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6 20:32:2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李左东《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实务》(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

1.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Goods and Services)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一般把国家间有形商品的交换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把包括全部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劳务)在内的国际交换称为“广义的国际贸易”。

2.国际贸易学的任务(1)国际贸易学的含义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际贸易产生、发展和贸易得益(Gain from Trade),揭示其中的特点与运动规律的学科。(2)国际贸易学的任务

国际贸易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国际贸易的运动规律和特点,使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使世界各国人民都从中受益。

3.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1)国际贸易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国际贸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14~15世纪欧洲贸易中心形成,为其萌芽阶段;15世纪末16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国际贸易进入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在资本输出迅速增长和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下,为国际贸易的成熟阶段。(2)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称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阶段从20世纪初到60年代,称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称为新国际贸易理论。(3)国际贸易政策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国家从自国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这两类基本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相互交替发挥作用。(4)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实务把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经验和国际贸易惯例相结合,来研究国际贸易实践中所形成的国家惯例、贸易术语、结算方式、合同条款、合同的商定和履行以及贸易方式等实际操作工具,来更好的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及方针政策的制定。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

1.按从事贸易的角度分类: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1)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来看这种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World Trade),是指从国际(世界)范围内来看的商品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构成的,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属一类活动,只是从全世界范围看时,称其为国际贸易,而从一个国际或地区的角度看时,则称其为对外贸易。

2.按商品形态分类:有形贸易与无形贸易(1)有形贸易“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又称“有形商品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或简称货物贸易(Goods Trade),是指实物商品的进出口。(2)无形贸易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又称“无形商品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或“劳务贸易”、“服务贸易”(Services Trade),是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换活动,包括运输、保险、金融、旅游和技术转让等劳务的提供与接受以及其他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

3.按统计标准分类:总贸易与专门贸易(1)总贸易

总贸易体系(General Trade)又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货物通过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凡是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进口,称为“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是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计为出口,称为“总出口”(General Export),两者之和为总贸易额。(2)专门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以关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专门贸易体制下,外国货物在进入本国关境之后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凡是离开关境的货物都要列入出口,称为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两者之和称为专门贸易额。

4.按贸易形式分类: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1)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是指中国境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交易形式,但投资设备、捐赠等除外。(2)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指国内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包装物料等,经加工或装配后,将成品或半成品复出口的交易形式。

5.按商品流向分类:出口贸易、进口贸易与过境贸易(1)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Export Trade)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销售。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本国加工而再次输出国外,称为复出口或再输出(Re-export Trade)。(2)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又称输入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商品输入本国市场销售。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消费和加工又输入本国,称为复进口或再输入(Re-import Trade)(3)过境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某种商品从甲国经乙国输往丙国销售,该商品的输入和输出对乙国而言即为过境贸易。

6.按贸易有无第三国参加分类:直接贸易、间接贸易与转口贸易(1)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货物生产国将货物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消费国直接进口生产国的货物时两国之间发生的贸易,即由进出口两国直接完成的贸易。(2)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不直接向消费国出口,商品消费国也不直接从生产国进口,而经由第三国商人来完成贸易。(3)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Entrepot Trade)是指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就是转口贸易。

7.按清偿工具分类:自由结汇贸易与易货贸易(1)自由结汇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Cash Liquidation Trade)又称现汇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但作为清偿工具的货币必须是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自由兑换的国际货币。(2)易货贸易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不以货币为媒介,直接以货物相交换的国际贸易。

8.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类:水平贸易与垂直贸易(1)水平贸易

水平贸易(Horizont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2)垂直贸易

垂直贸易(Vertical Trade)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开展的贸易活动。

9.按货物运输方式不同分类:陆路、海路、空运、邮购贸易(1)陆路贸易

陆地毗邻国家之间的贸易多采取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主要运输工具是火车和卡车。(2)海路贸易

货物通过海上运输的国际贸易称为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类船舶,这是国际贸易的最主要运输方式。(3)空运贸易

单位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少的货物,为争取时效,往往以航空货运方式装运,称为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4)邮购贸易

数量很少的交易,通常也有采取邮政包裹的方式寄送的,称为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

三、国际贸易的有关统计指标

1.对外贸易额(1)对外贸易额的含义

对外贸易额(Value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值,是指以金额表示的一国的对外贸易,用以说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总规模。(2)对外贸易额的计算和表示方法

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进口贸易总额或进口总额。一定时期内一国向国外出口商品的全部价值称为出口贸易总额或出口总额,两者相加即为进出口总额——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但为了便于国际比较,许多国家也用美元来表示。国际惯例在统计进出口时,通常按离岸价(FOB)来计算出口贸易额,按到岸价(CIF)来计算进口贸易额。

2.对外贸易量

对外贸易量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对外贸易额,即用进出口商品的计量单位(如数量、重量等)表示的反映贸易规模的指标。与对外贸易额相比较,对外贸易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实际贸易情况。进出口贸易额的计算公式为:出口贸易额=出口额/出口价格指数进口贸易额=进口额/进口价格指数

3.贸易差额(1)对外贸易差额的含义

对外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用来表明一国对外贸易的收支状况。(2)贸易顺差与逆差

当出口贸易总额超过进口贸易总额时,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亦称出超;当进口贸易总额大于出口贸易总额时,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亦称入超。当进、出口总额相等时,称为贸易平衡。

4.对外贸易依存度(1)对外贸易依存度的概念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Ratio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对外贸易的类型与计算方法

①贸易总依存度

贸易总依存度是指一国贸易总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中,一国贸易总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一国贸易总依存度=对外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100%;国际贸易总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总依存度=世界贸易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国内生产总值(WDP)×100%。

②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

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货物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中,一国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一国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货物贸易出口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100%;世界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世界对外货物贸易依存度=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国内生产总值(WDP)×100%。

③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

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服务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中,一国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一国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对外服务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100%;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的计算公式为:世界对外服务贸易依存度=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世界国民生产总值(WNP)或世界国内生产总值(WDP)×100%。(3)影响贸易依存度的因素

影响一国或国际贸易依存度的因素主要有:①国内和世界市场的发展程度;②加工贸易的层次;③汇率的变化;④地区特点。通常,自然疆域大国和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贸易依存度低于疆域小国和国内市场不发达的国家。

5.贸易条件(1)贸易条件的意义

由于一国进出口商品的种类繁多,通常用贸易条件指数来反映贸易条件的改善程度。(2)贸易条件及其指数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TOT)有以下几种:

①净贸易条件

净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之比。其公式为:净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②收入贸易条件

收入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把贸易量加进来。其公式为:收入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数量指数

③单项因素贸易条件

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是在净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后贸易条件的变化。其公式为:单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

④双项因素贸易条件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且考虑到进口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其公式为:

双项因素贸易条件指数=(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指数)×100

6.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与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1)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Foreign Trade)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构成,是指从一国对外贸易角度而言的对外贸易额的地区分布和国别分布状况,即指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出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经济贸易的关联程度。(2)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的地理方向(Direc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International Trade by Regions),是指从国际贸易角度而言的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个国家或地区、各个国家集团、世界各大洲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即世界贸易的国别分布和洲别分布状况。

7.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Foreign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各类商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构成,通过计算各类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在一国对外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Composi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类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用各类商品的贸易额在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国际贸易是指国家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之间国际分工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一般把国家间有形商品的交换称为“狭义的国际贸易”,把包括全部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劳务)在内的国际交换称为“广义的国际贸易”。(2)国际贸易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

①国际贸易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国际贸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试图对贸易为何会发生(贸易基础)、如何进行(贸易模式)、对生产、消费、福利的影响(贸易结果)等诸多问题做出理论解释。

③国际贸易政策。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国家从自国利益出发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这两类基本贸易政策在不同时期,相互交替发挥作用。

④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把中国对外贸易实践中的经验和国际贸易惯例相结合,来研究国际贸易实践中所形成的国家惯例、贸易术语、结算方式、合同条款、合同的商定和履行以及贸易方式等实际操作工具,来更好的指导我国对外贸易的实践及方针政策的制定。

2.中国远洋渔船在西非某国外洋捕鱼,捕完后就在当地销售,这属于有形贸易还是无形贸易,为什么?

答:这属于有形贸易,理由如下:(1)有形贸易是指实物商品的进出口,又称有形商品贸易或简称货物贸易。无形贸易又称“无形商品贸易”或“劳务贸易”、“服务贸易”,指一切不具备物质自然属性的商品或称无形商品的国际交换活动,包括运输、保险、金融、旅游、技术转让等劳务的提供与接受以及其他非实物形态的进出口。(2)题中,我国对外贸易中交易对象为实际存在的“鱼”,属实物商品,因此为有形贸易。

3.易货贸易有哪些局限性?

答:易货贸易是指不以货币为媒介,直接以货物相交换的国际贸易。易货贸易的局限性主要有:(1)贸易取决于对对方商品的直接需求,交换的商品不易对路,可供交换的商品种类有限。(2)双方的进出口要直接保持平衡,贸易规模受到限制。(3)货物计价通过政府间谈判确定,而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所以贸易条件常常不如市场定价那样合理。

4.大量国际收支顺差会对一国国民经济产生何种影响?

答:贸易顺差是指出口贸易总额超过进口贸易总额,又称为贸易盈余或出超。过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不利于一国的国民经济,一般情况下可以导致以下后果:(1)外币供应增加,本币升值,不利出口;(2)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引发通货膨胀;(3)加剧国际摩擦;(4)如果顺差形成于贸易收支则挤占国内资源,形成于资本项目则增加外债。

5.以一国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表示一国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2009年,美国出口额为1.06万亿美元,GDP为14.26万亿美元;同期中国出口额为1.20万亿美元,GDP为4.91万亿美元。请问:美、中两国的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分别是多少?说明什么问题?

答:(1)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占GNP(或GDP)的比重,即出口贸易依存度=出口额/GDP,可知:

美国的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为:;

中国的出口贸易对外依存度为:。(2)外贸依存度越大,表明该国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越深或对外贸易在该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大。从以上数据可以得知中国国民经济对出口贸易的依赖较大,美国经济对其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较小;或者说出口贸易对中国GDP的增长起较大的拉动作用,贡献率较高。

6.某国以2000年为基期,贸易条件指数为100。到2010年,出口商品平均价格下降了10%,进口商品平均价格上升了15%,出口数量指数为120,请问该国的贸易条件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答:根据题意可得:2010年出口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为90,进口商品平均价格指数为115,则该国2010年的贸易条件变为:净贸易条件指数收入贸易条件指数

表明该国2010年的净贸易条件和收入贸易条件都恶化了。

第一篇 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2.1 复习笔记

一、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创立。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其国际分工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供给方面

①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即这是一个2×2×1模式。

②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

③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方面

收入预算约束,即对两种产品的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水平,不可能借债消费。(3)贸易方面

①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交易费用。

②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

③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家间不能流动。(4)市场结构方面

生产和交换都在自由竞争下进行。

从假设上可以看出,古典模型为了简化理论,做出了非常理想化的抽象,因而这是一个“理想”模式。

2.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1)绝对优势的涵义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2)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②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

③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④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3.绝对优势理论简评

绝对优势理论深刻地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使各国都能得利。可以说,斯密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该理论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绝对优势理论针对的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绝对的劣势,这两个国家之间是否有必要开展国际贸易。

二、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托伦斯(Robert Torrens)在其1815年出版的《论对外谷物贸易》中首次提出的。李嘉图则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完善了这一理论。比较优势论的提出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2)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而且两国内都要充分就业。(3)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4)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也不考虑运输成本和保险。(5)假定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是静态的。(6)劳动决定商品价值,而且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7)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不受自由贸易的影响,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2.比较优势论的基本内容

大卫·李嘉图以上述假定为前提,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李嘉图认为国家间应按“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比较优势理论简评(1)进步性

①比较优势论在历史上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它为英国工业资产严阶级争取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促进了英国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英国奠定其经济霸主地位推波助澜,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带动世界各国工业生产水平提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比较优势论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比较优势法则。一国只要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即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即比较不利)的产品,便可获得实际利益。这一理论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一大基石。(2)局限性

①李嘉图假设机会成本不变,因此贸易的双方都可以实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可是在现实世界中,机会成本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往往不可能实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②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分析贸易使双方都能获利,是将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但是他忽视了贸易对于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和就业的影响。

③比较成本理论只是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并未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④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利益相差不明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已经远远多于比较利益相差明显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

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世界各国为获得贸易的比较利益,应该都会自觉地实行自由贸易,但从世界贸易的历史直至今天的现实都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未实行真正、彻底的自由贸易,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实行保护贸易。

⑥比较优势理论假定国际经济是静止状态,汇率、利率、税率、价格等因素处于合适水平,宏观政策调控能力很强,而现实情况是各国经济经常处于不规律变化中,在经济危机时,比较优势理论就显然没有说服力。

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的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分工逐步地取代了国与国之间的分工,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主角,其在全国寻找技术、人才、资金等优势资源。

三、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中的贸易获利

1.一般均衡中的贸易获利(1)机会成本和贸易获利

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一定的条件下,多生产一单位某种产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另一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就是这一产品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不同是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双方以本国机会成本低的产品去换取本国机会成本高的产品,从而双方在贸易中都能获利。(2)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或者称为生产边界线(Product ion Possibilities Frontier or Transformation Curve),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劳动生产率,可以生产最大产量的两种产品的组合曲线。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直线,具有斜率。如图2-1所示。图2-1  生产可能性曲线(3)无差别曲线

无差别曲线(Indifference Curve)主要用来表示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水平。即在同一条曲线上有着无数的不同点,这些点代表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然而,这种不同数量的组合对于消费者个人所提供的效用和满足是相同的、无差别的。消费者个人的满足水平由个人无差别曲线表示。通过个人的无差别曲线加起来形成社会无差别曲线。图2-2  无差别曲线

图2-2的无差别曲线说明:假定消费者消费的是衣服和食品两种商品。在同一条无差别曲线上,两种产品有着许多不同数量的结合点,如、、、、、,它们对于消费者的满足和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别的。

无差别曲线有以下几个特征:

①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并凸向原点的曲线。这种形状说明,边际替代率递减。

②在同一平面图上,有无数条无差别曲线,它们之间从不相交。它们表示不同程度的消费水平,离原点愈近的消费水平愈低,离原点愈远的消费水平愈高。

③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一个社会的无差别曲线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切。

④两个国家有着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但可以有着不同的无差别曲线。

贸易使无差别曲线达到一个更高水平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一个原因是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之间存在着差别。出口市场价格高于国内价格,而进口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上的价格。另一个原因是,在贸易的条件下,两国可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国可将本国的一部分资源转移到本国的比较优势部门,各自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两个国家都发挥了本国的比较优势,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产量。

2.局部均衡中的贸易获利

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是为了研究贸易对于经济所产生的影响,局部均衡是分析研究一种商品在单独的一个市场中的供应和需求的均衡价格,即对于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的净影响,需要引进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概念。(1)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

①消费者剩余的含义

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的某种商品,其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②生产者剩余的含义

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rplus)则是指生产者在供给某一产品时所愿意定的价格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

它们都代表一种效用或租金的增加,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心理满足,对生产者来说,是成本以外的利润增加,如图2-3所示。图2-3  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2)局部均衡中的出口贸易获利分析

假定,如图2-4所示,A国生产某产品,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国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为,供应量为,供需正好达到均衡。在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为P,由于国际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高于F国内市场,因此A国的这一产品可以出口到世界市场。然而假定该商品是一种需求弹性比较大的商品,随着出口的增加,国内价格也相应地提高至,国内生产和供应量增加至,而需求减少至,出口量为。则A国出口该产品的结果是,因为价格上升,消费者的需求量由下降至,同时每一件该多支付了,从而消费者剩余减少了。由于该商品的价格上升,生产者的供应量由上升至,而且每一件的价格上涨了,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损失的和生产者所获得的的部分所抵消,净福利增加了。图2-4  出口贸易获利分析

图2-4中,生产者剩余增加了;消费者剩余减少了,净福利增加了。可见,出口贸易可以为社会带来福利。

3.局部均衡中进口贸易获利分析

假定,如图2-5所示,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B国国内市场上某商品的销售价格为,供应量为,需求量也为,供需正好达到均衡。然而,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为,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因此B国进口该产品。国际市场上每一单位该商品价格比国内价格低,大量的进口引起国内价格相应地下降至。因此国内生产和供应量从减少至,与此同时,国内的需求量从上升至,进口量为。进口该商品的结果是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了,每一单位该商品消费者少支付,因此,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对于生产者来说由于国内价格的下降,每一单位该商品少收入,同时生产者减少了该商品的供应,供应量由减少至,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损失了。但是,社会的净福利增加了。图2-5  进口贸易获利分析

图2-5中,生产者剩余减缩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净福利增加了。可见,进口贸易也会增加社会福利。

3.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1)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出口的增长会提高经济效益。出口贸易使得出口商品的市场的日益扩大,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

②出口贸易能够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③出口贸易的发展将会带动国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

④出口贸易的增长能够扩大就业,不仅表现在出口以及与出口有关的部门,而且包括大量引进外资,都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并且增加外汇收入资金的积累,促进国内投资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劳动力就业的发展。

⑤出口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收入,一是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二是通过出口直接创汇,三是出口企业上缴的税收收入。(2)进口贸易的发展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进口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进口国取得了国际分工利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寻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分工地位,可以大大节约社会劳动,这一点对经济落后国家尤其重要。

②进口国外产品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国内对于这些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推动新产品在国内生产的巨大动力。

③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引进外资的方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进口新的技术,新的机器设备,推动国内生产技术的改造,大大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开发新的生产能力,促使国内生产水平升级,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⑤进口国内短线产品和稀缺物资,在保证生产正常发展、调整生产结构、促使经济均衡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稳定物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2 课后习题详解

1.论述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1)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①供给方面: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劳动力),即这是一个2×2×1模式;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定的;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②需求方面:收入预算约束,即对两种产品的消费需求受制于收入水平,不可能借债消费。

③贸易方面:没有运输成本或其他交易费用;进出口贸易值相等,即贸易是平衡的;生产要素在一国之内可以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

④市场结构方面:生产和交换都在自由竞争下进行。(2)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

①绝对优势的含义

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②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a.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b.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

c.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d.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2.论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异同?

答:(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的相同点:

①部分基本假设相同。

a.二者都假设同一模型,也就是所谓的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由于劳动是唯一生产要素,且规模收益不变;

b.规模收益不变,商品与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c.贸易是自由的,并且不考虑运输成本等任何贸易费用;

d.生产要素可以在两个生产部门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流动。

②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古典贸易理论,都是从技术差异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国际贸易。且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继承性,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即比较成本差异,就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2)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同点:

①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绝对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②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均处于劣势(即不存在绝对优势产品),仍有可能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或称比较优势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产品(或称比较劣势产品)。

4.评价比较优势理论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积极作用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言,它是经济学中最深刻的真理之一,它为国际贸易提供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那些忽视比较优势的国家在生活水平和经济增长方面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可以说,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贸易理论都是在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机会成本不变,因此贸易的双方都可以实行完全的化生产。可是在现实世界中,机会成本是会发生变化的,出现机会成本递增,因此,往往不可能实现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②在比较优势理论中,分析贸易使双方都能获利,是将一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但是他忽视了贸易对于一个国家收入分配和就业的影响。事实上在贸易中,有的集团获利,有的集团利益是会受到损害的。这就是说在国际贸易中总是存在富国剥削穷国的事实。

③比较成本理论只是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并未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成本、自然条件等因素只是对国际分工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唯一的和根本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条件等都对国际分工有重要影响。

④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比较利益相差不明显的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贸易已经远远多于比较利益相差明显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

⑤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世界各国为获得贸易的比较利益,应该都会自觉地实行自由贸易,但从世界贸易的历史直至今天的现实都证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未实行真正、彻底的自由贸易,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实行保护贸易。

⑥比较优势理论假定国际经济是静止状态,汇率、利率、税率、价格等因素处于合适水平,宏观政策调控能力很强,而现实情况是各国经济经常处于不规律变化中,在经济危机时,比较优势理论就显然没有说服力。

5.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与影响是什么?

答:(1)出口贸易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出口的增长会提高经济效益。出口贸易使得出口商品的市场的日益扩大,市场的扩大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

②出口贸易能够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

③出口贸易的发展将会带动国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

④出口贸易的增长能够扩大就业,不仅表现在出口以及与出口有关的部门,而且包括大量引进外资,都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问题;并且增加外汇收入资金的积累,促进国内投资的增长,从而带动整个劳动力就业的发展。

⑤出口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收入,一是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大量流入,二是通过出口直接创汇,三是出口企业上缴的税收收入。(2)进口贸易的发展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进口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进口国取得了国际分工利益,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寻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分工地位,可以大大节约社会劳动,这一点对经济落后国家尤其重要。

②进口国外产品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带动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向这些新产品转移,国内对于这些新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推动新产品在国内生产的巨大动力。

③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引进外资的方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专业化生产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④进口新的技术,新的机器设备,推动国内生产技术的改造,大大缩小同发达国家的技术距离,开发新的生产能力,促使国内生产水平升级,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⑤进口国内短线产品和稀缺物资,在保证生产正常发展、调整生产结构、促使经济均衡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稳定物价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6.作图说明局部均衡中进口贸易获利的表现。

答:如图2-6所示,假定在没有贸易的条件下,B国国内市场上某商品的销售价格为,供应量为,需求量也为,供需正好达到均衡。然而,国际市场上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为,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因此B国进口该产品。国际市场上每一单位该商品价格比国内价格低,大量的进口引起国内价格相应地下降至。因此国内生产和供应量从减少至,与此同时,国内的需求量从上升至,进口量为。进口该商品的结果是消费者的消费量增加了,每一单位该商品消费者少支付,因此,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对于生产者来说由于国内价格的下降,每一单位该商品少收入,同时生产者减少了该商品的供应,供应量由减少至,生产者剩余减少了,损失了。但是,社会的净福利增加了。图2-6  进口贸易获利分析

如图2-6所示,生产者剩余减缩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净福利增加了。可见,进口贸易也会增加社会福利。

第3章 贸易保护理论

3.1 复习笔记

一、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发展于15世纪~16世纪中叶。其主要特点是:在金银倾向上,不许输出,只许输入;在对外贸易上,绝对的多卖少买,甚至只卖不买;在对外收支上,对每个国家都要保持顺差。由于片面追求对外贸易中都要获得有利的货币差额,所以早期重商主义理论又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2.晚期重商主义(1)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

晚期重商主义发展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末。晚期重商主义理论的是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他认为发展对外贸易是增加财富的手段,但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出口商品总值要大于进口商品总值,在每年的进出口贸易中要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他着眼于追求对外贸易顺差的理论,又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由此可见,晚期重商主义比早期重商主义在认识上前进了一步,早期重商主义把货币和商品完全对立起来,孤立地看待货币,千方百计把货币保存在国内,而晚期重商主义把货币和商品结合起来,把货币投入对外贸易中,获得贸易顺差,换回更多的货币。

②重商主义理论政策的主要特点

根据晚期重商主义理论制定的政策,其主要特点是:在金银货币上,允许输出,但要从事海外贸易;在对外贸易上,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在对外收支上,不必对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保持顺差,只要使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即可。晚期重商主义政策的实行,在生产上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手工业制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为商业资产阶级积累了更多的货币资本。当时实行这一政策的主要是西欧国家,其中以英国最为典型。

③重商主义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曾经促进了货币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但是,重商主义理论有其局限性,它只考察了流通领域,而没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因此,到17世纪中叶,当工业资本的发展逐渐超过商业资本的时候,重商主义和垄断对外贸易的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体系逐步趋于解体。

二﹑幼稚工业保护理论

1.汉密尔顿与《关于制造业的报告》

美国独立后,为了抑制英国工业品的侵入,汉密尔顿于1791年12月向国会递交了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要求对对外贸易实行保护政策。主要包括:(1)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2)行保护关税制度,以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必需原料;(4)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5)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等等。

2.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1)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背景及主要内容

19世纪初德国的工业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无法与英、法的廉价工业品竞争,因此李斯特在批判自由贸易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并在他的主要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得到了系统地提出了论述。其理论的核心是生产力论,认为发展本国生产力是根本的,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生产力。李斯特把国民经济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阶段、畜牧业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阶段。他认为各国经济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的贸易政策也应不同,而德国尚处于农工业阶段,因此,德国应实行保护贸易政策。(2)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的主要政策

李斯特提出的保护政策,不是保护所有的工业,而是保护幼稚工业,其政策主要包括:

①刚刚建立、尚不具备竞争力的工业,没有强有力的竞争者时,不需要保护;

②有发展前途的幼稚工业,经过一段保护时间,到成熟阶段就不再保护;

③保护时间以30年为最高期限,在保护期内,被保护的幼稚工业还扶植不起来,就停止给予保护;

④农业不需要保护,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自然会得到发展;

⑤保护期结束后,该行业要回报消费者。(3)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简评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的贸易理论对德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影响极大。加速了德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对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发展民族经济具有重要参考作用。但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有许多缺陷和错误,他对生产力的概念,影响生产力发展的各种因素的解释等,是错误和混乱的;用生产部门作为划分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错误的。

三﹑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

1.凯恩斯超保护贸易理论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组织占统治地位,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陷入萧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和“看不见的手”调整也不见效,于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超保护贸易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国家积极干预对外贸易,实行“奖出限入”政策和措施,从而达到垄断国内外市场,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2.凯恩斯“乘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大量失业是因为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增加消费需求的办法是要人们多花钱、少储蓄、鼓励高消费,以刺激生产的发展。增加投资需求的办法是由国家投资,通过征税、发行债券等筹集资金,这样可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他认为,投资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之间有依存关系,增加投资可以引起生产资料需求的增加和引起从事生产资料生产的人(企业主和工人)收入的增加,从而引起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起从事消费资料生产的人(企业主和工人)收入的增加。如此反复下去,其结果是增加的国民收入总量会等于原增加投资量的若干倍,他把这种依存关系称为“乘数理论”。

3.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的发展

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把这一理论引入到对外贸易,建立了对外贸易乘数(Foreign Trade Multiplier)理论。该理论认为:一国的出口和进口波动对国民收入产生倍数效应;本国商品、劳务出口的增加,会使外汇收入增加,可以引起出口部门收入的增加,从而引起出口部门消费的增加,引起对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需求的相应增加,进而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收入、就业的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的增加量将为出口量的若干倍;反之,本国商品、劳务进口的增加,向外支付货币增加,于是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也减少,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造成投资、生产的不景气。

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结论是:贸易顺差有益,逆差有害,只有顺差才能增加国民收入量和就业量;反之,逆差造成国民收入量和就业量减少。

4.对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的评价(1)凯恩斯贸易保护政策的特点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政策与前资本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①在保护的对象上,不仅保护幼稚工业,更保护高度发展或出现衰落的垄断工业;

②在保护的目的上,不仅保护国内市场,而且要打进并占领国外市场;

③在保护的性质上,不是防御性地保护国内市场,限制外国商品的侵入,而是进攻性地打入其他国家的市场;

④在保护的阶级利益上,从保护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保护大垄断资产阶级;

⑤在保护的措施上,不仅有关税措施,还有限制进口数量等非关税措施;

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组成排他性的互相对立的货币集团。(2)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的积极性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主要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在西方国家出现经济萧条的时期被视为西方政府的救命稻草。但是,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并不主张政府无限制地保护,而且顺差绝不是越多越好。(3)凯恩斯贸易保护理论的局限性

①诱发通货膨胀。假定一国若已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出口增加会引起需求增加,若片面强调出口,国内的过度需求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②导致财政赤字。政府投入巨大的财政力量,希望帮助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获得迅速发展,而长期政府投入的结果必然使得政府出现财政赤字。

③面临贸易报复。对外贸易顺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加本国的国民收入和就业机会,但若为了追求顺差采取“奖出限入”政策,必然会导致贸易壁垒盛行,发生各种贸易战,影响和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3.2 课后习题详解

1.晚期重商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答:晚期重商主义的核心内容是:(1)在金银货币上,允许输出,但要从事海外贸易。(2)在对外贸易上,增加出口,扩大贸易顺差。(3)在对外收支上,不必对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都保持顺差,只要使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总的对外贸易保持顺差即可。

2.汉密尔顿提倡的保护贸易政策是什么?

答:汉密尔顿提倡的保护贸易政策主要包括:(1)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2)行保护关税制度,以高关税来限制外国工业品输入;(3)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必需原料;(4)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5)限制改良机器输出;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造品质量等等。

3.简述李斯特幼稚工业保护理论的主要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