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机械化插秧必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1:49:44

点击下载

作者:涂同明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水稻机械化插秧必读

水稻机械化插秧必读试读:

编者的话

我国是世界上栽培水稻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常年种植面积4亿多亩,产量超过1800亿千克,在全国居民口粮消费结构中,稻谷占65%左右。其种植面积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而水稻单产及总产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水稻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类种植水稻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和自然选择,形成了当今水稻栽培的技术模式。水稻生产中的育秧移栽和良种选育两次技术革命,使水稻生产从靠天吃饭发展到自主栽培,并逐步实现了稳产高产优质。

然而,“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已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水稻生产的桎梏。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应用与革新,水稻种植迫切需要更新生产手段,早日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既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千千万万农民多年梦寐以求的种植方式。高性能水稻插秧机的成功开发与推广应用,将是水稻生产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普及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是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功德无量的事业。

湖北省现有耕地4500万亩,其中水田2700万亩。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之一,全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3_万亩以上,占粮食播种面积的60%,水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0%,水稻商品量占粮食商品量的80%。专家分析,全省适宜机械作业的2000万亩水稻全部采用机插秧,需要4万台插秧机作业才能得到基本满足。全省水稻机插工作从2004年开始实施,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机插秧面积现已突破200万亩,其规模在全国位居前列。

综观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情况,总体水平不高,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7.1%(包括机插、机播、机抛秧等),机械化插秧,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推进机械化插秧的难点不在于“插秧”,而在于“育秧”。江苏省农机部门率先探索出的双膜育秧、软盘育秧等新型、简易、经济的育秧模式,大幅度降低了育秧成本,经济上具备了推广的前提,但这套育秧技术农民缺乏认识,也不掌握。只有让农民掌握了机械化育秧技术,同时借助各级财政的购机补贴,拉动插秧机的发展,机械化插秧问题就能够逐步解决。

湖北各地的实践证明,机械化插秧优势十分明显:一是适合水稻生长的生物性要求,能够达到高产、稳产。“浅、稳、直、匀”这四个字体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基本特征。因为机插的秧苗“浅、稳”,水稻返青快、分蘖多,根系比较发达,不易倒伏;又由于机插的秧苗“直、匀”,水稻生长的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害不易发生,子粒饱满,能实现高产、稳产。二是成本低。与人工插秧或抛秧比较,机械化插秧的成本最低。典型调查表明,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成本降低30%~40%。三是抢农时。如果机械化插秧问题解决了,不少地方单季稻可以变成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四是节省秧田。按照常规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栽插水稻10亩左右,而机械化插秧育的是高密度小苗,一亩秧田可以插80~100亩,能够大量节省秧田。全国4亿多亩水稻,如果80%实现机械化插秧,能节省秧田2000万亩左右,按照平均亩产400多千克算,新增产量近80亿千克。在我国耕地刚性减少的情况下,宏观效益十分明显。

本书内容一共九章。第一章:水稻机插秧概述,第二章:水稻苗期生育特性与机插育秧,第三章:机插水稻育秧技术,第四章:大田耕作准备,第五章:水稻插秧机操作使用技术,第六章:水稻插秧机的维护与保养技术,第七章:机插水稻大田管理技术,第八章:水稻工厂化育秧成套设备及育秧工厂,第九章:水稻插秧机常用机型主要技术参数。

本书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编写,力求文字表达通俗易懂,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旨在通过介绍机插水稻标准化育秧、高性能插秧机操作使用和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等技术,使广大的农民朋友和农机、农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能掌握水稻机插秧的基本技术要领,更好地促进水稻机插秧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整理、参考或引用了农业部所编“水稻机插秧技术培训讲义”等相关文献和技术资料的内容,也得到了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插秧机生产厂家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所存在的疏漏和错误之处,深望读者赐教指正。编者2008年10月第一章水稻机插秧概述1.我国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有哪些重大意义?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粮食安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3000万公顷,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0%,世界水稻种植面积的20%;稻谷总产量近20000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世界稻谷总产的35%;稻谷平均单产6.212吨/公顷,是单产最高的粮食作物。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中,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和技术措施复杂,耕作栽培制度最细,生产环节最多,季节性最强、用工量最多、劳动强度最大,综合机械化水平最低,农民劳作最辛苦。尤其是水稻种植机械化水平仅7.1%(包括机插、机播、机抛秧等),又成为制约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瓶颈。改变水稻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生产方式,一直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特别是近年来,为实现持续增收,农村年青一代尤其是青壮劳动力大量离土离乡、务工经商,广大农村对提高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呼声日益高涨,迫切需要提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实践表明,水稻种植、收获两个环节实现机械化作业可分别减少劳动用工量40%和76%,大幅度提高工效;机械栽插比人工手插平均节约成本450元/公顷左右,提高单产375千克/公顷以上;机械收获较人工收获节省成本300元/公顷,并且机插育秧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节约耕地。因此,大力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是解决水稻生产劳动力短缺,稳定水稻生产,提高水稻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之需,迫切之举。2.为什么要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民需求最迫切。解决水稻生产“三弯腰”是多少年来农民呼声最高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已经转移非农产业,农民的劳动观念也发生了显著变化,繁重的“三弯腰”劳动没人愿意干,也没有多少人能干,农民迫切需要机械化来替代。二是技术和装备基本成熟。通过这些年引进、消化和吸收,从育秧、插秧、收获、植保到烘干的全套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已经基本成熟,一些产品大批量投入生产,并且取得质量可靠、性能稳定的成效,为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提供了良好的装备基础。三是经济上可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但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既要研究是否有成熟的装备和科学的技术路线,也要研究经济上是否合算,实施的主体能不能承受、有没有效益。现在机械化收获、插秧之所以能推开,是因为它既能节本,又能增效,还省心省力,农民觉得经济上合算。20世纪90年代,一些地方从国外引进了工厂化育秧设备,为什么推而不广,主要是成本太高,农民难以承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厂化育秧不适合我国家庭小规模生产经营的体制。目前收获机械已实现本地化生产,半喂入收割机价格是20世纪90年代进口价格的一半,双膜育秧和软盘育秧大大降低了育秧成本,机械化作业成本远低于使用人畜力,使用机器更合算。有了这三个前提,即农民需要、技术装备成熟、经济上可行,大规模推广的条件已经具备。3.什么叫水稻机插秧技术?

机械化插秧技术就是采用高性能插秧机代替人工栽插秧苗的水稻移栽方式,主要包括高性能插秧机的操作使用、适宜机械栽插要求的秧苗的培育、大田农艺管理措施的配套等内容。4.我国水稻机播秧技术经过了哪三个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模仿人工移栽大苗的工艺流程,设计了水稻插秧机。但因当时设计制造工艺水平不高,尤其是采用常规育秧,大苗洗根移栽,植伤严重,标准化程度低,费工耗时,故虽经大量试点,终因效果较差而自然终止。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鉴于国产机具性能较差,这一时期,一些经济发达省市引进国外机具设备,并推广工厂化育秧。但由于工厂化育秧的方式不适合中国农村以家庭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的现状,且育秧成本过高,加之国外机具价格昂贵,农民难以承受,使得水稻插秧机械化的发展又一次受挫。

第三阶段,2000年以来。江苏农机部门组织开始了新一轮水稻插秧机械化的探索,按照农机与农艺结合,引进吸收与创新开发结合的思路,引进研发出具有较高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开发出适合机插秧的低成本、简易化的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基本形成了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并转化为相应的机械化育秧、插秧以及田间管理标准指导生产实际。5.我国现阶段水稻机插秧技术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一是成功开发出先进、适用的高性能水稻插秧机系列产品。所谓高性能插秧机主要有以下四个技术特点: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标可以量化调节;具有液压仿形系统,作业性能稳定、可靠;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作业效率高,步行插秧机每小时3~4亩,高速插秧机每小时6~7亩。

二是在开发插秧机的同时,通过多次试验研究,探索出适合机插秧的经济型、标准化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技术,以及机插秧大田管理技术等配套农艺技术体系。这套技术体系的显著特点是中小苗移栽、宽行窄株、定苗定穴、达到了水稻栽插“浅、匀、直、稳”的技术要求,水稻分蘖快,通风透光条件好,田间管理方便,抗逆性强等等。从近几年一些地区的推广实践来看,新一轮机插秧技术具有省工、节本、节约用地、高产稳产等明显优势。6.为什么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能大量节省秧田?

由于机插秧采用的是毯状秧苗,育秧凸显高密度、短秧龄特性,秧池及肥水利用率高,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显著提高育秧工效。秧田大田比达到1∶80~100,秧田利用率比常规育秧提高8~10倍,可大幅度节约耕地,增加农民收入。就2005年而言,江苏推广机插秧面积254.7万亩,湖北推广面积近200万亩。与人工手插秧相比,节省秧池田24万亩左右,若种植小麦,按每亩300千克计,可增产0.7亿千克小麦。全国4亿亩水稻常规育秧约需占用2000万亩秧池田,如果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插秧作业,机插育秧仅约需400万亩秧池田,节约秧田相当于增加夏粮播种面积约1600万亩,将极大地降低水稻生产的机会成本,由此带来的间接效益也极为可观。特别是在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的情况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7.为什么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能节水、肥、药?

机插秧育苗期易于集中管理,大大提高肥、水、药的使用效果,减少了施用量。大田期,采用薄水活棵、浅水促蘖、间歇灌溉的管水方式,亦可大量节省用水。适当调节用肥比例与用肥时机,可大大提高肥料的增产效果。由于机插秧采用的是中小秧苗,其播期比常规育秧适当延迟,错开了条纹叶枯病等病害的高发期,有效降低了水稻遭虫感病的概率,且苗期有一段时间薄膜覆盖,切断了灰飞虱等病虫的侵染途径,移栽至大田时带病率低,因而发病很轻,能减少用药次数。另外,机插秧宽行移栽,通风透光条件优越,也增强了水稻的抗逆性。在2003年、2004年江苏大面积发生水稻条纹、叶枯病情况下,机插水稻基本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通过典型调查看,机插水稻节水节肥节药优势明显,机插秧防治病虫害用药要比手工插秧少2~3次,对“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有显著作用,更能体现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要求。8.为什么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能节本省工?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机插秧与传统手工种植方式相比,可大幅度降低育秧和栽插环节的劳动强度,有明显的省工优势。一般人工手插水稻1亩需1.5个工日,采用手扶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栽插每亩只需0.13个和0.05个工日,分别提高效率11.5倍和30倍。在生产成本方面,与常规作业相比,机插秧节本优势明显。例如,江苏2002年和2003年两年在苏南的金坛市、苏中的如东县及苏北的建湖县等14个县市的试验点进行了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机插秧综合节本30.4元/亩,与人工手插秧相比,降幅达10%。其中:育秧环节,机插双膜、软盘育秧的成本分别为23.05元/亩、28.05元/亩,较人工手插稻育秧节本32.8%~44.7%;栽插环节,虽然插秧机的折旧、维修成本所占比例较高,但机械化栽插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用工量明显减少,所需成本为88.15元/亩,也较人工手栽成本降低19.2元/亩,节本17.9%;大田管理环节,由于机插稻采用小苗移栽,在肥水运筹方面较人工手插稻更为精细,使其在这一环节的成本略有提高。机插大田管理所需成本为160.84元/亩,人工手插秧大田管理成本为155.87元/亩,增加3.2%。总体来看,双膜育秧机插模式、软盘育秧机插模式的总成本分别为272.04元/亩、277.04元/亩,分别较常规人工栽插方式节本32.9元/亩和27.9元/亩。此外,机插双膜、软盘育秧流程与技术工艺简洁明了,易操作,适应性广,投资少,农民易接受应用。9.为什么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能高产稳产?

机插秧实现了宽行、浅栽、定穴、定苗栽插,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立苗,早活早发;秧龄短、栽后分蘖期长,大田有效分蘖期增加了2个分蘖节,为争足穂奠定了基础;群体质量易于调控,且适应性广,容易获得高产稳产。2005~2007年,武汉市农机部门连续三年组织对同一品种的机插稻与人工手插稻的亩穴数、亩穂数、穂粒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等情况进行跟踪对比调查。表明:机插稻具有明显的高产稳产优势,产量水平超过了人工手插稻,平均增幅达5%以上,年际间变异率小于5%。10.为什么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能实现双赢?

发展水稻插秧机械化,首先是稻农得益,而且种植规模越大,节支效益越显著。现在人工插秧1亩工钱80元左右,加上前期育秧费用共计100元以上,单纯机插作业收费则在45元/亩左右,育秧、机插作业服务收费一般为60~80元/亩。其次,为农机手从事插秧机经营服务、增加收入开辟了渠道。以东洋PF455S插秧机为例,单纯机插作业收费一般在45元/亩左右,年作业量按7~10天平均150亩计,则台机纯收入0.4万元以上,3年不到即可收回投资,受益期在5年以上。11.为什么说我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技术应当以机插秧为主要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形成了机抛秧、机直播、机插秧等几种水稻机械化种植方式。这几种种植方式与人工作业相比,都能够大幅度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水稻高产。但从各地的反复对比试验看,机插秧更具大面积推广的前景。

机械抛秧,利不及弊。虽然抛秧具有省工节本、前期生育进程快等优势,但由于抛栽的秧苗无序化分布,不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特别是后期通风透光性差,易形成簇状苗,高峰苗也难以控制,不利于提高大田水稻的群体质量,稳产性较差。同时抛秧作业易受不利天气的制约。近年来,科研人员研制出钵体苗行抛机,实现了秧苗有序浅栽,减少了无序抛秧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但钵体苗育秧成本偏高,辅助用工较多,且栽植株距不确定,也制约其大面积推广。

机械直播,是水稻轻型栽培中最简单的种植方式,但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只能在部分适宜地区应用。一是直播稻减少了育秧、插秧环节,直接在大田播种,在大部分双熟、多熟制地区受气温(无霜期)、茬口等条件的制约,存在着“安全齐穗”的隐患,生育期较长的优质、高产品种难以广泛推广应用;二是耕整地、播种质量要求更高,出苗率、成苗率、匀苗和基本苗控制等受天气、机械作业质量等因素影响更大;三是直播稻苗期化学除草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等。从江苏的实践看,水稻机械直播只适合在苏南及沿江的部分地区应用。

机械插秧,采用定行、定穴、定苗栽插,实现了插深、株距和取秧量的量化调节,作业质量显著提高,既体现了直播、抛秧浅栽快发的优势,又解决了人工栽插高位分蘖的问题,并且秧苗有序分布,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为建立合理的群体奠定了基础,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优势条件,高产稳产性好,风险小。机械插秧采用简易、标准化育秧,成本低,秧苗素质高,农民易于接受和掌握。机械作业效率高,使用可靠,操作方便,作业受天气影响小,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作业要求。机械插秧技术作为一项先进农业技术,更符合我国稻作生产特点,更有利于提高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是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我国未来水稻种植的主导性技术。12.机械化插秧技术有哪些优点?

一是适合水稻生长的生物性要求,能够达到高产、稳产。“浅、稳、直、匀”这四个字体现了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基本特征。因为机插的秧苗“浅、稳”,水稻返青快、分蘖多,根系比较发达,不易倒伏;又由于机插的秧苗“直、匀”,水稻生长的通风透光条件好,病虫害不易发生,子粒饱满,能实现高产、稳产。各地实践表明,实施机械化插秧,早稻、中稻、晚稻都能增产,只是增产的幅度不一样,每亩从25千克到50千克不等。

二是成本低。与人工插秧或抛秧比较,机械化插秧的成本最低。典型调查表明,机械插秧比人工插秧成本能降低30%~40%。

三是抢农时。如果机械化插秧问题解决了,不少地方单季稻可以变成双季稻,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四是节省秧田。按照常规育秧,一亩秧田只能栽插水稻10亩左右,而机械化插秧育的是高密度小苗,一亩秧田可以插80~100亩,能够大量节省秧田。全国4亿多亩水稻,如果80%实现机械化插秧,能节省秧田2000万亩左右,按照平均亩产400多千克算,新增产量近80亿千克。在我国耕地刚性减少的情况下,宏观效益十分明显。13.为什么说插秧机将进入快速发展期?

本世纪初,江苏农机部门通过引进技术并消化创新,在全国率先突破水稻机械化插秧难题,基本解决了水稻生产机械化中的技术“瓶颈”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政府扶持政策推动和市场需求拉动下,机插秧技术已经覆盖我国水稻优势产区,全国首批50个水稻机插秧示范县建设项目获得成功,江苏、黑龙江、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等水稻优势产区插秧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贵州、重庆等省市的机插秧技术示范效果良好,为丘陵山区地带推广机插秧技术积累了经验,部分边远地区及少量水稻种植地区机插秧技术开始起步。

随着机插技术的突破和市场需求扩大以及购机补贴政策实施,育秧大户、机插大户、机收大户等专业户和育秧公司、机收公司、机插机收服务队等专业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水稻跨区作业,正从机收逐步向机械化育插秧拓展。此前就曾有人预言,水稻机插将在小麦跨区机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顺势蔓延,如今,这种趋势已很明显,再加上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对插秧机补贴力度的加大,此必将拉动插秧机市场的高速增长。14.我国插秧机市场空间有多大?

我国要用10~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水稻插秧机械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以75%的水稻面积机插为实现水稻栽植机械化的标准,那么,我国4亿亩水稻种植面积中机插面积将要达到3.35亿亩。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大,所以在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推广不同类型的机具。国内水稻主产区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特点是水稻连片种植面积大,经济相对发达,农民购买力强或是政府补贴力度大,适于发展8行和6行乘坐式高性能机。若按8行机一年作业面积2000亩,6行机一年作业600~800亩计算,这些地区实现75%的机插目标,大约需要10万台乘坐式高性能插秧机。第二种类型,在山区和梯田上种植水稻的面积约有1亿亩,这些地方的特征是水稻种植面积小、零散,经济欠发达,农民购买力低,因此,适宜于发展步进式插秧机,东洋机械有限公司、延吉插秧机厂等企业生产的步进式插秧机目前是这些地区的主推产品,按每台每年作业200亩计算,实现75%机插目标,约需60万台机具。第三种类型,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农户经营田块较小的省份则适合推广4行式和5行式乘坐式高性能插秧机,这些地区稻田面积约为1.35亿亩,按4行机每台每年作业400亩,5行机每台每年作业500亩计算,达到75%的机插水平,约需25万台机具。15.插秧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并普遍使用的插秧机,其工作原理大体相同。发动机分别将动力传递给插秧机构和送秧机构,在两大机构的相互配合下,插秧机构的秧针插入秧块抓取秧苗,并将其取出下移,当移到设定的插秧深度时,由插秧机构中的插植叉将秧苗从秧针上压下,完成一个插秧过程。同时,通过浮板和液压系统,控制行走轮与机体的相对位置和浮板与秧针的相对位置,使得插秧深度基本一致。16.插秧机有哪些类型?

插秧机通常按操作方式和插秧速度进行分类。按操作方式可分为步行式插秧机和乘坐式插秧机。按插秧速度可分为普通插秧机和高速插秧机。目前,步行式插秧机均为普通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有普通插秧机,也有高速插秧机。17.高性能插秧机是怎样量化调节基本苗、栽插深度、株距等指标的?

插秧机所插基本苗由每亩所插的穴数(密度)及每穴株数所决定。根据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扩行减苗等要求,插秧机行距固定为30厘米,株距有多档或无级调整,达到每亩1万~2万穴的栽插密度。通过调节横向移动手柄(多挡或无级)与纵向送秧调节手柄(多挡)来调整所取小秧块面积(每穴苗数),达到适宜基本苗,同时插深也可以通过手柄方便地精确调节,能充分满足农艺技术要求。18.高性能插秧机的液压仿形系统是怎样提高水田作业稳定性的?

它可以随着大田表面及硬底层的起伏,不断调整机器状态,保证机器平衡和插深一致。同时随着土壤表面因整田方式而造成的土质硬软不同的差异,保持船板一定的接地压力,避免产生强烈的壅泥排水而影响已插秧苗。高性能插秧机的机电一体化程度高,操作灵活自如。高性能插秧机具有世界先进机械技术水平,自动化控制和机电一体化程度高,充分保证了机具的可靠性、适应性和操作灵活性。19.高性能插秧机的作业效率有多高?

步行式插秧机的作业效率最高可达4亩/小时,乘坐式高速插秧机7亩/小时。在正常作业条件下,步行式插秧机的作业效率一般为2.5亩/小时,乘坐式高速插秧机为5亩/小时,远远高于人工栽插的效率。20.高性能插秧机为什么要使用标准化秧块?

对于机械,为了插秧均匀,不漏秧,必须使用标准化秧苗。插秧机所使用的这种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简称秧块。秧块的标准长×宽×厚尺寸为58厘米×28厘米×2厘米。长宽度在58厘米×28厘米范围内,秧块整体放入秧箱内,才不会卡滞或脱空造成漏插。秧块的长×宽规格,在硬塑盘及软塑盘育秧技术中,用盘来控制,在双膜育秧技术中,在起秧时通过切块来保证规格。在适宜播量下,使用软盘或双膜,促使秧苗盘根,保证秧块标准成形。土块的厚度2~2.5厘米,铺土时通过机械或人工来控制。床土过薄或过厚会造成秧爪伤秧过多或取秧不匀。21.高性能插秧机对秧苗质量有哪些要求?

机插秧所用的秧苗为中小苗,一般要求秧龄15~20天、苗高12~17厘米。由于插秧机是通过切土取苗的方式插植秧苗,这就要求播种均匀。标准土块上的播种量,俗称为每盘的播种量,一般杂交稻每盘芽谷的播量为80~100克,常规粳稻的芽谷播量为120~150克。插秧机每穴栽插的株数,也就是每个小秧块上的成苗数,一般要求杂交稻每平方厘米成苗1~1.5株,常规粳稻成苗1.5~3株,播种不均会造成漏插或每穴株数差距过大。为了保证秧块能整体提起,要求秧苗根系发达,盘根力强,土壤不散裂,能整体装入苗箱。同时根系发达也有利于秧苗地上、地下部的协调生长,因此,在育秧阶段要十分注重根系的培育。22.高性能插秧机对大田整地有哪些要求?

高性能插秧机由于采用中小苗移栽,因而对大田耕整质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田面平整,全田高度差不大于3厘米,表土硬软适中,田面无杂草、杂物,麦草必须压旋至土中。大田耕整后需视土质情况沉实,沙质土的沉实时间为1天左右,壤土一般要沉实2~3天,黏土沉实4天左右后插秧。若整地沉淀达不到要求,栽插后泥浆沉积将造成秧苗过深,影响分蘖,甚至减产。23.机插水稻的栽培管理有哪些特点?

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插秧比,其秧龄短,抗逆性较弱。但机插水稻的宽行浅栽,为低节位分蘖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其分蘖具有爆发性,分蘖期也较长,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使成穗率下降,穗型偏小。针对上述特点可采取前稳、中控、后促的肥水管理措施,前期要稳定,保证早返青、早分蘖,分蘖期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中后期严格水层管理,促进大穂形成。实践表明,针对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机插水稻的产量完全能达到甚至超过人工栽插的产量。第二章水稻苗期生育特性与机插育秧1.机插中小苗育秧中浸种时为什么要让稻谷吸足水分?

解除休眠的稻谷在适宜的温度和必要的水分条件下,开始吸水,同时种子内有关萌发的一系列生化过程启动,胚乳内的营养物质降解为可溶性糖等,运人胚内,胚根与胚芽迅速生长,体积膨胀,突破颖壳露出,呈白色,俗称为露白或破胸,此时是机插中小苗育秧的适宜播期。机插对秧苗整齐程度的要求比手栽和抛秧更高,稻谷萌发露白整齐,是获得生长整齐的秧苗的基础,只有在浸种时稻谷吸足水分才能催出整齐的种芽。因而在机插中小苗育秧中浸种时稻谷吸足水分尤为重要。籼、粳稻谷吸足水分的吸水量,分别为风干种子重的25%和30%。浸种水温高(<35℃)稻谷吸水快,水温低吸水慢。为保证稻种吸足水分,一般籼稻需浸足积温60℃·日,粳稻需浸足80℃·日。2.水稻苗期根叶是怎样生长的?

种谷露白之后,芽和种子根继续生长。谷芽首先看到的是芽鞘,而后相继长出的是不完全叶、第1(完全)叶、第2叶和第3叶等。第1叶完全展开第2叶抽出时,中小苗塑料薄膜覆盖育秧,即应开始通风、炼苗,而后择期揭膜。第3叶的抽出期是机插小苗移栽的适龄;第4叶抽出期是机插中小苗移栽的适龄期。机插稻就在此期移栽。根最先长出的是由胚根而来的种子根,在第1叶的抽出期,在芽鞘节上先后长出5条不定根,这5条不定根对秧苗期扎根立苗起关键作用,在塑盘育秧和双膜育秧中盘根牢固,是形成适栽秧块的基础。从第2叶抽出到第3叶露尖,秧苗不能发根,所以2叶期不适合移栽。3.水稻亩期的叶、分蘖和根分化生长有什么规律?

水稻的苗期叶、分蘖和根生长均是遵循内部分化生长规律进行的,现以3叶1心期的秧苗为例作扼要说明。叶的分化与抽出:第4叶抽出(第4叶叶鞘伸长)≈第5叶叶片伸长≈第6叶幼叶≈第7叶原基状。这表明第4叶抽出时,第5、6叶虽未抽出,但叶的许多性状如维管束(叶脉)数、叶宽甚至叶片长度也已基本确定。分蘖的分化与抽出:第4叶抽出≈第1分蘖抽出≈第2、3、4分蘖芽形成。第2、3、4分蘖是在大田发生的低位优势分蘖,其分蘖芽在秧田期分化生长是否健壮,是这些节位的分蘖能否发生的基础。根的分化与发根:第4叶抽出≈芽鞘节和不完全叶节的发根已完成≈第1节正在发根≈第2节根原基分化完成≈第3节的下位根原基分化完成。在塑盘或双膜中小苗育秧中,芽鞘节上一般能分化出5个根原基,不完全叶节、第1节和第2、3节上分别最多可以分化出8、9和10个以上的根原基,实际分化出多少个根原基,因育秧期间的环境条件而定,可有较大变幅。机插中小苗第1、2、3节上分化形成的根原基数目和健壮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移栽大田后约12天内的发根能力和返青活棵的快慢。从以上3叶1心期秧苗所反映出的叶、蘖和根分化生长的规则可以看出,机插中小苗移入大田后约半个月内的出叶、发根和分蘖生长的好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秧苗生长健壮与否决定的,继而影响分蘖盛期的生长,以至产量形成,壮苗是机插稻夺高产的必备基础。机插中小苗育秧播量大、土量少,培育适龄壮苗,对育秧技术则有更高的要求。4.为什么机插中小苗育秧常易在此期发生青枯死苗?

稻谷吸水萌动之后,糊粉层和盾片中的各种酶系统的活性迅速增强,胚乳中的淀粉和贮藏蛋白水解为可溶性的养分输向胚供幼苗生长,胚乳被侵蚀消耗,一般至1叶1心时胚乳被消耗掉50%~60%,2叶1心期已消耗90%以上,所残留的部分在胚的远端,其营养不再能供应幼苗的生长,此时称为秧苗的离乳期。离乳期的秧苗,已得不到胚乳的养分供给,自身的绿色叶面积尚较小,能生成的光合产物不多,往往造成营养亏缺,以致各种抗性减弱,机插中小苗育秧,常易在此期发生青枯死苗。5.为什么必须在进入滞增期之前移栽?

稻种胚萌动后长出根和芽,随着根芽的生长,其干重也不断增长,种谷的重量由于胚乳的消耗而下降,谷苗总干重因总呼吸消耗超过光合积累也下降,这一点机插密播的盘育秧及双膜育秧和一般秧田育秧是相似的。至1叶1心期,由于秧苗绿色面积增大,苗干重积累加速,谷苗总干重上升,盘育秧与双膜育秧由于密度大,苗干重上升较慢,而后几乎停止增长(称干重滞增期),苗质下降。一般将谷苗总干重超过原种谷重的时期称为超重期,超重期早,秧苗壮,在每盘(28厘米×58厘米)落芽谷≥200克、双膜育秧每平方米落芽谷超过1230克时,秧苗几乎没有超重期,必须在进入滞增期之前,即2叶1心期(小苗)移栽。6.为什么中小苗育秧必须坚持比重选种?

试验和实践表明,经比重选种的种谷,比一般风选或机械选的种谷,萌发整齐,秧苗的第1叶较大,对形成壮苗有利。所以,中小苗育秧必须坚持比重选种。选种液的比重粳稻一般应等于或大于1.10,籼稻一般应等于或大于1.06。用食盐水选种,1升水中每加20克食盐,水溶液的比重提高0.01,可按此比例配制选种液,比重为1.10的选种液新鲜鸡蛋漂浮其中约露出2分硬币大的面积。选种后必须及时充分淘洗或冲洗,将盐分清除干净。杂交稻种子昂贵,一般用清水漂选,分浮、沉两部分,分别催芽、播种,可使同一盘秧苗生长相对整齐,以利机插和大田管理。7.水稻机插中小苗的播期主要受哪些因素制约?

一是前茬让在期和后茬接茬期的可能与需要,二是根据温度变化而确定的最早播期和保证安全齐穂最晚播期,三是根据插秧机作业量,应该排开播种期。8.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机插稻育秧早稻播期如何安排?

在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早稻的机插稻育秧,最受关注的是最早播期的问题。粳稻露地育秧最早播期为当地常年日均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籼稻为当地常年日均温稳定通过12℃的初日,因品种苗期的耐寒性强弱尚可有较上述初日提早或推迟3天左右的变幅。机插中、小苗育秧大多数是塑料薄膜覆盖保温育秧,可比一般露地育秧的最早播期提早5~7天。9.如何解决受前茬让茬的限制机插稻不能早播,迟播后有可能不能安全齐穂的问题?

在我国中部麦稻和油(菜)稻等一年两熟和南方的双季晚稻,受前在让茬的限制机插稻不能早播,迟播后有可能不能安全齐穂,适播季节很紧,生产中最受关注的是最迟播期问题。机插中小苗在前茬让茬后与手栽30~35天秧龄的大苗同时移栽,中小苗则要推迟约15~20天播种,播期推迟后其播种至齐穗期所需的天数的变化,因品种类型和地域而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中、晚粳品种因其感光性强,迟播后其播期至齐穂期的天数缩短较多,而籼稻(华南一季晚籼和典型的双季后作稻品种除外)基本营养生长期长、感光性中等或弱,推迟播种后生育期缩短较少。以武汉为例,中、晚粳品种播期从5月5日至6月25日间,播期每推迟10天,播种至齐穗的天数一般缩短4~6天;中籼稻播期每推迟10天,播种至齐穂期约缩短2天。机插稻安全齐穗的温度指标与手栽稻相同,即粳稻为连续3天以上(含3天)日均温≤20℃的始日,籼稻为≤22℃的始日,并取80%保证率的日期。根据上述指标大体可以框出当地机插中、小苗的最迟播期的界限,心中有个数。10.为什么说确定机插稻播期也需尽可能地将直接形成产量的时期(出穗期和灌浆结实期)安排在当地温光条件最佳时段?

生产中确定机插稻播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早播期和保证安全齐穂的安全播期这两个限制性因素外,还需尽量将直接形成产量的时期(出穗期和灌浆结实期)安排在当地温光条件最佳时段。光照充足对开花和结实均有利,温度在25~35℃都比较适合水稻开花受精,最适宜的开花受精的温度为30℃左右;水稻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在21~26℃对产量和品质的形成相对最有利,其间,籼稻要求温度偏高一些,粳稻偏低;品质形成对温度的要求略低于产量形成。我国中南部主要稻区稻田复种指数高,北方稻区水稻生育季节短,实际开花结实期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机插稻秧龄短,其选择余地还要更小一些。各地机插稻具体品种的适播期范围,应根据当地分期播种试验的产量和生育期两方面的结果以及前茬收获期和后在适宜播期而定。在适播期范围内,还应根据机具、劳力和灌溉水等生产条件实施分期播种,以保证秧苗适龄移栽,不超秧龄。11.机插秧的播量与成苗率有什么关系?

机插稻中小苗育秧落谷密度大,一般每平方厘米有两三粒甚至更多种谷,随播量的增加,叠谷重子率增大,成苗率下降。粳稻品种机插双膜育秧的播量试验表明,在播量640克/平方米(170.7粒/平方分米)到1500克/平方米(400.1粒/平方分米)的试验区间内,成苗率随播量的增加呈抛物线状下降,在较高的播量下随播量增加成苗率下降的速率更大。这是在确定播量和计算用苗量时应该注意的。12.为什么说机插秧育秧时适当稀播对促进单苗健壮效果十分明显?

落谷密度稀,每个苗所得到的营养空间大,秧苗干重增长快,秧苗干重滞增期推迟,苗体壮,秧龄弹性大。双膜育秧播量试验表明:播后15天(秧龄为3.0~3.2叶)时,稀播处理的百苗干重明显超过密播,最稀的处理(171粒/平方分米)已高出最密的处理(400粒/平方米分)40%以上,苗基部的粗度亦呈如此趋势;至播后20天(秧龄3.8~4.1叶)3个较密播的处理苗干重开始不同程度下降,进入秧苗干重滞增期,苗质迅速变劣,而最稀播的处理苗干重仍在明显上升。稀播对促进单苗健壮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13.机插秧水稻缺穴率和每穴苗数对产量形成有何影响?

机插秧和手栽秧秧床(田)落谷密度对产量的影响机制不一样,除单苗素质外,缺穴率和每穴苗数对产量形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由密播至稀播缺穴率从1.2%递增到17.6%,每穴苗数由3.84减少为2.16,落谷密度最稀的处理,虽因苗壮而分蘖早,单株分蘖多,但由于缺穴率高,每穴苗数较少,最高茎蘖数仍明显少于落谷密度较密的处理,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减少,而使产量低于较密的处理。实践证明:一年两熟制稻田机插中、晚粳品种双膜和塑盘育秧适宜的落谷密度为230~250粒/平方分米,如种谷的千粒重为27克、发芽率95%,约合每平方米播芽谷920克,每盘播150克。如此落谷量的秧苗适宜在叶龄3.1~3.9时移栽,有一定的秧龄弹性。若能确保在秧龄3.2叶之前移栽,播量尚可酌情提高10%~20%。各稻区熟制、生态和生产条件不同,适宜的落谷密度当会有一定变化。14.为什么说在育秧床土的诸因素中,pH值、肥力和水分是影响秧苗生长最重要的因素?

大量的研究表明,床土偏酸对水稻的幼苗生长有利,一般认为床土pH值5~6秧苗生长最健壮,抗逆性也强。机插育苗的实践表明,两熟制稻田育秧期间温度已较高,床土pH值6~7不调酸,秧苗也生长正常,也能够培育出适合机插的壮秧。若床土pH值高于8.5,即使在高温下育秧,也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死苗,苗质也弱,栽后返青慢,成活率下降。育秧期间温度较低的北方稻区和土壤盐碱较重的地区机插育秧床土需调酸已成共识,而南方稻区育秧期间温度较高的情况下是否也要调酸,应根据已有的育秧实践而定,无须作一刀切的硬性规定。15.为什么机插中小苗育秧床土要实施因土培肥?

机插稻实践表明:各育秧点之间基础床土的速效三要素含量差异极大,碱解氮含量在36.5~158.3毫克/千克,相差8倍;速效磷含量在2.1~56.9毫克/千克,相差26倍;速效钾在69.0~305.7毫克/千克,相差3.4倍。培肥之后速效三要素的含量都有增加,但差异仍然极大,碱解氮含量低的在100毫克/千克左右,最高的达到接近700毫克/千克;速效磷低的在40毫克/千克左右,最高接近200毫克/千克;速效钾低的在140毫克/千克左右,最高的达1600毫克/千克以上。床土速效养分不但差幅大,而且不少床土的某些要素含量显然超过了培育壮苗的要求,另一些床土却不能满足培育壮秧的需要(碱解氮在100毫克/千克左右)。由此可见目前机插中小苗育秧中床土培肥的盲目性以及因土培肥的重要性。16.机插水稻的旱育秧方式有什么优点与不足?

秧床旱做,播种后旱管,用喷水或洇水补充水分,秧床(含秧盘)土壤保持旱作状态,有人测定其床土水势保持在-10kPa~40kPa,这一育秧方式,育出的秧苗质老健,发根力强,返青活棵快。此方式也有不足之处,对床土培肥的要求高,在较低的温度下旱育秧床土必须调酸度至pH值5~6,并用敌克松灭菌,才能防止死苗,且一旦发现有青枯苗的迹象很难挽救。秧床补水所耗劳力多。育苗的中后期遇雨,易造成徒长,苗质下降,加剧超秧龄的危害。17.机插水稻采用湿润育秧有什么优势?

一般带水耕整做秧板,播后沟灌,长期保持秧沟有水,秧板或秧盘内土壤湿润。这一育秧方式,秧苗苗质一般没有旱育秧老健,但秧床管水省工,而且床土经常处于水分饱和状态,有利于抑制导致青枯死苗的腐霉和镰刀菌对秧根的侵染,不易发生死苗。这种水分状态还有利于秧苗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对床土培肥和调酸的要求较低,在发现部分秧苗清晨不见叶尖吐水的死苗征兆时可灌薄水层挽救,能比较有效地遏制死苗的发生和蔓延。18.机插水稻如何选择采用旱育秧方式还是湿润育秧方式?

在机插中小苗育秧中采取何种床土水分管理方式,应因地制宜,如在育秧期间温度低、土质较差的地区或集中育秧,秧床面积较大,可考虑采取湿润育秧法,以求育秧的安全可靠。而土质很好或有价廉、质优的商品床土供应,或较高温度下小面积秧苗,可考虑采用旱育秧法。我国稻作生态条件多种多样,生产条件各异,机插育秧的管水方式,各地应根据实庭情况而定,不宜过分强调某一种方式。19.什么叫水稻生长的叶蘖同伸关系?

秧苗第4叶抽出时,第1分蘖同时由第1叶叶鞘中抽出,这样的出叶与分蘖相差3个叶位,即N叶抽出≈(N-3)分蘖抽出,这样的关系一直保持到分蘖终止。分蘖抽出之后其出叶速度大体与主茎(母茎)相同,这就是很重要的水稻生长规律之一的叶蘖同伸关系。20.什么叫水稻生长的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

分蘖生长初期,生长所需的养分是主要由主茎供给的,主茎开始拔节时一般就不再供给分蘖所需的养分,如此时分蘖不能独立营养,即将停滞生长继而死亡。什么样分蘖才有独立的营养能力呢?大量的研究表明,进入4叶期(3叶1心)的分蘖开始具有独立营养能力。在主茎开始拔节时具有3叶1心的分蘖,一般都能够继续生长直至抽穗结实成为有效分蘖。根据叶节(间)同伸规则,拔节始期的叶龄是茎秆伸长节间数(n)减2的倒数叶龄期,即(n-2)的倒数叶龄期。拔节始期具有3叶1心的分蘖发生时,要比拔节始期的叶龄提前3个叶龄,即n-2+3。而这是倒数叶龄,若用由下向上数的叶龄表示,应为主茎总数(N)减茎秆伸长节间数(n)的叶龄,可简化表示为(N-n)的叶龄是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在机插中小苗单株(主茎)的有效分蘖数是从开始分蘖的叶龄起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止的叶龄数(一般生产大田二次分蘖利用率很低故不考虑在内)。这是计算适宜栽插基本苗数的主要依据之一。21.机插秧如何确定栽插的基本苗?

合理的栽插基本苗数X应是适宜的穗(Y)除以单株成穗数(ES),即X=Y/ES。

一个品种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取得较高产量的适宜穗数(Y)大体是稳定的,机插秧和手栽秧没有明显的差异。中小苗机插移入大田后有2~3个叶龄期不发生分蘖(分蘖缺位)。秧龄用SN表示,则单株大田有效分蘖叶位数=N-n-SN-(2~3)。然而,在一般生产中并不是每个有效分蘖位全部都能发生分蘖,而是要打一个折扣,即分蘖平均发生率r(r因条件不同变化为0.6~0.9),则单株分蘖成穗数=[N-SN-(2~3)]r加上主茎成1个穗,合理基本苗数。

推算基本苗的算式,是凌启鸿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来的,为适用于全国各个稻区、各熟制,所以算式考虑的因素十分全面,包括秧苗带蘖情况、秧龄由小到大(3~10)和栽插质量等等,机插中苗,秧田不会带蘖,秧龄的变化也不大,机插的质量也相对稳定,所以,这里对原算式作了简化,得出上式,以期明白其原理,方便应用。以下举例说明此算式的应用。

品种盐稻8号,中熟中粳,苏中地区一般生产田,机插中小苗在5月20日前后播种,3.5叶期栽插,主茎总叶数15,茎秆伸长节间数5,大田有2.5个叶龄期分蘖停滞发生,r=0.7,亩产600千克的预期穗数22万/亩。

合理基本苗数=22/[1+(15-5-3.5-2.5)×0.7]=22/(1+2.8)=5.78≈6。

有两点值得说明:第一,这里的大田分蘖停滞期2.5个叶龄是就江苏机插大田的一般情况而言的,因秧苗质量优劣和大田的整地质量和管理水平高低可有前后一个叶龄期变幅。第二,r=0.7是根据江苏的观察而得出的约数,品种分蘖力不同,大田条件不同,也可有0.1~0.2的变幅。各地应进行实地观察确定此两参数,才能使基本苗的安排符合当地实际。第三章机插水稻育秧技术1.目前常用的水稻机插育秧方式有哪几种?

机插育秧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要求高。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水稻机插育秧方式均是在工厂化育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化育秧投资成本高,实际生产应用的范围不广。就育秧用垫层而言,常用的有硬盘育秧、软盘育秧和双膜育秧,其中硬盘育秧因投资成本高,使用范围逐年减小。就秧田期水分管理模式而言,可分为湿润育秧和控水育秧,后者更有利于培育出适合机插的健壮秧苗,且秧龄弹性较大。2.什么是软盘育秧技术?

软盘育秧是采用高压聚乙烯等材料吹塑制成长×宽×高为58厘米×28厘米×2.5厘米、类似硬塑秧盘的一项育秧技术。它可以衬套在硬塑盘内,在播种流水线上播种后脱盘于秧板立苗绿化,也可以先排在秧板上,后装土播种、育苗。3.什么是双膜育秧技术?

双膜育秧是采用带孔的地膜作垫层,直接平铺于秧板上,然后在其上方进行铺土、上水、播种、覆膜增温、育苗,因育秧过程中采用了上下双层薄膜,故称为双膜育秧。双膜育秧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操作简单、管理方便等优点。4.适合高性能插秧机使用的秧苗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

高性能插秧机所使用的是以营养土为载体的标准化秧苗,秧苗育成后根系盘结,形成毯状秧块。秧块的标准长×宽×高尺寸为58厘米×28厘米×2厘米,宽度在27.5~28厘米范围内,四角垂直方正,不缺边缺角。每平方厘米秧块上常规稻需成苗1.5~3株,杂交稻成苗1~1.5株,且苗齐苗匀,根部盘结,提起不散,可整体放入秧箱内,才不会造成卡滞、脱空或漏插。5.机插秧块的外形尺寸是以什么来控制的?

机插育秧的秧块外形尺寸在盘式育秧中,是以特制的长×宽为58厘米×28厘米的专用硬塑盘或软盘的盘边来控制的。在双膜育秧中,则通过栽前切块来保证规定尺寸。在秧块的三种尺寸中,关键是宽度与厚度。宽度大于28厘米,秧块会卡滞在秧箱上使送秧受阻,引起漏插。宽度不足28厘米同样会导致漏插。若秧块的厚度过厚或过薄,都会导致植伤加重,从而影响栽插质量。6.机插秧苗的壮秧指标有哪些?

机插秧苗采用中小苗带土移栽,机插秧苗的壮秧指标是:秧龄15~20天,株高12~17厘米,叶龄3.5~3.8叶,苗基部茎宽≥2毫米,单株白根量10条以上,地上百株干重≥2.0克,根系盘结好,提起不散。一季稻与中稻秧龄一般控制在15~20天,早稻育秧由于积温偏低,秧龄适当延长。晚稻育秧由于受茬口影响,秧龄会较长。但无论秧龄如何变化,一般都在3.5~4.0叶龄内移栽。7.机插秧苗壮秧主要形态特征是什么?

壮秧的主要形态特征是:苗高适宜,均匀整齐,茎基粗扁,叶挺色绿,根多色白,植株矮壮、无病株和虫害。其中茎基粗扁是评价壮秧的重要指标,俗称“扁蒲秧”。适合机械化插秧的秧苗,除了个体健壮外,整体指标要求是:秧苗群体质量均衡,秧苗根系发达,单株白根量多,根系盘结牢固,盘根带土厚度2.0~2.5厘米,厚薄一致,提起不散,形如毯状。壮秧还要求体内碳氮比适当,叶挺有弹性,根基源数目较多,移栽后发根力、抗逆性强,能够早扎根立苗,早活早发。8.哪些地块适宜作育秧床土?

适宜作床土的有土壤肥沃疏松的菜园地、耕作熟化的旱地或经秋耕、冬翻、春耖的稻田表层土,土壤中应无硬杂质,杂草,病菌少。重黏土、沙土不宜作床土,且不宜在荒草地及当季喷施过除草剂的田块取土。9.每亩大田在进行机插育秧时,需备合格细土多少千克?

备足合格营养土的数量,应根据土质及育秧方式而定。一般每亩大田需合格营养(拌过肥的)细土75~100千克,另需准备25千克左右未拌过肥的细土用以盖种。10.如何进行床土培肥?

肥沃疏松的菜园的土壤,过筛后可直接用作床土。其他适宜土壤提倡在冬季完成取土,取土前一般要对取土地块进行施肥,每亩匀施腐熟人畜粪2000千克(禁用草木灰),以及25%氮、磷、钾复合肥60~70千克,或硫酸铵30千克、过磷酸钙40千克、氯化钾5千克等无机肥。提倡使用适合当地土壤性状的壮秧剂代替无机肥,在床土加工过筛时每100千克细土匀拌0.5~0.8千克旱秧壮秧剂。取土地块pH值偏高的可酌情增施过磷酸钙以降低pH值(适宜pH值为5.5~7.0)。施后连续机旋耕2~3遍,取表土堆制并覆农膜至床土熟化。11.如何进行床土加工?

选择晴好天气及土堆水分适宜时(含水率10%~15%,细土手捏成团,落地即散)进行过筛,要求细土粒径不得大于5毫米,其中2~4毫米粒径的土粒达60%以上。过筛结朿后继续堆制并用农膜覆盖,集中堆闷,促使肥土充分熟化。在早稻育秧及倒春寒多发地区,为防止发生立枯病等苗期病害,每立方米床土施用65%敌克松50~60克兑水1000~1500倍进行消毒。冬前未能提前培肥的,宁可不培肥而直接使用过筛细土,在秧苗断奶期追肥同样能培育壮秧。确需培肥的,至少于播种前30天进行。兑肥时要充分拌匀,确保土肥充分交融,拌肥过筛后一定要盖膜堆闷促进腐熟。禁止未腐熟的厩肥以及淤泥、尿素、碳铵等直接拌作底肥,以防肥害烧苗。12.机插育秧对床土的要求是什么?

肥匀土熟、肥水交融。过筛后的细土粒径不大于5毫米,其中2~4毫米粒径达60%以上。细土含水量掌握在15%左右,达到手捏成团,落地即散的要求。13.床土准备工作为什么要及早进行?

床土提前培肥加工堆闷并把握适宜含水量的目的是促使肥土充分熟化、肥土交融。若培肥过迟或含水量过低,有机肥不能充分腐熟,无机肥不能充分溶解,播种后易形成肥害或肥害死苗。14.怎样选择育秧床址?

育秧床址选择首先应考虑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熟地(田)作秧田。同时应根据机插大田的位置及育秧的形式而定。若采取集中育秧的,应选择靠近机插大田、排灌分开、运秧方便、便于操作管理的田块作秧田,以便于集中管理和节约移栽时的运秧用工,同时又可防止远距离运输而伤苗。以农户为单位分散育秧的,可利用农户房前屋后阳光充足的空闲地作育秧床址。15.机插育秧的秧大田比例是多少?

机插育秧的秧大田比例应按1∶80~100亩留足秧田。一般每亩大田需准备秧田7~10平方米。16.标准化育秧的秧床规格尺寸是多少?

板面宽1.4~1.5米、板间秧沟宽20~30厘米,深20厘米;四周围沟宽50厘米,深20厘米,同时要开好平水缺。17.如何做好育秧秧床?

播前10天精做秧板,苗床宽1.4~1.5米,长度视需要和地块大小确定,但最长不超过25米,以便通风和田间管理。秧板之间留宽20~30厘米、深20厘米的排水沟兼管理通道。秧池外围沟深50厘米,围埂平实,埂面一般高出秧床15~20厘米,开好平水缺。为使秧板面平整,可先上水进行平整,秧板做好后排水晾板,使板面沉实。播种前两天铲高补低,填平裂缝,充分拍实,使板面达到“实、平、光、直”。实,秧板沉实不陷脚;平,板面平整无高低;光,板面无残茬杂物;直,样板整齐沟边垂直。18.软盘育秧一亩大田需要准备多少软盘?

进行软盘育秧时,每亩大田一般要准备25张左右软盘。当然,不同季节、不同品种每亩大田所需要软盘数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软盘需求量决定于每亩的用种量,杂交稻因其用种量小,所以每亩软盘数需要少。采用机械播种流水线播种的,每台流水线需备足硬盘用于脱盘周转。19.双膜育秧如何准备有孔地膜?

采用双膜育秧,一般每亩大田应备足幅宽1.5米的地膜4.0米。育秧前需要事先对地膜进行打孔,即将地膜整齐地卷在长、宽、厚分别为1.5米、15厘米、5厘米的木板上,然后画线冲孔。孔距一般为2.0厘米×2.0厘米或2.0厘米×3.0厘米,孔径0.2~0.3厘米。孔径不宜过大,否则会造成大量秧根穿孔下扎,增加起秧难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