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珍藏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08:34:59

点击下载

作者:[德] 安妮特·卡斯特–察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珍藏版)

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规矩(珍藏版)试读:

作者的话

衷心感谢哈特穆特·莫根罗特医学博士(Dr. med. Hartmut Mor-genroth)以其专业能力及学术知识陪伴与支持本书的诞生。第一章所提到的研究是我们共同规划并在他的儿科诊所里进行的。身为儿科医生的他每天都为许多父母和孩子看诊,为他们平常所碰到的诸多问题提供咨询。只有通过与莫根罗特医师的合作才有可能知道大部分家长真正感兴趣的是哪些问题,才有可能检验出,真正对家长和孩子有帮助的是哪些诀窍和技巧。安妮特·卡斯特–察恩

台湾人气妈妈博主试用心得

怎么教小孩学规矩?本书告诉你!★Ashley的分享:“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为人父母者,对于孩子总有许多爱与期许,但如何在适度的自由下,不偏不倚地执行育儿原则?亲子如何同步,让孩子顺势认同,并遵循这套原则?本书以丰富的实物举例论证,着实就是一本育儿实况的教练手则,读来让人豁然开朗,让人拍案大叹“岂止心有戚戚焉”!★水瓶面面的分享:

一直很喜欢德国幼儿园创始者弗勒贝尔所说的:“教育之道在于爱与典范,别无其他。”然而本书让我知道,虽然“爱与典范”绝对必要,但光有这些还不够。父母还需要适当的“工具”,才能帮孩子建立规矩。

本书是写给家中有零到10岁孩子的父母的,说明如何运用适当有效的教育方案,协助孩子学好规矩。如果你为孩子难搞的行为大伤脑筋,也希望每一天不是在混乱与争权中度过,那么本书所提供的建议对你来说会有很大的助益。★彭菊仙Chu-Chu妈咪的分享:“我带一个孩子都快没命了,你带三个男孩,怎么还有时间搞那么多教养花招?还写了一本书啊?”

现在就将镜头连线后转至寒舍吧:小猪们各自进入“自治区”,伏案疾书,我可不想当盯梢站,手脑都空出来,做点好玩的事,为孩子迷上的“三国演义”搜寻资料,并为他们设计的“关刀”准备材料。吃完饭,小猪们自动收拾,并清洗自己的餐盘,我则安心变身为“安亲班”老师,专心检查作业……

如今我能谈笑用兵,可是经过一段坚持到底、说到做到的“阵痛期”,就和本书说的一样。才会吸奶的宝宝就有能力记住爸妈的反应,从而推论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模式,可见“规矩”不论好坏,皆从“父母的反应”习得。

其实咱家还有很多让我束手无策的“禁播”画面:小猪们乱发脾气、乱丢东西、颐指气使、激怒妈咪……我已经开始实行本书的“三阶段”计划,和孩子约定合情、合理的家规,不是由情绪主导的严厉处罚,更非随心所欲的随性规定,让孩子清楚自己的行为会连接到“必然的后果”,我坚定不移、没有例外,三只小猪的确越来越懂分寸!我大力推荐父母读此书,唯有“有原则的父母/守规矩的孩子”形成自动化的良性循环,才可能出现“轻松自在的父母/灵活创意的孩子”的全赢局面!第一章每个小孩都需要规范本章你将读到:为什么典范与爱是绝对需要,但还不够?为什么尽心尽力的父母都常觉得孩子“难搞”?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够学会哪些规矩?父母与孩子之间经常出现哪些问题?“教育之道在于典范与爱”——别无其他?父母需要“工具”派迪克两岁半。他是个机灵的小男生,圆润的脸庞像小天使一般。虽然如此,他在幼儿园里却是个“捣蛋分子”。

每当派迪克靠近别的孩子时,在场的妈妈都会紧张起来,警觉地盯着自己的小宝宝。可是同样的事又发生了:这小子迅速地一拳打来,跟他年纪一样小的“受害者”哭得令人心碎。派迪克偶尔也会咬人,有时候力道大到两星期后还看得见咬的痕迹。他常常从别的孩子手中抢走玩具,乱丢或是弄坏。当然派迪克也会很平静地自己玩或和其他孩子玩。这种时候的他没有了平常的张牙舞爪。

而他妈妈呢?生下派迪克让她如愿以偿,她简直把他宠上了天。在已有两个较大的女儿后,她好不容易才生下这个她期盼已久的儿子。她为他付出时间、关怀与爱。她从来没有在派迪克面前打过或咬过别的孩子,也从未从他手里抢过玩具来弄坏。尽管如此,派迪克却无师自通,而且一再重复做这些事。为什么呢?“教育之道在于典范与爱——别无其他”,此语出自弗里德里希·弗勒贝尔(Friedrich Fröbel,1782~1852),他是19世纪初德国幼儿园运动的创始者。不过,派迪克和他妈妈似乎并不符合这种情况。

尽管如此,这仍是一句发人深省的话。我坚信,爱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重要的东西。第二重要的是,尽量时常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我们可以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建立在这两根基柱上。这句话换作是我可能会写成:“没有爱与典范的教育一无是处。”没有这个基础,就算是亲子教育专家也帮不上忙。

的确,有的小孩似乎完全只需要父母的爱与好榜样就足以发展出理性的、负责任的、值得人疼爱、快乐的个性。这样的小孩很早就通过认知来学习,他们接受设限,从不起来反抗,自愿承担义务——简而言之,他们很少令父母担心。我自己只认识少数几个以这种方式长大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我自己的三个孩子也包括在内,都不符合这种情形。爱与典范是绝对必要的,但光有这些还不够!为人父母者还额外需要一种工具,在需要时能动用的工具。

父母如何阻止孩子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又如何促使他们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我指的是那些“讨厌的”本分之事),这些是身为父母的我们认为很重要和必要的。当好话说尽都无济于事时,我们该怎么办?●孩子越来越难搞?

越来越常听到和读到“孩子越来越难搞”或“现在的孩子很难教”这类的话。总归一句“从前样样都比较好”。

没错,当我们自己还是小孩的时候跟今天的小孩是不一样的。不过,我们以前是比较好的小孩吗?我们的父母有很多事情的做法都跟我们不同——但他们以前真的是比较好的父母吗?

我们正尝试不要重蹈我们父母的覆辙。我们想要以不打骂、不严惩、不威胁恐吓、以坦率的态度来讨论性教育……我们想以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小孩。大部分做父母的也都做到了。因害怕受罚所以服从——这个观念在30年前还被普遍接受,到了今天又是如何呢?

今天的我们赋予孩子更多发展自己个性的权利,致力于发掘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更丰富的刺激,这全都胜过我们自己孩提时的经历。

从前没有样样比较好

我们当中谁小的时候有自己的房间?谁可以在众多运动项目或乐器中自由挑选?谁可以接受自由坦然的性教育?谁学会了落落大方地走向大人并提出令人不愉快的问题?为人父母的我们今天可以为许多进步感到骄傲,更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感到骄傲。

我们的孩子运气不错,而且也不比过去任何一代的孩子差。每个时代的父母跟孩子之间都有问题。许多今天需要药物或心理治疗的大人,到现在都还在承受当年封闭的教育所造成的痛苦后果。

尽心尽力的父母

教育变得比较公开。很多父母比较会自我批评,不再羞于向儿科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谈论他们的问题。他们想获得充分的信息并胜任为人父母的任务,所以他们去听相关的演讲,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会在幼儿园或在家里与其他家长碰面并交换经验。

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妈妈中断其职业生涯,将心思完全放在孩子的教育培养及家务上。她们将来很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再进入职场,但她们也都默默接受。另一些继续上班的妈妈又必须把家务、小孩和工作协调好,她们平衡这些不同任务的能力令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都相形见绌。

以前的时代从来没有像今天有这么多的单亲妈妈。她们的表现令人佩服,而且还经常是在经济困难的条件下办到的。

她们投注这么多的心力,却仍会遇到那么多的问题,其实是因为人们经常只关注不成功的那部分。这样看起来父母似乎是失败了。

失落感特别大的是那些辞掉工作、完全为家庭和孩子奉献的年轻妈妈。“你整天又没别的事做,这样还连孩子都带不好!”这种指责是许多全职妈妈必须面对的。而这些责备的话(不管有没有说出口),经常是来自自己的另一半,因为他在下班后或周末时想要拥有自己安静的休息时间。

不过很多妈妈也给自己很大的压力:“我绝对要把所有的事都做对!”这些妈妈很容易陷入困境:会为了自己和孩子所犯的诸多错误生气,但一直都很顺利或很正常进行的事,她们却没有注意到。

态度不确定就会让步

当父母自己态度不确定时,会影响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而担心自己可能会犯错的影响就是:当父母不确定自己要什么,又不敢作出果断坚定的处置时,孩子会突然感觉“大权在握”。因为不管孩子是六个月、三岁或十岁大,父母态度不够确定时,他们都能感受到。这时,他们就会完全随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意思来。若父母行事不够果断,且目标不够明确,便会启动一连串严重的恶性循环。

如果父母只是暗自想着“希望他马上停止尖叫”或“孩子要什么,我就做什么——重点是,不要再闹了”,这样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而父母反而变得越来越弱势而且越来越让步。到最后,不是爸妈而是孩子来决定一天的进程,父母的需求被搁置。如此让步绝对不会带来平静与和谐,只会持续引发新的冲突。

有时候父母只把一个范围内的主导权留给孩子,上床睡觉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可是很多情况下,好比穿衣服、吃饭、整理,或是手足之间的相处,都会为了一点儿小事而弄得紧张不安、“鸡飞狗跳”。“我的小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或“我想做什么就做,反正我的小孩根本不听话”——这些都是门诊室中神经紧绷的父母常说的话。有时孩子的这类稀松平常的问题会导致乖张的行为,最后甚至在幼儿园和学校里也令人困扰。

碰到这些问题的父母对孩子的发展不是漠不关心,他们知道需要对孩子设限,孩子不会“自动”长大。这些家长都非常尽心又关心,但有时就是束手无策:“我真的已经尽力了,我还能怎么做?”

你也心有戚戚焉吗?那么本书正是为你而写的。难搞的小孩:八个月到十岁之间的孩子实例保罗的父母到诊所来接受咨询时,保罗八个月大。“他是个很费神的小孩,”妈妈叹气道,“他让我们筋疲力尽。刚生下他时我们多高兴啊!可是从他呱呱落地的第一天起,每天都号啕大哭数小时。我们整天都抱着他走来走去。“幸好夜里他会睡一下。我们了解到婴儿在三个月内常发生肠绞痛,保罗的哭闹也可能是因为如此。然而,三个月后情况并没有改善,正好相反:保罗哭闹得更厉害了。他甚至住院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彻底检查,医生并没有发现任何异常。保罗的要求越来越多。现在连我抱着他的时候也哭。每隔几分钟就要我变个新把戏哄他。当我打算洗碗时,都快腾出半个厨房给他,就这样过了15分钟后我连个杯子都还没洗干净。甚至上厕所都得带着他去,他连一分钟都不肯自己玩。我该怎么办?”

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原因何在?你会如何建议保罗妈妈呢?读下面的例子时你也可以尝试自己回答这两个问题。当奥力佛的妈妈来电要约个咨询日期时,她在电话中哭了起来。奥力佛刚被幼儿园“开除”。园长认为,奥力佛攻击性太强,幼儿园承受不起。“有时候连我都怕他,”奥力佛的妈妈说,“他真的很坏。他会咬我、踢我,有一次甚至拿录音机砸我。只要有事不顺他的意,他就拼命大吼大叫。我再也受不了了。”卡劳拉三岁半。她不好好吃饭,所以基本上都是被喂的。她会随意呕吐而且经常这么做。她常常嘴里含着早餐,一嚼就是半小时,不吞下去。白天大部分的时间,大人都在与她争辩和讨论有关“吃饭”的事情。米莉安刚满六岁,不久前多了一个小弟弟。米莉安一直以来都很难带,可是现在妈妈觉得米莉安“简直让人无法忍受了”。“她每天早上都拖拖拉拉。不肯穿衣服,早餐吃上老半天。米莉安每星期有两到三天都不去幼儿园,因为根本来不及准备好。她完全拒绝收拾整理任何东西。在冗长的争辩后,通常都是我来做。她也不让弟弟安静休息。当我抱着弟弟时,她甚至会用力拉他,直到我把弟弟给她为止。此外她每晚都要争闹两小时,才肯上床睡觉。”薇琪八岁大,是个比较害羞、沉默的小女孩。两周来她不肯上学。每天早上出门前她要上十次厕所。薇琪每天早上都说她肚子痛,并且试着说服妈妈准许她待在家里。她已经得逞了三次。

所有这些问题是如何发生的?你会给这些父母什么建议呢?在后续的章节里你会读到我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重点整理没有爱与典范的教育是不可能的。不过有时候仅有爱、典范与苦口婆心是不够的。这时候父母需要适当的、能够动用的“工具”。我们的孩子没有变得“比较难搞”。比起从前的父母,现在很多父母比较容易自我批判,态度也比较不确定。他们知道孩子需要设限。他们想更清楚地知道如何设定有效的合理界限。我们的孩子在挑战我们。从八个月到十岁之间的“难搞”孩子实例,可以看出许多父母日复一日所必须应对的挑战,并促使我们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我的孩子应该学会哪些规矩?每个年龄都有合理的规矩

父母眼中的“问题小孩”是:号啕大哭数小时的小宝宝,会咬人和打人的幼儿,吃饭习惯不好的小孩,叫人受不了的幼儿园小孩,会肚子痛的小学生……所有父母都一致认为:“我们想象中的小孩不是这样的!”

你对自己孩子的发展到底有什么想法?父母的愿望与孩子实际学到的规矩有时候相差很远。任何年龄的孩子,从小宝宝到学龄儿童都有这种情形。●一岁前的婴儿“我的宝宝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总是心情很好。小宝宝几乎整天都在睡觉,晚上也是,如果不是在睡觉的话,他也可以自己玩。他很爱笑,饮食正常,也很健康。学说话和其他每一件事都学得比同年龄的孩子快一点儿。因为他到任何地方都适应得很快,所以我能带着他到处走。偶尔把他托给奶奶或保姆也都没问题。我的宝宝很讨人喜欢。他很喜欢跟我依偎在一起而且很享受身体接触的亲密感。”

我们谁不曾梦想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小宝宝?广告业将我们的梦想巧妙地转换成杂志里的图片和电视广告里的画面。于是我们看见了我们的愿望,而且会想:“没错,就该如此!”事实上,所有梦想成真的父母真的可以说自己很幸福。没有任何问题的漂亮宝宝跟幸福的父母虽然有不少,而且每位儿科医生在作预防检查时也会认识一大堆这样的宝宝和父母,但是睡得很少、不会自己玩、笑得少哭得多、喝奶习惯很差而且经常生病、患有过敏症或者慢性病、比别人晚学会走路和讲话、不喜欢跟别人相依偎、一换地方就闹脾气的宝宝也有很多。大部分的宝宝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

你绝对有权在怀孕期间以及刚分娩完的头几个星期里梦想有个完美的宝宝。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作好准备接受和想象大不相同的现实吧。有位年轻的妈妈告诉我:“我在怀孕期间满心期待小宝宝诞生。我估计自己会生个男孩,也把一切想象得非常美妙。结果完全不一样。我生了一个女儿,她很难带,老是哭,很少心满意足,整天都要我注意她。几周后我都快精神崩溃了。我没料到会这样,我真的彻底失望了!”

每个孩子都不同

在受精的那一刻,很多事都已大致确定下来:性别、身高、体格和外表,有哪些疾病遗传的倾向,睡眠需求和胃口,性情和学习能力,这些都是你无法左右的。除了遗传的天赋与体质外,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多少也会共同影响孩子的发育。但是孩子刚开始哭得多或哭得少、喝奶习惯好或不好、睡得多或少、时常生病或健康却基本不受你影响。

所以我们也不能这样问问题:“一岁以前的孩子应该而且可以学好哪些规矩?”而是应该问:“我的孩子应该而且可以学好哪些规矩?”最重要的是,孩子出生后是什么样子,你就该接受他的样子——即使他很“难搞”,或得了慢性病或是残障。思考适合每个发育年龄的教育目标,而且是孩子能够达到的合理的目标,是项艰难又重大的任务,没有人能代替你完成这项任务。

或许你很惊讶,孩子在婴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学习规矩,或者更适当的说法是“关联性”。新生儿不知道什么是对或错,什么令人喜爱或令人不快,但是小宝宝已经有能力记住父母对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反应,他能从中推论并决定自己接下来的行为。他的方法还很有限,尽管如此却非常有效:一个灿烂的微笑能化解父母任何怒气,激烈的哭泣则会让我们担心、同情、愤怒或无助。我们几乎总是迫切希望宝宝能尽快停止哭泣。

我们从孩子的角度为你综合整理出一系列想象得到的“规矩”,是宝宝在第一年里应该可以学好的,特别是从第六个月起,这些规矩会决定他的世界观。这些都是随机挑选出来的几项范例,请你自行判断如何做比较适当。

做法一:孩子认为“我要什么就有什么”

★ “当我哭闹时,要有人陪。”

★ “只有被抱着到处走,我才会入睡。”

★ “想要吃东西时,不管白天和夜里随时都有东西吃。”

★ “当我拒绝用汤匙时,每次都可以喝到母乳。”

★ “当我在婴儿车里哭闹时,最迟五分钟要把我抱起来。”

你的孩子学到的是这一类或类似的关联性吗?如果是的话,那么他学到的规矩就是:“我要什么就有什么,爸爸妈妈没有自己的需求。”

做法二:孩子认为“我的需求完全不重要”

★ “不管我饿不饿,都得把整瓶牛奶喝完。”

★ “虽然我总是只能睡10小时,但每晚必须在床上躺12小时。”

★ “每次吃完饭就立刻被放在一旁,没人理我。”

你的孩子在这里学到的和上面列举的规矩完全相反:“爸爸妈妈想怎样做就怎样做,我自己的需求不会受到重视。”

怎样做最有效值得推荐的适用于婴儿的规矩

前面提到的两种规矩都有明显的缺点,不过还有第三种做法:

★ “妈妈决定何时给我吃以及吃什么,我可以决定是否要吃以及要吃多少。”

★ “当我吃饱、心满意足又心情很好时,妈妈特别爱跟我玩而且玩得很尽兴。”

★ “当我哭闹时,我会得到所有我需要的一切。然而,如果我继续哭闹,爸妈就不再来注意我。”

★ “爸妈一天当中会好好陪我玩好几回。然而,当他们自己有重要的事要做时,我得自己玩一下,即使我不喜欢这样。”“家里几乎所有东西都准许我去探索,但有几样东西我绝对不准碰。”

你的孩子学到的是这类的关联性吗?如果是,那么他同时也学到:“从爸妈那儿我可以得到我所需要的一切,但不是要什么就有什么。爸妈会注意我的需求,不过有时候他们就是比较清楚什么对我有好处。”●两岁和三岁的幼儿

孩子已经过完第一个生日。对未来两年你有何期待?“孩子一岁会走路,开始会讲话。三岁时话讲得很完整,当然也会一觉睡到天亮。之前早就已经顺利地从哺乳转换到吃固体食物。很喜欢跟其他小孩玩,乐意与人分享他的玩具,但有需要时也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里总是热烈参与,对弟弟妹妹特别好。听话,从来不乱跑,不会黏我,只靠近允许他靠近的东西,总是心情好又健康。两岁大就不用包尿布。自己会吃饭,最喜欢吃健康食物,比如吃蔬菜和水果。喜欢在自己房里玩,可以自己玩上好几个钟头。在游戏区会兴奋地到处嬉闹玩耍。很勇敢,但从不做危险的事。看起来总是干净又整洁。”

梦想与实际

你认识这类“完美”的小孩吗?我认识的一些妈妈会说:“一定要这样。如果一切不是这样的话,我就是个失败的妈妈。”但是孩子晚一点儿学会走路和讲话,三岁还在用尿布,不爱吃健康食物,在幼儿园里不喜欢集体活动,而且想把弟弟妹妹送去医院,这样的小孩也很正常呀!

在这段紧凑的发育期里,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速度扩展视野。他学会走路,而且会跑远。学会讲话,不过“不”这个字也属于其中之一。会搭积木,然后撞倒。学会跟其他孩子接触,如果不是通过讲话,就是用摸、揍或咬。会吃所有的食物,而且会拿起食物来乱扔。会拥抱妈妈,或者踢她。这个年纪的孩子无法理解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但是他能反复记住父母一再重复出现的反应,并且从中得出结论。至于是哪些结论,则根据他所认识的规矩而定。对两岁和三岁的儿童而言,可能有这些规矩:

做法一:孩子认为“我来作决定!”

★ “从别的小孩手里抢来的东西我可以留下来。”

★ “如果我不吃这种食物的话,妈妈会煮别的东西给我吃。”

★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闹的话,就能立刻实现我的愿望。”

★ “我记得什么时候该上厕所。如果我拒绝去,妈妈会帮我清理干净并为我包上新的尿布。”

所有这些规矩都是出自同样的条件:“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别人怎么样不重要。”

做法二:孩子认为“爸爸妈妈严格地全权决定一切”

★ “如果我抢走别的小孩的东西,会被打屁股。”

★ “必须坐在马桶上,直到上完厕所为止。”

★ “如果不吃午餐,会被强迫喂食。”

★ “如果生气坐在地上耍赖,会被骂和被打。”

这里跟前面提到的规矩相反,只有父母有权决定一切,他们不体谅孩子的感受。若是孩子必须轮流面对这两种规矩,他就会被搞糊涂。

怎样做最有效值得推荐的适用于幼儿的规矩

家长可以选择第三种做法来取代前面提到的规矩。孩子会学习到自我负责的态度:

★ “如果我从别的孩子手中抢走东西,妈妈会从我这儿把东西拿走并且还给他。”

★ “如果我不吃午餐,就得等到下一餐。”

★ “如果我坐在地上哭闹,妈妈立刻走出房间。”

★ “我现在不再包尿布了,即使我常常尿裤子。”

如果你带孩子去参加爬行班,那里或许还有这类规矩:

★ “玩游戏时,我可以选择要不要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 “共享早餐时大家都坐在桌边。吃完时,可以站起来,但是不准手里拿着食物乱跑。”●四到六岁的上幼儿园的孩童

大多数的小孩在三岁之后就会上幼儿园。这是一段新生活的开始。你对到了这个年龄的孩子,怀着哪些幻想和愿望呢?“我的小孩现在讲话口齿清晰。他能自己吃饭和穿衣服。从上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很兴奋地去上学。接他放学时,他也很高兴。他高兴地接受幼儿园的所有课程,无论是画画、手工,还是唱歌、做游戏。能很快地交到朋友,自己时常跟他们相约。不太爱看电视,比较爱看绘本故事书,在房里玩有创意的积木或拼图。玩完会接着自动整理房间。四岁大时会游泳和骑脚踏车。会读和写自己的名字。最迟五岁时至少表现出一种特殊天分(例如跳芭蕾舞、打网球或弹钢琴),可以从现在开始加以培养。几乎不再哭泣和发牢骚。父母与老师的要求,都能毫无异议地遵从。同时心情总是保持愉快和稳定。”

接受孩子原来的样子

你的孩子是这样吗?或者正好相反?三岁还口齿不清,还必须喂他吃饭、帮他穿衣?不喜欢上幼儿园吗?很害怕跟你分开吗?不肯上那些有趣的课,因为他宁愿在外面嬉闹?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让他离开电视机吗?你是否觉得他不够灵活,拒绝下水或骑脚踏车?他觉得“好的”玩具无聊透顶,反而偏好某些你根本不喜欢的彩色塑料玩偶?每次一上体操课或其他体育课就哭?是否常常哭,而且对你的要求常常回答“不要”?

若这一切与你的小孩全都符合:那么或许一切跟你原来的想象有点儿出入。不过,这样的小孩也完全正常。你必须先接受他原本的样子。虽是如此,你并非毫无影响力,因为孩子依然继续从你这里学习规矩。下列规矩中有哪些你觉得似曾相识?

做法一:孩子认为“我说了算”

★ “如果早上我不肯穿衣服,妈妈会帮我穿。”

★ “如果早上我拖拖拉拉或胡闹,就不必去幼儿园。”

★ “如果我拒绝收拾,妈妈会做。”

这样孩子学到的是如何实现他的要求,不必顾虑他人。另一种极端也是有可能的——

做法二:孩子认为“根本没有我说话的份儿”

★ “如果我不自己穿衣服或者拖拖拉拉,就会被臭骂一顿或被严厉地惩罚。”

孩子觉得自己任凭父母摆布。有些父母会在这两种极端之间摇摆不定。可以想见,这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肯定不会有好的影响。

怎样做最有效值得推荐的适用于幼儿园年龄的孩童的规矩

又有第三种做法来取代“不太有帮助的规矩”:

★ “即使我衣服还没穿好,妈妈还是准时送我去幼儿园。”

★ “如果我哭闹得令妈妈很烦,她就走出去。”

★ “我的玩具必须自己整理。”

孩子在幼儿园里还会额外学到其他类似的规矩:

★ “所有孩子都乖乖上厕所大小便。”

★ “吃完早餐把自己的盘子收走并且洗干净。”

★ “所有孩子一起整理,整理好以后才去外面玩。”

孩子只有在家里和在幼儿园里都彻底遵守这些规矩,才会牢记这些规矩。●七岁以上的小学生“生活的严酷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很多孩子都很怕这句话。但父母也同样容易陷入压力当中,孩子的成绩和成就被看得越来越重要。你想象中的“完美”小学生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是引颈期盼第一个上学日的到来。好学不倦,充满学习动力,而且课业绝对不会超出他的能力。他一下子就能读、能写、能计算,完全自动自发地在最短的时间内写完功课,这样才能把休闲时间完全拿来从事有创意的活动或是运动……”

可能性与局限

你可以梦想孩子是个“理想”的小学生,但是不能按照你的梦想来塑造或教育他。以阅读来说,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毫不费力就学会的。学游泳、安静坐好……也一样,有些孩子要非常努力才办得到,而当他最后办到时,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强项,重要的是如何发掘和培养。每个孩子也都有他的局限,这一点你必须接受。当要求过度偏离孩子的能力时,压力已经在前面等着你和孩子了。

也许你思考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诸如:诚实、勇气、忠诚、谦虚、友善、公平、礼貌等,这些品德价值对你而言非常重要。你想在小学阶段进一步培养孩子这些品德。你是否注意到,现在的儿童教育早已不再流行谈论这些目标?功成名就、向前迈进、贯彻个人意志、为自己的利益钻法律条文的漏洞——这类“价值”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

有对美国夫妇琳达与理查德·艾尔(Linda & Richard Eyre)出版过一本著作《如何培养孩子的价值观念》(Teaching Your Children Values)。这两位作者从丰富的育儿经验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因为他们有九个小孩。这本书里总共提到十二种价值观念。除了上面提及的之外,还有个性平和、敏感、尊重与爱。他们建议家长每个月针对一种价值“质问”孩子并且一起经由练习而熟稔这些美德。书中有很多具体诀窍,如果可以配合角色扮演或大家一起做游戏练习将更有帮助。这些建议蕴含了他们对孩子深切的爱以及丰富的养育经验。

我多么希望多一些家长能好好思考这类的价值观念,并以身作则地为孩子树立榜样。这方面特别需要你来做模范,但是否真能通过一种学习程序而熟稔这类价值观念,我则持怀疑的态度。

现在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你认为哪些规矩是合理的?

做法一:“我赢了”

★ “如果早上我拖延得够久的话,爸爸就会开车送我上学。”

★ “如果写功课时装得够笨的话,妈妈每天都会坐在我旁边两个小时,陪我做功课。”

★ “如果在家不准我看电视的话,我就一直哭闹到妈妈准许我看为止。”

这样的规矩是:即使孩子行为不当,他还是“赢了”。如此一来,他学到的是如何随时实现自己的意愿,但并没有学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做法二:“我输了”

★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晚上就不准看电视。”

★ “如果功课出现一个错误,妈妈会把全部都擦掉而我必须整页重写。”

★ “如果妈妈逮到我偷看电视,我会被臭骂一顿而且被罚禁止出门。”

这样的规矩全部来自父母专断的决定,与孩子的行为没有关联,因此他根本看不出处罚的意义何在。孩子没有受到尊重,他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怎样做最有效值得推荐的适用于小学生的规矩

比前面提到的规矩更合理的是下列的规矩:

★ “如果我早上拖拖拉拉,上学就会迟到。”

★ “妈妈协助我做功课。当我开始胡闹时,她就走出房间。”

★ “当某些电视节目不适合我看时,爸妈就会关掉电视。”

孩子在小学阶段也会在学校里学会许多其他的规矩。这里举几个例子:

★ “准时到校。”

★ “按照规定完成功课。”

★ “上课时要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 “发言要举手。”

合作有益

有些孩子在家里没有学会遵守合理的规矩,上了幼儿园和小学就会面临困难。当他们不遵守规矩,不考虑他人而只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会很容易受到排挤。但是在幼儿园、小学,以及儿童和青少年团体里,不仅要清楚说明规矩,同时更要贯彻执行,否则孩子学到的就是:“规矩只适用于其他那些笨蛋,不适用于我。”孩子越大,为人父母的我们就更加需要与其他团体和机构合作。选择哪些规矩?

前面几页的说明中,你能辨认出你教给孩子的是哪一种规矩吗?

如果总是顺孩子的意,如孩子所愿的话,他就认识不到什么叫做规矩。他很容易变得自私又肆无忌惮,既不尊重父母,也不尊重别人以及他们的需求。

然而若父母从根本上压抑孩子的意志,也毫不考虑孩子的需求,那么孩子很难培养出自信,也学不会自立。

第三种规矩则是一种合理的选择。这都是公平的规矩,既要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考虑在内,也不能完全违背孩子的意志。这些规矩是要求孩子尊重父母与其他人,是让亲子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共同相处。这些规矩不会随父母心情好坏而摇摆不定,而是固定、可靠又预料得到的:孩子之前就知道,如果他不遵守规矩的话会有什么后果。而且这些规矩考虑到孩子年龄与发展状况,可以提升孩子的能力,却又不至于苛求他。这些规矩为孩子设定合理的界限,却不会限制他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规矩需要经过充分考虑和设想。●让什么来指引我们?

有些家长并没有好好想过他们的家庭要有什么家规。他们直接从过往的记忆中,回想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做的,撷取一些自己有过不错经验的规矩。有些家长会告诉自己“绝对不要像我爸爸那么严厉”,或者“绝对不要像我妈妈那么吹毛求疵”——并且尝试相反的做法。也有一些家长正好重复了自己父母的行为模式,然而那些行为模式曾经让他们自己从前的日子很难过。例如我们常看到,小时候常挨打的男孩,长大后易变成打小孩的爸爸。

想想自己的童年是有好处的,而且要好好思考:“过去的经验会对我对待自己的小孩带来哪些后果?我的行为是出于自觉且目标明确,还是我受到过去的影响?”

有时做父母者很难走出过去的阴影,这时与伴侣或好友谈谈会有帮助。情况严重时建议寻求专业的协助。有些人尝试从专业书籍和育儿指南里汲取“正确之法”,但他们都注意到一件事:虽然有很多专家和很多意见,但其中只有少数经得起考验,因此我们要花点儿心思来甄别。

有一点是肯定的:确定明确的规矩和界限是你无法回避的责任。孩子越小越难明白,长期而言什么对他是有好处的。这必须由你决定、由你负责。下面这个故事显示了父母有自信、有把握是多么重要的事:托马斯今年十二岁,凯丝婷十岁,他们彼此相处得很好。普遍存在于一般兄弟姐妹之间的竞争与争吵很少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其他的行为也都很讨人喜欢。他们自愿且乐意分担工作,既友善又肯合作。两人都不会胆小退缩,而是快乐又点子多多。“他们是自然而然变成这样的。”这位令人羡慕的妈妈告诉我。我接着向她提出一个问题:“你是怎么做到的?”

结果我了解到,托马斯和凯丝婷从小就得忍受痛苦的折磨。特别是托马斯在六岁之前患有严重的过敏性皮炎。每晚睡觉都抓痒,早上起床时,床单上血迹斑斑。凯丝婷很快也出现相同的症状。妈妈绝望至极。她试过各种方法,看过各种医生,请教其他的病人,设法买到相关书籍来阅读。她花了很长的时间,通过耐心的尝试才终于找到真正能帮助她孩子的方法:她仔细揣摩出一套严格的饮食计划,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孩子过生日,总是贯彻执行到底,后来终于有了改善。托马斯和凯丝婷是极有规矩的小孩。

这位妈妈下了一个结论:“这两个孩子注意到‘爸爸妈妈尽一切力量帮助我们。他们最清楚什么对我们有好处,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可能是这个经历使他们在后来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规范和界限。我自己也从中学习到一些东西:只要我非常肯定什么对孩子有好处,那么界限的设定自然会顺利成功。”

自信让父母更强、更有说服力

但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有一点是大部分家长都很确定的:必须保护孩子远离危险。没有人会允许两岁的孩子跑到街上、玩插座或是把小东西放进嘴里——不管孩子多激烈且不断地抗议这类禁令。同样,几乎所有我认识的家长都贯彻执行:开车时孩子要系上安全带,而且要一直系着。你让孩子系上安全带了吗?你又是怎么办到的?这不就证明了你拥有你所需要用来划定界限的能力吗?只要关系到保护孩子的安危,你一定不会摇摆不定,因为你清楚知道,什么是对的。

大部分家长也都一致认为,不能让孩子伤害别人或者粗野地辱骂别人。偷窃、说谎以及破坏他人物品也同样不能容忍。这一点大家普遍都意见一致,即使在贯彻执行时经常碰到困难。

更困难的是,要制定严格的有关于睡眠时间、用餐礼仪、吃甜点、看电视、帮忙做家务、准时回家、完成功课、谦恭有礼、乐于助人等等事情的规矩和界限。我们可以而且应该要求孩子做到什么呢?

我的印象是:很多父母会忽视自己的需求。至少很多妈妈都是如此。在列出你的规矩时,可曾注意你自己的睡眠够不够?全家共餐是否带给你乐趣?是否每个人都帮忙做符合他年纪的家务,而不是把所有家务都推给你?你也有要求休息的权利吗?“我不过是在尽我的义务而已!”这句叹息我已经从很多妈妈那里听到。当你定下的规矩,保护你自己的需求时,那并不是自私,正好相反: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学会体恤和尊重他人的感受。

大约十年前,尊重其他大人还是很正常的事。不过,这样的情况已经改变。今天为人师表者被一个七岁的孩子骂“你这个笨蛋,给我滚”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很多家长震惊于自己还相当年幼的孩子对他们说话时的语调。

我们大人现在必须花一番力气才能得到尊重。“彼此讲话要客气”——这条规矩应该列为首要才是。这里特别需要我们以身作则,但光这样还不够。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孩子待人接物时必须有恰当的语气,正如要求坐车要系安全带一样。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少,但也有很多家长又让孩子承担太多责任,把孩子根本作不了的决定都留给他们。不久前有位幼儿园老师告诉我,某一天她班上有三个孩子患了重感冒而且发烧,但还是都来上学。园方通知他们的妈妈说,必须来接孩子回家。三位妈妈都给出相同的解释:“我知道我的小孩生病了,但是他好想去上学,我能怎么办?”

如果你把这样的决定留给孩子,这已经超出了孩子的能力。他想要有安全感,想要受到保护,他需要有人给他安全感,需要那种“爸爸妈妈知道什么对我好”的感觉。如果把太多规矩都留给孩子自己决定的话,他会很自负,而你也无法从孩子那儿获得尊重。“只要小孩喜欢,不胡闹就好,这是我们家的铁律!”——如果你家里是这样的话,那么现在正是你承担起责任并将大权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了。●要避免哪些问题?

家长应该具备什么本领,才能让孩子既感到安全受保护,又不会感到受限制?我们并不想无条件地顺从孩子,而是想教导他们合理的规矩,以避免问题反复出现,而且也让亲子之间的相处轻松一点儿。我们想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如果知道是哪些问题常常让孩子和我们之间的相处变得困难、沉重的话,便知道该从何出发,而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与儿科医生莫根罗特医师一同设计了一份问卷,给带孩子(包括从四个月到六岁的六个年龄组别)到诊所接受第四次到第九次预防检查的家长填写。总共有16种问题行为,按照年龄分组,供家长选择。问卷调查的结果无法代表全部的家长,不过从320份问卷的评估结果得出一些有趣的趋势:

★ “从四个月到四岁的所有年龄组别中,有一个问题一直名列第一:“我的小孩要人不间断地陪伴。”有20%~25%的家长认为这是个问题。这问题在六岁小孩,亦即学龄儿童那一组却不重要。

下列问题也同样时常被提到:

★ “我的小孩不听话,他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岁到六岁的年龄组别。)

★ “我的小孩每星期要闹好几次别扭。”(这在一岁时还不是问题行为,在两岁至四岁之间的组别却排名第一。)

★ “我的小孩有睡眠问题。”(尤其常发生在孩子七个月到两岁之间。)

其他常见的问题

我们前面提到的问卷调查也揭露了其他有趣的结果:

★ 尿床:约有20%的四岁儿童,以及超过10%的六岁儿童夜里还会尿床,不过这些儿童的家长中只有少数觉得这是个问题。关于这一点,儿科诊所的解释说明很重要:父母知道这个问题通常跟孩子的体质有关,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自动“逐渐消失”。

★ 分离焦虑:“孩子一跟我分开就哭。”有1/4的一岁孩子,以及1/6的两岁孩子会有这种问题,较大的孩子很少发生。显然这个问题需要靠冷静和耐性来解决:分离焦虑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属于正常的现象,大多会自动消失。

★ 害怕某些动物或状况:两岁到四岁的孩子当中有1/6存在这个问题。到六岁时会变得非常普遍:这个年龄的孩子中有1/3会这样。可以想见,这个年龄层的小孩对某些情况感到害怕属于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怎样做最有效每个孩子应该尽早学会的规矩

如果你和孩子想避免前面提到的经常发生的问题,那么孩子应该尽早学会下列规矩:

★ “偶尔必须自己玩。”

★ “闹别扭不会带来任何好处。”

★ “如果一件事很重要的话,必须照爸爸妈妈说的去做。”

★ “不需父母协助,就能入睡。”(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另有一本谈论入睡和一觉到天亮的书《每个孩子都能好好睡觉》,内有详细的资料,也提到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 吃饭:所有家长中,只有4%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吃得太多。两岁到六岁的孩子当中有20%的家长认为他们的孩子偏食。此外很多家长都深信自己的孩子吃得太少。虽然这个问题在孩子的婴儿时期几乎不曾提到,但四岁到六岁的孩子当中有5%遇到这个问题。然而,儿科医生的印象却与此相反:在接受预防检查的那段时间内,从医生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因为营养摄取不足和体重过轻以致危害到健康而出现问题的。

每个小孩自己最清楚他必须吃多少或喝多少。如果他吃得很少,可能有两种原因:要么他健康又活泼,所以不需要吃更多;要么他生病了,所以吃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找出病因加以治疗。“我的孩子吃得太少”这个问题几乎总是深植在父母的脑海里。关于这一主题有个实际的案例(第三章卡劳拉的故事)供你参考。在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这本书里也可以找到更详尽的数据。

★ 从门诊中我还知道一些在我们的问卷里不常提到但仍然非常重要的其他问题:手足之间的争吵和嫉妒、攻击性行为,多动、游戏时耐性与专注力不足。当孩子上学以后,情况会变得更复杂:在座位上坐好、专心、遵守老师的指示、顺利地开始和完成分配的工作、与同学和睦相处、认真地完成作业——所有这一切会要求孩子在短时间内做到。然而,不是所有孩子都做得到。

正视问题

每个问题(只要父母觉得那是问题)即便很少发生,父母也都应该严肃看待。因为本书是尽量为大多数父母而写的,所以在挑选要讨论的规矩时,是以经常发生的问题为准。书里的建议与诀窍也可以应用在其他的问题上。另外《每个孩子都能管好自己》这本书也能提供具体的帮助。重点整理愿望与现实经常相差很远。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发展很失望。先接受自己孩子原本的样子是比较明智的做法。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学习规矩。小宝宝就已经能记住父母的反应,并从中推论出自己该有的行为。不管是小宝宝、幼儿、幼儿园儿童或是小学生,孩子会从与父母日复一日的相处经验中学习规矩。从上幼儿园的年龄开始,外界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父母替孩子挑选规矩。你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或专业指南丛书里找到指引。如果父母清楚地知道哪些规矩对他们而言真的很重要以及哪些问题是他们想要避免的,那么这会对父母挑选规矩很有帮助。孩子六岁之前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停地要人陪、不听话、每星期都要闹好几次别扭或者有睡眠问题。在某些年龄段,孩子恐惧、饮食失调和夜里尿床也是重要的问题。第二章所有的父母都会犯错本章你将读到:为什么没有争论的教育是不可能的?孩子基于哪些充分的理由做出异常的行为?孩子为了争取注意会导致他们严重反抗?如何避免孩子为了争取注意而反抗?父母喜欢做出哪些反应,但却无效?为什么父母带有敌意的反应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每天闹……争取注意孩子为什么要反抗?

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没有冲突与争论是不可能的。理由很简单:教育有时候意味着中止带给孩子乐趣的事情。看电视、吃零食、打水仗、在外面玩耍、喧闹——身为父母的你总是那个“破坏乐趣的人”,到了某个时候就会说:“够了。现在马上停止,不准继续。”这么做还真不讨人喜欢。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孩子会抗议、咒骂或者心情变得很差,而且还会尝试把他的坏情绪发泄在“乐趣破坏者”身上。教育也意味着:督促孩子去做绝对不会带来乐趣的事情——整理、刷牙、上床睡觉、做功课。这些事很多小孩都不会自动去做。又可以想见,他们会抗议、咒骂、情绪恶劣并且把怒气发泄在要求他们做这些无聊的事的人身上。想象一下,孩子对每个要求的回答是“好的,妈妈”,然后立刻去做你要他做的事。你不觉得这样很奇怪吗?大部分的孩子天生就不是温驯的小绵羊。

他们更像整天在游戏式的打斗里互相较量的小狮子。小孩子也想知道谁比较强。

他们想知道他们有多少权力与影响力,能在谁的身上以及用什么方式实现他们的意愿。他们比小狮子要麻烦一点儿的是:他们通常不会和同年龄的兄弟姐妹一块儿长大。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兄弟姐妹,他们需要父母作为练习反抗的对象。

这种乐于反抗的天性是人类与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点,行为生物学上的专业概念叫做“攻击性社会探索”:孩子会探索他们的影响力在他们的社会领域里能到达多远,能在谁的身上发挥什么效应。

譬如小宝宝会反复把汤匙从高脚椅往地上丢,而每当妈妈再把它捡起来时,他都很高兴,像这种不带恶意的游戏就属于此类。不过尝试做出攻击性的行为也属于此类:揍人、咬人、坐在地上耍赖尖叫。孩子试着做出这类行为是完全正常的。而家长的任务是,当孩子太过分而且妨碍到别人时,或者当孩子想要实现其意愿却正好不是玩乐的时间,而是必须履行义务的时候,就必须给孩子设定界限。

从这些认知得出三点重要的结论:

★ 如果父母中只有一人老是扮演吃力不讨好的“乐趣破坏者”,会使家里的气氛不太好。这个工作经常落在妈妈身上,爸爸负责的是比较愉快的休闲活动。比较明智的做法是,父母两人共同分担这两件事:有时陪伴孩子玩,但也要求他们履行义务。

★ 亲子之间的争论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当孩子无法实现他们的愿望时,他们必须抗争。但父母不必随之起舞,不必把孩子的每个挑衅、每句辱骂和每次违抗都牵扯到自己身上。你可以保持安静和冷静,因为你可以这样想:孩子不是针对个人,他只是正好又在测试他能违抗到什么程度。有谁比你更适合做测试对象的呢?

★ 不是所有孩子都着迷于反抗和较量。从出生后的几个月起就有显著的差异。有的孩子就像小“斗士”,一有事不如他们的意,他们就会非常激动。一丁点儿小事(例如没有立刻吃到零食)就能引发激烈的反应:他们会持续不断地嘶吼、坐在地上耍赖、以头撞地。斗士的意念越强,就越激烈、越坚决地尝试达到目的。对这类孩子的父母而言,养育是一项特殊的挑战。退让代表:“终于安静了!”但是也代表:给孩子充分的理由继续这种异常的行为。●异常行为的循环不息

当你给孩子设定界限时,可以想见孩子会对此不满。他想要实现他的意愿并且为此抗争。你当然会认为他抗争的方式是一种不当的行为:他跑开、哭闹、赖在地上、打人、不待在他的床上。这些行为为何一再发生呢?孩子真的只是喜欢争辩吗?这一点值得我们再仔细想想:究竟发生什么事导致孩子做出异常行为?我如何回应?我给了他下一次要循规蹈矩的理由了吗?或者他有充分的理由,下回有机会时再度让人气到抓狂?孩子几乎总有理由继续做出异常的行为,这是父母造成的,但父母的本意并非如此。

父母也是人。有时他们的反应正好达到相反的效果,奖励了孩子的不当行为,所以孩子没有理由改变。在这时候孩子几乎抱着这个基本愿望:“我要人家注意我!我要被重视!我要成为焦点!”

我们再看一次第一章里那些“难搞小孩”的行为。先看要人不断陪伴的小宝宝保罗。保罗为什么常常大吼大叫,虽然他得到的关爱那么多?反过来问:为什么他应该停止大吼大叫?他每天经历的是,吼叫是值得的:因为每隔几分钟就能让妈妈为他想点儿新点子来玩。他何必自己找点儿事来做呢?又怎么会想到,自己就能决定不再继续吼叫呢?反正妈妈每次都会来安慰他。

你还记得那个“幼儿班里的捣乱分子”派迪克吗?如果他又打别的小孩或者抢人家的玩具,会发生什么事?他妈妈会迅速地走近他,告诉他不准这么做以及为什么不准这么做,接下来的15分钟内妈妈会特别积极地陪着他,好“转移他的注意力”。这样一来派迪克不但没有任何损失,反而能得到妈妈更多的关注。他为什么应该改变他的行为呢?

吃饭习惯很差的卡劳拉的经验是:如果我吃饭胡闹,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这样我就能控制每次的用餐时间。

上幼儿园的米莉安借着拖延战术让自己获准留在家里。

薇琪借着肚子痛来逃避上学。

所有这些小孩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不当又令人不悦的行为是值得的,他们会因此得到更多关注。至于选择做出哪些不当行为则没有太大差别。每个小孩都有其个人特质。每位爸爸妈妈也都有其特别脆弱的一面。孩子常能清楚感受到,哪一种行为最能让妈妈或爸爸感到不安。父母越是焦虑不安,孩子就越“占上风”。孩子还另外学到:“我不只要得到关注,我甚至要贯彻我的意志!我要比父母强!我来决定这里该怎么做!”

孩子真的常常很有影响力,但这对他并没有好处。他觉得自己很强,因为在权力斗争时,在与别人较量时,甚至是跟大人较量时,他常常是胜利者,但这却跟真正的自信无关。孩子没有在自己内心找到平静。他觉得不被接受。他必须不断证明给自己和其他人看,他“比较强”。他必须每天想出新花样来争取注意,因为他确信:“反正不会有人自愿陪我。如果我的行为引起注意的话,立刻会有人来照顾我。如果我行为正常又平静,就什么事都不会发生。”

不断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不该做这个或那个,一再骂他,一再讨价还价,最后一再让步的父母会渐渐恼火起来,总有一天会神经衰弱,与孩子相处变得动辄得咎。当真有一段时间相安无事时,父母甚至非常担心下一次的争吵。有些父母就算特别尽心尽力,把很多时间留给孩子,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违背其本意,陷入孩子“争取注意”的循环里。孩子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从这一循环中解脱,只有父母能够开始从任何一个点退出这个循环。一个巴掌拍不响:孩子有充分理由做出异常行为●真实案例

经由上面所描述的循环方式,孩子种种“难搞”行为会被保留下来,而父母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注意孩子:令人惊讶的是,除了安慰、一起玩耍和抱在怀里,孩子也会把负面的关注,像是辱骂、警告甚至殴打,视为让自己成了“注目的焦点”。孩子的意思好像是:“如果我已经得不到关爱,那么至少要得到排斥。”下面的例子就说明“争取注意”如何循环。各箭头对应着前面图表内的箭头,都从孩子的异常行为开始。

→小蛮“胡闹”。五岁大的他想要引人注意的行为是,每天晚上上床睡觉时都要“闹”上一小时。不只要听一个故事,而是要听很多个,听完总是又爬起来,要吃点儿或喝点儿东西,每隔一天就要求妈妈躺在旁边陪他,因为他会“害怕”。

→小蛮的妈妈注意他。每天晚上小蛮的妈妈至少讲三个故事给儿子听。小蛮通常要求讲更多故事而且还会哭。他妈妈多半会让步,继续讲故事。

→小蛮学到:他的“胡闹”会被奖励。他感受到:“哭的话至少还可以再听到一两个故事。看看我还可以得到什么。”

→小蛮重复做出异常的行为。他继续“胡闹”、从床上爬起来、喊叫、哭泣、要求。

→小蛮妈妈很气恼而且很不情愿地注意他。刚开始她还很平静,给他吃给他喝,然后再送他上床睡觉。终于有一天她失去了耐性,开始大吼说:“现在该结束了吧!每天晚上都这样闹!你真叫人受不了!”有几次她因为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而抓住小蛮,用力摇晃他,有一回她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当她最后让步,躺在小蛮身边时,是一肚子怒气而且很不耐烦地等小蛮睡着。

→小蛮得到越来越少自发性的关怀。他妈妈一想到晚上他总要胡闹就很担心。讲故事根本没有带给她乐趣,因为她知道:小蛮永远听不够。她的关怀不是发自内心,不是自愿对儿子付出过多的关注,而只是因为他强迫她而已。当小蛮偶尔破例一次听一个故事就心满意足,听完乖乖躺在床上时,他妈妈会非常高兴终于有自己休息的时间了。她会避免再踏进他的房间。

→小蛮学到:注意必须争取才能得到。他看出妈妈晚上不愿与他分享她的时间。他想:“看来她不怎么喜欢我,但是我要她陪我!我已经知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如果晚上闹一闹,就可以让她单独陪我整整一小时!”从这里再接着继续循环:

→小蛮重复他异常的行为。第二天他又胡闹……

在幼儿园争取注意

这样的循环不只发生在家里及父母身上,在幼儿园或学校也同样会发生。孩子甚至经常从这一个循环陷入下一个循环,因而强化了下面这种观念:“我可以而且必须强迫所有大人来照顾我。”这次来自幼儿园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前面的循环过程。妮娜四岁。她和妈妈的关系非常亲密。不过妮娜妈妈有时会觉得带妮娜很费力,因为这个小孩在跟妈妈分开时经常泪眼婆娑且伤心欲绝。

妮娜很受其他孩子喜爱,因为她很有人缘而且是个点子王。有时候她会在外面跟朋友玩上一整天。也喜欢邀请玩伴来家里玩,但若没有亲爱的妈妈陪伴,她从来不去别人家玩。

上幼儿园的第一年刚开始,一如预期,妮娜很难跟妈妈分开,之后就很顺利。但自从暑假过完,第二年要开始时,妮娜突然出现很奇怪的行为。她在家里就已经哭得肝肠寸断:“我真的一定得去幼儿园吗?”

多数情况下,妮娜都由爸爸送去幼儿园,好让分离的痛苦不至于那么严重。到了幼儿园以后,“胡闹”继续上演。

→妮娜哭泣。她不跟别人一起玩,而是坐在角落里,自顾自地低声啜泣,听了令人鼻子发酸,借此引起别人注意。若问她为何伤心,她会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伤心。”

→幼儿园老师注意她。总会有人在某个时候可怜妮娜,把她抱在怀里,安慰她,找她一起玩个游戏。老师关心之后,妮娜停止哭泣,然后可以平静地自己玩好一会儿。

→妮娜学到:引人注意的行为会被奖励。她想:“老师并没有陪任何人像陪我一样玩得那么久。我的眼泪似乎让她印象深刻。”

→妮娜重复她异常的行为。幼儿园里所有25位小朋友一起吃早餐。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以再开始玩。妮娜讨厌无聊地坐在那里等候。她发现如何能缩短这等待的时间:吃早餐时她又开始哭,光安慰没有用。于是妮娜常常获准第一个起身,自己到角落玩。不过她多半会继续哭。

→老师觉得很气恼而且越来越不情愿注意她。当老师不知道该拿妮娜怎么办时,就把她送到园长办公室去。园长很忙,她想要妮娜赶快安静下来,不要吵她,所以常常给妮娜吃糖果(妮娜在家里只有星期六才有糖果吃),而且让她在办公室里玩,她起初还轻声啜泣着呢。等妮娜平静以后,再送回班上去。

→妮娜从老师处只得到少许自发性的关怀。若妮娜刚好不哭,老师会很高兴。她只有哭才能得到注意。因为妮娜的特殊行为,她跟其他孩子少有接触。渐渐地,朋友也不再靠近她。妮娜于是得到一个结论:“别的小孩都不喜欢我。”

→妮娜学到:“必须靠争取才能得到注意!”她当然看出老师渐渐对她长时间的哭泣失去耐性。但她也知道必须怎么做才能得到特殊“待遇”,包括糖果,还有避开那无聊的团体早餐:那就是一定要哭得又久又令人同情才行。可惜的是,妮娜在争取注意的同时,也错过了与其他孩子一同玩耍的乐趣!

→妮娜重复她异常的行为。第二天她又哭了……对抗争权的有效方法

你是否已经察觉到,你与你的孩子也陷入类似的循环里?或者你很想避免陷进去?有几个有效的应对方法。

★ 想办法让孩子从他异常的、不当的行为里得不到任何好处。

★ 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注意他的需求。

★ 送出“我……”的信息,亦即传达出身为父母的“我”有何感受与想法。

★ 让孩子为他的行为承担更多责任。

★ 借由固定的仪式来简化你们共同的生活。

★ 主动多注意孩子,让孩子不必靠争取才能得到你的关注。

接下来,分别说明这些应对方式的做法。●不鼓励不当行为

从许多例子看出,孩子会有很多充分的理由“胡闹”。身为父母的我们,时常通过我们的反应鼓励了这些其实非常困扰我们的行为。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如何找到更恰当的处理方式,这些问题将在第三章详细讨论。●倾听孩子的心声

倾听——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很难。小宝宝虽然还不会讲话,但是我们还是能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会尝试从他们的哭声中听出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