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研究(2015年第1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4:18:31

点击下载

作者: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杭州研究(2015年第1期)

杭州研究(2015年第1期)试读:

汇聚全国研究智慧构建杭州城市智库启事

《杭州研究》是为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咨询的平台,地方特色浓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是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杭州研究》以注重研究杭州为特色,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调研报告。《杭州研究》热忱欢迎国内外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踊跃投稿,尤其欢迎具有创新价值和以往研究未涉及领域的优秀稿件。《杭州研究》向在杭高校、政府部门或个人征集“主题专栏”稿件,有项目的单位或个人可主动联系,并接受委托组稿。

根据《关于做好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题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凡在本刊发表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杭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等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可免于鉴定,并申请结题。《杭州研究》已加入中国集刊,并同时加入了中国知网、中国集刊网等体系,其文章也将在以上数据库中收录,文章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杭州研究》已加入中国集刊邮政发行运营体系,相关单位和个人将会陆续收到征订函。需要《杭州研究》的读者,可直接根据征订函的要求订阅。

下期专题

杭州水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杭州人才培养与就业促进研究

拟出专题

旅游法治与旅游治理研究

杭州社会治理转型研究

要论特刊

推动杭州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对策

课题组

提要: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工程,关系到经济转型升级和地方产业竞争力提升,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和经济问题。近年来,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就业和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度推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不高;等等。本文通过总结杭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成效以及存在问题、困难和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经济社会 人才结构 同步发展 杭州

课题组组长徐苏宾,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成员钟玮,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奚国强,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陈伟民、王翔、来国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办公室工作人员(邮政编码 310006)。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进一步推动杭州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教育、人力社保、交通、农业、财政等部门及3个开发区管委会、12所职业院校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1所高职、2所职高、3所技校、1家企业,并召开有关部门、校长、教师、教育专家、企业负责人和员工座谈会11个。共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1074份,其中区、县(市)主管部门11份,职业院校20份,职校学生271份,职校学生家长171份,初二年级学生家长536份,校企合作企业员工2份,职校毕业的企业员工63份。一 杭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了职业教育事业发展。2013年,全市共有中职、高职院校79所,在校学生23.62万人。其中,中职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59所,在校学生10.52万人;高职院校20所,在校学生13.10万人。在高职院校中,市属高职院校4所,在校学生2.94万人;省属高职院校16所,在校学生10.16万人(见表1)。这些职业院校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促进就业和推动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表1 在杭职业院校基本情况汇总(一)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优质资源得到扩张

近年来,杭州市严格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的政策,逐步将中职生均专项经费预算标准提高到普通高中的1.5倍以上,将免学费政策扩大到公办中职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所有在校学生。据杭州市财政局统计,2013年全市财政投入职业教育2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0.2%。杭州市政府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投入3亿元建成了市级公共实训基地,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还成为百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建成了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杭州市教育局直属的中策职校、人民职校、旅游职校、开元商贸等学校新建了实训基地,改造了内部设施,淳安、桐庐、富阳等地投入上亿元资金新建或扩建了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萧山、余杭等地也对区内职校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或扩建。(二)专业结构调整改善,技能教学得以强化

杭州市按照“做强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的思路,启动了市属高职院校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实训基地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持续推进中职教育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建成国家级示范专业3个、实训基地5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1个,建成省级示范专业46个、骨干专业9个、特色(新兴)专业5个、实训基地38个,初步形成了“品牌+特色”的专业建设格局。承担了省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1/3的教学指导方案研发任务,在课程中注重强化技能教学,直接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杭州市中职学生在“2014年全省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中拿到的金牌数量占总数的2/3。(三)校企合作已有基础,人才互通得以推进

杭州市制定了《关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的若干意见》《市属高校产学对接工作实施意见》等一批含金量较高的文件,组建了21个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16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评选出88家优秀职业教育校外实习基地,32家企业组成了“杭州市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协作联盟”,并开通了“杭州市职业教育校企互通网络平台”。通过“学校教师进企业锻炼、企业技师进学校授课”等办法,促进校企人才互通,仅2013年全市职校就外聘兼职教师近500人,484名学校教师平均在企业挂职锻炼60天以上,“双师型”教师中涌现了一批在行业企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教师和省市技术能手。(四)积极服务地方发展,职业教育形象得到改善

按照“学校对接地方产业、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教师对接企业岗位”的办学思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中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加强中职、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研究和探索,2014年五年一贯制、“3+2”招生数达到5000余人。2013年全市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开展社会培训分别达到87415人次、96942人次。调查问卷显示,171名职校学生家长、63名职校毕业的企业员工、271名职校在读学生、536名初二年级学生家长在对杭州市职业院校整体办学质量的评价选项中,选择“非常好”及“比较好”的分别占95.9%、88.9%、79.3%、56.2%。二 杭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困难及原因

杭州市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早、基础比较好,也非常注重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2002年还获得过“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称号。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横向与国内职业教育发达的城市相比,杭州的职业教育优势已经不太明显;纵向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杭州整个教育事业中仍处于薄弱环节。(一)观念有偏差,待遇不公平,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现象普遍存在1.从成才观念和招生制度来看

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成才观念和标准的成才路径仍是“初中—高中—大学”,往往将职业院校当成考不上普通高中和大学本科的“备胎”选择。“宁做低薪的办公室白领,不做高薪的车间蓝领”“只愿在空调房里坐,不想在生产线上站”是不少“90后”及其家长的共同心态。536份对初二年级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显示,在孩子可以考上普通高中的情况下,67.9%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就读中职学校,选择“愿意”“无所谓”的分别只占19.2%、12.9%。在中考、高考招生时,职业院校的招生批次往往被排在最后,这使社会上认为职业院校只能录取成绩差、素质低的学生。2.从学历层次和人事待遇来看

我国前些年曾将从业人员划分为干部、工人,社会上普遍不将技术工人视为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似乎天生“低人一等”。受传统观念影响,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包括国企的招聘及薪酬制度都存在“唯学历”倾向,大多数部门招聘的门槛就是本科毕业,职校生无法参加招聘。浙政发〔2005〕41号文件关于“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并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其学历与大学专科同等”的规定也未能得到有效落实。例如,杭州的几所技师学院,高级工学制5年,技师学制6年,职业能力相当于大专毕业,但学历还是中职。学校为解决学历问题,只能组织学生参加成人高考、套读大专。由于学历等原因,在工资分配制度方面,技能型人才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一般也不如智力型人才,人们学技术普遍缺乏动力。3.从主管部门和管理方式来看

职业院校政出多门,多头管理,资源缺乏整合。职高由教育部门管理,中专由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管理,技校由人力社保部门管理,高职院校由省教育厅管理。由于管理部门不同,经费标准、教师配备也不相同。例如,杭州市教育局直属的8所中职学校,2013年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拨款达到19314元,而部分区、县(市)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只有13000元左右,生均拨款最低的技工学校只有8400元。再如,在教职工与学生的比率方面,市教育局直属的职业中学是1∶11.4,而归口于人力社保部门的技工学校是1∶14.7。同类学校不同政策,产生了许多矛盾,也出现了重复办学、学校难整合、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二)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1.人才总量不足

从存量来看,根据《杭州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2011~2015)》,杭州市“十一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为59.4万人,高技能人才为18.1万人;到2015年,全市要达到专业技术人才85万人、高技能人才36万人的目标。但是据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为68.63万人、高技能人才为23.43万人,距2015年目标差距较大。从增量来看,职业院校是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升学导向下,职校学生就业意愿不足。271份对职校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毕业后选择升学的占71.6%,选择就业和创业的只占28.4%。171份对职校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显示,毕业后选择希望孩子升学的占66.1%,选择希望孩子就业和创业的只占33.9%。即便是在杭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也有部分流动到外地就业,还有部分因家庭条件较好或觉得工作太辛苦而不愿就业,职校学生的供应量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需求。部分开发区管委会反映,企业目前最缺一线技术工人,但是在本地面临招聘不足甚至无人可招的局面。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从调研情况来看,杭州市已有的技术技能人才大多集中于传统产业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集聚的技能人才较少。另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结构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不匹配。从全市职业中学68891名在校学生的分科情况来看,人数较多的是:财经商贸类17111人,占24.8%;旅游服务类10178名,占14.8%;加工制造类9957人,占14.5%;信息技术类9019人,占13.1%;交通运输类5064人,占7.4%;文化艺术类4444人,占6.5%。资源环境、休闲保健、体育健身、司法服务等专业人数都在500人以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专业人数为0。这一分科组成,造成杭州市技术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3.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招工准入门槛降到最低。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也提供了大量文化程度较低的廉价劳动力。据杭州市流动人口办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市流动人口约400万人,其中20~49岁的劳动力占82.03%;务工人员约326万人,占流动人口的81.5%。在400万名流动人口中,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63%,小学占10%,文盲半文盲占1%,高中(中职)占18%,大专以上只占8%。74%的流动人口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劳动技能缺失,只能“栖身”于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挤占了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空间,也制约了企业乃至地方的经济转型升级。(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度推进1.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

调研中有20所职业院校反映,目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与学校的责、权、利不够明确,处于“学校热、企业冷”的境地。虽然《职业教育法》对企事业单位接纳职业院校师生实习有明确规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企事业单位要腾出岗位、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来接纳实习师生,工作的质和量可能会受影响。另外,还要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生产出不合格产品、损坏机器设备、发生安全事故乃至技术外泄等风险。企业费人、费时、费设备、费耗材,而政府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税收优惠、经费补偿和制度保障不够完善,企业在核算效益、成本后失去了积极性。虽然杭州市近年来制定了校企合作相关政策,但是据职业院校和企业反映,部分举措操作性不够强,难以落地。2.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使用效率较低

目前杭州的职业院校或多或少都有实训设施设备,部分职校的设施设备还比较先进。但是,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的耗材和水、电、油、气等能源,而这部分经费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要引企入校又面临国有资产使用等政策瓶颈。因为学校不得以赢利为目的,而企业的目标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何平衡校企双方的合理诉求,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四)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升1.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职业院校教师主要从师范院校等普通高校招录,刚出校门又进校门,普遍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存在“重学历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而企业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进入学校却受到制度的制约,校企之间人才互通因编制、学历、待遇等方面的差异而很难实现。2.教师积极性较难调动

绩效工资制度在贯彻执行中没有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教师额外的劳动并不能得到相应的报酬。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没有单独的序列,往往是按普通学校的规定和标准执行,没有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部分学校虽有编制空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满编。为了弥补教师不足,只能外聘教师,但是对于其工作经费,政府没有保障或按编外临时工的标准核拨,同工不同酬,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五)部分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水平不高1.场地不足制约学校发展

部分中职学校缺少场地、设备,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交通职高因为场地紧张,不得已把教师办公室、自行车棚改为基础实训室,部分教学设备也只能长期露天堆放。江滨、交通等职校新校区建设因征地拆迁问题进展缓慢。汽车高级技校主校区有35个教学班,占地仅40亩,生均教学场地面积远低于国家标准。因场地不足,无法开设新专业,部分学生还需长期乘坐接送车到分校区参加实训教学,既增加成本,也不安全。2.经费不足影响学校运转

目前杭州市尚无统一的中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举办者根据自身财力状况拨款,额度不一。部分区、县(市)还以免学费经费来抵消生均经费拨款。部分县(市)的技校和民办、企业办中职学校因为投入不足,基本处于停滞状态。3.少数职校办学水平有待提升

在升学率的导向下,少数中职学校并未以职业技能为重,而是效仿普通中学以文化知识学习为主,注重应试教育,目的是提高升学率,让学生考上高职或大学,违背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初衷。

另外,根据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职学校由市级及以下教育部门管理,高职的管理权限在省教育厅,因此在中职、高职的衔接上还存在制度上的障碍,未能真正形成中职、高职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有效模式。三 杭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会议精神为契机,着力推动杭州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四件事。(一)各级政府要积极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政府要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大力宣传“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促发展,就是抓民生、促就业”“大批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主要依靠职业教育就地进行培养”“在推进‘四换三名’特别是‘机器换人’过程中,重点是要推进‘以人换人’”等理念。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定期举办本行业的职业技能大赛,为各类技术能手提供展示自身精湛技艺的舞台,积极倡导“职业有分工,地位无高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气,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各级媒体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杭州市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成就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让社会各界了解到“技术技能同样可以改变命运”,从而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各级教育部门要打开职业院校大门,让中小学生提前接受职业体验教育,着力提升职业院校的吸引力。

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教育、人力社保、发改、经信、国资、科技、财政、机构编制、交通、建设、旅游、贸易、农业、文化创意、金融及工青妇等相关部门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克服目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体制机制弊端。联席会议要立足杭州实际,定期研究阶段性目标举措,统筹协调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为全市“一盘棋”。要定期对本地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编制和发布人才需求目录,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为职业院校办学提供“风向标”。

落实有关政策。市和区、县(市)政府要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制定区域内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和逐步增长机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落实国务院文件规定,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鼓励用人单位降低学历门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要求各类用人单位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其他岗位,采取先在国资企业、较大较强的民营企业试点,再逐步分类分层推进的办法,切实改变目前无证上岗和缺乏就业准入标准的状况。(二)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的主体作用

要求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通过订单班、冠名班、捐资或出资等方式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引导企业主动在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制定、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发挥作用。有关主管部门要将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要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主动接纳师生实习,主动参与校企合作。要求企业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开展职业继续教育,建立制度化的岗位培训体系,更好地为企业职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条件。

加大力度支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市和区、县(市)政府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激励政策,通过补贴、减税、奖励等政策来激发企业兴办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各级财政要落实校企合作专项资金,财政投入向企业倾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资金补助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要在引企入校中打通政策瓶颈,鼓励企业租赁使用学校的实训设施设备,促成企业把实验室和生产线搬进校园。税务部门对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应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发改、经信、科技、建设、旅游等部门在制定企业相关扶持政策的过程中,应将实训基地建设、接纳师生实习、技术技能人才占职工比重等作为享受政府扶持政策的必备认定条件。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各行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由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组织牵头,分行业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将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列入本行业发展大局,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的具体职责进行分工,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要在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搭建人才供需双方对接平台,企业提出详细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学校提供人才培养的目录清单,定期举办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开设网上行业人才招聘平台。(三)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

优化布局结构。市和区、县(市)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结合编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同步规划职业教育发展。在各个产业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中,要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和支撑优先进行布局。鼓励优质职业院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布局结构,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根据资源集约利用要求,可按照“一个行业、部门及一个区、县(市)集中办好一所中职学校”“推倒围墙搞调整,打破界限抓重组”的思路,借鉴杭州市中小学“名校集团化”的做法,将原先较分散、规模小、专业重复且薄弱、办学效益不高的中职学校按照合并同类项方式进行整合,调整完善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形成“一校一特色”。例如,市和区、县(市)教育部门可对辖区内的中职学校进行资源整合,集中力量办好与本地区域经济结构匹配度较高的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市交通运输局可对所属的杭州技师学院与杭州汽车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市人力社保局可对所属的杭州第一技师学院与杭州轻工高级技工学校进行整合。市和区、县(市)教育及相关主管部门要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在校园校舍面积、实训场所及设备等方面尽量缩小校际差距。要扩大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自主权,让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专业目录外专业,及时淘汰就业形势不好、师资力量不强的专业。另外,市和有关区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大征地拆迁工作力度,支持教育部门尽早建成江滨职校新校区、交通职高新校区并投入使用。

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推进校企一体化合作,积极探索并强化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形式,建工厂式学校、办产业式专业、开技能式课程,切实推动学校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企业,企业把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建在学校,保证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实训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可根据《职业教育法》规定,允许职业院校举办与职业教育有关的企业或者实习场所,尽量盘活职业院校目前已有的设施设备并加强使用效率的考核,使之最大化发挥作用。在场地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校大规模地引进企业设施设备,并在校内设置这个行业所有的典型岗位。引导职业院校强化实习实训,真正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战和应用,采取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可以推广杭州技师学院与企业建立的校企互动机制,要求职业院校坚持面向行业办学,将校企合作放在教学突出位置,积极拓展校企合作伙伴,开设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特色班,实行订单式培养。

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在杭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要以打通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为目标,主动贴近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实际,发挥好自身专业、师资、设施设备等优势,通过“3+2”“3+2+2”“3+4”等模式,建立中职、高职人才培养“立交桥”。努力探索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途径,引进国际先进职业教育资源和证书,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四)按照“双师型”要求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

打通政策瓶颈。可采取“一校一策”办法,在专职教师招聘中酌情放宽年龄、专业、学历条件,帮助学校及时录用教学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职业院校要建立专家库,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要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动态调整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建立包括编制内专职教师、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的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社会聘用教师等多来源的教学队伍。

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积极性。职业院校要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养,遴选一定数量的企业作为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基地,建立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校外实习、培训基地,尽可能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相关主管部门要改革用普通中学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来评价职业院校教师的做法,根据“双师型”要求建立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要像资助企业重大研发机构一样,对职业院校中的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进行资助和奖励。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为承担社会培训的职业院校教师提供相应报酬,提高院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五)职业院校应有效对接杭州当前及未来的重点产业

课题组认为,联席会议、有关主管部门及职业院校要围绕“十大产业”、现代产业集群等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路线图”,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方面切实增强前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完善与杭州经济和产业特征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结构。

对接信息经济和智慧经济。抓住杭州打造以“万亿级”智慧产业规模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产业群契机,积极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及课程。

对接“千亿级”重点产业。针对文化创意、先进装备制造、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软件、金融服务等最有希望打造成为“千亿级”的产业,开设专业和课程。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中的汽车与新能源汽车、成套装备、智能装备、装备制造服务业、轨道交通装备;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动漫、游戏、影视、设计;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产业中的电子商务和快递业;信息软件产业中的信息服务、工业软件;金融服务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服务、民间财富管理、私募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等。

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盯国际技术前沿,把握世界产业发展新趋势,针对杭州实际,开设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3D打印、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以及服务业的新兴领域(如信息消费、健康养老、高技术服务、会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专业课程。

对接传统优势产业。要针对用信息技术、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纤、精细化工、服装、食品饮料等传统优势产业的要求,以及建筑业领域突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资源利用和绿色施工的要求,开设好专业课程。

对接现代农业。针对高效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培育家庭农场、涉农网商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要求,开设好专业课程。(责任编辑 方晨光)

以引资、引技、引智联动服务杭州智慧经济发展

陈玮

提要:随着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席卷而来,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当前,杭州市正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全力推进智慧经济“一号工程”建设。大力引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契合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项目、智慧技术和智慧人才,为杭州市智慧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当前杭州市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引资、引技、引智工作现状的分析,深入剖析加强“三引”联动的重大现实意义,提出在发展智慧经济条件下杭州市加强“三引”结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引”联动 智慧经济 招商引资 杭州

作者陈玮,杭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邮政编码 310026)。

近年来,杭州市招商引资、引技、引智(以下简称“三引”)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为推进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智慧经济时代正以蓬勃之势全面到来。在以发展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为杭州市“一号工程”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大杭州市“三引”结合力度,强化“三引”联动,推进杭州市“三引”工作发展,加快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为杭州市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杭州成为发展智慧经济的示范者、领跑者,确保杭州市继续走在全国重要城市的前列,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一 智慧经济时代杭州加强“三引”联动工作的重要意义(一)技术变革时代的迅速到来对杭州市加强“三引”结合提出了新目标

近年来,随着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席卷而来,传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杭州市紧紧围绕“一基地四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要求,提出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基本建成全国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的发展目标。大力引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契合杭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智慧项目、智慧技术和智慧人才,为杭州市智慧经济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杭州市“三引”工作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二)杭州招商引资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对加强“三引”结合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杭州市招商引资工作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招商引资后劲有待加强。从引进外资项目看,2014年1~10月已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77个,合计总投资为89.55亿美元,合同外资为36.95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6.52%和32.68%,在谈项目储备较2013年下降明显,且普遍存在投资金额偏小、成熟度不高等状况。二是引资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新增引资项目中,小项目偏多,而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偏少;房地产项目偏多,产业类项目偏少,尤其是智慧产业大项目偏少。三是引进项目质量有待提升。从引进外资项目看,杭州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数远远落后于成都、武汉等兄弟城市;从浙商回归类项目看,重大产业类项目与宁波等地相比也相对偏少。四是城市竞争缺乏优势。杭州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相比于苏州、南京、无锡等周边城市,杭州招引大型制造业项目缺少优势,亟须寻找新的着力点,以提升城市竞争力。为有效应对当前杭州市招商引资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必须聚焦“高亩产”的智慧经济产业,进一步强化招引高端资本、技术和人才的“三引”联动,形成更加强大的合力,推进“三引”工作新发展。(三)人才要素在智慧经济发展中的首位作用更加凸显,为加强“三引”结合提供了新契机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智慧经济本质上就是人才经济。智慧产业是“人脑+电脑”“人才+资本”的产业,智慧产品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的服务、解决方案或是软件、芯片,在生产这些产品所需要的生产要素中,第一要素就是智慧,也就是人才。美国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苹果、谷歌、Facebook等众多世界名企的发源地,大量人才的集聚是其最为重要的原因。杭州正是因为有马云带领的创新人才团队,才有了互联网企业巨头阿里巴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产业企业较长的成长期相比,谷歌、阿里巴巴等智慧产业企业从初始创业到成长为世界500强企业都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杭州要在智慧经济时代获取发展先机,当务之急就是要集聚符合智慧经济发展需要的大量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四)“人才流”与“资金流”的流动趋势为加强“三引”结合提供了新途径

以“人才流”引进“资金流”的招引方式成为当前“三引”结合的有效方式。劳动密集型经济对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不高,引进模式为“资金流”先于“人才流”,引进资金创办企业就可以招聘到员工组织生产。在智慧经济时代,资金和人才流动的先后顺序快速发生变化。智慧经济对人才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人才(团队)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资本的趋利性总是促使投资人把资金投向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创业团队。阿里巴巴在中国短时间通过创业创富的神话,为有眼光、能坚持的投资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促使各类资本更多关注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创业团队。在这一轮“人才+资本”的创业大潮中,杭州一定要通过抓住“人才流”来吸引“资金流”,不断增强“三引”效益。二 杭州市“三引”联动工作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2006~2013年,杭州市实际利用外资和实际到位内资分别从22.55亿美元、324.89亿元上升到52.76亿美元和860.6亿元,2014年分别超过了 60亿美元和1000亿元,达到63亿美元和1054亿元。杭州市在引进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人才和技术,实现了“三引”工作同步推进、协调发展。(一)杭州市“三引”联动工作的现状1.“招大引强”带动了人才和技术的快速集聚

大项目是集聚人才和技术的重要载体,引进大项目可以有效带动人才和技术的同步流入。近年来,杭州市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引力度。自2010年开始,每年新引进世界500强项目均超过10个,其中2013年达到15个。截至目前,杭州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03家,投资项目171个。通过引进世界500强等国际知名企业快速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例如,自2010年默沙东制药新厂项目落户杭州经济开发区以来,截至目前已经集聚了医药研发制造人才250余人,形成了数量可观、颇具实力的人才团队。再如,2014年3月思科中国总部成功落户杭州,成为杭州市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在思科致力于把杭州打造成为智慧城市样板和全球万物互联中国示范区的创新实践中,必将为杭州市集聚一大批智慧经济人才,带动杭州市智慧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招才引智加快了产业技术的升级

人才是创造和掌握技术的主体,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是引进技术的最有效手段。2009~2013年,杭州市实施引进国外智力项目872项,引进外国专家1600余名,通过实施引智项目,共产生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92项、授权专利1770项(其中发明专利212项)、研发新产品或品种4923个;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超过140亿元,利润超过15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2017期,累计培训本地人才6.75万人次。其中,2012~2013年实施的引智项目中,超过55%为杭州市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项目,为十大产业技术水平的快速升级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3.招才引智助推了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发展

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国家“千人计划”、浙江省“千人计划”、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以及滨江“5050”计划等区县级引才政策,为杭州市集聚了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海外留学人员7500余人,其中自主申报入选“国千”专家67名、“省千”专家202名,入选省企业重点技术创新团队26家。其中一批引进人才创办的企业不仅实现了快速发展,还吸引了外资企业的投资合作,实现了以智引资。例如,从美国引进的李湘博士创办的中肽生化公司,2012年成功吸引了世界500强美国礼来公司的关注和投资;从美国引进的丁列明博士团队创办的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2011年研发成功国家1.1类抗癌新药盐酸埃克替尼正式获批上市,被喻为医学界的“两弹一星”,2013年与全球领先的创新型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美国安进集团成功实现合作,在杭州设立了贝达安进制药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杭州市医药产业的发展。4.技术合作成为引资、引智的有效媒介

近年来,杭州市加强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联合共建了一批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如浙江港科大先进制造研究所有限公司、日本千叶大学庭园设计研究实验基地、杭州爱的发-康恩贝中药研发中心、中挪国际(MEMS)联合开发中心等。这些共建创新平台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杭州市相关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集聚了一大批高端人才,为杭州市后续引资、引智工作提供了有效媒介和渠道。(二)杭州市“三引”联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招引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当前的招引模式主要依赖传统的大会推荐招商、敲门招商、小分队招商等模式,这些传统模式在招引资金、人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三引”的成功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对人们工作、生活影响的不断加剧,单纯依靠传统模式进行招引显然已滞后于时代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互联网独特优势,大力拓宽新的招引模式,使互联网成为“三引”工作的有力工具。2.招引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近年来杭州市“三引”工作的情况看,杭州市“三引”的层次还不够高,和杭州市“六大中心”建设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从引进项目情况来看,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和重点浙商杭商中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投资项目偏少,研发总部、营销总部、产业基地和国际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行业的项目集聚度还不高,“大、好、高”等先进制造类项目偏少;从引进人才来看,引进国际顶尖人才尚为空白,引进国际学术、技术界享有一定声望的行业领军人才偏少;从引进技术来看,拥有重大技术发明专利、掌握智慧经济发展所需前沿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多,以高端智力、技术项目和资本有效融合的项目偏少。3.招引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一是发挥部门优势和积极性不够。当前,杭州市“三引”工作主要还是以招商部门为主,基本处于“单打一”状态,制约了“三引”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发挥“金名片”作用不够。需要进一步发挥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院校、知名技术人才和知名企业家在资源、渠道等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杭州市“三引”工作的重要力量之一。三是发挥政策作用不够。要加大落实、兑现现有政策力度,同时要加快出台深化推进杭州市“三引”工作的政策措施,并加大政策的整合力度,发挥政策“组合拳”作用。4.招引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对适合杭州发展、具有带动效应的“大、好、高”项目,要采取“一企一策”确保土地等核心要素切实保障到位;要继续加大对引进人才、企业高管在住房、安家、子女就学等问题上的解决力度,切实营造宜业宜居的良好环境。三 加强杭州市“三引”联动工作的对策建议

在新形势下,杭州市招商引资工作亟须进一步加强与引技、引智工作结合的紧密度,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紧紧围绕“一号工程”建设,加快引进集聚智慧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人才、技术等高端要素。(一)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三引”思路

面对当前杭州市“三引”工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必须适应形势,主动有为,学习掌握互联网高开放性、高参与度与“用数据说话”的特质,积极创新“三引”工作思路,拓展新的工作模式,达成新的工作成效。1.以更加开放的工作模式推进“三引”工作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传媒快速发展和营销新技术的运用,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招引工作凸显了市场的能量和运作效益。以“2014首届杭商大会”为例,通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充分发挥中标单位文广集团的优势,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签约资金达到184亿元。又如,“2014全球投资峰会”充分利用欧洲货币集团的资源优势,实现合同外资10.45亿美元。实践证明,由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三引”工作的趋势性选择,在目前引资实践的基础上,应在以后引智、引技工作中大力推广和运用。2.以更加开放的招引平台开展“三引”工作

移动互联网建立了开放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打破了信息流通障碍。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流通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三引”工作,以实现各类要素的快速合理搭配。在目前阶段,虽然政府部门运用互联网平台开展“三引”工作尚不能完全取代现场推介、敲门招商等传统招引模式,但要考虑建立更加便于企业、专业人士参与的互联网招引平台,以实现对传统招引模式的有效延伸。3.以更加开放的数据运用助力“三引”工作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的搜集和获取更加便捷,数据分析预测对提升“三引”工作效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要积极拓展传统思维方式方法,学习掌握和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加强与毕马威、德勤、戴德梁行等全球知名商务、人才中介机构及国际知名行业协会的合作,探索建立全球高端产业、人才、技术搜索引擎,提升招引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瞄准高端要素提升“三引”层次

杭州市“三引”工作必须瞄准全球高端要素,努力为“一号工程”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支撑。1.制定高端要素的“三引”工作规划

围绕“一基地四中心”战略定位和2020年打造“六大中心”、培育“万亿级”智慧产业规模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产业群的发展目标要求,在《杭州市发展智慧经济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十三五”“三引”工作规划,规划引进项目、人才、技术的数量、质量、承载区域及保障方式等,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互动和项目、人才、技术协调发展的智慧经济发展结构。2.明确高端要素的重点招引对象

紧盯世界500强、央企国企和重点浙商杭商中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争取在杭设立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和产业基地;着力招引国际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等行业领军企业;深化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钱江特聘专家计划、“115”引进国外智力计划,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和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尤其是在国际学术、技术界享有一定声望的国内外顶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或拥有重大技术发明专利、掌握智慧经济发展所需前沿核心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杭州创业创新;进一步以高端智力、技术项目和资本的合作实效,将“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打造成为高端要素洽谈合作的知名品牌,实现全球化融资融技融智。3.把招引智慧产业大项目摆在突出位置

智慧产业大项目是杭州在高起点上实现新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最关键的途径,应举全市之力,汇聚资源,着力引进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的龙头项目,并通过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链的全覆盖,打造“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以规模效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高起点上的新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4.着力培育本土领军企业和高端人才

要将“三引”与培育本土企业与人才结合起来,选择具备潜力、适应智慧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和人才进行重点培育,根据其成长需求,为其完成“三引”工作创造便利条件,力争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和杰出人才,催生本土高端要素的形成与发展,使之成为杭州智慧经济发展的活水之源。(三)充分整合资源,增强“三引”合力

要通过整合招引资源配置,提高全市招引实效,全面提升招引工作竞争力。1.要优化部门资源

充分发挥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市对外开放工作协调小组和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整合“三引”机构,统筹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全市“三引”工作。建立若干产业招商组,由市领导分别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推进重点招商。与国家外国专家局进行战略合作,借助国家引智系统驻外机构和渠道拓宽杭州市“三引”工作境外渠道;对市外办、台办、侨办、侨联、贸促会和市政府驻外机构以及市驻海外招才引智工作站的渠道资源进行梳理汇总,并建立经常性联系机制,逐步实现渠道资源共享,帮助做好产业政策、招商项目、人才、技术需求信息以及各类招引活动信息发布和需求对接。2.要借力“五名”资源

要借助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院校、知名技术人才、知名企业家“金名片”和“领头雁”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推进杭州市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落实,助力杭州市打造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行业领先企业、有一定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以及具有全球视野的高水平现代企业家队伍和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技术团队,进一步提升杭州市自我“造血”功能。3.要整合政策资源

梳理整合全市现行“三引”政策以及产业扶持政策,形成系统政策文本,以简明形式编印成册并加强宣传,努力提升政策知晓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鼓励智慧经济的项目建设和人才引进,将财力聚焦智慧经济发展。4.要共享信息资源

对外要建立杭州智慧产业项目需求指引库、智慧人才需求指引库、智慧技术需求指引库,明确杭州市智慧经济建设在项目、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全球发布,并在后台由专业招引团队进行沟通、洽谈。对内要建立世界500强企业信息库、中国企业500强信息库、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信息库、全球行业领军企业信息库、知名高校和知名技术人才信息库,并搭载政务云实现部门间共享和有效管理。(四)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三引”保障

建立促进“三引”工作快速发展的工作体系,确保杭州市“三引”工作有机结合,快速推进。1.要强化要素保障

要切实加强规划、土地、资金等核心要素的保障力度,确保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空间和资金到位;要加强医院(国际化医院)、学校(国际化学校)及国际化社区建设,为国外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2.要强化人才保障

要将党政干部智慧经济素质培训纳入党校培训、干部学习新干线等培训内容,切实提升素质能力,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妥善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要强化“三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招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智慧经济建设背景条件下工作能力水平。3.要强化考核激励

要进一步完善招商选资综合评价工作,在招商选资时要将企业集聚高端人才特别是智慧经济人才的数量和层次作为重要的筛选条件。要优化招商引资考核项目及分值设置,将考核重点从以数量为主向以质量为主转变,重点突出“招大引强、招新引优、招才引智”,同时要提高招商引资对引进人才和技术创新贡献度的分值比重。要强化“三引”单项考核,修订完善相关考核办法,重点突出对“三引”主管部门以及市外办、台办、侨办、侨联、贸促会和市政府驻外机构等单位在“三引”贡献度方面的考核和激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工作合力。(责任编辑 方晨光)

专家视点

信息经济发展中推进政府数据率先共享开放的建议——以杭州发展为例

课题组

提要:政府部门率先开展数据共享和开放,是关系到杭州市推动信息经济和智慧城市发展的大事。本文在阐述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意义与国内外借鉴的基础上,对杭州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就推动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数据 信息共享开放 信息经济 杭州

课题组组长杨福颂,杭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原副主任。成员包环玉,杭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副处长;车海翔,杭州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主任科员(邮政编码 310026)。

中共杭州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指出,推进信息经济和智慧城市建设,政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政府部门要率先统一思想和行动,大力推动政务数据的共享和开放。一 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的意义与国内外借鉴(一)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的意义与共识1.意义

数据共享指的是政府部门、公用事业部门根据业务需求,通过系统对接实现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利用,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以提升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数据开放指的是政府数据向相关机构和单位开放,相关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对数据进行整合和挖掘,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并开发出新的增值服务产品以服务群众。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开放的意义在于让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数据,在互联网上适时、自由地流动起来,并在流动中产生价值,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迫切需求,催生知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形成全新的信息经济和信息经济产业体系。2.共识

政府数据开放不同于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属于信息层面,是被动式的,面向社会有诉求必回应;政府数据开放属于数据库层面,是主动式的,面向相关机构单位主动推送。

政府信息公开面向社会是免费的,政府数据开放面向机构和单位不一定全部免费,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有偿推送,以提高数据使用价值。

政府数据开放安全是有保障的。数据和信息的安全,主要通过技术、制度两个方面来保障。政府数据统一的共享和开放,建立在统一的平台和专业运维队伍上,在一定程度上数据的安全可控性大于政府各部门数据中心。(二)数据共享开放国内外借鉴1.国外借鉴

数据开放作为提升政府透明度、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提升社会民主程度的重要措施,在世界各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13年6月,八国集团首脑在北爱尔兰峰会上签署了《开放数据宪章》,法国、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承诺,最迟在2015年末,按照宪章和技术附件要求进一步向公众开放可机读的政府数据。截至2014年4月,全球已有63个国家或地区制订了开放政府数据计划(见表1)。表1 主要国家有关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续表

美国。2009年,美国联邦政府各部门通过“一站式”政府数据下载网站向社会公开各类非保密的数据库,涵盖农业、气象、金融、就业、人口等近50个门类,累计开放88137个数据集。GPS数据开放后,带动了一连串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创新,包括汽车导航、精准农业、通信等,同时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仅美国国内就有约300万个就业岗位依赖于GPS。在数据开放和保护方面,美国有完善的法律制度。

欧洲。在英国的数据开放门户网站(data.gov.uk)上,共开放了13670个公开的数据集以及4170个非公开的数据集。英国成立专门的数据开放研究所以支持对开放数据的商业应用,并由政府提供创新资金专门用于帮助企业利用开放数据进行创新应用。法国政府承诺,要朝着默认公开发布数据的目标前进,通过征求公众和社会意见完善开放数据政策。

新加坡。开放数据共8733个,围绕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的数据在开放数据中占比最大,公众关注的热点与经济发展和民生需求密切相关。(三)国内数据共享开放情况

我国已有部分城市在政府数据开放上先行一步,但总体上还面临法规政策不健全、公众参与度不高、部门积极性欠缺、信息公开代替数据开放等问题。

北京。2012年10月开通政府数据资源网,为政府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截至目前,36个部门发布了306个数据集,主要包括各类管理和服务机构名录等信息。数据开放两年多来,下载量超过100次的不到8%。

上海。建设了政府数据服务网,29个部门发布了多类数据产品可供下载,累计访问量已达到35万人次,也存在着缺乏法律法规、民生数据偏少等问题。

广州。2014年1月,广州首次提出建立大数据局,统筹推进政府部门的信息采集、整理、共享和应用,消除信息孤岛,建立公共数据开放机制。

青岛。已启动政府数据开放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借“信息共享目录采集”之机,获取各部门可对公众开放的数据资源,并初步设计了青岛市政府数据开放服务平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