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16:15:44

点击下载

作者:殷明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

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殷明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9779-3

Ⅰ. ①杂… Ⅱ. ①殷… Ⅲ. ①中医儿科学-临床医学-经验-中国-现代 Ⅳ. ①R2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15249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杂合以治——殷明儿科临证心悟

主  编:殷 明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7年3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9779-3

策划编辑:梁兆一

责任编辑:孔雪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附图1 吴恒祥教授题词附图2 金恒增教授题词周 序

一位名医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名医就能铸起一座丰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医院不在大,有名医则名,故曰先有名医而后有名科、名院也。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总理周恩来亲自委命姑苏名医叶橘泉出任江苏省中医院首任院长,开创国家兴办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之先河,中医药界群情振奋,豪情万丈,一时引得江苏各地多少名医、大家纷纷来附,同心协力,旨在振兴中医大业矣。承淡安、邹云翔、张泽生、施和生、童葆麟、曹鸣高、马泽人、周筱斋、颜亦鲁、沙星垣、马云翔、邹良材、邱茂良、江育仁等一位位地方名医、大家,携家带口,义无反顾,纷至沓来。他们或来自吴门医派、孟河流域,或为世医之家、御医后代,或秉承家学、享誉一方。群英汇聚钟山脚下、扬子江畔,石婆婆庵8号开门悬壶济世,著书立说,开坛讲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开创了中医学术之新风,既为医院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并为新中国各地开办中医医院摸索出了有效的经验与全新的模式,更为新中国的中医药学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和不可磨灭的贡献。“逝者如斯夫”,一个甲子春秋转眼过去了,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薪火传承,中医药学在这片沃土上已经枝繁叶茂,花香四溢,江苏省中医院已飞越嬗变为一所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享誉海内外。而这一切荣耀与辉煌,与我们后来诸多名医们继续高举“大医精诚”的旗帜指引作用密不可分,与诸多名医们的持之以恒地辛勤耕耘和传承创新密不可分。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的名医们在繁重的临床诊疗工作之余,仍然不忘中医学术经验的传承与创新,且不遗余力,毫无保留,因此我们才得以有机会在医院60周年庆典之际一次性地看到这部丛书,一部涵盖今日江苏省中医院里的27位名老中医的个人学术经验的丛书。他们中既有内科的名医,也有消化科、老年科、肛肠科、骨伤科、心内科、呼吸科、耳鼻喉科、妇科、生殖医学科、肾内科、肿瘤科、针灸康复科、血管外科、眼科、儿科、推拿科、风湿科、神经科的名医,因此又是一部集大成的现代中医临床各科学术经验总结的丛书。“古为今用,根深则叶茂;西为中用,老干发新芽。知常达变,法外求法臻化境;学以致用,实践创新绽奇葩。”盛世修典,在现代医学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医药仍能以顽强的生命力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一方面是中医药自身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历代名家学者的学术经验总结与传承。我们在感恩于这些名医们诲人不倦“仁心”之时,更应悉心学习研究他们的“仁术”,让更多的患者早日享受他们的“仁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与“回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勿忘继承,繁荣中医学术,积极开拓未来,不断提高疗效,丰富治疗手段,走自主创新之路,才能不断继续推动中医药事业向前发展,福泽天下苍生。午马年秋于金陵朱 序

江苏省中医院是我省乃至全国中医院的典范和楷模,因为医院在筹建过程中,就十分重视人才的遴选,邀集了当时省内著名的中医大家,如邹云翔、叶橘泉、马泽人、张泽生、曹鸣高、马云翔、沙星垣、江育仁等名医专家(马、沙二位后因军区需要而调出),随后又有邱茂良、邹良材、许履和等名家的到来,可谓高贤毕至、群星灿辉,极一时之盛,学术气氛浓郁,仁者之风熏陶,患者慕名云集,青年医师纷来求教,声誉鹊起,名扬四海,充分显示了“纯中医”的优势、特色,令人赞不绝口。几代人秉承优良传统,坚持中医主体,保持“纯”的真谛,默默奉献,拯济群黎,培育新人,弘扬岐黄,振兴中医。这是江苏省中医院的优势特色,“纯”的味道。迄今还保持着,这是很了不起的。

当然,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应跟上新的形势。当前中医药工作是形势大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令人欣喜。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些浮躁,存在一些不足,例如“中医现代化研究”已成为风气,诊疗、科研、著书立说均套上许多新名词,片面的实验数据,看似新颖,却少实用,由于脱离中医原理、临床实际,收效不著。个人认为,中医的研究,必须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近代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关于学术研究,曾有中肯的评述:“研究者也,非徒输入欧化,而必于欧化之中,为更进之发明;非徒保存国粹,而必以科学方法揭国粹之真相。”也就是要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保持原有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应用特色,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吸收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以达到创新的目的。而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更重要的、最现实的是深入临床实际,所以匡调元教授曾经说过:“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中医学,因为中医学不是从解剖室和实验管理分析出来的。”我完全赞同这个认识,“实践出真知”,这是真理。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是。我的老师章次公先生早在1929年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基础是中医创新的源泉,任何创新都离不开基础,离不开历史条件与环境。老友顾植山教授曾指出:“将被淹没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掘,就是创新;将被后人曲解了的中医药理论重新解读,修正现行错误模型,就是创新,而且是首要的、更重要的创新。”这是很正确的。这在江苏省中医院就得到明确的印证,如今拥有干祖望、周仲瑛、徐景藩、夏桂成、徐福松等专家教授、学术带头人近百名之多,值得我们学习和赞颂。

2014年是江苏省中医院创建60周年的诞辰,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由“螺蛳壳里做道场”(李国光院长语,意为房屋虽窄,人才众多)的环境,变为高楼耸立、雄伟壮观的大厦,而且人才辈出,科研成果丰硕,成为当代省级中医院的典范,为广大病员解除疾苦,为繁荣中医学术,作出卓越贡献,始终保留着“纯中医”的元素,“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应该发扬光大。所以医院领导为了向60周年院庆献礼,就有策划《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共27册)的编写,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梓行。院里专家精心撰写,每册都传递着“纯中医”的元素,闪烁着继承创新的光芒,将是一份高雅珍贵的纪念礼品,值得大家珍藏和应用,为回归中医,弘扬岐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愚有幸先睹为快,赞赏不已,乐而为之序。方 序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

江苏自古人杰地灵,名医辈出,尤其明清以来,更是医家众多,问世医著影响极大,因而有了“江南医术最盛”之赞誉。回顾江苏省中医院建院60年的历程,名医云集,学术流派,继承创新,蜚声杏林。如首任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叶橘泉先生;全国著名肾病学家、中央保健局特聘专家邹云翔先生;孟河四家之一、清末御医马培之之曾孙马泽人先生;孟河医派传人、脾胃病学家张泽生先生;吴门医派代表、六代中医世家、清代御医曹沧洲之嫡孙曹鸣高先生;中医眼科学家童葆麟先生;骨伤推拿学家施和生先生;肝病学家邹良材先生;中医外科学家许履和先生;针灸学家邱茂良先生;中医儿科学家江育仁先生等。现仍有中医耳鼻喉科学专家干祖望教授、中医内科学专家周仲瑛教授、中医脾胃病学专家徐景藩教授、中医妇科学专家夏桂成教授等近百位中医药学名家正忙碌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一线,为患者解疾除厄,繁荣中医学术,促进学术流派发展。

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几十年临证的心血凝聚,是理论和时间相结合的升华之物,其精辟之论、金石之言,弥足珍贵。为了能够将这些宝贵资料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江苏省中医院组织编撰了《中医名家临证传真》系列丛书。丛书共载我院名中医27位,均为全国和省级著名中医药专家。这是一套汇集诸位名师学术思想、诊疗经验、医案精华的专著,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也是现代医史文献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愿本套丛书的出版,能进一步传承岐黄薪火,弘扬中医学术;愿我院中医药事业更加兴旺发达,更好地造福于民。江苏省中医院2014年7月内容提要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学术思想。论述了殷明老中医对中医,从病因到论治的感悟。第二章临证特色。殷明教授不仅有精于辨证、整体调整,而且主张药少量小、中病即止,提倡防重于治等。第三章多种疗法。综合介绍了小儿推拿、小儿半刺、艾灸、灯火灸、腕踝针、头皮针、刺络放血、刺四缝、刮痧、外治等多种疗法的特色、操作、作用机理等。在外治疗法中列有敷贴、热熨、灌肠、药枕、兜肚、药浴(熏洗)、吹药等。第四章经验集锦。汇集了多年诊治疾病和临床教学的经验。第五章医案选集。在多种疗法、整体调整思想的指导下,除例举了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常见病病案外,还有皮肤科、妇科、骨伤科及成人的一些疑难病症案。第六章医话汇编。其中汇集了古典医籍中的诸多儿科理论与作者结合现今临床的诸多心悟。

本书的特点是突出了殷明教授杂合以治的诊治经验,既可供医务工作者参照学习,又适用于基层广大爱好者阅读使用。前 言

自上世纪50年代,我跨入了江苏省中医院,自此走上了学医的道路。在党和人民的培养下,在众多名医和老师的谆谆教导下,特别是在著名儿科专家江育仁和曹颂昭教授的直接指导下,我从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逐步成长为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医。

去年适逢人民卫生出版社与江苏省中医院签约、出版“名老中医经验丛书”之良机,为报答党和人民以及诸位恩师的培养,现将本人从医50年来,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感悟,对中医灵活辨证用药的心得,综合运用针刺、推拿、外治等多种疗法的经验撰写成册。意在弘扬传统医术医德,光大中医特色,造福子孙万代。亦为启迪后学,愿后学者亦能学有所成,付诸实践,尽快解除患者的病痛,减少各种化学药品对人体的伤害。还想为后辈留下一点文化遗产。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学术思想,论述了本人对中医,从病因到论治的感悟。第二章临证特色,不仅有精于辨证、整体调整,而且主张药少量小、中病即止,提倡医护合一、防重于治等。第三章多种疗法,综合介绍了在医疗实践中运用小儿推拿、小儿半刺、艾灸、灯火灸、腕踝针、头皮针、刺络放血、刺四缝、刮痧、外治等多种疗法的特色、操作和应用经验。特别在小儿推拿疗法一节中,附有多幅插图。在外治疗法中列有敷贴、热熨、灌肠、药枕、兜肚、药浴(熏洗)、吹药等多种方法,便于读者学习选用。第四章经验集锦,汇集了多年诊治疾病和临床教学的经验。第五章医案选集,在多种疗法、整体调整思想的指导下,除例举了小儿呼吸道和消化道等常见病中的治疗病案外,还有医治皮肤科、妇科、骨伤科及成人的一些疑难病症案。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疏于整理,再加病家信息不畅,致使过去大量病案流失,书中所列绝大多数皆为近年收集。第六章医话汇编,汇集了本人对古典医籍中的理论与现今临床结合的诸多心悟。

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翔实、文字通俗易懂,既可供医务工作者参照学习,又适用于基层广大爱好者阅读使用。

本书的撰写,在江苏省中医院多位领导、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在儿科同仁、学生陈秀珍主任医师、袁雪晶博士(她俩主要编写第四、六章的部分内容和少数病案的整理)以及江其莹(美国)中医师的大力协助下,还有任献志博士、马颖桃硕士帮助摄制插图,彭和平、冯继红、缪建军、江其玟等编辑打印文字,老同学吴恒祥、金恒增题词以及家人的支持等,集众人之智慧才得以完稿。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同时,还要感谢我的患者朋友,是他们给了我取得硕果的“土壤”。

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书中定有很多不足之处,缺点和疏漏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作 者2014年7月于南京小 传

殷明(原名殷瑛豫),女,汉族,1944年10月生,江苏省镇江市人。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1964年起从事儿科临床及教学工作。2002年被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评为江苏省名中医。

1958年毕业于江苏省镇江市第一初级中学,同年被江苏省中医院(原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附属卫校录取,学习至1960年理论课程全部结束。时值江苏省卫生厅主办南京中医学院承办的“名中医师带徒学习班”,由于本人学习成绩优异,由卫校直接保送至该班学习,至1964年毕业。毕业后留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工作,并逐级晋升为主任中医师。2005年被聘为江苏省中医院临证跟师学习指导老师,同年退休。2009年被聘为江苏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在职期间,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儿科副主任、内科党总支四支部书记。兼任江苏省中医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小儿推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气功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医学会医学气功协会副会长。现仍兼任中国小儿推拿联盟名誉顾问。一生经历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建国初期到文化大革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一、幼时受宠 童年贫困

我出生的那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整个国家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哀鸿遍野,贫民比比皆是。我上面有四个哥哥,母亲生下我时家中更为拮据,拿不出钱来买粮熬粥。尽管如此,因为喜得长女,父母还是特别高兴,将我视为掌上明珠。在我的记忆中,物质上虽苦,但精神上是愉悦的。他们非常宠我,经常夸我漂亮、大眼睛、灵巧、能干。这种状况持续到三年后我妹妹出世。他们关注的重心逐步转移到妹妹身上,可父亲依然偏爱我。他给我算过生辰八字,说我命好,但命中少火、少水。因此,他除了按辈分给我起名叫殷瑛豫外,又给我取了个小名叫“大明”。因为“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在五行中日为火、月为水。他认为这样命名能弥补我先天“八字”的不足(这也是我以后改名的原因之一)。听妈妈和邻居们说,我赴南京学习后,他一直在不断地呼唤着我的小名——大明、大明……,直到他快要离世的那一刻。这是他临终对我的期盼,遗憾的是我不在他身边。

八年抗战后的贫困积重难返。我是在忍饥挨饿中长大的,整天肚子饿得咕咕叫。每天的早餐就是简单的稀粥、腌菜,到了中餐常常还是稀饭,一毛钱的肉丝炒了一大锅的素菜,这就算开荤了,兄弟姊妹争先恐后地吃得很香、很开心。家里经常开不了荤,只有过大年才能见到一些红烧的小块肉。记得1949年镇江刚解放,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免费为6岁以下的儿童体检。轮到我时医生发现我太瘦,所以检查得很仔细,听听这儿、摸摸那儿,叫我深呼吸,还额外给我拍了胸部X光片。结论还算正常,就是营养不良,建议回家多补充鱼、肉、蛋、奶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在当时,要补这些当年的“奢侈品”谈何容易!二、学医成就 如愿以偿

父亲一直期望我的一个哥哥能继承他的事业,由于哥哥考进了工科学校,他又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爸爸和我一起生活不到14年,由于他最喜欢我,他给我的印象还是很深的。他皮肤白白的,个子不太高,心地很善良,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别人有求于他,他都有求必应、乐于相助。特别是他懂得一些医术,能帮人解除病痛。一些感冒发烧或是腹痛、腹泻的小毛小病已不在他的话下。有人小便不通他会导尿,身上长脓包他会切开排脓,外伤出血他也能迅速止住。二姨父的梅毒,远房亲戚的多例肺结核,镇江市寿丘派出所刘所长的老胃病,中年突发性耳聋,自身患的走马牙疳等,他都能治愈。他好像不是专门医院的医生,更不是什么名医,听哥哥讲父亲是从扬州医生朋友那儿学来的医术,所以我不能妄用“祖传”“世家”来显摆。

父亲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半身不遂,身体活动不便。在他生命的最后历程,曾教我搭脉并明确告知寸、关、尺三关。当时我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直到我学了中医才明白,冥冥之中他是期望我在他百年之后能走上从医的道路,成为家乡飞出的凤凰。真是苍天有灵,在他临危的最后一个星期,我被江苏省中医院附属卫校录取,可以说一纸文书满足了我见识外面世界的梦想,也了却了父亲的心愿。遗憾的是当时我年龄尚小,父亲身体又不好,未能将他治病的经验亲授予我。对他的疾病我更是束手无策,只是在生活上递汤送水,稍有照顾而已。如果他能拥有现在的生活环境,绝不会走得那么早。回想起来这也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在我孜孜不倦的努力下,党和人民将我培养成为一名省级名中医,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回报社会,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病痛,而且也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最大告慰。三、师承名家 步履坚实

1958年,在卫校除了学习语文、政治、体育外,专业课学的是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临床各科的诊断、辨证、治疗和护理。讲授中医课程的老师有徐景藩、干祖望、夏桂成、诸方受、马寿楠、姚九江、曹济民、龚丽娟和陈克明等。他们都是给南京中医学院(现在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授课的有名望的老师。讲授西医生理、解剖、病理、微生物、寄生虫、公共卫生、拉丁文等课程的老师,都是从南京医学院(现在的南京医科大学)借调来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水平都很高,每一堂课我都听得津津有味牢记在心,连他们讲课时抑扬顿挫的声音、挥手书写的姿态至今仍念念不忘。

1960年底,我被卫校保送参加由江苏省卫生厅主办、南京中医学院及附属医院承办的“名中医师带徒班”学习。一边随中医学院60级本科生听课,熟读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学习中医病因、病机、诊断、治则以及中医的各家学说等;一边随医院名医张泽生、曹鸣皋、邹良才、李石青、金惠伯等抄方、试诊,从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1962年定向学习儿科专业后,又随儿科名医江育仁、曹颂昭、徐惠之(主要师承中医儿科世家曹颂昭)临证学习。不断熟悉、逐步领悟他们对儿科疾病的辨证治疗特点,如江老用药偏温,选药少而精,常有感悟创新;曹老精于辨证,处方平稳,主攻疑难病症;徐老用药大刀阔斧,选药少而直入病所。在临诊学习中深深地体会到,一定要关注老师的各自特色,善取各家之长并综合运用于临床。

多年来,我一直刻苦钻研本专业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修炼气功、自学周易等)和现代医学知识,注意关心国内外本专业的业务动态。始终告诫自己,学习西医,不能西化,而要化西,取长补短,糅合一起,便于深入地从微观上认识疾病,以减少治疗的盲目性。针对小儿服药难,既有继承又具创新地运用中医的多种疗法(内服、外敷、推拿、针刺等)来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以致见效快、病程短、痛苦少,所以门诊量逐年上升。退休前3年,医院开始设立“门诊量最多岗位标兵”奖,本人连续两年荣获此奖。在担任儿科副主任及党支部书记期间,带领全支部的同志较为突出地完成了儿科及急诊科大量的治疗、教学、科研任务,使这两个科室均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特别是儿科又被列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建设单位。由于工作成绩显著,两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年终多次被评为优秀。所领导的党支部两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四、相遇知己 成家立业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青年教师。他温文尔雅,谈吐大方、得体。虽说是学工科的,逻辑思维强,但在文章写作等方面文笔流畅,功底扎实。通过不断地交往,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责任感、值得信赖和可以托付终身的人。我们于1968年成了家。婚后生有两女。从一个人到两个人的生活还没适应过来,转眼就有了四个人的家庭,一家人蜗居在一间十四平方米的住房里。想当年工作的繁忙、家务的琐碎、经济的拮据,再加上政治运动的压力,真有点不堪重负。特别是在1971年初,被打成“5.16反革命分子”,隔离审查近两年,曾经连续九天,整夜不给入睡,还挨打。小女当时9个月,我还在哺乳,将她寄放在医院小托班,审查时常用她来逼供,因逼供无果,他们强迫我在38℃的高温天气下给孩子断奶。那段时间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无中生有的事逼得我精神几乎崩溃,真想一死了之。那时多亏我先生在隔离前再三叮嘱:千万不能做傻事,只要人在,相信群众、相信党,迟早会真相大白的”。在当时的高压政策下,谁都不敢接近我,只有他理解我、安慰我、支持我,相信我是被冤枉的。他给了我精神支柱,又承担了所有的家务,默默地奉献着一切。想到那个年代很多家庭为此夫妻反目,真是打心底里感激我先生。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工作繁忙是人所皆知的,但还有不少具体鲜为人知的事儿。如每逢夏季“乙脑”、冬季麻疹肺炎流行,当班医护人员就会执行8进8出”的“两班倒”,即早上8点上班直到晚上8点,晚上8点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才下班。在酷热的夏季,医院里没有空调,只有靠电扇、冰块降温。白大衣湿了一茬又一茬,人累到下班洗漱、进餐后就想睡觉,一觉醒来很快就得上班。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既无补休、又无加班费,当时考虑的全是病人的安危。尽管如此,大家毫无怨言,相反还很有荣誉感、自豪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认为这是为医院、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贡献。在担任儿科行政副主任期间,曾连续多年包揽了大年三十晚和年初一全天的值班任务。为支持我的工作,我先生每年都带着女儿到医院陪我过年。

改革开放后,政治环境宽松了,经济生活稍有好转,可业务竞争激烈了。人生一辈子,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是一个不怕苦、不怕累、好学上进、不甘落后的人,只要有学习的机会都不会放过。除参加各种中西医短期培训班外,曾多次外出进修:去南京市儿童医院临床进修半年;1983年参加“全国中医儿科进修班”学习一年;1985年参加由国家卫生部主办的“全国小儿推拿师资班”学习六个月等。我先生始终鼓励着我。他找到我这么个大忙人,也太难为他了。他比我大六岁,像大哥哥一样,处处关心、照顾、支持、帮助和疼爱我。由于我俩所学专业不同,他看问题除了从宏观、大局外更多从微观入手,而我多从宏观去看;他是个慢性子,办事仔细,我是个急性子,办事粗略。两人有很多不同之处,看似矛盾,实为互补。两个女儿从小到大在家主要靠他,在他的培养下也不负众望,继承了我俩的事业。一个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后赴美修完硕士,从事中医针灸事业,现在美国临诊。一个毕业于东南大学,留校任教,现为博士、副教授。她俩都已成家立业,有了后辈。四个孙辈个个聪慧,我俩的生命得到了延续,对此已无后顾之忧。

自从与我先生相遇相知,成家以后,在他的鼎力相助下我又立了业。古稀之年在一次同学聚会上,高兴之余曾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人生七十古来稀,满头银丝不为奇;知足常乐好心态,年逾百岁毋用疑。”随即用微信发给了我先生。他当即修改后发回——“人生迈越古来稀,银丝遍染不足奇;轻舟虽过万重山,前程遥望勿须疑。”经这么一改,意境就大不一样了。我欣赏著名作家张贤亮的一句名言:“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我想说一句:“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古希腊男女同体的古老寓言,在我俩的爱情上得到了印证。双方心心相印,才能有一份完整的爱情,才能成为完整的人。五、以德载医 德医双馨

自从学习中医的那天起,在课堂上、医籍中我受到了很多医和德方面的教育。医生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治病不分亲疏、不图名利、尊重同道、谦虚求实。深知要做一个好的医生,必须以德载医、德医双馨。自古以来不少名家,热爱医学事业,从不追求名利,不受高官厚禄的诱惑,宁做一名为百姓解除病痛的普通医生。《史记》记载了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和他的学生使用汤药、针刺、热熨等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尸厥”即假死症。对此大家广为称颂,说他能“起死回生”。虢国的国君也称赞他说:“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填沟壑,长终而不得反。”在这样的赞誉声中,扁鹊却谦虚地说,他不能使死人复活,而是这个病人不应该死,我只是帮助他活了过来。扁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名医,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是后世历代医家的楷模,亦是我一直铭记在心的楷模。

汉代名医华佗,太尉黄琬要他去做官,沛相陈珪推荐他任“孝廉”,他都拒绝了。华佗给曹操治好了“头风”病,曹操打算把他留在身边当侍医,专为自己看病,华佗不愿,借妻子患病为由,请假回家就不回了。曹操对此大怒,竟设下罪名,下令把华佗抓回,并杀害了他。华佗这种把事业看得高于生命,不屈从于淫威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所以人们把医术称之为“仁术”,把医生这种职业看得很高尚。历代医家都懂得这种职业的地位和分量,因此逐步形成了中医的医德传统。中医的医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中医的医德同样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崇尚孟子的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同时铭记前贤孙思邈《大医精诚》篇的内容,他指出优秀的医生在治病时,一定要精神专一,不可有其他杂念,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疾苦;如有前来就医者,不得问其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所有病人均一样看待;不能顾虑重重、犹豫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性命,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寒冷或暑热,饥渴或疲劳,要一心一意地去救治他,不要装模作样,借故推托。一位医生做到这些,才能成为人民的好医生;若与此相反,便于人无益而有大害。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论述了“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孙思邈一生最大的嗜好是研讨医术,他攻读医书直至“白首之年,未尚释卷”。这是说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我也常以宋代大文豪范仲淹的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自勉。每当我为患者诊治疾病时,都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在我值班吃饭时,患儿家长随时都会端来呕吐物或大小便,我从不嫌其臭,都要亲自看一看、闻一闻。冬季值夜班从不脱衣休息,随叫随起。在病房值班,遇到患儿发热、疼痛、腹泻、呕吐、皮肤瘙痒等不适,都坚持亲自动手,采用没有毒副作用的中医特色疗法去解除。遇到远道而来的就医者,均提前就诊,为其返程提供方便。遇有贫困者,经常为其义诊。如2004年遇一农村来的脑瘫患儿,小脑平衡功能严重失调,不能正常行走和言语,其父为此辞去公职,走遍全国多个城市求医未有成效,十二岁时才到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来找我医治。经我用针刺督脉、四肢穴位加头皮针治疗多次,患儿肢体平衡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已逐步学会骑自行车、电动车,并考取了中等技术学校。我还多次参加过医院组织的送医下乡医疗队,更是不分昼夜,经常顶着烈日步行,或是摆渡、涉水送医上门。此类活动很多,不胜枚举。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不论碰到什么疑难病症,都要敢于承担,用百倍的信心,想尽各种疗法,为其解除病痛。为尽快减轻病人的痛苦,我一直在努力地探索。比如,曾用中药为一胆石(结石5cm×6cm)症、Ⅲ度子宫脱垂的患者免除了手术之苦。有成人痛风彻夜不眠、带状疱疹后遗三叉神经痛、多年腰痛不愈、顽固性荨麻疹、老年心功能不全者等,在用多种疗法的综合治疗下,均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六、厚积薄发 启迪后学

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我特别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中医,不断学习,不断挖掘中医宝库,不断实践,不断感悟。在长期的实践中,采众家之长,不忘中医特色,尽力将中西医有机糅合,辨证论治,精方选药。我认为学了知识技能就要用,不用则废。张仲景所说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每当我学习到一种疗法,我首先会把它实践在自己和家人的身上。我小女儿婴幼儿期未能得到很好的养育,体质较弱,中医的很多特色疗法,常从她身上取得经验。小女常常戏言:“我是我妈的大白鼠”。我还经常用特色疗法为家人及时解除病痛。我的一个哥哥今年在我的生日宴会上送了我十六个字:“扁华之后,杏林高手,悬壶济世,解民疾苦。”他真是过奖了。每当我在病房值夜班时,遇到患儿的各种不适,不只是开一下医嘱,由护士去打针或是发给各种药品,而是坚持亲自动手,用中医的特色疗法去诊治。实践表明,很多特色疗法能收到快捷的效果。就这样我的信心越来越足,经验也就越来越丰富。现在我可以胸有成竹地说,内科急诊的很多常见病症,大多是可以或配合用中医的特色疗法去解除病痛。如果每个医生都能这样去探索的话,“中医急诊科”就真正能名副其实了。

作为省级三甲医院的医生只会看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会搞科研、写文章、带教学,在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提高。我已整理江育仁、曹颂昭以及本人之临床经验,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在学术交流年会上被评为优秀。撰写《按摩养生》及《小儿推拿》。参加编写“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医儿科学》(研究生教材)、《江育仁学术经验选集》《中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中国外治疗法》《小儿病症外治法》等10余部。其中《中医儿科学》获国家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为丰富中医学术内涵,我还积极开展临床科研,用“中药颗粒剂敷脐治疗小儿汗症”,该成果获江苏省中医院医疗成果奖。将搓摩法作用于小儿手指掌,开展“对小儿哮喘甲襞微循环影响”的研究,同样获江苏省中医院医疗成果奖。“挤捏督脉及背俞穴退热的临床观察”,也获江苏省中医院医疗成果奖。“推拿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省级鉴定、评定为国内首创。参加“小儿上感退热方剂改及质控研究”,获南京中医学院优秀成果奖,并参加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

师承名家亦不忘启迪后学。参加工作后,一直肩负儿科临床带教和课堂教学任务,积有丰富的临床和课堂教学经验。常年临床带教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中医师带徒、港澳台学生,还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外留学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短期培训生,其中有些进修生、海外留学生主动选择随我跟班临诊。此外,还承担以上学生以及全国师资班、提高班、高护班、国际专修班等课堂教学任务。退休后已圆满完成6名临床医生的跟师学习指导任务。因为多年来为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2014年获得江苏省中医药局颁发的荣誉证书。

现将本人从医50年来,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感悟,对中医灵活辨证用药,综合运用针刺、推拿、外治等多种疗法的心得撰写成册,意在弘扬传统医术医德,光大中医特色,亦为启迪后学。祝愿所有后学者,学有所成,付诸实践,造福子孙万代。长江后浪推前浪,也祝愿祖国医学根深叶茂,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第一章 学术思想一、由毒致病论1.“毒”指的是什么“毒”是泛指人体内对健康不利、甚至有害的各种物质,亦可称致病因素。毒从何而来?是人体在吸收自然界各种营养物质,如饮食物在消化、吸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滞留;环境中各种污染在体内的沉积等,通俗讲是指体内的各种垃圾。人体每天都在不断地产生垃圾,即“毒”。必须不断地、及时地将毒排出体外,才能保持机体的协调平衡而带来健康。2.人体怎样排毒

人体的排毒功能是多渠道的,已知的有五官九窍(各种分泌物,包括泪水)、腠理毛孔(汗腺)、经络血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情绪的发泄等。一个健康的人,身体内各种排毒渠道是畅通无阻的。

人体的排毒功能,通过五脏六腑的协调统一来完成。这种功能是有差异的。功能强者,能吃能排,身体健康;功能弱者,能吃不能全排,身体会亚健康;功能更弱者,能吃或不能吃,又不能全排,或通过异常渠道排,或是摄入过多超出了机体的排毒功能,以致残留的毒素越来越多。各种毒素的残留,会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造成新陈代谢紊乱,细胞死亡和再生的失衡,身体就会加速衰老或是出现各种病态。

人体会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1)外感因素。包括外感六淫,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等太过之气;还有疫疠之气,即传染病的流行;环境毒,包括空气、水质、土壤的污染,即各种有毒气体、化肥、PM 2.5含量的上升等。这些均会影响人体腠理毛孔(汗腺)的开阖。主要影响呼吸、消化系统的排毒功能。(2)情志因素。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太过。因为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下、惊则气乱;喜过伤心、怒则伤肝、忧思伤脾、悲能伤肺、恐惊会伤肾。主要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失调,致使经络系统,血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肝、胆、脾胃的排毒功能失常。(3)饮食因素。是指饮食不清洁;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五味太过;饮食不规律(饥饱无度、偏食、挑食)和误食毒物等。主要会影响脾、胃、肝、肾的排毒功能。(4)药物因素。是指滥用药物、滥吃补品等。主要会影响消化系统肝、胆及泌尿系统的排毒功能。(5)起居因素。是指生活不规律、过劳、酗酒、纵欲等。均会影响人体脏腑排毒功能,表现是多种多样的。(6)意外因素。是指跌打损伤、溺水、触电、雷击、烧烫伤、车祸、蛇虫咬伤等。排毒功能的损害是由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决定的。(7)遗传因素。是指父母的体质特性、遗传基因、遗传疾病等。排毒功能的强弱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8)先天因素。是指先天不足、先天缺陷、先天畸形、先天胎毒。这是指父母在胎前、胎中生活起居不当,如寒温不调、饮食不节、房事不节、性情乖戾、罹患疾病等。这对人体脏腑排毒功能的影响和表现也是各种各样的。(9)衰老因素。是指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脏器、组织器官不断老化,其排毒功能必然不断衰退。3.毒在人体的表现

以上因素都会打破人体脏腑排毒功能的协调平衡。因此,各种毒素便会在体内不断积聚,或出现异常(不按正常渠道)排毒现象,即中医所称“津液不归正化”,从而产生很多病理产物,如风毒、湿热、痰饮、热毒、湿毒、疫毒、瘀毒、食积粪毒、尿毒等。这些毒素的表现形式例举如下。(1)客于肌表——会出现汗闭、发热等症;(2)搏于咽喉——会出现咽喉红肿、失音,甚至化脓、缠喉出现喉痹;(3)痰饮伏肺——会出现咳嗽、气喘等;(4)积于胃肠——会出现呕吐、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5)痹阻经脉——会出现肢体关节疼痛或红肿;(6)泛溢肌肤——会出现尿闭、水肿等;(7)外发肌表——会出现各种皮疹(皮炎、湿疹)、肌肤瘙痒、痤疮、脓疱疮等;(8)内阻胸阳——会出现胸闷、心慌、气短等;(9)瘀毒凝聚——会结为癥瘕,形成各种肿瘤等;(10)痰迷心窍——会出现偏瘫、失语等;(11)结于肌腠——会形成肥胖、各种疮疖(麦粒肿、霰粒肿、牙龈红肿等)、痈疽及无名肿毒等。4.治病必先排毒

每个患者都希望能够尽快、彻底地将不健康的毒素排出体外。因此要治愈疾病,不论采取何种方法,首先必须疏通其排毒渠道,给邪(毒)以出路。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祛邪排毒,必求其本。首先辨清病因(邪气即毒素),毒瘀堵的病位,在何脏、何腑、何经络,在表、在里;再辨明病性的寒热,根据不同体质(即排毒功能的强弱),选用中药寒热温凉之性、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法,采取中药内服、外敷,以及推拿、针灸、刮痧、拍痧、拉筋、导引、食疗等不同措施,辨证施治,以通调百脉、祛瘀排毒。排毒不仅能使气血流畅、脏腑协调平衡,而且能恢复正常的代谢和细胞的氧化作用。这就是排毒能强身健体和治疗疾病的机理所在。二、饮食致病论1.饮食的作用

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正如《黄帝内经》指出“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饮食是饮和食的总称,饮有水、羹、汤、酒、茶、乳、果汁。食有谷、果、瓜、菜、禽、蛋、鱼、肉。孙思邈在《千金食治·序论》中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以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是说明饮食具有排除病邪、安抚五脏、调养神志、滋补气血的功能。若能用饮食治疗疾病、解除忧愁的医生,真可称为好医生。饮食的具体作用如下所述。(1)滋养五脏。五脏是人体重要组成部分,五脏的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如:莲子、红枣、酸枣仁、龙眼肉等能补益心气、养血安神;大枣、黄芪、胎盘等能补益肺气,百合、龟、鳖、淡菜等能补益肺阴;大枣、扁豆、薏苡仁、山药、赤豆等能健补脾气;橘皮、萝卜、大麦、枸杞菜等能疏缓肝气;桑椹子、黑芝麻、海参、胡桃肉、山药、乌鱼、鳖肉等能滋补肾气。(2)补益气血。用胎盘、母鸡给产后或是手术后的患者食用,能起到补益气血的作用。古人还根据“同气相求”“取类比象”的原理,主张以脏补脏。如:以肝补肝、以肾补肾、以肺补肺、以髓补髓等。还有用动物的胸腺、肾上腺等,治疗相关疾病等。(3)排毒祛邪。红豆可增加肠胃蠕动,减少便秘,促进排尿。薏苡仁具有促进循环、利尿消肿的作用。糙米即保留米糠的全米,能通肠利便,吸脂排毒。燕麦能滑肠通便排毒。山药能健脾止泻,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肥胖。白萝卜具有祛痰利咽、利尿通便的作用。萝卜叶能清热解毒、增进食欲、促进排便。胡萝卜富含β-胡萝卜素,可中和体内毒素。山茼蒿具有维护肝脏、帮助排毒的作用。莲藕利尿能净化血液。洋葱能促进肠胃蠕动,加强消化能力,有助肝脏的排毒。芦笋含多种营养素,能排除体内多余水分,有利排毒。牛蒡可促进血液循环、调整肠道、软化粪便,有助排毒。还有绿豆解百毒;蛋清解水银毒;姜葱解鱼虾毒;扁豆健脾止泻;茯苓健脾补肾利水;荸荠、海蛰清热化痰;枸杞清肝明目;冬瓜利水消肿等。2.过食的危害

饮食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晋代《小品方》曰:“食饮养小至长,甚难逆迕,致变甚速,岂可不慎。”是说人们依靠饮食从小长到大十分缓慢,若违背饮食规律,引起疾病是很容易的事。人体从摄入的饮食中摄取的营养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一大半恰是不需要的废物。人就是这样在不断摄取营养,又在不断排废的过程中长大的。这个过程是通过脾胃的受纳、消化、吸收、排废等功能和其他脏器的协调统一来完成的。人体犹如一部机器,具体到每一个脏器也一样,它的工作量不仅是有限的,而且也是有定数的。饮食能养五脏不可缺少,过食反而伤正,是说饮食的各种不当,包括食物本身(毒性、变质等)和进食的时、速、量、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都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促使人体“这部机器”的老化,即衰老。早在上个世纪,俄国病理学家梅基尼可夫通过毕生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人之所以生病,不单是由细菌和病毒的入侵所造成,更是因为人体内的毒素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而导致生病。他指出:“大肠中粪便积聚,因而产生腐败细菌,形成有害物质,引起自身食物慢性中毒,于是发生疾病和衰老的现象。”因此,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就必须掌握好饮食的规律和宜忌,切忌太过。

人的体质有寒热,水果特性也分温凉。因此,什么人吃什么水果,都有一定的宜忌。特别是孕妇常把水果当饭吃,以为多吃水果百利而无一害,这是不科学的。中医的“中”不仅是指中国的“中”,更多的是指中庸的“中”、折中的中”,凡事都要适度。过量水果也会导致流产、高血脂、分娩时难产等。因为孕母饮食不当,过食生冷凉遏脾胃,寒湿内生中焦不运,分娩后产妇寒湿凝滞经脉,多虚多瘀,使气血虚弱,经脉不畅,气化不利,阳气不展,乳汁失于蒸化,甚则导致乳汁不足或无乳,而且会影响胎儿先天呼吸道、消化道功能的发育,造成婴儿出生后即患咳喘、痰齁反复不已,或大便溏泻不止、乳食不进、吐乳腹胀等病症。临床常见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喘性支气管炎,多由先天孕母饮食不当引起。中医的养胎观点始于《黄帝内经》,而北齐徐之才的《逐月养胎法》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妊娠期,胚胎生长发育的状况,以及妊娠各月在饮食与生活起居方面,应当注意之事项及治疗汤剂。

饮食的宜忌是:宜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五谷相杂,有粗有细;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烹饪五味,合理相配;咸淡相宜,冷热适度;细嚼慢咽,充分消化;根据病情,选择食品。忌挑食偏食、过食甘肥;生冷不节、极饥而食;饥饱无度、病后暴食等。若违背饮食的规律和宜忌,最易伤及脾胃而影响健康。三、药物致病论1.药物致病的依据

中药的药理毒理以及药源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俗话说“凡药三分毒”。《黄帝内经》将中药汤剂称之为“毒药”。《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药虽治病,十药九毒,用药(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无论是温、是清、是补、是消、是汗、是吐、是下、是和皆当“中病即止”。严格投药,不可不及,亦不可太过。在治病过程中,药不及病,固然无济于事,药过于病亦会伤害正气变生他患。小儿脏腑娇嫩,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稍有不慎极易受损。《幼幼集成》一书中专辟《勿轻服药》一章曰:小儿“未可轻药,盖无情草木,气味不纯,原非娇嫩者所宜”。治小儿病“不可妄用汤剂”,提出“小儿用药,贵在和平”。小儿脏气清灵,发病容易,易趋康复,临床以呼吸道及消化道常见病居多,且大多病轻易治,故用药宜少,用量宜小。正如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提出“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

在现代医学所主张的“量大、疗程足”等思想的影响下,中药的用量越来越大,有的用药量超出常规用量的10多倍,一付药多到要用头号砂锅煎煮。处方的药味越来越多,一张处方可开到30~40多味,一种中成药能治愈的病要开4~5种,两种药能治愈的要开到6~7种之多。要求服药的时间越来越长,一般小儿病后调理1~2周,最多1~2个月即可,有的嘱咐要服用3年,甚至更长等。这些都是有悖于中医药传统特色的不正常现象。2.用药的最佳原则

众所周知,药物若被不合理使用,有可能使患者产生耐药性甚至死亡。很多的死亡患者并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故世界卫生组织(WHO)特别强调合理用药,反对过度治疗。临床用药的原则应该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少用药、巧用药和最好别用药。

明代医家万全在《幼科发挥》中指出:“五脏以胃气为本,赖其滋养……如五脏有病,或补或泻,慎勿犯胃气”。中药中很多寒凉苦燥药,虽能祛邪但易伤正。因此,祛邪须顾护脾胃,方能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一般伤正多先伤脾胃,故扶正首要顾护胃气。正如万全所说:“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小儿久病,只以补脾胃为主,补其正气,则病自愈”。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修复的巨系统。作为医生不应忘记患者自身的调节、控制和修复功能。如果一味以药物祛病,久而久之会将其上述功能埋没,以致出现一旦有病必须依赖药物的不正常现象。现代所主张的“量大、疗程足”的过度治疗,只适用于抢救一些严重感染及脏器功能有实质性损害的急危重症病人(即其自调、控制和修复功能已极度衰弱的病人),而不能泛泛用于临床。四、杂合以治论1.杂合以治的概念《素问·异法方宜论》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这是说一个高明的医生,能根据病情综合多种疗法(毒药、外敷、九针、灸焫、按跷、导引等),灵活运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疾病。人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可因其轻重、体质、年龄、地域、环境、信仰等不同,而表现各异,且对各种疗法的敏感性也存在着差异。有的患者对内服汤药敏感,有的不愿服苦药而乐于接受针灸、推拿,有的甚至需要综合几种疗法等。目的在于祛邪排毒、恢复功能,以缩短病程,尽快解除病痛。《黄帝内经》中所列十三方,分别能治发狂、鼓胀、消化不良、尸厥、头胀、不眠、血枯、带下、阳痿、寒痹、痈肿、恶疮、瘿瘤,还能养生、辟秽、防病等。所用药物包括了动物、植物、矿物三类。其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酒剂。其用法有内服、外敷、热熨。其功能有用于治疗,有用于预防。所以后世中医现今的中医教育机构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上,虽安排了各种疗法的学习和实习,但是还缺少一门如何将多种疗法综合运用于临床的指导课程。

当今的中医看病,很多都是单打一,即开方的不针刺、不推拿,推拿的不开药,内科医生很少用外治等。医生们若能将课堂学到的多种疗法,选择性的用于治疗各种不同人的不同疾病,特别是小儿服药难,更可选择或配合其他疗法,这样治疗小儿(包括成人)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急症、疑难病症,不仅能缩短病程,而且疗效满意,甚至能起到快捷的效果,又能大大减少很多化学药品对人体的毒害、对胃肠的刺激,还能减轻病家的经济负担。这该是多好的事啊。2.杂合以治的运用

中医的特色,不仅体现在整体观和辨证施治上,而且还体现在多种疗法上,就汤药而言,就有著名的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法,又有理气、活血、祛湿、通络、平肝、息风、安神、止痉……等多种大法。还有针灸、拔罐、推拿、捏脊、刮痧、刺血、敷贴、熏蒸、气功、导引等多种疗法。《史记》记载了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和他的学生使用汤药、针刺、导引、热熨等“杂合以治”,治好了虢国太子的“尸厥”,即假死症。今人用刺血治疗肝硬化、巨脾症等病证,均源于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云:“肤胀鼓胀……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灵枢·热病》云:“男子如蛊,女子如怚……取涌泉见血。”其机理如叶天士所述:“结为癥瘕者,气血交病病已入络,久必成胀满……宜治血络。”癥瘕积聚其本质为气滞血瘀,采用具有较强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作用的刺血法,使其病理变化减轻或消失,以达到消散癥瘕的目的。《幼幼集成》一书中记载了儿科多种外治法,如敷、贴、熏、洗、浴、点、涂、搽、拭、熨、浸、揉、擦、搓、漱、吹、扑、取嚏、刮痧、蜜导等。还有神火法、艾灸法、针锋砭法等特殊的治疗方法,具体运用,灵活多变,杂合以治。如“小儿盘肠腹痛,浓煎葱汤,浇洗儿腹,仍以葱捣烂,炒热作饼贴脐上,良久,屎出痛止。”又如口疮,热在心脾二经,内服洗心散,外用阴阳散敷之;鹅口疮,热在心肺二经,亦服洗心散,外以朱矾散敷之。这些服药以外的治疗方法简单、方便、灵验、费用低廉。运用这些疗法,不仅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用药原则,而且符合国家的医保用药方针。五、医护合一论

医护合一,是指医生在给病人治病的整个过程中,在精于辨证的基础上,密切观察疾病的动态变化,掌握疾病的演变过程,在灵活辨证处方用药的同时,恰当地指导病人用药、膳食、精神、摄生等相关的护理知识,即既精通医术,又精通护理,以使药物能发挥最大的药效、治疗取得最佳的效果。医护合一也是中医的传统特色之一。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诸多的古典医籍中,均将医疗和护理浑然一体,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极具代表性。他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十分注重恰当的护理,其中护理的内容极其丰富,医护合一为其鲜明的特点之一。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服药护理

张仲景是根据疾病的特点和药物的功能性质来指导服药的。据《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有先饮食后服药的,有先服药后进饮食的,有饮食和药物同时服的。如桂枝汤方后注:“……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仲景嘱服药后要大口喝热稀粥一升许,使谷气内充,易于酿汗祛邪外出,同时还要求温覆一时许,以遍身微似汗出为佳,示人宜恰当护理,恰得护理之助,方能使药物充分发挥疗效,祛邪扶正,病可告愈。仲景于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方后都重申了这一要求。至今仍以其独特的服药方法和药后调护为临床所常用。还提出妊娠养胎,药食参护。《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方后注:“……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药食参护,从而达到养胎安胎之目的。2.病情观察

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必须善于详察病情,并根据变化指导用药。张仲景是我们的楷模。如他用下法,在大、小承气汤方后均注有“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等,又如《伤寒论》第二百一十九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均根据病情变化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是继续服用或是停药。仲景对重危证候,不但及时细心观察,并估测预后竭力挽治,还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经验,如《伤寒论》第二百三十六条茵陈蒿汤方后注:“小便当利,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这是根据观察发现服药后尿利,色正赤,腹减是为邪有出路,预后良好。再如第三百六十九条:“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下利甚而脉反实,乃正气衰败,真脏脉见,此时攻补两难,预后不佳,故曰“死”。所以临床治病特别是对住院的急性病患者、重症患者,中药只能1付、2付、3付的开,以便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药味,而不能不分急、慢性病或是图省事,一开就是7付、14付。临床体会治疗咳嗽,有效的处方服2~3付甚至服1付,就能见到明显效果,如果服3付、5付均未见效,说明辨证用药有偏,必须重新更方换药,否则继服再多的原方也无效。3.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在于保护胃气、以助药力、祛邪扶正、使病速愈。仲景学说中饮食的禁忌、服药与饮食等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饮食护理的重要性。(1)饮食的禁忌。即食忌,是指不同疾病当忌吃的某些饮食。《伤寒杂病论》中详列了病人对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的宜忌,明确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例皆难疗。”规定“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等。还指出服桂枝汤禁食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服侯氏黑散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又如病中“忌口”,忌辛辣、酒酪、臭恶等物;服乌梅丸后,“禁食生冷滑物、臭食”,并在一些汗下方后提出饮食规定,如只进稀粥、糜粥调养等。《素问·热论》“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歧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帝曰:病热当何禁之?歧伯曰:热病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伤寒论》亦有食复之戒。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在“伤寒食复”中提到“热病热退之后,胃气尚虚,余邪未尽,先进稀粥汤,次进浓粥汤,次进糜粥,亦须少少与之。切勿任意过食也。若纳谷太骤,则运化不及,余邪假食滞而复作也,名曰食复。”以上所述,一是说患病(热)的过程中,勉强进食会造成疾病迁延难愈;二是说疾病渐愈,食鱼、肉等高蛋白的饮食会引起疾病复发。以上都是饮食不当惹的祸。小儿患热病最需防“食复”。临床屡见小儿咳嗽反复不愈,多因勉强进食,不知“忌口”所造成。又如患肺炎住院治疗,刚愈出院不到一旬,又开始发热咳嗽,就是因为病后失于饮食调护,过食鱼肉蛋奶高蛋白食物引起的“食复”。万全在《幼科发挥》中亦指出:“……节戒饮食者,医家之大良方也。”

以上说明在患病期间饮食清淡、忌口不仅能预防疾病的恶化,而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现代很多疾病的发生与不合理的膳食密切相关,在疾病的恢复期,必须适度控制食物的总量。上海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认为:癌症病人吃得多,机体的代谢就旺盛,潜伏的癌细胞就会死灰复燃诱导复发。所以在物质条件逐渐丰厚的今天,特别要强调饮食护理不当会致病。

诸如此类对饮食的要求,不仅在当时对提高疗效、治愈疾病、减少副作用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这对后世营养学的发展,以及“食疗”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上这些已逐步成为我国民间的基本常识,如今反而被很多人遗忘。因此,才出现人们富裕了,很多疾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愈来愈高的不正常现象。多年临床体会,一般呼吸道疾病需忌食高蛋白食品,如:鸡肉、鸭肉、鸽肉、鹅肉、羊肉、牛肉、鱼虾、海鲜及过甜、过咸、膨化、香脆食品和生冷瓜果;消化道疾病忌食荤腥、生冷、甜腻、油炸等不易消化之物;急性化脓性疾病忌食各种荤腥等。若患吐泻,只能暂以米汤、稀粥调养之。在治病的同时,饮食调护及宜忌亦需向患儿家长交代清楚。(2)饮食的规律。人们要想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仅仅吃饱肚子是不够的,而是要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和充分的吸收利用。因此饮食必须合理的调配,避免挑食偏嗜;过食甘肥甜腻。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既不可忍饥挨饿,也不宜暴饮暴食,还要注意饮食的卫生,并根据自身的状况禁忌某些食物。这样才有利于防止疾病的发生,达到饮食养生长寿的目的。饮食的规律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根据脾胃功能,决定进食量的多少。古云:“饮食贵在有时”,又云“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论是成人还是小儿均应根据自身脾胃功能的强弱,定时定量的进食。

2)适合五脏归经。选择适合五脏归经的不同五味——酸、苦、辛、甘、咸各有所喜。

3)顺应四时季节,尊重自然,天人相应。春天生发柔和宜时鲜蔬菜,春宜甘平。夏天炎热宜清淡清凉,水果饮料。秋天肃降燥气当令宜油水滋润。冬天收藏宜多进补,且宜温补。不论粗粮、细粮、荤菜、蔬菜、水果等,均应根据不同疾病、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而搭配食之,少食反季节的各种瓜果蔬菜。

4)辨证因人而异。即根据不同体质(体质的寒热)、不同口味、选择相宜的食物。脾阳不足者夏季不宜多吃冰水、西瓜。阴虚内热者宜清补。阳虚外寒者宜温补(对一些虚不受补者可以不补)。内热重者宜吃清凉之品,如青菜、菊花、鸭,不宜葱、蒜、姜、狗肉、羊肉等。

5)还需因地制宜。干燥地带宜滋润,如动物脂肪。潮湿地带宜辛辣。寒冷地带宜温热。尽量避免水土不服现象的发生。(3)饮食的相宜。人们的饮食宜五谷相杂,有粗有细;荤素搭配,以素为主;烹饪五味,合理相配;咸淡相宜,冷热适度(过寒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