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3:03:37

点击下载

作者:孙忠人,王玉琳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

孙申田针灸医案精选试读:

前言

医案是历代医家同疾病进行斗争的真实记录,它记载了历代医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所以医案一直是中医药传承的载体。医案的整理研究是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有效手段,是具有中医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进行中医药研究的重要方法。

孙申田教授为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第一至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医技高超,不慕名利,勤学谦虚,博采百家,从不脱离临床实践,数十年如一日地为患者解除病痛,重视完整而有中西医诊断依据第一手资料的积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成就被《中华兴国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大词典》等书籍收载录用。几十年来,《健康报》、《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新晚报》等多家报社和省、市电视台对其针灸治疗疑难病症的特色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赢得了广泛盛誉。

本书介绍了孙申田教授的临证经验、学术思想、治病特色及百余例医案,并将其年谱附录于后。医案所选病例,均为孙申田教授临床记录完整、有诊断依据的第一手资料,通过对其临床医案、诊疗思路、针灸配方特点及思维模式等进行整理,综合阐析,经孙申田教授亲自审阅和修改而最终定稿,汇集成册。

本集的整理过程,是我们对名老中医经验继承摸索的过程。限于我们的水平,尚不能将孙申田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全面地反映出来,只能以此作为整理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一个开端,冀望在今后的实践中能再加以完善。其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医学界的同仁提出,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编者2012年1月孙申田教授自传妙手愈病苦 立志学中医

我于193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53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铁路中学。记得14岁那年,我正在中学读书,突然患了急性关节炎,左膝关节红肿、疼痛不能走路,不得不休学,父亲把我送到绥化铁路医院住了3个月,用了不少的西药,还用了蜡疗等物理疗法,病情有所缓解,但仍未痊愈。出院后家里人坚持让我用中医治疗,通过熟人求到县里的一位知名中医,大家都称他李先生,在当地很有名气,远近百里之外的病人赶着马车来求医,还有不少官人、大户人家,门前车水马龙,好不热闹。父亲带我来到李先生的诊所,房间宽敞明亮,装修得古香古色,墙上挂满了锦旗,看病的人排着长长的队。我没有排队直接进了李先生的诊室。他人身材不高,四方大脸,满面红光,面带微笑,看上去人很和蔼。诊案的两旁坐着两个年轻人(后来才知道是学徒),李先生示意让我坐下。他问了病情,看了我的左腿,然后让我把手放在一个小枕头上给我把脉,边把脉边给两位徒弟讲。然后让我伸舌,看了看舌之后,李大夫说我患了痹症,是因为受潮湿而得,给我开了15剂药,并很有把握地说半个月后肯定能好。我抓了药,按李大夫的要求把药煎煮两遍澄出的药液分早晚两次口服,剩余药渣用布包上放在膝部热敷。服药后腿有发热感觉,疼痛减轻,2周后关节肿胀消退,活动灵活不痛,果然跟李先生说的一样,我下意识地感到了中医的神奇。再诊后李先生说我的病已痊愈不用再吃药了,但应注意不要受凉、受潮湿。李先生的精湛医术,中医的神奇疗效,以及看到先生受到病人的尊重与爱戴,使我萌生了将来做一名中医的想法,我立志要学中医,做一名为病人解除病苦、受人尊重的医生。良机莫空过 发奋年少时

中学毕业那年,我在招生简章上查到牡丹江卫生学校招收中医专业学生,于是在三个志愿上都填报了这所学校。中学读书时我的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有病时也没有放弃学业,所以我以优异的成绩被牡丹江卫生学校录取了,如愿以偿地实现了学习中医的理想。

牡丹江卫生学校位于牡丹江市北山脚下,依山傍水,环境优雅。该校首次招生只设中医专业,开创了全国正规中医教育的先河,是时任卫生厅副厅长的全国名医高仲山等老一辈为发展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中医人才,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创建的。学校的教师都是从省内各市县抽调的名医,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并且有着扎实的中医功底,出口成章,中医典籍倒背如流。教材部分是老师自编的,大部分是原著。老师的学习经历大部分是学徒,出徒后又进入各类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少部分是跨专业的,如学法律、学文学,后改行学中医。他们知识渊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教学的方法是先读原文,老师再解释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每天提问要求背诵的原文,很多学生感到枯燥难懂。因为对中医的痴迷,我不仅按老师要求的去背诵,还把老师没讲的内容提前背诵下来,而且背诵了很多课外书籍,如《医宗金鉴·内科心法》、《医宗金鉴·妇科心法》、《医林改错》的方歌、《伤寒论》398条113方等等。倒背如流,合上书从头背到尾,还可以倒背到第一条。《内经》按老师要求记忆和背诵的部分一丝不苟地背诵,同时又背诵脉学歌诀、药性赋、四百味、汤头歌诀、十二经循行歌诀、腧穴与经穴分布歌诀、特定穴歌诀,还另外背诵了《针灸大成》中百症赋、标幽赋等治疗歌赋……老师们踏实的基本功和严厉的要求给我后来从事中医教学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使我受益终生。背书是件很艰苦的事情,走路背,排队打饭背,坐公交车背,入睡前背一直到梦乡,假期回家也不能怠慢,挑灯夜读直至深夜,每天衣兜里揣着一大堆卡片,忘了再看,重复多次。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是感到其乐无穷,虽说被人称为“书呆子”,但至今我还为这个绰号而自豪,对今天被授予的名中医的称号自感不愧疚,毕竟我做出那么多努力,付出那么多心血,老师的多年临床经验记了厚厚几本至今还保留着,对后来我在临床工作与治疗疑难病时帮助甚大。学海无穷尽 指路需明师

要说我的中医启蒙者,首选是给我治病的李先生,是他使我感到中医治病的神奇疗效,又感到中医治病的神秘与简易。问问病情、把把脉、看看舌象,前后不到10分钟,诊断、处方一并完成。来诊的病人低到平民百姓,高到达官贵人,但对先生都是毕恭毕敬,还不时送来礼物,先生从不拒收,洋马车时常把先生接走,宴请诊后就不得而知了……这是我初次看到中医,先是神秘,后是羡慕,并想立志学中医。

5年的学校学习都是名师指教,他们的高深学识、丰富的临床经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讲课方式,把较多抽象的中医理论讲得活灵活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老师们做人做学问,不为名利,对学生不分贫富、对病人不分贵贱,对学问认真求实。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感染了我,他们对中医教育的执著精神,使我受益匪浅,永生难忘。

1960年我在佳木斯市中医院临床实习。该院是全省较为著名的一所中医院。我被分配到内科实习,带教老师是一位72岁高龄的知名中医高明老师。他人瘦瘦的,留一缕白色胡须,习武并写得一手好字,他治病开方全用毛笔。高老师是我临床实践的启蒙老师,人善良、坦诚,不仅中医功底深而踏实,对武术、书法也有较深的造诣,通今博古,听高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老师治病认真,望、闻、问、切一丝不苟,然后一一讲解。我们再仿效老师给病人摸脉,体会老师所讲的指下感觉。老师总是特别强调四诊合参,望闻问切不能偏废。我现在诊脉的功底还是那时打下的。老师常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你一定要多摸,长时间慢慢体会指下之感觉,熟能生巧。”老师精通“四大经典”,他的习惯是病诊断完了,说用什么方,在一旁实习的学生就得把方开出来,然后老师再一一说出每味药的用量。至今已经过去近50年了,有一件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一位女病人,口腔溃疡多年不愈,进食疼痛,夜寐不安,脉微细数,苔薄黄舌质红。老师诊断为狐惑病,用甘草泻心汤治之,外用冰硼散,2周后复诊病愈。后来我在临床中用该方治疗多例口咽部溃疡病人均取得了显著疗效。另一例睑废症(眼疾型重症肌无力),老师用补中益气汤加炙马钱子治疗而获效验。我应用此法至今已治疗上百例,屡治屡验,病例之多不能一一列举。后来老师让我自己独立诊治病人,使我的诊法、处方用药都得到了较全面提高,更坚定了我坚持学中医的信心。

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分配到针灸教研室,从事教学与临床带教工作。1963年我被派往天津中医学院(现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科研修针灸临床,当时天津中医学院针灸科在全国成立得最早、规模最大,医院门诊相对独立,分为针灸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外科、推拿科。师从于伯泉、曹一鸣等老一辈针灸专家,他们对人的诚挚,对针灸事业的执著,严格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的负责热情,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使我终生难忘,受益终生。刚到医院时老师就指导我处理病人,几乎是手把手地教我各种针灸手法,至今我还应用于伯泉老师教我的单手进针法。老师们大公无私、毫无保留地传授他们当年积累的临床秘方,如经络辨证治疗痛症,我至今应用屡治屡效,并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的学生。1年多的临床研修,使我在针灸临床方面有了长足的长进,为我后来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1年到哈尔滨医科大学神经内科进修,我又师从于著名的神经内科专家葛茂振教授。他们良好的学风、对病人高度负责的态度,以及规范的管理模式为我后来做病房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查房讲解、带教认真,讲课一丝不苟,使我在1年多时间里系统掌握了神经内科的诊断与治疗。1年多的听课与查房笔记,后来被我整理成完整的一本教材并正式出版,至今还在应用。葛茂振教授是黑龙江省第一批西学中专家,他热爱中医,谦虚好学,查房会诊时常同我讨论运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神经内科病,并鼓励我大胆采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脑性瘫痪、延髓麻痹和某些神经病,采用中药治疗脊髓空洞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为我后来成立针灸神经内科病房,把神经内科引入中医领域为针灸临床建立新的模式打下了基础。博采中西法 汲取众家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针灸教研室解体,老师受到批判,学校停止招生,霎时间教学的秩序被打乱,我离开针灸教研室到大内科病房整整待了4年多。当时内科分4个病房,即循环、呼吸、消化和血液病病房,其中急症是分散于各科的,病房的主任都是由著名西学中人员负责。他们都是全省各大医院著名的西医,多是各西医院的主任,后学习中医而留校或调来的,有的不仅在省内,甚至在全国也很有名气。他们所掌握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前沿的新知识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使我的西医基础知识与临床能力得到飞跃的提高。4年多的工作,我基本掌握了常见病的西医诊断治疗,对疑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急症的处理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为后来成立针灸神经内科病房奠定了踏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我在大学期间曾学过一些外语,但毕业后根本没用上,所以差不多也忘光了。到了内科病房后,看到主任们经常看外文杂志并在查房时总是引用先进的知识,我开始学习外语。由于需要和努力,短时间我就可以借助辞典读些外文杂志,从杂志和外文书中获得很多新知识,更增加了学外语的兴趣,乃至后来能顺利阅读外文刊物,并曾翻译多篇文章发表在相关杂志上。中医应不应该学外语,掌握到什么程度,近年来有争议。我个人的体会是:不但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学精。借助外文这个工具能使你掌握医学的前沿知识,对中医的临床与研究有重大帮助。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名现代的中医名医,你的西医水平有多高,中医水平就有多高。”这里的关键是我们学了西医不是去从事西医工作,而是让西医为中医服务。

这4年多内科工作的另一收获是,当时的管理模式是西学中人员管理病房,而中医人员一起查房,研究和讨论病人的诊断与治疗。当时除了调一批西学中人员外,还从全省各地调了大批名老中医分别承担着临床与教学工作,每个病房至少有2位名中医专家,如名医马骥、孙纪常、胡青山等。他们对中医事业的热爱,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踏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显著的治疗效果,不仅使我更热爱中医,更使我感到原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不足和实践能力的差距,激起我努力学习中医的兴趣和信心,读了很多相关书籍,中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学到的很多实践经验为我后来独立临床打下了雄厚基础。

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学好西医和外语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我曾会诊一例9岁的女孩,患病已4年,当我看到该病人时,她四肢僵硬,肌张力很高,不能自主活动,连坐起都不能,直挺挺地躺在她姥姥的怀里,全国很多大医院均诊为脑瘫,还因此在北京某医院做了矫形手术。她妈妈是医生在北京工作,听说黑龙江省有个脑瘫专科,特意把孩子从北京送到黑龙江。在我详细询问病史时,从家属的主诉中获得了重要的信息。该病人早晨起床后,在家人稍稍搀扶下可以围绕全楼散步,而晚上病情加重到连坐都不能,更不能走路了。晨轻暮重很符合我从外文杂志上看到的多巴胺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一病,我建议她用美多芭治疗,两天后病情显著缓解,调整美多芭用量后病人基本恢复正常,现在已和正常孩子一样上了中学,并能参加各项运动。因为篇幅所限诸如此例不一一举例。治病是医生的天职,做一名医生首先要先会看病,就是说要会诊断疾病,中医是什么病,西医是什么病,然后才是要会治病。不管是中医、西医,治好病是目的,所谓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所以我们掌握两套本领,人家会的我们会,人家不会的我们一样会,对来诊的每一位病人你才能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痛症其疗效是公认的,其作用机理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我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看到一篇关于针刺镇痛与吗啡肽关系的报道,我翻译了这篇文章并发表在国内相关杂志上,为后来针刺镇痛的机理研究提供信息。还有“经颅磁刺激诱发电位的研究”为我后来从事有关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给予了启迪,从而为揭示头针作用机理提供了可靠依据。洞察切入点 开创新模式

1972年6月经黑龙江中医学院(现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领导同意,我们组建了第一个针灸神经内科病房,这在全国是首次把针灸学科同现代神经病学相结合,创建了针灸学新的临床、教学及科研模式。

原本的针灸科都是以门诊形式为主,在全国基本上没有成立病房的,而且单独成立针灸病房,如果各科的病人都收治,确实也不适合,病人也没那么多,很难发展起来。所以,寻找一个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很重要。我考虑,把针灸和神经内科病结合起来有两个优势:第一,神经内科病在我国北方地区是常见病多发病,脑血管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发病率第一。第二,神经内科病的西医诊断可以非常清楚,但治疗手段相对贫乏,而弥补西医治疗上的不足,中医针灸成为最佳的选择。所以,把中医针灸和西医神经内科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确实能取得最好的疗效。这些年我们在临床中遇到并总结了不少典型病例,例如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病偏瘫常常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再如西医无法解决的脊髓空洞症,我们用中药来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等等。

诊断清楚,治疗效果好,病人自然愿意接受。看到了疗效,西医同行们也接受。后来,西医同仁不但同意采用中医的方法,还主动把病人介绍过来给我们。这样不断地发展,我们已经由原来的40张床位的病房,发展成今天的500张床位的专科医院了。而且哈尔滨其他的中医院也都按此模式逐渐成立了很多病房。各个医院都在此模式下不断扩大病房,却仍“供不应求”。可见,这种模式的建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病人的认可和各个管理层的认可。很多学生毕业之后,又把这个模式带到了全国很多地方,在当地也都很受欢迎。所以,这个针灸和神经内科结合的模式逐渐推广到全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看来,中西医结合的切入点很重要,找对了,就有无限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们创立了以针灸和神经内科结合为主的医疗模式,但是考虑到针灸治疗疾病的多样性,我们的针灸门诊仍然作为一种综合性门诊,收治各科杂病,这既能体现出针灸作为中医学重要治疗方法的特点,又能便于学生实习,同时也提醒我们的年轻医生们,针灸不是只能治疗一类病,对针灸治疗病种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我们应该全面掌握。

在学科建设上,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从针灸门诊发展到针灸神经内科病房,从病房又发展到针灸系,之后又成立了针灸推拿学院。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针灸专业的人才。1984年8月我们率先在全国开设了神经科的课程,讲授神经病学和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教材也是自己编写。这在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还是第一家。现在,很多大学针灸系都开设了同类的课程,国家还统编了教材,这说明全国各中医药大学同仁们基本都接受了这个模式。

从1983年我们招收针灸专业研究生开始,在教学上都是采取针灸学和神经内科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陆续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现在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本省和全国医学工作岗位上都有卓越的表现,显示出这一培养模式的优势。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已成为硕导、博导或学科带头人,也把这种思想传授给一批又一批的研究生。这些年来,我一共培养了66名博士、68名硕士和7名学术传承人,均是这一教学模式努力实践的结晶。知行合一处 教学融临床

成立针灸系以后,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老师单从理论上讲比较空泛,而且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学生也觉得枯燥。怎样把中医针灸教学和临床结合起来呢?

第一是教师的实践问题。老师要下到病房去,既做一名医生,又做一名老师。其在临床中验证了自己的治疗方法,反过来又能把经验应用到教学中,这样讲出来的东西更实际、更生动。我们当时自己编写了一套教材,密切联系临床,效果很好。虽然后来逐渐被全国统编教材替代,但我仍然认为,各个地方保持教材的特色很重要。尤其是在我们的针灸教材中,体现了很多北方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是北方地区针灸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有老师们的临床体会的总结。

第二是学生的实习问题。单纯的小门诊、小病房已无法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决定扩大规模,成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门诊和病房,便可以提供大量的病人、多样的病种,从而满足教学的需要。如果一个针灸学生学习了5年,针都没扎过,那么他就无法真正地掌握这门技术。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后终于成功地建立了“院系合一”的教学体制。现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附属二院发展迅速。可以说,这种“院系合一”的临床、教学、科研体系是成功的。

目前,一些中医药院校的针灸教学和临床是分开的,很多临床老师不讲课,而教学老师不会看病,我认为这不符合中医特色,因为实践是中医的基础。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说:“实践是中医的灵魂。”如果没有实践作为基础,没有好的疗效,中医理论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将无立足之处。师古而不泥 实践以创新

医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否愿意或承认,中医医院在临床模式上都逐渐地和西医医院接近。虽然,国家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个并存,但中医的继承问题依然严峻。

那么,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针灸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应该如何把握呢?我认为,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关键是要把握好实践这一环节。我总结为六个字:“继承、实践、创新”。

继承,就是要读懂、多读古代的原著。如果想评判对与错,必须要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代中医的方法,我们只有经过临床实践了,才能知道是否有效。有效了,才值得进一步研究。我个人的观点是,学习中医的人都要系统阅读经典和原著,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体会。比如学针灸的,要把《灵枢》、《针灸大成》熟读,至少通读一遍,才能对针灸的古今发展变化有个大致了解,逐渐通过实践能够知道哪些可以继承,哪些在实践中暂时看不到价值,可以扬弃,这就是师古而不泥古。其中实践有效的、有价值的部分,我们就可以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探索其机理,这才能有创新。

可以看出,其中的关键在于实践。而在中医的实践中,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把路重走一遍,这时继承老中医、专家的经验便成为重中之重。中医是一门极为重视经验的医学,许多治病的方法技术非亲身体会传授,无法完全掌握。所以,中医的教育不可能完全像西医院校一样,采用批量生产的模式就能一时成功。中医的成长需要一个实践授受的过程。所以,我的很多学生跟随我多年,因为他们认为实践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因为临床行之有效,我们就会对针灸的有效机制发生探索的好奇。它促使我们用不断更新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去研究和发现针刺的科学机制,这为古老的针灸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孙申田教授进行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

本着这种“继承、实践、创新”的思想,多年来,我们在针灸对神经科疾病治疗方面重点进行了研究。起初的目的,是要把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的科学机制介绍给大家。在介绍的同时,我们也逐渐拓展了科研思路。在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率先采用西医诊断评价标准,中医的治疗方法,在讨论中使用统计学方法,让中医针灸的现代科研走向科学化、正规化。与时俱进,逐步借鉴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比如将脑电图、脑血流图、fMRI等技术应用于针刺研究等等。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在对针灸的研究方法上不断深入,从针刺穴位脏腑相关性研究,到针刺对脊髓损伤电生理的研究、针刺治疗脑出血的研究等等。本着这个思路,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解决了一些以前无法解释的难题。比如,头针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首次研究和解释了头针的机理问题。今天的许多研究课题,更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基因水平。因为有着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故而能在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成果,为针灸的现代科研贡献力量。

几十年的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历程,其中既有艰苦奋斗的曲折,又充满快乐和满足。一个人的成长需要有勤奋不懈的努力,需要有良师益友的指点,需要有汲取百家的胸怀,需要有待人接物的真诚,需要有洞察先机的敏锐,需要有中西并举的全面,需要有师古不泥的智慧,需要有踏实勤勉的实践,更需要有大胆创新的精神!当然,这些的前提,就是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只有相信中医和热爱中医,才能在此基础上付诸行动,去认真学习与研究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希望我们的年轻一代学子、同志们都能不断保持对中医的热爱和信心,在继承、实践、创新的思想指导下,为发展我国的中医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临证思辨特点一、辨证与辨病

孙申田教授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强调,要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运用中医及西医两种诊断方法(即中、西医双重诊断),对每位来诊患者做出正确的诊断。只有在中医辨证清晰、西医诊断明确的情况下施以针刺治疗,治病才能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数。▲孙申田教授诊治患者二、选穴与配方

孙申田教授在临床中应用经络辨证的广度、频度及深度,要较其他辨证方法更为多些,特别突出了经络辨证在针灸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根据病变部位与经络循行关系选穴与配方1.选穴原则与方法(1)局部取穴法:即在病变的局部进行取穴。以“经脉所在,主治所在”为依据,具体包括:

①根据神经解剖与疾病的部位关系选穴配方: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周围神经损伤疾病等。

②根据病变部位局部取穴:如足跟痛、腰痛、膝关节痛等。(2)远道取穴法:即按经络的循行分布远道选取穴位的方法,亦谓之循经远取法。其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具体运用是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就选用该经脉上的远端腧穴进行治疗,说明本经穴位能治疗本经经脉和所属脏腑所发生的病候。(3)传统经验取穴法:即经实践证明,某些穴位具有治疗某些疾病的特殊作用,并以此作为选穴的依据。如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颈寻列缺,面口合谷收”,以及在此基础上所添加的“胸胁支沟取,心胸内关谋,两臂曲池妙,两腿肩井搜”。再如腰痛取养老、昏迷取人中、咳血取孔最等等,都是临床上常用的经验穴。2.配穴原则与方法孙申田教授临床常用的配穴方法有:(1)上病下取,下病上取:《灵枢·终始》篇指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肘后歌》也指出:“头面之疾针至阴,脚腿有病风府寻。”为何要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呢?《素问·太阴阳明论》载:“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意思是说,阳病(病在上)发展到极期就要循经脉而下,使下部经络阻滞不通,所以取下部的腧穴治疗可使经络通畅,从而治愈上部的疾病。下病上取的道理与此相同。在临床上,孙申田教授最常应用此配穴法。(2)局远配穴法:是将病变局部的腧穴与远隔病位的腧穴配合起来运用,以调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进全身气血运行的一种取穴法。其以《内经》标本、根结理论为依据。如:治疗语言不利以地仓、廉泉配语言一区、语言二区、通里、照海,治疗耳聋以听会、翳风配外关、太冲、侠溪等。(3)循经首尾配穴法:确诊为某一经疾病后,选本经起端和止端各一穴配伍治疗本经疾病,因起端为首,止端为尾,故名,又叫本末配穴法。(4)本经配穴法:即在同一条经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相配成方。如:痿症选用阳明经腧穴,偏瘫患侧肢体局部取穴等。(5)表里经配穴法:中医学认为,脏病必然会影响到与其表里相关的腑,腑病又必然会影响到与其表里相关的脏。脏腑之间的这种表里关系,是表里经取穴法的基础。阴阳相表里的经脉相互交接,并通过经别、络脉进一步联系其相应脏腑,阴阳相配存在功能上的联系,故一经病变必然影响至与其相表里的经脉,此时应取阴阳相表里的经脉治疗。如:内踝痛经络辨证归属足三阴经病变,临证时取用与该三经相互表里的分布于头面部的阳经经脉分经选穴治疗等。(6)同名经配穴法:即在相同名称的经脉上取穴的一种方法。十二经脉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取手足相同名称之经脉的腧穴,其治疗作用往往相同。如:治疗头痛,内关配太冲同属厥阴经,合谷配内庭同属阳明经,外关配足临泣同属少阳经,后溪配昆仑同属太阳经。以上各脉属同名经,不仅经脉相连,阳经会于头面,阴经会于胸腹,而且其经气也相连,同气相求,因此在治疗上互相搭配,可达同一治疗目的。(7)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素问·缪刺论》指出:“凡刺之术,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邪客于经,左盛而右病,右盛而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病未已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这告诉我们,某些疾病,如脑梗死致偏瘫、脑出血致偏瘫或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治疗原则,在治疗时应用头皮针治其健侧,用体针治疗患侧,可获良好的效果。(二)根据经络病候选穴与配方

1.根据十二经脉病候选穴与配方孙申田教授在临证之时,根据“是动所生病”、“是主所生病”选穴配方,强调两者的证候表现及本质有所差别,虽都可选本经腧穴治疗,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中应注意区别,灵活应用。

2.根据奇经八脉病候选穴与配方奇经八脉包括冲、任、督、带、阴、阳、阴维、阳维八条经脉,对十二经脉起着一定的加强、联系和补充的作用。因奇经八脉中除了任脉和督脉之外,其余六条脉都没有本经的穴位,而是交会于其他经脉中,故临证时孙申田教授常以八脉交会穴治之。如:选取公孙穴治疗胃脘痛;外关穴治疗耳鸣、耳聋;照海穴治疗言语不利、咽喉部疾患等。

3.根据十五络脉病候选穴与配方络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络脉均从其各自的络穴发出后,经过不同的循行路径,最终通向与其相表里的经脉,构成了相互表里的阴阳两经,与相互表里的脏腑之间密切联系,这种经络结构的特点也铸造了“络穴”的特殊作用。在临证之时,孙申田教授喜用络穴治疗络脉病候。如:选取鸠尾穴治疗腹皮痛、腹皮痒等疾患。

4.根据十二经筋病候选穴与配方经筋的病候大多表现在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病变,如拘挛、抽搐、转筋、强直等,故辨经筋病候,对治疗筋膜、肌肉、关节等病症有重要的意义。孙申田教授临证之时,依据各经筋分布区域所出现的病候表现,以本经配穴法进行治疗。

5.根据特殊穴位(包括特定穴)的作用和特殊疾病进行选穴与配方特定穴是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具有特殊称号的腧穴。孙申田教授在针灸临床中,灵活运用经络辨证,巧取特定穴治疗诸如痛症等疾患,常效如桴鼓,一针而愈。如:选取五输穴之井穴开窍醒神,荥穴清热泻火,输穴通络止痛;选取下合穴治疗六腑病证,郄穴治疗血证、急性病证等。三、手法与施术

临床中,孙申田教授根据不同部位的腧穴、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手法进行施术(附针刺手法图例):

1.头部腧穴一般要求针刺捻转速度快、时间长,最终达到较强的刺激量。尤其是对脑内实质性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恢复期,以及其他脑损伤造成的脑功能障碍;痴呆、各种神经症等。手法要求捻转稍加提插,由徐到疾,捻转速度达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重复刺激,一般施术3次。

2.体部腧穴治疗一般疾病,施以平补平泻手法,要求达到得气为度,即有酸、麻、胀、重感觉中的一种或几种。

3.对疼痛性疾病除要有酸、麻、胀、重的感觉外,还要求手法必须达到一定的刺激强度,以起到泻实的作用,即为泻法。留针过程中,尚需运用弹法、飞法以增强针刺感应。

4.对各种痿症要求针刺捻转时间长。手法操作时间越长,刺激量越大,针感就越强,针刺达到比较强的刺激强度时,才能发挥起痿之效。

综上可见,孙申田教授诊治疾病,在中医辨证清晰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选穴配方,穴位选取不拘常法,手法施术独特,在临床中屡治屡验,疗效卓著,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临证思辨体系。

附:针刺手法图例孙申田教授临床带教(右二和右一分别为本书作者孙忠人教授和王玉琳副主任医师)学术思想

孙申田教授是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在50余年的针灸医学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勇于探索,勤于总结,始终站在医学发展的前沿,善于捕捉和发现针灸学科与现代医学的交叉点,逐渐形成了独到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一、凡用针灸,首倡辨证▲孙申田教授查阅资料

孙申田教授认为,辨证是中医学的精华,一种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等因素应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医的辨证符合疾病的客观发展规律。一种疾病在不同的时期,其病理改变不尽相同,因此,临床表现也各有所异。在不同病理改变时期选择符合其病理改变的最佳治疗方案、最恰当的治疗方法,是符合疾病客观发展规律的,是科学的。这是西医学所无法比拟的,也是西医学中需要借鉴与完善的理论部分。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学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经络辨证等等。不同的辨证方法,其适应范围也有一定的差异。八纲辨证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用于外感疾病;脏腑辨证即五脏六腑之辨证,被称为中医理论的核心部分,主要用于内脏等疾病的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主要用于温病辨证;三焦、六经辨证主要用于热病的辨证;而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以指导针灸选穴配方的主要辨证方法,是针灸临床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和主体。二、重视经络,分经辨证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不仅阐明了人体各系统结构间的关系,同时,还论述了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包括联系内外、运行气血,以及营养代谢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作用。一旦这种结构变化和生理作用失调,则产生病理反应。人们就是根据这些多种多样的反应来诊断疾病,建立了经络诊断学,后来形成辨证施治的基础。

在治疗上,孙申田教授指出,分经辨证、循经取穴是针灸治疗学上的一项重要原则,而腧穴又是经气输注出入的地方,所以在辨证施治、选穴配穴、手法施术等各方面,都不能离开经络学说的指导。正如《灵枢·刺节真邪》篇所曰:“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若没有经络学说,针灸治疗的现象就难以理解了。此外,经络学说在妇科、儿科、外科、五官科等其他各科领域内,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孙申田教授临床运用经络辨证之时,常将经脉病、络脉病、奇经病、经筋病区分开来,分而治之。他指出,分经辨证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具有临床实践意义。

1.辨经脉病证关于十二经脉辨证,孙申田教授在临证之时,将其分解成两部分:一是将经络受邪气侵扰后产生的症状谓为“是动所生病”,也就是说经络及其所连接的脏腑在受外邪侵袭后产生的症状及其病理反应,是经络发病的依据,也是我们医生用来诊断经络及其所属脏腑疾病的辨证根据。另为“是主所生病”,是指该经脉及所属的经穴所主治的疾病与症状,是研究及记忆经穴的治疗作用的基础。

2.辨络脉病证络脉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把经脉与经脉之间、脏腑与脏腑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还分出支络、孙络、细络把人体前后、左右、内外联系在一起,使人体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因络脉具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孙申田教授指出辨络脉病候是针灸临床辨证中不可缺少的。络脉分布于全身各处,临床表现也较为多样,故辨络脉病候重要的是抓住络脉的分布及生理病理特点,综合分析,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

3.辨奇经八脉病证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因为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律和有脏腑属络联系,所以,把它们叫做“奇经”。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对十二经脉之气血起到渗灌、溢蓄和调节作用,并能进一步加强同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在疾病状态下,对十二经脉起着一定的分类、组合的主导作用。由于奇经的证候与各经脉有关,故孙申田教授临床还善运用奇经辨证。如不寐和嗜睡的病人,分以阴、阳脉取穴治疗,每获佳效。

4.辨经筋病证经筋为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其分布区域基本是依据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来划分的,是十二经脉分布在肌肉、肌腱、关节等处的外在联属部分。十二经筋循行与分布具有如下特点:①十二经筋大多分布于人体的浅部,即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部位。②十二经筋的循行均起于四末,上行头身,联结于腕、肘、肩或踝、膝、股,有的进入胸腹腔内,但不入于脏腑,主司关节运动。因此,经筋的病候大多表现在经脉所属的筋肉系统病变,如拘挛、抽搐、转筋、强直等,故孙申田教授主张辨经筋病候,对治疗筋膜、肌肉、关节等病症有重要的意义。

孙申田教授所用经络辨证内容丰富,其中以经脉辨证最为主要,经脉辨证又以循经辨证为基础,配合十二经脉所特有的辨“是动所生病”、“是主所生病”。而络脉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和经筋辨证,可以辅助经脉辨证,又各有其特点,可以在一些特定疾病中重点运用。总之,只有熟练地掌握好经络学说的内容,才能灵活地运用经络辨证分析方法,运用分经辨证对于提高针灸临床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取穴精少,动静结合《灵枢·海论》篇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说明内脏与体表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经络的联系而实现的。经络是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的通道,是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各部纵横交错的联络网。它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紧密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当某一经络出现异常变动时,就会在其循行路径上出现一定的反应,根据每一病证所出现的不同部位,孙申田教授临证选穴主要运用局部、远道及经验三部取穴法取穴治疗,取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取穴精少,在治疗诸如痛症等针刺穴位的选择上,常以单穴或者循经首尾两穴相应较为多见,根据病情病位,分经辨证,合理选穴,充分体现出选穴少而精的思想。二是重视特定穴的运用,如五输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的临床广泛应用,多以循经远取为主。三是重视腧穴特异性的运用,如根据《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取穴施治,再如痰多取丰隆、腰痛取养老、热盛取大椎等,均为其利用腧穴特异性施治的典范。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配穴规律,将腧穴配伍成方,以发挥腧穴互相配合的协同作用。处方的组成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疗效。所以,孙申田教授指出,临床上配穴处方应从整体出发,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全面考虑,有方有法,以法统方,力求做到处方严谨,腧穴主次分明,切忌单纯从局部着眼,孤立地认识病证,力戒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腧穴处方的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病情的变化灵活配伍、加减用穴,只有这样,处方才能切合病情,治疗方可取效。孙申田教授临证时常用的配穴法包括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等等,既体现出标本、根结等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具体应用,充分发挥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又反映出中医的整体观念。

在临床治疗中,孙申田教授重视动静结合。他指出,“神”在防治疾病、诊断疾病及疾病的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医学认为神是生命的主宰,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气血又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以及气血的运行,又必须受神的主宰,神不但调节改善形体内环境的变化,在内外环境协调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若神受损,调节机能失常,即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早在《内经》时期即有“粗守形,上守神”之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亦有:“治不调神,乃医之过失。”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孙申田教授依据“凡刺之法,必本于神”,“用针之要,无忘其神”之理论,倡导防病治病先调其神,提出应用“调神益智法”以静止安神,此法不仅对于西医学的多种神经精神科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对其他疾病中所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亦有很好的调节和改善作用。在临床中所遇到各类症状表现的患者,孙申田教授运用“调神益智法”在治疗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调节其情志,治疗时往往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同时,在治疗痛症、中风偏瘫及其他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中,孙申田教授又提出了“运动针法”一词。“运动针法”是在循经远取基础上,在针刺过程中嘱病人做主动运动,病人可根据疼痛及瘫痪程度主动调整相应部位的活动范围,其不仅可减少及避免病人因被动牵拉而造成的痛苦,还能够即刻观察到针刺是否有效。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证实,“运动针法”对某些疼痛性疾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即刻效应明显,大大增强了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四、手法精湛,量效结合

孙申田教授指出,针刺手法是取得疗效的关键,针刺的补泻手法由针刺的基本手法组合而成。运用针刺补泻手法,必须充分掌握补泻的机理和意义,明确补泻手法的应用原则。如《素问·调经论》载:“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灵枢·九针十二原》载:“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又云:“凡用针者,虚则补之,满则泻之,菀陈则除之,邪盛则虚之。”其中所讲的“补”、“泻”,是针对“虚”、“实”即“不足”与“有余”而确立的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据此,孙申田教授提出针刺补泻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针对虚实,在治疗上的一种原则性提示。针刺补泻不同于药物,药物如大黄、芒硝有泻无补,人参、黄芪有补无泻。而针刺却有所不同,腧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其手法施术运用不同,腧穴的主治亦有不同,如合谷可发汗也可止汗;足三里既可以促进肠蠕动,也可以抑制肠蠕动。宜补还是宜泻,其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根据辨证结果而应用不同补泻手法,腧穴的双向调节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二是指具体的针刺手段。临证之时,孙申田教授强调得效之要在于得气,气至而有效,要求:对于病者而言,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或在针刺局部产生酸、麻、胀、痛、重感,或以经络循行路径扩散,或以神经传导出现触电样的感觉;对于施术者而言,针刺后常感针下如鱼吞钩饵之沉浮。一般来说,针感出现迅速、容易传导者疗效较好,反之,则疗效较差。若针刺后未能得气,孙申田教授常采用催气、候气、逗气、逼气等辅助手法,以促气至。当针刺得气后,就必须慎守勿失,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的虚实状态,施以相应的补泻手法。孙申田教授常施用的基本补泻手法包括: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徐疾补泻法,平补平泻法;复式手法包括:阳中隐阴法,阴中隐阳法,青龙摆尾法,白虎摇头法,赤凤迎源法,苍龟探穴法。他指出,凡正气未衰,施术后针刺易于得气者,收效较快;如果正气已衰,施术后针刺不易得气者,则收效较慢。

除此之外,临证针灸施术之时,孙申田教授还特别强调针刺的刺激频率、刺激强度及刺激时间等参数。针刺时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尤其是在头针的临证施术中,要以捻转提插速度(频率)加上捻转提插的时间累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刺激量,而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即所谓“只有进行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飞跃”。同时,他指出,针刺手法操作很难量化,其易受到包括病人的体质差异、就诊体位、精神状态、所患疾病状态等因素的影响,故要因人、因病而异。临床医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调整,动态地掌握,亦可根据自己的操作经验而在临床实践中灵活运用,因此,手法的熟练是个很重要的因素,需要临床医师在长期的工作经验中细心体会。五、兼收并蓄,创新针灸

孙申田教授指出,作为一名当代中医,不但要掌握传统中医的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而且要吸取各家之长,兼收并蓄,尤其要吸收西医学诊疗技术之长,为己所用,不断创新。几十年来,他本着继承、实践与创新的原则,从针灸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出发,以神经系统疾病为中心,从临床神经病学、病理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行为学等角度,揭示了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丰富了现代针灸学理论,为针灸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模示,也为现代神经病治疗学增添了新内容。

其中“经颅重复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提示了头针疗法治疗脑病的研究机理,提出头穴经过一定手法刺激时间而达到一定的刺激量,使其刺激信号直接穿过高阻抗颅骨而作用于大脑达到激发大脑细胞兴奋的作用。研究中孙申田教授在“经颅重复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基础上,坚持大脑机能定位与头皮表面对应部位的选穴方法的观点,首次大胆地提出应用头针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性疾病,并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头针治疗顽固性面瘫获得了很好疗效。在对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及头针治疗面神经损伤、面肌痉挛等研究的基础上,又提出针刺运动区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新观点,并通过机理研究,证实了头穴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作用,此法的创新为进一步在头针选穴方面通过大量实践资料及机理研究证实头皮表面对应区域与大脑皮质相关的理论,为头针选穴奠定了可信的科学基础。

孙申田教授学术思想,以中医基础理论指导针灸选穴、配穴与手法操作,并把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同神经内科相结合,运用先进的诊疗技术同中医辨证与治疗相结合,开创了现代针灸学临床治疗的新途径,为针灸推拿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国家局级、省级重点学科和专科的发展。病证治疗特色痛症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以指导针灸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传统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申田教授临床应用经络辨证,以循经远取结合运动针法,治疗各种痛症,选穴精少,效如桴鼓。一、痛症概述

疼痛为一种症状,也可以是一种疾病的临床特征性表现。临床上不管其是哪种情况,均属常见的症状和表现,是多年来医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针灸治疗痛症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砭石时期,“帛书”上已有灸法镇痛的记载。《内经》中涉及疼痛的篇章有10余篇,其中3篇为痛症专论,对疼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转归进行了系统论述,是现存最早的关于疼痛的理论。目前临床上,疼痛性疾病依然是针灸的主要适应证之一,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意大利米兰会议推荐的64种针灸适应证中有32种与疼痛有关。二、痛症病因

引起痛症的病因很多,诸如外邪侵袭、情志内伤、痰饮内停、瘀血阻滞、精气不足、营血亏少等均可出现疼痛之症。其以不通则痛者多属实证,以不荣则痛者多属虚证。三、痛症分类

由于引起疼痛的病因不同,其疼痛的性质亦不相同,临床常见有胀痛、刺痛、绞痛、窜痛、牵掣痛、灼痛、冷痛、空痛、隐痛等。又因疼痛在全身各部皆可出现,故根据疼痛产生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头面痛、颈项痛、肢体痛、躯干痛、内脏痛五类。四、痛症治则

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与经络循行路径,详辨痛症归属何经病变。以循经远取为原则,结合运动针法,施以或补或泻或平补平泻之手法,使得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综达止痛之效。同时孙申田教授指出,因久患痛症者多有情志之变,故可配调神益智法,以调神止痛。

对于治疗痛症、中风偏瘫及其他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孙申田教授提出了“运动针法”一词。“运动针法”是在循经远取基础上,在针刺过程中嘱病人做主动运动,病人可根据疼痛程度主动调整疼痛部位的活动范围,其不仅可减少及避免病人因被动牵拉而造成的痛苦,还能够即刻观察到针刺是否有效。经数十年临床实践证实,“运动针法”对某些疼痛性疾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确有立竿见影之效,即刻效应明显,同时可增强病人治愈疾病的信心。五、治痛效方

孙申田教授临床应用经络辨证治疗痛症时,首问疼痛部位,再按部分类、依部辨经、循经远取,其取穴精少,往往一针即愈,故被誉为“神针”、“孙一针”。现对其治痛效方总结如下:(一)头痛方依据经络辨证分为阳明型、少阳型、太阳型、厥阴型及混合型5种证型。

1.阳明头痛足阳明胃经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因其经脉循行分布于前额头部,所以前额从经络辨证认为应属足阳明胃经,故称前头痛为阳明头痛。【主穴】内庭、合谷。【配穴】阳白、印堂。

2.少阳头痛足少阳胆经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头痛部位经络循行分布来自足少阳胆经,故称偏头痛为少阳头痛。【主穴】足临泣、外关。【配穴】丝竹空透太阳。

3.太阳头痛足太阳膀胱经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其支者,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所以,后头与项背部皆为足太阳之循行分布,故后头痛为太阳头痛。【主穴】昆仑、后溪。【配穴】风池、天柱。

4.厥阴头痛足厥阴肝经之脉,“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颠”。颠顶为肝经循行所过之处,所以颠顶头痛为厥阴头痛。【主穴】太冲、内关。【配穴】百会。

如为混合型则应根据疼痛的部位详辨归经,随症加减取穴,灵活加以治疗。(二)颈项痛方依据经络辨证分为阳明型、太阳型、少阳型及混合型4种证型。

1.阳明型手阳明经筋,“其支者,绕肩胛,夹脊,其直者从肩髃上颈。……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其病……颈不可左右视”,故颈项部胸锁乳突肌附近疼痛时,归属阳明型颈项痛。对侧【主穴】合谷、迎香。

2.太阳型足太阳经筋,“上夹脊上项……其直者,结于枕骨”;手太阳经筋,“其支者,后走腋后廉,上绕肩胛,循颈,出足太阳之筋前……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故颈项部内侧斜方肌、颈夹肌、肩胛提肌疼痛时,归属太阳型颈项痛。【主穴】后溪。

3.少阳型手少阳经筋“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故颈项部外侧疼痛时,归属少阳型颈项痛。【主穴】中渚、丝竹空。

4.混合型混合型亦应根据疼痛的部位详辨归经,随症加减取穴。(三)肢痛方

1.肩痹方依据经络辨证分为手阳明型、手太阳型、手少阳型、手太阴型及混合型5种证型。(1)手阳明型:手阳明大肠经病候,“是主津所生病者:目黄……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肩上部为手阳明大肠经经脉所过之处,此部位疼痛归属手阳明型肩痹症。对侧【主穴】合谷、迎香。(2)手太阳型:手太阳小肠经经脉循行,“……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候为:“……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肩及肩胛连及脊柱或颈椎部疼痛,多为手太阳小肠经经脉所循行之处,所以该处病变,归属手太阳型肩痹症。【主穴】腕骨或后溪。(3)手少阳型:手少阳三焦经病候,“是主气所生病者:……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