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精解速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5 23:11:22

点击下载

作者:鲁迅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呐喊·精解速读

呐喊·精解速读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呐喊·精解速读作者:鲁迅排版:咪奥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07840452本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在沉默中呐喊 在绝望中前行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作家。钱理群先生说,一个有思想的青年是早晚都要和鲁迅相遇的。鲁迅是一个常读常新的“现在进行时”的作家,他为我们这个民族提供了源泉性的思想,一直在洗涤和刷新着我们的灵魂。尤其是对年轻人,既然要相遇,为什么不早点呢?《呐喊》是一部短篇小说文集,是鲁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取名《呐喊》大抵是要为在黑暗中战斗前行的勇士们呐喊鼓劲。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提到做小说的原因是受了钱玄同“铁屋子论调”的影响,既然叫醒了几个人,就不能说没有毁坏铁屋子的可能。鲁迅接受了这个观点,他对未来抱有希望,他为战士摇旗呐喊,他更渴望中国新生。然而鲁迅的价值不仅仅在此,更重要的是他时刻保持着深刻的怀疑和批判精神。恰是这怀疑与批判让鲁迅成了鲁迅。

鲁迅就像山林中的一棵树。他从未受过斧斤的修饰,自由自在地生长。他享受着山岚雾霭,同样也遭受着风雪雷电。他可能吸收阳光雨露长成参天大树,也可能受到遮挡变得矮瘦枯黄。这一切都没有经过谁的安排,他顺着自己的意志长成了自己的模样。所幸,他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是个奇迹。

鲁迅在同时代的作家中,保有着的那份怀疑,源自他幼年内心深处的伤痛。亲历了小康之家的衰落,遭遇了别人的白眼,见惯了世事的无常,于是他对传统的中国社会变得多了一份警惕。他警惕那些所谓的仁义道德,因为里面渗透着的全都是吃人(《狂人日记》);警惕那些看似给人希望的出路,到最后却深陷于其中而迂腐的死去(《孔乙己》和《白光》);警惕那些虚伪客套人情,因为更多是仅为私利的狭隘与无知(《明天》和《药》);警惕着无知民众的大多数,因为他们很难愚昧地随波逐流(《风波》)。他一直探求着真正能够救中国的良方。他在《文化偏至论》里有一句名言:“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说要破除对物质文明的迷信,转而弘扬精神力量;要对大多数的庸常之辈的意见给以排斥,力去陈腐,转而强调天才,强调自己的力量。也就是说,真正能救中国的,关键是“立人”,那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力量,从强壮他们的身体,转而启蒙他们的思想!所以鲁迅先生的《呐喊》,重在揭露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是一个极有独立创作意识的作家,这一点不同于他同时代的“五四”作家。虽然鲁迅也曾说过“《新青年》时期”创作的小说多是“遵命文学”,这只能说鲁迅是按照钱玄同的“将令”给予青年人以希望,而不把自己的悲观寂寞之情绪传染给青年。于是我们看到了《药》中革命烈士夏瑜坟头上的花环,看到了《明天》里并没有揭穿单四嫂子的梦中没有梦见宝儿,看到了《故乡》里最后几段对于希望的渲染和信心。但是接着鲁迅就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解释说:“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愿意遵奉的命令,绝不是皇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他是有着古代士大夫的强烈责任感和新时代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的作家。他即便是写着希望,但骨子里却透着悲凉。《呐喊》中小说大多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以自己经历过的事为素材,小说里的人物也应该在他身边有原型。可是鲁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他并没有对这些熟悉的人物给以赞颂。相反,他嘲讽哀叹他们的愚昧与麻木。比如小说《药》中,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病竟愚昧到吃人血馒头,而且还是革命者的人血;比如小说《明天》中,单四嫂子不惜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买那些根本就不能治病的药材;比如小说《故乡》中,闰土因为生活的磨难和残存的等级制度而对“我”的称呼从迅哥儿变成了老爷;比如小说《风波》中,七斤看似“见多识广”却依然为到底该不该留辫子而惶恐。所谓“哀其不幸”。他揭露批判他们的愚昧与麻木。比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明明知道偷书会被打,却不知自力更生谋出路的批判;比如《阿Q正传》中,对阿Q只知道满足口头逞胜的“精神胜利法”,却不做出什么实际改变的批判;比如《白光》中,对陈士成一生埋没在科举中以致发疯而寻宝自杀的讽刺。所谓“怒其不争”。鲁迅的高贵就在这里,他自始至终都不屑于那层温和面纱的自欺,而是勇敢地揭开面纱后的伤口引起人们注意,供人们思考,从而启蒙思想,立骨树人。

鲁迅的意义在于不做沉默的大多数。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用他的如椽巨笔,把中国近现代的民生百态、社会丑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也许你总是觉得鲁迅横眉怒目,杀气逼人,但是那背后却是满腔热血,菩萨心肠。

录鲁迅先生一首小诗《自题小像》与君共勉。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主要人物狂人

身份:大众之一员

性格:本性善良单纯,神志不清,患有迫害妄想症

履历:曾经踢坏了古久先生家的流水簿子,感觉周围的人都对他不怀好意。一天晚上,睡不着觉,翻开历史却看到字缝里全都是“吃人”二字。后来生病,怀疑哥哥想联合郎中加害于他。最终陷入对吃人历史的深思,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孔乙己

身份:科举落第的穷酸读书人

性格:迂腐懒惰,善良诚信,不通世务

履历:他自命清高坚守读书人的身份。每次还喝酒,欠钱也能很快还上。他穷困潦倒但却比较善良,当孩子向他要茴香豆的时候,他也给孩子们,而且还教“我”“茴”字的几种写法。他的到来,总能带来轻松的气氛。因偷东西被打断了腿,不仅没有人同情他,反而遭到了其他人的嘲笑。他大约的确也是在这嘲笑声中死去了。华老栓

身份:茶馆小老板

性格:唯唯诺诺,愚昧无知

履历:因为自己的儿子小栓有痨病,他就通过康大叔弄来了人血馒头,也就是所谓的“药”,给小栓吃了治病。这个馒头所蘸的血却是革命烈士夏瑜的。虽然吃下了人血馒头,小栓还是病死了。闰土

身份:受生活重担压迫的农民

性格:少年时机灵活泼,朴实勇敢;中年时麻木呆滞,寡言少语

履历:小时候带“我”捉鸟,看瓜刺猹,我们无话不谈,是好朋友。可是分别二十多年后再见面,他却变得麻木呆滞,居然称“我”“老爷”,与“我”之间也产生了一层厚厚的障壁。阿Q

身份:无名无姓,无家无业,只做短工的农民

性格: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软怕硬,拥有“精神胜利法”

履历:阿Q,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他的许多品性可以说就是那个时代大多数农民的缩影。他肆意嘲笑轻视别人,当被人揪住辫子打的时候,他骂自己是“虫豸”解围。然后靠着自己的“精神胜利法”说服自己。后来调戏吴妈和小尼姑,都看出他欺负弱小的一面。最后因赵家遭抢劫,阿Q莫名被抓,被枪杀了。必考重点《呐喊》自序

章节导读

这篇文章是鲁迅为自己的小说集《呐喊》写的一篇序文。文中以医病为线索,讲到了自己的家庭变故,以及自己求学学医的过程。并且因为受到了刺激而转变了自己的认识,由医病转成医愚。从此兴文艺办杂志,经历了失败,也不免一些寂寞悲凉的失望之感。

当钱玄同来找鲁迅时,他又是怎样说动了鲁迅为《新青年》做文章的呢?从此鲁迅以《狂人日记》开山,在大约四年的时间里,陆续创作了14篇小说结集出版,是为《呐喊》。这篇序文里交代了鲁迅创作小说的原因,把集子命名为《呐喊》的原因,以及鲁迅一些思想的发端。对于理解鲁迅思想和深入读懂小说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必考段落

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我的母亲没有法,办了八元的川资,说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为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况伊又看不见自己的儿子了。然而我也顾不得这些事,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生理学并不教,但我们却看到些木版的《全体新论》和《化学卫生论》之类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我已不知道教授微生物学的方法,现在又有了怎样的进步了,总之那时是用了电影,来显示微生物的形状的,因此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以用去这多余的光阴。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关于战事的画片自然也就比较的多了,我在这一个讲堂中,便须常常随喜我那同学们的拍手和喝彩。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S会馆里有三间屋,相传是往昔曾在院子里的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钞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惟一的愿望。夏夜,蚊子多了,便摇着蒲扇坐在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那时偶或来谈的是一个老朋友金心异,将手提的大皮夹放在破桌上,脱下长衫,对面坐下了,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的跳动。“你钞了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着我那古碑的钞本,发了研究的质问了。“没有什么用。”“那么,你钞他是什么意思呢?”“没有什么意思。”“我想,你可以做点文章……”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考点提炼

1.《呐喊》是现代著名作家_____的代表作品。简单介绍一下作者的文学成就。

答案: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清醒的人”各比喻什么?

答案:“铁屋子”比喻黑暗笼罩的旧社会或社会制度。“熟睡的人”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清醒的人”指那些受封建制度毒害不深或还未受到毒害的具有启蒙价值的人,尤其是年轻人。

3.鲁迅最初想要靠什么救国?为什么放弃了?

答案:想要靠医学救国。因为在日本留学时看到日俄战争中中国人围观的麻木状态,受到刺激,从而“弃医从文”,实现文艺救国。

解析

鲁迅从小受到父亲病重去世的影响,痛恨庸医,决定学医救人,减少枉死之人。但是日本学医过程中受到了观影刺激,认为身体如何强壮,而如果精神麻木,是怎么也无法站立起来的。于是鲁迅认为医病不如医愚,开始创办杂志,批判国民劣根性,走文艺救国的路线。狂人日记

章节导读

狂人是一个疯子,他总是幻想着有人对他进行迫害,从而以一个被迫害者的眼光严苛地怀疑着周围的一切。他怀疑邻居家的狗对他不怀好意地叫,它怀疑请来给他看病的郎中想暗地里害死他,他甚至怀疑自己的大哥也想要害死他。他时时刻刻精神紧张,紧张到发狂。

狂人是一个真人。狂人的妄想并非无理瞎想,睡不着觉的时候,他翻开历史一查,果然找到了吃人的证据。而且还发现“吃人”二字总是掩藏在满纸“仁义道德”的字缝里。他发现了历史上吃人的秘密。他也产生了深思:历史上何人不曾被人吃?又有何人不曾吃过人?当他想到这的时候,他对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于是就有了自我忏悔,也就有了“救救孩子”的真诚呼吁。

狂人是一个健忘的人。当他有病的时候,他忽忽发狂,带着一种怀疑的眼光、批判的精神审视着周围的人和社会。可是当他一旦病好了,他就去做官,融入了这个正常人的社会,也就是这个吃人的社会。病中的一切又仿佛是南柯一梦。

必考段落

……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我可不怕,仍旧走我的路。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铁青。我想我同小孩子有什么仇,他也这样。忍不住大声说,“你告诉我!”他们可就跑了。

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这真教我怕,教我纳罕而且伤心。

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

晚上总是睡不着。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他眼睛却看着我。我出了一惊,遮掩不住;那青面獠牙的一伙人,便都哄笑起来。陈老五赶上前,硬把我拖回家中了。

拖我回家,家里的人都装作不认识我;他们的脸色,也全同别人一样。进了书房,便反扣上门,宛然是关了一只鸡鸭。这一件事,越教我猜不出底细。

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想起来,我从顶上直冷到脚跟。

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你看那女人“咬你几口”的话,和一伙青面獠牙人的笑,和前天佃户的话,明明是暗号。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

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我说“老五,对大哥说,我闷得慌,想到园里走走。”老五不答应,走了;停一会,可就来开了门。

我也不动,研究他们如何摆布我;知道他们一定不肯放松。果然!我大哥引了一个老头子,慢慢走来;他满眼凶光,怕我看出,只是低头向着地,从眼镜横边暗暗看我。大哥说,“今天你仿佛很好。”我说“是的。”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我说“可以!”其实我岂不知道这老头子是刽子手扮的!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我也不怕;虽然不吃人,胆子却比他们还壮。伸出两个拳头,看他如何下手。老头子坐着,闭了眼睛,摸了好一会,呆了好一会;便张开他鬼眼睛说,“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

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处,怎么会“好了”?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我忍不住,便放声大笑起来,十分快活。自己晓得这笑声里面,有的是义勇和正气。老头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这勇气正气镇压住了。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

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他们是只会吃死肉的!——记得什么书上说,有一种东西,叫“海乙那”的,眼光和样子都很难看;时常吃死肉,连极大的骨头,都细细嚼烂,咽下肚子去,想起来也教人害怕。“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老头子眼看着地,岂能瞒得我过。

最可怜的是我的大哥,他也是人,何以毫不害怕;而且合伙吃我呢?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

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

……

十二

不能想了。

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大哥正管着家务,妹子恰恰死了,他未必不和在饭菜里,暗暗给我们吃。

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十三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考点提炼

1.《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第一篇_____小说。

答案:白话

解析

狂人日记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反思与忏悔。其在小说语言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这是我国第一篇现代短篇白话小说。之前我国的小说属于文言白话小说,比如四大名著。

2.“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指什么?

答案:比喻我国几千年不变的封建传统历史。

解析

封建历史的传统沿袭已久,这种所谓的正史更多的是满纸的仁义道德,给帝王将相做的家谱,而这背后隐藏着血腥和吃人。所以说这只是陈年的流水簿子。

3.“救救孩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保护孩子不要被礼教吃掉,救救他们;二是指只有孩子还有可能没有吃过人,不要再让他们吃人了。

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社会进行改造的希望,同时也深深表达对人性黑暗的批判,以及自己对于“吃人”的忏悔之情。

解析

我们处在封建罪恶的吃人社会里,我们被人吃,也曾吃过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吃人的因子。孩子虽然也有这种因子,但毕竟他们还没来得及吃人,他们通过教育启蒙是可以变好的,他们不再吃人了,社会就可以变好了。同时,因为我们都曾吃过人,所以我们都有罪恶,我们谁也没有办法摆脱自己的罪恶,这仿佛西方世界的“原罪”,这里涉及一个很深的问题,就是“人的忏悔”。孔乙己

章节导读

孔乙己,咸亨酒店里唯一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这个奇怪的老头,满口的之乎者也,满身的迂腐气息。他宁死都不脱长衫,他也宁死都不去凭借自己的双手踏实地劳动。他宁可被别人取笑,也要维持着自己的身份。他即使被人打断双腿,也依然被人取笑。不管他是支吾着辩解偷和窃的区别,还是无力地说着跌断,跌,跌……

初次登场时,他体面地排出九文大钱,也难忘中秋之夜后,他拖着断腿来到店里,费力地摸出四文钱买酒喝。时过境迁,不同的是他的处境,但不变的还是那笑声。他在落寞中走去,甚至没有人记得他的背影,更没人关心他死活。

古人曾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孔乙己就是这样一个“读书人”,可是他并没有获得我们想象中的尊严,反而大相径庭。为什么呢?

必考段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掌柜正在慢慢的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怎样呢?”“怎样?……谁晓得?许是死了。”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考点提炼

1.如何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描写?

答案:提示了人物的特殊身份,刻画了他穷困潦倒却又想保住读书人的自尊,虚荣心十足的性格特点。

解析

通过前文的介绍,站着喝酒的属于短衣帮,坐着喝酒的是长衣帮,我们发现孔乙己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可正是他的这个看似矛盾、让人觉得不伦不类的地方,才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点的地方。

2.文章中有许多动词使用得生动传神,足见作者写作功力。请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分别找出一个动词,并简析它的表达效果。(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喝。(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4)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答案(1)踱。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长衫客的养尊处优、悠闲自在的神态,和短衣帮构成鲜明对比。也使下文孔乙己出场后,在身份上形成对照。(2)排。排,摆出的样子。表明孔乙己既是在对酒店表示分文不少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又是对短衣帮的示威和回击,同时还传达出孔乙己对钱的不珍惜,刻画出了一个经济拮据的“读书人”的穷酸相。(3)罩。生动传神地写出孔乙己将碟子盖在手下,要保护所剩不多的几粒豆子的情状。写得形象生动,同时也在欢笑中透着拮据的辛酸。(4)摸。摸,摸索的意思。和前文的“排出九文大钱”构成对比,表明孔乙己已经极度贫困,但仍然付钱,为人诚实。

解析

本题中所选的四个字“踱、排、罩、摸”都是跟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这四个字,也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孔乙己的人物形象,以及他短暂一生的不幸经历。

3.可否把打断孔乙己腿的丁举人换成丁老爷或丁乡绅?

答案:不可以。丁老爷或丁乡绅的身份跟科举制度没有关系。丁举人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爬到上层的人,能尖锐地揭露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

解析

这篇文章中孔乙己的身份是科举制度下落第的穷酸秀才,所要表达的主旨就是要揭露和讽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戕害的主题。丁举人,是科举制度上的受益者,可是却如此地残忍冷漠。孔乙己,这个科举制度的失败者,却是穷困潦倒。两相对比,更见科举制度对人的戕害之深。

4.理解“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个句子的含义。

答案:“大约”是推测的语气,因为没有亲眼看见他的死,也没有确实证明他的死,是不确定的。这也反映出孔乙己无人关心的可悲命运,人情冷漠的社会。“的确”是十分肯定的语气,根据孔乙己现在腿已经断了的情况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他已经没有生存下去的能力了,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面对心灵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他只有死路一条。两词连用,准确表达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结局的必然性。

解析

这个句子属于病句。一个表推测,一个表肯定,看似矛盾的句子中却蕴含着作者对这个社会深深地鞭挞与批判。类似的句子,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地方。在读文本时,我们要学会敏锐地抓住类似句子,来深刻理解文本主题。药

章节导读

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痨病为线索,串联起买药——吃药——谈药——上坟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可是这“药”又是何等的荒唐和血腥。中国改良革命之所以失败,原因固然有封建制度的顽固,但是民众的愚昧无知和漠不关心又何尝不是失败之因?

最可悲的还不是冷漠无知,而是不知不觉中充当了封建统治的帮凶。民众之间的彼此不理解,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华、夏(华夏民族)本一家,可是小说里华家却吃了夏家的血。如果这还可以理解,那么夏三爷揭发夏瑜,同家相害就更让人感到可悲了!回想《狂人日记》里说所有人都吃过人,诚斯言哉!最可恨之处莫过于此,最后的结局是夏瑜死了,小栓也死了。愚昧冷漠的自相戕害背后,是“渔翁”得利,岂不痛哉!

药可医病,文能启愚。中国自古就不乏麻木的看客,而缺少明白进取之人。这篇小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何尝不是治疗精神冷漠、愚昧麻木的一剂良药呢?在写坟上花环这个细节上,先生虽然冷眼看穿,但到底还是热肠挂住,你读出先生的良苦用心了吗?

必考段落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小栓的爹,你就去么?”是一个老女人的声音。里边的小屋子里,也发出一阵咳嗽。“唔。”老栓一面听,一面应,一面扣上衣服;伸手过去说,“你给我罢”。

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那屋子里面,正在窸窸窣窣的响,接着便是一通咳嗽。老栓候他平静下去,才低低的叫道,“小栓……你不要起来。……店么?你娘会安排的”。

老栓听得儿子不再说话,料他安心睡了;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天气比屋子里冷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老栓正在专心走路,忽然吃了一惊,远远里看见一条丁字街,明明白白横着。他便退了几步,寻到一家关着门的铺子,蹩进檐下,靠门立住了。好一会,身上觉得有些发冷。“哼,老头子。”“倒高兴……”

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这给谁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听得有人问他,但他并不答应;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

店里坐着许多人,老栓也忙了,提着大铜壶,一趟一趟的给客人冲茶;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老栓,你有些不舒服么?——你生病么?”一个花白胡子的人说。“没有。”“没有?——我想笑嘻嘻的,原也不像……”花白胡子便取消了自己的话。“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儿子……”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华大妈也黑着眼眶,笑嘻嘻的送出茶碗茶叶来,加上一个橄榄,老栓便去冲了水。“这是包好!这是与众不同的。你想,趁热的拿来,趁热的吃下。”横肉的人只是嚷。“真的呢,要没有康大叔照顾,怎么会这样……”华大妈也很感激的谢他。“包好,包好!这样的趁热吃下。这样的人血馒头,什么痨病都包好!”

华大妈听到“痨病”这两个字,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这康大叔却没有觉察,仍然提高了喉咙只是嚷,嚷得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的问道,“康大叔——听说今天结果的一个犯人,便是夏家的孩子,那是谁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事?”“谁的?不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么?那个小家伙!”康大叔见众人都耸起耳朵听他,便格外高兴,横肉块块饱绽,越发大声说,“这小东西不要命,不要就是了。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连剥下来的衣服,都给管牢的红眼睛阿义拿去了。——第一要算我们栓叔运气;第二是夏三爷赏了二十五两雪白的银子,独自落腰包,一文不花。”

小栓慢慢的从小屋子里走出,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走到灶下,盛出一碗冷饭,泡上热水,坐下便吃。华大妈跟着他走,轻轻的问道,“小栓,你好些么?——你仍旧只是肚饿?……”“包好,包好!”康大叔瞥了小栓一眼,仍然回过脸,对众人说,“夏三爷真是乖角儿,要是他不先告官,连他满门抄斩。现在怎样?银子!——这小东西也真不成东西!关在牢里,还要劝牢头造反。”“阿呀,那还了得。”坐在后排的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很现出气愤模样。“你要晓得红眼睛阿义是去盘盘底细的,他却和他攀谈了。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你想:这是人话么?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有料到他竟会这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已经气破肚皮了。他还要老虎头上搔痒,便给他两个嘴巴!”“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他这贱骨头打不怕,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

康大叔显出看他不上的样子,冷笑着说,“你没有听清我的话;看他神气,是说阿义可怜哩!”

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小栓已经吃完饭,吃得满头流汗,头上都冒出蒸气来。“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

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小栓也趁着热闹,拚命咳嗽;康大叔走上前,拍他肩膀说:“包好!小栓——你不要这么咳。包好!”“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但自己也说不出等候什么。微风起来,吹动他短发,确乎比去年白得多了。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痴痴的说道,“你看,——看这是什么呢?”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便觉得心里忽然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那老女人又走近几步,细看了一遍,自言自语的说,“这没有根,不像自己开的。——这地方有谁来呢?孩子不会来玩;——亲戚本家早不来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他想了又想,忽又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你如果真在这里,听到我的话,——便教这乌鸦飞上你的坟顶,给我看罢。”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我们还是回去罢。”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考点提炼

1.填空《药》选自鲁迅的小说集_____,是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_____就义为背景,反映了前后的中国社会现实的短篇小说。小说中悲哀的革命者是_____,愚昧而麻木的群众有_____,丑恶的爪牙、帮凶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呐喊》;秋瑾;辛亥革命;夏瑜;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二十多岁的人、花白胡子等;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夏三爷

2.在《药》中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 )

A.突出夏瑜的革命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烈士的崇敬和哀悼。B.暗示革命火种是扑不灭的,表现作者对烈士的悼念,冲淡坟场悲凉肃杀的氛围。C.以夏瑜的牺牲与华小栓的死作对比,说明夏瑜牺牲的悲壮。D.对烈士的慰藉,说明革命的火种不会被扑灭,表现作者对群众的觉醒寄予希望。

答案:D

解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提到过“须奉将令”。虽然鲁迅骨子里充满了怀疑和悲凉的寂寞之感,但还是对未来的革命事业和人民寄予希望,不把悲观之情传染给青年。

3.“‘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的说。”如何理解句中的“可怜”和“恍然大悟”?

答案:“可怜”,指夏瑜痛骂阿义愚昧无知,只能充当封建统治的帮凶,是一条受命于主人而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走狗。“恍然大悟”指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体悟到了“可怜”的含义,明白了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应再麻木被动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解析

鲁迅先生借助夏瑜之口,表达出了对封建统治帮凶的讽刺与批判。他们对上唯唯诺诺,没有自己;对下残暴欺压,自高自大,实在可怜。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设计了“二十多岁的人”这一形象,且让他“恍然大悟”,是鲁迅先生对未来社会和年轻人的希望。

4.《药》的题目含义深刻,发人深省。请简要分析“药”的基层含义。

答案

①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着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②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意在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③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解析

鲁迅先生以“药”为标题,的确是内涵丰富,一语三关。联系鲁迅当年因父亲生病去世而立志学医,后来因在日本看到中国人的愚昧麻木而决定弃医从文,唤醒民众的精神。小说中,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民众,由于愚昧无知,为了一己私利,不仅是麻木的看客,更做了帮凶。当然,事情总是一体两面,民众为何这样,恐怕作为启蒙的革命者,也要思考一下原因。明天

章节导读《明天》中单四嫂子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她拿出所有积蓄去找何小仙看病抓药,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是“明天”到来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宝儿的生命。在为宝儿看病和埋葬的过程中,鲁迅先生揭露出了乡绅阶级对农民的欺压盘剥,底层民众的麻木和冷漠。“明天”,这个题目寓意深刻。我们中国人大多时候喜欢把眼下事情,尤其是棘手的事情留给明天。这是对眼下的生活无可奈何又不甘放弃的心态。当然,某种程度上也是批判不作为的麻木心态。明天是什么,是希望还是绝望?单四嫂子不得而知,但失去宝儿后的孤独与痛苦却是真实的。一件小事

章节导读

人与人之间应该有基本的良善与信任,这是社会能正常运转的基础。人力车夫虽然在物质上是生活困难的社会底层,但他却是精神上的最高层。他不小心撞倒了老妇人,尽管不严重,尽管没有人看到,但是他的良知却一直在监督着自己的行为。在那样一个世风日下,生存艰难的时局里,车夫的良心未泯,可以说民族的精神脊梁未塌!

鲁迅先生的自我羞愧反思,是不是也给当下那些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别人的人以灵魂的拷问呢?

必考段落

我从乡下跑进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不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叫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也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倒的是一个老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一定要栽一个大斤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是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伊说:“您怎么啦?”“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夫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一路走着,几乎怕敢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曰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考点提炼

1.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件小事》的主要故事情节。

答案:因为生计关系,一大早“我”雇了一辆人力车到S门去。路上,人力车夫撞倒了一位老妇人,虽然没有人看见,但是车夫还是扶起老妇人,走向巡警所。车夫留在了巡警所,并谢绝了拉“我”这单生意。“我”为此对车夫心生敬佩,给车夫留下了一大把铜元。

解析

故事情节是小说三要素之一,是我们解读和把握小说主旨的重要媒介。描述故事情节时,要注意写出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尽量把能够表现主旨的故事细节都提炼出来。

2.文章环境描写精当,请你找到文中第三处和第四处环境描写,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答案

第三处环境描写:“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烘托了车夫对自己行为负责的高大形象。

第四处环境描写:“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用安静的环境来烘托“我”此时复杂的心理活动。

解析

本文共有四处环境描写。第一处是“北风刮得正猛”,第二处是“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衬托人物的形象和心理活动。

3.联系当下碰瓷和逃逸的不良社会现象,你如何评价车夫的做法。

答案:车夫诚实厚道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妇人被车夫撞倒,尽管不严重,但是车夫还是履行了自己的责任,扶起老妇人,走向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