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盛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3:24:12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文英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族盛典

民族盛典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民族盛典作者:刘文英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1-01ISBN:9787514325607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民族盛典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傣历新年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和德昂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又叫宋干节或者浴佛节。它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和德昂族地区。随着佛教在这些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另外,居住在云南地区的阿昌族、布朗族和佤族也有过泼水节的习惯。泼水节的起源和故事传说

泼水节源于印度,是古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我国云南傣族地区。■傣族青年

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在泼水节流传的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之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了泼水节更为神奇的意蕴和民族色彩。■傣族节日盛装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傣族和德昂族民间有着许多感人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区出现了一个残暴的魔王,他无恶不作,到处烧杀抢劫,弄得庄稼无收,人心不宁,民不聊生。人们受尽了他的残害,对他恨之入骨,可是谁也无法消灭他。德昂族 旧名崩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散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和临沧地区镇康县,其他分布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梁河、龙陵、耿马等县(自治县)市。与傣族、景颇族、傈僳族、佤族、汉族等民族交错而居。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

魔王已有6个妻子,可他仍不满足,又抢来一个美丽聪明的姑娘。这7个姑娘看到自己的同胞过着悲惨的生活,决心找到消灭恶魔的办法。聪明的姑娘们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却不露声色,装着与魔王十分要好。

一天夜里,魔王从外面抢回来许多财宝和奴仆,她们趁魔王高兴不备时,试探问清了用魔王头发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静,在魔王睡着的时候,姑娘们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傣族万人泼水广场金沙江 我国长江上游的河段名,因江中含有沙金而得名,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长江江源水系汇成通天河后,到青海玉树县境进入横断山区,开始称为金沙江。金沙江流经迪庆、丽江、大理、楚雄、曲靖、昭通6个市、自治州。全长2316千米,流域面积34万平方千米。

顷刻间,魔王的头便滚在地上,可是头一着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将酿成灾祸,姑娘们立即拾起头颅,大火就熄灭了。但是,魔王的头滚到哪里,哪里便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成灾;埋在地下,到处臭气冲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着才平安无事。

为免除灾难祸害百姓,姑娘们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们轮换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所以傣族人民怀着对姑娘们敬佩的心情,给抱头的姑娘泼一次清水,以便冲去身上的血污和一年的疲惫,作为洗污净身的一种祝福。

后来,傣族人民为纪念这7位机智勇敢的姑娘,就在每年的这一天互相泼水,从此形成了傣族辞旧迎新的盛大节日——泼水节。

故事二: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族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

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了,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把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他喝了99担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索性一头扑到江水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

傣族人民为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各家各户都把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热闹的泼水节■美丽的傣族少女

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间,相互用青松蘸水洒身,吉祥幸福的水相互泼洒,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这就是泼水节。天庭 我国民间指天帝的宫廷。自玉帝统治三界之后,三界的中央权力中心称之为“天庭”,三界都归其所管辖。玉皇大帝为天庭联合政府的最高元首,具有最高权威。道祖太上老君和佛祖如来也必须服从天庭领导,他们对玉帝的差遣称为“奉旨”。

故事三:人间的气候本来由一位名叫捧玛乍的天神掌管。他把一年分为旱季、雨季、冷季,为人间规定了农时,让一位名叫捧玛点达拉乍的天神掌管施行。

捧玛点达拉乍自以为神通广大,无视天规,为所欲为,乱行风雨,错放冷热,弄得人间雨旱失调,冷热不分,禾苗枯死,人畜遭灾。

有位叫帕雅晚的青年,以4块木板做翅膀,飞上天庭找到天王英达提拉诉说人间的灾难。帕雅晚欲到最高一层天去朝拜天塔时,不慎撞在天门之上,一扇天门倒塌,将他压死在天庭门口。

帕雅晚死后,天王英达提拉开始用计惩处法术高明的捧玛点达拉乍。天王变成一位英俊小伙子,佯装去找捧玛点达拉乍的7个女儿谈情。农时 我国农业术语,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的时节。在农业生产中,每种农作物都有一定的农耕季节和一定的耕作时间。这个时节是二期水稻插秧的好时机,所以田区所需要的水量会增加,如果在这时候发生干旱缺水的情形,就会迫使农夫们休耕。相反地,如果这时候发生过多的雨水,也会毁掉农夫们辛苦栽种的作物。

7位美丽的妙龄女郎同时爱上了他。姑娘们从小伙子的嘴里了解到自己的父亲降灾人间之事以后,既惋惜又痛恨。7位善良的姑娘为使人间免除灾难,决心大义灭亲。

她们想尽办法探明了父亲的生死秘诀。在捧玛点达拉乍酩酊大醉之时,剪下他的一束头发,制作一张心弦弓,毅然割下了为非作歹的捧玛点达拉乍的头颅抱在怀中,不时轮换,互用清水泼洒冲洗污秽,洗去遗臭。

据说,这就是人们在新年期间相互泼水祝福的来历。阅读链接据说,德昂族的泼水节来历还有另外一则故事:在很久以前,德昂族人中有一个忤逆的儿子,他经常打骂自己的母亲,因此他的母亲很害怕他。有一年的清明节后第七天,这个儿子上山干活时看到一处雏鸟反哺的情景,儿子被这对鸟母子所感动,决定从此后善待母亲。这时,他的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母亲却以为儿子又要来打她,便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痛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久而久之,德昂族全村的人都学着这样做,并在后来形成了一种习俗。象征新年的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傣语称“桑罕比迈”、“棱贺比迈”,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傣族节日盛装

傣历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拟六月为首。规定太阳进入金牛宫的那一天为泼水节。由于傣历六月中旬相当于公历4月,所以泼水节即在4月中旬开始举行,为期3至5天。

傣历的新年,是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的传统节日。因泼水是这个节日中独具特色的活动,故名。

傣族泼水节第一天称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此时人们要收拾房屋,打扫卫生,准备年饭和节日期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称为“恼日”,恼意为■傣族群众去赶摆空,按习惯这一日既不属前一年,也不属后一年,因此为“空日”。

第三天称为“麦帕雅晚玛”,据称此麦帕雅晚玛的英灵带着新历返回人间之日,人们习惯将这一天视为日子之王来临,是傣历的元旦。

节日来临之前,家家要缝新衣,买新伞,备办节日盛装。每个村寨都要制作高升、礼花,装饰龙舟,开展划船训练,青年人还要排练节目,做歌舞表演。节日来临,要杀猪宰牛做年糕,准备丰盛的年饭,宴请亲朋好友。傣历 指傣族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傣历创于公元前96年,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始于明代以前,是傣族先民吸收汉族农历优点并结合本民族特点制定的一种阴阳合历。现行傣历以639年为纪元元年。一年的回归长度为365天6小时12分36秒。

傣族泼水节的第一天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傣族竹楼

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拥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水花放,傣族狂”、“泼湿一身,幸福终身!”浴佛 又称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其源则在释迦牟尼降生的历史传说之中。是在佛堂中或露天下净地设灌佛盘,在盘中的莲台上安置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释迦太子金像,然后灌以香水,以表示庆祝和供养。主旨是提醒人们要保有一颗清净心,观照自己的心是否清净。

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洒,笑声朗朗,全身湿透,兴致高涨。

在泼水节里,除泼水外,还有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斗鸡、跳孔雀舞、跳白象舞、丢包、放高升、放孔明灯等民俗活动,以及其他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

在这一天,也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节日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

每当泼水节即将来临,姑娘们就精心制作一种菱形的花布包。节日一到,姑娘和小伙子便穿着漂亮的衣服到约定的广场或者比较开阔的平地去参加活动。

姑娘与小伙子各站一边,男女双方相隔二三十米。首先由姑娘们将花包投掷过去,小伙子接住以后就与姑娘们对掷。

起初,大家都漫无目的地乱丢,当作一种娱乐活动,对方若是没有接住花包,须向丢包的人赠送鲜花或其他礼物。赶摆 远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得多,它不仅仅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因为庙会只是众多节日中的一种,而傣族节日,尽管名目繁多,却大都叫作“摆”,如泼水节、摆干朵、摆帕拉、摆拉罗、摆汗尚、摆奘、摆斋等,而参加这些活动,则都叫作“赶摆”。

当丢包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以后,姑娘们便开始有目的地选择自己的意中人了。当她们看到自己喜爱的小伙子时,就把心爱的花包丢掷给他,对方接住了便意味着这个小伙子对她也有情意,于是互相对掷。

你来我往,花包不断地在空中抛来抛去,表示把心交给对方。然后双双相约退出丢包场所,到幽静的树林或小河边去倾吐彼此的爱慕之情。■泼水节赛龙舟

划龙舟也是傣族泼水节最精彩的项目之一,常常在泼水节的“麦帕雅晚玛”举行。澜沧江 我国境内湄公河上游河段的名称,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大河之一,也是世界第九长河,亚洲第四长河,东南亚第一长河。澜沧江河源在扎曲,发源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杂多县吉富山,源头海拔5200米,主干流总长度2139千米,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

那日,穿着节日盛装的群众欢聚在澜沧江畔和瑞丽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江上停泊着披红挂彩的龙船,船上坐着数十名健壮的水手,号令一响,整装待发的龙船像箭一般往前飞去。顿时整条江上,鼓声、锣声、号子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声声相应,节日的气氛在这里达到高潮。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从七八岁的娃娃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村中广场,参加集体舞蹈。

高升是傣族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傣族群众互相泼水庆祝

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他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放高升时,点燃引线使火药燃烧便会产生强劲的推力,将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着白烟,发出“嗖嗖”的尖啸声,同时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的烟火,犹如花团锦簇,光彩夺目,甚是美妙。地上则欢呼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议论声和赞美声不绝于耳。

此外,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入夜,人们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内,利用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一盏盏明亮■傣族节日的烟火的孔明灯在漆黑的夜晚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阅读链接云南傣族的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时举行。两地均可从昆明乘飞机直接到达。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把它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此外,在泼水节第一天时候,不但要划龙舟、放孔明灯、放水灯、吃烧烤,还有一样更重要的——边交会。边交会是由泰国那边的小商人过来买卖当地特色、小吃,以此增加两国的友谊,意义重大。边交会一般持续3天,泼水节的前3天都有。阿昌族青年恋爱的节日■少数民族泼水节

阿昌族的泼水节与傣族的泼水节日期相同,但庆祝的方法不一样。时间为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开始,为期一周。阿昌族泼水节分为上山采花、赕佛、献佛、沐佛和相互泼水祝福等几个过程。■阿昌族舞蹈

每年清明节后的第七天,是阿昌族泼水节的开端。这天上午,男女老幼穿上节日盛装,采来鲜花,女的插在头上,男的别在胸前。

16时左右,全寨的中青年男子汇集在一起,前面一人舞着户撒刀,后面几个人跳着象脚鼓舞,浩浩荡荡,一路鸣枪,向山里进发。采花 相传椎栗树神桑建为民除害消灾,带给人们幸福、安宁。于是每年阿昌人都以椎栗花相互祝福。进山采花时,队伍最前边的男子要挥舞阿昌人的“户撒刀”开路,以后放枪、放鞭炮、载歌载舞。鲜花采回后,扎成花塔、花轿,置于广场上。以后几天,开始浇花。

上山后,放完鞭炮就采花。大家手拿鲜花,在山上尽情欢跳。跳够了,大家又敲着象脚鼓回村。村里的妇女早已准备好了苏子粑粑。当听到采花队伍鸣铜炮枪报信时,立刻挑选10多个姑娘端着苏子粑粑往村外迎接。

采花的男子向姑娘们献花,姑娘们请他们吃粑粑,然后同歌同舞回村。回到村里,他们把采来的鲜花扎成花塔、花轿,围着花塔和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第二三天是浇花水。男子敲着象脚鼓、芦锣、钹镲,扛着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在后面排成一条龙到河里挑水浇花塔和花轿,并用清水喷洒花轿里的“佛”。第四天青年男女敲着象脚鼓到井边互相泼水祝福。泼水非常讲究文明礼貌:男:“今天浇花水?”女:“浇上点儿。”■阿昌族泼水节男:“你的衣服像鲜花,我怕给浇脏了?”

女:“你一浇,我的烂衣服就更好了。”象脚鼓 是傣族的重要民间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用于歌舞和傣戏伴奏。象脚鼓还受到景颇、佤、傈傈、拉祜、布朗、阿昌和德昂等族人民以及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共同协商好后,男的先在女的肩上或后衣领上浇一点清水,女的照样浇一点还礼。从不勉强、更不互相追逐,随心所欲地乱泼。

泼水节是男女青年的主要社交活动。他们互相泼过水后,就邀约到山坡上进行对唱。歌词内容丰富,天上地下,花鸟虫鱼,无所不及。比较有特色的情歌,如《浇》:

女唱:

这么多的人,

你为何紧紧追着我?

若让人家知道了秘密,

叫我怎样对别人说?葫芦箫 又称葫芦丝,是我国云南少数民族乐器,主要流传于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中。葫芦丝可分为高、中、低音三种类型,常用的调为降B、C、D等调。葫芦丝发源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主要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男唱:

既然人这么多,

你为何偏偏盯着我?

你用惊鹿般的眼光引逗我,

我的心也像小鹿狂跳着。

女唱:

我本来也不想看着你,

你的身影老是黏住我的眼睛。

当你像泡在水里的公鸡,

我也想捧一捧清水浇花心。

男唱:

今天不泼你,

我的葫芦箫就会走调,

我唱的歌儿会卡住喉咙,

蹬窝罗也不会动人……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一起对到夕阳西下才回家。若是小伙子看中哪个姑娘,到深夜又到她家门口吹葫芦箫,姑娘若对小伙子也有好感,就把门打开,让小伙子进屋坐■阿昌族青年对唱在火塘的上方,一起用餐。

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菜肴里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

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在姑娘不察觉的情况下将钱交给姑娘。

饭后,小伙子要跟姑娘对歌,如果歌曲对得好,两个人会越对越热烈,用词也会越大胆,然后两个人就会出去单独幽会。如果彼此感觉不对,对歌也会变得越来越平淡,两人牵手就算失败。阅读链接除了傣族、德昂族和阿昌族有泼水节之外,佤族和布朗族也有这个节日。其中,布朗族的泼水节在每年清明节后七天举行。节日第一天,全村寨青少年男女拿着竹盒、小竹篮前往河中捞沙,背回缅寺,在缅寺广场前堆沙祭佛。第二天中午,全村老幼皆着新装,手持锥栗花、椿木树枝,齐集村头,青年击鼓列队前往缅寺,并把花朵、树条插沙堆上,每天插花三至五次,夜间青年男女尽情欢唱,热闹非凡。佤族泼水节的当日早晨,先是寨子带头人先打一枪清脆的火药枪,告知佤族泼水节开始。早餐后,佤族的男女老幼都穿上节日盛装,各自拿着工具去山涧舀山泉水,然后人们一边唱歌一边泼水。除泼水外,这一天,佤族人还要举行打秋千、丢包、耍长刀、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歌圩之日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是我国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上巳节。

以“三月三”为传统节日的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广西的壮族、侗族和瑶族,海南的黎族,浙江丽水的畲族,贵州的布依族和苗族等。他们的节日活动十分丰富。

这些少数民族地区“三月三”节日活动规模盛大且热闹非凡,主要以青年恋爱为主题,有对歌、拜神、祭祖等民俗活动。壮族歌圩节传说和节日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的歌圩节,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这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农历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四月初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在壮族,关于歌节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以刘三姐的故事最为著名和普遍认同。据说,刘三姐原来并不叫刘三■壮族山寨姐,而叫刘三妹,是唐代的歌仙。故事流传到后来,人们把刘三妹改成了刘三姐。

刘三姐天生一副圆润的好歌喉,聪明机灵。她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与爱情,揭露和讽刺地主的剥削压迫。刘三姐的行为赢得了贫苦大众的赞赏和支持,她成了人们心中的歌仙,但同时她也成了地主的■五色糯米饭眼中钉。

一年三月初三,刘三姐上山砍柴,地主派人砍断了她攀爬的山藤,刘三姐坠崖而亡。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歌仙,就在她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这便形成了歌节。

在歌圩节这一天,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壮族人们会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专门接待外村歌手。家家户户还做五色糯米饭和彩色蛋欢度节日。

在歌圩节期间,五色糯米饭是壮族三月三必不可缺的食品。

顾名思义,五色糯米饭就是五种颜色的糯米饭,即红色、黄色、紫色、黑色和白色。红、黄、紫、黑这四种颜色分别是用红蓝草、黄花、紫蕃藤和枫叶来染色。刘三姐 是壮族民间传说的人物。她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关于她的身世,有很多种说法,一说她出生在天河县下里的蓝靛村,那里至今还有她故居的遗址;另一说她的故乡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罗城,至今还有“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天然的大石。

糯米要在节日的前一天晚上就开始浸泡,直到第二天清晨女主人把它放入锅里蒸。每户人家中都会有一套专门用来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工具:一个平底锅,几根木棒,一个圆形的竹编镂空板和一个盆子。

首先,在平底锅中放入适量的水,再放入搭架的木棒,把镂空板平放在木架上,最后把装好糯米的盆子放在镂空板上盖上锅盖就可以起火蒸了。

不过,糯米在盆子里放的位置是有讲究的。没经过染色的白糯米放在最底层,黑色的放在最上层,其他三种可随意些摆放。这五色糯米饭就是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在节日期间,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三月三节日风情

在节日这天,如果家里养猪的还会自己宰杀一头猪,以及预先养好的鸡鸭,因为节日里有请客的习俗。主人会把做好的糯米饭装进一个个食品袋里,一起放进去的还有半只鸡或者半斤肉,这是用来送给来家里的客人的。■少数民族人物蜡像

节日当天,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可以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赛歌者的食宿一般都是附近的群众提供。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千米的男女青年都会来参加,届时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互定终身,互赠信物。在对歌的同时,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一种娱乐,但它同时也是壮族人喜结良缘的方式。

在歌圩节夜幕降临之后,村里未婚的男女就会迫不及待地会到寨子外去对山歌,唱着山歌找心上人。阿哥唱来阿妹对,如果在歌来歌往中姑娘家看上了小伙子,就把花绣球抛给对方。

花绣球是壮族极具特色的丝织工艺品,是姑娘给男子的定情信物。假如小伙子也看中对方,第二天便可以以绣球为证上姑娘家提亲了。一段姻缘就这样在山歌中促成了。

除了男女青年对唱山歌以外,村里的中老年人也会聚到一起进行歌圩比赛。这是一项纯娱乐的活动,一般是按男女分成两组来对歌,也可另作分组。

在节日期间,壮族人民除了对歌和抛绣球,还会集体举行一些活动,如踩高跷、30人板鞋比赛、抛绣球和千人竹竿阵。当然,这里的抛绣球与前面提到的抛绣球是有所不同的,这里的抛绣球是纯娱乐的活动,就是在空地上架起一个圆圈,在一定距离外将绣球抛过圆圈。

壮族的歌圩节一般要持续两三天,它是民间贸易的盛会,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阅读链接在歌圩节这天,壮族人请客一般是请晚餐,客人来到主人家首先要吃一碗五色糯米饭。而在晚饭正式开始之前主人家要进行一个家庭祖先的祭祀仪式。祭祀通常由女性,也就是家中的奶奶或妈妈来完成。祭祀用品主要有:三碗糯米饭、一碗熟肉、一碗糯米酒、几个水果、一些糖果、三个汤勺和三炷香。祭祀一般在自家的正门门口进行,点燃了香后就插在祭祀的地方。其他的东西用个米筛装着放在地上。这之后分别用三个汤勺舀满酒依次摆开,汤勺的柄要一致朝东的方向。这时,家庭的成员跟在奶奶或妈妈后面合起双手拜一拜,然后把汤勺里的酒倒回碗中。如此重复三次,第三次时将汤勺里的酒倒掉。这样,祭祀就算结束了,收拾好东西便可以邀请客人入座开饭了。吃饭时,一般相同辈分坐同一桌。愉快的晚饭结束后,主人必会送上一袋已准备好的五色糯米饭给将要离开的客人。侗族三月三的传说和民俗

侗族的“三月三”节,又称播种节,流行于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毗邻地区,是侗家为劝民适时耕种而设,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节期3天。■侗族表演

节后进入春耕大忙。节日活动各地不一,有的舞春牛,有的放花炮,有的踩芦笙,有的走亲串寨。有关“三月三”侗族节日的来历,传说有很多。一是传说三月三是侗族人民的播种节:很早以前,贵州省北部的侗族住在很远的地方,在那里人们按照桐树开花的日子下谷种,秧苗出得又齐又壮。于是侗家定下了桐树开花那天为播种节的规矩。但有一年,桐树直到端午节还不开花,侗■侗族舞蹈家误了播种期,颗粒无收,只好逃荒到了贵州北部。芦笙 为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的簧管乐器。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歌舞之乡”的称誉。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此后,侗家吸取了教训,一到三月三,人们就吹芦笙、唱山歌,意为相互提醒该收芦、种田了。从此侗家就不再错过时令。

由于在过此节时,人们在节日期间要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为此,此节日亦称为“花炮节”。

此节日从农历三月三开始,节期为5天。

每逢农历三月初一,侗族家家户户便开始做各种节日的准备工作。

三月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采来满篮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

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人群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小伙子取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端午节 我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要篮子,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子的时间。■侗族舞蹈

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拉手舞 我国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蹈队形以圆形为主。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移动。其动作以下肢步法变化为主,有向两侧横移或前后进退及抬腿、勾脚、踏足、跳跃等,贯穿于始终的动作是重拍向下的膝部颤动。舞者相互拉手,与相邻人拉手称小拉手,与相隔人拉手称大拉手。

这天中午,人们都集中在寨中心的广大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侗族村寨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在这一天,会有来自各地的客人参加。

到时候,不管是侗族、苗族,还是汉族,他们与侗家村寨上的主人一齐在芦笙场跳拉手舞。人人都可参加。老年男子一会儿身穿锦缎长袍,一会儿换上家织布短衣。舞会中要换衣好几次。

妇女们则在新衣、新围腰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剪纸花卉。图样精细好看。舞会到高潮时,芦笙场上歌声、呐喊声、铁炮声响成一片。

侗寨“三月三”节在三月初五这天临近尾声。初五下午,侗族主人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客人告别主人,准备回程。寨上的男女老少又和接客时一样,吹着芦笙,放响铁炮,送客人上路。边走边唱送客歌,一路依依不舍。中年男子男扮女装,头插银饰,身穿女衣女裤。挽着男客相送,说笑打趣,以示亲热。主人把猪头、猪尾送给最主要的客人,把猪肠子挂在客人的颈上,表示交朋■侗族姑娘在跳舞友一定要有头有尾:客人在时热情招待,客人别离时牵心挂肠。其他客人的颈上也分别挂上草绳穿的鸡蛋壳和过年泡的糍粑。糍粑 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我国南方一些地■三月三对歌区流行的美食。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风味更加鲜美可口。

至此,“三月三”节日结束。阅读链接侗族在三月三时,要以采葱蒜的方式去寻求情人,关于这个习俗,还有一个这样的传说:从前有个美丽的侗家姑娘良英,爱上了本寨勤劳朴实的桥生。桥生家贫,良英的父母嫌贫爱富,硬把女儿许给富家,逼迫良英三月初四出嫁。但良英对桥生忠贞不渝。到了三月初三,良英捞了半笆篓鱼虾,采得半篮葱蒜,和桥生来到金塘洞旁古老的莫嘎树下相会。不料,他俩被富家发现。富家恶棍对他俩大施淫威,百般辱骂,乱棍殴打。一对情人悲愤欲绝,于是各自在莫嘎树下印上一对深深的鞋印后,携手跳岩,投淘金潭而死。后来,每到三月三,侗族青年们就要来到莫嘎树下,看看这对脚印,吹芦笙,唱山歌。姑娘们还要模仿良英的样子,给情郎送笆篓、葱蒜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节日。瑶族干巴节的传说和民俗

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这是瑶族人们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瑶族舞蹈

关于瑶族的这个节日来历,跟一个传说故事有关:■美丽的瑶族姑娘

相传,在很久以前,野兽经常出入瑶族村寨伤人、损坏庄稼,为了保卫家园,寨子的英雄盘古率勇士上山狩猎、捕杀猛兽,盘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顶破腹部而当场死亡,那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

为了纪念英雄盘古,瑶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为纪念盘古的日子,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