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04:32:56

点击下载

作者:月润江南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试读: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大宋帝国三百年·第一部/月润江南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ISBN 978-7-302-53597-347707-5

Ⅰ.①大… Ⅱ.①月… Ⅲ.①中国历史—宋代—通俗读物 Ⅳ.①K244.0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73926号责任编辑:陈立静封面设计:杨玉兰责任校对:吴春华责任印制:刘海龙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网  址:http://www.tup.com.cn,http://www.wqbook.com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邮  编:100084社总机:010-62770175邮  购:010-62786544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edu.cn质量反馈: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cn印装者:三河市少明印务有限公司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开  本:170mm×240mm印  张:16.5字  数:278千字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印  次:2020年1月第1次印刷定  价:49.80元产品编号:078197-01月润江南

准80后汉子一枚。生于湘水之南,学于长安之麓,居于渤海之滨,耕于历山之下。自幼喜爱历史,常常沉醉其间,曾将半月饭费换回史书一册,有此精神食粮,竟全然不觉肚饿。历史虐我千百遍,我待历史如初恋。好在苦心人天不负,字里行间爬了好几年,头顶总算冒出了一点小光环:头条官方认证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天涯论坛煮酒论史版块人气作者。始终相信“历史本来就很有趣儿,历史也可以写得很有趣儿”,愿与诸君分享乐趣儿。内容简介

本系列图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从唐末农民起义到崖山海战之间三百余年中发生的历史故事。

本书史料均源于正史,其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有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既有帝王的开疆拓土、或明或昏,也有名臣们的生平际遇、宦海沉浮,众多人与事交织成一部大气磅礴的两宋历史剧,读者可从中感受到那段时期的社会风貌与人情百态,更可从人与人及国与国的博弈中品味世情的冷暖与处世之道。

本书行文沉稳大气而不失轻松幽默,语言极具镜头感,读来有“追剧”的感受,令读者不忍释卷、拍案叫绝,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历史小说。自序

我很喜欢历史,因为历史很有趣儿。有趣儿的人、有趣儿的事、有趣儿的片段,构成了有趣儿的历史。

我喜欢徜徉在这有趣儿的历史长河中,感受着、体会着那悠长的时光隧道深处曾经的金戈铁马、荡气回肠,曾经的英雄迟暮、黯然神伤。这些有趣儿的人和事,纵然相隔千年,却依然闪耀着光芒,吸引着后人去探究、去寻找、去品味、去思考。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她从未走远。我相信,这是每一位喜欢历史的朋友共同的感受。于是,我想把那些有趣儿的历史写下来,献给自己,也献给所有喜欢历史的朋友。

在本书中,我用我的方式主要记述了从公元960年(北宋建隆元年,陈桥兵变)到公元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崖山海战)期间,两宋319年有趣儿的历史。

本书的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汇编》等宋朝史料,以及《涑水纪闻》《默记》《闻见近录》《丁晋公谈录》等宋人笔记。要知道,写历史,我是认真的。当然,为了行文的流畅,也为了阅读的方便,在对历史事件、人物等进行叙述的过程中,相应的出处就不再一一标注了。

这样做有个更重要的好处,就是能保持历史的趣味性。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曾读过太多艰涩难懂的历史古籍,也曾读过太多学究气十足的历史著作,这样的书读得多了,往往会有一种怅然若失、索然无味的感觉。

历史本来很有趣儿,历史也可以被写得很有趣儿。

我相信,用一些有趣儿的文字写一段有趣儿的历史,一定很有趣儿!

我更相信,我不孤单,一定会有一群有趣儿的朋友伴我一路前行,这个过程一定也很有趣儿!楔子

国学大师胡适先生曾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在我看来,有时候历史更像一个任性调皮的小男孩,因为他总是出人意料。就像我们即将了解的这段历史,一个辉煌王朝的开端恰恰源于一个落魄流浪的人。

这个人名叫赵匡胤。“匡胤”这个名字还是蛮讲究的:“匡”即“匡正、救济”,“胤”即“子孙后代”。很显然,爹地妈咪给取这个名儿,就是希望小赵同学能匡时济世、福泽子孙。

可是,目前这位流浪汉同志考虑的并不是什么“匡胤”的问题,而是“匡肚”——如何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对一个流浪汉来说,吃饭才是头等大事。流浪汉赵匡胤的行囊就要见底,而且异地他乡举目无亲,这秋风也不知道向谁去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哪!

老天爷似乎想给他来点更刺激的。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江湖的地方当然就有赌徒。路边的几个年轻人此时正赌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反正也没几个钱了,不如赌一把,兴许能绝处逢生呢。

但凡江湖人士走投无路时,多半会选择赌,孤注一掷是江湖的一大特色。于是,赵匡胤决定试试。别看这个营养不良的青年脸色不好(流浪的缘故,可以理解),可手气却是出奇地好,一下子大杀四方。

眼瞅着那银子像着了魔似的一个劲儿地飞进赵匡胤的腰包,这伙人被惹急了。在那个年代,有两种人是不能惹的,一种是兵,一种是匪。很不幸,流浪汉小赵遇上了其中之一——匪。

这帮赌徒本就是当地的小混混,平常保护费收惯了,混吃混喝是家常便饭,走路都呈螃蟹状,从来只有欺负别人的份儿,如今哪能受得了这鸟气,一听赵匡胤的外地口音(河南话),二话不说,一哄而上,板砖木棍一起招呼。

虽然赵匡胤同学也算是个练家子,武艺很是了得。可武功再高,也怕菜刀,双拳再强,难抵四掌。面对一群急红了眼的匪徒,小赵同学只有招架的份儿了,几个回合下来,终于不敌,被一顿海扁,抢了个精光,连最后几个救命的铜板也算作辛苦费一块效劳了。可见,赌博确实不是件好事,输了固然心情不爽,赢了也未必走得出场,弄不好还赚俩熊猫眼,实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活儿。

钱没赢到,反而吃了一顿“排山倒海”。人财两失,怎一个背字了得,小赵同学那时混得可真够矬的。然而苦难是一块试金石,有的人视它如鸿沟,无法跨越,自甘沉沦;有的人视它如垫脚石,从容面对,越挫越勇。很显然,赵匡胤属于后者。在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中,赵匡胤咬咬牙挺了过来,并充分发扬了流浪汉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某一个没刷牙没洗脸外加没吃早餐的清晨,面对着朝霞,豪气冲天地写了一首诗。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辣达”,怪怪的形容词,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怪怪的押韵——其实根本就不押韵。

不伦不类,毫无章法,这叫什么诗嘛!

这的确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诗,但在我看来,它不是诗却胜似诗。诗以抒怀,诗以言志。这首诗(我们姑且称之为诗吧)正是赵匡胤当时心态的写照。

流浪的生活给了他苦难,也给了他收获,让他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更清楚了人生的价值。他开始有了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当然不是流浪(请注意这句话)。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首不像诗的诗却暗合了他人生的际遇,而他也像诗中的那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光耀一片三百多年的锦绣河山……第一章 我来也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二月十六,夜,帝都洛阳夹马营。

禁军将领赵弘殷家喜事临门,夫人杜氏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后来开创大宋三百余年基业的赵匡胤。

在古代史书中,但凡皇帝出生总是会有异象,比如风呀雨呀、火光冲天呀、紫气升腾呀,总而言之,就是变着法儿地告诉你这个人不一般,仿佛这个光屁股小子一生下来就不是吃奶的,是天命所系来拯救苍生的——尽管他也和所有正常婴儿一样吃奶拉粑粑。没办法,中国特色嘛,历朝历代都是这么愚民的,皇家专利,祖传秘方,雅俗共赏,万民同乐。

赵匡胤也不例外,史官也是按着这个老套路发挥。史书记载,杜氏梦见太阳落入怀中,不久就有了身孕。赵匡胤出生的那天夜里“赤光绕室”,就是满屋子放红光,邻居们还以为赵家失火了。尤为奇特的是“胞衣如菡萏”,胎盘好似一朵荷花,浑身更是香气扑鼻,浓郁芬芳,且“异香经宿不散”,故得乳名“香孩儿”。不仅如此,这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身上还有一层令人惊异的金色,《宋史》记载为“体有金色,三日不变”。

浑身金光闪闪,而且三天不变,简直就是一个金娃娃。在古代,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天有一个学名——新生儿黄疸。刚出生的赵匡胤可能身体不太好。|出身|

身体不太好的小赵同学,出身却比较好。赵匡胤祖上三世为官,属于中等水平的世宦之家。高祖赵朓在唐朝末期的官场里混,历任永清、文安、幽都三县县令。曾祖父赵珽在唐末各地的藩镇中谋职,后逐步升官至御史中丞,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部长,虽然官名很唬人,但在唐末乱世中,这只是藩镇大佬们给手下文官安排的一种闲职。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也算是地方实力派。

赵匡胤的祖先大多出身于文官系统,到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这一代,事情有了变化,赵家开始弃文从武了。史载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在后梁(907—923年)时期开始从军,为当时的河北藩镇军阀赵王王镕的帐下大将。时值后唐(923—936年)庄宗李存勖为争夺中原地区,领兵在黄河一带与后梁部队大战,两军势均力敌,关键时刻,李存勖向土豪王镕请求援军。赵弘殷奉王镕之命,率领五百骑兵驰援李存勖。战斗中,赵弘殷身先士卒、锐不可当,深受李存勖赏识,被其留在帐下。

后来,李存勖终于夺了后梁的天下,定鼎中原,登基称帝。赵弘殷由此攀龙附凤、平步青云,被李存勖任命为飞捷指挥使,通俗一点说就是后唐中央禁军的将领,也就是禁卫军的小头头,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说起来,赵弘殷这禁军将领当得实在有点意思,为嘛呢?因为他历任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个朝代的禁军将领,给N个皇帝站过岗,不管皇宫里如何刀光剑影、鸡飞狗跳,这位赵将军都能获得每届新BOSS的信任,屹立不倒,继续着他那份非常有前途的保镖事业,实在令人佩服!

不过在那个充满着无厘头的时代,赵保镖顶多算个超级打工仔,因为还有一个打工皇帝——老神仙冯道。这个史上最牛的不倒翁,还是留到后面再细谈吧。

赵弘殷虽然官职不高,但相对稳定,好歹算是个中产阶级,生活比一般的老百姓可谓是天上地下了。尽管处于战乱频仍、硝烟四起的年代,赵匡胤仍然拥有一个比较滋润的童年。|铁头门|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个当将军的老爹,小赵同学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舞刀弄枪、策马扬鞭就是他童年的最爱,以至于调皮捣蛋、顽劣异常。

有一件事情很能说明问题。小赵同学为了过一把将军的瘾,拽来一匹未经驯化的烈马,连马鞍都没套就窜到马背上了。马匹受惊,一路狂奔,向城门口疾驰而去,得意忘形的小赵同学一脑门撞在城门洞上,直挺挺地摔了下来。路边旁观的人都以为他必死无疑,没想到这小子跟没事人似的,一骨碌翻起身来,追了出去,直到驯服烈马,趾高气扬地回来为止。

头可断,血可流,男人面子不能丢。这铁头哥们的倔强性格由此可见一斑。而“铁头门”事件也让大家对这个超级男生产生了金甲护身的错觉,使他小小年纪就已小有名气。正应了张爱玲的那句话——出名要趁早。

其实,小时候调皮的孩子长大了往往能成大事,所以孩子调皮并不是什么坏事。调皮的赵匡胤小朋友就这样在喊打喊杀的军营里逐渐长大,很快和一帮军官子弟混熟了,这其中就包括韩令坤(请记住这个人的名字)。

部队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身上流淌着军人的血液,最喜好的自然是军事类游戏,“之乎者也”显然对他们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对这群孩子来说,屁股是用来骑马的,不是用来坐课椅的。赵匡胤同学平时最喜欢的就是和小朋友们玩兵法布阵的游戏,他常常自任大将军,指挥手下的一帮小屁孩儿排兵布阵,指挥得有板有眼。队列排得整整齐齐,他自己在队列后压阵,一路浩浩荡荡,招摇过市。路人见了,无不惊异。

一个人的时候,赵匡胤也闲不住。家门口附近有一个小石马,他时不时地跨上去感受一下,驾驾驾地边呼号边挥刀舞棒,玩得昏天黑地。小小的他,心中却有了一个驰骋疆场、策马扬鞭的大大梦想。

受军事家庭的熏陶,赵匡胤还喜爱射箭和武术,而且这小子天生就是一个练武的料儿,再加上父亲的悉心教导,小赵同学进步神速,武艺日益精湛,终于摔打出一身好功夫。练着练着,赵匡胤自创了一套拳术,这就是江湖中非常有名的太祖长拳。这套拳法后来被宋代的少林寺僧人整理之后流传下来,成为少林寺十八家拳术之一,实打实的武林秘籍啊有没有!

不仅如此,小赵同学那颗铁头似乎自从被撞之后就开了窍,他居然又发明了一种特制兵器,学名盘龙棍,民间俗称双节棍(此时你的脑海中肯定想到了周杰伦)。小赵同学发明双节棍的目的还是与马有关,据说这种双节棍是专门用来扫敌人马腿的,一旦缠住,顺手一拉,对方必定摔个人仰马翻,一击必中,简直就是大杀器啊有没有!

可见,小赵同学不仅武艺高强,更重要的是脑子好使,排兵布阵、创造兵器样样精通,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多年的军旅生涯让赵弘殷觉得,光懂得武艺骑射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匹夫之勇、蛮夫之力,要想真正驰骋天下、纵横四海,还得有点文化,于是老赵替小赵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先生——辛文悦。

赵匡胤虽然很不情愿,但在辛夫子的严厉教导下,或多或少地打下了一点文化基础,懂得了一些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在后来的奋斗历程中,赵匡胤更是逐渐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慢慢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最终达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奋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十九岁那年,赵匡胤在父母的主持下成婚了。成家后的赵匡胤成熟了很多,他开始思考人生。

中国人自古讲究成家立业,对于赵匡胤来说也是如此。家已经成了,可业如何立呢?连年的战乱让赵家也饱受了流离之苦,而两个弟弟还年幼,作为家中长子的赵匡胤油然而生出一种责任感。于是,在二十一岁那年,待业青年赵匡胤同志决定离开家,独自去寻求一条出路,好歹混口饭吃啊。

可是家里人都不同意,在这兵荒马乱的年头,就业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而赵弘殷作为禁军的中层干部,虽然级别不高,但毕竟也在朝中混了个脸熟。有这么一个当官的老爸,沿着后门溜达一圈,在老爸手下混个一官半职,那是小case啊,何必到处去挤招聘会,弄得一身臭汗、灰头土脸呢。

有捷径,为什么不走?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魄力、有武艺还有点文化的“四有”青年,赵匡胤理所当然地认为:依靠父亲的关系算不得英雄好汉,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年轻人就要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闯劲,俺赵匡胤,就是要靠自己闯出一番天地!

男人不怕没出身,就怕没出息,你改变不了历史,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更何况我们这位小赵同志还是头撞城墙也不回的人,他认定的事情,注定是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这才是魄力!这才是赵匡胤!性格决定命运,诚哉斯言!

但是,且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摆在眼前——世道啊,那个世道太乱了!乱到什么程度呢?连人吃人都算不上新闻了,出门寻条出路弄不好就变成了自寻死路。

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第二章 乱世之始

大唐帝国的光辉照耀着中华大地,“天可汗”的名号映衬着帝国的荣光,灿烂的中华文明在那一刻荣耀至极,光芒万丈。“天可汗”的曾孙、帝国的统治者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正在恣意享受,“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面对温泉,春暖花开,一切都是那么岁月静好,晚年的唐玄宗没有料到一股暗流已在悄然涌动。他的“干儿子”安禄山正在冽冽寒风中检阅军队,刀光闪闪,剑戟森森,大腹便便的他此时肚子里装的可不是对干爹的忠心。

历史无数次地证明,干儿子是最靠不住的。公元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在范阳率十五万叛军反唐,口号是老掉牙的“清君侧”,安史之乱由此爆发。“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干儿子终于造起了干爹的反。

帝国的北方一时间狼烟四起,生灵涂炭。唐王朝承平日久,匆匆组织起来的新军根本就不是久经战阵的叛军的对手,因此节节败退,狼狈不堪。很快,都城长安失守。

唐玄宗做梦也想不到昔日憨头憨脑的干儿子竟然会造自己的反,毫无准备之下,只能仓皇逃往帝国的后花园——蜀地。后面的经过大家很清楚:马嵬坡兵士哗变,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被剁成肉酱,一代美人杨贵妃香消玉殒,遗恨千古……

随后,唐王朝在各地勤王武装的配合下逐渐稳住阵脚,重新集结力量开始组织反攻。历史告诉我们,人心向背才是战争的决定性因素。这场统治阶级争权夺利的不义之战,显然没有多少人乐意捧场;再加上叛军暴虐成性,滥杀无辜,老百姓吃尽了叛军的苦头,自然人心思唐。而安禄山和史思明倒行逆施,终至众叛亲离,先后被自己的儿子砍了脑袋(看来亲儿子也不一定靠得住啊),叛军开始逐渐瓦解。

公元762年,名将郭子仪与李光弼在回鹘铁骑的帮助下剿灭了叛军,叛乱终于平息。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成为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后遗症|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是如此,国家亦是如此。唐王朝经此变乱,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藩镇割据,说白了就是国家得了半身不遂,身体的各部分已不听自己使唤。

长时间的叛乱,使各地节度使在战争中逐步坐大,渐成尾大不掉之势,钱粮赋税擅自截留,将官校佐随意任免。心情好了,讨个封号;心情不好,搞点恐吓,有时甚至吆五喝六、要挟中央,大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而中央政府为了平息叛乱,不得不委曲求全、虚与委蛇,从而形成唐朝后期藩镇长期割据、中央政府日渐衰微的局面。藩镇割据成为大唐王朝一颗切不掉的毒瘤,最终要了大唐王朝的命。

伴随着藩镇割据的愈演愈烈,大唐王朝的并发症也出现了——宦官专权、朋党之争,类似于间歇性脑瘫。安史之乱后的中央政府,政治局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外面藩镇打架,里面朋党吵架。大家都在忙着搞武斗、搞党争、抢地盘、抢势力,打得不可开交,吵得不亦乐乎。皇帝突然发现自己很孤单,帝国的统治者找不到可以信任的人,偌大的国家似乎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他那困惑无助的眼睛环伺四周,突然瞄见了一个小可爱——太监!这些朝夕相伴、形影不离的太监,在皇帝的眼里实在是贴心人。别的不说,就那一声声娇滴滴、粉嫩嫩的“奴才”,已经让主子听着周身舒坦、受用不尽了。还是奴才贴心啊!

统治者的思维很简单:宦官毕竟是家奴,身份卑微,就算想篡位也没人捧场,而且没有生殖能力,就算一时得点好处也无法承继,只有依附皇帝才有生存空间(逐出皇宫就是废人一个),较之藩镇割据的武将和朋党之争的文官,更加容易控制,表面上看似乎也更加忠诚。领导嘛,都喜欢乖的,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然而事实是,作为刑余之人的宦官,往往对一种名叫权力的东西充满了畸形的欲望。在皇帝的默许甚至怂恿下,宦官渐渐进入帝国的权力核心,他们把持禁军,宣诏承旨,成为帝国的实际控制者。于是在唐后期,奇怪的现象发生了:顺宗、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另外七个皇帝——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由宦官拥立。曾经辉煌灿烂的唐王朝被巨大的阴影笼罩着……

公元873年,帝国的接力棒在颤颤巍巍中交到了年仅十二岁的唐僖宗手里。还是个孩子的他玩尿和泥巴还行,怎晓得治国安邦?风雨飘摇中的大唐王朝,即将迎来一场更大的风暴……|科举的副作用|

长安城。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正是大唐科举放榜的日子。

张贴皇榜的地方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看榜的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一个浓眉大眼的年轻人挤在人群中,瞪圆了眼睛,搜寻了N遍,偌大的榜单上,哪里有他的名字啊。本来想考个公务员,混个铁饭碗,无奈这其中水太深,考了N次,连门儿都没摸着。年轻人彻底崩溃!他狠狠地留下了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杀气腾腾的诗,还好不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清朝,否则有十颗脑袋恐怕都砍光了。

这个小愤青就是黄巢,山东曹州冤句人(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史载他家世代贩盐,地地道道的犯罪世家。贩卖私盐是古代一门古老、非法、高风险但绝对暴利的职业,尤其为黑社会所喜爱。《隋唐演义》中著名的黑道大佬程咬金就是干这行出身的,他也光荣地成为这一行业中逆袭漂白、跻身上流社会、转为成功人士的杰出代表。注意,这是演义小说里的人设,真正的程咬金可是实打实的官四代。

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中央财政日益紧张,一方面是由于战乱的破坏加之地方藩镇的截留,另一方面则是皇帝和大臣们养小老婆的缘故——人家也得有点买化妆品的钱呀。于是帝国政府为了增加收入,实行食盐国家专卖,盐利成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垄断会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行业腐败和行业倒退。

对比一下当时的盐价就很清楚了:唐玄宗时,盐价每斗才十钱;肃宗时,每斗一百一十钱;德宗时已高达每斗三百七十钱。注意,这还只是官方定价,市场上的实际盐价有时甚至比官方定价高出一倍。这自然逼得穷苦老百姓只能吃得清淡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政府为了保护垄断利益,对私盐贩子自然毫不手软。唐律规定,私人贩卖食盐一石以上(约合100斤)就处以死刑。但即便如此,贩卖私盐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尤其是山东。道理很简单,山东靠海,海水晒干了就能卖钱,绝对暴利。马克思曾引用英国经济评论家托·约·登宁所言:“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所以民间私盐泛滥也就不足为奇了。

况且唐朝官盐质次价高,弄不好会崩掉两颗门牙。但这又算得了什么——俺是垄断俺怕谁,爱咋咋地!

而私盐呢,价格低、口感好,我们一直用它!

黄巢家通过世代贩盐,积累了不少财富。有了钱,小黄同学就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读书在那时还是很奢侈的事情)。和所有读书人一样,黄巢当然也想混个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彻底洗清家族历史,洗白了上岸,可惜人家老李家的门不好迈啊。科举制的初衷是为国取士,不过任何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古板苛刻、贿赂之风盛行的科举制也是造反派的生产线,黄巢、洪秀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屡试不第的黄巢心中憋着一口恶气。恰逢那年头官府查禁私盐风声日紧,私盐行当越来越难混。公元875年,山东最大的私盐贩子王仙芝揭竿而起,聚众起义。小愤青黄巢立马拉起人马响应,于是两个私盐贩子领导的唐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失败的招安|

起义军走州过县、杀富济贫、开仓放粮、赈济灾民,队伍迅速壮大;而朝廷派出的各路进剿军却各怀鬼胎,行动迟缓,以至于坐失良机,频频受挫。

帝国政府在连吃败仗后,抛出了诱饵——招安。你们也别瞎折腾了,不就是要个官嘛,咱老李家别的不多,官帽可是海了去了。

官帽的确准备了,可惜却忘了黄巢的。不过这也难怪,谁让你小黄那时候的名头还不够猛呢。

唐僖宗下诏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这个官职听上去挺唬人,可惜水分太大,其实就是个中央禁军的小头头兼八品言官,类似于《西游记》中弼马温这样的角色。这样芝麻绿豆大的官,老王不但不嫌弃,还很兴奋——到底是个私盐贩子。

这边厢,新上任的王御史正美滋滋地忙着与昔日的对手称兄道弟。

那边厢,黄愤青已经跳起来了:靠!闹了半天,原来没我小黄什么事啊!

黄巢怒而指责王仙芝:“当初你把俺们拉下水,现在你洗洗手拍拍屁股做官去了,把我们这群跟着你混饭吃的兄弟晾在这儿喝西北风啊?!”(当初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君独取官而去,试问五万余众,何处安身?)

在场的其他首领也都群情激愤,喧哗不已。黄愤青一激动,抡起拳头就把王仙芝一顿暴捶,打得老王满地找牙,鼻青脸肿。众怒难犯,王仙芝见势不妙,只好暂时放弃招安念头,继续造反。

自此以后,黄巢与王仙芝分道扬镳,各率一支义军转战南北。后来,倒霉的王仙芝在湖北黄梅战死,手下的一票人投奔了新BOSS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乾符五年(878年)二月,各路农民军公推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灵感来自黄巢当年的那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改元王霸——称王称霸的意思。

此时的黄巢,还只是希望能称霸一方,做个土地主,因此并没有完全放弃唐王朝招安的美梦,所以乾符六年(879年)五月,黄巢率军转战至岭南,大军兵临广州城下时,他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向朝廷抛了一个媚眼,要求被封为广州节度使。

谁知中央政府对他压根不来电,只是给了个“率府率”的闲职——一个陪太子玩的五品闲官。手握数十万大军的黄巢自然没那么傻,而中央的态度彻底激怒了这个私盐贩子。

你不给,难道我就不能自己取吗?!

仅仅一天时间,广州城破,唐岭南道节度使李迢被生俘,十二万在广州经商的外国商人成了黄巢泄愤的刀下冤魂。

从此,黄同学彻底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了。

随后,黄巢率军由南至北横扫长江流域,于广明元年(880年)九月渡过淮河。义军兵锋所指,州县望风归附。十一月,大唐王朝的东都洛阳不战而降,东都留守(洛阳市长)刘允章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黄巢大军。兵败如山倒,仅仅十六天之后,帝国首都长安也失陷了。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当年的豪言,今日终于实现了。

起义军连夜发布安民告示:黄巢大王起兵,就是为了老百姓,我们义军不会像姓李的(李唐王朝)那样不爱惜人民,你们只管安心生活,不用担心。(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无恐。)

义军主动示好的姿态感染了长安百姓。黄巢率军初进长安城的时候,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黄巢一激动(黄巢的显著特点),就把抢来的大量金银财宝分发给了穷苦百姓,赢得了民众的好感。第三章 转折

进入繁华的帝国都城没几天,农民起义军的老毛病就犯了。他们以“杀唐官、惩民贼”为名,到处烧杀淫掠,强取豪夺。《资治通鉴》记载:“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帝国都城一片混乱,长安城变为人间地狱。

而此时他们的头儿黄巢连腿上的泥都来不及洗干净,就已经爬上了皇帝的龙床。广明元年十二月十三日(881年1月16日),黄巢于含元殿匆忙称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被糖衣炮弹打得晕头转向的起义军迅速腐化堕落,开始肆无忌惮地享用起帝国诱人的财富,早就把追剿逃亡的大唐皇帝的事情抛到九霄云外了。|集结号|

跑路皇帝唐僖宗循着一百多年前唐玄宗跑过的老路,跌跌撞撞地来到四川这个有着优良传统的帝国避难所,终于远离了叛军的威胁。趁着这个时机,大唐王朝稳住了阵脚,并迅速吹响集结号,号召天下勤王,诸路大军在长安混乱的形势下开始向农民军进逼。

此时,持续的抢掠已经造成长安城内的粮荒,农民军抢劫的最终结果是把自己抢得没东西吃了。而来自四面八方的军队已对长安形成包围态势,正在皇宫里享受齐人之福的大齐皇帝黄巢这才意识到几十万大军困守孤城的危险。四月五日,黄巢主动率领大军撤出长安。各路勤王军自然不会放过复国第一功的机会,争先恐后地进入“光复”后的长安。

受尽了农民军劫掠之苦的长安百姓原以为政府军回来了,世道能太平点,于是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谁承想官军抢起来也颇有一套,较之农民军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一场更大规模的劫掠开始了。这次抢劫让老百姓懂得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官军和农民军没什么区别,都是匪,至于打什么旗号并不重要。

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果说农民军的抢劫是把自己抢得没的吃了,那么这次官军的抢劫更是搞笑,因为官军抢到最后把自己吃饭的家伙都给抢没了。就在政府军抢掠到兴头上,已经混乱到没有建制的时候,刚刚退出长安城、惊魂未定的大齐军发现政府军并没有后续的增援部队,于是黄巢又率军杀回城里,来了一出教科书级别的关门打狗。那些只顾着抢钱而毫无防备的政府军被杀得措手不及。

黄巢二进宫,这下可苦了长安城的百姓。

黄巢回到长安后,对老百姓欢迎唐军一事切齿痛恨,一激动(老毛病了)就纵兵进行报复性屠杀,并称之为“洗城”,整个长安城顿时血流成河、十室九空。百姓们纷纷外逃,偌大的帝都顷刻间变得空空荡荡。

黄巢的几十万大军困守在长安城里,民心尽失,形势日渐不利。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投机分子爬上了历史的舞台。|我叫朱三|

朱温,安徽砀山(今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人。因为在家中排行第三,故得乳名朱三。

朱三的老爸是个乡村的穷教书匠,日子本来就过得紧巴巴,可惜老朱又命不长,朱三还未成年,老朱就撒手人寰,扔下娘儿四个相依为命。迫于生计,朱母只好到萧县地主刘崇家做老妈子,顺便把三张吃饭的嘴也捎上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不能白吃饭,于是老大老二被分配去放牛,朱三被分配去养猪。

寄人篱下的日子本来就不好过,可朱三又偏偏好勇斗狠、惹是生非,乡亲们愈发看不起他,朱三就是在众人的蔑视和责骂声中长大的,并逐渐养成了狡猾奸诈的性格,而低人一等的环境也让不择手段出人头地的念头在朱三心里深深地扎根发芽。

乾符四年(877年),黄巢军经过朱三的家乡,在“跟着我,有肉吃”的诱惑下,朱三和二哥朱存参加了起义军。朱存比较倒霉,不久就战死沙场。而朱三则在起义军中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舞台,狡诈的性格让他在历次作战中如鱼得水,凭着军功节节高升,逐渐成为黄巢手下一员大将。

当长安城里菊花盛开时,身为同州防御使(同州警备区司令)的朱温正负责大齐帝国东面的安全。同州(今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是帝都长安的东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也正因为如此,唐政府调集重兵拼命围攻,试图打开通往都城的道路。朱温渐渐顶不住了,向老板频频求援,但遇到了障碍,负责军事的高级官员孟楷将朱温的求援信全部截留,不予通报,黄巢压根不知情。其实按照当时的情况,就算黄巢知道了也无济于事,因为此时他正被唐军死死地困于长安,哪里抽得出身?长安城内已经人吃人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自己朝不保夕,如何支援朱三?

朱温左等等不来粮草,右等等不来援兵,身边还有个大苍蝇在天天聒噪,Who?黄巢派来的监军——太监!原来皇宫的太监们又在黄老板那儿找到了新工作——监军。对于这份工作太监们太熟悉了,这本来就是他们在大唐王朝时的必修课嘛,于是轻车熟路,皆大欢喜。

老朱没等来援兵,没等来粮草,却等来一个该死的太监,这个郁闷哪!面对微妙的局势,谋士谢瞳趁机进言。

第一,黄巢只是个草莽之徒,不过趁着乱世捞一把而已,没什么真本事,跟着他没肉吃。

第二,唐僖宗虽然跑路了,可各路唐军还很多,正在积极筹划复国,老百姓人心思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两百多年的江山不是说玩完就玩完的。

第三,现在朝廷内钩心斗角、小人当道,尤其是那个姓孟的家伙有意作梗,你老朱在外面为老黄家小老婆的脂粉钱鞠躬尽瘁,又有谁能听得见、看得见?秦将章邯(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不就是因为这样才背秦归楚的吗?

总之,反水是上策!

朱温此时也看出了农民军的颓势,决定叛变,于是果断而迅速地把太监剁了祭旗,并派使者向老对手——河中节度使(河中战区总司令)王重荣递交了合作意向书,顺便认了王重荣当舅舅(朱温的生母姓王)。朱温的使者向大唐王朝衷心地表达了老朱誓做反骨仔的坚定决心,并对双方的合作愿景尤其是官帽的大小表示了无限的期待。王重荣亲切会见了来宾,并代表大唐帝国向老朱表示了亲切的慰问,勉励朱三同志继续做好反骨的本职工作,为大唐王朝伟大的封建主义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后台老板唐僖宗闻讯后欣喜若狂,在政府军与反政府军势均力敌的关键时刻,左右时局的朱三反水,无疑是个大大的利好,于是他果断而迅速地抓住了这根救命稻草。在他看来,这实在是一根大唐王朝的救命稻草,然而事实证明,他错了。朱三的确是一根稻草,可惜不是救命的,而是压垮唐帝国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不管怎样,帝国总算是暂时找到了苟延残喘的机会,于是双方签字画押,合作愉快。唐僖宗迅速任命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副招讨使(河中战区副司令长官,掌管镇压起义、招安等事),并对朱温寄予了无限美好的期待,赐名“全忠”。

朱三麻利地举起屠刀,毫不犹豫地向昔日的兄弟砍了过去。事实足以证明,朱全忠既不会忠于黄巢,也不会忠于大唐,他只忠于他自己。对于朱三来说,忠义仁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权力!|沙陀传奇|

此时,农民起义军的另外一个劲敌也趁乱杀了过来,那就是唐王朝的世袭雇佣兵——沙陀人。

沙陀是西突厥的一个分支,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一向骁勇善战、彪悍异常,自唐太宗时起就成为大唐的雇佣兵,世世代代为帝国镇守北方。而现在,沙陀铁骑的一支就在号称“独眼龙”(一只眼睛失明)的猛将李克用的率领下向长安疾驰。

李克用本姓朱邪,其父因军功被唐朝赐名李国昌,从此老朱邪家改姓李。李克用不仅本人勇猛过人、威震四方,他手下的沙陀骑兵也很有一套。据说两军对垒时,李克用的沙陀铁骑是清一色的黑衣黑裤,颇有点黑客帝国的味道,远远望去仿佛一群乌鸦,故称“鸦军”。这架势在战场上确实能起到震慑敌军的作用,以至于农民军与之交战时颇多怯场。

公元883年,躺在长安享了两年福的黄巢,面对李克用、朱温及各路唐军的夹击,终于支撑不住,被迫撤出长安,仓皇东逃。此时的政府军刚刚收复长安,正忙着庆功邀赏,暂时无暇东顾。农民军趁机在向东转移的过程中攻城略地,本来尚可站稳脚跟,以图东山再起,然而农民军将领孟楷(就是扣下朱温战报的那位)的战死却最终将这支队伍拖向了覆灭的深渊。|蚂蚁搬家|

陈州,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却出了一个超级牛人——大唐王朝陈州州长赵犨(chōu)。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称职的赵州长早在黄巢大军撤出长安之前就料到了农民军的撤退路线,并提前备战备荒。他先将城外方圆六十里的老百姓全部挪到城内,同时来了个坚壁清野——义军的来,粮食的不给。然后大范围地征招(或者抓)年轻男子入伍,整顿训练,积极备战。

赵州长已经把刀磨得快快的了,而那颗脑袋不久就送上门来了。黄巢手下大将孟楷刚刚拿下蔡州,志得意满,根本没将小小的陈州放在眼里。就在孟楷准备以攻克蔡州的余威一鼓作气拿下陈州这个弹丸之地时,却当头挨了一记闷棍,被赵犨在项城偷袭得手,几乎全军覆没,孟楷也乖乖地做了俘虏,并被砍了脑袋。

心腹大将的阵亡让黄巢恼怒异常,为了给爱将报仇,老黄一激动(冲动是魔鬼啊),就把全部家当抖了出来,将小小的陈州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准备将赵犨像一只蚂蚁一样捏死。可惜赵犨并不是一只简单的蚂蚁,事实证明,这位赵州长是一只敢于伸腿绊倒大象的蚁王。

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黄巢,此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完全不顾后面虽然还在狂欢但随时可能出击的政府军,把自己的大军全部集中在陈州。在一个没有什么战略意义的地方与对方死磕,放弃了农民军游击战的特长,而与政府军玩起了阵地战。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焉能不败耶?

公元883年,陈州保卫战打响。这场战役持续了三百天之久,演变成了一场拉锯战。双方都打得异常艰苦,粮草成了胜利的关键。被黄巢视作蚂蚁的赵犨同志充分发扬了蚂蚁的本色,早在黄巢大军压境之前,赵州长就使出了蚂蚁搬家的独门绝技,将方圆百里的粮草搬了个一干二净。

赵犨坚壁清野的政策,使起义军的粮草供给异常困难。黄巢没有粮食,就派人四处掳掠,甚至——吃人!第四章 帝国之殇

黄巢采用机械化手段,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围城的部队,以保证农民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吃人纪录。这份骇人听闻的吃人纪录,若非记载于正史,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资治通鉴》记载道:“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意思是说,当时由于连年战争,老百姓家里都没有粮食了,这群叛贼就到处抢掠活人当军粮。他们将人扔到巨大的石头窠臼中,用巨型的石头大锤(类似于北方用石臼捣蒜或南方用来舂稻谷的那种工具,只是体积放大了很多倍),将人连肉带骨一起捣碎,做成人肉粮食,供给部队吃,并将制作这种人肉粮食的地方称为“舂磨寨”。

难怪鲁迅先生说:翻开中国的历史,只发现了两个字——吃人!

此时的黄巢不再是什么冲天大将军,也不再是什么大齐皇帝,而是一个输红了眼的孤注一掷的赌徒,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成为吃人的恶魔。上帝要让其灭亡,必先让其疯狂,疯狂的黄巢已经蹦跶不了几天了。

次年二月,李克用率五万沙陀铁骑南下,自北面步步紧逼。三月,朱温攻破黄巢外围重要据点瓦子寨,斩杀数万。各路唐军逐渐形成对黄巢的战略压迫态势。|菊花残|

黄巢终于为他幼稚的冲动付出了代价。面对唐军的优势兵力,黄巢不敢硬拼,撤了陈州之围,转向东北威逼朱温老巢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猪窝要被掀了,老朱急了,立马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还真够意思,二话不说,当即率精锐骑兵追赶,终于在黄河岸边的王满渡追上了黄巢军,出其不意,击其半渡,黄巢大败。经此一役,黄巢军主力损失殆尽。

黄巢收拾残兵,继续东逃,李克用紧追不舍,一昼夜疾驰数百里,追得黄巢屁股冒烟,连当皇帝的那副行头都一股脑地扔给了李克用。

李克用一直追到黄巢的老家——山东冤句,直到人困马乏、粮草不济才悻悻然收兵,回到朱温的老巢汴州开Party去了。收尾工作交给了感化军节度使时溥以及黄巢曾经的铁杆手下尚让。他们没有犯黄巢拿下长安之后贪图享受的错误,而是死死咬住残兵,穷追不舍。降将尚让的表现尤其积极,简直可以说是不遗余力。不过,叛徒终究没有好下场,没多久时溥就把他杀了,顺便笑纳了尚夫人。

六月,走投无路的黄巢于山东泰山狼虎谷(今山东省莱芜市圣井乡祥沟村附近)兵败,被叛徒——外甥林言杀害。正当林言美滋滋地拿着黄巢的脑袋做着升官的美梦时,苦苦追赶的官军把林言的脑袋当作利息也割了下来。理由很简单:俺们辛辛苦苦追了那么久,水都没喝一口,这么一个天大的功劳,怎么能便宜了你小子!林言以为自己挺狠,没想到遇上了更狠的。

轰轰烈烈的黄巢起义终于在闹剧般的结局中草草收场。

黄巢率几十万大军纵横唐帝国长达十年,他起兵之地在山东曹县,战死之地在山东莱芜,两地相距不过三百里,真是终点又回到起点啊。长安菊花冲天香,回首残阳遍地伤。十年征战十年血,为谁辛苦为谁忙?

帝都长安的菊花已经不再芬芳,大唐王朝的丧钟也悄然敲响……|烤鸭门|

朱温的救命恩人李克用率沙陀铁骑来到了老朱的老巢汴州。朱温为了答谢李克用的恩德,同时也尽一尽地主之谊,在上源驿大摆宴席为李克用接风洗尘。

常言道,文人相轻,实际上武夫亦难相处。事实也充分证明,武将在一起喝酒是不太合适的,对于怀有野心的武将而言,这一点尤其重要。

李克用一向看不起肥头大耳的叛徒朱温,三杯酒下肚,潜意识里的东西就憋不住了。他怀着十万分鄙视的心情,深刻总结了朱温“光荣”的屠杀历史,重点描述了老朱同志“艰难”的反水生涯,并代表全体唐军将领向朱三表示了诚挚的蔑视和真心的羞辱。朱三被整成了猪头三。

老朱发飙了,平时皇帝还得让我三分呢,你个小小的沙陀蛮子敢这样羞辱我!哼,我的地盘我做主!

当晚,喝得烂醉如泥的李克用被部下用冷水泼醒,此时驿馆外已是火光冲天了。原来朱温安排部队将驿馆团团围住,并用车辆、树木等杂物将驿馆大门和周围的道路全部堵死,一把大火准备把“独眼龙”烤成“独眼鸭”。

也是李克用命不该绝,就在驿馆被围、烈火熊熊之际,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将火浇灭了。李克用在贴身侍卫的拼死保护下,终于逃出生天。从此,两家化友为敌,结成世仇,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混战,并最终在他们的儿子辈做了一个了断。

这场火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插曲。朱温的手下杨彦洪全权负责此次烤独眼鸭的活动。为了保证不让一个沙陀人漏网,杨将军拍着胸脯信心满满地告诉主子:沙陀人是习惯骑马的,一旦被袭,他们一定会抢了马就跑路,所以只要看到有人骑马,就立刻放箭,杀无赦!结果,战斗打到难解难分的当口,杨彦洪同志一着急,骑着马从朱温面前经过。朱老板的记性倒是不错,抬手就是一箭,十环!唉,不作死就不会死啊!“烤鸭门”事件后,朱温和李克用便开始了你死我活的斗争。与此同时,北方各地的割据军阀也纷纷起事,打着剿灭起义军的旗号,抢地盘、抢钱财、抓壮丁、扩军队,反正有枪便是草头王,中原大地由此陷入一片混乱。

在乱哄哄的军阀混战中,朱温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渐渐打成了最大的地方军阀,于是他便成为唐王朝极力争取的对象。公元889年,在收拾了另一个死敌秦宗权之后,朱温被帝国政府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进封东平王。昔日寄人篱下的小混混,终于混到了王爷级别,而且朱三的高兴劲还没过去呢,天上又掉下来一个更大的馅饼。|恶人自有恶人磨|

公元900年,太监刘季述等人将唐昭宗幽禁,改立太子李裕为帝。公元901年初,与朱温关系密切的宰相崔胤在朱温的武力支持下,与护驾都头孙德昭等人联手做掉了刘季述,接昭宗复位,改年号为天复,朱温因功被封梁王。

接着,崔胤想趁势把宦官一网打尽,彻底清除阉党势力。出发点倒是不错,可惜这位崔宰相保密工作不到家,刀还没磨利索呢,整个皇宫的太监就都听见崔大人的磨刀声了。

这下太监们不干了:为了大唐王朝,咱们下面的没了也就算了,怎么上面的你也要啊!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太监。于是以韩全诲为首的一伙太监迅速联络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节度使李茂贞为外援(韩全诲曾经担任李茂贞的监军),武力对抗崔胤。这下轮到崔宰相慌神了,于当年十月连忙矫诏令朱温带兵赴京师(这位崔大人好像忘了董卓的教训)。

唱了一辈子白脸的朱三终于轮到唱回红脸了。他率兵七万,直逼长安。韩全诲一伙索性劫持唐昭宗,投靠了李茂贞。朱温追到凤翔城下,义正词严地要求迎还皇帝。李茂贞缩在城里做了缩头乌龟,这一缩就是两年,最后实在撑不下去了,迫于无奈,于天复三年(903年)正月诛杀宦官韩全诲等人,与朱温议和。

朱三得意扬扬地将唐昭宗送回皇宫,顺便把太监来了个一锅烩,还发了道诏令,连各地监军的太监也做掉了,只在宫里留了三十个老弱病残的,干吗?扫地洒水啊,总不能让皇帝亲自动手吧。

唐中期形成的宦官专权局面至此结束,原因很简单:太监都杀绝了,还怎么专权。真是恶人自有恶人磨啊。这大概是猪头三一生干过的唯一一件好事了。|朱三篡唐|

公元903年,救驾有功的朱温被唐昭宗任命为诸道兵马副元帅(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并授予“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的荣誉称号,一时间风光无限。朱温趁机将他的猪蹄伸到了中央政府的各个角落,并将贪婪的目光死死地盯在皇帝的宝座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引狼入室的宰相崔胤率先做了朱温称帝之路的垫脚石。公元904年,朱温以侄儿意外身亡为借口,将崔胤一家族诛。接着,朱三把长安拆成了一片废墟,挟持皇帝迁都洛阳,并在途中将唐昭宗的近侍全部杀掉,换上了自己的人。从此,唐昭宗成了朱三随意摆弄的傀儡。

不过即使是傀儡,朱温还是不放心,因为这个傀儡年纪大了点。同年八月,朱温借口出征离开洛阳,制造不在犯罪现场的假象,同时密令蒋玄晖、朱友恭和氏叔宗三人杀害了唐昭宗,另立年仅十三岁的李蟠为帝。

十月,在外面溜达了两个月的主谋朱温回到洛阳,好戏上演了。“惊闻”皇帝驾崩,他顿时做捶胸顿足、死去活来、天崩地裂、痛不欲生状,充分展示了一个业余演员的职业水平。表演完之后,朱温又严厉地斥责朱友恭和氏叔宗:“奴辈负我,令我受恶名于万代!”意思就是:你们两个奴才真是辜负了我的一片好心,我是让你们俩好好照顾皇上,结果你们误会了我的意思,现在皇上挂了,后世人肯定说是我干的,你们这不是让我背黑锅、遗臭万年吗?你们实在是太不地道了!

于是,朱温决定主持公道,干掉了两个不地道的奴才——这就是给朱温卖命的下场。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杀害皇帝,又为了主子的前途而被杀,这二位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翌年二月,朱温在九曲池宴请唐昭宗的九个儿子,像杀小鸡一样将他们全部斩杀,可怜“天可汗”李世民的后世子孙最后落得如此下场。然而杀戮并没有结束,六月,朱温将反对自己的裴枢、独孤损等唐朝大臣三十余人全部杀死,还玩了一出黑色幽默,在白马驿将他们的尸首全部扔进黄河,让这些自诩为“清流”的官员永远成为“浊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马之祸”。

奄奄一息的大唐帝国从此罹患“猪瘟”,已经病入膏肓,回天乏力了。已经迫不及待的朱温随后加紧了篡位的步伐。弑杀唐昭宗的凶手之一、枢密使蒋玄晖是朱温的狗头军师,可惜这个军师有点书呆子气,为了给朱温称帝铺好道路,他和另一位书呆子——唐宰相柳璨开始按照古制做禅让的准备。禅让只是一个古老、美丽、玄幻的传说,但按照历朝历代的规矩,这个过场还是要走一走的。偏偏朱温是“没头脑”和“不高兴”的结合体,没读过几天书的他对于这样一套繁文缛节感到极为头大,而且他对禅让这块遮羞布压根就不感兴趣,后面的权力才是他的兴趣所在。

可是蒋玄晖和柳璨却不识趣,这两个死心眼仍然摆出一大堆道理来啰啰唆唆。朱温最终认定蒋玄晖和柳璨不怀好心,纯粹是拖延时间在忽悠我老朱。谁让你不懂领导眼色!不懂领导眼色,领导就给你脸色!于是,老朱把这俩人的脑袋拿下来铺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的两位急先锋就这样被祭了天。

接下来的事情就毫无悬念了。在唐宰相张文蔚的率领下,文武百官轮番上阵,三班倒地进行“艰苦”的劝进工作。至于这种恶心的历史场面实在是大同小异,无非是哭天抢地、要死要活,让人鸡皮疙瘩掉一地。

曾经光芒万丈的大唐王朝终于在朱全忠的手里“全终”。公元907年,朱温篡唐,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史称后梁。中国进入了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第五章 混沌的时代

五代十国时期实际上是唐王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延续,唯一的区别就是作为国家统一象征的大唐王朝已不复存在。不过不要紧,唐朝的旗号倒了,换一面就行了。于是各地割据政权纷纷在自家门旗杆。这就有了五代十国的故事。

五代是指北方的五个割据政权,即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后晋(936—947年)、后汉(947—950年)、后周(951—960年)。请注意,这个“后”字是史学界为了与前代有所区分而添上去的,并不是这几个朝代自己加的。相反,他们都认为自个儿纯属嫡系,绝非假冒,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十国(902—979年)是指在该历史时期中国境内(主要在中国南部,北汉例外)的十个割据政权,即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南唐、南平、吴越、吴、楚、闽。

这样一个长期四分五裂、军阀混战的时代就是赵匡胤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时期的政权更迭和社会特点做进一步的了解,因为这是理解宋初各项政治措施的基础,也是理解赵匡胤治国之道的前提。

历史是不能也不容割裂的,所以请各位读者稍稍换换气,调整一下心情。在我们正式进入宋史之前,五代十国这一课必须补上。|朱三的嗜好|

还是先从朱三说起吧。

朱三有个嗜好——好色,这好像是男人的通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是可以理解的。何况子曾经曰过:食色,性也。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这是天性使然。可是朱三的好色,实在是色得有点变态——他就喜欢别人的老婆。也不知道老朱是不是属蛤蟆的,见到绿色就兴奋,所以有送人家绿帽子的习惯,而朱三手下号称“八帝宠臣”的张全义(前后服侍过八位主子)就不幸(抑或有幸)中了“大奖”。

张全义被朱温任命为河南尹(河南省长),负责地方行政工作,重点是保障大军的粮草供应。乱世中成长起来的张全义同志还是很有几分才能的,将地方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部队的军粮从来不缺。朱温一高兴,决定重赏忠心耿耿的运粮队长老张。奖品就是——绿帽子,而且零售的不要,直接搞批发。朱温跑到张全义家美美地住了半个月,将张全义的老婆、女儿、儿媳挨个(或者同时?年代久远,无法考证,请见谅)睡了一遍。

张全义的儿子气得拿了刀要去拼命,被“理智”的老张死死拖住:“朱温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他爱咋样就咋样吧。”张全义的忍术也果真了得,不过这也是乱世的无奈。在那个靠拳头吃饭的年代,伦理道德是不值钱的。

其实老张也不用生气,因为领导还是比较公平的,他没有忘记自己家的那份。兴许是外面的绿帽送得差不多了,朱温觉着自己家里也要搞点绿化,于是他那双色迷迷的眼睛又盯上了自己的儿媳。朱温的几个儿子都在外面领兵打仗,媳妇都在家里搁着,老朱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古训,跑过来自己施肥搞开发了,此处省略一千字……

诸位,服了吧?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最无耻的时代莫过于五代十国。欧阳修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五代不仁之极矣”。事实的确如此,父子相残、人伦相悖等乱象在那个时期屡见不鲜,甚至是习以为常的。

不过,不管朱温同志在某些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如何强大,他也终究扛不过岁月的侵袭。|血染的帝位|

打拼了几十年的梁太祖必须考虑继承人的问题了。对他来说,选择继承人的原则很简单,居然是和哪个儿媳妇睡得更好就选哪个儿子上位!我不得不说,老朱实在太有才了!

朱温有八个儿子,长子朱友裕早已因病去世,剩下的七个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是干儿子(注意是干儿子)——排行老二的朱友文。而亲儿子中,年纪最大的是排行老三的朱友珪。帝位的争夺就在老二和老三之间展开了。

干儿子朱友文仗着老婆王氏的得宠,信心爆棚。亲儿子朱友珪自然不服气,朱家的产业凭什么便宜外人,再说了——绿帽子谁没有呀!

可惜,朱友珪的老婆张氏不如王氏千娇百媚,业务方面也不如王氏娴熟,业务态度更是不如王氏端正,因此朱温更加宠爱老二家媳妇,这让老三朱友珪很是无奈。色迷心窍的朱温居然还真的准备把辛苦打来的江山传给干儿子,并且屡次透露传位于朱友文的意思,史载“意常属之”。

色是刮骨钢刀,老朱迟早会死在这把刀上。公元912年,重病中的梁太祖朱温召宰相敬翔入宫,准备下诏任老三朱友珪为莱州刺史,将其外放。在那个时代,每逢皇权更迭,外放的皇子常常还在赴任路上就莫名其妙地挂了,概率高达99.99%,所以外放和赐死其实是同义词。

这时正在宫内陪老头子从事娱乐活动的老三媳妇张氏听到了风声(老朱真是色迷心窍了,这么敏感的时刻居然还抱着老三媳妇不放,况且您老还病重着哪啊喂),立刻出宫密报朱友珪。朱友珪一看老头子真的昏了头,要把江山让给外人,急了,一咬牙一跺脚,反了!

朱友珪拉上亲信——禁卫军将领韩勍(qíng)于六月二日发动政变,带兵闯入后宫,在对骂了几句之后就把喜欢享乐的老爹送到了最最最快乐的地方——西方极乐世界。小朱三干掉了老朱三。为大不尊,带坏子孙。朱温落得这样一个下场,也不算冤枉。

正在家里干巴巴等着的老二朱友文,眼瞅着戴了N年的绿帽子马上要换成黄帽子了,却被小朱三矫诏赐死,连戴帽子的家伙都留不住了。

朱友珪踩着父兄的尸体登上了帝位。不过杀父弑兄的事情,小朱三同志也是第一次干,没有什么经验,尤其是面对舆论哗然、群情汹汹的局面,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小朱三同志缺乏必要的危机处理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