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16:10:55

点击下载

作者:华阅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

学会来事儿的艺术全集试读:

前言

来事,也作来事儿,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多种意思解释。在本书中可以理解为处事、办事、搞事、做事、干事。人们一般把那些头脑灵活、随机应变、顺势应时地行事办事的人评价为“会来事”或作“会来事儿”。这种人做事,特别是与人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事,常常比一般人心明、眼亮、嘴甜、耳聪,懂眉眼高低,知深浅轻重。会看风头,会随风使舵,会察言观色,很容易讨人喜欢,很容易为自己的成长创造和谐有利的人际环境,其人生之旅也大都顺风顺水,左右逢源。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事业上、生活中行得通、转得开、干得好、上得快,就必须学会做一个“会来事儿”的人。通常人们说某某人“会来事儿”,大都是一种肯定性的评价。可以说,学会来事儿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门深谙人情世故的学问,是一门以精通实用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前提的大学问。只有做到“会来事儿”,才会让自己少吃亏,少碰壁,少栽跟头。只有做到“会来事儿”,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在社会上常立不倒和百战不败的卓越人才。

历数古今多少人,历经身边多少事,你只要略微品味一下就会知道,凡立大业者必基于小业而起之,凡成大事者必缘于小事而由之。用最现实的眼光看社会,看生活,甚至看你所做的事业或职业,你每天面对的和眼下正在做着的都是一些日常琐碎的小事:扫地、打水、擦桌子、沏茶、递烟、吃饭、喝酒、问候、寒暄、请示、汇报、打听一个信息、回答一个问题……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小节方面,你会来不会来事儿,决定了你事业的顺逆成败和职场的贵贱尊卑。会来事儿和不会来事儿造成了你人生成败的分野。千万别以为“会来事儿”是为人处世的小伎俩和小把戏;殊不知,正是由于会来不会来,才造成了一个人得道不得道,得志不得志,得好不得好,得意不得意——在领导需要时,适时递上一杯茶,或适当背一背黑锅,在下属有压力时,适当开一句玩笑,在遭到领导或长辈呵斥时,诚恳地接受批评……会来事儿就是会学乖,会更多地赢得爱心和好感;会来事儿就是为自己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为谋事业、做生意扫平路障;会来事儿就是会“察言观色”,会“见风使舵”,就是会锦上添花,会雪中送炭,就是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是会好上加好,喜上加喜,乐上加乐;就是会迎合人、打动人、感化人;就是能伸能屈,能雅能俗,通情达理;会来事儿就是会说话、会办事、会处理问题;就是会答对人,会协调事儿;会赏面子、给面子、挽面子;会留余地、会找台阶、会设退步……这些都是小事儿,小得让一些“正人君子”瞧不起,但在日常生活中却又不得不去面对,不得不去应付,不得不设法往更好和更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去做。这就是会来事儿。

会来事儿是一种性格,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性格,是一种能灵活把握自己和把握环境的性格,是一种善于成全自己和保全自己的性格。

会来事儿是一门艺术,不在人际圈子里摸爬滚打,不体悟人心的深浅厚薄、冷暖粗细,是不可能做到“会来事儿”的。

会来事儿是一门科学,它是处理社会关系的游戏规则,也是适应社会人际环境的客观需要。内中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鉴,有门道可入。

本书集社会为人处世经验之大成,融做人交往与处世实践于一体,对社会上各类人和各类事分门别类,条分缕析,从中总结出了诸多经验和诸多规则。只要参照这些经验和规则行事,你就会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进退有据,脱颖而出,累小事而成大事,积小业而立大业。这就是会来事儿的功效,这就是会来事儿的本事。作者2010年6月于北京

第一章 学会来事儿是玲珑处世的制胜秘法

何谓“会来”?字典里没有解释,但在社会上却无人不知:会来就是会猜着别人的心思来,会揣着别人的意图来,会顺着别人的情趣来,会掂着别人的好恶来,会摸着别人的脾气来,让别人高兴,让别人喜欢,由此营造出对自己有利的社会环境和人际氛围,从而其乐融融地获取利益和实现个人的愿望或野心。“会来事儿”就是会从小事儿上博取别人的欢心,进而办成大事的技巧和手段,是社会上最通用也是最有效的取悦之术、获宠之策和得人心之法。特别适合家世不好、年资不深的年轻人初闯社会之用。大多数年轻人初登社会大舞台,总得先从小事做起,不可能一上场便宏图大展,拔山盖世,倘若不通过小事把人际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那么“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呢?所以说,会来事儿是年轻人行走社会必备的世俗本领。

一 学会来事儿是盘活人际的润滑秘药

人是靠群体而生存的,所以,人离不开社会。然而,人在社会上混得好坏,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个好人缘,而人缘的获得主要在于会来事儿。可以说,会来事儿的人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而不会来事儿的人则常常四处碰壁,劳而无功。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行得通,首先要做到会来事儿,会来事儿是一个人行走社会的必然要求。

1.七分人办不了八分事

人常说:“一分人一分事”,“七分人办不了八分事”,意思就是说人的本事有多大,办的事情也就有多大。而这个“本事”在很大意义上说也是个“会来事儿”的问题。会来事儿的意思不仅仅包括会说话、会办事,也包括会交往、会处理问题、会迎合人心理。会来事儿的人从不忽视小节,他们往往从小处着眼,由小见大,小问题处理恰到好处,方能担当处理大问题的重任。

据说明朝初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先后有两个少时的朋友来找他求事做。这两个朋友为套近乎,一见面当然要提起幼年的话头,以唤起“当今天子”的亲切回忆。第一个朋友说当年他们怎么给财主干活白干了,财主给送来饭,被他们用锄头把饭罐子弄打了,汤流了,饭洒了,无奈他们只把豆子怎么样拣吃了……没等说完便被朱元璋下旨砍头了。

后来,另一位来找他要官做,朱元璋只好传他进来。这位朋友很聪明,刚一见面就跪伏在地,口称万岁。朱元璋假意忘却,这朋友便振振有辞地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出征,手使弯钩枪,打破罐州城,吓跑了汤元帅,活捉了豆营兵,多亏菜将军,救驾属头功。”

朱元璋听了这番话,又想起当年大家同甘共苦饥寒交迫的情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再加上这位朋友会说话,心里自然高兴,于是封他做了御林军总管。

这就叫一分人一分事。其实所谓一分人一分事,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见识和素养问题。见识和素养高,就会说话,就会来事儿;相反,见识和素养低,就不会说话,当然也就说不上会来事儿。

要知道,不同的说话场合有不同的说话分寸。如果说得不好——深了、浅了、轻了、重了、庄了、谐了、喜了、忧了,都会影响交际效果。比如:结婚、过生日、乔迁、庆功、表彰、剪彩等场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愉悦、欢快、祝贺、颂扬性的;奔丧、吊唁、追悼等场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沉痛、悲哀、忧戚、肃穆性的;探病、问安、拜望等场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宽慰、祝愿、企望、仰慕性的;群众集会,所要表达的只能是庄重、严肃性的;私人交谈,所要表达的只能是轻松、随和、自由性的。

会来事儿的人必须严格掌握好这些分寸。并且,只有掌握这些分寸,才能进退有据、应用自如。俗话说,紧睁眼,慢张口。会来事儿的人每说一句话,每办一件事都应该注意观察,看一看时间、地点、对象、有没有“犯碍”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达到说话办事的目的,才能称得起是一个会来事儿的人。

2.是非成败全凭一张嘴

看一个人会不会来事儿,行动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会说话。一般说来,会说话的人都比较会来事儿,也大多有个好人缘,而不会说话的人则正好相反。

大年初一早6点55分,某煤气站门外,人们等着7点钟开门换煤气。里面的师傅正要开门,一个换气的小伙子隔门与负责换气的师傅对话:“刘师傅,有气儿吗?”“大年初一的,你小子会说人话吗?回去问问你妈再来吧!”

小伙子的话冒犯了换气的师傅,索性不给换了,这对门外等着换气回去煮饺子的人们可不是个好消息。此时其中一人接过话茬说:“刘师傅,他是问您有财气、福气、喜气没有呢,您快答‘有’才是啊!”

刘师傅一听,乐了:“这年头能没喜气儿吗?”

于是,开门,换气,问题解决了。一句机敏应变的话,变不利为有利,皆大欢喜。

大年初一,小伙子问人家“有气儿吗?”这当然会招致对方的极大反感。幸好旁人采用了“旧话新解”的方法,把“气儿”重新解释了一番,强调小伙子说的是“财气、福气、喜气”之意。换气的师傅听了这些吉利话,当然会感到舒服多了,再加上小伙子也不是故意冒犯,自然也就把气消了。

其实,这只是一种风俗习惯问题,它有着时间性与地方性,并非每到一地或每个时间都这样,就像近几年人们认为数字“8”吉利,“4”不吉利,喜鹊吉利,乌鸦不吉利一样。如果我们在交际中失言,不慎将不吉利的事物赋予对方,就必然引起人家的不快和反对。我们应当突破常规思维,对不吉利的事物作出新鲜解释,挖掘和突出其吉利、可爱、明亮的一面,这样对方即使不能转怒为喜,也不至于再生反感了。

会来事儿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和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说错了话或者做错了什么事,除了迅速承认错误之外,还要学会巧妙地转移话题,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其他方面。比如用幽默或玩笑的方式转移目标,把关于人的纠纷引到某种事物上边,把个人紧张的话题套成轻松的玩笑等等。

纪晓岚曾在清朝乾隆年间的军机处办事。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刻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一见皇帝来了,连忙上前接驾,只有高度近视的纪晓岚没有看出是乾隆皇帝走在后头,忽见其他人在前边接驾,才大吃一惊。心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犯了亵渎万岁之罪?大概皇帝还没看见自己,还是先躲一下为好。于是,仓皇地钻到桌子下藏了起来。

其实,他的举动乾隆皇帝早已看在眼里,他也猜透纪晓岚的心理,却佯装不知,故意在椅子上坐了下来。

纪晓岚在桌子底下缩作一团,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出声。两个时辰过去了,纪晓岚听不到乾隆说话的声音,以为他已经走了,就鼓着勇气低声问办事员:“老头子走了没有?”

乾隆皇帝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立刻板起面孔,厉声问道:“纪晓岚,你见驾不接,朕且不怪罪于你。你叫朕‘老头子’是什么意思?你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给朕讲清楚,否则可别怪朕无情!”

纪晓岚吓得半昏,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底下爬出来,穿上衣服,俯伏在地,不住地磕响头,并连称:“死罪!死罪!”接着,慢条斯理解释道:“万岁不要动怒,奴才所以称您为‘老头子’,确是出于对您的尊敬。先说‘老’字,‘万寿无疆’称‘老’,我主是当今有道明君,天下臣民皆呼‘万岁’,故此称您为‘老’。”

乾隆听后,点了点头。

纪晓岚接着说:“‘顶天立地’称为‘头’,我主是当今天下圣主,实乃天下万民之首,‘首’,‘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皇帝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纪晓岚见此情景,猜透了乾隆的心思,拉长了声音说:“至于‘子’字嘛,意义更明显。我主乃紫徽星下转,是天之骄子也,因此天下臣民都称您为天‘子’。”纪晓岚说到这里,稍微停了停,又说:“皇上,这就是我称您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皇帝高兴地点了点头,不再追究他。

这就是说,人生在世,要想会来事儿,首先要练就会说话的本领。常言道,一句话把人说笑了,一句话把人说跳了。一样的事,一样的环境与情景,也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为什么?关键就是一个——会不会说话。所以,俗话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看来此言不虚也。

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的时候,如果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办好事情,就必须迎合这种风气。如果逆风而上,与社会风气和潮流背道而驰,就会失去朋友,失去支持和帮助。下面的两个大学生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张君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君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不到两个月,他就和当地干部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君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后生,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乡里干部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君去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乡里干部。

张君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乡里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乡里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张君,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君却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决不向刁难者卑躬屈膝,肮脏龌龊、见不得人的事我不干!”

张君无奈孤零零地守着空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君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太行山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君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君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君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君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渡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君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君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每一处矿产的开发,每一座乡镇企业的建立,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智慧”,与此同时,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做了许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又一次次地原谅了自己。

人们夸奖李君脑子特别灵活,他挺得意。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君悟通不少“人情世故”。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自然地,李君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乡亲们的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李君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3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继尔被提拔为乡党委书记。又过了2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李君在大学里立下的志向开始实现了,也可以说,他成功了。可是,李君却苦笑说:“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像我了。不错,我是做出了一点成绩,可是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当人们夸我做出成绩的时候,我却在想,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有一个与世俗妥协的过程,甚至以牺牲人格、理想为代价?”

李君的提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回答。

李君的提问,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醒悟和研究。当然,书面上和讨论会上,对李君这种做法肯定是否定的。而现实中有谁不承认两个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是自己造成的?

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光凭理想是不行的。因为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他们不可能像圣人那样严守圣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过于拘泥于形式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为此,在明显的对比之下,我们是否也应该彻底权衡一下利弊,适当调整一下自己的战术或者战略方针呢?答案是肯定的——适者生存。

其实,所谓适者生存,说白了就是会来事儿。试想,一个不会来事儿的人又怎么能适应环境而生存呢?有道是到啥时候说啥话,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所以,我们说会来事儿是行走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 学会来事儿是为人处世的通行绿卡

人活着要有知识,这是第一要务,但知识又分两个层面,即科学文化知识与社会知识。可以说,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是睁眼瞎,而没有社会知识是鲁莽汉。如三国时的祢衡,纵然才高八斗亦不过一鲁夫尔,因其非但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相反,连自己吃饭的家什也保不住。所以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行得通,闯得开,会来事儿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1.不管不顾是莽夫

人必须会来事儿,不会来事儿就会吃亏,就容易栽跟头。做事不分青红皂白,不管不顾,是莽夫所为,其结果必然吃大亏。比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是人尽皆知的好汉,出马一条枪没半点私心。但没私心不等于没毛病,就是这样一位人见人爱的粗鲁大汉,却也曾因不会来事儿而差点人头落地。

且说李逵和燕青在一客店住下。李逵当夜没喝酒,在土炕子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只听得太公太婆在里面哽哽咽咽地哭。巴到天明,跳将起来,便问太公哭啼的原因,太公却说是宋江抢了他的女儿。这李逵乃粗爽仗义之人,闻言大怒,迳望梁山泊来,直到忠义堂上。见到宋江,睁圆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做粉碎,抢上堂来,径奔宋江。“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你做得这等好事!”众人喝住李逵,问明原因,知道有人冒充宋江,让李逵误会了。宋江道:“你且不要闹嚷,俺们同去面对。若还对翻了,就那里舒著脖子,受你板斧;如若对不翻,你这厮没上下,当得何罪?”李逵道:“我若还拿你不著,便输这颗头与你!”众人一起来到太公庄上,太公与庄客都仔细认,齐声叫道:“不是。”至此,李逵方知做了大错事,自等砍头。后来,依了燕青的主意“负荆请罪”,宋江方才饶了他。

读完这段故事,我们不会怀疑黑旋风嫉恶如仇、仗义执言的初衷,但也不会赞成李逵不分青红皂白、鲁莽行事的做法。这李逵太不会来事儿了,倒是燕青的会来事才帮他渡过了险关。当然也因为李逵是宋江的心腹,这才寄下了一颗人头。但假如不是这个背景,又没有燕青那样的高人支招,此事又会如何呢?后果也许就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说,人不管性格如何,意识好坏,都应该会来事儿,这是做人的必备修养。平常我们常听人说:我这个人就是这个性格。这不行,这个性格也应该改一改,直爽的人总能容易获得人的谅解,但直爽的性格又大多好惹出麻烦来。

2.别拿得罪人当官做

会来事儿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尽量不要得罪人。因为,人在没有掰脸之前,有些话可以容纳、接受,并得到谅解。但如果一旦撕破了面子,没理也要强争,这样,没有了回旋的余地,就容易引起狗急跳墙。

一次在酒店里,一位外宾吃完最后一道菜,顺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这时,服务小姐看到了,但她没有当场给他难堪,而是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捧着一只装有景泰蓝食模的绸面小匣说:“先生,我发现您在用餐时,对我国景泰蓝食筷颇有点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经理同意,我们把这双图案最精美的景泰蓝食筷赠送给您,并按最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上,您看好吗?”

那位外宾自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音,在表示谢意之后,他借口多喝了两杯,误将食筷插入衣袋,从而借此下了台阶。

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某一外宾爱不释手,并想混水摸鱼,据为己有,也情有可原。但如果听之任之,则国家不仅要受损而且会引起连锁反应式的严重后果。因此,制止是必需的,但不能直言不讳地指责,那样会置对方于难堪的境地,也会引起影响形象甚至破坏国际关系的严重后果。于是,服务小姐用夸赞的方式感谢外宾对这种精巧工艺品的赏识,并用另赠一双景泰蓝食筷的方式提醒对方,从而收到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这就叫会来事儿。不是吗?明知对方不对,但是没有得罪他,而且还把对方答对得乐乐呵呵。

杰克·斯塔克是美国密苏里州斯菲尔德改装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这家公司曾被评为美国工作环境最佳的100家公司之一。如今,老板与公司的口碑俱佳。

其实,斯塔克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成功,这么顺利的。最初的时候,斯塔克的人生经历真可谓是非常失败。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时候,他还曾由于在工作时间玩扑克被公司解雇。但是他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份工作,为一家地处芝加哥郊区的国际收割公司负责送邮件。

当时杰克·斯塔克已经26岁,由于表现得不错,国际收割公司的负责人就把他派到了全公司生产状况最差的部门,让他去负责那里的管理工作,管理着5个死气沉沉的领班。由于他年龄比那5个领班小了很多,没有威信,所以无法指挥动这5个人。另外,这5个人都一致认定他是靠关系才上来的,因此,斯塔克要想命令他们做事,只会让他们感到更反感和厌烦。

虽然如此,斯塔克该负的责任还是得负起来,生产也必须得提高。如果他不能很好地指挥他人做事,就必须想别的办法把工作做好。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决定采取一种迎合员工自我心理的方式去调动员工积极性。

斯塔克将那5个领班所负责的员工们每一天所做的工作成绩,都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包括他们底下员工生产了多少部件,其中又有多少次品等问题。他还每天给所在的部门总的生产情况打分,并把这些结果和全厂其他6个部门的情况进行比较。

如此一来,这5位领班都了解了自己的工作情况,并意识到他们是一个整体,还有,他们没料到自己工作竟然也能那么出色。于是,他们开始互相鼓励,生产效率自然也就迅速提升了。

而每当早晨走进办公室,斯塔克决不会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是开朗真诚,面带微笑。因此,他的员工大受影响,也表现出了比以往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在斯塔克的部门第一次打破以前的生产纪录时,斯塔克请5位领班每人喝了一杯咖啡,并和他们坐在一起聊聊天,表示庆祝,感受一下取得成绩后的快乐心情。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当再一次创了生产纪录时,斯塔克不光买了咖啡,还买了许多的甜点来慰劳大家。当第三次破生产纪录时,斯塔克做了些比萨饼,邀请这5位领班到自己的家中吃饼、打扑克。

就这样,在斯塔克上任还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语言,影响和感染了员工,使得他们所在的部门成了全厂生产率最高的部门。

因为斯塔克出色的工作成绩,他被公司领导多次委以重任。

总之,无论是做事情还是做领导,不只是让自己舒心,还要让对方舒心,这样才有助于你把事情办得更周全、更漂亮。

3.只能意会莫言传,轻率言传人为难

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有个好人缘,但这不等于说会来事儿的人不讲原则不讲立场,或者一味地好好好。恰恰相反,会来事儿的人是因为其眼明心亮嘴巴严实乖巧才格外受到别人尊重的。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竟不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督刘坤一荐江南名医马培之进京宫诊。马培之,字文植,在江南被人誉为“神医”。于是一道圣旨从北京下到江苏,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七月底,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氏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氏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第二步,就是要善做“面子”工作,既要照顾到对方“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带引下,不知拐了多少宫巷,跨过多少条门槛,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涂着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氏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各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培之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氏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含产后血症。马氏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方药上却是明栈暗渡,声东击西,用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塞众口,马氏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薛、汪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氏的方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氏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

这很说明问题:一个人如果眼睛不管事,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出门道来,便没人会重视你;但如果你眼睛太管事,不论什么事总能看出个门道来,而嘴巴没个把门的则更容易得罪人。所以会来事儿的人,一般都是看破不说破,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既畏惧你,但又不得不敬重你。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所希望获得的好处。

三 学会来事儿是走向成功的万能密钥

同是一个人,同是一张嘴,有的人能见面成朋友,而有的人却成了冤家。何也?盖因为会不会来事儿的缘故。《水浒传》中的李逵与戴宗,同去投奔公孙胜,一个被待为上宾,而一个却被百般捉弄,是李逵的本质不好,还是罗真人与李逵有隙?回答是否定的,只是李逵不会来事儿而已。所以,作为有志者,要想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首先要做到会来事儿,因为会来事儿有时直接关系到人生的成败。

1.小河沟里也翻船

有人说宁可胡交十个,不可乱得罪一人。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胡交十个顶多是让人说你不识真假,被交者总不至于恨你。而胡得罪一人却不知什么时候便会给你惹下大祸。《韩非子·内储说》载:有一次,齐中大夫夷射在王宫里参加酒宴,喝得酩酊,靠在回廊门上。有一个仆人刖跪请求说,把您喝不了的酒赐我一点可好?夷射叱之曰:“滚一边去,下贱的仆人还敢向贵人要酒喝!”刖跪急忙跑开了。等夷射走后,刖跪就在回廊门处洒了点水,好像有人撒了尿一样。第二天,齐王出廊门看到了,问:“是谁在这里撒尿?”刖跪回答说:“我没看到,不过昨天中大夫夷射在这儿站了一会儿。”当时,在宫内这种不规矩的行为是要受惩罚的,齐王因此把夷射处以死刑。

刖跪显然是因为夷射没让他喝酒而设计陷害他,其手段是制造事端,嫁祸于夷射。这一手段很险恶,恐怕夷射死也辨不清因由。这使我们认识到,不会来事儿容易得罪人,而得罪人是没有好处的。

春秋时,赵国的宣孟有一次看见一棵枯树下有一个饿坏了的人躺在地上,便让车停下来,给他东西吃。那个人一点一点地咽下食物,慢慢睁开了眼睛。宣孟问他:“你为什么饿成这个样子。”那个人回答说:“我在降做小差吏,回家的路上断了粮,我羞于向人乞讨,又不愿擅自拿人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宣孟送给他两块干肉,那个人拜了两拜,接受了干肉,却不肯吃。宣孟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答说:“我家有老母,想把这些肉留给她吃。”宣孟说:“你把这些吃了吧,我另外再给你一些。”于是又赠给他两束干肉和一百枚钱,离开了。

过了两年,晋灵公要杀宣孟,就在房里埋伏了士兵等待宣孟的到来,然后请宣孟喝酒。宣孟看出了酒宴中的危机,酒喝到一半就起身离开了。晋灵公命令伏兵立即去追杀宣孟。其中有一个士兵跑得最快,最先追上宣孟,他面对宣孟说:“喂,请您上车快跑,我愿为您回去死战。”宣孟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个士兵道:“我就是枯桑下饿倒的那个人。”于是他返身回去同追杀宣孟的兵士搏斗而死。宣孟于是得以活命。

中国人讲究有恩不报非君子,忘恩负义是小人。以上两例,那刖跪似乎太小人见识了,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人生在世要会来事儿,尤其是比较富有或者有权有势的人,更应该知道会来事儿的特殊意义。要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有了权势和富贵以后,也要保持戒骄戒躁的性格,不要忘乎所以。因为,人这一辈子不知哪块云彩能有雨,当然更不知道自己会落到哪一步,倘若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有可能一切都晚了!

2.舍不得猪仔套不住狼

看一个人是不是会来事儿,首先要看他会不会维护人;而看一个人会不会维护人,则要看他在与人相处时是不是舍得下赌注。

近代奸雄袁世凯手下有个师长叫王怀庆,是直隶宁晋人。他很小的时候就参军入伍,后来投靠了袁世凯,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王怀庆投靠袁世凯之后,他的为人之道开始为袁世凯所熟悉和了解,袁世凯野心勃勃,一心要做皇帝,因此他想笼络大批的人,效忠于自己,听从他的命令,他把王怀庆也列入了自己的笼络对象。

民国建立之后,蒙古的各亲王在前清肃亲王的游说、煽动下,纷纷宣布独立,反对共和,意图苟延残喘,保住他们的亲王地位。袁世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便委任张绍曾为绥远将军,王怀庆为多伦镇守使,征伐各个独立的蒙古亲王。

经过两个多月的激战,王怀庆率领的军队大获全胜,凯旋回京。袁世凯为此重重嘉奖了王怀庆,并且叫王怀庆将这次作战的各项开销列出清单,到国库报销。王怀庆回去统计了一下,一共花费了30万元左右。他想多报些以中饱私囊,但又不敢太过分,就开了张40万元的军费报销单。

第二天,王怀庆拿着报销单亲自送到总统府,让袁大总统过目。袁世凯看完后,嘴角露出了一丝淡淡的微笑。王怀庆赶忙解释说:“这是我详细核实过的!”袁世凯将单子往桌子上一扔说:“太少了,回去重写。”

这句话着实令王怀庆感到意外,但他马上又明白过来,这是袁总统给我施加恩惠,心里一阵高兴。他回去之后,壮起胆子写了一张80万元的报销单据,谁料到袁世凯看后仍然说太少,让王怀庆拿回去重写。当王怀庆第三次来到袁世凯面前时,手中军费报销单已经虚报到140万元之巨了,袁世凯才提笔批了“准领”两个字。

自此以后,王怀庆为袁世凯卖起命来更加出力了。得了那么大的意外实惠,能不更加出力吗?

但是,使用下属单单靠物质奖励还不行,有些时候精神奖励更重要。因为人不单单需要物质,有时还需要精神,这就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以从古至今,凡大政治家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无不把精神奖励当做激励属下的重要手段。

一天,刘邦在洛阳附近看见许多将军围在一起大发牢骚,走近他们的时候,又听不到什么,只见将军们面有愠色,看样子对刘邦挺有意见呢!

刘邦就去问张良,张良如实汇报说:“将军们议论着准备造反。”

这句话把新做了汉朝皇帝的刘邦吓了一大跳,天下刚刚平定,又有人出来造反,什么时候才过上安定的日子呢?他赶忙向张良询问底细,张良分析说:“陛下斩蛇起义,靠了这些将士出生入死才夺取了天下。现在,秦朝被推翻了,项羽也被陛下打败了,您当上了皇帝,将军们现在关心的就是分封土地和授予官位。可是,陛下分封的20多人中,都是萧何、曹参等陛下最亲近的人,处分的都是和陛下有怨恨的人。现在,将军们一边在盼着陛下快快分封他们,一边又担心土地有限轮不到自己。还有一些人害怕平时得罪过陛下,会遭到陛下的暗算。所以他们聚集在一起密谋发难。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出现内乱。”

刘邦忙问:“事到如今,那该怎么办呢?”

张良接口说道:“我有一计,可以对付这个局面。陛下请告诉我,平时您最恨的而且将军们都知道的人是谁?”

事至如今,刘邦只得实说道:“雍齿,此人作战勇猛,立过许多战功,在将士们中也有威望。可是居功自傲,说话没君没臣的,几次让我在大臣面前难堪。我真想杀了此人,痛痛快快地出口气。但想到那时正是用人之际,也就忍了。”

张良拍手笑道:“这就好了,陛下立即封雍齿为侯,那些有战功而担心陛下为难他们的人,一看陛下最恨的人都分封了,什么顾虑也就烟消云散了,还愁他们会造反吗?”

刘邦说动就动,设下酒宴,当着大臣和将军们的面,封雍齿为什方侯,又让丞相、御史加快定功封赏的进度。

几天前还准备闹事的将军们吃过酒宴,高高兴兴地说:“现在好了,什么都不用愁了,我们就等着陛下的分封奖赏吧!”

张良的小小一计,安定了汉初的局面。

这都叫会来事儿,因为只有会来事儿的人才敢于花大价钱收买人心。

其实,奖励不分多少,都能给人以激励。说得实在一点,因为它是一种荣誉,是固定收入以外的额外收入,是同等价值或者同等物品不能替代的五彩光环,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有人说,赞美是对一个人工作、能力、才干及其他积极因素的肯定,它能满足人们自尊的需要;那么毋庸置疑,奖赏则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的兴奋剂。所以,一个聪明的领导者虽然手里一边是鞭子,一边是食物,但其聪明就聪明在鞭子是象征,尽量不用或少用,而食物却频频出手,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所赠的食物,比起被赠者的贡献要少得多了!

3.没能耐就当个老好人

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从古至今成功者有时并不都是有能力的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两强相遇时,有时往往让第三者占了便宜,而这第三者又往往是没有多大能耐的老好人。

不信,就瞧瞧徐世昌。

徐世昌,人称“三朝元老”。慈禧掌权时,他做过军机大臣;载沣当政时,他做过邮传尚书;袁世凯任总统时,做过国务总理;段祺瑞执政时,他做过总统。可以说,他是个地道的不倒翁。

在军人横行乱世,一个无兵、无地盘的文人,何以位及显要?

有人总结了徐世昌为官四条经验:

一曰圆通。他说话圆滑,模棱两可,有伸缩余地;做事八面玲珑,能左右逢源。比如宣统逊位之后,他依旧保持与“朝廷”的关系,不忘旧主,心念皇恩,同时又成了袁世凯的“相国”:两面讨好,左右逢源。

二曰沉稳。他遇事固守缄默,不急于表态,对于争议,故意回避,总是多听他人意见。在他看来,贸然出手易陷漩涡之中,乃取灾之道,因而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他决不轻举妄动。

三曰柔静。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必要时哼哼哈哈,转弯抹角,宁可做臭皮囊软磨硬泡,待对手力竭而胜之,不可逞一时刚勇而折弓。

四曰机警。专注风云变幻,而决不为天下先,也不落人之后;时机不来则耐心苦待,时机到时则狠狠抓住。

这四条归纳起来就是:“会来事儿。”

虽然自古以来关于老好人,人们都颇多争议,但争来争去,出头的椽子先烂,后来剩下的又多半是老好人。所以,还是俗语说得好,没能耐就当个老好人。

第二章 广结善缘是学会来事儿的磁力场

人人都喜欢会来事儿的人。会来事儿是一种性格:随和、乐观、宽容、友善;会来事儿是一种心机:有眼色、有分寸、有心计;会来事儿是一种礼节:懂人情、通世故、识大体;会来事儿是一种处世之道:知进退、懂尊卑、识眉眼;会来事儿是一种社交本领:会讨人缘、善处关系、长于察言观色、精于投人所好、说话唇甜齿蜜、办事八面玲珑。会来事儿可以博取领导欢心、同僚愉悦、下属称颂。所以,只有做个会来事儿的人,才能为自己行走社会创造出良好的和有利的人际环境。

一 学会来事儿:秘药良方讨人欢

要想在社会上吃得开,首先要有个好人缘才行。然而,人缘的好坏并不是自封的,好人缘的取得要靠会来事儿才能做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好人缘是一个人品格、形象和处世手段的镜子,而会来事儿则是讨人喜欢的秘药良方。所以,凡想干点事业的人,一定要做到会来事儿。

1.哄死人不偿命

会来事儿,很大程度上是有眼色,会揣摩,把人哄得溜溜转。

李莲英于咸丰七年(1857年)进宫。初进宫时他起名叫李进喜,得宠后,经慈禧太后钦赐,改名“连英”。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八品太监,一跃升为二品花翎总管,其升迁之速,待遇之高,在清代270多年的历史中是独一无二的。

李莲英之所以能够深得慈禧太后的宠信,迅速获得成功,其秘诀并非是由于传说中讲的他掌握有高超的梳头技巧,而是由于他时时刻刻地揣摸主子的心理性格、脾气秉性、习惯爱好,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讨取主子的欢心,说开了也就是会来事儿。

李莲英的值班房离慈禧太后的寝宫很近。慈禧太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独裁者,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在她性格的另一面,感情也同样是十分脆弱的。她最害怕的是孤独和寂寞,时时需要有人能陪伴她消磨除了从政以外的无聊时光。几十年来,在她身边的所有奴婢中,除了早年被丁宝桢处死的安得海外,惟有李莲英最能善解其意了。晚清宫廷太监刘兴桥、赵荣升等人回忆说:“清代末年,女主里寡妇多,当权的西太后,虽然有好多事要做,但是日子过得也是怪无聊的……能解西太后心烦的是太监李莲英。李莲英最会服侍她,成了她离不开的人。两人感情看起来非常密切。在闲暇时,慈禧太后有时也到李莲英的值班房转一转。每当这个时候,李莲英都是受宠若惊,他想尽各种办法来表示他对慈禧太后的尊敬和忠心。比如,凡是慈禧太后到他那里坐过的椅子,他都用黄色缎子布覆盖起来,不许包括自己在内的任何人再来使用。”

由于李莲英整天揣摩如何讨主子欢心,因此他搞阿谀奉承、谄媚拍马,不仅善抓时机,而且搞得十分自然,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慈禧太后过60岁生日。各级文武官员,都纷纷向这位掌握大权的最高统治者贡献奇珍异宝、古玩字画,希望能讨取“老佛爷”的欢心,从而加官晋爵。李莲英想大异于各官所为,耍个新花招,讨慈禧欢心。

李莲英十分了解慈禧的心理活动。以往每年过生日,慈禧都要将一些鸟儿、鱼儿“放生”,以积阴德,显示自己的慈善仁德。李莲英想抓住“放生”的机会露一手。于是,早在几个月前,李莲英就冥思苦想筹划这件事。

李事先买了许多黄鸟、画眉等,专门进行驯养,以鸟食作诱饵,让其进笼、出笼,让其听从指挥。久而久之,他驯养的鸟儿,只要笼子一打开,就飞了出去,但在外围绕房屋或树木飞上几圈后又仍然乖乖地飞回笼内觅食。

慈禧太后60岁生日那天,果然不出李莲英所料,慈禧太后如往年一样,在众多太监、宫女的簇拥之下,缓缓地来到万寿山下,表演她的传统节目——“放生”。

人们纷纷把早就准备好了的鸟笼提到慈禧眼前,而此时的李莲英却“礼让三先”往后躲。慈禧一连“放生”了数十笼鸟儿,各鸟皆腾空而去。人们不断报以笑声、欢呼声赞誉这位大积阴德的老佛爷。眼看“鸟儿放生”将要结束时,李莲英提着鸟笼,双手举过头顶:“请老佛爷放生!”慈禧用同样的动作去打开这最后一个鸟笼,鸟儿和其他鸟儿一样飞出了笼子。但是,不同的现象发生了:放出去的鸟儿在宫殿绿树之间飞了几圈,后又飞回了原来的鸟笼!

在场的人们一看,知道李莲英做了“手脚”,但都不敢吭声。慈禧太后心中纳闷,就问李莲英:“你的鸟儿为何放出去又回来了呢?”

李莲英见有阿谀奉承的时机,立即像背书似地说道:“老佛爷皇恩浩荡,恩及鸟兽。鸟儿感恩戴德,不忍离老佛爷而去。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其实,慈禧太后在此时也知道“鸟儿放生回归”是李莲英搞的鬼,不过李莲英的阿谀之词听起来十分顺耳,特别在自己六十大寿这一天听到这种话也很开心。但为了表示自己的圣明,慈禧太后还是故意斥责说:“大胆的奴才,竟敢拿些驯好的鸟儿来让我放生,难道你敢欺蒙我吗?”

周围的人们都面面相觑,特别是一些平时与李莲英有矛盾的太监在暗暗高兴。他们想:这次你李莲英要倒大霉了!他们都在静候慈禧太后如何发落李莲英。

这个时候,只见李莲英不慌不忙地上前叩了一个响头说:“奴才万万不敢欺蒙老佛爷。自古以来,有驯鸟的,但没有驯鱼的。昆明湖不是也有100桶大鲤鱼正等待老佛爷放生吗?请你放鱼后再治奴才的罪不迟。”

慈禧太后本来就不想治李莲英什么罪,听李莲英这么一说,便顺水推舟,说:“那我们就去放鱼。”

慈禧太后在人们的簇拥之下,来到昆明湖畔,走到预先准备“放生”的鱼桶前,用手摸摸鱼桶,说声“全部放掉”,太监们七手八脚地将鱼倒入昆明湖内……

可是,令慈禧太后和众人感到奇怪的是:放进昆明湖内的鱼在湖内打了几个转转,绝大多数又都游回到岸边,并且自动地排成一个大横排,头朝着慈禧太后,摇头摆尾,嘴巴一张一合,好像在向慈禧朝拜……

慈禧太后被这种从未见过的现象弄呆了。在场的众人也捉摸不透。

就在这个时候,李莲英见谄媚阿谀的机会又到了,便突然跪倒在地,兴高采烈地大声说:“恭喜老佛爷,贺喜老佛爷!老佛爷寿诞之日,天降吉祥,放鸟,鸟不去;放鱼,鱼不走。老佛爷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其他太监、宫女见状也跟着一齐跪下,大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慈禧太后在六十大寿这个日子里,被这班人这么一哄闹,闹得心花怒放,飘飘然起来了。她觉得自己似乎真成为顺天应人的圣主了。自然,在她的心目中,对李莲英印象最深。

那么,“放鱼,鱼不走”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后来,爱新觉罗·溥佐道出了鱼儿不肯离去的奥秘:李莲英在筹划如何让慈禧太后在生日那天开心时,便想出了一个鱼儿不肯离去的办法。李莲英事先弄来许多活鱼虫,将其装进一个个纱布口袋中。然后把纱布口袋并排固定在准备“放生”的湖边水底。鱼虫不断地从纱布口袋的网眼中渐渐游出,这就在湖边水中出现了肉眼看不明显的“鱼虫带”。鲤鱼放入水中后,发现了鱼虫,就游回岸边吃鱼虫,鱼自然就按照“鱼虫带”的方向排列。岸上的人猛然一看,就如同鱼在列队朝拜一样。应当说,李莲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这一招是很绝的。

李莲英利用慈禧迷信和愿听臣下颂扬之语的特点,煞费苦心地制造了鸟儿不肯飞去,鱼儿不肯游去的假象,神化了慈禧,讨得了她的欢心。

实际上,作为小人物,能否讨得上司的欢心,关键就是要会来事儿。会来事儿不一定靠送大礼,关键问题是怎么把领导弄乐了,因为领导高兴了,才会有你的好烟抽。否则,不分场合,不识时务,纵有天大的本领,也一无用武之地。所以,你若想做到讨人喜欢,就要练就一套会来事儿的本领。

2.说话在理更在巧

会来事儿是讨人喜欢的秘药良方,说话的时候,不仅要说出理来,更要说出巧来,这样你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别人才真正地认同你和喜欢你。

明代湖北咸宁钱家湾有个巧女叫钱梅,因她排行第六,大家叫她钱六姐。

钱六姐出落成一个水灵灵的大姑娘,加上她聪明伶俐,心地善良,她的爹爹九公逢人就夸女儿。这一天,他当着众人的面又夸起女儿来了:“我那女崽,挺敬重我呢,对我说话,已经懂得避讳,从不提及‘九’字。”

听众里有两人很不服气,一人叫张老九,一人叫李老九。他们私下里嘀咕:“你这个九公,夸女儿夸出瘾头,我们倒要看看你女儿有多大的能耐!”

这一天,九公外出未归,张老九、李老九以为机会来了,邀请了九个人,一起来到钱六姐家。李老九对六姐说道:“我们是来找你爹爹有事的。”

钱六姐笑笑答道:“伯伯叔叔有什么事?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告诉我,待我爹回家,再说给他听。”张老九说道:“六姑娘,你对九公这样说——张老九,李老九,九叔九伯来访友,手拿九把鲜葱韭,约好九月初九日,九公去喝九盅酒。”

临走时,张老九连连嘱咐六姐不要说错了。走出门后,这一伙人就悄悄地在房前屋后躲藏起来,一定要看九公的笑话。

不一会儿,钱九公回到家里,钱六姐告诉爹爹说:“刚才有人来找过你呢。”“来了哪些人?找我有什么事吗?”钱九公问道。

躲在外面的张老九、李老九听到这里,连大气都不敢透一口儿,只要钱六姐当着她爹爹的面说一个“九”字和“九”字的谐音,他们就要毫不客气地回到钱九公的家里,当面羞辱一番。

只听钱六姐轻声细语地对他爹爹说:“爹,你听我说——”接着念起顺口溜:张四五,李三六,八位叔公加一公,手里拿着扁叶葱,邀爷等到重阳日,去喝三盅三盅又三盅。

躲在房前屋后的张老九、李老九他们,听见钱六姐将“九”字撇得一干二净,无不心服口服。

实际上,讨人喜欢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并不像上例那样只要会说几句奉承漂亮话就可以解决的,现实生活中,要想用会来事儿去讨人喜欢,有时还要忍辱负重。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以德行和忠孝著称的人,名叫闵子骞。他是孔子的学生。据说当时孔子有3000学生,其中有72位贤人,闵子骞就是72贤人中的佼佼者。下面是他小时候的故事。

有年数九寒天,闵子骞兄弟俩跟随父亲骑马,去一位朋友家赴宴。一路上,飞雪扑面,寒风刺骨。闵子骞浑身打颤,嘴上不断地喊着:“冷啊,多冷的天啊!”

他的弟弟则相反,额上还微微渗出汗珠,他说:“好热啊,好热!”

父亲看看子骞穿的棉衣着实比小儿穿得厚,就怀疑子骞在撒谎,随即扬起马鞭,狠狠地朝他背上抽去。鞭落衣破,棉衣露出了一团散乱的白芦花,很快被西北风吹得飞舞起来。

父亲看见子骞的脸上挂满泪珠,伸手摸了摸他的“棉衣”,里面包的全是不保暖的芦苇花,他转身摸摸小儿子的棉衣,里面却是包得严严实实的丝棉。原来是后妻在虐待自己亲生的骞儿。心想,家里出了这样的丑事,两个儿子穿的两个样,还有什么面目去见朋友。于是,带着两个儿子,毅然掉转马头回家了。

回到家里,闵父一怒之下便愤然挥毫写了休书,要马上休弃后妻。

闵子骞见状立即跪地哀求说:“爸爸,请您千万不要休弃妈妈。”

闵父莫名其妙地问:“妈妈如此狠心地虐待你,你为啥还为她求情?”

子骞流着眼泪说:“现在受虐待的只是我一个人,如果把妈妈休弃了,再娶一个继母来,这样不是我和弟弟都要受虐待吗?与其两人都受苦,不如让我一个受苦好。”

子骞的话说得太感人肺腑了,继母被感动得失声痛哭起来。她忍不住一把抱住了子骞,声泪俱下地说:“妈妈对不起你呀!要是你爸不赶我走,往后我待你和弟弟一个样。好孩子,你相信妈妈吧!”

闵父也深深感动,放弃了休妻的主张。从此,一家人相亲相爱,继母待子骞就像对亲生的儿子一样。

可以说,子骞的被人喜欢是以自己以德报怨的行动换来的。但他也属会来事儿的范畴,所以我们说为人会来事儿并不一定全靠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还有实际行动。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如果你能以这样的情怀去面对世界,面对所有与你交往的人,相信你也是个会来事儿的人。

3.好钢做在刀刃上

人都犯一种倾向性的毛病,即人云亦云。比如某某人地位低,一个人瞧不起都跟着瞧不起,某某人地位高了,一个人去攀了,后边的便趋之若鹜。其实这是一种势利眼。俗话说“有饭送饥人,有衣送寒人”,如果你会来事儿的话,不妨把温情送给卑微的人,相信你一定会得以厚报。“曾左彭胡”是清朝中兴的四大名臣,胡林翼虽然排名最后,很大程度上是因他去世得早,实则他的功勋与前三位相较,并不相差多少,而且在前三位最艰难的时候,也都依赖胡的大力扶持与帮助。胡林翼勇于任事,见识非凡,做事做官都很有一套。

当胡林翼在湖北任军门提督时,一把手湖北巡抚满人官文,是位糊涂官,但很得朝廷的信任。胡林翼要全力支持曾国藩的前线战事,就必须同官文搞好关系,否则就很难办成事。

某日官文大发请帖,说是要为夫人做寿。胡林翼备礼前往,及到门口,看见有些官员怒容满面,拂袖而去,这才知道官文是给五姨太做寿,而不是元配夫人。以当时习俗,姨太太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尽管官文很喜欢这位姨太太,可还是有许多官员觉得难堪。

以胡林翼的身份名望,完全可以不去拜寿。但胡林翼不仅进府拜寿,还在席间提出,自己的母亲没有女儿,一直想认个干女儿,五姨太如此人品,老太太定然满意。

官文和五姨太见胡林翼能赏脸光临,已是大大的高兴,再听此言,更是心花怒放,这样一来,五姨太的身份地位就风光了许多。第二天五姨太即前往胡府拜见老太太,正式认亲。

在当时各省中,一般都是满人、汉人搭班子,多数合不来,互相牵制。惟有湖北,将相和睦,胡林翼得以全力做事,而官文不但不再添烦,还总在朝廷面前为其美言。

这就是会来事儿,人常说饿了吃糖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如果你还有点智慧的话,胡林翼的做法就不能不学,要知道送给一位将要饿死的人一块菜团,要比送给富翁一块黄金贵重得多。

二 学会来事儿:琼浆玉液惹人醉

一个人有没有好人缘主要看其会不会来事儿。俗话说:顺着好吃,横着难咽。会来事儿是营造人缘的琼浆玉液,而不会来事儿则像一只在餐厅中四处盘旋的苍蝇,纵然没人奈何得了你,但终不是受人欢迎的角色。所以,是让人吃了这口想那口,还是癞蛤蟆落到脚背上——不咬人烦人?这就全凭事在人为。

1.将错就错解尴尬

人不错成神,马不错成龙。当别人不经意地出了某种差错之后,会来事儿的人是不会轻易给他扣帽子和打棍子的。卡耐基说得好: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哭泣;牛奶既已打翻了,哭也哭不回来,所以就不如索性卖个顺水人情,干脆错打错上来。

魏国公韩琦镇守大名府时,有人献上两只玉杯,说:“这是种田的人在破坟中找到的,杯子内外都没有一点瑕疵,是绝世之宝。”韩琦就给他白金作为答谢。他非常珍爱它们,每次设宴招待客人,都放置一张桌子,用锦绸盖着,再把玉杯放在上面。一天,他召待漕运使,并用玉杯斟酒劝客人喝,一时之间被一个官吏碰倒,玉杯碎了,客人都很吃惊,那名官吏就伏在地上等候处置。韩琦神色不变,笑着对客人们说:“凡是世间的物品,它的生成与毁坏都自有天定的时数。”过了一会儿,他就对那名官吏说:“你是失误了,但不是故意的,又有什么罪呢?”客人们都对韩琦宽厚的德行和度量佩服不已。

还有,裴行俭从前平定都支遮匐的时候,缴获了敌人的宝物不计其数。少数民族的将领和士兵前去观赏这些宝物,裴行俭在宴会上就将这些宝物都出示给他们观赏。其中有一件玛瑙盘,二尺长,纹彩斑斓,很漂亮。一个士兵捧着它,不小心向前跌倒了,盘子破裂了。这个士兵很害怕,跪在地上,头都磕得流血。裴行俭笑着说:“你并不是故意的呀!”脸上并没有吝惜的神情,这个士兵此后鞠躬尽瘁。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某一外国友好代表团来我国访问,在上海市参观期间,东道主为该团举办了招待宴会。

宴会上使用的酒杯是一套价值连城的九龙杯,其形古朴苍劲玲珑剔透,特别是龙门口上那颗光耀夺目的明珠更是巧夺天工。

该团有位贵宾被这精美而又珍贵的艺术品深深吸引住了,拿在手上仔细欣赏赞不绝口,啧啧称奇。也许是由于饮酒过多,他竟将一只九龙杯有意无意地顺手装进了自己随身携带的公文包。

我方陪同人员见状后,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直接索要不太礼貌,甚至还会影响到两国的关系,眼见客人夹起公文包兴冲冲地离去。

九龙杯是我国的稀世珍宝,一套36只,缺一岂不可惜?不要就这样让他轻易拿走,当然追回也应采取最为合适的办法。最后,我方工作人员就采取了将错就错的技巧,成功索回了九龙杯,而且又没使对方丢了面子。

当天晚上,明亮的表演大厅里笑语欢声,热闹非凡,精彩的杂技表演令观众如痴如醉。特别是那位贵宾被中国演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一个劲地热情鼓掌。台上表演正是高潮,只见一位魔术师轻步走上舞台,很是潇洒地将三只杯子摆放在一张桌子上,观众定睛一看,原来是奇光耀眼的九龙杯。再看魔术师举起手枪,朝九龙杯扣动扳机,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