发了臣下的叛变。大将军朴元宗等人废除了燕山君,拥立了新国王中宗即位。把握了军权的朴元宗等反正功臣们,对内对外都采取了铁腕强硬政策,多次调动大军北伐女真。女真首领速古乃屈服于朴元宗的军事力量之下,被迫再次向朝鲜朝廷臣服。并主动归还了当初侵占的朝鲜国土。但是,稍稍取得边疆安定的朝鲜,却又一次转回到了无尽的内斗之中了。

接下来的仁宗明宗时期,朝鲜的实权被文定王后把持。崇佛排儒并好于内斗的文定王后,根本无心关心北方边境之事,这样又给了女真人可趁之机。到了十六世纪末第十四代国王宣祖初期,朝鲜北方的大片国土又沦落到了女真部落的手中。为了抵抗女真的入侵,宣祖国王派出了李舜臣、元均等名将北伐征讨,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却难以根治女真大患。

就在这个时候,女真和朝鲜内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朝鲜内部的朋党纷争日趋成熟,终于诞生了东人党和西人党这样的成熟政党,开始了两百年的朋党政治。而女真各大部落之间的内斗也日趋白热化。为了替祖父报仇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联合明朝中央军的力量,逐渐吞并女真的其他部落,开始了统一女真的行动。

视女真为心腹大患的明朝和朝鲜,刚刚准备抽动大军夹击女真,就面临了日本的巨大威胁。统一日本国内的关白丰臣秀吉,发动大军侵略朝鲜,并占领了朝鲜的半壁江山。为了帮助朝鲜解围,明朝出动大军入朝作战。在明鲜两国军队的配合之下,终于赶走了日本侵略者。但面临西北边境新内乱的明朝以及战后重兴的朝鲜王朝,都无暇顾及女真部落。这样给了努尔哈赤充分的时间兼并各部,最终统一了女真全部。统一女真各部并且建立了后金的努尔哈赤,把军事上的主要目标瞄准了明朝。这样,明朝的属国朝鲜,反而得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努尔哈赤多次以平等的国书表示了要与朝鲜和平共处的态度。而朝鲜第十五代国王光海君,也认识到了朝金两国军事实力上的巨大差距,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愿意与后金修好,对内积极培养国力,应付以后的战事。

朝金两国的和睦令明朝中央政府非常的不满。明朝多次以宗主国的身份胁迫朝鲜出兵协助讨伐女真。光海君象征性地征讨了几次后金,努尔哈赤了解朝鲜国王的真实用意,因此密约光海君,表示不会调集军队来攻打朝鲜。光海君以后也以国力不济为由,推托了明朝皇帝下令征讨的诏令。光海君的所作所为给了他的政敌以推翻他的借口。光海君是依靠朝廷里大北派的势力登上王位的,而大北派的政敌西人党一直处心积虑要除掉光海君。这样,明朝就连同西人党一起,推翻了光海君,拥立了他的侄子仁祖为新国王。仁祖国王和西人党上台后,改变了对后金的怀柔政策,接受明朝的诏令,积极备战讨伐女真。后金与朝鲜的关系,一下子就恶化了起来。

继承努尔哈赤之位的后金新大汗皇太极,决定侵略朝鲜。1627年,皇太极派他的堂兄阿敏率领大军南侵朝鲜,朝鲜史称“丁卯胡乱”。以屠戮平民闻名的阿敏,早年在辽东半岛,就多次屠杀汉人百姓,此番进攻朝鲜也不例外,血洗了整个朝鲜北部。仁祖国王和西人党被迫向后金臣服,表面上宣布脱离明朝,并与皇太极缔结了兄弟之盟。但是,明朝考虑到拉拢朝鲜有助于在后金的背后放下隐患,因此没有追究朝鲜臣服于皇太极之罪,相反却派出了军队支援朝鲜抵御后金。尤其是崇祯帝即位后,对后金一直保持着强硬政策,因此朝鲜并没有真正臣服于后金。

基于这样的状况,为了彻底免除后患,已经改国号为大清的皇太极,于1636年出动大军亲征朝鲜,朝鲜史称“丙子胡乱”。由于明朝没有及时调派援军,朝鲜大军兵败如山倒。在多尔衮挟持了朝鲜王室成员后,朝鲜国王仁祖被迫在南汉山城向皇太极投降。从此,朝鲜真正脱离了明朝,变成了清朝的属国。与朝鲜民族持续对抗了数百年的女真人,也终于爬到了朝鲜人的头上,成了真正的宗主。满清的两次入侵不但给朝鲜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促使朝鲜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帮助仁祖登上王位的西人党,也因着李适之乱分裂为亲清的功西派和反清的清西派。由于功西派在仁祖反正和平定内乱的过程上立的功劳超过了清西派,因此功西派的势力压倒了清西派。而主张与满清和谈的大臣金自点、崔鸣吉等功西派要员就掌握了朝廷的权势了。

1644年,明朝灭亡、满清入关,自此清朝入主中原。这一事件对朝鲜国策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对明朝击败清朝抱有一丝幻想的清西派面对了功西派更大的打压,其势力被扫除。与此同时,在功西派内部分裂为了主张出兵援助清朝的洛党和反对出兵援助清朝的原党。洛党的金自点在获得了领议政的职位后,压制了原党,并派出军队帮助满清南下攻打明朝残余势力。

虽然朝鲜表现出积极亲清的一面,但对于清朝统治者来说,朝鲜依然是插在背后的一把剑。因此,皇太极和多尔衮等人,提出朝鲜王室每年派出王子作为人质关在沈阳和北京。朝鲜国王仁祖屈服于满清的淫威,只能答应。但是,这些被扣作人质的王子长年被关在北京,内心中就充满了对满清的仇恨。在他们回国继承王位之后,就打击了洛党的势力,鼓动朝廷和百姓积极备战。原为清西派人员的宋时烈成为了西人党的首领,提出了北伐论。

随着清朝军队逐渐控制了中国全境,朝鲜内部又发生了变化。西人党再次分裂为亲清的汉党和反清的山党。满清统治者非常清楚朝鲜内部的变化,为了取得朝鲜的信任,多尔衮和顺治皇帝相继送还了被扣作人质的王子,还继承了明朝的对外政策,把朝鲜列为第一属国。另外,清朝还两次邀请朝鲜军队与八旗军队结为联军,北上讨伐俄罗斯(罗惮征伐)。朝鲜的火枪手在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了清廷和朝鲜朝廷的一致褒奖。清朝善意的举动仍然得不到朝鲜态度的好转。在支持清朝的汉党退出了政治舞台后,西人党又分裂为老论派和少论派。十七世纪后期第十九代国王肃宗即位后,南人党依附着张禧嫔得势。张禧嫔为了推翻仁显王后闵氏的势力,积极与清朝合作,铲除掉了提出北伐论的反清大臣宋时烈,满清与朝鲜的关系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清朝拒绝册封张禧嫔之子为世子,因此两国关系又有了恶化。在张禧嫔的势力被去除以后,肃宗国王举办了大型的祭祀明朝三皇(太祖、神宗、思宗)的活动,再一次表达了北伐清朝的意愿。

到了十八世纪中叶的朝鲜第二十一代国王英祖时期,亲清的南人党被英祖国王扫除。然而,由于明朝灭亡已经超过百年,英祖国王从国家大局考虑,向满清妥协,并积极开展中日朝三国贸易,致力于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朝鲜民间的民族独立主义逐渐萌芽,新的反清种子就此种下了。不过,伴随着反清思想产生的,是朝鲜人逐渐把满清与中国划上了等号,反清之风演变成了反华之风。

鸦片战争后,不可一世的清朝开始遭受西洋列强的侵略。朝鲜同样也是。在日本入侵朝鲜后,清朝为了“保护”朝鲜,派兵进驻。这样就爆发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是后话,在此不言表。何况此刻的清朝在国际舞台上的的确确扮演起了中国的角色。朝鲜与满清的恩怨,也由此进化为朝鲜与中国的恩怨了。

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演变

(一)满族

1.满族的起源与形成。满族的名称是在明朝末年才出现的。但满族发展的历史却很久远。历史上活动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肃慎人、挹娄人、勿吉人、(革末)吉人和女真人,都是满族不同时期的先人(其中十三世纪初,被蒙古族灭亡的金国的女真人是满族的直接族源),到明朝初期,原来就以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为中心,散布在松花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东达海滨的女真人,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明朝和朝鲜掠夺的欲望和交换的要求,逐渐结成新的联盟,开始了频繁的南迁。重新分布于长白山周围和辽宁省的东部,北部地区,大部分定居,并以农耕业为主。以后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并建立了“大金国”,完成了满族统一的大业。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简称满族。

2.满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满族形成后不久就建立了大清王朝。大批满族人随着入关。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满族人分布范围扩大到北京和全国其他许多大中城市,后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改用汉语;同时又由于大量汉人移居关外,使留在东北的满族也逐渐改用汉语。清朝灭亡后,满族人就散居在全国各地。有些零星分散的,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而改称他族,或被汉族同化。较为聚居的地区仍保留有满族的称号。这就是目前分布在北京、成都、西安等大中城市及河北省青龙、丰宁两个满族自治县内的满族的历史来源。原来就留在东北境内的满族,在清朝灭亡之后基本没有大的变动。一部分逐渐聚居在目前辽宁省的岫岩、凤城和新宾等三个自治县内,其余的分散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以辽宁省为最多。(二)朝鲜族

我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陆续迁来的。朝鲜族的最早迁入开始于十七世纪末的清代初年。当时朝鲜族中的一些苦难农民,越过两国的边界——鸭绿江和图们江,在我国境内的沿江一带开荒种地,并逐渐定居下来。以后规模较大的迁入有两次。第一次是在1869年。当时朝鲜北部发生了空前的大饥荒,大批饥民为了寻找生路,不顾清王明的禁令,扶老携幼,涌入中国。据统计,1870年在鸭绿江北岸一带已有28个朝鲜族聚居乡。到1881年定居在吉林延边地区的已达一万多人。1883年聚居吉林省的辑安、临江和辽宁省的新宾等地的朝鲜族有37000多人。这一时期也有少数朝鲜人沿乌苏里江一带迁入黑龙江省境内的。随着朝鲜族移民的不断迁入,迫使清政府把封禁政策改为招民开垦政策,以索取兵饷,充实边防。正式设立“招垦局”,并在图们江北岸长约七百里、宽约五十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居住地建立行政机构,从而构成了朝鲜族在我国的最初分布状况。

朝鲜族的第二次大迁入是1910年以后。日本吞并了朝鲜,迫使一部分丧失土地、生活贫困的朝鲜人大批进入我国东北。朝鲜族的分布地区也逐渐扩大,除延边外,沿鸭绿江南段的吉林、辽宁东部地区人数不断增多,同时有的已开始深入到长春附近地区。到1918年,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朝鲜族已达36万余人。这些迁入的朝鲜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种植,因此对东北地区水田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建国以后,由于党的民族政策和朝鲜族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使一部分朝鲜族知识分子进入东北和内地的许多大城市,仅在北京工作的就达数千人。(三)蒙古族

1.蒙古族的起源和形成。蒙古族的族源是五世纪时的室韦,其祖先最早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七世纪时西迁到鄂嫩河——石勒喀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十一、十二世纪时,活动范围扩大到整个蒙西高原,并由许多部落组成。“蒙古”是其中一个部落的名称。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国,加快了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逐渐融合为一个新民族共同体,“蒙古”也由原来的一个部落名称变为整个民族的名称。

2.蒙古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蒙古族在我国之外的主要聚居区是蒙古人民共和国。我国境内的蒙古族,百分之七十以上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在新疆、甘肃、青海和东北等地的巴音郭楞、博尔塔拉、海西、甘南四个蒙古族自治州和布克赛尔、肃北、河南、阜新、喀喇沁左旗、前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七个蒙古族自治县,此外在宁夏、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也有少数聚居或散居。蒙古族的这种分布现状有三个特点:一是聚居地规模差别大,大到一个自治区,小到一个村庄;二是聚居地区多,仅自治地方就有12个;三是聚居地的范围广,从东北到西北,从内蒙古到大西南,分布在十多个省区。蒙古族地理分布现状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原因。

首先,政治统治的需要。随着蒙古族日益强盛和占领区的不断扩大,为了加强统治,1260年忽必烈把统治中心从漠北的和林迁到燕京(后称大都,即今为北京)。1271年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后,把被占领的地区分为许多块封建领地,由蒙古人直接管理。没有被分封的地方,也是派蒙古族担任军政首领。这样蒙古族的分布范围由于政治统治的需要,由蒙古高原扩大到全国各地及中亚一些地区。

其次,是民族斗争的结果。元朝灭亡之后,大部分蒙古人退回漠北地区,一部分留在原来的封地内。为了防止北移的蒙古人的侵扰,明代在东起辽宁,经今内蒙古地区和甘肃北部,西到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二十多处蒙古族卫所。以后蒙古族又经过统一和分裂,一部分又迁入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清代进一步加强了对蒙古族统治,参照八旗制调整了蒙古大小封建领地,建立了盟旗制度,从而使蒙古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固定下来,沿袭至今。目前蒙古族聚居在内蒙古及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青海、甘肃等地的分布现状都是这样形成的。还有少数蒙古人加入军队或作为官员被派遗到各地,加上元朝灭亡后留在地方的少数蒙古人,就形成了目前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地一些散居分布的现象。(四)回族

1.回族的起源与形成。回族的族源比较复杂。就构成的成份来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就迁入我国的时间来看主要有两个时期:早期的是从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间,从海上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商,最后留居在广州、泉州、杨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后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纪中叶被蒙古族先后征服的葱岭以西、黑海以东中亚和西亚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还有其他一些民族。这些征服的民族,由于各种原因随蒙古军从陆上经过新疆来到中国。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调过来的“西域亲军”中的“回回军”。这些在不同时期、经不同线路到中国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经过与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特别是与汉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变,到明代时终于形成了一个独立民族,因“回回军”而得名回族。

2.回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回族目前的分布除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外,还有甘肃临夏、新疆昌吉两个回族自治州和甘肃张家川,青海化隆、门源、大通、民和,新疆焉耆,河北大厂、孟村等八个回族自治县,贵州威宁、云南巍山和寻甸等3个回族彝族自治县,此外在河南、山东、安徽、湖北等省还有以民族乡和与汉族杂居等形式的零星分布。总之大分散、小集中,是回族最基本的分布特点。分散范围之广,分布地区之多,都是其他民族所不能相比的。回族这种分布局面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其一,是本族先民迁入的时间和路线不相同。从海上来的分布在东南沿海各主要城市,从陆路来的主要在西北及内地一些城市。

其二,是本族先民的职业成份复杂,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包括军士、工匠、商人学者、贵族、掌教和普通的老百姓。由于职业和生活的需要,对于居住地的环境要求也就不同,因而开始就分散在许多地方,奠定了大分散的分布特点。例如,军士主要驻防在河西走廊与宁夏、河南、山东、河北及云南等地。后来这些分驻各地的军士,除了小部分过着兵农合一的生活,被称为“屯戍”人户外,大部分随地入社,成了普通农民,他们或聚居,或杂居。商人、工匠等又多分居在各个城市和交通要道上。贵族和学者多住在各级政治中心城市。

其三,是宗教信仰的凝聚作用。回族虽然从一开始就居住分散但却没有被同化或融合,反而始终保持一个独立民族的特点,使大分散中的小集中能够存在下来,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成为回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质的一个基本条件。分居各地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建筑清真寺院,并围寺而居,在多民族的环境中,自成格局,俨然是一个个小的阿拉伯世界。

其四,是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由于随蒙古军东来的许多回回人对元朝的开国及其军事、政治、经济都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回回中的上层人物直接参与了元朝的政事,被朝廷作为“色目人”,给予高于汉人一等的社会地位,享受特殊待遇。这也成了促成回族民族自我意识形成的一个因素,使得回族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立性。(五)维吾尔族

1.维吾尔族的起源与形成。维吾尔族是西北和新疆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维吾尔族的直接渊源是唐代时先称回纥、后改为回鹘的民族。唐中叶,回鹘被黠戛斯击溃,诸部离散。其中向西迁移的有西州回鹘和葱岭回鹘。以后这两支回鹘与早就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语各部,与居住在南疆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以及自西汉开始历代移居来的汉族人,唐代时迁徒来的吐蕃人等长期相互溶合,逐步形成了一个新民族。后来,这个民族共同体里又增添了契丹人、蒙古人的成份。他们自称“维吾尔”意思是“团结”、“联合”。不久,伊斯兰教取代了回鹘人原来信奉的萨满教和佛教。共同的信仰,使这个民族共同体进一步巩固下来。到十二世纪初维吾尔族基本上形成了。

2.维吾尔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维吾尔族基本上分布在天山以南地区,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人口分布在新疆以外的湖南、云南、贵州的个别地方。形成了与回族完全不同的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大集中的形成,首先是因为新疆是维吾尔族的发祥地,那里有以吐鲁番和喀什为代表的两大回鹘文化中心,成为吸引维吾尔族的强大凝聚力。其次是由于新疆远离内地,维吾尔族也从没有强大到大规模进入内地的力量和要求。相反,蒙古族兴起后,现在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属于察合台汗国领地。蒙古人不仅把分散的维吾尔族统一起来,还使他们的分布地域基本稳定下来。清代,中央政权进一步控制了新疆,维吾尔族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主要聚居的南疆八城(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阿克苏、乌什、库车、喀嘛沙尔)在清政府的治理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再次是维吾尔人大多以从事种植业为主,南疆的绿洲地带有良好的农耕条件,而周围地区除了大山就是荒漠,只要不受到来自外部的干扰,他们就没有必要离开那里,象游牧民族那样四方飘泊。维吾尔族中的极少一部分分散在远离新疆的内地和西南,那是由于历史政治原因造成的。如明朝初年(1372年)朝廷从新疆征调了一批维吾尔军士,携其家属到湖南的常德、桃源等地屯兵戍守,以后就世代定居下来。分布在云南、贵州的零星维吾尔族,也属于这种原因。(六)哈萨克族

1.哈萨克族的起源与形成。哈萨克族的族源也很复杂。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四世纪,居住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前苏联境内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孙人,以及更早些时候就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白种人)和月氏人,是哈萨克族最早的先世。六世纪后半叶,游牧于阿尔泰山地区的突厥人,在天山北部的乌孙故地与乌孙人首先开始了哈萨克族最早的溶合,以后又有契丹人、蒙古人先后也加入了哈萨克民族的形成溶合之中。随着蒙古人势力的不断扩张,溶合后的早期哈萨克人的分布范围曾扩展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十五世纪六十年代,在锡尔河下游地区游牧的早期哈萨克人从蒙古人的金帐汗国分裂出来,向东迁移到巴尔喀什湖以南的楚河流域。由于他们是为反抗和摆脱压迫与统治而迁移的,因而得名“哈萨克”,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这部分人后来又不断地与南迁的乌孜别克人和由游牧转向定居的蒙古人溶合,并建立了哈萨克汗国,正式形成了以“哈萨克”之名见称于世的新的民族共同体。

2.哈萨克族地理分布历史演变。哈萨克族是个跨境的民族,在我国境内的主要集中在新疆的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个哈萨克族自治县以及乌鲁木齐市。在甘肃省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等地也有聚居。境外的哈萨克人主要集中在前苏联的哈萨克共和国境内。哈萨克族的这种分布状况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历史上的哈萨克人游牧范围十分广阔。十六世纪前期,分布西至乌拉尔河,南到塔什干,北接伊施姆河,东达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从十八世纪中叶起,沙俄势力侵入中亚,开始蚕食中国领土,逐步吞并哈萨克草原和哈萨克人居住的其他地区,使一部分哈萨克人中断了与祖国的联系,并被迫迁移到沙漠地带。1860年到1883年,沙俄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调所谓“人随地归”,先后割占原属我国新疆地区的土地40多万平方公里,使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哈萨克族人民成了异国公民。原来就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及划界后纷纷投归祖国的哈萨克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地区和博尔塔拉一带,部分在阿尔泰山以南地区。这就是今天新疆哈萨克族聚居地形成的由来。清代,还有部分哈萨克人因军事征调和其他原因,流散在甘肃、青海等地,建国以后约有25000多人先后回到故地阿勒泰,重建家园。(七)藏族

1.藏族的起源与形成。藏族是由历史上的吐蕃直接发展来的。藏族与吐蕃是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两个名称。吐蕃是在青藏高原上土生土长起来的一个民族。七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标志着吐蕃民族的正式形成。在以后的发展中,吐蕃又先后融合和同化了许多部落和民族,壮大了自己的民族成分。“吐蕃”作为民族名称,在历史上一直沿用。直到民国时期才正式统一命名为藏族。“藏”是藏语对西藏地区前后两部分的译音合称。藏语称前藏为“乌思”,称后藏为“藏”。

2.藏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藏族今天的分布地区,除西藏外,还有青海和甘南的大部分地区,云南和川西的横断山区。藏族这种虽地跨数省,但又相互连片的分布格局的形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

藏族现在分布的地区,基本是历史上吐蕃强盛时期所占领的地区,以及以后被他们兼并、融合和同化的一些部落、民族的分布地区、这些部落和民族有:羌人的支系羊同人和白兰人、党项人、吐谷浑人等。吐蕃强盛时还曾占领过河西今甘、青境内部分地区和安西四镇(今新疆境内)等地,也同化了在他们统治下的部分汉人和西域各族人民。

吐蕃分布地区的主体是青藏高原。这里自然环境与其他地区差别太大,地势高,气候寒冷,交通不便,土地贫瘠。不适于发展农耕业。因此在长期的发展中,很少有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迁入。这使得藏民族共同体及其分布的地域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得以完整的延续下来。(八)彝族

1.彝族的起源与形成。彝族的先民,与分布于我国西部的古代氏、羌有着密切的关系。西汉时彝族的一支先民就以“昆明”为名。东汉时的“叟”也是对当时彝族先民的称呼。唐宋时期的乌蛮人(元以后被称为“罗罗”)是彝族的直接前身。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历史条件的不同,彝族的形成过程出现了二元化的现象。一支是以云南的彝族为代表,是在国家产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唐代南诏国的建立标志着这支彝族的真正形成。另一支是以四川凉山地区北部乌蛮的彝族为代表。他们没建立过国家,而是首先联合成部族,再由部族发展成民族的。

2.彝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彝族主要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区内,即四川的大渡河以南和雅砻江支流以安宁河两岸的大凉山地区,以及云南的金沙江、元江、哀牢山、无量山之间的地区及滇西的华坪、宁蒗、永胜等被称为云南的“小凉山”的地区,贵州的安顺、毕节两地区,广西的隆林、睦边两县。彝族分布的这些地区自然环境都比较差,绝大部分是地形十分复杂的高山,有的属于高寒山区,平坝和河谷地带很少。这种分布格局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变。

在秦汉时期,彝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大约在云南滇池周围和四川邛都(今西昌东南)地区,从事农耕业或游牧业。后来向南迁到“诺以”、“曲以”两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宁河流域。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他们又从金沙江、安宁河流域和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渐扩大到滇江北、滇南、黔西北及广西西北部等地。唐代南诏国和宋代大理国的建立,使彝族的分布范围扩大到国家势力所及地区。到了元代,中央政权在云南彝族的聚居地区设置了路、府、州、县和宣慰司,在贵州水西地区(今黔西、大方一带)设置了宣慰司,在四川的雷波、屏山、金沙江两岸等地设置马湖路,在西昌、冕宁、普格一设置建昌路,在大、小凉山设置罗罗斯宣慰司。这种行政区划的确定,使彝族的地域分布基本上稳定了下来。明代在彝族地区实行流官、土官和土流兼治三种行政管理办法,扩大了封建地主经济的影响,加之大量的汉族移民,对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彝族地区的直接统治,进一步促进了封建地主经济的确立。(九)白族

1.白族的起源与形成。白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汉晋时期的(棘人)是白族的直接祖源,唐宋时期的白蛮是其前身。白蛮不仅参与了唐时的南诏国政权,而且还作为主体亲自建立了大理国封建农奴制国家。唐宋是白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期间白族与中原地区互通有无,交往密切,在许多方面受到了汉族的影响,促进了本民族的发展,还同化了一部分迁移来的汉族。

2.白族地理分布的历史演变。目前我国白族的地理分布比较集中,80%以上聚居在云南境内位于洱海之滨、又有金沙江横贯东西的大理地区,近20%的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和贵州毕节等地。这是一种大集中与小集中并存的分布方式。

大理作为白族的最大集中地,不仅是因为洱海地区是白族的发祥地,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很久以来就同内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基本上保持着社会比较稳定,经济相对发展,人民生活安宁的环境。西汉时在此设立了叶榆、云南、比苏、唐等县,隶属益州郡管辖,还把大批汉民迁移到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器,促进了洱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东汉时洱海地区改属永昌郡。三国时诸葛亮征云南后在洱海地区设置云南郡。唐代先在此设置姚州都督府,后又扶持南诏地方政权。大理与宋朝及内地也相处很好。元朝在云南建立了行省,在大理设置了大理路和鹤庆路。明朝在大理洱海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除世袭的土官,改派“流官”治理,又在洱海地区长期以来基本上保持了行政区划和建制的连续性,因而维持了地域关系的完整和社会政治经济的相对稳定。

二、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

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一)在族源方面。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一是迁入前就已经完成了民族的转化过程,属于已经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迁入我国后,有的仍然保持着原来民族的独立性。如朝鲜族和俄罗斯族是分别形成于朝鲜半岛上和俄罗斯境内的民族,于十八世纪开始陆续迁入我国。也有一些民族迁入我国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又融合了国内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为一个新的民族。这些境外迁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来自中亚和西亚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体而形成的。

二是从外部移入到我国境内不是已经形成的独立的民族,而是还处于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联盟阶段。在我国境内逐渐演变并完成了民族的转化,形成为当代的一个少数民族。如柯尔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苏联境内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被称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在元代由中亚细亚的马尔汗经过长途跋涉到青海东部的循化地区定居下来的;乌孜别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从中亚地区迁入新疆的。

2.族源产生于国内的各民族中,多数既可找出向当代民族转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远祖先世,而且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历史非常久远的古老部族。从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来看,各民族的远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满族的最早先民肃慎人早在舜时代就活动在黑龙江流域地区。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区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远源百越及以后分化出的骆越、瓯骆,苗、瑶的先民五溪蛮,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时就活动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现时间普遍较晚些,但多数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韦,维吾尔族源于回纥,哈萨克族起源于突厥,藏族源于吐蕃,彝族源于乌蛮,白族源于白蛮,壮族、黎族源于俚,侗族源于僚等,分别在汉代、南北朝和隋唐时就已经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后才出现的民族很少,满族的渊源女真是在宋辽时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个分支演化而来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个。这说明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国家。这些古老的民族与汉族及其前身华夏族有着长期的交往和渗透,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3.作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与当代民族之间的渊源关系非常复杂。大体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一个历史上早期的部族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最终只形成当代的一个民族。如古代的室韦与蒙古族、吐蕃与藏族、巴人与土家族等,一个祖源只与当代的一个民族有历史的延续关系。

二是一个早期的部族,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分化,最终形成了当代的多个民族。如当代的苗族、瑶族等属于苗瑶语族的各民族,最早的远祖先世都是五溪蛮;南方属于侗傣语族的壮、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远祖先世都与百越集团及其主要支分瓯骆和骆越有密切关系;西南地区属藏缅语族的哈尼、彝、白、纳西、拉祜等民族同属于古代的氐、羌系统;西北地区的维吾尔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纥演变而来的。

三是有的当代民族追溯不出一个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体族源,他们一开始就是几个原始部族的混合体。如哈萨克族最早的远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后四世纪期间活动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围地区的乌孙人,及更早些时候就住在这里的塞种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虽然都信奉伊斯兰教,但却分属于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人等不同的民族。(二)在民族的形成发展方面。当代的民族都经历了非常曲折、漫长的演变过程。表现在:

1.当代的每一个民族,虽然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后的发展中,没有哪一个自起源到现在始终保持着当初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相反,都掺杂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后融合、吸收、同化、渗入了许多其他民族成员。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历史上已经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与他民族溶合后形成了另一个新的民族。

2.多数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经历了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首先是通过民族活动范围的大体确定,使民族共同体得到进一步地稳定与发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缘关系转化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通过建立独立的民族地方政权来实现的,是在先产生国家政权的基础上,逐步使部族之间在经济活动生活习惯、语言与意识等方面趋向一致,从而完成民族的转化。如藏族、蒙古族、满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从没有独立建立过国家政权,是通过中央政府设置行政机构的方式,使他们的地缘关系得到确定,而后逐步完成民族的转化。这样的民族较多,苗、瑶、侗、壮、土家、黎等民族都属于此种情况。

3.民族起源的远祖先民出现的时代相差非常悬殊,但完成民族的转化、形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时间却非常接近。当代民族的远祖先民,有的远在舜禹时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时出现。藏族的先民室韦是南北朝时才出现的。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时间,绝大多数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间。唐宋两代是我国当代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时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个别民族,由于流动性大,无稳定的活动地域,或由于其他原因,形成时间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萨克族形成于明代。最早的与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这是由于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权更加巩固,封建经济高度发达,疆域不断扩大,行政区划逐渐稳定。这些对连续地区少数民族的转化与形成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变方面。当代少数民族都经历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问题。历史上每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范围。但是这些民族形成初期确定下来的共同地域,随着民族的兴衰和发展,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大体有三种情况。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后其活动的地域范围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保持着当初的状况。南方多数民族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如藏族自七世纪吐蕃兴起时就活动在现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区;彝族一开始形成时就居住在云南西部横断山区和以四川大、小凉山为中心的两个地区,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这种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岛上,以后虽然由于汉族的迁入,使他们的范围逐渐缩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区,但从来没有扩大到海南岛以外地区。其他一些民族,如台湾岛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处的土家族,以及广西的壮族、侗族等,现在的地理分布与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动范围基本一致。

2.多数民族形成以后,由于政治历史和社会经济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范围比原来的扩大许多,有的与原来的发祥地已毫无地域联系。满族和蒙古族,他们的发祥地分别在东北黑吉两省的白山黑水之间和蒙古高原东北部的草原地区,以后这两个民族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央王朝,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统治全国的需要,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被推翻后虽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范围仍然远远超出当初的东北和蒙古地区。发祥地在辽宁的锡伯族、发祥地在大兴安岭周围地区的达斡尔族、发祥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明清两代,由于军事征调,一部分离开了发祥地,锡伯族、达斡尔族到了新疆,维吾尔族到了湖南、云南等地。还有原新疆的哈萨克族,建国前因受反动军阀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肃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萨克人居住在那里。

3.我国当代少数民族的地理分布中,还有一些跨国的现象。这也是在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属于这种类型的民族有:朝鲜族,是形成于朝鲜半岛而后迁移到我国来的,并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立特征;蒙古族,由于历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族,原来起源、形成和活动地区,都属于中国的领土,后来因为沙俄割占了我国大片土地,并推行“土归民随”的政策,使哈萨克族的相当一部分成了前苏联的国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发祥地都在我国境内,后由于迁移流动,一部分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邻国境内。

透过汉字看人生

警惕,敬言,能警惕言语要敬,惕,心有易,心中存易,常思易理,就要警惕,生活中不要做不符合易的事。

美,八大王,八目成王,儒家的八目练好了,就成王了,意为修养好。

兵,丘八,好丁不当兵,八目压在山丘下,就是兵,打仗,互相残杀就把修养的原则丢了。

素,安之若素,吃素的,我行我素,素净。我们经常说,提高素质,安之若素,素净,吃素的,我行我素,怎么理解素呢?我考虑,素是相对于肉食来说的,肉食比较贵,吃素比较便宜,所以吃素就省钱,我们延伸一下,素质呢,就表示我们的欲望较少吃不上肉,吃素也可以满足,再延伸一下,表示对财,色,权等等欲望较小,称之为素。

惹,若其心才能若动他,抓住别人得心理,对症下药。

悉,采心,采自己的心,知道自己,采别人的心,知道别人。

己,利自私心有忌,舍己为人予乃舒。

忌,己心,心里老想着自己,所以有忌讳。

舒,舍予,予是我的意思,舍了自己就舒服,也就是不太计较就不会太不舒服了,也就是想开些儒乃人所需,佛却弗容人,道义首自走,理应里成王。

儒,乃人所需,儒由人、需组成,儒是成人之所需,这里的人应指君子,有较高修养的人,儒让人修养浩然之气,成为大气之人。

佛,却弗容人,佛家不要妻儿父母,六根清净,意为去除凡之各种欲望,成为佛,在寺院修炼称为僧;僧,人、曾,曾经是人,经过修炼,去除各种欲望,成佛了,就不是人了,这里的人应指人的各种欲望。

道,义首自走,取道家道法自然之意,此自然非指现在所说大自然界的自然,自然代指万物是西方科学传入后的叫法,中国以前的自然是指本来面目,本来状态,事物本来的发展状态。

理,应里成王,要想有理,就要自己内里修养高,也就是思想修养高,达到王的状态;王,古代也当旺讲,里面旺,生机勃勃。

心,田在思,苦想心灵百相兹心唯慈,大悲是非欲心思,心田,想,心相,慈,兹心,悲,非心思想,心灵的田野生长出的心灵的各种状态,各种想法。慈悲,常思常想,看到人陷于各种欲望苦难之中,就渐有慈悲心了。

努,使力为奴,自己走才有起色。

怒,则心为奴,学而立如山端庄。

信,人言,他人言不可轻信。

努,奴力,怒,心奴,起,己走,信,人言,言而无信,非人,端,立,而,山。怒和努,一主动,一被动,一自有主张,一让人牵着鼻子走,努,力气是奴隶,怒,心是奴隶,为外物,外事,别人所牵。起,己走,有自立之意,起,己走组成,自己走之意,人必须自己内部立起来,才能有起色,外来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才行,有人说那个地方的人扶贫也没法扶,给点钱,吃了,喝了,又没有了,怎么扶,自己立不起来,别人没法扶,对不起,就是打消了别人的自信心,使人丧失前进的勇气,所以别人可以对不起自己,自己不要对不起自己,自己要看的起自己,内部立起来,有自己的主见。

惭,斩心为惭,心中有鬼就愧心音有意,心原有志发愿惭,斩心,愧,鬼心,意,心音,愿,心原。

千心忏处细思量,每心悔尽开新天千心为忏,每心为悔什么是小人,什么是大人?我从个人修养方面说一说我们看电视,看书,以前叫当官的,都叫“大人”,什么是大人,就是通过学习有了一定的思想修养的人关于红袜子踩小人,我想讲一点自己的看法,对于一个人来讲,你一个事做的好,不亏心,在这件事上就是大人,做的不好,亏了心,在这件事上就是小人,所以,我认为,踩小人,从修身的意义上说,就是踩自己,把自己身上的缺点踩掉,作为小人的一部分踩掉,而成为大人碍自己路的就是自己的缺点,换句话说,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不要把一切都推在其它的“小人”身上,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奇怪,奇人可成大器,怪才藏有圣心。

奇,上大下可,可大之意,意为奇者可以成为大,怪字,圣人之心,圣人心人琢磨不透,所以人觉的怪,这个世界的奇怪,是在引导你成为圣人,也就是让你向着圣人前进,像那方面前进?其实是让你渐渐明白奇怪的世界,你觉得奇怪,研究一下,不就明白了信誓旦旦言已折誓,折言,打折的言语,所以誓言不可信,不相信对方才发誓。

悚,束心如履冰,悚栗,惊悚,看到人一不小心就要吃亏,要把心束起来,小心行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改,改为己学文。

政,是正文,正确地文。

救,求之于文。

文化,文化二字,越看越有意思,文,上面一点是化生万事万物的本源,也就是道,用一点表示,2的n次方分之一,无限趋进于零,其实最后不可分了,就是所谓的道,易,无极、造物、自然,反正就那么个东西,用“文”字上面的一点表示,点下面的一,是道生一的一,也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文”字下面的一个交叉“×”相当于阴阳相交,也就是一化生出阴阳互相混化,文化的化,就是文来化万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就是,世界的本原物质不断的演进变化前进。

合,人一口,众人一口,口径一致为合。

障,耳旁有章法,也就是耳朵听了一个说法,在脑子里扎了根,形成障碍,再听到别的就听不进去了,平常说人脑子顽固,不开化之意,不以此一害彼一,听了一个说法,不能让他形成障碍,听到另外的,看到另外的,还要能辨别接受才行。

聋,龙的耳朵。龙是智慧的象征,有时听到了装听不到,是修养的表现,比如听到别人骂自己,就装听不到就行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冕,不要动气。

恕,如心,如人之心,多想别人的处境,想法,换位思考,处于别人的境地思考,容易理解别人。恕有恕人与恕己,自己犯了错误,也不要背包袱,认识到了,以后不犯即可,不要老背着“我有错误”的包袱,如基督教的忏悔,对神说了,神就饶恕,其实是认识到错误,不要背思想包袱之意。恕人就是允许别人犯错误,对人不一棍子打死,用发展的眼光看别人,人都有疏忽的时候,不要抓住人的小辫子抓一辈子。

习惯,学而时习之,习而贯之于心。

野蛮,里面有予,予为我,也就是,里面有我,老想着自己,为了自己的私欲,就野了,象虫子一样,亦虫,蛮,就野蛮了杀人放火,贪污受贿,不都是“我”太重吗?不都是很野蛮吗?虫子不是人,亦虫,象兽一样,表示没有人性,以前不是叫老虎为大虫吗?私欲膨胀,“我”太重,就野蛮了。

保,人象呆子一样,大智若愚,就能保全,古人没有装疯而来保全自己的做法,如孙膑,还有红岩中的华子良。呆若木鸡,苦练内功,抓住机会,一击而胜,就像孙悟空,站那里不动,神出去办事了。明哲保身,哲字,折于口,意为不要和人在嘴上争高下,言语上吃点亏有什么呢?

败,文被贝收买了。

谐,皆言,让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谢,寸身为射,委矢为矮,有文章说矮字,射字,应该反过来念,我看也是,如果射与矮反过来念,那么,谢字就是矮言(寸身才矮),也就是言语谦恭吧让,上言,上等的言语是让,就是让人相互谦让一些,谦,兼言,多听别人的意见为谦。

谐,皆言,让大家都说话为谐。改字,己学文,文以载道,学文而能化成自己的内在力量,就叫文化,所以改字,己学文,改正自己的毛病,就从学文开始。

企,止于人。止字,可以这样理解,马路中间有一条黄线,如果说汽车止于黄线,意思是开车时不要超越黄线,按黄线走,企,止于人,就是按照人的原则走,按人的规率办事,这里的人是指七情六欲的人,因为人有欲望,所以止于人就有所企图。

大学中有止于至善,思考问题,做事,总以至善得标准,总能达到至善得标准,这就是大学应该做到的,大学,就是,学大,大,由人一二字组成,人得一为大。

歧,止、支二字组成,就象一颗树,有干,支,叶,每人止与自己的那一个“支”上,也就是各说各的理,各自考虑自己的利益,怎么能没有分歧。

道生一,止与一能走正路文载道,文能正方有政绩。

止一为正,一止道生一的一,也是根本规律之意,按照正确地规律办事就会正。政,由正、文二字组成。文以载道,所以为政要做正文章,做正事,是为政的根本。

智,日知,每日知道一点,相当于大学中的苟日新,又日新,再日新易,改变的意思,另易与道同,也是世界的本原。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有段论证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沐惕侧隐之心……由是观之,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人的意思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不同。

奈,示之以大。无奈二字,包含了人生很大的学问,奈,上大下示,示之以大,大,人得一为大,感到无奈了,就会想办法克服,谁示之以大呢?“无”奈,“无”示之以大,无生有,其实无就是道,不管怎么说,无奈,感到困难时,你就要想正确地办法,想不到,还是无奈,直到找到办法了,就不无奈了,人的前进过程就是无奈的过程,解决了一个问题,又碰到另外的问题,不断的无奈,不断的找到解决的办法。

憋,心敝,心敝不宽敞,就憋的上。

摆,我忽然对摆平二字有了感悟,“摆平它”,摆,罢手之意,如有欲望,罢手不干而去欲,则心就平了。摆脱也是一样,看来摆脱,是佛家用语摆脱俗事牵累。

睡觉,目垂而睡,类似静坐,睡而觉,有觉悟,睡觉就是坐禅,垂目除杂念而觉悟。

色,你看“色”字,上边向一个带把的刀,下面是巴,好色,就是巴刀,巴着刀来砍自己,要谨慎啊,所以要戒色。

恐,心巩,有了恐惧感,行事就小心,小心就会巩固,所以,恐,心就巩固了;其实你看,我们从小老师、家长就教导我们要争气,但是呢,又都不吃气,既然要争气,别人给你气吃,为什么不吃呢,其实吃气,正是修养的表现,吃点气好,当然消化了才好,消化不了,长出瘤子,成癌了你看憋字,上敝下心,心敝,心里不宽敞,吃点气就憋的上吃了气,要能容,还要化才好一个是“起”字,起,有己、走二字组成,意思是自己走的意思,也就是也就是要立足自己,少受别人的干扰,抑郁我觉得是受别人干扰太重,心中老想着我这么做别人怎么办?其实也有点不相信自己,也就是有点自卑,怕受伤害,又表现为自尊,实际是心老被外事,外人所牵所致,基督教的忏悔你听说过吧,有什么心事,犯了什么错误,对神说一说,神就原谅他了,其实是,忏悔,给你一个心静的机会,把你的思路理清楚,有错误,认识清楚了,就算了,不要背包袱,觉的“我怎么这么笨呢,怎么老犯这样的错误”,这就背了包袱了,毛主席写过“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一篇文章,就是说的这个意思,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惩前在于毖后,治病在于救人,医院与监狱同时做这个工作,小毛病还需要平时不断得治。忏悔我写了一副拆字联“千心忏处细思量,每心悔尽开新天”,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各种想法理清楚,放下包袱,重新开始抑郁可能是背着一些包袱,解脱不了。

问你两个问题?1、你觉得你讲理吗?2、你觉得你容易吗?请回答一下这两个问题好,我讲理,但我不容易。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狡黠与精深处呵呵,没感觉到要说你不讲理,你就不高兴,要说你不容易,你就接受了,什么是不容易,你为什么不容易,老受挫折,就是因为你不容于“易”啊,易是什么,就是易经的易,易经讲的就是这个世界的道理,你不容于易,就是不讲理,你觉得不容易,就是说你没按照易理做事,就是说你没学好易,没学好理啊。

大学,古代词不多,一个字代表一个意思,大学,就是学大,学成大人的意思,你看古代叫当官的“大人”,指修养高,大学,就是成为大人的学问。这是误区,磨掉后在找回,螺旋式的上升一下,才是大学应该做的我的大学是书和生活学习的方式是经历和思考经历和思考就是是你成为有修养的大人的必经之路文化,就是在你思考的过程中,把“文”化入你的思想气质中(文以载道),思,上田下心,心田,就是把文在你的心田里开花结果,想,心之相,上相下心,心的状态,在心田找到心得状态,也就是你整理好自己的各种意识想法,就是思想了。

求神其实是求自己,磕个头,有神保护了,自己就安心了,安心了,就静下来好好考虑,就能处理好事。

神,爱拍马屁,谁给他磕个头,上点供,就保佑谁,其实没这回事,关键是自己求了神,花了钱,心安了。求了神,还是不做好事,胡作非为,那就没神保护了。俗话说得好,如来佛,如来“佛”吗,佛来了自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这几天突然明白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意思,这句话可以倒着理解,人为什么被天诛,被地灭啊,就是因为他(她)没有为“己”啊。其实人不为己的已,是我们真正的自我,不为真正的自我,所以被天诛地灭,所以这句话,两种解释。

有一个词叫做好自为之,其实该加一个标点,“好,自为之”,人好,生活的好,快乐,幸福,是自己为的,也就是说自己努力得来的,当然反过来,歹,也是自为之了,还有一个词叫自作自受,也是强调自己把握自己。是什么在影响你了,要尽量减少影响,怒则心为奴,我给你说过怒字吧,上奴下心,心为奴,老被外事外物牵着鼻子走,所以水面老起波谰,你要用心牵着事走,来了事,在心里客观反映,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心就是保持平静,想牵着我的鼻子走,让我生气,没门,这么做,慢慢也许就好点了。人生如登,就像登山,都在向上爬,不管在那个台阶上,只要不停的爬就好了,自以为在高的台阶上,自高自傲,不爬了,慢慢就落后了,所以人不要管在什么起点上,关键要不断的爬。你看这个夸字,上面是大,下面是亏,大亏,有人夸你,不要飘飘然,不然一马虎,就要吃大亏。多少当官的是拍马屁拍下来了,他就是喜欢被夸,喜欢吃大亏。

路,“足、各”二字组成,各人之足,路就是自己的脚自己走出来的。

斋,文而,就是学文吧,斋戒,文,我们说过,道生一,而化万物,斋戒,学文,戒除缺点,其实也是一种练功内养的过程,还有沐浴,洗净身体,斋戒算是洗净心灵吧学字,底下是个“子”,学,等于是在心里种下了种子,通过“习”,也就是实践,觉悟了,觉底是个“见”,种子发芽,有见地了,就觉悟,心里的种子发了牙,心立了,就是悟了。

耐,寸而,一寸一寸的耐,一寸一寸的进,“你可真有能耐啊。”耐烦,耐心,能耐,耐住性子,人能耐住心,耐住烦,耐住烦恼,耐住烦琐事,耐住躁动的心,耐住脱疆的性子,就能“耐”了。

无论来了什么要耐住。说的出和做的到是两码事,三毛给年轻人解决心理问题,还出了一本谈心录,结果她自己还是自杀了,没耐住昨天百家讲坛讲的,鲁迅家境原不错,后来,家道中落,鲁迅早年丧父,是一个挫折,身为长子,因为家中窘迫,常变卖东西,有人就谣传鲁迅偷家中的东西换钱,孔老师讲鲁迅自十六七岁就被诽谤后来母亲又给他包办了婚姻,但他耐住了这些,并在自己得逆境中思想成熟起来,但是他又说,鲁迅在那种情况下认识了人生,提高了自己,但现在很多的父母离异的孩子,并没有因此成就自己,还有一些导致了犯罪,耐不住就完了,这是人生的残酷性,巴金的随想录上说:“受苦是考验,是磨练,是通过受苦来挖掉我们心灵上的污点”事上磨练出来经历过了,也有了耐性人生是顺的,还是逆的?我觉的,从时间上来讲,人生肯定是顺的,不顺也不行,我们是无法让时间倒流但是从成长来讲,就不那么顺了,因为人是要向前进的,从宇宙总体上来讲,从无机物,到有机物,到植物,到动物。到有意识的人,经过了多少亿年的前进,所以我们要弄明白人是要进步、前进的,革新的,而革新决定了不顺,因为革新是没有成路可走的。人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现在,一步一步的前进。总有人说现在的人怎么样,怎么样,不如以前的,倒退了,其实以前好吗,封建好,奴隶好,原始好?还是野兽好?因为人还要向前进,而前进是没有现成的道路的,需要自己去走,所以遇到困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满清八旗及清朝官位爵位

一、八旗的由来。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由太祖努尔哈赤在女真人牛禄制基础上建立的。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黄旗、正蓝旗、正白旗和正红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四旗,称镶黄旗、镶蓝旗、镶红旗和镶白旗。定三百人为一牛禄,五牛禄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固山即旗)。满族人按八旗制分隶各旗,平时生产,战时从征。初建时,不但在军事上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具有行政和生产职能。清朝统一,太宗皇太极为加强对旗人的束缚,增强了八旗制的军事职能,并为扩大军事实力和笼络人心,又建立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各旗有军营、前锋营、骁骑营、健锐营和步军营等常规伍,司禁卫,云梯和布阵等职。另外,设立了相礼营、虎枪营、火器营和神机营等特殊营伍,演习摔跤、射箭、刺虎和操练检枪等。由於清初诸帝很重视枪炮武功等实战本领,八旗军在平定三藩,收台湾各抵御沙俄侵略等战斗中都取得了辉煌战绩。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是守卫京师的八旗军的总称,由朗卫和兵卫组成。侍卫皇室的人。称朗卫,且必须是出身镶黄、正黄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如紫禁城内午门、东西华门、神武门等由上三旗守卫。驻防是指驻防全国各要地的八旗。京营总兵约十万,驻防兵人类也在10万左右。

二、正蓝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领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治前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3整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三、镶蓝旗满洲。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蓝色镶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半分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人。著名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蓝旗人。

四、正红旗满洲。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为红纯红而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1.5万人,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五、镶红旗满洲。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为红色镶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六、正白旗满洲。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後就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亲统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整佐领(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单位100—300人为一单位)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七、镶白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是84个整佐领,兵丁2.6万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八、正黄旗满洲。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为上三旗,都归皇帝亲领,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至清末,是八旗洲中人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康熙的爱臣,乾清门一等侍卫纳兰性德就是正黄旗人。

九、镶黄旗满洲。在今内蒙古锡林部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为黄色镶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达到下辖84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禧和慈安(也称东宫)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清朝官位爵位

清代官职——文官篇:大清帝国官制设置严紧、细密,无论文官、武将均置为九品一十八级。品级高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体现在胸前的补服图案上,使人一目了然。

1、文官内:指在京城的文官。

2、文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文官,即地方文官。

3、武官内:指在京城的武官。

4、武官外:指在京城外的武官,即地方武官。

5、未入流:一般不算在九品十八级中。

6、清代补服、补子——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凡补服都为石青色。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清官共分九品十八级。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所以才有成语衣冠禽兽)。

7、一品文官仙鹤补服: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殿阁大学士等均穿戴一品仙鹤补服。

8、二品文官锦鸡补服: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资政大夫、各省总督、巡抚、布政使、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等均穿戴二品锦鸡补服。

9、三品文官孔雀补服:通议大夫、左右副都御史、宗人府府丞、通政使、盐运使、大理寺卿、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武备院卿、上驷院卿、按察使,均穿戴三品文官补服。

10、四品文官鸳鸯补服:中宪大夫、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鸿扩寺卿、顺天府府丞、陵寝掌官防官、各府知府、翰林院侍学士、尚茶正、尚膳正,布政使司参政、各省巡守道、都察院俭都御史等均穿戴鸳鸯补服。

11、五品文官白鹇补服:通政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六科给事中、各道监察御史、内阁侍读、各部员外郎、盐运使司副史、各州知州等均穿戴五品白鹇补服。

12、六品文官鹭鸶补服:各部院主事、院判、都事、寺丞、内务府副管领、武备院库掌、太医院院判、各王府管领、京府通判、京悬知悬、兵马司指挥等均穿戴六品鹭鸶补服。

13、七品文官鸂鶒补服:各州州判、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舍人、翰林院编修、通政使司知事、皇史、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务府司库、各部院七品笔帖式、各悬知悬等均穿戴七品补服。

14、八品文官鹌鹑补服:太医院御医、内务府司匠、各悬悬丞、各州儒学学政、鸿扩寺主薄等均穿戴鹌鹑补服。

15、九品文官蓝雀补服: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各府知事、各悬主薄、刑部司狱等均穿戴九品蓝雀补服。

清代官职——武官篇:

1、一品武职麒麟补服: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

2、二品武职狮子补服:武显将军、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扩军统领、九门提督、八旗副都统、各省驻防副都统、总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狮子补服。

3、三品武职豹补服:一等侍卫、圆明园营总、扩军参领、骁骑参领、陵寝总管、围场总管、参将、一等扩卫、驻防协领、游击等均穿戴三品豹补服。

4、四品武职虎补服:二等侍卫、佐领、南苑总管、宫殿总管太监、都司、指挥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补服。

5、五品武职熊罴补服:三等侍卫、步军副尉、关口守御、守备、守御所千总等均穿戴五品戚罴礼服。

6、六品武职彪补服:蓝翎侍卫、亲军校、骁骑校、门千总、营千总、卫千总、步军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补服。

7、七、八品武职犀牛补服:城门更、游牧正尉、把总、武信骑尉、奋武校尉、委署亲军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补服。

8、九品武职海马补服:修武校尉、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额外外总等均穿戴九品海马补服。

一、清代官员顶戴:

1、一品——珊瑚;2、二品——起花珊瑚;3、三品——蓝宝石及蓝色明玻璃;4、四品——青金石及蓝色涅玻璃;5、五品——水晶及白色明玻璃;6、六品——砗磲及白色涅玻璃;7、七品——素金顶;8、八品——起花金顶;9、九品——镂花金顶;10、未入流——镂花金顶。

二、清代的爵位简介: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爵位补服图案如下:

1、亲王——身前身后五爪正龙各一团,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2、郡王——身前身后两肩五爪行龙各一团;

3、贝勒——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团;

4、贝子——身前身后四爪行蟒各一团;

5、镇国公、辅国公——身前身后四爪正蟒各一方;

6、公爵、侯爵、伯爵——身前身后绣九蟒;

7、子爵——身前身后绣麒麟;8、男爵——身前身后绣狮。

A、宗室爵位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

2、多罗郡王;3、多罗贝勒;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

5、奉恩镇国公;6、奉恩辅国公;7、不入八分镇国公;

8、不入八分辅国公。(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份。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13、固伦公主:居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

14、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

15、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

16、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

17、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18、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19、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20、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21、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22、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23、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24、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25、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26、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其子降爵位为郡王,其孙降为贝勒等等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们则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的爵位称作铁帽子王有清一代共有12家铁帽子王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和顺承、克勤两个郡王。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B、异姓功臣九等爵位:

1、公爵;2、侯爵;3、伯爵(以上超品);4、子爵(正一品);5、男爵(正二品);6、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7、骑都尉(正四品);8、云骑尉(正五品);9、恩骑尉(正七品)。

世爵俸禄为: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例如,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四人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属乾隆皇后富察氏外戚集团;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大学士阿克敦,阿桂是乾隆末年的领班军机大臣,与和珅关系不睦,但都是乾隆宠幸之臣;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傅恒的儿子,傅恒是乾隆帝皇后的弟弟,封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此为三殿三阁大学士最高等级,傅恒死后,无人再得此大学士级别,原为第二的文华殿大学士就相当于最高的大学士),傅恒有四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福灵安仅获云骑尉世职,当过总兵、副都统。福隆安是乾隆女儿和嘉公主的丈夫,傅恒死后他承袭一等忠勇公。福长安在乾隆死后,与和珅一起获罪,嘉庆帝让他监督和珅自尽,但并未杀他,后来任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福康安最得乾隆帝宠幸,屡立战功,金川平,论功,封福康安三等嘉勇男,后晋封嘉勇侯,台湾林爽文为乱,命福康安为将军平叛,进一等嘉勇公,平廓尔喀,加赐福康安一等轻车都尉,安南国内乱,命福康安去广西,途中病,命御医往视,加封嘉勇忠锐公。平苗人起义,进封贝子。后病死军中,追封郡王,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一等武毅谋勇公,姓吴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孝恭仁皇后族孙。

C、蒙古爵位: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2、郡王;3、贝勒;4、贝子;5、镇国公;6、辅国公;7、札萨克台吉;8、一等台吉(塔布囊);9、二等台吉(塔布囊);10、三等台吉(塔布囊);11、四等台吉(塔布囊);12、固伦额驸;13、和硕额驸;14、郡主额驸;15、县主额驸;16、郡君额驸;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

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第二章 历史真相

苏联援华历史真相

抗美援朝时苏联以半价对华提供武器,留下13亿美元军火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立起,便接受共产国际的经济支援(实际由苏联出钱)。

1.刚刚建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购买武器缺少现汇。毛泽东访问莫斯科时,中苏双方于1950年2月签订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宣布对华提供3亿美元贷款用以购买机器等物资,实际上内部议定这笔钱大部用于对苏联提供的海空装备付款。

1950年10月,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洽商武器问题。斯大林急切地希望中国参战,表示可提供所需各种武器。

中国入朝部队出发前,10月13日毛泽东致电在莫斯科的周恩来,希望他向斯大林交涉,所取得的武器最好采用租借方式,苏方却要将装备折价算作对华贷款。1951年2月,周恩来与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扎哈罗夫大将在北京签订了关于苏联向中国政府提供军事贷款的协定,规定以1950年10月19日中国出兵抗美援朝为界,此前订货以全价付款,此后以半价付款。对此,苏方的解释是援朝应“共同负担”,两国各出一半的钱。当时中国对朝鲜的全部人力物力援助都是无偿的,苏联却对武器款斤斤计较。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斯大林也曾无偿提供过部分装备,主要是为了弥补双方不愉快而做出的政治姿态。此间苏联提供的陆军装备,几乎全部是二次大战用过的旧品。如苏军已装备AK-47自动枪,对华只提供波波沙——41冲锋枪。苏军已逐步用T-54坦克换装,便把淘汰下来的3000余辆T-34运到中国,许多车体上还留有对德作战时的弹痕,只是刷上一层新漆。苏联起初对华提供的七个师空军装备,有六个师配备米格—9这种1946年苏联研制出而感到不满意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中国空军领导人认为其无法同美军F-84交锋,更不能抗衡F-86,为此同苏联顾问发生争吵。斯大林考虑到两国关系,才于1951年5月两次致电毛泽东致歉,并无偿送给372架米格—15。中国接受苏援第一批武器后,将三个师装备无偿转交朝鲜人民军,斯大林闻讯后为显示其更高的风格,决定再无偿对华援助20个陆军师的武器。1952年,苏联决定将60架伊尔-28轻型喷气式轰炸机卖给中国,这也是斯大林在世时唯一对新中国提供的现役新式装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苏联总共向中国提供了64个陆军师、23个空军师的装备,大部分装备系有偿(半价)提供,就此中国欠下苏联军火债30亿人民币,在当时折合13亿美元。1955年苏军从旅顺撤退时,又移交了折价9.8亿人民币的装备。这些军事欠款,占了中国对苏欠款总额的六成以上。解放军掌握这些武器,对于迅速提高战术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1970年毛泽东会见金日成时说:“我看还是要感谢苏联,它总帮助了我们军火和弹药嘛,算半价,还有汽车队。”

2.苏联领导人中间赫鲁晓夫对华援助的质量最高、意义最重大。中苏关系破裂后的很长时间里,国内曾出现一种传说,即称斯大林时期援华慷慨热情,赫鲁晓夫则扮演了撕毁援助合同和“逼债”的角色。其实,若是仔细研究历史档案和亲历者的回忆,在苏联历届领导人中,对华提供援助最多且质量最高者恰恰是赫鲁晓夫。

1953年3月斯大林突然去世,临终前没有明确指定接班人,这使苏联领导层出现最高权力的争夺。同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其地位还不能同斯大林担任的总书记相比,急需得到中共的支持。据俄罗斯解密的档案记载,1954年9月赫鲁晓夫首次来华前,主持召开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决定对华大幅增加援助作为礼物。伏罗希洛夫发言称这是苏联经济难以承受的,赫鲁晓夫则说非如此不能使中国人感受到友谊。果然,在这次来华参加新中国成立5周年庆典期间,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过去的大国沙文主义做法,废除了中苏关系中一些不平等约定,议定从旅顺撤军和交还基地。对于提供常规武器,苏联也改变了斯大林时期主要提供已淘汰的旧品的做法,改为提供现役新装备样品和生产技术。

1954年11月起,苏联向中国提供了米格—17样品及全套资料,中国于1956年仿制成功命名为歼—5歼击机。1955年1月以后,苏联向中国转交了AK-47自动枪、C-41半自动步枪、捷克加列夫轻机枪等技术资料,中国于翌年分别仿制成56式冲锋枪(实际应称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苏联还提供了现役的T-54A坦克和各种火炮的样品图纸,中国仿造成功后命名为59式坦克和带“5”字头的各式火炮。中国军工水平就此于50年代后期又实现了一次代的飞跃,在常规装备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3.赫鲁晓夫在原则问题上反复摇摆缺乏信义。赫鲁晓夫时代对中国提供的最重要的援助,是帮助建造核弹、导弹生产企业和相应技术。1954年赫鲁晓夫来华时,毛泽东曾提出过是否能在核弹、导弹技术方面提供帮助,苏方采取了婉拒态度。1956年东欧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波兰、匈牙利事件,1957年6月苏内莫洛托夫等元老又要求推翻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在掌握军队的朱可夫主持下打倒了多数中央主席团成员,却未摆脱内外交困的处境。同年7月上旬,赫鲁晓夫派主席团委员米高扬来华介绍情况,希望中共中央对他表示支持。毛泽东连夜主持开会研究,中共中央最后决定为照顾中苏关系,并考虑到赫鲁晓夫是当时苏共领导中比较好打交道的一位,公开表态支持苏共中央的决定。鉴于赫鲁晓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国,7月18日聂荣臻提出,应利用这一机会交涉核技术援助,周恩来请示毛泽东后马上做出安排。此次苏方反应空前迅速,7月20日苏联驻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代表政府做出同意答复。据前些年已经解密的俄罗斯档案记载,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坚决反对,决定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生产技术,帮助建立核工厂。

1957年9月,聂荣臻所率的中国代表团访苏,赫鲁晓夫在确认毛泽东同意访苏的消息后,同意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同年11月,毛泽东到莫斯科参加了六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会议,在大会发言中表示了支持赫鲁晓夫战胜“反党集团”,同时拥护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为首”地位。从同年末开始,苏联开始履行协议,对华提供了P-2导弹作为中国导弹事业的起步的最早样品。翌年,苏联又向中国提供了所需核工业设备,并派出近千名专家,建成了湖南和江西的铀矿、包头核燃料棒工厂及酒泉研制基地、新疆的核实验场,中国正式进入了核工业建设和研制核武器的新阶段。

1958年夏天,中苏之间因“长波电台”和“联合(潜艇)舰队”事件发生争执,翌年6月赫鲁晓夫通知中国“暂缓两年”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制造技术。1960年7月,苏联又撤回在中国核工业和军工部门的专家,不再履行这一领域的协定。

4.中苏关系恶化后毛泽东为表示“争气”提前还债。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退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与会者都激发起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会上有人说:“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有人提倡:“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毛泽东则以坚定的口气说:“明年还清这个债。”在本国已经严重缺粮、缺副食的情况下,要“争口气”提前还债,确实显示了一种自强和无畏的气概。从同年10月起,毛泽东还带头不吃肉,以示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中国方面显示出不向苏联压力屈服的态度,使一心想维护在国际共运中“为首”地位的赫鲁晓夫处境尴尬。他为缓和对华关系,从1960年末至1961年春天一度部分地恢复了对中国国防和经济方面的援助。1961年2月,赫鲁晓夫写信给周恩来,主动提出愿意提供当时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的样品和全部技术资料,以供中国仿制。2月27日,赫鲁晓夫又致函毛泽东提出,愿意借给中国100万吨粮食和50万吨古巴糖。3月8日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口头答复,感谢赫鲁晓夫的好意,不过因出于“争气”和不愿再欠苏联粮食的原因,中共中央提出可将这些粮食作为后备而未接受。

1961年3月,苏联政府又主动提出,在两国贸易中间中国所欠的10亿卢布逆差可分五年偿还,不计利息,4月间双方就此达成协议。当时这一消息由《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中国广大群众中间产生了好的影响。同年夏天,中苏关系因阿尔巴尼亚等问题严重恶化后,苏联又不肯兑现再派对华专家和恢复援助的承诺,中国也开始了全面的“反修”斗争,“逼债”及由此造成经济困难一说又以基层干部宣讲和民间传说方式长期传播。不过在中共中央致苏共的公开信和政府声明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逼债”一事。

1965年中国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随后又还清了国内公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为国内宣传中自豪的话语。中国在国际债务中严守信用,此后多年间还成为国外愿意对华大量投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看当年对苏还债一事确实造成了长远的良好影响,也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

苏共腐败导致国家解体

1991年8月解散苏共,人民没起来保卫苏共,各级D组织没抵制,军队也分裂和倒戈,因苏共已名誉扫地。后来查封苏共各级D委竟未遇到一次有组织的抵抗,被它代表的人民群众不是隔岸观火,就是幸灾乐祸,甚至直接加入掘墓人的行列。有人指责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引向了死亡。缪矣!把主要责任推到戈氏一人头上能行吗?似乎不能。其一,归根结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而不是某个“叛徒”和“坏蛋”,否则,岂不是抬高了戈氏的历史地位。其二,苏共作为一个大D,有一整套的选拔干部的机制,怎幺会搞来搞去选一个自掘坟墓的人。况且,1985年苏共中央政治局在推选苏联D和国家领导人时,认为戈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葛罗米柯还盛赞戈氏“精力充沛,D性强和经验丰富”。尽管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若没有戈尔巴乔夫,苏共和苏联历史又会怎样呢?迄今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某个人仅凭个人的能量和威望就能改变社会形态。记得恩格斯曾经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曾经说到这幺一件事: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以后,有人认为革命失败的原因是“某甲或某乙出卖了’人民”。对此,恩格斯强调说:革命失败的原因“不应该从一些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动荡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外部压力始终是事态进程中的一个因素,真正原因来自苏共内部。

事实上,戈氏的前任,从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到契尔年科,都程度不同地搞过政治、经济改革,意图惩治贪腐、提高效率。然而前苏联体制的「紧箍咒」摧毁了他们的努力。旧体制下的各种潜能全部用尽,问题不见解决反而却越积越多。到戈氏时,他在经济领域已无「革」可改。这才迅速转向了「政治改革」。因此,与其说是戈尔巴乔夫把苏联引向了死亡,倒不如说是那些死抱旧体制不放的前任们早就为苏联铺好了通向死亡之路。如果说苏共垮台是改革的结果,不如说是苏共没跨越腐~败陷阱,割断与人民联系,在人民不满和冷漠中失去支持,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人民冷漠不是人民无情,而是苏共蜕变咎由自取!

早在列宁逝世前,苏维埃国家官僚化过程已经开始。斯大林上台后,强化了官僚体制,建立起一种盲目服从上级的“等级制度”,并赋予各级官员种种特权,在庞大的干部队伍中形成了一个被称之为“官僚特权的阶层”。

列宁去世之后,也就是说从30年代初期开始,人们便大规模地为斯大林盖“专用别墅”,并且毫无限制地用公款来支付斯大林家庭的“豪华生活”。斯大林手下的人仅为他在南方就“建过好几座别墅”。管理着斯大林家庭生活的国家雇员开支这个家庭的生活费用“简直是把政府的钱往阴沟里倒!”斯大林晚年时餐桌上必须放着应有尽有的美酒。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毕业于一个航空学院,开始投身于战争时只是一个二十岁的上尉,战争结束时已是一名二十四岁的中将。1947年从东德调回莫斯科,尽管这时谁都知道他是个“酒鬼”,却立即当上了莫斯科军区的空军首脑。据阿利卢耶娃说,他无所不为,肆无忌惮地利用在其父斯大林身边的机会,“没有什幺特权是他得不到的”。“他可以想怎幺就怎幺,可以要啥有啥”。“他作为军区高级官员,有权支配大笔款项,因此,钱的问题是不在话下的”。在斯大林身边工作的像警卫长之类的大员在生活待遇上也享有很大的特权。“他们全都为自己修建了乡村别墅,坐着政府的汽车,像政府部长甚至像政治局委员那样生活”。即令其中有的“在豪华上要差得多”,“没有像一位部长那样生活”,但是如果科学院的研究员“见了他的套间房子和乡村别墅,是会眼红的”。除了斯大林及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之外,30年代初期开始,高级干部包括汽车、别墅、仆役在内的一切家庭生活费用由政府开支已经成为一种“制度”;不仅D内要员享受着特殊的生活待遇,甚至他们的亲属也利用其特殊地位“为自己,为他们的近亲远戚,搞豪华生活”。

曾在克里姆林宫生活多年的莉季娅,沙图诺夫斯卡娅在其所着《克里姆林宫内幕》一书中提到,“随着苏维埃社会等级结构的形成和固定,执政D领导阶层的某些人开始搞特殊化,不仅要求权力和威信,而且也要求物质财富和生活享受了。”“表面上的平等和公平是遵守了。可是,同时却开始尽一切可能地建立地下’优待和特权制度”。在20世纪初还只出现在比较狭小的领导集团小圈子里。只是到了后来,随着D政机关从中央到地方的逐渐扩大、确定和固定下来,而这些机关又不断补充进来愈来愈多的“新人”,这些“新人”也为自己要求相应的权力,和“要求给予他们越来越多的财富、越来越大的特权”。于是,“开始为D政官员的最高阶层建造住宅大楼,在各个部门开办克里姆林食堂和克里姆林宫医院的所谓分支。所有人民委员部和其它相当有权的机构,首先当然是国家保安机关,也开始建立同样只供指定的少数人使用的内部食堂、商店、小卖部、医院、疗养院和休养所。这就无形中脱离了普通老百姓,并且越来越出格”。以一位中央某工业部部长及其家庭在生活上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为例。这位部长月薪是27000卢布,据沙图诺夫斯卡娅说,这大约比教授的薪水高6—7倍,比工程师、医生、熟练工人的工资高20—25倍。除此之外,还得一个“红包”。因为不便于无限制地提高干部的工资,于是当局想出了发“红包”这样一个“巧妙”的办法。所谓“红包”就是一个封好的装钱信封,这里头装了多少追加的钱,按什幺样的秘密名单分发,出自哪一项基金,普通老百姓是无从知道的。关于这个“红包”制度,莫洛托夫在1976年8月18日对一位采访者也曾谈到过。他在谈话中不仅证实了这种“红包”制度确实存在过,而且指出这一制度是在大战后由斯大林亲自提议实行的,也就是“用封口的小包给党内和军队领导干部送一大笔钱”。

斯大林在位时为中央国家机关干部设立了一套特权制度。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1935年到莫斯科访问时发现,连无产阶级伟大作家高尔基也被当做贵族供养起来。在金碧辉煌的别墅里,为高尔基服务的有四五十人之多,他家里每天有亲朋食客数十人。罗兰在他的《莫斯科日记》中认为苏联已经出现“特殊的共产主义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他写道:“身为国家与民族卫士的伟大共产党人队伍与其领导者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而人民则不得不依然为弄到一块面包与一股空气(住房)而处于艰难斗争的状况之中”,沿途的一些农民和工人“向我们投来阴郁的目光,有一个上了年纪的妇女向我们挥动着她的拳头”。

叶利钦在《我的自述》一书中,回顾了特权化在斯大林时代就已大肆蔓延的情形:“你在职位的阶梯上爬得越高,归你享受的东西就越丰富……如果你爬到了D的权力金字塔的顶尖,则可享有一切——你进入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完全可以在一个单独的国家里为那些获取权位的少数人而实现。”“全莫斯科享受各类特供商品的人总共有4万人。国营百货大楼有一些柜台是专为上流社会服务的。而那些级别稍稍低一点的头头们,则有另外专门商店为他们服务。一切都取决于官级高低。”

腐败在制度僵化、政府垄断权利、瓶颈众多的情况下特别猖獗。在计划经济下,许多价格都在市场竞争的最低水平之下,它提供了把收受贿赂作为分配紧缺商品和服务的条件,市场经济下的合法交易在这样的体制下成了非法的贿赂。除了把商品和服务销售给贿赂付得最多者以外,公务员还回顾以制造更多的瓶颈作为索取更高贿赂的一种方法。比如,官员们会有意拖延,制造麻烦。根本问题不仅是存在着市场最低竞争价以下的控制价格,而且是国家官员垄断权力,这些官员不受效率更高、价格更低的竞争产品的威胁。

整个前苏联集团的经济状况给了官员一种动力去利用职位谋取个人利益,也给了其客户行贿的动机。因为僵化的制度没有得到公正的法律制度的支持,所以腐败十分普遍。相反,高层特权人物行使着最高权威,他们经常会有理由凭借自己的权威更改法律规定。下属人员无法通过诉诸法律来抵制上司的要求。这个制度不仅僵化,而且独断,其本身要求的不合理性使得所有人成了违法者。人们在腐败交易中串通一气成了社会控制的一种方法。审理腐败案件被用来惩罚持不同政见者,而不是用来提高政府官僚机构的运转效率。

前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在得势的几十年间,纷纷把公有财物变成自己的家产,各级官员和企业负责人暗中合作,成为贪婪的掠夺者和腐化的寄生虫。据1962年5月19日的苏联《红星报》报道,列宁格勒一个军用工厂的领导人,把自己的亲信安插在工厂所有关键性职位上,把国营企业变成了“私人企业”。3年内,仅出售自来水笔一项就贪污了120万卢布。另据1962年5月18日的《乌克兰真理报》报道,哈尔科夫的一个家具厂的厂长,在工厂中附设了一个地下针织车间,进行投机生产。这个厂长有几个老婆,几辆汽车,几所房子,并且是赛马场上的大赌棍。这些企业负责人总是同国家的物资供应部门、商业系统和其它单位的工作人员勾结在一起,在警察和司法机关中也有他们的保护和代理人,甚至还得到了国家机关中高级干部的支持和庇护。据1963年10月20日苏联《消息报》和1964年第12期的《消息报星期副刊》报道,莫斯科精神病防治所的一个附属工厂的厂长及其一伙,通过贿赂,获得了58部针织机和大量原料,同52个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搭上关系,几年中赚了300万卢布。

他们收买了社会保安机关工作人员、监察员、稽查员、巡视员等。

斯大林时期的官僚特权尚属一种体制惯性,而吸取赫鲁晓夫下台教训的勃烈日涅夫则有强化特权换取拥戴的政治自觉。他制定一系列强化特权的条例和规定,将官僚特权系统化、合法化。特别是其执政后期,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僵化和干部队伍的稳定,特别是事实上的终身制得以确立;另一方面由于D内外民主和群众监督机制的破坏和削弱以及腐朽思想对干部的侵蚀,“特权阶层”终于开始形成。据俄国学者最近估计,当时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勃列日涅夫掌管苏共大权后,对干部队伍提出了“稳定”的口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负责的岗位事实上都成了终身的岗位,而官僚们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很多州委书记、部长、D和苏维埃机关的负责人占据职务达15——20年之久。他们享受高水平的生活和各种特权。这种对干部地位和待遇的充分保证和实际上的终身制,不仅使许多干部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助长了脱离群众的官僚习气,更严重的是使相当一部分干部有恃无恐,胆大妄为,公然地以权谋私,导致了腐~败现象的蔓延。勃列日涅夫为苏共当了长达18年的家,不仅D内高官腐败泛滥,就连勃列日涅夫的家人和他本人都身陷其中。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苏共D内风气的败坏和各级官员的种种腐~败事件广为流行,贪~污受贿、任人唯亲、盗窃国库等毒素迅速蔓延,不仅D内高官涉嫌腐**败,就连勃列日涅夫的家人和他本人也都身陷其中。例如,谢洛科夫在当内务部长的17年间,实际上将内务部第一大型国家别墅和曾作为内务部迎宾馆的第八国家别墅据为己有。他还在赫尔岑大街24号占有一套很大的公寓。这两座国家别墅和公寓里,存放着谢洛科夫及其家人的大量私人财物。在其中的一个别墅里,光地毯就一张迭一张地堆放了七层;而俄罗斯著名画家的油画都放在了床底下。身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的丘尔巴诺夫,勃列日涅夫的驸马爷,在几年的时间里,贪~污受贿达654200卢布,约合美元105万。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勃列日涅夫庇护下的犯罪,成为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效法的榜样。勃列日涅夫后期,莫斯科和各加盟共和国里的贪~污腐化问题越来越恶劣了,“渔业案件”、“索契案件”、“克拉斯诺达尔案件”、“海洋案件”、“乌兹别克案件”……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内务部长谢洛科夫,在任17年,将内务部第一大型国家别墅和曾作为内务部迎宾馆的第八国家别墅据为己有。他还在赫尔岑大街24号占有一套很大的公寓。在其中的一个别墅里光地毯就一张迭一张地堆放了七层,连俄罗斯著名画家的油画都被放在了床底下。

勃列日涅夫还试图建立“特权继承制”。他的儿子是对外贸易部副部长,女婿是内务部第一副部长,一个弟弟也当上了副部长。勃列日涅夫的女婿丘尔巴诺夫算得上是苏联时期各种腐~败行为的集大成者。丘尔巴诺夫与勃列日涅夫的女儿加林娜,勃列日涅娃结婚时,在莫斯科市内得到了一幢装修豪华的公寓和一幢宽敞的郊区别墅。勃列日涅夫从自己收藏的国外小轿车中送给他们一辆捷克的“斯科达—1000”轿车、一辆轻型的法国“雷诺—16”。勃列日涅夫非常关心女婿的前途,亲自出马找内务部长谢洛科夫,希望提拔丘尔巴诺夫担任内务部副部长。1977年他果然当上了内务部副部长,之后4年间他步步高升,一直到被推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

大权在握的丘尔巴诺夫在任内务部副部长(同时兼任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期间,经常以各种名目到苏联各地“视察”。各地方当局都以国家元首级的规格接待他。所到之处,他不仅大吃大喝,而且连拿带掖。金银首饰、文物珠宝等等,只要丘尔巴诺夫喜欢的,都会带上。到后来,地方官员们甚至把成捆的卢布塞进他的腰包。几年时间,丘尔诺夫总共收受贿赂654200卢布,约合美元105万。

这个“特权阶层”成员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他们掌握着一些D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第二,多数人文化程度较高,受过高等教育,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经常去西方国家访问。第三,这些人已不是当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上说说的东西,共产主义理想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淡薄。第四,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而且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他们中的不少人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当作资本,从事半合法的和非法的生产经营活动,获取大量利润。据估计,在80年代初期各种不同类型的“影子经济”的收入已达到数十亿卢布之巨。用美国学者大卫,科兹的话就是,这个特权阶层非常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没有意识形态的立场,最会重复官方的意识形态词句而不去想念它,只关心自己的特权和利益,只有极少数人相信社会主义。

这个“特权阶层”对苏联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在于它因循守旧,不想或反对进行有损自己利益的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深恐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它(至少是这一集团中的大多数人)在主观上并不想直接搞垮苏联和复辟资本主义,而是想方设法维持现状,但正因为这样才为以后改革的夭折和苏共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正像前苏联著名学者和政治活动家阿尔巴托夫所说的那样:腐败在苏联不仅造成了国家物质上的损失,“道德上的损失就更为惨重:社会分化加剧;经常遇到磨难的大多数对那些不仅享受福利照顾而且享有种种特权、任意攫取不义之财而又逍遥法外的上流人物’的憎恨之情与日俱增,埋下了社会冲突的地雷,D、政府、整个领导的威信下降。”

前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现象。人们在谈及苏联的历史时,经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苏共在2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在200万人的时候,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在2000万人的时候,却迎来的是苏联的解体。人们在为之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对苏共倒台、苏联解体的原因作了诸多的分析,但有一点人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在整个苏联时期,存在着一条苏共干部的特权利益递增现象,正是这一现象,使苏共背离了自己的宗旨,背离了人民,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执政地位。

革命尚未成功之时,苏共确实如自己所宣传的那样,除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外,没有一点儿自身的私利。十月革命胜利后,内有敌对势力的反扑,外有帝国主义的封锁,形势非常紧张,物资极度匮乏。当时担任粮食人民委员(相当于粮食部长)的瞿鲁巴在一次人民委员会议上因饥饿而晕倒。在饥荒时期,他拥有调拨几千万普特粮食的权力,但却从没有截留过一粒粮食。他的崇高品质为大家所动容,列宁亲自倡议为病弱的国家机关人员设立“疗养食堂”。这样做,是在饥荒年代保障党和国家领导人员承受超负荷工作重压的必要措施,也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

但是,苏联经济形势好转后,“疗养食堂”并没有取消,反而逐渐演变为苏共干部的特殊食品配给和其他方面的一些待遇。再后来,特殊待遇慢慢蜕变为特权,一种根据级别不同而待遇不同的特权,并向社会的其他阶层保密。由此,不但导致党内“向上爬”的官本位意识,而且逐渐把党和人民隔离开来。

斯大林时期,苏共又专门为中央机关干部设立了一套特权制度,其中包括:给负责干部发放相当于工资一二倍的“钱袋”(类似于“红包”);在克里姆林宫设立“医疗餐厅”,中央干部可以在里面购买物美价廉的商品,供全家享用;为中央干部设立特殊的医疗条件;建立疗养院,供中央干部免费休养。上行下效,逐渐地,苏共干部开始演化为一个特殊的利益群体。

赫鲁晓夫当政时,他已经看到斯大林时期一些弊端,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他把这些弊端归罪于斯大林一人,也仅仅是取消了“红包”。尽管如此,他仍受到利益被削弱的苏共高官的反对,加之他的其他失误,苏共内部对他进行了“倒阁运动”。只反个人,不反制度,最终自己也成为制度的牺牲品,这是赫鲁晓夫悲剧的原因,也是未能防止苏共干部继续滑向利益特殊化泥潭的原因。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内部已经形成一个明显的官僚特权阶层。勃列日涅夫与中央部门和地方干部之间,在保持稳定的口号下和维护各自权力利益的基础上形成某种“社会契约”关系:勃列日涅夫允许这些干部拥有更大的权力和利益以取得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后者需要勃列日涅夫这样“爱护干部”的领袖在台上以维护自身的权力和利益。于是,在勃列日涅夫干部政策稳定改革的保护下,这些干部成为各部门、各地方的“领主”,他们下面又有若干级的“小领主”,他们和他们周围的人形成一个具有自己特殊利益、特殊观念、特殊生活方式的、同群众越来越疏远的社会集团——权贵阶层。

权贵阶层的形成是苏共干部特权利益膨胀的必然结果,它直接导致了苏共形象在人民心中一落千丈。权贵阶层的形成也使党内普通党员边缘化,苏共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1991年的“8·19事件”中,当苏共的几名中央委员成立“紧急状态委员会”想力挽狂澜时,苏共上下基本无人响应。

美国学者弗兰克·奇福德说:“苏共是唯一一个在自己的葬礼上致富的政党。”权贵阶层意识到,如果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成功实现了民主化,就会减少自己的特权与利益;不能积累过多的财富,更不能把特权和财富传递给子孙后代。因此,只有苏共垮台能够为他们提供最大的机会,不但可以控制财富,而且可以完全占有财富。苏联解体后,一些原苏共政企高官迅速占据了权力和财富,成为俄罗斯政界和经济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苏共干部特权利益递增现象的最终结果,就是苏共在内部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个中教训,令人深思。

与苏联解体国家建交始末

1991年12月25日,当戈尔巴乔夫在电视上宣布停止履行苏联总统职务,飘扬了数十年的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落时,中国政府代表团恰好抵达莫斯科,准备与俄罗斯等原苏联新独立国家商谈继续保持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问题。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系统工程。

早在此一年多以前,苏联内部的离心倾向已露端倪。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总统在白俄罗斯和波兰交界处别洛韦日的“野牛林”里秘密会晤。8日,三国领导人发表共同声明,由于签署新联盟条约的谈判陷**胡同,作为国际法主体的苏联已不再存在。三国决定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欢迎其他共和国加入。18日,俄罗斯联邦政府接管了克里姆林宫。21日,原苏联11个共和国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和《独立国家联合体议定书》。长达69年的苏联历史从此终结。

1.乘包机出访谈判建交。在变幻莫测的新形势下,根据中央决策及外交部领导的指示,我们注意冷静观察,未雨绸缪,并做好各种应急预案。一旦苏联政府公开承认某共和国独立或正式宣告自身解体,立即按“承认、建交、设馆”的一揽子三步曲,一举解决与原苏联各国的关系问题。有关表态口径,建交公报草案的中、俄文及英文文本,代表政府签字用的授权证书等,都已准备齐全。为什么还要带上英文文本呢?主要考虑是,如果新独立的原苏联共和国不愿使用俄文,则可以英文替代。

在苏联宣布承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独立的第二天,1991年9月7日,钱其琛外长即致电三国外长,通知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三天之后,中国政府代表田曾佩副外长就抵达这些国家的首都,与对方进行建交谈判。他一天访问一个国家,会见其领导人,并很快签署建交公报,同时决定在三国开设大使馆。这次外交动作之神速,令国际社会瞩目,也使正在该地区企图抢占地盘的台湾方面失措。

此时,苏联这一庞然大物的解体,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我方有关与独立后的各国举行建交谈判的具体准备工作,亦已正式启动。原拟由主管副外长前往访问,但就在出发前夕,决定先进行经贸探路,由外经贸部部长李岚清率领政府代表团出访,并特批了一架波音767包机。

代表团由外经贸部和外交部及部分企业家组成,共30多人。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这些新独立国家要求同我国发展政治关系的愿望十分强烈。出访之初,由于我国尚未正式宣布承认其独立,在联系安排代表团访问日程时遇到些困难。代表团原拟先访俄罗斯,对方称正忙于政权交接,只得改为在降落莫斯科后再先转赴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但当天是圣诞节,所以到很晚才收到乌方同意接待的答复。

12月26日一早,代表团离莫斯科飞往基辅。一下飞机,我们一行就被直接拉到乌克兰外经贸部部长的办公室。房间不大,对方参加会谈的只有两人,而我方人员则坐了一大排。双方才谈了十分钟,主人便称,他要去议会开会,让一位副部长留下接着跟我们谈双边经贸关系问题。

见此情景,我们当即要求对方安排代表团副团长田曾佩副外长去乌克兰外交部进行对口会谈。经现场联系,对方决定一位副外长负责接待。

田曾佩副外长介绍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后指出,中乌过去一直有着各方面的友好关系,人民之间有着传统的友谊,这种关系应继续保持和发展。苏联解体后,中国政府本着不干涉别国内政、尊重各国人民选择的原则立场,愿就进一步发展中乌两国关系问题交换意见。中方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乌克兰建立国家关系,并就台湾问题阐明了我方原则立场。

乌克兰副外长表示,乌方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准备在此基础上尽快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乌克兰原先就是联合国成员国,尊重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他还称,已有20个国家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在北京的原苏联大使馆中有乌克兰16.37%的房产(按乌克兰在原苏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分成),两国建交后很快就可以开馆。

中午,我们被送到基辅旅馆,开了几个房间,才算安顿下来。乌克兰经贸部的一位接待人员告诉我们,下午将有乌国家领导人接见,让我们在旅馆等候。当我们到餐厅吃饭时,已找不着那位官员了。我们意识到,对方不管接待,所以回避了。

自从到达目的地,我们就马不停蹄地工作,连口水都没有喝。我们抓紧时间随便吃了一顿。旅馆内不收美元,我们只好到外面的银行兑换成卢布支付。当天的比价是1美元兑换100卢布,代表团30多人连吃带住,一共才花了十几个美元。

我们在旅馆等了两个小时,乌克兰方面最后通知说,一位主管经贸的副总理要会见代表团。李岚清团长向他转达了我国家领导人关于愿意继续保持和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口信。对方表示感谢,并礼节性地说了几句客套话。会见时,没有乌克兰外交部的官员出席,也没有任何人作记录。第一站的访问就这样结束了。

2.局面发生逆转 与白俄罗斯建交。按计划,我们访问乌克兰后应紧接着去白俄罗斯,但对方称,年前因忙于筹备独联体明斯克首脑会晤接待不了,我们只好返回莫斯科。经一再交涉,白俄罗斯方面问,代表团究竟谈经贸问题还是政治问题。我答复说,两个问题都谈。对方还是不置可否。下一步棋怎么走?代表团上下都在我驻莫斯科使馆焦急地等待着国内的指示。

12月27日,钱其琛外长致电原苏联各国外长,告知中国政府决定承认其独立,并准备进行建交谈判。于是,局面一下子发生了逆转。白俄罗斯外长马上答复我们,欢迎中国政府代表团随时来明斯克访问。

28日,白俄罗斯外长与我政府特使王荩卿大使进行会谈,双方就建交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对方表示,白俄罗斯政府高度评价中国政府承认其独立的行动,外交部将认真研究中方提交的建交公报草案,并希望在他本人访华时正式签署。

后来在1992年1月20日,白俄罗斯政府领导人访华,外长随行,双方在北京又进行了一轮会谈,最后签署了建交公报。

据悉,在由谁率团访华的问题上,白俄罗斯政府内部出现了“竞争”。外长提出,他本人将赴北京谈判建交。而主管副总理认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来访时是他出面接待的,应由他率团回访。最后,内阁总理做出裁决,考虑到此访的重要性,他本人将亲自率团往访。

3.中俄双方不存在重新建交问题。我们代表团在俄罗斯的访问相对比较顺利。12月27日上午,李岚清团长会见俄主管经贸的副总理绍欣,转达了我国领导人的口信,通报了中国政府承认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决定,和支持俄接替原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立场。俄方的反应很积极,除了一再感谢外,当即安排外长宴请,并进行副外长会谈。

会谈中,田曾佩副外长阐述了对发展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基本立场,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不应影响国家关系;要求对方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两个中苏联合公报规定的各项基本原则应继续作为今后发展中俄关系的指导原则;承诺将继续履行前苏联同中国签订的条约、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在敏感的台湾问题上谨慎行事,不同台湾建立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田副外长指出,因俄罗斯联邦接替联合国安理会的席位,双方不存在重新建交问题,建议签署一个会谈纪要,以解决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

俄罗斯主管副外长库纳泽感谢中国政府的外交承认及对俄罗斯接替原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席位的支持,并表示赞同中方对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设想。我方当即提交了《会谈纪要》草案的中、俄文本。

当天晚上,俄罗斯外交部主管局长拉佐夫来使馆与我具体磋商纪要草案内容。当时我是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参赞,我们俩原来就认识。拉佐夫是一位“中国通”,曾在苏共中央国际部和驻华使馆工作,对双边关系非常熟悉。谈了不到一个小时,双方已就纪要文本的措辞达成一致。拉佐夫先生现任俄罗斯驻华大使。《会谈纪要》共有六条,俄方几乎全部接受了中方提出的方案。只有台湾一条,俄方提出需做些修改。俄方原则上同意中方的思想,但建议加上“俄的企业家及组织只在纯民间的基础上同台湾进行经济、科技及文化联系”。我方表示,对俄同台湾保持纯民间的经贸关系不持异议,但鉴于有过莫斯科市长波波夫访台的不愉快事件,以及俄方要加的那句话含意不甚明确,我方认为还是以不加为好。在我方坚持下,对方表示可采用苏中联合公报中有关台问题上的措辞。

28日,双方继续举行大组会谈。田曾佩副外长着重谈了台湾问题,并对官方和民间交往的界限做了详细说明。库纳泽副外长表示,理解中方在台问题上的立场。此时,已被“靠边站”的原苏联副外长罗高寿在旁与库纳泽“咬了一下耳朵”。库纳泽的态度遂有变化,称对纪要中有关台湾问题的表述原则上不反对,但担心议会通不过。经田曾佩副外长反复说明,俄方最终同意回到中苏联合公报中措辞的立场。

29日,双方在俄外交部正式签署了两国政府代表团《会谈纪要》,圆满解决了中苏、中俄关系的继承问题。这个纪要实际上成了新形势下发展中俄两国关系的指导性文件。

在签署纪要的仪式上,库纳泽副外长发表讲话,称他是第一次同中方正式接触,印象很好。他本人对会谈结果感到满意,重申俄方将继承苏中关系中的一切积极成果。库纳泽还对田副外长说,他打算将原苏联外交部中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做出过贡献的所有中国问题专家都留下来,继续让他们在俄罗斯外交部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政府代表团的王荩卿大使当时既非驻苏大使,也非驻俄大使。王大使是1991年11月底到达莫斯科,因苏联国内政局不定,还没有来得及递交国书,苏联就不复存在了。

12月27日,钱其琛外长致电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通知中国政府决定中国原驻苏大使改任驻俄大使。按照常规,任命大使要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但在非常情况下,只能特事特办,连夜“跑签”完成报批程序。大使赴任时携带的我国家主席致苏联国家元首戈尔巴乔夫的国书业已过时,只得补办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新国书。

王荩卿大使于1992年2月初才向叶利钦总统交上国书。王大使曾经幽默地说,以后退休没事了,要写一本怎样没有当上驻苏联大使的书。

第三章 历史文化

中国十大未收回的领土

1.钓鱼岛——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岛列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曰本冲绳各约200海里,附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自古以来,中国台湾、福建等省渔民一直到岛上从事捕鱼、采药等生产活动。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这比曰本声称的琉球人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钓鱼岛要早400多年。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在曰本1783年和1785年出版的标有琉球王国疆界的地图上,钓鱼岛列岛属于中国。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曰本没有对中国拥有对钓鱼岛列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曰本,这以后在曰本才有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列岛)之说,而在此之前,曰本的地图一直是用中国的名称标定钓鱼岛列岛。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中华北疆外蒙古。详情在这里不再叙述。

3.北疆第一港——海参崴。海参崴位于乌苏里江以东,是一个冻港,自古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准确的讲,不能把海参崴与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孤立起来,海参崴是这一地区的行政中心。1856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规定乌苏里江以东地区为中俄“共管”,海参崴也就被“共管”了!但到1860年中俄签订《北京条约》时,“共管”也被取消了,海参崴成了沙俄的领土,被改了一个对中国极具侮辱性的名字——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统治东方!)。满清王朝出卖海参崴,激起了国人的愤怒。许多人民尤其是居住在海参崴的中国同胞不但痛恨沙俄,从此也开始痛恨满清王朝。但从此,他们只能做沙俄的臣民!

目前有大量中国文物目前列于海参崴博物馆,只有收复它这些文物才可能被收回。众所周知的明朝永宁寺碑、清朝吴大徽所立的兴凯湖堪界纪事铜柱都陈列于此。

4.中华故土——库贝岛。库页岛是中国最大的岛屿,位于黑龙江出海口之东,东面和北面临鄂霍次克海,西面隔鞑靼海峡与大陆相望。南隔宗谷海峡与曰本接壤。南北长达984公里,东西宽6-160公里,面积7.64万km2,相当于两个台湾岛。库页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世界上最早知道库页岛的是中国人。而从中国金代开始,库页岛即归中国管辖。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亦规定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清朝走向衰落。沙俄在强迫中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后,又以调停中英法第二次鸦片战争为借口,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共100多万km2的领土割让与俄国!中国东北美丽的大片河山、中国最大的岛屿,从此落入北极熊之口!

5.麦克马洪线——在东经92度至97度之间的约9万多平方公里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可是一块风水宝地,不要以为这里属喜马拉雅山脉就尽是些冰雪满野的荒漠。在夏季,由于迎着从印度洋上吹送来带着大量水分和热量的西南季风,这里温暖而多雨,年平均降水在9000毫米以上!是世界上降水量最大的地区之一,可种植许多亚热带作物,肥沃得有西藏的“江南”之称,想不到吧?

这块面积巨大得相当于浙江省而又富饶的地域,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存在主权争议的地区。在1913年10月在印度北部西姆拉有的一个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中国政府的代表、英国政府代表及英印政府人员和中国“西藏地方”的代表,主要讨论中国和(英属)印度的边界问题。由于(袁世凯)北京政府忙于征讨南方担命力量(孙中山的“二次革命”)和各方意见分歧,根本谈不成什么协议。其实,协议只不过是英国将攫取到手的权益合法化的形式而已,何况英国侵略我国西藏地方的野校本就不受什么协议的束缚。在1914年的3月24日,(英)印度殖民政府外务大臣享利·麦克马洪(英国政府代表)竟背着当时与会的中国政府代表,私自同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炮制了所谓的“中印边界线”,即“麦克马洪线”(就是上图中青色的线),这条分界线与此前国际上习惯认定并在各种官方(包括英国)出版物和地图上一直沿用的分界线(上图红线,传统习惯线)不同,它大大向西藏纵深推进,把原本在西藏境内资源最丰富的九万多平方公里划进了大英帝国的印度殖民地,将中国西藏地方历来有效行使统治权的地方向北压缩了一百多公里。正是这种将国家领土的私相授受,历届中国政府都不承认这条线的合法性。而英国人在西姆拉会议之后二十年时间,出于担心合法性不足,一直没敢公开宣布这个“条约”,也没有在英国出版的地图上改变中印边界的传统划法。

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1962年10月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在失地尽复的情况下,将军队悉数撤回至实际控制线(青色线附近)后20公里,不啻于在事实上承认麦线存在或有效。而印度人又回到了那里,耕作建设,繁衍生息,已成了六、七百万新一代印度人除此地之外已无别的地方是他的“家”的一块土地,再收回,很难。

6.琉球——中国的土地。琉球自古以来就附属中国,最早在史书上关于琉球的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原与琉球的商贸发展、人民往来已十分活跃,朝廷曾派出大臣朱宽劝说琉球王进贡臣服隋帝。另一记载是十四世纪,明太祖年间中国的又一鼎盛时期,琉球王正式向朝廷进贡,接受中国保护和册封,派出大量学生学习吸收中原的文明文化,和朝鲜、越南、缅甸、西藏一样成为中国担属国,即“tributary”担念,它不同于近代西方“colony”殖民地,但类似于中古欧洲农业文明和“奥匈帝国”时期的“进贡国”或中世纪罗马教皇统治下的“statthinstates担念(国中之国)”,所以,西方在文化上是不难理解这一现象的,西方原则上视之为一个国家。这样一直过了两百多年,到了一六零二年,曰本的“萨摩藩侯”就象当时的曰本海盗“倭寇”偷袭中国沿海一样,武力胁迫琉球归为“藩属”,在遭到反抗后,于一六零九年派岛津家久,率兵攻入琉球,俘虏琉球王,派兵监督琉球内政四十五年。一六五四年琉球王终于摆脱了萨摩藩的控制,感念中国的厚道皇恩,主动遣使臣到中国请求册封。当时的大清康熙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此后又是二百多年,尚质王朝贡不绝,采用中国年号,沿用汉唐文化,称中国为父国,他们之间的关系类似于西方“父子国(Affiliated、affiliation)”。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近代,欧洲列强开始远征亚洲。十九世纪七十年代(1868),曰本“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开始,雷厉风行,但在经济开放、教育普及和社会西化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随之而伴生的爆发心理和军阀执政的结果,导致这个国家产生了对外野蛮武力扩张的狼子野心。就在这时,发生琉球渔民在台湾遇难的“台湾事件”,给了曰本一个借口。

一八七一年琉球居民六十六人航 海遇风飘到台湾,被台湾原住民杀害五十四人,余十二人被中国的台湾政府保护,送回琉球,被杀五十四人台湾当局则不过问。这时候曰本则以“保护国民”为借口向中国交涉,遭到中国的严词拒绝,大清 总理衙门大臣毛旭熙说“二岛具我属土,属土之士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繁为过问”曰本则从毛的“杀人者结属生番,故旦置之化外,未便穷洽”中,断章取义诡辩硬说中国承认琉球和台湾不属于中国,进一步无中生有地编造:琉球从一六零二年起已是曰本岛津藩(萨摩藩)的“藩属国”。

曰本以此为借口于一八七三年,兵临琉球,废除国王,另立傀儡。第二年又派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兵三千登陆台湾,大肆攻掠,并披荒屯田,备赖下来不走了。曰本军阀山县有棚还提出一个野心勃勃的“外徵之策”,企图夺取整个台湾。大清闻讯,派沈保桢统兵万人紧急赴台,并决心死战。曰本见大事不妙才肯“和谈”,威逼敲诈腐败愚蠢的大清签下丧权辱国的《北京专约》,清廷竟然承认曰本此举为“保民益举”,还赔偿曰本白银五十万两(4),中日关系的近代史上,丧权辱国的屈辱事件,自此一发而不可收。

7.唐努乌梁海——唐努乌梁海地处外蒙古西北部,北靠萨彦岭,南抵唐努山,是位于两山之间的狭长地带,总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唐努乌梁海实际上应分为三部分:“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图瓦共和国以西直属俄罗斯的部分地区、蒙古“库苏古尔省”。但由于后两部分事实上已没有了“唐努乌梁海”的痕迹,因此,通常所指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实质上是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

唐努乌梁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早在汉代就有中华民族活动的痕迹。唐代为都播地,归安北都护府管辖,已被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北宋时属辖嘎斯地,南宋时属西辽政权,称谦谦州。元朝时属岭北行省,称益兰州。明代属蒙古瓦剌部(当时的兀良哈部还远在石勒喀河流域)。清代才被称为唐努乌梁海,为外蒙古扎萨克图汗辖地。根据1727年《布连斯奇条约》规定,中俄在此以萨彦岭为界。清政府在此地设置5旗46佐领,归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

沙俄从17世纪开始,一直妄图吞并我包括唐努乌梁海的蒙古地区,但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大清王朝的强大。它的侵略和吞并阴谋都未能得逞。作为边界条约的一部分,《布连斯奇条约》基本上是一个平等条约,它规定了中俄(俄国人称为“俄清”)中段边界的走向。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朝开始腐败和衰落,而西方列强却蒸蒸日上(相比之下,沙俄却也是比较腐败和野蛮的)。1860年,由于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沙俄以“调停”为名,强迫清朝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不但强迫清政府承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合法性,而且将乌苏里江以东中俄共管之地全部吞并。

根据《中俄北京条约》第二款,沙俄莫名其妙地提出要堪分中俄西北边界事宜。

1864年10月7日,沙俄强迫中国签订《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通过欺骗、恫吓、武力占领等手段,侵占中国西北新疆和外蒙古地区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根据这个条约,沙俄侵占了西北定边左副将军所属乌梁海十佐领及科布多所属阿尔泰淖尔乌梁海二旗,这就是我在上文提到的“图瓦共和国以西直属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以后签订的《科布多界约》和《乌里雅苏台界约》进一步完善了沙俄对这些地区的侵占。

俄对唐努乌梁海的第二次侵略和吞并出现在1911-1944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长期受到沙俄威逼利诱的外蒙古王公乘机宣布“独立”,自立“大蒙古国”。本来叛乱集团准备占领包括唐努乌梁海的整个外蒙古地区,但沙俄却将唐努乌梁海排除在“大蒙古国”之外,声称沙俄在唐努乌梁海有特殊利益,必须对该地区进行直接控制。这样,外蒙古叛乱集团在脱离祖国的罪恶活动中,又出卖了1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8.江东六十四屯——1856年中俄签订《瑷珲条约》时,明确规定:中国人在江东六十四屯拥有永久居住权,中国政府对江东六十四屯拥有永久管辖权!实际上,这是中国在丢了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后争得的一点“面子”,其实这也是狡猾的北极熊对清朝官员玩的一把文字游戏:什么居住权?管辖权?都不是主权,主权在我!中俄两国规定以黑龙江为界,要争只能争边界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还是以航道的哪一侧为界,而不可能争到远在黑龙江北侧岸上的江东六十四屯!清朝官员被欺骗玩弄了不说,还自鸣得意的以为已经给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的中国同胞一个满意的交代!

江东六十四屯,位於精奇里江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三角洲地带,面积约8000多平方公里,是根据《瑷珲条约》第三条规定孤悬于黑龙江以北归我国管辖的地方。那里的住民都是不肯附俄的山东籍义民,他们在那里渔牧耕织,可以独立生活,才得以仍归我有,并且规定「俄罗斯人不得侵犯」。但《瑷珲条约》之後,俄寇并不尊重其存在,他们用种种卑鄙手段困扰住民,希望他们受不住困苦而逃回黑龙江南。但我们的同胞们誓死不离故土,一直挺了下来。

一九00年义和团之乱发生後,我们所要杀的对象虽然并无俄帝在内,但俄帝终是「洋人」,竟藉「灭洋扶清」为口实,进兵占领东北!东北都被占了,江东六十四屯更不可能幸免。于是,俄帝用大兵在七月廿四日将江东六十四屯围住,把十六万多居民奸的奸了,杀的杀了;最後把剩下的男子集中在黑龙江边,用子弹逼入江中,一一射杀或溺毙,偌大的黑龙江竟一时为之染红,这就是“江东六十四屯大惨案”!

俄帝就这样把江东六十四屯豪夺以去,以後没有在任何条约中提到它,那地方不声不响地变了颜色!

9.伯力和黑瞎子岛——黑龙江的北岸,乌苏里江东岸,有一串熟悉的地名:库页岛、庙街、海参崴、双城子、尼布楚、雅克萨、海兰泡、外兴安岭,还有那令人刻骨铭心的江东六十四屯!

而可能最容易让人遗忘的,可能就是现在被成为“哈巴罗夫斯克”的伯力和被称为“大乌苏里岛”的黑瞎子岛了!最近,通过谈判黑瞎子岛已经归还中国一半。

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处,有一个岛屿,它的名字叫黑瞎子岛,面积仅次于上海的崇明岛!它也有一个外国名字,叫“大乌苏里岛”。记住,这个岛屿位于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西,根据中俄任何平等的和不平等的条约,这个岛无疑都应该属于中国。然而,现在这个岛屿已被帝俄占领!有人为了获得俄罗斯的短暂利益,准备出卖这个自古属于中国的岛屿!他们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模式“解决”国人的黑瞎子岛情结。所谓“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模式”,就是悄悄的放弃那片领土,然后在报刊、杂志、媒体、历史教科书上只字不提,让国人渐渐地遗忘它!这种方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大陆13亿人口,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应该是我国的领土?现在,这种模式又用到了黑瞎子岛“身上”,要不了多久,将不会有几个中国人会记得自己的国家还应该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岛屿!

黑瞎子岛是一块沃土,原本与三江平原的大陆相连,后来由于两江的冲刷,逐步远离大陆,成为岛屿。黑瞎子岛的一切,都与三江平原是那么的相似:原来也是“北大荒”。后来在中国人开仆“北大荒”的年代,俄罗斯人的紧迫感加剧,于是也有大批俄罗斯人侵入黑瞎子岛。情况对于中国才越来越紧迫,如果50年不收复黑瞎子岛,它将真正成为俄的领土!

在黑瞎子岛以东,有一个城市,它就是我们萦牵梦绕的故土伯力。1840年后,沙俄的探险家哈巴罗夫窜入了这个城镇,于是在1856年〈瑷珲条约〉签定后,这个城市被正式命名为“哈巴罗夫斯克”!现在,这座城市是帝俄“阿穆尔州首府”,居民除少数犹太人和华人以外,绝大多数是俄罗斯人——它已经完全被帝俄殖民占领了!

伯力的重要性就在于它紧邻黑瞎子岛,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门户。帝俄拥有这座城市,就扼住了我国通过黑龙江出海的通道;而一旦伯力失守,黑瞎子岛就将成为我国收复的第一块失地——如探囊取物!我国军队就可以顺黑龙江直下,直取庙街,过鞑靼海峡,直取库页岛!此外,帝俄通往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以伯力为咽喉,一旦伯力失守,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就将会被中国收复!帝俄是知道这层厉害关系的,所以,它不但重兵把守他们的门户“哈巴罗夫斯克”,而且还坚决不愿放弃黑瞎子岛这个本来应该划归中国的岛屿。

10.南沙群岛——南沙群岛是我国南海诸岛中位置最南、岛礁数目最多、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组珊瑚礁群。西面隔南海主要航道与越南相望;东面隔南海辅助航道与菲律宾相邻;最南面的曾母暗沙距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来只有几十海里;北面的太平岛距西沙群岛约400海里。

南沙群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可以说它是控制南中国海的钥匙。而且,其周围海域资源十分丰富,仅石油蕴藏量就达200亿吨,确系中华民族繁衍发展所需的一个资源宝库。我国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宣布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只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而美、日、菲、越、印尼、印度等国宣布的管辖海域面积却相当于本国陆地面积的3倍以上,甚至达10倍。南沙群岛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虽然单个岛礁的面积很小(最小的太平岛只有0.43平方公里),但是分布面积却达24.4万平方海里,约8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海洋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南沙群岛地处太平洋到印度洋的航道要冲,南中国海是一条极为重要的海上通道,每天约有400艘船只通过这里。南沙群岛不仅能扼制南海的海上交通线,而且能对马六甲、巽他和望加锡等海峡(美国要控制的咽侯点)产生重大影响。各占据我南沙岛屿的国家都在把南沙问题推向国际化,以图在漫长的谈判过程中肆意掠夺南海资源。按已知储量和目前开采量计算,南沙海域的海底石油尚能开采17年,天然气尚可开采40年。

在1986年以前,越南是石油进口国,石油产量只有6万吨。自从80年代开始大量掠夺南海石油以来,91年石油产量超过450万吨,目前石油产量已达700万吨,使越南成为石油输出国,石油工业已成为越南经济支柱产业。马来西亚自从在中国南海发展海上石油生产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石油出口总值已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0%,海上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就连文莱这个只有5770平方公里、人口27万的小国,也使从南海掠夺的石油成为其主要收益。目前南沙岛群中中国仅控制着9个岛礁,其中包括台湾控制的太平岛,大部分岛屿都不在中国控制之中。有关国家抢占我南海岛礁约50个。这些国家分别是:越南占据着南沙的28个岛礁,是侵占南沙岛礁最多的国家;菲律宾占据9个;印度尼西亚2个;马来西亚抢占9个;文莱1个。

中国历史上的状元

中国科举时代究竟有多少状元呢?据史籍记载:唐代共有状元139人;五代十国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沿唐制,有状元11人;宋代有状元118人,元代的蒙、汉状元共32人;明朝有状元90人;清代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制时,有状元114人,总计由唐初到清末,共有状元504人(不含武状元和女状元)。

辽代的状元为18人;金代的状元为15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有状元1人;太平天国的状元有14人,若上述状元可与唐、五代、宋、元、明、清状元同列,则中国历代状元共计552人。

一千多年间连中三元的共有17人,如明洪武年间的许观、正统年间的的商轺。附历代状元情况: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女科状元傅善祥。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