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辩论论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3:39:43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华辩论论坛

清华辩论论坛试读:

内容提要

近年来中国的观众更加关注辩论赛,这是一件好事。在很多人心目中,辩论赛能够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青年学生不分国家、种族,走到一起来,既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理解,影响甚远。

第一章 清华辩论论坛

近年来中国的观众更加关注辩论赛,这是一件好事。在很多人心目中,辩论赛能够成为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是一项有意义的活动,青年学生不分国家、种族,走到一起来,既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友谊,也弘扬了中华文化,促进不同文化的沟通与理解,影响甚远。

一 经典辩论欣赏

——引起清华等国内外高校关注的世纪之辩

□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正方: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美是主观感受

正方/马来亚大学反方/西安交通大学

主席:亲爱的朋友们,欢迎各位收看99国际大专辩论会。今天是A组的决赛。几天来各路辩手充分展现了他们的风采,使我们大开了眼界,同时也使我们各位对什么是出色的辩论,什么是优秀的辩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际对于这一问题,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有了明确的论述,他说:好的辩论应该是“精装以利之;端严以处之;坚强以持之;彼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心欢、芬芳以颂之”。今天也不妨让我们借此为标准,评判出本届辩论赛的冠军和最佳辩手。

现在我把今天参加决赛的双方辩手介绍给大家,他们是:(略)

担任这场辩论赛的七位评委是:(略)

担任本场的点评嘉宾是:(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当中我们总在不停地审美和赞美,就连日常生活的选择取舍都体现着我们每个人的审美取向。但是关于美有不同的看法,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说观文赏花;而对有的美却是共同的认识,比如青山绿水。那么美到底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辩题。根据赛前抽签的结果:正方马来亚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美是客观存在;

反方西安交通大学他们所持的立场是——美是主观感受。

现在要进入的是陈述立论阶段。首先有请正方一辩陈瑞华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到底是客观存在的美决定了人对美的感受呢,还是人的主观感受创造了美?今天我们双方辩论员在此辩论,就是要解决这千古难解的美学难题。如果说美是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就是说美的存在与否完全由个人主观意念来决定,但我方今天就是要告诉大家,美的存在有它一定的规律,就是为了这不变的规律,因此美的存在不以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这就是我方的观点——美是客观存在的。

美是一个事物或行为的特质,它有着三个特性:第一是形象性,第二是感染性,第三是功利性。第一,形象性指的是,一个事物如何发挥它的美,它就必须拥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或形式;第二,它也必须拥有一个感染性,让人们能够引起本身的欢愉或喜爱的感觉;第三,它也拥有一个功利性,能够给予人精神及物质上的好处,例如净化及使用等等。由于美的存在必须由这三个特性进行衡量,因此也就产生了一个客观的规律,而由于要用这个客观的规律去衡量,对方怎么能够说这是主观感受呢!

除此以外,美的三个特性也是独立于人的主观意念之外。人的主观感受不能改变这三个特性的规律,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与客体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过程,是客观存在的美引起的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创造客观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赏者的个人主观意念而改变。金字塔的美始终存在于金字塔本身,就算没有人去欣赏金字塔,但金字塔的美也是千古流传下来的。

如果说美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就是说,我们以个人的主观喜好作为标准的话,那么千百个人就有千百个不同的标准,这和没有标准又有什么分别呢?看来一个事物美和丑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可能有不同的美感,但这种种不同的美感起源存在于个人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以及由个人不同的美感修养而决定的。当然我们可以欣赏美,去发现美,并且利用美的规律去创造它,但不可以轻言要取消美,或否定美的存在。如果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我就不明白了,人类一直追求的真、善、美等伟大的目标,不完全没有意义了吗?因为它们因人而异,可以随时改变啊!法国美学家狄克罗斯就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人,卢浮宫的美不会因此而荡然无存!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感谢陈瑞华同学!下面有请反方一辩樊登同学陈述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好!对方同学为什么忘记了罗丹曾经说过,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东西是不美的。主观的东西就代表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改变它吗?主观难道不具有普遍性,我们就不能倡导和培养吗?对方同学强调的是,美需要一种客观的物质基础,这一点和我们根本就不矛盾,有哪一种主观感受能脱离客观的物质基础而存在呢?

我方认为美是情感的想像活动所引起的精神愉悦,它需要感受与存在而会于心灵,如果美是客观存在,像这张桌子一样的话,我们根本就不用“感”也不用“会”,只要“看”就可以了,这样倒也方便!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将会是千篇一律的美,因为美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只要大家的视力差不多,对美的认识就应该是相同的呀!如果这样,就有一些问题不好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不断地交流,对美术、绘画、音乐、包括辩论的感受呢?为什么人们对一些问题总是不能达到共同的默契呢?这样一来对方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让我们猜测了几个世纪?为什么宋元的山水画至今我们说不尽,道不完?为什么大家对同一块奇石的看法会截然相反?为什么那么多艺术流派会百花齐放?这么多的“为什么”,对方同学怎么解释?其实哲学家休谟早就解释过了: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没有客观的标准。这一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暗暗呼应。从扎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柳宗元的“夫吾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都在说明着这个道理。如果对方辩友还不相信的话,那我还可以告诉你们:实验心理学的学者们早就用科学研究的方法证明,任何线条、颜色本身并不只备美的标准,而人类为什么会对这些线条颜色的组合产生感情,觉得它美呢?那是因为我们对它倾注了很多情感和想像,加上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才构成了我们这个斑斓的美的世界。所以我们谈论的国旗、国花,觉得它们是最美的;所以我们过三峡时,看到的不是山,而是等待夫婿归来的女子;所以我们看到黄河就能感受到母亲般的情怀。说到这,我觉得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美好!我们可以感受、想像、去听、去看,人类在客观世界就已经受到了太多的约束,如果我们美的这种自由的体现,还要被对方用客观的标准束缚住的话,那么我只能说我感受到非常的悲哀!谢谢!(掌声)

主席:感谢樊登同学!下面是自由人的发言时间。我们首先征询一下双方自由人是否要利用第一段时间发言……好,首先有请反方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

反自由人:大家好!《聊斋志异》里面的鬼魂有没有形象呢?有。有没有感染力呢?有。有没有功利性呢?有。可用来吓唬小孩。可是鬼魂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谢谢!(掌声)

主席:胡渐彪同学,请。

正自由人:大家好!先针对对方辩友对我们做出的第一个攻击:对方辩友说我方观点在于美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错了。我方没有这个概念,这完全是对方辩友揣测错误,请你澄清这个概念。对方辩友的立场有一个离题的错误,对方辩友所谈的不是美,而是美的感觉。举个例子给大家,我们都知道针是尖的,可是针的尖和针刺到手中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概念。我们知道针的尖是存在于客观世界,它的感觉却是在主观感受里面,两者截然不同。正如对方辩友所说的一样,今天没有一样东西不美,我方也承认因为美的特性是存在于每一样东西之中,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美的感觉呢?很简单,这是因为美的特性是多样化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美就会得到不同的美的感受的结论,但是请注意,美的感受和美本身截然不同。待会儿请对方辩友澄清这一点。(掌声)

主席:下面进入的是盘问环节。首先有请反方二辩郭宇宽同学向正方一、二、三辩依次提问,正方的回答时间共计是1分30秒。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说美不等于美的感觉,我想请问对方一辩,美能不能脱离人的感觉而存在,如果能的话,请举例。

正方一辩:美当然能够脱离人的感觉而存在。一朵花存在于客观世界之中,但是我们能够说花是感觉吗?花的美是感觉吗?不能。花有美的特质。花有美的特性在。我们能感受到花的美是因为我们在不同角度来观赏美,因为花能给我们不断的感染,但是我们不能说美和美的感觉是一样的,对方清楚吗?

反方二辩:我要请教对方二辩同学,既然美是感觉到的,感觉不到不代表不美,那么对于电磁场这种不能直观感受到的东西,这到底是美还是不美呢?

正方二辩:美不美是要存在那事物之中,但是我们能不能感觉到美,那就要凭我们的主观感受,但是如果说我们感觉不到美的话,并不表示说那样东西不美,它就必须要有美的特质。对方辩友刚才说电磁场,那么电磁场它本身若拥有美的特质,它能散发出美的特质,能影响、感染人的话,那么它就会令人有美的感受。如果美的特质不在电磁场上,那么就无法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所以美本身还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我的主观感受。(掌声)

反方二辩:请教对方三辩,当社会上对美的认识标准不统一的时候,你是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你的审美取向的呢?

正方三辩:对方刚才说当社会上美的标准不统一,我会如何确定审美取向。我们今天要知道的是美是客观存在的,它本身,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必须要满足人们功利性的要求。由此来看,如果一样事物具有美的特征,它就能发挥美的光辉,让人们去决定它到底是美还是不美。然而当我们说它不美时,这是人的主观判断,而事实上美是客观存在的。

主席:下面请正方二辩向反方提问。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一辩,美是不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

反方一辩:美当然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要不然我们在这里辩论什么?我们研究美就是要看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对方说它是一个客观的东西,但是它可以随着人的意志不断改变。而且说在没有人的时候,也可以说一样东西也是很美的,那我就请问了,一朵花如果是很美的话,没有人去欣赏它,换了一只小狗走到了花的跟前,它对花会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花有点香味的话,它说不定一口就上去了咬掉花,这个时候小狗怎么知道花美不美呢!没有人的时候,花到底美还是不美呢?(掌声)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二辩,一个诚实的人所焕发出来的内在美,是不是会因为你的主观改变而随意改变呢?

反方二辩:首先我们说,美和善还不是一个概念,假如对方辩友将善当做一种美学中的美的话,那我们可以说,为什么那个又善良又丑陋的赵传要说: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呢?他应该说,因为我很诚实,我很善良,所以我根本就不丑哇!所以对方提出的概念出了一些小小的偏差。而美是我们心灵中的感受,就这一点来说的话,每个人看来有不同的角度。但是如果统一的话,为什么对同一块瓜有的人说是西瓜,有的人说是冬瓜呢?这显然不客观。(掌声)

正方二辩:请问对方三辩,我美不美?

反方三辩:对方二辩非常美,但这个观点只代表我个人的感受,有没有人认为对方二辩不美呢?如果有人胆敢说对方二辩不美的话,我们是不是要踏上千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呢?如果美的标准是客观的话,那你何必问我你美不美,你只要拿美的客观标准去衡量一下就可以了,又何必问大家你美不美呢?(掌声)

主席:果然精彩,刚刚开战就已经是针锋相对了。下面进行的是盘问小结。有请反方二辩郭宇宽同学进行小结,时间是1分30秒。

反方二辩:在我的第一个问题中,一朵花摆在那里,你不去感受它也是美的,这种说法对吗?不要急,在我的第二个问题中,对方辩友已经告诉我们电磁场不具有美的特性,为什么电磁场不具有美的特性呢?因为人无法直观地感受它。一个东西一旦人无法直观感受它,就连美的特性都没有了,这不就说明美不能脱离人的感受而存在吗?那么再反观第一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说那朵花是美的呢?是因为就算他自己没有直观的感受,也有人去直观地感受,而把这种美的感受传达给了他,这就好像有人买了一个东西作为礼物送给了对方辩友,难道因为他没有掏自己的腰包,就告诉大家在这个世界上买东西可以不花钱的吗?假如这样,真是要误人子弟了呀!对于我的第三个问题,对方同学告诉我们美是一个客观的东西,大家应该把握一个统一的标准,真的是这样的吗?刘德华说他的梦中情人有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而我的梦中情人却是一头乌黑亮丽的短发,这怎么统一的起来呢?假如真的要统一客观的话,那到底是刘德华错了,还是我错了?假如我们俩都没错的话,那肯定是对方辩友所说的标准是客观的错了;假如一定要统一的话,是不是我们的梦中情人一定要半边脑袋是长头发,半边脑袋是短头发呢?而且审美是我们自己的感受,如果在审美上我们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来自主的话,那只好说还不如回家卖红薯。谢谢大家!(掌声)

主席:感谢郭宇宽同学!下面有请正方二辩郑玉同学进行盘问小结,时间也是1分30秒。

正方二辩:刚才我问对方一辩,美是不是一种可供研究的对象,对方同学已经承认了美是可以研究的,那这不是向我们证明了美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吗?如果美不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还要研究什么呀!如果对方说美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话,那么主观感受又是什么呢?就是存在对方主观里的一种想法,是一种对方主观的感觉。如果对方说美是主观感受,又可以研究的话,那对方是不是要告诉我们,他可以研究他自己的感受,那不叫美学,那可叫心理学啦。对方二辩又回答说善不等同于美。那我就奇怪了,为什么内在美就不能是美呢?善良、诚实所焕发出来的影响力感染力难道就不能是一种美吗?对方这样说,是不是就要告诉我们只有外在美才是美,内在美就不是美呢?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善与美是统一的呀!对方说,如果看到一朵花,香的话,小狗会有什么反应?小狗闻到花香那就是说花美的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狗还是人都会感受得到啊!而对方三辩说我美,我就要说谢谢他了,因为他说我美呀!但是对方三辩又说,如果现场观众认为我不美的话,那我可是要骂他们的哟,这倒不必。因为美丑是主观感受的衡量标准不同,但是并非表示说对方感到我丑的时候,我的脸就会马上变得面目狰狞。因为我还是我,我还是站在这里,只是鉴赏角度不同而已。谢谢!(掌声)

主席:下面进入的是自由人的对话环节。在此环节中,双方的自由人各有累计时是2分钟,但每次发言不得超过30秒。首先有请正方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认为美是主观感受,那我想请问你了,今天这里一粒珍珠它深藏在海底蚌壳里面,请问这粒珍珠的圆润光滑到底还是不是美的?

反自由人:有人认为珍珠很美,可是有人认为珍珠不美,早在中国古代就有过买椟还珠的事情,您能告诉我,这个人买椟还珠就一定是错的吗?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所说的不外乎告诉我们,这粒珍珠背景有些不同,但是没有办法否认说这粒珍珠有美的特性,我方承认有人认为珍珠不美,为什么呢?因为一种物质有美的特性也有丑的特性,有人看到它美是因为看到它美的特性,而有人看到它丑是因为看到它丑的特性,只是观点不同,请对方辩友不要把美和美的感受两者混淆在一起。

反自由人:你告诉我们美有美的特性,可是没有告诉我们到底美的特性是什么,刚才你们一辩说,美要有形象性才能称之为美,可是这是评判美的标准吗?一个夜叉也有形象,可是您能告诉我们,夜叉也是美的吗?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夜叉和美到底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实在搞不懂。我想请问,对方一辩说很喜欢看蒙娜丽莎,如果我坚持说蒙娜丽莎没有什么美感的话,是不是说蒙娜丽莎就不美了呢?

反自由人:蒙娜丽莎本身是一幅画,可是我们对画的评判可以多种多样,多种多样并不代表它一定是错的。这就是我们审美中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你们一辩就告诉我们说,美有评判的不变的规律是因为它有形象性、感染性和功利性,可是这个形象性你要告诉我,为什么任何事物都有形象,任何事物都是美的呢?

正自由人:这个形象性是指美的那一种形象性,请你不要把它混淆了。我想请问,如果美是一种主观感受的话,那么唐诗连不懂华语的外国人都知道它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美的著作,照您的说法,这本唐诗在中国是美的,放到外国它就不美了吗?

反自由人:如果我们不去研究唐诗,我们怎么能从心里焕发出对唐诗这种美的文化热爱呢?请问对方辩友一个简单事实,美人鱼你觉得美不美呢?

正自由人:说得好,今天要研究,但是我想请问大家,对于外国人来说,唐诗美还是不美的?

反自由人:你没有回答我的问题。请问美人鱼美不美?

正自由人:美人鱼美不美,各人有各自的观点,原因在于各人观赏角度不同,不在于美和美的感受可以混淆。现在轮到你回答我唐诗的问题了。(掌声)

反自由人:我已经告诉过您了,唐诗的美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可是有人喜欢唐诗,有人喜欢宋词,这种喜欢也有对有错吗?您说美人鱼有人认为美,有人认为丑,可是美人鱼是一种神话中虚构的人物,美人鱼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吗?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离题了,我的问题是,唐诗到了外国人手中时,唐诗还是不是一种美。您告诉我宋词美与否到底与我的问题有什么直接关联呢?

反自由人:因为有人喜欢宋词而不喜欢唐诗啊,他无法欣赏唐诗,觉得唐诗不美,您能告诉我,他喜欢宋词是错的吗?有人喜欢美人鱼,有人喜欢白雪公主,她们都是童话中人物,它们是美的,可是又是虚构的,您能告诉我,对于美是客观的又是从何而来的?

正自由人:今天美人鱼的形象有人画了出来,它在童话的故乡甚至成了雕像,至于为什么会美会丑,那是由于观赏角度不同。好,我们不谈唐诗了吧,我们谈谈赵子龙。赵子龙的忠勇就算曹操不认同,它也是一种内在美的表现,难道你告诉我,在曹操那个时代里,他的内在美是不美的吗?

反自由人:赵子龙的美是种善良,善良是因为道德,道德可以影响主观感受,可不能说你影响他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就变得客观存在的呀。您还没有告诉我,现在有了美人鱼的雕像,有了雕像之前,是不是就不存在美人鱼的形象呢?是不是美人鱼就不美了呢?

正自由人:对方辩友,美人鱼……(时间到)

反自由人:对方辩友的时间到了,其实我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花仙子、百花仙子、田螺姑娘……(时间到)主席:真是让我们觉得时间飞逝。下面我们期待的自由辩论即将开始。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时间是4分钟。首先有请正方发言。

正方三辩:在您的立论当中审美和美有什么不同啊?

反方一辩:如果美的东西不用“审”的话,那还真叫客观存在呀,但事实上有人脱离过人而谈一个东西是美的吗?对于动物而言对方同学说都有美的倾向,那么请问对方对于动物而言美的标准是什么呢?

正方二辩:我家的小猫看到我觉得我很亲切,当我笑的时候它就会朝我走过来,那么请问它是不是也感受到我的美的存在呢?再请问对方,审美与美的差别到底在哪儿啊?

反方二辩:其实对方辩友是把狗想吃骨头的那种生理本能也当成了美,假如是这样的话,我们知道奶牛当听到音乐的时候产奶量会增高,那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奶牛也懂得贝多芬的音乐美呢?(掌声)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长篇大论,还是没有回答我方的问题,请问美与审美之间究竟有什么分别?

反方三辩:当然有分别,我来告诉对方辩友,美是审美的主观判断结果的一种,因为审美的结果可以有美,可以有丑,可以非美非丑。倒是对方二辩告诉我们,我说她美说对了,有人说她丑说错了,那么这个说错的人为什么说错了,对方二辩,请你告诉大家。

正方三辩:谢谢你告诉我们审美是一种主观判断,而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美是以什么形式存在,而不是审美是主观判断还是客观存在。想请问您,一个爱国主义者,比如岳飞为国牺牲了,那么他的行为到底美不美呀?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讲来讲去,讲的都是善与美的关系,孔老太子就说过“美则美矣,未尽善焉”,什么意思呢,美勺善根本就不是同样的关系。既然美是客观存在的话,那么这个客观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刚才说,观众说我不美就是错了,我可没这么说。有人觉得我不美的话,那么就是审美的角度不同,而您觉得我美的话,您就是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到我的美。但这不等于说,有人觉得我丑,我的脸就马上变成母夜叉了。

反方二辩:我们还是把今天的辩题从对方同学的脸回到美的讨论上吧,对方同学说,对美的讨论要来分角度,那么为什么换了一个角度就是唐诗的美,再换了一个角度就是宋词的美。假如美像身高一样客观的话,决不可能换了一个角度,我的个子就比乔丹更高畦!(掌声)

正方一辩:一个事物有不同的特性,有美的特性,有丑的特性,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当然能看到不同的特性。请问对方同学,善良是不是内在美?

反方三辩:什么是客观?客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为什么对方二辩的美可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呢?

正方二辩:想请问当一个事物客观存在的时候,它当然不会因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所以我的脸并没有因为观众的意志而转移呀!

反方一辩:那我就请问对方辩友,既然你们认为没有人的时候也有美丑存在,那么我请问,“蒙特”这个东西美不美?

正方三辩:如果你认为,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影响一样事物的美不美,那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你是如何把蒙娜丽莎的微笑理解成慈禧太后的奸笑呢?(掌声)

反方一辩:对方为什么不回答我的问题呢?“蒙特”这个东西美不美?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如果按照你们的说法,美是主观感受的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那么请问善良什么时候变成不美的?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不能够回答我的问题,是因为“蒙特”这个词是我刚才脑子里突然想出来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蒙特”是个什么东西,对方辩友根本就不知道它美不美,你无法用客观存在来评判吧!(掌声)

正方二辩:那么想请问对方辩友,难道美就只有外在美吗?请问善良是不是一种美呀?

反方二辩:对方同学说善良是一种美,可是我们知道什么是客观存在呢?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才是客观存在。善是什么?本来就是人的主观意志,这还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吗?(掌声)

正方三辩:但是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对方难道要质疑吗?对方难道要说美是不真和不善的统一吗?

反方三辩:如果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如果善和美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有个成语叫“尽善尽美”,为什么还要叫追求真善美,而不叫追求真善善呢?(掌声)

正方二辩:可是对方辩友是不是要告诉我们善不是客观存在的啊?难道你认为打抢也是一种善,行为美可以因为你的主观意识而随便更改啊!

反方二辩:亚里士多德说,善就是美!柏拉图还说过实用就是美。所以“大嘴巴”和“箩筐”也是美的?大家看看,这么理性的哲人对于美的认识都不统一,这不更证明美是主观感受吗?(掌声)

正方一辩:所以至今对方辩友都没有告诉我们善良是不是内在美,如果对方告诉我们善良等美德都不是内在美,因此不在我们今天讨论范围的话,那么对方可以举出例子吗?不,为什么?因为善良和美德也是内在美呀!

反方三辩:就算我们承认善良也是内在美,那么请对方辩友先告诉我们,善良到底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正方二辩:对方怎么能说善良是主观感受呢?难道对方要告诉我们,帮一个老婆婆过马路的时候,你主观感受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觉得那是一种恶行吗?(掌声)

反方一辩:让我们来谈论一个实例好不好?为什么同样是杨柳,在李白口中就是“风吹柳花满店香”,到了郑谷手里就是“杨花愁煞渡江人”,这是为什么?请详细解释。(掌声)

正方三辩:不管他们用什么样的眼光去审美杨柳,可是杨柳它毕竟是杨柳,对方能够说,因为许许多多的哲人对月球、对太空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银河系就不再美丽了吗?

反方三辩:杨柳始终是杨柳,可有没有人说过杨柳的美始终是杨柳的美呢?(掌声)对方辩友你论证的是客观存在,还是客观的美呢?

正方一辩:所以呀,就算我们没有具体论述杨柳的美,但是杨柳的美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吗?

反方二辩:杨柳是因为人去欣赏它,这其中投入了人的主观感情,这才是美,这才是审美意义的所在,假如它始终是美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审美呢,人的审美热情一定像火苗子一样哧哧溜溜哧哧溜、叭叽就灭了!(掌声)

正方二辩:杨柳的美是客观存在呀,否则的话对方辩友要告诉我们,由于我们没有感受到杨柳的美,那么杨柳的美、大自然的美都不存在了吗?那么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世界?

反方一辩:这不是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著名的美学家克罗奇就说过:如果没有人的想像活动的话,自然中没有哪一部分是美的,这一点对方应该知道吧?

正方一辩:聋子他听不到声音,那么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对于聋子来说就没有美妙的音乐呀!

反方一辩:如果人们从来都没有听到过声音的话,音乐从何而来呢?

正方二辩: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所有艺术家都认为这个世界是美的;可是刚才主辩又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去感受的话,这个世界就是不美的,那么请问,这个世界到底美不美呀!

反方二辩:说到音乐我就想到了黑格尔这样的哲人都说过,音乐反映的并不是什么客观存在,而是人的内在心理呀!

正方三辩:对方要说音乐,如果美没有一种客观规律的话,那么世界上许多大学里的音乐系到底在学的是什么呢?

反方三辩:那请对方辩友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段音乐是美的。

正方二辩:音乐当然是有其规律可循,否则的话,那许许多多的音乐家都是根据什么来组谱的呢?

反方二辩:学的是什么呢?就是研究人的主观感受。怎么样来迎合人的主观感受?听众就是上帝。

正方一辩:错了,对方研究的是如何找出音乐的美,而不是如何找出美呀!

反方一辩: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美具有主观的普遍性,这也不是我们说的,这是康德说的。

正方三辩:因此今天对方说来说去都是我们应该如何去审美,对方始终没有回答我们的问题:美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

反方一辩:所以我们就谈了很多实例,为什么在原始社会里,脖子越长就越美,这可是主观的普遍性啊!

正方二辩:那么请问对方辩友,长城的美存不存在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请给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长城的美?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我方问的是长城的美呀!有没有人说长城的美只是小家子气呀!

反方二辩:长城的美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是非常的美,可是当我们中国健儿在长城砍杀日本侵略者的时候,那些日本侵略者会觉得他们美吗?(时间到)

正方二辩:所以长城的雄伟美是大家客观认知的。(时间到)主席:感谢双方辩论员!下面请双方自由人进行第二次发言。反方还有时间是1分17秒,正方还有时间是29秒,首先有请正方自由人胡渐彪同学发言。

正自由人:对方同学的论点只有两个,第一要解释为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美的感受,惟有说美是主观感受,那才能解释;第二个论点说,为什么这是美,那是丑,惟有美是主观感受才能解释。但是这一切都是离题的,因为这都是美的感受,和美基本不同。今天我们不能感受北极的冷有多冷,但是我们能说这个冷就不存在吗?因为冷和冷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对方辩友还要把冷的感受和冷混合在一起的话,是不是有离题之嫌呢?(掌声)

主席:谢谢胡渐彪同学!现在有请反方自由人谭琦同学发言。

反自由人:如果美和美的感受不是统一起来的话,那么美的感受在反映客观存在的时候,就必然有对错真假之分,可是我们谈了这么多美的角度、美的欣赏,您能告诉我哪一个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吗?和对方辩友倾谈主观客观,不如我们拿出一个具体的客观实例来。请问对方辩友,(举着一枝玫瑰花)在大家的眼中,这是不是同一枝花,但在大家心中是不是有不同的美的感受?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花儿对我笑”;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喜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有人说花是有情的,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说花很无情,“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原因是什么?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客观上是“花自飘零水自流”,可我们的主观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掌声)

主席:感谢谭琦同学!我们也希望看到谭琦同学比赛之后将把这束玫瑰花送给哪位同学进行主观感受。最后是总结陈词阶段。首先有请反方三辩路一鸣同学陈述观点,时间是3分钟。

反方三辩:好一场唇枪舌剑的自由之辩!在对方的口若悬河之下,非但不能自圆其美而且还有几点非常明显的美中不足。第一,对方的立论基础无非是说:美可以脱离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所以对方自由人才告诉我们,这本唐诗到了国外,就算这个人没有看过,也会觉得它是美的,如果这本唐诗从来就没有人看过,有没有人觉得它美呢?请问对方二辩,没有人去欣赏它的话,有没有人觉得它是美的呢?其实,对方论证的是美可以脱离一部分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那是因为另一部分人主观上认为它美。我们知道了,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西施、貂蝉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人们一提起西施、貂蝉,就想到了美呢?那是因为美是人们流传下来的口碑,它具有主观的普遍性。第二,对方又把美与善混为一谈,想要论证他们的辩题。对方又说美和丑是可以统一的,那么就是说。美可以有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用而存在,因而它对人应该有影响,不过如果我们没有感到美的话,它们对我们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美的作用又在哪里呢?下面我总结我方观点。第一,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融入了人的主观想像与情感才会显得美,从山川河流到花鸟鱼虫,从春夏秋冬到风云雨雪,我们看到,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正所谓“天道无清,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观想像,才有了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欲与天公试比高。第二,我们认为,审美的标准和结果,不因为人们的客观生活经历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们都知道很多人喜欢维纳斯的雕像,维纳斯的雕像风靡西方世界,可我们中国的老婆婆却一定要给她缝上坎肩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细腰,唐皇爱丰满,那么在情人眼中,对方无论如何都如西施一般沉鱼落雁。美其实是源于人们的主观想像和内心情感,是人们借助客观事物来表达人情冷暖。第三,我们强调美是人的主观感受,因为它反映的是人们追求自由的价值信念,人的肉体受制于客观,从而人的精神就追求无限的驰骋空间。我们爱生活,因为生活的故事上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联翩;我们爱自然,因为“万类霜天竞自由”,那是生命的礼赞!综上所述,我方认为美丑无对错,审美无争辩,因此我们才强调美是自由的象征,我们来自五大洲的辩友,才能胸怀宽广地唱一首:心情似海,感动天地间。谢谢!(掌声)

主席:谢谢路一鸣同学,感谢他的精彩陈词!最后我们有请正方三辩何晓薇同学总结观点,时间也是3分钟。

正方三辩:在感谢对方滔滔陈词之后,我仍然不得不指出对方所犯下的一个错误,那就是离题。对方今天告诉我们的种种始终是人究竟怎样去审美,人觉得这个事物美不美。然而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题目吗?我们今天说的是,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说的是美究竟是以什么样一种形式存在。然而对方今天举出的花,举出的种种,说的都是人怎么样去审美,而不是今天我们所要讨论的题目啊!今天对方又告诉我们美和善之间不能和起来谈,然而我们看到的是什么?许许多多的人都具有内在美,难道对方说这些内在美不是善吗,这些善不是美吗?再说,对方又说许许多多的人审美角度不同,可是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呀!事实上美是一种规律,是一种脱离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客观存在的。第一,美具有形象性。黑格尔说:美存在于形象中。不管是自然界中的江南可采莲的美,还是社会舍身救人的美,还是艺术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美,这种种的具体形态,就是美的形象性所在。第二,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许让我们黯然神伤,在“十年生死两茫茫”之中无限唏嘘;或许是让我们肃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景仰万分,而这种力量正是让客观存在的美持续徘徊在人们脑海之中。第三,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质力量推动人类追求美好事物,而美正是可以让人感到愉悦。“阳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们都是美,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人的需要。而这三种规律存在于人的主观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观感受控制,同时规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论证了美是客观存在的。实际上,因修养、经历、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的不同,所以各人的审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对的美,然而对方不能因此把审美与美混为一谈啊!认为美是主观感受,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颠倒了美与美感之间的关系。罗丹就曾告诉过我们:美是到处都有的,而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谢谢!(掌声)

主席:感谢何晓薇同学!本场辩论赛可谓美轮美奂!我想这既是客观存在,也是大家的主观感受。现在有请我们的评委对本场辩论赛进行主观感受,请评委评分评判。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送我们的评委和点评嘉宾暂时离席。(掌声)

……

好,朋友们,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评判团和点评嘉宾上场。(掌声)

□生态危机是否会毁灭人类

正方观点: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

反方观点: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

程序发言

正方一辩:主席,大家好!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这就是我方的观点,其理由如下:一场辩论是否科学,首先要看其判断的标准是否科学。要完成今天的这场辩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叫做危机?所谓危机,我方认为这是一种前期警告,是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内部体制或者它与外部的关系出现了严重问题,并且可能导致毁灭的前期警告。由此我们可以理解,所谓生态危机,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是“由于人类的活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被严重破坏,从而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现在,生态危机不但早已出现,而且还相当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环境已经被严重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2.生态系统的功能已经被严重破坏,如大气臭氧层减少,绿色植被减少等一系列问题。3.生态系统的平衡已经被严重破坏,如部分物种灭绝、食物链中断等一系列问题。4.人类自身的结构和平衡被破坏,如人口问题。

大家知道,事物发展是以内因为根据的。以上四点充分说明了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而这正是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内在根据。我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类对于生态系统有着一种显而易见的依赖性。例如需要地球源源不断地提供植物和动物的食物,需要有足够厚度的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或者过低的气温以及过量的紫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量的水和氧气来维持生命的存在,需要借助生殖和死亡来保持人类自身的动态平衡和发展。以上四个方面,哪一个方面不在频频地向我们亮出警告的红灯呢?既然问题已经如此严重,那我们为什么不说“必然毁灭人类”而只说可能呢?这是因为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比,既有依赖地球生存和发展的一面,同时又有能动地改造生态系统的一面。生态危机只要被人类所控制,那它就有可能不毁灭人类。因此,我方在坚持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同时,并不否认生态危机也有可能不毁灭人类。但是,“可能不”与“不可能”是绝对不能等同的两个概念。而有人坚持认为,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这不但否认了生态危机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一客观事实,同时也否认了生态危机本身固有的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不都成了空穴来风了吗?谢谢大家!(掌声)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很高兴在洁净美丽的上海与对方辩友探讨关于生态危机的问题。我想问对方一辩,见到红灯你会闯过去吗?当然不会,因为你是理性的人。刚才在对方一辩的论证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奇迹的假设前提,即如果现在不采取措施,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但要仅仅假设一个“如果”的话,我们不妨也来作这样的推论:如果人类像天使一样长着翅膀,那都能翱翔于九天之上,那何来生态危机毁灭人类一说呢?我方立场是: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首先,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在一定历史过程内的特殊表现。历史进程的规律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它不是绝对的此消彼长,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不断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危机处于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平衡形成过程之中,因而必然伴随着动荡和阵痛。第二,造成生态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开采发展模式。它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退减、不仅对人类的生存质量提高产生了巨大阻力,甚至危及了局部地区部分人口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发展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正所谓“危则变,变则通,通则活”。而今自然、经济社会相协调的新发展模式,正形成一股强大的浪潮,冲击和改变着旧的发展模式,从而使生态危机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并给人类向更高层次的迈进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条件。第三,生态危机的治理被提上全球的议事日程,正体现了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此刻,当对方辩友在人类毁灭的挽歌中怅然叹息时,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运动正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对自身行为方式的改造,对资源利用技术的变革,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对全球合作的呼吁和探索,无一不更使我们坚信,理性智慧的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挑战面前,正由蒙昧走向觉悟,由觉悟走向行动,继而以行动谋求更新和发展。有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谢谢。

正方二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指出对方辩友的两点错误。第一,可能性原本是一种对形势和前途的预测性分析,正是因为生态危机毁灭人类还没有成为现实,我们才能在这里谈可能与不可能,如果人类都已经被毁灭了,又在哪里,由谁来讨论这个问题呢?第二,对方辩友坚持认为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这不仅否认了生态危机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这一客观事实,同时也把生态危机本身固有的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内在根据否定得干干净净。既然如此,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岂不都成了空穴来风了吗?下面我将紧承一辩继续阐述我方观点:据资料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2700万公顷的农田濒临沙漠化,其中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沙漠,就连海底也日趋沙漠化。请问对方辩友,如此巨大的土地消耗,地球究竟能生存多长时间呢?再请问对方辩友,失去了土地的依托,人类又如何保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呢?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态系统的功能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20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盲目砍伐,这已经造成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进入90年代以来,“夏季热死了”早已不能作为新闻了,而据IPCC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年的报告得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将在2050年后超过现行水平的两倍,这还没有考虑随着人口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啊!对方辩友对如此严重的危机都不肯正视,难道非要全世界的人都死一次。才肯承认这一“不祥之兆”吗?让我们再来看看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的程度吧。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近五万个物种濒临灭绝,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请问对方辩友,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物种经得起如此残酷的扼杀呢?还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从科学的意义上来划分,人类在自然界中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类长目人科人属,属于地球物种之一啊。当地球上的物种都灭绝了时,人类还有独立生存于地球的可能吗?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和(罗马俱乐部)主席佩奇,在《21世纪的警钟》中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不论是成功的道路还是破灭的道路,它都不会局限于各个孤立的国家和地区,而会将整个人类卷进去”,这句寓意深刻的至理名言,难道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请问对方辩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当整个地球都面临由于人类行为而永无寂静的灾难时,人类自己又将如何避开这种灾难呢?总不能让大家一起在梦乡里完成向其他星球的大搬家吧!谢谢。(掌声)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来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对方辩友对于生态危机的概念来自80年代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上面还有一句话,就是说生态危机是由于人为破坏造成的,它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得以克服和消除。在第一场辩论中,评判代表谷迎春教授说:“电脑是由人制造的,它必须由人加以控制”。我们当然不能把电脑和生态危机进行简单的类比,但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呢?因此,我方认为,生态危机是在人类发展中产生的问题,正在也必将在发展中得以解决。首先,生态危机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发展契机。众所周知,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在于人类破坏性的物质资料谋得方式,尤其体现在传统工业化模式中,由于它的征服自然的原则,一味索取的态度,肆无忌惮的破坏手法,终于使环境问题日积月累,而酿成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从而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前进,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同时又促使人类从一个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采取积极的行动。因此它非但不可能毁灭人类。反而为人类进入下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提供了契机。其次,从现实中看,生态危机作为诱发因素之一,引发了一场从人的思想意识到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变革。从七二年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达国家对环保问题的振臂一呼到九二年环发大会上183个国家的学者云集,从七四年“只有一个地球”的觉醒到今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世界”的理性呼唤,难道还不足以表明人类伟大转变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吗?而且人类社会通过这一转变所能获得的长足进步,肯定是前无古人,但也一定后有来者。第三,世界各国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战略,其核心是: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以这一战略为指导,以协调人与自然互利关系为目的的保护发展模式也已初步建立并将进一步推广。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传统的破坏性发展模式不断改进、完善的最终目标也就在于此。《里约宣言》等全球性协议的达成,各国具体行动方案的出台,伴之以现代科技革命的兴起,第三次浪潮的冲击,无一不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生态危机,它所昭示我们的已不再是简单层面上的生存意义,而是人类在新的历史转折期中不断提高并最终升华的过程。谢谢!(掌声)

正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方生态危机的定义来自90年代的最新的《辞海》增补本。而上面并没有对方所说的第二句话,对方谈来谈去,无非是人的作用,我方从未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解决生态危机的巨大作用,但是需要指出两点:第一,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要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第二,绿色革命也好,技术更新也好,它同样都是把可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转化为可能不而决非不可能。我方一辩,二辩反复强调指出,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个基础遭到破坏,本身就包含有毁灭人类的可能性,但是对方辩友一方面承认生态危机所造成的巨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又否认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我方观点: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内在依据同时还来自于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回顾历史,人类始终在同威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危机进行斗争,并且在一定阶段上取得过部分成功和胜利。但是,当我们在为人类所独有的主观能动性高唱赞歌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在某种程度上,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不也是由于人类对自身主观能动性的盲目自信吗?中国有句古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是对主观能动性的盲目自信,而人类最终要想彻底根治生态危机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哲学家告诉我们,对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符合客观规律。违背了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就会向另一个方向,甚至反方向发展。然而人类文明的进程恰恰无情地证明了这一点。当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建造美好的地球家园的同时,他们又一手制造了地球上的生态危机。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谁长期过度使用土地,使得土壤沙漠化日益严重?是谁使地球上本已有限的宝贵资源又日益枯竭?这一桩桩、一件件、不都是人类做的吗?而人类之所以肆意妄为的原因,不正是被一种“人定胜天”的盲目自信迷住了双眼吗?在刚才的发言中,对方辩友一再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决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想要告诉对方的是,人类再也不能这样盲目自信下去了,因为地球上的总人口在增加,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性索取还在持续,因此生态危机就还在加剧啊。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任何一种生态危机,从本质上讲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当生态危机的严重程度超过了人类主观能动性的极限的时候,人类恐怕连“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叹也发不出来了,谢谢大家。(掌声)

反方三辩: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今天可是开口千言,离题万里。对方一辩讲来讲去就讲了一个抽象的可能性。那么请问,一个可能性与生态危机于事何补呢?而对方二辩更是用事实说话,但是说来说去,却不能给人类指出一条出路来,没有出路的人类前途,那岂不是必然毁灭,哪里还有什么可能性分析呢?而对方三辩却犯了一个语病,也就是说我方否认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什么时候否认过呢?下面我们从现实来看看人类如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大量运用新兴科技使可再生生产方式方兴未艾。不必说日本的环保工业有大企业200多家,被誉为“产业明星”,也不必说德国的“奔驰”公司早已研究出了可全部回收的小汽车,更不必说我国的环保产业虽然刚刚起步,年产值就已经达30亿美元以上,单单说那衣食为本的农业,勤劳智慧的上海人民就给我们作出了良好典范。由于增加了污物回收并加以利用,现在上海市一方面减轻了城市污染,而另一方面却使农村的蔬菜大大增加,看看正在你我身边悄然而立的新技术、新生活,对方辩友为什么还要哀叹人类将要毁灭呢?第二,人类治理生态危机的成果俯拾皆是。意大利耗资一百亿美元的重建产业工程与美国的“生物圈二号”科学试验难分轻重,而杜邦公司放弃7.5亿美元的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项目拉下马”的精神,更让人叹为观止。当然,更引人注目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赫赫战功。恰恰是他们面临着环保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更显示出了“铁肩担道义”的无畏精神。就以我国为例,从把“保护环境”定为一项基本国策至今,我国已颁布了四部环境保护法,231项环境标准,建立了两千多个监测战,野生动物保护区达40多平方公里。最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北方的防护林体系现在已经长达4480公里,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面对这一系列可喜成绩,对方辩友更应当临危不慎,又何必杞人忧天呢?第三,广泛开展的国际合作与遍布全球的民间组织,也显示了全世界人民治理生态危机的决心和勇气。巴西的贝利基金会,联合国的全球基本奖以及即将设立的诺贝尔地球奖等等资金来源,都给绿色运动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无穷活力,与此同时,全世界已有十万多个民间自发的环保组织,仅第三世界就有成员一亿人以上。人类治理生态危机的成果毋需多言,仅仅看看这种探索与合作的斗争精神,我们还不应该满怀希望且更加奋然前行吗?(铃声响)谢谢。(掌声)

自由辩论

正方四辩:李鹏总理在1992年环发首脑会议上曾说过:“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威胁。”请解释一下什么叫现实威胁?

反方四辩:我们说研究一个问题,需要严肃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你们面对生态危机分析的时候,是注重逻辑推理呢?还是重视现实的分析?请对方辩友回答。

正方三辩:如果生态危机真的不可能毁灭人类,那李鹏总理的报告,岂不成了空穴来风吗?

反方三辩:李鹏总理还说过,我们对人类的前途充满了希望和信心,请问对方辩友:人类的前途在哪里?

正方二辩:联合国大会44——28号决议指出,环境正在继续恶化,可能导致生态灾难,请问什么叫生态灾难?

反方一辩:托尔巴先生也说,人类也许没有一个共同的过去,但一定有共同的未来,你们又如何看待呢?

正方一辩:在对方看来联合国的决议是不是一张废纸呢?

反方二辩:还是让我来问一个比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吧!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什么?这可是个常识性的问题哟!

正方四辩:生态危机真的不可能毁灭人类吗?到2000年中国有7.54万平方公里国土沦为不毛之地,比两个台湾省还要大啊!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连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都不敢回答,还要辩论什么?我告诉对方辩友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生态问题到底是生存问题呢还是发展问题?

正方一辩:真的不可能吗?在对方辩友陈词的三分钟内已经有75公顷的热带雨林被破坏,耕地土壤的流失量竟到50万吨啊!

反方二辩:请对方辩友不要再对我们的问题表示沉默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啊!

正方三辩:生存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没有生存何来发展?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给我们举出哪怕一个例子,告诉我们说,人类历史上哪个阶段是只生存不发展的?

正方一辩:如果苏州河只是影响上海的发展,那么我们的自来水厂为什么要到黄浦江的上游去取水呢?请问对方辩友,你有没有勇气去苏州河洗个澡呢?小心得皮肤癌啊!(掌声)

反方一辩:我想告诉对方辩友的是,先看一看那清洁美丽的黄浦江,对方辩友难道还要哀叹人类要毁灭吗?上海人民已经为我们作出了良好的典范。

正方三辩:上海一条苏州河没有治理好,37条类似于苏州河的臭水河又出现了呀!(掌声)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只会摆事实,可是说来说去连生态危机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都回答不了啊!

正方二辩:如果说事情都发生过了,还有什么谈可能和不可能呢?对方辩友可别忘了我们今天讨论的可是可能性啊!

反方二辩:我来请问对方辩友危机到底是什么?

正方四辩:有了问题才需要解决问题,如果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解决它干什么呢?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在一辩陈词中就已经说过生态危机,危机是一个前期警告。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一个警告怎么能使人类毁灭呢?

正方一辩:由于水土流失,我国每年被冲走的泥沙达30亿吨了。所含的氮磷钾相当于全年的化肥产量了,这真可谓一江“肥”水向东流!(掌声)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还是没有回答我们,一个警告怎么能使人类毁灭呢?经过一番唇枪舌战,您肚子“咕咕”叫了,这是您“饿”的警告了。但是这个警告能使您毁灭吗?当然不能,因为您会走进合欢园去享受那好客主人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宴啊!(掌声)

正方三辩:今天讨论的是可能性,而非现实性。由于海洋污染,30%的鱼体内有塑料,难道要等到我们大家吃上那个全塑鱼的时候,对方辩友才能警醒吗?

反方四辩:请问对方辩友当人类面对生存的死亡的时候,人类为什么不选择生存而要选择死亡呢?

正方二辩:上海人引以为自豪的黄浦江,现在泛黑期越来越长了,那么很可能有一天黄浦江要改名叫黑浦江了呀!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应该论证的是,危机发展成为生态灾难,它才可能毁灭人类。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难道是要等到,人间无处不飞沙时,才承认这种严重性吗?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到底是什么?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口口声声地说: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想请问对方一个简单的问题,面对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你怎么解决它?

反方三辩:我们已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对方辩友说来说去全是事实。可是,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正方三辩:根本原因我早已讲过,而治理生态危机最终要靠主观能动性,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是这样不受任何条件制约的吗?

反方一辩:我们早已为对方指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是对方辩友为什么非要放着那“非凡惊喜”的“七喜”汽水不喝,偏偏要去饮鸠止渴呢?

正方二辩: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只是把可能变为可能不,又怎么能把它变为不可能呢?

反方四辩:古人说:“天行有赏,应之于治则吉,应之于乱则凶”请问对方辩友怎么解释?

正方四辩:请对方辩友不要再“讳疾忌医”了,没有全面的清醒的认识,何来主观能动性,恐怕只能是越发挥危机越严重。

反方三辩:说到主观能动性,对方辩友说得好,所以我们才要靠对方辩友——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人才,一代又一代的推动科技发展来解决生态危机。(掌声)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问我,我在砍伐森林的时候是不是在发挥我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难道只有一面是好的吗?

反方四辩:现在人类正在治理生态危机,对方辩友想告诉我们的就是,现在天下大治反倒可能导致天下大乱?

正方一辩:从1952年的(世界保护植被条约),40年间国际条约可以说是一个接一个,可是生物物种呢?却在不断灭绝,请问对方辩友,画饼岂能充饥?

反方二辩:孔子曰:“欲速则不达”。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丑小鸭变成美天鹅也不是一夜之间。对方三辩为我们描给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但是请正面解释,联合国决议中的这个环境“继续恶化”是什么意思?

反方三辩:请对方辩友也正面解释,生态危机等于不等于生态灾难?

正方二辩:环境的继续恶化难道是空口无凭?

反方二辩:按照对方二辩的观点是我们穷了也不变,变了也不通,通了也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了。(掌声)

正方四辩:如果人类上有臭氧遮身,中有酸雨淋衣,下有黄沙漫野时,还存在可能的毁灭性?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来说去,还是一个逻辑的可能性,如果仅仅是逻辑的想象的话,对方辩友可能还是身有彩凤双飞翼,但可惜的是,心有灵犀点不通啊!(掌声)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考托福考CRE也可能出不了国,但你能说你就一定不可能出国。

反方二辩: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我们只有相对无言唯有泪千行。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注意,你们辩论的一直论证的是可能不而非不可能啊!对方辩友努力学习,考试可能及格也可能不及格,但你能说,你永远绝不可能及格吗?(掌声)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说来说去,今天还是在摆事实。我再请问对方辩友,生态危机到底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啊?

正方一辩:不是我们单讲事实,而是你们连可能不和不可能也搞不清楚。好!再给你们举个例子吧!我买了彩票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中奖,但你能说我绝不可能中奖吗?绝不可能中奖的彩票还能叫彩票吗?

反方一辩:原来对方辩友论来论去,都是海市蜃楼的逻辑可能,那猴子也可能是人类进化过去的呀!

正方四辩:对方辩友对我们的内在根据视而不见,我们早已回答过对方辩友了。

反方二辩:对方辩友既然来自科技大学,为何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被采用而发挥的长远持久的效应视而不见呢?

正方二辩:但是现在城市烟层越来越严重,如果再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将来人们可能只能低头思故乡,而无缘举头望明月了呀!(掌声)

反方三辩:所以说对方辩友真是任重而道远哪!

正方三辩:我就是来自材料系的,我关注于新材料,但是我更关注于联合国决议中那个“继续恶化”呀!(掌声)

反方三辩:那我想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运用科技来治理生态危机,那你们到底有没有信心呢?

正方一辩:地球可不只是人类的地球,须知“千山鸟飞绝”之时,便是“万径人踪灭”之时。

反方二辩:当全人类都在进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的时候,请问对方辩友你们是置身其外呢,还是投身其中。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入的作用,那么请问11月7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道了什么内容?

反方一辩:我想问对方辩友,《新民晚报》12月11日告诉我们安徽黄山治理生态环境取得新进展,实现垃圾日产日消。君自故乡来,如何不知故乡事啊!

正方三辩:而《焦点访谈》11月7日报道了武汉东湖的受到严重污染。(掌声)而武汉大学正在向东湖排放污水,也是污染源之一呀!

反方二辩:我来告诉大家,武汉大学依山傍水,被誉为“世外桃源”。欢迎对方辩友到我们学校去作客。(掌声)

正方二辩:我们也理解贵校的苦衷,可问题是你们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面对自己的环境污染时,就变得苍白无力呢?我们的理解是:心有余而钱不足啊!(掌声)

反方三辩:关于钱的问题,说得好,我们看到了世界野生物基金会已经拿出一百万美元送给厄瓜多尔的自然基金会。

正方四辩: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李鹏总理说的“现实威胁”?

反方三辩:我再次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李鹏总理那句话:人类的前途是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呢!

正方一辩:我方一而再地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是再而三地不回答。既然对方辩友三缄其口,我只能第四次请问对方辩友,李鹏总理的这个“现实威胁”究竟是什么意思?

反方二辩:我方已经回答几次了。

正方二辩:据统计,为了治理上海的污染,“八五”期间至少要投入六百个亿啊!对方辩友。

反方三辩:人类的现实威胁是什么?不是温饱问题,而是发展问题。生态危机到底是生存问题还是发展问题?请正面回答。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可能不知道,“八五”第一年全国的环保投资只有一百五十亿呀!

反方一辩:也不要忽视了,清洁生产正是我们“九五”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啊!

正方一辩:50年代,我们唱出了保卫黄河。今天在生态危机空前严重的今天,难道我们不该一起高唱:保卫蓝天、保卫大地、保卫海洋、保卫全地球吗?(正方铃响)

反方二辩: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说过: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贡献的,不是言辞而是行动。所以我们今天不仅要辩个明白,而且还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正方三辩:托巴尔先生说:我们没有共同的过去,但是一定有共同的未来,请问什么叫共同的未来?

反方四辩:对方辩友今天讲的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关心人类毁灭事,那么对方开口千言离题万里倒是有可能的。(铃响)

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经过一番探讨和切磋之后,我们发现辩友其实和我们是“殊途同归”,都是在为人类寻找一条解决生态危机,谋求继续发展的道路。可惜的是对方辩友虽然初衷不改,但在方法上却有失偏颇。我方认为,仅仅把伤疤揭给人家看是不够的,只有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下面,我来指出对方辩友的几个误区。

第一,在概念上李代桃僵。我方一再地强调,危机是一个预警系统,而对方辩友却妙手空空,一下子就把一个警报变成了毁灭全人类的灾难,的确有些言过其实。

第二,在逻辑上含糊不清。对方辩友根据抽象意义的逻辑可能就认为未来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我们今天还讨论客观规律做什么呢?

第三,在价值判断上以偏概全。对方只会站在一个固定的角度看问题,却忽视了人类在危机面前,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历史契机,化压力为动力的革新与奋斗精神,我不知道对方辩友是如何展望未来的。但想来,总不至于是“效阮籍之猖狂,哭穷途之末路”吧!

相反,我方已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充分论证了生态危机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必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得到解决,并为人类指出了持续发展战略这一正确道路。下面,我将作进一步阐述。

第一,我们正视生态危机这一历史课题,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生态危机在警告我们的同时,也提供了一条改变我们行为方式的发展契机。而人类正是把握了这一契机,在反省自身、自我的前提下,树立起了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历史责任感。

第二,我们确信,生态危机不可能毁灭人类。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全新的时代;利用风和潮汐为我们工作;净化海水供我们饮用;调节空气使冷热晴雨分布均匀。而这一切将使我们的生命成为有史以来最辉煌的诗篇。回顾历史,我们总结经验;面对现实,我们迎接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当我们的子孙,在这个星球上幸福地繁衍不息时,他们将向我们致以永恒的爱和敬意。其实这个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谢谢大家!(掌声)

正方四辩:谢谢主席,大家好!首先我指出对方辩友所犯的三点错误。第一,无论是李鹏总理的报告还是联合国的决议,还是《辞海》的定义,都告诉我们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了这个根据就有了这个可能毁灭人类的可能性。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只能是把可能转化成了可能不。第二,对方辩友谈来谈去,只是在谈人类有没有能力战胜生态危机的问题,我们也相信人类当然有这个能力。但是,人类是否能够战胜生态危机,毕竟不是我们今天的辩题啊!我们谈生态危机可能还是不可能毁灭人类,要立足于客观事实以及生态危机的固有特性来谈。如果生态危机不存在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事实和特性,我们还有必要谈可能和不可能吗?第三,我方不断强调我们并未忽视主观能动性在解决生态危机中的巨大作用。但是,即使是正确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也只是把可能毁灭了人类转化为可能不毁灭人类。因为在解决生态危机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同时还要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下面,我将进一步总结我方观点。

我方之所以认为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首先是因为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对生态系统有着很强的依赖性,因此生态系统的任何一个环节,一旦出现危机,都有可能从根本上破坏这种关系,使人类无从依赖,无从索取食物、饮水。其结果也就很可能是被毁灭。其次,生态危机之所以可能毁灭人类,与人类对自己主观能动性的盲目发挥有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这是因为人类向大自然无尽地索取,才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环境和平衡的破坏。而这正是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的内在根据。回顾历史我们看到,由于人类这种片面错误行为的加剧,人类也曾不只一次饱尝生态危机爆发的苦涩。当然,我们也不否认另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那就是人类正确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生态危机可能不毁灭人类,但是可能不绝对不等于不可能。因为当今的现实是:世界的总人口仍在继续增加,人类向大自然无尽的索取仍在增加;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仍在增加,如果这些都得不到有效制止和改变的话,其势必会转化成为生态危机爆发的基础,而一旦它的爆发超出人类控制的极限,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我们决不是悲观主义者,我们的分析是立足于现实认识和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指出,生态危机可能毁灭人类,正是为了唤醒人类,对生态危机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我们并不贬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如果看不到生态危机毁灭人类的可能性,那么我们采取任何解决生态危机的措施都将是不彻底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完全可能误人歧途,而那时人类纵使有良好的愿望和满腔的热情,恐怕非但于事无补,还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损失。令人欣尉的是,人类正在觉醒。从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到世界范围内的和平运动,从计划生育政策到国际环发大会,人类正在采取有力的措施,改变我们的处境。虽然,我们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依旧坚信:人类完全有能力走出生态危机笼罩的阴影,并重新拥有一方灿烂的晴空。有句名言说得好,“我们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地球,而是从子孙那里借用了这个星球”。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好好爱护它吧!让它永远都是我们美丽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才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谢谢!(掌声)

正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队

反方:武汉大学队

正方胜

第二章 清华辩论之道

辩论是语言功夫的较量,是智慧的集中较量。一场出色的辩论或一语中的或旁敲侧击或力挽狂澜、口若悬河,显示出极为高超的辩论技巧。本章我们将重谈清华辩论之道,以起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 绝佳的含蓄应答

在诸多交际应答方式中,有一种含蓄应答方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含蓄应答方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它极富创造性。在不同场合,对于不同对象和问题,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思路上必然色彩纷呈,各有千秋,不会千篇一律。下面略举几种,以供借鉴:

a、哲理式针对提问不直接做正面回答,而是运用蕴含哲理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使回答生动有趣,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比如:泰戈尔在1924年4月访问中国时,由徐志摩担任翻译。有一次在清华大学演讲之后,徐志摩等人与泰戈尔攀谈,徐问他:“你这样永远受创造冲动的支配,究竟是苦还是乐?”

泰戈尔听后笑笑,随即答道:“你去问问那夜莺,它呕尽心血还要唱,它究竟是苦还是乐?再去问问那深山的瀑布,它终年把它洁白的身体向深谷里摔下粉碎,它究竟是苦还是乐”……他不愧是有名的圣哲,脱口而出的语言,似吟似倾,似赋似诗,听者无不为之钦佩赞叹。显然,这样蕴含哲理的应对要比直露回答的效果要妙得多。

b、替代式在应答时,对于自己的答案、看法并不和盘托出,而是借用另一种同义语句隐含的表达出来,更显得耐人寻味。1947年初,也就是当胡宗南进攻延安前夕,美联社驻延安记者罗德里克问毛泽东:“毛先生,在目前,中国共产主义的前途看来的确黑暗,将来会怎样?”毛泽东微笑着说:“两年后,我邀请你到北京来探我。”在此时此刻,他面对记者的提问,并不直接陈述对时局看法,也没有豪言壮语,而是以肯定的语气,借用普普通通的话语暗示出自己的见解。这样回答显示了一位战略家、伟人的高瞻远瞩,对未来的自信,及他非凡的胸有成竹的风采,使人领面会到更多没有说出的东西,从而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力量。

c、拙朴式有时用最平常的,近乎拙朴的语言回答问题,但是在平实的背后,却蕴含着很深的道理,有不凡的底蕴。比如,有一天林肯和一些朋友侃大山,有一个朋友提出:“一个人的腿应该有多长才称得上好看?”林肯回答说:“至少应该长到碰到地面才行。”他的回答使大家感到好笑,可是却说出了一个道理,他是告诫朋友不要只图空谈,还是腿踏实地,办一些实事,说一些实话的好。

d、引申式在回答对方提的问题时,把其问题引发开来,引申到更高的境界中去,说出令人叹服的道理。比如,居里夫人的一个女友到她家里做客,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一枚金质奖章,那是英国皇家学会发给居里夫人的。女友吃惊地问:“夫人,现在能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金质奖章,可是极高的荣誉啊!您怎么能够将金质奖章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象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居里夫人的回答很独到,短短几句话,说出了一句非同凡响的大道理。

含蓄应答是一种高层次、高水平的应对方式,它对于回答记者提问,及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交谈、对话,有广泛的用途。要掌握这种应对方法,首先需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广度、深度、养成思索的习惯,对问题不能浅尝辄止,要想得深些,再深些,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出新、出奇、独到。回答问题才不是人云亦云的陈词滥调。其次是在语言表达上,要追求委婉曲折,含蓄表达,避免过于直露,每次回答都要力求形式上新颖,脱出常规。如此有意识的锻炼,就可以使自己的应对语言质朴凝烁,意境深远,具有个性风采。

二 巧妙应付“两难”困境

1.在驳其假言前提上偷换概念

古希腊哲人美美偌提出这样的命题:“一个人不能研究任何东西。”他对此的论证是:“知道的东西,无研究的必要;不知道的东西,又怎么去研究呢?”显然,美偌偷换了概念。知道不等于精通,还有个知多知少的问题;不知道也不等于不可知,美偌都将它们等同起来,造成了假言前提条件的不充分。据此,我们可以反驳他说:“知道的东西,为了更深刻地知道它,我们要去研究它;不知道的东西,为了知道它,我们也要去研究它。”

偷换概念并非都那么明显。有一次,我在小吃店里吃饭,发现饭没熟,向店主提意见。当时顾客很多,她觉得丢了面子,很不高兴,反过来“将了我一军”:“你说我的饭没熟是不是?你怎么知道?你吃过吗?如果没吃,怎么知道饭不熟呢?如果饭真的没熟,你为啥又要吃呢?”女店主把“吃”这个概念偷换了。我们平常所说的“吃”,至少有两种含义:在不知饭肴是否可餐的时候,“吃”意味着尝试和判断;在已知饭肴可餐的前提下,“吃”意味着填饱肚子。老板娘在两个假言命题中分别使用了这两种含义。又加之人们对“吃”太熟悉了,所以不易觉察出这种错误。当时我一愣,随即反应过来,还“吃”以本来意义,反驳道:“我尝过,所以我知道饭没熟;饭既然没熟,所以我不打算用它来填饱肚子。”

2.驳其对假言前提中关键词的误解(偷换)

在辩论中,运用二难推理的人,可能会在无意中误解假言前提中关键词的含义,或者故意偷换关键词的含义,从而影响假言前提的真实性,从而影响假言前提的真实性,并最终影响到二难推理的成立。对关键词的误解(偷换)本质上是属于假言前提不成立、不真实一类的,因为这类错误很常见,所以特别列出。

例如,本文开头记叙的那场争论,我认为,启蒙思想家犯了误解关键词的错误。万能,就是讲无所不能。既然无所不能,那么就意味着上帝不仅“能”搬动石头,也“能”搬不动石头。在辩论中,启蒙思想家仅仅将“万能”理解为上帝“能”搬动石头,这是错误的。在他看来,我们验证上帝是否万能的方法只有一个;不断地向他提要求。如果上帝能够一一满足我们,上帝就是万能的。否则,他就不是万能的。启蒙思想家向上帝提出的要求可以分解成两个:一是要求上帝造石头,二是要求上帝搬不动这块石头。照教士的回答,上帝做到了,也就是说,上帝满足了这两个要求。这就是上帝万能的例证。可是,启蒙思想家转而攻击说,上帝搬不动这块石头,所以不是万能的。其实,启蒙思想家的攻击包含着第三个要求:让上帝搬动这块石头。教士所谓的万能自然是指上帝在每时每刻都无所不能。如果说在启蒙思想家提出头两个要求时,上帝搬不动这块石头,这是他万能的体现。那么,在启蒙思想家提出这第三个要求时,上帝可以搬动这块石头,这也是他万能的体现。因为时间不同了。如果要求上帝在同一时间内满足这三个要求,上帝当然不能。之所以不能,并不是因为他不是万能的,而是因为第二个要求与第三个要求自相矛质,这种要求本身是不合理的。也可以说,启蒙思想家陷入到了这个“不合理”中。

□一、驳其违反了推理的逻辑规则

二难推理本来是由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构成的,所以必须遵守它们的逻辑规则。选言推理的规则是:对于相容选言推理,选言肢可同真同假,或一真一假;对于不相容选言推理,选言肢只能一真一假。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规则是:肯定前件必肯定后件,但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但否定后件必否定前件。对于违反逻辑规则的二难推理,指出它的逻辑错误,就是走出困境的方法。一般逻辑书对此论述较多,故本文从简,只列举二例。

我们先看下面这个二难推理。如果成绩优秀,就要努力学习;如果工作干得好,就要勤恳工作。我既努力学习,又勤恳工作,所以我的成绩一定优秀而且工作干得好。不难看出,这个二难推理通过肯定两个后件“努力学习”和“勤恳工作”,来肯定两个前件“工作干得好”和“成绩优秀”,这已经违反了充分假言推理中“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的规则。

我们再看一个例子。周吉今天没来上课。老师推测说:“如果病了,就应写病假条;如果有事,就应写事假条。周志既没有写病假条,又没有写事假条,所以她既不是生了病,又不是有事。今天是无故旷课。”这个二难推理有些特别。从表面看,它遵从了充分假言命题“否定后件必否定前件”的规则:然而它是错误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该推理否定的根本不是后件。对后件的否定应是:“不应写病假条”和“不应写事假条”,而例中都成了“没有写病假条”和“没有写事假条”,显然违反了充分假言推理的逻辑规则。这里对规则的违反借助于偷换概念(把“不应如此”偷换成“事实不如此”)实现,应引起足够重视。同样地,将“能够”“可以”等判断偷换成事实判断也不易觉察。

□二、构造新的二难推理

处在对方所设置的“二难”困境中,最机智的方法是“以牙还牙”,构造新的二难推理。新二难推理的构成,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1.交换两个假言命题的标准,构成新的二难推理。很多二难推理,其假言命题的标准是不同的。据此,可以尝试将标准交换,仍以原假言命题前件为前件,从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著名的“半费之讼”,就是一例。下面再举二例。

一位笃信佛教的老太太成天在家中念佛,她的儿子劝道:“妈,别念了。你成天念,佛如果知道,也听烦了(用的是情感标准);如果不知道,念又有什么用呢(用的是功利标准)?”如果先使用功利标准,再使用情感标准,就变成老太太应该念佛了:“佛如果知道,念就有用处(功利标准);佛如果不知道,成天念他也不会烦(情感标准)。或者有用,或者不烦,总之没坏处。还是念吧。”

阿马将军是伊斯兰教徒。在率军攻占亚历山大城后,下令烧毁了城内图书馆五十万余卷藏书,只留下一部《古兰经》。他是这样想的:如果其他书与《古兰经》教义相同,那么只《古兰经》就可以了;如果其他书与《古兰经》教义不同,那就必须烧掉。阿马将军分别使用的两个标准是:能否与《古兰经》互相补充和是否与教义相抵触。仍以原有的两前件为前件,交换标准,结论就迥然不同了:如果其他书与《古兰经》教义相同,那么烧掉就等于烧了《古兰经》,所以不能烧;如果其他书与《古兰经》教义不同,就可以与《古兰经》相互补充,所以不能烧。其他书或者与《古兰经》教义相同,或者不伺,总之不能烧。

2.通过类比构造新的二难推理,使对方与自己陷入类似“二难”境地。对方走出困境的方法就是自己走出困境的方法,将包袱甩给对方。如果对方走不出去,自己也没有输。

通过类比构造新的二难推理,可以运用同构事实。翠花爱上了同村的张虎,翠花娘嫌张家穷,死活不同意。她对翠花说:“你要是嫁给了张虎,就别认我这娘。”翠花傻眼了:一方是自己的亲妈,一方是自己的恋人,执意选择哪一方都不好。这真是“二难”困境了。翠花想不出好办法,哭哭啼啼跑去找村里有名的“铁嘴”张婶。张婶对翠花娘说:“大妹子,我看你是老糊涂了哟!你咋个学翠花她外婆的样子嘛!”原来,翠花娘同翠花爹结婚时,翠花外婆也反对过。张婶重提旧事,无意中却相当于以类比构造了新的二难推理。同样的困境,使翠花娘终于理解了女儿的心。她当年走出困境的方法自然成了翠花走出困境的方法。此后不久,翠花与张虎结婚了。

也有利用异构事实构造新二难推理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接受一家英国电视台采访时,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你看来是好是坏呢?”梁晓声略为一怔。因为他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陷入对方的圈套。于是他反问道:“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二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你认为二战是好是坏呢?”这样的反问,置对方于同样的“二难”境地。谁都没有真正走出困境,但又都不再深究,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尽管如此,梁晓声后发制人,气势上稍胜英国记者一筹。

1.让对方了解

先发制人

当我们的话题极易激怒对方的话,不妨先说一声:“我怕你会生气。”就可以减低对方愤怒的情绪。

在谈话的时候,我们常常必须要详尽一些对对方不利的事情,所以不免在传达上触犯对方,那么我们不妨先说明一些原委,来控制情绪,如果在这些场合中,冒然开口,那么不快的感觉便很快地笼罩对方的心理,而不由自主地否决我们的提议,所以,当遇到这些场面时,我们最好先引导一些对方容易接纳的话题,然后慢慢地进入正题,比较有效。

所以,我们不妨先说:“我想我这样说,你也许会生气,但是我又不得不说。”

当对方已经知道我们了解他可能会生气时,就不好意思发脾气了。

一般人都有防御的本能,如果自己的态度被地方料中时,就会产生我并不如你所想象的那样的心理,所以尽管再生气,也不好意思将个人的愤怒表现出来。

当爆发的人被我们事先控制后,就如戴上手铐脚镣的人,无法再随意气用事,所以我们便可以趁此机会提出个人的意见。

因此,与其让对方声嘶力竭地反驳,倒不如利用人类的本能及自尊,来控制对方的情绪,较易使双方达成协议。

攻其不备

最好利用傍晚疲倦或饥饿的时候,和难以应付的人交涉各种事情。

恋爱中的情侣,总喜欢在傍晚时分互诉心曲。因为,夕阳散发的光辉,富有柔和的气氛,人的对抗力会薄弱,特别是女性。然而,就心理学上而言,有更深一层的涵义。

我们具有支配心理的所谓生理时间,在黄昏的时刻易迷惑。

生理时间是主管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自然规律。如果生理时间不协调,就会身体疲劳,思考迟纯,紧张感淡薄,傍晚车祸发生率较高,是因为在此时生理时间不调和的缘故。比起男性来,女性情绪更善变化。因此,在傍晚时刻,精神陷入不安状态,变得多愁善感,所以说服女性最好利用傍晚,至于男性,因为长时期的社会经验,已培养出一种生活智慧,情绪较稳定,生理时间不易发生冲突。

然而,男性有时也会有生理时间不协调的时候。譬如说,希特勒,喜欢在傍晚集会,做说服性演讲,他就是利用人类生理的倾向,以语言猛加攻击。

巧妙攻击心理时间变调的技术,同样可以运用在企业界。譬如,和强硬的顾客接洽生意中要使开会的结果对我方有利,最好选在黄昏的时刻。

先入为主

首先,评价事情的好坏,让对方心理上无产生强烈的印象。

你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吗?计程车司机一边棒球比赛的转播,一边说:“今天的巨人队怎么搞的,连连失策,已找不到更好的投手。”当你听到这句话,该如何回答?如果我们不是赌说巨人队赢,很容易脱口而出:“是吗?那好极了!”那么,下一刻我们得提防计程车司机因生气而开快车。

如果,司机说:“真气人”或“今在我赢定了”,我们自然明白司机的意向。

以上所述,是听者所应注意的情况。如果,我们是讲话者,千万别使听话者不明究意,不知如何回答,因此,先知道对方的立场,侃侃而谈,才能言中对方的心。

所以,听到那位司机的话后,最好回答:“唉呀!我真佩服”,“真气死我了,不能原谅他”,“或许我的话过分一点”。在对方先有个印象“我真佩服”,且在心理上认为不可能有其它评语时,进行诱导,较易说明。

我们不清楚对方的意见时,应该用以上的技巧,加深对方的感觉和印象,以便使自己行动被采纳。

以客观报道为主的新闻,记者们情报的选择、编采的内容,多少会渗入自己的意见,何况是一个说服者。愈有利的资料,愈高妙的技巧,愈能说动人。

对方至上

对难以说服的人,应该说声:“请问,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以此来反问他。

有一位朋友,在单身时期,就宣布自己是个大男子主义者,然而,婚后他竟成了一个太太至上的人。“他不是主张大男子主义吗?”“为什么会变成太太至上呢?”照他的说法:“过去,对孩子的教育或买房子……等问题,都和太太商量,在我认为一家之长,主要是提出结论,然而,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总是按照太太的意思行事。”

他的太太经常使用的手段,绝不是三段论法的说服术,而是利用。“这该怎么办?有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证求她先生的建议。

他太太一切事情总委托他决定,增强他的自尊心,心情愉快,认为凡事都是他自己在做抉择,实际上,却都是他太太的主张。因为他太太比他更能掌握说服的技巧,更了解人性的弱点,故意让对方抓住解决权。

遇到难说服的人,不妨利用这种办法,的确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委托对方做决定,确实可以煽动对方的自尊心,使对方自认为立于优越地位,他们会觉得自己控制了一切,然而,往往操纵权都掌握在我方。

最重要的,要使对方认为:一切的主宰权都让给了我,如此,即使他有再好的智慧,我们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诱导对方。因为,提高了自尊心,只要是具有优越感的人,都会变得宽容,很容易陷入我们构想的意见。

不论遇到怎样顽固的人,只要按照上述的做法,总会使他慢慢软化下来的。

自己意愿

碰到那些购物时感到迷惑的对象,我们说一句“请您到别的地方看了以后,再决定”反而能够使顾客产生购买的欲望。

近年来大部分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音响设备,故不论价格的高低,当他们下决定的刹那间,似乎不容易。

制造音响的厂商,为了迎合这些青年的购买欲,因此,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机种,并利用巧妙的推销术。

有一位很喜欢音响的朋友,在大学时代,为了买音响,就常逛电子街。终于,找到一家音响店,里面有自己想要买的机种,价钱也符合自己的预算,然而却没有勇气踏进去。

他的店门口徘徊,这时,一位老店员走出来,跟他说:“先生,我看您还不知道选择哪一种才好,您不妨先到别家看看。因为,音响毕竟不是便宜的东西。”那位朋友,于是到了另外几家看。然而,心中总是想着那组音响,不能将心情稳定下来,最后,还是决定将刚才那套买下来。

那位店员,他虽是个生意人,却很懂得人类的心理,很能够诱导顾客。如果,那位店员一开始便说:“你绝对放心,买我们的东西,绝不会吃亏。”说不定,他会放弃买那套的念头。

我们通常在碰到迷惑的人时,总会尽量说服他,以便及早决断。却不知,这样会给对方带来心理上过重的负担,反而迟迟难做决定,甚至会使双方濒临决裂。按照理论,当心理受压迫时,都会选择轻松的路走。

要想使对方依我们的意愿来做决断,就得有那位老店员的耐心,否则,只会让对方背道而驰。

上述的说明,并不是利用迂徊的战术,只是让对方在下决断前有充裕的时间,以缓和紧张的情绪。他们心情的悠闲,会使对我方有利的决断的比例比较高。

相信名人

引用名人的发言,来证实自己的意见时,也能引起对方的注意。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听到这句话时,会有似乎知道的感觉。在新闻或杂志的书评上,只要是被权威的人所赞美的书,大家都会认为是一本好书,纵然是一本由从未听说过名字的作家所写的书,也会有很多人前去购买。

这是一种错觉,人们往往会将推崇的人和书混为一谈。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发生,如电视的商业广告或其它宣传海报,常聘请名人或权威者来作宣传,便是应用人类的这种心理。又因电视广告可以反复播送,使商品的特性深深地印在群众心里。所以,善于说话的人,常常会引用名人或权威的话,来提高自己言论的价值。

使用这种技巧,必须要引用得当。譬如,电视的商业广告,在宣传商品特色时,如果标语不一致,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岂不可惜。

譬如说:一个以制造健康酒为主的中药厂商,为了扩大营业,利用电视广告做宣传,他们打破传统的做法,改用现代化的卫生工厂设备,并聘请有名的演员做宣传,想抓住年青的阶层。结果,却完全落败。因为,无论男女老幼对健康酒的一贯传统观念,是要求信赖感和安心感,绝不是在寻求求其合理性或新鲜感。

总之,引用名人或权威者以提高我方产品知名度时,先要能正确地把握住对方的期待、对方的弱点,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例如,对一位上司,想说服他采取某些方面的措施时,如果这位长官对科学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在形似无意中说:“诺贝尔得主某某博士也这么说”,以此诱导上司重视我们所提出的构想。

以虚引诱

对抵抗意识很强的人,最好说一声“我不太有自信”藉此诱出对方的大意。

不管工作或任何事情,要说服怀有敌意的对象是很困难的。如果面对面的抵抗,只会增加对方的敌对意识。万一,我方的利益被发现时,敌对的一方便会想尽办法来破坏。

因此,对这种人的说服,最好选择时间和场合来进行。巧妙地掩饰我们内部,消除对方的对抗意识,是很重要的。

世界拳击冠军轮岛功一先生,当他向前任冠军卫冕者挑战时,有下面一段小插曲:

在此赛的日子将近的时候,他们举行了记者会。当二人出现在会场时,轮岛先生的状态,令很多记者不忍直视他,因为,他的脸的一半用面罩盖住了,而且又穿着很厚的外衣,任何人看到轮岛功一先生这个样子,都会认为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

反过来,当天的卫冕者神采焕发,身体健壮。在场的人都认为:还没比赛,胜负大致已可决定了。可是,正式比赛时,轮岛先生得到压倒性的胜利。推敲轮岛功一的做法,可能是故意让对方松懈。

一般而言,人们评估周围的对手时,对卑弱者容易疏忽。说服时就应该利用这种弱点。譬如,在敌方面前故意说:“我没什么把握”,“我觉得自己无法顺利赢你”,用一些胆怯的话,来卑下自己,减轻对方的敌抗意识。

当对方的心情松懈时,我们便可趁机行事。让对方没有准备的时间,诱人我方所设想的方向。

当轮岛功一先生打倒卫冕者时,卫冕者很不能相信,一直木然地听着裁判员数着一、二、三……

激而后夺

当对方不愿意时,以“我想你不是不愿意,可能是不会吧!”来刺激他们,可以达到目的旷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铃木镇一先生,对于不想练习的孩子,常会刺激他们说:“你连这件事都不会,所以你才不想练习。”

对于懒惰不肯自己动手的孩子,不要直接责备他们,最好说:“我想你做这件事太勉强了,不是吗……”以此来激励孩子们,所得的效果更大。

故意刺激伤对方自尊心的说服,同样可以用在大人身上。勉强有些人做事,往往只是白费力气,不妨以刺激的方法,可能会有良好的结果。

人受到强迫时,就会故意去反抗。

在宴席上往往有一项猜拳赛,首先规定:“第一次出石头。”然而,大部分的人,都先出布。连这种小事,都有人故意违抗,可见人类奥妙的心理。

对于反抗意识很强的人,不要以命令语气逼迫对方,最好说:“我想你大概是不会吧!”来说对对方。因为,当自我受到伤害时,会不服输,拼命地达到目的。

周刊杂志的记者们,使用这种技巧的人很多,他们常因此采访到珍贵的消息。

给他恩惠

对于难以应付的对象,先给他容易接受的恩惠,再慢慢地突破他的警戒心。“推销员就是从被拒绝开始的”,这是被称为推销大王利达曼所说的话。的确,推销员必须在受到拒绝后,不断地求突破,才能够达到说服顾客的目的。如果,碰到拒绝就退却,就一定不会成为成功的推销者。

有本事的推销员,在受到顾客拒绝时,绝不会退却,而会马上说:“请您听我说明一下就好”,“借用您几分钟的时间”,而后再提出对方容易接受的条件,继续进攻。

除非顾客已经拥有该种产品,或者是真正很忙碌,大部分的人听到合理的要求时,都不容易拒绝,认为只听几分钟的说明不成问题,推销员的目的便达到一半。

如此,一旦能攻破对方的防守线,五分钟可能会变成十分钟,十分钟可能变成二十分钟,可见让顾客买东西,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首先,有意地做适度请求,再逐渐诱导对方,以打破他们的警戒心和排他感。须知,我们只要冲破顾客的第一道防线,就很容易使他们让步,这或许是人类心理的缺陷之一吧!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利用人类心理说服术,譬如善于向别人借钱的人,如果要借一百万元,一定不会先说:“请你借我一百万元,好吗?”

他首先提出五千元或一万元,先解除对方的警戒心。然后,再看情形,适时说出金额数目,当对方很顺利地落入设想中,说服对方等于成功了一半。

2.引对方人话题

引蛇出洞

有些缺德的商人会说:“注意不要买到假货!”以争取购买者的信任。

我们有时候会不小心在商店或地摊上买到“谨防假冒”的膺品,这种人能以诈欺的手段,达到销售的目的,智慧不可谓不高了。

有些推销员在销售这类物品时会说:“社会上有很多恶劣的商人,请留意不要上当。”

这些嘴里不断地忠告别人不要上当的推销员,只要他们说的次数多了,就会予人足以信赖的安全感而使人深信不疑,慢慢的使自己撤去防备,很自然的不久之后,你便会买下他所推销的物品。

如果,以后再来了另一位推销员,他告诉你说:“以前的推销员,所说的都不是实话,你们已经上当了。”

估计后来一位推销员反而会被扫地出门,因为他使人误以为他是在作故意诽滂的人身攻击。

自我肯定

当自己被当作恶人对待时,可以冷静地强调自己没藉口。

当我在东南亚旅行时,曾经目睹一个人抢人财物而当场被捕的场面。照大多数的情形而言,一般被捕人都会说:“对不起,请原谅我。”

可是这名男人的做法却不是这样,他不但面无愧色,反而装出一副奇怪的面孔说:“如果我抢完钱,拔腿就跑,那就不对了,可是我现在人在这儿,你们凭什么责难我呢?”

他不断地强调自己并没有错。

我们姑且不论他行为上的过失,但是就说话而言,至少他掌握了一个原则:坚持自己没有错。有时候也可以说服对方。

又譬如马路上发生车祸时,如果有一方先道歉的话,那么无疑地他是承认自己的不是,即使是错在对方,他也会强调自己毫无过失,而把一切责任推到你的身上来。

所以,在必要的情况下,还是要保持自己没有错的姿态,而且不要丧失自己的冷静,不要内心呼喊着:“我怎么办?”

这些慌乱都是无济于事的,唯有理性地表现出冷静的态度,坚持自己的立场,才能赢得成功。

以守为攻

若对方是一个顽固的人,故意让他觉得我方并不想说服他,反而能造成说服的机会。

日本的报纸或是报道机构,每谈论到老师打学生的事件时,都认为这件老师是位暴力老师。即使是平日很温和,在学生中很有人缘的老师。

我们评价一个人时,很容易受第三者为他贴上的标志所左右,这在心理上叫作“标志效果”。对于被贴上标志的人而言,心理上受到的打击一定很大,所以当我们想让争论不休的对方沉默下来时,可以利用“标志效果”使对方的心理受到打击。

使用这种方法的例子也相当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国内好战派与反对派争论不已时,好战派抓住对方的把柄,称对方是“非国民”,而对方几乎大部分的人都噤若寒蝉无法回答。到了战败后,又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标志上的文句又变成“保守反动”了。但不论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对方心理受打击,而强迫对方沉默下来。当然我并不赞同任意用“标志效果”,可是其原理应用,在说服术上是相当有用的。

社会上有不少个性顽固不易听他人之言的人,若想用正面进攻法说服这种人,他反而会更坚持自己的意见,所以应该放弃太过勉强的正面攻击,故意对他说:“不管我怎么说,你都不会答应的……”,“反正你不答应,我看我还是不要说算了”。让他自己去反省,也就是说我们已将“不可能说服”的标志贴在他身上了。

人一旦被贴上这个标志,会反射性地想到立刻脱下这标志。所以在被人认为“你这个人真顽固”,或“你是个不明智的人”时,立刻想予以反驳是人之常情,因此为了说明自己并不是顽固或不明理的人,就不得不采取注意听对方所说的态度了。而说服的第一步骤就是解除对方的警戒心,当对方仔细听我们的话时,就已达到这个目的了。

由此可知,有时也须利用对方的反驳心,作为改变对方心理的技巧。

流星战术

当小孩吵着要买玩具时,你不妨也说声:“你看!流星。”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有一个三岁的小孩子,在玩具部门直嚷着:“我要这个,我要这个。”

孩子的母亲,立刻灵机一动,指着天花板说:“小洁,你看,飞碟。”

孩子停止哭泣抬头张望,一时之间似乎忘记了他所要索求的东西,不久后,就跟着母亲乖乖地离开留恋已久的玩具部门了。

这种方式,我们把它称为“流星战法”,也就是一种转移别人注意力的方法,我们可以对一些无法扼制的场面说:“哇!流星。”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人的紧张情绪,使他们从绷紧的环境中,跳到一个宽阔的天地。

当然,在时过境迁之后,大家也许会觉得自己受骗,可是,每个人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都会落人这个简单的圈套,对于情绪冲动的受骗者而言,未尝不是件好事。

有某个公司的经营者,在劳工交涉的紧要关头时,突然说了一句:“咦!先生,你的声音很动听,很响亮哦!”

顿时使整个场内气氛大大改变,劳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会场马上变得鸦雀无声了。

所以流星战法,可以扭转一些僵持不下的场面,使大家暂时逃离原有的困局。

逐级递减

若是想将总经理降为一般的职员,最好一级一级的往下降。

在日本曾经发生过一件贿赂的丑闻案件,一名高尔夫球的经营者,他想重新建立破产的事业,因此,贿赂了两位法官,这位行贿者本身是一位现任律师,而受贿的对象,又是以冷静的眼光来判断是非曲直的法官,因此不难想象在社会上引起的轩然大波。

这两位法官之所以受到贿赂,是因为行贿的律师,利用人性的弱点,当他要赠送高尔夫球具给二位法官时,他说了如下的一段话:“我还有一套球具,目前这一套不用了,当然啦,把自己不要的东西送给别人是一件有失礼仪的事,但我还是希望你勉为其难的拿去用吧!”

而在打过高尔夫球以后,正当要计算费用时,他又说:“这就算是我们的交际费好了,不用担心,这不是贿赂。”

所以一般人在听到某某东西暂时不用,而想转赠时,常会毫无戒心,轻易接受,这是人类心理上无法设防的弱点。尤其是对于人的心理,在接受这一样低廉的物品之后,即使下次对方再以昂贵的物品来作为笼络,也会极其自然地接受,而不会有丝毫的不安。

因此尽管是极力避免受贿赂的法官,也难免上当受骗。

这个道理,并不是鼓励大家进行贿赂,而是藉此比喻人性弱点的事实。就好像是电流注入人体,若是一开始时,用强烈的电流注人,那么即使再强壮的人,都会引起休克,而无法承受。可是,如果电流慢慢增强,一步步适应过后,感觉就觉得平淡的了,而不再有任何不适的情形产生。

如果一个总经理,想把经理调为普通职责,那么最好的做法是,先将他降为科长,再降为股长,一步一步来,使人人不会产生太大的震撼,就能成功了。

惹他生气

对于擅长隐藏内心的人,最好先惹他生气,再让他产生动摇。

日本有个电话节目中,邀请来一百位政治家,由主持人分别问他们各种问题。

起先,议员们都冷静地回答着主持人的问题,但是慢慢地主持人开始用他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问一些无礼的问题,议员们渐渐地沉不住气了,他们怒气冲冲地骂道:“你们开什么玩笑,竟敢用这个问题来问我。”

有的人说完后,就愤而离席,而摄影机也紧抓住他们的背景,不放过任何精彩的镜头。

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主持人的大意所产生的一起偶发事件,其实不然。据调查显示,这是制作单位刻意的安排,让这群沉不住气的政治家上当,好露出他们原有的本色。

因为,在一般国会或记者会上,他们的显现一副君子的翩翩风度,他们有理性地答出千篇一律的答案,所以主持人改变立场,改以强硬的态度,诱使他们生气。

果然,制作单位的料想不错,这群政治家,个个怒形于色,暴露出自己易怒的感情,及自私护己的性情。

一旦人的感情爆发,本性就不由自主赤裸裸地显示于人前,如此一来,就不难使一些易怒的人,说自己内心里的实话了。

亲密为饵

在高尔夫球场上,若能直呼对方的名字,他一定会感到很亲切,而且玩得很愉快。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随着二人的心理距离的缩短,称呼的方式会愈来愈简,而且有很多实例可证明这是种很好的说服术应用办法。也就是说你说服的对象,目前与你关系并不是很亲密,而你又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促成和对方的亲密关系,这时你就可以简称双方的名字以达成亲密的目的。

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在访问美国与美国总统里根会谈时,仅以名字中的一个字互称双方,而曾成为茶余饭后的话。他们所以这样简称对方的名字,大概是要故意强调他们的亲密友好气氛吧!

的确,双方必须有相当亲密的关系,才会直呼对方的名字。在初次见面刚拿到双方名片后,直呼对方名字的人大概很少吧!通常都是以某教授首先互称呼双方,等到交往程度相当亲密之后,才会简称双方名字。如果是称呼双方的绰号,就需要更亲密的关系方能做到了。

对方很不易向我方打开心扉,往往是因为感觉彼此的距离太远了,如果能够自然地改变称呼,使他觉得双方关系亲密,问题就较易解决多了。日本的首相佐藤荣作因为是官僚出身,所以不易得到国民的认同感,他曾经说过:“我真想被人称为阿荣。”而成为一时的话题。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他说那句话时,并不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态,而是个很切实的心愿吧!

登堂入室

对于令人敬畏的对方,最好先提及他的兴趣或近况,使对方产生“这人好像很了解我”的感觉而加深对他的印象。

有位编辑向一位名作家邀稿。那位作家一向以严肃难于对付著称,所以这位编辑在去他家之前,感到既紧张又胆怯。

那次他跟那位作家的交涉果然没有成功,因为不论作家说了什么话,这位编辑却说:“是,是。”或者“可能是这样的。”而无法开口说明要求他写稿的事。在这种情形之下,他只好准备改天再来向他说明这件事,今天只好随便聊聊天就结束这次的拜访。

突然间他脑中闪过一本杂志刊载有这位作家近来的文章,于是就对作家说:“先生,听说你有篇作品被译为英文在美国出版了,是吗?”作家猛然倾身过来说道:“是的。”“先生,你那种独特的文体,英文不知道能不能完全表达出来。”“我也正担心这点。”接着他们滔滔不绝地说着,气氛也逐渐变为轻松,最后作家竟答应为编辑写篇稿子。

这位严肃不轻易启齿的作家,为什么会为了编辑的一席话,而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呢?那是因为他认为这位编辑并不只是来要求他写稿,而且还读过他的文章,对他的事情十分了解,所以不能随便地应付。反过来说,让对方以为自己对他的事非常清楚,就能像那位编辑一样,在心理上占了优势。

一般人要和名人或有头衔的人见面时,都会产生胆怯的心理。如果在气势被压倒的情况下,不太敢开口说明要求的事,只会反复地说:“这个,这个,这个……”因而伤害对方心理的情况较多。这时不论多小的事情都没有关系,首先要谈起对方的兴趣、近况等,仿佛自己对他的事非常了解似的。我们可以说些:“听说你最近戒烟了,是否真的?”“前几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你。”这些好像没有什么重大意义的话,却可打开双方的心扉,将他拉进自己的境况中。

诱发自信

对于丧失自信的对方,应该反复对他说:“你可以做到。”

日本相声名人橘家丹藏先生,年轻时曾对自己的技艺丧失自信,好几次想辞去相声工作,太太勉励他说:“你不要操之过急嘛!你的相声很有趣,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有名的相声家。”使得他重新燃起战斗意志。

不论是成人或是小孩,如果一再地为他说:“你能的,你一定能够做到。”就会成为优良的自我暗示,而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力,这跟自信有很深厚的关系,将能带来莫大的助益。如果反过来,一再强调说:“你一定会失败。”“这件事你一定做不成。”如果你这么说就会真的失败,而且会陷入丧失自信与自我厌恶的恶性循环之中。

有些上司将工作交给下属时说:“这件工作对你来说,也许负担稍微重了一点,但请你尽力试试看。”他的本意也许是想提高属下的干劲,可是却会使原来可能做到的事变得不可能做到了。因为“你可能做不到。”这句话已先将对方的能力低估了。所以想要恢复缺乏勇气的人的自信,一定要对他说:“你一定可以做到。”

很多例子可以证明,反复的优良暗示可以引发对方的潜在能力,而使不可能变成可能。

缓兵之计

对付以强势逼近的对方,应对他说:“这个难题我们以后再谈吧!”可以缓和当场的紧张气氛。

当对方特别情绪化成咄咄逼人地逼过来的,若想正面回答对方的质问,只会增加彼此的冲突,这可能也正是对方所预期的,所以难免落人对方的圈套。这时候应该对问题采取迂回方针,镇定对方僵硬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将对方引进这边的情况。

一位日本大学教授回忆以前日本发生大学纷争的时说有一天他正在上课中,突然有位学生举手要求他就当时成为热点的学费调整问题发表其个人意见,那位教授停止讲课,认真的回答他的问题,可是由于彼此的意见相去甚远,反而无法疏通双方的思想。现在想起来,这位学生所发表的内容和上课内容毫无关系,而且也不是立即可以回答的问题,所以那位教授当时应该说:“关于这个问题,等下课后再来问,如何?”

如果是私人的场合,你可以如此说:“我想既然这么困难的话,干脆以后再谈。我们先去喝一杯吧!”以这种恳求的态度应付,使对方获得暂时性的优势,比以后不欢而散好得多了。若是正式的场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战略,例如会议中有人提出爆炸的话,而你正是这个会议的主持人,你应该先承认其发言的重要性。然后说:“可是这是个相当难以回答的问题,我无法现在立刻回答。”这样牵制他之后,再说:“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另外找时间慢慢谈,我还是希望能就本来的问题提出结论。”至于以后何时再读,也无须规定确定日子,目的就是为了避开这个棘手的问题,以免会议停下来。

当双方听到“以后再谈”这句话,总比被正面拒绝来得舒服,心中会得到暂时的满足感,而使激烈的感情镇定下来,原来的强烈姿势也会因而迅速消失。所以想消除对方的紧张心情,最好说出暂时承认对方的要求或让步的话,使对方的情绪维持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逼其就范

对以忙碌为理由拒绝要求的对象,最好对他说:“我就是因为你忙碌才要拜托你啊!”

一般来说,当对方拒绝的理由非常清楚的时候,要打动他使他不坚持拒绝,是非常困难的事。尤其对方的理由是我们事先就知道,而不得不承认者,我们就更不敢启齿拜托了。

这种人的心理守备都相当坚固,如果我们拜托道:“请尽量设法好吗?”这个说辞反而会使彼此的紧张感增强,也就更无法说服了。要使这种难攻的对象不得不答应,最好的办法就是像前述那位编辑一样,直接将对方拒绝的理由,转变成夸奖对方的材料,成功的可能性必然大为增多。

某杂志社编辑,他以擅于邀约忙碌的名人为其杂志写稿而闻名。他并没特别的辩论技巧,但是就对方所说:“我现在很忙,恐怕帮不上忙……”的推辞,他却有一套很管用的说法应付:“我当然知道你很忙,可是正因为你是个忙人,我才会要求你为杂志写稿。对于无事可做的人,我可不期待他们会有好作品出现。”根据他说,使用这种方法真是万无一失,每次都能达成预期的目的。

巧妙地使用对方拒绝的理由,逼对方不得不答应。对方在表面上虽然会显露出不愿接受的表情,可是事实上已乐意接受这个请求了。

利用这种心理技巧相当成功的,就是化妆品推销员。他们知道到首次访问的家庭推销,所得到的答案一定是“不要”,而且拒绝的理由都是“我不要那种化妆品”。而且他们还了解,如果使容易趋于感情化的女性生气的话,将会完全无法达到目的。

所以有些推销员都会说:“这个我非常了解,因为我一看到太太你的皮肤,就知道你不需要这种化妆品。”听到这种话而不动心的女人真是少之又少。如果她接着说:“可是我对夏天的太阳缺乏抵抗力。”就表示她已经准备打开钱包光顾你的生意了。

强化责任

对于没有责任感的人,应该先将他逼到非自己做不可的局面中。

一位身居某大公司总经理的朋友曾谈到一件颇有趣味的事。最近他公司的某科员工,愈来愈不遵守上班时间,工作效率也非常低,其营业额比其他科都少。经过这位总经理的调查,发现问题出在那一科的科长身上。原来那位科长是位乐天派的人,对于任何事都以不拘泥的性格待之,换句话说就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总经理就直接训诫他道:“你身任管理职位,怎么能这个样子呢?你应该好好以身作则才对。”那位科长只在嘴里答应着:“是!是!”事后并没有发现有改善的迹象。总经理也曾想过将他调到其他科去,可是又想到如果他始终维持这个样子的话,不论调到哪个部门,都无法提高他的战斗力,总经理遂决定改正这位科长本身的行为,于是聘请了一位擅于人事管理的顾问。顾问把那位科长叫到跟前,对他说:“你本人虽然没有问题,但是你那一科的员工却常常迟到,工作效率又不佳,我想这还是劳驾你来改善这一科的情况。”自从那次以后,那一科慢慢有了改善,到了现在已能够与其他科并驾齐驱了。

总经理出面亲自叮咛这位科长,他虽表面上答应:“是,是。”但是情况却不见改进,主要原因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所以,心中可能认为这件事并不是他的责任。正因为不负责任的人缺乏对自己错误的认识,所以用言语攻击他,就如对牛弹琴一般产生不了共鸣。而后来聘请的那位人事管理顾问,可能很了解不负责者的性格特征。也就是说,应该让不负责任的人将眼光移向别人,强迫他认识到已濒临非自己亲自做不可的状况了。所以那位顾问并不直接攻击那位科长,只是利用别人把他逼到自己不做不行的状况中。

任何地方都有这种人存在,他们经常会准备很多理由将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所以不会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反而会予以反驳:“我并没有错,为什么要这样怪我呢?”因此要利用第三者的缺点他进入非自己行动不可的状况中,而且在不知不觉会发觉自己原来也有缺点存在。

3.打消对方反驳的欲望

掌握资料

对于以丈夫或上司的理由拒绝的对象,最好提供她说服丈夫或上司的方法。

一位与职业棒球选手闪电结婚的日本女明星,不顾自己正当走红的影坛地位,由于丈夫反对她继续演戏,而与所属公司毁约。公司方面虽然极力劝她改变心意,但她都没有答应,毅然地告别影坛。

像这种背后有丈夫或上司控制其意志的交涉对象,想用正面方法说服她是不容易成功的。因为她本人并无意见,只是为了顾全丈夫或上司的面子,而按照他们的意思来反对或拒绝。

说服这种对象的要点是,准备一些说服丈夫或上司的资料交给站在交涉立场的本人。也就是说,这是以站在交涉对象后面拥有决定权的人为说服对象的说服术。

例如你为了推销你们公司的新产品,而到某一客户住处拜访,可是去了好几次都无法获得对方的答应,而且好像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思。这时你就必须先查明对方的上司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告诉对方:“你的科长好像对数字很有研究,你若能将这些的数字资料交给他,他一定会赞扬你的能才。”揭示他说服其上司的要点。像比例一样能揭示具体方向的话,对方将不只是个传达者,而且成为推销方面的代办者,使任务圆满完成。

避其锋芒

对咄咄逼人的对方,该先说一声:“这或许不是直接的答案。”然后再说一些不相关的话。

日本电视有时候会转播国会开会的情形,其中包含了五花八门的说服术,尤其是政府官员的答话,更有许多“挡住对方的攻击”的杰作,可供我们作为参考。“听说最近将有30架F16战斗机,配备在三译基地,跟其有关的美军及其家属将有三千人会同,这样不是太刺激苏俄吗?F1是以飞行距离长而闻名。请问首相对防卫有何看法?”

这是日本国会期间某一党派议员提出来的问题,中曾根首相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我认为应该向国民表明,自己的国家要自己保护才行,所以才会这么做。”从正确意义而言,虽然这并不算是答辩,但也并非忽视议员的质问,并不算是完全错误的回答。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当然无需模仿国会中的答辩,可是为了能巧妙应付忽视我方立场而强逼过来的对方,我认为他们那种答辩方法仍可供给我作为参考。又例如劳资双方的交涉亦同,对于质问者咄咄逼人的要求“请快回答”时,不要一开始就针对对方的话回答,因为对方已虎视耽耽地在等待你的答案的漏洞,而准备攻击。当然,如果你不正面作答,质问者也许会说:“难道你没诚意吗?”而采取纠正的姿态。

这时最有效的方案就是说:“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可以直接成为你的问题中的答案。”然后接着再说和问题周围有关的话,例如:“嗯,对于你这个问题,我将以十分的诚意回答。”“也许不能成为直接的答案”即意味着“有间接的关系”,所以对方不得不听。

自言自语

对于不敢当面直接批评的对象,最好一再反复自言自语说:“这事是这样吗?”

说到自言自语,是一个人独处时才会发生的现象,但有时候在一对一或一对多数人时,能适应以自言自语让对方意识到,将能成为意外的说服武器。

有一位朋友就是这种会发出有意识的自言自语的名人。他身居科长之职,个子长得瘦小,人又很老实,表面看起来不像个科长的样子,也许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认为“我不论向部下下任何命令,大家都不会把我看在眼里,而不听从我的命令。”所以他就想出这种自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