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彩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4 23:51:45

点击下载

作者:鸿恩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三百首(彩图)

唐诗三百首(彩图)试读:

前言

我国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而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唐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涌现的诗人有2000多家,流传下来的诗作近5万首。唐以后,虽然诗人辈出,诗作大量涌出,且不乏名家精品,但总体上缺乏唐代诗人及其诗作中的那种情致与灵气,在艺术手法和题材领域上缺乏突破,故后人称诗、引诗多以唐为标准。

唐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吟咏。它们有的明白晓畅,充满生活的情趣或艰辛,读来鲜明可感;有的含蓄诙谐,洋溢着睿智的哲理之思,读来发人深省。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小开始读诗,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结合现代儿童的阅读习惯,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唐诗三百首》。本书收录的唐诗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而且,每首诗都附有简洁的注释与精彩解说,便于孩子学习、理解和背诵。此外,我们还选配了优美的插图,用图画来传达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进一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诗歌含义的理解。

本书是一本帮助小学生初步了解唐诗、感悟唐诗的启蒙读本,希望可以带领孩子们进入诗情画意的精神家园,让他们在充满声韵之美的词句和浑然天成的图画中,尽情领略唐诗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并且能够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提高写作水平。

①虞世南

垂緌②饮清露,

流响③出疏桐④。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⑤秋风。作者简介

虞世南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文学家、书法家,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书家”。他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他的诗清丽中透着刚健。

注释

①蝉:一种昆虫,又叫知了。雄的可以发出响亮的声音。②垂緌:本指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这里指蝉头部伸出的触须。緌,ruí。③流响:传出声响。④疏桐:高大的梧桐。⑤藉:凭借。

精彩解说

蝉低着头喝着清凉的露水,高大的梧桐树上传出了它响亮的叫声。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传得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垂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和习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垂,是古代官帽帽带打结后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头部与其相似的触须。“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洁,并以此暗示着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居高声自远”,说明蝉声传得远并不是因为秋风,而是它身居高位所致,诗句的深层意义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这样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①望,徙倚②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③返,猎马带禽④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⑤。作者简介

王绩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他被后世公认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为唐诗的开创作出了重要贡献。

注释

①薄暮:傍晚。薄,迫近。②徙倚:徘徊,彷徨。③犊:小牛。这里指牛群。④禽:这里指猎物。⑤怀采薇:想到古代伯夷与叔齐采薇而食。薇,一种野菜,可以食用。

精彩解说

傍晚,我在东皋眺望秋景,心里彷徨而苦闷,不知如何排解。那大地上的树木都枝黄叶落,染上了凄凉的秋色;那一座座山丘,留下了一片夕阳的余晖。放牧人赶着牛群回家,打猎的人带着猎物归来,我和他们相遇而不相识,我高歌那古代的伯夷与叔齐,他们以采薇度日,实在令人怀念。

首句中“薄暮”点明时间是傍晚,“东皋”说明地点,暗示下面所写景色都是诗人的眺望之景。第三、四句是工整的对偶句,“树树”对“山山”,“秋色”对“落晖”,给读者呈现出一幅满山树木树叶变黄,山丘皆笼罩在一片落日余晖中的萧瑟景象,这是对静景的描绘;接着“驱犊”和“带禽”写出了牧人、猎人回归的情景,渲染出一种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点染上了一些生机,这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远近相应,在闲逸的情调中,也流露出诗人的几分彷徨和苦闷。

赐萧瑀

李世民

疾风知劲草,板荡①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作者简介

李世民

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庙号太宗,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他即位后,在国内历行节俭,使百姓休养生息,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注释

①板荡:社会动荡,时局混乱。

精彩解说

在猛烈的大风中,才能看出坚韧的草;国家动荡不安时,才能辨识出真正的忠臣。仅仅是个勇猛的人,不一定懂得大义,但有才智的人必定怀有仁爱之心。

本诗的首句是以起兴的手法,通过写草来引出下面对忠臣勇将的评论。历史上萧瑀为官,艰苦危难之中,不随波逐流;意志坚定,不迷失方向;因为充满仁爱之心,便永远能把握大义。诗句中“板荡”指社会动荡,一个“识”字写出了越是在社会混乱中就越是能辨别出谁是真正的忠臣,强调了“板荡”对于忠臣的突显作用。后两句把勇夫和智者加以对比,强调勇夫虽然勇猛,但不一定懂得大义,然而智者是一定心怀仁爱的,突出智者的地位。这首诗是对萧瑀品质和能力的高度赞扬。

曲池荷

卢照邻

浮香①绕曲岸②,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作者简介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0—680后),唐代诗人,字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州)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擅长诗歌、骈文,其诗文以歌行体为佳,意境清迥。

注释

①浮香:飘浮着的荷花的香气。②曲岸:曲折的池岸。

精彩解说

阵阵荷香浮在池塘边,圆圆的荷叶覆盖着池塘的水面。经常担心秋风过早降临,这荷花不知会被风吹落到哪里去。

题目为“曲池荷”,诗开篇还未见荷之形,就先闻荷香,诗人从嗅觉角度来引出“荷”,紧扣题目。一个“绕”字,把无形的香气赋予了岸的曲折形状,描绘出其缭绕两岸、曲折缥缈的神韵,浓浓的香气也暗示了池塘中荷花的盛开。“圆影”指月光下的荷叶影,暗示了时间为月光皎洁的夜晚,给读者呈现出花与影、光与韵的朦胧美感。后两句诗人借助对荷花的担忧,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一生的忧愤与感慨深深地寄寓其中。

浴浪鸟

卢照邻

独舞依磐石①,群飞动轻浪。

奋迅碧沙前,长怀白云上。

注释

①磐石:大石。

精彩解说

浴浪鸟独舞时绕着大石飞旋,群飞时掀起阵阵轻浪。它们在沙滩前急速奋飞,心中常怀有凌云之志。

首句的“独舞”和“依”以生动的拟人手法刻画了浴浪鸟绕石飞舞的景象,“鸟”和“石”,一动一静,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和谐画面。第二句中的“群飞”和首句的“独舞”形成对照,给读者展现出单只鸟儿舞动和一群鸟儿飞翔时的不同景象,群飞时它们扑扇的翅膀掀起了水面的阵阵波动。后两句以“碧沙”和“白云”两种色彩的衬托,增加了画面的靓丽感,同时诗人借浴浪鸟自比,抒发了自己胸怀白云,志向高远的广阔胸襟和抱负。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那堪③玄鬓④影,来对白头⑤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⑥?作者简介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唐朝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曾任临海丞,也称骆临海。后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兵败后不知所终。骆宾王年少时即有才名,擅长七言歌行,是“初唐四杰”之一。他的歌行慷慨悲壮、情韵悠长;五言古诗和律诗苍劲、精巧,既有魏晋古诗的气度,又有六朝诗歌的风采。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犯。③那堪:也作“不堪”。④玄鬓:黑色的鬓发,这里指蝉。⑤白头:这里指已生白发的诗人。⑥予心:我的心。

精彩解说

秋天,我在狱中听着蝉鸣,不由得生起思乡之情。这蝉的鸣叫,让我这个白发的囚徒如何忍受!露过重,它有翅难飞;秋风太猛,它的鸣唱也变得低沉。无人相信我和它一样高洁,谁又能为我辩白?

这首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他被诬陷贪赃而下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枝,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所以把它当作高洁的象征,而且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却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最后两句比喻诗人有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还被诬陷入狱。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来替诗人申冤。骆宾王在狱中写下这首诗,旨在以蝉自比,同时为自己的遭遇感到悲愤。

咏鹅

①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②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③拨④清波。

注释

①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一事物。②项:颈的后部。这里指鹅的脖子。③掌:诗中指鹅的脚掌。④拨:划动,拨开。

精彩解说

池塘里的白鹅正弯曲着脖子,朝着天空叫着,好像在唱歌似的。那一身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色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

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诗人通过认真观察,从声音、形象、动作、颜色等几个方面抓住鹅的特点进行描绘。“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形体特征;“向天歌”“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动作特征。诗人抓住这些特征,把白鹅浮水时的形象写得生动、逼真,呈现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美丽的图画。这首诗写得通俗易懂,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表现了作者欢快的心情。于易水①送人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③,今日水犹④寒。

注释

①易水:河流名,在今河北西部,是当年荆轲去刺杀秦王时与燕国太子丹分别的地方。②燕丹:燕,即燕国;丹,即太子丹。③没:死。④犹:还。

精彩解说

在这里,荆轲告别了燕国太子丹,当时,去刺杀秦王的壮士荆轲怒发冲冠。昔日的荆轲已经为宏图大业捐躯,今日唯有易水仍冰冷刺骨。

这是一首送别诗。“寒”是客观地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是寒冷的。“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觉得意冷心寒。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中秋夜李峤

圆魄①上寒空②,皆言四海同。

安③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作者简介

李峤

李峤(644—713),唐代诗人,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少有才名,累官监察御史。他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其诗多为五言近体。

注释

①圆魄:圆月。②寒空:寒冷的夜空。③安:哪里,怎么。

精彩解说

圆月高悬在寒冷的夜空中,人们都说此时的月光到处都相同。可是他们怎么知道,在那千里之外就不会有骤雨疾风呢?“圆魄”指月亮,与标题相合。“皆言”,即大家都说,暗指人们都拥有同样的看法,这就和下句诗人的疑惑和强烈的反问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独特而与众不同的看法。“千里”指很远的地方,风与雨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诗中一个“安知”的反问,直接把诗人心中的问题摆在了读者面前。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可能风雨交加。风李峤

解落三秋①叶,

能开二月②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①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季。②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季。

精彩解说

风能吹落秋天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的鲜花,吹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高的滚滚波涛,吹进竹林时能把万千翠竹吹得摇曳倾斜。“解落”写出风吹而叶落的自然景象,“能开”则写出风的神奇力量,可以让花开放,前两句从正反两个方面写风的力量,既能让叶落,也能让花开。后两句中“千尺浪”是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江海之上有风时波涛汹涌的壮阔画面;“万竿斜”则从水面转到竹林,写出了风过竹林时,千万棵竹子随风倾斜的景象,仅用一个“斜”字就写出了竹子随风而斜的动态。如果说前两句是写风的温柔,后两句则是写风的强悍。全诗无一“风”字,而又处处写风,这体现了侧面烘托的巧妙笔法。边词张敬忠

五原①春色旧来②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③。

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作者简介

张敬忠

张敬忠,生卒年不详,初唐诗人,曾任监察御史。《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注释

①五原:指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②旧来:自古以来,从古至今。③挂丝:指柳树挂上青丝。

精彩解说

五原的春天自古就来得很迟,阳春二月垂柳还没有发芽。如今河畔的冰才刚刚开始解冻,而长安城已是暮春落花之时。

诗的首句中“旧来”二字,不仅写出了此地的荒寒自古如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第二句中“垂杨未挂丝”既照应了上句的“旧来迟”,也渲染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气氛,诗人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现象,非常简洁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后两句从长安城的春色写起,从侧面烘托边地春天迟迟不来的景象,长安城都已经是暮春了,边地还是如此荒寒,两地对比鲜明。诗中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正月十五日夜苏味道

火树银花①合②,星桥③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④皆秾李⑤,行歌尽落梅。

金吾⑥不禁夜,玉漏⑦莫相催。作者简介

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少时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并称“苏李”。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其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律诗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注释

①火树银花:指华灯璀璨,烟花满天。②合:相连。③星桥:指护城河上的桥。④游妓:游乐的歌妓。⑤秾李:比喻女子容貌娇美,服饰艳丽。⑥金吾:京城里的禁卫军。⑦漏:古代用来计时的一种装置。

精彩解说

华丽的烟火照亮了夜空,华灯璀璨,与之相连。灯烛点缀着护城河上的桥,铁锁也打开了。马蹄扬起的尘土,随着马的驰去而渐渐消逝。当空明月跟随游人一起赏灯。游乐的歌妓们衣着华丽,边漫步边尽情唱着《梅花落》。今夜,禁卫军解除了宵禁,计时的玉漏哇,请不要来催促。

前两句中“火树”“银花”“星桥”是诗人俯瞰长安城时所见到的灯光与灯光之中的璀璨夜景,极力渲染出一种热闹美妙的节日风光图。第三、四句中诗人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随人而行,仿佛也想和人一起来赏灯的景象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末句的“莫相催”也是拟人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想要尽情赏玩长留欢乐的心理,有力地烘托出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送杜少府之①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

无为③在歧路④,儿女共沾巾。作者简介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为四杰之首。王勃的诗文以雄放刚健见长,对改变当时文坛上力求纤巧、精雕细琢的华靡文风起了一定作用。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

注释

①之:往,使。②比邻:并邻,近邻。③无为:无须,不必。④歧路:岔路。

精彩解说

古三秦之地护卫着长安城,透过迷蒙的风烟,遥望五个渡口。我与你道别时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在外做官的人。世上有你这位知心朋友,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邻一般。我们可不要在分手的时候,像多情的男女那样挥泪告别。

诗中首先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护卫,点出送别之地;“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州”,点出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风烟”与“望”字之中,已露惜别之意,“离别意”与“宦游人”渲染了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漂泊之感。接着诗句意境大开,用“天涯”和“比邻”进行对比,产生距离上的鲜明感,从而体现心心相连的重要性。诗中有深情的劝慰,不因远别而悲伤,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也写出了诗人的乐观向上,表明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再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春游王勃

客念①纷无极②,春泪倍成行。

今朝花树下,不觉恋年光③。

注释

①客念:作客他乡时的思绪。②纷无极:纷纷杂乱,无边无际。③年光:年岁,时光。

精彩解说

作客他乡时思乡的情绪杂乱而没有边际,使伤春的泪水成行成倍地滴落。现在站在这繁花似锦的树下,不由得慨叹年华易逝,怀念起过去的时光。“客念”点出了诗人的身份,即作客他乡的漂泊之人,“纷无极”照应“客念”,也表明诗人纷乱的思绪。“春泪”点明了季节,更描写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倍成行”加深了悲伤的程度。“花树”指繁花似锦的树,和诗人的年龄形成对照,让诗人产生年华易逝的感叹,如此,最后一句中产生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怀念就显得非常自然了。山中王勃

长江悲已滞①,

万里念将归。

况属②高风③晚,

山山黄叶飞。

注释

①滞:停滞,不流通。②属:恰逢,正当。③高风:秋风。

精彩解说

滚滚奔流的长江好像已经停滞,为我长年滞留在外乡而悲伤,离家万里,我日夜盼望着归去。更何况正值这深秋季节,一阵阵秋风袭来,那山中黄叶纷飞,一片萧索景象,更是勾起我的思归之情。

首句中一个“悲”字就为全诗奠定了伤感凄凉的感情基调,诗人用“万里”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后两句写诗人所见的深秋之景,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这两句所写之景对前两句所写之情起映衬作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零的景象,既用来映衬旅思乡愁,也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末句以“黄叶飞”作结,秋风萧瑟、漫山黄叶纷飞的景象,总让人产生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春庄①王勃

山中兰叶径②,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注释

①春庄:春天的庄园。②兰叶径:长满兰草的小路。

精彩解说

山中小路边长着茂盛的兰草,出城不远就到了这桃李芬芳的庄园。在这里,没有人间俗事烦扰,也感觉不到鸟叫声的喧闹。

这是一首田园诗,写出了作者不喜欢繁闹的城市而更喜欢幽静的山间林里,同时借景抒情,隐隐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寒夜思友(其三)王勃

朝朝翠山下,夜夜苍江曲。

复此遥相思,清尊湛芳绿。

精彩解说

每天早晨都站在青山之下,夜夜都来到苍江之曲。对着这单调的景物,我对你更加思念,盼望着早日与你欢聚共饮,陶醉于香花绿树间。

前两句形成工整的对偶修辞,以“朝朝”对“夜夜”,以“翠山”对“苍江”,时间对时间,叠词对叠词,颜色对颜色,山对水,两两相对,给读者展现出一幅诗人在山前水边思念朋友的深情画卷。末句是诗人对朋友相聚之后畅饮场面的美好想象,有美酒相伴,有香花绿树可赏,这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想象的场景越是美好,就越是衬托出此时的孤寂之深和相思之浓。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①,

心中自不平。

牙璋②辞凤阙③,

铁骑绕龙城④。

雪暗凋⑤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作者简介

杨炯

杨炯(650—?),华阴(今属陕西)人,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曾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死于任所,被后人称为“杨盈川”。他擅长写边塞诗,其诗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注释

①西京:长安。②牙璋:古代发兵的符信。③凤阙:指皇宫。④龙城:指敌人的要塞。⑤凋:原指草木枯败凋零,这里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精彩解说

烽火映照着长安,我的心中难以平静。出征的号令从皇宫传出,精锐的骑兵包围了敌人的要塞。纷扬的大雪使彩旗黯淡,呼啸的寒风中夹杂着战鼓声。我宁愿在军中做一个冲锋陷阵的百夫长,也胜过做一个舞文弄墨的书生。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过程。首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似乎战火马上就烧到京城了。夸张的手法很好地把情势的危急传递了出来,这也就引出下句的“心中自不平”,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两句是人物豪迈呐喊的心声,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①音书②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③。作者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约713),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治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他因诗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多应制唱和之作,文辞华丽,格律整齐,为律诗体制的定型打下基础。

注释

①岭外:指岭南地区。②书:信。③来人:从家乡来的人。

精彩解说

我被贬居在岭南地区,与家中的亲人中断了联系,挨过了冬天又挨过春天,如今离家乡越来越近,心里反而更加害怕、慌乱起来,甚至不敢向家乡来的人打听消息。

首句的“音书断”点出了诗人与外界隔绝,音信不通的艰难处境,这就为下面的抒情作好了铺垫。第二句中“经”字和“复”字,突出强调了时间的漫长,暗示了诗人备受煎熬的伤感之情。“近乡”本是喜事,可诗人却以“情更怯”来表达心中的感受,由此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时强自抑制的想要得知家人消息的急切愿望和又怕得知的心理,而这种心理是由于诗人被贬而长久与家人音讯断绝造成的。登幽州台①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③而涕下。作者简介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诗人,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有“唐诗之祖”的美称。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恢复“诗言志”的风雅传统,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偏重形式主义的倾向和绮丽颓废的诗风。他的诗质朴苍劲,寓意深远,气势雄浑,对盛唐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注释

①幽州台:又称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②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③怆然:悲伤凄凉的样子。

精彩解说

追溯以往,我见不到先代招贤的圣君;往后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主。想到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我生不逢时,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首诗写诗人登上蓟北楼远望的所见所感,语言奔放,句式长短参错,音节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前两句互相呼应,感慨古今,跨度很大,体现出了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悠悠”一词,体现出了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时间的久远。第四句直抒胸臆,写诗人孤独悲苦的心绪,传达出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的心情。咏柳贺知章

碧玉①妆②成一③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④。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简介

贺知章

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盛唐前期诗人,著名书法家。曾被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

注释

①碧玉:此处喻指春天嫩绿的柳叶。②妆:装饰,打扮。③一:满,全。④丝绦:此处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精彩解说

春天的柳树就像用碧玉装饰过一样,无数柳条像绿丝带一般低垂着。不知那细长的柳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这二月里的春风,它就像神奇的剪刀一般。“碧玉”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柳叶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叶的色泽美;“垂下绿丝绦”既写出了柳树的动态美,也再次突出了柳叶的颜色。“不知”,用一个疑问句巧妙地写出春风的神奇力量。“似剪刀”的比喻形象生动,同时又非常朴实,把无形的春风具体化。这首咏物小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题袁氏别业①贺知章

主人不相识,偶坐为林泉。

莫谩②愁沽③酒,囊中自有钱。

注释

①别业:除本宅外另建的园林,是游憩的处所,即别墅、别馆。②莫谩:这里是无须、不用的意思。③沽:买。

精彩解说

我和袁氏别墅的主人并不认识,偶尔会来此闲坐,为的是这儿的山林与泉水。不必担心没有钱买酒,因为我口袋中早已准备好买酒的钱了。“不相识”点明自己与主人的关系,与“偶坐”相照应,说明并不常来,而且来只是为了“林泉”。这就从侧面渲染出林泉景色之美,以及其对诗人产生的巨大吸引力。“莫谩”“自有”则表明了诗人是有备而来,为了欣赏美景,酒钱早就准备好了。全诗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坦荡豪放的性格,情趣盎然。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①。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①衰:疏落,指头发白了,少了。

精彩解说

我很小的时候离开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虽然口音没有改变,但鬓发已经疏落斑白。家乡的孩子见到我都不认识,他们围着我,笑着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人。

开篇即以“少小”“老大”两个词语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离开家乡之久,暗中传达出长久的漂泊无依之苦。“乡音无改”和“鬓毛衰”又形成对比,乡音虽未变,但容貌早已全非,这也为下句的“问”作了铺垫。“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最是心酸,明明是到了家乡,然而却无人相识,这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诗人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幽州夜饮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①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②?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③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作者简介

张说

张说(667—731),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玄宗时任中书令,封燕国公。擅长文学,当时朝廷重要辞章多出其手,尤长于碑文墓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并称“燕许大手笔”。

注释

①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②迟暮心:因衰老而引起的凄凉的心情。③笳:即胡笳,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

精彩解说

寒冷的夜风吹着冰凉的夜雨,被吹动的树林声音萧瑟。高大的厅堂里正举行宴会,但我又怎能忘却自己日渐衰老?军营里最适于舞剑,边塞的将士更喜欢听胡笳的声音。如果不做这守边的将领,怎能体会到皇帝的恩情呢?

前两句中的“凉风”“夜雨”和“寒林”,为诗歌渲染出一种凄凉、荒寒的气氛,也描绘出了边远之地的萧瑟景象。题目是“夜饮”,在边远之地夜晚饮酒主要是为了驱赶这种恶劣环境带来的悲苦之情,可是,宴饮还没开始,周围的景色已经给夜饮笼罩上了一层深深的愁绪。第四句中“能忘”的反问,以强烈的语气写出了夜宴的畅饮也丝毫不能缓解诗人心中的悲伤,更不能让诗人忘记自己已经衰老的事实。诗中通过描写边城夜宴的情景,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被遣派边地的不满。送梁六自洞庭山①张说

巴陵②一望洞庭秋,

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③神仙不可接④,

心随湖水共悠悠⑤。

注释

①洞庭山:即洞庭湖中的君山。②巴陵:指今湖南岳阳,距洞庭山很近。③闻道:听说。④接:接近。⑤悠悠:长久。

精彩解说

从巴陵远望洞湖的秋色,每天都能看见孤零零的君山在湖水上漂浮着。听说君山上有神仙,但凡人难以接近。此地一别,我的思绪将随着广远无际的湖水悠悠不息。

首句中的“洞秋”点明了送客的季节,是在让人多愁多思的秋天,从而暗示出诗人当时的心境。第二句中“孤”字赋予了山峰以诗人的主观感受,因为自己心中孤苦寂寞,因此见山也有这种孤独之感;“水上浮”用词巧妙,写出了山在水中随波漂荡之感,山本不动,诗人却用一个“浮”字,让山有了动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和趣味。末句中的“共悠悠”写出了湖水永日不停地流淌,更是表达了诗人送友人远行的愁苦和惆怅绵延不绝,表达含蓄蕴藉,让人动容。蜀道后期张说

客心争日月①,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注释

①日月:指时间。

精彩解说

客居异乡时,我同时间展开一场争夺战,来往的行程都是事先规划好的。不料事情突变,无情的秋风不肯等我,先到洛阳城去了。“客心”是在外游子之心,“争日月”指和时间进行一场争夺战,“争”字把游子的急切心情充分表露出来了。第三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秋风的无情和冷酷,体现出“我”原定秋天前赶回洛阳的希望落空的失落之情。诗人在心中埋怨秋风,“我”还没到达洛阳,秋风却赶在前面到达了,这是诗人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借埋怨秋风来抒发自己心中未能如约和家人见面的苦闷和烦恼,体现了诗人想回家的心情之急切。感遇(其一)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①,桂华②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③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④相悦。

草木有本心⑤,何求美人⑥折?作者简介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扭转了初唐时沿袭的六朝绮靡诗风,对唐诗的健康发展贡献较大。

注释

①葳蕤:wēiruí,枝叶茂盛的样子。②华:同“花”。③自:各自。④坐:因而。⑤本心:本性,天性。⑥美人:指“林栖者”。

精彩解说

兰叶在春风中繁盛鲜美,桂花到了秋天就清新皎洁。兰桂葱郁茂盛,生机勃勃,各自有生长旺盛的最好季节。谁能知道那林间的隐者,闻到兰桂芳香因而心生爱慕之情。草木有着自然的本性,哪里需要美人来采摘?

诗的开头采用整齐的对偶句,以春兰对秋桂,以葳蕤对皎洁,烘托出兰花和桂花的无限生机和清雅高洁的特征;接着用“欣欣”和“生意”点出了二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姿态。前四句都是对兰桂的直接描写,而“林栖者”“闻风”并“相悦”,从嗅觉角度写出了“林栖者”对兰桂芬芳的爱慕,这是从侧面烘托兰桂的芳洁品质。末句一个强烈的反问更是突出强调了兰桂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怀。诗人托物言志,以春兰和秋桂的芳洁品质,来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望月怀远①(节选)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②共此时。

情人③怨遥夜④,

竟夕⑤起相思。

注释

①怀远:怀念远方亲人。②天涯:此处指远方的亲人。③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④遥夜:漫漫长夜。⑤竟夕:通宵。

精彩解说

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此刻,照着我,也照着远方的亲人。多情的人怨恨月夜的漫长,因为彻夜难眠,苦苦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这首诗是诗人远离家乡后,因望月怀念远方亲人而写下的作品。开头一句“海上生明月”一下子就让读者置身于雄浑阔大的意境之中,而且“明月”也呼应了题目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显然已经由上句的写景转入了写对远在家乡的亲人的思念,诗人想象,他们此时也正在欣赏头顶的同一轮明月。第三句中一个“怨”字直接表达出相思之人对于漫漫长夜的幽怨之情,感叹这不眠之夜该如何度过。末句中“竟夕”是对“遥夜”的呼应,更加突出强调了因相思而彻夜难眠的情景。全诗笼罩着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湖口望庐山瀑布水张九龄

万丈红泉①落,迢迢②半紫氛③。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④多秀色,空水共氤氲⑤。

注释

①红泉:指阳光照耀下的瀑布。②迢迢:形容瀑布的长。③紫氛:紫色的雾气。④灵山:仙山,这里指庐山。⑤氤氲:形容水汽弥漫四散的样子。

精彩解说

万丈瀑布飞流直下,仿佛从天上落下,四周弥漫着半紫的蒙蒙雾气。它穿过杂生的树木,穿过一层层云洒落下来。太阳照射上去,它犹如七彩霓虹;天气虽然晴朗,却似乎听到了风雨的声响。庐山如同仙山一样秀美,烟云与水汽融成一片。

诗篇的首句就以“万丈”极度夸张地写出了瀑布从天而降的雄伟气势,而且以“红”来描绘其色彩,给读者展现出笼罩在灿烂阳光下的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迢迢”指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和“万丈”相对,“紫氛”形容瀑布的光泽色彩,和“红泉”相对,气势和色彩两两相称,把瀑布光彩夺目的姿态和神韵刻画得令人陶醉。“奔流”和“洒落”两个动词刻画了瀑布的动态,给人一种仿佛能听见轰鸣声的错觉。这首诗通过描写瀑布的雄伟气势,抒发了诗人胸中的豪情壮志。照镜见白发张九龄

宿昔①青云志②,

蹉跎③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

形影④自相怜。

注释

①宿昔:从前,往日。②青云志:远大志向。③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④形影:形体和影子。

精彩解说

昔日曾怀有豪情壮志,随着岁月白白地流逝,现在已是白发苍苍。谁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只有我的形体和影子相互怜惜!

首句的“青云志”和下句的“白发年”形成鲜明对比,过去是“青云志”,而如今都已经“蹉跎”成了白发苍苍之年,诗人借此感叹时光的流逝和岁月蹉跎,自己却一事无成的无奈和伤感。诗人回想自己从政之初,仕途通达,也是志气高昂,满怀信心的,但此时历经官场波折,最后被贬出京城,无法施展抱负,透露出他为美好时光空空流逝而深感惋惜之情。登鹳雀楼①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②,

黄河入海流。

欲穷③千里目,

更④上一层楼。作者简介

王之涣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曾任衡水主簿、文安(今属河北)县尉。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大气磅礴,意境开阔。

注释

①鹳雀楼:在今山西永济。②尽:消失。③穷:用尽,达到极限。④更:再。

精彩解说

太阳傍山落下,黄河东流入海。要想看尽千里美景,就得再上一层楼。“白日”和“黄河”形成工整的对偶,颜色也对比鲜明,景色一静一动,非常和谐。“依”字写出了太阳和山相接的景象,并且把太阳拟人化,似是依偎着山一样。前两句是登楼望见的景色,目光从上到下,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后两句写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凉州词①二首(其一)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②山。

羌笛③何须怨杨柳④,春风不度玉门关⑤。

注释

①凉州词:为乐曲《凉州》配的唱词。②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的长度单位。③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④杨柳:指《折杨柳》曲。⑤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精彩解说

纵目远望,黄河之水好像飞到了白云中间,一座孤城立于万丈高山之间。何必用羌笛吹奏凄婉的《折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到这荒凉的边陲呢?那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哪!“远上”一词非常形象并富有夸张意味地把黄河与天空连接起来,景象非常壮观。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怨杨柳”是运用拟人手法,把羌笛拟人化,并使之也笼罩上一层悲愁气氛。“万仞”是夸张修辞,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整首诗在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苍凉的古朴笛曲的交织中,透露出边防将士久戍思归的情怀。洛中访袁拾遗①不遇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②,江岭作流人③。

闻说梅花早④,何如北地春?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襄州襄阳(在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孟浩然善于用五言诗描绘山水和田园的景色,他是唐代第一个以山水诗见长的诗人,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孟浩然的诗淡雅自然,他善于用白描笔法绘出一幅幅天然的图画。

注释

①洛中:指洛阳。袁拾遗:指作者友人。拾遗,古代官职名。②才子:有文才的人,这里指袁拾遗。③江岭:江南岭外之地。岭,这里指大庾岭。唐代时犯罪的人常被流放到岭外。流人:因有罪而被流放的人。④梅花早:梅花开得早。

精彩解说

我来到洛阳拜访袁拾遗,谁知他已被贬官且流放江岭。听说那里梅花开得早,可那又怎能比得上洛阳的春天呢?

诗前两句是对偶句,“洛阳”指明地点,紧扣题目的“洛中”,“江岭”与“洛阳”相对,“才子”与“流人”相对,这两句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昏庸。“才子”是难得的,本来应该得到重用,然而却做了“流人”,由“洛阳”而远放“江岭”,这是极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何况这个“流人”又是诗人的挚友。这两句对比强烈,突显出作者心中的愤懑和不平。后两句的“梅花早”极言岭上早梅之好,也反衬出“北地春”的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怀念,这种写法,更见感情的深挚。末句的问句使得作者的真意更加鲜明,语气更加有力,伤感的情绪也更加浓厚。过故人庄①孟浩然

故人具②鸡黍③,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④,青山郭外斜⑤。

开轩⑥面场圃⑦,把⑧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⑨菊花。

注释

①过:拜访。故人庄:老朋友的田庄。②具:准备。③鸡黍:指丰盛的饭菜。黍,shǔ,黄米饭。④合:环绕。⑤郭:这里指村庄的外墙。斜:倾斜。⑥轩:指窗户。⑦场圃:打谷场和菜园。⑧把:拿起,端起。⑨就: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精彩解说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的田舍做客。浓密的绿树环绕着村庄,村外是苍翠横斜的青山。我们面对着窗外的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闲聊着农事。相约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再来饮酒,欣赏菊花。

这首田园诗以质朴平淡的文字描写了农家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了老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朋友“邀”而我“至”,一个殷勤相邀,一个欣然前往,简单两字就把两人之间的情谊写出来。文字质朴,语言简淡。“绿树”是近景,“青山”是远景,由近及远,层次分明。诗人此次来,是因为故人的邀约,而后又主动提出还要再来,前后对照,把村庄对他的吸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①混太清②。

气蒸云梦泽③,波撼岳阳城④。

欲济⑤无舟楫,端居⑥耻圣明。

坐观⑦垂钓者,徒⑧有羡鱼情。

注释

①涵虚:指天空倒映在水中。②太清:天空。③云梦泽:古泽名,分为梦泽和云泽。④岳阳城:今湖南岳阳。⑤济:渡。⑥端居:安居,闲居。⑦坐观:坐视,旁观。⑧徒:白白地。

精彩解说

八月的洞庭湖水与两岸平齐,天空倒映在水中,水面与天空混为一体。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城。想渡过湖却找不到船与桨,闲居在家有负朝廷恩德。旁观别人垂钓,空有羡慕之情。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是远景。接着目光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汽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撼”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气势的浩大,表现湖的澎湃动荡。前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表现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做一番事业。春晓①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②,

处处闻啼鸟③。

夜来④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清晨。晓,指天刚亮的时候。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④夜来:夜里。

精彩解说

春天的夜晚觉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天就亮了;醒来时,到处都能听到小鸟的啼叫声。昨夜风声雨声四起,也不知花被吹落了多少。“不觉”,指没有感觉到,暗指时间过得很快。“啼鸟”是从听觉角度来写天亮后的第一感受。“花落”是诗人根据夜晚的风雨声产生的联想和想象。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①白云里,隐者②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③是清秋发④。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⑤,江畔洲如月⑥。

何当⑦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注释

①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②隐者:诗人自称。③兴:兴致。④发:激发。⑤荠:荠菜。形容远望中天边的树木细小得像荠菜。⑥洲如月: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洲,水中沙洲。⑦何当:何时能够。

精彩解说

面对北山岭上白云霏霏,我这隐者自己能品味欢欣。我登上高山是为了遥望张五,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忧愁每每是薄暮引发的,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稍事歇息。远远看去,天边的树林活像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什么时候你能带着酒到这里来?重阳佳节时咱们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这是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诗人怀故友而登高,望飞雁而孤寂,临薄暮而惆怅,处清秋而发兴,希望挚友到来,共度佳节。开头两句点明“自怡悦”,此为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第三、四句中,“相望”表明了诗人对张五的思念。由思念而登山远望,望而不见友人,但见北雁南飞。这是写景,又是抒情,情景交融。“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诗是全篇精华所在,写诗人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最后两句既照应开头,又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出友情的真挚。送朱大①入秦②孟浩然

游人③五陵④去,宝剑值千金⑤。

分手脱⑥相赠,平生一片心。

注释

①朱大:孟浩然的好友。②秦:指长安。③游人:游子、旅客,此处指的是朱大。④五陵:地点在长安,唐朝的时候是贵族聚居的地方。⑤值千金:形容剑的名贵。⑥脱:解下。

精彩解说

朱大要到长安去了,我佩戴价值千金的宝剑来送行。分手的时候,我解下宝剑赠送给朱大,这剑寄托着我的祝福。宝剑价值再高,也比不上我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首句中的“游人”,说明了朱大浪游者的身份。“五陵”本为汉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都在长安,此处运用借代手法,暗指长安。“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语言简明质朴,表现出人物的慷慨豪气,痛快淋漓。“平生一片心”,语浅情深,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夜归鹿门①歌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②,渔梁③渡头争渡喧④。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⑤,忽到庞公⑥栖隐处。

岩扉松径⑦长寂寥,唯有幽人⑧独来去。

注释

①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②昼已昏:天色已昏。③渔梁:沙洲名,在今湖北襄阳汉水中。④喧:吵闹。⑤开烟树: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又重新显现出来。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鹿门山。⑦岩扉松径: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岩扉,石门。⑧幽人:隐居者,此处是诗人自称。

精彩解说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在渔梁渡口人们在抢渡,显得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知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德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的前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听见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声,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这悠然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第三、四句写村人各自上岸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了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第五、六句写诗人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完全因大自然而陶醉,不知不觉中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宿建德江①孟浩然

移舟②泊③烟渚④,

日暮客愁新⑤。

野旷天低树⑥,

江清月近人。

注释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②移舟:移船靠岸。③泊:此处指停船宿夜。④烟渚:弥漫着雾气的水中小块陆地。⑤新:这里是增添的意思。⑥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比树木还低。

精彩解说

行船停靠在江中烟雾迷蒙的小洲旁,暮色苍茫,增添了我的愁绪。空旷的原野上,远处天空仿佛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水中的月影跟我显得好像更近了。

此诗写旅途愁怀,第二句的“新”字,让人觉得诗人原本有无尽的旧愁,今日在此停泊,又生出更浓的新愁,这就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第三句“低”和“旷”相互依存,第四句“近”和“清”相互映衬,刻画出旷野广袤宁静,明月伴人的美丽而孤寂的图景。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次①北固山②下王湾

客路③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④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⑤日生残夜⑥,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作者简介

王湾

王湾(693—751),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中进士,曾任荥阳主簿、洛阳尉。他常吟咏江南山水,诗作清丽婉转,其中以《次北固山下》最为有名。

注释

①次:停留,住宿。这里指泊船。②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③客路:旅途。④平:指潮水上涨与江岸相平。⑤海:指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⑥残夜:剩下的夜晚,指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精彩解说

行客经过北固山,客船行驶在长江的碧水之上。潮水上涨与江岸相平,视野开阔,顺风而下,一帆高悬。宽阔的江面上残夜未尽,太阳就露出了笑脸。旧年未过,江南已进入春天。写给家乡的书信怎样传达呢?托北归的大雁带到洛阳去吧。

前两句以“青山”和“绿水”给读者铺展开一幅山清水秀的优美画卷,然而,“客路”和“行舟”则暗示了诗人是在远离家乡的旅途之中,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其中“客路”也和下面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浓浓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中的问句更是传达出这种思乡之情的无法传递,只能寄托在“归雁”身上了,这其中也暗含着诗人深深的无奈和遗憾。营州歌高适

营州①少年厌②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③十岁能骑马。作者简介

高适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官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渤海”。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注释

①营州:唐代东北边塞,治所在今辽宁朝阳。②厌:同“餍”,饱。这里有饱经、习惯于的意思。③胡儿:对北方民族孩子的称呼。

精彩解说

营州少年习惯了原野上的生活,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裘衣服在城下狩猎。他们有千杯不醉的海量,十岁便学会了骑马驰骋。

首句以广阔的“原野”作为“营州少年”活动的背景,暗示出北方少年的豪放不羁;“狐裘蒙茸”是从外貌角度写北方少年的可爱和飒爽的英姿;“千钟不醉”则从酒量方面体现北方少年的粗犷豪放;“十岁能骑马”从技艺方面体现其勇猛尚武的精神。诗人善于抓住“营州少年”的生活特点和性格特征,并能准确而简练地表现出来,全诗洋溢着热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别董大①(其一)高适

千里黄云②白日曛③,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①董大:唐玄宗时代一位著名的琴师。②黄云:在阳光下呈暗黄色的云。③曛:日光昏暗。

精彩解说

千里黄云迷漫,把白日遮掩得昏昏暗暗;怒吼的北风劲吹,大雁在雪花纷飞的天空中南飞。不要担忧前面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又有谁不认识您呢?

诗的开篇就以“黄云”和“白日”给读者呈现出鲜明的颜色对比,而“千里”则展现出黄云千里,遮天蔽日,到处一片灰暗朦胧的景象。第二句中的“北风”“雁”和“雪”则渲染出一种荒寒、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分别,更增添了诗人心中的孤寂感。然而诗的后两句却意境一转,一个“莫愁”,一个“谁人不识”,语意豪迈,慷慨激昂,反映出诗人开朗的胸襟,对朋友的劝慰之语充满了精神力量,能真切地鼓舞人心。除夜①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②?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③明朝又一年。

注释

①除夜:除夕之夜。②凄然:凄凉悲伤的样子。③霜鬓:斑白的两鬓。

精彩解说

除夕的夜晚,我独自客居旅馆,在清冷的灯光下,久久不能安眠。是什么事让我这个游客的心情变得凄凉悲伤?今晚故乡的亲人一定在思念千里之外的我。明朝又是新的一年了,我的两鬓又要增添白发。

诗的开头就是“旅馆”二字,回看题目中的“除夜”,在这样一个本应该是合家团聚的特殊日子,诗人却身处“旅馆”,这就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浓浓的愁绪;“寒灯”和“独不眠”把这种氛围渲染得更加浓郁。接着诗人以一句看似平淡的问句,引出了后两句对内心孤苦的抒发。“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诗人自己,也夸张地点明了诗人与亲人相距之远。末句中一个“又”字突出强调了诗人远离故乡,在漫漫无边的思念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孤独的除夕夜,暗示身处异地他乡的时间之长。本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感叹。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①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②。

注释

①净:融化。②关山:泛指关隘山岭。

精彩解说

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月光明亮,悠扬的羌笛声在戍楼间回荡。不知这饱含离情的《梅花落》的曲调将飘向何处,寒风吹送,它一夜之间就会传遍关山。

诗歌的前两句是对眼前景色的实写,“雪净”“月明”,营造出一种边塞之地少有的清幽宁静的气氛,也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第三句中“梅花何处落”是“梅花落”三字的改用,“梅花落”本是曲调名,这里改用之后既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梅花飘落的美感,也能渲染出一种戚伤、忧愁的气氛,更能体现出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但这种思乡之情并不低沉,反而还流露出乐观开朗的基调。把听觉巧妙地赋予视觉的效果,这是本诗体现出来的灵思妙想。辛夷坞①王维

木末②芙蓉花③,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作者简介

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他的边塞诗、山水诗等都有脍炙人口的名篇。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注释

①辛夷坞:辛夷坞是王维辋川别墅附近的一景。辛夷,花名,即紫玉兰。②木末:枝条的最末端。③芙蓉花:此处指辛夷花。

精彩解说

枝条顶端的辛夷花苞,在山中呈现鲜红的颜色。山溪的出口寂静无人,辛夷花纷纷开放后又片片洒落。“发红萼”写辛夷花含苞待放,诗的前两句从形态和颜色上着重写花的“发”,显示了一派春光。诗的后两句写花的“落”,“寂无人”和“发红萼”形成对照,也正好引出下句的“开且落”,无人欣赏,花只好自开自落。短短四句诗,由花开写到花落,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同时又表达出了一种落寞的情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①处,遍插茱萸②少一人。

注释

①登高: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民间有登高避邪的习俗。②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传说重阳节佩茱萸香囊或头插茱萸可避灾。

精彩解说

我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遥想今年的重阳节,家乡的兄弟们又在一起登高,他们头上都插着茱萸,唯独少了我一人。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字,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接着连用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要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的漂泊悲苦要强烈得多。更何况是在“佳节”之际,这心中的悲苦形成高潮得以爆发,因此诗中用了“倍”字,显得合情合理。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