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500首(套装共8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6:13:09

点击下载

作者:琬如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时代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宋词500首(套装共8册)

唐诗宋词500首(套装共8册)试读:

前言

附录 “飞花令”中的酒令文化返回总目录前言

2016年2月,由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档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主旨的节目在引爆收视狂潮的同时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于古典诗词的记忆与热爱,而其中别出心裁的“飞花令”环节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谓“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人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一种酒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的“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飞花令是“行酒令”,属雅令。行飞花令时首选诗和词,也可用曲,但选择的句子一般不超过7个字。一般而言,行令时,诗句不仅必须含有相对应的关键字,而且对该关键字出现在诗词中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

飞花令源自古人的诗词之趣、诗词之美,美在情感之真纯,亦美在表达之深刻。无论时代如何更迭,流传千古的经典诗词依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灿烂的一抹亮色,它以其真实的表达与动人的遐思,在历史的长河中缤纷闪耀,熠熠生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故此,我们策划编辑了《图说天下·文化中国:飞花令里读诗词》这套丛书。

本套丛书共分为4册,每册均以诗词作为载体,从诗歌的源起——《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明清佳句,精心遴选了150余位诗人的近500首经典诗词,依循古代飞花令的行令规则以及现代人的阅读习惯,选取诗词中经常出现的风、花、雪、月、暖、柳、晴、是、鸟、遇、松、故等几十个常见字进行编排,每一首诗词后均配有相应的注释与优美的文字赏析,并辅以精心设计的花絮版块和插图,带领读者在诗香词海之间开启一场唯美动人的诗词文化之旅。

岁月浩浩,历史悠悠,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那些性灵的飞扬,生命的忧思,历史的感喟,都潜藏在一篇篇优美的诗词之中。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一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吧!风登高唐·杜甫[1][2]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4]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5][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释

[1]啸哀:指猿凄厉的叫声。

[2]渚:水中沙洲。回:回旋。

[3]萧萧:指草木凋落时的声音。

[4]万里:形容故乡遥远。常作客:指漂泊在外。

[5]艰难:自身命运多舛,也指国运不济。苦恨:指极其遗憾。繁霜鬓:鬓边新添不少白发。繁,作动词,增多。

[6]潦倒:失意,衰颓。新停:刚停止。杜甫晚年戒酒,故说“新停”。赏析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身在夔州,时年五十六岁,贫病交加,处境凄惨。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深秋时节,万物凋敝,清冷肃杀,这令诗人不禁想起自身颠沛流离的窘困处境,心有所感,遂作这首《登高》。

起首一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立足于夔州地理环境——多猿,且风大。时值清秋时节,此地秋风猎猎。诗人登高远眺,峡中猿声四起,凄厉而悠长。滔滔江水中,白色的沙渚上,鸟儿低旋徘徊,上下翻飞,好一幅秋景图。而这一联中,“风急天高”对“渚清沙白”,“猿啸哀”对“鸟飞回”,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极富节奏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紧紧抓住夔州秋天的代表性特征——茫无边际、潇潇而下的落木,滚滚而来、奔流不息的江水。其中,“无边”“不尽”既表现出了意境的宏阔深远,也使“萧萧”“滚滚”活了起来,富有动感,愈加形象,此外更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感慨之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点出一个“秋”字,由秋景联想到自己常年客居他乡、漂泊在外的处境,“万里”指自己距离故乡非常遥远,“常作客”暗指自己漂泊不定、居无定所的不堪履历。故而“悲秋”二字道出了诗人心底无比沉重的悲痛,秋天的凄清、肃杀,不禁令诗人想到自己年老体衰,贫病交加,仍然客居他乡,所以生出无限悲愁。“百年”二字既是在感叹自己多病缠身的困境,又是在感叹人生百年的不易。而“万里”“百年”又与“无边”“不尽”相照应,将诗人的羁旅之愁和客居颠沛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无尽的落叶,如滔滔不绝的江水,绵绵无绝。恰逢清秋,情景交融,诗人客居他乡、多病缠身,其情之悲切,诗意之深沉,可见一斑。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颠沛浮沉的身世,贫病窘困的处境,加上国难家愁,使得诗人平添些许白发。因病断酒,心中悲愁更是无以排遣。诗人本想趁秋色登高望远,一抒胸中郁闷,奈何触景生情,惹恨添悲,使得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

这首诗整体而言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优美,情感真挚而深沉,颇有感染力。[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8]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

[7]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二十千米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8]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赏析题目中的“夜行”乃是题眼,整首词都是围绕夜行展开。夜行黄沙道,移步换景,天晴转雨,空间与时间并行。起首一句,清凉辽阔之意扑面而来,颇有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的意味。明月在天,鹊惊而飞,空余细柯轻颤,这一句的组合意象很有些“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感觉,但全然不同于孟德嗟叹唏嘘的语气,而是疏朗开阔、心旷神怡的,同时也奠定了全篇轻快的基调。天心月圆,别枝鹊惊,清风徐过,蝉声起伏,以声衬静,更显词人的悠闲自在。词人夜行黄沙道,路过漠漠水田,稻香扑鼻。将稻田与丰年相连,词人在匆匆行路途中不忘百姓社稷。《红楼梦》中的“稻香村”与此处的“稻花香”异曲同工,有文学相承互通之趣。余光中在《等你,在雨中》中写道:“蝉声沉落,蛙声升起。”金漏移,夜渐深,时间流逝之感呼之欲出。

下阕承袭上阕淡泊的格调。疏星寥落,阵雨轻点,无不与上阕恬静清幽的乡土气息相呼应。抬首望天,遥远阔大,低头看路,茅店溪桥若隐若现,仿佛镜头切换,由远景到近景。“旧时”一词点出这条路对词人而言是一条熟路。“忽见”足见词人惊喜。《桃花源记》中所载:“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如同武陵人行舟于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小溪中,词人也因为这乡野清景而“忘路之远近”,不知茅店将至。

辛弃疾在词史上以豪放著称,但此词不像他那些豪放词扬声高歌、壮怀激烈,也不似后人常诟病的典故堆砌,艰涩难懂,而是朴实淡雅的,恰如洗尽铅云明月现,别有滋味在心头。[9]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南宋·辛弃疾[10][11]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12][13][14]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15][16]。生子当如孙仲谋。注释

[9]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10]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11]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12]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13]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14]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15]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16]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进军濡须口,夜渡州上,被孙权以水军围取。孙权数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后孙权自来,从濡须口至曹军前,曹操见孙权的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赏析

辛弃疾在此词中三问三答。开首一问尽显宏大气魄——这是关于空间的一问:何处望神州?四海八荒,顿时尽收于“满眼风光”北固楼,收于词人眺望的眼眸,猎猎高楼之风鼓动词人衣袖。南宋朝廷苟安江南,已是不争的事实,“山河破碎风飘絮”,其中滋味又怎可轻易道出?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感叹:“一上高城万里愁。”目之所及都是风光,也是接连万里的家国之愁。

第二问依旧气势不减——这是关于时间的一问:千古兴亡多少事?春秋万代,斜晖悠悠。“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天地蜉蝣,沧海一粟,折戟沉沙中,多少曾经叱咤风云、振臂呐喊的英雄如今已是鬓边生白发,泉下泥销骨。逝者如斯,只有长江之水,奔涌向东,永不停歇。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词人对无限的时空发出那样惊心动魄的两问后,将目光投向了那个雄踞一方的霸主孙权。不似“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也不似“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而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英雄年少,还未曾悲白发,也未曾思归家。

最后一问是极尽辛辣讽刺的一问:天下英雄谁敌手?词人自问自答,将曹刘二人当作孙权的配角,最后石破天惊地点出“孙仲谋”这三个字,层层递进,恍如揭开厚密帷幕,让历史风云深处的英雄显出身形。这里引用了《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历》中曹操一语:“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后面那句也是词人的痛斥——朝廷中那些奴颜婢膝,觍颜事仇的懦夫,岂不是与豚犬无异?可谓掷地有声,痛快淋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春秋代序,日月不淹,谁又曾想到滚滚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心复我河山的词人会在病榻上高呼三声“过河”而卒?蒙古铁蹄践过,南宋将倾华厦最终还是化作烟尘,如天明之雾般散去。

无论如何,辛弃疾振臂呐喊的身影会镌刻在丹青史册中,永不褪色。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南宋·李清照[17][18]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

[19][20]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21][22]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23][24]。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注释

[17]星河:银河。

[18]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19]天语:天帝的话语。

[20]殷勤:关心地。

[21]嗟:慨叹。

[22]谩有:空有。

[23]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24]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吹取:吹得。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赏析

根据《金石录后序》所载,词人曾在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春乘船出海航行。汪洋大海,一望无垠,虽有险恶风涛,却也有碧波千里,壮美辽阔之意难以语人。这段过往虽然已成回忆,但词人依然恋恋不忘,甚至在梦中也追忆着那乘风破浪的日子。可词人并未拘束于那一方小小的海洋,而是用梦魂将星空与大海相连接,肆意飞扬,如做了一次太清的逍遥游。

上阕首句连用几个阔大的意象——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塑造出朦胧瑰丽的背景。而“接”“连”展现出天渺云翻,雾帷广垂的景色,而星河欲转则是营造出眩晕般的幻象,云帆驶过,仿佛溅起星光万千。“梦魂”二字乃是全词关键所在,词人梦见自己恍惚间仿佛飘上天国,听到了天帝殷切温和的问话:“归何处?”

下阕紧接上阕的问话,词人回答说路途漫漫,日月不淹——正是化用了《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个内美而修能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岁月荏苒,时不我待,词人轻叹自己学诗徒然有惊人之语。好似谦虚,实则自矜。“语不惊人死不休”,词人对自己的文思才情乃是充分自信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大鹏起于北冥,适于南冥,这般豪情壮志、遄飞逸兴也曾在李白诗中见过——“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所以词人响遏行云地呼喊“风休住”,这不仅是负大鹏之翼的风,也是吹动蓬舟的风。“蓬”极言“舟”之轻,轻舟乘风,只向三山而去,恍如驶入传说。

这首小词雄奇恢宏的气势,在词史上也难得一见,足见李清照心中万千丘壑。[25]江村即事唐·司空曙[26][27]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28]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注释

[25]即事:因事为题作诗。

[26]系:系好。这里援引《庄子》中“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27]正堪眠:正是睡觉的好时候。

[28]纵然:即使。赏析

司空曙,字文明,一字文初,位列“大历十才子”之中,擅长五言律诗,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乡情旅思,有《司空文明诗集》。

本诗别出心裁,以小见大。乍看只是浅言辄语讲述生活琐事:打鱼归来入夜渐微凉,渔夫在船舷上沉眠,不顾及钓船的绳索是否已经系上,以此真挚朴素的农家小事展现了岁月安稳,风光静美的和谐生活图景,别出心裁。

全诗所用衬托意象极少,首句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让渔船随波逐流。“不系船”可谓神来之笔,表现出渔家人的憨然淳朴,生活得悠然闲逸,这三个字也是诗眼,后面三句皆由此而生。第二句上承首句,说明了“钓罢归来”的时间、地点,以及渔翁此刻的行动和心情。宁静的江村,月落,正是睡觉的好时候,渔翁已经十分困倦,所以懒得系船。第三句紧跟其后解释渔人为何如此泰然自若:就算起了长风,风把小船吹到了布满芦花的水边,也没有关系。“纵然”一词使渔人无忧无虑、不拘小节的乐观形象呼之欲出,让诗中人物的形象特色更加深刻,展现出诗人练达的遣词功力。如此美丽、闲适的田园乡景,无须铺陈也不假辞藻,就这样浅显直白地示人以质朴,令人不得不为这淳然所打动。

这首诗名为《江村即事》,实际上却体现的是诗人不受世俗羁绊的老庄思想。[29]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30][31]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3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释

[29]李龟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乐师,受唐玄宗宠爱而红极一时。“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靠卖艺为生。

[30]岐王:唐玄宗李隆基之弟,名范,以好学爱才闻名,善音律。

[31]崔九:崔涤,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九而得名。唐玄宗时任殿中监,并得唐玄宗宠信。

[32]落花时节:暮春三月。这里包含的寓意很多,既指人衰老,也指社会丧乱凋敝。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作于唐大历五年(770)安史之乱发生之后,是诗人杜甫在江南与李龟年相逢之后有感而写。此诗看似平淡,却蕴含深刻,诗意深沉凝重,透露出友人离散、时局衰败的悲戚感。

前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往昔之时诗人与李龟年的交往。李龟年是唐玄宗时期名满天下的乐师,只有名门贵族才有机会听到他精妙绝伦的演奏,因而,李龟年经常出入于豪门王府之间。而杜甫当时正值“开口咏凤凰”的年纪,正是意气风发、生气勃勃之时。当时的王公贵族普遍喜好文艺,杜甫才华横溢,可谓名噪一时,自然也是经常出入于王侯府邸之间,与上层名流来往。在杜甫眼里,他与李龟年这样的文艺人物自然代表着大唐盛世最光鲜亮丽的一面。

却看如今,那些赏识他们的王公贵族们早已不知去向,那盛世美妙的歌舞声乐随风飘散,只剩得两个孤苦无依的文艺者流落江南。诗人追忆过去在岐王的府邸或是崔九的宅院中都曾与李龟年有过接触,有幸听到李龟年演奏的绝妙歌曲。如今在此相逢,回顾往昔,自是感慨颇多。“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开元盛世时的文人聚居地,雅趣非常。

诗人与李龟年俱是有才华的人,被豪门贵族赏识也在情理之中。当年情景是多么令人羡慕,一派祥和。“寻常”“几度”二词,写出诗人与李龟年接触之多,足见诗人对李龟年的欣赏。此二句通过对往昔场景的再现,表达出诗人对唐王朝盛世光景的留恋。

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有感而发,无限悲凉。诗人感慨,此时的江南风景大好,在这暮春三月里又遇到了君。这两句交代了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并点题做结。在古典诗歌的意象里,“江南”意味着一种柔和、美好的想象,但此刻的“江南”,却成了接纳飘零之人的他乡。

诗人与李龟年交情甚好,“他乡遇故知”本是人间幸事,但在这时局动荡之时,两个却“同是天涯沦落人”。“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的两人,也只能做短暂的互相安慰,眼前的“江南好风景”也无心观赏。“落花时节”指出了两人相遇时是暮春之时,但此语蕴含了多种意味:一则诗人与李龟年均已到了人生的“暮年”,二则国运衰败,唐王朝的命运也处在衰败之中。暮春的季节,人生的晚年,家国的衰败,都蕴藏在“落花时节”中,这种晚景的凄凉和摇摆不定给人的心灵以极大的冲击,两位老人互相安慰,同发感慨,苍凉世事的图景显现出来。“正是”与“又”两词转意巧妙,凸显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

结合全诗来看,这首诗的对比、反衬手法使用颇妙。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今昔对比,第三句与第四句又形成了强烈对比,不尽之意就蕴含其中。开元盛世时的美好图景与当前二人的流落相对比,巨大的反差显示出“安史之乱”前后人物命运的大起大落,动乱时局对人的戕害可想而知。三、四句乐景衬哀情,以“江南好风景”来反衬诗人与李龟年的凄凉相逢,于无言之中表现出强烈的悲情。美好的风景又待何人欣赏呢?

短短四句,涵盖了唐王朝几十年的历史,也囊括了诗人与李龟年近乎一生的命运。诗人将其对人生的思考、对家国的忧虑都写进了这首绝句,盛年不再,盛世亦不再,唯有两位飘零的老人,在“江南”相逢、慨叹。[33]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五唐·杜甫[34][35]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36][37]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注释

[33]又名“江畔独步寻花”,共七首,本诗是其中第五首,描摹了黄师塔前的妖娆桃花。

[34]黄师塔:和尚所葬之塔。陆游《老学庵笔记》:“予在成都,偶以事至犀浦,过松林甚茂,问驭卒:‘此何处?’答曰:‘师塔也。’盖谓僧所葬之塔。于是乃悟杜诗‘黄师塔前江水东’之句。”

[35]懒困:疲倦困怠。

[36]无主:自生自灭,无人照管和玩赏。

[37]爱:一作“映”,一作“与”。赏析包括本诗在内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七首诗,都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诗人饱经安史之乱的流离之苦后来到四川成都,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且作为安身之处。而无论是“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的清幽环境,还是“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的安逸生活,都让诗人心生宁静安详之感,因而正值春暖花开之际,诗人移步赏景,作此组诗,以笔墨带领我们穿过千年的风云,来到那时的成都,好景共赏。

首句师塔江水,即交代诗人所在的方位:春日明丽,诗人踱步来到黄师塔前,入目即是壮丽的风景。黄师塔于江边耸立,春日的江水缓缓向东流去,在微暖的空气中蒸腾出水汽的清新味道。塔为静,水为动;塔为纵,江为横,此一纵一横、一动一静,在诗人寥寥数笔勾勒之间,变成了一幅似是而非的几何图景:说是,塔在诗人的笔下让人感觉如刀削般直立而线条流畅;说非,江水的缓缓流动又给这塔带来了一丝生动活泼的意味,让画面顿觉多了些许的鲜活与生动。

紧接着,诗人将关注点由视觉所见转移到了身体所感:春光怡人,携着温暖空气扑面而来的春日微风令人沉醉,不觉想要且倚微风,放松自己的神经,在微醺的春风中慵慵懒懒。此一“倚”字非常绝妙,诗人与春光本是相互独立,春光自盛,而诗人怡然赏春,但一个“倚”字,却将春光中不可或缺的春风与诗人融合在了一起,让诗人走进了春日的艳丽图景之中,构成了完整的画面,同时为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对于春日美景的热爱、对于生命中美好的渴求提供了便利。

下句中,诗人于春风中抬眼望去,一簇粉润的桃花盛放于眼前,却无人照看,任其自生自灭,唯有寂寞相随,令诗人不禁心有所伤。但随即又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可爱深红爱浅红”,两个“爱”字,两个“红”字,足可见景之盛,人之乐。最后用一反问句作结,将审美的对象由己推于人,大有邀天下之友共赏美景的架势,极具兴味,令人回味无穷。

除却美景,本诗的情感表现也复杂细腻,值得推敲。全诗在表达对于赏花的喜悦、对于美好事物热爱的同时,掺杂了细碎的感伤的情绪予以中和,才调制出这样一首短小精悍却余味无穷的诗歌。暖[1]题临安邸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2][3]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注释

[1]临安: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北宋的首都汴京被金人攻占后,南宋统治者逃到南方,在临安建都。

[2]熏:吹,用于形容暖风。

[3]汴州:即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赏析

这首七绝的作者为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原本是写在南宋皇都临安一家旅舍的墙壁上,疑为无题诗,后人为其加上题目,才有了这首《题临安邸》。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景,意蕴深沉,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1126年,金人攻占了北宋的首都汴京,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赵构逃往临安,并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这个小朝廷并没有痛定思痛,吸取教训,反而对外投降,对内迫害爱国英雄岳飞等人。此外,当权者还大肆修建太庙和明堂,巨商富贾也以修建宅第为乐,生活腐朽糜烂,把杭州当成了安乐窝。针对这一黑暗现实,诗人写下了这首诗,将心中的义愤一吐为快,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思。

诗的前两句从临安城的特征入手:层峦叠嶂,楼台鳞次栉比,歌舞升平。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拥有的却是一种虚假繁荣,因为大好河山已经落入了金人手里。一个“休”字表达了作者的心痛,更表达了对当权者纸醉金迷、偏安一隅的愤慨。他觉得,“西湖歌舞”将抗金的斗志消耗殆尽,希望这样的歌舞可以早日“休”掉。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此中的“暖风”一语双关,除了指自然界的风,还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游人”指的也不是一般游客,而是只顾寻欢作乐、忘记国仇家恨的当权者。而“熏”和“醉”二字,更是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些沉迷于靡靡之音的游人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嘴脸。末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怒斥这些当权者已经忘记了亡国之痛,不顾国计民生,一味享乐,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这首诗以乐景写哀景,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亡国的悲哀,是一首绝佳的讽喻诗。春宫怨唐·杜荀鹤[4]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5]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注释

[4]婵娟:形态美好。

[5]采芙蓉:芙蓉,指荷花。古诗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赏析

宫怨诗,历来都充满凄冷萧瑟之气,其景多在凄风冷雨的深秋时节。而杜荀鹤独具慧眼,另辟蹊径,把春景与宫女之怨结合在一起,推陈出新,别有意味。“早被婵娟误”,“婵娟”指代女子青春靓丽的容颜,由此可见,这位宫女必定是因为容颜姣好,而被选入宫中。而一个“误”字却生动地传递出宫女内心无限的懊悔,原来入宫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恰恰相反,整日与孤寂为伴,并无人问津。故而“欲妆临镜慵”,女为悦己者容,既无“悦己者”,便也懒得妆容。为何会这样呢?“承恩不在貌”,得到帝王的恩宠并不因容貌,而需钩心斗角、邀宠献媚地去“争取”。既如此,“教妾若为容”,我打扮还有何用?一句反问,透露出宫女深深的怨恨。点到即止,诗人笔锋一转,将目光引向眼前春景。春风柔和而温暖,鸟声稀碎,日到中天而花影才最浓重,这似乎与宫女怨愤的心境不搭,殊不知,这大好春光正反衬出宫女的怨愤,衬托出其内心的无聊寂寞。“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越溪女”指西施,这里借指宫女思念故乡。宫中孤寂无聊的生活,令其不由怀念往日泛舟采芙蓉的逍遥自在,其怨愤之情越发浓重。

揣摩整首诗的诗意,不难看出,诗人以宫女自况,宫女之间的钩心斗角、邀宠献媚,正好比文人官宦之间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宦海沉浮、朝夕起落,倒不如在民间生活来得逍遥自在。而宫女的被冷落,亦是暗指当朝对政治人才的戕害。无题四首·其四唐·李商隐[6][7]

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8]

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9][10]

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 。[11]

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注释

[6]哀筝:高亢清亮的筝声。急管:急促的管乐。

[7]永巷:深长的街巷。

[8]东家老女: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此处用以暗示这位老女是容华美艳的姑娘。嫁不售:嫁不出去。

[9]溧阳公主:梁简文帝的女儿,这里泛指贵家女子。

[10]同墙看:谓东家老女也随俗游春,同在园墙里看花。

[11]展转:辗转反侧,说明未眠。赏析“不见其人,先闻其声”,诗一开篇,作者便用繁弦急管相竞之声引人一探究竟。放眼瞧去,只见垂杨岸边的永巷中樱花云蒸霞蔚,粉白相间,人间清景尽收此处。三月半,春日载阳,花柳繁盛,丝管竞逐,本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奈东邻之女红颜将老,仍是孑然一身。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到东邻之女: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天下美人莫若楚国,楚国美人莫若宋玉乡里,而乡里美者莫若宋玉东邻之子。东家之女容颜绝美,却枯等到青丝染白,红颜将萎,仍无人来聘。而溧阳公主年岁尚幼,却是掌上明珠,心尖娇宠,两相对比,令人心寒。溧阳公主是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之女,嫁与侯景,受到万般宠爱。一衰老,一年轻,一贫困,一富贵,一自伤身世,一嬉戏欢愉,对照之下,郁悒不平之气几乎要溢出字行。

穿花拂柳,循声而来的贫女与得意美满的公主的人生忽然有了一次短暂的交会,这种交会实则无济于事,只是让贫女更加意识到自身的不幸。归来辗转到五更,彻夜难眠。有如镜头切换,梁间的燕子闻见陋屋中传出一声轻叹,但这声叹息也只有燕子听见,更体现了贫女境地之孤独寥落,无人问津。

美人无媒难嫁,朱颜见薄于时,常寓才士不遇,这首诗也不例外。东家贫女之困境,也是诗人怀才不遇、嗟叹身世的困境。[12]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13][14]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

[12]惠崇(亦为慧崇):福建建阳僧人,在写诗作画方面都很突出,王安石称赞他有“绝艺”。《春江晚景》是他作的画,一共两幅,分别是鸭戏图和飞雁图。

[13]芦芽:芦苇的嫩芽。

[14]河豚:一种鱼,味道鲜美,但是肝脏和卵巢有剧毒。上:逆江而上。赏析

惠崇是北宋著名九僧之一,他的画在当时颇负盛名,而《春江晚景》(钱锺书《宋诗选注》作“晓景”,此处采用“晚景”)堪称其得意之作。虽然其原画已经失传,但是从苏轼对这幅画的描写中,我们不难想见原画的风采。这首诗的妙处就在于,让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画中之态,画外之意,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江岸寂静,绿竹稀落,几枝艳丽的桃花在向人们报告春天的到来,叶绿桃红,色彩鲜明,这短短的一句却透露出许多细节:竹林稀疏,时间是早春,虽然只开了“三两枝”桃花,但是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第二句从江中写到江岸,鸭子在碧波上嬉戏。“鸭先知”说明此时江水还十分寒凉,所有别的动物还没有感觉到春天的来临,恰好与第一句的“三两枝”相呼应。这一句化用了杜牧“蒲根水暖雁初浴,梅径香寒蜂未知”和孟郊“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苏轼在前人诗句的基础上,凝练成了这一佳句,既表现出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说明了一个哲理:任何事情都要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其与唐人的佳句“花间觅路鸟先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三句依然是描写早春,江岸上生满了蒌蒿,芦苇也生出了嫩芽,呈现出勃勃生机。虽然只有短短七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了两种植物的情态,惹人怜爱。在《渔洋诗话》中,清代王士稹称赞这一句“非但风韵之妙……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第四句同样是描绘早春之景,“河豚欲上”巧妙地抓住了河豚只在春江水暖的时候才溯流而上的特性,再次突出了“春”字。这个情景是画面上没有的,完全出自诗人的联想,但是诗人却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将画面勾勒得更加完美,丰富了诗和画的意境。

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让早春时的景色跃然纸上,极富诗情画意。[15]生查子·青丝结晓鬟南宋·周紫芝

青丝结晓鬟,临镜心情懒。知为晓愁浓,画得双蛾浅。

柳困玉楼空,花落红窗暖。相对语春愁,只有春闺燕。注释

[15]生查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赏析

寒门多高士,坎坷造良材,周少隐幼年家贫,生活困顿,但却年少才高,聪明颖悟,绍兴中即登进士第,只可惜,生逢离乱之世,历经社稷巨变,半生皆颠沛,由是,他的诗词中难免都带几许惆怅。《生查子·青丝结晓鬟》也不例外。词起笔清丽,以“心情懒”为中心,着意刻画了一幅佳人晨起懒梳妆、青丝半偏堕的画面。满头乌发轻轻绾了个鬟髻,佳人坐在镜前,却全无梳妆打扮的兴致。为什么呢?是心有郁结?还是没有那个能为之“容”的“悦己者”?原来都不是,而是因为“晓愁浓”,因为这愁绪如此浓重,以至于佳人只是浅浅地画了眉,便再不愿抬手。此处,“浓”与“浅”的鲜明对比,更衬托出愁绪之深。而“画蛾眉”之举,常为男女闺中之乐,由是,浅画双蛾之举,明是在照应前文的“心情懒”,暗里,却又有思念檀郎的幽怨之意。

下阕,词人笔锋微转,不再摹人,转而绘景,柳绕玉楼,花落红窗,残春将逝,景纵丽,情也伤,“困”与“落”之连缀,“柳”与“花”之相对,窥见了,便更觉惆怅。由是,那对“红窗”、处“玉楼”的人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相对语春愁,只有春闺燕”的慨叹。“春愁”是诗眼,重在一个愁字,“相对”指的既是窗外的花与柳,亦是闺中的人与燕。燕子是候鸟,随季迁徙,总成双成对,既象征春光的美好,亦象征爱情的美好,是以,古人常以燕来寄惜春之意、表相思之情。少隐笔下的“春闺燕”一语双关,叹春愁的同时,亦暗含离愁与相思,抒情巧妙,韵致天成,倒也颇为不凡。苦昼短唐·李贺[16]

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17]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18]

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19][20]

食熊则肥,食蛙则瘦。[21][22]

神君何在?太一安有?[23]

天东有若木,下置衔烛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

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何为服黄金、吞白玉?[24]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注释

[16]飞光:飞逝的光阴。

[17]青天高,黄地厚:语出《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18]煎:消磨。

[19]熊:古时熊掌和熊白(熊脊背上的脂肪)都是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的食物。

[20]蛙:指穷人吃的粗陋的食物。

[21]神君:汉代有一个长陵女子,死后被称为神君。汉武帝患病时,曾经向她祈求能够长生。

[22]太一:天帝的别名。

[23]若木:神话传说中的一种树。

[24]任公子:传说中骑着毛驴升天的仙人,事迹不详。赏析

李贺是唐代人,家居河南福昌(今洛阳宜阳县)昌谷,后世称其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这首诗作于元和年间,当时在位的是唐宪宗李纯,他想要追求长生不老,甚至任命方士做官。在他的带动下,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李贺因此写这首诗来讽喻这件事。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反映了作者思想的一个侧面。将这三个侧面合起来,才是他对问题的完整看法。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就对时光说“劝尔一杯酒”,因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虽然“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不懂得天地间很多深奥的道理,但是“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岁月如流,人还来不及做点事情,就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这里以“吾不识”与“唯见”相配合,既照应了题目,又为后面的展开做了铺垫。而“煎”字则深刻地体现了眼看时光流逝却一事无成的痛苦。人活于世,要吃五谷杂粮,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世人早就开始关注人生和死亡,而诗人由于屡遭坎坷,对这个问题想得更为深入。“神君何在?太一安有”通过一个反问句,诗人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第二部分中,诗人借助神话传说,并进行了改造和设想,表达了对生命的美好愿望。在神话传说中,若木位于西北海外大荒山之中,衔烛龙也在天西北,而诗人在诗中却将这二者改为位于天之东,并设想可以“斩龙足,嚼龙肉”,于是太阳不再运行,昼夜也停止更替,时间由此凝滞,生命也得以永存。这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幻想,让现实中的缺憾得以满足。

在第三部分中,诗人讽刺了那些妄图获得长生的人有多么愚昧无知。道教中认为“服黄金,吞白玉”可以成仙,其结果是很多人因此丧命。就连“云中骑碧驴”的任公子,也只存在于传说中。然而,却偏偏有很多人看不透这一点,反而热衷于追求长生,汉武帝和秦始皇都是如此。汉武帝遍访神仙,然而死后墓中“多滞骨”;秦始皇则死在了巡游途中,“费鲍鱼”都无法掩盖其尸臭。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描绘景致,但语言犀利,发人深省。玉楼春·池塘水绿春微暖北宋·欧阳修[25][26]

池塘水绿春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从头歌韵响铮,入[27]破舞腰红乱旋。[28]

玉钩帘下香阶畔。醉后不知红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注释

[25]玉真:作者爱慕的女子的名字。

[26]铮:玉器撞击声,形容乐曲声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27]入破:唐、宋大曲在结构上分成三段,分别是散序、中序、破,入破就是破的第一遍。红旋乱:大曲在中序时节奏较为缓慢,入破后节奏加快,舞者的步伐也会加快,所以称为“红旋乱”。红旋,即旋转飞舞的红裙。

[28]共我赏花人:和作者一起观看玉真歌舞的人。赏析欧阳修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一生宦海沉浮,三遭贬谪,可谓仕途坎坷。作为文学家,他一生著述颇丰,曾在被贬滁州时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也”,还跻身“唐宋八大家”之一,更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这首《玉楼春》虽然不是他的传世名篇,却也值得细细品味。这首小词非常简单,上阕主要追忆了昔日的繁华,下阕感叹如今老朋友们纷纷离世,一种无奈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

上阕先描写了实景:池塘里的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泛起碧波,春风里裹挟着春天温暖的气息。在那次的宴席上,“我”第一次见到了玉真姑娘,歌声悦耳,轻舞飞扬,真是让人沉醉其中,就连读者都忍不住向往这种欢快和从容。

下阕依然描写实景:玉钩挂起的珠帘下,香气迷人的台阶旁,“我”喝醉了,连太阳要落山都忘记了。到这里,似乎还是一派祥和的景象,然而最后两句话锋一转,“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当时和“我”一起在宴席上观看玉真的歌舞、把酒言欢的人,如今活着的已经不足一半。朋友们纷纷离世,说明“我”也是老迈不堪。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首往昔,美人在侧,挚友相伴,美酒飘香,这些都已经成为历史。“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过去的时光永远不会回来,逝去的故友也不会再活过来,陪伴在“我”身旁。思及这些,难免让人感觉前景黯然。鸟[1]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唐·杜牧[2][3]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4]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5][6]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释

[1]宣州:位于今安徽宣城,杜牧写这首诗的时候任宣州团练判官一职。开元寺:东晋时建造,原名永安寺,唐朝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水阁:开元寺中建于宛溪边的楼阁。宛溪:位于宣州城东,又名东溪。夹溪居人:住在宛溪两岸的许多人家。

[2]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

[3]淡:恬静。闲:悠闲。

[4]人歌人哭:指的是人生的喜庆吊丧,也就是人的生死。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这里指代宛溪两岸的人家世代生活于此。

[5]范蠡:春秋时期政治家,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来退隐江湖,改名陶朱公,经商致富。

[6]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这里用来指代太湖。赏析

登临览景,尤其是哀悼六朝繁华的作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不过细细读来,二者的感慨虽然都是从六朝旧事而起,但其蕴含的情感却截然不同。

首联就开始借助联想,营造了一种哀伤的情调:六朝的繁华,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放眼望去,碧草连天,那天高云淡的景象似乎古已如此。诗人之所以发出这种感慨,并不全是登临的缘故。时隔八年之后,诗人再次来到宣州,难免会生出人世变易之感。

颔联主要进行了景色描写:鸟儿在山色的掩映下飞去又飞回,宛溪两岸的人们“人歌人哭”,随着水声流逝在岁月中。看起来这两句写的是眼前的景象,但是又和“古”相通。自古而今都有鸟儿飞去飞回,都有人们在岸边“人歌人哭”。这些景象并非作者初见,只是登临时情感喷薄而出,才会如此写。

颈联描述了两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深秋时节密密麻麻交织的细雨,如同给千家万户挂上了雨帘;暮光掩映着的楼台,笛声伴着风声。虽然这两个场景并非同时发生的,却是在同一个地方出现的。也许在岁月的长河中,这片天地向来都是这样的吧。这两句完美地完成了和“六朝文物草连空”的呼应,更让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

诗人感慨过后,对范蠡的怀念油然而生。范蠡在协助勾践灭吴之后,归隐于五湖,与青山绿水秀丽风景做伴,令人羡慕。一边是已经埋入历史尘埃的六朝文物,一边是风光秀丽的五湖,作者面对这样鲜明的对比,再思及自己仕途不顺,既表达了对范蠡的缅怀,又表现了对官场的厌恶,还表达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7]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唐·孟浩然[8]

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9]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10]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注释

[7]业师:名叫业的僧人。山房:山中屋舍,这里指僧房。

[8]暝:昏暗的样子。

[9]烟鸟:暮烟中的归鸟。

[10]萝径:萝藤蔓布的小路。赏析

孟浩然的诗别致淡雅,清新可爱,尤其在关于山川景物和怀念友人的作品中,这个特征非常明显。这首诗的背景是孟浩然夜宿业师房中等候友人丁大,可惜友人并没有来,在景物清寂的环境中,诗人感到闲适的同时又生出一些怅然的心绪,但他并没有放弃等待,没有抱怨友人的失约,仍有很好的心情抱琴相候。

诗的首句描写的是夕阳下山,群壑昏暗的黄昏景象,山中的黄昏,既照应了业师山房,同时也与“宿”字紧密相扣,行文之际,不漏一丝。除了扣题之外,诗人也为下文的写景做好了铺垫。松月送凉,风传泉响,在山房之中,这些东西格外让人陶醉,任何烦恼都在这目之所视、耳之所闻中被荡涤干净。紧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樵人”“烟鸟”,樵人已经归尽,烟鸟大部分都安栖了,这时应该是夜深人静,但诗人的友人仍然未来,用“樵人”的归和“烟鸟”的栖来反衬友人未来,同时也引出了下文。“之子期宿来”,充满了对友人的真挚期待,其中没有一丝怨恨,然而在这良宵美景之中,如何才能将这一期待进行下去呢?诗人选择了萝径把琴这一清雅的举动,将自己那种恬淡舒适的心情表现得十分到位,全诗始终让人感到惬意舒畅,没有丝毫的烟火气息。秋野五首·其二唐·杜甫[11][12]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13]

秋风吹几杖,不厌此山薇。注释

[11]浮生:人生。

[12]违:违背。

[13]薇:一种野菜。赏析杜甫一生颠沛流离,忧国忧民却生不逢时,壮志萦胸却展怀无地,是以,其诗多反映民生疾苦、社会动荡,诗风沉郁,抑扬顿挫。细读杜诗,纵横捭阖,自见一股苍茫之气;缘情体物,工妙中早有三分浑然——大家风范,不外如是。《秋野五首》是杜甫作的一组五言律诗,共五首,本诗为第二首。全诗结构谨严,遣词工丽,意境清新,比兴托物,融情于景,极言山野之妙趣,个中归隐之意不言自明。

诗首联“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言之有物,提笔蕴藉,总领全诗,为后文做垫。世间之“生理”易识易知,且无谁可违背,万物不可违,诗人自然也难违。

那这难违之“理”是什么理呢?颔联中,诗人笔锋顺扬,以鱼鸟为例,详细对这“理”做了阐述。“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鱼游深水,不畏重深,自得其乐;鸟翔高天,眷眷茂林,仍自知归。鱼鸟如是,人又何如?

颈、尾二联,诗人由物及人,一笔宕开,以“甘贫病”“不厌”直抒了退居归隐之意。我已年迈,宁愿贫病交加,也不愿再沉浮于那是非不断的名禄荣华之中。秋风瑟瑟,芒杖声声,山中青翠的薇莱自不令人厌烦。这里的“不厌”语极工致,从意义上来说,是在呼应颔联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从因果上来说,则是对“荣华有是非”的一种延展。

另外,“不厌”是不讨厌之意,其中包含的喜乐之情其实极淡。细追诗人平生便知,即便是垂垂将终之时,他心忧的仍是社稷;纵便一生仕途坎坷,他也从未想过罢官归隐而去。所以,这里,诗人虽表达了对山水的向往,也生了归隐山林之心,但其实,他还是纠结矛盾的,“甘贫病”之“甘”从不是甘之如饴,而是一种不得不甘的无奈。其中,多多少少总蕴含着一丝报国无门的愤懑。读者若细细品之,当能领略一二。渡湘江唐·杜审言[14][15]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16]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释

[14]迟日:春日。悲昔游:作者被放逐时,经过了曾经游览过的地方,感到十分悲伤。

[15]边愁:因为流放到边远地区而产生的哀愁。

[16]京国:指长安。赏析

文章歌四友,朴素说审言,作为初唐“近体诗”的奠基人,杜审言之诗既整饬工严、一丝不苟,又朴素浑成、风味天然,结皆作对,自见清韵,为世人所赞。

岁月辗转催人,杜审言平生诗作虽不算少,但大多都已散佚,存世的并不多,《渡湘江》是其中较为经典的一首。

此诗是诗人被贬烽州途中所作,通篇多对比和反衬,围绕一“愁”字展开,语虽不多,却极精致,三衬四对,更见功底。

诗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落笔于“悲”,借追忆昔年春日游园时游目骋怀、看尽芳菲之欢乐衬今日被贬出京、流徙烽州之悲愁,流畅自然,更见真情。

次句“今春花鸟作边愁”顺承首句,缘情写景,以“今”对“昔”,以“园林”照“花鸟”,丽景哀情,更显“边愁”之深、之重。春日迟迟,鸟语花香,本是极明媚的一幕,然而在伤心人的眼中,这一切的一切,所托都不过是诗人一腔悲愁。

及至第三句,诗人笔锋微微一转,以“独怜京国人南窜”由景及人,点明了自身的处境及悲愁的原因。诗人本在“京国”,仕途平畅,却遭贬谪,不得不离家别友、狼狈“南窜”,从此前途渺茫、不知所终,内心之凄迷、彷徨、哀怨、悲愁自可想而知。事实上,“独怜”一句原就是本诗的中心,承上启下。无论是首句的忆昔游之悲,次句的观花鸟而愁,还是末句的水北流之殇,全都是因“南窜”而起,亦是为“南窜”而发。不过,这一句却并未应题,真正与诗题《渡湘江》相呼应的,其实是末句。

末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水北流”与“人南窜”互对,以衬夺情,加重了悲愁;“不似”两字,既点明了客观的事实,水非向南,而是北逝,亦暗含了诗人心中难言的无奈与歆羡之情。湘江之水,能自由地流向京城所在的北方,而一心眷念京城的诗人,却只能远离京城、一路向南,此中悲慨,自是一言难喻。望岳唐·杜甫[17][18]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19]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20]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注释

[17]岱宗:泰山别名岱山,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18]齐鲁:春秋时期,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这里泛指山东一带地区。

[19]决眦:形容极力张大眼睛远望,眼角像要决裂开了。眦,眼角。

[20]会当:一定要。赏析杜甫在青年时期踌躇满志,东游齐鲁之地,为东岳泰山的巍峨而震撼,难抑心中的浪漫激情,遂有这首流传千古的《望岳》。起首一句“岱宗夫如何”,“岱宗”即指泰山,“夫”是语气助词。诗人开门见山,叩问一声“东岳泰山到底如何呢”,不拘一格,颇有气势。“齐鲁青未了”,泰山以北为齐地,以南为鲁地,不管身在齐还是鲁,都能望见泰山青绿色的身躯,其高大雄伟不言而喻,如在眼前。“造化钟神秀”,天地间造化之力竟是如此的有情致,把所有的神奇秀丽都给予了泰山。“阴阳割昏晓”,泰山之高,遮天蔽日,以至山南山北日照不同,如分阴阳。这本是很平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以一个“割”字,传达出泰山雄踞一方,如有主宰之力,读来不禁有种望而生畏之感。“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领略了泰山的雄伟壮阔之后,诗人转而从细处来体会她的秀丽。远远望去,只见山中云气升腾,氤氲弥漫,令诗人心胸亦为之荡漾。“入归鸟”,归鸟回巢,可见已是薄暮时分,诗人还在仰望泰山,领略她的神奇,以至有“决眦”之感,眼眶仿佛否要迸裂,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泰山神奇的深深的敬仰之情。

最后,诗人忽然生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念头,这股豪迈之情自心底迸发,直冲云霄。他要登上巍峨的泰山,亲身体验群山伏于脚下的感觉。青年时期的诗人意气风发,心怀抱负。时值开元年间,这巍巍泰山亦是暗喻这气象万千的盛世大唐,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登堂入庙,一展胸中才华。

诗名为《望岳》,句句写望岳,但通篇没有一个“望”字,却能带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巍巍泰山,如在眼前,足见杜甫构思之精奇,艺术手法之高妙,不负“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名。秋兴八首·其七唐·杜甫[21][22]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23][24]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25][26]

关塞极天惟鸟道 ,江湖满地一渔翁。注释

[21]昆明池:由汉武帝建造,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

[22]武帝:汉武帝,也指代唐玄宗。唐玄宗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以便攻打南诏。

[23]织女:指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

[24]石鲸: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

[25]关塞:这里指夔州山川。

[26]江湖满地:在江湖上到处漂泊。渔翁:诗人自称。赏析《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身处夔州时作的一组七言律诗,一共八首。广德元年(763),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但是百姓们并没有过上盼望已久的平静生活。吐蕃、回纥却乘虚而入,藩镇也拥兵割据,整个国家动荡不安。恰在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又失去了依傍,只好沿江东下,到了夔州。面对自己贫病无依,故交好友散落天涯的现状,诗人内心十分郁闷。在这个寂寥的秋天,诗人目睹秋风萧瑟,满目疮痍,心有所感,故名“秋兴”。

首联先从“昆明池水”“石鲸鳞甲”入手,联想到盛唐的辉煌,当时有多繁华呢?“武帝旌旗”“织女机丝”这些字眼都会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诗人此处却用其来衬托寂寞和荒凉,看起来很不协调,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用盛景来描写荒凉,如同用“笑”写悲,因为用得恰到好处,所以显得思想感情尤为深刻。

颈联描写了两个景象:“菰米沉黑”和“莲房坠红”,看似简单的描述,却让乱离无人之状跃然纸上,与首联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添一丝惆怅。

尾联中诗人说自己流落江湖,无依无靠,理想中“想像飞鸟一样在秦中的天空自由翱翔”,现实却是“我困在冷江上默默地垂钓”。这样悬殊的对比,让人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对诗人心中的失落和愤懑感同身受。理想之美好,现实之残酷,令人扼腕叹息。[27]寒食汜上作唐·王维[28][29]

广武城边逢暮春,汶阳归客泪沾巾。

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注释

[27]汜:指汜水,流经广武城。

[28]广武:古城名,原址位于现在的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

[29]汶阳:在汶水,即如今的大汶河北面。赏析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著名诗人,与孟浩然齐名,向佛,向诗,亦向画,尝以禅理、画理入诗。其诗或怀人,或状物,或绘景,或咏史,清婉明媚、淡雅恬静、澄澹精致,自成一格。以《山居秋暝》《渭城曲》《相思》等诗作闻名,有《王右丞集》传世。昔日,摩诘以状元及第,才动京城,却因伶人舞黄狮见罪于天子,被贬济州司仓参军,离京赴任,一去四年,《寒食汜上作》便是其任满归京途经广武城时有感而作。诗开首平白浅近,直言归途情景,广武古城,春色萦怀,汶水汤汤,扁舟一叶,有归客伫立船头,望暮春之景,情不自禁,以泪沾巾。“归客”为何落泪?是为“逢暮春”?是为入广武?还是因正遇寒食,心生怅惘?诗人不曾言,所以,这里的“泪沾巾”的举动就显得尤为突兀,但若联系三四句,这种突兀便又显得理所当然。因为,这本就是一句倒装,答案在其后。三、四两句,诗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在阐明缘何泪落的同时,亦抒发了胸中无尽的寂寥之情。“落花寂寂啼山鸟”,是以动衬静,以山鸟之啼鸣衬落花之寂静,营造一种孤清的氛围,而且,春残花方落,“落花”与“暮春”本就是相互应和之意象。暮春花落,归人难免伤怀,若此时,“渡水人”又见“杨柳青”,思及昔日别离,想到未定之前途,寂而落泪,自也理所当然。

末句“杨柳青青渡水人”,杨柳本就是离愁的象征,杨柳青青之景纵美,但在伤心人眼中,却也只是乐景哀情,徒增悲伤寂寥罢了。声[1]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北宋·晏几道[2][3]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4][5][6]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注释

[1]菩萨蛮:又名《子夜歌》《重叠金》,入“中吕宫”。据《杜阳杂编》载:“大中初,女蛮国贡……其国人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双调44字。

[2]湘江曲:古取名,为纪念舜之妃娥皇、女英所作,二人死后,为湘水之神,故取名“湘江”。

[3]十三弦:古筝共有十三弦,分别代表一年12个月及闰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