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瑜伽防御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7 11:41:22

点击下载

作者:田艳清,杨霏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瑜伽防御术

清瑜伽防御术试读: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关于瑜伽、清瑜伽防御术基础十三式传统课程、清瑜伽防御术心法讲解、清瑜伽防御术实践与实用及清瑜伽防御术在家练习计划五个章节组成。由极具天赋并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瑜伽老师田艳清发掘、主创;由出身武术名门、太极世家的杨霏老师发掘、辅创。其独特之处在于,依托于瑜伽典籍,发掘出瑜伽本具却一直因被人忽略而隐没的防御功效,为现代人量身打造全方面的,同时具备健身与防卫双重功用的瑜伽体位练习术。

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智慧运动,通过对呼吸、冥想及体位法的训练与配合,使三者在协调统一的状态下,调节血脂、促进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功能正常化,纠正精神的不安和感情的紊乱,促使心神平静,从而有效缓解与消除现代人因生活节奏过快而带来的紧张压力与疲倦,保证心态平和健康。并通过准确合理的瑜伽伸展姿势,有效舒展身体,燃烧脂肪,增强身体柔韧性、改善颈椎与脊椎问题、调整正确的坐姿与站姿,在美体塑形的同时,加强各肌体器官的功能,增强控制、柔韧和协调能力,使人得到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收益。

而清瑜伽防御术作为对传统瑜伽体位法的拓展,在上述功效之外,还增加了瑜伽的防御性功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清晰明了的指导语言及示范动作,结合专业的瑜伽体位法,将其细化、强化、转化,并以实际情况来演示运用,使练习者从简单到复杂、从生疏到熟练、从舒缓到迅速,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整个课程。

清瑜伽防御术适合所有瑜伽爱好者、初习者、修习者乃至专业者!让每一个修习者都可以在修习瑜伽的同时提升自我防御的能力,达到内圣外王之境界,从而真正实现瑜伽非暴力的理念。

自序一

1

自1985年,《慧兰瑜伽》初登CCTV5体育频道之时起,“瑜伽”一词便在中国传播开来。30多年过去了,瑜伽这项运动早已深入人心。如今的瑜伽不但成为一种时尚的健身方法、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压途径,甚至被定义成了一种生活方式。瑜伽,似乎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瑜伽馆;书店中,品类繁多的瑜伽书籍、音像制品;生活圈子中,众多练习瑜伽的亲朋好友……这都表示着瑜伽这项古老的智慧运动在当今时代依然活力充沛,并在继续创造着不输于往日的新繁荣。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为了迎合新的时尚潮流,另一方面为了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瑜伽的派别与种类也在日益扩大,如传统的哈他瑜伽、昆达利尼瑜伽、奉爱瑜伽、业瑜伽;经近现代的发展而得以凸显出来的阿斯汤伽瑜伽、艾扬格瑜伽;历史很短的流瑜伽、阴瑜伽、热瑜伽、高空瑜伽、水中瑜伽等等。除去瑜伽本身的派系分化,瑜伽与其他各领域间也都表现出了合流与互融之势。如瑜伽与茶道、瑜伽与易经、瑜伽与武术(套路)、瑜伽与体育,甚至于瑜伽与音乐、美容、塑形、养生等等,不胜枚举。

就是在这么一个成熟的时刻,清瑜伽防御术诞生了。清瑜伽防御术是百分之百纯粹的瑜伽,是对瑜伽本身之功能的拓展与应用,使瑜伽体位法在之前所有有益功效的基础上,拓展出防御技击的功效。2

清瑜伽防御术所追求的目标并非是技击搏斗、杀伤甚至致死对手的技术方法,而是通过瑜伽修习后所达到的一种自然的、身体协调、劲力顺畅、心态平和、肌肉若一的状态。并在此状态之下,通过体位法的变化运用,从而达到在暴力事件突发时,我们可以具备自我保护以及保护弱小的能力,给自己创造一个在暴力面前得以反击及逃生的机会。所以,清瑜伽防御术的目标,即瑜伽之目标——非暴力。

真正的非暴力,是一种超越暴力与不暴力二元对立的绝对;是一种完全去除了本我自私,完全弃绝了功利是非,完全不计成本、结果的责任担当;是一种当仁不让的大勇气;是对天地之道、日月规则的纯善性的完全执行。其过程超越了世间道德、人伦情怀、是非利益以及世间所有一切难以超越却又必须超越的事与情。

正如《博伽梵歌》在其开篇中所描述的那样,阿诸那面对发起非正义战争的血脉亲人,只考虑到世间的权势利益与人伦情怀,从而不愿与亲人们为了争夺象征着权势利益的王位而战斗,几乎失去了一个刹帝利的职责与尊严,所以奎师那评价其为:“有智慧的人却说出了愚人的话来。”后在奎师那那超然智慧的教导下,阿诸那终于完全弃绝了自我的概念,清除了自私的心欲,只出于一种无缘的慈悲与利生的信念,充分发挥出了自己出众的军事才能与高超武技,坚持完成了这场己方正义彼方非正义的艰苦战争。3

清瑜伽防御术的宗旨与理念完全传承于瑜伽圣典《博伽梵歌》中奎师那对阿诸那的教导,即:“非暴力的无私奉爱精神!”清瑜伽防御术亦是这么一种精神!

本书献给众多的瑜伽爱好者及修习者,希望通过对清瑜伽防御术的练习,可以在达到防身护生的同时,还能够给那些已经练习了多年瑜伽却依然对瑜伽保有万分热情者,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瑜伽功夫的新途径;给那些已经练习了多年瑜伽却已然对瑜伽失去初时热情者,提供一个相对新鲜有趣的瑜伽新领域;给那些初习瑜伽者,提供一个把瑜伽坚持下去的好理由;给那些刚刚萌生学习之心的瑜伽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瑜伽的坚定信念的好由头。

希望读者从本书中体味到更多的新鲜感与惊喜,并在不失传统瑜伽精髓的前提下,能够给这项古老的智慧运动增添些许的新活力,发掘出其本具的却还未被发觉的新功效。杨 霏2017年08月08日北京

自序二

我是2003年在健身房开始接触瑜伽的。刚开始,我只是把其作为运动过后的伸展练习来运用的。但是,我觉得瑜伽不只是这些,于是便开始疯狂地搜寻瑜伽的真谛。

那个时候的资源远没有现在的多,无论从网上还是书店里,能搜寻到的瑜伽的书籍和光盘是寥寥无几的,内容也比较单一。那时候我有幸认识我的启蒙老师王媛,后在她的引荐下认识巴克提瑜伽传承人彼得老师(从学于A.C.巴克悌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之弟子柏忠言先生),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向我打开了瑜伽的新大门。原来瑜伽不只是体位法,还有非常多的浩瀚的理论传承。从此,我爱上了瑜伽,并将其作为职业,边学习探索,边教导。

从2004—2017年,我专注于在北京各个瑜伽馆及健身房教授瑜伽课程,期间也没有间断瑜伽的学习,《瑜伽经》《博伽梵歌》及《罗摩衍那》等瑜伽经典,为我提供了很多的精神食粮。

在教学上,除了巴克悌瑜伽的上课方式,我更完成了阿斯汤伽瑜伽、艾扬格瑜伽、流瑜伽的进修,其在教学模式上让我的课程更加完善。

经过十几年学、教、思、讲的过程,我对瑜伽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与定义,并切身体悟了瑜伽之术(体位法、呼吸法、契合法、收束法等),感悟了瑜伽之慧(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哲学思辨、生命科学等)。

2007年,我又有幸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太极拳文化。就像乍一接触到巴克悌瑜伽时所产生的震惊一样,当我初次领略到真正而纯粹的太极拳时,其震撼之感甚至尤过当年。我不禁暗自惊赞于太极拳与瑜伽这两项具有古老文明底蕴及丰厚文化内涵的智慧运动,所展现出来的人类的无穷智慧与无限能力。

从2008年至2017年初,虽然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地接触了太极拳,但我却从未放下瑜伽这项主业,也没有真正地、深入地学习、练习过太极拳。如果说瑜伽是每日主餐的话,那么太极拳顶多就只算是零食小点了,这期间瑜伽与太极虽是交叉出现于我的生活中,但在我的内心,此两者却从未产生过任何交集与碰撞。

直到2017年,在一次对经典的研习中,其中的一句话,竟激发出了我深深的思考。我不禁想:作为人与动物同具的四项基本需求,在传统瑜伽中对于前三项都已有了翔实的要求及训练方法。但对于防御方面,传统瑜伽却略显空缺。同样都是古老的智慧运动,既然太极拳可以在修身练体的基础上防身技击,那么,瑜伽体位法可以用于防身技击吗?

念头起处,当即试验,让我着实没有想到的是,瑜伽体位法似乎就是为了技击而生的,对于一切的递手与进招,只是将传统体位法稍加变化与组合,便可发挥出日常在瑜伽训练中所获得的身体特长,充分显露出瑜伽功夫的成果,协调、平顺、舒展、顺畅地完成整个技击过程,使敌处于不可抗拒的态势之下,溃败于一瞬之间。

从起初最常见的遇袭形式(如搂抱、抓发、禁锢等),到中期的远踢、近打、贴身摔等攻击模式,再到最后的散手对抗,我们都在传统体位法中找到了适合的体式与之相抗。其中最关键亦是最基础的体式综合为十三个,即摩天式、直角式、双角式、战斗式、树式、三角式、单腿站立伸展式、侧角式、舞王式、鸟王式、半月式、幻椅式、竖笛式。

而后我们又经过了反复的研习和运用,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最终成型。

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开创了瑜伽体位防御功用的先河,打破了瑜伽只是一项健康运动,其功用只能负责修身养性,这个深植于人们脑海中的固有的成见思维,使得瑜伽成为与太极拳一样,既可强身亦可防身,具有更加切身及实际功用的多功效运动。而这功用,又是瑜伽体位法本来具足的。

至此,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传统的、经典的十三个瑜伽体位法,则是清瑜伽体位防御术之基础,之后的清瑜伽会发掘与拓展出更多的瑜伽体式的防御功用。感谢大家的认可与支持。清瑜伽防御术创始人田艳清2017年08月10日北京

开篇词

能够接触、认知瑜伽是一份福气与缘分,

能够练习、实践瑜伽是一种幸福与快乐,

能够坚持瑜伽是一种超凡的智慧与德行。

瑜伽,好似一味能愈万疾的良药,让我们心意平稳,恬淡清静,

使我们的心灵与身体健康完美。

瑜伽,更给予我们智慧,使源自无知的困惑得以消除,告知我们什么是责任与担当,

让我们懂得敬畏、谦卑、包容与感恩,

让我们学会认知、判断、果敢与坚韧,

让我们得到优美、健康、快乐与幸福。

瑜伽的修行,是自我非他的,

瑜伽的智慧,是源内非外的,

瑜伽的极致,是弃绝非执的,

瑜伽即是生活,幸福源于满足,

而幸福的生活则始于当下,始于瑜伽。

愿每一位有缘人都能够通过瑜伽,真正体味到,

自由、喜乐与安康。

清瑜伽倡导的生活理念——清规

家庭以和睦为兴旺,生活以平淡为幸福,

精进以守律为第一,疾病以少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智慧,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待人以宽厚为己规,工作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利人为生动,长幼以爱心为对待,

学问以勤奋为入门,道理以明白为无过,

时间以不住为警策,学习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衣着以朴素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做人以知足为常乐,事业以德行为依托。

文化以经典为传承,创新以实践为基础。

行事以发心为首要,结果以无执为至善。

道场以无事为清静,修为以实证为得道。

古籍以四事为必须,生命以食睡为保障。

繁衍以交配为方法,生存以防卫为保证。

瑜伽以前三为传统,本派以第四为拓展。

清规以提倡为初心,生活以健康为方式。

规则以力行为实践,收获以改变为得到。

本派以祥和为归旨,技法以防御为展现。

脉络以奉爱为根源,发起以清安为缘起。

清瑜伽论

田艳清 杨 霏

清瑜伽者,契古而生。相应为旨,奉爱为宗也。动之舒顺,静之和安。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转,我顺人背谓之展。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式无定式,法无定法,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体式而渐悟得劲,由得劲而应化自然。然非功深训久,不能守一灵运焉。清灵奇巧,心静止水,不争不抗,随转随展,左争则左虚,右抗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舒伸长,退之转化促,纤毫力不受,顺势锁击发。以吾之功,克彼之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瑜伽士所向无敌者,盖皆由此而及也。天下武技甚多,虽势有区别,盖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落生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娉婷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体沉则滞,息促则倾。吃睡性御,众生为依,瑜伽重三,防御唯失。每见数年瑜伽纯功而不能御敌者,率皆失法而为人制,劲力未贯,运化之功未悟耳。欲彰御术,依皈瑜伽,八支为体,防御为用,以体达用,以用显体。体用相济,劲始贯通。贯通后,身心相契,技理日精,勤学揣摩,方显运化之妙,尽展防御之功。招熟法彻,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第一章关于瑜伽关于传统瑜伽关于清瑜伽防御术第一节关于传统瑜伽一、瑜伽的历史起源

从婆罗门教到印度教:

约在公元前三四千年左右,原居中亚细亚一带的雅利安人分成两支进行迁徙,其中一支向西北进入了欧洲,另一支则向东南,而后再分成两支,一支进入伊朗,一支进入印度。进入印度的支系通过长期的征战,最终战胜了当地的原著民族——达罗毗荼,在南亚次大陆定居下来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随着国家的成立,战胜方自然而然地成为统治者,而被战胜的一方则沦为奴隶,形成了具有阶级化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古代印度社会进而演变成为四个社会等级的社会,即婆罗门(祭祀贵族)、刹帝利(军事及统治贵族)、吠舍(自由民、劳动者)与首陀罗(奴隶)。

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雅利安人(意为高贵者)中的贵族统治阶级制定出了许多的“法”(达磨),同时通过宗教神话与宗教生活体制,使这些“法”被充分地赋予了神圣化的权威性。“法”强化了“四种姓”制度的细节,对四种姓的社会地位、权利、义务、生活方式及宗教地位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婆罗门教即是在此种情境之下得以产生的。

至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婆罗门祭司贵族们通过对早期吠陀时代的神话宗教和自然宗教的改编,使得婆罗门教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成为国教,婆罗门祭司贵族们亦因此而取得了统治特权,并提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及“婆罗门至上”这三大婆罗门教纲领,以确保婆罗们种姓特权的神圣性,并完成了从早期吠陀阶段向后期吠陀阶段的时代转变。

婆罗门教作为印度社会的上层建筑,当然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但在保障了婆罗门和刹帝利这两大统治贵族利益的同时,却将广大的首陀罗和其他“贱民”排除于宗教生活之外,自然引起了他们的失望与不满,加剧了社会矛盾。除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矛盾外,在统治阶级内部,婆罗门至上主义,亦引发了所谓的第二等贵族——刹帝利的不满。故而至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印度兴起了各种非婆罗门教的宗教和宗教哲学思潮,它们主要兴起和传播于恒河流域,其代表人物则大多出身于刹帝利阶层,其中最主要的有佛教、耆那教及生活派。

随着佛教的兴起及不断壮大,婆罗门教固有的绝对地位不禁受到了冲击与动摇,但在不同王权的分别支持下,两者的对抗始终呈现出势均力敌的情势。在这样的长期对抗中,婆罗门教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一方面从自身的吠陀思想出发,发展出更具哲学思辨的奥义书思想体系,即吠檀多哲学(吠檀多就是一部分婆罗门学者所发挥并提出的,对于吠陀经典的终极意义的见解)。另一方面则在公元4世纪吸收了佛教、耆那教的若干教义和民间的多神信仰,逐渐演化为新婆罗门教——印度教。

在吸取及融合了其他宗教教义与大众信仰文化之后,婆罗门教更是运用了最通俗的宣传形式来宣扬新教义,编集了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以及具有大量的神话内容的《古史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便是《摩诃婆罗多》中的哲学诗篇《博伽梵歌》。《博伽梵歌》以俱卢之战为契机,在两军对阵的战场上,由奎师那亲自向阿诸那宣讲解说,主张每个人都要严守自己的阶层地位,发扬无私奉爱的理念,无所欲求、不执结果、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阶层的社会职责,并最终通过对至上神的虔诚信仰和热爱而得到解脱。这些思想,为古典婆罗门教向新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发展并形成了系统的瑜伽的理论体系,从而促进了瑜伽教派的形成与发展。二、瑜伽思想的确立

古典婆罗门教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后期形成了六大基本系统,这六大系统分别为正理派、胜论派、数论派、弥曼沙派、吠檀多派及瑜伽派。这六大系统均属于正统的吠陀派分支,完全继承了吠陀经典思想与婆罗门教义,只是在吠陀最终极的奥义阐述上有所分歧。而不是像佛教或耆那教那样完全否定吠陀思想,否定婆罗门至上及四种姓原则。

作为六大体系之一的瑜伽,起源于吠陀经典,发展于数论派理论,属于一元论多神体系理论,可谓是印度文化最古老的记录。

大约于公元前1世纪,伟大的印度圣者帕坦伽利,在其著作《瑜伽经》中,首次将瑜伽这个词概念化,将瑜伽之修习过程理论化、系统化,使瑜伽成为独立于其他思想的特定之“见”(darsana,即见解、思想)。《瑜伽经》的全文虽然只有几千言,但从瑜伽的目的、修习、力量和解脱四方面,全面、清晰地阐述了瑜伽的哲学概念、修习方法、修学次第与实践功效。同时提出了持戒、精进、体位、调息、摄心、专注、冥想和三昧的八支瑜伽法。为瑜伽的学习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为瑜伽本宗之后的演化发展提供了依据与基础(如图1-1)。

圣帕坦伽利的《瑜伽经》,从其成文的那一天起,便是瑜伽体系中绝对的权威经典,虽然此后又相继出现了许多可称经典的著作,但《瑜伽经》的绝对地位从未改变。图1-1 瑜伽起源传承脉络图三、瑜伽的定义“收摄、制诸根,以此离放逸,人谓之瑜伽”

——《羯陀奥义书》

瑜伽,即“yoga”,同英文“yoke”同属一个词源,意为轭、套、套住、联接等。“yoke”原意是指将两头牛连在一起,起源于一种古代的农耕方法。

瑜伽在早期的奥义书中出现时,都在其本义上使用。而随着吠陀思想的发展,当瑜伽一词在中期的奥义书中出现时,其所表达的意思已有了充分的引申与发挥。同时也具有了“接受训练”的意思。

此时瑜伽一词的意义,则被引申为一种制伏诸根的训练方法,即通过正确的方法来将身体、心灵与呼吸这三者完美地整合调顺,从而达到自我之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自身的完美整合只是狭义意义上的瑜伽境界,在以此为基础的前提下,进而才能够达到广义意义上的瑜伽境界,即人与天的融合统一(联接)。

简单地说,瑜伽就是通过如法的训练,达到自我完满,进而完成完满自我与无私大我的联接,开启本具之智慧,回归寂静之自性的方法、过程与结果。四、瑜伽的分类

瑜伽既是结果又是路径(方法),从结果而论,瑜伽是天人合一的终极境界;从过程论,瑜伽则是四条路线不同,但目标与目的地皆同的路径,这四条路径分别是:

1.知识瑜伽之路:提供给爱好知识,善于学习并有强烈反省倾向的精神追求者的修习之路(以学习理论、知识,研读经典为主的瑜伽之路)。

2.虔信瑜伽之路:特别提供给信心坚定,虔诚不二,对至上充满着强烈热爱与追求者的修习之路(以虔诚的皈依、礼拜、回向为主的瑜伽之路)。

3.行业瑜伽之路:提供给难舍世间职责,具有强烈活动趋势者的修习之路(着重以世间法为主要修习方法的瑜伽之路)。

4.修习瑜伽之路:提供给具有科学倾向,善于实践,按照科学的修习方法,次第地通过身心实验而达于至上者的修习之路(着重以出世间法为主要修习方法的瑜伽之路)(如图1-2)。图1-2 瑜伽的分类五、瑜伽的修习方法

瑜伽是控制心的意识波动。

——《瑜伽经》

灵修实践(瑜伽八支),一旦除去所有的不净,人的精神视界,就会向给予光明的阿特曼知识开启。

——《瑜伽经》

通过阅读和学习《瑜伽经》,我们可以知道,传统瑜伽最基本的修习方法就是八支法。而瑜伽八支则是一个完整的,渐进的,依次而兴立的修学法门。

只有当一个人能够完全合乎规矩的持戒及精进后才能够真正地通达体位法与调息术,继而守心摄意,使心意完全平静并受到控制,达到感官不受外界环境变化及物质诱惑影响的效果,而得定境(专注),进而定中起“观”(冥想),最终在定观双运的情境之下实现三昧。而三昧正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大境界。在此境界之下,人自然地达到弃绝,在无我的状态下无欲求、无执取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毫无保留与欲求地奉献至爱。此时,修习者即可谓是真正的瑜伽士,其所有的行业则都会被定义为瑜伽。

所谓八支法具体所指:(一)制戒

我们对环境的态度,其中包括五条:不害(不杀生、非暴力)、不偷盗、不妄语、没有不正当的性行为或性关系、不贪婪。(二)内制

我们对自身的态度,其中包括五条:纯净、满足、保持良好的习惯、学习和研读经典、亲近善知识。(三)体位法

身体运动的练习:为数众多的体位法。(四)调息

呼吸运动的练习,即有意识、刻意地调整呼吸来取代无意识的呼吸模式。(五)制感

感官的收摄,在瑜伽的经典比喻中,将五匹野马、车夫、坐车的人分别比喻为五官感受、意识及自我,而此三者协调的过程即为感官的收摄。(六)摄心

专注于我们心识的能力。(七)禅那

与我们寻求理解的对象发展相互作用的能力。(八)三摩地

梵我合一。六、瑜伽的派系及现状

瑜伽两大系:古典行动系和新派智慧系(一)古典瑜伽系

今天人们谈到瑜伽时,通常所指的就是圣者帕坦伽利的古典瑜伽,此体系以《瑜伽经》为首要经典,提倡以行动得解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刻苦的修行与实践瑜伽,而得到自我之完满与解脱,并以《瑜伽经》中所记述的八支法为基本修习方法。

八支法本来是一套有着严格顺序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是八支并重的统一体。但体位法与其他七支比较起来,能够带给人们一种最为直接的视觉效果与感官体验,故而其在八支法中脱颖而出,在当今最被人们所熟知与认可,甚至可以说,体位法已然成为古典瑜伽的代名词。(二)新派瑜伽系

在历史上,得与圣帕坦伽利的古典瑜伽并驾齐驱的另一派系瑜伽,便是由柴坦尼亚所发起并提倡的巴克悌瑜伽(奉爱系瑜伽),或可暂称为新派瑜伽。此体系以圣典《博伽瓦谭》、圣典《博伽梵歌》为首要经典,提倡以智慧得解脱,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通过无私的奉爱精神、不执结果、不求回报的真心向善、履职尽责地完成自身使命,从而摆脱苦厄、获得解脱。

如果说古典瑜伽是注重物质(身体)的修行,那么,新派瑜伽就是注重精神(智慧)的修行,但此两者从未真正地分离过。正如瑜伽的定义一样,它们两系自始至终都紧密“联结”在一起,彼此互容,彼此共长。

1.瑜伽流派之演变。瑜伽在其传承的过程中(特别是古典瑜伽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又衍生出了为数不少的新派系,由于各派系所奉精神与所依导师的不同,在同一思想原则下,渐渐地形成了风格不同的瑜伽训练体系:如传统的哈他瑜伽、昆达利尼瑜伽、业瑜伽、奉爱瑜伽,经近现代的发展而得以凸显出来的阿斯汤伽瑜伽、艾扬格瑜伽及历史更短的流瑜伽、阴瑜伽、热瑜伽、高空瑜伽等等。

2.现状。经过时代的变迁,岁月的交替,传统的印度瑜伽已然脱掉了宗教的外衣,抛弃了深邃的哲学思辨,不再期求于脱离现世的苦难,不再执着于后世的解脱。瑜伽只单纯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尚的健身运动,一种修养心性的方法。如此定义,难言对错。因为瑜伽即道,而道本身就是那无是无不是的绝对!附:关于瑜伽与奉爱瑜伽

首先,我们先说说什么是瑜伽。

通常来讲,一提到瑜伽,人们首先想到的解释就是“天人合一”“梵我合一”,以至于是“神我合一”。但是,究其古意而言,瑜伽最主要的两层意思分别为“联结”与“相应”。

就“联结”一词而言,其所代表的是修行的过程与方法,也就是《瑜伽经》中一开篇就谈到的:“控制心意识的波动即瑜伽。”就是说,我们只有通过运用瑜伽特有方法,也就是以瑜伽的八支分法为手段,才能够与至上,就是绝对真理产生沟通,在自己与真理之间搭建起一座联结彼此的桥梁。对于一个瑜伽爱好者,或者是一个瑜伽练习者而言,乃至是对于一个想要拥有幸福生活的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沟通都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那么要怎么沟通呢?即通过瑜伽的八支分法,从生活上、瑜伽的课程上、冥想上等等来转变。

各派系的瑜伽体位法,会针对练习者的身体进行这样或者那样的调整。一节课中,有呼吸、凝视点、老师的语言引导、瑜伽冥想……《瑜伽经》说:“当你的专注力持续而稳定地流向同一个点,这就是冥想。”那么在上瑜伽课的过程中,您已经在一个冥想的过程。瑜伽的冥想不是一种精神体操,不是坐在那里想“阳光,沙滩,海岸……”,那个太初级。王绍璠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好人,就是没有时间去做坏事的人就是好人。”这句话很有道理。人性都有阴暗面,负面的、不好的,但是通过瑜伽至少在一节瑜伽课程中,您没有时间去想,或者去做坏事。更不要说身为一个瑜伽练习者,在平日中还要认真遵循其应守的戒律,即YAMA(你不应做的、戒律)、NIYAMA(你应当做的、劝诫)。其中YAMA的五点为:1.非暴力;2.不偷窃;3.不妄语;4.没有不正当的性行为;5.不贪婪。NIYAMA的五点为:1.正确的习惯;2.纯净;3.满足;4.学习和研读经典;5.亲近善知识。而后,包括体位法、调息、制感、摄心、禅那,最终到达三摩地。这些可以说就是我们与真理沟通的最直接的方法了。

其实说到底,与真理的沟通就是我们认知自我的过程,沟通的直接结果便是使我们的心、意识得到平静、安稳,使我们的身体得到健康,使我们的生活过得充实和满足,从而让我们自内心深处体会到真正的幸福与喜悦。也就是《博伽梵歌》中提到的“哪里有瑜伽,哪里便有自由、喜乐与安康”。

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来总结的话,所谓的“联结”,就是通过如法的训练,达到自我完满的过程。

而与“联结”相对应的,相互补充使用的“相应”一词,所代表的为我们修习瑜伽时那个初始的目标。这个目标,即是初始,同时也是我们所欲达到的最终极的结果,即通过瑜伽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修习过程,来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恢复到那种纯粹的至善境界中去。修习的过程一定是刻意的、非自然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当你真正地通过这个艰辛的过程,而达到那个境界的时候,也就是真正地和“至上”相应、同一的时候,再在你身体上体现出来的一切行为,都必然是不求回报、不杂私欲、非刻意、自然的纯善活动,是真情流露。这时候,你不用再去练瑜伽,不用再去求取任何果报,你的心、意识都必将是平静的、自在的,身体必然是健康的,生活必然是满足的。而一个人只有真正得到满足的时候,才会是幸福的,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练到了瑜伽、练就了瑜伽,才达到了瑜伽真正意义上的“神我合一”。

同样,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来说,所谓的“相应”就是向至上真理、无私大我的回归与合一。

所以,单从“瑜伽”一词的概念上说,修习瑜伽的过程为:相应——联结——相应。第一个相应是发心,是目标;第二个联结是过程,是手段;第三个相应是结果,是必然之后的自然,是痛苦、束缚之后的欢愉与洒脱。

最后,我们再将瑜伽的两重意思相结合,便能够得出瑜伽的基本定义:瑜伽就是通过如法的训练,达到自我完满,进而完成完满自我与无私大我(绝对真理)的联接,开启本具之智慧,回归寂静之自性的方法、过程与结果。

练习瑜伽最大的好处或最直观地体现为两点,一是通过瑜伽的练习,我们的身体强健了,身体各脏器的功能加强或改善了。其次,就是在思想上、认知上,我们会有所改变,通过瑜伽的练习,大家会发现,我们的杂念减少了,火气变小了,心胸开拓了等等。但是,相对于身体上的明显变化而言,我们内心的、思想的变化可能是更加隐秘的,可以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却是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在以瑜伽练体的同时,亦能够用瑜伽来练心。

有人说,通过练习瑜伽,他的欲望越来越小了。这句话,听来有道理,但未必正确。我们应该知道,欲望本身就是一种能动力,是一种支持、帮助我们进步的潜在力量,究其本质而言,应该说欲望是“中性”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它、对待它。在奉爱瑜伽中,对于欲望是这么定义的:“每个人都有欲望,这些欲望有好的,我认为是正面的,有坏的,我认为是负面的,通过瑜伽要把坏的欲望转化成好的欲望,那么这就是瑜伽要带给我们的。”如果按我所理解的话来说,便是:“不生执着,不求结果的,能够帮助我们提升自我生命灵性的求索欲的那个欲望,是我们必须的、提倡的;反之,执着不放,追求名闻利养,计较得失成败,在追求世间一切财、色、名、食、睡的过程中,让我们的生命灵性大量消耗,致使我们坠落的贪求,永不满足的那个欲望,是我们应该抵制的、根除的。”

奉爱瑜伽所依托的理论经典为《薄伽梵往世书》及《博伽梵歌》,通过此两部典籍,我们可以知道,奉爱系瑜伽的核心原则,主要有三点:1.无私奉献,无执弃果;2.虔诚信仰,全心服务;3.追求真理,实践修行。

奉爱瑜伽究其发展而言,其历史渊源流长,但其派系的壮大与发展则要追溯至距今五百年前,由柴坦尼亚所倡导并推广的哈瑞·奎师那唱诵运动。直至近现代更是因奉爱系一代宗师,圣恩A·C·巴克悌韦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大师,及其毕生所推行的“奎师那知觉运动”而复兴起来,又因蕙兰瑜伽的广泛流传而被大众所熟知。

奎师那,在奉爱系瑜伽中被称为“瑜伽源头”。因为瑜伽就是在宇宙诞生之初,经由奎师那所亲自宣讲与教授的。在这个派系里,以八支分法瑜伽为基础,以念颂、唱颂梵语诗歌(伟大的拯救颂歌)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

其中,唱诵可以称为奉爱瑜伽之特色。奉爱系瑜伽士们相信,通过唱诵的方式可以达到净化心灵、提升灵性、回归灵性世界的目的。

除了唱诵,奉爱瑜伽也很注重体位法的训练。奉爱瑜伽的体位法,包括所有的瑜伽体式,为来练习瑜伽的朋友提供适合各个阶层的练习方法和序列。大家熟知的蕙兰瑜伽即为奉爱瑜伽体系。其系统的体位法教学可作为奉爱系瑜伽的课程参考。同时,奉爱瑜伽的冥想方式也多为语音冥想,通过唱诵和念诵“奎师那”的名号来达到“三摩地”的境界。

奉爱瑜伽课程特色:

1.体式繁多,自由组合。奉爱瑜伽没有固定的体位序列。每堂课程中一般维持在20~30个体位法左右。并可根据每堂课的学员情况,自由调节动作的难易程度和序列,以适应不同学员的不同需求,同时保持课程中的新鲜感。

2.体位连贯,自然流畅。每个体式控制为5~10个呼吸,体式与体式之间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又能够和谐统一为一个整体,给练习者提供一个连贯的修学过程。

3.体位对称,科学合理。每个体式在保持连贯的同时,并且遵循着对称的原理。即各体式间均要以左右相济、前后相随、上下相应为原则,保证整体训练过程中的平衡性。

4.体位唱诵,身心兼修。每堂课在完成基本课程后,为了彰显出奉爱瑜伽的唱诵特色,特别保留7~10分钟的语音课程。让每一位学员在健身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心灵上的受益。

结尾处,我想说的是,瑜伽绝不只是简单的健身方法、活跃的精神体操、套路化的呼吸程序等等外在的显现形式。

瑜伽,应该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不是对外的,对他人的,而是对内的,对自己的。

练习瑜伽应该是我们自身“自我认知”的过程,是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通过瑜伽的练习,我们会知道我们的伟大,同时,知道我们的渺小。伟大的,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而因贪婪、自私而隐匿了的无限本能。渺小的,是我们被外欲紧紧缠裹着的自私小我。

学习瑜伽,我们首先应该是想要改变与突破自我,其次是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手段在实践过程中去达到这种改变与突破。只有通过瑜伽的智慧与方法,才能够认清自我,并在认清自我的同时认清什么才是我们最应该珍惜与追求的。

在整个的修学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两只手来实践瑜伽,一只手负责“放下”,另一只手负责“提起”。即放下贪、嗔、痴,放下自私、执着;提起戒、定、慧,提起无私、奉爱。

最后重申,瑜伽能够带给我们的利益,也许是与世间的财富、地位完全不相干的,但这利益是最真实的,最受用的,除了保持身体、心灵的双重健康之外,还有那超越物质的灵性提升。

但这些利益,绝不是说说就能得到的,试着去体悟它,感知它,真正地修习它,实践它,那么,这利益当下便能得到。第二节关于清瑜伽防御术一、清瑜伽防御术总纲

纲曰:瑜伽大意,谓至上相应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治内,二曰攘外。于内身心和,则无障。对外无忧患,则无碍。无障无碍者,即以愉悦、自信之心而得无惧,加之专注力而达三摩地,始可入定、出定矣。知此乎,则性命双安,入道有基矣。

可令身心和健者,自修法是也。所谓攘外平治者,制人术是也。

其自修法,即传统瑜伽术,谓人生惑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周身内外悉为滓秽所染,心意双离,物困欲迷也。必自律归觉,离纷繁之瑕障,静心平意,得失一如,祛物欲以启智性,绝无明以契光辉,方可步入超凡入圣之门,达于逍遥自在之境。不如此,则进道无基。

其制人法,即清瑜伽防御术,谓人行世间,因果汇聚,所愿清静无妄,怎奈冤亲不离,急情偶遇,顿患恶缘难避。己身他身,失易而难得,人禽畜生,蜎飞蠕动,体虽有别而心念无二,驱善避恶者,有命者皆同也。加之修者慈无缘,悲同体,即无自保之心,亦必当具护生之念,以得人法双存。故偈云:即便心净如琉璃,为护法命亦御敌。心念慈悲手霹雳,保身护命法得存。不如此,则进道无本。

所谓“自修”者,欲清其内;“制人”者,欲安其外。果能内清虚而外坚固,内无忧而外无扰,方可以康健之身、安和之心、平静之意、精巧之术,修持相续,行至善在日常之间,止杀戮于刀光剑影之下。如此行双修之道,获内外之功,达修己、护生之效,何患大道无成?

自修法善,身康体健。制人术巧,劲贯神灵。得此二者,方可谓得获瑜伽之益矣!

传统瑜伽者,一脉双枝,一重于慧,一重于行。精神以奉爱为首,实践以八支为要。派系虽繁,而路径为四,一者知识、二者虔信、三者行业、四者修习也。《瑜伽经》开篇既云:控制心意识波动者瑜伽也。故言之,以身体动作为依托,配合呼吸及冥想以净其意,欲达身、心、意三者和谐统一,在自我完满状态下入三摩地与至上合者,即传统瑜伽之核心矣。此处着重于自修其身、心、意,使之和谐无妄,得之以“内清虚而无忧”,而失之于“外坚固而无扰”也。

清瑜伽者,依托古籍,脉源奉爱,遵八支为法,体式为基,贯劲力而灵活运化,柔其形而威武神意,避彼实而击彼虚,尽展瑜伽实践之功,充显瑜伽精神之慧,外合身形动作之机,内契阴阳动静之理,动似行云流水,静若虎踞龙盘,以平和胜强勇,以软弱胜坚刚,挖掘瑜伽本具之功,发挥瑜伽实用之效,以传统瑜伽理论、实践为皈旨,彰传统瑜伽久没之故色,在得以“内清虚而无忧”之时,亦得“外坚固而无扰”之境,可谓瑜伽术之双修矣。

欲有缘人因瑜伽而得感、得悟、得道;因清瑜伽而无妄、无虚、无惧矣!

此谓清瑜伽之总纲也!二、清瑜伽防御术创立者介绍

清瑜伽防御术从理念产生到创立实行,跟我们自身的积累与经历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首先,主创者田艳清,自17岁起便投身于传统瑜伽的修习与教学中,19岁时接触到奉爱瑜伽,便将此作为毕生所追求的志向与目标,自此从未中断。经过十几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在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及理论特色。

其次,辅创者杨霏,字少云。出身于武术世家,禹廷拳法传承人。杨门在北京武术界已然屹立百余年,曾祖父杨禹廷宗师自幼遍学百家武术,弱冠之年便已名满江湖,后又专研太极拳,终身不二业,致力于武术事业八十余载,桃李满天下,最终成为一代武术宗师,太极巨擘。父亲杨鑫荣为杨禹廷老先生之长孙,禹廷拳法掌门人,自出生起,便跟随爷爷生活。很小时便在爷爷的亲身指导下学习武术、太极拳及中医正骨等,至今也已教授太极拳四十一年,其自身的太极拳技法更是已达炉火纯青之境。虽为太极隐士,但名声亦已传遍海内外。杨霏自幼便随父亲杨鑫荣先生教拳授课。从起初懵懵懂懂的跟随、玩闹,到后来的随意跟练、比画,再到后来的演练、展示、助教、讲授,至今已学练禹廷八十三式太极拳三十余年,教授十一年。更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太极拳圈子内,特别是在本门中,听了父亲无数的“劲儿”,挨了无数的“打”,可谓尽尝太极之味,深切地体悟了太极精髓。拳,不敢称精,却得门人称赞;学,难谓精进,却无一日懈怠;德,只求诚敬,与人为善。

清瑜伽防御术是我们在各自的领域内,经过了多年的沉淀与积累之后,依托于古老的瑜伽典籍,相互交流、碰撞所激发出来的产物。清瑜伽防御术并不是瑜伽与太极的相互融合,而是这两种古老智慧运动的自然契合。但不可否认的是,瑜伽是其创立之基础,太极是其拓展之来源,此二者缺一不可。

希望清瑜伽防御术能够带给所有瑜伽爱好者一种全新的瑜伽体验。给予每位练习者以安全感、实用性、快乐心和智慧。三、清瑜伽防御术的缘起

我们作为瑜伽的追随者,除了日常的自我修习、带课教授外,研习经典也是每日的必修课。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即:瑜伽圣典中反复提出的人与动物本身自具的四项基本欲求为吃、睡、交配和防御。而在现实中,在传统的瑜伽流派中,前三项有了详尽的修习方法和规则,唯独在防御方面略显空缺。依据瑜伽的根源而言,吠陀文化是其根基,其中《梨俱吠陀》发展出了完善的瑜伽经典理论文化;《阿育吠陀》发展出了印度古医学、古武术,并将此二者融入当时的哈达瑜伽中。如此推理,既然作为一切瑜伽派系根源的哈达瑜伽内含着古武术元素,难道瑜伽真的就不能防御技击吗?

带着此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研究和探索,并参看了大量的瑜伽体位法。随后,又在《博伽梵歌》中总结出了瑜伽防御术的核心与原则,即非暴力的无私奉爱。

既然在瑜伽经典及传承脉络中,都找到了瑜伽能够成为防御术且本具防卫功效的理论基础。那么,下一步的工作便是如何在不改变传统体位法、不失传统体位法应有功效的基础上,拓展发挥出其防御功效。

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此原则下,我们依据各自所积累下的专业知识及实践能力,开始了对传统瑜伽体位法防御性功效的发掘工作。

继而,清瑜伽防御术就此诞生。

出乎我们想象的是,在实践演练的过程中,我们都觉得瑜伽似乎就是为了防御与技击而创造的,对于一切的假想禁锢与进攻,随意地运用起一个瑜伽体式,通过体式的变化与强化,都可以在尽展自身瑜伽功夫的同时完成防御与技击,达到克敌制胜的效果。

此后,我们又通过了无数次的潜心钻研与推敲演练,经过大量的运用实践,清瑜伽十三式最终得以定型完成。

这便是清瑜伽防御术之缘起。四、清瑜伽防御术的概念:十三式的由来

清瑜伽防御术,即由田艳清老师所主创、杨霏老师辅创的瑜伽新派系,主要是在传统瑜伽,健身、修心的前提及基础上拓展出来的瑜伽体位防御术。其使学习者在学习瑜伽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与快乐,特别是让学习者能够通过学习瑜伽获得更大的自信心与安全感,乃至于在日常的生活中,在突发的危机面前,得以拥有一个泰然自若的心态与真实有效的防御技能。我们反复重申,清瑜伽防御术所追求的,并非是对抗、搏杀的技击技能,而是在生死关头,能够给自己创造一个逃生活命的机会。

鉴于清瑜伽防御术所针对的受众群体广泛,为了让所有热爱瑜伽的人都能够最快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清瑜伽防御术的技巧与要领,同时便于大家连贯学习,我们特在为数众多的体位法中挑选出了十三个最经典,也是最基本的体位法,将其贯穿连接,组成一套清瑜伽防御术特有的(基础)十三式体位法并配之以心法讲解。此套基础十三式亦是后期清瑜伽防御术中、高级技法的基石与根本。

清瑜伽防御术十三式,一方面以十三个瑜伽体式炼体强身,另一方面,又暗契太极理念中的八门(八方,四正,四隅)五步(前、后、左、右、中)十三势的概念,让学习者在学习瑜伽、完善自身的同时增强方位感与攻防意识,使清瑜伽防御术在练习与实践过程中,更加凸显防御与技击之能效。五、清瑜伽防御术的传承脉络及所依经典

清瑜伽防御术虽然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的瑜伽概念,特别是在防御术的实际运用方面有其独特的拓展与创新,但究其核心内涵、根本理念与师承脉络而言,清瑜伽防御术则是传承、来源于奉爱瑜伽体系。主创者田艳清,在18岁时有幸遇到当今知名的瑜伽导师、中印文化传播者王媛老师,自此开始了瑜伽的修习,同年以“儿徒”身份跟随王媛老师共同生活、学习数年,期间协助王媛老师开办“天地心韵”瑜伽馆,并负责前期的教练培训及教案编写工作,同时带课授学。在此期间,由王媛老师引荐,更加有幸受教于奉爱系瑜伽传承人A·C·巴克悌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法脉传人——柏忠言先生弟子彼得先生,故而开启了对于瑜伽灵性认识及生命科学理论的认知,充分接触及理解了印度文化的核心精髓,致力于实践无私奉爱的理念与非暴力的精神。正是因为有此传承与联系,故清瑜伽防御术在其创立之初,便已确立了其核心理念为非暴力的无私奉爱。其所依之经典亦为奉爱系瑜伽著作《博伽梵歌》《博伽瓦谭》《觉悟自我的科学》等经典。

综上所述,清瑜伽防御术实为奉爱系之分支流派,其思想理念与奉爱系同宗同源,实为一贯也。六、清瑜伽防御术的理念、目标与宗旨

清瑜伽防御术之理念:非暴力的无私奉爱。

清瑜伽防御术之目标:予人安全感,

予人实用性,

予人快乐心,

予人智慧知。

清瑜伽防御术之宗旨:以身心健康为基础,在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能武不杀”“宽厚仁爱”。七、清瑜伽防御术的特点(一)继承传统,发掘创新

在传统瑜伽的基础上发展出防御技术,加强了瑜伽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增强了自身的保障能力。(二)经典体式,合理组合

将十三个最基本的瑜伽体式相互串联。此十三式涵盖了瑜伽中较为经典之动作,难度易于调节,适合各个水平的学员练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您是哪个瑜伽流派的追随者或学习者,都可以在不改变本流派动作特色与技术要点的前提下,学习清瑜伽十三式。(三)瑜伽太极,智慧契合

清瑜伽十三式除了保留传统的瑜伽体式训练法外,特别增加了体式心法讲解,并配合太极十三势的方位,让学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得以将神、形、意、念四者结合,以最快捷的方法掌握此十三式的劲力应用,在防御术中发挥特有之效果。(四)模拟实战,观赏性强

由于清瑜伽防御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所独具的防御性,在平常的练习中又多配有实操演练,故而在模拟实战环节可观性极强。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学员可以在瑜伽表演或技法展示环节上,为自己增加一个新亮点,提高兴趣度及自信心。(五)以技达道,以道显德

清瑜伽防御术在前期训练时虽注重的是瑜伽体位法练习与运用,但最终所追求及欲达到的结果与目的则是一个“原则”。这个终极原则就是瑜伽之定义“天人合一”“梵我合一”,是一种从心态到身体的自然、平和与柔顺,在完全合乎自然法度与人体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效果体现,即所谓的“得其寰中不知离也”。在时时不离“中(和谐)”的状态下,充分体现出无私行动与无缘奉爱的瑜伽境界。此境界或状态是可以运用于一切日常活动中的,即行、住、坐、卧、挑水、砍柴皆修行。(六)导向文化,大益大用

清瑜伽防御术的最终导向为文化而非单一之技术。当清瑜伽从技术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时,其之大功大用方能尽显,真正让学习者获以大益,得以大用。

以上,为清瑜伽防御术之特点。八、清瑜伽防御术之优势

在《博伽瓦谭》以及在圣恩A·C·巴克悌维丹塔·斯瓦米·帕布帕德的教学中曾多次提及:人与动物在最基本的需求点上是完全相同的,即饮食、睡眠、交配和防卫。

饮食和睡眠是保障生命得以延续的基础,交配是保障种族得以延续的基础,而防御则是保障自身生存权的基础。在面对突然发生或随时发生的外来威胁时,机智敏捷的反应和岿然不动的内心,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具备此两点,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恰当判断、最有效的反应,而这两点的根源则是源自当事人自身所具备的强大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艺高人胆大”。

清瑜伽防御术首先是瑜伽,便已具备了传统瑜伽的所有功效,而又在这些功效的基础上,给予了学习者自我保障的能力。这种能力,会最直接作用到我们的内心。从而在我们心境平稳的状态下,激发灵性能量,作用于身体行动,让我们的身、心、灵三者得以充分的协调与融合。从根本上增加安全感、提升起自信心,产生出欢喜、愉悦之情。

当一个人具备了安全感、自信心及欢愉心的时候,他才能够得以享受饮食,安稳睡眠,体味生活,热情饱满地投身于工作、家庭和生活当中。一个人的自信与乐观,可以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自信与乐观,可以带动一个区域。一个区域的自信与乐观,则可以带动整个国家乃至世界。清瑜伽防御术恰是能够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及自信心的一项运动。

这便是清瑜伽防御术的优势。第二章清瑜伽防御术基础十三式传统课程练习前注意事项预备式体位法(清瑜伽十三式)瑜伽放松休息术瑜伽的静坐与冥想第一节练习前注意事项

1.请尽量在饭后2~4个小时(根据食物的消化程度把握)后练习。在练习前可以清空肠道,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练习前30分钟简单沐浴。

2.练习的地点尽量选择在自然、通风的环境,尽量避免在密闭、不通畅的地方练习,并在舒适的瑜伽垫或瑜伽毯上赤脚练习。

3.练习时的穿着,尽量舒适有弹性;尽量在练习时去除身体上的饰品,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意外损伤。初学者尽量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

4.近年来,有许多在瑜伽练习中受伤的案例。所以,注意做好热身活动,并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练习,避免用力过度所引发的拉伤和损伤。

5 .练习瑜伽后30分钟内,尽量不要洗澡、吃东西或者剧烈运动,避免破坏身体的能量平衡。第二节预备式

●站立式,平举双臂,握空拳,正反方向转动手腕(如图1)。

●两臂前伸,弯曲手肘,以指尖轻触肩头。以肩为轴,转动手肘,由小圈开始逐渐加大幅度至自己能做到的最大幅度。然后相反方向同样练习(如图2至7)。

●站立式,保持上身挺直,起右腿,双手抱膝,使右小腿垂直向下,放松并转动脚踝。注意保持平衡,然后交换另一侧(如图8)。

●还原上一步骤,抱膝后以右膝为轴,转动小腿,以小圈开始,逐渐加大幅度灵活膝盖(如图9、10)。

●站立式,双手掐腰,起右膝,向上、向前,然后尽量向外,灵活胯部。反方向后,交换另一侧膝盖练习(如图11至15)。

●站立式,双手抓右脚,使脚心反转向上,脚踝外侧尽量贴近左侧腹股沟处,自主地将右膝尽量向下。保持右脚踝不动(如图16)。

●伸展侧腰:两脚与肩同宽,平举双臂,左臂向下,右臂向上,向左侧曲腰,尽量伸展右侧侧腰及右大臂下侧肌群,眼睛通过右大臂向上看。还原后,交换另一侧练习(如图17、18)。第三节体位法(清瑜伽十三式)一、摩天式——拜日一式(一)摩天式

1.摩天式步骤:

●站立式,两脚打开与肩同宽,双手合十于胸前。眼睛看向前方(如图 1)。

●吸气,以指尖带动手臂尽量向上伸展。大臂尽量贴近双耳,并使耳朵尽量远离肩膀(如图2)。

●呼吸,同时重心慢慢移至前脚掌,用两脚的脚趾及前脚掌扒住地面。将脚后跟慢慢抬离并尽量远离地面(如图3)。注意,保持这个姿势做5~10次呼吸,呼吸尽量绵长(可使用腹式呼吸或喉呼吸)。然后慢慢将脚后跟落回,还原基础站立式。

2.摩天式功效:

●增强身体的平衡感及稳定性,并使小腿后侧及臀后侧的肌群收紧。

●加强注意力的集中,并使脊骨健康向上。

●加强式的练习中,使用腹式呼吸,增强肠胃蠕动能力,及强健后腰肌群。

3.加强式:

●加强式1:保持摩天式完成动作,眼睛看向手指延长线(如图3)。

●加强式2:保持摩天式至步骤2,以尾骨为基点使身体前屈,保持手臂和背部在同一直线,平行地面,眼睛看向手指方向。保持做5~10次呼吸还原(如图4)。注意,完成动作时尽量不要塌腰和弓背。3(二)拜日一式

1.拜日一式步骤:

●站立式,两脚与肩同宽,双手合十于胸前,眼睛看向前方(如图1)。

●吸气,以指尖带动手臂尽量向上伸展。大臂尽量贴近双耳,并使耳朵尽量远离肩膀(如图2)。

●呼气,保持两膝盖和手臂伸展,将髋部向前推,向后弯腰,胸椎上提,逐步让身体向后弯曲。眼睛看向手指方向(如图3)。

●保持这个姿势,做5~10次呼吸。

●吸气,将身体还原站立式。

●呼气,身体向前、向下放松,然后还原站立式(如图1)。注意,身体后弯的过程中,不要把所有的力卡在腰椎,过程中可以尽量挺胸,让胸腔去分担腰椎的压力,感受整个脊椎向后的弯曲。

2.拜日一式功效:

●这个姿势增强了脊柱的弯度和弹性,并强健了胸肺部。向后弯曲的动作,也同时使大脑警醒和清晰了。在热身后,是个非常适合在早上完成的练习。二、直角式——腰的转动——脊柱的转动(一)直角式

●站立式,双手合十于胸前,眼睛看向前方(如图1)。

●吸气,双手合十高举过头顶,眼睛看向前方(如图2)。

●呼气,以尾骨为基点使身体前屈成90度,保持手臂和背部在同一直线,平行地面,眼睛看向手指方向。

●保持这个姿势,做5~10次呼吸。在呼吸的过程中,尽量感受脊椎的拉长。注意,保持尾骨不要后坐,尽量使手指带动臂膀及身体向前伸展(如图3)。

● 还原站立式(如图2)。(二)延展体式——腰的转动

● 完成直角式至步骤3,将双脚打开(如图1)。

●吸气,保持下半身不动,将上身躯干尽量转向自己的右方(如图2)。

●呼气,将身体尽量转向左方,眼睛始终看向手指方向(如图3)。

●也可以转向一方时保持不动,做5~10次呼吸,然后将身体还原成站立式(如图4)。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