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9:34: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小萌、张婕、李正 编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

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以作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对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进行了明确诠释。全书共分8章,主要介绍了服装设计相关概念、服装设计与人体美学、服装设计美学原理与形式美法则、服装设计构思方法、服装设计风格与款式廓形、服装色彩基础理论、服装设计中的面料与工艺、服装流行趋势与创意系列设计等内容。本书注重对服装专业学习者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启发读者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服装设计能力与艺术鉴赏力,为学习服装设计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本书内容详实、图文并茂、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以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为宗旨,以点带面,拓展读者视野,具有可学习性、可理解性、可操作性和新颖性。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服装专业教学用书,又可作为服装行业专业人员与广大服装爱好者的专业参考书。版权页书名: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作者:王小萌,张婕,李正编著CIP号:第288046号ISBN:978-7-122-33540-1责任编辑:徐 娟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两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这句话近一段时间我讲得比较多,还有一句话是“做事靠谱很重要”。这两句话我一直坚定地认为值得每位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记住,还要不断地用这两句话来提醒自己。

读书与写书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一般人写不出书稿很正常,但是不读书就有点异常了。为了组织撰写本系列书,一年前我就特别邀请了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老师到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来谈书稿了。我们一起谈了出版的设想与建议,谈得很专业,大家的出版思路基本一致,于是一拍即合。我们艺术学院的领导也很重视这次的编撰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

本系列书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从服装设计专业的角度出发,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本系列书的主体内容来自苏州大学老师们的经验总结,参加撰写的有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文正学院的老师、应用技术学院的老师,还有苏州市职业大学的老师,同时也有苏州大学几位研究生的加入。为了本系列书能按时交稿,作者们一年多来都在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撰写各自负责的书稿。这些书稿也是作者们各自多年从事服装设计实践工作的总结。

本系列书能得以顺利出版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各位作者。作者们为了撰写书稿,熬过了许多通宵,也用足了寒暑假期的时间,后期又多次组织在一起校正书稿,这些我是知道的。正因为我知道这些,知道作者们对待出版书稿的严肃与认真,所以我才写了标题为“两句话”的“丛书序”。在这里我还是想说:优秀是一种习惯,读书是迈向成功的阶梯;做事靠谱很重要,靠谱是成功的基石。

本系列书的组织与作者召集工作具体是由杨妍负责的,在此表示谢意。本系列书包括《成衣设计》《服装与配饰制作工艺》《童装设计》《服装设计基础与创意》《服装商品企划实务与案例》《女装设计》《服饰美学与搭配艺术》。本系列书的主要参与人员有李正、唐甜甜、朱邦灿、周玲玉、张鸣艳、杨妍、吴彩云、徐崔春、王小萌、王巧、徐倩蓝、陈丁丁、陈颖、韩可欣、宋柳叶、王伊千、魏丽叶、王亚亚、刘若愚、李静等。

本系列书也是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时尚艺术研究中心的重要成果。苏州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李正2018年7月8日前言

伴随着全球服装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已愈来愈备受世人瞩目,不仅在国际上享誉盛名,而且有着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等服装设计教育发展至今已有30余年,现在已经成为艺术设计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近年来全国各服装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得越来越规范,已逐步趋于成熟。虽然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设计院校相比,我们还有自身的不足,但教学水平与教学成果正逐步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

本书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为首要目标,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旨在传递服装设计基础专业知识,从而启迪读者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角度出发,坚持艺工相结合,全面而详实地阐述服装设计基本理论知识与学习方法,培养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原创的创意设计能力。在内容方面,为突出实用性与直观性,书中精选了大量的设计案例,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系统、全面地了解与学习。此外,书中还增加了“知识拓展”,使读者在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相关时尚历史资讯。希望本书能对相关院校服装设计教学课程的完善以及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和服装爱好者有所帮助。

在本书的编写与出版过程中,苏州大学艺术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各位领导始终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另外还要特别感谢苏州市职业大学张鸣艳老师、湖州师范学院徐催春老师、苏州大学王巧和唐甜甜老师、合肥师范学院宋柳叶老师以及苏州大学研究生杨妍、陈丁丁、陈颖、徐倩蓝、韩可欣等同学给予的无私支持和帮助。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阅和引用了部分国内外相关资料和图片,对于参考文献的作者在此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本书是编著者多年来教学实践的总结,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本书的内容还存在不足之处,恳请读者给予批评指正,这样也便于我们再版时加以修正。王小萌2018年6月第一章 绪 论

服装设计作为现代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形式与艺术形态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当下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向。服装作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精神性与物质性、审美性与功能性的多重属性,是时代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有机产物,不仅有助于人们营造良好的生存方式,更是提高人们生活品位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第一节 服装设计的内涵与构成

作为一门涉及领域极广的边缘学科,服装设计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宗教、美学、心理学、生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密切相关。这门极具综合性的艺术不仅涵盖了一般实用艺术的共性,而且在内容与形式及表达手法上又具有自身的特殊属性。一、服装设计与相关概念界定(一)服装设计

设计(Design)原意是指针对一个特定的设计目标,在计划的过程中求得一种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进而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而服装设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科技等环境中,依据人们的审美要求与物质要求,运用特定的思维形式、审美原理等进行设计的一种方法。通过服装设计,一方面,解决人们在穿着过程中所遇到的功能性问题;另一方面,将富有美观性与创意性的设计理念传递给大众。

根据设计的内容与性质不同,服装设计可以分为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服饰配件设计等。从服装设计的角度来看,服装设计是设计师根据设计对象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构思,是通过绘制服装效果图、平面款式图与结构图进行的一种实物制作,最终达到完成服装整体设计的全过程。其中,首先是将设计构思以绘画的方式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尔后选择相应的主题素材,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通过科学的剪裁手法和缝制工艺,使其由概念化转化为实物化。

一般来讲,服装设计可分为两大类别,即成衣设计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的消费对象往往是某一阶层的部分人群,如细分至不同地区、职业、性别、年龄、审美需求等方面,再细致划分出不同的消费层次。相较于成衣设计,高级时装设计则更具有局限性。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衣设计的对象是某一阶层的人群,而高级时装设计的对象往往是一个具体的人。(二)衣服

衣服即包裹人体躯干部分的衣物,包括胴体、手腕、脚腿等的遮盖物,一般不包括冠帽及鞋履等物。(三)衣裳“衣”一般指上衣,“裳”一般指下衣,即“上衣下裳”。有关衣裳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上体和下体衣装的总和;二是按照一般地方惯例所制作的衣服,如民族衣裳、古代新娘衣裳、舞台衣裳等,也特指能代表民族、时代、地方、仪典、演技等特有的服装。(四)成衣

成衣是指近代出现的按标准号型批量生产的成品服装。这是相对于在裁缝店里定做的服装和自己家里制作的服装而出现的一个概念,现在服装商店及各种商场内购买的服装一般都是成衣。(五)时装

时装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为相当一部分人所接受的新颖、入时的流行服装,对款式、造型、色彩、纹样、缀饰等方面追求不断变化创新、标新立异,也可以理解为时尚、时髦、富有时代感的服装。它是相当于古代服装和已定型于生活当中的衣服形式而言的。时装至少包含以下三个不同的概念,即Mode(样式)、Fashion(时尚)、Style(风格)。二、服装设计的特征与构成要素(一)服装设计的特征

伴随着现代服装行业的飞速发展,服装设计的内容与形式已成为服装生产环节中的灵魂。从服装设计的广义角度来讲,服装设计是服装生产的首要环节。同时,也是贯穿于服装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作为一种针对不同人群而进行的视觉衣装设计,特定人群对象的外在生理特征与内在心理特征直接或间接制约着服装设计特征。这种与科技、物质与文化的综合性设计艺术,既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升华,也是抽象到具象的系列转化。

在服装设计中,各种造型要素之间有着一定相互制约、相互衔接的内在联系。例如,不同的服装风格是由不同的面料与色彩进行体现的,不同的服装廓形是由不同剪裁方法进行体现的,而不同的剪裁方法通过不同的缝纫技术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些环节相互呼应,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服装设计不仅仅是对以上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整个着装状态进行全方位的视觉把控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时刻考虑到服装与环境之间,在造型与色彩上的相依共融的协调、统一关系。(二)服装设计的构成要素

服装设计主要由三大要素构成,即款式、色彩、面料。

首先,款式是服装造型的基础,是三大构成要素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主体构架方面。

其次,色彩是服装设计整体视觉效果中最为突出的重要因素。色彩不仅能够渲染、创造服装的整体艺术气氛与审美艺术感受,而且能为穿着者带来不同的服装风格与体验。

最后,面料是体现款式结构的重要方式。不同的服装风格、款式需要运用不同的面料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服装整体美的和谐性与统一性。

在不同风格的服装设计中,对于三大要素的把握程度与强化的角度也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需注意,三大要素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服装设计师应在把握国际流行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市场深度调研,全面并详细了解消费者的审美心理与物质需求,以及对款式、色彩、面料的实际要求。并从消费者的众多要求中分析、归纳出统一的、带有共性的设计要素,从而以此作为设计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应考虑到实施工艺流程的规范性与可操作性,以求在批量生产中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第二节 东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纵观东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服装从遮羞布走向时尚大舞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服装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服饰文化可以说是社会文化的直观表现。东西方服装作为世界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变化受到了东西方文明传播的直接影响。一、东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在东方服饰的发展进程中,东方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内敛、含蓄对东方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造就了东方服饰宽衣博带、端庄风雅的服饰特征。这种以不显露人体曲线为特征的服饰,具有极其浓烈的东方审美特性与神秘感。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对于服装的要求也渐渐转向开放性与自由性。东方服饰的发展也更加呈现国际化与多民族化的发展趋势。其中,最具有东方特色的服饰代表有中国的汉服(见图1-1、图1-2)、旗袍(见图1-3、图1-4)、日本的和服、印度的纱丽、中东国家的长袍等。图1-1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一)图1-2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二)图1-3 中式旗袍图1-4 20世纪40年代香云纱单旗袍(一)中国传统服饰

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改变,中国传统服饰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同时各民族都保有其各具特色的服饰,进而形成了服饰文化系统。在形制上,存在上衣下裳型和衣裳连属型两种式样,这两种式样通常配合使用,具有舒适自由的优点。在装饰纹样上,通常采用动物和植物纹样,纹样的不同也显示着穿衣者身份地位的高低。纹样的表现有抽象、写实等几种方法。在色彩上,通常是以青、黄、赤、白、黑五色为主,其他间色为辅,有着庄重严肃、古朴大方的特点。同时,服装色彩的使用也有着严格的等级规范,象征着社会身份地位。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服饰完全展示了其中庸、矜持、重视礼仪的民族文化,也大大影响了其他东方国家的服饰文化发展。(二)日本传统服饰

日本传统民族服饰称为和服(见图1-5、图1-6),它是根据中国隋唐时期的服饰演变而来的。和服发展到现在,既保有中国服饰的一些特点,又在此基础上有所改变,形成了独具日本风格的代表性民族服饰。图1-5 日式粉色传统和服图1-6 日式黑色传统和服

在中国唐代,随着遣唐使者进入日本,他们把中国的传统服饰也带入了日本。最初,仅仅是得到了达官贵族的青睐,后来这种具有大唐风韵的贵族服饰经过日本人的精美改造,呈现出别具一番韵味的视觉美感。其中,如把衣袖加长加宽、衣身加长、腰部束紧等,使人在穿着时紧贴衣身以体现人体的线条美。在经过这些改造设计后,日本人便将这种服饰确定为日本的民族服饰,即和服。(三)其他东方传统服饰

除了上述一些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服饰之外,埃及、中东及远东等国家的传统服饰也颇为精美。如阿拉伯国家的袍服(见图1-7)、泰国的纱笼(图1-8)、印度的纱丽(图1-9)等服饰都具有相当鲜明的民族特色。图1-7 阿拉伯国家男式袍服图1-8 泰国女士纱笼图1-9 印度女士纱丽

阿拉伯传统男袍通常比较宽松,长及脚踝,男袍多为白色,也有其他浅色,但无深色。当地身份尊贵的男士,或者是在参加正式活动时,还要佩戴一种长可披肩的白色头巾,并在头顶加一圈环箍。阿拉伯男性在穿着传统长袍时,一律只穿拖鞋,且不穿袜子。这是由于阿拉伯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炎热的气候使得他们只能穿拖鞋。即使是在出席一些正式的重要场合中,他们的双脚也只穿皮拖。虽然长袍款式相近,但是阿拉伯男性穿着的白色长袍并非都是千篇一律的。

实际上,每个国家大多都有自己特定的款式和尺码,如被称为“冈都拉”的男袍为例,几乎就有不下十几种的款式。如阿联酋款、沙特款、苏丹款、科威特款、卡塔尔款等,更有从中衍生出来的摩洛哥款、阿富汗套装等。

冬季阿拉伯男人也会穿着织物质地较厚重的服装,天气特别凉的时候,他们还会戴上一种白色钩编的无檐小帽,称为“加弗亚”或“塔格亚”,再盖上名为“古特拉”的白色棉布,有时候是红白相间的羊毛织物。其中许多服饰的形式都与古希腊时期的服饰颇为相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并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  知识拓展和服的秘密

莎士比亚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的衣裳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在服装式样不断推陈出新,新潮时装令人应接不暇的今天,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恐怕莫过于独特的传统服装了。日本的和服就是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的美轮美奂的民族服装之一,它以其别具一格的款式和高度的艺术性而著称于世。

据史书记载,远在公元3世纪前后就出现了和服的雏形。当时的日本服装,是被称为“贯头衣”的女装和被称为“横幅”的男装。所谓“贯头衣”,就是在一大块布的中央挖一个洞,穿着时从头上套下来,然后用带子系住垂在两腋下的布,再配上类似于裙子的下装,其做法相当原始,但非常实用。所谓“横幅”,就是将未经裁剪的布围在身上,露出右肩,如同和尚披的袈裟。日本的和服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日本出土的公元3~7世纪古墓的人形埴轮上已有各种和服的形象资料。公元8世纪,即日本的奈良时代,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开始频繁起来,大量的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人的服装)涌入日本,对日本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以及文学、宗教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日本人的服饰这一时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模仿唐代服装的趋势。和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当时和服的名称,如“唐草”“唐花”“唐锦”等均带有“唐”字就说明了这一点。而且,和服长衿大袖的特点就和我国唐朝的服装十分相像。到了大约600多年前的室町时代,和服基本定形,大致成为现代日本大众文化成为现在的这种式样。明治维新以后,这种民族服装开始被称为“和服”,以区别于西方传来的服装。几百年来,和服的制式基本上没有什么改变,始终保持了今天的这种样子。

宽袖、开襟、腰束、宽带是和服的普遍特征,这使得和服的款式看上去似乎千篇一律,实际上和服的种类很多。女性穿着的各种和服造型大同小异,主要的区别在袖子上,大体分为“黑留袖”“色留袖”“本振袖”“中振袖”等。这小小的不同,正是显示穿着者年龄、身份及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所谓“振袖”是指长袖和服,它是日本未婚青年女性的传统服装,比较豪华,袖子往往长达1m左右,甚至垂至脚踝,一般是在庆祝结婚或毕业的宴会上以及新年等节日才穿着的。“留袖”通常是指袖子相对较短的和服。“黑留袖”和服往往装饰有精致的花纹,它是中年妇女在婚礼、宴会及比较隆重的正式场合穿着的礼服。“色留袖”是有各种颜色的和服,穿着者比穿“黑留袖”的人年轻,也是在隆重场合穿着的礼服。另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色无地”的和服,这种和服没有花纹图案,但有颜色,通常印有“家徽”(家族的标志),一般是在平时穿着的。作为礼服的“色无地”有喜事和丧事之分,丧服大多为素色、黑色或白色,造型同“留袖”无大的区别。男子穿和服时,如果是出席比较隆重的场合,一般要在和服外面再罩一件名为“羽织”(即“羽织袴”,“袴”是男子和服的下装)的服装,它是一种特定的礼服,其作用和我国清朝的马褂相仿。在和服的长度方面,女装要长于男装。两者同样用斜襟,但男装是用左襟盖住右襟,女装则相反,是用右襟盖住左襟。

和服在穿着时有很多规定。仅衣襟的开合就有很多讲究,不同的开合具有不同的含义,显示穿着者不同的身份。例如,艺人在穿着和服时,衣襟始终是敞开的,仅在衣襟的V字形交叉处系上带子。这种穿着方式,不仅给人以一种含蓄的美感,而且还能让人从和服似脱非脱的状态判断出穿衣者的职业身份。相反,如果不是从事该职业的妇女在穿着和服时,则需将衣襟合拢。但即使同样是合拢衣襟,程度上也有区别,这是显示穿着者婚姻状况的标志。如果是已婚妇女,那么衣襟不必全部合拢,可以将靠颈部的地方敞开;而如果是未婚的女性,则一定要将衣襟全部合拢。古时候日本新娘出嫁穿的一套和服是12件,现在一般穿7件。年轻女性在结婚前必须学会穿和服。由于和服的穿着过程极为复杂,常常是一套和服要穿两三个小时,以至于在日本设有专门教人如何穿和服的教学机构一“穿戴教室”。全日本共有1200多家和服学校,仅东京一地就超过20家。日本的电台和电视台也常举办有关和服的广播电视节目,另外还出版关于和服的专业季刊和月刊。(摘自曹永玓著《现代日本大众文化》中国经济出版社)二、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

从西方服装发展的轨迹来看,大致经历了两次转折:其一是从古代南方型的宽衣形式向北方型的窄衣形式演进;其二是从农业文明的服装形态向工业文明的服装形态转型。

西方时装起源于法国巴黎,1904年法国服装设计师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见图1-10)通过废除使用了接近200年的紧身胸衣,参照东方和古典欧洲风格的服装而设计出新的女装,并且定期推出自己的时装系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具有现代意义的时装设计师。图1-10 保罗·布瓦列特(Paul Poiret)

这个时期的一些法国服装设计师,如玛利亚诺·佛图尼(Mariano Fortuny)、捷克·杜塞(Jacques Doucet)、简·帕昆(Jane Paquin)等大师都对时装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1910~1919年期间,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女性强烈要求把自己的身体从束缚型的服装中解放出来。她们热衷于参加社会活动,呼吁女权主义,这股极具“女权主义色彩”的社会潮流推动了时装的发展。其中,女性裤装第一次作为正式的服装部分呈现在大众眼前,这一里程碑式的纪念使女性服装设计产生了重大的变革,并由此衍生出现了一批新一代的时装设计师,如爱德华·莫林诺克斯(Edward Molyneux,代表作见图1-11)、让·巴铎(Jean Patou)、麦德林·维奥涅特(Madeleine Vionnet)等。至此,西方服装设计经历了一个从早期到成熟期的过渡阶段。图1-11 爱德华·莫林诺克斯(Edward Molyneux)代表作

1920~1939年被称为“华丽的年代”,这个时期的西方服装达到了第一个高潮——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时装设计大师——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见图1-12)。可可·香奈儿利用品牌为媒介,通过精致考究的设计,使时装成为社会的潮流。1930~1939年期间,相继出现了另外一些讲究典雅风格的时装设计大师,如尼娜·里奇(Nina Ricci)、阿利克斯·格理斯(Alix Gres)、梅吉·罗夫(Maggy Rouff)、马谢·罗查斯(Marcel Rochas)、明·波切(Main Bocher)、奥古斯塔·伯纳德(Augusta Bernard)、路易斯·波澜吉(Louise Boulanger)等。在此期间,女性服装的改革核心从黑色上衣转变为宽大的白色上衣,与上一个十年形成鲜明的对比。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电影行业也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对当时的时装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推动了整个时装产业的发展。图1-12 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

1940~1960年期间,西方欧洲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艰苦的恢复阶段。在此期间,虽然时装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依然在困境中有所发展。战后初年,法国时装业在一些设计师如克理斯托瓦尔·巴伦西亚加(Cristobal Balenciaga)、皮尔·巴尔曼(Pierre Balmain)等的领导与号召之下,在发展中不断探索,更加强调优雅风貌,从而使时装设计逐步走向恢复。

1947年,时装设计大师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见图1-13)以复古优雅的风格,适时推出了“新风貌”(New Look,见图1-14、图1-15),从而被誉为“温柔的独裁者”。除了“新风貌”先声夺人的优雅之外,女性内衣的改革也具有里程碑式的纪念意义。图1-13 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图1-14 迪奥的“新风貌”风格服装图1-15 迪奥先生和他的时装模特们

在这个时装设计的黄金年代中,涌现出不少时装设计大师,如休伯特·德·纪梵希(Hubert de Givenchy)、路易·费罗(Louis Feraud)、华伦天奴(Valentino)等。时装设计在这个时期的里程碑式的焦点还包括鸡尾酒会服装(Cocktail Dress)和婚纱。由于此时的时装业已经初具规模,因此时装设计的程序和产业的结构也都开始朝程式化的发展方向大步迈进。

在经过优雅的巅峰时代后,西方服装开始进入了动荡时代。在“反文化、反潮流、反权威”的意识形态主张下,这个时期的时装开始逐渐走向非主流化,即追求不拘一格的时尚艺术表现。同时也更加突出设计师个人的风格与审美主张,如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安德列·库雷热(Andre Courreges)、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帕科·拉巴涅(Paco Rabanne)、伊曼纽尔·乌加诺(Emmanuel Ugaro)、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马克·波汉(Marc Bohan)、盖·拉罗什(Guy Laroche)、索尼亚·莱基尔(Sonia Rykiel)、玛丽·匡特(Mary Quant)等,他们的设计开创了时装设计的“新异化的时代”,把时装引向了一个更加具有艺术表现韵味与社会思潮结合的新阶段。在当时来讲,时装设计虽然的确具有极强的震撼影响力,冲击了主流文化,改变了潮流脉象,但终究仍是敌不过商业主义的价值潮流。

自20世纪以来,西方服装一直存在于不断地变化之中,从“放弃紧身衣”到“露出腿脚”,从“强调曲线美”到“性别概念化”,这些表现方式虽然不同,但追求的目标却始终是相同的。

进入千禧年后,当下服装产业也更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西方独立原创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不仅引领着各种时尚风格文化不断前行,也为全球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知识拓展玛丽·匡特与她的“迷你裙”

玛丽·匡特(Mary Quant)出生于1934年,是“摇曳的伦敦”最重要的设计大师。她的贡献在于她设计了全世界第一条超短裙,创造了剪成几何形状的发型,使用了灿烂的色彩,并且设计了有图案的连裤袜。

1955年,玛丽·匡特在伦敦的皇帝大道上开了一间小小的时装店,叫“巴萨”,这是她的业务的开端,她的目标就是当时具有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她推出小到几乎无以复加地步的裙子,是后来的“迷你裙”的雏形。

玛丽·匡特是伦敦人,在歌德史密斯大学学习美术,她对设计的兴趣很大,因此开始尝试设计服装。由于她的青少年的倾向,服装设计活泼、青春,所以一经推出就获得巨大的成功,从而走上设计生涯。她喜欢直线方式,剪裁简单,具有日夜都可以穿的特点,很受青少年欢迎。她开始设计裙子的裙裾原来还是在膝盖以下的,但是后来越来越短,终于成为迷你裙,或者称为超短裙,她成为超短裙的创始人。

她的创造好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完全征服了20世纪60年代的青少年。她所设计的“热裤”、裤装、低挂到屁股上的腰带等,成了60年代的象征。她的标志是一个黑色的雏菊,出现在她设计的所有产品上,从服装到化妆品,无处不在,是品牌意识成熟的标志。

这里经常遇到一个具有争议的问题:是谁最先发明了迷你裙(见图1-16)?匡特不纠缠在这些问题中,她说迷你裙应该是街头的少女自己流行起来的,她作为一个时装设计师仅仅是把它们时髦化罢了,这个解释其实非常聪明,也是事实。图1-16 玛丽·匡特设计的“迷你裙”

玛丽·匡特的时装店中当时仅仅销售她自己缝制的服装。但是到20世纪60年代,她的商店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品牌。她设计的服装流行于全世界,她的业务也成为一个世界帝国。她设计的服装定位于年轻人,而她的设计是以简单为中心的。与那些复杂的巴黎时装比较,玛丽·匡特的设计非常清纯和简洁。她的设计包括时装、饰品、化妆品,都走同样的简洁的路线。她是第一位采用PVC塑料设计外衣的设计师,也是第一位设计有长长的背带的手袋的设计师,还是第一位把设计的目标锁定在青少年身上的设计师。现在非常流行的时装术语“面貌”也从她开始的。1966年她被命名为英国的“本年女性”。60年代的英国青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精神颓废,标新立异,玛丽·匡特的市场就是对准他们。她早期设计迷你裙深受英国青少年欢迎,因此她在1963年成立了“活力公司”,以造型简洁、年轻而标新立异的设计来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她推出的设计立即受到近乎狂热的欢迎,畅销西方世界,是嬉皮士的最爱。1965年,迷你裙和宇宙风格横行一时,玛丽·匡特把她原来已经很短的裙子再提高到膝盖以上4in(约10cm),形成极为短小的“伦敦装”,风靡世界。她设计了雨衣、紧袜、内衣和游泳衣,与迷你裙配合,形成时尚,之后又推出相关的家具、床上用品、领带、文具、眼镜、玩具、帽子等,内容众多,也形成自己的产品系列。

玛丽·匡特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先声夺人,但是到70年代末,她差不多完全被遗忘了,她出售了自己的业务,把精力完全放在为其他公司设计化妆品上。她与哈地·阿密斯(Hardy Amies)一样,完全靠自己以往的名望谋生,她的名字在日本迄今依然非常有号召力。

玛丽·匡特是最具有典型意义的20世纪60年代的时装设计师,她的名字和她的设计将永远被记录在时装史中。(摘自王受之著《世界时装史》中国青年出版社)三、我国当代服装设计发展现状

现如今,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服装审美的眼光也在逐渐提高,因此对服装也有了更为主观的认知与评判标准。过去,服装仅仅具备了物质属性,满足了人们对于服装功能性的要求。而今,人们更是着重要求服装的外在精神属性,通过自己的喜好来选择服装,彰显时尚个性。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逐渐开放,人们一改之前单一、沉闷的服装款式,模仿西方穿起了牛仔服、短裙等更能凸显个性和自由的服饰。服饰风格开始向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演变,样式也不再受到束缚。其中,裙装出现了各种款式,如一步裙、迷你裙、伞裙、短裙等。此外,服装的色彩也不再局限于绿、黑、蓝、灰中,而是更加丰富、夸张,极具个性表现力(见图1-17)。图1-17 我国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牛仔裤

在服装品牌发展方面,人们更加追逐名牌和高档的服装产品,认为越是国际知名、价格不菲的服饰,就越能彰显其品位和时髦感。有些人甚至完全不顾其超出消费能力范围的昂贵价格,逐渐养成了炫耀、攀比的不良心态。这些现象在当下年轻人群中较为普遍存在。

与追求“名牌效应”相对,“文化衫”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见图1-18),虽然其质地只是棉质的普通汗衫,但上面印染的各种个性图案或符号文字给予了服装全新的视觉吸引力。它使社会中更多的大众消费阶层无须通过购买高昂的名牌服饰,就能彰显自我个性。“文化衫”的选择多种多样,人们不仅可以选购不同风格的图案,而且还能将自己喜爱的图案或符号文字印在服装上。无论是卡通形象、山水风景,还是与众不同的符号文字,都可以通过自由化的想法表达来彰显与众不同的个性魅力。图1-18 优衣库与LINE品牌合作款文化衫

在服装生产方面,我国的服装生产不仅可以借助电子技术方便地进行样板分类、型号比对、成分检验等程序,而且能够使用机器代替人力,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和时间的作用。此外,还实现了利用全息摄影设施快速记录顾客的身材数据,通过计算机输入顾客的个人喜好、风格特征及出席场合的要求,包括面料、款式和色彩等其他细节,从而制作出最适合顾客的服装。最后,用计算机制作出顾客身着这件服装的立体形象,并显示在屏幕上,为顾客提供参考并方便修改。这种利用高科技的服装生产流程代替了传统的量体裁衣等传统手工艺,虽然能使之更有效率,使顾客对成品的满意率更高,但或多或少缺失了一种匠人精神的内在神韵。

在服装面料方面,自然纤维如棉、麻、丝、毛等作物的价格随着人均自然资源的减少而逐渐昂贵,因此,自然纤维所制成的服装将越来越贵。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合成纤维产量巨大且价廉物美的特性会成为日常服饰的首选面料,也将同时受到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当下服装市场上各种风格类型的服装层出不穷,流行趋势也在频繁地更新换代。这也就要求现代服饰朝向更加多元化、更加高档的国际主流时尚方向发展。对中国而言,中国服饰的款式、色彩、面料等都将向其他国家的服饰风格靠拢。其中既有受他国文化冲击的原因,又有中国想要模仿西方先进服饰观念的因素。但与此同时,中国也会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饰与品牌。简而言之,未来中国服饰将会融合中西方共同的服饰文化特色,变得更加多样纷繁。第三节 服装设计师专业素养

在服装设计新浪潮中,如何看待服装艺术、领略并感受服装本身的语言,成为当下网络新媒体时代“注意力”经济中的“眼球之战”。一方面,这要求服装设计师要具备良好的审美观;另一方面,也要求服装要兼具本身美观时尚与低调优雅的双重属性。因此,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的过程中,既要忘掉自己的本真,又要完成在设计中所想表达的精神内涵。一、服装设计师的分化与演变

随着科技发展与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中,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与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严格的行业界限也正在逐渐淡化。服装设计师极具想象力的思维模式正迅速冲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以千姿百态的形式释放出来。新奇的、诡谲的、抽象的视觉形象,极端的色彩不断出现在令人诧异的服装形式对比中。服装艺术所彰显的设计形式也越来越多,令人目不暇接。

服装设计师在执行设计任务的时候,绝不能仅仅只从个人的审美角度出发,满足个人的审美需求,应当同时兼顾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情感审美的多角度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创新。当然,在这些众多需要的价值理念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与特殊性。服装设计是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的重要产物,它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运用一定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会诞生不同的服装形式,因此,运用相似的服装设计构思,遵循不同的社会规范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

当下服装行业中多种多样的设计理念层出不穷,如何在设计过程中遵循设计规范,满足众多的“需要”,这也就要求了设计师需要不断地去协调设计任务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关系。服装设计师既要有服装艺术设计的综合素质和实力,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市场观念、决策能力及应变能力。

总而言之,在服装设计过程中,服装设计师要善于通过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来强化服装本身的艺术视觉效果。服装设计的成功与否,时常取决于设计师自身的艺术审美品位、综合文化素质以及利用和把握各种艺术造型要素的能力。二、服装设计师的基本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首先要热爱艺术、时刻关注流行资讯,其次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扎实的绘画功底,最后要拥有一种艺术理想,即创造自己独有的艺术世界,拥有敢为人先的时尚设计理念。身为时尚的探险者与弄潮儿,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做到对服装情有独钟,对普通的面、辅料有一种独特的欣赏能力与感知能力。

在服装设计前期的积累阶段,服装设计师要学会借鉴大师的优点,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和设计灵感。但这绝不等同于拼凑和照搬,而是通过学习服装设计大师的优点,同时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独立思考与设计。

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裁剪、制作工艺技术是服装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表达设计意图的重要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会裁剪和制作服装就是学会服装设计了,掌握这些基础只是说明可以运用一种表达设计意图的工具而已。因此,从服装设计的整体实践过程中,绘画设计图仅仅是设计的开始。但不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只会“纸上谈兵”者,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

总而言之,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基本知识结构。(1)学习赏鉴、善于观察的本领。学会从优秀作品中汲取灵感,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发掘设计理念。(2)扎实的设计能力。能够独立思考,掌握服装设计基本要素。(3)深厚的艺术造诣。对服装设计有较高的审美把控力,具备敏锐的时尚洞察力,并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进步。(4)丰富的市场经验。能够把控服装市场动向,深入调查研究。(5)人格魅力。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6)基本专业技能。熟练掌握服装设计所必备的设计软件,如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能够独力完成从创意收集、绘图设计、成衣制作的全过程。熟悉各种服装面料、辅料,能以不同方式进行组合再造设计。思考与练习1. 服装设计的来源、定义、特征及作用是什么?2. 简析东西方服装设计发展历程。3. 作为一名服装设计师,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素养?第二章 服装设计与人体美学

从古至今,人类在历经不同年龄阶段的时候人体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同时也要求着服装造型的不断变化。从生理学角度来看,男女人体在身体结构上有着最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经过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熏陶后,以不同服装风格与款式造型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服装设计中,服装造型款式的多样性建立在人体美学基础之上。不同的人体结构与外形特征,是服装造型设计审美的关键因素。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服装之时,不仅要考虑到人体的运动机能,突出其实用性与功能性,更要兼具其外在的美观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同的人体造型结构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服装整体造型的美感。设计师除了要具备对服装造型的专业设计技能外,还要在设计前对人体结构有着充分的了解。

服装设计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应密切结合人体的形态特征,利用外形设计和内在结构的设计强调人体优美造型,扬长避短,充分体现人体美,展示服装与人体完美结合的整体魅力。第一节 人体的基本结构与外形特征

服装是以人体为基础进行造型的,通常被人们称为“人的第二层皮肤”。人是服装设计紧紧围绕的核心,服装设计不仅要依赖人体穿着和展示才能完成,同时还受到人体结构的限制。因此,服装设计的起点应该是人,终点仍然是人。在生物学分类中,人体隶属于脊椎动物。人体的脊椎成垂直状的纵轴,身体左右两侧对称,这是人在形态构造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要特征。一、男性人体基本结构与外形特征

从人体工学的角度出发,服装与人体体型具有唇齿相依、鱼水不分的关系。人体的外形可分为头部、躯干,其中躯干包括颈、胸、腹、背等部位。上肢包括肩、上臂、肘、下臂、腕等部位。下肢包括胯、大腿、膝、小腿、踝等部位。

首先,从外部形态上看,男女两性最明显的差异是生殖器官,这是第一性差。第一性差以外的差异称为第二性差,我们所说的男女体型差异主要是指第二性差。

其次,从人体的整体造型上看,由于长宽比例上的差异,明显地形成了男女各自的体型特点。男性体型(见图2-1)与女性体型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躯干部位,特别明显的是男女乳房造型的差别,女性胸部隆起,使外形起伏变化较大,曲线较多,而男性胸部较为平坦,曲线变化不大;从宽度来看,男性两肩连线长于两侧大转子连线,而女性的两侧大转子连线长于肩线。从长度来看,男性由于胸部体积大,显得腰部以上发达,而女性由于臀部的宽阔显得腰部以下发达。自腰节线至臀部下部连线所形成的两个梯形中看,男性上大下小,而女性则上小下大,男性腰节线较女性腰节线略低。女性臀部的造型向后突现较大,男性则较小。女性臀部特别丰满圆润而且有下坠感,臀围可视效果感觉明显偏大,男性臀部可视效果感觉明显偏小,并且没有下坠感。图2-1 男性人体外形

再次,男性与女性虽然全身长度的标准比例相同,但他们各自的躯干与下肢相比,女性的躯干部较长,腿部较短,而男性的腿部却较长。男性由于胸部体积大,显得腰部以上发达,最明显的是肩部宽阔、臀部“弱势”,从而形成了男性体魄的标本。这也是当代人们对男性体型审美的认可,由于受此审美思想的影响,当代服装设计师在设计男装上衣时夸大肩部造型设计就成为男装上衣设计的一般性法则,这一设计法则在男装各类上衣中基本上是通用的,当然具体设计手法可以灵活多变。

例如,可用分割线设计、加垫肩设计、色彩分割组合设计等。男装上衣主要有夹克衫、衬衫、西装上衣、中山装、两用衫、背心等,这些款式的男装都需要表现男性的气质、风度和阳刚之美,强调严谨、挺拔、简练、概括的风格。这都与男性体型给人的直觉感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想,设计师还要使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出男装的美感。

图2-2是不同身型的男性人体。图2-2 不同身型的男性人体

最后,男性体型的三围比例,即胸围、腰围、臀围,与女性体型的三围比例相比有较大的差异。男性体型的三围数值相差较小,而女性的腰围与臀围的数值相差较大。所以男性体型可用“T”形来概括,女性体型可用“X”形来概括,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出男性体型本身的挺拔、简练的特征和女性体型本身的曲线、变化的优美特征的对比。简略的T形和X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不同性别的服装外形特征的设计思维,从古到今都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西洋服装史上这一特征更为突出。实际上,以上这种视觉观念在人们的思想里已经根深蒂固,只是在设计男女不同的服装时应该去认真地研究它,以获得有规律的东西来为设计服务。例如,男式大衣类的设计多以筒型、梯形为主,而女式大衣类多以收腰手法进行设计等。

从服装史的角度来看,裤装原本是男性的专利,这与人类对男性的审美标准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当然这与不同性别的社会分工也有着根本的联系,也就是这些诸多因素的并存而产生出了现实的审美。裤装便于行动,给人以实用、动作和体力工作比较方便,所以设计师常依男性体型为参照对象,设计较为宽松的裤型,尤其是横裆和中裆部位。

从裤装的使用功能来研究,男装裤型的设计也要求与女装要有使用功能上的区别,特别是在结构设计方面的要求更是突出。如男裤的门襟设计要求既要符合穿脱方便又必须要符合男子小便方便的特殊性使用功能。所以男裤的门襟一般都是设计在前裤片左右的中央处,门襟的长短依人体功能的要求为准,一般为18~20cm(标准裤型,不包括低腰裤)。

当然女性的裤子门襟的设计就不一定要考虑这一特殊要求了,我们看到现在有许多女裤的门襟也都是设计在裤型的前面正中央,甚至与男裤的区别几乎为零,这主要是受女装男性化设计思潮的影响产生的一种流行款式而已。但是女裤开的门襟之长度一般短于男裤,男裤要考虑小便的方便功能,而女裤则是要考虑穿着时的腰围与臀围的可穿性功能,女裤这个设计也同样有着某种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

男性体型突出的特征是人体上体部位的“膀宽腰圆”,所以受此影响男下装设计一般不予强调腿型和展示下半部的体型特征,而受女性体型特征和审美观念的影响,女裤、女裙的设计却正好相反,设计师一般都要较多地考虑如何设计优美的女下装来充分展示出女性的曲线美。

男性体型中三围的比例关系决定了男装风衣类的基本款式造型,这类款式主要包括历史上的男性袍服,现代的长、中、短风衣(见图2-3),长、中、短大衣等。这些款式的设计一般都受男性躯干造型固有特征的影响,多以男性躯干造型为设计参考,所以这类服装收腰设计很少,外形以筒形居多。图2-3 男式风衣

另外,男式礼服(见图2-4)设计更要以男性人体的造型特征为根本,强调礼服的整体轮廓造型,符合男性体型的结构比例,严格、精致的制作工艺,使用优质服装面料以及沉着、和谐的服装色彩。图2-4 男士礼服二、女性人体基本结构与外形特征

人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审美有着不同的要求,如女性的体型特征与女性走路的姿势特征都与男性有着很大的差异,女模特走“猫步”是一种美、一种时尚,是具有性别要求的,这也是一种心理需求,设计师应善于利用服饰心理效应捕捉女性人体体型特征,从而设计出符合时代审美的服装。其中,欧洲中世纪之后女装的发展与中华民国初期的女装设计都极其注重女性体型的固有特征,具体表现在细腰、丰胸、夸张臀部的整体曲线造型上。

在19世纪欧洲服装史上一度出现了紧身胸衣(见图2-5),以特制的服装来装束女性,夸张女性臀部造型体型,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肉体来达到这一目的。图2-5 女士紧身胸衣

另外,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对不同性别的人设计服装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受其体型特征影响的,这种影响往往是很主观的,也就是审美观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特别是女式裙装的设计更是受女性人体造型审美的影响,例如欧洲新洛可可时期流行的女式裙装(见图2-6),从中可看出女性体型特征对女装设计影响的力度。图2-6 正在穿着克利诺林的新洛可可时期女性

在女式裤装设计方面也是如此,设计师在遵循实用原则的前提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体现女性的臀部和腰部、腿部的美感,所以女式裤装的设计多以“收腰显臀”为设计原则(见图2-7)。即便是宽松式的裤型也往往是将宽松的部分设计在臀围以下,使得裤脚管宽松,因为这并不能破坏“收腰显臀”的可视效果,如大喇叭裤和宽脚裤等。图2-7 女士牛仔裤装

女性体型的曲线感在女式礼服的设计方面更是受女性体型特征的影响,设计师要考虑女性人体体型本身与礼服相互融合而展示女性独特魅力的效果,如晚礼服要以胸围、腰围、臀围造型的比例特征为思考重点,力求要设计出具有曲线美、富有女人味儿的礼服。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中国今天的婚纱礼服(见图2-8)设计同样强调“袒胸露臂”“收腰显臀”甚至夸大女性臀部造型,并且对头饰“精雕细凿”配以长长的裙拖,这样的设计正是女性体型特征本身传达出的“内容”,也深深地影响到了设计师的设计审美。正是这些极美的人体带给了服装设计师无穷的想象空间和设计灵感,从而创造出了灿烂的现代服饰文明。图2-8 中国婚纱品牌LANYU第二节 不同体型的服装设计原则

人的基本体型是由头部、躯干、上肢、下肢四大部分组成的,但是每个人的体质发育情况各不相同,在体型上就出现了高矮、胖瘦之分。还由于个人发育的进度不同、健康的状况不同等也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体格。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必须要考虑人的不同体格的特点,并科学地加以修饰。一、A型体格服装设计原则

A型体格又称为“梨型身材”(见图2-9)。A型体格的人群通常肩窄、腰细、臀宽、大腿丰满,脂肪主要沉积在臀部及大腿。上身较瘦,下身多半丰满,就像字母“A”。图2-9 A型女士体格

A型体格的形成与雌激素大量分泌有关,流露出强烈的母性感。男性若是呈现这种身材,则不利于运动,且缺乏美感。在针对A型体格的人群进行服装设计时,应当夸张加大服装造型轮廓,修饰下半身,用以遮盖多余的脂肪和赘肉为主要设计攻破点。

一般来讲,由于A型体格的人群肩部比胯部窄,因此只需使肩膀看上去接近胯部的宽度,就可以打造成标准身材。除此之外,对肩部进行肩章等装饰设计的服装也能增强肩宽、提升肩部线条与立体视觉造型感。

垫肩西装、大翻领设计的服装、一字领的上衣、公主袖(见图2-10)、宽松的T恤、印花图案等都可以在视觉上使肩部显宽。在针对A型体格的人群进行服装设计时,设计师要特别注意不仅要增加肩部宽度,而且要避免进行具有膨胀感的下装设计,应当以简洁为主要设计方向。图2-10 女装公主袖款式

为A型体格人群设计服装时可采用“色彩弱化法”,即推崇“深色收敛,浅色膨胀”的设计原理。因此,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色彩的视觉效应,通过服装色彩搭配来调整身材比例,凸显优点,掩盖不足。

例如,在设计整体套装的过程中,应尽量在上装使用浅色,下装使用深色进行色彩组合设计搭配,并与视觉平衡法相结合进行综合设计,这样所呈现出的服装作品效果会更加完善(见图2-11、图2-12)。如浅色的上衣款式可增加肩部的宽度,而深色的下装则可以收敛视觉比例,无论是色彩还是轮廓上,都帮助A型体格的人群收敛臀、胯部的视觉线条。图2-11 适合A型体格女性的拼色连衣裙图2-12 女士腰部拼色连衣裙

对于A型体格的人群而言,设计师通过肥大、宽松的长裤、长裙设计,可以有效地将其下半身进行遮挡,以达到弱化臀、胯部和腿部人体结构线条的目的。

例如,当设计师在为A型体格的人群设计服装时,应当尽量避免紧身设计,多选择“宽松式”的设计理念,弱化臀、胯部与腿部的轮廓,在视觉上进行遮挡设计。设计师需要注意简化下身,尤其是臀部和大腿的衣量,不能对这些部位进行强化,因此在下装设计方面,应避免在臀部附近有任何复杂的装饰设计,如强烈的对比色设计、较大的口袋设计、过于装饰性的滚边设计等。此外,紧身衣裤、针织面料、印花图案的下装设计都是不合时宜的。同时,应尽量避免选用质地柔软、贴身的面料进行下装设计。

除此之外,设计师在运用“遮挡设计原则”时,应当多为A型体格的人群设计H型、茧型的长款服装。这类服装款式会帮助A型体格的人群隐藏肩部、腰部、臀部的宽窄变化。设计师在设计H型或茧型的服装时,要对下身服装进行简化设计,以低调或增长为设计主旨,始终遵循“上宽下紧”的设计法则。

除此之外,A型体格的人群还要学会利用抢眼的项链(见图2-13)、围巾(见图2-14)等饰品,把他人的注意力集中在较瘦的上半身,这样就能扬长避短,彰显优势了。图2-13 造型夸张的项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