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史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0:21:24

点击下载

作者:孙海滨,刘景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锦州史话

锦州史话试读:

总序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古老国度,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探寻、创造的脚步。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的素纱衣向世人昭示着古人在丝绸纺织、制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个洞窟中的两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绘壁画又向世人显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绘画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还有青铜器、唐三彩、园林建筑、宫殿建筑,以及书法、诗歌、茶道、中医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无不向世人展示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展示了中国这一古老国度的魅力与绚烂。这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珍视。

历史不会永远眷顾任何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当世界进入近代之时,曾经一千多年雄踞世界发展高峰的古老中国,从巅峰跌落。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打破了清帝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沦为被列强宰割的羔羊。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不仅使中国大量的白银外流,更使中国的领土一步步被列强侵占,国库亏空,民不聊生。东方古国曾经拥有的辉煌,也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轰击而烟消云散,中国一步步堕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也由此开始了救国救民、富国图强的抗争之路。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屡败屡战,终于认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道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从此饱受屈辱与蹂躏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古老的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摆脱了任人宰割与欺侮的历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华儿女应当了解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应当牢记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历史。

当我们步入全球化大潮的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壁垒被互联网之类的新兴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两种以上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大潮,西方文化扑面而来,有些人唯西方为时尚,把民族的传统丢在一边。大批年轻人甚至比西方人还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与洋快餐,对我国各民族的重大节日以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却茫然无知,这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大业中的重大忧患。

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而不分离,根基就在于五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如果丢弃了千百年来一脉相承的文化,任凭外来文化随意浸染,很难设想13亿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民族自尊意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

当前,我国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和来自各方的新挑战,全党和全国人民都需要学习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有责任为此作出贡献。我们在编写出版《中华文明史话》与《百年中国史话》的基础上,组织院内外各研究领域的专家,融合近年来的最新研究,编辑出版大型历史知识系列丛书——《中国史话》,其目的就在于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较为完整、准确地介绍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普及类系列丛书,从而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能够了解自己祖先的历史,在东西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中国与世界各国愈来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己的本色与特色,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永远发扬下去。《中国史话》系列丛书首批计200种,每种10万字左右,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科技、饮食、服饰、交通、建筑等各个方面介绍了从古至今数千年来中华文明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这些历史不仅展现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辉煌,展现了先民的智慧与创造精神,而且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精神。我们衷心地希望这套普及历史知识的丛书对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发挥应有的作用,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一代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阔步前进,为我们祖国美好的未来贡献更大的力量。2011年4月

出版说明

自古至今,始终坚持不懈地从漫长的文明进程中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从中汲取有益营养,从而培植广阔的历史视野,并具有浓厚的历史意识,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独有的鲜明特征,中华民族亦因此而以悠久的“重史”传统著称于世。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系统完备的“二十四史”即证明了这一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史知识普及工作被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小丛书》,9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组织编写的《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成为“大家小书”的典范,而后两套历史知识普及丛书正是《中国史话》之缘起。

2010年年初,为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做好历史知识普及工作”的指示精神,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对《中华文明史话》和《百年中国史话》两套丛书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增补,重新设计框架,以“中国史话”为丛书名出版。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亲任《中国史话》一期编委会主任,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武寅任编委会副主任。正是有了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诸多学术名家的积极参与,《中国史话》一期200种图书得以顺利出版,并广受好评。《中国史话》丛书的诞生,为历史知识普及传播途径的发展成熟,提供了一种卓具新意的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以通俗表述、适中篇幅和专题形式展现可靠历史知识的特征。通俗、可靠、适中、专题,是史话作品缺一不可的要素,也是区别于其他所有研究专著、稗官野史、小说演义类历史读物的独有特征。

囿于当时条件,《中国史话》一期的出版形式不尽如人意,其内容更有可以拓展的广阔空间,为此2013年4月我们启动了《中国史话》二期出版工作。《中国史话》二期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系列,拟对中国各区域、各行业、各民族等的发展历史予以全方位介绍。我们并将在适当时机,启动《世界史话》的出版工作。史话总规模将达数千种。

我们愿携手海内外专家学者,将《中国史话》《世界史话》打造成以现代意识展现全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万有文库”;并将承载如此丰厚内容的史话体写作与出版努力锻造成新时期独具特色的出版形态。

希望史话丛书能在形塑民族历史记忆、汲取人类文明精华、培育现代国民方面有所贡献,并为广大读者所喜爱。史话编辑部2014年6月

夕阳穿树补花红(代序)

眼下,曾经梦魂萦绕在古道西风中的“老锦州”,即将从地平线上,以一年一变样的高速度,脱胎换骨般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风光旖旎的滨海新城。

正当其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史话》系列丛书,给一座座古老的中国城市留下了一部部文化标本,锦州有幸名列其中。

在我看来,《中国史话》的意义在于,以史话的形式,克服着当下社会普遍提速的现代性健忘。尤其在“千城一律”的钢筋水泥的城市丛林中,能以文字的努力,打捞每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精神个性和文化品质。无疑,这是一种文化的备份和精神的建筑,这比那些铺天盖地拥塞在密密仄仄的城市里的同质化的物质建筑,更永久更鲜活,更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特别是当那些物质化的建筑遭遇某种毁灭性灾难土崩瓦解之后,只剩下古迹斑斑的文字,仍然亘古不朽地坚持着形而上的姿态,存活在历史的册页里。

而一座文化失忆的城市,就像一个没有出身、没有档案、没有户口的黑户,在愈演愈烈的城市竞争中,隐藏着一副可疑的面孔,失魂似地在大时代里漂荡。

因而,史话就是城市的文化身份证,是一种历史资质,是现代城市大厦的精神基座。

以锦州为例,只有将一座“地理的锦州”,修辞为一种“文本的锦州”,才可能在不断推陈除旧的大拆迁里,在瞬息万变的现代刷新中,再现旷古月色,钩沉那时烟花,浮出老街旧巷那一抹斜阳。

我以为,被史话的锦州,应是一座非虚构文本的千古名城。史话之“史”,则须遵史料为本;史话之“话”,且大有讲究。仅有材料还不够,尤须讲求叙事策略,熔资料、故事、人物、情趣为一炉,“以虚笔烘托实情,以实笔敷设虚境”。操一副散文的笔调,将旧日山河收拾得如同桃花扇影一般旖旎,尽展玲珑。切忌那种板着面孔的官样文章,要么就一律宏大叙事,要么就盖棺论定式的非此即彼的绝对化,一段活色生香的历史,硬是板结成干瘪的一具文字僵尸。

锦州幸有诸位时贤,多年致力于挖掘史料,搜奇抉奥,遍访耆彦,在榛莽丛中辨识残碑断碣,在夜雨孤灯下翻典检籍,终于完成了《锦州史话》,仅用不多时日,遂成一段名山事业。

于是,几乎被遮蔽在煌煌正史背后,那些风起云涌的本土名流,刹那间,摇曳生姿地,从锦州这一历史拐弯之地,从一册山河里走将出来了。

一条文字铺就的漫漫故道,直通颛顼大帝的故墟苔阶,走向慕容廆的燕都蒿瓦,迈入辽帝耶律阿保机的锦城桑园,蹑进契丹艳后的皇陵残月,漫步耶律楚材的书堂青灯,趋过皇太极、洪承畴们的松堡烽燧,踯躅在尹府豪门的深深庭院,然后是张氏父子的驯旅操声,然后是李善祥的红果枝头,然后是萧军的柴门咿呀,然后是黄显声们的浴血军歌,然后是东北野战军的铁甲霜野……

就是这些风云人物,宛若一轮夕阳,为这片土地锦上添花、写翠题红。白雪生一古代史略雄踞中国渤海北岸、关内外咽喉要地的辽西中心城市锦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北方文化名城。锦州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通过在锦州义县发现的大批侏罗纪晚期和白垩纪早期形成的古生物化石的证实,锦州以及它所处的辽西大地,是世界上第一只鸟起飞的地方。从1亿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第一只神州鸟的起飞,到先秦时期屠何方国的出现,再到前燕时期慕容氏的发祥以至辽代织锦业的繁荣,从明清松锦大战到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基,锦州地域在华夏文明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1远古至隋唐时期的历史印记锦州地域远古人类活动

通过凌海市沈家台镇宋家沟村杏树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可以看出,它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基本反映了锦州地域原始社会古人类活动的概貌。

1977年,当地村民发现了杏树沟遗址的动物化石,1978年由省、市文物部门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锦州原始人类使用的打制石器、使用火的灰烬和14种古生物化石。在6件石器中有刮削器、石片和石核,原料主要是燧石和玛瑙,石片长且薄厚均匀。经中国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鉴定,这个遗址的地质年代属晚更新世中期,是距今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锦州地区人类活动的地方,形成了杏树沟文化。

专家认定,当时人类居住在洞穴里。杏树沟原始人类所使用的石器工具,系用燧石等坚硬材料打制而成。为了生存,为了子孙繁衍,他们和奔驰在小凌河沿岸灌木丛中的野马、大角鹿、剑齿虎、披毛犀等哺乳动物展开殊死搏斗,用火把和木棍驱赶它们逃向这个由安山岩构成悬崖的杏树沟。沟口有小凌河支流北小河堵住,形成了死谷,被赶进谷底的野兽大部分被摔伤,成为锦州地区古人类易于切割的食物,野兽遗留下来的骨骼就是我们今天发现的古生物化石。他们也捕捉一些鼠类为食(在遗址中发现了七八种鼠类遗存,如中华鼢鼠、蒙古黄鼠),还有虎、狐、葛氏斑鹿等遗骨,后来他们还逐步学会了种植植物。在这一处遗址中发现有灰烬,说明杏树沟村古人类已学会使用火来征服自然,并逐渐学会了保留火种,用火改变过去生食的习惯,而且可以取暖,用火驱赶野兽、消灭野兽。

当时小凌河的水和沿岸的土地,都是他们的共同财物。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这时的“人群”已经形成血缘氏族。牛河梁遗迹与颛顼故墟

位于辽西大小凌河上游一个叫牛河梁的地方,近年来驰名中外,因为在这里发现了远古辽西先民修建的女神庙,出土有女神彩塑头像、无头孕妇像、玉雕猪龙及彩陶等许多珍贵文物。

考古工作者最近又发现距女神庙不远处,当地人称为“转山”的山丘,丘顶浑圆,呈阶梯形,经考证认定,它是一座红山文化时期的积石冢遗迹,由人工堆砌夯筑而成,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金字塔”。可以想见,如此浩大的工程,或是古人祭祀天地的神坛,或为埋葬王者的陵寝,同时出土的还有坩埚残片,殉葬的玉龟、玉佩,碑形石雕,表明这里既是原始宗教圣地,又是一个远古玉器制作的中心。

牛河梁遗迹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文化,是中国北方红山文化谱系,它既与中原古文化有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所处时代距今五六千年左右。那时,我国上古史中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变动和文化融合的转折时期,传说中伏羲、女娲、神农“三皇”和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都出现在这一历史时期。辽西地区牛河梁遗迹的发现与开掘,将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

大约在5000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被推举为中原部落的首领。颛顼以祭神、教化、治天下著称,其统治势力“北至幽陵”。“幽陵”包括辽西走廊地区在内的北方大片地区。锦州地区一直有颛顼故墟之说。故墟者,指远古人居住过的小山丘或指曾经有人群居住过而现在荒芜了的地方。但颛顼故墟到底位于何处则众说纷纭。

据《晋书》载,“大棘城即帝颛顼之墟也”。《嘉庆一统志》说,在锦州所辖义县西北有一座颛顼故墟。一说大约在义县城西北20华里处,现已被大凌河改道埋于河内地下。一说在义县万佛堂石窟西30华里大凌河与柳河汇合处,一个叫“小勿拉草沟”的地方,依据是有皇家专用的砖瓦、石基、夯土等建筑物遗存。此地有可能就是前燕立国时的都城大棘城,大棘城是根据颛顼故墟之说,因崇拜北方先祖颛顼而在颛顼故墟旧地上建的。主流说法是在锦州辖区的义县西北,此为《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大棘城”条目的记载。但也有史料记载,在今河南濮阳东南,有颛顼故墟一处。颛顼故墟的确切位置,尚待考古挖掘的证实。纵观颛顼帝的一生,行址多处,故各地有多处故墟的说法不足为奇。颛顼巡察北方

在锦州,还有颛顼归葬闾山(本书或称“医巫闾山”)的说法。有些学者经考证后指出,《山海经》中有“汉水出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的记述,《山海经》这些记述中所说的“鲋鱼之山”“附禺之山”“务隅之山”,都是今天锦州辖区的医巫闾山。燕太子丹避难菊花岛

1996年5月,锦州北镇廖屯镇大亮甲村村民宋闯在村里的砖厂发现了一把刻有“燕王喜”字样的青铜短剑,一些专家看后指出,“燕王喜”青铜短剑极有可能是战国时期辽东大地上“秦灭燕战争”的遗物。

战国时期,北方的燕国在今辽宁大凌河以西至河北东北部设立了辽西郡,在大凌河以东地区设立了辽东郡,现在的锦州地区就大致分属于燕国辽东郡地和辽西郡地。

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兵锋渐近,已经威胁到燕国的安全。燕王喜的儿子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羁押在秦国,秦王对他很不好,他逃回燕国后,一直想报此仇。为了挽救燕国,他结交了一位名叫荆轲的游侠,派荆轲以及燕国少年勇士秦舞阳去秦都咸阳,刺杀秦王嬴政。太子丹与荆轲定计,以献上秦国逃犯樊於期的人头和割地献地图为名接近秦王,地图中暗藏利刃以伺机杀之。秦王信以为真,就接见了荆轲和秦舞阳。荆轲展示完地图露出匕首,便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不料被秦王躲开,荆轲行刺未中,终因寡不敌众,与秦舞阳当场被秦王和卫兵杀死。这就是成语“图穷匕见”的由来。

秦王对燕太子丹派人行刺非常恼怒,便派大将王翦于第二年带兵攻打燕国。燕王喜抵挡不住强大的秦军,于是就跑到燕国统治较为稳固的辽东郡首府襄平(今辽宁辽阳市)。太子丹及其部下在逃亡中,一度逃到渤海觉华岛(今辽宁兴城觉华岛)避难,后来又逃到辽东。赵国的代王嘉是燕国的盟友,他向燕王喜建议说,如果杀掉太子丹,秦国就会罢兵。燕王喜为自保,遂派人在衍水边召太子丹议事,将太子丹杀死,并把太子丹的人头献给了秦王以谢罪。虽然燕王喜将太子丹杀死,但秦军还是照样攻打燕国,公元前222年,秦军灭掉燕国,燕王喜也成了俘虏。后人为纪念太子丹,于是把衍水改称为“太子河”。明代诗人韩承训咏太子河诗中“燕丹昔日避秦兵,衍水今传太子名”之句,就是指太子丹死于太子河边的故事。西汉始设徒河县

徒河县建于西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它是锦州县级行政建制之始。史学界一般认为锦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就是以西汉高祖三年在锦州地域建立徒河县为起点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辖县,36郡中就有辽东郡和辽西郡。汉代继续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建制。说起辽西郡的徒河县,史料有一些记载。《汉书·地理志》狐苏县原注:“唐就水至徒河入海。”清陈澧《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云:“唐就水,今蒙古吐默特右翼小凌河,东南流至奉天锦县入海。”可见唐就水就是小凌河,徒河是西汉时女儿河的名称,县以河名命名。它与小凌河在锦州南汇合后,亦称徒河。西汉时的海岸线与现今海岸线不同,除去漫长岁月中的退海区,当时徒河县的地理范围处于女儿河和小凌河中下游一带,方圆百里,人口约2.5万。新版《辞海》上说徒河县就是今锦州市。曹操北征战乌桓

乌桓族原是东胡族的一支,后来与东胡族解体,居住在乌桓山(小兴安岭东段),因之得名。东汉初期,乌桓曾依附匈奴,不时侵掠东汉边缘郡县。匈奴内部分裂后,乌桓各部乘机摆脱匈奴的控制,臣服于东汉,成了东汉的一支雇佣军队。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乌桓大肆扩张势力,其中以辽西乌桓最强,其首领蹋顿已成为统治整个乌桓族的首领,辽西地区的大小凌河流域成了乌桓的政治军事中心。

当时称雄北方的袁绍采取了联合乌桓的政策,乌桓也确实帮了袁绍很大的忙。待袁绍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战败忧郁而死、大儿子被曹操所杀之后,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只好投奔辽西的乌桓。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时年53岁的曹操为统一北方,听从谋士郭嘉的建议,率20万大军北征辽西乌桓,从河南向北奔至200年人迹罕至的“卢龙塞”,沿滦河北上,一路开山修路,长途奔袭,直奔大凌河上游,行程达800华里,奇袭辽西乌桓的巢穴柳城(今朝阳市)。八月,曹操大军距离柳城还有200里时,辽西乌桓单于蹋顿等人才察觉,仓促集结数万骑兵抵挡,两军在白狼山(今建昌)遭遇,曹操大败乌桓,曹操手下大将张辽斩杀乌桓首领蹋顿,曹军俘获20余万乌桓人,占据柳城,袁尚、袁熙逃亡辽东投奔公孙康。不久,辽东公孙康杀二袁,归顺曹操。

曹操北征乌桓之战稳定了北方,是历史上发生在辽西地区大小凌河流域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返回中原,沿途经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曹操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中描写了北方壮丽的滨海风光,抒发了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

曹操的《观沧海》,是辽西地区历史上第一首有文字记载的诗篇。诗中所指碣石,应该是位于今天辽西葫芦岛市绥中县万家镇止锚湾海滨中的三块巨石,俗称碣石。附近的秦汉碣石宫遗址群,应是当年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处。司马懿东征公孙渊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经过黄巾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中央权力已经名存实亡,于是地方割据势力蜂拥而起,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公孙度为辽东太守,借机独立,此后祖孙三代统治辽河流域、大小凌河流域近50年之久,当时大小凌河流域社会比较安定。后来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继位,由于公孙渊曾与东吴孙权联合对抗魏国,魏文帝曹丕先后两次派兵征讨公孙渊,但都未取得胜利。

魏文帝曹丕去世后,曹丕之子魏明帝曹叡于景初元年(237),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带兵劝说公孙渊归魏,公孙渊不但没有答应,还与魏军战于辽隧(辽宁海城附近),大败魏军。此后公孙渊在辽东自立为燕王,设置百官,招降鲜卑,时常派兵骚扰魏的边境,这也正是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征伐公孙渊的原因。

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二年(238)初,派太尉司马懿率军4万再次征伐辽东公孙渊。司马懿分兵陆海两路,他亲率陆路军马,经孤竹,越碣石,沿大凌河谷,途经现在的辽西北部,渡过辽河直捣襄平。两军在辽阳附近的首山展开激战,公孙渊的辽东军惨败。魏军乘船直逼襄平城下,日夜强攻,公孙渊乞降未成被斩杀于太子河边。

司马懿征讨公孙渊也是三国时期发生在辽河、大小凌河流域的一场著名战役。司马懿率军长驱4000余里,以4万之兵,彻底铲除公孙家族在北方的势力,完成了统一,堪称远征战役之典范。

司马懿东征胜利后,竟然屠杀了辽东地区的军民1万多人,公孙家族所辖之地全部归属曹魏,收户4万,人口30余万,司马懿强令万余辽东地区的中原人返回中原,这对于辽河、大小凌河流域来说是一场灾难。

动乱之中,一支鲜卑部族在首领莫护跋带领下,进驻大小凌河流域,并在此登上了中国北方的历史舞台。开发锦州的第一位政治家——慕容廆

十六国时期,锦州地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慕容廆。

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段时期,中华大地军阀混战,北方出现了16个由地方割据政权建立的国家与南方的东晋王朝并存,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由慕容廆奠基的前燕就是十六国之一。慕容廆是在锦州地域第一个建立国家政权的政治家。

鲜卑是东胡族的一个支脉,秦汉之时被匈奴打败退居鲜卑山(今内蒙古境内)。三国时司马懿打败公孙渊后,将中原汉人遣回中原,乘此之机,鲜卑人在首领莫护跋带领下入居大小凌河流域。莫护跋仰慕汉人的文化,带头戴一种北方汉人贵族常戴的步摇冠。鲜卑人称步摇冠为慕容,正切合汉语的“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的说法,故这支鲜卑族被称为慕容部,并以慕容为姓,史称慕容鲜卑。慕容廆

慕容鲜卑最早出现的一位杰出人物是慕容廆,史料记载他是昌黎棘城(今锦州义县)人,于西晋太康十年(289)受西晋封为鲜卑都督。此时的慕容部族已从辽东迁到复置的徒河(今义县西北一带),后来又迁到棘城。因为传说棘城是黄帝之孙颛顼所建的故城,称为“颛顼故墟”,慕容廆仰慕北方先祖颛顼的历史功绩,便立都于此。前不久考古工作者在距义县万佛堂石窟以西15公里大凌河与柳河交汇处发现大量古代建筑物遗址,推定是前燕棘城慕容廆王宫所在。目前的史料提及棘城,大都标注在义县附近,具体地址有待考证。西晋元康四年(294),慕容廆已经完成了创建前燕国的基本雏形,这是北方民族在大小凌河流域建立的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由于前燕军事力量逐渐强大,曾先后打败了木津、宇文及素连各部,东晋王朝感到了前燕的威胁。东晋大兴二年(319),东晋平州刺史联络高句丽、鲜卑段部和宇文部出兵进攻棘城,妄图消灭前燕,瓜分其土地。慕容廆闻讯后深掘沟堑,坚固城防,先用酒肉犒劳宇文部军,高句丽、鲜卑段部产生怀疑,瓦解其联盟,使其各自携兵退回本部,棘城下仅有宇文部几十万军队。慕容廆派其子慕容翰埋伏在山林中,叫奸细扮作降兵递假情报,诱使宇文部首领悉独官分兵奔袭徒河,遭到慕容翰伏兵的围歼,慕容廆亲率主力从正面攻击宇文部军,宇文部全军措手不及,惊恐中败逃,几十万军队全部被慕容廆俘获,仅有悉独官逃脱。棘城之战是锦州地域历史上第一次大型战役,同中原的官渡之战、淝水之战并称为古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慕容廆很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是开发建设以锦州地域为中心的大小凌河流域的第一位著名政治家。由于慕容廆政治修明,谦虚好客,爱护人才,大批汉人世族携宗族、乡里、部从投靠徒河鲜卑。当时流亡到以锦州地域为中心的大小凌河流域的汉族百姓多达数万户,是原有人口的十几倍。慕容廆为了安顿流民,在大小凌河流域,以中原人的祖籍设多处“郡”(居住地),如为冀州人设“冀阳郡”,为豫州人设“成周郡”,为青州人设“营丘郡”。对中原流亡汉人实行免役等优惠政策。慕容廆十分仰慕汉族文化,仿效晋朝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兴办学校,让汉族士人传授文化知识、礼教等,并教导鲜卑人耕种务农,养蚕织布。当时,大小凌河两岸和医巫闾山麓,出现大片农田和桑林。慕容鲜卑部族的经济生活,逐渐由游牧方式转为农耕方式,社会制度也由氏族组织进化为政权组织。

慕容廆是前燕名副其实的奠基人,但他生前并未登上皇帝的宝座。东晋咸和八年(333),慕容廆去世,其三子慕容皝继位。东晋咸康三年(337),慕容皝正式建立前燕国,自称燕王,追谥慕容廆为武宣王。东晋永和八年(352),慕容廆之孙慕容儁称帝时,追谥慕容廆为武宣皇帝。隋唐征东封闾山

高丽亦称高句丽,是北夷的一支,因以黑马(骊)为图腾,所以称高丽。隋唐两代和高丽多次发生战争。隋朝的文帝、炀帝先后四次东征高丽都以失败告终。其中隋炀帝杨广就于大业年间三次御驾亲征,发兵百万之众。

唐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李世民乘高丽国大将盖苏文在国内叛乱之机,派水陆两支大军东征高丽,虽有战绩,但没能彻底取胜。第二次唐太宗亲自出征,一举攻下辽东城、白岩城(今辽宁辽阳市附近)、盖牟城(今辽宁盖州),直逼安市城(今辽宁丹东市),但也没有最终征服高丽,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又发兵征高丽终获全胜。隋唐两朝征高丽,地处辽西的锦州闾山一带据说也一度成为古战场。隋唐两朝征高丽给高丽民族和汉族人民同样带来深重的灾难,尤其是大小凌河流域及今锦州地区,既是战争物资的补给地,也是局部战场,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四年(594)闰十月,隋文帝禅封锦州医巫闾山为“北镇”,并在山上建祠祭祀。这是“北镇”名称最早的来历。杨广三次东征高丽途中都曾在此祭拜以求闾山山神庇佑。唐太宗东征高丽百年后,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于天宝十年(751)钦封医巫闾山为“广宁公”,这是锦州北镇原称“广宁”的由来。隋唐皇帝禅封和祭拜医巫闾山,祈求国泰民安,都与征伐高丽的历史事件相关。2辽代历史文化的辉煌辽太祖设立锦州城

锦州城是由辽国的创建者、契丹人首领耶律阿保机于辽天赞三年(924)设立的。

耶律阿保机,汉名耶律亿,字阿保机,契丹族迭剌部人,生于公元872年,卒于公元926年,史称辽太祖。在他公元916年称帝前,为解南掠中原的后顾之忧,已夺取了辽西。据1994年版《锦州市志》载,辽太祖五年(911),辽太祖平定西部奚族和东部奚族,占领他们所有的土地,包括今锦州全部地区。1981年,史学家岑家梧在《历史研究》上发表的《契丹和汉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关系》一文中写道:“天赞三年阿保机直抵涿州,时蓟州、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皆为所陷,俘其民而归,置州县以居之”,“将汉俘安置在临潢县、长春县、定霸县、潞县、龙化县、武安州、泽州、兴中县、锦州”。当时锦州属于中京道(大定府)的兴中府(今朝阳),从以上史料可知,锦州建于辽天赞三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当时,虽然在汉高祖三年(前204)在锦州设立了徒河县,但后来由于自三国、魏晋到隋唐时期,今锦州及周边之地的居民几经迁徙,除前燕时期设立西乐县外,大多数时间(长达500多年)正规化的行政建制基本荒废,故今锦州及其周边之地,大都是人迹罕至、林莽荒野之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在这人迹罕至、林莽荒野之地,把掠自河北的汉俘赶到当时还没有名字的今天叫锦州的这个地方,让这些汉俘起土、采石、伐木、建造城池。契丹人看到这里到处长着野生桑麻,他们要用这里的桑麻资源生产锦绸绣缎,于是便将此地定名为锦州。锦州当时是斡鲁朵(宫廷之意)属州的“太后织蚕户”,和周边地区一起,专供宫廷的缎锦丝绸。因此,关于锦州名称的由来,主流说法应该是“栽桑养蚕织锦说”。

辽代的行政建制是道(府)、州、县三级制,道治于府,道府同级,州下设县。这时,锦州作为州一级的军城,出现在渤海北岸的辽西大地上,辽王朝派临海军节度使(中节度)来镇守。锦州的设立,一改过去此地一直被别地管辖的历史。

辽建锦州城城郭为长方形,初期周长为2700米,中期经过扩建,周长为3050米,有东西南北四门。锦州地理位置南临渤海,东接显、乾二州(今北镇),北抵宜州(今义县),自锦州城设立之后,这里便逐步成了辽西地区的商旅之地和贸易中心。

天显元年(926)七月,辽太祖驾崩于扶余府(今吉林省清原市扶余区)。

辽太祖设立锦州城之后,辽道宗于清宁三年(1057)在锦州古城的中心建设了广济寺塔,于清宁六年(1060)重修了广济寺,锦州古城愈发壮观,锦州的贸易日益发达,锦州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辽太子耶律倍情系闾山

耶律倍(899~936),小名图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长子,东丹王,后被后唐李从珂杀死,终年38岁,葬于显陵(今北镇市医巫闾山)。辽太子耶律倍

辽太祖在位时,于公元916年立耶律倍为太子。耶律倍喜欢读书,能用汉文写诗作文,又爱好音乐,擅长画画,崇拜汉族的文明,信儒学。有一次,太祖问他:“当了皇帝,应该祭天敬神。我想立庙祭祀有大功德的人,不知应该先祭祀谁?”耶律倍马上回答说:“孔子是大圣人,应该先祭祀孔子。”太祖同意,马上命人修建了孔子庙,每年分春、秋两季祭祀。

耶律倍不但有很高的汉族文化修养,还是一员统兵的战将。天显元年(926)正月,他跟随太祖攻灭渤海国,并改渤海国为东丹国,即“东方之契丹”之意。二月,太祖任命耶律倍为东丹王,改年号为“甘露”。耶律倍镇守东丹,使这一地区成为辽国的一部分,并仿照汉族在东丹国建立了许多制度。

天显元年七月太祖驾崩后,本应由太子耶律倍继位,但太后述律平不喜欢他,而中意于次子耶律德光。耶律德光当时又位居大元帅,手握重兵,已先后镇压了一些反对他继位的贵族。耶律倍自知无力和他抗争,只得被迫对述律太后说:“大元帅众望所归,应该继位。”述律太后自然同意,并于天显二年(927)十一月由耶律德光继位为帝。耶律倍于是远离京都,在锦州医巫闾山绝顶筑读书堂,把平生所藏之书全部带到医巫闾山,偕同汉族姑娘、爱妻高美人(高云云)以书为伴,狩猎、吟诗作画,陪伴晨曦落日。但耶律德光担心耶律倍仍会和他争夺皇位,就将他迁到东平府(今辽宁辽阳市),并派人监视他。耶律倍愤懑难忍,意欲离开契丹。远在洛阳的后唐明宗李嗣源知道了他的处境,秘密派人请他去后唐,他欣然答应,然后避过监视者,直奔锦州临海军,耶律德光派李胡追杀,耶律倍至锦州临海军老母山(今北普陀山)被一老妇救下,此后同高美人乘船渡海至后唐。李嗣源赐他以节度使的官职,他为了表示对汉族文化的崇敬,改名为李赞华。

天显十一年(936)四月,后唐李从珂发动兵变攻陷了洛阳,一度夺取了帝位,李从珂兵败自焚前,派力士李彦坤杀死了耶律倍。后来,耶律德光迁耶律倍遗骸葬于医巫闾山。耶律倍之子世宗耶律阮即帝位后,将先父耶律倍的坟墓定为显陵。

辽太子耶律倍对契丹族的汉化过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耶律倍生前并未成为大辽国的皇帝,然而他的直系子孙却有六位登上了大辽国皇帝的宝座。从此以后,医巫闾山地区成为辽太子耶律倍以及辽代多位帝王和皇族子孙的“龙寝之地”,也就是陵墓安葬之地,从此开创了闾山乃至锦州地区历史发展与辽代大规模肇建皇家建筑的辉煌篇章。大辽国萧太后光耀辽史

在关于杨家将的故事和戏剧中,有一位“辽国国主萧太后”,她就是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母后、光耀辽史的萧绰。青年时代的萧绰

萧绰(953~1009),小名燕燕,出身于锦州临海军闾山西麓的义州契丹贵族家庭,父亲萧思温是辽太祖皇后述律平的族弟忽没里之子,长期任南京留守的要职;母亲则是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女燕国公主吕不古。

辽保宁元年(969)二月,一生无子的辽穆宗耶律璟在怀州打猎时驾崩,萧思温遂秘密派心腹潜往上京报知耶律贤。耶律贤连夜率甲骑千人抢在耶律璟灵柩前即位,是为辽景宗。为了感谢萧思温的拥戴大功,辽景宗耶律贤封萧思温为魏王、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成了北面官的最高首领。同时迎娶萧绰为贵妃,不久册封为皇后,这年萧绰17岁。两年后,萧绰生下长子耶律隆绪。耶律贤即位初期尚能进行一些改革,但没多久就沉湎酒色,身体虚弱,只好命萧绰临朝裁定军国大事。萧绰由此发挥出她的雄才大略,成了比述律平还要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这时,中原北宋王朝经过宋太祖赵匡胤的励精图治,国力大增,已基本统一了长城以南的地区。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灭掉北汉,试图乘胜收复辽国占领的幽州。萧绰采取诱敌深入、两面夹击的战术大败宋军。

辽统和五年(987)九月,耶律贤病死,遗诏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萧绰正式临朝称制,被尊为“承天皇太后”。此后她称制20余年,在契丹社会中进一步实行了全面的封建化改革,使辽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萧绰执政之初,面临的是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艰难局面。她首先起用一批得力的官员委以重任,最重要的就是大丞相韩德让。萧绰与他齐力同心,内振朝纲,外求展拓,韩德让勇于进谏,积极进贤,为辽国的鼎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萧绰还在韩德让的支持下敕令包藏野心的诸王交回领地,并伺机剥夺了他们的兵权,稳定了局势,使辽国统治集团呈现出同心同德的大好局面。

在整饬内政的同时,萧绰领导的辽国与宋国及周边地区的战争也取得了一连串胜利。统和十七年(999)开始,萧绰或亲自出马,或调兵遣将,扬鞭南下,几乎每次都攻城略地大胜而归。统和二十二年(1004)九月,萧绰偕同耶律隆绪、韩德让率兵20万又一次大举南下,一路破关斩将,连败宋军,十一月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几次战斗之后,双方商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作“岁币”,双方罢兵,各守旧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从此以后,双方结束了长期的战争。此后的120多年间,辽宋基本上和平共处,从未发生过大的战争。

萧绰临朝称制27年,又教育辽圣宗耶律隆绪成为辽国九帝中最享盛名的“明主”。统和二十七年(1009)十二月,萧绰准备还政于耶律隆绪之前与世长辞,终年57岁,归葬医巫闾山乾陵。辽圣宗振兴辽国与肇建奉国寺

辽统和二十七年,临朝摄政27年的皇太后萧绰结束了她作为女政治家波澜壮阔、叱咤风云的一生,辽圣宗耶律隆绪开始独立执掌辽国的朝政,他将国号改为“契丹”。耶律隆绪是辽代最有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治国的一条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学唐比宋,借鉴汉文化的精华振兴辽国,完成了几件在历史上很有影响的大事。第一件事是营建了一个新的都城——辽中京大定府城(位于今内蒙古宁城县),使之成为辽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第二件事是科举取士。耶律隆绪把一大批汉族的优秀分子通过科举吸收到统治机构中来,为辽国的振兴网罗人才。第三件事是部族再编。耶律隆绪亲政后,在部族的编制上也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属于宫帐俘户的奴隶改编为部民,把俘虏和新征服的各族人户,不再编为宫户奴隶,而分别设部统治,使奴隶制成分有了显著削弱。第四件事是修订法律。耶律隆绪于统和十二年下诏更改法令,规定契丹人犯下“十恶罪的,也应依照汉人法律制裁”。许多有能力的人得以为官,许多无能之辈被免除官职。

在处理外交关系上,耶律隆绪对属族小国,不以强凌弱,骚扰搜刮。辽朝先后两次将公主嫁给西夏国王李继迁,保证了辽和西夏之间没有发生战事。耶律隆绪在和宋朝的交往中,严格按照澶渊之盟誓书上规定的条文办理,维护了辽宋两国之间的长期和平。

耶律隆绪很热爱自己的故乡,多次下诏修葺锦州临海军、宜州崇义军(今义县)、显州、乾州(均为今北镇)四座城垣。辽圣宗耶律隆绪留给锦州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就是于辽开泰九年(1020)下诏,在宜州崇义军(今义县)为祭祀母后萧绰肇建的咸熙寺(今称奉国寺)。

辽太平十一年(1031)六月,耶律隆绪驾崩,时年61岁,在位49年。死后谥为文武大孝皇帝,庙号圣宗。3金元时期的政治动荡与杰出人物汉兴帝张致抗金反蒙建瀛国

在金国末期与蒙古汗国年间,锦州出现了一个抗金反蒙的临时政权,它是由汉兴皇帝张致建立的瀛国。

蒙古汗国太祖九年(1214)四月,成吉思汗派大将木华黎率领兵马来攻掠辽东、辽西。在锦州,出身于汉人豪强之家的张鲸和其弟张致聚众10余万,反抗金国的残暴统治,杀死金国锦州临海军节度使完颜承裕,自立为临海郡王,叛金降蒙古。翌年,张鲸自号辽西王,建年号为大汉。后来,木华黎觉察到张鲸有反蒙之意,便命令部将肖也先作监军监视张鲸。后张鲸设法逃跑叛蒙,被监军肖也先捕获杀死。

张鲸之弟张致时任兵马大元帅留在锦州,听说张鲸被杀,便割据锦州地区叛蒙自立,在锦州建立了瀛国,自称瀛王,后又自称汉兴皇帝,建年号兴龙。他实行团结契丹人一致反蒙的策略,建立了“黑军”,制定了发展经济的政策。不久,张致率军攻下了辽西与河北多座州府。十一年(1216)春,张致军攻下了兴中府(今朝阳)。六月,张致派张顽僧和完颜南合向金宣宗上表归附。

成吉思汗急令木华黎采取军事行动。木华黎率领蒙古不花(军队名)等军数万前来攻打锦州。在蒙古大军压境面前,锦州地域原来张致的一些地方官员,纷纷起而反叛,投降蒙古。蒙古不花军进逼红罗山(今锦州城西虹螺山)时,张致的主将杜秀向蒙古军投降,被任命为锦州节度使。之后,木华黎便向兴中府进发,张致派侄儿张东平带领骑兵8000、步兵30000前来支援,与木华黎军相遇于神水县东(今朝阳羊山镇一带),张东平军大败,被斩杀的官兵达12800人,张东平战死,余军撤回锦州。蒙古不花军随后攻下开义县(今义县境),进而包围锦州。张致派部下张太平、高益出战,均力不能敌而败归。张致见此,只好采取闭门坚守的策略,时间长达一个多月。部将高益见败局已定,于是叛变,将张致擒获,缚张致送与蒙古不花军以降蒙古。张致临死不屈终被杀,锦州城破,百姓被蒙古军屠杀者无数。张致所建的瀛国随之灭亡。元代统治与辽西民众的反抗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原为蒙古汗国,1264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即大汗位后,国都由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迁到燕京(今北京),1271年改国号为元,改燕京为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了中国。

元朝建立后,在全国共设11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即今天的省,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建制始于元代),锦州隶属辽阳行省大宁路,原永乐、神水、兴城、安昌各县并入锦州,故锦州当时为省、路、州三级制。蒙古军队杂居民间,以监视汉人;州、县设蒙古达鲁花赤,总理一切政务。州、县内设保甲、分社,实行社疃组织,50家为一社,有社长。规定游手好闲及不尊父母教诲者,社长记其姓名,等到提点官到来之月,再问其情况加以处罚。如果是种田的人,用木牌立在田头,在上边写上某社某人的罪状。对凶恶无道之人,社长将其犯罪情况写在门上。社长除了监视社民外,还为统治者催收和摊派税役,叫做“差科”。凡聚众结社、鸣铙做佛事的要治罪,读禁阅的书籍和对统治者有讽刺之言的也要治罪。

由于元朝实行残酷的阶级统治和民族压迫,加之不重视农业,大片农田被辟为牧场,经济倒退,致使人民大众生活在贫困和牢笼之中,没有自由,生活痛苦不堪,民族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

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起义的火炬,照亮了锦州和周边地区人民起来反抗的道路。锦州地区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如元成宗即位元年(1295)“辽阳行省所属九处大水,民饥或起为盗贼”;元惠宗至正二十年(1360)“秋七月辛酉,命辽阳行省参知政事张居敬计义州贼”,这是在今义县爆发的农民起义,可惜史书上只此一句,详情难知。至正二十二年(1362),辽东的金、复、海、盖等州和锦州地区的乾州(今北镇)等地,遍布起义烽火,起义军向西攻下兴中州(今朝阳),并准备由海道去接应永平路卢龙城、程思忠的起义军。后来程思忠部被元将也速打败。程部穿过辽西走廊,向金、复两州东撤。后来,这几支起义军汇集到一起,转攻大宁路(今河北平泉县)和上都(即开平),也被元将也速调兵击破。以后,起义军在锦州地区及其周边转战多处,声势浩大,使元朝廷调兵遣将,穷于应付。应该说,这支起义军是埋葬蒙古王朝的元末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元代锦州有一位汉人地方官叫胡秉彝,在恢复被战乱破坏的经济、使百姓安居乐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设立“行都部”衙门,对流民实行登记管理;依靠锦州优越的自然条件,倡导发展农耕和桑蚕生产,在城东一块平坦的土地上建立“济民园”,亲自带领属下养蚕耕作,示范导民,并免费供给流民们种田植桑的种子和苗木。这些措施促使流民纷纷从事农耕桑织,农业生产也重新振兴起来。胡秉彝还设法维护锦州百姓的利益,抵制蒙古贵族集团的横征暴敛,其爱民之德值得后世称道。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耶律楚材

锦州古塔历史文化公园内,有一尊高大的花岗岩人物塑像,他就是锦州乃至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少数民族政治家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为蒙古汗国的兴盛建立了重大功勋,后来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帝国,开国政策均沿袭耶律楚材制定的典章制度。锦州古塔公园耶律楚材石像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契丹族,祖籍义州(今义县),另有一说为祖籍广宁(今北镇市),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九世孙。耶律楚材3岁丧父,在母亲杨氏抚养下,少年时曾在锦州北镇医巫闾山置读书堂饱读经史,通晓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24岁出任金国开州(今河南濮阳)知州,政绩斐然。26岁擢升中都行省员外郎,辅佐金国完颜福兴留守中都(今北京)。是年,蒙古骑兵攻破中都,金国灭亡,耶律楚材此后为蒙古国大汗成吉思汗所用。

耶律楚材在西征营帐中,逐渐感到成吉思汗的豪放、直爽,二人遂成忘年之交。成吉思汗临终前叮嘱诸子:“若想得天下,必重用楚材!”1229年,窝阔台继大汗位,耶律楚材负责立仪室礼,他反对滥杀政策,废除屠城旧制,挽救了避兵居汴梁(开封)一带的群众147万人的性命。在蒙古国南方汉人地区的治理中,他推行了一系列安定民生、发展生产、增加国库收入的政策。1231年,窝阔台任命耶律楚材为中书令(丞相)。耶律楚材在燕京首先镇压了一批横行不法的蒙古贵族子弟,然后立十路征收课税使,专掌钱谷,建立赋税制度。严禁汉地为牧场,恢复发展各项生产,他信赏罚、正名分、明俸禄、官功臣、兴儒学、开科举、务农桑、定土贡、治漕运。他奏封孔子后裔,治国中坚持“守成者必用儒臣”。在耶律楚材主持的开科取士中,得士4030人(多为被俘为奴的汉族儒士),这一举措既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统一,又推动了蒙古军事游牧汗国逐渐过渡为军事封建帝国的进程。

1241年窝阔台死后,皇后马乃真称制,蒙古贵族中的顽固势力占据优势,耶律楚材受到冷遇,但他仍七上朝廷和顽固势力据理力争,终于在1244年抑郁而终,时年55岁。耶律楚材的遗著有《西游录》《湛然居士文集》。

北京的颐和园中,现存一座耶律楚材祠。武当祖师张三丰

2012年9月25日,黑山县姜屯镇武当祖师张三丰祠正式落成。新建的张三丰祠有正殿、配殿、钟鼓楼、山门,巍峨庄严、气势恢宏。

根据多种史料记载,张三丰这位集儒、佛、道、武学于一身的武当祖师,是锦州地区黑山县姜屯镇土城子人。据《明史·方伎传》《中国道教史》《锦州古刹》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有称君实),号玄玄子,‘三丰’其道号也,绰号张邋遢”。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考证:“辽东懿州,治所在今阜新县塔营子。辖今彰武、阜新、新民、黑山等地。”张三丰自称:“某乃懿州梁鱼务人氏。”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设望平县于梁鱼务(今黑山县姜屯镇土城子村),隶属懿州路。

张三丰生于蒙古汗国定宗二年,即南宋淳祐七年(1247)四月初九,一生跨越南宋、蒙元、明朝三代。张三丰一生曾创立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剑等20多种拳术和剑法,是武当派武术的第一代开山祖师。

张三丰天生异相,丰神奇异,身体伟岸、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鬓如戟。行为怪异,常数日一食,游处无常。张三丰凭借超常的气功和武功,到处行侠仗义,笑傲江湖,时而隐修于山野,时而云游于江湖,俨然是朝野上下许多人崇拜的道教神仙。明朝多位帝王寻找张三丰不见踪迹,仍然为他修建道观并加封神号,直到明世宗时,人们才相信张三丰大概已“羽化登仙”了,于是在嘉靖四十二年(1563),明朝廷敕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

张三丰的寿命可谓千古之谜,大多数史料都记载他活了212岁,还有149岁之说,虽然世界上不大可能有这样跨越三个朝代的长寿之人,但张三丰确属长寿之人,许多人都深信不疑。

张三丰虽踪迹神秘,但著述颇丰。《明史·文翰类》载录有他的著作《金丹直指》和《金丹秘诀》各一卷。清代雍正时人王锡龄把张三丰这两卷经书和若干篇诗文编在一起,附上张三丰显迹30余条,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道光年间,李西月又据汪氏家藏本补辑,编成《张三丰先生全书》,成为全真道“隐派”文献总集。4明亡清兴之战巫凯、王翱防卫辽西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北疆边防。他一面采取软化蒙古残余势力的怀柔政策,一面又修筑东起山海关、西抵嘉峪关的万里长城,防范北方民族骑兵袭扰。明朝在北方防线上设置了九个边防重镇,分段防守,合称“九边”,辽西地区便是九边之一。

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又做出重大的调整,加强了重点地区的防卫,放松了边远地区的防护,辽西走廊从而成为明军防御蒙古部族及女真人侵扰的重要区域。当时,在广宁前屯卫(绥中前卫镇)至广宁中左屯卫(锦州)之间没有坚固的城堡相连,不利于防卫联络和物资转运。为使明军尽快开通辽西走廊线路,1428年,镇守广宁的总兵官巫凯奏请朝廷批准修建宁远城(今兴城古城),并于1430年开工建设。宁远城为正方形城体,它同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平遥古城一样,都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为加强辽西走廊的防卫,明朝又沿山海关外地形再筑边墙,称辽西边墙。1442年,由都御使提督辽东军务王翱主持修筑。辽西边墙的建设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石墙,有土墙,也有木板塞墙。边墙深壑,千里相望。王翱不仅修筑边墙有功,还是一位清官,在他镇守广宁时,朝廷派一太监作监军。这位太监和王翱共事十几年,很敬重王翱的为人。当王翱调离广宁去两广做总督时,太监拿出四颗大珍珠相赠,并说明不是受贿得来,而是明成祖朱棣所赐,王翱感念其真诚便收下珍珠。许多年后,王翱调回京城做吏部尚书,闻知那位太监已过世多年,他就找到那位太监生计艰难的侄儿,把四颗珍珠还给了他。王翱担任吏部尚书,位高权重,虽主管全国官吏升迁,却不肯把自己在外地为官的女婿调进京城,害得夫人和女儿都埋怨他。王翱廉洁为官的故事,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收入了中学课本。李成梁镇守辽东立战功

李成梁(1526~1618),辽宁铁岭人,字汝契。明隆庆、万历年间,李成梁两次以辽东总兵之职镇守辽东近30年,常驻广宁(今锦州北镇)辽东总兵府,以抗击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侵扰,以战功先后擢升为辽东险山参将、都督佥事、副总兵、总兵官加太保衔,封宁远伯。

李成梁雄才大略,胆识过人,素有大将风范。在他驻守辽东之前,蒙古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由于边备废弛,10年间明朝有3员大将命丧黄泉。朝廷派他出任主帅后,他“大修戎备,甄拔将校,召收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先锋”,由是“军声始振”。据《明史·李成梁传》记载,他第一次镇守辽东22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威镇绝域,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如在万历七年(1579)后,蒙古首领土蛮多次领兵数万,向锦州、义州、大凌河、松山、杏山及广宁等地侵袭,都被李成梁战败。此后蒙古部族又几次侵犯锦州、义州、大凌河,皆因李成梁率部下英勇抗敌,驱敌出境。万历九年(1581),蒙古黑石灰部复来犯,李成梁复击驱之。万历十年(1582)炒花部复入侵,李成梁率军斩吐默特酋等敌军无数,辽东寇患经20年基本解决。

明万历八年(1580),明神宗命辽东巡抚周咏在广宁城内修筑了一座精致的石牌坊,以表彰李成梁镇守辽东的功绩。这座李成梁石坊是锦州地区明代重要的建筑之一,现在仍然保存完好。

李成梁虽战功卓著,但也因晚年过失而两次被解职,主要错误是匿败不报或掩败为功。李成梁晚年贵极而骄,奢侈无度,飞扬跋扈,杀良冒功。但瑕不掩瑜,李成梁仍然不失为明朝中后期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他93岁时病逝于北京,葬于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袁崇焕、赵率教两获大捷

明清之交,明清双方为争夺辽西,在锦州地域共发生过五次战争,历时22年,史称明亡清兴之战或明清辽西之战。这五次战争分别是:明天启二年(1622)一月的西平堡与广宁(今锦州北镇)大战、明天启六年(1626)一月的宁远(今兴城)大战、明天启七年(1627)五月的宁锦(今兴城和锦州)大战、明崇祯四年(1631)八月的大凌河(今锦州凌海)大战、明崇祯十二年(1639)二月至十五年(1642)四月的松锦(今锦州及城南松山一带)大战。

在明天启二年一月的明清辽西之战第一场战役——西平堡与广宁之战中,明军大败,广宁以及广宁以东、以北数十座城池全部被后金占领,明军辽东总兵府被迫退至山海关。

在明亡清兴之战中,明军阵营涌现出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赵率教、何可刚等多位勇猛抗击后金的英雄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镇守辽西的主将袁崇焕,其次是锦州总兵赵率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